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索寓言范文

西索寓言精选(九篇)

西索寓言

第1篇:西索寓言范文

拉封登的寓言便有点不同了,出场的同样是狐狸、狮子和猴子,但它们所说的不一定是“人话”,它们说的全是它们自己的话。这就是说,是从各种鸟兽本身的立场来发表意见,而不是模拟或复述人的意见,这正是拉封登寓言最大的特色。他非常同情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从不使它们道貌岸然地向人类说教。

这位17世纪法国的伟大寓言家,曾任过乡下的园林官,所以对于自然的知识很丰富。正因为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他才能够不像一般的寓言家那样,用人的道德尺度去衡量狐狸的行为,才能够使自己走进它们的世界,使他所写的寓言充满了自然的机智和讽刺。我们且来看看他笔下的狐狸,这是关于一只老狐狸断了尾巴的笑话:

有一只老狐狸,捉鸡捉兔子是它的拿手好戏,它能够从半里之外就嗅到好东西的气息。可是有一天终于失手,跌进了猎人的陷阱。幸亏它的本领高强,到底设法逃了出来。可是也并非一无损失,原来它失掉了它的尾巴。一只狐狸没有尾巴,这简直太不像话。这老东西也多心计,既然自己没有了尾巴,何不使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于是它召集同类开了一个大会,在会上当众慷慨地宣布:

“我们的尾巴真是一个累赘,除了拖在后面扫地之外,可说一无用处。这东西全然是多余的,我提议大家一起将它剪去!”

“好有见识的一个提议!”有一只小狐狸这么说,“请你老人家暂时站开,让我们举手表决。”当老狐狸回身站开时,大家发现它原来早已失去了尾巴,这才哗然大笑,明白了它的提议的用意。于是大家一哄而散。各自仍旧拖着自己的尾巴,谁也不去理睬它。

拉封登的寓言,全是用韵文写的,并不是散文。他另外还有几部小故事集,写得也很有风趣。

(选自《读书随笔》)

品读赏析

本文在写作上有两点比较突出:

第2篇:西索寓言范文

1、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它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它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2、《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全世界极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3、《伊索寓言》这本故事以极为讽刺,幽默的叙述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许多充满韵味的人生处世哲理,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寓言;互文;黑暗力量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其读者群遍及各个年龄层次。古希腊的伊索(约公元前620-560),法国的拉封丹(1621-1695),德国的莱辛(1729-1781)和俄罗斯的克雷洛夫(1769-1844)被称为四大著名的寓言作家。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简洁精悍,内容隽永。主人公多为动植物,也可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大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深奥含义常隐于浅显语言中。然而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毕尔斯(1842-1914)的寓言别出心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互文基础上的嬗变

每个优秀的文学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伊索寓言对拉封丹、莱辛和克雷洛夫的寓言作品有重大影响,而毕尔斯也深受前辈们的影响。因此,每一位后来者都或多或少重写前人的作品。而这种重写所造就的互文(intertextual)使各种文本间有深层次的渗透。有些寓言故事的阅读甚至需要凭借前人的寓言为知识背景。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农夫和他儿子们”的故事,我们对照一下毕尔斯的版本,看看毕尔斯是如何改写这个故事。

伊索的版本如下:

一天,有个农夫快要辞世了。他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你们能像我这几年一样照料我们的果园吗?”“没问题,父亲,”儿子们回答,“我们会的。”父亲接着对他们说:“我的一个葡萄园里藏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父亲刚一去世,儿子们便拿着锄头和铁锹开始将葡萄园的每寸土地都翻了一遍。所有的土地都翻完了,但他们一无所获。“这里什么财宝都没有!”他们泄气地说。但是,不久由于他们的辛勤劳作,果园喜获丰收。他们睁大了眼睛,相互说:“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的劳动和对土地的照料,千真万确!”从那以后,他们一直照料这果园。多年以来他们以在田地里耕作来怀念自己的父亲。[1]

毕尔斯的版本如下:

一农夫就要死去,他知道自己生病期间儿子们任葡萄园长满了杂草,把美好的时光用来与医生去了,于是对他们说:

“儿子们,葡萄园下面埋有大量财宝,你们去把它们挖出来吧。”

因此儿子们把所有杂草连同葡萄树都挖起来,甚至忘了埋葬父亲。[2]

从这两个版本来看,这两个故事的互文非常明显。毕尔斯对故事做了大胆的改写。虽然两位父亲留给儿子们的遗嘱是一样的,但儿子们的做法完全相反,其带来的结果也完全相反。这种改写是基于毕尔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伊索寓言的思想相比,毕尔斯对于人生的和人性的看法更加悲观。因此,他认为农夫的儿子们只专注于寻找财宝,而不会去好好耕田,他们甚至丧心病狂,忘记去埋葬父亲。毕尔斯于1842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当他写这些寓言时,美国是个镀金时代,物欲横流。因此传统的寓言经他改写后,显得深刻、荒诞而令人心酸。这里其实已经涉及到毕尔斯寓言的第二个特色。

二、黑暗力量的胜利

在传统寓言中,虽然弱者经常受到强者的欺辱,讽刺强权、暴力、作恶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善良和正直的人或动物也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获得胜利。比如在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患病的狮子和狐狸”[3]中,狐狸根据观察,决定不去探望生病的狮子,因为地上只有进去的脚印,没有出来的脚印。

但是在毕尔斯的寓言中,我们看不到光明力量的胜利,我们看到是黑暗力量充满整本书,因为他以辛辣的笔调侏伐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他的寓言集《荒诞寓言》中第一个故事“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就体现了黑暗力量的胜利:

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在一座桥上相遇,而此桥的宽度只能通过其中之一。

“趴下,你这个卑鄙的东西!”道德原则大声吼道,“让我从你身上过去!”

物质利益只盯住对方的眼睛,一字不答。

“哈,”道德原则迟疑地说,“咱们抽签吧,看谁让对方过去。”

可物质利益仍沉默不语,紧盯住对方。

“为了避免冲突,”道德原则有些不安地继续说道,“我趴下让你过去好啦。”

这时物质利益终于开口说话,凑巧是它自己的语言。“我想走在你身上不大舒服,”它说。“我对于脚下的东西是很挑剔。你跳下水去怎么样?”

事情就这么办了。[4]

从这则寓言可以看出,毕尔斯对于美国社会脆弱的道德原则的讽刺和感叹,面对强大物质利益的无奈。在《荒诞寓言》中,毕尔斯讽刺了美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如政治、爱国主义、、宗教、文学、教育和贞洁等等。这些寓言都是从负面角度来描述,而且以负面因素占上风而结束。因此,这些寓言虽然保留传统寓言的诙谐幽默,但又冷冽、幽暗。而传统的寓言虽然常讽刺社会不公现象,但基本上是以光明力量胜利而结束的。

三、裸的政治讽刺

伊索、拉封丹、莱辛和克雷洛夫也有部分政治讽刺寓言,但数量较少。而毕尔斯的政治讽刺寓言占他寓言总量很大比例。并且他的政治讽刺性寓言直接而尖锐。传统的政治讽刺类寓言往往以动物为主角,委婉地讽刺政治中的不公和暴力。但毕尔斯的政讽寓言直接揭掉这层纱,直接以政治家为主角,裸地将政治的黑暗面揭露出来。以一则简短的寓言“男人与闪电”[5]为例:

一个男人正在竞选职位,他被闪电追上了。

“瞧,”闪电悄悄超过他时说,“我的速度比你快多了。”

“不错,”男人回答,“不过你想想我会持续地跑,比你坚持更久!”

这则寓言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汲汲营营追求职位高升的政治家形象。又比如另一则寓言“领袖的影子”[6]也很辛辣: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政治领袖出去散步,这时他注意到自己的影子很快离他而去。

“回来,你这个无赖!”他叫道。

“如果我是一个无赖,”影子回答,加快了步伐,“我就不会离开你啦。”

这则寓言表明,连影子都受不了自己的主人----政治领袖,打算离开。虽然字数少,但却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表现出政治家的无赖和卑鄙。因此,毕尔斯的政讽寓言是抨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坛的有力武器,表明了广大老百姓的愤恨。

四、结束语

毕尔斯的寓言既继承了传统寓言的底蕴,又也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他不仅改写传统寓言,赋予这些传统寓言新的生命力,抨击他那个时代的社会丑陋面。而且,他直接尖锐的政治讽刺寓言也成为美国文坛的一大特色。虽然他的寓言中充满黑暗面,但是他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一个更合理美好的社会梦想。毕尔斯的寓言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田艳,闫少云编译.《经典寓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第56-57页.

第4篇:西索寓言范文

    《圣经》出自基督教,是基督教的圣典,对西方文化影响巨大,在英美及其他西方国家,《圣经》几乎是家喻户晓,所以出自《圣经》的英语典故也最丰富、最经典,比如Judas(中文名犹大)是奸细和叛徒的代名词;至于童话、寓言,它们可以是来自英语国家,也可以出自其他非英语国家和民族,很多英语典故出自《伊索寓言》,比如inthelongrun(表示最终结果)就出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龟兔赛跑”;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很多英语典故的出处,比如aCleopatra(代指绝代佳人)就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

第5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寓言;假设问答;体式;戏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032-04

《辞海》把寓言定义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这是近代在西方寓言观念影响下的文体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术界对“寓言”概念的思维理解定向。如果摆脱西方寓言(fable)观念的影响,还原“寓言”在中国的原初体式观念,可以发现,“寓言”虽含讽喻,但不重讽喻而重“寓”(寄托),虽为故事,但不重叙事而重“言”(对话)。中国“寓言”既包容西方“fable”的体式性质,又具自己的体制特色和文化蕴涵。

最早使用“寓言”概念的是庄子,《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又《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角奇)见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在先秦时代,庄子是唯一自觉以“寓言”概念命名指称自己言说方式的思想家,后代对“寓言”的理解运用,也以庄子寓言为正宗,继承庄子开创的寓言传统。所以,对庄子寓言的读解,是理解中国“寓言”的关键。

何谓寓言?《史记》注引《索隐》:“其书十余万言,率皆立主客,使之相对语,故云‘偶言’。又音寓。寓,寄也。故《别录》云:‘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故庄子有《寓言篇》。”’郭庆藩《庄子集释》云:“言出于已而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连叔之类。”王先谦《庄子集解》云:“意在此,而言寄于彼。”上引三例分别从三个角度阐释寓言,《索隐》揭示寓言“假设问答”的体式特征,即虚构的“问答体”的言说方式。这种问答或为主客问答或为隐含主客关系的问答,多数以某一方为主,近于汉大赋“伸主抑客”的形式,为寓言原初的典型的体式。《集释》从主客观背景强调寓言“藉外论之”的假托性,淡化其“问答体”特征。《集解》从言意角度突出寓言作为一种说理技巧的讽喻性,在这个层面上,“寓言”与西方的“fable”相通。可以说,以上对寓言的三个层面的解释,体现了寓言观念的衍变发展,涵盖寓言的基本体式风貌。

“寓言”的典型体式特征是“假设问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庄子“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l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所举庄子各篇寓言,都以“假设问答”为特征。《汉书・卷一百下・叙传》:“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见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述《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班固认为司马相如的赋具有“寓言”特点,这是因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等进行问答,代表汉大赋假托宾主问答的体式特点。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匡谬》说:“假设问答以著书,於古有之乎?日:有从实而虚者,《庄》、《列》寓言,称述尧、舜、孔、颜之问答,望而知其为寓也。有从虚而实者,《屈赋》所称渔父、詹尹,本无其人,而入以屈子所自言,是彼无而屈子固有也,亦可望而知其为寓也。有从文而假者,楚太子与吴客,乌有先生与子虚也。有从质而假者,《公》《b》传经,设为问难,而不著人名,是也。”也正是以“假设问答”作为“寓言”的体式特点。后世刘禹锡、柳宗元、刘基等的寓言创作,也基本上沿袭“假设问答”这一体式传统。

那么,这一体式的渊源何自呢?

论者常从《诗经》比兴、楚辞香草美人之喻、春秋赋诗明志断章取义、《易经》立象尽意以及谐隐譬喻等追溯寓言的渊源,这一探索路径,其思维基点在于视寓言为比喻的高级形态、为说理表意的技巧、为“讽喻性故事”(与西方寓言相通的一面)。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关注寓言“假设问答”这一典型体式特征的来源。v考诸庄子时代,能够为“假设问答”这一体式的创设提供借鉴的著述,未易发现。《山海经》一类的志怪之作,没有对话因素。《易经》的意象作为一种隐喻的形式,部分爻辞以某些事件的过程比喻人生道理,如《屯・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写的是古代抢婚的过程,具备一定的故事性而非对话。《春秋》一类的史书是简短的事件记载,不具备对话形式;《尚书》、《国语》、《左传》、《论语》、《孟子》(姑不论以上各书成书于何时,庄子是否得见)部分篇章具备对话形式,但一般被认为是事实的记录而非虚构,尤其非自觉虚构。战国诸子为游说而准备的说辞故事,以及游说“设譬”的技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寓言”,譬如《战国策・齐策三》:苏秦劝阻孟尝君入秦,云“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但问题在于:像土偶桃梗这种“假设问答”的体式从何而来,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v在《六经》中,《诗经》部分篇章有对话,但只有“诗”作为人物扮演的乐舞时,其对话才具假托性质。

笔者认为,寓言“假设问答”的体式,即与古代燕飨祭祀乐舞中具戏剧性质的扮演有密切关系。

古代礼乐,本为协和神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而制作,《仪礼》中从士冠礼、婚礼、燕礼、射礼、聘礼、到丧礼、祭礼,莫不强调宾主酬酢应答的礼仪,具有泛戏剧性质。其中祭神祀祖必用尸,扮尸者在接受祭祀的过程中以神明或祖先身份出现,正祭结束后,主人又在堂上以宾礼待尸,整个过程扮演性质更为明显。“寓言”正是在礼乐文化的浸润沾溉下滋育。

刘师培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又考之《尚书大传》,则古制乐歌,皆假设宾主”,“非即戏曲装扮人物之始乎?”刘师培所说的古制乐歌,《尚书大传》中有:“舜将禅禹,八风修通,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夏道兴。惟五祀,奏钟石,论人声,及乃鸟兽,咸变于前,秋养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氯弧墩小防中擞诖舐粗野,报事还归。二年,谈然,乃作《大唐》之歌,其乐曰:舟张辟t,鸽鸽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歌者三年,昭然,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义。《招》为宾客,《雍》为主人。始奏《肆夏》。纳以《孝成》。舜 为宾,而禹为主人。乐正道赞曰: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至今衍于四海,成禹之变。时俊义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唱之日: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日: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载歌曰:日月有辰,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几诚,施于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时八风循涌,卿云qq,蟠龙偾信于其藏,蛟鱼跃踊于其渊,鱼鳖咸出于其穴,迁虞而事夏也。”

在以上乐歌中,尧为舜宾、舜为禹宾,宾主之间,包括与八伯(八方的部落首领)相互酬歌(对话),都具有扮演性质。

六代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C》、《大武》,都是郊庙祭祀所用的史诗性乐舞。其中意义较为清楚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祭祀乐舞,据《礼记・乐记》中宾牟贾与孔子的对话,可知整个演出过程分六段:武王出征、克殷、征南、征南功成、周召分治、尊敬武王。据《尚书大传>记载:周公营造洛邑后,“天子诸侯之悉来。进受命于周,而退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然后周公与升歌,而弦文武。诸侯在庙中者,踩辉ㄆ渲荆和其情,愀然若复见文武之身。’可见周代祭祀文王武王皆有尸扮。祭祀过程中,还以乐舞娱尸,《礼记・祭统》道:“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这“舞”就是《大武》之舞,舞蹈时国君象武王,率领群臣舞武王伐纣之乐而使尸扮演的祖先(武王)感到快乐。整个仪式,宾主双方都具扮演性质。所以,明代王守仁说:“《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

尸扮也出现在全民性节日蜡祭中,《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啜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牟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农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花,不敛藏之种也。”其中,诸侯的使者戴草笠贡鸟兽,而大罗氏代表天子(主人)诏告宾客(使者),是较为明显的假设宾主对话的表演。故坡认为八蜡是戏剧表演,《东坡志林》卷二认为:“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与释莫是也。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荆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

至于作为乐舞的《诗经》、《九歌》等,已有学者把《诗经》部分篇章,楚辞《九歌》作为戏剧表演,其依据即在于这些乐舞的假设扮演具有对话因素,故事因素。尤可注意的是,《诗・豳风・鸱鹗》全篇假托鸱^自诉,为禽言体寓言诗,《诗・大雅・荡》假托文王对殷纣王的谴责以讽谏周厉王,亦可谓是寓言诗,以上两诗是西周时期创作的自觉“借外论之”、“寄辞于其人”的“寓言”。

可以看出,古代礼仪中的宾主应答,祭祀仪式、乐舞表演“假设宾主”的戏剧性扮演,与寓言“假设问答”的体式极其相似。

就《庄子》一书看,庄子是富有艺术气质的思想家,对“乐”有丰富的感知力和深邃的理解力,对古代礼仪、尸祭乐舞非常熟悉。《逍遥游》有“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的议论,《养生主》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整个动作过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正是为祭祀而准备。《天运》篇中有“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一段关于乐的描写和议论,……《庄子》中许多篇章的背景和内容都与祭祀乐舞有关。其寓言主人公多古代帝王圣贤及传说中的人物,如黄帝、尧、舜、汤、文王,这些人物本来就是祭祀的对象,像《让王》篇所写尧舜让国,汤伐桀等“寓言”,正是古代乐舞所表现的内容。有些神鬼形象如河伯也是祭祀的对象。另外,一些动物形象,如魍魉、夔、委蛇,劳动者形象,如庖丁、匠石、梓庆、工、汉阴丈人、吕梁丈人等,与蜡祭中迎祭禽兽,飨息农夫似也不无关系。

事实上,先秦时代的很多寓言,如画蛇添足、土偶桃梗、泽神委蛇、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都有神话的宗教祭祀的背景(而乐舞是祭祀降神娱神的重要方式),寓言“假设问答”的体式与燕飨祭祀乐舞“假设宾主(问答)”的扮演不会仅是巧合,乐舞“假设宾主(问答)”的扮演对“寓言”的创设不会没有影响和启示。

下面,我们再透过“寓言”的字源分析,探讨寓言与古代乐舞戏剧性扮演的精神联系。

寓言又作偶言,寓、偶、禺三字在上古同音,可以假借通用。段玉裁说:“偶,桐人也。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字亦作寓亦作禺,同音假借耳。”

“禺”字上从鬼头,是突出头部的猕猴类的象形,《说文解字=》“禺,母猴属,头似鬼”。

“寓”,《说文解字》“寄也。”“寄,托也。”《尔雅・释兽》中把猿猴猩猩一类都归于“寓属”,“释曰:寓、寄也。言此上兽属多寄寓木上,故题云‘寓属’。”可见“寓”释为寄托乃因猿猴寄寓木上而来,因这种寄托有非经常性、无定性的特点。

“偶”,本义为桐人,即用为冥器的踊、用以代替“尸”的偶像等。其得义由猿猴的像人而非人,类比木偶的像人而非人。徐颢《说文解字注笺》:“以其似人也,故木偶谓之木禺。”另一方面又表示木偶作为人像的假定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因偶像像人,与所像的人相对,故“偶”引伸义为“成双成对”,偶像与所像之人具有假托性,暂时性,故又引申为“偶然”。徐颢《说文解字注笺》:“释名云,偶,遇也,二人相对遇也。引申为凡对偶之称。中庸曰:仁者人也。郑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郑注:每曲揖及当碑揖相人偶。颢按:相人偶者,与人相偶也,人相遇曰偶,因之凡事之相值者曰偶矣。”则相人偶之“偶”也表示宾主相遇、相互存问之意,可谓“偶言”。

由上述寓、偶的字义分析看,“偶言”,是“立主客,使相对语”;“寓言”,是寄托于他人的言语。可见寓言(偶言)的命名,一方面即蕴含着“假设问答”的体式自觉,一方面也传达出这一体式渊源于宗教祭祀、戏剧性扮演的文化信息。

中国戏剧导源于古代乐舞,古代乐舞从“古乐”到“今乐”(新乐)的发展,经历了由娱神而娱人的转变,这一转变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是中国戏剧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礼记・乐记》记载子夏关于乐舞的一段议论:“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迅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 古。修身齐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及优、侏儒,猱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古乐,即为《大武》一类的乐舞,孔子与宾牟贾关于《大武》的一段对话,就是“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的注脚,这说明“古乐”不仅用于祭祀娱神,而且负载传承历史与道德的功能,性质庄严。由古乐而今乐,在扮演观念上的重大分野,即在于由“尸扮”的庄严到“猱杂”的狂欢。古乐中的“尸扮”也萌芽着戏剧扮演的观念,但性质庄严,已如前述。何谓“猱杂”?疏云“猱杂,谓猕猴也,言舞戏之时,状如猕猴,间杂男子妇人,言似猕猴,男女无别也。”“猱杂”是由猕猴像人非人所激发的扮演观念,“猱杂”式的扮演显示今乐的世俗性和戏谑娱人的性质,因而为正统观念所贬抑,也预示了中国戏剧的文化命运。这一由猕猴的像人非人所激发的扮演观念,遗存于戏剧文化中,如戏剧演员的称呼“优”与“猱”(又作“D”)字体相近,旦角的“旦”由“”演化而来,乐神“夔”是猕猴类动物,受中国戏剧文化影响的日本也称其戏剧为“猿乐”,等等。由此而言,寓、偶都得义于“禺”――猕猴的像人非人,这提示着寓言与戏剧扮演观念、与戏剧起源发展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今乐”的联系。

学者已指出先秦寓言的喜剧性特征,也揭示了庄子寓言的俳优风格,“他的语言,时而恣肆,时而诡谲怪,时而诙谐风趣,而这些,恰又是俳优的滑稽之辞所具有的特点。”是“渊源于俳优说唱故事”。笔者认为,结合寓言“假设问答”的体式来看,更准确的说,寓言的俳谐气质和喜剧风格,禀受于春秋战国兴起的“今乐”――优戏。

关于寓言的起源,一般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先进的人们从宗教巫术和神鬼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走向了人间,走向了理性,他们用理性的精神去否定传统、否定神鬼、否定宗教和神话……寓言在思想观念上的共同特点就是对于传统观念即宗教巫术观念的否定和批判,表现出批判的理性特征。它闪烁着强烈的时代的光辉,充分地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精神……寓言的起源可以说是理性战胜宗教、智慧战胜蒙昧、人战胜神的结果”。这一论断揭示寓言在思想观念上“批判的理性特征”,并以之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是深刻的见解,但未关注寓言谐谑风趣的形式风格及其渊源。从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角度看,“乐”是先秦综合性的文艺形式,是礼乐文化的感性载体,古代乐舞从“古乐”到“今乐”(新乐)的发展,经由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即体现了思想观念上“批判的理性特征”,此外,它在形式上由“尸扮”的庄严转为“猱杂”的狂欢,表现出谐谑游戏的喜剧风格,在内容上由神话宗教逐步走向世俗生活,表现了对现世生活的关注。可以说,“今乐”的出现,正是春秋战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寓言兴起于战国时代,它在体式上既胚胎发育于乐舞“假设宾主”的扮演,无疑的,在精神气质上也同时禀受了“今乐”的俳谐游戏精神,因而其“假设问答”的体式中,涂上了俳优的滑稽戏谑色彩,这就是体现于寓言的喜剧性风格,是寓言与戏剧的精神因缘。

春秋战国时代的“今乐”――优戏的具体样式如何,文献不足,言焉不详。从《史记・滑稽列传》所载春秋时代优孟扮演孙叔敖故事看来,其扮演具有优戏性质,明代杨慎认为:“余按此传,以滑稽为名,乃优孟自为寓言。示欲复以为相,亦优孟自言。”任二北先生认为:“孟扮敖同时,另有人扮王,此幕‘戏象’,由假王与假敖对立完成;象毕,真王始从而谢,假敖始从而灭,尚何俟辩?”可想而知,如果这个故事仅是优孟扮演孙叔敖而使楚王误假为真,则太板太实,缺乏“滑稽”意味。所以,任二北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雏形戏剧――优戏,是合乎实际的论断。该剧有曲有白,具明显的“假设问答”体式。从后代优戏――雏形戏剧的表演体制看,其角色多是两人,而且两个脚色常形成大小、美丑、愚智、悲喜的夸张对比。如汉代李尤《平乐观赋》所写:“侏儒巨人,戏谑为偶”,张衡《论贡举疏》:“连偶俗语,有类俳优”,皆可见俳优相偶为戏的特征。一直到唐代参军戏中苍鹘戏弄参军、宋金杂剧“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都具简单的“假设问答”体式,并以谐谑为风格特色。可见,“优戏”从形式到精神都接近“寓言”。

作为旁证,笔者认为,与寓言在体式上同是“假设问答”的赋(以汉大赋为代表),也出于同一文化进程和背景(赋形于乐舞,兴起于战国,禀受“今乐”的俳谐气质),“不歌而诵日赋”。从燕飨祭祀的乐歌到“不歌而诵”的赋,乐歌影响于赋,可约举三点:一、早期赋的内容背景多与典礼、祭祀、乐舞有关,如屈原《离骚》为祭祀乐歌形式,其中巫咸、灵氛等便具“假设问答”的体式,《高唐赋》、《子虚赋》、《上林赋》等都有此种背景。二、秦汉杂赋多为诙谐嘲戏性质,赋家人格多具俳优滑稽品性,而人主也以倡优视之,如宋玉、司马相如、枚乘、严助、东方朔等。三、赋具有讽谏功能,与“优谏”相同,《汉书・扬雄传》:“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之。”赋与赋家的俳优讽谏特征,如非受歌舞优戏影响,则似无从言其渊源。同为“假设问答”体式的赋与寓言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不能简单认为赋受寓言影响,而应追寻到两者共同的源头乐舞,尤其是“今乐”――优戏的影响。冯沅君先生即认为:“汉赋乃是‘优语’的支流,经过天才作家发扬光大过的支流。‘优语’之所以能成汉赋的一位远祖,这与‘隐语’不无关系。”又“隐语之外,有文学天才的优人在其滑稽应答之际,对于一事一物,往往有精美详尽的刻画,如优孟爱马对,这一点对汉赋也有影响。”而从体式角度,也可见优戏对汉赋的影响。

寓言与戏剧有共同的孕育母体,在体式精神血脉上息息相通,可谓结缘深厚。典型的寓言是“假设问答”,戏剧也是“假设问答”(即所谓代言体),寓言与早期雏形戏剧的分野在于:寓言是书面的,戏剧是扮演的,其关系有似剧本与演出。后世戏剧踵事增华,可视为“假设问答”的扩展。而寓言从祭祀乐歌、早期优戏脱胎而来,经历由乐歌体式到言说方式、文体体式,由扮演到传述的转变,这样,寓言的体式由原初的典型的“问答体”向“叙述体”发生衍变也是必有之义,在后代,寓言乃作为一种说理表意的技巧广为运用,更突出其谐谑讽喻的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戏剧的精神原型。

第6篇:西索寓言范文

及至自己有了女儿,一点点地长大,缠着我听故事,我便搜肠刮肚地给她讲些童话寓言。有则童话叫《小王子》,讲一个小王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欲、为权力、为虚荣、为学问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而活着,而且活得好累好累,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童话故事可谓借小王子之口,一下点中了大人们的“死穴”。我讲完后,就问女儿:知道这个童话是什么意思吗?女儿答不知。

其实我每讲一个童话或寓言,都在讲它们的道理,并向女儿提问。可十有八九,女儿对“主题思想” 充耳不闻;我再讲,再问,女儿仍旧不知。我只得说:“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懂的。”其实是自我安慰。女儿可 不管这些,她仅仅喜欢故事里的动物,而且有趣简单。比如牛羊的叫声、猴子的动作等等。在我认为本不可笑处,她却哈哈大笑。难道正如周作人所说的“寓言中的教训反是累赘”?或是可以这样说,童话寓言的道理是大人们强加给孩子的,而其中的娱乐与有趣,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为此,我暗暗做了个实验。

女儿喜欢童话片《狮子王》中的两只老鼠,胖子和瘦子。于是我就借胖子和瘦子的名头,编了许多好玩却没什么意义的故事,女儿开心得不得了。那段时间,女儿天天缠住我非讲它们不可。有一天我讲了胖子瘦子之后,故意讲到一个小朋友,在湖畔的花丛中见到一朵鲜艳欲滴的风信子,刚想去采,猛地发现那是一条大蛇的舌头,明白了美丽也是种危险。女儿却捂住耳朵,嚷着:“不要听!不要听!”

第7篇:西索寓言范文

摘要 《动物农场》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成名杰作。这部作品以政治寓言的形式对当时的政治进行了反讽,把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另类形式展示出来,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并在欧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大都从作品的叙事艺术、象征意义以及政治角度等方面入手。本文采用现代生态主义、解构主义理论,尝试从新的视角探索与解读这部传世名作长盛不衰的道理与意义。

关键词: 《动物农场》 乔治・奥威尔 政治寓言 生态主义 解构主义 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于1944年初完成了《动物农场》的写作。这部引起后世巨大轰动的政治寓言体小说与作家本人于其后完成的反乌托邦主义名作《1984》,至今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文字,全球销量更达到数千万册,并且常印不衰,使得奥威尔成为上个世纪欧美文学中的最重要作家之一,现代英国文学史上绝对不可或缺的人物!

《动物农场》用动物对人类抗争后自建家园的种种,重现了沙皇俄国及前苏联的主要历史进程与情境。这部作品以隐喻的形式写出革命的产生原因、经过以及革命的进展与背叛情景,展现了自然以至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庄的动物牲畜们不堪主人的压迫,在先期觉醒的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它们建立起一个新庄园,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大师的手笔就在于此,读者如果以为接下来庄园中的动物们从此就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那就错上加错了,因为这一切只是故事的开始。随着小说情节推进,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力而倾轧,采用不正当手段获胜的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并进行残酷的镇压驱逐;同时,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招致血腥的清洗与屠杀;统治者的奢侈需要使猪反而具有反讽意味地与人结成同盟往来,建立起自己的独裁专制;进而农庄的戒律被暗暗修正为“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是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为平等”这等荒谬的字眼,动物们又回复到甚至进入了远不如从前的更悲惨的境地。革命走向了革命的反面。明眼的读者自可看出,本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的解构。《动物农场》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向读者传达着对人类不幸的批判和对人类幸福生活的极度渴望。

奥威尔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向人们传达的蕴意意味深长。寓言,是用假托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类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奥威尔在作品中采取隐喻的艺术手法,用动物形象来影射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公猪老少校――提出了动物主义的革命思想,影射人类中的思想者;公猪雪球、拿破仑――动物农场革命的领导者, 后来成为庄园的领袖,影射人类中的革命带头人;强壮的马拳击手――动物主义理念的忠实追随者,积极响应革命领袖的号召,老病后被拿破仑卖给宰马商,象征着广大被欺骗的善良民众;公驴本杰明――象征有独立思想但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狗――拿破仑在动物庄园实施暴力统治的工具,象征国家的各种管制机构,等等。而猪狗们随着权力集中产生了蜕变,动物们发生了异化。由于这些众多带有政治符号的拟人手法的运用,我们把这部小说定义为政治寓言。而动物庄园的故事脉络与人类历史乃至整个20 世纪历史、前苏联以及很多国家的历史又有着惊人的相似。

奥威尔的创作主旨,是用动物世界象征人类世界,以智者敏锐的思想重现历史警示人类,提出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尝试探索出并部分预示了未来的社会走向。其批判性的一方面在于直指极权主义。动物们的生动形象与叙事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这哪里是什么动物的世界,而分明就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动物们辛苦劳作,与另一面是作为统治者的猪挥霍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的革命的本质。体现了其深刻而独到的批判性。那一只只猪作为一种奴役的力量存在着,谁占有这股奴役的力量,谁就是“人”,就是群畜的主人。因此,猪穿上人类的衣服开始了直立行走。这是一部有着深刻思想性批判性的政治寓言。整部作品控诉着统治者对动物们的压迫。在小说的结尾处,驴子本杰明吃惊地看着穿着人类的服装、已经学会直立行走的猪,一时间在它的眼中这些贵族猪都幻化成了原来的庄园主琼斯,而且由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这和原著所描写的是一致的:“外面的众生灵从猪看到人,又从人看到猪,再从猪看到人;但他们已分不出谁是猪,谁是人了。”革命最初的意义在此时得到了彻底的颠覆,历史给动物们开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玩笑。它让观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由的可贵,因为只有自由才能使人类追求幸福成为一种可能。正是在这里,小说《动物农场》深刻表达出作者奥威尔的反极权主义思想,并且借由这样一部杰作深深影响着全世界各个国家千千万万的有良知的人。

另一方面,奥威尔的《动物农场》的批判性不仅于此。传统意义上,由于奥威尔的这部寓言与人类20世纪社会某些国家的发展惊人的相似性和预言可验证性,人们对《动物农场》的评论及其批判的探索也多截止于其鲜明的反极权主义。其实通过对作品的深层解读,这部杰作也深刻体现了作者本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更深层次更深度的探索与关怀,体现了其生态批判性,即要敬畏以及关心所有的生命,要废除人对人以及人对“物”的奴隶制。不仅是批判,还要追求更美好的社会生活。作品坚信每个“动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比别人特殊,也没有谁不能追求幸福。奥威尔动物主义的提出实际上体现了他倡导的卓越的人本主义与生态关怀。针对本篇作品,奥威尔曾说道: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小孩,大概10岁,赶着一驾马车在一条狭窄的小道上走,那拉车的马一想转弯,那男孩就用鞭子抽它。这使我想起,如果这些动物知道他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就无法控制他们。人类剥削动物就像富人剥削穷无产阶级一样。”

不可回避的是,作者在批判人类剥削动物并支持动物主义的同时,也浓笔批判了富人剥削无产阶级。作品中同样负面的文学形象是以狐苑农场的皮尔金顿先生等为代表的所谓的农庄主,也就是所谓的“人”。他们作为对应公猪拿破仑在作品中笔触处处的显性存在的很少进行描述的隐性存在,也是作者在这部寓意深刻独到的作品中隐含的无处不在的谴责与批判的对象。有批评者认为,“西方文学自伊索寓言以来,历代都有以动物为主的童话和寓言,但对20世纪后期的读者来说,此类作品中没有一种比《动物农场》更中肯地道出当今人类的处境了。”乔治・奥威尔深深的人文情怀、根深蒂固的人道主义在这里显现着璀璨的光芒。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动物农场》不仅有深刻的反极权主义思想,也有其特有的批评的双重性。故事不仅体现了奥威尔对前苏联特殊时期极权专制的种种荒诞现象的困惑与批判,也表达出他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制度的深度批判与思考。这也是诸多奥威尔作品评论者少有提及的地方,而这正是现存的西方体制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动物农场》里,乔治・奥威尔实质是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良好而理性发展的生态问题。奥威尔提出所有动物都应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包括弱小者在内都应能过上体面而美好的生活和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在《动物农场》里讲到,最先意识到动物主义动物权利的公猪老少校揭露过一个现实:“英国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就算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动物比现在多许多倍,仍然能提供大量的食物给他们。”在这里,奥威尔的这种生态和谐的发展观与后来20世纪70年展壮大起来的在现代社会占主流态势的生态主义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大师卓越的先见性!《动物农场》每每让人惊叹其深刻的警世性与预知性,理论渊源于此。杰作确有其思想的深度与厚度!在如何看待所谓“动物”与“人”的利益上,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双方互利,与之共生,保持生态平衡,追求人类真正的幸福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探索使社会良性发展而不是采用血雨腥风飘摇不定实质危害各方利益的所谓革命的行为,防止革命走向反面为人窃取,才是现代人有责任并应选择的核心议题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真命题。

乔治・奥威尔本人在《动物农场》的乌克兰文版序中写道:

“大多数批评家所忽视的,可能是因为我没有予以足够强调。许多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可能有这样的印象:它以猪和人的完全修好收场。这不是我的原意;相反,我原来是要在一种很不协和的高音符上结束,因为我是在德黑兰会议以后马上写的,大家当时都认为该会议为苏联和西方建立了可能范围内最好的关系。我个人并不认为这种良好关系会维持很久,而事实证明,我没有错到哪里去……”

奥威尔本人也说过:

“西班牙内战和1936年至1937年间所发生的事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这也许是奥威尔批判现代以及最终意义所在。他的批判直指黑暗现实并极度关注人类的终极幸福与实践,从而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动物农场》跨越历史长河,一版再版,其影响意义深远。奥威尔深切的人性关怀人本思想,是这部杰作的光辉所在。这是我们对他当代意义的解读,也是我们研究奥威尔的意义之所在!

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中弃用华丽花哨的词汇,文风平实有力,体现出智慧、先见、真诚正义与勇气,篇幅虽然不长,但作为文学作品堪称完美,并被普遍认为是英语世界的典范文本,成为学习的对象;此外,小说还数度被改编为广受欢迎的影视作品,成为小说改编的成功蓝本。上世纪末,在兰登书屋《当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英语小说中,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动物农场》及《1984》双双入选,排名非常靠前。可见,《动物农场》具有永恒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英]乔治・奥威尔,荣如德译:《动物农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 George Orwell: Animal Farm 北京:Overseas Publishing House,2000年版。

[3] [法]多斯,季广茂译:《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 [英]布赖恩・巴克斯特,曾建平译:《生态主义导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晓华:《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历史与现状》,《社会科学报》(理论版),2008年2月28日。

[6] 李锋:《当代西方的奥威尔研究与批评》,《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6期。

第8篇:西索寓言范文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设计中,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揭题导入

1.出示词语: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箭不虚发

2.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齐读,――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①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②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随机正音,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①出示提示,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后练。练好眼力,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纪昌成了。

(三)读读议议,感受纪昌

1.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交流,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读读这两句话,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请你把它圈出来。

(2)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①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②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③创设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④再读第二句,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怎么个相当到家?

(3)第二次练习,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该怎么说?

(四)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1.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1)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纪昌想学的是射箭,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指导朗读。

(4)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第9篇:西索寓言范文

古希腊文学概述

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涵盖了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人们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腊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基础

气候

希腊文化比东方文化(中东)出现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冰河期蔓延,欧洲大陆气候严寒。冬季希腊比较冷,但是毕竟是地中海式气候,夏天漫长炎热,尤其是对于雅典人。

天热,只需很少的设施就能维持生活,一块布身上一搭就是衣服,吃得也少,干活没劲,家里没有冰箱空调也呆不住,出去和人聊天玩,泡泡澡,听听歌谣--闲暇、户外、懒散、热情。英国学者基托说:“很少有哪个民族这样酷爱交际。谈话对于希腊人而言像呼吸一样不可或缺。除了雅典,又有哪个社会产生过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物--他没有写下一个字,没有传授一套教义,除了一两次上战场外,从未离开过一座城市,仅凭在街头与人谈话就改变了人类思想潮流。又有哪个社会,这样不考虑受教育阶层与未受教育阶层,有趣味者与粗俗大众之间的差别。雅典人,以及许多其他地区的希腊人的教育,是在集会场合上获得的--在市场、柱廊、竞技场,在政治集会,在剧场,在荷马作品的公开朗诵会,在宗教庆典上长时间的演说中。在雅典,所有的事务可以向所有的人敞开,因为它们可以向空气和阳光敞开。”--民主思想的产生。

地理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到后来,随着领土扩张,也包括北非、西亚、意大利半岛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中海地区。

希腊半岛境内多山,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加上雨量稀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只能生产少量的大麦、小麦和豆类,需要输入谷物,粮食问题是上古希腊的重要社会问题。但山区多大理石和陶土,矿产丰富。山坡丘陵地带盛产橄榄和葡萄,为建筑、冶金、榨油、酿酒等手工业提供了原料。此外,希腊半岛三面环海,拥有全世界最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多良港,有利于航海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

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与希腊半岛东部类似,多港口,为希腊半岛上的海外移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地中海内岛屿星罗棋布,共400多个,相距不远。

人口

希腊半岛的原住民是非希腊语种的人,BC2000年左右,一批操希腊语的人从多瑙河下游逐渐南移,进入希腊各地。他们与原住民混居通婚,形成了希腊人。移民社会,具有开放的胸襟。

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哺育了一个蔚蓝色的文明。

古希腊文学发达的原因

由于古希腊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发达,因此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早在古希腊文明诞生之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的峡谷里就连绵不断的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那里已经具备了较先进的书写、冶金、纺织等手工艺术,数学、天文学、建筑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地处北非的埃及,在工业、农业、科学、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奇迹。这一切都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希腊人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以滋润自己,希腊文学也具有显着的东方色彩。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英雄时代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今日所知的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德》和《奥德赛》,赫西奥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胜利的鬪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最有名的故事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寻找金羊毛、海格力斯的功绩、忒修斯的冒险和俄狄浦斯的悲剧。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它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在荷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它产生和反映的地理位置是西起希腊半岛,东至小亚细亚半岛,南到克里特岛的广大爱琴海地区。希腊神话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孕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一个基本脉络,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但神祇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个主神。

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传说,忒修斯的传说,伊阿宋的传说等等。

希腊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职责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发展变化。可以说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养分。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关于荷马所生的年代和是否确有其人都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荷马史诗在西方古典文学史中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古代史诗。《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一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一译《奥德修纪》),相传作者是大致生活于公元前10世纪至8世纪之间的盲人诗人荷马,不过目前更流行的观点是《荷马史诗》是包括荷马在内的许多人集体创作并反复修改过的。

《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不和的金苹果”的传说。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的时候忘记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愤怒的复仇女神在宴席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写“赠给最美的女子”,引发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和爱神阿芙罗狄忒之间的争夺,并最终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率阿迦门农夺走勇将阿喀琉斯宠爱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愤怒而不再参战这一情节为楔子,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以及此后51天之内发生的事情。

《奥德赛》的故事发生在紧接着特洛伊战争之后的10年中。特洛伊战争中为希腊联军献木马记的奥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难,滞留异乡,他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回家和妻儿团聚。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质,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但史诗也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常常是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但史诗对战争本身很少作正义与否的价值判断,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语言上,《荷马史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修辞技巧相当成熟,叙事结构也非常合理。荷马善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及刻画宏阔的社会、历史场面。尽管其中不乏冗长多余的华丽辞藻,但这是所有古代文学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的诗人除荷马外,赫西俄德也非常着名。他大致生活于公元前8世纪末至7世纪初。他的代表作包括教谕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他的创作风格和荷马非常相似,语言上有模仿《荷马史诗》的痕迹。

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包括多种题材,主要分为双行体诗、讽刺诗、琴歌和牧歌。其中写双行体诗的古希腊诗人众多,最早的诗人据传是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的卡利诺斯,但是最擅长写此诗体的则是西摩尼德斯(前556-前466)。雅典民主制度的创建者梭伦也写过不少诗歌。然而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却是琴歌,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琴歌可分为两种,一是独唱体,一是合唱体。

独唱体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诗人萨福(前612-?)。她在雅典的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政治斗争中被迫流亡国外,后来在故乡莱斯博斯岛创建音乐学校。她一共创作了9卷诗,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是完整的,其余都是一些残篇。她的语言艳丽无比,情调伤感,感情真挚,题材上多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如她的名作《致阿那克托里亚》,沉痛哀惋,感人肺腑。据说萨福是个同性恋者。她的许多诗作均于1703年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被公开焚毁。然而在古代希腊世界,萨福的地位极高,曾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个缪斯”。

除萨福外,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也非常擅长写独唱体琴歌。阿尔凯奥斯和萨福过从甚密,但声名略逊于萨福。他的创作大多数是政治和战争题材,体现了琴歌中刚猛的一面。后世评论家认为正是他和萨福两个人使古希腊抒情诗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阿那克里翁则由于投靠王室,充当御用诗人而名声不佳。他的作品通俗流畅,对16世纪之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于合唱体琴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是品达(前518-前442)。他曾受教于雅典的一些着名的音乐家,其诗作的主题多半是歌颂神、歌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他一生共创作诗歌17卷,现存4卷完整的竞技胜利者颂(共计45首诗)。品达的诗歌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弥尔顿、歌德等都曾有意模仿过他的风格。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相传由伊索创作,再由后人收集成书。也有人认为并无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将一些民间故事结集成书。《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对欧洲的寓言文学影响很大,拉封丹着名的《寓言诗》即以《伊索寓言》为主要素材。相传伊索是公元前世纪上半叶的一个获释的奴隶,聪明绝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寓言故事,但现在传世的只有公元前4世纪的一些古代作家整理编纂的120余则。不过根据考证其中有很多故事可能来源于亚洲或非洲,并非伊索所作。

伊索寓言主要是通过一些动物的言行来寄寓道德教谕,着名的故事包括“狮子和老鼠”、“狐狸和仙鹤”、“披着羊皮的狼”和“狐狸和葡萄”等。伊索寓言通常短小精悍,思想性颇强,体现了古代希腊人的智慧,对后世全世界的文学都产生了影响。

民主时代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他对古希腊悲剧最大的贡献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改变了过去古希腊戏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歌队共同演出的传统模式,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戏剧道白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条件。埃斯库罗斯已知剧名的作品共80部,其中只有7部传世,包括《俄瑞斯忒亚》三联剧(《阿迦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乞援人》 、《波斯人》、《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是整个古希腊戏剧的第一位大师,对整个西方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是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在27岁首次参加悲剧竞赛,即战胜了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写过100余部戏剧,却只有7部传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王》 。其中《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即通常表现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他一生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而是醉心于哲学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问题等等。他一生共创作了80余部悲剧,有18部传世。其中最优秀的包括《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欧里庇德斯所处的时代是雅典由表面繁荣逐渐走向动荡的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现象出现。在欧里庇德斯的戏剧中,可以清晰的感到剧作家对希腊政治现实的怀疑态度。《美狄亚》被认为是古希腊最动人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次把妇女作为主要角色来塑造。由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风格和传统的悲剧风格不同,因此他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名声却很大,他的戏剧对希腊化时期的新戏剧、罗马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公元前487年,雅典正式确定在春季酒神节庆中增加喜剧竞赛项目。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酒神颂”发展到后来,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悲剧的形式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体。古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产生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喜剧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尤其擅长讽刺当权人物。这时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公元前5世纪雅典曾产生过三大喜剧诗人,分别是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有作品传世。

阿里斯托芬(前446-前358)生活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的城邦文明正在衰落之中,雅典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政治派系等现象,这些都称为剧作家创作的素材。阿里斯托芬一生共写过44个喜剧剧本,但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11部,比较着名的包括《巴比伦人》、《云》、《鸟》、《骑士》、《阿卡奈人》等。其中《鸟》是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希腊现存的结构最完整的寓言喜剧,是乌托邦喜剧的滥觞。阿里斯托芬是整个欧洲的喜剧之父,正是他奠定了西方文学中喜剧以滑稽形式表现严肃主题的传统。

文化特点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其灿烂程度影响力,长久的生命力似只有中华文明方可比拟。 一:理想主义。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黄金比例的观点,并运用于绘画雕刻。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观一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宇宙和世界按照“数”的关系和原则构成的,因此是最和谐的`最具有数的规律性。文学作品中,男性大多具有非凡的力量`英俊的相貌`发达的肌肉。女性则有惊世的容貌,诱人的胴体。神其实与人一样拥有情感`缺点,只是他们拥有人不具有的神力,换言之,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二: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决不偶然。古希腊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像赫拉克勒斯`忒修斯`珀修斯等,不需要再举例。神同人一样,追求女色,争强好胜。三:理性主义。希腊人是奔放的,拥有所谓的“酒神情绪”。但比起其他民族,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古希伯人信奉上帝`埃及人崇敬太阳神,印度人膜拜的就更多了。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追求向往。人甚至敢开神的玩笑。这种理性主义使得苏格拉底可以为真理喝下毒酒。希腊人将这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 。

古希腊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西奥德(Hesiod)

公元前八世纪末期到公元前七世纪初期,比奥西亚的一个自耕农。

教诲诗《工作与时日》。

叙事长诗《神谱》。

抒情诗歌

奴隶制-私有制,个人意识代替集体思想,抒发个人感情的抒情诗歌代替史诗开始繁荣。

抒情诗歌起源于民间歌谣,根据伴奏不同,有琴歌、笛歌等。

如:阿那克里翁。萨福。

寓言

相传伊索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曾是萨摩斯岛的雅德蒙的家奴,由于他的才智受到主人的赏识而获得自由。后来作为吕狄亚国王克洛索斯的特使被派往德尔斐,因得罪权贵和当地居民,被控告“亵渎神明”,投崖处死。

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约有四百篇,虽然都冠以伊索的名字,但其实是后人根据大量的希腊寓言和其他地区的寓言汇编而成。

来自社会下层的创作,主要反映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是古代人民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也含有许多消极的东西。

影响极大,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影响。

主要故事:《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

文艺理论

1)苏格拉底:

哲学对话的形式,神创造自然界。对哲学作“心灵的转向”,研究自我,“认识你自己”。“辩证法”。--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2)柏拉图(Plato):

出身于雅典的名门贵族,二十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并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的行为和学说主要就是通过柏拉图的着作纪录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曾流亡国外,公元前385年左右,柏拉图在雅典城外的阿加德米创办学园,在学园中免费收徒,通过数字、天文、音乐、哲学的训练,为当时的希腊城邦培养治国人才。其弟子们形成学园派。

政治上:反对民主制,提倡贵族政治(精英),提出乌托邦。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中,展现了他理想的政治制度,这是西方最为广泛阅读的一部哲学着作。极其丰富、极其复杂。独裁和天真的混合物。优生学、公社化农业,为了完美的乌托邦,不惜消灭一个阶级,公有制度和法西斯观念,迷人也伤人。忽略了人的劣根性:占有欲、嫉妒心、不安分等。

法律上:比较切实,法律高于统治者的思想。影响极大。《法律篇》。

哲学上:创立理念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只有狗的概念才是真实的,不管是呆在窝里的还是在前院的狗都不过是表面上的狗,也就是说,它们是那永恒不变的完美原型的复制品。如此说来,一幅画中的狗就是复制品的复制品。理性主义。对绝对进步的坚持和对建立普遍原则的坚持。

文艺学上:《文艺对话集》,美是理念。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BC384--BC322):

诞生于希腊北部的马斯多尼亚,所以并非真正的希腊人,而是“外来人”。18岁入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后来当学园教师,颇有自己的反叛思想,对导师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进行了非难。公元前342年,应马其顿王菲力浦二世邀请,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城外的吕克昂建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注重实际并大胆尝试和探索,在哲学和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活动多在散步时进行,故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是个擅长分类的天才,首次将哲学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并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此外还涉猎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美学、植物学、医学、气象学、数学。他不只是个教授,他本人就是西方的大学。着作有《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诗学》、《修辞学》等。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

影响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