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虚拟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虚拟经济论文

第1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一、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

虚拟(fictitious)一词有:假想、假定、编造、虚伪等含义,并作为现实的对立面。经济学意义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并且从虚拟资本开始的。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什么是资本?用于获取收益的那部分财富才是资本。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理论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quot;货币资本"。资本的本性是要获取价值增殖。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价值增殖。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

纵观虚拟经济的历史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形态:一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银行资本、股票资本运动的虚拟经济初级阶段;二是价格剧烈变化条件下出现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经济发展阶段;三是网络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网络服务的工具和场所,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第一,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

希法亭(Hiferding,R.,1910)从揭示股票资本的运动规律出发,对虚拟经济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他提出,在股票交易所里,资本家的财产以生产之外的纯粹形式出现了。此时,虚拟资本具有双重迷信色彩,仍有某些实际根据,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职能表示的货币资本。

第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虚拟经济不仅独立于实体经济活动,而且呈现虚拟经济活动的双重虚拟性,即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对某种虚拟资本(如股票)所有权的收益进行再分配,如期货、期权、期货的期权等工具。近2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有了较快发展。

第三,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虚拟经济在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交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些市场没有一般意义的建筑物,没有交易大厅和柜台,"营业厅"就是网页,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过互联网络自动进行。

没有中心交易所和柜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出现了虚拟空间,并使得虚拟经济的无形化,其"假想"的程度更高。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超市的出现,虚拟空间的扩大,加上数据化存储技术的采用,传统的时空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当人类进入21世纪,这种虚拟化的空间和市场形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此时,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其功能发生了质变,人类的生存空间也相应得到了扩充。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适度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但又密切联系,各种形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与不同阶段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且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虚拟经济一旦形成并发展,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延伸。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股份制的出现不仅在股东共担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资本提供资金融通,而且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

虚拟经济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适合价格剧烈变化要求的,新的工具和市场形式可以用来防范价格风险,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实体经济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网上交易的开通,为更多的潜在交易者提供了市场准入的可能,并大大地推进了跨越时空的金融交易。此外,网络超市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简化购物手续,而且会大幅节约交易成本。

二是,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虚假经济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比如,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产业资本来源;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促使相关资产(或标的物)的流动性有所提高,并为风险控制提供新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实体经济的空间有所延拓,此外,较低的成本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趋于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股票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托宾"q比率"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资本形成,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三是,虚拟经济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虚拟资本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从产业资本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获取收益的权证,因而具有虚拟性。然而,虚拟资本的形成并非"虚无缥缈"或"无中生有",而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产生,并形成对实体经济有益的补充,这种补充倾向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借贷资本形态转化为股票分红,这样,不仅使产业资本的来源得到保证,而且倾向于降低资本成本;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使相关资产的流动性有所提高,盈利能力有所扩大,并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就网络经济而言,虚拟交易场所和空间的扩大,不仅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而且直接降低了相关设施成本,如网上购物、网络交易相对降低了实际经济交易活动的寻租成本或交易成本。

四是,虚拟经济可对实体经济的风险进行重组。

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运动为特征,与实体资本相比较,虚拟资本所有权的市场性更强,其价格构成中包括预期因素和时间因素。尤其是一些新的风险对称性金融工具可以对实体经济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风险的重新"捆绑"。

总之,虚拟经济虽然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却以现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能离开实体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却能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相应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

四、过度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虚拟经济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实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虚拟经济的优点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其不利影响会有所放大。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促进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过度发展、缺乏管理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第一,虚拟经济可能产生"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价格形成往往与心理预期和时间密切相关,一旦对未来经济形势展望过于乐观,便可能出?quot;虚假繁荣",出现"泡沫",最终形成经济衰退。

股票交易本来有利于股票一级市场发行和股票融资,但是,如果股票交易过度,市盈率高,转手率太高(这意味着其价格变化频繁而且幅度大),股票市场所停留的资金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些被"挤出"的资金可能来自产业资本,因而会相应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不仅如此,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还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资产,尤其是价格下降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形成需求萎缩而直接影响到社会总需求变化,使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有所加剧。为此,大多数国家创建商业银行、组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以及开通网上交易,其目的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支持,而不在于促进虚拟经济的膨胀。经验表明,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常常会形成金?quot;泡沫",最终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需求产生剧烈震荡。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参照系或相关资产,其价格变化表现为对实体经济预期趋势。实际上,虚拟经济可以作为实体经济未来变化的一面镜子或参照物,展示未来经济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正因为如此,虚拟经济的剧烈变化可能带来实体经济行为的相应变化,比如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相关资产市场(现货市场)的供求变化;外汇远期、期货、期权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外汇现汇的供求及其价格变化。因此,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供求失衡的力量。

第三,虚拟经济可能成为监管和税收的"盲区"。

虚拟经济的高级形态中以非中心场所为特点的市场部分可能游离于宏观管理之外,与实体经济相比较,这些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较难得到确保,监管上有可能存在"漏洞",尤其是虚拟经济往往处于国家税收管理范围之外。一旦大量的实体经济行为为虚拟经济活动所替代,国家税收的税基范围会相应缩小,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的合理增长。

五、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机遇来看,随着全球网络业的发展,中国网络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外资正看好中国网络市场的前景。中国的电脑及网络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的上市公司通过加强科技开发,实行向网络公司转型,把发展目标瞄向中国市场。

从挑战来看,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小,受企业运行机制的影响,作为虚拟经济初级形态的股票市场还有待规范和发展。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方面,我国金融创新受到强大的制度性约束,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很低,还有待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的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有效的延伸,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间。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虚拟经济,都要从现实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的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点,明确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予以保护,适当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

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二是,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三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

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会计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给现实经济提供经济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机,为此,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防止通过虚拟经济进行非法金融交易、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

五是,建立和完善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虚拟资本的发展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形成竞争和替代。例如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使银行业面临新的重组。原来,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银行办公大楼开始出现减少,并相应增加网络化建设。据报导,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对银行业进行重组,仅在加州就要关闭120家分行,裁员3700人。今后若干年内,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网点将减少一半左右。

为了适应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要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重组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要努力采用市场化手段,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发展虚拟经济创造条件,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yek,F.A.,1939,"PriceExpectation,MonetaryDisturbancesandMalinvestments",inHayek,Profit,InterestandInvestment,London,Routledge.

2.Hiferding,R.,1910,FinanceCapital,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第2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张颖等,2001:《虚拟经济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第1期。

第3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一、体育虚拟经济界定

虚拟经济,是指在信用制度下,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金融工具、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进行循环运动而产生的(经济交易)活动。因此,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虚拟资本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比如金融、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所谓体育虚拟经济,是指以体育及其相关体育产业活动为主导内容,以金融系统为主要经济工具,所进行的体育及其相关的体育金融、证券、期货、期权等的各项交易活动。

二、体育虚拟经济市场

1、体育股票市场

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多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金的速度和规模是原始积累和私人投资无法比拟的,目前欧洲的足球俱乐部股票上市共38家,其中,英国已进入一级、二级市场的俱乐部达25家,其次丹麦6家,意大利3家,葡萄牙2家,德国和荷兰各l家。2000年10月,多特蒙德的股票上市,立刻给其带来了1.37亿欧元的进帐;2001年12月,尤文图斯进入米兰交易所,也使得拉涅利家族增加了1.64亿欧元的资金。

但是,与国外体育产业相比,资金“捉襟见肘”一直困扰我国体育产业主要问题,体育股票市场,是体育上市公司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体育公司企业通过发行体育股票所进行的资金筹集场所。1998年上市的中体产业,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经营公司,迄今为止,是我国体育产业中最大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仅中体业公司上市后即募集资金2.6亿元,但是,从我国体育股票市场发展水平来看,无论是结构、组织方面,还是运作、管理方面,均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随着我国体育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股票市场的介入,为体育产业融资方式引入了创新模式,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资产的可流动性和可转让性,这不仅为体育产业提供了一次机会,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投资的新方向,并扩充了我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如体育俱乐部、体育信息科技、体育媒体等都可以通过体育证券市场这一途径获得资金支持,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资本后盾,提高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资金运行效率。

2、体育债券市场

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据有关部门估算,相关投资总计将达3000亿元,而这笔巨资的筹措是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占比例相当大,仅仅依靠政府、国际奥委会拨款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于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来说,利用金融市场、商业化运作等方式,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合理、高效地筹集资金,是当务之急。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筹集资金的作用,在“八五”期间,如:三峡工程、上海浦东新区、京九铁路、北京地铁、北京西客站等我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是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建设的。北京市政府也可以借鉴经验,通过体育证券市场,发行证券为奥运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以奥运体育场馆的出售和出租收入为资本基础,发行奥运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债券,把体育债券市场作为对奥运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新型融资渠道模式。

3、体育基金市场

体育基金是伴随体育产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投资方式,利润不是很高,投资收益稳定,投资风险低。其就是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通过基金单位及相关人员管理和运用资金,以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基金运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的发展。

法国青体部规定,发行足球,票面值的25%归入体育基金;英国“援助竞技体育基金”的主要来源也是依靠发行体育,由“英国体育援助公司”负责印制和发行,由遍布全国的“德士古超级商场”销售。

与此相比,我国只在少数省、市地区设立了体育基金会或体育基金管理中心。我国“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是于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在民政部注册成立的,主要吸收境内外各项捐款、活动收入及基金会增值,其宗旨是促进社会群众体育的开展,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训练体制提供保障服务,广泛筹集基金,严格管理基金,科学使用基金。完善我国体育基金市场,通过募集社会资金、部分闲置的资产向社会公开拍卖与收购、资产重组和资本营运等方式,优势互补开辟新的市场,以体育基金会为纽带,与文化、高新、会展、旅游、新闻、医疗保健、饮食娱乐等产业结合,从而带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

三、体育虚拟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根源

1、不确定性

复杂性、高风险性是体育虚拟经济中最为显著的两大特征,体育虚拟经济无法脱离体育实体经济,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内部、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在资金、信息上的支持,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变动,虚拟经济也势必会受到波及,而且不确定性很强。

2、投机性

体育虚拟经济市场中的风险,主要在于投机,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转移预期风险,从交易、转换中谋取利益差以获得较高收益,也存在过度的投机,利用资源集中优势,获得更大收益报酬,但是投机有可能使得体育虚拟经济演变成“经济泡沫”,会造成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陷入瘫痪状态。

3、信息不对称效应

信息是现代市场最主要的决策因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为作用的,那么影响体育虚拟经济活动的信息可分为两种:一是体育实体经济的信息;二是体育虚拟经济自身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会导致整体体育虚拟经济市场的正确运作。

信息在体育各种市场中的不对称传递,有可能呈扩大的趋势,决策失去科学性、预见性,参与者的操作缺乏可控制性,导致体育虚拟经济的风险加大。

4、制度内生风险

体育虚拟市场的整个运作是需要遵循一定制度与规则的,以保证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达到“低风险—高收益”的准则。体育虚拟市场活动通常涉及多种形式的业务,加上周围环境不确定性,促使体育虚拟经济市场对其制度进行改进,其风险回避主要是以信用手段的创新为主。

四、我国体育虚拟经济的实际运作存在问题

从实际运作上讲,我国体育股票、证券市场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整体水平较为缓慢,体育虚拟经济是依附于体育实体经济的,体育实体经济主要包括指体育物质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相关体育产品所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而体育虚拟经济包括金融、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不仅为体育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反过来,体育实体经济中过剩、盈余的货币资本,又以长期资本、短期资本或者其他的资本方式,即通过体育虚拟经济,以融资、投资的身份重新投放到体育实体经济之中。

但体育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其可能对体育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对体育实体经济有消极作用,体育虚拟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有可能超出体育实体经济的实力,其高流动、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投机过度,虚拟经济膨胀过度,脱离实际承受力,对体育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虚拟经济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产物,信用制度与虚拟经济并行,在发展体育虚拟经济的同时,必须与体育实物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物经济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我国体育虚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发展体育虚拟经济,为体育实体经济的提供坚实基础

要努力完善、发展体育虚拟经济,不断进行体育虚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市场制度,促进公司企业对经济体系的了解,加强公司企业的经济管理结构,化解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防止不良贷款,增大体育虚拟经济收益,为体育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加强诚信建设,为体育虚拟经济发展奠定信用基础

信用是体育虚拟经济的典型本质属性,诚信原则是体育虚拟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体育股票市场、体育债券市场等,制造虚假会计报表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制约体育虚拟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注意建立有效的信用监督体系与奖惩制度。

3、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与体育虚拟经济发展相协调

体育虚拟经济的兴起势必会引起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大调整,体育虚拟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先导,由于虚拟经济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体育产业结构调整要相对合理。wWw.gWyoO

4、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体育虚拟经济

信息技术为体育虚拟经济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持,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全球加速虚流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第4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虚拟经济,衍生市场,新兴市场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离得太远。这里有一个常识的判断,泡沫是非常脆弱的,泡沫的破灭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实上,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灰飞烟灭。

衍生产品与虚拟经济

这次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

最底层的标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抵押贷款是一个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应该带给有信用的人。但是,次级贷款把一个信用产品贷给了一些低信用,甚至没有信用的群体。而且附加了许多加大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比如零首付,比如,延迟本金还款等等。次级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

基于这个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以及各自近万亿的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汽车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超过美国4.3万亿的国债市值两倍。一旦那些一厢情愿的假设,比如房价不断涨、利率长期低发生变化,次贷违约率上升,危机就爆发了。

价格泡沫和市值泡沫的制造与巨大的杠杆交易放大资金泡沫密切相关。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著名的凯雷资本下面的凯雷基金,泡沫高峰期间,其6亿多的资本金,把管理的资产放大到200多亿,杠杆倍数高达32倍。当市场下跌3%,凯雷基金面对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黯然退出曾几何时还叱咤风云的华尔街历史舞台。

我们看到,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这些也冠名为“产品”的东西,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并没有创造任何真实的财富。产品链越长,越不知标的为何物。次贷衍生品数万亿上十万亿的市值,是被虚拟货币托起的泡沫,是杠杆交易方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危机四伏的地步。

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认为,“通过扰乱世界货币市场获益的人是投机者。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价值。”奥尼尔对金融市场的观点以及其为金融市场制定规则的重要的职责,挑战了金融机构的巨大利益,这可能是其被迫从财长位置上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格泡沫结局是危机

我们已经看到,次贷泡沫最后只可能是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泡沫破灭,瞬息之间,数万亿数十万亿的虚拟财富消失,化为乌有,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几乎摧毁华尔街。次贷危机从新世纪抵押贷款公司的关闭开始,次贷违约,沿着次贷产品的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债券市场、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消费信贷证券化产品直至债券保险公司,都深陷危机。贝尔斯登倒闭,把危机的严重程度提高到红色警报,几乎所有金融公司都陷入了次贷危机的漩涡。政府支持的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接管,雷曼兄弟已经成为贝尔斯登第二,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的经济的失败。试想,如果不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联储可以随心所欲发美元,华尔街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完全可能重现1997年泰国一天关闭58家银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幕。

次贷危机把另外两大经济主体拖入衰退。受次贷影响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挤兑行为,最后英国政府对其实施了国家收购。因为直接持有大量次贷衍生产品,欧洲成为重灾区。虽然欧洲央行的大规模注资,使欧洲所有金融机构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因次贷延伸影响,一般滞后美国一年的欧洲经济已经开始面对衰退。日本经济也重返了负增长之途。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危机一触即发。次贷危机爆发,华尔街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证券投资资本大规模撤出华尔街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商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高了石油粮食价格,全球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超过70个发展中国家通胀超过两位数。美国的通胀已经5.6%,欧洲的通胀大大超过警戒线,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处于经济放缓与通胀的两难之间。全球通胀是否最终引发全球危机还要拭目以待。

新兴市场发展应“脚踏实地”

次贷泡沫使华尔街伤筋动骨,使全球经济陷入深重的危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连华尔街都难逃劫数,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础和相应金融体系不足以与金融资本一较高下之前,切不可以身犯险。

新兴市场多是初级市场,或者是不成熟的市场,夯实金融市场基础,是初级市场的根本大计。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是,新兴市场最应该夯“实”的基础,就是不要远离实体经济,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

新兴市场要扎扎实实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有效把资源配置给有成长、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的不同层次的市场,比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三板、企业债、公司债市场。只有以上市公司的价值增长和发债公司的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的市场,才是金融证券市场的基础,也是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使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的市场,才能分享企业和公司的成长,才能分享经济的成长,而不会被过度虚拟的泡沫经济伤害。

第5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南开大学刘骏民(2004)就把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是其自身所具有内在的波动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主要包括金融、地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呈现出资本化定价方式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活动,这些资产的定价与其生产成本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与人们对其未来收益的预期密切相关。

由于虚拟资本的特性,致使虚拟经济呈现出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征。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虚拟资本的定价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不能像实物资产那样依据其价值或成本定价。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虚拟资本的交易、巨额资金的划转和清算均可在瞬时间完成,这为虚拟经济参与者带来了高度投机的空间。在虚拟经济体系中,到处都是投机,而且其越来越成为参与者最主要的目的。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高投机性使虚拟资产的交易伴随着风险,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品种的不断增多,其存在和发展将会变得更为复杂,在虚拟经济领域的投资将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活动。

虚拟经济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虚拟经济的飞速发展,虚拟化的生活,网络化的环境,信息的高效传递,支付的无纸化,都对实体经济造成剧烈冲击,传统财务报告所依存的会计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虚拟经济下财务报告基本假设发生变化

会计主体由“实”变虚,主体多元化。虚拟经济下,虚拟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在其空间范围的界限,愈来愈难以确定。会计分期假设不能满足信息披露要求。虚拟资本的运动速度飞快,信息的充分、及时利用成为决策制胜的关键,现行的会计分期假设将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及时做出决策的需要。对前瞻性信息的呼声高涨,信息使用者要求在网络上获取电子联机实时报告。会计主体必须打破传统的会计分期界限,以用户的需要为依据,来重新处理和提供财务报告。货币计量假设受到严重冲击。虚拟经济促进了技术、资本的自由流动,企业间甚至国际间资本可借助网络流动,资本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这无疑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货币计量中的币值不变假设将受到严重冲击。

(二)虚拟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由于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经营业绩的反映是滞后的,企业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虚拟经济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交易价格瞬息万变,按历史成本原则来反映资产的价值,无法反映其真正的价值和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能力,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减弱。

(三)虚拟经济业务和事项使会计确认复杂化

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载体从传统的纸张介质转变为网上虚拟介质。在虚拟经济中,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发生在网络上,原始资料记录在磁性介质中,即使有纸张介质的原始凭证,那也不过是计算机打印的交易记录资料,是复制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件。在磁性介质上的原始资料具有隐蔽性,其生成、传输、阅读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设备,具有易破坏性,其形态和内容很容易受到破坏,很容易修改、删除,并且不留有痕迹。

虚拟经济下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一)信息披露的重点由有形资源转向有形和虚拟资源并重

在虚拟经济下,虚拟资本成为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企业中虚拟资本、知识、人力以及其他无形资产的投入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未来的价值将主要由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无形资产决定。目前允许进入财务报表表内的无形资产项目,仍仅限制在大家所熟悉的、可辨认的专利权、特许权、版权、著作权、商标、技术所有权等,而在虚拟经济中对虚拟资本定价有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组织制度、策略管理等被认为可以创造公司价值的无形资产仍未包括在准则之内。应拓展无形资产的披露范围,将人力资源、组织制度、策略管理等纳入无形资产进行披露。

(二)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是传统会计的惯例,它反映的是企业一个年度内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但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便必然会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便是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一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

(三)改进报告体系,推行全面收益表

全面收益表,通常的做法是在传统的利润表之外增加一张新的财务业绩报表,把分散在传统利润表或损益表之外的己确认的其他利得和损失聚集到这张报表中来,共同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虚拟资本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如在《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规定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那么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问题。可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第四财务报表”(如全面收益表),来容纳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

(四)加强预测信息的披露

虚拟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管理者要运用前瞻性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利益相关者也日益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企业的预测性信息,例如机遇和风险;管理当局的计划,包括企业关键性成功因素;实际的经营业绩同以前揭示的风险、机遇和管理当局的计划之间的比较等,以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第6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全面生产理论;精神生产理论;二元价值容介态

一、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发展困境

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1]。人的全面生产体现在这一生产不只是建立在单纯对物质的生产,而是包含了人的自身生产、精神发展和社会关系生产等诸多要素。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即繁殖)作为“生活的生产”,是全面生产中最基础的层面。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更被马克思称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马克思主要研究的重点和出发点;相较之下,精神生产则是全面生产中基于生活生产的“从属于整个思想上层建筑”的最高级别生产。除此之外,全面生产还包含社会关系生产,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对基础层面的生活生产和最高层面的精神生产加以统筹。生活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三位一体的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统筹主观与客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宏观生产理论,通过各项领域的辩证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全面指导人的生产生活。然而,由于马克思成书时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和精神生产自身的局限,精神生产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成为马克思全面生产发展的缺陷所在。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理论的阐述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第一次直接对精神生产进行阐述。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产就是“关于意识的生产”[3]。然而,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者的构成成分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势头估计不够[4],也出于对当时轻视物质生产主体作用的唯心史观的批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将论述重点放在了物质生产即其主体(劳动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精神生产理论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使得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相对被忽视。这也造成了整个全面生产理论“受力不均”,难以对生产的所有领域进行全面指导和协调,从而出现发展瓶颈。

二、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下全面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可见,若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就要首先完成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发展。而若要发展精神生产,又必须保证生活生产尤其是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物质生产的飞跃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产资料的扩充和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得精神生产和需求消费在物质生产支撑下地位不断提升,建立在人们需求的差异化生活品质将进一步取代由于物品稀缺性,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源,这又必将反作用于人的生活生产。人们基于生活生产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丰富呼唤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时代中,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全面生产理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一)广义虚拟经济与精神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中,经济虚拟化的势头日趋明显,虚拟经济也开始吸引国内许多学者的注意。近两个世纪间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借由虚拟价值的形式,形成了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价值,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广义形态(即与广义虚拟价值相对应的“广义虚拟经济”)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5]。广义虚拟经济不再像虚拟经济一样单纯体现在货币的非物质性,而是体现在人的非物质化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集合,成为纯粹实体经济外各经济成分结合的有机体。广义虚拟经济的产生对新形势下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精神生产理论产生了新的支持。随着生产资料的日渐丰富,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在不断扩充,关于它的认识也经历了多次发展和进步,现在较为完善的观点认为物质生产及其产品与精神生产及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两种生产、两种产品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叉、相互为用的[6]。在这种观点看来,产品自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并非是衡量产品对需要满足的性质标准,因为无论产品的性质如何,它们对物质的实物价值和精神的虚拟价值都是可以接纳和满足的。林左鸣将这种由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通过相互容纳入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而循环进化的二元价值运动状态,定义为二元价值容介态[7],这也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二元价值容介态,即由实物价值和虚拟(精神)价值通过相互容纳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而循环进化的二元价值运动状态。林左鸣先生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类经济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8]。在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中,精神生产依然受限于纯粹物质性的生产,而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的参与下,精神生产的形式真正发生了变化。广义虚拟经济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联系在了一起,物质生产以精神生产载体的形式出现。在单纯的物质生产中引入精神生产也赋予物质生产新的价值,这使得精神生产理论得以通过客观的形式实现最高级别的生产,并与生活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各项范畴相承接,成为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精神生产理论得以顺利转型,这也为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进步提供了重要补充。

(二)广义虚拟经济对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时代中,二元价值容介态要求广义虚拟经济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物质生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依然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物质生产是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载体,也是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进步的根本保障。人的精神需求往往是无形的,是无法定量的,而在被赋予精神内涵的物质产品中,人的精神需求就可以被适当量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外部世界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精神而存在的[9]。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最基层形态,所有的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若要落到实处、有所体现,就必须要在客观物质上加以体现。精神生产是人类生活创造的财富泛化的产物,而人类财富创造的原始积累又依赖于物质生产,人在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完全释放自身的精神需求。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精神生产和二元价值运动的前提,谈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先谈物质生产的发展。然而,随着当今时代物质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虽然仍在全面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其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早已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的提高使单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不附加任何其他要素的物质产品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即使对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如食物的需求上,也更多地被赋予了口味、种类、档次等精神要素。根据现代社会精神生产发展的趋势,有理由认为,到了物质生产极大地发展起来、物质产品极大地丰富的共产主义时代,当强制性的社会分工消灭以后,精神生产就将取代物质生产的地位成为主导性的历史动因[10]。所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要求实体经济的生产要脱离纯粹的物质生产方式,在物质中赋予精神的价值,这对马克思全面生产发展理论而言,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受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思想影响,物质和意识以辩证的形式被二元化,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中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也因此被划分为两种生产范畴。其中,物质基础决定思想上层建筑,精神生产需建立在现有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所以作为意识层面的精神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让步于物质生产的。由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而两者的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表现出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广义虚拟经济在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把握中更多地将精神生产的作用性和指引性置于物质资料生产之上,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共同作用就使得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性趋于相近,使两者不再分列于全面生产的两端,而是在辩证基础上更多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广义虚拟经济中的马克思精神生产辩证观

(一)三位一体的生产文明与广义虚拟经济意识形态化建设

1.构建价值二元基础上的二元文明容介态

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发展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实现了融合。在这一生产范畴的交会中,物质不再是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精神也在人的作用下摆脱了单纯的生产层面,并在人的体力和智力活动中进一步结合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也就上升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新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再是纯粹的物质和精神形态,也就不再存在决定和反作用关系,两个文明同时存在,不可分割,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中它们也必将同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建设产生影响。在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下,业已实现价值二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相互容纳入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形成循环进化的新二元容介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文明容介态。二元文明容介作为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形式,对纯粹经济状态下广义虚拟经济出现的客观弊端加以主观约束。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受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非合作性博弈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是不收敛的,这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往往求虚弃实,使虚拟价值脱离实际价值,打破二元价值的容介。而二元文明的容介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先期融合,使得分立二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分别具备了价值二元性,这一方面使得人们“求虚”与“求实”辩证统一、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也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建立了一条意识形态上的虚拟上限。二元文明容介态是广义虚拟经济意识形态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它也必将与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优化均衡管理一起,为广义虚拟经济的平衡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2.社会文明基础上二元文明联动机制的建立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不只包含以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包括人的生产)生活生产和精神生产,除此二者之外,社会关系的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角色随时展而变化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作为二者桥梁的社会关系生产都很少受到影响。相反,其自身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桥梁作用反而为不断发展的两者提供了一个联动机制,这对以实物价值和虚拟(精神)价值为主要要件的广义虚拟经济也提供了一个和合的指导方向。在早期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交流中,社会关系生产就已产生了社会文明这一意识形态形式,而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明又将进一步承担二元文化的联动轴作用,通过社会关系本身的联动性,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起联动机制,进一步保障二元文明容介的稳定。三位一体的全面生产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明体系,为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化提供了新的支持。

第7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1广义虚拟经济理论

广义虚拟经济的提出是相对于狭义虚拟经济、传统实体经济而言的。狭义虚拟经济一般泛指由金融活动构成的虚拟经济,而传统实体经济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和使用功能要求)。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现象可视为纯粹虚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定义为: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包含了实体经济、纯粹虚拟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等。2010年,林左鸣教授将广义虚拟经济由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相互渗透生成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经济上的容介态。生活价值论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理论基础。人类活动的本质是具有社会性,人类活动不是肉体的(生理的)更是基于精神的(心理的)活动。马克思总结人类活动的最一般图式时称之为“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与现在的说法“以人为本”异曲同工。劳动对象化是马克思对人类活动图式“劳动和生产商品的人类活动”的内涵进行的精辟概括,而今天的商品是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叠加了诸如品牌等的信息内容,产生了虚拟价值为主导的市场价值,因而对人类活动图式的经济学概括就从劳动对象化进化到了生活对象化。以上是生活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产生于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本质的思考,有其广阔而雄厚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实现和检验其指导意义、回归到生活当中去时注定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林左鸣教授选取“微观层面的产业实践”和“宏观层面的产业实践”作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进行解析,涉及当前经济生活的核心内容:金融产业、“三农”问题、房地产、教育与卫生等民生问题,文化、旅游产业,商业模式、品牌价值、人力资本等企业管理。

2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

“心理、信息、生活”贯穿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中,各自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并相互容介,构成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核心三要素。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中的“心理”主要是指人的心理需求,是相对于人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而言的。易于外在化为生活的心理(需求)称之为显性心理,不易于外在化为生活的心理(需求)称之为隐性心理。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生理需求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可以看作是心理需求的某种特殊形式或者转化。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发展,显性心理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心理世界外化为生活的障碍越来越小,可以简单理解为心理外化的物质技术难度降低了,生活世界的多样和开放缩小了隐性心理世界的疆域。心理还与心灵、精神等相连相通。人的心理(又有正向与负向,积极与消极等的分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领域,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看,心理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本源、资源,现时代是心理需求外显化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理论和信息哲学。在宇称不守恒的启发下假想:宇宙是由物质态和信息态构成的,进一步由物质态衍射到社会活动中的是载体信息,信息态衍射到社会活动中的是主体信息。人们的心理就是主体信息。因此,基于心理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是信息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经济活动中的信心是人们心理集合反映出来的存真度更高的主体信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财富的产生、栖身之所、增值贬值都与信心密切相关。“人气”是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资源,人气、文化、信息、财富前所未有地统一到基于生活广泛对象化的广义虚拟经济门下。人气是人们生活趋向的体现,固化下来的人气凝聚结晶为文化,人气、文化的介质内涵是信息,是信息的符号化表现。人气、文化、信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创富案例比比皆是,并呈相互交错、凝聚、裂变式发展,但其共同源泉就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无限的心理时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是广义虚拟经济不可或缺的内容。“生活”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不同人的差异化生活,共同构成了生活资源;对象化的生活是抽象的,是生活资源凝结为价值“生活”。“生活”是主观的,生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生活”也是客观的,生活本身覆盖了财富创造的全部过程。广义虚拟经济是人本经济,是以生活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心理、信息、生活)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生活价值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3.1休闲农业是广义虚拟经济“生活”、“心理”要素的凸显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最早起源于欧洲,后来扩展到东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农业发展模式。农家乐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形式,是现代休闲旅游与传统农村家居文化相结合而兴起的新型业态。近年来,各地农家乐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先进典型,如湖南益阳的“花乡农家乐”,浙江富阳的“新沙岛农家游”,四川、重庆等地的“农家乐”等。“农家乐”作为社会风情游的特色旅游项目,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具体内容,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游客可到农家尝试种菜、养鸭、网鱼、磨豆腐等丰富多样的劳动。休闲农业是在人们多样化生活追求、丰富心理体验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生活”需求向农业生活本身索求的体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这种需求日益彰显并不断扩大,中国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内容丰富多样,为差异化“生活”之间的交替体验提供无限空间,预示休闲农业发展的无限前景。从朴素的农村“生活”到可交换的差异化“生活”,需要制度、规范、法律等的保障,更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来挖掘“生活”体验需求,提供差异化“生活”产品供给。

3.2“信息”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进行数字化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采集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电子商务等,构成服务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广义虚拟经济的“信息”要素应用于现代农业是以应用型信息的形式,除了信息技术,还可以是信息资源、文化信息等。

第8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传导机理;市场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2-0005-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虚拟经济的迅猛发展既为实体经济带来了繁荣,也创造出了大量的泡沫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使人们对于虚拟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至深,而中国实体经济所遭受的影响也正日益凸显。金融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全对外放开只是时间问题,作为一个有着民族经济安全需求的独立国家,中国如何实现自身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稳定发展:是一个亟待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明确虚拟经济活动载体―一虚拟资产及虚拟经济交易人手界定虚拟经济本质,并立足于市场流动性角度分析了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理,以期为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提供一些思路。

二、相关文献综述

虚拟经济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经济学词汇,对于虚拟经济的定义在国内外理论学术界并不一致。大部分西方经济学者都认为虚拟经济就是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虚幻经济(visual Economy)。而国内对于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概念,将虚拟经济界定为一种以虚拟资本交易为载体,脱离实体经济具体生产过程,以短期市场价格波动为收益来源的经济活动。

关于虚拟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阐述的:“公用事业、铁路、矿山等等的所有权证书。固然是现实资本的证书,但是这个资本是不能提取的,只是在法律上有权索取这个资本应该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纸制复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由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价格变动而造成的盈亏,就其本质来说,越来越成为的结果。”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提到了虚拟资本的概念:“虚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所有作者都把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相对照,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哈耶克就认为虚拟资本是导致资本市场扭曲的银行信用增加的产物。这里的虚拟资本含有贬义”。在这些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第一,虚拟资本代表着对现实资本的权利价值,但其价格波动与所代表的现实资本价值变动没有直接关系。第二,虚拟资本价格变动会造成价差收益(或者说盈亏),但只是收入再分配,而并未创造出新增财富。

国外学者对于虚拟经济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的论述是:“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则把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国迅猛发展的虚拟经济称之为符号经济,并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己从传统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转为资本的流动。德鲁克将整个经济分为两个部分:实体经济和符号经济,提出“符号经济(资本的流动、汇率和信贷的流动)代替了实物经济(产品和服务的流动),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后者的”。他认为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流通,而符号经济是指资本的运动、汇率和信用流通。

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事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作为国内最早涉足于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成思危是这样定义虚拟经济的:“虚拟经济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月他指出:虚拟经济比金融包括的内容要广,例如知识资本就是一种虚拟资本,但不包括在金融的范畴内,而金融中有一些内容又不属于虚拟经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骏民教授则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还有一些学者则立足于资本的角度,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国刚就认为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不仅包括证券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还包括银行业、外汇市场等,是一个涵盖金融业的概念。清华大学宋逢明提出:虚拟资本指的就是金融经济中的资本资产,更为严格地说,虚拟资本应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发生关系的金融资产。他认为金融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才是虚拟经济核心的部分。

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而言的,实体经济的定价方式是以成本价格体系为主,而虚拟经济则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他们主张以定价方式来区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王爱俭将虚拟经济表述为预期未来价格体系在现时的镜像,认为心理预期在虚拟经济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虚拟经济的一切运行归根到底都是预期的变化,这是虚拟经济区别于实体经济的关键。刘骏民则认为虚拟经济揭示的是资产价格体系的运行规律,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行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值关系,其运行特征相对于实体经济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是以观念支撑的定价方式,而非成本和技术支撑的定价方式。他还提出:虚拟经济并不是虚假经济,虚拟经济也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吴秋则将虚拟经济的特征概括为:“和人类心理作用有关的实体经济的价值方面经过预期收入资本化定价后进人市场交易;其作用的工具有其物质的存在形式(如纸币、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等材质本身或符号),但与其所代表的价值相背离;是不经过具体的客观物质产品或劳务,只通过价值符号的转移而创造新价值的人类经济活动”。

本文基本赞同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即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交易为载体,利用短期市场价格波动为收益来源的经济活动,它以预期收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脱离了实体经济具体生产过程。但是对于刘骏民、吴秋等学者提出的虚拟经济能够创造新价值之观点,本文则认为值得商榷,因为虚拟经济交易具有明显的投机属性,它并没有创造出实际新增价值,而只是对交易各方进行了货币收人再分配。

三、虚拟经济本质的界定

对虚拟经济本质进行界定是研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前提。本文认为界定虚拟经济应该从明确虚拟经济的载体―一虚拟资产和虚拟经济交易两者着手,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具体地界定什么是虚拟经济。

“在会计学中,资本与资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资产是资本的表现形式,虚拟资产就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虚拟经济的交易对象”,因而要界定虚拟经济就首先必须确定其载体一虚拟资产。虚拟资产的本质是一种代表着实物价值的权利,可以通过交易而获得收益,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就是资产虚拟化的过程。虚拟资产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虚拟资产是一种价值权利,但它代表着具有一定价值的有形实物资产(或者是购买某种实物资产的权利);第二,虚拟资产的转移并不改变它所代表的实物资产的价值或者用途;第三,虚拟资产的价格变化并不主要取决于它所代表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而主要取决于交易方对该资产未来所能取得收益的心理预期。在虚拟资产中,大部分是金融资产,但金融资产并不一定全是虚拟资产,比如美国银行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就属于金融资产,而不是虚拟资产,只有当它们被信用评级后打包成次级债券流入债券市场进行交易时,才衍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虚拟资产。本文结合虚拟资产的特点将虚拟资产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型:(1)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2)金融衍生产品;(3)房地产。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与社会再生产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一般都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所以通常也把经济活动称为经济交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一般来说都是以交易作为表现形式,因此,界定虚拟经济交易的具体范畴是界定虚拟经济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刘骏民以及吴秋等学者都认为虚拟经济交易可以创造新价值,而袁国敏则举例说明,“如证券公司自营收入、炒股的手续费以及债券交易等等的手续费、经营债券的收入、一些地产交易的收入等,都被计入GDP,可见经济越是虚拟化,虚拟经济就越是可以直接创造GDP”。

他们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承认虚拟资产并不虚幻,它代表着一定价值的社会实物财富,但从整体经济来看,虚拟经济交易并没有创造出新增价值,而是通过价值权利转移实现了交易各方的货币收入再分配。潘妍妍就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而言,虚拟经济无论其财富形式数额有多么庞大,,也不会给其经济带来实质上的财富增加。以股票二级市场交易①为例:在股票二级市场交易中,股票的短期市场价格波动使得交易中有人赚就有人赔,它造成的盈亏是对买卖方货币收入的再分配,而股票所代表的实物资本也并没有因为股票易手而产生物量及用途上的改变。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由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价格变动而造成的盈亏,就其本质来说,越来越成为的结果”。而即便是由于实体经济增长,或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断攀升的缘故使得股票价格只涨不跌,股票二级市场交易创造出来的所谓“新增价值”也只不过是对实体经济创造新增价值的瓜分,或是由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虚幻利润”而已,这些虚拟经济交易实际上并没有创造出新增价值。正如弗朗索瓦・沙奈说的:虚拟经济的利润不过是一种分配性的转移行为,是对实物经济领域中收入和利润的掠夺和转移。至于在交易过程中,证券机构因提供中介服务而收取手续费其实是一种实体经济活动而并不属于虚拟经济活动范畴。政府收取印花税则是对交易买卖双方的强制性转移(不论买卖方是盈还是亏),由于政府提供了管理服务,这类交易也属于实体经济范畴。

认清了虚拟经济交易所具有的投机属性,则可以界定虚拟经济交易活动的具体范畴。虚拟经济交易主要包括三类:(1)股票以及其他有价证券的二级市场交易;(2)金融衍生工具交易;(3)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袁国敏把所有房地产交易一概纳入了虚拟经济交易范畴,而没有区分一手房交易和二手房交易。这是不妥的,因为一手房交易并非属于虚拟经济交易范畴。人们购买一手房可以用于自住消费或出租(这属于实体经济范畴),当然也可以将其所购一手房作为一种虚拟资产,利用短期市场价格波动、通过交易来赚取价差收益,但是如果仅有一手房交易是无法实现人们这一意图的,必须通过二手房交易才能实现。因此,只有通过二手房交易才能真正体现出房地产作为虚拟资产的属性,也只有二手房交易才具有虚拟经济交易的性质。如果把一手房交易也纳入到虚拟经济交易中进行统计,必将夸大虚拟经济交易总量,而减少实体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在明确虚拟资产和虚拟经济交易之后,本文对虚拟经济作出如下界定:(1)虚拟经济是通过虚拟资产的市场交易,利用人们心理预期变化所造成的短期市场价格波动赚取价差收益的经济活动,它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具体生产过程。(2)虚拟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权利的转移,但权利所代表的实物资产的物量和用途并未因价值权利的转移而发生变化。(3)虚拟经济交易中尽管有价差收益的产生,但它并未创造出实际新增价值,只是对交易各方的货币收入再分配。

四、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机理分析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现实资本的流动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交易费用的需要所出现的一种制度安排。信用货币制度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土壤,当货币经营资本刚刚出现时,它只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解决资本的流动性问题。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呼声在英美国家日益高涨,保守主义革命浪潮波及全球,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融资的原生功能逐渐被淡化,许多金融机构更热衷于各种有形资产证券化后定价转让所带来的价差收益,希望能在短期资本市场利用价格波动来获取巨额利润。金融全球化则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以虚拟财富积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全球范围内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发展竟然可以衍生出令人惊叹的数十倍乃至于百倍于原实物资本价值的信用时,虚拟经济带给实体经济的影响就不再仅仅是资源流动和配置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机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时,许多学者都提到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双面影响。有利的方面包括: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条件,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等等。而不利的方面则有:虚拟经济可能产生泡沫经济,甚至引发经济危机;会对实体经济需求产生剧烈震荡、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等等。付强则认为:除了上述影响之外,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再分配效应还会加剧国民收入中的不平等现象,拉大贫富差距,而且虚拟资本价格的变化也将间接影响人们的投

资和消费,形成信用效应和心理效应,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与衰退造成影响。当然也有人提出,虚拟经济实际上只是实体经济的“泄洪口”,当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产出能力时,就会产生超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投资的过多储蓄资本,这些储蓄资本一旦进入实体经济的消费和投资领域就会形成通货膨胀,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储蓄资本的投资(或者投机)需求,从而充当了实体经济的“缓冲器”。

我们认为,决定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实质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虚拟经济的市场流动性。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及解决资本流动性问题,通过价值权利的转移从而间接优化改善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因此,任何抛开市场流动性来谈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将是舍本而逐末。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言,虚拟经济可分为三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适度的虚拟经济、市场流动性过剩的虚拟经济和缺乏市场流动性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较为匹配的是流动性适度的虚拟经济,此时,虚拟资产的供给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虚拟资产价格变化幅度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相关的就业,还可以间接改善实体经济融资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比如,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稳定不仅可以直接增加证券中介机构的就业,还可以促进股票一级市场的发展,间接改善了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又如,房地产二级市场的适度流动性使房地产价格变化稳定在一个较小的幅度内,不仅可以促进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就业,还能间接带动上游产业的相应发展,优化资源配詈和产业结构。

为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是市场流动性过剩和缺乏市场流动性的虚拟经济。实质上,流动性过剩和缺乏流动性只是虚拟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流动性过剩的虚拟经济必然会导致其流动性缺乏,这两者对实体经济的最终影响都是造成大量失业,经济陷入衰退。在流动性过剩的虚拟经济中,虚拟资产供不应求、价格超常速上涨,价格泡沫就此形成。而大量投机机会的存在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蜂拥而至,这势必影响实体经济正常运转,而实体经济运行的波动则会通过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得到放大,并由虚拟资产的价格剧烈波动所显现出来。虚拟资产的价格泡沫一旦破灭,市场便会陷入流动性缺乏的窘境,持有大量虚拟资产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濒临破产,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很多相关联的金融机构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果市场流动性持续缺乏,实体经济就将受到冲击,企业无法进行正常融资来维持日常运营,工人也因此而失业,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虚拟经济体系中流动性过剩而引发的。美国虚拟经济体系中长期持续的流动性过剩造成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而反过来,房地产价格更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原因而不断上涨,房地产市场大量存在的投机机会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不断涌入,价格泡沫风险不断堆积形成。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迹象,并通过虚拟经济的杠杆效应造成房地产价格波动,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使得大量投机资本(热钱)迅速撤离房地产市场,从而直接导致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缺乏。借款人无法偿还住房贷款,贷款银行拍卖抵押房屋又无人问津,这样不仅贷款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则使得那些大量持有次级贷款债券的金融机构也无法幸免于难。次贷危机已经导致了一些重量级国际金融机构破产,大规模的金融海啸在世界范围内爆发,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在显现,不仅美国实体经济受损严重,包括欧洲、中国在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而言之,虚拟经济之于实体经济就如同一柄双刃剑。市场流动性与实体经济发展匹配的虚拟经济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优化,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缺乏控制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或是缺乏流动性的虚拟经济则会将实体经济推入大量失业和长期衰退的深渊。

五、结论

第9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特征 综述

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全面认识虚拟经运行特征将有利于充分发挥虚拟经济的功能、正确发展虚拟经济。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统一认识。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尝试将国内在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虚拟经济运行特征,以期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一、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研究现状

在研究虚拟经济特征的众多观点中,内容最全面和影响最大的主流观点是成思危和刘俊民的理论,其他贡献者多是针对以上两位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延伸或继承。成思危认为,在理解和分析虚拟经济问题时需要注意虚拟经济的五个特征。

第一,复杂性。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有限理性的,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能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政策等环境因素只能通过影响人们的决策准则和行为来改变自组织作用的方向和力度。

第二,介稳性。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介稳系统,即远离平衡状态,但是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虚拟经济的介稳性来自3个方面:一是来自虚拟资本的内在的不稳定性。二是来自货币的虚拟化。三是来自正反馈作用。

第三,高风险性。虚拟经济的风险性既来自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也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还有不少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创新不断出现。此外,内部交易、庄家操纵、信息披露不真实等违法行为的存在,也会造成虚拟经济的高风险。

第四,寄生性。虚拟经济的寄生性则表现在其运行周期大体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但短期的背离是可能发生的。由于虚拟与实体这两种经济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在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的风险,都会传递到虚拟经济系统中,导致其失稳。而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五,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融资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刘俊民认为,从虚拟经济成本的构成角度讲,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它的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即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作是由人们的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所有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构成了虚拟经济系统。这套价格系统反映了虚拟经济的一切特征。

此外,其他学者在成思危和刘俊民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拟经济的根本特性在于它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出的价值运动体系。首先,虚拟经济各主体经营的是金融产品,即与资金融通具体形式相联系的载体。其次,虚拟经济的交易活动与实体经济有很大不同。最后,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资本的价值决定和价格运动有自己的特殊性(管仁勤、李娟娟,2004)。

第二,虚拟经济的显著特点是易波动性,即投资者对虚拟资产投资预期易受各种系统性因素影响而发生逆转,资产价格水平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金融交易方式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预期转移到虚拟经济部门,投资者预期在虚拟经济领域其影响力被大大放大了,系统因素变化引发的投资者心理预期的逆转对虚拟资产价格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而在宏观层面,表现出来的就是虚拟资产价格水平常常偏离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水平(李宝伟,2007)。

第三,非独立性。从虚拟经济的作用机制看, 虽然虚拟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它的扩张也不断脱离实际生产过程, 但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 虚拟经济的良性运行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条件。人们关于虚拟经济的判断主要来自对实体经济的预期评价(李政,2006)。

第四,规范性。虚拟经济是一种规范经济, 这是由虚拟经济的交易本质所决定的, 一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资源形式的规范化,二是交易条件、程度、场所等运作方式的规范化(李政,2006)。

第五,虚拟经济的根本特性在于非物质性, 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出的价值运动体系。虚拟经济的微观基础是虚拟资本, 因此研究虚拟经济的价值基础实际上是研究虚拟资本的价值基础(段进朋,2006)。

第六,虚拟性。这是虚拟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虚拟经济区别实体经济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虚拟资本中所包括的股票、期货、期权等交易都是在虚拟的运动中完成的,并无实物进行交换,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如各种合约、外汇汇率、期指等也都是虚拟交易行为(冯琦,2003)。

第七,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提高了虚拟经济商品的流动性(冯琦,2003)。

第八,不稳定性。由于虚拟经济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冯琦,2003)。

第九,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孙耀乾,2007)。

第十,信用性。虚拟经济的信用性根源于虚拟资本的信用特征。首先是货币的信用特征;其次,各种虚拟资本体现着不同形式的信用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就是靠一种信用而存在(戴辉、刘新梅,2004)。

第十一,脆弱性。虚拟经济的脆弱性表现为: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特征和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使虚拟经济易受到冲击导致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来自三个方面:首先,货币表现出显著的虚拟化特征;其次,与实体资产的价格相比,虚拟资本的价格具有显著的虚拟特性;最后,正反馈作用机制直接影响着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戴辉、刘新梅,2004)。

第十二,报酬递增性。在实体经济中,规模收益递减被看作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在虚拟经济的特殊运行方式中,规模递增是经常起作用的机制。虚拟经济中的资产定价模式是造成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周婷,2004)。

第十三,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是它在当展的新特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性便表现为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程度的不断加深,即原生金融资产价格的膨胀和金融衍生资产衍生化程度的加深(张宝林,2001)。

二、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评述及问题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发现, 学术界对虚拟经济运行特征还没有达成共识。对虚拟经济涵义的不同理解决定了研究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不同视角,也决定了对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简单分析上述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在成思危界定的虚拟经济涵义下,首先,虚拟经济表现出的介稳性、不稳定性、易波动性与脆弱性存是一致的。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介稳系统。而这种介稳性的直接表现即是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和易波动性,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特征和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又使虚拟经济受到冲击导致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而这又是虚拟经济脆弱性的表现。其次,虚拟经济的寄生性与非独立性是统一的。虚拟经济的寄生性表现在其运行周期大体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所以,虚拟经济的运行具有非独立性,即虚拟经济的良性运行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条件。此外,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运行又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虚拟经济的定价方式和独立运动又造成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运行,其运行过程遵循虚拟经济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一种规范性,规范性是虚拟经济独立运行的必然体现。

在刘俊民关于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的理论下,虚拟经济的虚拟性、非物质性、高度流动性、报酬递增性、高度投机性与信用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虚拟经济资本化定价行为所表现的特征。首先,根据刘俊民的概念界定,可以理解为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的价值运动体系。虚拟经济的微观基础虚拟资本的交易是在虚拟的运动中完成的,他们表现出虚拟经济的虚拟性与非物质性。其次,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虚拟资本的流动性很高,导致虚拟经济表现出高度的流动性,特别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虚拟经济中商品的定价不再是由这种商品的成本来支撑的,而是用预期收益折现的方式定价,它是以心理为支撑的。由于虚拟经济商品不是以成本来定价,就不会表现出报酬递减性,而是报酬递增性。此外,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导致缺乏对虚拟资产价格的了解,为虚拟资本存量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条件。虚拟资本没有实际价值,人们还是接受它,还会参与虚拟经济活动,这完全出于人们的信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就是靠一种信任而存在。

同时,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决定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功能发挥;对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不同认识将会导致虚拟经济监管者、被监管者、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目前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在虚拟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方面,而对虚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具体特性,以及如何根据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去正确发展虚拟经济的研究较少,这应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中国科技产业,2004(2).

[2] 管仁勤、李娟娟:虚拟经济的理论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 李宝伟:虚拟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4] 李政:虚拟经济与政府责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

[5] 段进朋: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11).

[6] 冯琦:关于虚拟经济内涵界定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1).

[7] 孙耀乾:论虚拟经济的特征及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4).

[8] 戴辉、刘新梅:论虚拟经济的特征[J].经济纵横,2004(6).

[9] 周婷:虚拟经济及其效应分析[J].天府新论,2004(1).

[10] 赵锦辉:虚拟经济理论论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