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精选(九篇)

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

第1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论文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一要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转变传统教学论文观念;三要应用新的案例教学论文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论文办法,如何在审计专业教学论文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论文质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在整个教学论文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审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通过分析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领悟和巩固;不仅可以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克服死记硬背,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刘爱萍(1968-),女,河南省延津县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0-02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对专业审计人员的能力、数量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中既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专业审计工作者,也有熟悉各项业务的基础审计工作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提升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提升我国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化。教学质量作为高职院校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指标之一,对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审计专业课程,但是在这些高职院校中,审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是传统的延续,缺乏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原因,本研究以高职审计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就构建先进的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当前我国高职审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审计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审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较为严重,大部分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讲解的各种审计理论与案例,主动学习的缺失,影响了审计课程教学的效果。这也是造成审计教学课堂缺乏兴趣,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对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审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步

审计学作为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相关的理论基础之后才能很好的学习审计。在掌握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审计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学习方法,对审计领域的专题和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练习。通过在各个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践的锻炼,以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的真实化和实效性。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很好的具备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导致在进行一些审计实践锻炼的时候,没有办法下手,影响了审计评价和建议的效果。

(三)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较为缺乏

每一个审计任务的实施与完成,需要两个以上的审计人员来进行。所以,审计组优秀的集体合作精神,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的主因之一,具备了良好团队合作意识的审计工作者,更有利于和谐工作环境的创建,提升各个审计人员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效果,对提升审计组成员的人力资源合作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的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广泛,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更好的完成审计实践教学,做主观能动性的素质提升。

二、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意义

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其目标是从根本上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调学生是审计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审计教学的主导者、协商者、学习的监督者。在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互动性增强,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实践信息获得、计划的制定等审计行为。提高学生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是社会需求与教育质量的博弈。培养质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动向标,是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一个要素。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通过审计实践行为作导向,以发展审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过程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借助于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在审计专业课学习中,提升对审计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审计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提高了学生参与审计实践活动的程度,实现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相互促进和统一。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借助于审计实训模拟、个案教学等实用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升审计专业学生学会环境适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

(二)符合高职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特征

审计实践课作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综合应用课程之一,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实践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在系统学习审计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注册会计师行业来实现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审计实践教学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审计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对会计业务的过程的了解和熟悉;帮助学生掌握查账的技能作为实践锻炼的重点,以发展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专业导向,从审计专业的各个单项技能发展逐渐做起,有效的实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因为审计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借助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往往很难提升学生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但是通过构建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不同形式的会计实践练习,审计案例分析以及审计单项训练等,在审计任务的驱使下,不断的提升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审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审计业务专业管理小组

我们从审计工作团队的特点出发,以前在审计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以提升学生个体能力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因此,通过构建审计业务小组的途径,来发展学生的审计团队精神,能够更为有效,更为真实的使学生处于审计业务的氛围中,获得更为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以班级为整体,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结合教师协调分组的办法,把班级的学生划分为4-6人的审计工作组,各个审计工作组,通过相互协调实现审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最终教师给予各个小组结合学生的实践表现,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设计课程,是由审计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构成的课程系统,在进行审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大部分审计理论课时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的,在一个学期的时间段里面实现理论课学习的考核;审计专业实训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审计理论课结业之后进行的,在本校的实践学习基地练习2-3周的时间。这种传统的审计课程体系使得审计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出现了淡化。但是在审计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前期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的训练,使得一些理论学习的效果系统性不强;在审计实践课程进行的时候,因为理论课过长的学习周期,使得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现了遗忘的现象,这对指导实践课的练习也是不利的。

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构建科学的、多层次的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在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加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借助于课堂讲授,来提升理论学习的效果,为后期的实践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审计理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编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实训课,把审计专业理论课同实践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审计技巧。再次,要不断的提升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数量,把学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同学校外面的审计实训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三)加强审计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效果

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思想的创新,是保证教学活动的智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优化和创新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的设计理念,促进审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按照审计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与社会对审计人才需求的特点,加大审计实践创新的力度。当前在一些高职院校里面,由于审计课程抽象度较高,涉及多学科的特征;另外,因为高职院校审计课程多数是在2-3年级开设的,前面一年学习的会计理论基础课程,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加上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影响等,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增大,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存在着审计课程受重视程度低的现象,导致审计实践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审计实践教学,要通过构建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的增强对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达成度的监控,借助于审计实践课程管理小组的设置,来促进审计实践课管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既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通过做好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评测等,来提升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以此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朋才,王成强.浅谈审计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3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人才;创新应用型;立体化;审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创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1日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顺应时展的潮流,培养出一大批既有远见卓识、又有较强务实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审计人才,是目前普通高校审计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存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诸多的问题,因此为适应国际大环境下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创新审计实践教学。

一、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构建原则

(一)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审计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思想,按照审计理论教学和审计实践教学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从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的三维结构角度构建起全程化、多元化和复合化的审计实践性教学体系(李四聪、李坚,2010),以达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培养的教学目的。

(二)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构建的原则

1、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人才为目标。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全方位创新理念,使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因此,审计专业及其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以满足审计市场需求。

2、系统化原则。为了保证审计实践的有效进行,必须对审计实践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一个完整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做到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型,并贯穿于全部学习过程。

3、整体优化原则。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满足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

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才有可能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体系。

二、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架构与核心内容

(一)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架构。本文借鉴李四聪、李坚的“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模式来构建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即从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三个维度来体现其立体结构。时间维主要反映审计实践教学从规划到实施、反馈的阶段性工作,包括确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审计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决策、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逻辑维主要体现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思路和实现途径,即审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步骤,按照体系的规划、构建、实施、评估和运行反馈五个梯次推进并在循环反馈中不断动态调整。专业维是要根据社会对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建立“审计基础课程实践—审计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审计专业课程实践”相应的模块化的审计实践课程的知识结构。

(二)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审计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构建起多元化的审计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即立足于审计实践教学要求和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研究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基础能力培养的审计实践。本阶段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计单项性(知识点)审计实践教学模块进行的。该模块所涉及的实践内容主要是操作性实验,此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学分析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等能力。主要采取三下乡、基础学科竞赛、论坛、SRP、学术讲座等形式。通过这一模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的审计实践。对学生审计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实现的。该模块主要运用分析设计性实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阶段,审计实践的形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课程论文、执业资格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单项情景模拟实践等形式;涉及的实践课程可分为审计专业基础课和审计专业课两类,涉及审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课程有会计实践、税务实践、财管实践、资产评估实践等,涉及审计专业课的实践有审计基础实践、财务审计实践、税务审计实践、金融审计实践等。

3、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审计实践。本阶段的审计实践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计综合性审计实践教学模块、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块、创新实验教学模块和跨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四个模块来实现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是强化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块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教学模块是把创新实验与学科竞赛、教师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跨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的实践中将涉及多个相关专业的实践内容,即审计综合实训中学会运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会计等多个专业的知识,以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采取的形式有毕业论文、综合性仿真模拟对抗实战、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意设计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

三、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块的支撑手段

为保证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各个模块的顺利实施,还必须为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利用开放实验运行机制,通过综合竞赛、大学生科研项目、专业实践教学、开放式在线实验以及审计实习基地为其提供支撑平台。作为第二课堂延伸的综合竞赛有助于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氛围,因此学校应拿出一定资金给予资助,也可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大学生科研项目有助于结合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拨出专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与学生评估奖励、综合测评结合起来,同时鼓励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而加计工作量。专业实践教学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将财经、审计仿真软件引入课程教学并开设最新实务课程。这个平台就是由六个阶梯式审计教学模块组成。开放式在线实验要求建立审计综合实验室,实现在线远程实验演练。而且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该平台也能得到审计知识的基础训练。审计实习基地是指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如果有自己的校园企业则可直接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果没有,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

四、审计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正常运作,就必须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和制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一)领导重视,提高审计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同性,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思想保障。领导重视不是口头上的重视,而是要付诸于实践,即应该建议包括院级和系部管理部门的审计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因为只有领导到位才能保证这个体系发挥作用。审计教师对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认同性应体现在其有到审计一线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提升自己的审计实践操作技能与积累审计实务经验。

(二)加大投入,开发实践教学资源,营造高仿真的审计实践教学平台,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硬件保障。目前很多办有审计专业的学校,没有系统的且适宜的审计实践教材,其审计综合实验室都属空白,未购买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审计软件,更谈不上仿真实践平台了,从而学生无法实践审计的电算化和无纸化操作。因此,学校应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践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在审计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加大审计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内外审计实习基地。

(三)建立科学的审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因此在保障审计立体化审计教学前提应是制定审计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审计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审计实践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审计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制度、审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及审计实践教学激励制度等内容。为改变学校实践经费支出不足的现状,可从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审计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四)打造理论实践都过硬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既具要面对学生又要面对企业、社会。为了培养这种“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内部培养,但应制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的实施办法,使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经济上不受损失,在晋升职称等方面享有更优厚的待遇,激发教师主动到企业挂职、下厂锻炼以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学校也可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培育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也可以外部引进既具有扎实的审计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的审计师等高级人才。还可以将二者结合,即深化产学结构,建立新型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四聪,李坚.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市场,2010.22.

[2]王静.高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榆林学院学报,2010.1.

[3]郭秀珍.会计实践教学全仿真操作设想[J].会计之友,2006.6.

[4]扬录强.校企联姻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7.

[5]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生学报,2010.6.

第4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审计;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审计课程是一门相对来说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复杂且抽象,课程中涉及到的定义、术语和技术规则等条条框框的东西非常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难度,就使得审计课程一贯给人留下枯燥难懂的印象。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偏轻实务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也缺乏必要的案例和实践,使得审计教学质量不高。在经济全球化、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新会计和审计制度已推出,审计环境日趋复杂,这些因素对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审计学课堂教育的不能与时俱进,就更加深了审计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裂沟,审计课程的特点和重点就是要突出其实务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必须合理地采取案例教学方式和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一、合理地选择案例并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最好是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提炼并整改润色而成。来自于审计实践的审计案例会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等内容的了解,也会让学生更有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兴趣。作为教师,有机会应亲身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实务工作,既可以获得实际工作底稿等实际审计的具体案例资料,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参考国内外专家的审计案例书籍和国内外知名事务所网站上公布出的案例,还可以收集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公告中涉及财会方面的案件并将其整理制成适用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另外,审计教师还应开拓视野,关心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气候、资本与证券市场。可以从财经媒体、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查找新闻并探索其暴露的问题并做成案例,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记者的报道和网络数据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去网络和报纸上收集各类资料、关注证券市场实事要闻、分析上市公司年报、看相关的评论报道,让学生把相关公司的各年度年报数据都拿出来分析,独立判断事件的真伪,既可增强审计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又可锻炼学生的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和独立判断能力,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让学生实际调查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请被调查单位来评判学生建议的可行性。

为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每章每节最好都有一个案例做引导。案例的选择应与课程密切相关,结合审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可以用来解释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或原理性内容。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比较新、完整且长短适中,适合该章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案例的把握水平和自身的分析能力有差异,内容的选取要让学生有可思考性,要结合学生的层次以及接受水平来选择,综合性和深度都要适当,以便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讨论,对教学起到理想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方式

1.大型案例不一定适合于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如果课时充足,也可安排专门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做深度分析。建议教师把编好的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做准备,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前先熟悉案例做好预习工作,对案例分析有大致的思路并做出初步分析。也可以由老师定题,将案例分析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分小组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自学审计案例还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小案例比较适合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学中,应注意适时穿插引用简短的中小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可运用由多个小案例组合成的综合性审计案例来说明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完成过程。案例分析要尽量地符合中国实际。

3.在课堂讨论中,案例讨论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一般的大型审计案例都比较难,让初学的学生一个人独立回答比较困难,可对全班学生分小组,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系统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来反驳,教师最后做点评和总结。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维持讨论秩序、把握讨论方向,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要求学生将讨论内容及过程做好记录并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上交,教师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在这样的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总结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分析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各种分析思路进行点评,所以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讨论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贯通和融合的能力。

(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审计课程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如果要配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则多媒体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可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直观、内容更丰富且更具有吸引力,可促使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刻。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它能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生动效果,还可以增加每节课的信息容量,提高课密度,使授课内容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饱和度,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学生往往反感排版密集的文字版PPT,最好能“删繁就简”,把教学内容用文本、图像、声音、影画等形式进行有机组合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借助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实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这样既可避免满版的文字或表格给学生造成视觉压力,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它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工具,还应与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的优势,对其还是应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多媒体工具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太多种媒体的介入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使其成为教师的“负担”。要做一个图文并茂的生动课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会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教师必须擅于运用office软件,能熟练掌握类似visio这样的绘图工具,最好还会制作flash;教师还应该擅于搜索所需的资料,能很快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相关背景资料。

教师还应有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快速辨别出所接触的众多信息中是否有信息需要保留和分析,是否与所授课程有关。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使得教师们无暇钻研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分析那么多的信息资料并改造制做为授课所适用的资料。如果过于强调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会导致教师教学负担的加重,可能会削弱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审计实践教学的开展

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仍不能使学生身处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中。除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之外,还可以恰当的安排一些实践性教学模式,如审计模拟实验、亲身到事务所实习等模式,以强化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审计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审计模拟实验

审计实验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审计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来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模拟审计场景,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平台。审计模拟实验场所的建设包括硬、软件建设。现代化的硬件建设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计算机,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应有高标准要求。软件建设是指需要购买一整套专用的审计实验课软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使其对审计中会接触到的原始资料产生直观认识并切实体会到如何开展实际的审计工作,可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实习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审计学这门课程,学校必须提高对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内控较好的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自办事务所安排学生实习,这样在校内和校外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就可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安排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实习,实习课程也计学分。在实习单位,应在指导老师的直接监控和指导下,以学生直接充当审计人员的角色来操作为主,这样可以检验其动手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也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平时做审计实验的时候,每个学生一般只能够接触和处理到审计实务中的某部分流程,如果能在事务所实习,则可让学生参与对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审计流程,可以让学生对审计流程有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理解和掌握审计相关知识会很有帮助。

(三)审计方向毕业论文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或值得写成论文的问题形成论文题库,交由学生选择写成论文,并规定每个学生的论文选题不能重复,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论题。也可以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就实习的情况做毕业论文,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审计实务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丹.我国高等审计教育改革探讨――兼谈南开大学审计教学的发展[J].教育财会研究.2009(3):53~56

[2]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4):70~72

[3]郝晓雁,辛旭.审计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 2007

第5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是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符合事物发展的东西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新中国审计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创新三个阶段:

1983年至1988年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理论界积极引进国外审计理论和,翻译了大量国外审计理论资料,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力图吸收和国外现代审计理论的精华,加速我国现代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9年至20世纪末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审计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审计理论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从个别的审计理论基本概念的探讨转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从实用性研究转向基础性和运用性并重的研究,从微观研究转向中观、宏观审计理论研究。

20世纪末至今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阶段。1996年后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持续,在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中,如审计环境、审计方法和审计风险等,有所突破和创新,但在整体上其规模和水平未超过前一时期。近年来,中国审计学会重视了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开发,并做出重要的部署。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实行审计制度20多年来,我国广大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不断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合理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具有价值的成果和审计工作中的有益做法,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在审计理论,特别是在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审计理论研究的定位不准确,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轻理论、重实务的倾向,理论研究受现行制度、政策束缚,强调监督,忽视服务。概括起来说就是,审计理论研究表现出“五多”、“五少”的局面:实践经验多、理论升华少;空洞说教多、实证研究少;专题研究多、基础研究少;研究国内多、研究国外少,研究现状多、研究少。

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不仅使审计理论的建设遭到阻碍,同时也使审计工作上水平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要有历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重新认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将其提高到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认真总结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吸取受挫的教训,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疏通理论研究的信息管道,加强理论交流和研讨,建立良好的理论开发研究机制和奖励机制,加速理论成果向审计工作战斗力的转化。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审计在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与研究空间、时间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使得我国现代审计理论研究呈现数学化、电算化、综合化、化、规范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

数学化趋势。20世纪以来,数学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日益显出巨大而广泛的价值,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数学化已经成为21世纪审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学方法在现代审计中的广泛运用主要表现在:初等数学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高等数学方法为建立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基础;数理统计是现代抽样审计的重要方法论;模糊数学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与研究是审计数学化趋势的第三个里程碑。

电算化趋势。21世纪是信息化的,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管理中的越来越广泛,当信息的存储手段和介质发生变化后,再运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就难以开展工作。因此,电算化是21世纪审计的又一大趋势。审计电算化的中心是设立审计电算化专用语音,系统设计与程序设计,以及应用软件标准化研究,审计电算化知识普及与人才培养。

综合化趋势。审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开始向划分具体、门类齐全的方向,它不仅与学、统计学、管等类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还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管理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诸学科的一些知识和在审计学中的研究,使现代审计理论与实践有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市场化趋势。随着经营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开放化的加快,审计的研究思想呈现市场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21世纪的审计理论研究站在的土壤上观察,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一切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为我国审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社会化趋势。社会化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的复杂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趋势表现在: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专家、数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及其有关专家的密切配合和广泛合作;社会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全社会对审计的重视和审计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等等。

规范化趋势。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化,是指审计理论研究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化表现在:标准性,审计理论研究要按照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进行;统一性,审计理论研究按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施行;一致性,审计理论研究按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

前瞻性趋势。审计的大环境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对审计环境问题的研究需要超前研究,超前研究就是研究审计环境及相关的前瞻性问题。审计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学术与实务界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手段,开始用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环境审计及相关的前瞻性问题。

务实性趋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究竟是不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审计理论研究的务实性趋势主要体现在:在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对审计实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投入更多的精力,注重实际应用效果,不只是偏重于理解与解释。

第6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第7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一、传统审计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教学理念落后。人们习惯于“应试教育”,从教到学一切活动均围绕“认证考试”进行,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要。

2.缺乏有综合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金融、管理、法律和税收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拥有广博经济背景等基础知识的教师并不多。不少教师避开了一些经典案例和经济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讨论,就书本讲审计、就审计讲审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审计教学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一些其他条件的制约,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教材缺少生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审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业务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依据教材采用“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在考前背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虽然近年多媒体教学方法较为普遍,但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

5.实验教学匮乏。传统的审计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实践信息量少。审计教学脱离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审计实践,学生对企业审计实务如雾里看花,实践动手能力差,参加工作后无法较快适应工作。尽管有审计案例与审计实训,但这些要么偏重技术训练,要么是纸上分析,都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却就业难。这充分说明现行的审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性。

二、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审计是一门专业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培养审计学专业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在需求,就业形势也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催化剂。

审计实践教学模式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实践:即学生亲身投入到审计实践工作中,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或者到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参与内部审计及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等方式去实现。二是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和课堂对审计案例的讨论将所学的审计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去。

现在学校广泛采用是间接实践教学,在间接实践教学中,有审计模拟教学取代审计案例教学的趋势。然而,任何形式的模拟实践都是仿真而不是真正的实践。因此,采用校企联姻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校企“联姻”的必要性和意义

社会转型要求在审计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由传统的学校为主转向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由偏重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转型。

校企“联姻”有利于审计教育的发展。审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把教育教学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大审计岗位技能和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工学结合一方面使教学更加适于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劳动者素质,使学生学到职业有关的实践课程,以及获得有关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时,就已做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准备,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另外,审计业务也是一种科研资源,企业不仅可以为师生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为师生的教科研提供了调查研究的环境。

校企“联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强调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有的放矢的办学方式从根本上适应经济增长需求。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有利于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或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合作办学成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良好学习条件,也便于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择优录用。

总之,校企“联姻”打破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作为成功的职业院校的重要成功经验,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借鉴。

四、校企“联姻”助推审计实践教学

(一)革新教学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实践教学

这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成败的关键。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

要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摒弃这一错误观念,构建与优化审计学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效融合,理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将审计学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和企业合作,将直接操作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

(二)“走出去、请进来”锻造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即所谓的“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审计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掌握较全面的审计理论并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或有会计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

为了满足审计学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通过安排承担审计课程的进企业实习、参与审计工作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⑵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不断地奖励那些在实践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⑶可以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造价工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到校任教或兼职,与教师交流座谈,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校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另外,有学者提出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教师会员强制制度”(于海燕,2006),即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有券业资格的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成员中必须有一定数量或者比例的教师,并要求事务所每年的业务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业务是由高校教师会员(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负责和签字,这是也个很好的建议。

(三)调整教学方法

审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将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实践、讨论式”教学。审计学教师应将“知识的运用”始终视为教学的首要及终极目标,即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务必要以“运用”为旗帜,以“实践”为手段,以理论知识为依托,不断练习,加以巩固,最终才能达到为培养出社会所需有用人才的目标。

(四)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审计除了实验室模拟实验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向社会学。社会实践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程序、载体和手段。建立相应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而且也为学生的实地参观、专业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给学生以实践锻炼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摸式。通过实习基地这一实践教学的载体,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念识。

(五)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考核与评价体系:一种是社会的考核与评价,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对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可以既进行理论考核又进行操作技能考核,两者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则可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此外,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还应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

(六)校企优势互补,科研项目合作

教师做科研需要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利用和企业接触的机会,多了解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鼓励教师承担理论研究课题,使教师把握审计理论发展前沿,使教学内容不偏离理论发展的主流。两者结合将保障审计课教学内容满足理论性和满足社会实践需求两方面兼顾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是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桥梁,如果教师不清楚审计的社会需求,不了解审计理论的研究热点,那么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便是空谈。因此应鼓励教师“走出去”,比如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融进来”。并鼓励教师参与审计署的重点审计课压研究及其他实验项目开发。

第8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摘要: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但是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我们在评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将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多元立体的逻辑起点,同时力求探索出一种新的审计理论结构。

关键词 :审计理论;逻辑起点; 审计理论结构构成

近些年来审计实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为满足各种监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而现有的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却始终停留在一个原始的层面。如果理论研究跟不上审计实践的变化,不能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将很难指导实践。我们试图总结审计实践的发展,结合审计环境的变化与审计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一种立体的审计逻辑起点,探讨审计理论结构新变化。

一、审计理论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及述评

1.莫氏框架:莫茨和夏拉夫1961 年出版了《审计理论结构》,以抽象科学为起点,创造了由哲学基础、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实际应用五个要素组成的审计理论结构。莫氏框架开创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但其研究核心太过宽泛,且缺乏对理论性问题的讨论。

2.尚氏框架:尚德尔1978 年发表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是对莫茨和夏拉夫理论的发展,其以审计假设为核心,并提出了目标、标准、判断和证据四要素尚式结构。该框架改变了莫氏框架核心宽泛的缺陷,但是审计假设并不能反映变化中的审计环境。

3.蒙氏框架和安氏框架:蒙哥马利在《蒙氏审计学》中和安德森1977 年在其《外部审计学》中都提出以审计目标为起点,且都将准则、假设、概念和技术作为审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蒙氏框架开创了目标导向的研究方法,但审计目标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却很难把握审计的本质;安式理论注重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颠倒了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的逻辑顺序。4.李式框架和弗式框架:汤姆·李1984年在《公司审计学》中和戴维·福林特1988 年在《审计哲学与原理》中提出了审计本质与目标、假设和概念的审计理论结构。他们认为从审计本质出发研究审计理论,并将审计本质与目标组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审计理论结构复合起点论的先例,但是无法说明审计不断变化发展的原因。

(二)国内研究成果及述评

1.蔡春1991 年在其《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首次将审计信息和审计控制列为审计理论的要素,将审计与管理学、信息学等学科有效的整合。他意识到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有一定影响,却没认识到审计环境的影响渗透于其他要素,没有将审计环境单独作为一个要素。

2.阎金锷教授1996年《审计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探讨》,徐政旦、谢荣等人2002 年在《审计前沿研究》中都支持审计本质起点论,要素构成与国际上的理论大同小异。但是审计本质作为审计固有的属性,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审计环境的变化,单独将审计本质作为起点易造成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

3.国内还有汤土云教授的审计环境论、刘明辉的审计环境起点论以及多元起点组合论等等,各种审计理论结构研究都是当时审计实践规律性的一种探讨,有其时代特点和价值,故也需随着审计监督的强化和审计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完善。

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及构成新论

(一)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新起点

审计理论研究从哪里开始,是科学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关键。近年来,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由单一论趋向于复合论、多元化,我们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单独的哪一个要素,而是由几个要素共同构成。

首先,审计环境是承载审计要素的立体空间。审计环境是一定时空状态下,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活动时所面临的主客观因素之和。可以说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需求才使得审计科学产生,审计环境变化影响着审计实践,而审计理论又来源于审计实践,所以审计理论始终处于审计环境这样一个立体空间的渗透下,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将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客观起点是合理的。

其次,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的稳定中轴。审计本质始终是接受财产所有者委托或授权监督经营者,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本质表示审计究竟是什么,是各类审计共同的、规律性的揭示。只有把握审计内在规律性,才能支撑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稳固构建。

最后,审计目标是联结外部变化和内部稳定的支点。审计目标是评价和鉴证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它指导着整个审计工作,构成了整个审计理论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从与外界的动态联系看,审计目标必须适合环境的变化而制定,并随着审计实践过程进行调整和校正;从内部的系统联系看,审计目标又不能脱离审计本质无限制的调整,因此审计目标可以说是审计环境外部变化和审计本质内在稳定的相对统一。

总之,以审计环境为背景、审计本质为基础以及审计目标为导向共同作为起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能够有效的将审计的外界变动性和内部稳定性连接起来,有利于同时从内外部把握审计,研究审计理论结构。

(二)审计理论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基于前文分析,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的宏观背景和审计本质作为贯穿审计活动始终的主线,应当将二者分别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单独分层,所以我们认为审计理论的要素应划分为三个层次:审计环境层、审计本质层和内部要素层(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和标准、审计方法及审计报告)。我们对审计理论结构立体图形截取横截面进行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审计环境层:运动变化。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应当首先适应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并随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审计理论结构各要素始终处在审计环境的大背景下,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与影响。100 多年来,审计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到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发展到合规性审计,从经济效益审计,再到环境审计、碳减排审计等,可以说审计理论结构框架在环境的变化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2.审计本质层:保持不变。由于审计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审计本质也受环境影响,但是审计的经济监督本质却是稳定的。同时,除审计环境外的各审计理论结构要素都受制于审计本质,不能超越其来随意构建。审计接受业务委托,最先要确认的就是独立性问题,鉴于审计的受托关系,审计从产生之初到发展至今,独立监督本质一如既往。

3.内部要素层:要逻辑排序。(1)审计目标连结变化与稳定。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内部要素层的第一个要素,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依据审计本质设立,起到内外联结作用。自19 世纪来,从“查错防弊”到“验证报表公允性”再到如今的“双重独立目标”,审计目标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审计环境条件下才是现实的。但是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的本质却从未改变,所以审计目标不能违背审计本质来随意设立。(2)审计假设和审计原则标准相互影响。审计假设是在一定的审计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审计目标决定,并受制于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就是审计的前提,它是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的前提条件和必要补充,同时审计原则是在审计前提条件下,对有关事项做出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定;审计标准是在审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有关审计业务做出的具体规定。(3)审计方法承上启下。审计方法受制于审计标准,是联系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审计方法的应用结果检验着审计原则的科学性和审计标准的合理性,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且也能检验、完善理论。(4)审计报告是载体。审计报告是审计职能实现的具体形式,承载着审计实践的最终结果。审计师通过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履行审计责任,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审计活动和相关外界行为的连接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审计理论由外而内的立体分析思路,构成了一条鲜明的主线,即:“审计背景”—“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对谁审计”—“怎样审计”—“审计结果”。审计环境构成了“审计背景”;审计本质包含了审计概念,指明“什么是审计”;审计目标表明“为什么审计”和“对谁审计”的问题;审计方法是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手段,解决“怎样审计”问题;最后审计报告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审计结果”。顺着这条主线的方向,无论研究审计理论还是进行审计实践,都能保证在审计环境复杂的变化下,把握审计本质这一根本属性,由审计目标的引导,确保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偏离重心,如此审计质量将获得很好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振武,张子瑾. 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J]. 会计之友,2011(7).

[2]赵红莉.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新思考[J].财会通讯,2010(4).

第9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 案例教学法

一、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一味地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必然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审计课程考试、审计技术职称考试或注册审计师考试等应试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某些已通过考试或已获得技术资格证书的学生在工作时仍然缺乏基本的审计实践知识,缺乏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的能力。

2、重理论、轻实践

据调查,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课难度大。往往教材上写的审计“条文”都能看懂,可是一接触到具体实务则感到无从下手,结果出现教师上课讲“条文”、学生考前背“条文”、遇到实际问题不会用“条文”的现象。审计课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至于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的问题,使审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操作。

3、教审计专业的教师的社会实践少

一个合格的审计专业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有高学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见解,能迅速接受新知识,有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第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因此,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从事教学的经验、同其他审计学教师的交流研讨加之与学生的沟通,笔者认为尽快实施案例法教学是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实施审计学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审计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设置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和原则,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一般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会计学、经济学、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介绍、分析、剖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或者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传授并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

审计学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另外,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使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但要真正发挥好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除了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外,还要在审计案例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下足功夫。

3、推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一种递推式、逐层分解式的启发式教学。它可以较好地逐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审计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的选择

设置恰当的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案例应是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概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与一般举例不同,案例的选取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审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案例,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如下特征。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因此,案例的选取要注重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要将适宜的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案例之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精心提炼和整理,使案例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更加吸引学生,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典型与启发相结合。选取的案例要典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必须能够揭露被审单位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真相,引导学生领悟审计工作中所用的各种灵活审计手段;同时,教学案例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许多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3)真实与适用相结合。对于没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要学习的案例既要联系他们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要让学生掌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收集、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所以教学用的审计案例必须对学生有适用性。同时,针对那些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渴望走出校园的学生,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求真望实的心理,以客观真实的审计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所选案例应尽量来源于审计实践而避免虚构。

2、课堂教学的组织

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应是一个循环、完整、递进的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选择了合适的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把握好以下步骤:介绍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

(1)介绍案例。介绍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审计实践的情景,将学生从书本引到“审计实践”中去。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的进度,对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介绍案例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生动形象,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分析案例。分析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在介绍了案例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各自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分别剖析同一审计案例,表明自己的看法,大家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在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中的主角。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讨论,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烘托课堂讨论气氛,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另外,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立即给出肯定的观点或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不加分析地接受从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许这些想法同样正确甚至更有说服力。

(3)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教师在认真参考了学生的讨论后,要进行相应地归纳和总结,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判,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炼出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

四、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措施

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的几个问题。

1、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根据审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系统的、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正确发挥各自优势。

2、在审计学的案例教学中,应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而在审计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只能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问到问题,也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案例教学

如果把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使知识输出量大大增加,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不易疲劳,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