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昧时代范文

蒙昧时代精选(九篇)

蒙昧时代

第1篇:蒙昧时代范文

《周易》表面上容易使人认为他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籍,其实不尽然,算卦并不是他的本质方面,从根本上讲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道是《周易》之体,卜是《周易》之用,本质是在道。常言道:任何事都是一通百通。道就是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

《易经》博大精深,包容广大。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主要从中学习一些教育思想。现只就《蒙卦》的卦爻辞。来分析一些教育的原则,希望同仁探讨交流。来宏扬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

《易经》第四卦为《蒙》卦,按易经的卦序,蒙代表事物产生后的状态:幼稚而蒙昧。但其卦辞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利贞.意思是蒙昧只是事物的开始,不用担心,亨的意思是通达,也就是蒙昧是通达的开始。但是要主动的去学习求教,不能等待消极。要去寻找合适的老师,不能等老师主动的来教自己,这也就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意思。我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者要主动。现在有一些教育者,主动去教孩子,孩子对此并不感兴趣,而是排斥的,那教育的效果一定是非常差的。孩子主动来请教,效果一定是非常好。这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原则。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单纯的教知识要好的多。利贞,的意思是教育者要有原则,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欠佳就急于主动的去给学生讲授,让学生多思考一会,然后让其提出自己的疑问,再给学生以耐心的解答,孩子才会养成好的思考的习惯,真正的学与思想结合。

蒙卦的卦辞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原则。同时他的爻辞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蒙卦初爻: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意思是怎样启发蒙昧之人,就是要利用刑人,也就是说要利用典型的人,当然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了。利用好的例子,让人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利用反面的例子,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不可以学习的,从而摆脱了思想上的一些桎梏,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总结这句爻辞,告诉我们一个教育原则,就是典型性原则,教育者要擅长树立典型,让人们学习和借鉴。

蒙卦九二爻: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意思有能力的老师和同学,要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包容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样也能促进其学习,自己也能增长才能。也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

六三爻辞: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些同学,学习上三心二意,不能一心一意的学习,就像那些不专一的女子一样,好高骛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没有一些收获。针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采取一些严格的方式,让其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会有成效。

爻辞:困蒙,吝。这句爻辞字数少,可意义深刻,如果困在蒙昧里,就是相当危险的。初爻蒙昧一些,可以后来发展,到了这个位置还没有摆脱蒙昧,困在其中,就不好转变了。所以告诉我们,及早启蒙的重要性。

六五爻辞。童蒙,吉。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儿童蒙昧,是好培养的,只要找到好的老师指导,长辈及时帮助,就会及高脱离蒙昧达到教育的效果。同时这句爻辞也告诉我们,有些孩子先天的素|就要强于一般的孩子。人是有先天差异的。

第2篇:蒙昧时代范文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科学分析;客观公正;评价

中图分类号:K2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14-02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它曾震撼了当时的世界。一百多年来,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褒贬毁誉、曲折反复,折射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在义和团运动进行时,西方国家敌视它、诋毁它,中国封建统治者将其视为祸乱、灾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变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其评价出现了时而滥美、时而贬低两个极端的不正常情况。新时期,我国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逐渐趋于理性、科学、客观。但是,近几年仍存在两种令人忧虑的倾向:一是过分指责义和团运动笼统排外、蒙昧落后的一面;二是有意回避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今天,中国面临着改革开放发展现代化和维护民族利益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进行反思极有现实意义。穿越时空,将研究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从准确的史实出发,科学分析、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实现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一百多年来,反帝爱国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评价中的一种基本结论,这个结论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真实的历史内容。

反帝爱国是当时国内外人民对义和团运动的一致评价。下面一段史料选自近代中国留学生1900年创办的《开智录》,文中写到:“人无独立之性,是为奴隶之人,国民无独立之性,是为奴隶之国。余于是更曰:国民无义和团之精神,是为奴隶之民。故余愿义和团之精神,非山东内数千万人之所独有,而愿全中国四万万人所共有也。……义和团之精神可嘉,义和团之志可悯。”[1] 由材料看出,当时国人对义和团运动反抗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敬佩和赞扬,这也是义和团运动在短时期内自发成为一场大规模农民运动的原因所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极为关切,纷纷发表言论,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现在全中国都站起来了,我的同情完全在中国人民一边,欧洲的匪徒们曾经欺凌他们多年,我希望中国人能把所有的外国人都轰走,永远不许他们再回去。”[2]信中表明了他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恶。义和团运动引起世界舆论界的极大震动,各国进步人士撰文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野蛮罪行,声援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反帝爱国运动的结论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始形成。史学家胡绳、范文澜、华岗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最初提出上述基调,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充分肯定义和团运动,最先确定了反帝爱国运动的结论。他在“序言”中说:“清算帝国主义的血账,是纪意义和团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书的动机。为了清算这笔血账,我们把义和团的资料重新公布出来。我们希望这些血淋淋的史料,会提起学者对义和团的回忆,会帮助读者从历史上去认识帝国主义……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了自义和团暴动失败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国际帝国主义者对于中国人民的迫害”[3], 他把义和团运动看作“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到1958年,他又把这一点表述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自发的农民战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4] 50年代对义和团最权威的评价是由总理作出的:“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5]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考察义和团运动,更有助于理解这一结论。那么,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如何呢?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掠夺资源,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空前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危机是激起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疯狂扩张势力,建立教堂,发展教民,强占民房民田,肆意欺压百姓,洋教横行,而封建官府袒教抑民,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更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怒火,洋教势力的猖獗是引发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爆发的,它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运动旨在救亡图存,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容置疑。

二、科学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笼统排外和蒙昧落后

目前存在过分指责义和团运动笼统排外、蒙昧落后的倾向值得重视。这种倾向的依据是义和团采用宗教作为思想武器,崇尚符图咒语,搞封建迷信,组织松散,方法愚昧,武器落后,而且它对洋人、洋教、洋货、外来的新思想等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运动具有封建蒙昧性和落后性,最后,“他们死于教,死于洋,死于官,不仅是被中外反动派的枪炮所杀害,而且是被封建蒙昧主义所杀害”[6]。于是他们就过分指责义和团运动的蒙昧落后和笼统排外,从而否定或回避义和团的进步性。

这种倾向不符合历史主义的原则,更非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消极落后方面,这是事实,不必回避。但是,“历史是稳定凝结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变化着的历史。历史研究工作应以过去稳定了的现实为范围。”[7] 以历史的“现实”为依据,在指出它的弱点、错误的同时,有必要对义和团运动进行科学分析和历史考察。

首先,对义和团运动的笼统排外、蒙昧落后应采取阶级分析的态度。义和团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由于受封建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利用宗教迷信发动群众、组织队伍,纵观历史,农民运动大多如此,因为宗教迷信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手段,从实质上讲,这正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义和团当然也超脱不了它的阶级属性。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眼界,他们对外国侵略者和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难以区别、一概排斥,苛求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能够科学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与西方文明的关系,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他们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思想武器和斗争形式,这就决定了义和团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其次,对义和团运动的笼统排外、蒙昧落后应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从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来看,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思想和迷信反抗形式,表明了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反帝斗争还属于初级阶段的自发斗争,尽管它愚昧和落后,但是没有实践检验、经验积累和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斗争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因此就人类认识的全过程来说,这个历史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对义和团的笼统排外,还应以“历史的现实”为依据去分析,义和团确实毁坏过铁路、火车、电线、机器等设施,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抵抗八国联军的进攻,这难道可以说明义和团运动反对先进文化吗?当时义和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自卫,这难道可以说明义和团运动阻碍了社会进步吗?离开“历史的现实”评价义和团运动,未免过于偏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不可能取得反帝斗争的最终胜利。

三、客观公正地评价义和团运动

充分认识义和团运动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才能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义和团运动的最大功绩是打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面对八国联军的血腥进攻与野蛮屠杀,义和团民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武器抗击近代化装备的八国联军,从廊坊大捷、杨村大捷、天津保卫战、攻打教堂到火烧外国使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尊严,使帝国主义侵略者们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8] 的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中国人“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9], 中国人民敢于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西方列强畏缩了,列强最终放弃妄想而采取“以华制华”,保存了中国的存在。正是义和团所展现出的顽强抗拒、宁死不屈的民气救了当时的中国,最终使中国避免了遭受瓜分的噩运,使中国从非洲和印度等殖民国家的命运中被解救出来,难道这不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最好评价吗?

义和团运动也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将清政府腐朽卖国的真面目彻底地暴露在全国人民面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10]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国人通过义和团运动血的教训,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转而同情赞成革命,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的历史功绩可彪炳史册,它表现出的蒙昧落后令人叹息,它的结果是惨淡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就否认他们朴素的爱国情感;不能因为义和团的笼统排外,就否认他们排外的主流是积极的,是反侵略的;更不能因为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对先进文化追求的时代,就否认他们的历史功绩,过分指责义和团运动蒙昧落后、笼统排外的倾向有失科学性、客观性,是不正确的。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客观公正地评价义和团运动非常必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人类,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现代化的关键时刻,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大力发扬义和团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中国应面向世界,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6.

[2]张俊.马克?吐温对八国联军罪行的揭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1):26-27.

[3]翦伯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一)[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4]张颖.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以美使康格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应为个案分析(1899-1901)[J].甘肃社会科学.2013,(02):121-124.

[5].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5-12-12.

[6]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J].历史研究.1980,(01):42-55.

[7]孙思白.试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J].历史研究.1982,(06):4-10.

[8]中国近代史资料专刊编委会.义和团(第4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5.

第3篇:蒙昧时代范文

一、多维度的教育目的

《彖辞》说:“《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2]。本辞是对《蒙》卦象的解释,“山下有险”,有险就要停止以及应对,然而其险与《屯》卦《彖辞》中所讲的“动乎险中”、“不宁”是不同的。《屯》卦中的“动”虽有危险,但是因为童蒙“磐桓”、“屯如邅如”,即前进困难、活动能力有限,因而不会遭遇到危害。《蒙》卦卦象中艮代表山,坎代表水,古代以水喻险,“险而止”,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和疏导,山中之水才不会造成危害,这时,培养学生“御水”的能力——接受教育的时机到了,也指只有通过合理的启发与引导,蒙稚方能达亨通。同时,《蒙》中包含的教育目的也是多维度的,分别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德性品质,以及学生的自我成长等方面提出教育应该达到的境界。

1.“蒙以养正”:端正态度

《彖》辞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2]。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正确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避免渎乱蒙稚之心性。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养”何“正”,《蒙》卦之“养”,“突出了儿童生长发育的本质,其间既有基于仿效之‘教’,也包括引人发‘育’的含义。它既指身体也包括心灵”[1]。因此,班级教育首先要遵从个体自然生长的规律及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操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班级教学管理角度来讲,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包括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为学校教育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勿用取女,见金夫”:注重德性的培养

《易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追求和道德思想。六三爻讲:“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2],“躬”指谦虚、含蓄的品质,在此指中华传统美德,“金夫”喻指各种诱惑。映射到教学管理上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班级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理解诱惑的本质及其危害,训练学生良好的金钱观、价值观;二是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忘记自己学习的本分,而贪享玩乐,是不会得到好的发展的。

3.“子克家”:学生自我成长

蒙卦中的九二爻和六五爻是相对的,九二爻指代接受教育之童蒙,六五爻指开蒙者教师。九二爻以刚居柔位,处下而能“克家”,甚至强于六五爻之师尊。寓意在班级教学管理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而且应该承认与发展学生具有主动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注重保护与关注学生学业之外的爱好,甚至某些超越教师的技能,或者教师不擅长甚至不知晓的事物;另一方面,对待心乐于学、恭顺受教的学生,要保护其天资与天性,师之所教才能如风穿穴一般入其心、其行,学生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班级教育管理的方法

教学管理方法是维系一个班级积极向上的重要手段。《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古之圣贤从《易经》中领会到的教育管理道理与方法,至今仍然可为教育者借鉴。

1.教学与管理要把握恰当的时与位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8]这里的“求”,意义非常关键。实际上突出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在班级教学管理中,这一原则十分关键,不同的学生、事件、时间甚至空间,都会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学生需要合理的教育是毋庸置疑的。《彖》又对怎样教育作了进一步补充,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蒙》之所谓亨,是指学生在“时中”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而且“志应”——有学习志向,“刚中”——对待学习虔诚、认真,这样教育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因此,教育者一方面不仅要促进学生接受教育,更要善于启发与诱导学生,让其有志于学,且认真地对待学习;另一方面,教育者需要把握何为“时中”,时时事事尽量不违背学生的意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恰当的教育时机施之以教。

2.“击蒙”——如何“惩戒”

《蒙》之上九爻曰:“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1]。这一爻是对童蒙需要惩戒的肯定与惩戒目的、方式的阐述。“击蒙”的目的是“利御寇”,即让学生止蒙昧之寇,避免更大的错误,使其具备“御寇”的能力。因此,在班级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必要的时候采取严厉的惩戒手段制止学生的蒙昧、有偏正道的态度,从而脱童之蒙昧,达其正道。

在教学管理中,惩戒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但是要把握方式、时机与尺度,不能操之过急、惩戒过度。反之则会引起童蒙的逆反心理,不但不能“御寇”,“为寇”反而会得到负强化。同时,在教学管理中,当学生发生“为寇”的现象时,教师应当予以果断的纠正,惩戒的尺度要较重,避免“再三渎”的现象发生。

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蒙》卦的六个爻辞形象地解读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应具有的智慧,通过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表现来表达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思想。

《蒙》卦从上九爻辞到初六爻辞将学习者分为六种类型:上九爻意为开始不愿学习抑或学习误入歧途者;六五爻指生而好学者;爻学习不努力者;六三爻意为好学而个性独特者,抑或缺乏自控能力的学习者;九二爻则为好学且修德为善者;初六爻则指恶学且不修德者。从这些爻辞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性与天资必然是不同的,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因此,教育者在班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之以教。同时,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有德行的社会人,通过“养童蒙之正”培育学生的道德智慧,使童蒙成为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做到这一点必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功业。

三、道德方式的教育践行

《蒙》卦的爻辞系统地阐释了学生处于蒙昧时期教育的需要,主张教育要遵循不偏不激的中庸之法,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把握时机性、启发性及因材施教等原则。掌握循循善诱,启智开蒙,同时辅之以强制约束的教育基本方法。

1.教育者也应该保持动机纯正,心胸开阔的为教心态

教育并非万能,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不可强求一致,更不可拔苗助长。对虚心好学者助其成才,对智高性烈之顽童则应善于引导、管教方可,而对大愚蒙深和见异思迁难以教化者,不必寄予厚望,即教尽职就行。教育之严格要求,应与尊重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施之以教。

2.“蒙”是教师之我在对学生之他在的指向,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蒙”的最初本意是我在对他在的野蛮、欺骗等行为的对待方式,要击而去之,去其蒙昧、去其恶劣。这一过程在社会中需要通过育德、法治等来消除,甚至通过极端的战争方式来解决。然而,《蒙》上九爻认为,攻击蒙昧,侵略是不利的,反之,作为抵抗一方维护本原是有利的,因而击蒙的方式要慎用,甚至不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果敢的行为来培育人的品德,以育德的方式来消解“蒙”的无知。从中我们能看到儒、道、法三家的处世及其教育态度。儒家告诫人们,要通过内省、修身等方法消除人之“蒙”的恶行。道家强调教育应导引人们物我两忘,以此消弭人之“蒙”。法家则主张运用法治,采取强制手段限制、纠正人之“蒙”的发展。这些方法,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约束、消解学生之“蒙”。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诫教育者,教育方法的取用应当按照不同情境及被启蒙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蒙》卦讲的教育观不仅包括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班级教学管理思想,其主张与坚持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解决班级教育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协调班级内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困境,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护不同学生的个性才智,从而实现班级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易连云.《周易·蒙》中的学生道德教育思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2] 程习勤.易经.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第4篇:蒙昧时代范文

一、本书的写作背景

(一)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向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从革命走向反动。为了适应世界局势的新变化,让广大的无产阶级认清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恩格斯写了这部《起源》。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对人类早期阶段的历史作了科学的唯物主义阐述,论证了家庭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化为各种对抗阶级、预言当代阶级社会必然将被改造成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二)执行马克思的遗愿是恩格斯写作这一论著的最直接原因。在《起源》一书的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在开头写道: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基本特征

(一)关于民族社会形态理论

民族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否承认并开展对它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一切资产阶级民族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起源》一书恩格斯论述了国家的起源,也就是古代氏族的起源。氏族制度发展成为了国家所经历的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 氏族―胞族―部落―父系氏族地区―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与民族。恩格斯在《起源》中论述了三种欧洲国家的起源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雅典时期国家的形成。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程度到阶级社会的相应条件时, 直接从当时的氏族结构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种类型, 罗马国家的形成。当时的罗马国家是从古罗马人的父系氏族的基础上发源而来的。第三种类型,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产生。是在征服了罗马帝国之后, 在其废墟的基础上建起国家的。然后恩格斯又向人们揭示了,从古至今,世界上的各民族虽然有千差万别,但是各民族的发展大都是沿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的共同规律而进行的,都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前进;同时,每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客观上都是处于某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即都在一定的经济形态之中。

(二)关于科学的原始社会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形态的论述是很多的。1884年恩格斯运用当时的世界民族学资料以及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写就了著名的《起源》。该书的问世,标志着科学原始社会史的真正确立。

恩格斯在《起源》的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把原始社会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两个不同的阶段。蒙昧时代分为:(1)低级蒙昧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的童年。人们还住在自己原始居住的热带或者亚热带的森林中。他们以果实、坚果、根作为食物;音节清晰的语言的产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2)中级蒙昧阶段。从采用鱼类(我们把虾类、贝壳类及其他水栖动物都算在内)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人们便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岸,甚至在蒙昧状态中也可以散布在大部分地面上。(3)高级阶段。这个阶段以弓箭的发明为标志。由于有了弓箭,猎物就成为通常的食物,于是打猎就成了一个很常规的劳动部门。弓箭对蒙昧时代的意义,如同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相对于文明时代的意义一样,是决定性的武器。

(三)关于“两种生产”理论

所谓的“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恩格斯在《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由此所必需要的工具的生产;另一个方面就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生活在其下的社会制度,都受到两种生产的制约:一个方面要受到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个方面又要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社会的财富就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的程度上会受到血族关系的支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种生产”理论。在这里,恩格斯以其更丰富的研究成果,更成熟的唯物史观,对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更简明、确切的表述。

第5篇:蒙昧时代范文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试图在对又(有)、躳(、躬)、尨(蒙)、僮(童)、(擊)这5组异文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考辨的过程中揭示一些人们一直忽视或未准确认识的问题,探求蒙卦卦辞的准确意义,恢复其本来面貌,从而在文字学的角度为易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看法。

关键词 :简帛;周易;异文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12-04

近年来,民间易学大盛。所谓易学,主要讲象数和义理两类,与古人相似。但由于其不重视语言文字,就对一些尚存疑的卦辞或望文生义,以求经义能够勉强讲通,或穿凿附会,彰显儒家伦理。因此要想厘清经义,就必须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存疑卦辞进行考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以下称楚竹书《周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周易》。楚竹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字提供了可靠的文物数据。《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统计出这三个版本《周易》蒙卦中的异文共计11组(重复计为一组),依序为:晶(三)、又(有)、躳( 、躬)、亡(無)、(攸)、尨(蒙)、吝(閵)、僮(童)、 (擊)、 (禦)、 (寇)。其中晶(三)、亡(無)、 (攸)、吝(閵)、 (禦)、 (寇)这6组异文前人已有精辟的训释,我们不再赘述。文章试图在对又(有)、躳( 、躬)、尨(蒙)、僮(童)、 (擊)这5组异文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考辨的过程中揭示一些人们一直忽视或未准确认识的问题,探求蒙卦卦辞的准确意义,恢复其本来面貌,从而在文字学的角度为易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看法。

一、又躳(有 、有躬)

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中认为:“‘又’讀為‘有’。‘躳’,古‘躬’字,《集韻》:‘躳’,《說文》:‘身也’,一曰‘親也’,或从弓,又姓’。”[1]训“又躳”二字为“有躬”,与今本同。

“有躬”语出爻辞“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2]。何谓“不有躬”,始终没有定论。古今学易之人对此各有说辞,例如:

見剛夫而求之,故曰不有躬也。(三国王弼《周易注》)[3]

今先求於夫,是為女不能自保其躬,固守貞信,乃非禮而動。(唐孔颖达《周易正义》)[4]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女之金夫而不能有其身之象也。占者遇之,則其取女必得如是之人,无所利矣。金夫,蓋以金賂己而挑之,若魯秋胡之為者。(南宋朱熹《周易本义》)[5]

马其昶:二曰納婦,三曰勿用取女,此皆為主婚者之辭。白虎通云,禮保傳記曰,僅為子嫁娶,必擇世有仁義者,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遠恥防淫佚也。(马振彪《周易学说》)[6]

诸家阐说,都受到了封建帝王独尊儒术的影响。尤其朱熹作《周易本义》,更是为彰显儒家伦理不惜曲解经意,实难令人信服,遑论后世更有学术数易者自更其句读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

通过爻辞,我们可以确定“见金夫”这一行为是发生在结婚之前的。对于上古先民而言,婚前见金夫而先求之,与能否自保其躬是没有逻辑关系的。且不论更早的群婚制、偶婚制,就是已有完备的婚制西周,婚前女求男也不违背道德。《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7]可见,仲春之月男女即使没有媒妁之言也可以自由结合,不仅允许私奔,甚至无故缺席还要受到官方的处罚。《诗经》中也有大量描写赞美男女自由恋爱甚至女求男的篇章,例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诗经·郑风·溱洧》)[8]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诗经·王风·采葛》)[9]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10]

既然在“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时代,人们以“吉士”称呼引诱怀春女子的男人,那么同样的时空下,断然不会认为娶一个见金夫而先求之的怀春女子是“无攸利”的事情。因此,传统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又”字在这里或可训为“右”,表右助①义。高鸿缙《中国字例》:“字原象右手之形。手本五指。只作三者,古人皆以三表多。後借為又再之又。乃通叚右助之右以代之。久而成習。乃加人旁作佑,以還右助之原。”[11]例如小屯殷墟甲骨卜辞中有:“我伐马方,帝受我又。”[12]而“躳”字在这里或可训为“ ”,与帛书同。《說文·邑部》:“夏后時諸矦夷羿國也。从邑, 省聲。”[13]

这里牵涉到一段史家甚少提及,甚至刻意回避的上古秘史—— 寒代夏,即东夷有 氏(夷羿国)首领后羿逐太康而代夏政,后寒浞政变杀后羿而王夏的历史事件。在儒家看来这属于华夏蒙尘,夷狄问鼎,不甚光彩,是故“ 寒代夏”虽历经三代人,共计约四十年,波及十几个诸侯邦国,太史公不述一文。“ 寒代夏”最早载于《左傳·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獸。棄武羅、伯困、②熊髡圉、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后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處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14]

在这一段历史中,后羿的妻子玄妻(又名纯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献中亦有所载:

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鑑,名曰玄妻,樂正后虁取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15]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战国屈原《天问》)[16]

浞乃蒸取羿室纯狐,爰謀殺羿。(宋罗泌《路史·后记·疏仡纪夏后氏·夷羿传》)[17]

玄妻拥有乌黑浓密的秀发以及美丽的外貌,先后与三人为妻,依次是后虁、后羿、寒浞,故屈原稱其“眩妻”。《楚辞章句》:“浞,羿相也。爰,於也。眩,惑也。言浞娶於純狐氏女,眩惑愛之,遂與浞謀殺羿也。”[18]由此可见,玄妻不但眩惑寒浞,而且合谋杀害了后羿,甚至给寒浞生了两个儿子。

这样一来,我们就对蒙卦六三的爻辞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勿用取女,见金夫,不右 ,无攸利。”这里的“勿用取女”以及断语“无攸利”说的不是王、孔所言女子先求于刚夫的非礼而动,也不是朱熹所言秋胡戏妻之事,更不是马其昶所言不由父母、无须媒妁的女自专嫁,而是有 氏首领后羿娶純狐氏女玄妻。玄妻见寒浞而不右助后羿,娶这样的女子自然是“无攸利”的事,因此“勿用取”。

二、僮尨(童蒙)

从古至今,“童蒙”一词往往作“蒙童”解,“童”即孩童,“蒙”即蒙昧。例如:

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晋葛洪《抱朴子·正郭》)[19]

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0]

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朱自清《《文心》序》)[21]

历史上也有许多儿童启蒙教育的书籍文章被归为童蒙类,有的更直接以童蒙为名,例如:南宋时,朱熹作《童蒙须知》,吕本中作《童蒙训》。但是我认为在成书于距今两千多年前西周时期的《周易》中,“童蒙”一词并非就如人们所望文生义的那样理解。

欲解“僮”字,先解“尨”字。尨字甲骨文字形为 ,《说文·犬部》:“尨,犬之多毛者。从犬从彡。”[22]后不专指犬,亦可通指毛色不纯的禽畜,例如:

無使尨也吠。(《诗经·召南·何彼襛矣》)[23]

凡外祭毀事用尨可也。(《周礼·地官·牧人》)[24]

后来,字义由于犬毛的颜色和形状杂乱而引申为泛指的杂乱貌。《集韵》:“尨茸,乱皃。謨蓬切,音蒙。”[25]例如:

尨奇無常,金玦不復。雖複何為?君有心矣。(《左传·闵公二年》)[26]

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左传·僖公五年》)[27]

山陰縣有五六老叟,尨眉皓髮,自若邪山谷閒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刘宠》)[28]

在这里,有些版本的《左传》将“狐裘尨茸”写作“狐裘蒙戎”或“狐裘蒙茸”。由此可知“尨”与“蒙”互为异体字不是楚竹书《周易》独有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二者不仅读音相同,字义也较为接近。

《尔雅·释草》:“蒙,王女。”[2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释艸》云:‘蒙,王女。’又云:‘唐蒙、女萝。女萝,兔丝’。”[30]由此可知,“蒙”即菟丝子。菟丝子是一种蔓生缠绕植物,茎细长略带黄色,看似柔弱,但菟丝子生活力强,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蔓延迅速,无根藤,以吸盘缠绕常寄宿的植物上,依靠吸收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生存。以笔者生活的新疆地区为例,不时可以在野外的树林看到菟丝子。严重时整棵树都会长满菟丝子,远远望去,整个树冠枯黄中一片花白,被菟丝子所覆盖。这种杂乱的形貌与“尨茸”的狐裘较为相似。但是,由杂乱貌引申出蒙昧的意味还是略显牵强。

属于艸部的植物似乎难以企及“蒙昧”的边界,但是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豕彘更容易被人类感受到“蒙昧”的意味。我们认为“童蒙”之“蒙”古字写作“冡”。“冡”字本义为饲养猪时为了防止它逃跑,用巾覆盖其眼睛。《说文· 部》:“冡,覆也。从 豕。”[31]段玉裁注云:“凡蒙覆、僮蒙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當作冡。蒙行而冡廢矣。艸部蒙,艸名也。”[32]其后因眼睛被遮蔽而引申出不明之意,与同义词“昧”联用为“蒙昧”。又因眼睛受到遮盖就会看不清事理,缺少见识,引申出无知之意。

这样,我们对“僮尨”之“尨”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尨”、“蒙”、“冡”三字皆有未明之意。“尨”、“蒙”为乱而未明,“蒙”、“冡”为覆而未明。因此,我们认为“僮尨”之“尨”作为“蒙”的异体字,表不明事理、愚昧无知之意。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就能够对“僮”字作出准确的认识。“僮”字的金文字形为(战国·中山王鼎)。左为“立”,意为树;右为“童”,像东方木母③立于大地,似人似树,其上或为长发,或为枝条,呈迎风飘舞貌。《说文·人部》:“僮,未冠也。从人童聲。”[33]可见“僮”字本义相对于具有名词性的表示人的意义而言,表现出更具形容词性的未戴冠的状态。其金文字形中极为突出的长发飞扬貌也主要表现未冠的意思,东方木母所孕为婴儿,与朱骏声“十九以下,八岁以上也”[34]的观点差异颇大。因此,我们认为“僮”本义应该依《说文》所认为的“未冠也”,后因童子不冠的习俗而引申为未成人之称。

今本《周易》和帛书《周易》都将“僮”写作“童”。《说文· 部》:“童,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35]可见“童”字本义应该是具有男性和奴仆两种属性的人,与年龄无关。我们发现,在文字的发展演变中,“僮”、“童”二字本义完全互换,正好相反,这一时期应该在战国至汉代。因此我们认为楚竹书《周易》所用“僮”字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是为本字。

至于“僮尨”之“僮”的字义,我们认为不应依后世一贯解释为儿童、幼童、未成年人,而是充分表达了其本意“未冠”。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其卦辞“发尨”、“包尨”、“困尨”、“ 尨”皆为动宾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合理怀疑“僮尨”也是动宾结构。“僮”作动词带宾语的例子时有出现,例如:

二五者,童山竭澤。(战国《管子·揆度》)[36]

童东山之木,汲西江之水。(宋苏轼《东坡志林·四民·梁工说》)[37]

《管子》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今本为西汉刘向编订,故已改用“童”字,其后苏轼亦然。《释名·释长幼》:“牛羊之無角者曰童,山无草木曰童。”[38]《释名》为汉末刘熙所作,因此其解释的应该是意义互换前的“僮”字。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极为常见。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里用作动词的“僮”可以解释为“使……呈现出或达到未冠貌”。

我们可以想象,无论是使狐犬“未冠”杂毛,使屹立在东方大地上的空桑木母“未冠”菟丝子,还是使豕彘“未冠”冃巾,其愿望都是治理混乱、崇尚秩序、摆脱愚昧、向往光明。这就是“僮尨”真正的含义,也是《蒙卦》的精神所在!

三、(撃)

楚竹书《周易》蒙卦上九作“ 尨。不利為 ,利”。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部分认为“ ”应当释为“撃”,并引用《经典释文》:“ 音计,本又作撃。”[39]即“撃”是“ ”的本字。又引《说文·殳部》:“毄,相击中也,如车相轚,故从殳軎也。”[40]即“毄”是“ ”的异写。

作为形书,《说文》未收“ ”字形。但现在我们通过出土简帛可以得知,“ ”字字形在战国乃至秦汉就已经存在。而其字义,也并非仅有“撃”一解。例如:

周家台秦简《历谱》:“乙丑,史但 (繫)。”[41]注曰:“但,人名。 ,拘禁。”[42]

尹湾汉简《博局占》:“问 者。”张显成先生释文:“‘问

(繫)者’,即占问被囚繫惹上官司的人的吉凶情况。 ,读为‘繫’,意味拘囚、拘禁。”[43]

二者皆释“ ”为“繫”,训为“拘囚、拘禁”义。那么,我们就必须从本义开始,伸明其引申逻辑。《玉篇·殳部》:“ ,係也。”[4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係》:“許氏既誤以從糸為从系,又誤以會意為形聲。至于訓係為絜束乃引申義,並非本義。甲骨文係字象用繩索以縛係人的頸部。”[45]由此可知,“係”本义为绳索缚繫人的颈部。《说文·糸部》:“繫, 也。一曰惡絮。”[46]可知“繫”本义为恶絮。其后二者殊途同归,或由人类束颈之行为,或由植物恶絮之形态,引申出缠缚、絜束的意义。在词义合流后,“繫”字侵占了“係”字的空间,占有了“係”字的词义。最后,“繫”字又引申出表示束颈之目的的“拘囚、拘禁”义。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历谱》和《博局占》皆与占卜行为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可以合理怀疑,作为有史以来最重要最有名的占卜大成之作,《周易》中的“ ”字也可能释作“繫”。这一解释,历史上已存一例:东汉郑玄《周易郑注》中蒙卦上九为“繫蒙,不利為寇,利禦寇”[47]。

虽然《说文》中不见“ ”字,但其后《集韵》《广韵》皆收“ ”字。《集韵》:“ ,《說文》:‘繫, 也。一曰惡絮。’一曰維也,或作 。”[48]又“ ,《說文》:‘難也。’或从心。”[49]与“撃”义相去甚远。《广韵》:“ ,攻也。《汉书》云:‘攻苦 淡’。”[50]周祖谟先生的校勘记亦未做它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吕后与陛下(共)[攻]苦食啖,其可背哉!”[51]通过《汉书》原文可知,“ ”为“食”义。可知其当为“ ”字,是“ ”字增附类母“口”转注孳乳而来,训“食吃”义。其引申、孳乳逻辑为: 由“拘囚、拘禁”指向牲畜而引申出“豢养”义,例如:

郡国或硗陿,无所农桑 畜。(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52]

扩大对象范围转而指向人,引申出“食(饲)人”义。这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有关,夏、周及汉的州官多称“牧”或“州牧”,意即“牧一州之民”的官员。“牧”又指春秋时最下贱的奴隶,《左传·昭公七年》:“马有圉,牛有牧。”[53]可见其地位尚且不如牛马。因此人亦可 。再由被动的“食(饲)”逆向引申为主动的“食吃”义,为实用目的,增附类母“口”转注孳乳“ ”字,专表食吃。溯源而上,可知“ ”作“攻”解非是,或为《广韵》之讹误。

通过以上考辩,我们认为在《周易》蒙卦中“ ”字可能并非“撃”的异体字,或应释为“繫”,训为“缠缚、絜束”。既然探究词义,那么我们必须要联繫蒙卦原文来阐说。

古今易学家对蒙卦多有解读,除马融、郑玄外,皆解“撃蒙”为治蒙过刚,已是公论。例如:

本義:以剛居上,治蒙過剛,故為撃蒙之象。(马振彪《周易学说》)[54]

張履祥:有以脫為順者,有以撃為順者。寇至不順,非撃無以勝之。(马振彪《周易学说》)[55]

馬其昶:童蒙宜養,不順之蒙可撃。伊尹啟太甲之蒙,有類於撃,而其志則順。(马振彪《周易学说》)[56]

我们认为,以楚竹书《周易》为力证,训为“繫蒙”亦不为过。依上文所释,“蒙”为蔓生缠绕植物菟丝子。察树冠被菟丝子所覆盖之形,若其非恶絮,孰可称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身处红尘,又如何能够参透世间万象,“僮”尽其“蒙”。“僮蒙”之后,亦难免残存几丝恶絮缠缚。

所谓“蒙者,蔽于不善,如桎梏然。”为寇者蒙,如自求桎梏。御寇者智,“利用刑人,用说(脱)桎梏”。既然蒙繫于己,智者自然顺势以“说(脱)桎梏”,“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蒙者则逆势而为,是为“不利”。此即所谓“不利为寇,利御寇。”

“繫蒙”居于蒙卦上九,上刚过中,故“僮蒙”之后,亦有蒙繫于己。契合《周易》周而复始、吉凶替易的哲学思想。在“僮蒙”治理混乱、崇尚秩序、摆脱愚昧、向往光明的伟大理想之后,亦能清醒而理性地认识到不能“僮”尽其“蒙”,需顺势而为的客观规律。也许这就是“ 蒙”的所蕴含的大智慧。

注 释:

①佑助,古写作“右助”,下文皆依古文,写作右助。

②阮元校作伯因。

③参见《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辑:钟如雄《甲骨文“东”字构形与与殷商先民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39〕〔40〕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7,137,137.

〔2〕〔4〕〔7〕〔8〕〔9〕〔10〕〔14〕〔15〕〔23〕〔24〕〔26〕〔27〕〔29〕〔5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37,37,1580, 732,703,615,4195-4196,4599-4600,616,1558,3882, 3895,5731,4447.

〔3〕〔18〕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5〕〔54〕〔55〕〔56〕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9,7,70,71.

〔6〕马振彪.周易学说[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2.69.

〔11〕高鸿缙.中国字例[M].台北:三民书局,1960.128.

〔12〕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M].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特刊第四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5408.

〔13〕〔22〕〔31〕〔33〕〔35〕〔4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8,202,153,159,53.

〔16〕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338.

〔17〕罗泌.路史[M].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1936.152.

〔19〕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72.

〔20〕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74.

〔2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3.

〔25〕〔48〕〔49〕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 507,523.

〔2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478.

〔30〕〔3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6,353.

〔3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32.

〔36〕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73.

〔37〕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7-138.

〔38〕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42.

〔41〕〔42〕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M].北京:中华书局,2001.94,97.

〔43〕张显成,周群丽.尹湾汉墓简牍校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90.

〔44〕顾野王,等.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317.

〔45〕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7.

〔47〕郑玄.周易郑注[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7.

〔50〕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524-525.

第6篇:蒙昧时代范文

您好!

这段时间通过自己的学习,领导的关心、组织的帮助使我在思想和工作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下面把这段时间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向党组织汇报一下。

在学习了党章后,使我对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先谈谈学习党章的体会,党章规定党员义务的第一项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把学习摆在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可见学习对于共产党员是何等的重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全党行动的指南;只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才能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做好党的工作。学习党的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认识,懂得如何按照党的原则和规定办事。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是为了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在建设我国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业中做出贡献。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辩证法,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这些理论和知识,对于提高对迷信和各种打着科学、真理旗号的伪科学的鉴别力,增强对它们的抵制和免疫能力。不被别有用心的人以花言巧语蒙骗,作出危害自己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行为。

愚昧使人迷信,愚昧使人盲从,愚昧导致伪科学泛滥。愚昧是邪教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李**及FLG的歪理邪说和一些荒诞离奇的谬论,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就能辨清的。而在相信李**所谓发愣大发的这些荒谬言论的人中,不乏个别知识层次较高的人,愚昧不仅在知识水平低的人群中存在,也在高知识阶层的人中存在。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所以我们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不被李**的歪理斜说蒙骗成为FLG组织在海外反华势力的牺牲品。

这个季度的生产任务非常繁重。济南和南京两台数控车床承担着分流前环、封气环载体、前轴承套、后轴承套、轴承架、端盖等任务,并且数量多周期短,如果按照以往的方法加工,肯定不能按期交付。经过认真分析材料的加工特性和图纸工艺要求后,合理选用刀具材料,改进工装的装夹方式,根据机床本身特性合理选用进刀量和走刀量。并且在机床退刀和空走刀时,采用机床最快的极限速度。让机床高效率运行。再通过倒班,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由于我们这儿没有助理员和调度,在零件周转时需要自己转到下一道工序。工作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办。我有时工作忙就让领导找人去办,今后我要自己的工作自己干,不让一些琐碎的事情让领导分心,好让领导集中精力把我们公司搞得更好。

此致

敬礼

第7篇:蒙昧时代范文

我们所谓的“愚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知道人究竟是什么。可以说,现在大部分中国人,甚至于99%不把自己当人看。启蒙就是要认识到人就是人。人之所以跟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有有了自由,才活得有尊严。如果没有自由,就没有尊严。

西方在几百年前,尤其是十八世纪,无论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还是苏格兰的启蒙思想家,或是像德国康德这样的人,他们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

中国一直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直到一百多年前,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才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了思想启蒙。

但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基本上就中断了,被“一个主义”代替了中国人应有的启蒙,然后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好多思想界的人做了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到1989年也中断了。到现在仍然没有经过真正的启蒙,启蒙在中国是一个“半拉子”工程,也就是一个“夹生饭”。

中国人对基本的权利,对自由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模糊的,也包括对民主的看法。自由是比民主更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由的理念,那么我们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这是我谈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这几年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理念、思想、观念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观念历史。所有人类的创新,甚至于物质上的合作,其实都是从观念变来的。

我这几年对传统讲的历史唯物主义存有疑问,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解决人类的很多问题。比如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个东西是讲不通的。我们看一下人类的历史,其实你的生产力、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由上层建筑来决定的,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我们看一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比较,最新一些技术的创新,都出现在哪儿?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出现在中国。那么,我们唯一能找到的理由,就是我们的产权制度约束了人们创造的自由。

甚至从一般的技术来讲,其实就是由一个想法产生的。如果没有自由思考环境的话,是不可能的。比如新的电动汽车特斯拉为什么在美国出现了,而不是中国?在中国搞企业的人,就会想这个事能不能去做,是不是符合法律的规定?这些约束性就导致很难有创造性的思想,更不用说社会科学这个行业了。

自由就像空气一样。不是说搞社会科学的对这个敏感,搞自然科学的就不敏感。自由就像空气,无论搞什么学科,如果没有自由空气的话,人的思维本身就会僵化。

由于我是搞经济学的,大家知道经济学家谈的都是利益。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只受利益的驱动。我想这是一个悖论。按照经济学传统假设的话,经济学家说什么与人们的行为没有关系,因为人们最大化自己的效益、利润。无论经济学家主张什么观点,人家知道自己怎么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有没有经济学家、有没有经济学都不影响社会。但是,话说回来,要经济学干什么?我们之所以研究经济学或其他的社会科学,就是我们相信理念在影响人的行为。进一步讲,过去经济利益上的好多理解比较片面。

第8篇:蒙昧时代范文

[关键词] 教育启蒙;自由;德性;信仰;批判理性

一、中国传统的教育启蒙

中国经典古籍《周易》里面的第四卦就是“蒙卦”,“蒙卦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现在小孩初入学是进托儿所,进幼稚园,以前则叫作‘启蒙’,也叫‘发蒙’,小孩读书的地方叫‘蒙馆’,就是由此来的。”(1)但在中国经典古籍里,“启发”是连用的,而没有“启蒙”这个词。所谓“启”,就是开的意思,是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蒙”是出自《周易》的“蒙卦”,意味着暗昧、不明、混沌的状态,是指天地万物初始,蒙蒙茸茸的模糊状态。直到后世,17、18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传入中国,“启蒙”作为一个新词汇,才渐渐融入汉语词汇体系之中。

在“蒙”的状态下,其实是潜存着幼稚无知的危机,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生机。那么对处于此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时机。因其无知,才需要启蒙;因其有待开发,才有启蒙的潜力。“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所谓亨者,畅也,通也,也就是流畅通达之意。蒙之所以亨者,以“方在蒙昧,而能求阳以通其蔽,中道以止愚妄,及欲觉未觉、愤悱之时,求亨通而不自锢也。”(2)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概也蕴意于此。蒙之所以能亨通是有前提的,是要能求教于人、得以启蒙才可能亨通。此时,解其遮蔽,去其愚昧,启之蒙昧,果行育德,是可以促使事情向着好的一面发展的。

教育启蒙面对的对象是人,是预设了一个交往的境遇。借用雅斯贝尔斯对“仁”的解释所开启的新视角,这一视角即在概念上明确提出的主体间观念,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启蒙”这一概念。启蒙的目的在于交往,将人引入到光明的世界中去,启蒙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用说桎梏”“以正法也”。我们要侧重的,是“启”而不是“蒙”。因为蒙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是依据“启”而存在的,它是一种遮蔽、一种晦暗不明的东西,“启”取消了“蒙”以自身为根据的可能性,将“蒙”扬弃在了交往中。

“‘童蒙’之时,便当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是乃作圣之功。”(3)这体现的是儒家建立在人性本善基础上的教育启蒙的目的。正是在人性善这一前提下,我们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就不能将外在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激发其内在的“正性”,“养”其内在的善,从而达到长养其先天本性的目的。故中国的启蒙教育常常倾向于“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从而来培养具有浩然之气的君子人格。

二、西方的教育启蒙

“启蒙”如前所述,是汉语的表达,德文为Aufkiarung,意即澄清;英文为enlightenment,意即照亮;拉丁语是illustratio,意即启示。“启蒙”作为澄清或照亮、启示,本身预设了某种“蒙”(或“蔽”),某种“无明”或“晦暗”。(4)但它们都有一种“向光”、“向明”的意蕴存在。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在认识对象上,他将古希腊人对外在的大自然的探索转向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和认知。他的“产婆术”正是其启蒙教育的一个体现。苏格拉底通过对人的源源不断的追问来引导主体产生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通过自身之“启”来达到去“蒙”生“知”的目的。柏拉图享誉世界的“洞穴隐喻”,即为整个人类的蒙昧的写照,而人类只有通过“灵魂的转向”,直面阳光的普照,来通往理念世界,达到对智慧之“启”。“启蒙”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就不仅仅是启哲学之“蒙”,而是直接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结构图式,并且创造出一整套求证法的逻辑规则,正如勒南所说:“苏格拉底给人类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以科学。”此后的一千多年,整个人类都处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统治之下。这个千年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神学高于人学,神性高于人性。教育也被作为神学的教育,其理念就是培养人们的信仰,并以此形成科学研究的精神。整个人的个体性和理性都是被压制在神学的桎梏之下,直至15世纪末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才将西方社会生活生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中。

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试图以经验来启中世纪神学之“蒙”,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则以理性来呼吁对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寻求。康德继承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并承担起了寻找科学知识基础的历史任务。1784年,康德在《柏林月刊》发表了应征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在此之前,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在同一家刊物先发表了同类文章《关于“什么叫启蒙(运动)”》。门德尔松从一开始就将启蒙――Aufklaerung,文化――Kulture,教养――Bildung,三者做了区分,认为“启蒙”重在理论,文化重在“实践”,而教养则是二者的结合。而康德对“启蒙”的阐释则是:“启蒙(运动)就是人们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5)在康德看来,这样“不成熟的状态”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怯懦造成的,是过于依赖“外在”,即“它者”(包括人和事)对“自己”的支配,而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因此,康德在谈论启蒙时,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指人)的指导。这样,他就提出了与传统启蒙相一致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敢于认知”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独立地认识事物,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它者”。

然而,启蒙是需要勇气的。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成熟”都是一帆风顺的,这中间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它者――监督者”的引导下循规蹈矩的生活做事,常常也是安全的。而自己的独立行事,则要付出代价,甚至还会遭到来自“监督者”的双重“惩罚”。在这种状况下,就很少有人会有足够的勇气去让自己“成熟”起来,大多数人依然选择躲在“监护者”的羽翼之下享受没有“危险”的恩赐。人虽生而自由,但我们的先祖一旦把它交付出去,我们就得付出相当的代价把这种原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宝赎回来。“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6)康德许诺,只要允许这种自由,公众的启蒙和成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三、教育启蒙的现代探讨

(一)实证主义的教育批判

当十九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科学过程发展的三级规律,即虚构的宗教知识、抽象的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主义知识,并认为三者是一种线性替代关系之后,就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奠基于实证主义知识论基础上的教育观,从而“使得我们在教育启蒙和教育理念的设计上只见知识,而失落了信仰和德性品质”。(7)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凡是能被称为知识的,只能是关于事实的认识。但是,这种对科学知识的过度推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科学技术在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经验理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把理性绝对化了,并以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无法避免理性成为某种新的崇拜,新的神话和新的宗教。这已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所证实了,所以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说:“我们再次面对发达工业文明最令人烦恼的一个方面:反理性的理性特征。”(8)实证主义不是现代教育的出路。

1934年,波普尔在他的著作《研究的逻辑》中,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代之以“证伪主义”。在波普尔看来,证实并不能保证理论的正确性,因为它的经验归纳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及时穷尽所有的经验,经验证实的归纳也只能事有限的归纳。正如我们看见过千千万万只的白色天鹅,也不能就此论定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第千万零一只天鹅是白色的――它很有可能是黑色的。经验不能证实一个理论,却可以证伪一个理论。因此,波普尔主张证伪原则,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的本性。

奠基于证实主义的现代教育,因其理性的绝对化以及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使得现代教育遭遇了叙事困境,原本对真理的阐释变成了一种新的盲目性。教育启蒙也因此成为一种新的蒙蔽。那么,当我们寻求现代教育启蒙的出口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无疑可以成为我们探寻之路上的一束亮光。虽然,我们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但是,我们毕竟在行动,在寻找。

(二)教育启蒙和信仰

当代教育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远方,留下的是陷于绝对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而雅斯贝尔斯认为信仰的失落可以视为启蒙的结果。(9)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启蒙要求人为取得认识作出无限的努力,并取得对任何一种认识的方式及其界限的批判性意识。在实证主义奠基的现代教育制度中,信仰已经变得乏善可陈。逻辑经验主义者将知识限定在经验领域和科学领域,信仰、启示、神秘主义和纯粹理性的方法不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在这样的社会共识下,人的信仰枯萎,精神领地变得一片荒芜,人也成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劳动机器,成为专业分工的“单面人”。

在日常生活世界的领域,人与人的关系是靠情感和信念维系的。(10)现代科学将知识与理智的剥离,使得人与上帝的关系的淡漠、乃至趋于消亡,而这日趋加重了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理智的存在并不能够仅凭自身而发展,它总要依赖其他东西,诸如直观和经验,以及信仰。“在悬而未决的表述中所显露出的犹犹豫豫与行动的现实之间,总留有一种张力关系。”(11)而这种“张力”即为信仰的力量。雅斯贝尔斯认为:知识息止之处,思维和言说并未息止。就连康德也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说道:“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地盘。”即要限制知识,给信仰留有余地,以便葆有灵魂得以寄托。

四、结语

自由地应用理性是启蒙的最高诉求。(12)然而,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在“自然―知识”领域里,是没有合法地位的。自由到了“实践”领域,亦即到了“理性王国”,则另行正是通过“自由概念”来为这个王国立法的。前面说到,我们的先祖一旦把“自由”托付出去,我们再想要赎回它就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了。而自由正是我们需要付出代价来换回的东西。因为自由式运用理性的前提,亦即启蒙的前提。

而教育则担当着不断启蒙的使命。在现代语境下,教育不再是针对贵族阶层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更多民众的教化,要重新审视和反思那些违背显现的问题和被剥夺了话语权的群体境况。现代的教育启蒙就是一个面对全新的对象,站在一个更贴合广大民众利益的立场上来不断地去除遮蔽,不断地求得内心的敞亮和澄澈的,是对霸权和专制的消解,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启蒙。

参考文献:

[1]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导论.99,45

[2]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3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3]江净帆,李家智.论《周易》蒙卦的启蒙教育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

[4]卡.雅斯贝尔斯著.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鲁路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323

[5]曾晓平.康德的启蒙之思.哲学研究,2001,(5)

[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7]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等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15.

[8]彭正梅.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考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63

注释:

(1)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3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2)江净帆,李家智.论《周易》蒙卦的启蒙教育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

(3)(清)李光地.周易折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79

(4)曾晓平.康德的启蒙之思.哲学研究,2001,(5)

(5)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导论.99,45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等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15.

(9)卡.雅斯贝尔斯著.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鲁路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323

(10)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99

第9篇:蒙昧时代范文

导演:杨凤良/摄影:陶诗伟/美术:王晓明/录音:杨杰/制片主任:张宝庆/主要演员:凌雨、李敏、黄若萌

黄河渔业养殖基地承包大户、号称“滩王”的磊子拉来表弟、城里的下岗职工党树标承包鱼塘。他的邻居是年轻漂亮的寡妇毛明枝,她热情地给他介绍一本鱼塘养殖技术的书,作者叫孙生标。有天晚上,天气闷热。党树标发现要翻塘,立即通知毛明枝打开增氧机。并一起敲着脸盆,叫醒大家。这时突然停电,增氧机全停了,党树标动员所有拖拉机拉石灰化水泼洒,终于渡过了这场危机。

磊子正在狂热的追求毛明枝,当他知道毛明枝为了防他,让党树标住在她的外间,不由妒火中烧,拿刀威逼党树标离开黄河滩。党树标告诉有恩于他的磊子哥:现在是法制社会,任何人都是依法办事。毛明枝表示了对党树标的爱意。党树标告她:自己就是孙生标,因为妹妹被一个有黑社会背景的董老板威逼强暴,他据理抗争,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将对方刺倒,生死不知。他慌乱中逃到黄河滩。他想明白了,要去自首。更不愿看以磊子犯同样的错误。毛明枝表示:不管判多重,我都等着你。当王公安拿到通辑令去逮捕党树标时,他已在毛明枝、磊子的陪同下,到县城自首去了。

一曲动人心魄的黄河行歌

《黄河行歌》以气势恢弘,雄美壮丽的黄河为背景,通过一个特定事件,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引人深思的故事,交织了邪恶与蒙昧,光明与呐喊,爱情与信念,追求与勇敢,以知识青年孙生标,渔业养殖大王磊子等人为代表,展现了新时期河滩农民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的可贵品质,勇敢不屈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猖獗的邪恶势力相抗争,以及逐渐摆脱蒙昧和困境,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一种人类自身灵魂的伟大力量,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由始至终贯穿于全片。这是一种本能的,对于正义,对于光明的执着向往与美好追求。

精神的黑暗,心灵的蒙昧,在一定程度上无处不在。本片中的主要人物孙生标,是一个潜心研究渔业水产养殖的大学生,一个学业和人品都堪称优秀的专业人才,却在一次意外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妹妹,失手成了杀人犯。孙生标老实本分了二十多年,他中规中矩,与世无争的精神城市,突如其来地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顷刻之间成为一片废墟与尘埃。他惊慌,恐惧,一片混乱,束手无策,下意识地只想逃避。他逃到了河滩,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并迅速陷入了更麻烦更复杂的纠葛之中,而且,还有潜在的巨大危险在黑暗中虎视眈眈。

灵魂与困惑的纠葛与释放,这是一个几乎永恒的问题。当黑暗越来越沉重地笼罩在惊恐的灵魂周围,这些灵魂自身,痛苦,胆怯,虚弱不堪――但是,如果它宁愿被毁灭,也不愿沉入黑暗的话,这时,灵魂中信仰的力量,就会像参天大树一样,高耸入云,直击人心。在本片中,黄河是一个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象征。她犹如苍穹里的一颗明星,宛似黑暗中的一束微光,她使仍被蒙昧束缚的灵魂感到疑惑和战栗。

孙生标最终选择了忠于自己的灵魂,这伟大的力量令他幡然醒悟;更何况还有毛明枝,那个善良坚强的女人,在执著无悔地爱着他,等着他。爱情的力量让他勇敢。

无论是什么,都是需要面对的,总是会要面对的。逃避,永远是所有处理方法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一定是会付出最大代价,且基本上不解决任何问题不改变任何状况。何必后知后觉处心积虑地变麻烦为更麻烦,只要决心一点点,向前迈进一点点,就会发现,真的是天高地远,风清云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