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标题 国际音标 拼读规则 归纳总结 勤学苦练

常听人说,在英语考试中,音标题是比较难的一道题。我认为其实不然,只要把以下几方面的事情做好,做这种题就不成问题了。

掌握好四十八个国际音标。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得学好语音,而要学好英语的语音,第一步应学会四十八个国际音标。试想,如果你连四十八个国际音标都不会认和读,那怎么学好语音知识了。所以,要学好语音知识,不但要学会读四十八个音标,最主要的是还要弄清楚其分类及每组音标发音的区别和联系,即知道哪些是元音、辅音、爆破音、摩擦音、鼻音、舌侧音和破擦音,这些音的发音方法和技巧如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发元音时气流不受任何阻挡,只是其发音部位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元音而已;而发辅音总是要受到某种程度的阻碍,他们之间的不同是所阻碍的部位不同而发出不同的辅音罢了。如:发爆破音的共同点是参加发音的各器官互相接触形成阻隔,将气流逼住,然后突然取消,使气流冲出而形成爆破音;而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各自的发音部位不同,即发[p][b]两音在两唇,发[t][d]两音在舌尖,发[k]、[g]两音在舌后等。会读这四十八个国际音标不难,关键是掌握其发音方法及要领,发音方法如果掌握好了,这四十八个国际音标不难读准、读好,也能记得住。

掌握一定的拼读规则。掌握一定的拼读规则,是学好英语语音知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有人觉得做音标题难,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读音规则,也就是没有弄清楚一些字母及其组合在单词中的拼读规则。当然任何事物有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习英语单词的拼读规则也不例外。英语单词中字母及其组合的读音虽然千变万化,但绝大多数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五个元音字母Aa、Oo、Ee、Ii、Uu在开音节中通常读其相应的字母音;在闭音节中通常分别读其相应的短音,如[?蘧] [o] [e] [i] [u]等;再如字母组合ea在大多数情况下读[i:]和[e],有时也读[ei]等。当然也有例外,那毕竟是少数。我认为我们如果把拼读规则掌握了、学透了,再把这特殊的,少数的记一记,问题是不是几乎都解决了?

注意归纳、总结和联想。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平时在学习单词时就是要不断去思考,再不断地去学习。即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会读学习中的单词,更应该去归纳、总结他们的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规律。看多了,总结多了,其中的规律也就自然成形于脑中了,你说是不是?除此还要学会联想,即在学某个单词的字母及其组合在这种结构中的读音时,要联想与此结构相类似的字母及其组合在其他单词中的读音。这样一来,长此以往,以后你凡是遇到类似的单词,对这些字母及其组合的读音就基本上掌握了。当然前人已为我们总结了许许多多的拼读规则,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这些规则我们只需记住就行了,当然还要不断地去验证和体会这些规律、知识,因为,只有运用了体会,这些知识才会变成我们自己的学问。

第2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些家长比较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结果,学生会做题了,就算是学好了。但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是要把知识串联成线,充分挖掘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让数学更有系统性,思维性。本人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沟通新旧联系,提升数学思维

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学生先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对后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施加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对例题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处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的生长点上感知知识的发生、迁移、发展的过程,体味获取新知的乐趣,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前,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背了。而且因为有了1―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不用老师多讲,学生都会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了。整堂课很快就容易解决。那么在课堂上如何突破这一局限,提升数学思维呢?我在学生编出7的乘法口诀后,重点让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先说好记的,再说难记的。学生大都认为“四七二十八,六七四十二”这两句比较难记。那么我就把7的乘法口诀和以前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放在一张乘法口诀表里。(表略)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这样一展示,学生就能和口诀表的上下前后进行联系。如四七二十八,学生会说:可以看四六二十四,四七比四六多了一个4,那么24+4=28,四七就是二十八。有的还说:知道了三七二十一,四七比三七多了一个7,21+7=28,四七就是二十八。有的还说:知道了五七三十五,四七比五七少了一个7,35―7=28,那么四七就是二十八。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记住的不仅仅是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而是在这样的学习中,慢慢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因为很多学生在背口诀的时候,总是遇到不会的,就从开头第一句开始背起。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知识之间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可以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现在新学的知识中来。

二、突破练习局限,提升数学思维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多样化。学生能否多角度、多策略地、以及巧妙而创新地解决问题,取决于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也是评价教师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平时在做课本或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只寻求练习本身的正确答案,更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经历寻求结果的多种途径。学生在讨论多种方法的同时,提升了数学思维。例一年级上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从左数起,是第( )个珠子,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会从左到右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数出它是第18颗。

我并不满足于学生这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再次启发“是否还有其他的数法”。这时有些学生会去思考用“2个2个数或5个5个数,或是先数10个,再数8个,然后相加”的方法。上面方法的介绍和运用,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数学注入各种新鲜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我常常对学生说的“多快好省”,即方法多,速度快,质量好,又省力。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动思结合,提升数学思维

纵观现在低段的教材,几乎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现在的各式公开课上,动手操作也成了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我在想,数学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动而有“思”,动“思”结合。如果光动不“思”,那么动手操作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例教学8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8根小棒分一分,可以分成几和几?

师:老师刚才发现他的方法很好,现在请他来做回小老师。让他给大家演示一下。(先把8根小棒放在左边,然后移动一根到右边。这时,我让大家也跟着他分一分,并说一说8可以分成几和几?)当分到8可以分成4和4时,我打断了一下问:要不要再摆了?(有的说还可以再摆下去。)

师:能不能不摆就知道下面的分法?(有的学生已举手,因为在6和7的组成时,大家已有一定经验。)

学生:8可以分成5和3。

师:你是看到哪一组才想到的?

第3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的动机去激励与推动他们。这种动机可能是外部动机——来自家长、教师的教导、奖惩等,但最重要的是内部动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和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乐趣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我边出示画有小猴、八戒、大圣的幻灯片,边讲述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有一天,30只小猴到花果山上摘桃子,他们共摘了100只桃。正在为怎么分发愁的时候,猪八戒来了,小猴们忙请八戒叔叔分桃子。猪八戒眼珠一转,忙说:“好办,好办。”于是他先列式,然后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算完后他说:“你们每只小猴分3个,还余1个,这剩下的1个就归我八戒叔叔了。”小猴们都表示同意。正当每只小猴分得3只桃兴高采烈地准备回家时,孙大圣来了,他一看八戒列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再看看小猴们手中的桃,顿时怒上心头,抡起金箍棒要找八戒算帐。这下可把小猴们给弄糊涂了。他们想,八戒叔叔好好地给我们分桃,大王为什么还要找他算帐呢?……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可把握时机,导入新课。

二、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参与度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高速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适时设置。认知冲突的协调应贯穿在整个新授部分,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但教师要把握时机,在重点、难点、关键处恰如其分地创设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新知。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一上课,师生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数,看谁在最快的时间内说出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当然出奇制胜。在学生失败后,教师马上道出他们的认知冲突:“为什么教师如此神速?奥妙何在?”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去探求其中规律。在初步得出结论后,教师再次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化小数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又出现了失误,从而促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完善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2.适度设置。认知冲突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度要适中,要让大部分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1)指名学生任意报出两个除法算式,如:15÷5=3,16÷2=8;(2)在一般情况下,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商也变,那么有没有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却不变的情况呢?能举这样的例子吗?通过提问,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矛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设不同情境,加强学生自我调控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渴望成功,从而使内心真正体验到快乐,更努力地去争取成功。怎样让全体学生都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呢?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情境,让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控”,主动积极思维,从而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由于每个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这些差异,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启发他们主动思维,引导他们拾阶而上,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自我认识和调控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第4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函数与导数;难点;对比分析;命题趋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04-01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高考如同战场,近5年,高考新课标卷压轴题21考察的是函数与导数的应用,许多考生对这道题望而生畏,只能完成第一问,第二问很多考生不知如何入手,因此这道题就成了尖子生的分水岭,谁能在高考中战胜这道题,或许就能更易进入清华北大。那么怎样才能在高考中在这道题上得到高分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先认真分析近5年试题,反思这道压轴题的命题思路,命题背景,最关键的是分析近5年导数这道题难点设置的区别,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结合其他省份函数与导数命题的思路,预测2016年函数与导数压轴题的命题趋势,并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抓基础,抓重点,这样就能做到了知己知彼,就能在高考战场中打败敌人。

一、八道试题难点对比分析

1、八道试题难度关键点分析

这八道试题第一问属基础题型,故难点分析主要是八道试题的第二问或者第三问,现总结成如下表1.

2、八道试题难点关键点对比分析

(1)题型比较。每种题型的压轴试题都是以函数为载体,函数主要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没有出现三角函数,第2问都考带参数的不等式问题,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或证明不等式恒成立,但2014年21题的第3问,出现估值问题,学生很难想到。

(2)数学思想方法比较。这八道题中都出现分类讨论的思想,而且能否对参数进行正确的分类是关键;其次有4道题需要构造新函数,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命题趋势分析

1、题型估计不会有大的变化

从近五年的8道试题纵向分析可以预知2016年的高考函数与导数应该不会有较大的题型变化,题型可能任然是2问或者3问,第一问一般求函数的不带参数含函数单调区间,极值和最值,或者求切线方程。而第二问是压轴的创新点,它需要有很强的区分度,命题立意要新颖,命题结构要改变,但所有的创新点又不能超过考纲的范围。

2、压轴题考察的知识估计不会有变化

近五年的8道考题只有涉及到函数和导数,没有涉及到与数列的综合,也没有出现与三角的综合,因此预测2016年的高考知识点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

3、构造新函数的思想任然要重视

虽然这8道试题中有4到出现关键点需要构造新函数,但构造新函数的过程学生及时大量练习,但是任然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区分度较大,任然可能在2016年的高考中出现。

4、参数的分类讨论任然可能是重点考察的对象

八道试题中七道试题出现了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故在2016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三、教学建议

1、夯实双基,贵在用好教材

高考压轴题虽然要求创新,但很多的思想方法都来源于教材,所以要想用好教材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把教材知识形成知识链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以更高的观点审视数学,更灵活的方法解答问题,那些跨数学分支的知识点所形成的知识链在解题的关键点处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二是把教材的特例形成知识模块,课本中的特例常可推广到一般情形而得到用途较广的定理、公式,形成相对固定的解题方法,一些高考题用源于课本习题推广的结论来解答往往很简单,这应该引起重视,这个过程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把课本中习题的常规做法形成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看似平常,似乎无用,其实,有些方法在解决压轴题时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2、训练思维,贵在提高悟性

数学教学与高考复习中要反复渗透数学思想,并培养数学美感,把重点放在研究、探讨上,重在重在通过让学生反复琢磨,提高学生的悟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第5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函数 图象 平移变化

一 、 平移变换

1.初中教材中的平移。大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仍深深的记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却忘记了它的来源及运用范围。实质上,这一口诀是结合二次函数顶点式中,顶点的平移引起解析式变化而引出的解题规律。初中学习坐标系以后,由点的坐标开始学到函数图象,数形结合思想淋漓尽现。由于坐标轴正方向x轴向右,y轴向上,所以点从左向右横坐标到小到大,由下向上纵坐标由小到大。例如点(0,0)向右向上各平移一个单位,横纵坐标均增加1,变为(1,1)(注意:这时口诀中左加右减并不成立)。而点是构成线的元素,抛物线开口向上,以(0,0)为顶点,解析式为y=2x2,若其顶点移到(1,1),解析式就相应变为 y= 2(x-1)2+1。同样是向右向上平移,注意解析式中的x被减掉1,函数值最后加上1。因为后来初中试题中更多考查的是平移对解析式的影响,所以老师帮学生总结了“左加右减,上加下减”这一规律。可以肯定,这一规律提高了解题速度。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却没有理解平移后点坐标的变化与函数解析式的变化结论是不一样的。

笔者认为初中的教学中应特别巩固点在坐标系中的移动引起的坐标变化,从而建立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然后在总结函数图象平移的规律(口诀)之后,更要指明它的适用范围,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高中教材中的平移变换。首先,高中新课标新教材会先接触函数,在初中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这时,初高中的平移知识过渡会非常自然,八字口诀仍然适用。有的同学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时,会有一个难点。例如函数y= sin2x ,变到y= sin(2x- ),到底是在x轴的方向上向右平移 个单位还是 个单位,总是不清楚或者记不住。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初中知识,前面讲到y=2x2, 若其顶点移到(1,1),解析式变为y= 2(x-1)2+1。现在y= sin2x变到y= sin(2x- ),也无非是把对称中心向右平移,原来对称中心是(0,0),后来对称中心是( ,0),自然就清楚平移的单位是 而不是 了。以后再碰到例如把 y= sin2x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也就知道解析式先变为y= sin2(x+ ),再化简为y= sin(2x+ )。这时,教师在给学生澄清问题过后,进一步补充完善八字口诀,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同时,注意加和减是作用给一个x,一个y的。

其次,方程曲线的平移有所区别。一般面临两种情况。第一种,直线方程。当学生初次接触直线的平移,大多会有以下的错解过程。例如把直线x-y=0,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写过程为(x-1)-(y-2)=0,化简为x-y+1=0。错解的原因是x-y=0是曲线方程而不是y=f(x)形式函数解析式,不是八字口诀的运用范围。但是我们很容易将之转换为y=x,学生会很轻松地得到正解为y=x-1-2=x-3。第二种,圆锥曲线方程。由于二元二次方程不能转化为y=f(x)形式,而有的同学会沿用旧方法。

再次,按向量平移。笔者认为平移公式固然方便,但死用公式不能达到对平移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果先判断向量方向,再回到旧有知识上去学生更容易接受。示例如下:(1) 将点(2,3)按 =(-1,1)平移,求平移后的点坐标。(2)将y=2x按 =(-1,1)平移,求平移后的解析式。(3)将圆x2 + y2 =4按 =(-1,1)平移,求平移后的圆方程。

分析:三道题中 的方向都是由原点指向左上方,所以都是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

解:(1)坐标平移,向左横坐标减小,向上纵坐标变大,答案是(1,4)。(2)函数图象平移,“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答案是y=2(x+1)+1=2x+3. (3)曲线方程平移,转化到圆心平移,参考(1)做法,圆心变为(-1,1),答案是(x+1)2 + (y-1)2 =4.

综上,正确区分进行平移的图形是哪一种形式尤为重要。作为高中教师,在帮助巩固初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进行知识的升华,一定可以使得学生不留疑惑,事半功倍。

函数图象变换中的平移体现了初高中教材同一部分知识由浅入深的呼应,笔者个人建议教师可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推广解决新问题,并引导他们把旧方法升级,不断归纳总结。

第6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环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8-0003-03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更新快,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觉得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们开设了配套的设计性实验环节。通过亲自设计计算机的各个关键部分,学生可以进一步融会贯通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设计性环节也为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开设打下良好基础,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设计性环节的教学实践工作,希望能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设计性环节的内容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需要,我们设置了三个部分的设计内容,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一部分为指令系统的设计;第二部分为控制单元的设计;第三部分为简单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并要求每两名学生为一组,共同完成各个部分的设计任务。

2.1 指令系统的设计

指令系统的设计内容主要安排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讲授指令系统的过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更主动地学习指令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设计中对计算机功能和组成的要求来完成对指令系统的设计,并可以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过程中进行完善。教学实践表明,将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任务安排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讲授指令系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机器指令和指令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指令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还有利于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后续知识点的理解。

2.1.1 设计要求

要求为一个八位字长的计算机设计指令系统。该计算机数据通路、运算器都是八位的,具有256字节的存储器、八个通用寄存器以及其他的必要部件。设计的指令系统要求必须包含如下指令和寻址方式:

(1)数据传送指令:包括取数、存数,寄存器之间传送数据等指令。取数、存数应具有立即数、存储器立即寻址、寄存器立即寻址等方式。

(2)运算指令:包括加法、减法、自加1、移位、取反等算术运算指令。

(3)转移指令:无条件转移指令、条件转移指令。

(4)停机指令。

2.1.2 确定指令系统及指令编码

由于设计的是八位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可以采用单字长和双字长指令。例如,八位计算机的指令格式可以为:

一个完备的指令系统必须包括数据传送、算术逻辑运算、程序控制等指令,能够实现约20~30条指令和常用的寻址方式,例如:

(1)取指令 (双字长指令)

MOV AC, Mi Mi-->AC (AC为累加器,Mi为存储器地址)

(2)加法运算指令(单字长指令)

ADD AC,Ri AC+Ri-->AC (AC为累加器,Ri为通用寄存器i)

根据设计要求,表1给出了设计指令系统的一种方案。

指令系统的性能决定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因而指令系统的设计是计算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一台真实的计算机通常是非常复杂的,学生不可能在有限时间中设计出来。我们要求学生设计的计算机功能较简单,基本指令简单、典型,学生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后续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开展。

2.2 控制单元的设计

控制单元的设计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基本控制单元的设计问题包括如何形成和连接受控部件的控制信号,以及在何时使这些控制信号有效。学生独立地设计控制单元,不仅可以使学生剖析和体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设计计算机打下初步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

2.2.1 设计要求

控制单元的设计有组合逻辑和微程序控制两种方法,我们要求用组合逻辑来产生控制指令执行的控制信号序列。整个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根据每个微操作对应的逻辑表达式生成控制信号。

2.2.2 组合逻辑控制单元的设计

根据指令系统的设计,对每一条指令进行细化,对指令执行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执行每一条指令所需的微操作数及节拍数、确定系统时钟节拍数、以及确定每个节拍对应的微操作,形成每条指令的微操作时间序列表。并根据微操作时间序列表,在节拍信号和指令译码信号的作用下,得到所有微操作的控制信号以及使该控制信号有效的条件,形成每个微操作对应的逻辑表达式。根据逻辑表达式及其对应的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就可以完成具有整个指令系统的控制单元的设计。

控制单元的设计内容我们有意识地安排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讲授控制器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课堂上讲授的有关控制单元的原理、概念和设计方法并没有直观的印象,单纯的理论学习难免枯燥,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讲授控制单元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自己在第一阶段设计的指令系统中的每一条指令执行过程进行分析,对八位字长计算机的控制单元进行初步设计,可以把控制单元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可以有效加深对计算机工作中数据流和控制流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弄清计算机内部结构的时空关系,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 体系结构的设计

在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实现阶段,根据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首先设计整个计算机的大体框架,即总体结构图,以求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对以后的设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再依据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把整个计算机划分为多个模块,对各个模块进行设计,然后综合,完成整个计算机的设计。

2.3.1 设计要求

要求设计一个八位字长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该计算机数据通路、运算器都是八位的,具有256字节的存储器、八个通用寄存器以及其他必要部件。在功能上,要求该计算机能够完成单字节或双字节加/减、单字节无符号乘法、16位除以8位除法等多种基本运算。要求设计的计算机系统能完成指定的功能,功能较强而又简洁。

2.3.2 总体设计

按照学生所设计的指令系统的要求,参考一般计算机的数据通路结构,图2给出了八位计算机总体结构框图的一种设计方案,规定了各功能部件的功能和各功能部件之间数据通路的走向。

在图2中,AR为地址寄存器,PC为程序计数器,IR为指令寄存器,AC为累加器,GR为通用寄存器组,ALU为算术逻辑运算单元。C标志寄存器用来寄存进位C标志,Z标志寄存器用来寄存结果为零的Z标志。另外在图2中还有两个四选一开关和一个二选一开关,其中的一个四选一开关是用于形成C标志的输入,另一个四选一开关用于控制数据总线,二选一开关用于控制地址总线。

2.3.3 功能部件的设计

基于所设计的计算机总体结构,确定每一个功能部件的功能、功能部件与外部的连接端口信号、各功能部件与数据总线连接方案。

(1)运算器的设计

运算器由ALU、通用寄存器堆GR、累加器寄存器AC及数据选择开关等组成,具有进位(C)、结果为0(Z)等状态标志位。

能实现最常用的算术运算(加、进位加、减、借位减、自加1、自减1等)、逻辑运算(逻辑与、或、非)及移位、数据传送等功能。

(2)控制器的设计

控制器包括脉冲源、启动电路、节拍发生器、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地址寄存器AR和控制信号产生部件。整个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根据每个微操作对应的逻辑表达式生成控制信号。

(3)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的数据源较多,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各个数据源在数据总线上是否冲突。

简单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加深对计算机工作中数据流和控制流概念的理解,加深整机概念,进一步弄清计算机内部结构的关系。

3 结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关键课程,在完成基本原理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此点,根据从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经验,我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设计性环节,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师生沟通的渠道,而且便于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对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开创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设计方案越来越丰富,反映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而且富有创新精神。设计性环节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除理论教学外,设计性实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无疑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保恒,肖晓强.计算机原理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 刘芳,王志英,戴葵,陆洪毅,王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J]. 第一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6,(8).

[3] 赵硕,杨欣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设计性实验[J]. 高师理科学刊,2005,(5).

[4] 徐爱萍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4,(3).

收稿日期:2007-1-18

作者简介:刘芳(1971-),女,博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主讲“计算机原理”与“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两门主干课。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信息安全。

通信地址:湖南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601教研室

邮编:410073

第7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趣引思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个人所得税”一课时,书上的练习比较单调、枯燥,而且计算非常麻烦,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一些“隐私”比较好奇的心理,以老师月工资要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为例让学生进行练习。“按照最新标准,月工资超过2000元部分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不超过500元,按5%交税;500~2000元,按10%交税;2000~5000元,按15%交税。费老师的月工资是5000元,请你们帮老师计算一下要交多少元的个人所得税?老师的实得工资是多少元?”另外,在总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鞋的尺码用‘码’和‘厘米’作单位,它们的换算关系是码数=厘米数×2-10。根据给出的数据换算出相应的尺码或厘米数。”我也用自己的鞋子码数是42码为例,让学生帮忙算出老师的脚长多少厘米。学生在练习中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十分投入。学生们都忍不住兴奋地喊叫起来:“老师要交325元的税。”“哇,老师的工资好高啊。”“老师的脚好长呀。”……通过创设这样的实际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故事情境导入,趣中思辨

课始,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故事情境,容易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来,同时,也由故事引发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先用故事的形式引入:“唐僧西天取经,这一天孙悟空找到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块,分了一块给八戒。八戒有意见了,说:‘我肚子这么大,一块怎么够呀!我想吃2块。’孙悟空想给八戒吃2块,但大小要和原来一样,你会分吗?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道理呢?第二天,沙和尚来分西瓜了,这次八戒叫着要吃3份,应该怎么分?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呢?”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回味无穷,这使我深有感触:“小故事”的魅力何在?我想关键在个“趣”字!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中,问题的核心是孙悟空为什么要把西瓜平均分成八份。分子由1份变成2份,扩大了2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4也要扩大2倍,即8,分数的大小才不变,这就深入浅出地渗透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含义,为进一步发现规律埋下伏笔。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寓意深刻而又轻松幽默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利用无意注意来促进有意注意的集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突出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注意力及知识上做好准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游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剪刀、石头、布”的课前游戏: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赢一次加5分,游戏时间为30秒,你一共赢了几次?得了多少分?游戏一开始,学生们马上就兴高采烈地做起游戏来。游戏一结束,马上统计赢的次数和总分,让学生发现赢的次数和总分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创设游戏的情境,不但让学生在玩中体验与理解了“赢的次数”和“总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量,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创设游戏情境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第8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一)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不错,仅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

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一道阅读题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现代文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师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采用这些方式,讲故事,积累名言警句,介绍名著,多写一些小随笔,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授课,使课堂活跃有序,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启发中学到知识,受益匪浅。

三、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上是我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它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错误,取得进步。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二)这次考试复习的时间比较短暂,总体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尤其语文分数比较低。在班里只属于中下水平,很多不应该出错的题和题型,都出了问题。

基础部分是最可惜的,明明应该拿到十六分的,却因为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而丢了三分,下半学期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背诵和默写,还有对文中意思、中心等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期末考试中基础部分不丢分。

阅读部分对于我是最难那分的,文言文更是丢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找主旨句的题做错,说明整篇文章没有理解;翻译原文的题没有答上采分点,说明词的用法没有掌握透彻。这些基础性的题本是应该全对的,但是却错了一半。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该先自己理解文章,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重点字词的译意和用法。

现代文阅读也是我的失分大项,虽然很多题型都是老师讲过,也练习过,但还是出错了,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说只是个失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做过的还出错,为什么不该错的还出错。今后在学习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想理解文意,就应该多读书,且要坚持,才能提高理解力。

作文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到“有备而来”,没有学会套用以前写过的作文素材,而是拿到题后现场发挥,造成作文得分也不高。今后一定要提前准备。书写也修改过很多次,尤其在作文部分,下次一定要注意。

考试已经过去,成绩也只代表过去,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不足,为今后学习铺好路,争取在下半学期好好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写后小记:这次我是真得认识到我的不足,我一定要克服我的不足,努力学习。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三)时光荏苒,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现在我针对半个学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学生和我之间形成了比较默契的配合。上课时的一个眼神,课间的一次次交谈都让我们之间的心更贴近了。我喜欢6班孩子的乖巧,喜欢8班孩子的开朗。虽然两个班级的风格不同,但是我能感觉他们都是在学习上有所追求的。也许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不够流畅,也许他们讲出来的语言还稍显稚嫩,但是他们在努力。学生们追着我重默的样子,课堂上举起小手的样子,胆怯的孩子努力表达自己的样子……我想说虽然他们的成绩或许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们真的在努力。

期中考试中,6班均分73.7分,8班74.4分,在年级平行班级中位于中等。分析两个班的各项得分率,发现学生在课外古文、作文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尤其是作文的审题能力。“就这样慢慢长大”,学生无法在审题中注意到“慢慢”二字,因此很多学生的作文扣分在13分以上。我想这是我下班学期中要注重训练的一个内容——作文的审题。在分数的分布上,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80以上的学生只有别人班级的一半,虽然均分差不多却凸现出优秀学生较少的现状。我想这和我平时的提优工作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平时我把太多的目光放在了中下学生的身上,对于优秀学生的关心不够。

第9篇: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在八年级水平考试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年级、九年级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