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一线管理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一线管理培训总结

第1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一、基本原则

以总分行关于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和人才开发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全行中心工作,重点做好基层经营机构管理人员,业务板块客户经理、柜面操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原则;紧密结合我行改革发展实际,完善岗位培训体系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素质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培训与全面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按需培训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目标

为全面推进我行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板块建设及业务经营转型工作,着力提升我行市场竞争力,20XX年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实施全员培训目标,具体要抓好经营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个金业务、公司业务、结算业务、内控与合规、文明优质服务、人力资源、计算机操作、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团工作等14个方面的培训;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一是适应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板块建设及业务经营转型和人力资源改革发展的需要,突出新知识新业务品种培训;二是提高综合柜员的业务操作能力,突出综合柜员业务技能培训;三是推动业务发展,突出展业培训;四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突出对管理层领导能力和执行力培训;五是大力培训团队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突出企业文化建设培训。

三、基本做法

1、依靠本行教学力量切实搞好培训。组织兼职教师、行部负责人、骨干人才按培训内容和要求认真备课授课,完成预计的培训内容,逐步提高我行自身办学能力。

2、组织和鼓励员工在线自学。随着省分行内部网站在线培训课程的开通及增加,组织和鼓励员工利用在线学习的便利条件进行学习。

第2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风电企业;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多媒体培训系统;多媒体培训教室;培训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探索,风电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问题。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1)人的不安全行为;(2)物的不安全状态;(3)管理上的漏洞;(4)技能上的不足。以上都可通过安全培训达到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因此,安全培训势在必行。

风电企业采用传统培训方式受时间、空间限制;针对性不强;档案、记录不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教、学、考结合性差;上级单位无法实时掌握下级单位培训情况。所以,急需研究新型安全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果,提升职工安全素质。本文研究了一种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包括“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和多媒体培训教室。

1.“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的构成

“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由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安全培训平台、移动客户端构成,如图1所示。该系统本着技术上革新,内容上更新,手段上创新的“三新”设计理念进行系统设计。

1.1 移动式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

工具箱携带方便,相对于固定培训场所更灵活,具有随时、随地性,可在无网情况下直接培训。工具箱是由工具箱外箱、工具箱一体机、无线答题器键盘、无线键鼠和无线天线等设备构成。该工具箱有5个系统:进入培训、专题考试、培训记录、培训方案、人员管理等。其优势有:

(1)通过刷身份证、录指纹采集学员信息,进行考勤。使用无线答题器考试,自动生成成绩,记录备案。完成了“自动化考勤建档集中培训无纸化考试形成培训档案”的培训流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2)课程采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比传统枯燥的填鸭型、理论型教学,更直观、立体、动态,使安全培训事半功倍。

(3)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较强。包括法律法规、管理、技能、特种作业、事故案例等知识体系,企业可根据岗位特性,对职工“对症下药”,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和素质。

(4)工具箱可满足现场分散培训、临时培训需求。

1.2 安全培训平台

该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集中大规模用户群,容纳庞大的通用型和专业型课程、题库,实现在线学习、练习、考试,上级单位实时查询下级单位培训动态、培训效果。

平台由培训项目、考试项目、学员管理、统计与考核、培训档案等5个子系统构成。

(1)建立培训计划后,职工即可自主学习、在线练习,还可利用在线交流模块提问,避免了现有多媒体培训师生交流少的缺点,及时向职工答疑解惑。

(2)平台能够在线监控职工的培训动态,便于公司掌握职工的培训进度,根据培训效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学员进行在线考试后,自动生成成绩,系统自动记录并生成学员的培训档案,进行集中档案管理。

(4)工具箱联网情况下,可将培训数据同步到平台汇总,形成培训“大数据”。对“大数据”横向与纵向对比,便可对安全培训进行科学性评价,总结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3 移动客户端

该系统利用人们“机”不离身的特点,将培训功能植入手机,实现“掌上”学习、练习,随时查看职工培训情况。

工具箱为每位职工生成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端扫描二维码,可自动访问安全培训平台,查询安全培训记录。

该系统将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安全培训平台、移动客户端相结合,实现了职工“自助式”学习,培训数据自动化统计,档案、记录系统化管理,便于企业对安全培训的信息化管控。

2.多媒体培训教室

多媒体培训教室实际是对“三合一”移动式多媒体培训系统的线下辅助手段,是对安全培训的进一步强化,融入多媒体教学元素,作为职工线上学习后的巩固与实践演练。包括多媒体教学区、安全展示区与实践操作培训基地。

2.1 多媒体教学区

配置多媒体安全培训系统、多媒体相关硬件设施,供多媒体教学和考试使用。

2.2 安全展示区

配置宣传栏、各种宣传展板,展示各种事故照片、漫画,宣传安全理念等,将安全培训融入员工生活,起到对员工的提醒与警示作用。

2.3 实践操作培训基地

配置安全帽、安全带、简易脚手架、一般电气设备等,供员工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理论培训合格后,技能培训教师对职工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职工在仿真工作环境中体验实际感受,及时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是对线上培训查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提升了安全培训效果,避免“网上练兵”造成动手能力差的后果。

3.移动式多媒体安全培训系统的应用

某发电公司及其多个子公司采用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对职工进行培训与管理。各子公司通过培训平台和工具箱对职工进行培训,监控职工参与培训的情况、学习进度及考试合格率等。

集团总公司通过平台数据统计功能了解各子公司培训学时是否达标,以及受训情况、培训合格率情况。经统计,该公司目前已能够保证100%职工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大大提高了培训合格率,如图2所示。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的应用,保证了公司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实现全员参与培训,且平均合格率高达94.93%。趣味化的学习形式,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职工整体安全素质,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保证职工自身安全的同时,促进了公司生产安全的正常进行。

结论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在风电企业的应用表明:

(1)利用多媒体培训系统能解决时间与空间局限性,实现安全培训的自动播放与循环使用,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

(2)直观生动的内容充分调动职工学习兴趣,结合实操演练,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职工安全素质与安全技能,提高培训合格率。

(3)培训数据自动上传,化零为整,形成企业安全培训“大数据”。方便企业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培训工作做出合理评价及整改建议。

(4)自动生成标准化档案,可长期、大量存储,快速查询,同时实现培训档案随变更单位自动转移。

(5)实现远程化监管,方便上级单位实时掌握各子单位安全培训情况,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措施。

多媒体安全培训体系解决了风电企业传统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仍需继续探索系统与其他监管系统的结合,构成规模更大的培训与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政府对企业监管,以及企业间相互监督,促进我国风电企业安全培训的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第3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ERP;培训;关键用户;最终用户

一、引言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采用系统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以及员工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运行平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于2014年与大型咨询公司埃森哲合作,计划三年内将ERP系统16个模块在企业内全部上线完成。在国华老总和项目负责人郝柱海的带领下,ERP项目组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制定了试点三省、第一批五省、第一批九省、第二批十四省的上线计划。2015年ERP项目组共在全国邮务板块和速递板块完成总账、应收、应付等9个模块的上线工作。

二、关键用户培训

关键用户也可称之为内训师,是从各省遴选的专业水平高、技术性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员工。关键用户在整个上线及培训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在负责各自省里的系统上线工作的同时也肩负着培训最终用户的责任。2015年的培训工作在邮务板块和速递板块中开展,共举办了13个培训班,培训关键用户1470人次,培训量为14192人日。培训工作可以总结为密度大、范围广、专业性强,但在培训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人员流动性大。同一模块的学习,有些省份会更换两人甚至三人轮流学习,这样虽然减轻的员工的压力,但各个员工知识面掌握不全,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第二,基础知识薄弱。培训过程中发现有些员工存在专业水平较低,信息化技术较弱,甚至跨专业岗位的现状。导致专业知识无法完全理解、掌握,系统无法正常、流畅操作。第三,人员紧缺。按照规定每个关键用户学习1-2个模块的专业知识。有些省份由于人员紧缺,让每个关键用户学习3-4甚至5个模块的课程。

三、最终用户培训

最终用户是指工作在第一线实际运用ERP系统的员工。让最终用户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是ERP培训的最终目的。2015年全国共组织培训班139个,培训范围为邮务板块和速递板块,培训内容包括总账、应收块、应付等9个模块以及系统。关键用户及各省牵头单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用户的培训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对项目认可度高,培训积极踊跃。最终用户的培训人次达40487人次,参训比率达到了102.4%。可见ERP项目组及各省牵头单位宣传到位,并且广大邮政员工也非常认可该系统。第二,考试积极性较低。在参与培训的40487人次员工中只有25983人次参与了考试,参与率为64.2%。经过分析发现很多省份没有组织培训考试。第三,培训创新性强。在最终用户培训的过程中、内蒙、青海等省采用了集中培训与电视电话会议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法,电视电话培训总人次也达到3688人次。

四、远程培训

第一,远程培训参培率和考试通过率一般。远程培训总参培率为73.5%,总合格率为72.2%,和最终用户培训的102.4%和96.3%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部分远程培训监管力度小。部分远程培训的参培率仅为52.9%,考试通过率仅为41.4%。映射出了远程培训的缺陷。第三,新模块上线积极性高。新模块上线学员的参培率及考试率都非常高,但模块补充后的二次上线,参培率及考试率都非常低。说明新模块对学员的新引力较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ERP系统培训在2015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ERP受众达数万人次。但刚刚起步的中国邮政ERP系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培训也不例外。通过分析2015的培训现状,得出ERP系统培训在培训人员、培训考试、远程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五、解决措施

第4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蝶”)就是致力于做“标准”的公司。除了一流的管理软件,还有其独特的人才发展观。

为了打造具备国际视野的经理人及核心的高端业务人才,金蝶商学院对公司高管进行了一对一访谈,确立了领导力学习项目、咨询学习项目、营销学习项目、项目管理学习项目四项人才梯队培养的核心项目。其中,领导力学习项目是对公司中高层管理者领导能力提升专门开发的子项目。

确定领导的四项核心能力

根据金蝶领导力现状,公司领导力培养项目的咨询顾问在对高管一对一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基于公司战略需求、公司高绩效领导者集中展现且频率较高的关键能力,规划出了金蝶的领导力品牌,即金蝶的管理干部需具备四项核心能力:战略雄心、战略执行力、专业影响力和金蝶大家文化(One Kingdee One Family)。

结合集团整合服务、价值延伸、二次创业的转型要求,商学院经过不断的研讨和修正,明确了金蝶领导力的子能力以及对应的学习路径。其中,针对不同层级的经理人,公司将各领导力层级分为地球型领导、太阳型领导、月亮型领导和星星型领导四个层级(见图表1)。

领导力的四个层级,代表了公司对经理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入门型领导为地球型领导,其职位要求是脚踏实地;在工作中逐渐有了基础的领导者会上升为太阳型领导,他们主要以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就;对于那些有一定经验的领导者,他们将成长为月亮型领导,并会激励和带动团队,借助他们的力量通过合作达成工作目标;星星型领导是指企业中的专家级领导者,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像北斗星一样指引方向,引导员工为了同一个愿景奋斗。

精细化培养:

定制式的成长方案

针对每一层级,商学院为他们制定了一个为期两年的学习计划,规划出了多样化的混合学习方式,包括面授必修课、面试选修课、在线必修课、在线选修课、读书任务安排、导师(Mentoring)、项目中学习(Project Assignment)、论坛、游戏学习、定制式的训练营、案例库等,从各个方面保证任职干部能迅速达到岗位要求。

开设论坛互动平台

金蝶商学院发起的领导力大讲堂项目中,邀请公司高管前来分享他们对领导力不同侧面的理解,介绍高管的成长故事和成功案例,从而帮助干部准确地掌握金蝶领导力品牌的精髓,并将领导力渗透到实际工作中,以新的思维模式指导自己的行为。领导力大讲堂是干部同领导者对话的平台。此外,该平台还将帮助参训者建立有共性的团队,为公司创造并延伸价值。领导力大讲堂形成了“高管主讲经验传授、绩优干部现成聆听、现场互动讨论全员学习”的学习格局。

游戏学习 寓教于乐

基于游戏闯关的领导力在线学习课程覆盖了公司全员。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形式新颖,抓住了成人学习的特点,既能引起员工的学习兴趣,也能将领导能力反映到具体的工作中,引起他们的反思。在游戏学习中,参加者会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任务,以闯关的形式感受经营的理念和业务的掌控(见图表2、3)。

训练营培养有的放矢

针对特定的人群,金蝶也采用模块化集成的方式。在领导力项目中,金蝶商学院专门设置了“总经理后备干部训练营”。例如,对于总经理后备,企业面临的挑战是机构总经理后备干部普遍缺乏机构经营、服务转型的意识和能力,他们的领导力和机构经营的能力都亟待提高。为此,训练营为总经理后备干部设置的训练目标为:

1 理解并掌握公司的发展战略、变革、转型、中国管理模式、组织整合的目标和业绩冲刺。

2 明确公司的期望、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

3 掌握机构总经理应知应会的机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基本技能,把握销售转型和业务拓展的关键。

4 机构经营管理案例分析和答辩,自我认知,制定个人改进的行动计划。

设定好目标,依据目标在训练营中专项提升领导者的能力,训练营将从“邀请高管进行战略层面的内容演讲、结合业务和企业销售转型的实战分享、商学院领导力课程的强化培训”三个角度,全方位提升参训领导者的能力。最终,这些领导者还会以案例实操的形式,参加金蝶商学院组织的答辩验收。经过训练营的针对性培训,达到了短期内迅速全面提升的效果。

此外,金蝶商学院总结出了公司从“总部一区域一机构”中所有绩效管理的成功和失败案例,集结成金蝶绩效管理案例库。通过对案例的宣讲、分析,从干部到员工,推行新的绩效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绩效管理的提升。

经理人塑型坊实现碎片式学习

针对总部经理人的工作情况,无法承诺参加培训的详细时间,商学院推出碎片化学习方案——经理人两小时塑型坊。通过每周推出一个管理命题,包括经典理论讲授、录像示范、角色扮演、群策群力,提升经理人对相应主题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经理人可通过商学院推送的管理主题的自我评估,选择性地参加需要提高的塑型模块,在相对柔性的时间承诺里,与面临同样问题的同事一起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和解决方案探索,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的目的(见图表4)。

效果评估:跟踪学员后期行为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但由于员工的复杂性以及培训效果的滞后性,要想客观、科学地衡量培训效果非常困难。金蝶商学院在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时,建立起了坚实有效的三级评估体系(见图表5)。

金蝶的整个评估流程采用了上下级评估、内部专家组评估、外部评估机构评估三种方式,并对学员培训后期的行为进行了跟踪。

第5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力;结构性缺员;研究

作者简介:段茂环(1963-),女,重庆人,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局人力资源部,政工师。(宁夏?灵武?750411)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30-01一、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解决该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主要环节,也需要各级单位负责人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用工管理、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转岗培训机制等手段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经过分析,当前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国有企业用工一直以来遵循上级单位招聘,下级单位接收使用的用工方式,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用工专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各级单位的领导始终坚持人多好办事的原则,导致大多单位用工总量超员,人员分布很不合理,过多集中于专业性较低的岗位,而专业性较强、技术复杂度较高的岗位又很难寻觅到合适的人选。

二是没有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机制,企业现状认识不清晰。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进行战略性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电力企业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特别是五年或者十年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决策还主要是临时性和自发性的决定,企业内部也很少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大多企业做的决定缺乏规划性和计划性,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一定程度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企业不能对现有专业的人员布局进行合理有效界定,也没有形成人员调整的内部规划机制。

三是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转岗存在难度。培训是员工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很多企业已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重要工作范围,也得到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但由于培训结果难以量化,有些电力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企业的培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企业的现有培训资源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大量培训计划没有有效执行。由于电力企业又是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行业,人员转岗培训持续期较长,培训成本较高,转岗难度较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人员的整体布局。

四是激励机制不足,员工队伍安于现状。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的人员进退机制和人员晋升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压力较小,很多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在企业内部盛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结构性布局。

五是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人员布局的调整。由于电力行业专业性、风险性较强,电力设备的安全使用和人身安全的防护是行业的头等大事,为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应用得到各方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新的电力设备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广泛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导致部分专业人员总量过剩,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人员布局上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方法

影响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较多,针对不同的企业要进行具体的系统性分析,在分析和总结问题的基础上,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积极寻找解决的方式,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存在的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是查找问题,统筹规划,认真梳理工作流程。解决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工作流程,积极分析问题所在,查找原因,统筹规划。要对当前企业结构性缺员问题进行专业分析,细化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实施方案,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整一线职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鼓励员工一线岗位成才。要以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为契机,完善人力资源系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运营水平,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是调整优化组织机构,加强员工入口管理。企业高效协调稳定运作是企业发展不断追寻的目标,企业要力争缩减组织层级,建立起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在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机构、加强员工入口管理,控制员工总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一线结构性缺员的压力,能进一步规范电力企业岗位设置,优化人员结构,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生产辅助岗位人员编制。另外,采取岗位竞聘,压缩管理岗位职数和合并一线班组也能够减轻电力企业岗位结构不合理和人员总量超员的问题。

三是开展转岗培训,力争人员结构平衡。建立企业内部统筹调配机制,调剂人员冗缺,加大针对定员范围外人员和超员岗位人员的转岗培训力度,充实生产一线岗位,促进内部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学历层次高、能力水平高的人员较为缺乏,而学历层次低,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又过于集中在技术复杂度较低的工作岗位,导致部分岗位人员过剩,而工作复杂度较高的岗位人员总量匮乏,因此,企业要建立起规范系统的转岗培训机制,集中力量将冗员的岗位人员转移至专业复杂度较高的工作岗位。对于在转岗培训过程中,培训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措施进行减员处理,通过转岗培训的方式来实现人员结构性平衡。

四是严格绩效考核,确保结构性缺员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绩效考核工作具体执行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工作目标的达成,因此,电力企业要适时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解决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工作范围内,通过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工作目标的达成。要建立起详实细致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对劳动定员管理不规范、解决结构性缺员工作推进不利,影响企业整体工作进度的单位,在绩效考核中要进行严格考核。绩效考核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不断细化基础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管理等手段不断深化绩效考核基础性工作,切实提升绩效考核管理水平,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将绩效考核与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五是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重视一线队伍稳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各项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逐步加强生产一线岗位人员配置工作,科学合理的选派人员充实生产一线,确保一线人员布局合理。企业要制定员工管理办法,特别是生产一线员工管理办法,在人员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对生产一线班组人员要约定一定的服务期限,达不到调动标准的员工不得随意调动,确保一线生产岗位用工需要,促进员工队伍团结。另外,在企业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企业要建立起相关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一些优秀员工在生产一线工作,避免出现员工队伍不稳定造成的人为结构性失衡。

六是建立监督机制,适时跟踪人员使用情况。一些企业一直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在人员使用过程中不够规范合理,也不站在企业战略层面考虑企业整体运行情况,而是随心所欲的用工,人为的导致了较多岗位用工总量结构性不平衡,影响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企业的政策制定部门要从企业全局出发,采取人为监督和制度约束双重手段对各基层单位实际用工情况进行实施跟踪,对于出现用工不规范、不合理的单位要进行及时的纠错和指导,引导和规范企业所属各级单位科学的进行人员的配备和使用,坚决杜绝混岗用人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群众监督作用,鼓励员工反映各级单位的真实配置员工情况。

三、总结

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现已成为各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战略课题,该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效率的高低和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企业要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寻找问题解决措施,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通过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调整用工方式、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转岗培训机制等手段来解决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将成为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安鸿章.面向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6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一)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现状

1.陆桥沿线人才队伍基本概况近年来,陆桥沿线地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大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中、初级不同层次人才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为例,截至目前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以上工人技术等级的各类社会在职的人才资源总量约为42.22万人,每万人口人才占有量为848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约6.4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5.3%,共有300名企业职业经理人获得培训与认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约1.2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5.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约10.5万人,占人才总量的24.9%。

2.调研企业的总体构成(1)规模结构。在此次调研的300户企业中,从企业规模来看,以中小企业居多,其中:大型企业占1.7%,中型企业占46.3%,小型企业占48.7%,微型企业占3.3%。(2)所有制结构。从企业的性质来看,被调查的企业中以民营企业所占比例最高,为74.3%;其他依次为三资企业15.7%;国有独资企业2.7%,国有参控股企业2.3%,其他占5%。(3)行业分布结构。从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化工企业居多,为24.3%;冶金建材占15.7%;机械行业占14%;电子信息占11.7%;食品行业占10%;轻纺占8.7%。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结构状况抽样统计表明,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年龄结构得以优化,学历结构需有较大提升,职称结构基本合理,性别结构失衡。(1)年龄结构。依据抽样结果,企业经营管理者中35岁以下比例为38.3%,36~50岁比例为51.1%,50岁以上比例为10.6%,年龄梯队较为合理。这一方面说明管理队伍具有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年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避免脱节,致使人才老龄化。(2)学历结构。从受教育的程度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学历层次较低。其中大专以下比例占到49.2%,本科比例为45.3%,硕士以上比例为5.5%。这一抽样结果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与学历层次还比较低,需要有较大的提升。随着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高,要保持整体学历层次持续上升的趋势。(3)职称结构。在此次调查中,企业经营管理者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5.8%,中级职称占67.2%。从企业的管理层次来看,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比例差距明显:在一般管理人员中无人拥有高级职称;在中级管理层中,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的比例为26.1%:77.9%;在高级管理层中,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的比例为36.8%:63.2%。这反映出企业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普遍担任企业高级管理职务,而一般管理人员在职称序列提升上有较大空间。(4)性别结构。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企业经营管理者中男性比例(75.9%)依然明显高于女性(24.1%),尤其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副总以上)中,女性人数极少;中层经营管理人才中男女比例失衡有所缓和,但总体上男性比例(72.3%)仍大于女性(27.8%);一般经营管理人员同样如此,这充分反映出当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发展中的性别比例不均衡。

(二)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建设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此次调研的300户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才思想,但在具体落实中,往往倾向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对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仍显不足。有的企业缺乏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缺乏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有的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缺乏必要的理解,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壮大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缺乏应有的认同;有的企业还存在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的现象。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偏少,层次偏低近几年来,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虽有所增长,但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短缺,存在“五多五少”现象。一是中等学历多,高等学历少;二是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三是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少;四是专业性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五是中年骨干多,青年骨干少。以连云港为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高级、中级、中级以下职称的比例为1∶2.6∶4.5,高级职称人才所占的比例偏小,尤其专家型、复合型干部还不多。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管理经验欠缺,创新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宽,缺乏把握大局、预测未来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困难企业缺乏留住优秀人才的条件和手段,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3.职业经理人才匮乏,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沿线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相比,职业经理人的数量、职业经理人相关的规章制度、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不能完全与之相适应。部分民营企业产权不清晰,少数民营企业家族制,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不足,都影响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新”产业、钢铁、石化、新型装备制造产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及市场化机制、职业经理人数和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等都还不足。

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在政府的推动下,陆桥沿线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企业和人才双方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目前沿线城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人才交流覆盖面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总体规模偏小,人才资源市场分割,体制不顺,企业人才流动困难。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聘用、交流等环节还没有规范化的市场操作程序。

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支持力度不够企业经营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历水平,更要具备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陆桥沿线大多城市尚未设立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同时,部分企业虽然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列出培训经费预算,但是计划执行不理想,培训的预算主要倾向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员工等,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还不高。

6.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存在享受政策资源差异性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分布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占沿线城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扩大社会就业、致富城乡居民、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国有企业依然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享受许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这使得用人成本远远低于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处于劣势,严重制约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由于民营企业社会地位相对偏低,与国企或外企相比,在吸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方面更加困难,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在民营企业就业,因此,民营企业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本要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

7.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险制度尚待完善首先,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传统的薪酬激励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需求。股票期权、智力资本参与分配等新的分配形式已逐步普及,虽然不少企业在此方面也作了初步探索,但由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考核与约束机制,使具体操作遇到很多政策和法律障碍,急需得到解决。其次,沿线城市虽然正逐步放宽人才流动限制,但人才流动仍受到行业、地域、学历、职称等限制,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开放的人才市场和依靠市场确定人才价值的机制。此外,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安置、户籍开放等方面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

1.陆桥沿线“十二五”期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的种类(1)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动力,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精神、极高的创业热情,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这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将为陆桥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陆桥沿线人才环境的优化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为陆桥沿线建立更多的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发展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2)转型期企业发展急需人才。陆桥沿线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期,要实现工业经济再上一个层次,就必须要求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企业率先转型,而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关键要素,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入这类人才势必能够促进我市形成开放、进步、积极的人才氛围。因此,转型时期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将是陆桥沿线在人才需求和人才争夺中应当关注的重点。(3)职业经理人。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就是职业经理人。从对职业经理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灵魂。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具有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是陆桥沿线现阶段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关键人才。同时,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的聚集会在沿线城市产生良性的集群效应,可以吸引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入驻,为陆桥沿线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力。

2.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需求趋势(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需求。“十二五”期间,沿线城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年均增长10%,新培养高层次企业家10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0%,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家队伍规模需求将增加。(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规模和结构需求。未来五年,随着陆桥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中高层主管和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同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高学历化、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能力需求。为促进未来五年陆桥沿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陆桥沿线经营管理人才迫切需要增强应对竞争环境变化的开拓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决策能力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变革管理能力。另外,甘冒风险、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也是沿线经营管理人才目前迫切需要培养的。(4)企业家制度能力需求。企业家制度能力是企业家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企业创业过程中的内外部制度性约束,促进企业成长的能力。企业家应该大力增强制度能力,充分利用制度变迁释放的创业机会,实现成功创业提供具有本土针对性的企业家能力支撑。(5)具有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是指他们有其特殊的职业特征,应该把创办和发展企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毕生奋斗目标。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求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使命感,具备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竞争精神、开拓精神。同时,现在我国企业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社会背景下,要进行企业国际化,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能把握住现实政治经济的脉搏和发展趋势,具有积极探索新发展新道路的企业家精神。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陆桥国际大通道建设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延伸”的奋斗目标,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着力抓好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以观念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加快陆桥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遵循原则(1)坚持培养、引进与使用并重原则。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管理和使用并重的策略,着力在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吸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留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用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方面下工夫;坚持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盘活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存量,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活力,不断完善和健全经营管理人才体系建设。(2)坚持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发挥市场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逐步建立起机制健全、功能完备、法规配套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为企业和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优质服务。(3)坚持高端带动、优化结构原则。转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方式,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和布局,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之路。加大战略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努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4)坚持制度创新、合力效应原则。以制度创新引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重点突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瓶颈,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管理、培训、资金整合为基础,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制度框架和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的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水平。

3.主要目标(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增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均增长10%,人才规模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重点增加企业出资人代表、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家队伍规模。(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高。适应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能力。到2015年,以城市为单位,规模以上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全面接受较为系统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规模以下企业经营者和个体、私营企业主普遍接受短期实用性工商管理知识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工程,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全球视野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优化。大力调整人才在各产业的分布,努力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的存量和增量重点向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转移;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显著提高;加大优秀年轻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使用力度,促进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年轻化。(4)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健全。加快构建体制相通、市场开放、政策相融、机制灵活的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平台,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促进沿线城市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畅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渠道。人才开发实现从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转变,建立健全符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点、促进人才发展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人才开发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机制,打破陆桥沿线区域内人才开发的体制性、制度。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1.建立市场导向机制,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规范的市场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序发展、合理流动的基础。通过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促进企业通过市场自主选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1)完善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平台。通畅规范的信息平台是供需双方实现资源互换的基础。一要健全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部门、所有制等界限,大范围、多渠道和深层次掌握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和企业人才需求信息,逐步完善各市人才网站的人才储备、人才推荐、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为企业和经营管理人才提供最新、最全、最准的信息和政策服务;开辟东中西区域城市人才网站友情链接专区,互连各市网站,构建“人才网站联盟”,免费向沿线城市开放人才库,重点吸引沿线城市紧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与省及全国联网,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要拓宽人才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与会员企业沟通,及时提供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强化其人才交流中介作用。(2)健全人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效的绩效考评是选拔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一要建立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统计指标体系。以人才总量、结构、分布、流动、使用、培养和激励等为重点对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普查统计,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和管理提供基础性数据。二要构建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为企业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导向性指导。三要健全陆桥沿线人事服务制度。根据人才供需双方需要,重点开展档案代管、招聘等人事服务,尤其是评价优秀、市场紧缺、符合沿线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进行重点服务、定期沟通、紧密跟踪,确保优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流失。

2.构建培训培养机制,促进人才素质提升开展沿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多样化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1)实施职业经理人培养工程。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是陆桥沿线经营管理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一要深入开展职业经理资格认证。充分发挥陆桥沿线“企业职业经理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大力推进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工作,建立沿线职业经理人人才库,为陆桥沿线企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二要促进职业经理信用体系建立。职业经理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信用、对股东负责、忠于企业、严守企业商业秘密等职业道德和个人信用,才能增强企业所有者对所聘职业经理人的信任感。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评价体系。要通过建立职业经理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促进信用体系形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既代表会员利益开展工作,又对其成员行为加以制约的作用,实行严格的行业自律。比如中介组织可以对职业经理进行培训指导、推荐工作、跟踪记录,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职业经理信用档案和业绩跟踪系统,对职业经理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为企业用人及职业经理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2)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民营企业家职业发展特征,加强党和政府与民营企业家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家的状态和需求。依托沿线城市党校和行政学院,建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开发适合民营企业家需求的各类培训项目,依托海外培训资源,每年选派优秀民营企业家去海外培训。积极宣传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树立民营企业家典型,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实施多种渠道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性、培训机构社会性、研究机构指导性、政府机构导向性的作用,逐步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一要倡导企业自主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内部培训,积极推广应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培训工具,并认真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二要鼓励社会化机构开展培训。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强对全市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引导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鼓励社会培训和咨询机构以及大专院校主动和企业开展一对一合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提供战略决策、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培训。三要重视发挥研究机构引导指导作用。加快推进相关研究机构和陆桥沿线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工作联席会议的建设,鼓励加强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沿线企业培训工作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企业培训工作新领域。四要彰显政府重视培训工作的导向。针对陆桥沿线成长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每年有计划定期地组织开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公益培训、委托国内外高校定向培训、邀请专家举办培训等;积极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合作,争取在沿线城市设立分校、开设相关专业、建立培训基地等,拓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渠道,使沿线城市的人才资源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本。

3.构建服务保障机制,促进人才环境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扶持,需要为他们施展才华、贡献价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建立保护机制。(1)建立人才基金,促进持续发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投资,探索经营管理人才投入多元化、社会化体系,建立“陆桥沿线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基金”,从沿线城市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渠道吸引资金投入,从沿线城市扶持企业发展资金中,拿出10%左右的资金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引导企业逐步加大企业经营人才投入资金比例,实现人才投入的良性循环。同时,在政府的经营管理人才专项资金使用上,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公示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益。(2)加快产权改革,优化成长环陆桥经济NEWSILKROAD境。要加快企业公司化改造步伐,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经营管理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活动舞台。一要加强股份合作制创新。推进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则促进其现代企业股份公司制的改造,并加以适度扶持,使其成为产业增长的亮点。二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保护经营管理人才权利,尤其是保护其合法的经济利益,对经营管理人才按照有关规定和奖励政策取得的合法经济收入,要坚决予以保护,根除“经营者得奖、多方伸手要钱”的现象,营造维护经营者合法经济收入的良好社会环境。三要维护稳定的政策环境。要稳定政府对企业及经营者的各项政策。比如,要稳定对企业的管理政策,使经营者对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要稳定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力度。同时,要减少行政干预,让企业有自主经营权,调动其发展、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创造性。(3)建立和完善联系制度,创优服务环境。一是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并切实加以帮助和解决。二是加强企业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政府要搭建各类平台,打破所有制界限,促进企业家之间的横向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和经验资源的共享,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4)完善生活保障,解决后顾之忧。落实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陆桥、融入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安置、户籍开放等制度,原则上由用人单位负责,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协调解决安置过程中的问题,急需、紧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子女可在自由择校就读,不得收取择校费和政策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要完善人才住房政策,建立“人才公寓”,提供安置房、住房补贴等,解决住房问题。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医疗、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

4.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集聚企业经营贤才采取形式多样方式,加大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招引力度,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1)以政策优惠吸引人才。抓好现有政策落实到位,研究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内外人才吸引政策,招引陆桥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高学历、懂政策、熟悉产业发展、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充分发挥沿线城市组织人事部门服务职能,精心举办区域性人才交流活动,组织企业参加省大型经理人才交流洽谈会、海外人才交流会等,主动从市场选聘人才。(2)以柔性方式利用才人。从单一引进人才向引进人才和智力并重转变,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探索建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来陆桥沿线从事咨询、讲学、兼职、技术入股、投资创办企业等,鼓励企业在人才密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以技术聘用、项目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柔性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3)以“人才特区”招揽人才。依托陆桥沿线产业布局,探索建立以产业为载体的“人才特区”,实现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人才资源优先配置。以超常规的力度制定特殊的政策,只要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尝试突破,着力推进科研、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和政策优惠,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和生活需要。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在钢铁、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招引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产业技术领先的科研院所在沿线城市建立产业研究院,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沿线城市产业层次,叫响产业品牌,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以事业留人,同时也要把其打造成培养和锻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学校。

第7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未来的五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步伐,全面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即“三集五大”),这将引发电网格局和功能定位的深刻变化和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重大变革,这一至上而下的重磅改革举措无疑将对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县公司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职称等级、技能等级偏低,加之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专业素质的总体水平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相距甚远,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优秀专家人才匮乏;从事电网核心专业人才紧缺;员工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管理人员冗余相对严重,生产一线留不住人才,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能力素质处于公司系统的中下游,普遍文化素质、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偏低,管理水平、新技术应用能力、技能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强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机制,全面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主要做法

福州电业局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将县公司员工培训纳入全局各专业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采用集中教学、送教上门、跟岗培训、竞赛帮带等方式,将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强化各职能部门对分管专业的帮带责任,根据县公司的薄弱环节和培训需求,制定专门针对县公司的专业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项目和责任人。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帮带部门预先制定培训策划书和现场技能考核方案,明确培训和考核的目标内容。县公司人员到局本部跟岗学习,每人指定一名导师,开展“师带徒”全过程管理,通过安排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方式,强化动手能力,确保工作量饱和,提高县公司员工专业管理和技术水平。

1.建立健全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机制

(1)建立帮带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局总工担任组长,各职能部室和帮带部门行政负责人、分管培训领导担任组员,统筹帮带培训工作相关事项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2)制定并下发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各帮带单位行政负责人作为帮带培训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各班组长作为各帮带培训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部门培训员作为本部门全部帮带培训项目的联络人,明确帮带培训工作各方以及参训人员的责任义务,规范帮带培训流程,严格考核管理。

(3)制定并下发全面推进岗位资格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农村供电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修订细化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师徒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并要求各县公司遵照执行。

(4)在年初充分调研各基层单位培训需求和职能部室业务培训要求,在逐个县公司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福州电业局加强全员培训工作的方案》,将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列入年度重点培训任务,下达《福州电业局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表》,明确具体帮带项目、帮带方式、时间安排、项目负责人等,作为全年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开展和考核的依据。

(5)根据《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要求,稳步推进教育培训积分管理,借助培训管理系统平台,对局属各单位(含)的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成效和员工的能效进行全面量化管理。将单位培训成效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责任状、月度KPI和月度工作计划合约考核,纳入县公司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验收考核,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部门参与自主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励和促进员工“岗位成才”。

2.规范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过程管控(1)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需求定期(年度)征集制度。一是各县公司负责根据本公司人员情况及工作实际,在收集、甄别、分析本公司重点紧缺专业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定期向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申报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二是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对各县公司报送的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初步审核把关,并报培训中心审核。

(2)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方案正式行文通知制度。帮带单位负责提早与送培单位就具体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对口沟通,结合相关岗位技能要求、计划参培者的工龄结构,把送培单位最盼、最缺的作为帮带培训工作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策划书,明确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任务,并于计划开班前一周向培训中心报送相关帮带培训项目通知文件、帮带培训策划书、现场技能考核方案等,由培训中心统一行文并通知送培单位报名参训,从而保证帮带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

(3)实行帮带单位为主导、送培单位为主体的考勤管理制度。一是帮带培训单位负责为帮带培训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对帮带培训人员进行统一考勤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定点点名签到、集合学员并将学员交接给当天指导人,及时与送培单位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帮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各送培单位负责妥善做好参训人员的相关工作交接事宜,保障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专心、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和学习任务,定期与送培单位联系,并在参训人员中 指定一名负责人,积极配合做好参训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做好参训人员业余生活的安排工作,确保参训人员不酗酒、不,保障培训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三是帮带培训原则上不得请假,帮带培训人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应事先向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请,并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再由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商局培训中心同意后方可请假。

(4)严格履行作业安全资质确认和安全监护制度。一是参培人员经原单位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持有相应岗位资格证书,并向帮带单位提交相应证明,帮带单位检查参培人员安规培训考试合格证明、岗位资格证书,确认合格后方可允许参加现场培训,并将参培人员名单报安监部备案。二是进入生产区域,帮带单位指导人负责告知参培人员工作岗位和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紧急处理措施,并做好书面记录,严格落实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加强参培人员作业过程监护,检查督促参培人员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规定,对参培人员不符合安全作业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三是进入生产区域,参培人员负责自备、正确佩戴、使用全套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服从现场工作负责人指挥,严格遵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负责,不允许单独工作。 (5)专家挂帅,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在综合考虑帮带对象、帮带需求的基础上,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各级专家人才、劳模、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竞赛教练、个人前六名选手、班组长、业务骨干专工作为指导人,承担理论辅导和现场业务技能训练指导任务,为帮带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二是采用集中培训和跟岗学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及系统化模块化培训方式,侧重技能操练。根据培训规律,集中培训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安排技能项目的操练,采用老师讲解示范,参训人员分组分批操练观摩,老师指导点评的方式帮助学员逐步适应直至熟练掌握相关操作程序步骤、工艺和规范。指导人统一对每个参训人员的技能掌握情况、熟练与否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及时反馈至参训人员。三是跟岗学习以压担子、交任务、提要求为主要方式,保证一定的工作量,切实提高帮扶人员动手能力,以工作带培训,以工作检验培训成果。

(6)实行跟岗学习一周一总结,期满总考核和日常随访制度。一是指导人负责为每位跟岗学习人员编制《周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任务,并对计划完成情况实施跟踪。跟岗学习人员于每周学习与工作任务完成后认真填写《周工作总结》。本周计划和上周总结于每周二之前报培训中心备案。二是帮带培训期届满时,帮带培训部门会同培训中心和专业职能部门,组织专门针对帮带培训人员的现场技能考核,并对帮带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出具鉴定意见。

3.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制度一是培训中心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全年帮带培训项目应于11月之前完成。帮带培训计划中未明确具体帮带培训项目执行时间的,由送培单位和帮带责任单位积极协商确定并报培训中心备案。因送培单位未能按照计划时间送培或怠于送培而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送培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因帮带责任单位原因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帮带责任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二是经期满考核鉴定优秀的,参照《师徒培训管理办法》给予指导人适度绩效奖励。

4.结合竞赛开展帮带,以赛促培,以考促练

将竞赛调考作为促进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构筑“金字塔”型竞赛体系,搭建了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海西·榕电杯”竞赛平台,以一个本部单位员工搭配两个县公司员工的方式组队,由各小组组织本小组内县公司竞赛选手跟岗培训,做好赛前集中培训调考、跟岗学习、赛时观摩、赛后总结,以赛促培、以考促练,锻炼新人,促进经验交流和推广。

(1)“海西·榕电杯”继电保护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均已于2011年5月23日至7月13日之间结合营前变验收和鼓山变综自改造等项目分期分批完成了赛前跟岗学习任务,2011年7月14日至8月4日分三批安排至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培训中心县公司大二次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每批一周,对三套线路保护和三套主变保护装置进行试验和调试,以线路保护试验和调试为主。

(2)“海西·榕电杯”送电线路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2011年7月18日至28日统一安排在鼓山输配电实训基地进行第一阶段集中培训;集训技能项目主要为“110kV线路耐张塔更换单串合成绝缘子的操作”、“110kV线路停电补修导线”两项技能项目的竞赛规范化训练;理论辅导以送电线路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高级工部分)所有题库为主要内容。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期间每5天安排一次理论笔试,集训结束安排技能考核,于2011年8月1日至14日安排跟岗学习,2011年8月15日至24日安排第二阶段集中培训。

(3)“海西·榕电杯”调度自动化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已于2011年7月底分期分批安排跟岗学习,以现场实际操作为主,培训内容包括网络线、2M线制作及测试,调度数据网设备配置,自动化主站系统问题排查,数据库操作,调度画面绘制等。

(4)“海西·榕电杯”办公应用软件竞赛,县公司人员于2011年6月23日至26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基础应用培训,于2011年7月17至19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深化应用培训和公文写作培训。

5.将兼职教师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

第8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行业; 一线员工; 培训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市场在产销量上明显增大,给国内的汽车厂商提供了无限商机,为了迎合日益扩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企业纷纷增资扩建增产,以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汽车公司也大批在中国投资建厂,从而加剧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由此引发的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日趋剧烈,人力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各汽车企业纷纷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培训对企业的产量有很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一线工人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汽车行业一线工人培训存在问题

(一)培训缺乏系统性。当前汽车行业由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不足,同时兼顾其他工作,培训工作时间有限,无法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培训无计划。汽车行业普遍拿不出完整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特定的问题,比如招新员工、新车上线等,临时组织培训。

(三)没有统一的培训标准。大部分汽车企业一线工人甚至部分人力资源部门经理都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无非就是老员工积累的经验、相关的概念及原理等知识。

(四)学员缺乏积极性。汽车行业一线工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只关心有活干,有钱挣,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工作,企业硬性要求培训的时候,大多采取敷衍的态度蒙混过关。

二、汽车行业一线工人的培训体系建立

一个完整的汽车企业培训体系,首先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制定完整的培训制度流程,组织专业培训技术人员团队,划拨相应的培训实施经费,购买培训设备设施,建立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组建相应的内部培训师或外部培训师库,建立并依据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然后,人力资源部门要结合本企业员工的档案管理和职业生涯为每个员工制定相应的个人培训计划,使员工的个人计划与企业计划相映照,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题安排特定的员工参与培训。

(一)完善制度流程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流程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抓手,人力资源部门将首先制定企业培训总体管理办法,以此为培训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其次,培训师教学的规范管理、学员出勤及考核等方面分别编制相应的管理制度;最后,针对培训结果,编制培训效果评估和备案制度,通过上述相关一系列的培训制度流程建设,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培训管理制度体系。

(二)培训项目实施

由于汽车行业技术的复杂性和时效性,决定了培训工作的广泛性,汽车企业培训单靠自身资源进行内部培训还不够,还应包括技术援助和外委培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应从培训项目的提出到最后备案做出一系列的明确规定。

1.培训项目的前期准备

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和一线工人实际情况,分析新的培训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衡量培训的可行性。编制培训工作进度计划表,获得审批后,培训负责人组织收集资料,根据工人需求编写技术任务书和教学大纲。

2.培训过程管理

培训管理包括对培训老师和学员的管理两个方面。

培训老师应根据培训进度表,了解学员的基本素质等相关信息,准备讲义和调整教案,提出所需教学物资,调试好教学设备。培训过程中,培训师要根据需要,结合学员表现,兑现奖惩,提高学员积极性。培训结束后,培训师应针对每一位学员的综合表现和考试成绩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将培训合格学员基本情况录入综合管理系统,供企业各部门参考。

培训部门在开展学员培训的过程中应对受训员工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培训管理细则,明确规定接受培训期间学员必须遵守的条例。规范化的管理细则对于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到培训通知后,按照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到和登记注册。培训学员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作息上课,遵守课堂纪律。

3.培训跟踪和信息反馈

培训部门牵头组织对培训计划实施具体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培训师按要求定期向各部门反馈培训实施及培训计划执行情况。

4.培训评估和备案

所有培训课程均需要进行培训评估,评估方式要突出全面性,综合选用课堂提问、随堂测试、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评价表、信息反馈等方式进行,以检验培训的有效性,最后备案,交档案管理员保存。

随着我国汽车需求的增大,扩大生产,提高汽车品质,抢占市场份额成为汽车企业的重要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汽车行业一线工人素质普遍较低,而且企业对一线工人的培训无标准、无计划及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学员的消极,一线员工素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制度梳理到培训评估和备案,建立一套完善的一线工人培训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一线工人素质,解决了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崔树清.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培训需求分析[J].职教论坛,2007(11):15-17.

[2] 戴勇山.企业培训评估初探[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1):32-35.

第9篇:一线管理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工培训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41-01

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基于大准铁路各段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提供一个支持铁路内部培训工作管理,分析和决策职能的系统。该文以大准铁路公司的企业架构为模型,介绍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大准铁路职工培训管理现状

1.1 培训信息传递不及时

由于大准铁路公司举办职工培训时,各部门、段、站区对职工培训信息采用层层上报的方式,电话联系为工作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质量低,公司职工教育信息统计时间每次5-6天,不仅周期长,而且出错率高。

1.2 培训档案保存纸质化

由于职工培训记录最后以纸质的方式保存,因此信息量受到限制,培训记录有差错或丢失的可能性,无法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因此也不利于职工培训工作经验的总结,无法为今后的职工培训提出进一步战略性规划。

1.3 培训课件无法实现共享

由于各段培训的资料、课件都有本段职教科保存,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专业交叉内容时,需要授课老师自己查资料或向其他部门求助,极大地降低了培训工作效率。

2 平台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

2.1 平台的建设目标

根据公司的设想和要求,准能大准铁路公司培训教育平台需要达到以下的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1)高起点、高标准,保证系统平台的先进性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2)贯彻“实用、稳定、先进”的方针,以实际应用需求为设计依据,以远程教育发展规划为导向,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充分考虑平台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适应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以求获得最佳的性价比。

(3)有效的执行公司计划、任务,并反馈教学质量,有利于岗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新工艺、新工法、新规范的学习,有利于各单位先进经验的推广,为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有效服务。

2.2 平台的设计原则

(1)系统模块化:方案从体系架构、功能布局,遵循多层体系结构系统的设计开发原则,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接口服务化:建立易维护、易二次开发、易扩展的系统,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为最终用户的后续开发预留接口。

(3)传输网络化:充分发挥已有网络优势,高质量、高效率应用的企业内部网络。

(4)决策科学化:通过信息的整合、流转、汇总,将各种信息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各级领导面前,为他们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5)安全保障化: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平台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尤其在数据库设计与后期运行中要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实行深度防护。

3 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职工培训管理信息平台的网络体系结构基本可以分为集中式与分布式。

(1)集中式即在大准铁路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所有基层单位均直接访问的服务器。优点是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2)分布式即在铁路公司建立总服务器,在各运输站段建立站段服务器。各运输站段直接访问本单位的服务器,同时站段数据可以异步更新集团服务器数据。优点是可以减轻对网络负载的压力,本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的系统拥有绝对管理权,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可根据各单位特殊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考虑到该系统是建立在铁路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之上,且办公网络覆盖在薛家湾本地,采用集中式方案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4.1 培训管理系统

(1)组织机构管理

可以添加、管理组织机构,并且给组织机构赋予权限。可以编辑、删除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可以自己修改信息和密码。

(2)人员管理

提供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批量导入等一系列操作,普通用户可以实现个人信息维护。

(3)培训台账管理

根据权限对培训台帐、培训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培训费用台帐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分析和查询。对台账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导入、导出,生成纸质台账。

(4)培训档案管理

对员工参加培训项目、结果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员工基本信息的导入,培训记录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生成纸质员工培训档案。

(5)师资管理

建立公司师资资源库,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对内部教师、外聘教师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授课情况、内部教师年度考核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4.2 教学管理系统

(1)培训需求调查

调查员工需要培训的范围,统计员工需要培训科目,设定调查分类,调查分类作为调查的一个属性,各段、车间、工区的员工根据需要进行投票,段管理员统计投票信息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需求计划。

(2)培训任务下达

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计划信息,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导入、导出、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和计划信息,具备提示功能便于员工了解培训信息。

(3)在线学习系统

员工在登陆后可以注册成为在线学习会员,注册成功后员工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模拟答题、课件、仿真课件在线学习等操作,完成学习作业、参加在线测试,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仿真演练系统

员工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进行实作模拟演练。学习模块侧重于讲解和分析,练习模块侧重于在有提示的的情况下指导学习者进行检修作业或故障处理的实际操作,考试模块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的检修或处理具体故障。

4.3 考试管理系统

(1)在线题库

建立学习资料题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管理人员根据试题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

(2)考试管理系统

根据培训科目进行相关的考核考试、一日一题、模拟演练的考试。

5 结语

该文根据大准铁路公司职工培训管理工作的需求,对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网络的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并对新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茜.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铁路职工培训效率[J].公司与产业,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