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谚网络范文

古谚网络精选(九篇)

古谚网络

第1篇:古谚网络范文

一、谚语导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导语至关重要,运用谚语导入新课,既可导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使干巴巴的说教变得妙趣横生,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遗传变异时可以引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出生物现象,引用“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来引出生物变异现象。再如在讲授营养繁殖的内容时,可引用农谚“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来导入。同样在讲授“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可引用“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谚语。由此可见,谚语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谚语设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进取精神

运用谚语能调节学习的情趣,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教师可运用“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提出疑问,早上的空气真的那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间在15时—17时。实践证明,把这些生动鲜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来自群众实践的经验总结引入课堂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收到如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三、谚语释疑解难,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时可以适当运用谚语来释疑解难,往往会引人入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可以运用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来深刻阐述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常存在着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肉食动物取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间通过复杂的取食关系而相互联系就形成食物链。教师接着还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讨论后,自己正确写出这两句谚语的食物链。由此可见,适当运用谚语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多种能力。

四、谚语小结,增加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小结适当运用农谚,形式新颖,效果更好。例如,在讲完生态平衡的内容后,可引用“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学生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再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可引用谚语“黏土赔沙土,一亩顶两亩”小结。又如教师讲完甲状腺激素作用后,可引用边远农村曾经流传的农谚“一代呆,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来进一步说明甲状腺的调节功能。这样的小结不仅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而且对当堂课的知识有了一个复习、整理和提高的过程。

五、留谚思考,增强知识反馈

适当运用农谚给学生留着课后思考,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拓展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过“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后,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有收无收在于肥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和“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等农谚。再如教师在讲完“生物的无性繁殖”时可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呢?留课后反思。这样学生既学到相应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由衷地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2篇:古谚网络范文

[关键词] 课外 真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7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在指导孩子进行大阅读,但是阅读的过程仍缺乏有序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因此阅读的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假读”。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使孩子课外“真读”呢?

一、 阅读内容适切推荐,促“真读”

读什么?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要对拟推介给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以求达到最佳阅读的效果。

(一)阅读书目分年级推荐,促“真读”

1.教材链接推荐:教材链接推荐给孩子阅读的书,有助于孩子深化对课文的学习。教师集中筛选每册教材中推荐的书目,作为首要推荐书目。

2.教师经验推荐:教师根据孩子的阅读兴趣,选择性地每月推荐一本书,每学期推荐4本。(1)名校名师推荐:参考特级教师蒋军晶、窦桂梅等名师的阅读推荐书目,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孩子的阅读书目进行推荐。(2)一线教师推荐: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比较了解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加以整理推荐给孩子阅读。

3.同伴推荐:同伴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是可以接受的,同伴包括同学、朋友、学长等。①学长推荐:学长看过的书推荐给下届的孩子看。每学期开学,到班里调查读书情况:我最喜欢读的书(1-3本)。语文教师负责搜集,男孩女孩喜欢的书分开整理好,推荐给低一个年级的孩子阅读。②同学推荐:同学在看的书比较容易引起孩子的关注,好看的书容易风靡全班,所以同学间推荐的书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

4.网络参考推荐:不同版本的网络推荐书目,如,2011年的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人民日报》推荐的“100本适合孩子阅读的精品书”。参考这些推荐并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孩子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

(二)经典语文适时推荐,促“真读”

语文学了大量的阅读外,积累一些经典语文知识也非常有必要。经典语文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不能太难或过易。经典语文积累的方法要靠背诵。

1.唐诗宋词分年级推荐。小学生必背的唐诗宋词80首安排在小学一、二年级背诵考核,每学期安排20首,每学期另外推荐20首选背的古诗;到了三、四年级,每学期安排20首必背古诗的默写,另外每学期再推荐选背古诗2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推荐20首选背古诗。这样的安排相当于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2.《三字经》和谚语、歇后语、格言适时推荐。根据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园地中的《三字经》学习,适时选择《三字经》中一些适合孩子学习背诵的内容推荐给孩子。同时,谚语、歇后语、格言也安排一些内容让孩子背诵积累。

3.《论语》和小古文中小衔接推荐。学完《孔子拜师》这课,课后有几句《论语》的学习,借此机会每学期向学生推荐20句适合孩子背诵积累的《论语》。

(三)特别的需要针对性地推荐,促“真读”

1.心理特殊的孩子,针对性地推荐。特殊的孩子每个班都有。而有些书的阅读也许能改变孩子的很多问题。我们班有个孩子特别自卑。为了让他走出生活的阴影,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我推荐他阅读《草房子》。

2.爱好特殊的孩子,特殊推荐。有些孩子有一些特殊的爱好,或者爱好探险、 或者爱好猎奇……对这些孩子,教师就要推荐一些相对应的书给孩子阅读,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二、阅读过程优化管理,促“真读”

(一)编制《阅读手册》,促“真读”

每个学期编写一本课外《阅读手册》。《阅读手册》包括每学期读书推荐书目、古诗背诵篇目、谚语、格言、歇后语、小古文,还包括快乐读书单(阅读时间、书目、内容、好词佳句、心得体会等)、读书考核单。教师可以有具体的操作方案和操作内容,做到内容上的连贯性,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性。每个学期、每个学生一本。

(二) 保证阅读时间,促“真读”

孩子的课外读书要有时间保证,因此要合理利用校内时间,不同年级一天的阅读时间安排有序。学校统一落实指导的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开设阅读指导课;学校统一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并与其他学科相互协调,减少课后作业,使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得到保证。

(三)推动阅读活动,促“真读”

1.教师课内导读,促“真读。课堂上,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导读课,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2.阅读成果常规展示活动,促“真读”。可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推荐阅读,如小组、班级、年级之间的交流展示活动。

3.串门阅读,促“真读”。 假日“串门阅读”是指组织居住靠近的孩子在假日集中到某个孩子的家里进行阅读,可以几个孩子共读一本书,也可以几个孩子分别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这个活动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的目的,增加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4.亲子阅读模范家庭评选活动,促“真读”。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很轻松地就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了“亲子阅读模范家庭”的评选活动。

(四)指导阅读方法,促“真读”

教师做好导读工作,教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方法,如怎样略读和精读、怎样做摘录笔记、怎样写读书体会等,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评定。还可以向孩子介绍名人的读书方法。

三、阅读考核梯度实施,促“真读”

(一)分类细化过程考核,促“真读”

每学期一册《阅读手册》,推荐课外书12本,外加教材链接的推荐书目,每读完一本课外书写一张快乐读书单,写完交给教师考核、签字。为了保证每天看书,有一张《每日读书记载卡》督促孩子坚持看书。 古诗后面也有一页考核表,一二年级每学期安排了必背古诗、选背古诗的考核,一个学期考核一次。谚语、格言、小古文等后面也有一页考核表,每学期考核一次。孩子们在一次次细化的考核中坚持认真的读书,达到了“真读”的目的。

(二) 梯度实行星级考核,促“真读”

阅读考级分为1―8星级。毕业时大部分学生应基本通过六星级水平考核,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11项目标,落实具体的量化指标。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态度,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考试前由个人提出等级申请,语文教师审核后报考。考试通过后,颁发星级证书。不能按期晋级的学生到下学期重新申请原等级考核,不得越级报考。原则上每年只允许学生自然晋升一级,以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质量。对确具有跳级能力的学生,在征得教师的同意后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课题组组织教师对其进行一次考试,成绩合格后确任所报级别。

(三) 自选难度挑战考核,促“真读”

孩子们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我们在编写《阅读手册》时就安排了挑战性的内容,阅读书目有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唐诗宋词分年级推荐,《论语》和其他小古文都有选背的内容。因此,考核时,让孩子自选难度挑战考核,能保证孩子阅读的长效性兴趣。

第3篇:古谚网络范文

一、扩展阅读范围,诵读国学经典

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诵读古代国学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提高道德修养。诵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学习《百家姓》,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姓氏背后精彩的故事,产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集体自豪感。《弟子规》从饮食起居、坐卧行走、言语举止等小事入手指导,避免了空泛说教,彰显出仁、义、礼、智、信的高雅要义,引领学生趋利避害、扬善去恶、见贤思齐。

不过,国学经典中某些观点与思想难免与现代精神有冲突,这需要教师按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二、推广使用普通话,规范学说河南话

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说好普通话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河南话是中原方言的代表,它通俗简练、含义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河南话里有不少词汇将会被人们遗忘。因此,河南人在使用普通话的同时,还是要会说河南话,别让我们的河南话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学说河南话,没有规范的现成教材,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教师在规范引导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河南卫视第九频道的《说说咱嘞河南话》栏目。这个栏目是我们河南话的大舞台,专家讲解很地道,还会播出生活剧,形象生动,好学又好用。

三、加强对联教学,做好谚语传承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声韵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联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去做:(1)联海拾贝。引导学生收集并整理经典对联,积累素材。(2)搭台交流。为学生搭建对联交流的平台,开展优秀对联评选活动,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对联进行展示和交流。(3)组织游戏。鼓励学生尝试口头吟联作对,进行友好比赛,要玩得雅致有趣。(4)应用训练。在学生熟悉对联知识和掌握大量对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实用对联。如为春节编写春联,为开张、庆典、生日编写贺联,为爷爷奶奶编写寿联等,让对联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谚语是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人民群众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可是现在不少谚语都面临着传承方面的严峻考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和使用谚语就显得特别重要。

谚语的收集比较容易,可以从课内外阅读物中零星获取,也可以上网集中查阅。可是要想熟练使用谚语,还需要有一个强化学习与巩固的过程。像《九九歌》中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学生只有在经历了寒冬之后,才会有深刻体会。而像“开,种小麦”,学生只有在深秋时节到田间地头去,亲眼目睹农民在野菊飘香的季节里辛勤劳作的情景,才会对冬小麦的种植时间铭刻在心,运用起谚语来才能得心应手了。

四、强化写字训练,认真写好汉字

汉字作为我们的母语符号,已经传承使用了几千年。可是不少学生书写汉字都做不到规范、端正与整洁,更不要说格调了。更有甚者,错别字连篇,某些不伦不类的网络用语高频率出现。所以,学校要强化写字训练,让学生写对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练好书写基本功。这要从三个方面来做:(1)保证写字课时间。用充足的时间辅导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进行足够量的练习。(2)重视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指导学生坐姿要端正,捏笔要稳,运指要灵活,在书写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心无旁骛。(3)教学书写毛笔字。开展毛笔字的书写教学,用毛笔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造型美、含义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名家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探寻书法的技巧所在,循序渐进,熟能生巧,初步形成个人的书写风格。

第4篇:古谚网络范文

关键词:谚语 汉语谚语 谚语社团

汉语谚语十分丰富, 谚语的定义至少有八九种。据温端政(1985)所讲,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谚语只包括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在《汉语语汇学》(2005)中进一步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其要点是:谚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谚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这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谚语是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是谚语区别于表述性成语的形式特征。本文中的谚语指狭义的谚语。

现代的谚语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温端政(2000)的观点,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谚语研究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谚语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郭绍虞、薛诚之等。郭绍虞《谚语的研究》(1921)认为广义谚语太宽泛,首次主张把狭义谚语作为讨论对象。杜同力《关于谚语的报告和说明》(1925)涉及谚语的方方面面,但讨论的问题不够集中,也不够深刻。曹伯韩《谈谚语》、陈以德《从谚语的搜集整理谈到口头语的语汇》和王国栋《谚语的搜集和整理》从谚语的搜集整理中看到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王顺德《北夏农谚研究》从地方性谚语这一角度去研究农谚的意义、性质和功用。薛诚之《谚语的探讨》(1936)最先提出谚语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民俗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研究观注把谚语同其他容易混淆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格言、歇后语、歌谣等进行比较,指出其间的异同;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口语调查,到人民群众中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但这时并未把谚语研究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水平。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谚语研究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谚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马国凡《谚语的特点》(1960),杨欣安《成语与谚语的区别》(1961),《略论中国谚语》(1961)等。这时的谚语研究侧重于特点、分类和内容等方面,把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自觉运用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

三、新时期的谚语研究

新时期谚语研究进入鼎盛时期,研究范围广泛。主要著作有武占坤、马国凡《谚语》(1980)、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1980)、孙维张《汉语熟语学》(1989)和温端政《谚语》(2000)。在广度上,注重谚语的语用研究,包括谚语的社会功能、语用作用、修辞作用,以及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谚语研究的广阔领域。在深度上,对谚语的性质,除了多方面探讨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外,还注意探讨更有概括力的本质特点。另外,谚语语义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此外郁福敏、郭珊莲《英汉习语对比》(1999)和蒋晶《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2000)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对汉、英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四、新世纪的谚语研究

新世纪对汉语谚语本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何学威、陈素萍《论谚语的形式美》(2003)论述了汉语谚语的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多样统一美。罗圣豪《论汉语谚语》(2003)指出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西方谚语逐渐消亡,而汉语谚语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运用》(2004)对几部谚语集子和谚语词典进行考察,发现汉语复句谚语中95%以上是用意合法创造的,并从汉语社会的文化特质、历史变化、汉民族语言习惯、汉语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江源源《从系统功能角度解读汉语谚语》(2011)讨论了谚语在“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侯璞《谚语的语篇功能》(2012)提出“谚语语篇块”的概念,论述了谚语语篇块的信息结构、内部衔接、内部连贯、篇章分布及语用功能。

此时,谚语研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地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谚语,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运用,相互起作用的。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2003) 、李建欣《汉英谚语文化比较》(2012)对汉、英谚语的渊源、文化涵义、语言特点和社会功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苏研《中韩动物谚语的比较分析》(2003),卞小玢《以动物表意的汉日谚语比较研究》(2008),鲁杰《汉语和保加利亚语中的动物类谚语和俗语比较》(2009),于杨《对于有关动物的谚语的研究——以比喻表达为中心》(2011),李冰《概念隐喻视角下的汉英动物谚语对比》(2011),鲁畅、吕楠楠《中日动物谚语概念隐喻的比较》(2013),洪艺维《浅析汉泰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2013)对中外动物谚语的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荣楠楠《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2007)、乔伟《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2008)、张丽娟《谚语中的性别表达的日中对照研究》(2008)、梁春凝《汉英谚语中性别偏见的对比研究》(2008)、孙贞敏《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2009)、蒋静《论中日传统谚语中的女性文化观》(2013)等对中外性别谚语进行了对比分析。

徐宇《含有数字的英汉谚语对比研究》(2001),许亚丽《英汉数字习语对比研究》(2002),夏雪、焦授松《通过数字谚语看中德文化异同》对中外数字谚语从形式和意义上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中外谚语的对比还涉及其他各方面,如:孙巧慧《从谚语看中日两国的宗教思想》(2012)、李明月《韩中饮食谚语对比研究》(2012)、于湘泳《中日谚语中的鬼形象比较》(2013),郑丽君《英汉谚语修辞对比杂谈》(2013),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在汉外谚语互译方面,赵爱莉《英汉谚语互译的跨文化研究》(2002),曹曦颖《动态对等在谚语翻译中的体现》(2002),赵铁军《汉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2006),黄娴《归化和异化:英汉谚语翻译的文化策略》(2006),井媛媛《规化异化翻译方法在谚语汉译中的应用》(2006),周晶《关联理论在英谚汉译中的应用》(2007),陈园园《试从功能对等视角探讨英谚的汉译》(2008),王腾腾、何大顺《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谚语的互译策略探讨》(2012),张芳、陈敏欣《英汉谚语的差异与翻译技巧概述》(2013),毛建《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2013)等探讨了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2003),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2007)、《当代认知理论与谚语的认知观》(2008),汪少华《谚语·构架·认知》(2008)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谚语的认知特点和形成机制,重点分析了谚语理解的认知机制。蔡晓斌《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2007)、付平平《概念整合理论对谚语的解读》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及概念整合网络模式从认知层面对谚语进行了分类。李静《谚语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分析》(2010),冯宗样等《中英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分析》(2010),陈娜《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2012),寇福明、乔玲玲《英汉谚语的隐喻性特征研究》(2012)将谚语研究置于概念系统之中,探究谚语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

贺娅(2010)《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俗谚语选编调查研究》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选编的俗语和谚语在语料选择、复现率、识别度、注释、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编写建议。王振来《熟语的文化附加义》(2008),林安洪、姜诚《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09),赵现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2010) 指出谚语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纪玉华、吴建平(2008)《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里的谚语引用的策略与动机进行了批评分析。郭文姣(2011)《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谚语理解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通过ERP脑电实验,对语境和熟悉度对汉语谚语理解的影响进行了阐释。

纵观已有的谚语研究,笔者发现极少有人从谚语的社团性角度对谚语进行系统研究。所谓“语言社团”(speech community),又译“言语共同体、语言集团、语言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们的集合体”。比如使用同一口令的部队就可以视为一个语言社团。谚语的社团性则是谚语运用所表现出来的社团性的特征,把使用同种类型谚语的人就可以视为一个谚语社团。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一书中从谚语的性质和作用角度将谚语分为八类:讽颂谚、规诫谚、事理谚、生产谚、天气谚、风土谚、常识谚和修辞谚。而根据谚语的文化含义可以分为四类: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反映人文思想的谚语反映,道德观念的谚语,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的谚语。根据产生时间可以分为:古谚和今谚两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谚语的分类无疑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对谚语的划分,有的同一层次上使用了双重标准;有的角度一致,标准统一,但是过于简洁,失去了划分的意义。对汉语谚语社团性的研究,可以另辟蹊径,为划分谚语提供新的标准。

刘爱玲(2006)《禅籍谚语研究》,崔花云(2006)《论武术谚语》,李铁范、金陕军(2010)《汉语养生谚语论析》,钟恒、洪涛《汉语医卫谚语分类概说》(2010),张天柱《中国农业谚语的继承和应用》(2013)等对汉语中某一类特定领域的谚语进行了研究,推动了谚语社团性的研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汉语谚语十分丰富,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温端政.谚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第5篇:古谚网络范文

一、收集乡土文化,占有写作素材

写作实践表明,只有广泛地占有素材,才能保证选材的质量。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写作素材。漳州地处福建省的最南端,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漳州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创造了一个花团锦簇、花果飘香的富庶宝地,更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闽南金三角文化。闽南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多样而独特的风貌: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音韵词汇;艺术方面有唐宋音乐遗响南音、宋元戏曲活化石梨园戏、傀儡戏等;有世界各大宗教与独有的地方信仰;工艺建筑有造船、瓷器、制茶、手工艺以及闽南民居、寺庙等。还有婚嫁寿庆、崇宗敬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行业习俗、礼仪习俗、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以及方言谚语和传说故事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教师应重视这个资源,引导学生开发、利用好这个资源。

在发动学生搜集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放任自流,而应传授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在发动学生收集材料之前,笔者先把漳州本土文化设定为七个主题内容:名胜古迹、特色建筑、地方名士、漳州小吃、民间故事、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手工技艺、以及民间歌谣、方言、谚语)。让班上50位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前六个主题模块每个小组5人,剩余的人负责文化艺术这一模块),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模块,形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南山寺、威镇阁、云洞岩、古街石牌坊等景点,向学生介绍漳州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特点,并指导他们实地调查。他们或通过走亲访友了解古城历史、传说,或围绕古迹向知情人士问长道短,或通过图书馆搜集有关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或上网点击相关术语查找网络资料,或从乡土报刊、杂志、书籍中摘录、剪辑民间歌谣、谚语等资料。最后,指导学生将调查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制成课件,分批分主题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在班上交流、讨论,互通有无,形成资源共享。

二、思考乡土文化,探寻写作话题

学生搜集的素材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对于乡土文化中内在与本质的东西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样还是没办法好好利用搜集到的资源。有些学生写作时痛苦至极,抓耳挠腮,最后还是腹中空空,没法运用上搜集的文化资源。还有一些学生写作时不顾文章的主题简单罗列“大量而丰富”的乡土文化素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挖掘素材的思想内涵,写文章时自然就不知如何运用素材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从搜集的材料中提取话题,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再次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素材库。

笔者要求学生按不同的类型对搜集的素材进行整理。比如,按乡土文化的不同形式分类,可分为人物事迹、名胜古迹、地方小吃、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等。除分类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每一乡土文化素材能够适用的写作话题,并在素材后补上这个话题。假如任凭学生自己思考整理素材,有些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教师的要求就会落空。所以,教师进行适当的介入是很有必要的。在他们整理之前,笔者先从每种形式的乡土文化素材中拿出一个事例做示范。例如,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事迹简略为:“山乡孩子”、“文化巨人”、“桑梓情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3]――勤奋、乡愁、文化融合、兼容并包等;土楼:斑驳厚实的土墙,历经风雨的黑瓦,土楼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土楼人团结、坚忍、勤奋、乐天的禀性;“猫仔粥”[4]――夫妻恩爱之情;《人心不足蛇吞象》[5]――知足常乐;“庭院难走千里马,花盆难栽千年松”[6]――自古英雄多磨难;一些民间故事表现的主题更是十分鲜明、深刻,大多反映了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做好示范后,学生或自己思考或小组探讨或向老师咨询,很快对素材进行了清晰而深刻的梳理。

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素材,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考、挖掘素材的内质,做到一材多用。由于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一则材料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材”可以“多用”。一材可以多用,但运用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应根据不同观点的要求,作一定的取舍,表述时要突出强化与所证观点有关的地方。如上文林语堂先生的事例,既可论证勤奋,又可阐释乡愁,还可用于谈论文化融合、兼容并包等话题。但在表述时要注意侧重点:论证勤奋时,重点叙述他由“山乡孩子”到“文化巨人”这段经历;阐释乡愁时,重点叙述“桑梓情深”;谈论文化融合时,侧重叙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与观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则应一笔带过。

对素材进行多思考深挖掘,不仅可以加深对素材内涵的理解,还能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素材,写出优秀作文的目的。

三、展示乡土文化,丰盈写作表达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最佳办法就是对知识的运用。所以,在平常的习作中要让学生尽量地展现乡土文化资源。而学生在写作中能否用到乡土文化资源,教师的命题至关重要。好的命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命题时,要根据学生掌握乡土文化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以激情去写他们搜集的素材。

笔者把乡土文化作文教学与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表达交流”模块结合起来,学生从“表达交流”模块中的写作专题可以获得很多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再运用上自己整理的乡土文化素材库,就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尽量写家乡人家乡事家乡景。每一块土地,每一处山水,都装点着不同的乡土胜迹,流传着荡人情怀的风俗民情,哺育出造福桑梓的志士仁人……教师应指导学生去展示乡土文化中独特的、积极的、美的方面,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乡土文化中不足的一面。在写法上学生可以从课本的写作专题中获得写法指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他们熟悉的名家的乡土文化作品,如鲁迅的《故乡》、《社戏》,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特别是漳州本土作家的一些作品,如《圣地三平》、《悠悠古文庙》、《千年古街大同路》等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物、身边景和心中情,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

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地俗语、谚语,名人经历、名言等乡土文化素材作为论据来论证主题。命题时可直接采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表达交流中的练习题目,也可采用自拟题等形式,让学生做到灵活运用素材,自由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认识、追求和感受,反映学生对善恶、是非、美丑的鲜明态度和情感。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地方自豪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乡土文化,将其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就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福建省级课题《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研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宗厚.漳州你好[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漳州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全四册・第一册)[M].华安县印刷厂,1991.

[5]漳州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M].华安县印刷厂,1991.

第6篇:古谚网络范文

传统的语文课程由于受到课堂教学的制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实践机会少。然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体现了语文课的实践性,其中“专题”又是突出实践性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教科书和课堂的局限,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然而教学的实际操作千差万别,作为一个乡镇中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多动脑筋,就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还可以生动有趣地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体现灵活性

内容与形式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展。(1)因地制教,力求使“专题”生动活泼。以新平县漠沙镇为例,可根据漠沙镇周围常见的花草鱼鸟来突出“专题”,如:蝉、鹧鸪、燕子是漠沙镇常见的虫鸟,在学习专题《鸟》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鸟的外形、动作、听鸟叫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自己所得到的感受,搜集写“鸟”的诗句或文章,如:“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写出蝉的外形和蝉鸣声;“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是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最后学生诵读文中咏鸟的古诗和文章,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领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肯定学生的个人见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专题《叶》时,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采集自己所喜欢的植物的叶,查找有关叶的资料,并突出热坝地方和山头叶子的差异,并让学生畅谈差异的原因。搜集写《叶》古诗,课堂上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的结果和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疑问。如:“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诗中为何写“数点红”?也可根据学生的个体认识情况谈一谈“且教桃李闹春风”的理解。(3)运用网络教学,使模糊的认识更形象化。乡镇学生没有见过狼和长城,因此在上这类专题时,要应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实现多角度了解专题的目的。

二、体现实践性

学生参与的体验实践活动,能突破语文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框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专题”时一定要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实践,跳出常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1)在实践中体验大自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组织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如:学习专题《气象物候》,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观察天空中云有什么变化,天气将会怎样转变,小组作好记录,注意哀牢山山腰、山顶和漠沙江边的温差原因,搜集一些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最后学生汇报总结。(2)在实践中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创能力。学习专题《广告》,课前学生从电视、报刊等搜集广告,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来的广告分为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两类,并说出每条广告好在什么地方,然后以当地的某一特产(甘蔗、荔枝、芒果)写一则广告或为花腰傣民族的服饰、民风习俗写一则宣传广告,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有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体现综合性

第7篇:古谚网络范文

自从中国加入WTO,英语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二语言。走在街头巷尾,甚至可以听到几岁的孩子用稚嫩童声在唱英文歌曲,对于英语教育的研究就更多了。其实知识就相当于商品,作为传播者,教师传授知识就像是在对知识做广告,所以AIDAS的有效广告模式,对于英语教育同样适用。

一、引起注意(Attention)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不会说英语就很难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全球性的语言早已经普及化、大众化。英语是联合国的5大工作语言之一,在世界上起主导作用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英语为母语,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英语是国际上沟通、交流的桥梁。而且,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有60%是用英语进行的,互联网信息近80%是用英语书写,许多科技出版物和文献资料都使用的是英文。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精通外语就意味着无法与时俱进,不能在本行业和社会上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会落伍于时代。因此,教师可以用以上的数据和事实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英语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发生兴趣(Interest)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如果我们对某本小说感兴趣时就会手不释卷,对某个电影、电视剧感兴趣时,就会一直想看,即使耽误吃饭睡觉、被家人责骂也在所不惜。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这样的兴趣,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对于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寻找身边的英语开始,通过寻找服饰、鞋帽上的英语,通过看英文画报、听英文歌曲、开展记单词比赛、记英语谚语、背英语广告、看原版的英文电影或与外国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让英语融入进生活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产生欲望(Desire)

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人类的欲望是多样的也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欲望分为基本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道德上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对于商品广告而言,就是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而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就是让学生有开口说英语、用英语书写的想法,即使用英语的欲望。中国加入WTO已经11年了,随着中国的发展,有的工作要求雇员必须精通英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来让学生明白,学了英语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才会找到好工作,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受人尊重,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可以在公共场所播放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张贴一些英语名言警句,发放一些用英文书写的公益性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书、画面生动形象的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来促使学生产生要学英语的欲望。

四、引起行动(Action)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从注意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英语学习发生了兴趣到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欲望,都是为了引出下一步,即开始行动,认真学习英语。学习英语虽然不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要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精神。我们从咿呀学语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语言的学习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当然不是依次单独进行的,有时要同时进行几个步骤。

听(Hearing),可以从听英语歌曲、英文故事开始,每天听10分钟左右。有条件的可以和英文为母语的外国人进行对话。说(speaking),可以先通过模仿朗读、背诵优美的句型、谚语、诗歌入手,先输入一些储备然后才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成竹的说出流畅、地道的英语。听和说是互动的,有时候可以同步进行,相辅相成。读(reading),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阅读英语文章10分钟,就能够让看到英语就有一种亲切感,保证阅读英文资料时的速度,看到英语单词就马上能够知道意思,大脑就反映得比较快。如果几天不看英语就会反应迟钝,看到单词会有一种陌生感。写(writing),读和写是相映生辉的,有了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输入(input)作保证,才可能输出(output)――写得出英文作文。

第8篇:古谚网络范文

这让我极为激动。但我的家人却似乎无动于衷。他们问:“Vine是什么?”且更悲剧的是,我那位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问我:“谁是保罗·麦卡特尼?”

和家人这种不太来电的沟通忽然点醒了我,特别在我读到一封来自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市场营销交互公司ExactTarget的电子邮件后。这封邮件提到,当把市场营销人员看作一个整体时,会发现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往往与其客户有很大的不同。

在日常电子邮件使用、手机发短信、社交平台应用方面,市场营销人员的表现往往比他们的客户活跃:约90%的市场营销人员拥有智能手机,而线上消费者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是51%;有93%的市场营销人员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营销信息进行在线购物,这个比例显然相当高,而与之对应的是仅49%的线上消费者会接受电子邮件的信息去购物。

那么这一现象重点说明的是什么?显然市场营销人员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的确是一个基本实情。特别是如果营销人员是基于他们自己而不是目标客户的行为做出一些针对消费者的营销假设,那么实际情况往往会影响到营销的准确性。以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这种错误的营销假设只会导致几句冷嘲热讽;但对营销人员本身而言,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如果营销人员和客户不在同一个频率里,最后可能会让客户怀疑:这人是不是从火星来的?而且这种错误的营销假设,也会让营销人员无法和目标客户产生共鸣。

有几句古老的谚语,或许能让市场营销人员获得一些真正的感悟。

哪里有鱼去哪里。市场营销人员应该了解谁是你的目标客户。但这些人在哪儿?他们使用哪种社交网络?喜欢读哪些刊物?参加过哪类社团?从何处获取信息?渔夫会先计划好在哪个池塘钓鱼,那么作为市场营销人员,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池塘吗?亲自去找答案吧,不要凭空假设。实际上只有销售和客服代表会直接面对真实的客户,但往往市场营销人员却不愿意直接和目标客户群接触。那么,现在就改变吧,看看自己邮件里的客户资料,然后邀请客户吃顿饭,或者至少给他们打个电话。

朝人多的地方开枪。换句话说,在销售之前要有预见力。市场营销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应用这个概念,就像著名冰球手Wayne Gretzky的名言:“永远向冰球要去的地方滑,而不是跟着冰球滑。”。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甚至可以在客户尚不知自己有需求时就为他们提供服务。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答案是在客户准备购买产品时,询问他们觉得产品有哪些问题,或产品可能有哪些问题。比如耶鲁电器灯具公司的博客上,会常“最好的四款蒸汽炉”、“最低分贝等级的洗碗机”、“如何清洗燃气烧烤炉”等文章。看看这些标题,是否会让文章看起来像是消费者报告?CEO Steve Sheinkopf没有把这家波士顿的电器企业定位零售商,而是要把企业变成资源。显然,Sheinkopf正在朝着人更多的地方开枪不是吗?早在销售前,他已经拥有了对市场的预见力。

第9篇:古谚网络范文

身边的某个朋友,前些日子,忽然有篇小说得了大奖。草根获此殊荣,实在是可喜可贺。我登门道喜的时候,她却感慨激动得什么似的。原来自从获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平日里交好的那些朋友,要么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要么冷嘲热讽酸文假醋,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平心静气地与她共同分享这盛大的喜悦。

朋友郁闷道:这个奖项,即便我不得,身边的朋友也得不到,怎么我一得,无形中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呢。

佛家称能够替别人欢喜为随喜。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仔细观察,会发现,随喜是一种能力。更多时候,大众往往可以悲伤着他人的悲伤,却不能快乐着他人的快乐。具体的原因,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心中的天平太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失去了平衡。

能够雪中送炭,需要的是古道热肠。而那些锦上添花的恭维,如果抛却功利的因素,又有多少发自肺腑的真诚?古人形容心胸狭窄的人,常用那句话,恨人有,笑人无。实在是一种淋漓恰当的白描。仇富、仇美、仇成功,那些肮脏黑暗的情绪缩在阴暗的角落里,虫子一样噬咬着疯狂的嫉妒之心,本来别人的快乐与己无关,可在善妒者的眼中,他人任何微小的精彩,都是对自己狠狠的打击。

前几天,网络上又掀起了一轮为1997年铊中毒的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庆祝生日的热潮。一个青春美丽活泼的花季女孩子,只是因为被人疯狂嫉妒,竟遭到了被下毒的惨剧。虽然,到现在为止,凶手还逍遥法外,但是,在十年来一波又一波愤怒的浪潮中,我相信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下毒者,从来没有一天日子好过。不能分享别人的美丽,然后去毁灭它,结果不仅毁了别人的生活,也毁了自己一生的快乐。

书上总说,能够爱人是一种能力,能够被人爱也是一种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倾诉和沟通是人类的本能。正因为如此,与他人共享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和友爱。西方有句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其实,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从来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可讲。救人于水火的道义或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担当,在和平年代毕竟稀少。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无非是,在别人摔倒的时候扶一把,在别人快乐的时候,能够跟着开怀地笑一下。幸福其实是可以传染的,如果你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体味分享到别人的快乐,那么,你便也沾染到了快乐的因子,从而拥有快乐晴朗的人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