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七一上课材料精选(九篇)

七一上课材料

第1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文字少了,注重活动设计,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是本人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分析挖掘,使教材内涵更有深度和广度。

    教材的内容、形式、理念都发生了改变,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超大空间,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主题和能力培养重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崛教材的隐性内容,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例如:九年级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共绘小康蓝图”一目的内容,课标要求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教材涉及的内容是:新旧对比,感受祖国变化,材料分析,了解发展不平衡状况,展望未来,感受小康社会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除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的材料之外,我又联系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两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联系实际找一找当前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不和谐因素存在,个人打算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当地镇府提建议。通过深挖这些隐性材料,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在明理中践行。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面向全国,其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不可能完全相符。只有更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才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教学目标,补充一些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拉进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形成“我”的教材,为我所用。

    1、变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材料。一般来说,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而以文字出现的故事材料往往不太注意,如果把这些材料通过情景创设出来,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表现出来,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引起学生对表演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七年级教材第28页、46页的故事,教师将它们创设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表现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综合,变抽象为直观,“土洋结合”凸现本土化特点,让教材唯我所用。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我把这两课内容放在一起,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解构、调整,并对当地实际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补充:我们土家族有许多礼仪习俗为学生所熟知,课外收集,课内交流,分辨哪些符合时代要求,哪些是糟粕。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而且把除去陋习,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又如七年级教材《学会拒绝》一课中主要讲了游戏机、黄、赌、毒与邪教等不良诱惑及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因为本地处在偏远的农村,是毒品的“净土”,网巴不多,管理规范,但当地成风,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有少数青少年学生也沾染上恶习。针对这一实际,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一些有关的法律知识,召开了“远离,快乐成长”主题班会,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的危害,自觉地远离的诱惑。

    只有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即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克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毛病”。

第2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一)朗读地点和时间具有局限性和单一性当前我国的七年级英语朗读教学中,存在着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也是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朗读地点和时间具有很强的局限性。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七年级学生朗读的时间都是利用早读的时间来进行的,而地点也是在教室。实际上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本身就不够,所以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安排较多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的朗读时间就少之又少。同时学生也不会在课下的时间进行英语的朗读和训练,这就造成七年级学生英语朗读时间较短,地点局限性较大,因此对于英语学习基本上没有效果。

(二)学生朗读的主观能动性比较欠缺大多数的学生在晨读时间的朗读,效果都是不太明显的。很多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可是学生们却是“无心念经”,以凑热闹为主,实际上起到的学习效果和朗读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没有目的性的阅读,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朗读的时候心不在焉,这也就必然起不到预想的效果。

(三)朗读材料单一,局限一般而言,七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候阅读的内容都是教学的课本,这就使得朗读的材料相对比较单一,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生朗读的枯燥和乏味。假如我们可以在朗读材料方面有较多的选择,那么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兴趣。另外如果只是比较单一的朗读材料,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接受的知识也是局限的,所以只有不断的拓展阅读和朗读的材料,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和阅读面,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和朗读的兴趣。

二、朗读对七年级英语初学者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和举措

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朗读教学对于七年级英语初学者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和认识更多的英语单词,对于一些词组的掌握和句型的理解也可以更有帮助,其次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形成对英语的独特感受,对学生未来的英语阅读和表达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与效果。而要想更好的提升朗读在七年级英语初学者教学当中的作用,我们就必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供大家思考和选择。

(一)教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示范我们应该明确,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都是浅层次的,因为是初学者,所以对于英语单词的熟悉和句型的把握都比较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帮助和标准的示范。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对于初步学习新的语言的学生来说,模仿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示范,既包括语音语调,也包括情感的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模仿和朗读,进而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3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中医七年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办以来已近20年时间,目前我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了该专业,而《有机化学》一直是其中的必修课,但迄今尚未有一本针对该专业而编写的教材。笔者认为,因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是为中医专业从事临床或科研服务,其教材内容应以中医专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取舍,强化与中医药专业的结合,在教材的不同部位体现其专业特色,现分述如下。

1 关于正文部分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该依其专业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增删。笔者以为,各章节中应增加如下内容(见表1)。表1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增加的内容及说明(略)

许多有机化学的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已没有多少意义,故应删去,如Diels-Alder反应、周环反应等;再如,反应机理对本专业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机合成也是这样,化学性质(特别是人名反应)如果与中医专业关系不大,亦宜删除。

2 关于课外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以外、供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材料,最好附插图,具有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作用。以下列出可选取的课外阅读材料(见表2)。表2 课外阅读材料及其切入点(略)

3 中医药实例的渗透

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教材的专业特色还应表现:在全书中尽量选取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实例化合物,从另一个侧面实现有机化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交融与渗透。这种渗透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

3.1 分类与命名

在介绍有机物命名时,尽量用一些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介绍醇的分类与命名时,可以列举麝香醇、薄荷醇、龙脑等醇类化合物作为实例。

3.2 重要代表物

每章末的“重要代表物”部分,也最好引入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双环单萜”中,可以列举樟脑及龙脑(冰片),指出其功效与药用历史(如1711年洪遵《集验方》的记载)。

3.3 习题

第4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发挥阅读材料的应用价值,违背了编著者的初衷,甚至有教师认为阅读材料的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所以学与不学一个样,只要学生考试分数高,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说到底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没有转变过来。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持有遮掩不过的观念:虽然素质教育进行了较长时间,但最后还是看分数,让连课上讲的内容都感到困难的学生去看阅读材料简直是浪费时间,不如将教学重点直接瞄准中考;现在升学压力大,不少学校还实行年终考核制度,谁还敢不看分数而把时间花在不属于中考的内容上。这些教师把课改与学生成绩的提高看成是对立的,认为用新的理念教学,学生的成绩不会上升,传统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成绩提升的法宝。在他们看来,学生是教师装知识的容器,教师装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认识不到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现在中考还是看分数,但考试已经从知识立意转到了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这些教师既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课改,认识不到数学阅读材料或课题学习作业设置的必要性,因而随便将这些阅读材料省略。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与参加实践学习的机会失之交臂。

华师大版课标教材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材料的选取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加强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对称拼图游戏”“剪五角星”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一些内容的选材具有开放新和挑战性,如,七年级的“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七巧板”等内容的安排,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现行的教材都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致力于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体系,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与古今中外的数学名人进行对话、与数学智慧进行碰撞、与伟人心灵进行交流,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用好这些阅读材料呢?

一、直接取材,作为教学时问题的引入

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前,直接采用阅读材料:“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九章算术》和我国古代的正负数”,介绍《九章算术》这本我国古代数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及其突出贡献――当减数大于被减数时引进和使用负数。我国古代的“正负数”与我们所要学的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完全一致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又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学习做了

铺垫。

二、要求学生预习,教师当堂点拨

有一部分阅读材料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难度不大,但在课堂上讲解无时间,这时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点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完直角三角形这一章后,出示阅读材料“葭生池中”: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课前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课上教师要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求出水深和葭长?这样既用勾股定理解决了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又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数学时刻处于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确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阅读材料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结合平时的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素材,同时也为开放式教学创造了条件。阅读材料对素质教育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弃之甚是可惜,但是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应该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成本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要想学好成本会计这门功课,就必须掌握成本核算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企业生产工艺及企业管理特点,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对于本科相同专业的生源来说,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的学业素质差,他们在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时,往往有较大的畏难情绪。通常分不清楚哪些方法是材料费核算时采用,哪些方法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时采用,哪些方法又是制造费用核算所采用。出现课堂上听讲基本能领会,下课后做实务练习就错的现象。为此,作为高职院校从事成本会计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除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充分了解成本核算体系,强调将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同成本核算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外,更要从学习方法上和途径中寻找简单有趣且快捷的方法。这里,就以辅助生产费用方法之一交叉相互分配法和生产费用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之一大约相当完工产量比例法来进行研究。

二、重点和难点之一:交互分配法

按照现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要求,交互分配法是辅助费用的分配方法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高职学生很少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大部分同学一知半解,有的同学干脆放弃这一方法的学习。下面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交互分配法(七律)

交互“比率”求辅费

增减辅费待外分

待外分配“再比率”

有了“再比”各自乘

举例:某制造类公司有辅助一车间和辅助二车间共两个辅助车间,本月辅助一车间和辅助二车间分别发生费用540,000元和360,000元。其劳务提供情况如表一。该公司设置“生产和一般耗用”成本项目,生产M、N两种产品,M产品定额工时为240,000小时,N产品定额工时为1,300,000小时,辅助生产车间的工作量按工时比例分配。(表1)

根据上面的七言律诗进行这样的计算步骤:

(一)交互“比率”求辅费

交互分配的辅助一车间费用分配率=540000/2700000=0.2 (元/度)

辅助二车间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的电费=700000*0.2=140000(元)

交互分配的辅助二车间费用分配率=360000/120000=3 (元/度)

辅助一车间应分配辅助二车间的费用=20000×3=60000(元)

(二)增减辅费待外分

辅助一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540000+60000-140000=460000(元)

辅助二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360000+140000-60000=440000(元)

(三)待外分配“再比率”

辅助二车间对外分配费用比率=440000/(60000+40000)=4.4(元/度)

(四)有了“再比”各自乘

N产品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电费=650000×0.23=1495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辅助二车间费用=60000×4.4=264000(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辅助一车间费用=30000×0.23=6900(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辅助二车间费用=40000×4.4=176000 (元)

据此可以得出如表2情况的分配结果。(表2)

三、重点和难点之二:约当量比例法

约当量比例法是应用广泛且计算步骤多且计算复杂的方法。然而高职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上不知道如何计算完工程度。在此,也可以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约当行(七律)

约当比例三约当

材料约当看投料

人工约当在工时

制费约当同工效

有了三约得三率

费用分配乘三率

一率相乘材料费

二率相乘薪酬费

三率相乘制造费

三费相加算完工

有了完工得在产

完工、在产并列出

举例:某制造类生产企业生产Y产品,分别经过一、二、三道工序加工制成,原材料于每个工序开始投入,各工序在产品在本产品的完工程序平均值50%计算。月末在产品数量400件,本月完工产品数量为1,000件。月末制造费用累计36,450元,直接材料费用累计70,800元,直接工资费用累计30,375元。月末每道工序在产品状态情况和定额资料如表3所示。(表3)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上文的《约当行》(七律)作如下计算:

(一)约当比例三约当。这里的“三约当”是指产品成本要素费用构成中的材料费约当量、人工费约当量和制造费用约当量。

(二)材料约当看投料。是指产品成本中的材料费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投放材料情况。

第二道工序:(50+50×50%)/160×100%=46.875%

第二道工序:200×46.875%=93.75(件)

(三)人工约当在工时。是指产品成本中的人工费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时投入情况。

第二道工序:(40+30×50%)/100×100%=55%

第三道工序:(40+30+30×50%)/100×100%=85%

第二道工序:200×55%=110(件)

第三道工序:100×85%=85(件)

(四)制费约当同工效。是指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时投入情况。

(五)有了三约得三率。是指材料费项目的分配率、人工费项目的分配率和制造费用项目的分配率。

一率,材料项目分配率=70800/(1000+191)=59.7(元/件)

(六)费用分配乘三率,一率相乘材料费,二率相乘薪酬费,三率相乘制造费

完工产品本月材料费=1000×59.7=59700元

完工产品本月制造费=1000×30=30000元

(七)三费相加算完工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1000×115=115000元

(八)有了完工得在产

(九)完工、在产并列出

本月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品并列情况如表4。(表4)

第6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材料;阅读能力;提高策略

【问题的提出】

在南京某中学办公室里,两个高中英语老师的对话:

教师A:就现在英语的阅读考查难度,仅靠教材,恐怕阅读的难度和广度是不够的。

教师B:是的,最好我们能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那么我们该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呢?

【问题的分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在强调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要求方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七级);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八级);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九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六级水平应累计达到16万词以上,七级水平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水平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虽然现行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话题、语篇和词汇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但阅读量还不能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而且教材中的题材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为了达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能力目标,教师有必要结合教材的主题补充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同时,指导一定的阅读策略,从而达到拓展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问题的解决】

教师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跳一跳,够得着”的课外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学有所得,不断体验阅读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情感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内驱力。语言学家Rod Ellis认为,“学习者需要专门适应他们的发展阶段的外语学习资料”。

多样的体裁和丰富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增强学生适应各种阅读材料的能力。如:英文小说的缩写本和故事书的简写本,A Tale of Two Cities,Maggie’s gift,Robinson Crusoe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亚历山大(L.G.A1exander)的New Concept English,这部经典的教材一如既往地向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教材简洁精练,语言地道,由浅入深,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首选。

2.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品味选择有趣味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兴趣是行动的最大内驱力,教育心理学提出: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者才会积极投入其中,认真思考,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必要的知识。

教师可选用如《阅读美国》和《阅读英国》等阅读丛书中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阅读内容。学生在阅读中可领略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家庭、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这些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各种英语报纸、英文杂志也具有内容广泛,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词,从而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21世纪报》(The 21st century)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与时俱进,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7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科学制作探究课大多存在制作探究目的不明确;学生准备的材料不足或材料不符合制作要求;制作时间不充分;制作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到位等现象,使科学制作探究课达不成预定的目标,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明确制作要求

科学制作探究必须有明确的制作要求,要不就不能制作出符合探究要求的作品,达不到制作探究的目的。《飞旋的陀螺》上课伊始,我就用课前制作好的两色、三色和七色陀螺直接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制作一些能稳稳飞转的两色、三色和七色陀螺。在先让几个孩子说说制作陀螺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基础上,我用课件展示了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能稳稳飞转的两色、三色和七色陀螺后,孩子们才能动手制作,这样才能为探究打好基础。

二、选取合适的材料,达成最佳实验效果

科学探究课所选的实验材料必须使实验效果明显、实验现象突出,否则会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例如:《飞旋的陀螺》要求学生通过做陀螺、玩陀螺,发现光的合成现象。制作简易陀螺所需的材料非常简单:卡纸、剪刀、彩笔、火柴棒等。但要想成功做好一个适合探究的陀螺并不容易。一是卡纸的选择:一般的白卡纸只是表面涂了一层白色,涂色后会产生色彩误差,旋转中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经过反复试验,才选定最适宜的卡纸。二是火柴的选择:直径是8厘米的简易陀螺,市场上卖的“中杆”火柴最适合,一般的小火柴都达不到效果。实践证明:只有教师亲自动手制作,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有效地指导。

三、留给孩子充足的制作时间,达到制作目的

有充足的时间是保障制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制作陀螺时要经过画圆、剪圆、涂色、插杆、固定等步骤,制作好一个陀螺不是三两分钟就能行的,为此,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制作两色陀螺、三色陀螺和七色陀螺,让他们都能制作出一个既好看又稳稳飞转的陀螺,为下一节课玩陀螺,发现光的色散和混合奠定了基础。

四、及时指导和帮助,感受制作成功的乐趣

第8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一、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

实践活动不应拘泥于传统数学模式,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给他们自由的时空,使学生在课外这个大课堂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并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促使其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在不断的分享中积累。

在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第七册中,安排有“我们去秋游”这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以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在课堂的有限40分钟内,学生仅能借助于书本上呈现的材料来设计秋游方案,这种单一、枯燥的学习资料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因此,在课前、课后应让学生以同伴学习的方式自由结合,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秋游资料,将课内的学习成果有效地延续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就为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自主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可自由选择调查的地点、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方式等。

二、突破分科教学的学科限制

新的课程改革引入了综合课程的理念,唯有跳出了学科界限,才能以全新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社会生活,进而引导关注整个生活,才能使课堂数学成为生活数学、社会数学,从而走出基础教育分科主义的泥沼。

“文学中的数学问题”适用于高年级段,通过欣赏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有趣的数字诗词、数字对联、数字成语,领略文学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文学中的妙用。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利用数数,使得全诗妙趣横生。又如,崂山上的一副对联 “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枝竹竿一条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10个“一”字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月夜的幽静,烘托出了无尽的秋思;还可根据成语中涉及的数字写成算式:( )打碎敲+( )鸣惊人=( )望无际,( )丝万缕×( )全十美=( )古长青……学生在收集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必定会对数学有全新的认识,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数学,从而喜爱数学。

三、突破教科书的教材限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挖掘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善于开发社会、自然等各领域的教育资源,将符号化、公式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素质和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小学教学教材苏教版第七册“简单的统计(一)”,教材安排的例题是:统计一个班的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的数据,这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很紧密,很难引起心理共鸣,没有心理体验。在此课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会运用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如,数数、记数等,能有意识地进行数据的统计,教师则结合生活中白色污染现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收集快餐盒的一周使用量的资料,并学会用统计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同时通过对数据的计算、比较、分析和描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增强合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这些都是课本教材所提供的单一、枯燥的学习资料所无法达到的。

四、突破主客体的定位限制

教师的劳动价值正在相应发生转变,师生的“主体——客体”关系也转变为“你——我”的关系,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转变为“教师式学生”与“学生式教师”,教师在教的同时也在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共同成长、发展。

第9篇:七一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之上,还存在着那种看似热闹、成效较低的合作学习。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分析,影响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原因有很多,就目前的表现来看,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1、合作学习时机不当;2、组内氛围不合谐;3、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4、老师监控不到位等。现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些许想法。

一、 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节 课中科学学习的途径很多,有学生的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领

等方式。一般来说较为简单的内容不宜采用合作学习。

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引入实验,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会让学生把胡萝卜、石块等七种物体放入水中再做一遍沉浮实验。但这七种物体的沉浮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实验过了, 这里再做就显得多余了。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推进,所以以老师的引领最为恰当。先让学生根据经验把七种材料按体积大小、轻重排一下队,发现不同材料的物体它的沉浮和体积、轻重无关,这里出现了一个思维冲突。利用教师演示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考:物体的沉浮究竟和他们因素有关呢?从而进入到这一节课科学方法教学的重点:对比实验变量控制的方法。极其自然地引入到了这节课的重点对比实验的设计环节上来。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课堂的效率,对学生思维的梳理、发展也有帮助。

而那些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或者当学生个人学习有困难时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如《沉浮》这一课中学生有两次合作学习比较好的时机,一是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研究物体的沉浮与体积、轻重之间的关系;另一次是改变瓶子在水中的沉浮。像第一次合作学习是在思维冲突的基础上,又获得共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在这个前提之下,把两套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圆柱体交给学生研究。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和想法,使课堂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目的

合作学习中效率低下还体现在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为了合作而合作,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如《沉浮》这一课中第二次合作学习——“改变瓶子在水中的沉浮”中,一位教师在上课时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用什么方法让这个瓶子刚刚沉入水中?由于教师这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转移到如何用刚刚好的水,改变这个瓶子的沉浮。本来一个挺有思维含量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游戏。其实这个合作学习是对前面知识学习以后的一个应用,这里方法的使用较实验结果来说比较重要。假如老师在提问时再追问一句:并思考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瓶子的沉浮的。最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通过合作看到瓶子的沉下去了,并想到用改变重量的方法确实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对于学生每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思维训练的效果,最好有一个细致、全面的考虑,才能让我们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三、 合作学习的调控

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导者,有效的调控能够促进合作学习的良性运行。我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经常会看到课堂过于喧哗的场面,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帮助别人并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自如的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沉浮》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合作学习进行调控。如第一次合作学习探究沉浮与物体体积、轻重的关系,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小实验,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除了下去指导外,还可以用实验记录单来指导孩子合作学习。有一位老师的记录单是两个大水槽,用不同颜色的圆片和圆柱分别代表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圆球和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圆柱,让记录的材料与学生实验中用的材料一一对应,方便学生课后的记录,而且让实验现象更直观,结论的得出就如同顺水推舟。

教师上课过程中言语的调控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文要善于启发孩子的探究、反思。如在第一个演示实验后,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沉浮无关时,教师要用言语去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上的缺点,一步步顺着学生的思维下来,自然而有效。而有时老师幽默的言语也能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合作学习上来。

    四、材料的选择

材料在合作学习中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材料使用不恰当容易让学生转移注意力,把学习的注意点放在跟学习无关的地方,使合作学习低效。

如《沉浮》一课中,第一个演示实验中七种材料的体积大小都是有考虑的,曾经有一个老师在选择材料时没有好好下功夫,到正式上课时学生把材料一排队就傻了,物体沉浮竟然和物体的体积排列有关系了,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主要是一块石头选择太小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整节课都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尽量让不必要的因素去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合作学习二:改变瓶子的沉浮。这样的小药瓶很多,但不是所有的空药瓶都是能浮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点功夫,否则这个合作学习就没有进行的必要了。

曾经听过一节《光是怎样传播的》的课,那节课教师对一支激光笔的妙用,让整节课大为出彩。这支激光笔贯穿了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用这支激光笔串起整节课的合作学习。一开始老师先把激光笔夹在后面的架子上,然后让学生猜测光是怎样传播到黑板上去的,然后让一位学生去演示光传播的路线。在这里看似是一位学生在参与,其实是整个班级的合作学习,全体学生的思维都跟着这支激光笔在动,这个活动的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

总而言之,“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乐学,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与人合作,这才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东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