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新疆职称论文精选(九篇)

新疆职称论文

第1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12-0277-03

疾控人力资源是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关键,优化程度决定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为了解2009~2011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对全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1个、地(州、市)级14个、县(区)级94个,一共109个机构。

(二)资料来源

2009-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信息直报系统相关数据及新疆统计年鉴。

(三)方法

2009~2011年疾控中心直报系统有关人力资源内容进行遴选,内容包括人员数量、职称、年龄、学历、专业等。应用Excel汇总统计,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将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与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新疆各级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况并找出差距。

二、结果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经济、地理及人口分布特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总人口为2181.33万,总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总面积和人口密度分别为全国31个省地市的第25位和第1位和第29位;平均人口密度为1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各省市地人口密度平均水平的9.3%,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地区之一。

(二)基本情况

全疆共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9所,其中省级1所,地(州、市)级14所,县(区)级94所;2011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5120人(省级521人、市级1311人、县级3288人);2010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5097人(省级521人、市级1337人、县级3239人);2009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5156人(省级511人、市级1347人、县级

3298人);

(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情况

2009年―2011年全疆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80.91%(12438/15373),其中2009年为79.25%(4086/5156),2010年为81.42%(4150/5097),2011年为82.07%(4202/5120),保持平稳增长。省级专业人员占78.56%(1220/1553),市级占81.18%(3243/3995),县级占81.23%(7981/9825)。

(四)年龄构成情况

2009―2011年,省、市、县三级疾控人员主要分布在25―3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67.71%(3491/5156)、66.20%(3272/5097)、63.90%(3272/5120)。

(五)学历构成情况

2009―2011年,全疆疾控机构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所占比例38.98%(5993/15373);自治区级疾控机构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43.53%(676/1553),地市级所占比例为27.03%(1080/3995),县级所占比例16.98%(1668/9825)。

(六)职称情况

2009~2011年全自治区疾控机构人员。新疆疾控机构以初、中级职称者为主,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占9.94%(1528/15373),无职称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省级疾控机构以高级职称者为主占27.88%(433/1553)。地市级疾控机构高级职称缓慢增加,中级、初级职称和无职称呈下降趋势,县市级疾控机构的初级职称逐年上升。

三、讨论

(一)人员总量

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新疆疾病预防机构人员总体趋于稳定,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考核标准》每万人需配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3~4人。至2011年新疆总人口2181万人,应当配置8724人,实际在职人员为5120人,远低于标准。省级疾控中心2010、2011年数量保持不变,地市级疾控中心数量略有下降,县级疾控中心2009与2011年比较略有下降,分析原因可能与经费不足有关。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以辖区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为依据,重新核定疾控人员编制数,解决卫生部标准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问题。

(二)专业技术人员

2009~2011年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比例逐年增加,但未达到标准。2011年自治区级专业人员占78.56%,地州市占81.18%,县级占81.23%。国家规定的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85%的标准。对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讨论稿)到2015年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每千人口为0.31~0.34人配置,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为7415人,目前实际为4202人。建议各级疾控机构提高人才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降低行政工勤人员比例,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比例。

(三)学历构成

新疆各级疾控机构学历明显改善,本科以上人员2009年省级、地市级、县级比例45.99%、27.91%、14.67%与2011年省级、地市级、县级比例为52.59%、31.58%、19.23%。与国家建议的标准(省级65%、市级50%、县级35%)对照,各级疾控机构本科学历,差距仍然还大。分析原因受编制、待遇、经费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进来,特别是县级疾控机构吸引力不够,不能适应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高学历、高层次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的服务能力,制约疾控人力资源配置。建议提高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及培训,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完成公共卫生服务。

(四)职称方面

2009~2011年新疆各级疾控机构高、中、初级职称为省级:3∶2.94∶1.82、市级:2∶4.4∶3.59、县级:1∶3.21∶4.55。与国家标准关于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的职称构成规定,高、中、初级人员比例省级为3∶4∶3,市级为2∶4.5∶3.5,县级为1∶5∶4。总体维持金字塔结构,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为主;呈现出级别越高的疾控机构高职称人员的数量比例也越高,无职称的人员仍在各级疾控机构占相当比例,严重制约疾控机构服务能力。与国家标准对照,新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新疆疾控机构以初、中级职称者为主,无职称比例在下降,越是基层高级职称越少与疾控机构学历构成相吻合,说明近年来新疆各级疾控机构新进人员大幅提高,疾控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但是高级职称的比例过低,反映出终身学习的后劲不足,缺乏激励机制,人才梯队不尽合理。建议一方面基层疾控机构需要切实落实职称评聘分离原则,提高职工自身学习及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疾控机构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落实好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五)年龄构成

新疆各级疾控机构年龄以25~35岁为主体占64.44%,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说明青年人成为新疆疾控机构的主体与职称、学历情况基本对应。建议各级疾控机构,要紧紧抓住青年群体,从思想方面正确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事业观,通过文化建设,调动主观能动性,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从而能够保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弥补短时间因为人员数量、质量的不足,影响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状况。

政府要加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政策研究,转变观念加大对疾控机构支持力度,政策引导疾控机构把追求服务创收的热情逐步转移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产品上来。做到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疾控机构执行公共卫生产品,确保疾控机构的公益性职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三位一体防控体系。把重大传染病全部纳入医保进行范畴进行报销,把环境卫生与爱国卫生纳入公共卫生范畴,利用好国家的援疆项目为新疆疾控机构的发展进一把力。政府需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到位,改变以往“重治疗、轻预防”的发展思路,严格落实医改“防治结合”的政策,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范围及职责。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政府的投入不可能一步到位。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年增加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编制投入,达到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保持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总量的适度增长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志威,曾四清,朱展鹰.广东省地市级、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

力资源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4):72-73.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6年)[M].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7:53-81.

[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M].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201.

第2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今年新疆计划招收13968名双语特岗教师,目前,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新招聘教师9月1日前将赴学校任教。自治区表示,对特岗教师和公办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即特岗教师与处于同一县域内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据介绍,自治区将特岗计划与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在县以上人员编制基础上核定5%的“人才储备编制”,专门用于下派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为给异地任教的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将特岗教师住房也一并纳入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范畴。新疆在拨付特岗教师工资和绩效工资时均为一次性拨付一学年,在工资接续尚未到位时,自治区均要求各地州、县市先行垫支。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夫尔)

江苏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日前,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为“e学习”)试点学校申报答辩会在南京举行。江苏148所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的负责人轮番上场,论证“e学习”试点工作方案。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e学习”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5个领域的改革,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提出“电子书包”的解决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表示,答辩学校须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陈述清楚自己的探索,其中重点在课程结构与组织实施方式的变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潘玉娇?吕玉婷?缪志聪)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互动交流在庐山举行

8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中学语文教师与20余名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作者齐集庐山,开展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据介绍,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在全国尚属首次,此举旨在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家、教科书编者、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学生齐聚一堂,现场观摩特级教师解读经典作品,构成完整的文学对话、阅读对话、教学对话。

(信息来源:新华网?作者:高皓亮)

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

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是“我的老师”。

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媒体相配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者可以在9月11日前,登录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教育部门户网站、果实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活动专题网页,以及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项活动官方微博“微言大义话教育”、在腾讯网开通的教师节活动官方微博“感念师恩”页面,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小故事或感悟心得,表达对老师的祝福,也可以上传与老师的合影、撰写微小说、拍摄微电影。活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对参与网站推荐的优秀微博、图片、视频进行抽奖,确定50名获奖者,给予奖励。

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将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集中刊播社会各界人士的祝福短语,并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疆评职称向县以下一线倾斜

记者日前获悉,新疆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把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要求,改变职称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的倾向,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悉,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受益颇多。

对正高和副高职称的评定,新疆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的限制,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办、随时受理,直接申报认定。

第3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南疆基层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意向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126-02

2011年,新疆科协就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基本生活状况在库尔勒和阿克苏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162份。调查对象中有男性74名,女性88名;其中,中专生14名,大专生39名,本科生39名,硕士生57名,博士生8名。调查对象中46.06%的是汉族,33.33%的是维吾尔族,0.61%的是哈萨克族,9.09%的是回族,5.45%的是蒙古族,其余是其他少数民族。调研对象中42.11%从事于农业技术领域,7.02%从事于工程技术领域,1.17%从事于规划设计领域,29.82%从事于医护领域,3.51%从事于财会领域,11.11%从事于大中专教育,0.58%从事于中小学教育,0.58%从事于企业管理,其余从事其他行业。

一、调研结论

(一)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科研项活动过少,科研时间被日常事务所挤占

1.参加科研课题少。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从未申报过任何课题,25%的调查对象从没有参加过任何科研课题。64.49%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通过国家、自治区、上级部门或本单位获得任何科研经费资助。54.38%的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请课题或参加各类研究课题是很有必要的。38.75%的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请课题或参加各类研究课题是有一定必要的。70%的调查对象感到自己申请部级课题或自治区级课题并获得立项是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的事。77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是申请课题难度太大的原因影响了自己参加各级科研课题的积极性。调查对象中有55人次认为科研工作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很难争取到课题,调查对象中有47人次认为科研工作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科研经费不足。由于南疆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干燥、生活条件艰苦,许多科研人员不愿意到南疆去,造成了南疆科研基础薄弱,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

2.南疆基层科技人的科普活动少。近三年,56.95%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自治区和学校组织的任何科普活动,一半以上的南疆基层科技人员没有参加过科普活动,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基础层科技人员认为科普活动流于形式:搬张桌子当街坐,逢人发发传单,领导来了照照相。这样的科普既不能给群众带来实惠,又浪费基层科技人员的时间和经历。

3.科技成果少。96.09%的调查对象没有获得过任何专利。51%的调查对象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南疆基层科技人员几乎没有任何发明和专利。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有限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4.职业忠诚低、流动意愿大。在工作中,43.48%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一般,13.04%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不够充分,46.0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一般,36.52 %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发达地区或社会上其他高收入岗位或行业对自己有吸引力,30.63%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发达地区或社会上其他高收入岗位或行业对自己有一定的吸引力,南疆基层科技人员职业忠诚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南疆地区科研设备落后、科研氛围差、薪酬低、生活条件艰苦,南疆基层许多年轻科技人员后来回到了南疆从事科研工作,有的到了东部地区的同行业,没有离开南疆的有的考了公务员,而且现在南疆基层科技人员中的年轻人考公务员的的人越来越多。

(二)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学习条件差

1.高级科研人员缺乏。8.97%的调查对象具有正高职职称,25%的调查对象具有副高职称,25%的调查对象具有中级职称,35.9%的调查对象具有初级职称,剩余的5.13%的调查对象没有职称。南疆基层科技人员中大学及以上人员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疆水平,南疆基层科技人员中正高职称的比例也远低于全疆水平。学历高、能力强的科研人员不愿意到偏远艰苦的南疆地区工作。评上正高职称的科研人员很多都跳槽到了北疆和先进的东部地区。

2.信息获取困难。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74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最需要的工作信息是关于进修或深造的信息,42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最需要的工作信息是关于出国考察的信息,42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最需要的工作信息是关于职称评定的信息。

3.薪酬待遇过低。55%的调查对象的月收入(工资+津贴)在2 000元及以下。31.48%的调查对象感觉自己目前的收入状况一般,31.48%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目前的收入状况不太满意,11.11%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目前的收入状况非常不满意。63.1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在本地应属于中下层。9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合理收入水平每月应该在3 000元及以上。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低于全疆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基层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许多单位科技人员的差旅费还要有科技人员本人补贴。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低。许多地区还没有实行阳光工资制度。南疆地区基层科技人员内部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很大。

4.工作压力大。53.09%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的身体现在比较健康,26.54%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的身体现在不太健康。 57.76%的调查对象感到自己目前的工作压力比较大,26.71%的调查对象感到自己目前的工作压力一般。31.33%的调查对象想到自己的工作和未来职业前景就经常有焦虑或压抑的感觉,而且难以消除,62%的调查对象想到自己的工作和未来职业前景,偶尔有焦虑或压抑的感觉,休息后可以缓解。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压力大。工作中表现为新知识的补充不及时,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担忧;工作任务量大,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与科研。生活上表现为收入少,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负担重。许多年轻的科技人员很后悔到南疆基层工作。南疆有些基层科技单位的职业病防范不到位。

5.对工作满意度低。59.1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经常加班,118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就个人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工资津贴待遇。129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这些年工作上的进步主要靠在实践中积累,100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这些年工作上的进步主要靠自学提高。76人次的被调研认为自己对工作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工作条件,53人次的被调研认为自己对工作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70人次的被调研认为自己对工作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收入,51人次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知识更新滞后,82人次的调查对象在面对日常工作或科研中遇到困难时,最希望通过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的方式来解决,56人次的调查对象在面对日常工作或科研中遇到困难时,最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提高学历的方式来解决。

二、政策建议

1.由于南疆地区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科研环境,自治区政府、特别是与科研申请有关的部门,应该提高对基层科研人员课题申请应该加以特殊对待;提高基层科技人员课题申请的通过率,应该保证每个地区级城市有两个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平时那些实践性的和技术推广性的课题研究项目应该不断的从高校或者部级、省部级科研院所下放到或者部分下放到基层科研单位。

2.适当调高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科研经费资助。南疆属于贫困落后地区,仅靠单位自身很难筹集科研经费,自治区政府应该加大对南疆基层科研单位的财政补贴。例如,南疆地域广阔,许多科技人员需要到农户或者牧户推广新技术。对于这类的科技推广人员可以考虑提高外出报销标准。

3.完善课题申请的信息网络系统。许多基层科技人员得到课题申请的消息时,申报已经接近尾声,甚至申报已经结束。打破各级地方政府和兵团的课题申请隔阂。

4.提高广大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科普参与意识,鼓励基层科技人员讲深奥科学知识转化为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科普活动,防止科普活动流于形式。防止科普活动就是搬张桌子当街坐、发发传单、找找相片的形式主义的出现。

5.新疆自治区政府应该大幅度的改革南疆基层科人员的管理制度,鼓励年轻的科技人员到南疆去,在薪酬待遇上大幅度提高他们的薪酬,在职称方面,给予他们优先提升的待遇,更新他们的科研设备和改善他们的办公环境。大幅度调高南疆基层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努力缩小他们与东部地区同行业、本地公务员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防止南疆基层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注重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引进。对南疆的基层科技单位予以大量的财政支持,特别是要肯定南疆的民营科技企业对南疆的贡献,更新南疆基层的所有科技单位的实验设备、办公场地。

6.待遇留人,给予南疆基层科技人员中的高级人才优厚的待遇。可以借鉴库尔勒的先进经验,通过评定,给予正高职称的科研人员医疗全额报销的待遇。政府通过宏观协调,给予南疆基层科技人员中的高职和高学历人员经济适用房等生活待遇方面的优惠。注重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人才引进。

第4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调查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聘任制改革不够深入;高校教师职务终身制问题没有解决;薪酬激励强度不大;考核机制有待改进;激励针对性不强;教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新疆高校教师现状及师资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教师现状。

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新疆高校(含成人高校)有专任教师17294人,其中少数民族6014人,占到34.78%。专任教师中,教授715人,占4.13%;副教授4725人,占27.32%;中级专业技术职称7441人,占43.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3458人,占20%;无职称955人,占5.52%。职称结构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状态。其中副高和中级职称的数量最大,二者之和占到总数的70%以上,构成了高校教师的主体。

(二)新疆高校教师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

面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新疆高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急需人才难以引进。缺乏大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急缺大批中青年后备人才。二是人才流失、流动现象严重。新疆高校中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的骨干人才和拔尖人才每年以较大的比例流向待遇更好的高校。这种流动对部分经费困难的高校造成很大损失,师资队伍建设停滞不前。三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受体制制约,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需要的低学历层次人员和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无法转向社会,教师聘用及流出机制不完善,高校内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压力大,使各项激励的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限制。

二、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新疆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假如让您对学校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您希望学校改进(请按重要性排序)”的多项选择。从该题的调查结果看,各选项所占比例为:薪酬制度43.75%,用人制度29.91%,考评制度13.39%,管理制度12.95%。这说明新疆高校的激励措施中,薪酬制度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用人制度、考评制度和管理制度。

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调查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聘任制改革不够深入。

虽然新疆高校从2004年7月开始推行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但就近年来实施状况看并不十分理想。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合同管理,改变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的全员聘任制还未真正建立。目前,新疆高校还无法以聘任合同来规范校方与教师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高校教师职务终身制问题没有解决。

目前,新疆大多数高校教师聘任实质上还是重评轻聘,以职称等级作为聘任的唯一标准。虽然职称评审在教师培养、选拔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职务职称不分,与职责分离,评职称就是评待遇,职务终身制”的观念根深蒂固,职称仍是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真正体现被聘人员的能力、业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薪酬激励强度不大。

新疆高校的薪酬制度模式比较单一,“平均主义”尚未真正打破,绩效激励不足,薪酬增长过多依赖于职称晋升。目前,新疆高校的薪酬制度主要存在两种形态,即工资和津贴。工资主要依据教师的工龄、学历、职称等来设计,既没有突出岗位的要求也没有考虑个人的绩效;津贴主要是以工作量(专业技术职务和课时)来确定,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为主。在等级工资结构下,薪酬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讲,即使个人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果职称晋升不上去,也无法提高报酬,因此激励强度不够大。

(四)考核机制有待改进。

绩效考核涉及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过程。而新疆高校的绩效考核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考核方法上还未完全根据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岗位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来划分,还未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二是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未将专业能力考核与师德学风考核紧密结合,在科研考核、教学考核、学术工作考核、社会工作考核等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上还有待探讨。三是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关键是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统一。此外,教师工作的独有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量化,比如教学态度、奉献精神等。

(五)激励针对性不强。

激励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激励运用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缺乏对各层次教师的调查研究,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如年轻教师对物资激励促动较大,而年长教师对精神激励促动较大,一些教师对政治上进步的需求较大,一些教师对民主权利较为关注等等,所以应该尽可能地根据不同人的需要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

(六)教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性科学规划,教师任用存在随意性和无序性;教师职业仍然是“终身制”,有“进口”无“出口”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冗员不能有效剥离,使高校积重难返;教师来源单一化(事业调入或录用毕业生)使其他行业合适人员进入障碍明显,至今未形成与其他行业人员合理交流的机制;一些政策不具有连续性,忽略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和职业的特性,不注意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放松了教师队伍的持续建设。

三、对策分析

(一)深化职称聘任制改革。

在学校内部,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批准的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范围内,采取社会化评审和单位自主评聘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聘用制,由学校(学院)确定岗位目标和基础聘期,聘期可以拉开档次,对优秀人员可以加长聘期;对不能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并经进修仍不合格的人员应当转岗、分流。要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竞争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促进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要继续认真研究和解决聘用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深化全员聘用制的关键是在聘任程序上细化,在聘后管理制度上完善,其目标是建立起学院或基层单位自主用人、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的新的用人机制。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逐步实行动态岗位津贴制度(如借鉴北大、清华、华中农大等高校的经验),按教学、科研总积分决定拿多少岗位津贴,通过一个渐进化改革过程,最终完成整个学校的薪酬体系改革。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稳定、吸引和激励人才,从注重单纯提高个人待遇向引导鼓励人才干成事业转变。二是规范岗位津贴制度。收入分配政策要重实绩、重贡献。逐步建立国家工资与校内岗位津贴相结合、工资分配与货币化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保障相结合、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薪酬制度。要逐步减少工资中的固定部分,加大活的部分,把工资总额中的津贴、补贴纳入岗位工资,加大岗位工资中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三是探索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试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规范教师兼职兼薪的办法。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对经考核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坚决按合同规定办理。四是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要鼓励优秀人才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人股、创办企业等方式取得合理回报。薪酬激励体系需要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设计出不同的激励目标、不同的激励措施。

(三)改进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考核工作真正达到激励先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的目的,我们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加强考核标准体系、考核方法的研究,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加强考核结果的使用。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年度考核的政策法规,宏观上为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发挥高校教师年度考核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尤为重要。对此,新疆高校对现有的考核评估体系需进一步加以完善,要建立科学合理、实用有效、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5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从高等教育分流中的流源、流域、流向为分析维度,对新疆维吾尔族社会分层流动的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发现高等教育在新疆维吾尔族社会成员合理分层流动中既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又存在流源上,低家庭收入社会成员获得向上流动机会少;流域上,疆内外的毕业生在社会权利分层中有差异但区分度不明显,省会城市毕业生出现回流现象;流向上,专业不对口,人才浪费。

关键词: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分流;社会分层流动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高校毕业生为整体样本,重点选取维吾尔族聚居地——乌鲁木齐、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市(州)、县(区)、乡(镇)等不同层次地区的公务员系统、医疗金融系统、教育系统和企业系统的高校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对其接受高等教育前、接受高等教育时和接受高等教育后三方面情况进行非概率抽样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全疆244名全日制本科毕业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剔除无用信息,对整理的数据运用Excel2010进行统计,以高等教育分流中的流源、流域、流向为分析维度[1],呈现出高等教育的分流对新疆维吾尔族社会分层流动的状态,以期为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者改进高教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现状提供工作参考。对于社会分层流动,本文选取职业、属地、权力、收入四个变量进行分析。[2]在社会职业上,将调研的职业主要概括为国家干部、经理人员或私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职员或无业等十大阶层[3],按照陆学艺提出的“三种资源”职业分类法,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划分职业,研究社会阶层。[4]将六种职业分为三类,高阶层职业,包括国家干部、经理人员或私企业主两种;中阶层职业,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低阶层职业,包括职员或工人、农民工等。[5]在属地上,按照城乡位置分为:省会城市为上等,地级城市为中等,农村和县乡镇为下等。在社会权力上,根据职务和职称级别分为:高层干部或副高职称及其以上为上等,中层干部或中级职称为中等,基层干部或初级及其以下为下等。在经济收入上,根据个人和家庭收入及其可购买力的地区人群比较状况分为:下等为低收入贫困型,中下等为较低收入和温饱型,中等为地方平均收入和小康生活型,中上等为较高收入和生活比较富裕型,上等为高收入和生活富裕型。[6]

一、高等教育分流影响新疆维吾尔族社会分层流动的主要成效

(一)高等教育流源影响社会分层流动

高等教育流源,是指高等教育分流对象即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个体的来源。[7]高等教育分流使来自村镇的毕业者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从家庭源地看,来农村和县乡镇的毕业者:第一,在国家干部、经理人员和私企业主中占58.1%;第二,在地级城市的就职人员中占55%;第三,在中等收入以上群体中占66.3%;第四,在社会权力的分布上,在基层和中层干部中占54.9%、3.1%。

(二)高等教育流域影晌社会分层流动

高等教育流域,是指高等教育分流对象即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个体所读高等院校的地理区域,包括地理地域分布和城乡地域分布。[8]疆内高校毕业者立足大学区域就业,疆外毕业者在社会分层中获得社会权利上更具有优势。从城乡分布来看,省会城市高校毕业者:第一,在国家干部、经理或私企业主中占比为52.7%;第二,在就职于省会城市的人员中占72.2%;第三,在中上等收入的就职人员中占50.0%;第四,中层干部及以上职工中比例均达到44.7%。从地理区域分布来看,第一,疆内高校毕业者在国家干部、经理或私企业主占78.5%;第二,疆内和疆外高校毕业者在省会城市职工占比63.9%、36.2%;第三,疆内和疆外高校毕业者在中上等收入职工中占比60.0%、40.0%;第四,毕业于疆外的高层干部达到60.0%,疆外毕业者职称为的副高级、正高级占职工中的58.8%、85.7%。

(三)高等教育流向影晌社会分层流动

高等教育流向,是指高等教育分流对象即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个体所受高等教育的方向。[9]就学科门类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来看,教育学、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毕业者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学科门类所占比例来看,教育学、经济学、医学、管理学在职业、属地、权力、收入四个方面处优势地位,占比均超过50.0%。

二、高等教育分流影响新疆维吾尔族社会分层流动的存在问题

(一)高等教育流源影响社会分层流动

从流源上来看,首先,虽然家庭源地为县乡镇毕业者在高等教育分流中获得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但在通往更高一级流动时出现弱化趋势。家庭源地为农村和县乡镇毕业者在省会城市工作的仅占19.5%,高层干部中46.7%。其次,低收入家庭毕业者在高等教育分流中向上流动的趋势减弱。来自下等和中下等家庭的就职人员:第一,在国家干部、经理人员和私企业主中仅占38.8%、专业技术人员中占36.1%;第二,占地级、省会城市职员的26.4%、41.7%;第三,在中等、中上等收入群体中仅占27.4%、17.0%;第四,在社会权力的分布上,基层和中层干部中占39.5%、32.0%。中级和副高级职称中仅占29.00%、18.0%,反而来自中等收入、中上等和上等收入家庭的社会成员均占70%以上。最后,高等教育分流使父母为低学历的毕业者获得更多向上流动机会,但在更高一级的流动中却不占优势。父母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就职人员在所有中上等收入群体中占26.7%,在高级职称中仅28.6%。

(二)高等教育流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

Moon:我们高中留在内地的特别多,有三分之二,我同学在杭州读大学,毕业后继续上硕士,就不想回来。说在这边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在内地有工作经验再回新疆工作也是占据优势的,但回来干了一年觉得浪费才能还是辞职走了。高等教育流域是社会分层流动的有机组成部分[10]。由调查可知,第一,直辖市高校毕业者在国家干部、经理或私企业主和技术人员岗位工中比例均不超过4.3%,在省会城市职工中比例不超过8.3%,在中层干部以上职工中占44.7%;第二,省会城市高校毕业者在地级城市的职工中占41.4%;第三,地级城市高校毕业者在中等收入的职工中占45.3%,在基层干部职工中比例达41.9%。由此可知,一方面从学校属地来看,高等教育的分流并不完全依据大学区域来划分,省会城市毕业者在社会分层中略占优势,但与地级城市毕业者相比区分度并不明显。省会城市的毕业者向下一级地区流动人数较多且容易,地级城市与县乡镇毕业者互相流动较易,但向上一级地区流动较难,流动人数更少;另一方面从学校所处地理区域来看,由于我国东部与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出现疆内与疆外高校毕业者差距大等流域结构问题[11]。通过访谈了解到,疆外毕业者“继续上硕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后“留在内地的特别多”。由问卷所知,一小部分回到新疆后,在社会分层流动中获取社会权利更具有优势。

(三)高等教育流向影响社会分层流动

Mov:我同学中读法律、医学、经济学、教育学的多一些。现在工作都稳定了,我们初中和小学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他们想挣多一点的钱把家里的经济改善一下。我的专业和工作关系不大,我是国际贸易专业现在当老师。还有男生是其他专业,毕业后考警察的也多。我们那时候不好找工作,专业不对口挺多的。新疆为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不好找工作”,求职人员在择业的时候遭遇“专业不对口”,这样人才错位,专业浪费现象“特别多”。社会成员为了“工作稳定”选择教育学、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不可替代性强的学科。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在新疆维吾尔族社会成员合理分层流动中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第一,流源上,高等教育分流使低等源地家庭的毕业者有更多向上流动机会;第二,流域上,新疆籍高校毕业者立足大学区域就业。第三,流向上,高等教育的科类分流使得教育学、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毕业者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并形成了优劣差异;与此同时,又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流源上,低收入家庭的毕业者没有获得更多向上流动机会;第二,流域上,学校属地在疆内和疆外的毕业生在社会权利分层中差异明显,学校属地为省会城市与地级城市毕业者区分度不明显,虽在社会分层中略占优势但出现回流现象;第三,流向上出现专业不对口人才浪费现象。

作者:宋飞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陶能祥.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

[2]陈新忠.国外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特点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59-66.

[3]陈新忠,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4][7][9][10][11][12]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

[5][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95-197,9-23.

第6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一、第一次试图对新疆的控制与失败

(一)派使宣慰新疆。

1933年4月24日金树仁在新疆塔城通电下野,翌日汪精卫发表关于新疆问题的谈话,称中央决定派大员入新宣慰及调查政变真象,人选不日即予发表。南京政府初定马良去新疆宣慰,蒋介石也电马征询意见,马以年高推辞不从(注:《新疆事变之前因后果——某回族领袖过徐对记者谈话》,1933年5月5日南京《中央日报》。)。4月28日,汪清卫又与在江西剿共的蒋介石通过电报商定,派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次长黄慕松入新宣慰。

5月2日,汪精卫主持召开行政院第99次会议,除通过黄慕松为新疆宣慰使入新宣慰外,还照准金树仁辞去本兼各职,要新疆各委员厅长等会同维持省政府事务,并明示中央正慎选贤能(注:《今晨行政院会之决议》,1933年5月2日南京《中央日报》:《行政院决议—新省主席辞职照准》,1933年5月3日南京《中央日报》。)。3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安抚新疆民众书,汪精卫也给新疆省府委员、厅长去电,均称中央正慎选贤良,以妥善治理新疆,让新疆方面维持秩序,静候中央办理(注:《国府明令安抚新疆民众》,1933年5月3日南京《中央日报》。)。

刘文龙、盛世才要求中央真除的电报到达南京,中央政府反应冷漠,蒋介石对盛还有戒心(注:盛世才与蒋介石是旧识。蒋介石曾资助盛完成日本陆军大学的学业,盛世才毕业后也曾在蒋手下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上校参谋等职。但两人并不相互看重。蒋让盛久居闲职;盛则离蒋而去,说他“感情用事”、“度量狭小”,用人“分南北界限”,“决难作(做)全国之首领”。参见新疆区档案馆档案:政2-1-451。),不愿将新疆交给他。6月初,蒋介石就回刘、盛电问题拟定三项方案以与汪相商:“(1)刘、盛此电迟到太久,新省电报亦久已不通,拟仍暂搁,俟慕松到新具报后,再为适当之处置;(2)先电刘、盛,不作复电,应加以奖励,责成两人合力维持新省治安,暂不说及名义,并告以黄宣慰使即行赴新,一切新省善后问题,黄抵新当面详商,并嘱诸事商承黄妥办;(3)暂委盛以边防督办名义,但刘主政,而盛主军,恐有不妥,且如此处置,能否适合实情亦均属疑问[1](P541)。”此后,南京政府基本按照蒋介石的第二套方案行事。

黄慕松紧张地作着宣慰前的准备:首先是听候中央确定宣慰方针,黄赴赣向蒋介石请示机宜,回京后又晋见汪精卫,据黄对记者称,宣慰方针蒋介石与中央意见完全一致(注  :《新疆宣慰使黄慕松周内启程——谈宣慰方针蒋与中央意见一致》,1933年5月4日南京《中央日报》。)。其次是物色各类宣慰人选,包括党务、民政、军事、教育、宗教、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人员,计有参议团成员10名、军官团成员10名、秘书书记3名,副官4名、军医1名、随从侍卫20名、随带官佐30名、士兵20名。再次是申请宣慰经费。因宣慰使随员众多,所需经费达326200元,到6月1日宣慰经费还在商讨中(注:《新疆宣慰使黄慕松昨谒汪商谈》,1933年6月2日南京《中央日报》。)。

事后蒋介石曾对盛世才说,黄慕松去新疆“纯属宣慰性质,绝无他意”(注:《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7别录,[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05页。)。但我们断定这是蒋介石为修复与盛世才业已破裂的关系所说的假话。因为:第一,中央政府多次声言正慎选贤能者主新,刘文龙、盛世才不一定是中央所要选择的“贤能者”。第二,蒋介石认为盛主军不妥,显然不准备将新疆交给他。第三,黄慕松宣慰新疆的内容庞杂,如制止新疆内乱,改革金树仁留下的“一切不良政治”,逐步推广教育、复兴农村、发展交通建设、整顿金融、兴办实业等(注:《改进新省政治计划——革除不良政治以谋安居乐业推广教育复兴农村开发交通》,1933年5月27日南京《中央日报》。)。若黄慕松“纯属宣慰性质”是无法实现上述目标的,只有在实际控制新疆后才有可能实现。第四,黄慕松上报的宣慰使署经费中,有编练入新东北军苏炳文和李杜旧部为卫队一团所需购买费约20万元,胡宗南部一旅自甘肃向新疆推进所需开拔费及无线电人员、器材经费等项(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档案,转引自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黄慕松在迪化宣慰时也曾致电蒋介石、汪精卫:“中央急宜接收肃州(今酒泉——引者)防地,以应事变。”[1](P547)这些均直接透露出黄慕松宣慰背后的军事控制企图。第五,宫碧澄回忆说:黄慕松宣慰新疆,是准备一俟中央明令发表他为省府主席兼边防督办即可走马上任[2]。黄的多数随行人员也明白,此去新疆是由黄取代盛的地位,他们也可捞取一官半职成为新贵。(注:部殿丞述,徐存甫记《我随黄慕松宣慰新疆的经过纪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存稿编号65-976。)

(二)拉拢各方力量架空盛世才。

“国家应该统一的原则得到全国从学者到农民的一致的赞同,成为一条毫无疑问的信念,这个观点指导和规定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3]黄慕松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宣慰新疆,新疆“各方”表现出对中央极具“信仰”[1](P546)。这说明长期处于半割据状态下的各族各界人士在热诚地盼望中国真正统一。

黄慕松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在新疆加紧进行活动。迪化有刚从东北经苏联退来的抗日联军约5000人[1](P545),他们不愿久居新疆,也不愿卷入新疆内战,黄慕松首先争取劝说他们,结果苏炳文部郑润成旅“愿直隶中央”[1](P545),东北军其它各部也以参加内战牺牲无益,“愿得中央编制名义始正”,供中央驱使。[1](P546)盛世才手中总共才有近万人军队[1](P546),黄慕松一下争取到占到半数的东北军愿意归附,无异从根本上动摇了盛世才的统治根基。

张培元也是黄慕松争取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张培元是金树仁旧部,有兵5800多人,金树仁下野时曾保荐他为省主席兼边防督办,结果盛世才先捞取临时督办名义,张培元心中不满。黄慕松在兰州时即判断张“必与盛不能相下”[1](P543),到迪化后得知张培元驻绥定(今霍城)军队被盛军缴械,张甚“恐慌”。黄慕松利用张、盛矛盾拉拢张培元,张亦“表示受中央驱策”[1](P545)。

黄慕松注意扩大中央政府在全疆的影响。当时盛世才实际控制的不过是迪化周围数县和塔城一带,南疆及阿山全境则早已失去控制,黄慕松“用政治手腕派员分途宣慰,以期早就收抚”,各族民众有“感中央一视同仁之至意,已有心悦诚服之倾向”[1](P548)。哈密王白锡尔在维吾尔民众及南疆各实力派头目中有一定影响,黄慕松决定拉扰他,称金树仁未经中央核准废黜其王位,夺其财产、治权,是无效的,并聘请白锡尔为宣慰使署高等顾问。汪精卫肯定黄氏处理办法,指示对白锡尔财产,“如已没收”,“着即查明发还”[1](P545)。白锡尔领衔南疆一带的各实力派首领如和加尼孜等人,向南京政府表示愿在享有一定自治权力基础上归附。汪精卫立即应允,表示尊重各民族信仰的宗教及风俗习惯,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并许诺军事、外交由中央主持,教育、交通、实业等归地方办理[1](P548~549)。

新疆部分军政官员也为黄慕松拉拢利用。临时主席刘文龙因盛违背军民分治诺言处处独断专行,对盛不满向黄靠拢;督办行营参谋长陈中、省府秘书长陶明樾、航空队长李笑天是策动“四·一二政变”的功臣,但因没谋到满意职位,弃盛攀黄氏高枝,成为黄慕松的智囊人物。

最令盛世才不能容忍的是,黄慕松一到新疆就要削弱他的军权,提出改督办制为军事委员会制。黄的主张一开始即被盛世才婉言拒绝,但他不改初衷,致电行政院说:“督办创自金氏,为各省所无,伊犁方面对此亦存观望,不若变更现制,另设新疆军事委员会,网罗诸将共戴中央,而剿匪则另于战时编制,予以剿匪总指挥及纵队司令等名义。”(注: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行政院档案,转引自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第102页。)他还干脆背着盛世才与陈中商量改制的具体办法,拟将张培元、马仲英、和加尼牙孜等人委为军事委员会,以盛为委员长。但张培元、马仲英、和加尼牙孜是实力派首领,他们或拥兵自重,或与盛世才兵戎相向,盛世才怎能指挥动他们。一旦盛世才被架空变成光杆司令,新疆最高军事权力自然会从盛向黄的手中转移,因为只有黄可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号令诸将。

(三)控制新疆失败及其原因

盛世才对黄慕松在新疆的活动了如指掌(注:盛世才借助从马仲英部俘获的日本密码破译专家大西忠,破译了黄给中央的电报;利用特务严密监视黄在新疆的全部活动。)。黄的一切举措均在于控制新疆政权,已攫取新疆临时督办权位的盛世才,岂能甘心将权位拱手让人?1934年6月26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将陈中、陶明樾、李笑天冠以图谋推翻现政权罪名枪决,并软禁黄慕松,借此警告南京政府和亲南京政府势力,强龙不压地头蛇。

黄慕松对此猝不及防,他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明码急电蒋、汪:“新疆逼处强邻,情形复杂,隐患四伏,非定重心,难期安靖。查临时督办盛世才、临时主席刘文龙,辛苦维持,业经数月,拟请中央即予真除,庶名位既正,责任更专,有裨时局,殊非浅鲜,伏乞鉴核,迅赐发表,以定人心。倘蒙谕允,则承宣化,既有中央之地方长官负责,而慕松宣慰亦易进化,伏乞签核示遵。”(注:《黄曾电保刘盛真除》,1933年7月7日南京《中央日报》。)刘文龙、盛世才也于政变次日致电南京政府说:陶明樾等人乘前方军事形势紧张之际,煽动后方军士谋反,秘举黄慕松为新省主席,另组所谓军事委员会,“黄使亦不无妄受陶明樾等蛊惑之嫌”,请中央加派关心边局的大员陈立夫、刘光、彭昭贤、张凤九来新疆调查事变真相。[1](P574)新疆维持委员会、东北民众救国军及各社会团体也根据盛世才的授意,电请中央真除刘、盛。盛世才的用意很清楚,扣押黄慕松为人质,逼迫中央任命他为新疆边防督办。

南京政府为顾及中央颜面,积极营救黄慕松。7月5日,行政院急电黄慕松,“令即日回京报告真象”。6日,汪精卫召见新疆省府驻京办事处处长张凤九、新疆党务特派员宫碧澄,询问新疆情况,拟派宫去新疆调查事变真象。7日,蒋介石、汪精卫联名致电刘文龙、盛世才说:“你们维持秩序,巩固后方,中央良深嘉慰,黄宣慰使也屡电称扬,不遗余力。黄慕松宣慰任务已完,中央日前去电促其回京报告,务望你们体谅此意,共济时艰,是所至盼。”10日,汪精卫在总理纪念周上讲:政府为什么不早些发表刘文龙为新疆省主席、盛世才为新疆边防督办?因为新疆还有几件根本的善后工作要切实去做。对刘文龙、盛世才,政府不一定说不要他,也不一定说要他,关键要看这几件事是否肯做、是否能做。这几件事即外交统一于中央、军事统一于中央、民族要平等宗教要自由。这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善后工作的三大原则,刘文龙、盛世才能够奉行这些原则,我们便把新疆交给他们,否则即交给别人。(注:《行政院纪念周——汪报告一周内要政》,1933年7月12日南京《中央日报》。)13日,张凤九也向报界透露蒋介石对新疆问题的意见:“中央对于边疆官吏之任命,但求苟能捍卫国土,绝对服从中央,爱护人民,巩固地方治安者,自可付托。”(注:《张凤九由赣返京——谈新省事件周内可解决》,1933年7月13日南京《中央日报》。)蒋、汪明确地向盛世才传递去信息:中央可以接受真除他的条件,但要他明白宣示效忠中央。

盛世才对南京的意图心领神会,7月19日,刘文龙、盛世才联名致电中央说:“外面流言,报端登载,遂对于黄使不免稍有误会,随经切实调查,皆系陶、陈、李煽动人心之一种阴谋,与黄使绝不相涉。黄使衔命来新,宣布中央德意,安慰新疆人民,到后人心大定,边局就安,……黄使宣慰功劳,固非浅鲜,而我中央威信所被,亦足证明新省孤悬塞外,地瘠民贫,平时尚非仰赖中央维持,不能自立。况值此地方糜烂,几及全疆,尤非得援助于中央,必致无所措手。文龙、世才性非至愚,当能晓比,我中央如何彻底筹划,巩固边局,职等誓当竭诚遵从,以尽天职,此物此志,敢质天日。”[1](P578~579)

至此南京政府与盛世才的交易敲定,7月17日黄慕松电中央宣慰使署驻京办事处,准备飞机接他东归。20日,黄慕松乘欧亚航空公司飞机离新(注:彭昭贤回忆说是他人新劝盛放了黄慕松,其实有误。南京政府是曾委派宫碧澄、彭照贤赴新与盛商谈新疆问题,并预定乘7月18日欧亚航空公司飞机去新。但彭18日并未飞新。因“中央对新事解决方案,须待黄慕松返京作最后决定,故再迁延。”8月2日彭昭贤、宫碧澄仍在南京等待下午5时汪精卫的接见。而此时黄慕松早已回到南京,根本不可能有彭昭贤劝盛放黄之事。参见彭昭贤《政海沉浮话当年》,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3276~3277页;《戴院长赴赣谒蒋商新事——俟得端倪即西行宣慰,宫碧澄等定明日赴新》,1933年7月17日南京《中央日报》;《黄慕松将赴赣谒蒋报告赴新经过——王应榆谈在新宣慰情形 彭宫约下月初入新》,1933年7月23日南京《中央日报》;《彭宫今晚谒汪——请示新政改进办法》,1933年8月2日南京《中央日报》。)。8月1日,行政院第118次会议通过刘文龙为新疆省主席、盛世才为边防督办、张培元为伊犁屯垦使兼陆军新编第八师师长的任命。真除盛世才,宣告南京政府借黄慕松宣慰以控制新疆的计划破产。

南京政府控制新疆的计划为何失败?原因有二:

其一,没有军事力量作后盾。民国以来,新疆依仗着僻居边塞之地,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向中央政府闹独立。南京政府派黄慕松宣慰新疆,主要想凭借中央的政治旗号,在新疆拉拢培植可以依靠的力量。黄慕松如此运作,确实争取了部分实力派人物的归附意向,但那离真正为其所用还有距离。中央部队只有胡宗南一个团远在兰族,黄慕松要求中央接收肃州及胡宗南一旅自甘向新推进均未实施。这样黄慕松面对猝发的事变,无军队可为声援,只能人为刀俎,他为鱼肉,听盛摆布了。

其二,黄慕松举措失当。首先黄慕松在新疆的举措缺乏前瞻性。黄慕松在新疆运作的目的在于控制新疆政权,这对已经取得临时督办职位的盛世才来说无异于与虎谋皮,但黄慕松对这种虎口拔牙的事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料到盛世才会突然发动政变,甚至会加害于他。其次黄慕松在新疆的举措缺乏隐蔽性。黄慕松一到新疆,就向盛世才提出改督办制为军委会制,又大张旗鼓地拉拢各方势力,没有采用适当的策略与形式掩盖起他的真正用意,结果盛世才对他的用意与活动洞若观火。盛世才出于一个军阀维护自身权位的本能,必定不择手段地干出任何事情。总之,黄慕松的才智未在盛世才之上,想用政治手法谋取新疆又安能成功?

二、第二次试图对新疆的控制与失败

(一)实施盛张马三方鼎立的平衡牵制策略。

南京政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答应真除盛氏,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放弃经略新疆。刻下蒋介石正调集百万军队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大围剿,分兵西北力所不许,比较可行的方案是设法借用新疆本地的力量,使盛、张、马三方相互牵制,以达到控制新疆的目的(注:国民党政府的这一平衡牵制方案在1933年7月24日基本形成,29日,蒋介石、汪精卫在江西庐山听取黄慕松有关新疆情况与意见的汇报后最后确定。参见《新疆善后》,1933年7月24日南京《中央日报》;《黄谈新事中央已决定处置办法》,1933年7月30日南京《中央日报》。)。

1933年8月1日行政院通过对刘文龙、盛世才、张培元的任命,即是实现这一平衡牵制策略的关键步骤。这一任命的政治用心是让张培元以伊犁屯垦使兼第八师师长的身份雄跨盛世才之西,默认马仲英实际控制的东疆地区割据于盛世才之东,这样盛世才虽控制迪化政治中心并拥有中央任命,在张、马的东西夹击中也不能有所作为;同时张、马又有盛世才的牵制,亦不敢轻易脱离南京政府为他设置的运行轨道。实施这一平衡牵制策略的前提是要将盛、张、马三方的关系相对固定下来,为此蒋介石、汪精卫一再敦劝戴传贤去新疆一行。戴以健康原因短期内难以成行相辞。8月17日南京政府宣布派司法行政部长兼外交部长罗文干,以中央代表身份去新疆主持刘、盛等人的就职典礼。

9月2日,罗文干到达迪化。主持完刘、盛就职典礼,即开始撮合盛马之间的关系。盛世才表示若马仲英听从督办公署调度,退往哈密就任东疆警备总司令,可以委任他为省府委员。罗文干觉得事情有望解决,决定亲赴吐鲁番一行,敦劝马仲英息争。盛世才派其弟盛世骐等人随行,表面上表示和平诚意,实际上是想将马仲英骗至迪化予以处置。

马仲英接受盛世才委任的东疆警备总司令职务,并在吐鲁番参加了为他举行的就职典礼,对盛世才要求他缩小防区问题,他表示只要部队粮饷有则防区可任随指定,唯对盛世才邀他去迪化商谈和平问题坚辞不从。罗文干返回迪化后与刘文龙商量,认为马仲英问题即为粮糈问题,迪化无力解决,有向中央报告的必要,决定先派罗随员冯有真回京报告。

盛世才见没能将马仲英骗至迪化,即称马仲英没有和平诚意,下令将随罗而来的马仲英和谈代表张雅韶等人拘押,借此向马仲英寻衅,以打破南京政府在新疆所搞的平衡牵制政策。盛世才对罗文干的态度也发生突变,多方刁难罗以向南京政府示威,罗文干不得要领地离开迪化去伊犁。

(二)罗文干所谓的治新方案即张马联手倒盛。

罗文干从新疆回到南京后,曾向外界透露中央有治新方案(注: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3331页。)。但这个治新方案是什么?是否即后来发生的张培元、马仲英联手倒盛的军事行动?

1934年9月26日蒋介石在《致盛世才督办妥慎处理新疆事务电》中否认张、马联合军事行动与南京政府有关系。他说:罗文干系自请赴新考察边情,并无特殊任务,“所谓以汪院长名义发致张培元之艳电,若非此次彭厅长(彭昭贤——引者)带呈油印电文,中央在任何方面均未梦及,日前汪院长来牯(牯岭——引者),当示以此电,甚为诧异,回京后立即彻底追查,忠密电码虽属张罗特约专用之本,然遍检当时外部致俄使馆各电原底,均无此稿,并约罗部长面加究诘,亦根本否认,有捏造院令冒名发电情事。惟张培元曾致罗江电,有事机紧急,不能不矫造中央命令以行之语,则艳电由张伪造,张已自承,而艳电内容如何措词,即罗亦未深知。盖边防督办及该电所列南北疆总司令各职,均为军事长官,其任免皆应由军委会呈请,非行政院所能决议,且艳电中有呈由国民政府公布字样,而实际国府始终并无此令。凡兹种种,其确出假托,更可一目了然。”(注:《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7卷别录,[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05页。)究竟南京政府是否撮合张马联手倒盛,由于蒋介石的否认似乎变得扑朔迷离,台湾方面的研究也对此持否认或回避态度(注: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3345页;高素兰:《盛世才入新疆主政经纬(民国19年——23年)》,[台北]《国史馆馆刊》1997年6月出版。)。

第7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无法容忍新疆在土皇帝的统治下渐渐变为“独立王国”的事实,尤其是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并远犯云南后,中国的西南国际交通线被切断,新疆成为仅剩的一条西北国际通道,战略地位骤然上升,愈加迫使蒋把解决新疆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他一方面通过收买、诱逼等方式,哄骗盛世才彻底撕去亲苏亲共的伪装,并趁机分化瓦解了其统治集团;另一方面,蒋又密嘱西北的胡宗南暗暗将部队往新疆推进,一举夺得控制新疆与内地联结的关隘――星星峡。

的步步紧逼终于使盛世才狗急跳墙。1944年8月,盛世才以“阴谋暴动”为由,把派到新疆的大小干部抓的抓,杀的杀。即命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由兰州飞往迪化(今乌鲁木齐),当面传达中央命令:内调盛世才去重庆任农林部长,遗缺新疆省政府主席和新疆警备司令,由吴忠信和陶峙岳分别接替。朱绍良见到盛世才后,开门见山地告诉他,现在胡宗南兵控星星峡,陶峙岳又带领大批军队在赴疆途中,如果再做抗拒,只会招致覆巢之灾。听了朱绍良一番话后,盛世才接连几天召开心腹会议,反复权衡利害关系,最终还是同意接受蒋的任命。

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满载在新疆搜刮来的金银财宝,由朱绍良、徐恩曾护送,一脸沮丧地离开了他占据11年之久的“新疆王”宝座,登机飞往重庆。魔王出走的消息不胫而走,全疆民众莫不拍手称快。督办公署门前,人们当街焚烧纸钱,对着大楼高声叫骂:“盛世才你这个绝子绝孙的,你也有今天!”与此欢乐情景相对的则是,迪化市郊六道湾荒野的乱坟堆前,跪满了号啕痛哭的死难者家属。盛世才统治新疆11年间,有10万多人被罗织入狱,其中5万人惨遭杀害。

由于督办公署新大楼地下室仓库里,还有5万两黄金来不及运走,盛世才一到重庆,就立刻打电话给在迪化的妹夫、财政厅长彭吉元,要他无论如何保住这个仓库,即使情况万分困难,也要用至少两吨重的东西顶住库门,以便他日后再想办法把黄金运出来。盛世才显然低估了新疆人民对他的仇恨程度。中央军进驻迪化的当天,彭吉元便在街上当众被殴,自身尚且难保,哪还有精力去保护盛的金库。就在盛世才宣誓就任农林部长的第二天,9月19日,《新疆省全体民众讨盛檄文》发表了,声势浩大的新疆人民讨盛浪潮从天山脚下涌进了山城。《盛世才祸新纪略》的小册子在重庆到处散发,激起了内地人民对新疆各族同胞的同情以及对盛的无比愤怒,一时间舆论汹汹,吓得盛世才都不敢去农林部上班,逃到黄山躲了起来。

1945年5月,内部的反盛势力借六全大会做战场,向盛世才发起了总攻。这些人多为中统派往新疆的骨干,从盛世才的屠刀下死里逃生,对盛的猛烈抨击,意在向老蒋诉苦表功,亦明确表示对盛仍居高位的愤懑。盛世才不仅在六全大会上丧失了连任中央五届监委的资格,且在大会结束后不久,由国民政府明令撤职,责成法院查办。由于无意让内部闹得太凶而涣散力量,便亲自出面替众矢之的的盛世才撑腰,说盛世才纵使有千错万错,但他把完整的新疆归还了国家,立了大功。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中央银行在迪化接收的那5万两黄金才是“完整”的真正内涵。有了蒋的保护,再加上盛世才向司法和监察部门的大肆行贿,盛世才并未受到传讯和审查。

抗战胜利后,盛世才通过胡宗南的关系,弄了个委员长西北行营上将参议的散职,遂兴致勃勃地出重庆直驱西安上任。为了东山再起,盛世才随身携带了几十辆汽车之多的财物。因为太招摇,盛的车队在路过宝鸡时,被“军官团”借口与卫士队寻衅,抢劫一空。未几,又发生了被他残害过的东北老乡企图报仇而谋杀未遂的事件。盛世才遭受这些打击之后,成了惊弓之鸟,便跑到相对安全的武汉,弄了个总统武汉行辕上将高参充充面子。

1949年,盛世才随逃到台湾,先后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国防部上将高参、行政院设计委员等闲职。可是,在台湾的众多受过其迫害的各界人士并没有放过他。在1954年3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上,代表们纷纷提出控诉盛世才祸害新疆案,各种揭露其罪行的小册子也在会场内外广为散发。正谋取在会上通过一部可以让他无限期连任“总统”的宪法,不便为一个盛世才与代表弄得太僵,于是便授意大会接受提案,正式开始对盛世才进行审查。虽然盛世才仍然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为自己撑起了一顶保护伞,但此后的每次“国民大会”上,总要掀起一阵阵反盛声浪,甚至有代表提出要盛世才自行了断,以谢天下。

第8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地制度 土地流转 新疆兵团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为稳定边疆和促进就业,1954年10月,时驻新疆的中国人民奉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命令,成立“中国人民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自那时起,新疆的建设部队从国防部队脱离,由全军屯垦转变为建设兵团专业屯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体将士集体转业,铸剑为犁,开始了新中国在新疆的军垦伟业。“兵团成立之初,党政和生产分别受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军区和新疆自治区领导”。① 兵团组织形式为“沿用军队建制,党政军企合一”。后迅速由供给制转为工资制,稳定了人心,也完成了从正规军向国有企业的转型。自成立始,土地和土地制度就是新疆兵团完成屯垦戍边使命的立足之本。时至今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是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沟渠星罗棋布,农业装备精良,并朝着兵团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挺进,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在杰出的履行。检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建设史可见,新疆兵团的土地制度至今仍旧有待实现向现代化的完全转型。梳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制度的变迁历史,能够为兵团土地制度的现代转型和土地制度开拓创新提供较为有益和必要的理论辅助。

兵团初创时期土地制度(1954~1975)

成立之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迅速经历了添丁和改制阶段。大量内地退役军人、支边人员和知识青年等加人新疆兵团,兵团队伍迅速壮大,使新疆汉族人口比例有史以来第一次质变。兵团原辖下在建国后为了自给受命建成的军垦农场也改制成为国营农场。兵团人测绘土地、调整人口,植树造林,将小片土地相连在一起组建大型农场。兴犁垦荒和兴修水利,垦区面积迅速扩大,所辖人口迅速增多,各项农业成就斐然。由于中国国务院以行政法规方式确认国营农场土地归国家所有,因此自这一阶段起“兵团土地使用权归国营农场所有,经营权由国家统一支配”,②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区的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中国国家同时拥有兵团垦区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及经营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代表国家行使所辖垦区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兵团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主要限于土地所有权制度,但也已经符合了当时国家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其结果是农业振兴、边疆安稳。当时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整理、耕地保护等制度尚未建立,兵团战士尚不知“承包”为何物,土地流转为国家所禁止,与农地伴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是无从说起,好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后来显现的弊端在当时被建设国家的热情淹没。除了后来在“”期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兵团初创时期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模式,其中集一代人边疆拓荒的做法,足以载入史册,值得后世借鉴。

兵团恢复初期土地制度(1982~1992)

这一阶段是属于新疆兵团恢复建制后的过渡时期,也即兵团恢复后由农业部直属向中央直属过渡时期。197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中央撤消,成立新疆农垦总局。这一时期原兵团人心涣散、人口锐减,农业生产力极大下降,屯垦戍边作用极大削弱,边疆安全隐患多次显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王震副总理建议中央政府于1981年批准恢复设立新疆兵团。但改名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全脱离国防序列,不再是编制,而是划归农业部管辖,兵团战士也改成兵团职工。恢复建制后的新疆兵团身处全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家庭承包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全国农村耕地的主流制度。因此,兵团恢复伊始,就开始初步施行土地承包制度。并借鉴内地土地承包经验和结合自身管理运营特点进行探索。这一时期,新疆兵团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开始按照中央土地政策并随全国形势出现较大分离。

初期的土地承包形式是“一主两翼”。在大农场承包团场土地,分包给小农场即家庭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行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以职工家庭庭院经济和职工自费开荒经济为两翼的承包形式,并划给宅基地,鼓励自建房,鼓励农业副业生产。这样的土地承包措施在当时极大提高了兵团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允许自费开荒,则为很多职工打开致富之门。这一时期新土地承包制度的实行,借鉴的是内地土地承包制度,自身特色是承包土地面积比内地大,改革结果是使职工报酬与劳动挂钩,盘活了基层经济活力,“基本解决了基层职工吃团场大锅饭的问题”③。但是团场经营管理中的和低效率问题并未触及。后期开始实行土地的企业化承包经营制度,类似现在的龙头企业模式。由团场作为大企业,或者竞争上岗产生大农地承包经营企业主,实行农牧团场的企业化经营,团场的农业经营主体地位被强化,并实行统分结合,层层向下转包直到职工家庭。后期的土地承包制度借鉴的是内地城市国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结果是解决了团场干部吃团场大锅饭的问题,且把土地通过层层分包到农户,也能很好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当时形成的承包制度结构至今仍在适用。此次土地承包制度的缺点是风险分配欠合理,团场承担全部生产风险,职工则只生产赚钱,不负担农业风险。

兵团计划单列后的土地制度(1993~2000)

改革开放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百业俱兴,农业部的行政职能有限,已经不足以支持新疆兵团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于1990年批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省级中央直属单位,实行计划单列,赋予兵团更多行政职能,对外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党政军企合一体制渐次形成。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高度重视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农业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新疆兵团,兵团土地制度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化。1993年,新疆兵团党委决定在兵团团场实施“两费自理”制度,就是把兵团农户推向社会主义市场,取消职工等级工资,生产用具和牲畜等作价分给职工,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但是生产费和生活费“两费”由职工自理。个别团场还试点租赁土地经营制度。“两费自理”和“租赁经营”开始在兵团团场逐步推广。租赁经营就是非新疆兵团团场职工承包经营土地。

贯彻“两费自理”和“租赁经营”等土地承包制度,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势所趋,但是兵团自身的党政军企合一体制,还有待与国家整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磨合与兼容。在“两费自理”等新的土地承包制度下,农业生产风险由兵团团场全部负担,转变成由兵团职工自担一大部分风险,这提高了兵团职工进入市场的风险意识,也提高了其农业生产积极性,但是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投入高、回款慢、风险大的市场特点,同时随着老龄职工增多,社会福利程度的提高,集成于土地的社会保障压力逐渐增大,职工上缴任务相对变重,也使较多兵团职工对于新的土地承包制度颇有怨言,兵团当局又面临给职工减负增收以藏富于民的极大压力。

实行“1+3”文件后的兵团土地制度(2001~2005)

2001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颁布《关于深化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试行)》,后经试运行后于2004年11月正式颁布《关于深化兵团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因该正式文件附有关于“团场分配”、“团场财务”和“团场基层民主”的三个附件,史称“1+3”文件,生效至今。2004年11月正式颁布的“1+3”文件,突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目标是转变兵团行政职能,强化团场基层民主,“理顺分配关系,减轻职工负担”。④

这一阶段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使兵团团场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硬实力方面趋于流畅和定型,但是软实力方面还存在与内地或者国外市场接轨问题,和内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等问题。如租赁兵团土地经营的农户,因为没有职工编制,一旦土地经营到期,可能面临老无所依。还有兵团团场的统购统销价格可能偏离市场价格,这是兵团特殊体制的自身属性使然,短期内不能避免,但这也引起兵团当局注意,兵团土地承包制度期待进一步的改革。

兵团土地承包长期固定制度的形成(2006~至今)

2006年,为响应中央政府农业税费改革,更好的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兵团党委基于对“1+3”文件颁布实施以来的经验与问题的总结,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1 + 3”文件若干政策的补充意见》。目的是理顺团场与职工的分配关系,就是统分关系,规范土地承包费,以减轻职工农耕经营的成本负担,同时也加快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接轨。

“1+3”文件补充意见确立了“土地长期固定”、“负担只减不增”、“享受社会保障”和“生产自主经营”等惠民政策,体现了兵团当局的富民思路。此时,兵团当局的目标已经指向农业现代化,因此,兵团城镇化、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改革,与兵团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并举。“1+3”文件补充意见确立了兵团团场的基本农业经营制度,形成了长期固定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制度,把新疆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行政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较好的接轨,为兵团农业生产领先全国,打下坚实良好的土地制度基础。

2006年底兵团党委提出了将兵团耕地区分为“职工定额地”、“职工经营地”和“职工自用地”三种地,这是借鉴内地垦区的先进经营经验的划分方法,从此,新疆兵团团场土地承包制度政策基本定型。

“职工定额地”就是用于满足职工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并缴纳养老保险的土地,只有在编兵团职工可以依据职工身份享有,因此又叫身份地。根据身份地的性质可以看出,要让普通职工基本生活更加富裕安稳,扩大身份地不失为明智的善举。“职工自用地”则是职工家庭的房前屋后,每户给上两亩左右,用于职工根据个人喜好种菜自给或者发展庭院经济,其性质属于快乐地,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鸡鸭成群,能够带给团场农户更多的好心情,更多居住乡间连队务农的乐趣。“职工经营地”则属于市场化的能者多劳土地承包形式,种田能手可以多承包,无心耕种者也不强求。这一部分土地是兵团土地的主要部分,兵团土地制度改革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一部分土地的改革。

笔者认为,“职工定额地”需要扩充,但也需要设定上限。扩充为了给兵团团场农户扩大福利,这是社会历史发展大势所趋,但是以前国企改革的教训显示根据身份得到薪酬可能导致的不劳而获现象,譬如,农户拿到很大的身份地以后,转手出租,自己不再耕种,只吃租金,而租地的实际耕种者需要代地主上交养老保险,承担一切农业风险,还要给地主交租,这种土地流转在客观上培养了农村社会寄生阶层的形成,形成新的制度性剥削,而有剥削就有压迫。因此笔者强烈认为福利性质的“职工定额地”即身份地应当设定面积上限。

“职工经营地”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团场职工致富的双重利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不再赘述,就团场职工致富而言,根据现行农业科技条件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根据笔者在诸多团场调研得见,耕种20亩棉花地是贫困生活水平,耕种40亩棉花地可达温饱,节衣缩食才可以供养一个孩子读大学,耕种100亩棉花地才可达温饱,耕种500亩棉花地才可以达小康生活水平,要达到土豪水平至少需要耕种1000亩棉花地。简言之,谁能握住“职工经营地”,谁就掌握致富源泉,因此承包土地的发包程序的公开、透明、公平就是极端重要的土地承包附随制度,而新疆兵团土地发包程序制度建设需要和兵团团场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一起进一步的完善。

兵团土地制度的未来展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土地承包制度,历经建国以来诸次改革终于基本定型。检视兵团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演进史,可以明显看出兵团土地制度主要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动而改革前进,同时也因兵团自身党政军企合一性质和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一直与内地土地制度存在较大的不同。

一方面,新疆兵团土地制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协商性,减少行政强制性。这是市场经济所需,也是政企分开所需。新疆兵团的土地制度运行中的行政性十分强烈,统一购买种子,统一购买农资,农产品以兵团定价统一收购。这种行政命令结构在过去有很大优点和保障作用,但在当代已经显现出与兵团农户自由耕种和自由出售农产品的意愿的较大冲突,这滋生了倒卖农产品阶层,譬如江浙一带有商人每年来新疆兵团一次,只要把兵团棉花运出卡子,即可以市场价倒卖牟取暴利。偶然在灾年也会酿成。未来兵团必然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新疆兵团土地制度应该会考虑增加兵团农户离婚、继承时候的土地归属问题的规定,也会增加关于土地承包尤其转包合同纠纷的解决规定。由于新疆兵团的特殊性质,兵团土地属于国有,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可以适用于全国就是不适用于新疆兵团。而且新疆兵团的土地承包合同兼具承包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双重属性,这与是内地的巨大不同,因此,在新疆兵团团场,凡遇到农户离婚、继承时候的土地归属纠纷问题,一般由团场政研室口头表态,土地可以给谁承包,这时候法院才敢把团场政研室口头表态写进法院裁判文书里,因为未经团场政研室同意的关于土地的法院判决,到了团场也是废纸一张。 至于土地承包尤其转包合同纠纷则兵团法院一律不予受理,因为无法可依,这样太影响法院权威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兵团土地制度的微观缺陷,虽然瑕不掩瑜,但是会导致纠纷不断,相信未来兵团会有新的土地制度设计,逐渐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

(作者为塔里木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兵团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B02)

【注释】

①赵柳成,陈畅:“新疆兵团体制演变探究”,《中国农垦》,2011年第4期。

②卢全晟,张晓莉,于鸿君:“兵团农地制度变迁历程研究”,《农业经济》,2010年第8期。

③曹健,李万明:“兵团土地经营制度创新与农业现代化”,《新疆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

第9篇: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云南边疆;高职院校;人才引进; 培养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引进与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标准界定和引进不科学

当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引进中,相当一部分院校其实并不清楚“人才”的真正内涵或者不清楚自己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进的人才如果不能与学校需求相对应就只能是增加表面数量,加重学校负担,影响学校发展。

(二)人事制度改革迟缓

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渠道不畅,人才“统调统配”“单位所有”的旧的管理模式没有改变,人才管理的封闭性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相适应,用人单位引进人才仍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自;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一流人才得不到一流待遇,难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生活、工作、环境差

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引进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知名度低;二是运输线长、工业品、生活用品价格普遍偏高;三是教育基础差,高考升学率低;四是地处偏僻地区,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五是经济不发达,福利和补贴低;六是由于地域的原因,职级低,职称评定难,实际收入低;

(四)引进形式单一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机制主要以传统型为主,也就是人事部门根据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计划进行招试和到人才市场选拔人才。这种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没有人事部门的批复,引进人员的各种福利问题都无法解决,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形式依然处于单一化局面。

(五)重引进、轻培养与管理

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都积极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不惜重金挖来了人才,但引进后,却很少谈人才的考核、晋升、激励和深造,使得人才缺乏后续的使用、管理和深造。

二、解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扩大宣传

在新一轮的社会形势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对内和对外宣传工作,增进人才对云南桥头堡建设和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当前的工作状态、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等相关信息的了解。

(二)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第一,打破唯学历、唯职称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要求,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是对一名教师的首要要求,其次是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第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的引进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渠道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从这样的渠道引进人才,在“技能”上一定是欠缺的。所以,边疆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应扩宽渠道。一是向社会、企业、国内外寻找、引进符合专业技能要求的专家,让他们把真实的实践带入学校,带上课堂;二是要从人才单位所有的观念向人才资源共享的观念转变,实施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聘请名誉教授、兼职教授以及采用共同培养,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第三,组织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会同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组成专家组。经过试讲、讲座、报告、谈话等形式,公正地对拟引人员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用。第四,对引进人员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到时,考察其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个人品质和业务素质等内容,对人才进行客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确定是否录用。

2.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

第一、重视引进人才的再培养。科学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人才也需要一个知识更新和补充的机会,关注人才的持续开发,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养、讨论和交流、考察和调研的机会,让他们到国外、到发达地区、到先进单位去参观学习。第二,加强人才的管理。创建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和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一是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努力使全院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才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二是要制定人才表彰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不断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引入竞争机制,让其充分展示真才实学,在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薪酬体系。

(三)合理规划、科学引进

科学规划人才引进方案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基础。学校应在正确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和在校生人数等做出明确的定位,这样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就会目标明确,根据学校的实际,在各方面作出要求,从而避免人才引进的盲目性,使人才引进与学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规划相匹配。

(四)营造环境,以情引才

1.硬环境。优秀人才很关心其所在学校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因为这些是优秀人才开展工作,出成果的平台,是其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些保障,那么即使引进了高级人才,也不会留得住人才。

2.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包括各种人文环境,提倡宽容个性,鼓励创新的用人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千方百计在以情引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方面下功夫,使人才在一个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

3.制度环境。引进优秀人才是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谋求发展,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良好的管理方式是促进人才发挥潜能和价值的必要条件。所以,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培养管理制度,应对教师的使用、培养、权益、义务、待遇、考核、激励、升降等方面做出全面而合理的要求与规定,使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总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结合学校实际,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工作,努力创造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求是,2005,23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