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交换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换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换学习计划

第1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三层交换技术;VLAN管理

一、概述

随着科学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而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也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通信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一个学校如果有了自己的校园局域网,学生和老师不用走出校门,就能进行信息交流,发送文件,网上学习,了解各地招聘信息,和各个高校之间相互联系,有利于提高教研教学水平,还有就是管理教务系统,学生选课,四六级竺和查成绩等等都很方便的平台等等,那么,实现校园网络一体化就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要完成这个工作,对高等学府校园区网络一体化既是校园网的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校园网的网络设施,网线,路由,二层三层交换机等的链接和管理工作,并通过对整个校园网内部的局域网的划分多个逻辑上的子网,从而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及利用虚拟网来保护用户的真实地址避免信息泄露。

可是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网络越发的拥挤缓慢,不断发生冲突,广播风暴及发生的ip冲突,那这几百个网络可以说是瞬间瘫痪,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威胁,不好管理。所以,学校对于校园网的管理类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要求通过vlan自身的模式来实现组建和管理,来加快虚拟子网的应用管理速度,本文通过对校园局域网的vlan划分,避免冲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和提高校园局域网络的安全性。划分vlan后,v]an间通信只能通过路由来实现,三层交换机能实现路由功能,也能实现信息交流,比路由方便管理,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三层交换和vlan是目前应用比较广的局域网技术,于是,我们基于vlan和三层交换的概念来实现我们的设想。

V]an(Virtua]Local Area Network)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换句话说,就是虚拟的划分接口,接口放在vlan下,通过管理员定义访问控制列表,来实现同一vlan的网络用户可以不受限制的相互交换信息。Vlan在交换网络中才能实现,在传递给别的交换设备和路由器。

划分vlan的三个方法:(1)按交换机端口进行划分(2)按mac地址进行划分(3)按第三层协议进行划分。

三层交换支持的路由协议有动态路由分为两种,rip(路由信息选择协议)和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还有一种思科独有的eigrp路由方法。

二、总体方案

基于vlan与三层交换的校园网络设计与组建规划如下:

我们通过使用思科的技术来模拟操作简单的校园局域网的设计,其采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他的功能模块构成包含:用于交换模块,用于广域网接入模块还有用于服务器模块。

三、硬件与软件设计

首先选用pc机来模拟各个高等院校的分院所使用的电脑终端,在简单的三个交换机上创建vtp(vlan trunking protocol),作用是便于管理相同配置的vlan,需要在选中的vtp server端配置好来实现功能,交换机目的一致的配置上设置成vlan client,在此之后,vtpclient便会自动学习到vtp server上的vlan信息,来实现最终管理的目的。

配置为vtp server模式的交换机向邻近的交换机发送数据vlan信息的时候,通过他的trunk模式(switchport mode trunk语句),向相邻的交换机学习新的vlan配置。

不同vlan成员之间如果没有三层路由的前提下是不可以相互访问的,那么在这个拓扑的右侧实现了三层交换的信息传递与相互访问,在这个拓扑的左侧,用密码验证的方式,建立了vtp池与vlan的联系,同网段同部门可以相互访问通信,发送邮件。

创建vlan的语句,进入全局模式,按照部门创建vlan的号,例如vlan 10,进入交换机的接口并放到vlan中,swichport accessvlan 10,来实现对vlan的一个划分。

三层交换机有路由功能,那么路由器需要的配置即配ip配置动态路由rip等基础上,进行交换机的功能使用。先划分vlan,虚接口的使用,直联网的地址,开启路由功能等等的设备的设置要求。

四、存在的问题

因为网络使用频繁,后增加的交换机设备与之间的校园网使用的交换机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还有就是地址的管理,计算机移动之后,vlan会自动添加原来的网段,可是dhcp的功能也可以实现它,而且方便简单,好管理,可能大家会选择dhcp而不是vlan和三层交换技术的组合来实现对端口虚拟局域网的繁琐划分。再者就是三层交换机的出现,已经可以实现网桥和路由器的功能,三层交换机可以实现二层交换机的功能,而且也避免了创建虚拟局域网的麻烦。

第2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交换与路由;实践教学;虚拟实验平台

0 引言

2012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这也是首次对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等的统一认识与界定。网络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网络的设计、规划、管理、维护等5大层面。作为构建网络连通性的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是上述专业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2]。交换与路由技术关注于建立网络的连通性,是把各种网络物理设备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是各种网络上层应用得以实施的底层基础。交换与路由课程内容在网络层次模型上的落脚点是TCP/IP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顾名思义,交换与路由课程在内容上由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两部分组成。其中交换技术研究园区网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技术,在物理设备上围绕二层、三层交换机展开;路由技术侧重互联网中通信子网的网络连通性,通常属于运营商的管理范围,在物理设备上围绕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展开。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前修课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中IP路由、局域网、广域网等章节内容的深化和实践。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是交换与路由课程开展的必要支撑。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后续课包括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协议分析等。综上可以看出,交换与路由是一门实践类课程,是在计算机网络原理基础上的应用环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交换与路由课程而言,与这一目标十分贴切。

1 交换与路由课程内容

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在交换与路由知识的学习上,共涵盖两门课程:交换与路由(56学时)、交换与路由综合实验(40学时),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两门课程独立考核,总学时数高达96学时,可以反映出交换与路由技术对网络工程专业的重要程度。56个学时的交换与路由课程包含了46学时的理论、10学时的课程实验。理论部分专注原理剖析,主要知识点包括路由协议基础、距离向量路由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路径向量路由协议、RIPv1/2路由协议原理、OSPF路由协议原理、BGP路由协议原理、访问控制列表、路由控制、交换基础、交换知识点(VLAN、STP、VTP等)。10学时的课程实验属于针对课堂理论讲解的验证性实验。40学时的交换与路由综合实验课程是对理论学习的综合性实验,从复杂拓扑结构人手、建立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2 交换与路由课程教学过程

2.1 课程特点及教材选用

交换与路由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在教育科研领域深受重视,在工业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设备生产商中,华为、思科(Cisco)、詹博(Juniper)3家企业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也都建立起了面向网络工程师的针对交换和路由方向的网络认证考试。其中,思科公司在网络教育以及网络知识普及上所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和国内众多高校合作建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思科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了各个网络教育层次的教材,但通常以认证为导向。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出版了“交换与路由”相关教材,但从调研来看,目前还没有成熟度较高的经典教材。鉴于此,我们在为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授课过程中,参考业界领先的思科网络教育学院教材,在其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裁剪,形成适合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讲义。自编教材首先要符合本科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上原理和实践并重,既侧重原理,又不能光说不练,但也不以企业认证为目标。教学实践表明,枯燥的网络协议等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才会更容易被吸收消化。交换与路由课程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有很大的相似性,只记住理论,而不动手实践,便毫无意义。要动手实践,必须依托目前主流网络设备生产商的产品。

2.2 网络实验室实践条件

截止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实验室有25台Cisco 2821路由器、12台Cisco Catalyst2950二层交换机、13台Cisco Catalyst 3650三层交换机、一台PC服务器。设备数量总体较少,以一个标准班30人计算,也不足以让每个学生都在一个较大的拓扑上进行操作。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在资金投入有限、设备不能立即到位的前提下,我们划分了两个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实验的教学资源,具体做法是:课程初期,让学生在网络实验室中了解、认知网络物理设备,用较少的设备就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课程后期:我们把网络设备整合成5套拓扑,每个拓扑由5台路由器和2台三层交换机组成,可以满换与路由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实验室采取开放策略,学生可以预约时间随时操纵物理设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设备数量不足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困境。

2.3 构建虚拟平台

在熟悉对网络物理设备的连接、配置以后,课上的理论讲解、课下的自主学习,都切换到Dynamips虚拟平台。Dynamips仿真了部分型号思科路由器硬件环境,加载真实的思科网络操作系统iOS,类似于VMware、VirtualBox等可以加载PC操作系统。Dynamips启动以后,通过Telnet方式连接Console口来登录路由器,之后的操作就和登录到真实物理设备完全一致了。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如何构建网络虚拟平台的教学文档,内容涵盖了GNS3、Dynamips、Wireshark、Vware、VirtualBox、JUNOS、PIX防火墙、ASA、IDS,全面讲解了在GNS3集成环境下,各网络软件的配置、使用,在学期初就下发给学生并学习。在GNS3环境下,借助于Dynamips等虚拟机,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构建一个包含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帧中继交换机、ATM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IDS等设备较完整的Intemet环境。GNS3提供了以鼠标拖曳方式构建拓扑,在网络运行中,也可以动态地改变拓扑结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96学时的教学实践表明,Dynamips实验环境可以支撑本科阶段交换与路由课程中路由部分的全部内容、交换部分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实验室的限制,自主学习。

2.4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讲解、现场实验验证。教师在课堂环境现场实验来验证协议原理及交互过程是本课程教学的特色之一。其中理论讲解环节采用多媒体方式,围绕路由协议原理的分析、协议特性进行讲解;鼓励学生把笔记本电脑带进教室,既可以做电子笔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随时跟进教师的课堂实验验证;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攻击,在攻击性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往往能让全部学生都集中注意力。在动手实践环节,每次讲解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当场实验验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反映在路由协议的数据包封装上,而GNS3环境下Dynamips和Wireshark做了很好的集成,直接在拓扑结构的链路上实施数据包捕获,可以查看协议的交互完整过程和数据包封装细节。把枯燥的协议和鲜活的协议数据包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是记住原理,还要启发学生这个协议是怎么实现的,和生活中哪些场景有关联。

2.5 分解实验

交换与路由在教学内容上,各章节的知识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以路由为例,在讲解完路由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了DV型路由协议、LS路由协议、PV型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以后,就可以独立讲解RIP、OSPF、路由控制、ISIS、BGP等各个协议。各个协议在知识结构上相互独立,通过路由控制把各个协议重新组合在一起,进行互操作。为此,我们为每个章节都单独给出了分解实验,并且给每个实验文档加以4位数字的编号,同一类型知识点文档的数字中第一个数字相同,学生可以快速索引到关于相关知识点的文档。除了分解实验之外,会提供给学生一个综合的拓扑,可以有机地把分解知识组合在一起,即知识点模块化、系统化。通过阅读大量的分解实验文档,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BGP路由协议的学习为例,属性是BGP协议的核心,也是BGP强大的选路能力的重要支撑,这部分作为学习重点。我们设定了同一个拓扑结构,根据具体需求,不断调整各种属性,来实现不同的选路,而每种属性都做了实验分解。

2.6 考核环节

交换与路由课程在教学效果评估上,采取了阶段考核方式。整个学期在交换与路由理论课环节包括3个阶段性考试,依次按30%、30%、40%的计分比例汇入总成绩。各阶段考试均采用无纸化方式,提供拓扑结构、需求分析的pdf文档,学生根据需求完成配置,并回答若干关键问题。为防止抄袭,每个学生在配置拓扑结构时,都要把自己的学号作为接口IP地址中4个十进制数中的一个。3个阶段的考试,可以让学生整个学期都保持对这门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外的实践操作,从而在知识点的掌握、认知能力的提高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交换与路由教学总结

3.1 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进度滞后于大纲安排,分析原因如下:①不习惯教师边讲解理论边做实验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地“收听”,而本课程要求边听课边做电子笔记,涉及实验还要动手实践,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中间某个环节跟不上,就会造成脱节。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的变化需要重新形成并建立一种新的学习习惯,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②部分学生对前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具体表现在:对TCP/IP层次模型了解不充分,对数据包的流动过程以及所涉及的协议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IPv4私有地址、公有地址、组播地址、广播地址了解不充分。③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使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交换与路由是在网络工程专业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大二下学期的英语四级考试,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3.2 收获

从教学反馈来看,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从学生层面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理论和实验并重的教学方式,学习强度大,让课程学习真正成为一个持续地过程,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避免了考前临时突击的现象。从教师层面看,摸清了学生在前修课计算机网络课程上所欠缺和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使得网络教研组教师之间课程交流内容更加明确,进而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逐渐清晰。

4 结语

作为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包括:总结教学经验,在不断完善自编教学讲义的基础上,规划出版教材;继续扩充分解实验的数量,网络教研组的教师共同讨论,使实验内容能够跟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变化;外出调研,多和其他同行交流,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委员会.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第3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二)九、十月,这是到达韩国的第一、第二个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认识学校的概况、结交新同学、适应新环境是此阶段的重要工作,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身边的外国朋友、亲身实践是来完成此项任务,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交换生的责任和义务,为华师为祖国增光添彩。

(三)十、十一,这是到韩国学习的中间阶段,也是转折点。第二项计划完成的情况会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前一项计划一定要尽可能完美地完成。不可否认,韩国各项经济水平都比中国高,相应地生活水平也高,到韩国学习,这种开资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承担的。为此,在这三个月里,我会勤工俭学,在学校里当中文老师或者到外面做兼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学习,半工半读,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一定数目的收入,既能够与韩国人打交道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经济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十一月份将有其中考试,我想这正是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大好时机,我将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学习中,以饱满的信心迎接韩国交换生的第一场正式考试。

(四)十二月,这是韩国大学期末考试时间。我会比在华师期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备考,不仅是因为韩语教学,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证明中国人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争取拿到优异的成绩。

(五)20xx年一、二月,这是学校的寒假时间。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会放弃回国休假的机会,将会选择留校学习。这期间主要是反思自己这一个学期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订下下半学年的计划,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到不足,反思自己该如何改善、反思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有哪些反面值得肯定,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为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六)三、四月,新学期的开始。对比上年的自己,我应该更加成熟更加稳重,应该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来完全融入到韩国的生活中,并且反复修改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人。

(七)五、六、七月,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后期的学习。

第4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Erasmus Mundus Programme)是欧盟发起的一项高等教育交流计划,是“伊拉斯谟计划”项目的延伸与扩展。1987年开始实施的“伊拉斯谟计划”,也称“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学生的交换流动,优化欧洲各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增强欧盟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

自2004年实施以来,“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已顺利开展两期,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该项目第一期已完成,第二期于2009年启动,将于2013年结束。以2008至2009年为界,“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在执行期内根据实施经验对目标和实施策略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调整。

2004年至2008年的第一期项目主要关注四个领域:其一,建立伊拉斯谟世界硕士课程(Erasmus Mundus Masters Course),至2008年末共提供了103门伊拉斯谟世界硕士课程;其二,提供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资助第三国(非欧盟成员国)的优秀学生和学者到欧盟高校交流学习;其三,鼓励欧盟成员国高校与第三国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三年以上的合作关系,推动学生及学者的交流活动;最后,加强欧盟高校与第三国高校在学分学位互认及促进学生流动方面的合作。

二、对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启示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学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供了很多经验借鉴。从宏观上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已经熟悉市场经济中的“分蛋糕”,每个参与者都试图得到一块更大的蛋糕。面对欧盟“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中慷慨投入,及对第三国教育的帮助与扶持,一部分人产生困惑——为何欧盟把自己的蛋糕分给第三国,为何让第三国的学生与学者享受欧盟成员国提供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是作为公共产品而存在的”(李岩松,2009)。和市场经济中“分蛋糕”不同,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是把蛋糕做大的过程,关注的是整体提高和受益面的整体扩大。每个参与者都可以从合作中优化自身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辐射面、扩大文化输出并增强文化认同。这正是我国在推动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时应秉持的理念,正视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特质来提供高质量、大范围的学生国际交流服务。

从微观层面来看,“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在制度和操作层面都提供了诸多借鉴。

(一)签订学习协议,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在该项目中,参与的学生、学生的母校和接收学校三方会在学生交流开始以前,根据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共同签订一份“学习协议”(Learning Agreement),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的交流方案。“学习协议”一般明确规定学生的课程范围、在母校及接收学校应该就读的学时及应该获取的学分,以及论文的指导情况等,并需要获得学生、学生的母校和接收学校三方的一致同意。“学习协议”的制定个性化地确立了每个学生培养过程的标准,为学生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连贯学习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操作中,“学习协议”的签订能够很好地衔接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工作,保证交换生整体教学计划的实施。

(二)引进欧洲学分转化系统,保证交换学习的互认性

“伊拉斯谟项目”早在1989年就已引进欧洲学分转化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该系统规定,全日制欧洲学生,不论所在国家、教育质量、教育等级,每学年应学习1500–1800小时,相应获得60个ECTS,即每一学分对应25至30小时的学习;每门课程成绩分为七等,其中最后两等为不及格。该系统的认可和推广为各国高校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提供了依据,确保学生学习成果的互认性,进而保证了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操作中,交换生回国后的学分互换是目前的一大瓶颈,即交换生的学分转化缺乏制度保障。由于国内与国外学分体制的差异性,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交换学习的互认性,进而影响学分转化。

(三)促进课程开发,保证交换学习的适用性

该项目与其他交流项目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不论在硕士层面还是博士层面,均十分看重对联合课程的开发与设置。项目的第二期执行中,共开发了150个联合硕士学位课程项目和35个联合博士学位课程项目。一方面,对各高校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新开设的项目往往关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体现课程设置前沿性的同时保证了交换学习的适用性。因而,联合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通过鼓励各参与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立一批世界一流水准的硕士或博士课程,一方面能增加大学本身的实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为交换学生提供了更优质、适用的教育。

(四)提供奖学金,确保优秀学生均有参与的可能

该项目通过严格、公正的选拔,对第三国的优秀学生和学者提供丰厚奖学金,一般覆盖其学费、生活费、保险等,并在申请时对女性、家境不好的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在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中,虽然大部分交流项目双方高校已约定互免学费,但由于国外较高的生活成本,很多家境一般、困难的学生仍极少有机会参加到国际交流项目中。“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的设立具有极好的参考作用。

总的来说,在具体推动我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时,可以从“伊拉斯谟世界窗口项目”的成功实施中寻找到很多有益经验,如我们项目急需建立连贯的培养机制、学分互认机制、奖学金机制,并在课程设置领域广开思路,积极开设联合课程,以保证学生国际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5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一)明确学习目标,近期内先学习韩语,打好一定的语言基础,并多查找资料更深入地去了解韩国的方方面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九、十月,这是到达韩国的第一、第二个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认识学校的概况、结交新同学、适应新环境是此阶段的重要工作,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身边的外国朋友、亲身实践是来完成此项任务,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交换生的责任和义务,为华师为祖国增光添彩。

(三)十、十一,这是到韩国学习的中间阶段,也是转折点。第二项计划完成的情况会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前一项计划一定要尽可能完美地完成。不可否认,韩国各项经济水平都比中国高,相应地生活水平也高,到韩国学习,这种开资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承担的。为此,在这三个月里,我会勤工俭学,在学校里当中文老师或者到外面做兼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学习,半工半读,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一定数目的收入,既能够与韩国人打交道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经济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十一月份将有其中考试,我想这正是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大好时机,我将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学习中,以饱满的信心迎接韩国交换生的第一场正式考试。

(四)十二月,这是韩国大学期末考试时间,我会比在华师期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备考,不仅是因为韩语教学,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证明中国人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争取拿到优异的成绩。

(五)2011年一、二月,这是学校的寒假时间,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会放弃回国休假的机会,将会选择留校学习。这期间主要是反思自己这一个学期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订下下半学年的计划,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到不足,反思自己该如何改善、反思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有哪些反面值得肯定,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为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六)三、四月,新学期的开始,对比上年的自己,我应该更加成熟更加稳重,应该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来完全融入到韩国的生活中,并且反复修改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人。

(七)五、六、七月,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后期的学习。

第6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一、言语生成过程及中心环节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生成机制,常见的语言形式有五种(Laver1970,转自桂诗春2000):①没有失误的、连续性言语,如“念讲稿”;②有失误的(包括一时失言及其改正的)言语,如日常的口语;③断续性言语,最典型的是口吃;④儿童在语言习得阶段的言语,属“发展中的言语”;⑤“解体”的言语,比如言语障碍等。教师言语基本上介于“没有失误的、连续性言语”和“有失误的言语”两者之间,类似演讲。一方面大多数以至几乎所有教师言语达不到无误输出,但又比日常口语显得正式,其生成过程与普通人的日常口语生成相比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话语的生成大体上经历过四个阶段:首先是把意念转换成要传递的信息;其次是把信息形成为言语计划;第三是执行言语计划;第四是自我监察。外语教师语言形式的生成过程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构思阶段,指说话者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说话的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是说话内容的轮廓,大脑中会出现一些主题词语或“语点”。转换阶段,指说话者运用句法规则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实际上是一个编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语点”将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扩展、丰富、编码为完整的句子。执行阶段,指说话者产生一个语音完形,将头脑中的言语信息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还包括自我监察的环节)。可以看出教师课堂口语生成机制的中心环节是紧紧围绕着“言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来展开的,外语教师言语生成的特点也就是在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

二、外语教师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手段和模式

外语教师课堂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是相对学生而言的。与学生或教师的日常口语状态相比,外语教师课堂言语的生成过程具有语篇计划的特点,即根据语篇环境,选择有效信息,赋予信息结构的特点,课堂言语的交际手段相对单一,教师言语的模式必然具有教育属性。

1.语篇计划特点。这是在言语计划的制定阶段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言语计划”,简单说就是为生成语句所做的各种准备。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有了这些课堂言语行为意图,就必须用言语行为来实现课堂交际意图的整体计划,即实施宏计划,主要是教师怎样选择和排列信息内容。教师经常用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方式来表示信息内容(微计划),让学生能够找到指称,能够知道什么是新信息,等等。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其实,普通人的言语计划毋须具备语篇环境的特点,而教师言语这方面的特征却非常鲜明。

首先,在教师言语中语篇计划是种常态,在言语计划中居主导地位。无论是独白型语篇,还是会话型语篇,教师在制定语篇计划时绝非一种即兴的行为,有构成语篇的明显意图。教师言语最终总要形成语篇,或者说是以最终形成语篇为追求目标。

其次,在教师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教师话语的主要功能(提问、反馈、讲解、评价等),每项从宏观上或微观上都体现了语篇计划到言语计划执行的特点。要传递什么信息,通过什么层次结构和局部结构,都取决于教师的意图。教师通常会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突出概念、标示话语主题、赋予信息结构、分配主题、焦点或新信息等。

在教师口语中,言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简单来说是一种“相继并存”的关系。换句话说,宏计划与微计划这两个环节是相继进行并同步增长的,说话人不需要在微计划开始前就完成所有宏计划。“宏计划”是用言语行为来实现交际意图的整体计划。“微计划”是说话人为宏计划中的言语行为赋予信息结构,分配主题、焦点或新信息时所作的活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宏计划”(语篇计划)一般都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资源要同时兼顾“宏计划”和“微计划”,从而使语流显得顺畅而少停顿。

“语篇为主”仅仅是言语计划制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言语计划的有效实施,还得通过考察课堂提问和课堂话语模式等方面教师言语在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的特点。

2.言语手段。在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言语计划本身虽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实施时必须考虑供使用的语言手段。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枢纽,在教师话语中占有很大比例。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质疑,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探求新知识、新课题;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接受新知识;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有条理;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大多数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教学,对于问题的内容和措词,都有预先计划。教师在总结一课教材的内容,或是复习从前所学的教材,或是启发学生的思想时,若能把所要问的问题层次化、系统化,把问题与问题相联系,而且一步深入一步,对于学生思想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事先是有准备的:制定和执行言语计划的速度通常要高于普通人。正因为课前的准备,教师可以更迅速地制定宏计划,同时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微计划上,使语言表达更为流畅自如,为学生提供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环境。

3.课堂言语模式。长期以来,英语课堂互动模式主要为启发-反馈-跟踪的话语模式,即IRF结构模式。传统的教学法是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按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启动提问(initiation),学生反应/回答(response),教师评价/反馈(evaluation/feed-back)。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上用来讲解的时间在教师话语中所占比例较大。换言之,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教师话语的主要功能是讲解,教师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

在外语课堂里,教师言语不仅是教学媒介,还是向学生传授信息的重要源泉(Nuan,1991)。通过课堂教学外语,教师言语的功能必然具有教育属性。

三、生成特点与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培养

从以上对外语教师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言语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我们希望能从言语计划到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语篇生成能力。上述的理论分析显示,教师口语在生成机制上具有“语篇为主”的特点,教学实践也表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存在的英语学习问题不是单词、单句的表达,而是连句成篇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语篇生成能力应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衡量英语言语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看语篇生成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语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语篇训练。“语篇为主”这一特点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学必须在言语计划制定方面完成两个转变:将语篇计划的制定由非常态转为常态;将计划制定时的状态由非自觉转为自觉(其实这两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而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关键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制定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完全可以达到专业水准的。

语篇计划的制定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我们在制定言语计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交际意图”、“图式结构”、“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知识”以及“说话人所具有的表达手段”等等。其中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图式结构”和“所具有的表达手段”两项。毫无疑问,学生掌握的表达手段越多,在制定语篇计划时就越游刃有余,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手段,所以,对表达手段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充分的。目前急需加强的是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得体的言语行为是按照相应的图式来进行的,所以,如果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话语结构图式,就会拥有快速制定语篇计划的能力。因此,加强语言图式方面的总结和研究,挖掘新的话题图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和主题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大量图式结构的方法,使其能够快速制定语篇计划,最终实现最大限度提高语篇生成能力的目的。

2.加强注意资源使用训练,提高语言输出能力。教师言语的特点分析也为我们改进口语训练的方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完善口语的教学。

首先,充分意识到“言语计划”的意义。前文提到,教师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资源要同时兼顾“宏计划”和“微计划”,才能使语言显得流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当传递熟悉的信息时,人在长时记忆里检索、提取信息的速度就比较快,所以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即兴演讲的开头部分描述已有的事实或解释论题(这些话语都是比较熟悉的,几乎无需进一步提取什么信息),从而达到为制定“宏计划(语篇计划)”挤出时间量的目的。而且根据“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认知规律,这种表述结构也完全符合人的理解习惯。

其次,加强注意资源使用方面的训练。如上所述,人在长篇独白中注意力是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交替轮换的。这种交替轮换会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造成停顿、支支吾吾等现象,对于学生言语输出能力的培养来说,当然要力避这种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充分准备宏计划的同时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学生能较好地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分配注意资源,或者能恰当地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进行转移,必将大大提高口语表达的效果。

3.提高教师话语水平和提问技巧,转变教师课堂角色。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主要有两类:①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②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当前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这样很难促进语言习得。教师话语占的课堂时间太多,教师与学生的话语交流往往局限于问答形式,使得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尽量延长学生话语时间,缩短教师话语时间,为学习者创造一种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为此,应全面提高教师话语水平,使之掌握恰当的提问技巧,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作用。反思教师课堂言语模式,我们主张教师应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

4.选择意义商议,注重调整互动结构。“意义商议”(negotiation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 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教师话语采用意义协商、及时反馈等来维护和平衡交互。但互动内容多为语言操练,缺乏真正意义的语言交际,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习得。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当然,Pica & Doughty(1985)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

学生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他们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

教师话语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教师课堂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属性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会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话语应以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标准。高质量、多样化的教师话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言习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监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注重话语输入的质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创造一个协商、鼓励的语言环境,以正面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

第7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远程教育学分转换;启示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概况

学分转移在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被称为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英文为“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简称ECTS)。有研究者认为ECTS是指目前在欧盟成员和欧洲经济区域内近30个国家中高等院校之间盛行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它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旨在提供一种在学校间测量、比较和转让学习成绩的方法。也有研究者认为ECTS是由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研发和推行,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早,也是欧洲唯一的经过试验证明比较成功的高等教育学分体系。依据2009年版《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使用者指南》的官方定义,ECTS是指帮助设计、描述、转换课程以及颁发高等教育文凭的工具或者制度。ECTS适用所有类型的课程学习,无论是基于学校学习或者基于工作场合学习,也不论学习者的身份是业余或者全日制学生,也无论正式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ECTS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增加学习成果以及学习过程的透明度制度,其具有主要四个特点: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而设计的学分转换和积累制度;二是学习结果是指描述学习者在完成学习过程中后,能够了解、理解以及可以实施某种行为能力;三是学习结果需要达到了本国或者欧洲学术框架水平;四是学习量是以一般学习者完成所有的学习活动以到达学习效果所需要的时间。ECTS是基于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透明度而建立的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其的目标就是加快实施计划、转换、评估、认可资格和学习单元以及欧洲学生之间的国际流动性。

ECTS的建立主要动因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欧洲大学的竞争力下降,同时欧盟各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庞杂,阻碍了学生跨国之间学习,欧盟急需提高其教育的质量、竞争力以及创建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需要。通常认为ECTS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该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依照派出国大学颁发的证书,接受(东道)国大学可以根据合约吸纳学生入学的原则。从整个欧洲教育体系来看,欧盟教育体系全部归属于“苏格拉底计划”(Socrates计划是欧盟设计的综合教育计划为期12年),而高等教育领域属于行动之一的第二个行动,即“伊拉斯莫计划”(Erasmus Exchange Programs)。“伊拉斯莫计划”具体行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和提高师资能力。在促进学生交流方面,学生可以到另外一个欧盟国家学习3-12个月,学成回国后其学习成绩可以根据欧洲学分转换体系得到承认。教师培训方式主要包括:教师交流,合作备课,强化集训计划,专题联网等。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欧洲国家提出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目标是整合欧盟高等教育资源,发起“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主要是针对高等学历教育,打通欧洲学分体制,促进学历相互承认,鼓励欧洲学生到其他欧洲国家学习深造,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欧洲学生的流动,加速知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进步。ECTS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里程碑标志之一,起初ECTS仅具有学分互换的功能,1999年发表“博洛尼亚宣言”后,集学分互换和累积功能于一体,实现任何学习形式都可以累计积分,进一步促进欧洲学生的流动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保障是ECTS的基础和前提。通常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是在各个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涉及所有的程序确保其教学质量,符合其学校自己规定。外部质量控制是由质量保障机构所实施,通过反馈形式,使被评高等教育机构理解评估情况以及改进,但是各个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必须符合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南的要求。

二、欧洲学分转换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学分标准

ECTS制度需要运行机制保障,学分转换的前提必须是制定学分标准。学分标准是欧洲学分互换的基础,统一的学分标准,为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累积提供尺度,学分标准主要涉及学分计量方法以及成绩评定。

1.学分计量方法

ECTS学分标准制定是为了完成期望的学习结果,以全日制学生的课业学习量来估算学分。学习量是以一般学习者完成所有的学习活动以到达学习效果的时间计算。学习结果是指描述学习者在完成学习过程中后,能够了解、理解以及可以实施某种行为能力。在ECTS中,以60个学分为全日制学生一个学年的学习量和学习结果,多数情况下,是对应学生的课业学习量为1500~1800个学时。学生获得1个学分的课业学习量是25~30个学时,学习量反映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学习量和学习结果包含了所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欧洲高等教育分为三阶段:采用不同的学分,第一阶段获得学士学位(Bachelor)需要180-240个学分,每年需要修满60个学分;第二阶段获得硕士学位(Master)则需要90-120个学分;第三阶段不受E C T S制度影响,获得博士学位(Doctor)。课业负荷量计算方法是确定课程学分的关键,ECTS是按照学生的课业负荷量给每门课程分配学时,并将课程学时与该课程学分相匹配。授课、学习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课业负荷量都有影响。

2.成绩评定

为了使学生在欧洲的不同国家、不同院校之间流动,ECTS制定出了一个评分等级,以便于理解和比较各国学生的分数。该评分等级的依据是学生在某一门考试成绩的等级,学生成绩共分为7个等级,学生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排序,然后根据每个等级所赋予比例,确定学生的ECTS学分等级。ECTS等级标准将学生分为学业及格和学业不及格两大组,然后再单独评价这两组学业表现,学业及格的学生分为五个级别(A级—E级),每个级别规定一定的百分比。学业不及格的学生有FX级和F级,FX级意指:课业不及格,在给与学分之前还需要一些学习,要求付出一些努力获取学分以达到学业及格。F级意指:课业不及格,大量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还需要大量的学习,付出更多的努力。成绩评定如表1所示。

(二)关键性文件

1.信息包裹(the Course Catalogue)

依据ECTS规定,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信息包裹中为学生提供有关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构信息、课程信息以及学生需要了解的一般信息。

2.学习协议(Learning Agreement)

学习协议是指由学生本人、学生原来所在的高等教育机构、接受学生转入的高等教育机构三方所签订的一项协议。学习协议主要包含学生所学课程的一系列清单,以及每门课程的ECTS学分。学习协议是ECTS必备的文件,学习协议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在教学计划内选择的学习课程发生冲突,而且对于保证学生所通过课程的学分可以顺利地转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学业成绩单(Transcript of Records)

学业成绩单记录了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和留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习成绩,是学术认证的重要工具,也是ECTS文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内容。学业成绩单详细记录了学生留学前后所有的学习活动,记录了学生所修的每一门课程的名称、ECTS学分以及学生的成绩等级(即ECTS等级),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还会附上一份成绩评定说明。学生的学分量和成绩等级分别代表了学生成绩的量和质,较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4.学生申请表格(Student Application Form)

学生申请表格制定是为了到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设计,这些学生需要在其他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而完成他们的学业,按照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程序规定,需要注册,应填写其他的表格。学生申请表格包括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学生的重要信息。

(三)支持服务系统

为了确保E C T S的有效运行,建立支持服务系统,并设置ECTS的咨询顾问(ECTS counselors)。这些ECTS的咨询顾问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授,或者是从事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实地经验的相关人员。ECTS咨询顾问主要是为高等教育机构在使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时提供建议,他们为各国、各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学分转换过程中遇到问题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和指导。欧洲委员会还组织ECTS的咨询顾问到相关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访问和实地考查,总结一些好的实践经验以促进ECTS的顺利贯彻和实施。除了ECTS咨询顾问外,以欧洲国家为单位还设有ECTS的协调人员,这些协调人员为执行博洛尼亚进程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建议,包括质量保障、学位机构改革、学位认可等。为了完善ECTS咨询顾问的工作,欧洲高等教育委员会建立了庞大的决策和网络服务系统,欧盟还建立了“全国性ECTS热线”(“National ECTSHelpLines”),用以回答与ECTS实行相关的疑难问题,并在成员国中搜集好实例以供大家参考,帮助相关高等教育机构解决在实践中遇到问题。

(四)文凭补充文件

为了保证文凭的可比性,参与ECTS的国家在颁发学业证书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能够具体说明有关学业证书的性质、水平、内容、学习成绩等相关情况,欧洲委员会与欧洲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中心共同制定了文凭附件工具(Diploma Supplement,简称DS)。DS是一个标准化的模板,主要对学习者原始学位中记录的学习属性、水平、背景、内容和状态进行描述,旨在提高教育的透明度、保障就业和促进学术认可。DS共包括八个部分的内容:持有者信息、文凭信息、文凭层次信息、内容和成绩信息、文凭功能信息、附加信息、文件证明信息以及国家高等教育制度信息。

三、启示与借鉴

(一)学分转换制度建立是时代迫切需要

ECTS是欧洲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FQ-EHEA)的出台,其具备了学分累积的功能,ECTS也就逐渐延伸到公民的终身教育。而我国远程教育学分转换制度的建设是时代迫切需要: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实现不同教育机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必须建立我国远程教育学分转换制度,这也是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需要。二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能够满足成人学习的需要,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开放大学实现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建立中国开放大学以及远程教育机构联盟的需要。ECTS建立的背景是欧盟内部各国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庞杂,阻碍了学生的流动以及影响了教育质量、竞争力的提高。随着省级开放大学的建设,省级开放大学地方性特色凸显,省级开放大学之间以及与其他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缺少沟通平台,阻碍了学生之间流动、课程选择、教育质量提高。维护和建设好中国开放大学系统,尤其省级开放大学之间以及与其他远程教育机构之间合作关系,必须建立我国远程教育机构联盟,通过远程教育机构联盟可以便捷地提供学生支持服务,提高办学质量,统一远程教育学术框架、支持服务标准、共享优势资源,学分转换制度也是远程教育机构联盟的重要平台和媒介。中国部分地区不同类型的普通高校已经建立学分互换以及互认制度并积累经验,提供很好事例,例如北京市高校建立起来的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白颐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为共同体内的学生开设了许多公共教学课程,供各个高校的学生自由选择,并互相承认学分。

(二)学分标准是学分转换制度的前提

学分标准是学分转换制度的前提,学分转换需要制定远程教育机构认可和统一的学分标准。可以吸取ECTS的合理因素,制定我国学分转换文件,以学生的学习量、学习时间以及考试结果等要素来核算学分。学习量包含了所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学习时间主要包括上课时间、实习、研讨会、个人工作、实验室工作、在图书馆或在家进行的自学、小组学习、考试或其他评估的时间等,通过最终考试可以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不同学分总量构成不同学习阶段,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科为90-100学分;第二阶段,本科为180-200学分;第三阶段,研究生为270-300学分。

不同远程教育机构之间,尤其是未来与普通高校之间建立学分转换,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保证是学分转换制定建立的关键和基础,远程教育机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透明度和认可度是核心任务。我们必须建立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保证框架、资格框架、共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开放的质量评价体制和信息披露机制。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建立统一的学术规范体系,包括学位资格框架、学科基准、课程标准以及实施规则,特别是现阶段更应强调统一的学术规范体系,防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远程教育机构采取不同学术标准和教学质量标准,为定期审核以及评估提供依据和标准。通过质量保障,增强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信任,便于对学历、学位水平的了解,增强国内、国际竞争力。

(三)政府主导作用是学分转换制度建设的关键

依赖开放大学以及其他的远程教育机构自发地去沟通和交流,尤其在缺少自治性、自主性以及存在封闭性、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定学分标准以及学分转换制度,其广度和深度是可想而知的。统一全国远程教育机构的学分标准,构建学分转换制度,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和职权。依据ECTS的经验,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协调,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只有政府具有权威性以及可以使用充分的社会资源。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责研发、制定和推广学分转换标准制度,制定具体行动实施计划以及时间表。在远程教育机构联盟范围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提高学历和学位,增加学生、教师、资源之间流动。中央政府对于增加开放大学以及其他远程教育机构联盟应增加支持力度,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运行机制,实现学分互认。

学分银行以及学分转换制度的建立必须具有相应法规、规章的保障。通过制定相应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以及地方性规章等,使学分转换制度建立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以及实施学分转换制度的具体行为均应具有合法性依据。

(四)支持服务系统是学分转换制度运作的平台

依据ECTS经验,支持服务系统是落实学分转换和积累的制度,提供、调取相关学生信息的中枢和平台。建议在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之下设立学分转换与积累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学生的学分信息的存储、积累、转换、调取。在支持服务系统中建立信息包裹和课程目录,它们是学分转换系统中的重要文件。公布在支持服务系统和开放大学以及其他远程教育机构主页上,或印刷成册在校内发行,保障每年更新。这些内容不仅提供课程清单,而且对教学计划、学习单元、课程模块、学分转换和认可情况都有详细描述,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充分的信息。目的是保证学生都能够获得需要的信息,包括院校基本信息、专业和课程信息、学生日常生活信息等,信息公告制度保证了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使得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权利。同时对学生提供建议或咨询,确保交流学生能学到其他开放大学以及其他的远程教育机构的正规课程和参与正常的学习活动。学习协议包含了学生参加跨校交流的计划学习课程清单和学习该课程所获得的学分。由学生本人、学生原来所在的学校、接受学生转入的学校三方所签订一项协议。学业成绩单详细记录了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记录了学生所修的每一门课程的名称以及学分以及学生的成绩等级。

四、结语

ECTS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但是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形成,实施学生跨国学习、学分积累以及提高欧洲整体教学质量以及高校竞争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国开放大学以及远程教育机构之间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远程教育机构联盟、提高教学质量、竞争力等方面意义重大。学分转换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学分标准是学分转换基础,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支持服务系统是服务平台,法律、法规是保障。在远程教育机构学分转换制度建立后,逐步与普通高校以及国外教育机关之间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实现不同教育类型学分转换,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联明.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

[2]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研究,2011,(5).

[3]赵卫平,李颖.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从单一功能到双重功能的转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

[4]曹畅.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5]黎志华.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6]祖国霞,冯铎.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述评[J].中国林业教育,2007,(6).[7]张胜利.开放大学外部质量评估: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成功经验[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8]拉塞克等.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佛朝晖.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和意大利高校学分体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

[10]李春生,时月芹.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与俄罗斯高校的学分制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6,(4).

第8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Packet Tracer;交换机;;校园网;Vlan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746-04

The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Based on Packet Trac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GUO Ya1,LI Si-lan2

(1.Zengche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363, China; 2.Huizhou City Scitechnical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Huizhou 516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acket Trac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alysed compose to build a campus network key technologies, gives a de tailed design details and network equipment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configuration command, to achieve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campus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wed the Packet Tracer software of high emulation,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 novative thinking,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Key words:Packet Tracer; switch; campus network; Vlan

随着网络在全球迅猛发展,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虽然现在不少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课程,但投入资金少,购置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感觉抽象难懂。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题,许高校都引入网络模拟仿真软件来辅助教学。Cisco公司的Packet Tracer是众多仿真软件中的一种,因其图符化的操作界面及配置上的高仿真性被普遍采用。通过Packet Tracer仿真技术,建立一个仿真的实验环境,这样就无须考虑网络设备及其连接的问题,因为这些设备都是“虚拟的”,一旦连接好就不可能发生在真实实验环境中可能发生的硬件故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实验投资成本,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Packet Tracer是由Cisco公司针对CCNA和CCNP认证考试开发的一个用来设计、配置和排除网络故障的模拟软件。利用该软件,学习者可以重复再现网络运行的参数代码,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学习网络协议、分析网络性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网络中的复杂行为。对于组建校园网,Packet Tracer也能够进行非常逼真的模拟。

1基于Packet Tracer仿真技术的校园网构建关键技术

校园网的核心设备是带路由功能的三层交换机,与核心设备相连接是路由器和汇聚交换机,汇聚交换机下面是接入层交换机。核心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核心层与汇聚层是用冗余链路互连,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图1是某高校校园网的拓扑结构图,其中网络中心核心交换机为核心层三层交换机,电脑室中心机房、教学楼、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均为汇聚层三层交换机,接入层为4台普通2层交换机。在规划中将按端口划分Vlan,例如:电脑室中心机房划分Vlan10,将端口1划入到Vlan10,剩下的端口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同样的道理,教学楼划分Vlan20、教师宿舍划分Vlan30和学生宿舍划分Vlan40。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扩展,在进行IP地址规划时将一个网段划分一个Vlan。如电脑室中心机房为192.188.10.0/24,教学楼为192.188.20.0/24,教师宿舍为192.188.30.0/24,学生宿舍为192.188.40.0/24等等。

1.1配置交换机的VLAN

VLAN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的广播域,能够将广播风暴控制在一个VLAN内部,划分VLAN后,由于广播域的缩小,网络中广播包消耗带宽所占的比例大大降低,网络的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另外,VLAN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张性等特点,方便于网络维护和管理,在局域网中有效利用虚拟局域网技术能够提高网络运行效率。

1.2配置OSPF动态路由协议

核心层和汇聚层都划分Vlan,要让它们互通,就需要配置动态路由协议,而OSPF动态路由协议比RIP动态路由协议更好。RIP的缺点:每台路由器只能从邻居了解路由信息,很容易产生环路。学习和维护路由表的数据包会占用一定链路带宽和路由器资源。OSPF路由协议:每台路由器在接口启动一个进程,通过路由器之间同步一些参数,使每台路由器能够自己运算出网络拓扑,从而做出最佳选路。相当于每台路由器都有一张网络的地图。优点:不会产生环路,在大型网络中收敛速度比其他的协议快,自动学习和维护路由表。

1.3配置路由器的NAT

校内的电脑要访问外网,就需要通过路由器转发出去,通常采用NAT方式把内部地址映射到一个外部网络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即端口多路复用、NAT过载(overload)。采用端口多路复用方式,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IP地址资源,又可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

2基于Packet Tracer仿真技术的校园网实现

2.1网络互联设备的选型

在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中提供多种型号的网络设备,在组建校园网中,链接外网的路由器选择Cisco Router 2811,电信局的路由器同样为Cisco Router 2811,汇聚层和核心层交换机选择Cisco 3560三层交换机,接人层交换机选择Cisco 2960普通二层交换机。整个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2.2配置汇聚层交换机

汇聚层交换机的配置以电脑室中心机房交换为例,其他汇聚层交换机就不细讲了,配置如下:

Switch#vlan database//进入vlan配置模式。

Switch(vlan)#vlan 10 name vlan10//创建vlan l0并命名为vlanl0。

Switch(vlan)#vlan 51 name vlan51//创建vlan 51并命名为vlan51。

Switch(vlan)#exit

Switch#config terminal//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int vlan 10//进人vlan l0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192.188.10.254 255.255.255.0 //配置vlan l0接口IP地址。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Switch(config-if)#int vlan 51//进人vlan 5l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192.202.51.2 255.255.255.252 //配置vlan 5l接口IP地址。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int f0/1//进入1号端口。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把1号端口分配给vlan 10。

Switch(config-if)#int f0/24//进入24号端口。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encapsulation dot1q//把端口封装类型改成dotlq。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把端口配置成Trunk模式。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router ospf 400//配置动态路由协议OSPF。

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188.10.0 0.0.0.255 area 0

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202.51.0 0.0.0.3 area 0

2.3配置核心层交换机

Switch#vlan database//进入vlan配置模式。

Switch(vlan)#vlan 51 name vlan51//创建vlan 51并命名为vlan51。

Switch(vlan)#vlan 52 name vlan52//创建vlan 52并命名为vlan52。

Switch(vlan)#vlan 53 name vlan53//创建vlan 53并命名为vlan53。

Switch(vlan)#vlan 54 name vlan54//创建vlan 54并命名为vlan54。

Switch(vlan)#exit

Switch#config terminal//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if)#int vlan 51//进人vlan 5l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192.202.51.1 255.255.255.252 //配置vlan 5l接口IP地址。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Switch(config-if)#int vlan 52//进人vlan 52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192.203.52.1 255.255.255.252 //配置vlan 52接口IP地址。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Switch(config-if)#int vlan 53//进人vlan 53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192.204.53.1 255.255.255.252 //配置vlan 53接口IP地址。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Switch(config-if)#int vlan 54//进人vlan 54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192.205.54.1 255.255.255.252//配置vlan 54接口IP地址。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int range f0/2-5//进入2—5号端口。

Switch(config-if-range)#switchport trunk encapsulation dot1q //把端口封装类型改成dotlq。

Switch(config-if-range)#switchport mode trunk//把端口配置成Trunk模式。

Switch(config-if-range)#exit

Switch(config)#int f0/1//进入1号端口。

Switch(config-if)#no switchport//关闭交换机1号端口的二层功能。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210.39.240.2 255.255.255.252 //配置f0/1端口IP地址。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router ospf 400//配置动态路由协议OSPF。

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202.51.0 0.0.0.3 area 0

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203.52.0 0.0.0.3 area 0

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204.53.0 0.0.0.3 area 0

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205.54.0 0.0.0.3 area 0

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210.39.240.0 0.0.0.3 area 0

2.4配置路由器

校内路由器的配置如下:

Router#config t//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outer(config)#int f0/0//进入f0/0端口。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61.144.78.1 255.255.255.252//配置f0/0端口IP地址。

Router(config-if)#ip nat outside//将f0/0设置成外网口。

Router(config-if)#no shut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access-list 5 permit any//设置访问列表允许所有的访问。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5 interface f0/0 overload //配置网络地址转换将内网地址转换成路由器f0/0端口地址加端口号出去。

Router(config)#int f0/1//进入f0/1端口。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210.39.240.1 255.255.255.252//配置f0/1端口IP地址。

Router(config-if)#ip nat inside//将f0/1设置成内网口。

Router(config-if)#no shut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p route 0.0.0.0.0 0.0.0.0 61.144.78.2//配置路由器的默认路由。

Router(config)#router ospf 400//配置动态路由协议OSPF。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210.39.240.0 0.0.0.3 area 0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61.144.78.0 0.0.0.3 area 0

电信路由器的配置如下:

Router(config)#int f0/0//进入f0/0端口。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61.144.78.2 255.255.255.252//配置f0/0端口IP地址。

Router(config-if)#no shut

Router(config)#int f0/1//进入f0/1端口。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220.188.115.1 255.255.255.252//配置f0/1端口IP地址。

Router(config-if)#no shut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router ospf 400//配置动态路由协议OSPF。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220.188.115.0 0.0.0.3 area 0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61.144.78.0 0.0.0.3 area 0

2.5测试结果

把Web server服务器的IP地址设置为220.188.115.2,网关地址设置为220.188.115.1,PC机设置好IP地址和网关,基于Packet Tracer仿真技术组建的校园网就完成了。用内网的任何一台PC机ping外网的Web服务器的IP地址,结果如下:

PC>ping 220.188.115.2

Pinging 220.188.115.2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220.188.115.2: bytes=32 time=141ms TTL=124

Reply from 220.188.115.2: bytes=32 time=172ms TTL=124

Reply from 220.188.115.2: bytes=32 time=172ms TTL=124

Reply from 220.188.115.2: bytes=32 time=156ms TTL=124

从结果可以看出,上面的网络配置没有问题,只要外网的Web服务器配置好,内网中任何1台PC机均能够访问Web服务器上的网页。

3结束语

上述校园网组建已具备基本功能,对组建真实的校园网有较高指导意义,但不代表是实际组网的真实方案,比如在布线、核心交换机、认证、防火墙等方面,要求都很高。通过Packet Tracer仿真技术构建网络,解决了高校教学中缺少真实设备的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雅.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张顺吉,董德春.利用Packet Tracer学习校园网的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5766-5768.

[3]郭亚利.基于Packet Tracer虚拟平台的校园网构建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11(2):19-21.

[4]万涛,万世明.基于Packet Tracer仿真技术构建网络互连技术实验平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7):4209-4212.

第9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设计;学生主体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磨练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意志,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生物实践活动教学达到教师的输出与学生的吸纳的优化组合,是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理论依据

(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核心就是培养人才。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善于思考、敢干探索、勇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始于学校的课堂,始于教师指导下的创造性学习。

(二)课堂教学应是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同时发挥学与教的两个积极性。

学为主体就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应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为主导应是教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决定教学内容和教法,切实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为学服务。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程度上自己参加的活动,教学的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先天和后天的内在潜能和动力,对于每一个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需要经过感性到理性的教程,经验证明感性越清楚,理性认识就越深刻。生物课堂主体性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对生物知识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把抽象的、深奥的、无形的生物理论通过精心的策划、艺术的处理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实践、感知、思维等活动,学生的潜能和动力就会发挥得更好,因此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是策划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二、策划和设计

学生获得生物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演示、分析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自我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地学习。凡是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凡能让学生口头表达的,要鼓励学生说;凡是能让学生演示的实验,要让学生动手做;凡是学生能总结出答案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做出结论。没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是不可能形成生物能力的。生物课堂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策划,是根据教学方针和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规划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具,教学重难点等。其中教学目标应策划出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和心理品质等素质目标,教学结构的策划是根据生物教材内容,教师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逻辑程序,策划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各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教学实践活动,并用方框图的形式编织出完整的教学网络,从而构成每节课堂教学都有要遵循的教学结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策划的具体体现,在教学策划的基础上,具体设计每一教学环节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连接。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设计教学动机切入点

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动机,即本节课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学生的学习也有其学习动机,好奇心、兴趣、志向、理想等都有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只有当教学的动机被学生学习动机所接受,而且两者融洽时,这节课才能进行下去。

(二)设计知识实践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排列本节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平铺直叙讲授给学生,但如果运用布鲁纳的发现法,设计几个合适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发现其规律,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学生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认识得深刻,同时也获得了研究知识的方法。

(三)设计能力创新点

生物教学要求的能力包含两个方面,即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不管是思维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离不开创新,知识实践点还是能力实践点,其实际活动都需要思维,都需要创新,思维就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实践点时,需要设计思维的创新点,用以引起学生头脑思维的“火花”,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头脑的思维。教学过程要有涨有落,理想的做法是掀起几次教学浪潮,涨落交错,张弛有效,在跌宕起伏中扬帆前进。

(四)设计学生“说”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智力参与,让学生以主人翁和探索者的姿态去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主动、能动的认识活动为目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合理的发挥,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设计学生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