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

第1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正因如此,社会对艺术类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也正因如此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已逐渐成为社会所认可的热门专业,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否可以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呢?特别是对于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绘画的群体来说,理性地讲我们不能轻率地把绘画造型理解为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因为这样会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中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这是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标准和方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是素描、色彩,在艺术设计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内容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从小学习美术,老师就一直在告诉我们素描、色彩课程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我们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会发现大多数人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是一味地注重绘画写生练习和技法的训练,却未曾正视过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在以往的学习体系中,我们的艺术教育注重基本功,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不少基础扎实的画家,在美术界中至今还有不少画家还在为自己花费数月时间创作的比照片还真实的绘画作品而欣喜。在书店中,我们经常会找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这样难免我们就会想,是否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何谓正规?艺无止境,艺术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都走同样的路线,想想那该有多么可怕,这样的艺术我们如何发展?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早已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高科技的信息社会,一味简单地重复,已不能满足设计中创新的理念。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只能去借鉴一些好的理念和创意,而不只是简单地去复制和拷贝。因为设计中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创和新鲜的理念意识;当然我们的创新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有些滞后。设计师的“表现语言”相对苍白,缺少一些“感动”,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思考,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了。

在以往绘画基础课的学习中,重点即要求放在物体如何造型、色彩怎样搭配、三大面五大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学习、这种模式我们都经历过。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中设计思维的培养,我们的观念应该有所更新,既然培养的是设计类人才,而非日后的画家、艺术家,那么这样学习的意义何在?只知道对着石膏像去研究、探索,无形中会丧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又从何谈得上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所以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应放在学习的首位,才是明确的基础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培养基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把培养艺术类人才的观察能力放在第一位,如在结构素描练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理性分析作图训练;另外着重培养其表现能力,除传统光影调子的表现外,大力培养个性的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创作理念,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他们的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鼓励大家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和想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是我们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有了这些方法或步骤的练习,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家,适用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是比较可观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蓬勃的今天,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灵活、可塑性强的学习和取向对于学设计的人群也具有更多的吸引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对专业感兴趣,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的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对艺术类人才发展的评价,而不能太看重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人的生活体验。很多时候,艺术类工作者审美观点的差异,在语言上没有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没有给予正确的评价标准,片面性的评价就显得有些不负责任,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沟通,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可塑性。总之,正确地审视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方式,鼓励、着重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创新理念,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第2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手绘广告表现技法》课程总的目标是学生熟练掌握手绘POP、手绘广告的表现技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学生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专业能力目标:手绘POP能力、手绘广告草图能力、手绘广告能力、图形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关键能力目标: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管理服务能力。

二、课程内容

根据广告公司对广告设计人员职业专项能力需求设计学习单元。通过课程组成员对广告公司广告设计所涵盖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单元。将本课程规划为绘制POP广告、绘制广告草图、手绘广告设计与绘制三个教学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广告设计行业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手绘广告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实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把每个学习单元分解为若干训练项目。学习单元一绘制POP广告,包含绘制POP广告文字、绘制POP广告图形、绘制POP海报三个训练项目,包含马克笔工具材料与性能、POP文字特点、POP文字书写方法、手绘POP广告文字、POP图形特点、POP图形绘制方法、手绘POP广告图形、POP海报版式设计、POP海报绘制技法、手绘POP海报等重要知识技能,18课时完成。学习单元二绘制广告草图,包含绘制广告产品草图、绘制广告场景草图二个训练项目,包含常用绘画工具的使用技巧、绘画对象的结构、纹理及色彩特征、绘制广告产品草图、绘制广告场景草图等重要知识技能,8课时完成。学习单元三手绘广告设计与绘制,包含手绘广告表现技法、绘制手绘广告二个训练项目,包含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特征、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广告设计流程、进行广告形象设计研究策略单、绘制广告创意草图、确定广告表现形式,进行广告绘制等重要知识技能,30课时完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职艺术类生源,大一第二学期。学生特点动手能力较强,善于在行动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已完成了装饰图案、商业插画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构图、色彩表现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教学方法:根据学习领域“项目引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了任务驱动、大赛激励、案例教学、头脑风暴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我们制订了全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取了,平时任务评价结果(相当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手绘广告作品成绩占总成绩40%,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三项之和作为课程成绩(相当于期末考试总成绩)。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取“设计作品+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企业专家与课程组教师共同评价学生作品。使学生作品与市场接轨,符合市场要求。

四、课程创新与特点

第3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 摄影技术 油画 油画艺术创作 艺术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1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1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1.2 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 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

2.1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2.2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3 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解海龙.泪水浸湿我们的底片[Z].中国时报周刊,1992-4-26.

第4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招贴设计;初中生;视觉审美

审美(aesthetic judgment),亦称“审美活动”。《艺术美学辞典》将其解释为“人发现、感受、体验、评价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及精神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艺术欣赏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析一幅画或了解一件艺术作品,而在于辨别作品的价值,并与之发生关系。所以,应该将招贴广告引入初中美术课堂,让学生从招贴广告设计中欣赏美,并融入今后的生活中去,逐渐提升他们的视觉审美能力。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这本期刊2015年的第一期中,谈论到美国瓦尔多斯塔州立大学的教室里,有许多地方张贴着海报,如在橱柜里、黑板上,这样当学生感到无聊时,便可以在教室里阅读并欣赏。创建创意海报讨论,或者将例子作为这节课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提高视觉审美能力,启发和激励学生学习成为艺术家。学生们学会了探索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视觉文化,并了解了其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的。

招贴广告设计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具有视觉设计最主要的基本要素,即文字、图形与色彩。一幅优秀的招贴广告必须在这三方面完美结合,精心设计并符合视觉审美的原则。

1 图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它把观赏者对形的知觉组织也纳入了形的整体研究。在招贴图形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图形是一种被心理、意念、情绪所浸染的感性形象,是意识之中的想象。图形的设计应遵循“阅读最省力”的原则,并且形象应概括、富有新意、通俗易懂和简明扼要,才具备达到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条件。在视觉意识中,主观理性的审美是带有一定意识倾向的精神状态,和客观的、真实的、可感知的感性图形融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图形绘画的创作,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1 招贴广告中具象图形对初中生观察能力的影响

具象图形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受,它以直观的形象真实地传达物象的形态美、质地美、色彩美等,具有真实感。招贴中具象图形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的诉求点是建立在具象或是说较为感性表达的基础上的。它采用展示、渲染和煽情的方法来展示它的形式美。从设计中,图形特征鲜明、生动,因贴近生活而富有感染力。有研究表明,感彩能让学生主动地感知这个世界的事物,从而彰显个性,是带动学生认知事物的法宝。我国心理学家丁祖荫认为,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而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这一阶段,所以具象图形的内容对初中生观察力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1.2 招贴广告中抽象图形对初中生概括能力的影响

抽象图形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图形表现形式,是一种高度理念化的表现。招贴广告中抽象图形的表现手法是自由且形式多样的,能给人创造更多联想的空间,富有时代感。抽象图形能抓住形态的“神”,舍弃具象的“形”,使所得的形象更具个性和视觉效果,它用隐喻、暗示和说理的形式美来表现形象,使其更富启发性。运用抽象表现手法表达一定可视的具体形象,实际上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从具体、特殊的形象当中抽出其美的共性,综合成一种能在人的精神上起美感作用的艺术语言符号。

英国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的观点。一幅充满欢乐的作品,它的内容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抽象的图形对学龄初期的学生来说是用来感受快乐的,物象的客观外表不是学龄初期学生对抽象艺术的表达标准。学生需要有一个自由想象和表现的机会,美术欣赏应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

2 色彩

2.1 招贴广告色彩语言对初中生色彩认知与偏爱的影响

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对年龄很小的学生做色彩偏爱的实验,发现他们偏爱那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色彩。在学龄初期阶段,刺激性是决定一种色彩的吸引力的首要因素。帕森斯提出了对审美能力认知发展阶段的看法,他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包括主观偏爱,很少在意他人的观点,没有好和坏的艺术观念,一切都是直觉的愉悦。威廉斯特恩认为,学生对那些产生快乐的艺术对象的特质最初是极其敏感的,如色彩、亮光和明显的节奏。招贴广告中的色彩能传达作品的情感、温度,特定颜色的结合可以唤起人们的各种心理反应和特殊的感觉,因此色彩是图画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因素。“视觉艺术一直把色彩放在创作和审美的中心”,色彩是招贴设计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情感上的反应;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更为深刻地揭示形象的个性特点和主题。

招贴广告中的色彩语言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经过设计后能唤起学生对画面事物的强烈真实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把握住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通过招贴这种强烈的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对学生进行训练,激发他们丰富的思考和想象,希望对他们的视觉审美有所提高。

2.2 招贴广告中的色彩情绪感受对初中生色彩情绪感受的影响

初中生对色彩的情绪感受大多源自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他们重复着人类的色彩认识过程。在最初的阶段,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是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笔者曾经教过一位7岁的孩子画蛋糕上的草莓,由于红色的水笔没有了,笔者让他换一种颜色,他却说:“可是,草莓怎么能是别的颜色呢?”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接触面的扩大,其由色彩所引发的一系列联想,慢慢从一种模糊的状态向一个更丰富、广阔的范围扩展。招贴广告中强烈的色彩情感表现力,可以加深初中生对色彩象征语义的理解。色彩艺术让学生在招贴课堂中观察、接触、感受丰富多彩的形象,这个过程不仅是感知和记忆的结果,而且打上了他们自己的情感烙印,受到思维加工的影响。色彩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它并不仅仅从平面的色彩和形状上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更多是从多感观出发,引导学生感知事物,探索事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观察、思索客观事物。

3 文字

招贴广告中的文字对初中生图文结合能力的影响:

虽然有“一幅好的招贴广告不需要文字解释”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是说招贴广告都不需要文字。文字的突显程度会影响学生对图片中主角的视觉关注。审美与视觉审美感受的文字图形化,使文字在视觉上显得有美感。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注视时间主要在图画上,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一般不到9%;在注视次数上也主要分布在图画上,在文(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字上的注视次数一般不到7%。因此可以说,符号是思维的主体,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由文字构成的字体设计具有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图形风格。采用独特的纯文字做编排设计招贴,拓展了招贴设计的表现空间。阿恩海姆是这样看待图像与文字的:“之所以语言是以现行方式使用的,是因为每一文字或字串都代表一种指示上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只能以连续的方式结合起来。”

阿恩海姆认为,随着人的成长,他辨别周围的环境组合本质的能力也在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对事物各种关系的感受能力是在学习的进程中增长起来的。在招贴广告的教学中,虽然构成元素对初中生的不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是一幅完整的作品,这三个元素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作品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是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要促使学生在观看作品时关注到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地让视觉只集中于某个形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成熟且有洞察力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并通过对形象整体的把握了解作品的内涵。

4 结语

如今,纯粹以绘画代表美术的时代已渐渐逝去,今天的“美术”越来越艺术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艺术院校中,原来最体现美术特征的绘画类科目大多都被压缩到一个有限和狭小的空间内,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设计”意味的观念探讨和手段自由、以创新为核心精神的现代美术教育。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领略设计应用课程魅力的同时,将视觉审美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笔者通过对招贴广告中形式美语言的解读,带领初中生一同领略美术的魅力。加德纳认为这个时期的学生有新的审美能力的出现。他们开始理解其自身作品的美学特征,渴望知道作品的绘画方式,渴望知道线条怎样产生,颜色如何调配,怎样描绘阴影、明暗对比、透视的画法及其他效果,并热衷于学习这些课程。他指出,孩子们在此阶段表现出对美术多方面的兴趣,这一阶段正是我们对他们进行美术知识传授和美术技法训练的最佳时期。初中生在党群阶段发展时期,逐渐意识到设计的意义。于是笔者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掌握欣赏一幅招贴作品的技巧,提高其视觉审美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艺术美学辞典[M].上海辞版社书出版社,2012.

[2] 孙平.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H・加登纳(美).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 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 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邓福星.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8] 史蒂芬・梅尔维尔.视觉与文本[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9] 杨景芝,黄欢.从直觉到理性――青少年艺术发展中的转型教育[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

第5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初中毕业后,在长沙考上了华中美专,因学费太贵,家里供不上,而只好在祁阳县中读普高。在校期间,我喜爱办墙报,有一次请班主任桂秋芳为墙报题词,旁边画上秋芳先生的速写头像,学校师生见了为之哗然,美术老师则夸我画得很有风趣。1950年抗美援朝时,国家号召青年参军抗战,我因善于绘画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录取。1952年朝鲜停战谈判,部队文艺工作者面临继续留在部队或转业到地方的两种可能。那时我们的部队正在湘阴集训,湘阴文化馆任之可馆长向部队点名请我去文化馆开展美术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城市基本建设工程有如雨后春笋似的兴起,大批古墓遭到破坏,中南文化部请中山大学商承柞教授和两广、湖北、江西的考古人员支援长沙的考古发掘。为了进一步培育地方考古人员,湖南省文化局人事科到处物色美术工作者参加这一工作,1953年春,我有幸调到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跟随专家学习考古,1954年,领导又将我选送到北京大学深造。

总之,“美术”;在我青年时代的人生道路中,每次都为我大开绿灯,让我交上好等数十处古窑址做过实地勘察或发掘。先后在运。1953年,从我22岁参加考古工作,到1996年65岁退休,退休后至今我一直不息地从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五省考古训练事考古工作。退休后,平均每年至少出一部书,今年已八卜高龄,屈指一算,我的考古生班讲授《中国陶瓷》、《湖南陶瓷》和《中国涯已经度过了58个春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以从事本地乡土文化考古为主—即铜镜》课程。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聘请我为该以研究湖湘文化为主,但我喜爱美术绘画,因而对古代工艺美术也情有独钟。

二、学习简历与学术活动月经文化部文博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1954年,我从北京大学第三届考古班毕业,这个班由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夏缩、评审为研究员,1988年1月任湖南省文物考古裴文中、苏秉琦、宿白等授课,并参加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0 1981年,我从吉林大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7月被浙江省社会科学学古文字教师班毕业,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自1953年至1996年一直在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1994年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59年参加中国历史博1月湖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聘请我为湖南省专物馆的建馆和中国通史陈列。

第6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 美术学习 收获 技能 智力 人格

材料:某活动中心,暑假刚开始,这样那样的学习辅导班相继招生,英语、奥数、写作、武术的报名处人山人海,而艺术类辅导班门前则相对冷清。有的同学强烈要求参加美术兴趣辅导班,可家长非要他们补习英语、奥数、写作。面对家长的带有歧视的疑问,我回答了两句话:即使学习美术,也不能保证他成为画家、艺术家;但学习美术,保证可以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这种想法反映了很多家长和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学活动的模糊认识,学习语、数、外都有各自的功能:学习生物可以认识生命科学,学习地理可以认识环境,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历史变革,学习美术同样是对美的探索,是对认知的提高过程。现代的教育仍以分数来衡量教师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有音乐、美术、劳技、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没有纳入分数量化衡量教师与学生,只有靠平时的作业、学习态度来考查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不是在几十节课的学习中能显现出来的,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到底美术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得到什么呢?我认为学生认真学习美术,在一定时间内至少有三个层次上的收获。

一、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表现技能的提高

通过短时间的美术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史论知识、鉴赏知识、构图知识、色彩知识、观察方法、绘画方法、透视方法,等等。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美术的形式来表现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艺术创作,就要眼高手也高,这是学习美术最能获得的最显著的表层的教育效果。基本的东西掌握不了如何能进行作画呢?例如造型能力不达到一定的高度,空有好的想法,却表现不出来,无法直观地展示给他人,这就是眼高手低。色彩知识匮乏,在作业当中的色彩搭配就会不协调。也就是只能在结论上评价学生的造型能力不足或色彩知识没学好,也可以说教师没有教好。这时,社会、家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来评价学生与老师。所以,画得好不好看,也就成了评价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熟练的尺度。学生拿不出作品或像样的作业,也就谈不上有在美术知识和技能上的收获。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美术能掌握一定量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显性的收获。

二、促进学生智力与学科间共同发展

有人说,学习美术会偏科,会占用许多学习时间。我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凡是跟我学画的同学,他们的文化成绩不但没有退,反而是一次比一次的考试有进步。我发现美术学习活动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家已证实,艺术教学活动可以全面开发人的大脑,美术教学活动是直接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三种能力几乎是同步的。不仅在审美方面的发展,而且在智力方面有直接促进作用,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理解、表现、创新能力都能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是对创能新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历史告诉我们,现有知识只能解释和证明已有的东西,而一切的发明创造,都能给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资金与情感越来越多,他们的眼里只有孩子考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才有出路。眼里只盯着有考试分数的几门学科,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得不到训练与开发,即使大学毕业出来,一样不会有大的作为。大画家达・芬奇不仅仅在绘画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物理学、力学、建筑工程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这来源于他的智力全面的开发;生物学家达尔文对绘画、雕刻也有很高的研究;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对绘画和音乐都有很高的造诣;纳粹分子希特勒曾在作战指挥前线作画,向军队报社投稿;普希金在他的诗稿上画自画像,等等。这是绘画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培养了他们对事物的观察的方法、方向与态度。纵观名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他们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幼年时的美术训练成就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被均衡地开发出来了。

创造心理学家泰勒认为:音乐、绘画及技能的表露是其他各种创造的基础。所以美术教学活动可让学生提高与发展智力。这种收获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三到五年后这种智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三、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艺术教育――这不是培养艺术家,首先是培养人。我国特级美术教师李眉云提出:美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以美育人,育完美人。我认为,学画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作画时要宁神静气,观画时要身临其境融入画中,纵观人类的所有教学活动,美术教学活动最具有人性味,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针对人的心理,又针对人的生理;既能反映人的理性,又能反映人的感性和情感。在这方面其他学科都显得逊色。美术教学活动目的不在于作品完成的结果如何,而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具体的事物,接触表现的材料和用具,悉心选择的表现方法。换句话说,绘画、手工制作活动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正如美国美术教育活动家罗恩菲尔德所说:“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只是用来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程序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而不问此创造性将会使用在何处。”所以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不仅是技术的熟练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与提高,而且是人格形成的过程,一个完美人格的形成过程。这种收获是长期的,要用人的一生才能体现。艺术修养直接决定人的品位及道德情操。当然也有特例,当年如果维也纳美术学院不拒绝阿道夫・希特勒,世界上可能会出现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他的人生观可能就不会改变方向,也就不会有那次毁灭性的战争。

综上所述,塑造完美人格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最高的教育目的,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学习美术仅仅是为了达到第三个收获的教育目的,美术教学活动的三个收获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有在前两种收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到第三次的收获和发展。第一个在技能和基础知识层面上的收获是短时间内显而易见的。第二种智力的收获是在其他学科中体现的,体现出学生学习上有较高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学习美术的第三收获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升人格素养,影响人的一生,对他今后的发展、终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美术的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是对人的发展终生有益的。所以美术教学活动是终身永恒的教育,是让人收获完美人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从世界美术史看,素描技能是所有美术创造的基础艺术素养。现在,各大美术院校在日常教学中都特别注重素描教学,积极探索素描教学改革。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的理解素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只有重视素描教学,才会使学生们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要注重素描技能和艺术设计创造的内在联系,把握二者的本质规律,深刻认知设计教学中素描课程的作用、意义和目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的设计学习之前,需要掌握素描的基本绘画功底。从艺术学科角度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是在素描学科领域中不断发展、拓展出来的。二者虽然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在教学上也有着共性表征,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促进。通过素描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够提升设计专业的实力,同时设计专业的知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素描教学理论的深化。教师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素描训练,主要包括基础学习、素描设计以及艺术绘画等。通过草图绘制模式进行素描训练,能够显著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美学欣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在训练学生基本建模能力的同时,需要重点强化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构想,将独特的思维能力融入到创新设计的应用中,让学生们通过规律的把握,掌握学习的要点和内涵。教师可以找寻紧贴时事热点的素描题材,或者具有时尚性理念的物像进行素描训练和艺术设计,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素描训练。譬如,奥运会吉祥物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艺术设计作品,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第一步就是吉祥物构造素描,只有拿出不同的吉祥物素描草图进行筛选,才能选择出最具伦敦欧式风格及奥运和谐精神的吉祥物方案,才会有了后来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现场的文洛克和曼德维尔精灵。基于此,教师可以由2012年伦敦奥运会引入素描教学,引导学生基于伦敦奥运会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卡通吉祥物素描绘画。国内外不同盛会的吉祥物设计需要按照盛会要求设计出与盛会精神相符的吉祥物。此时,就需要使用铅笔进行吉祥物形式的草图素描,包括吉祥物素描创作要求的细节要求,肢体、面部表情、眼神及灵韵。教师从素描教学细节及学生兴趣出发,运用素描为吉祥物的后期制作提供素描草图版本,或者根据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插画等,不断巩固学生的素描水平。对素描教学理解的差异化,会带来教学的差异化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规避传统教学中狭隘错误的素描教学理念。要重视素描教学的质量和作用,通过素描教学的锻炼,让学生们具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和娴熟的绘画功底。需要深入的研究素描的价值和意义,改变现有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和绘画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搜集流行度广的素描艺术设计作品,教师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媒体教学课程形式的开展,进行图例解析,并设置内容相近的作业,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加深刻的主观判断力。比如,著名画家、雕塑家同时还是设计师的米开朗基罗,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艺术造诣高的设计艺术品,正是因为其本身具有较好素描功底。由米开朗基罗亲手设计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壮观大气,气势恢宏,获得古今中外的一致好评。从圣彼得大教堂中的建筑构架及平稳流线可以看出,设计建筑之前米开朗基罗应该将自身多年积累的绘画功底充分展现出来,以设计素描底稿为出发点及基准点,一步一步完成了基于素描功底上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整体设计方案,为其日后的顺利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将米开朗琪罗设计的艺术作品以PPT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对PPT中的艺术作品及素描思路进行详细解析,使学生了解素描对于艺术设计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以身边艺术设计物体为例,举一反三,进行剖析。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

(一)基础造型训练

素描基本功的训练非常重要,其中包括着结构素描的教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建模以及艺术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在进行速写训练时,需要加入混凝土方式的结构素描内容,能够从观念上改变着学生们对素描的理解和实际运用。[5]在进行基本素描训练中,采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操作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设计。在进行具象素描教学时,学生们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理解,然后进行素描的实践操作。从客观角度分析,它对学生的素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具有高要求标准。教师要精心的安排课程,选择课程内容。可以选择达芬奇的肖像素描作品,研究他的素描创作手法、对人物特征的把握、细节的处理以及透视学的效果展现。学生们可以根据学习的课堂知识,进行具有抽象色彩的自我肖像画素描,达到对自然物像的抽象理解和分析。素描技能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假如个人素描基础差,则无法更好的完成艺术的设计,不能将理念构思的场景很好的体现出来。只有具备优秀的素描功底,才能够将艺术设计创造有效的展现出来。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艺术设计和学习更加的便捷,但是艺术的基本理念没有改变,在设计时要注重“形”的创建和构造。学习素描课程,不仅需要准确掌握结构分析,形体塑造和绘画能力,更是需要达到观察、了解和实践的有效融合。素描训练,对形体勾画和创作发挥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表现技法训练

作为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素描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和理解,借助于自己的思考构建出物像空间相对位置、形状和形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造型构物的表现力。教师需要从形态设计的理念出发,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造型训练,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内在构成和必要的物理属性,包括表面的纹路,光学等效果。在进行艺术化创作时,可以具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注重其中的品位和艺术欣赏性。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包含着素描材料的表现效果,通过学生们的构思创作,需要表现出素描材料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内在价值,将社会元素和生活气息自然的融合,通过构成、拼接以及重组等方式,可以充分的达到艺术设计中强烈的数据冲击力效果。建议选择具有生态效应的小自然观赏区进行素描的表现技法训练,譬如可以选择公园山水风景,大型体育场馆四周的景象,突出几种素描对象的物像特征,再融合抽象的表现形式,融入预先设定的主题,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传达出美学的内涵。

(三)以素描为基础的设计教学

第8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电脑艺术设计给许多行业的创作生产都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这其中也包括商业插画。它给传统插画注入了新的生机,扩展了插画的应用市场。但与此同时,过分依赖科技,也影响了原创者的思维、很有可能会导致原创力的枯竭消失,对于传统手绘工艺的传承也有极大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电脑艺术设计对商业插画的影响。扬长避短,让它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同时也可以保持我们自己的创作思维。

1商业插画的概念和兴起

1.1商业插画的概念

商业插画是商业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有商品意义的作品,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诞生是科技快速发展对传统手绘行业的一个推进与冲击,是实用与审美的一个较好结合,借助于电脑艺术设计,商业插画的出产率较高,这就方便了它的商业化应用。相对与传统插画,其在经过商业买卖之后,原来的作者就不再拥有作品的所有权。商业插画的生命周期较短,随着企业和商品的更新换代,一幅商业插画就讲终止它的宣传,也就意味着这幅画完成了它的使用。

1.2商业插画的兴起

插画由来已久,是相对于文字来说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其特点为生动有趣,表达思想较直接。插画是艺术的表达语言。它从最直接的视角来表达一些东西,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逐步成为现在视觉体验的一个中心,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

科技的快速发展,插画在原有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方式,它不再单纯地作为文字的一种辅助性表现形式来出现,它的载体也从书籍、报纸杂志等扩展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可以说现在的插画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跨学科的专业,正在很多领域里大放光彩。伴随着计算机与印刷业的发展,传统插画正在经历着变革,印刷业的发展使得插画生产可以被批量。 电脑艺术设计的兴起,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插画的发展,衍生出了商业插画,它符合大众的审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商品特性,能直接传达消费需求,所以商业插画一经问世就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广告、卡通吉祥物、出版物、影视游戏美术等。

2电脑艺术设计对商业插画的影响

2.1促进插画与商业的融合发展

传统的手绘插画,需要作品的创造者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琢磨,有很强的绘画功底才能完成。商业插画不同与此,它有完整的电脑数据库资料,作者只需要明确自己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就能找到相关的一些设计元素与案例,参考应用相关素材,商业插画的出产率就会较高,这就促进了插画和商业的融合。

2.2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聪明且极具惰性的物种,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为了自身的便利人类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发明创造出相应的东西来替代原本繁琐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科技带来的便捷是一把双刃剑,商业插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电脑艺术设计方便了商业插画的制作,但是这会导致插画作者对这种设计方式的依赖,人们在从事任何事情时潜意识里总会选择相对轻松的方式来完成,电脑艺术设计相对于传统手绘插画来说,对于作者思维、绘画功底等要求都相对较低点,完成起来相对简单,所以人们可能会更偏向于选择这种方式。长期依赖电脑艺术设计制作插画就会导致插画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枯竭,失去原创力。

2.3对传统手绘插画传承的影响

插画在我国最早是以版画的形式出现的,具目前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版画作品是唐肃宗时刊行的《陀罗尼经咒图》。原始插画的表现形式是十分细腻的,一点一线的粗细、空间的体现、光的强度等等都需要仔细揣摩,几百年的传承与发扬,插画在现代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科技的发展给原始插画的创作提供了许多便捷,但也造成了许多现在商业插画创作者手绘功底的降低,影响了这种古老而直接的艺术表现语言的传承。

第9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内容摘要 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图像艺术,是人类运用技艺来显示视觉性及其内容的经典范式。图像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绘制之技艺的艺术。在古典时代及其转向现代的过程里,图像艺术迎来了自身的危机,以及由此傍生的文化与社会危机。大卫·霍克尼、约翰·伯格及瓦尔特·本雅明三位具有不同身份的知识人关于这方面话题的探讨而展开,阐述了艺术史上技艺危机的三个面向,并由此勾连起现代性社会危机问题,从而提出可能的由理论而现实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技艺 灵韵 观看 透视法 现代性危机

作 者 杨翠,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成都61020)

科技更新带来艺术变革,而艺术变革的背后所笼罩着的,是整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变革的氛围。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对新技术的采用可能是不自觉的,或许只是因为出于某种好奇心或需要。但是在这种运用不自觉或自觉地影响到了图像艺术创作的时候,技术的发展似乎以一种隐藏的方式间接牵引了大众的审美偏好,既构成某种既成事实的艺术风格范式,又束缚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和人类早期艺术活动所遗留下的几何图形和粗陋岩画以及东方写意绘画相比,将对光学器材的运用引入到图像艺术的技艺革新上来,则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最重要的收获。与此同时,图像艺术也迎来了自身的危机——相伴而生的,还有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整个现代性危机,本文借用尼采“偶像的黄昏”的说法,将之称为“图像的黄昏”。

图像艺术为自证自身的合法性,必须首先面对这三种危机,然后自我说服,或者解决它们。三种危机的说法出自本文,但关于它们的探讨则早已散见于各类画家、艺术史家乃至哲学家的笔下。大卫·霍克尼、约翰·伯格及瓦尔特·本雅明曾各自从不同的层面及深度上,探讨过这些因技术更新所带来的技艺变革,虽然他们对这些变革所持的态度各异,对技艺危机的阐述或暗或明,却均各有涉猎。这三种危机,本文将之分别总结为:技艺变革直接引发的危机、技艺变革外延意义上的危机、技艺变革本体意义上的危机。它们所对应的技艺变革或艺术史语境的转换,分别是光学仪器及透视法的建构性运用、广告等图像设计的兴起,以及绘画与摄影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具有三个面向的图像艺术危机,也是近世文明危机的一个体现。

技艺变革直接引发艺术危机

在霍克尼看来,因技术更新而带来的技艺变革是艺术史上的隐秘内容。至于这种变革自身是否会直接给艺术本身提供合法性危机,无疑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霍克尼在伦敦参观了安格尔这位法国古典画派大师级人物的画展后推论出,安格尔一定借助了某种光学仪器来进行绘画。基于这个推论,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绘画实验与对详实图文资料的分析研究,他撰写了《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一书,提出了一个关于技艺变革的观点: “从15世纪早期开始,西方就有许多艺术家开始使用光学器材创造投影,借此来帮助他们作画。”

霍克尼接下来对这种技术更新及技艺变革进行了所谓的“揭秘”,对西方绘画大师作品中光学器材的运用这一失传技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探讨其在长期实验中进行图像资料研究时所运用的新方法。霍克尼和他的合作者物理学家Charles Falco认为,三种光学仪器帮助了画家进行创作:投影描绘器、“小窗成像”和凹面镜。尽管这三个论证在合理性和实际运用上差异很大,但霍克尼本能地将它们统统归结为新的技艺变革。霍克尼处理这个问题的做法更像是画家式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艺术史家式的理论推衍,他撰写该书的过程颇具实验特质,以尽量真实还原不同时代艺术家所用的光学仪器,并绘制与之基本类似的题材,让自己最大程度上进入当时画家的状态来作画。这是霍克尼眼中古典艺术大师们的秘密。

即使霍克尼式阐释角度为我们看待艺术史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材料,但这种为艺术带来福音的“秘密”依然使艺术隐含并沾染上新的危机。对光学器材的应用,使得15世纪以来的画家们获得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从纯肉眼观察到借助于仪器,图像艺术似乎获得了质的飞跃。但是,这种“隐秘知识”一旦成为某种行业内的常识,赋魅在图像艺术身上的神秘感将会消失,围绕在大师们绘画周遭的光环,也将逐次剥落。公众们仿佛可以从此洞悉大师绘画的秘密。一种新的技术决定论将于此诞生。James Elkins曾这样评价霍克尼这种“揭秘”背后的意义空虚: “如James Marrow和Walter Liedtke这样的艺术史学者之所以抵制霍克尼的论证,恰恰是因为霍克尼除了揭秘外,没有说任何关于画作更大意义的东西,他的书或许会成为(或者,它就将是)新时代的一个旅游指南。”

对技艺变革的揭示固然容易引发某种艺术史内部的认同危机,技艺变革本身也同样蕴含着危机:透视法的运用,颠覆了既有的艺术史格局,甚至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人们开始意识到,既有的艺术法则和认知形态可能要面临更新了,画家们不再仅仅依赖于直觉、观察和想象力作画,他们和世界所作的接触,还需要借助更多的技术。技术改写了他们的观察,改造了他们的视线,颠覆了他们的既有艺术表现形态——这些都是技艺变革本身所引发的危机,它致使人们意识到艺术分期上的递进其实也仰赖于非常实际的技术变化,而非某种古老的神启或幽暗不明的神秘力量的干涉。不过,这种直接危机在现代性笼罩的艺术领域内,最终被消解在了新的认同原则之中:欧洲的画家们终于完全习惯了透视法,他们甚至将这种方法视为造物主本就应有的恩赐。对于艺术界乃至整个时代文明来说,这种技艺本身的变革所导致的危机是暂时的,它只是改写了视觉性的获取方式,而古典性的光晕一直照耀着。

技艺变革导致社会外延危机

对于透视法或者光学器材运用于绘画的事实,约翰·伯格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深度和广度上要远远高于后者。伯格探讨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技艺变革本身,他将讨论延伸到了图像艺术与社会产生关系的接受一观看层面。伯格所关注的透视法,是一种决定性因素,它使得人们意识到,从共时性的平面观察到以观赏者为中心的立体观察的变化,是一种巨大的革新。在我们凝视一件绘画作品的瞬间,作品先于我们要描述它的语言而存在,首先是它存在那里,然后才是我们观看到它,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我们自身的观赏方式、知识背景或艺术品位来对其进行阐释。对于伯格而言,作品本身作用于观看方式的因素微乎其微。透视法引入到图像艺术上的这种革命性变化,使得观赏者僭越了观赏中心的位置,成为了放射源。这个时候的图像艺术,在技艺变革的作用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伯格对“观看之道”的这一番分析,是建立在对图像艺术权威性尚抱有期待的语境之下进行的。但接下来的情况,也即在技艺变革的外延层面,观看的艺术,或者说图像的艺术面临了新一轮的危机:摄影术的发明,以及广告设计的出现,使得图像艺术在既有的“存在”及“出场方式”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摄影术之于传统绘画所导致的危机,伯格的思考进路基本是本雅明式的, “照相机复制图画时,即破坏了该画的独特性”、“现在原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复制品的原作,而它不复是那个以其影响打动你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它的首要含义也不在于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在于它今之所是”、 “在图画复制的时代,画作的含义不再是图画的附属品,而成了可以传送的;这就是说,它成为了某种信息,而且如同所有信息一般,若不被使用,就是受到忽视;信息本身不带任何特殊权威”。摄影术使得纯手工技艺所制造的局部优势荡然无存,并分解了图像艺术的单个作品的独特性。在伯格看来,与摄影作品相比照,绘画此后得以抗衡的只剩下它的市场价值,作为它所失落的东西(独特性)的替代物而存在。摄影术意义上的艺术品不再是神圣的遗物,因为它取消了画家观察视角和绘制技艺的直接性。

技艺变革外延意义上的第二重危机,基于现代社会中新图像艺术的出现——广告。广告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产物,它意味着一个扁平化、去中心化世界的来临——任何目光都完全可能接受来自商品拜物教的宣召。它之所以值得用来与传统绘画这种图像艺术相参照,不是在独特性意义上、而是在实用性意义上来看的。伯格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论述证明,广告的呈现样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绘画尤其是油画的语言。对传统绘画的持有或拥有,意味着自身价值的增加,这是在精神生活以及私有财产的意义上来看的。广告和油画一样,都是某一阶段精神生活的衍生物,只不过它们所对应的阶层和阶段各不相同。广告属于商品拜物教式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是大众文化代言,而传统绘画(油画)则是私有财产和有产阶层的象征。

摄影术和设计学的产生使得欧洲艺术在技艺外延层面又遭遇了危机。不过当代艺术似乎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试图解决这种危机,或者至少试图缓解这种危机。艺术家们将摄影和设计的元素与油画等传统绘画结合起来,从而改造了传统艺术:波普艺术或许就是这三者的结合尝试。然而,在外延层面,图像艺术的危机并没有解决,它的最终宿命不是被传统艺术或者现代性观看方式所改造,而是在新一轮的视听——影像时代被彻底取代。如今的人们也不习惯追逐巨幅海报和街头散发的广告单了,他们更适应于建构在虚拟世界里的数码资讯,并患上了对电子数码产品的“依赖症”——图像艺术终将被电子数码“艺术”所取代,这不仅是艺术本身的危机,也是整个人类数千年文明延续至今所面临的“大变局”。我们对此的悦纳中,应该包含着警惕。

技艺变革带来本体论危机

从霍克尼在《隐秘的知识》中所流露出的旨趣来看,类似于波普艺术这样的当代艺术肯定不入其法眼。尽管伯格比霍克尼更擅长于做理论分析并且看上去显得更为通达一些,但他对当代艺术的温和态度无疑和后者大异其趣。霍克尼在艺术上无疑是持保守主义态度的,他对传统绘画的“揭秘”,并不是一种“解构”,甚至谈不上“祛魅”,他只是试图说明古老的视觉性如何依赖于新兴技术而生成。换句话说,在霍克尼这里,技艺变革并没有真正带来什么危机——只是它看上去像是危机。对欧洲艺术史上因技艺变革而带来的合法性危机,真正看得最透彻的,还应当要数瓦尔特·本雅明。伯格在涉及到摄影术与油画关系的探讨时,思路与理论框架基本还是来自于本雅明。本雅明以其作为哲学家的角度所揭示的,正是技艺变革所带来的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危机。

本雅明描述传统绘画的核心词汇是一个拉丁文词:Arua,译作“灵韵”、“灵氛”或“灵光”。“灵韵消失”或“灵光消散”是传统绘画在遭遇机械复制时代时所面临的根本性危机。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本雅明讨论的真正立足点其实是这一句话: “艺术品的感受评价有各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其中两项特别突出,刚好互成两极。一是有关作品的崇拜仪式价值,另一是有关其展览价值。”“灵光消散”即是图像艺术在崇拜仪式价值上的减退,摄影术所带来的新图像艺术,取消了一切图像的仪式功能,而将展览价值放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技艺变革带来了新的价值,这种新价值甚至一度取消了肖像画画家的存在合理性。在拟真性方面,再好的肖像画或风景画家都不是摄影术的对手。仪式价值的消退,拟真性的进步与独特性的减弱,三者一起构成了图像艺术的本体性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构成了欧洲绘画艺术迄今为止最大也是最根本性的危机。

灵光消逝的整个过程似乎是不可逆转的。本雅明的时代,技艺变革的本体危机似乎还有解,而如今所处的时代已远非“机械复制”可比。我们进入的“数码复制”时代,信息和图像的繁殖已经近乎病毒般扩散。在数码复制时代,大卫·霍克尼式的技艺揭秘,甚至包括“隐秘知识”本身,于我们的现代艺术而言,其实毫无意义。伯格更为中立的态度或许是可取的,他选择了既不拥抱这种潮流,也不一定完全认同它,而是冷静审视和分析这种潮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信息。即便是本雅明,也没有简单地对这种潮流持批判态度。更乐观一点来说,技艺变革所带来的艺术上的本体危机,甚至也是扩大艺术表现畛域的契机。至于“灵光消散”现象投射到的人类文明和社会层面,偶像的失落、信仰的归零以及价值的去中心化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整个现代性危机,也是“正在进行时”的危机。任何重塑前现代价值的努力,可能都不如拥有一种去拥抱并消化现代性价值的开放心态。

危机中的文化机遇

语境的变化,使得重塑前现代价值的使命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我们目睹到“图像的黄昏”,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依然停留在对古典整全性的期许上。这种期许,在古典时代转向现代的过程中遭遇过一次重大“挫折”,也一样会在现代性内部的自我蜕变过程中继续遭遇到消解力量。艺术领域不过是“得风气之先”的社会文化气候的折射物,而真正的文化与社会危机远比艺术领域中所流露的焦虑和不知所措要更为深重。我们一般的思路,自然是回到过去,回到古典整全性那完善的光环中去,获得它本有的自足性。但时代的挑战如此巨大,以至于任何一个真正要对自身所处时言的艺术家或知识人都意识到了这种“变局”所带来的挑战。前人各异的思路和论调,给笔者带来的却是新的思考契机——危机已经来临,我们是否还有别的路径,不是以后现代精神来消解问题,也不是以古典性来挽回局面,而是用一种更为坦然的心态来接受这种变局,并从中找到一条平和而有效的道路来作自我说服?

借助大卫·霍克尼、约翰·伯格以及瓦尔特·本雅明有关现代艺术的探讨,初步阐述了近世以来图像艺术因技艺变革而导致的文化危机的三个面向,并由此勾连起现代性社会危机问题,从而提出可能的由理论而现实的解决之道。

第一,因技艺变革产生的图像艺术危机,本质上从属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性危机。第二,艺术危机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人类社会现代性问题笼罩下的社会危机与文化危机,是去中心化、商品拜物教与消费文化的危机。第三,技艺变革所导致的图像危机之三个面向,共同构成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链条。第四,面对包含图像艺术危机在内的现代性危机,最好的态度应该是接纳并消化现代性文化,从危机中窥得吸收及改造现代精神、领会商业及消费文明的新机遇。人类文明正是依靠消解一个个危机而获得进步的,正是那些危机带来了文明机体持续的活力。

和古典世界的垂直观照不同,现代社会迎来人类的颠覆性变革的同时,也习得了多元化的视角。多元,既是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一,又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幽灵——对于古老的人文与艺术来说,多元使得标准在移动,视角在变换,而永恒的价值期许变成了各自认同度中相对的平衡、妥协和包容。笔者提出的“拥抱并消化现代性价值”以应对技艺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艺术危机之方案,本质上就是一种极具现代性/后现代色彩的多元化进路,是试图用多元的现代价值观来响应古典整全性的替代方案。当然,“古今之争”的大命题远未到有结论的时候,近世人类文明进入拐点以来,它就是笼罩在人类思想上空的巨大阴影。“多元化策略”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契机,在那个巨大的阴影下,它为更多新价值的诞生提供必要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James Elkins Essay on David Hockney‘s book “Secret Knowledge’.https: //wwwacademiaedu/16343&Essay—on_David_Hockneys_book—Secret_Knowledge

[2]约翰·伯格,戴行钺译.观看之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17、21.

[3]本雅明,许绮玲等译.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7.

编辑 高苑敏

名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