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白的唐诗范文

李白的唐诗精选(九篇)

第1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为了全面地理解唐诗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著者探讨了唐代司法监察制度及考试制度,以及唐代地理学的成就。这属史学的范围,但它们与唐诗中的自由精神、诗赋取士和山水诗的发展均有间接的关系,可以对唐诗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唐代各种哲学体系并存的开放型文化所促进的思想的解放,儒家地位的加强及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以及景教、伊斯兰教、祅教、摩尼教的流行,统治阶级允许不同政见的存在,大量吸收外域文化,成就了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这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再将唐诗的繁荣仅仅归结为社会经济高涨的产物或社会变革的结果,较切近唐诗发展的真正原因。从社会意识形态对唐诗的影响而言,著者着重探讨了道教文化对唐诗所发生的作用,这即是:道教超越功名利禄的思想对唐代诗人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唐诗中有许多直接表现神仙世界的游仙之作,寻求新境界的浪漫情调在唐诗中的回响,自然深秀和空灵飘逸的审美追求是道教文化在唐诗中着上的鲜明底色。由此我们将唐诗与汉魏六朝诗、宋诗,以及元明清诗相比较,可见到唐诗所受道家哲学和道教文化的明显影响,有助于我们对唐诗的思想与艺术特色的认识。为了说明道教文化与唐代诗人的渊源,著者在全面考察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将诗人分为八种类型:隐居读书或著书讲学者,求仙服食者,隐居学道以求仕者,仕途失意后隐居者,厌世归隐者,隐居避乱者,被迫终生隐逸者和受道家思想而淡泊名利者。因有这样细致的归纳,使道教文化对唐诗的影响的论点得以落实。

在唐诗研究中,著者关于李白的研究共有七篇论文。它们多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及其他刊物转载,在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此组论文中关于李白与谢脁诗的比较,关于李白诗的评价,关于李白诗的主体意识、艺术风格、兴趣爱好与心理特征,李白与杜甫青年时代创作的比较,李白待诏翰林时期作品的考察,李白散文艺术的探索等,题材较为广泛而新颖,从各个视角对李白进行了新的学术研究。作者认为,在李白的主体意识中体现得最鲜明和突出的是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其作品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个性。他敢言人之所不敢言,敢言心中之所欲言,敢于突破先贤圣哲的清规戒律,对自己的感受毫不压抑,也不扭曲自己以媚时俗。然而他对人性、个人的尊严与人身自由的呼唤,还是非常模糊,十分朦胧,层次较低的,是在追求个性解放时无意识接触到的。在其主体意识中掺杂有不少消极的因素,自由独立的意识仅为改善个人生存条件而表现出来,并将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依赖于明主及权贵的赏识。这样就很确切地概括了李白的主体意识,既指出了其积极的一面,也见到其消极的一面,对我们认识李白这位诗人的个性及作品的思想意义能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李白诗的艺术风格,概括起来其特征是:以雄放浪漫的艺术方法传达纯真情愫,使其作品气势跌宕,饶有韵味;以非常的方法描绘仙灵怪异形象和梦幻神奇的特殊意境,新人耳目;以不假雕饰的俊逸诗风与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进行有机整合。这是深入研究李白诗的艺术特征后所作的较为确切的归纳,并非简单地以感悟方式以为其诗富于青春气息,或者以为是一种醉态思维,或者沿袭旧的“诗仙”之说。作者关于李白的主体意识和艺术风格的分析,具有一种宏观意识,达到了新时期以来李白诗研究的高度水平。自来关于李白的研究中对其诗之外的文章——文、表、书、序等方面鲜见专文。著者为全面研究李白,对其今存之六十余篇散文作了探索。李白的散文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的历史背景,对当时的重大时事有所触及,艺术风格也很独到,所表现的思想更为直观、明确和具体,固是研究李白的珍贵资料。其散文的艺术风格是:气势沛然,发端突兀;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纵横奔放,行文自然;形象生动,长于比兴。李白思想驳杂,等同儒道,这是其散文不为后世所重的原因。其散文中奇句单行的句式不少,工整的四六骈偶不多,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萌芽。关于李白散文的论述,使著者的李白研究臻于完满的境地,亦为李白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课题。

中唐诗人钱起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存诗四百余首,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句知名;其诗是由盛唐诗风向中唐转变的典型。这位诗人在诗史上是颇有争议的,对其评价则毁誉均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钱起诗的研究是被忽略的。王定璋先生选择了钱起诗作为重点研究的个案,先后发表了五篇论文,完成了《钱起诗集校注》,于1992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收入《两浙作家文丛》出版。著者认为钱起诗具有新奇研炼、简淡自然的特色,即虽重藻饰,但不浓艳;讲究字面,而又合于自然。他属于艺术造诣高于思想境界的诗人,不少篇章的思想一般,但格调高雅,艺术形式精致;其诗的艺术成就是不可忽视的。著者对钱起的研究基本上是采取实证的方法,对重要诗作进行编年考证。今存《钱考功集》十卷,宋人葛立方,明人胡震亨,及近世岑仲勉和傅璇琮对一些作品曾有考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集中尚羼入其子钱徽的作品,又有储光羲、韩翃、赵起、严维、崔峒、白居易和杨巨源的作品混入,情况十分复杂。对此,著者以翔实的资料进行辨析,成为整理钱起诗集的基础工作。当代学者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中有《钱起考》,考订了钱起的卒年。王定璋通过对钱起有关晚年的作品的辨正,对钱起的卒年作出了确凿的论断,纠正了傅著之失。

《文史思辨录》所收的论文大都以思辨方式探讨唐诗中重大的具有文学史意义的问题;对钱起的研究,则主要采用传统的考据学方法进行考证、辨伪、校勘、笺注,体现了深厚的考证功力,使此项研究达到极高的学术水平,填补了唐诗研究的一项空白。

第2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关键词】尚唐;唐诗诗体;李杜优劣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唐人诗作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者两千多人,散佚、失传的可能会更多。唐诗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唐诗的巨大成就,迷人的艺术魅力,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趣味,引起古今中外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刻苦钻研。“可以说,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1]不同情趣的读者可以从唐诗中各得所爱。朝鲜诗家南龙翼(1628—1692)就对唐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在其理论批评体系中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唐诗学”。

1 学诗之法,一生攻唐

历代诗家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杜甫认为应“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宋代吴可《藏海诗话》曰:“看诗且以数家为率……如贯穿出入诸家之诗,与诸体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诸体俱备。”清代王渔洋说:“为诗须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识见。”[2]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朝鲜南龙翼则有如下论述。“余思学诗之法,李、杜绝高,不可学,惟当多读吟咏,慕其格调,思其气力。五律则学王摩诘,七律则学刘长卿;五绝则学崔国辅,七绝则学李商隐;五言则学韦苏州,七言则学岑嘉州。”南龙翼在这里详尽地阐释了他的“学诗之法”,五律应该学习王维、七律学习刘长卿、五绝学习崔国辅、七绝学习李商隐、五言学习韦应物、七言学习岑参,这是就诗歌体裁方面而言的;而对于诗歌的本质内涵,南龙翼则主张学习李白、杜甫,“慕其格调,思其气力”。[3]

南龙翼崇尚唐诗,以唐诗作为学诗之标的,是与朝鲜李朝时期的大文人李睟光、许筠崇尚唐诗一脉相承的,但在李、许二人的基础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南龙翼把唐(下转第103页)诗作为自己的学诗标准,更加看到“我朝诗名家,各有所尚”,指出朝鲜诗人把唐诗作为自己的“学诗之法”。具体来说,孤竹(崔庆昌)、荪谷(李达)、芝峰(李睟光)等12人是崇尚唐诗的,他说:“李芝峰一生攻唐,闲淡温雅,多有警句。”“郑东溟……至若七言歌行,则仿佛李杜,我国前古所未有也。”[3]

2 诗家各体,至唐大备

诗至唐代,古今体制尽备,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如果把古典诗歌比作一座宫殿,那么,体制宏伟、风格缤纷的唐诗就犹如重梁迭栋的大殿。南龙翼对唐诗体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古人各有所主。而以余之妄见论之,五言绝则王右丞‘人闻桂花落’、七言绝则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律则杜隰城‘独有宦游人’、七言律则刘随州‘建牙吹角不闻喧’等作,似当全篇之完备警绝者。若求于李、杜,则五七绝当尽在李,五七律当尽在杜,此则不敢论。”[3]“人闲桂花落”,语出王维《鸟鸣涧》;“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出王之涣《凉州词》;“独有宦游人”,诗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建牙吹角不闻喧”,语出刘长卿《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在这里,南龙翼对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分析后认为它们是“完备警绝”之诗,而李白的五、七言绝句和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是同类诗体中的佼佼者。

朝鲜李朝的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说诗人很难众体兼备,五律、五绝应推举孟浩然,七绝应推举王昌龄。他说:“李白之七言律,杜甫之绝句,古人言非其所长,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而五言律绝外,七言律不满数首,亦不甚警角,长篇则绝无所传。王昌龄之于七言绝句,亦独至者,各体不能皆好矣。”[3]

清代王士祯在其著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说:“故王之涣‘黄河远上’、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至今艳称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尤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云:“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推李白王昌龄。”严羽《沧浪诗话》推举崔颢的《黄鹤楼》为七律的代表作,胡应麟《诗薮》推举杜甫的《登高》为七律的代表作、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4]

从中可以看出,南龙翼和历代诗家在论述诗歌各体代表诗人诗作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推举杜审言的“独有远游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不同点:南龙翼推举刘长卿的“建牙吹角不闻喧”(《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为七律的代表作,历代诗家推举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七律的代表作。

3 李杜优劣,自古未定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古今论诗者必称李杜,称李杜者则又不免要论及两人的优劣,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为“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自然排在李白之后。殷璠《河岳英灵集》没有收录一首杜诗,此时杜甫已有《饮中八仙歌》《兵车行》等作品问世,可见其抑杜的程度之深。第一个标举杜甫超过李白的,是元稹,开了尊杜抑李的先河。他的《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李、杜的诗歌进行比较后认为“(李白)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到了宋代,“扬杜抑李”者就更多了。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李杜并重者也不乏其人。唐代韩愈、宋代严羽是其中的代表。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4]

南龙翼《壶谷诗评》认为李杜优劣,从古到今,并没有定论。他说:“李杜优劣,自古未定……弇州评李、杜曰:‘五言古、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逸沈雄为贵。味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嘘唏欲绝者,子美也。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不足法也。’此诚不易之定论,而余犹有释然者,李、杜之五言古,如古风纪行可以相埒。而如杜之,李固不可敌;《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则五言杜实优矣,而不论于神圣之中,至若七言歌行,李之《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诸篇,杜亦无可敌,岂有神圣之别欤?”[3]

南龙翼先论述了一则关于李、杜优劣的论争之事,最后通过弇州评李、杜的一段话,得出他对李杜优劣的看法,他认为李杜无优劣之分乃“不易之定论”,并且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举杜甫的《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新婚别》、《遣怀》等篇,认为“李固不可敌”,五言诗杜甫要比李白优秀一些,“《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但是李白的七言歌行《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等篇,杜甫也不可比拟,所以得出结论:没有神圣之别。

4 结语

南龙翼对唐代诗歌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唐诗的高度重视。他结合自己的诗评活动,对历代诗篇进行取舍、筛选,编选了诗集《箕雅》,反映了朝鲜历代汉文诗作的精华,为后代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箕雅序》中他道出了选诗的标准,可以和他的唐诗论相得益彰,他说:“东文选,博而不精,续则所载无多,青丘风雅,精而不博,续则所取不明,近代国朝诗删,颇似详核,而起自国初,迄于宣庙朝,首尾亦欠完备,余皆病之。”作为当时主管文坛的重臣,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必然对当时及后世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里克.历代诗论选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第3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浪漫自然明快飘逸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发挥地淋漓尽致。阅读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澎湃激情的胸怀抒发,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许多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他一生存在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等,他要把这一切完美地酣畅地加以表现,也必然要选择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一、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明快的特点

李白诗歌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诗歌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许多明白明快的语言被李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二、李白的诗歌写出了俊逸的情韵和飘逸的个性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触发出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俊逸风神的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类似的七绝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脱凡俗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夜泊牛渚怀古》、《赠孟浩然》、《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听蜀僧浚弹琴》、《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清溪行》、《春日醉起言志》、《送友人入蜀》、《月下独酌》等,这类诗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妙语横生,表现出悠闲飘洒的情致。

三、李白写的酒醉诗具有浓郁香烈的情感

诗与酒,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盛唐时期,中国更是诗酒结合的狂热世界。酒因其口感热辣、味道醇厚、令人迷狂的特性而成为一代诗豪的兴奋剂,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酒诗。李白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悲壮与飘逸。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迁客骚人畅怀痛饮,尽情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吟酒诗,超越众家,更具特色。

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钟山语录》引王安石的语说:(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固然是诬蔑夸张之辞,但李白吟酒诗数量不少是事实。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千首诗中,诗题出现“酒”字,以及与酒有关的“饮”、“酌”、“醉”等字的篇什,如《对酒》、《九日龙山饮》、《月下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有50余首;在诗行中涉及“酒”、“醉”等字的诗作,近240首。可见其吟酒诗比重之大。

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于其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也正是初唐以来不少进步诗人倡导的以反对齐梁柔靡诗风为目的的诗歌革新运动取得胜利的时代。这是当时许多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谁都承认李白是其中成就最杰出、贡献最大的一个。李白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毕生的艺术成就,真正实现了他的主张和抱负。为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把唐代诗歌创作引向健康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朱金城:《李白学刊》,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版。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4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贡的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的诗显示出很高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唐代另一诗家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神仙。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城。唐大诗人杜甫有诗赞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贺知章也,因此,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5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1、开创长吉体诗歌的是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2、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3、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一座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伟高峰。大凡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会吟得出几句唐诗来,长期以来国人也就是嚼着唐诗长大的。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对唐诗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高中语文教学中唐诗仍然具有不朽的魅力。说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象老百姓在 拉家常,总有扯不完的话头。唐诗虽然高雅,文质俱美,但能进入民间,是可以挂在老百姓口头的艺术。唐诗的妙处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看唐诗只有惊叹。惊叹唐代怎么盛产诗人,唐时的文艺园地怎么盛开诗的奇葩,我们还惊叹唐代的诗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缠绵,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古人的情怀我们今人已无法把捉,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帷帐,去遥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去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一部《唐诗三百首》给我们大致描绘了唐诗脉络起伏的轮廓。初唐的诗人总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样子,骨子里就充满激情充满奇幻,其诗情激扬,有奔放傲视环宇睥睨群雄的气慨,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度。盛唐的诗人却又是那样平和大度,其诗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旷达,有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气。而晚唐的诗人难免沾染了沉沉暮气,其笔力不再俊美飘逸陷入苦涩之境,大有凭轩啼泗流的落寞感慨。

即使是今人我们还是把李白杜甫看成是唐代的最耀样眼的双子座,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老李老杜真好象是难兄难弟,在官场混得不如意,一个是彻底绝望,高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从此退出江湖,一个是且战且走,一把濞涕一把泪却又常怀千岁忧,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仕俱欢颜千古绝唱。作为诗坛比肩的兄弟,一个豪放旷达,藐视权贵,把诗的激情点燃,写出了自屈子以来最浪漫最灿烂的华章,一个执着内敛,朴实本色,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生命的篇章。李白的诗属于长空明月高山流水,属于风的呼啸和心的召唤,杜甫的诗则属于大地属于庄稼属于人民。有人说李白出世,属道,骨子里透出道风仙骨,为人狂放不羁,心地坦荡无拘无束,行文犹如天马行空,白发三千丈愁怨似个长。而杜甫入世,是儒,是儒中的大儒,为官,则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百姓,为民,则能布衣粗食,体恤民间疾苦,杜甫用诗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的民间历史,《三吏》《三别》以及悲壮的《兵车行》,莫不活画了一幅幅戚戚惨惨戚戚的民间画卷。杜甫的诗是可以入史的,是诗中的历史,是历史中最耀眼的部分。如果说李白把诗的浪漫情怀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杜甫则把诗的现实关怀推到了平常百姓之中,在唐时的灿烂星空中李杜这两颗双子星座,一儒一道,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其实唐诗中还有异类的东西,也是灿烂夺目的。王维就是唐诗中的异类,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异类。王维属禅,禅是佛道的结晶,是佛的中国化,王维的诗是入了禅境的。王维的诗空亮明静,表面淡然,而内含机趣和意味,粗看淡茶一杯,细品却意蕴丰厚绵长,真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诗意的栖居,那么王维的诗就可以作为人的心灵的寓所,安妥我们日益躁动的灵魂。 王维以其独特的诗意的书写,无可争比的成为唐诗的又一高峰,成为唐时灿烂星空的又一颗耀眼的巨星,与李白杜甫一道构成三足鼎立的巨星系。这样作为唐代艺术高峰的唐诗,就有了包蕴中国文化特质的三位诗坛巨星,这样当我们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总是为那耀眼的诗坛巨星惊叹不已,为灿烂的唐代诗文化惊叹不已。当然好花需要绿叶扶,如果没有初唐四杰没有边关诗人没有那些宫厅没有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诗作,李白杜甫王维也就没有这么辉煌这么耀眼了。

第7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关键词: 李白 抒情小赋 意象

学人论者谈及赋作,往往以汉赋为大成,谈到唐赋则不以为然,明人李梦阳甚至说出“唐无赋”①这样激烈绝对的话来。其实,唐代是诗歌、散文、传奇等诸多文学体裁集体繁荣的时代,赋作也是如此。有唐一代,借鉴诗歌的创作技巧和优势充实赋体,革除了“长于叙事,而或昧于情”②的弊病,形成了篇幅短小、形式精炼、长于抒情的唐赋特征。李白的抒情小赋无疑是这一特征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李白的抒情小赋为对象,并结合李白的若干诗作,论述了李白赋中用以惜春悲秋的意象。

一、“离旧格而去之”与汲六朝文风之长:李赋略论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曰:“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③可见李白还是写了不少赋的,但大都亡佚了,现在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所收古赋八篇是我们能看到的李赋全貌。这八篇中,《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为汉大赋体制,《恨赋》为拟文选之作,可谓“继承”之作,其余《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剑阁赋》均为抒情小赋,可谓“创新”之作。李白虽然追随陈子昂,大力提倡文学之复古,但与陈子昂直接上承汉魏文学有所不同的是,他批评六朝余弊的同时也积极汲取六朝文风之长。如《拟恨赋》反映出他从中锻炼六朝文学里声律、用典的技巧,《明堂赋》、《大猎赋》中着意追求声律之美的苦心也有迹可寻。李白赋中辞藻之艳丽基本上是承袭六朝的骈俪余风,而气势之宏阔则借助于汉赋的体制、气格,是以复古为革新的表现。④

李白的大赋汲六朝文风之长,而抒情小赋则“离旧格而去之”,⑤使赋体骈文原有的板滞转为灵动,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清新,尽管未能脱尽骈丽之习,但能以散御骈亦蔚为可观了。

二、怅望残春万般意:李赋所抒之情――以《悲清秋赋》、《惜余春赋》为例

据詹A《李白诗文系年》,《悲清秋赋》与《惜余春赋》分别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此时其诗赋创作已然炉火纯青,此二赋恰可反映李白的心境。

乾元二年对于李白晚年的人生而言,是颇不平静的。这年三月(农历),李白在流放途中到达白帝时遇赦,故有《早发白帝城》以记欣喜之情。初夏时到达江夏,以为天地重新,复有用世之意,《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云:“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可见有东山再起之念。但命运无常,李白多次求荐未果,倏忽自夏至秋,顾思前事,既多愤懑,展望来日,又感渺茫,因为《悲清秋赋》。秋高气爽,清澄明澈,故曰“清秋”,亦见于同时诗《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今来何所似,破镜悬清秋。”⑥该赋借清秋萧瑟之景,抒发了怀才不遇、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心情,既有“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的消极避世,又有“思钓鳌于沧洲”的向上的人生追求,正是此时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境遇的反映。全文虽仅一百五十来字,但无不扣“悲”的主题,于“雕脂镂冰”的冷奇之言中蕴含着一份岁月的深沉。

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诗仙真正迈入了垂暮之年。此间诗作《鹦鹉洲》有句曰:“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⑦《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句:“我似浮云吴越。”⑧身份情怀实系晚年了。这时的李白似看破了人生,决意学道游仙,以度余年。《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说:“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⑨《庐山东林寺夜怀》写东林、虎溪,却夹杂着许多佛家用语,类天香、天乐、宴坐、大千、旷劫等极为费解,诗中一片出世之情。作者或以为余年不多,故作赋曰“惜余春”。赋作抒发了诗人和朋友分别时的忧伤惜别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反映出对建功立业理想的强烈追求。这份矛盾的情愫贯穿在李白的抒情小赋中,成为一种浑然天成的文思内在张力。《剑阁赋》是李白早年的作品,⑩题下原有一副题“送友人王炎入蜀”,亦是送别之作。《愁阳春赋》未能确切系年,从文辞推测,似为李白早年之作。这篇小赋以乐景写哀,读之使人柔肠寸断,浮想联翩。

三、秋风秋雨愁煞人――李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1.风

风,无影无形,却又可知可感,甲骨文的“风”从“雨”{11},一类气卷草叶之象,古人或以为风雨相伴相随,感风而知雨之将至也,从创字原初便含着一份萧瑟悲戚之感。在诗人的笔下,风更是随心情而飘摇,屈原有“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12}之诗,李世民有“萧条起关塞,摇r下蓬瀛”{13}之句。在李赋中,“风”凡四见:“松风萧飒”(《剑阁赋》);“东风归来,见碧草而知春”(《愁阳春赋》);“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兮夜悠悠”(《悲清秋赋》);“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惜余春赋》)。风在这里有两个用处,其一,以风之飘扬喻人心之不定,烘托萧飒的愁情;其二,以乐景写哀,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4}东风拂面方知春之已至,但春光易逝,惹人生愁。在李白的诗中,以上作用的“风”意象也屡见不鲜,如“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15}“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16}“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17}“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18}“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19}“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20}

风原是自然之物,但诗人以灵动之笔,将其绘作诘诎之文。与《悲清秋赋》同时的一首诗《江上吟》中说:“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21}注家释“有待”引《庄子・逍遥游》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2}以李白的飘逸天才,或许只有以风比之方称诗仙之名。

2.云

与风相比,云亦是飘忽阡眠之物,但多了份雾气蒸腾之象,给人以隐约朦胧之感。在这些抒情小赋中,“云”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意象,凡七见。主要作用是用来比喻愁思,文中那“飘u而相鲜”的云气,正是作者愁肠百结的心境。为什么“云”意象出现次数如此频繁?这与李白的“诗仙”品质,即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有关。与《惜余春赋》作于同一年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在李白的意识里,岩径宛转而上,山色空,云气缭绕之中,必有仙居洞府。云与道教的联系自道教诞生始便是确实存在的,道教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符”,又被称作天书云篆。而就李白而言,“仙”、“云”亦是其诗作中经常联袂出现的意象。比如《游泰山六首》{23}“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又如《答杜秀才五松见赠》{24}“此中岂是久留处,便欲烧丹从列仙”,“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又如《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25}“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在李白笔下,裙裾飘舞的歌姬也恍若仙人一般,“出舞两美人,飘摇若云仙”,{26}与清寂仙居有联系的“云”意象在李白文情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3.天

天意象在李赋中以三种形态出现,一是现实之青天;一是“天涯”;一是俗语所谓之“老天爷”。现实中的天出现在作品中,是为了写景,如“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剑阁赋》),“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悲清秋赋》)是为表现剑门关之高峻与秋云之浓阔。“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绿而芳新”(《愁阳春赋》)则是极言春日景物之明澈。“天涯”不同于简单的“天”,是一个固定意象,在李白笔下,通常用在送别之时,比如赋作中的“欲赠天涯之佳人”(《愁阳春赋》),“送夫君于天涯”(《惜余春赋》)。在诗作中就更多了,而且多带有浓重的愁思:“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27}“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28}“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29}“此别又千里,秦吴渺天涯”,{30}“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31}“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32}“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33}“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34}

“老天爷”是对天的一种拟人化称呼,其实,在汉族传统神话中,天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是绝对真理的象征,“天凌驾于人,指导于人”。{35}李白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神天”的叩问抒发了时光荏苒不待人的苦恼与烦闷:老天啊,你为什么要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而让我知道春天已经到来了呢?{36}“天”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意象,在古人的笔下“成为他们宣泄一己心胸的酒杯”,{37}李白求仙但终究不是仙,无法改变时光逝去,人渐衰老的趋势,这成了李白“愁”、“悲”、“恨”(李白曾作《拟恨赋》)的根源。

4.水

在李赋中,水意象的文本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以水比喻时间生命;三是化用典故,寄托哀思。《惜余春赋》中的“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即是本义。水的比喻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8}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像水一样,日夜奔腾不息,于是东流之水便成了远去的生命。“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剑阁赋》),“水流寒以归海”(《悲清秋赋》),“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惜余春赋》)都是表达这样的意思。其余的“水”则化用了典故,比如《愁阳春赋》的“陇水秦声”,郭仲产《秦川记》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砣弧I蕉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故歌曰:‘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坠。’”用此典故是为了烘托下文的“痛彻骨而伤心”。又如《惜余春赋》的“披卫情于淇水”,“淇水”典出《诗・卫风》:“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佩玉之傩。”说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边徘徊,思念他所钟爱的姑娘,此时这位姑娘已远嫁他乡。作者用此典,以思友的男子自喻,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愫。

总之,李白抒情小赋中的意象,与李白的诗仙品质相应,多为虚无缥缈之物,正合于李白的心境。这些意象,或用本义,或用典,或用比喻义,实是借鉴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在赋作的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李梦阳.方山精舍记.李空同集(卷四八).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赋.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历记小说小品选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173页.

④许东海.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第三届国际辞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第305-334页.

⑤王琦注引《古赋辨体》语,见《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页.

⑥全唐诗(卷一七八).

⑦全唐诗(卷一八).

⑧全唐诗(卷一六七).

⑨全唐诗(卷一七三).

⑩据詹A《李白诗文系年》,作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11}参见刘兴隆著.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34页.

{12}屈原.九歌・湘夫人.

{13}李世民.咏风.全唐诗(卷一).

{14}[宋]林升.题临安邸.

{15}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全唐诗(卷一七一).

{16}送陆判官往琵琶峡.全唐诗(卷一七七).

{17}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全唐诗(卷一七九).

{18}独酌.全唐诗(卷一八二).

{19}劳劳亭.全唐诗(卷一八四).

{20}寄远・其五.全唐诗(卷一八四).

{21}全唐诗卷(一六六).

{22}赵乃增编著.好风如水:唐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23}全唐诗卷(一七九).

{24}{25}全唐诗卷(一七八).

{26}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全唐诗(卷一七九).

{27}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全唐诗(卷一六八).

{28}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全唐诗(卷一七六).

{29}{31}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全唐诗(卷一七七).

{30}宣城送刘副使入秦.全唐诗(卷一七七).

{32}江南春怀.全唐诗(卷一八三).

{33}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全唐诗(卷一八四).

{34}代别情人.全唐诗(卷一八四).

{35}龚世学.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第114页.

{36}“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惜余春赋》.

{37}同{12},第115页.

{38}论语・子罕.

参考文献:

[1][唐]李白著.[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詹A编.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第8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1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1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1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1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1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1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1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1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20、《蜀相》一诗是一首 ( B )

A、乐府旧题 B、律诗 C、古风 D绝句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第9篇:李白的唐诗范文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与杜甫合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生于中亚碎叶城。四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李白生性豪放,喜游历,好交友。二十岁只身出川,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应山。后居太原、长安、济宁时创作了大量诗篇,遂誉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举荐被玄宗召入宫中,供奉翰林。后因权贵谗言,于天宝三、四年(公元744、745年)间被排挤出京,在江淮一代盘桓。安史之乱次年参加永王李幕府。不幸因李与肃宗争夺地位兵败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近贵州境内)。幸途中遇特赦。晚年漂居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李白一生经历,可谓怀才不遇,飘零不定,虽受帝王赏识,却始终没有介入政治的核心,其个性飘逸放旷,且率直纯真,好友知音颇多,诗文誉满九州,为后世所推崇。

李白的书法成就因其诗名远盛而不为人注意,其实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诗书皆然。唐孟綮《本事记》中描述:“玄宗名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后八字充分表达了李白擅书的情景。黄庭坚在《山谷内集》卷二十六《题李白诗草后》中说“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由此可见李白擅长行草。至晚唐及宋时,人们以得到李白的墨迹为荣。“李翰林墨,人争宝之”。正因此,宋时有一制赝专家葛蕴(字叔忱)曾借李白之名作假。黄庭坚《山谷集》云:“李翰林醉墨乃葛叔忱赝作,以尝其妇翁诸苏,果不能别。葛叔忱翰墨迹亦能度越诸贤。”实际上,李白草书来自张旭一脉,深得张氏真传。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说:“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受张旭的影响,李白的书法品位较高,才气、豪气、仙气聚于书作中。世传李白擅舞剑,随歌随舞,作书时、击剑时的豪壮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地聚于管锥毫尖,写出书作字字豪壮,凛然之气,不可侵犯。“我本楚狂人”的豪言加上性格“落落不羁束,喜与酒徒纵饮”(《宣和书谱》语),使其书法神气皆备。李白云游访道,乐此不彼。“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这种更寥廓、更自由的精神境界对于书法所起的通补是显而易见的。李白和唐代草书大家贺知章的关系尤为密切。《送贺宾客归越》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与张旭的诗文《猛虎行》中云:“世人每道张旭奇,胸藏风云世莫知。”由此可见,李白与他们俩亦师亦友,时下交往中经常论及书法。看来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应该是受张、贺二人的共同影响。即便如此,以李白出众之才,亦必不肯拘拘于某一家数。其师法张、贺,当是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以己意己才发之。

李白流传后世的书迹极为稀少。《宣和书谱》录入的只有五帖。行书帖《太华峰》、《乘心帖》和草书帖《岁时文》、《咏酒歌》、《醉中帖》。另外有《访贺监不遇帖》、《送贺八归越帖》、《与刘尊师帖》、《月下帖》、《楼虚帖》、《天若不爱酒帖》、《处世若大梦帖》。碑刻方面有《天门山铭》、《象耳山留题》(见于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以及历代法帖重摹的碑刻几种。可惜,这些都没有流传下来。而今我们能见到的唯一墨迹珍本就是《上阳台帖》。

此帖草书五行25字:“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宋时入内府,有宋徽宗题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高八寸八分,横一尺一寸九分,白麻纸卷装,历代书画论著如《吴氏书画论》、《装余偶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集》、《石渠宝笈初编》等书都有著录。

据考证,此帖写于开元至天宝初年(公元724744年)之间,太白初入京师任职翰林期间于唐宫“上阳台”写下。时年太白四十初度,英伟练达,精力充沛,与贺知章等文臣相邀,登上阳台。凭栏远眺,感盛世之实,兴致盎然,于是挥毫成书。统观全帖二十五字,用笔纵任自在,婉转流畅,自然道利, 快疾美健,字字苍劲骨立,姿态万千。帖中偶见颠草那种逆笔涩势、连绵加绕,体态奇峭狂放之神韵。然全帖笔力雄健,字体大小错落。随意所之,不拘泥笔墨旧道,而恰似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观全帖气势超迈,飘然潇洒,时时隐见太白那种直欲脱却旭之藩篱另辟蹊径的创新之气。这与元代郑杓《衍极》所说的“太白得法无法”相吻合。宋徽宗曾赞誉“字画飘逸,豪气雄健”,元代张晏也赞道:“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志,高出尘寰,得外物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此作引首有清高宗弘历题签“青莲翰墨”字样,此帖的前面有赵佶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帖末有精美跋文:“常作行书‘乘心踏月,两人酒豪,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李白的才情和气质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令人称颂的高度。明代书论家丰坊在《书诀》中论到题署时说:“颜公为优,太白次之,君谟又次之。”可见李白能题署大字,并且其艺术水平仅次于善作题署的颜真卿,而比善作题署的蔡襄还高一筹。据传河北蓟县名胜独乐寺的观音阁题额款署被认为是太白真迹。

李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在唐代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白和张怀推动了盛唐时期独立书风的形成。从太宗到武周时期,书坛一直被崇王之风统治者。张怀的《书断》面世直接将矛头指向孙过庭。李白于天宝年间五载所作《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高唱出了“兰亭雄笔安足夸”,首次以轻蔑的口气否定了众人眼中的偶像王羲之,继而在《草书行歌》中喊出:“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李白和张怀联合打倒了在李唐书坛飘扬了一百多年的王羲之这面大旗,显现出独特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建立盛唐新书风奠定了基础。稍后的怀素、韩愈也批评王羲之的书法俗不可耐。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人打破了初唐以来对王羲之的迷信和崇拜为,为树立了艺术创新的观点,以开创新的书风时代为己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