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遣词造句范文

遣词造句精选(九篇)

遣词造句

第1篇:遣词造句范文

一、强化语感训练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强,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感训练的内容以说一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为材料,强调说前准备,以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要求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讲述清楚明白,完整畅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词准确丰富,语调、语音适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说话语言表达更接近于书面表达的要求。这样就能为儿童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调练习

学生在形近字组词方面的头痛并不是无中生有、无病的。有些字他们区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他们粗心一点,更加对那些混淆不清的形近字难以分辨,组词更加难以下手了。如:我在教小学二年级语文时,题目要求学生用形近字“今和令”和“免和兔”等组词时,学生们要么是一筹莫展,要么是胡乱组“令天”等错误词语,或者是给出“免子”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于是,在教学工作中,我加强对这些形近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解说,告诉他们“令”字比“今”字多一点,“免”字比“兔”字少一点,同时还告诉他们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间的细微区别。让他们在掌握牢固的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形近字组词的练习,不断提升他们遣词的能力,不断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形近字的诱惑所在,产生学习形近字组词的冲动。我在教小学语文二年级时,发现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多音字,对多音字比较陌生,也不甚了解,因此多音字组词又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许多小学生用多音字“都(dū)”字来组词,大部分都组成了“都是”。我看到学生们犯的这些错误,在心痛之余,认为不得不痛下功夫了。首先告诉他们何谓多音字――多音字即是一字多音。其次,让他们从平常的词语中来分清楚多音字的“音”,再运用到题目中来巩固练习,让他们喜欢上多音字的奇妙和变幻莫测之处,越来越爱恋上多音字组词。总的来说,在教学小学生遣词方面,应在重点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巩固练习,让学生爱上“这份差事”,那么很多遣词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突出对比,巧妙变幻

第2篇:遣词造句范文

一、注重字词形音的辨识与积累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课的后面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内容,该内容实际上提示了本课字词的重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将同一声旁和不同形旁组合,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字的主要构件相同,字形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形成了许多形似字;同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读音和意义,构成了多音多义字。学习汉字,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认真区分形似字的差别,注意形声字中形旁和字义的联系,做到既不写错字,又准确理解字义。要熟悉、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根据“汉语拼音规则”给常用汉字注音或按照注音认读汉字。要做到书写规范,整洁,尽可能美观,不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比如,常见的“对峙”“膝”,都不应该读“shì”与“qí”,而应该读“zhi”与“xi”。这样,在写作中,自然就避免了用词不当或错字连篇了。

二、注重字词内涵的理解与掌握

读书时要注意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不仅在于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更在于加深对书的内容的理解,还在于激发和增添阅读的兴趣。有时看来是很普通的一个词,将之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咀嚼、理解,就会产生无穷的趣味。比如在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这样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如能结合语境分析,自然就能得出此句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实际是一语双关,表示的是:(1)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已落,(2)爸爸的生命之花已落,我应担负起家庭的重任。这样,在日后的写作中,自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三、注重字词修饰的比对与串联

如描写“人多”的词语有: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座无虚席,济济一堂,摩肩接踵,高朋满座,人山人海,人浮于事,车水马龙,挨三顶五,人多势众,僧多粥少,众口纷纭...;描写日出的应用词语有:霞光万道 日升月恒 晨鸡报晓 旭日东升 日出东方 冉冉升起 光芒四射 霞光万道 如日方升 旭日初升 日出三竿(日上三竿)日薄西山(日落西山)残阳如血 落日熔金……对此类字词积累得越多,写作中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就越丰富。

四、注重字词在文中的实际运用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含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对词义和生字字义的理解放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有益于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如《行道树》中在形容行道树时,用了“隋落”一词,必须明确这是贬词褒用,表示的是即使被灰尘与污浊的空气所包围,也依然坚持为净化环境作贡献的意思。掌握了字词的活学活用,写起语句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心到手到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上述四个注重,可采用下列强化方法:

1.强化情景听写:即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对重点字词以情景片段的方式报读给学生,让学生将重点字词写出。如《最后一课》中,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有“郝叟 哽 喧闹 肃静 懊悔 磨损 祈祷 惨白”,结合课文内容,上课时可对以上字词这样进行情景听写:郝叟走进了以往一贯喧闹但今天却肃静的教室,看见韩先生哽咽着进行祈祷,懊悔将教室的黑板磨损成惨白”。这样,学生既运用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

第3篇:遣词造句范文

【关键词】提升 高中生 写作水平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82-01

写作是抒发真挚情感的一种方式,写作是描写美丽景致的一条途径,写作是诉说曲折事件的一种方式,写作是讲述离奇故事的一条途径……写作将心中的真挚情感一“吐”为快,写作将眼中的别样美景一气“写”成。写作本是一个让人愉悦幸福的过程,写作本是一段让人轻松惬意的经历,写作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然而,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部分高中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一些高中生竟然夸张地认为:写好作文难于上青天。写作文真的有那么难吗?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学生觉得写作文难归根到底还是学生不会写作文,追本溯源还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写作文。那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提升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将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实际,浅显地谈谈提升高中生写作水平的一些方法。

一、让学生学会立意且立意要新

写作文肯定要立意,意好比作文的灵魂。无论是作文中整段成篇的叙述,还是作文中浓墨重彩的描写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因此,立意对写作至关重要。立意新颖的作文会让人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立意新颖的作文会让人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落日》这一课时,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作者立意之新。初读文题,学生会猜想作者可能在文章描写落日美景。作者要么会描写黄昏时迷人的天空景致,要么会描写夕阳下醉人的大地景象。然而,学生在深入地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才幡然醒悟:原来作者是在叙述自己有幸目睹中华民族洗净七十多年奇耻大辱,让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简单、庄严而又肃穆的重要时刻――日本帝国主义向联合国签署投降书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学会立意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会从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他们就会用别样的思维去思考生活。通过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和别样的思维思考生活,他们在写作时就能够提出新观念、表达新思想,新颖立意。

二、让学生学会选材且选材要实

写作文必定要选材,材好比作文的血肉。无论是选择议论文中佐证论点的论据材料,还是选择记叙文中表达思想的事件材料都要以实为主。据实选材是写作的重要前提。选材务实的作文会让人读起来觉得倍感亲切,选材务实的作文会让人读起来觉得百读不厌。如在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时,学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作者选材之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儿时感受到的江南冬日的印象――一种明媚的情调,接着描写了自己在成年后感受到的闽南的冬日的印象――南国的长春……在学生学会选材之后,他们就会在生活中有意积累方方面面的典型性材料,他们就会在生活刻意记载点点滴滴的代表性的事件。通过积累方方面面的典型性的材料和记载点点滴滴的代表性的事件,他们在写作选材时就会信手拈来,据实选材。

三、让学生学会谋篇且谋篇要巧

写作文一定要谋篇,篇好比作文的骨骼。无论是写景抒情、写景言志的记叙文,还是表达思想、陈说观点的议论文等等都要进行巧妙地谋篇布局。巧妙谋篇是写作的必要准备。谋篇布局合理的作文会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谋篇布局巧妙的作文会让人读起来啧啧称奇。如在学习《落日》这片课文时,学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作者谋篇之巧。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发生的地点: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事件:日本代表向联合国签署投降书。接下来作者详细叙述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签字前穿梭如织的小艇载着各国官兵纷至沓来;代表到了是乐声不断、笑声不绝的欢乐喜庆场景……在学生学会谋篇布局之后,他们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就会熟练运用常规的谋篇布局之法。在熟练运用常规谋篇布局之法的坚实基础上,他们就会逐步学会创造性布局谋篇,学会巧妙布局。

四、让学生学会遣词且遣词要准

写作文必然要遣词,词好比作文的皮肤。无论是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是描写曲折的心理活动,无论是表达鲜明的思想观点,还是抒发真挚的思想情感等等都要进行准确地遣词造句。准确遣词是写作的必然过程。遣词造句准确的作文会让人迅速理解作者的意图,遣词造句优美的作文会让人犹如走进作者所处的意境。仍以《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为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作者遣词之准。作者在描写江南冬日的早晨景色时这样写道:“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这一句描写出了江南冬日的晨霜多、白、厚的特点。又如“……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将“桕子”比作“梅花”,“桕子”之美不言而喻……在学生学会遣词造句之后,他们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揣摩一些好词的用法,他们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的思量一些佳句的妙处。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将这些好词佳句“别有用意”的积累起来,以便在写作时准确地遣词造句。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章的的立意之法,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实践立意之法,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学会新颖立意;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选材之法,并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之中积累素材的习惯,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据实选材;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谋篇之法,并让学生在写作练笔过程中反复实践,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巧妙谋篇;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遣词之法,并让学生在平常阅读之中揣摩遣词造句的手法,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准确遣词。概言之,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要让学生学会写作文,克服畏难情绪,借此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小燕.浅议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的方法.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4年02期

第4篇:遣词造句范文

口头指派或嘱咐的词语有:吩咐、命令、指示、指令、托付、叮嘱、交代、交托、叮咛、发号施令、调派、打发、差遣派遣、移交、嘱咐等。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

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在汉语里,一个字也可以算作词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遣词造句范文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体;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在她的创作生涯中,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她词中所塑造的女性,具有鲜明的个性意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这无疑取决于李词突出的艺术成就。本文就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做个简要的分析。

1 塑造清新素雅,寂愁哀婉的女性形象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而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她的词抒情者则既抒词中之情,又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醉花阴》,是她婚后所作。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它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先从天气写起,“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瑞脑销金兽”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啊!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紧接着“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彩的,突出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不仅写天气转凉,更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在心头!

词的下片回过头来写重阳这天赏菊饮酒的一幕。词人在屋里闷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三杯两盏淡酒”,并未能宽解自己的愁怀,反而在她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靖康之难被迫南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漂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请”,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全文借酒浇愁,在风送雁声的时刻,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寄寓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只说自己思绪纷忙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的尽。妙在又不说愁字之外的心情。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2 选取真情实景,再现生活画面

与擅长进行宏大叙事和习惯于在词中运用历史典故的苏轼、辛弃疾等大词家相比,易安词的第二个显著特色,就在于常常选取日常的闺阁事物、庭院景色、生活场景,并以情入景,以情统景,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

《一剪梅》所描述的场景,因作者的心情而显得灰暗无光,一种愁绪贯穿其中。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景,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籍,不仅刻画出四周的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的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彩。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神迷的意境。“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这首词的结尾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常记”两句起得仿佛平了些,然而却又自然、和谐,似乎面对着一位知己娓娓叙述,让人觉得作者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填词,而不过是日常的叙事,可正是在似乎无意填词中,作者早已把读者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的连回去的路径都辩识不出来了。可“沉醉”二字却透露了作者的欢娱,“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从艺术造景看,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的美景,早已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一连两个“争渡” ,自然不含竞赛的意思,它自然是词格的需要,可也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的快捷,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作者主要叙述了这次欣赏活动的几个片段,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让读者去分享她对自然美的感受。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几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李清照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3 语调平实自然,意蕴深刻久远

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易安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从现存的词作来看,几乎找不到多少难僻字和生涩古奥的典故,而又意蕴深刻。她把一些家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

婉约深细,而又意境高远,犹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这首词中,如“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更看今日晴未”等,浅畅自然。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夫妇间志同道合,伉俪情深。明诚出仕在外,词人独处深闺,每当春秋暇日,一种离情别绪便油然而生。这首词便是写春日离情的。起首二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的感觉。庭院深深,寂寥无人,已令人伤感;兼以细风斜雨,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尤足感怆。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省却无端的烦恼。这里以景抒情,可看见作者悲戚愁怨的心情。“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既宕开,又联系。由斜风细雨,想到宠柳娇花,正像《如梦令》中在雨疏风骤之后想到海棠一样,这里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在遣词造句上,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个“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由于胸中藏有“万千心事”,故词人怕听雨声,欲将重门紧闭,对三春花柳不能赏玩,故产生恼怨之情,饮酒浇愁,赋诗遣兴……然而“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这样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了。

下阙从眼前风雨拓开一层,写“几日春寒”,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在其中。

“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在这六字之中。从语言上看,此句“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可谓“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金粟词话》)。谱入音律,字字工稳,音韵谐婉,令人玩味不尽。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在此以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在此以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此词结句还有一个妙处: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暗中与前面所写的风雨春寒相呼应,词心之细,脉络之清,令人叹服。而以问句作结,则尤饶有余不尽的意味,读后颇感情波荡漾,沁人心脾。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又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总之,李清照的词,无论在艺术成就上还是女性自我的人格形象的塑造上,都达到了古代女性写作的一个新的高度,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杰出作家的重要地位。易安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传,形成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4—85.

2张晓敏.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318—320.

3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3—344.

4陈祖美.李清照平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17.

第6篇:遣词造句范文

记得张志公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朗读的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之间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诵读,可以说,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思想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根据文章内容,使用抑扬顿挫、轻重急缓的语气以声释义,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发张口语,培养语感。如臧克江的《有的人》,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着用典型的细节和比喻,在朴质直白的字句间蕴含哲理。虽然句子长短不一,但又格律诗般严谨的节奏韵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需要求语调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感情。

加强记忆和多种形式的词语练习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求,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字求其训,句求其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练习,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当然,训练的内容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或用词素组词,如教学生用“红”这个词素来构造表示“红”的各种颜色的词:“鲜红、粉红、绯红、橘红、红彤彤、红艳艳”;或是区别近义词、同义词、褒义词之间的差别;或是用词语填空;或是比较、品味某一个词… 。经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字词的丰富积累来培养自己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又要重视佳句、佳段、佳文的记诵。记诵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也大有好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名篇佳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因此,学生一开始读它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只要时刻浮现于学生的脑海,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个人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学生的思维材料,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品味出这些名篇佳作的深刻含义,有时甚至可以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流心观察生活,善于巧设语境

第7篇:遣词造句范文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领域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从文本出发,评点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读者对话”、与“自我对话”,其中“与文本对话”是构成与其他三者对话的基础。

那么,如何有效建构深化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评点式教学法,充分利用新课程“对话栏”设置开展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文本研习”呢?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尝试进行了评点式教学法在高中必修教材和语文知识拓展课程《走向课外阅读》运用的实践,突出了下面三个方面的评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发现课堂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选择评点内容,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作者心灵的体现,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和文本对话,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更多评点的机会。在多种形式的的阅读活动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与积极的情感,展开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案例一,《我心归去》一文中,第七段对故乡的定义,教师在评点后,让学生自己说说的文本定义故乡的独特之处。

师:“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这里写了什么?

生:什么是故乡。

师:什么是故乡?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下定义,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富于个性的理解,是感情与哲理的融合。你们能给故乡下一个的定义吗?

生:查字典。

生: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

师:把课文中表示的故乡句子画出来。

生: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师:故乡有你的血、泪和汗水。这里的血、泪和汗水指的是什么?

生:在故乡艰辛的劳动和奉献。

师: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这是为什么?

生:学生静静地思考,似乎无法理解。

师:你们的父母爱你们吗?

生:(异口同声)爱!

师:你爱你们的父母吗?

生:(异口同声)爱!

师: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这里孩子与父母同甘苦、共命运,孩子的悲伤就是父母的悲伤,孩子的快乐也是父母的快乐,反之亦然而故乡就如母亲,因为全身心的热爱她,所以才觉得她美。故乡又是贫瘠的,充满灾难的,所以这种美就必然带上了悲的色彩。

基于文本,通过老师的评点,让学生静心去读,去思考,去体会,去发现,才能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对话栏”的设置意图正基于此,而评点式教学就是要把文本的这些“言外之意”充分挖掘。在这里,评点的内容可以是文本的字词句篇,可以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构思特点,可以是编者的编选目标、旁批评注等。

二、调动评点方法,与自我对话

“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想北平》《我心归去》以旁注的方式给了我们以“评点法”很好的示范与引领。带着学生阅读,不能仅仅是课堂上师生围绕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它更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调动评点方法,展开自我与文本的对话。

案例二,《想北平》教学第二环节,评点指导。

例一: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想北平》

评点:短短几句,简练而纯净,呈现的北平生活何等的安然闲适。字里行间,作者的喜爱、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请全体读评点。问:从什么角度评点?明确:思想内容。补充说明,“思想内容”角度的评点,可以从文章或文句的内容、情感、主旨方面考虑评点)

例二:(北平)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老舍《想北平》

评点:一个“况且”引出北山、西山,一个“呢”字收尾。这样的句式结构,本是平常语言,却实在地写出了他的自豪。写出他对北平发自内心的喜爱。

(问:“况且……呢?”读出什么情感?接问:从什么角度评点?明确:遣词造句。补充说明,“遣词造句”角度的评点,可以从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句式,甚至一个标点方面考虑评点)

例三: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韩少功《我心归去》

评点:一幢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四张床,三个厕所。文本列举的连续5个数量词,从细节写出了“我”在法国的“家”物质条件的优裕:豪华、奢侈。这和下文描写的“贫瘠而脏乱”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思乡之情的抒发作了很好的铺垫。

(问:从什么角度评点?明确:遣词造句。还有什么角度么?明确: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一种。写作手法还包括描法,比如细节描写,表达技巧,比如首尾照应、卒章显志)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在这里,前三者“可以称为语文学科的‘学件’”。从“学件”走向“用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教学生以“渔”,让学生架构起自我与作品(乃至作者)的桥梁。

三、建构评点模式,与作者对话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评点,从而对话作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并进而深入学习作品的写作特点,这是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点上,无论是必修教材也好,选修课程也罢,笔者认为,它们的教学模式都可以这样建构:一、初读评点;二、指导评点;三、实践评点。

案例三,语文知识拓展课《走向课外阅读》,以《卖白菜》一文为例介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早期写作风格。

第一环节,学生初读作品,交流“印象莫言”:阅读此文,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可以是一个情节、一句话,或一个人物等?对照诺贝尔奖对莫言的评价,你怎么看莫言的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评点,引领“走近莫言”:什么是评点式阅读?如何从思想内容、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切入文本进行评点阅读?参照“月是故乡明”专题旁注式评点,请自主评点、小组交流。

第三环节,学生再读作品,探究“真实莫言”:在引领学生从遣词造句角度出发,到写作手法、思想内容的深入评点表达后,教师指导学生再读作品,透过作品,探究作品之外,背景之中的“真实莫言”,并以此拓展《透明的红萝卜》片断阅读,探究又一个“真实莫言”。

第8篇:遣词造句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英语写作能力 培养方法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书面表达是在听、说、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它需要达意、准确流畅且符合英语语法。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讲究方法,进行细水长流的练笔,尤其对刚升入中职的新生来说,书面表达是一种刚接触的新题型。英语老师除了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体裁,遣词造句的规律和技巧,指导他们模仿写作之外,我的诊断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以便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重视搜集常用固定句型,强化操练,形成思维定势。

在书面表达中套用固定句型不仅方便,而且语言地道,平时要多鼓励学生常搜集、勤运用。如So...that...eg:He was so excited that he couldn’t say a word./see (hear)sb.doing,eg:I saw a boy struggling in the water./get sb.To do sth,eg:He got his brother to help him./I+is+adj(for sb)to do sth.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have sth. Dong(doing).eg:I had my hair cut yesterday.They had the fire burning day and night./helpwith(do)sth.eg:Teachers often help us with our lessons...

二、研究简单句结构,介绍基本句法,操练和活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快速组句的能力。

写正确每个句子,是进行书面表达的前提。必须使学生对基本句法有全面、透彻的了解,让其明白,书面表达光靠套用固定句型是不够的,必须具备自由组合句子的能力。这种组句的规律和技巧是以英语基本句法为依据的,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句子无一不是根据这些句法遣词造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有目的地介绍和运用基本句法无疑是一种迅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捷径。如:主+谓+状,eg:She cried sadly.He went to Shanghai by train last week/主+谓+宾+状,eg:He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主+谓+宾+宾补,eg:The news made us happy.We found the door open./主+系+表,eg:①He is not happy.②You look well./There be+主语+地状,eg: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然后以相应的单句操练和短文写作,及时巩固和活用这些句型,也为以后写好复合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以集成板的方式记忆同一话题的词汇。

即把话题、内容、词汇以连锁反应的方式串起来记忆。其优越性是容量大,记忆方便有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因为这种方法有着它内在联系的科学性。如:话题学习内容学好功课,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赶上同学,考出好成绩...相关词汇:be good at,do well in,work hard at,make progress,fall behind,catch up with,be strict with,pass the exam,get good marks...这样学生在懂得基本句法的基础上,又掌握了一些与内容相关的词汇,就能写正确句子。有了写正确句子的基本功,写一段文字只是适当用一些过渡词、句作剂的问题。所以,老师平时要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注意收集和归类,建立起自己的英语学习资料库。

四、重题型,讲套路。

中职英语的书面表达大致可分为三类:(1)看图写文;(2)图表作文;(3)汉语提示作文;(4)体裁把握主要是应用文。看图作文,首先把图画连起来看完,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抓住每幅画的主要情节,写出重点动词。正式成文时的头几句最好对全文的概况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交代或铺垫。如2012年高考中的看图作文,内容是一家三口去农村为好好庆祝生日,我们应该在开始交代清楚:It was my grandma’s birthday.My parents and I wanted to visit her.She lived with my uncle in a village.然后切入第一幅画的内容,This morning we bought a cake.在组句成文时,适当使用一些关联词(and,later,as a result)和过渡句完善图中的内容,使之更连贯、自然。图表作文,关键在于审清题意,看清要求,把握住文章的体裁和格式,注意内容顺序的调整。汉语提示作文,是最常用的一种题型,适用于各种体裁的写作。不能逐词逐句直译,也不能任意发挥,尽量做到内容扣题,文字流畅,语言地道。特别要提醒的是应用文的写作要注重格式和套语,高一(上)学习了三种应用文,即书信、日记、通知,要求学生读背其中的常用套语,并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

五、强调正确使用时态,使书面表达更完善。

第9篇:遣词造句范文

[关键词]以读促写;习作能力;积累;感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1701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学重点之一,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写作教学。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读与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两大途径,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慢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积累习作语言

习作语言是进行习作的基础,如果学生的习作语言积累不丰富,就很难写出生动的文章。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很多文章都是以主题阅读的形式来呈现阅读内容的,里面的很多课文是小学生进行习作语言积累的有效平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与精彩的句子,为他们写出生动的文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1.借助文本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词语,这些优美的词语是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

例如,在《草原》一文中,作者描写草原的小丘时,主要对小丘的线条进行了细节描写,并运用了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流等词语,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草原的小丘有了国画般的美感。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还要让他们把这些词语进行摘抄和背诵,使学生有效进行语言积累。

2.借助文本阅读,积累精彩的句子

精彩的句子是把文章写生动的基础,有很多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出精彩的句子,所以引导学生对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草虫的村落》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等,这些精彩的句子能够把人带入梦幻般的草虫世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背诵积累,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习作语言,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

实践证明,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感悟表达技巧

小学生的习作往往存在“记流水账”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表达技巧的有效范本,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在文本阅读中习得表达技巧。

例如,在《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把山中的很多事物比作自己的朋友,其中有一个自然段分别围绕“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流水”“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悠悠的白云”这一结构进行描写,可以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十分高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本阅读的形式对其遣词造句进行感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语言表达的技巧。

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用词重复、句式单调,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遣词造句能力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以上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表达技巧进行感悟,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

三、穿插习作实践

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语言、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之后,并不是立刻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习作水平的提升需要经历实践的过程,光靠几节习作课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穿插习作实践。

例如,教W《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对作者在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石所运用的语言进行品读,在品读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表达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进行想象练笔,在想象练笔过程中,让他们对文中的一些描写方法进行迁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在实践中进行内化,促进他们习作能力的提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