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养成教育内容精选(九篇)

养成教育内容

第1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1 聋生的养成教育内容

喀什地区盲聋哑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招收南疆三地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州)适龄残疾儿童来校就读.他们大多来自于边远、贫困的农牧民家庭.从出生以来,由于听力残疾造成的语言障碍,家长及周围人群无法与之沟通交流,致使他们未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等。由于家长整天忙于生计,对残疾孩子更是无暇顾及,任由其自生自灭。受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影响,他们从小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不讲究卫生等等。喀什地区盲聋哑学校实施寄宿制管理,270名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一待就是四个多月,这对学校的管理确是一个考验。因此,作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聋生加强养成教育。

1.1 安全教育.安全工作是新疆喀什地区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底线。保障师生安全,保障校园安全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聋生由于生理残疾,加之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极易造成各类危险。如交通事故。因此,要对聋生进行交通安全、防火用电安全、自然灾害、饮食安全、预防传染疾病等相关安全教育.

1.2 民族团结教育。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团结,生生不息,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文化格局。而我校聋生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有一些差异,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民族风俗习惯等教育。1.3 遵纪守法教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们的行为,可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我们的合法权益。一年级聋生刚入学时脑子里一点纪律意识都没有,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等都不知道。而中高年级聋生由于生理缺陷所形成的性格特点,如多疑、易动怒、情绪自制力差等,遇事不动脑筋,喜欢用拳头解决一切问题,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1.4 学习教育.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而我校大多数聋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热情不高。加之聋生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导致其上课有意注意时间短,学习效果差。因此在聋生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使其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1.5 生活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校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刚入学时才7、8岁,大部分学生生活还不会自理,洗衣物、洗澡都需要老师帮助,更有个别聋生大小便经常失禁,尿、拉屎在裤子上、床上。因此,培养聋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作为班主任的中心任务之一。

1.6 卫生教育。讲究卫生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教育学生既要讲究个人卫生,也要讲究公共卫生。

1.7 文明礼仪教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聋生对长辈、老师、同学、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争做文明公民。

1.8 爱护公物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从爱惜学习用品、爱护课桌椅、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做起。

1.9 感恩教育。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西部特殊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扶持,社会各界也纷纷奉献爱心,我校聋生寄宿在学校学习、生活,不交纳一分钱。每逢“六?一”、“全国助残日”等重要节日到来,政府和社会捐赠活动应接不暇。久而久之,聋生就产生了“我们是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同情、捐助是应该的”错误理念。因此,我认为对聋生不但要加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思想教育,还要对聋生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

2 聋校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1 制定班级养成教育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作为聋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计划,并有步骤的进行实施,落实到位。要将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九项内容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又要分年级、分阶段、分主次、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训练。如对于一至三年级聋生来说,要侧重于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卫生习惯和课堂常规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于四至六年级聋生来说,要侧重于以培养学习教育、爱护公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于七至九年级聋生来说,要侧重于以培养遵纪守法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而安全教育要作为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2.2 规范常规制度,以制度促进养成教育。校有校规,班有班规。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制定常规管理制度。将《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张贴上墙。为便于学生明确哪些应该去做,哪些不应该去做,可制定《学生一日常规》,提出具体要求。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学习、对照自我表现,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用心观察,从学生的一点细微动作,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3 在集体活动中对聋生进行养成教育。要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课、传统节日、纪念日、讲座、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法制、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国旗下讲容主要以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遵纪守法等为内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我校每周一有一节班会课,班会课前十分钟班主任可让学生回顾、总结上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及学生个人表现,肯定成绩,提出本周努力方向等。针对聋生实际举行以“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节俭习惯”等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给妈妈、老师写一封信或亲手制作贺卡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采取邀请派出所民警开展法制讲座,举行各类安全防护演练,组织聋生到喀什市少管所参观等形式对他们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2.4 采取个别化教育的形式对聋生进行养成教育。我们班的学生大都比较自由散漫,特别是从边远农牧区来的聋生,生活和学习上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如:上课聊天、随意走动,生活上不讲卫生,不爱洗漱、换洗衣物,见到老师和长辈也不会主动打招呼问好等。班里有一些同学平时爱吃零食,教室里瓜子皮满地,学校发的袋装牛奶喝完后将塑料袋子随手乱扔。针对这个情况,我除了利用班会课对他们集中教育外,更多的是关注他们课外每个人的表现,发现问题后适时进行个别教育。如对于乱扔垃圾的同学,我在他打扫好卫生后请他磕瓜子,他就会把瓜子壳放在手上,然后扔到垃圾桶里。这说明他还是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我就抓住这个时机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不但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不乱扔垃圾。经过反复强化训练,他们身上的不少毛病慢慢得到了纠正.

第2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旅游专业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 实施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82-01

目前,我国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现象比较突出,高素质人才匮乏,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导致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低下,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中心,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教育体制,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一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重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但在旅游专业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片面地把以能力为本位理解为以知识技能为本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学围绕知识技能展开,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这种教育模式下必定影响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低下。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较单一,基本都是片面零散的知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序性,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为一句空话。许多高校在旅游专业教育过程中,都是任意选用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分析研究不深入、不全面,尤其缺乏一些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职业教育内容不完善,造成教育效果低下。

3.教育方式传统单一

旅游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从教育方式上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的,缺乏更多有效的教育新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很多学校都采用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仍对学生素质的关注度不高,真正以“综合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

二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1.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

学校要真正推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必须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办学理念,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决定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学校要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并能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研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涵养等,只有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思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2.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了。其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也就是对员工的人格修养和品质方面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具体内容更要详细斟酌,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1)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2)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具备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5)具有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综合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容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要包括隐性课程,要开创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过课程化教育模式和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不断体验,不断进行感悟实践,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的方式途径,使各种方法能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4.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评体系

要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对职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教育内容方法,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考评体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要重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能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之,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其中,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需要,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实施职业养成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华宁、庞力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之新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2]李逸凡、邹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明理学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第3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一、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教育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了,但是在几十年的小学教育发展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问题一直存在着问题,以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天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小学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减轻。可以说,对于我国的小学教学来讲,“考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检查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就另一方面来讲,它完全禁锢了我国的教学模式,这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影响最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并没有形成成熟,但由于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和分数,忽视思维培养,这样学生很有可能变成高分低能。所以说,过于重视考试,使得学校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之一。

2、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

在有些小学中,已经注意到了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为此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小学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一至六年级(个别地区一至五年级),年龄从六周岁到十二周岁左右的学生,可以说跨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同,他们的各方面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于事务的理解能力等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学校在思维培养过程中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措施,也就是说,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思维培养方式可能对于部分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都是没有作用的。因此,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也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个障碍。

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直接对象就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特殊的年龄以及成长情况确定了小学教育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他们思维形成的重要性:

1、小学教育指引学生思维形成

虽然家庭教学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样,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作用就在不断增大。在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非常神圣的,因此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他们更愿意接受,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恰当,那么他们对于学生所传授的内容,学生一般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所以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就会很容易的实现。

2、小学教育纠正学生思维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生活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但是家长与学生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内,所以很难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错误,而学校是传授科学,教育真理的过程,所以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错误思维,因此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由此可见,小学教学对于纠正学生思维错误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几点建议

既然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育过程中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

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是小学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思维培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基础性环节,只有确定了思维培养内容,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才有开展的可能。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时需要注意:

首先,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不同的思维培养内容,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完全的被动接受阶段,整个思维的模式基本还没有形成,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最主要的就是选择简单的、基础性的思维培养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形成思维意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已经有了筛选性接受的意识,这样,在思维培养内容确定时,就必须考虑到什么样的思维培养内容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高效的思维培养过程。

其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目的性,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保证他们在以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事物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所以整个思维培养内容确定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

再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创新性,这也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要求。创新是所以事物发展的源动力,而小学生时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创新性建设做准备。缺乏创新是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讲,通过培养内容的创新性进而实现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培养内容确定过程中注意创新性内容的确定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

在确定了合适的思维培养过程以后,建立起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思维培养是一个过程,不是瞬间即可完成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目标就需要科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于培养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一个生动有趣的培养方式与古板木讷的培养方式相比,显然学生更愿意接受前者,只有学生接受了思维培养方式,才有可能对思维培养内容进行掌握。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确定思维培养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习惯,争取思维培养方式与小学生的生活能够融合。

第4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素养;融合教育

一、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极易被学校、师生及广大家长所忽视。学生将体育课作为放松心情和释放压力的途径,而许多教师、学校和家长则将其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并未意识到其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近些年,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内涵在不断延伸,体育教育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却也凸显了其存在的问题,即针对体育课程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作为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同样存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现象。笔者在对本地区及周边几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进行观摩和调研后发现,其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体育器材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提高身体素质的课时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3]。此外,教育观念落后、方法落后、目标模糊、课程单一等一系列因素,也是导致体育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较差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仅是为了增强体质,教师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并督促学生进行运动,在德育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渗透通常较少,距离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差距甚远。且传统体育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过程乏味、手段陈旧、教法单一,无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培养。课程单一则主要体现在教材落后、质量差、数量少,不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综合培养的要求,同时,教材不具备创新性,与普通高校相似,缺少针对性与适用性,与专业脱节,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教育

(一)深化融合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首先,学校、师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充分认识到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针对教与学的观念、方式进行调整,摒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以技能讲解与实践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探索研究、设计开发,引入具体工作、项目、任务等元素,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与当代职教理念充分地契合,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4]。其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灵活掌握,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满足学生多维度、各层面的素质发展需求,这符合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最后,要加强体育与职业相关联的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度。例如,培养学校自己的体育形象大使、体育之星;邀请热爱体育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毕业生举行座谈会、见面会,宣传体育对其职业成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企业,感受企业的体育文化氛围,举行校企体育交流比赛等互动活动[5];通过网络、自媒体、体育明星励志影片等宣扬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提高产生的正能量,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多种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提高认知度,将体育运动自觉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仍然坚持运动和锻炼,使学生始终能够保持岗位所需要的良好身体素质,实现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辅相成和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授课方法单一、授课内容呈现形式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信息爆炸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高职体育教师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学习和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专业技能与教育知识学习与培训,改变自身教学观念与方法,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体质状况和运动水平及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充分了解其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授课的方法和内容,并融入职业素养培养因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利用时间和距离控制和影响学生的体能分配,以及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对其进行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培养其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精神。对于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难度,增加鼓励,使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均能有所提升,并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避免因学习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而影响学生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其体育教学与专业素养融合培养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依据学生专业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引导、启发、情境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巧,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练习时间,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专业性质及专业素养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旅游管理、建筑设计等专业开设定向越野教学内容,教学中可设定一些像寻宝或解救人质之类的趣味型任务情景,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地图识别、指北针使用、线路选定、人员与体能的分配等定向越野知识完成所受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最后,教师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托,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积极组织各类团体赛事,如花样轮滑、定向越野、篮球、排球、足球、体育舞蹈比赛等,让学生组织、设计、宣传、筹划活动,依据兴趣爱好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职业角色,如营销、策划、组织、竞赛、宣传等,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提升其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教师可通过第二课堂,将设计、筹划、组织、宣传、营销、服务、管理、竞争、协作等职业环节要素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完善体育教学内容,适应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因其工学结合的特殊性,教师应将其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区别开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探寻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校本教材[6]。学校可依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对传统体育教材进行整编,使体育教材与学生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达到辅助效果,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需求。例如,根据本校学生专业和其未来职业不同,教师可以在选编教材内容里增加职业病预防和其运动保健内容,不同的专业有其相对应的职业病预防保健措施,如动漫、财会等伏案型职业和护理、旅游等站立型职业,教师要对其进行区别授课,促进学生职业健康意识的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同时,教师要设置选课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使其能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因为其针对性强、实用性广,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自身专业素质,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了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教育。除田径类、球类等基础运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安排形体训练类、户外运动类、局部力量锻炼类等体育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充分满足学生专业需求,提高体育课堂的适用性,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身心状态,使学生的各项素质更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便于转换角色,适应工作需要[7]。例如,文秘、管理、财会、空乘、旅游等专业学生可选择形体训练等培养良好形象和气质的体育教学内容;汽车、机电、化工、数控、农学等专业学生则可选择一些力量性、协调性、耐久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人际沟通、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养元素,使其更契合职业需求,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

(四)强化细节教育,培育职业素养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不仅表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更体现在个人素养方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更应注意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育,从各种细节处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这有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同事、领导的认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对器材进行管理和规划,在课堂开始前准备好相应器材,并在课堂结束后将器材一一整理归还,保持器材室整洁;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纪律,不能嬉戏打闹,认真完成课时任务;要求学生着装整齐,不乱丢垃圾,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其未来的工作岗位,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心理素质开展一定的体育教学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在班级进行体育技能展示,使学生在众人的瞩目下保持从容冷静,提高心理素质,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避免一紧张就大脑空白的情况,同时,适当地增加一些挫折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良好地应对工作岗位中的各类紧急问题,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优化教学评价,提升职业素养

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高职体育教学应采取综合评定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动态评分,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的,细化评价规则。学校可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并将学生参与赛事及赛事成绩纳入综合评定细则,使学生既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力,其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养,还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动作技术、单项运动成绩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优化了体育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5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德育

德育渗透是指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伦理等思想品德的教育[1]。现代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出职业素养健全的学生,不仅是停留在技能水平的掌握方面,也不是将培养责任和培养任务交给德育课程的教师。解剖学属于医学基础形态学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科学。而普通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并非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师,如何在解剖学的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课程的要求以及学情情况,挖掘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教材之外的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来,使得德育教育既不生搬硬套,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任何的教育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既有教育方式方法的共性,而根据教学内容、时代需求以及学情的不同,又有其特殊性,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应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德育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于中职解剖学课程的教师,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是其主要责任和任务,但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将德育教育纳入到该课程的教育目标上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盲目地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共道德内容进行随意的选取[2]。德育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的德育成长,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现出阶段性、渐进性等特征。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个人德育成长过程中的成熟阶段[3],其思想、行为较为活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对自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抵挡不良诱惑,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选取与学生年龄段相符的内容。

(二)德育教育要有长期性

如果对学生进行一次的德育教育,便可以促使学生德育素养的养成,那么学生家长完全可以取代教师的位置。但是,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漫长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点点滴滴的渗透,一点一点地进行积累,最终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4]。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板有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其在课后的言谈举止却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大打折扣[5]。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甚至在课后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虽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能立马见效,但在潜移默化之中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

二、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战场。授课教师应当有的放矢地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入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来,伴随专业课的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凝练德育教育主题

现代职业教育是要培养综合素质健全的学生,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授课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场合来选取德育教育的主题内容。中职医药卫生类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的是“将生命相托”的患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总结凝练出德育教育主题,围绕规律生活、促进健康;博采众长,业精于勤;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对待患者,犹如至亲;济世救人,厚德为先;宽厚仁和,倾诚无忌;谦虚谨慎,尊重同行等德育教育主题[6],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其专业素养。

(二)从解剖课程出发,挖掘德育教育内容

在明确本学科应该宣扬的德育主题之后,教师要开始结合教材围绕该主题开始挖掘、丰富德育教育内容。解剖法课程作为中职专业课程之一,不像职业道德等课程一样,具有系统的德育教育内容,解剖学课程的德育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过程中,要将分散的、隐蔽的德育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落脚点,避免因生硬地引入德育教育内容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可利用德育内容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升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洗礼和触动,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德育内容,更容易形成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

(三)从学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解剖学教学中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要讲究宣讲策略。授课教师在找准德育教育内容后,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进行。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新的信息技术、媒体等,通过采用新的教学设备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知识,学生更易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游戏教学法。在游戏中,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某一特定病情的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在处理患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分析患病的原因,从而掌握正确的处理病情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消除患者的疑虑等。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感染和教育。再次,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授课及课后辅导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认真倾听学生的感受、想法。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建立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案例教学法。这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通过具体、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患者和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教会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7]。

三、结语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专业,授课教师除了为学生教授专业的解剖学知识之外,更要在自己的授课过程当中渗透德育内容,人才培养出技能扎实同时又品德兼备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由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刘杰.中职医学解剖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5(11):73.

[2]雷三成.德育内容设置的科学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69-71.

[3]冀晓萍.德育的科学性在哪里[J].人民教育,2015(6):39-42.

[4]李玉彬.高职护理专业解剖组胚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解剖科学进展,2011(5):512-513.

[5]常丽荣,武艳,宋一志,等.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继续医学教育,2013(10):94-95.

[6]刘志哲,刘静.对我国古代名医优秀医德的追溯[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5):11-13.

第6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

为着力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四川省2013年启动了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成都师范学院承担了专科层次“音、体、美”专业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了给四川省艰苦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专业过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成都师范学院以热爱教育、追随教育、奉献教育的师德养成教育为引领,实践探索“培养模式优化、内容体系科学、培养途径多元”的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助推免费师范生成长成才。

一、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免费师范生是指从2007年起报考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之一,有条件地接受免费师范教育,毕业后回生源地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后来扩展到报考地方师范院校接收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教育家和未来基础教育当中的高素质教师。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免费师范生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师德教育应成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改革传统师德教育模式,完成从师德灌输向师德养成的转化是实现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必由之路。师德养成教育是免费师范生对师德具有一定的认识,进而产生师德情感、形成师德信念、指导师德行为,并在实践中反复锻炼,逐步成为个人稳固的品质有机过程”。[1]

二、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2]免费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和特殊内容两部分。2008年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规定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必然成为免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须履行相应义务,回生源所在地工作。由于艰苦的工作环境、复杂的教育对象、重大的教育责任等因素,要真正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免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还应有其特殊的教育内容:首先,培养免费师范生更加执着的职业理想,近来关于免费师范生违约率的报道反映出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结合免费师范生未来的就业环境,帮助其树立务实的职业理想;其次,培养免费师范生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的爱,唯有对教育执着地热爱、无私地奉献,才能经受基层服务八年的严峻考验,才能懂得坚守与承担,承受得了颠沛与流离;第三,培养免费师范生更加务实的服务态度,要让国家培养的大批免费师范生如期下到基层,支援农村地区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免费师范生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

三、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以师德知行合一为统领,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一批长期扎根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学校应从三方面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一是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热爱;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掌握娴熟的教师职业技能。结合免费师范生“品质结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结构”三方面的培养要求,学校构建了以师德养成教育为统领、融学科专业教学和教学技能训练于一体的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师德养成教育为统领。“教之道,德为先”,树人要先“立德”,师德是为人师的核心素质,也是衡量免费师范生的首要标准。[3]为了使师德教育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学校探索出了“立德、融通、践行、内化”的师德养成规律,设置了“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等师德教育模块,打造了“课堂教学渗透、主题活动强化、实践践行体验”等师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将师德感悟、师德内化与师德践行贯穿于免费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提高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学科专业教学为核心。对于扎根于基层的免费师范生,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其培养的核心,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渗透师德养成教育。学校改革了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三个模块基础上组建专业素养平台课程,着力从夯实基础、强化实训、拓展视野三个方面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专设了服务农村发展的地方选修课,加强了免费师范生专业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问题。第三,教学技能训练是关键。为使免费师范生掌握精湛的教学技能,学校成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构建了免费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体系,在使其掌握教师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夯实师德养成教育。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国培、省培优势资源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让参加培训的中小学名师通过示范教学、教学讲座、指导学生微课教学和班队活动,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

(二)以师德素养提升为关键,创设“模块+课程”的师德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师德养成课程的理论教学是免费师范生形成师德认知的重要途径。学校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免费师范生未来就业实际,以师德素养提升为关键,创设“课程+模块”的师德养成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使免费师范生掌握师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特殊内容。按照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总目标,我校优化了课程设置,创设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师德养成教育的模块。并以主题渗透的方式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德育与班级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6门课程的教学中,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管理,构建了满足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以师德养成为核心,实施“理论教学+主题活动+实践践行”的多元培养途径

为强化免费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师德信念,形成稳定的师德品质,学校以养成为核心、参与为关键、指导作保障构建全方位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实施了在理论教学中渗透、主题活动中强化、实践教学中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培养途径,以达到凝聚养成合力、提高教育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目标。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在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课程模块教学中浸透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免费师范生树立为人师的高尚职业理想,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掌握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遵从公民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其中,以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荣誉教育为重点和出发点。[4]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主题竞赛等方式设置师德养成教育活动主题,开展有关师德养成教育活动,通过设载体、搭平台、造氛围,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风尚,使免费师范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内化和提升道德品质。实践践行按照免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要求四年一贯全程设计师德养成的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构建课堂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多层面的、以项目为单元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育教学,强化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特点、师德规范的践行体验,提高师德认知并外化为行动,通过实践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7.

[2]申继亮,赵景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8.

[3]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唯独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6):79.

第7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尚法理念 职业道德 结合培育

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包含众多内容,其中基础素质是其中基本的构成素质,而基础素质中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应属于底线型的基础素质。高职教育阶段,教育者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与人沟通的技能,适应环境的技能等,而维持一个实用人才生存的基本素养中理应包括维持其正常生存的尚法理念和保持其事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职业道德。

尚法理念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理想、精神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并心悦诚服地认同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态度。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一、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高职教育共有三年时间,而在校教育一般不超过两年半时间,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教育者不可能包办所有教育的职能,必须有选择地布局学习内容、分配学习时间。因此,把培育学生法意识的尚法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为一门课程,有利于压缩课程数量,节约教育时间,而且这两项内容都属于基础和长期形成的内容,仅仅依靠课堂教授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还要和大量专业课实践、课外实践等结合,在活动中体验、领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培育效果。

2.可行性

一是两种教育内容具有结合的先天基础,均带有底线教育、基础教育的特点;二是实践中,过去和目前多数院校开展的“两课”课程的基础模式既包括了法律内容,也包括了德育内容,虽有一定不足,但也有一些成功运用的实证,只要略加调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两种教育内容都要围绕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展开,尚法理念作为公民基础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体现职业法理念特点,与学生职业道德虽同为职业行为基础素质,但尚法理念为最底线素质,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行为持续性底线素质,分属两个层级,共同构成高职实用人才的就业、发展的基础素质体系,违法则往往意味着职业行为立即中断或终结,职业道德缺失则意味着职业行为难以持续或发展高度、空间受限。

二、科学开展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的培育方式

1.合理界定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边界

目前很多院校的法律基础课、品德课等,但就一门课程而言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不强,与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发展目标缺乏直接的联系,往往是搬到本科院校、成人院校,甚至公众教育中都能通用。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素质,简单说起码应包括把学生培养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具有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人士,只要符合这两个基本标准,高职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就达到了教育目标。而目前多数院校的法律、品德教育实际仅将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定位在培养一个有一定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的人,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一个高度差,这直接导致这两种内容教育的目标泛化,模糊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因此,应首先明确界定高职教育阶段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合理边界,要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使基础素质培养成为专业素质培养的合理助力部分,共同构成高职教育培养实用专业人才的整体。法律教育应着重进行尚法理念培育,努力使学生形成崇尚法律、自觉守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同时侧重传授与职业行为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则应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明晰的界限,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结合职业习惯、职场环境的适应、职业纪律、职业交往的技能等内容。

2.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1)结合培育的主要方向

一是采用目前比较普遍的“两课”模式,在课程内容方面加以改进,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将职业行为必须的法律内容与职业道德内容与职业行为加以有机融合;二是在毕业前的就业教育阶段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列为必要内容,强化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三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就业技巧方面的课程,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培育;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或开展各种相关主题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培育。

(2)培育的主要内容

要突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课程内容应涵盖尚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有所侧重和选择,重点是要通过学习培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尊法意识、守法习惯和职业法律底线意识,对职业法律边界有敏锐的警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精神。

(3)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有效形式

①改进课堂教学

首先要改进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要改变单纯的理论为主的模式,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价值。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大量实践案例。其次,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把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领会、体验、操作为主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的组成结构、兴趣爱好、职业取向等进行科学分析,并设计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②丰富课内外实践

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采取主题实践活动、对抗性竞赛、生存体验、职业体验、社会调查、职业环境、职场人物模拟等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③加强就业教育

要将就业教育作为专门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要在充分分析当前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建立合理就业预期,要通过聘请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和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和就业的质量,在这项教育过程中要包含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但可以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④规范实习期间的结合培育

很多学校的学生实习流于形式,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效果难以评估。要提高教育质量,实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因此首先要重视实习的作用,要规范实习行为。

(4)科学建立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体系

一是形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方案;二是组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组织;三是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内容;四是根据评价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并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邓立强.法律基础与公民道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树青.《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8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MOOC的中文译名为“慕课”,MOOC属于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由于其具有工具资源多元化、受众面广、易于使用、自主性、免费性等一系列特点,因此在全球的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中可以积极地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MOOC课程设计理念,并且对MOOC中全新的在线学习方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友好互动的界面平台、知识课程资源建设等进行充分地借助,从而有效地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1信息素养教育的概述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机遇和资源,信息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而每个人在信息时代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信息素养。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上世纪80年代指出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发现、检索、分析和利用。信息素养在现代大数据时代的定义更加宽泛,增加了视觉素养、媒体素养、数据素养等一系列的内容,而且元素养也变成了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组成。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在图书馆界和教育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而且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理论表述,也就是信息素养教育是对人进行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观念、信息知识等各方面的教育,其最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强化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由于受到MOOC浪潮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信息素养教育[1]

2MOOC影响下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在高校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属于一种通识教育,下面本文立足于不同的方面对MOOC影响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理念和模式方面的变革和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

2.1信息素养教育授课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以前都是将主要内容作为文献检索课程,通常都是采用教师讲授、PPT演示的授课形式。虽然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然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着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借助程度不高的问题。MOOC的出现使得上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基于MOOC的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其主要是采用MOOC视频讲座的方式在大学校园课堂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因此与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更加适合,不仅可以将学习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还将MOOC模式的多元化、模块化、碎片化、多态化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2]。

2.2信息素养教育授课内容的变革和创新

MOOC具有非常广的面向范围,而且在课程设计内容方面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模块,“循序渐进”是其内容在难度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时候可以对MOOC的这一特点进行充分借鉴,分别针对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研究生、本科生和新生等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由于目前信息素养的概念又增加了一系列的内容,其中包括视觉素养、媒体素养、数据素养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地扩充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在一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素质等授课内容的基础之上,扩展到视觉素养、媒体素养、数据素养、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各个方面[3]。有学者提出,高效的信息素养一共包括4种模式的课堂教育内容体系,也就是综合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等。

2.3信息素养教育授课主体的变革和创新

在制作MOOC的时候需要具备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主要包括制作团队、拍摄团队、授课教师等,同时还包括大量的助教。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课严重缺乏专业的教学人员,而且很多馆员还要负责很多日常的业务工作,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存在着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所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必须要对MOOC的优点进行充分吸取,利用馆际和校内联合的方式成立专门的MOOC小组作为授课主体,依据小组成员的个人优势对授课任务进行合理地分配,最终形成精品化的课程内容。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联合各个院系共同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对嵌入式课程进行设计,也可以积极地开展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总之,目前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授课主体,从而更好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4信息素养教育考核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以前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都是将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而MOOC的考核方式则更多的是平时的测验和讨论,比如将信息素养的考核方式划分为课程讨论、单元作业、单元测验以及考试等,其中课程讨论占30%的比例,单元作业占10%的比例,单元测验占30%的比例,考试占30%的比例,同时将学员互评的机制纳入单元作业部分的考核中。总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要充分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创新考核机制,积极地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范围内充分纳入课堂讨论和互评等相关内容。

3结语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地借鉴MOOC这一新型的教育形式,立足于信息素养的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主体以及考核方式的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有效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洪跃.中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游戏调查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5(05).

[2]严焱峰.元素养———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2).

第9篇:养成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48-02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自身因素等影响,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改革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全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通常说来,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多是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推广性。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实施的主要载体,最能体现其特征和人才培养规格设计的内涵。然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理论课程偏多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以往概念模糊、定位不明,导致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甚至一度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就是简单的降低理论课程难度。再加上一些院校,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热门方向,一哄而上,缺乏对生产和实践的了解,欠缺实践经验,不能合理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要求较少,学生的知识技能单一。

2. 课程明显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建设不系统,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所采用的教材甚至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写的,陈旧的内容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求。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走上社会后根本无法与现实环境衔接。

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依然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之所以被普遍运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样考核,时间较为集中,可以节约多种成本。但是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查,而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只是通过闭卷或开卷,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显然很难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进行考核。

4. 人文素质培养缺失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样做势必会导致学生在某些非智力、非技能的因素欠缺。降低德育目标,单纯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只能够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低素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虽能暂时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但最终却不一定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

5.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低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工程师(技师)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较多的职业院校只是将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衡量是否为 “双师型”教师的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注重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高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学校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培养。河北电大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不断的改革,积累了很多经验,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推动力。

1. 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电大在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加大力度,选择技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通过改革与实践,已基本解决了教学内容繁杂、技术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形成了一些高职教学内容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革新。河北电大在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加大力度,选择技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通过改革与实践,已基本解决了教学内容繁杂、技术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形成了一些高职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是加大高新技术在教学内容中应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也走上了技术化道路。要想办好高职教育,就必须增加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所以,我们关注、紧跟社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沟通等形式,及时调整、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主流技能和成熟技术,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加强教学课程内容的技术应用性。二是扩展新型教材和特色专业教材。学院注重教材建设,在采用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同时还着重校企合作开发实践环节教材。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出现了例如电子商务、物业管理等新型专业,这些专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三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复合化。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过于分散、杂乱,为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就应当加大课程内容整合的力度。通过将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地整合,形成符合教学需要的复合型教材,这样就减少了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性,改变了因过于强调学科系统的完整性而带来的教学内容冗杂的状态。

(2)教学结构的革新。教学结构反映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制订培养方案都以培养出能够切实应用高等技术的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和学生现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这一过程实行了两次分解和两次整合。第一次分解与整合是针对职业岗位。第二次分解与整合针对技术岗位的能力。

2. 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普遍较低,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统计表明,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所占比例不能满足需求。并且,大部分专职教师来自于传统的师范院校,这不符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师资队伍是开展专业教学和教育改革、实践的主导者,是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改革进程和教育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教师的功能作用远远高于传统普通教育模式下的教师作用。教师必须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两方面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全面的综合素质。另外,年轻的教师和传统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展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河北电大在专业建设中,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采取兼职、外聘相结合的办法,积极选拔和引进教师。(2)坚持积极的思想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3)积极鼓励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4)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5)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改革活动,及时总结改革成果,编写论文。

总之,学校要使教师培训渠道多样化,加强公共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强化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高职师资队伍。

3. 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会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中起到带动作用,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考试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挥。“应试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才选拔制度下“应试教育”是不能废除的。考试是否能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考试制度的改革。改变考核的标准,考核内容不只局限于掌握知识的数量,而是按培养方案所拟定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这样,考试就会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推动力。

考试改革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减少理论知识考查的门数与比重,增加素质能力方面的考查项目;第二,在考试的形式上,不仅仅只是采取笔试的形式,而是将笔试与其他考试形式结合起来;第三,在阅卷标准上,鼓励一题多解,鼓励创新思维,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为有创新思想的答案酌情加分。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改革学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书呆子”。 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特有方式,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推行多种多样的实践考核制度。例如,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加入了“技能考”环节,以考促学,加强学生与教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学生通过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免试相应的课程;加大平时成绩,实行弹性分数,给予任课教师较大的自,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如工程专业参加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财经专业参与的海峡两岸珠算珠心算通信比赛等等,对于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

4. 产学结合道路上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建设需要而培养人才的,所以要产学结合、走产学一体化之路,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产学结合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革新的必要途径。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五个改革方向。第一,随社会形势的变化和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专业设置。第二,征询行业的资深人士或企业的管理者在学生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并请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参与专业设计,规划教学内容,制定培养方案。第三,加强实训教育。利用企业或单位的资源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的实践融入到真实的企业运行中去。第四,联系企业提供教师的科研条件,使教师与技术人员合作,联合开发新技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丰收。第五,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将企业的精神文化引入学校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素质。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要取得长远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跟紧时代步伐,及时发现问题,立足改革,抓住机遇,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木秀.高职教育中 ASP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12).

[2]赖利君.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01).

[3]高怡新.ASP 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