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于花的文章精选(九篇)

关于花的文章

第1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第2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文章主旨的理解是状物类文章考查的重点,其考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状物类的文章中,往往有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或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或突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使文章主旨更加鲜明。

2.考查各种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妙用。表现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修辞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使用。总体来说,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妙用更有利于作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考查文章中重点词句的含意。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句子的含意包括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意义主要指句子所蕴涵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作用则是句子对表达中心思想、情感所产生的效果。

4.表达方式的考查。在状物类文章中,作者往往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插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对读后感受和启示的考查。状物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所以我们要在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后,应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感想。

1.着眼描写,体会特点。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状之物的特点,通过分析物的特点去捕捉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因为大多数状物类文章,并不仅仅是为了状物,而是为了抒发个人感受,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在状物的时候,作者要么满怀喜爱赞颂之情,要么满怀痛恨厌恶之情,并根据自己对物的情感态度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来对物进行描写。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描写,进而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体现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意,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我们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的补充、修改,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状物类文章的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语意委婉含蓄。所以在理解全文时,我们就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分析这些语句,而应该从多角度分析它蕴涵的哲理,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它暗含的感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它包含的深意。

3.表现手法,灵活运用。

在状物类文章中,衬托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比较常见。衬托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两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对比则是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所以考查衬托的用法可以从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突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使主旨更加鲜明等方面去考虑,而对比的用法,则从情感的褒贬方面去考虑。

4.运用修辞,提升效果。

以写物来表达自己情感志向的文章,常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赏析类题目有一定的答题模式:第一步回答用了什么方法;即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第二步回答表达了什么内容,即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或句子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情感、思想;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梅是一种精神背景

张佐香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梅花。

阳春三月,有关梅的消息触动我的心灵,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梅的气息。我连连于梦中置于梅林。

一日,我与友人去游南京梅花山。梅花山上游人如织。梅花品种繁多,花色纷呈,有淡红色的梅花重重叠叠地开满凌空的枝丫;有火红的梅花成簇地挂在低垂的细长的枝梢上;有些纤细的像垂柳一般的枝条上布满洁白的花儿。它们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地怒放着,一株连着一株,不断地怒放着。秀丽的身姿不时地拽住穿行于花树下赏梅的脚步。我屏息凝望着循时序逐渐缤纷的梅苞。火红的花瓣、淡红的花瓣、洁白的花瓣以其充沛的张力盛放着,仿佛将它体内贮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释放出来似的,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此刻,我用心灵的耳朵凝神谛听,便是盈耳的花儿争着竞放的瑟瑟声,仿佛我的心里也开满了花。新颖的和风漾过梅花的面颊。梅花在金色的阳光中临风而舞,湛蓝的天空是它的幕景。鸟儿时而穿过,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梅林之中,能够捡拾到这乐音的,是一颗颗没有被世俗纷扰的纯净的心灵。

梅植根于中国文艺史的沃土里,已有千年。梅是有思想、有灵性的,它兼有诗人和哲人的气质。梅斑驳的枯干,曲虬的疏枝呈现一种百折不挠的傲气,一种铮骨凌寒的坚贞与豪迈。梅花凌寒缤纷开,只有枯干疏枝,不着一片绿叶,无需任何杂物的烘托,较之其他花树,梅是那样的高洁端庄,那样的神清骨秀,那样的幽雅超逸。它不以姿态媚人,而以气韵清人心,静人气,给人以思想的灵光。

梅的高洁、梅的神韵、梅的坚贞滋养了先哲诸贤的心灵。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以“驿外断桥边”的梅自许,宁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绝不向权贵卑躬屈膝。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则以种梅养鹤为人生乐趣。那横斜的疏枝浮动的幽香,映照出的正是他孤高圣洁的节操、淡泊超逸的情怀。中国革命领袖也曾经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梅花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叱咤风云,扭转乾坤。扬州的梅花岭上葬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与忠烈亘古相依相伴。它早已埋植在古贤人内心并外化为摄人的人格魅力。

站立于梅林中,仰望着云来云去的蓝天,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虔敬。如同虔敬天体、大地、河流、艺术、先贤圣哲一样,我虔敬每一株梅树、每一朵梅花。

梅是一种精神背景,定格在历史和心灵深处。

(选自《张佐香文集》)

1.“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梅花”,试分析本文这样开头的妙处。

2.本文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分析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妙处。

(1)秀丽的身姿不时地拽住穿行于花树下赏梅的脚步。

(2)鸟儿时而穿过,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梅林之中。

3.根据第四自然段,概括作者所描绘的梅的特点。

4.请你说说“梅是一种精神背景,定格在历史和心灵深处”的含意。

二、丁香结

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①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②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选自《小作家选刊》2009年第4期)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描绘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又分别从哪些角度刻画了丁香。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从画波浪线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5.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文章也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结合《雨巷》,谈谈为什么“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选自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2.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第3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文章中心意思、作者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把钥匙。综观近几年的中高考阅读试题,关于文题的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故此,很有必要来探究此类题目的设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一、明确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文章标题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个标题交代了闻一多先生品质的两个方面:一是说,二是做。别人是说了再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中的“花儿落了”暗示“爸爸”病逝了。

2.点明行文线索。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如《背影》这个标题点明行文的线索是父亲的“背影”。《我的老师》的线索是 人物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最后一课》是以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了作者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

4.确定文章描写的对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标题确定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母亲”,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对母亲的怀念和深爱。又如《丑小鸭》一文的线索是丑小鸭的经历和心理历程。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如《喂――出来》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记叙了被扔进洞的东西又飞出来的经过,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以“洞”为线索梳理情节:洞现议洞填洞 洞满 。

6.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如杨振宁写的人物传纪《邓稼先》一文,作者以人物邓稼先为中心,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分析标题含义的方法

1.字词分析法

字词分析法,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的一种方法。如《伤仲永》这一标题,运用析词法分析,标题中只有两个词,“仲永”是本文的描写对象,而重点要分析“伤”,标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但由于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太可惜了!如果现在的学生是神童,他们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他们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修辞分析法

修辞分析法,就是从理解标题的修辞入手,来理解标题含义的一种方法。如《白杨礼赞》这个标题,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的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是指现实中爸爸养的花凋谢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的生命像他养的花一样结束了,包含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无奈的心情,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 “花”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有像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象征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是新奇而美妙!他的这个标题又是多么的深刻而醒目!

3.主旨分析法

主旨分析法,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的一种方法。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标题中的“秋天”点明了时间,“怀念”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秋天引起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再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标题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入,揭示了“只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最后的大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个主题,标题富有意蕴,引人入胜,引发思考。

4.背景分析法

第4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记叙文的开头,要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倾心”。记叙文的开头如何做到短小漂亮、受人青睐呢?下面提供几种记叙文开头方式,供同学们借鉴。

一、直接切题,开门见山。所谓开门见山,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接进入事件叙述的方法。或是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是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旨;或是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是单刀直人,直接挑明观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文章要写什么、说什么、表达什么。如2014年荆州市中考佳作《宁静的心》的开头:“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纷繁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自如,并且还会有一种独特的享受,进而渐至学习的佳境。”这篇文章的开头落笔入题,引起下文,不蔓不枝。

二、描绘情境,铺路搭台。文章开头极力渲染人物活动环境的气氛,一下子把读者带入特定的境界巾去,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绘景开篇的手法在记叙文中较为适用,可以是客观的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物感受的描写,不管采用哪一种,使用的笔墨都不宜太多,简笔勾勒即可。如2014年大连市中考佳作《美丽的插曲》一文的开头:“耀眼的阳光从树顶倾泻下来,撒下点点光斑,如碎金般夺目,点点阳光跳跃,如一个个音符.在我心中谱成一曲美丽的插曲,虽无名且短暂,却久久地温暖我的心。”开篇借景抒情,抒写温暖的感受,为后文“插曲”的主旋律是“善良与关爱”作有力铺垫。

三、巧设悬念,扣人心弦。在文章开头处设置悬念,引起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的关切心情,运用此法,可以抓住读者的心,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设置悬念往往借助于记叙顺序中的“倒叙”手法的运用,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中间作为文章的起点来写,然后再从头叙述,讲清事件来龙去脉.从而增强文章的诱惑力,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达到吸引读者的开篇功效。如2014年江西省中考佳作《学会等待》的开头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在花开花落间,谁在等待中荒芜了青春?谁又在等待中充实了灵魂?”文章巧用设问,巧设悬念,吸引读者刨根问底。再如2014年盐城中考佳作《我与“仇人”再见时》的开头:“都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不知我的‘仇人’――小表妹这次来我家,又会给我多少难堪。”“仇人”表妹的到来到底会给“我”带来什么麻烦呢?此种开头巧设悬念,扣人心弦,使文章更加曲折有致,引人人胜。

四、妙用修辞,蓄意铺陈。修辞手法是美化语言的法宝,若能将此法宝运用到文章的开篇,必能让文章的开篇绚丽缤纷、靓丽诱人。此法最可取,效果也最好,且看三个精彩“凤头”:

1.冷寂的夜,万物沉静,笼罩在地狱般的黑暗之中。只有那镰刀般昏黄的月高悬在天空中,拉出令人恐怖的弧线,清冷的风凌厉地刮过树林,如狼嗥,似鬼泣。(2014荆州市中考佳作《梦想的力量》)

采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展现夜的阴森与恐怖。

2.古今中外的咏荷诗,赞荷叶的真是很少呢,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也只是杨万里用来映衬荷花的短句。我总在想:荷叶,也能成为让人流连的画面吗?(2014年南通市中考佳作《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文段引用诗词佳句,妙用设问,使得文章富有文采,引起读者思考,可谓名句增辉,妙问添彩。

3.我是一棵转角处的向日葵,默默地生长。很少遇到温暖的阳光,没有他人的关爱。直到那日,你的出现温暖了我的世界。(2014年河南省中考佳作《你是我的太阳》)

文段运用拟人手法,使得温暖体验鲜明凸显,让人一见倾心。

五、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文章开头用精辟的议论、抒情语句将所要表达的某种哲理揭示出来.为全文奠定基调。一般是先直接抒发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的强烈感情,然后,再展开具体情节的记叙。如2014年益阳市中考作文的《我与塞上江南有个约定》开头:在电影上.曾经看到过茫茫戈壁上你炙烈的阳光;在影视里.曾经领略过你蓝得不带一丝杂质的蓝天。我知道.如此不一样的景色,永远只属于你――银川――我的塞上江南。初次与你相识,心底便暗暗产生了一个约定:请等着,我会来看你!文章直抒胸臆,以议论抒情的笔调,高度评价银川如塞上江南一样美,点明题旨,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情感基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题记,亮入耳目。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作文中精心设计好题记,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也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总之.作文的开头方法还有很多,无论运用何种方法来开头,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关,为突出中心服务;二是语言要简要、优美。作文开头,因文而异,可独立运用,也可综合表达。但一定要扮靓“凤头”,让你的开头“炫”起来!

【学生佳作】

生活的味道

湖北松滋市南海中学 林如颖

生活似一杯冒看丝缕热气的牛奶,味道甜蜜美好.令人安心;生活像一朵傲然屹立雨中的小花.生性坚毅不屈,教人顽强;生活像一片摇曳于蔚蓝天空的白云,脚步自由自在,让人惬意。

窗外夜色沉寂,似乎有一支铅笔,将万物涂成漆黑。窗内一灯如豆,我端坐在书桌前,攻克着堆积如山的难题,在题海中挣扎了太久,我心生烦躁。这时,一只热气腾腾的杯子轻放在我身边,袅袅热气夹杂着奶香闯进我的鼻子里,像有一只温柔的大手抚摸着我躁动的心,让它安静下来。我转头,望见了母亲温暖的笑容:“喝杯热牛奶吧!放松一下。”我听话地拿起杯子,轻抿一口,身体一点一点地变得通泰舒展,烦躁一点一点褪尽。

生活就在此时静止,我尽享绵延的母爱,感受生活的甜蜜与美好。

乌云抓住太阳,给它戴上镣铐,锁进了密不透风的岩石般的云层后面。雨借助乌云开始了狂舞,击打着人们的身体,摧残着树木的枝叶。我颓丧地坐在屋檐下,失落地扔着石头。呵,这残忍的天气也在和我的失败一唱一和吗?我望着手中的石头一次又一次闯进飘洒的雨帘,心中堆积的愁闷越来越多。蓦地,我瞥见屋外花丛中的一朵小花,雨点重重地打在它身上,它摇摇晃晃,却不肯像旁边其他花儿一样凋零。水滴顺着花瓣落下,把花儿洗得更加娇艳。风儿想带走它的美丽,却只得到一声拒绝。我呆呆地望着她,我是否也可以像这花儿一样,在风雨中仍傲然挺立?

生活就在此时告诉我,以不屈的姿态面对挫折,以顽强的斗志迎接风雨。

我埋着头奋笔疾书了一天,匆匆地掠过各种书本。在现在这个时代,快似乎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行色匆匆地走过生活。我已经累了。我扔下书本,来到后院。蔚蓝天空中的白云自由地摇曳。泥土的芬芳和花儿的香气扑鼻而来,肩上不知何时多了几片桃花。桃树心无旁骛地撒着花瓣,花雨在我面前织锦。这安详的一切拉住了我奔走的心,为什么要这么快呢?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边云卷云舒,岂不很好?

生活就在此时放慢脚步,让我的灵魂赶了上来。

生活的味道,有甜蜜,有坚韧,有闲适,如此美好,叫我怎能不沉醉?

第5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一、解释标题的含义

从分析标题的意义角度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标题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简要的解释。首先要明确标题的本义,即表面义,然后再结合文章的主旨,进一步弄清标题在本文中的语境义及引申义。

【名题精选】

[例1]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江西卷,张炜《木车的激情》)

[例2] 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2008年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

【答题思路】

[例1] 本题考查解释标题的含义,属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考点。首先要通览全文,找到题干要求的信息出处,即题目中所说的“木车的激情”在原文中的具置,其辐射范围大致在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然后以关键词“木车的激情”为中心,联系其前后的内容,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明确答案。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参考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例2] 题干要求解释“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即需要我们根据文意,分析“马缨花”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首先要解释‘马缨花’的本义,然后说明马缨花的寓意。马缨花,是花,但是在作者眼里又不是一般的花,是与作者生活息息相关的花。在文章中找出在新旧不同的时代,作者对马缨花的感情的句子,明了作者对它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而思考作者对它的感情变化反映出作者什么心态,也就是散文要表现的主题。这样就可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1)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2)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的心情和对生活态度的变化。

【类题支招】

理解标题的含义,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虽不是文章的主旨,但必与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具有密切的关系。然后从四个步骤来具体分析,即一看二明三探四合。一看标题的本义,即其字典义或常用义;二明,即明确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可以从语段的中心句或文章的主旨句里明确其具体的语境义。三探,即探究标题的主旨义。因为,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往往就是文章要揭示的主旨。四合,即提炼整合答题。从标题在文中所隐含的意义着手,提炼出答案,然后再用关键句补充说明,答题时力求语言简洁,并与题干要求保持一致。

【类题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②题。

收藏幸福

池莉

一个人宣称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去年秋天,我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的拍摄,遇上一个少女。在演播开始之前,我们都坐在演播室外面的走廊里,唯有她坐不住。她兴奋得双眼炯炯、手足无措,不断地对我们说:“我真是太幸福!我太幸福了!”她为生平第一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而感到幸福,更为即将被某部领导接见而感到幸福。

我再次见到这个少女是不久前的事情。在北京的一个读者俱乐部里,她静静地坐着,年轻的脸上布满过分凝重的沉稳。后来,她十分沧桑地告诉我:“我是多么幼稚可笑啊!那天我简直就是小丑!当然,我再也不会那么傻了。哪里有什么幸福?狗屁!”

大约前后也就是一年光阴吧,那少女就全盘否定了她以前那么充沛的幸福之感。

幸福到底有没有?当然是有的。只是幸福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和肤浅。

……

关键是自己的心灵,它是否在那一瞬间冲破肉体的层层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欣悦之感,并且把那欣悦之感攫取回来种植在我们的感觉之中,然后,就有一股甘泉开始在我们的血管里缓缓流淌,长久不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无论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想起它,它就会流淌和滋润。这才是幸福。

说实在的,人的短暂一生,幸福并不多见。它是需要我们精心收藏的。当你埋头工作了许多时日,终于在某一时刻圆满地完成了你预想的工作,你站起身来,推开窗去,恰好这一天外面是蓝天白云,花香草也香,那么,深深地呼吸吧,放眼远望吧,微笑吧,呼喊吧,不要急于结束这一刻,不要忽略了这一刻,这就是幸福。慢慢品味它,享受它,并且收藏它吧。当你独自在机场候机,你的班机一再延误,你烦躁的眼睛在茫然的游动中突然被另一双烦躁的眼睛所理解,你们不由自主地相视一笑,都在同情和安慰对方,如果你的心情忽然就熨帖了一点点,这就是幸福!当你正在痛苦的时候接到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仅仅从你轻轻的一声“喂”中立刻就捕捉到你此刻的心态,那么这也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你应该感恩并且好好收藏它。因为此时此刻与你同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家都很忙碌,都分别在各自的磁场中,而听到你一声招呼就可以进入你的心情,实在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你孩子梦呓中呼唤你,这就是你的幸福;你丈夫在你突然落后他几步的时候,搜寻你的目光中闪现出一丝失落的张皇,这就是你的幸福,抓住并默默地收藏起它吧。

……

① “收藏幸福”,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请结合全文分析。

②根据原文说说“收藏幸福”,应该收藏生活中的哪些幸福感受?

二、设置这个标题的原因

从分析标题的意义角度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设置标题的根源进行探讨。回答“为什么设置这个标题”类题,常常需要考虑写文章时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相关内容。标题的设置原因,作者写作时的“独特匠心”,这个“匠心”具体表现在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整合答题时,一般离不开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旨等因素。这样答题时,说服力强,可信度高。

【名题精选】

[例3]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09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欣赏标题可以从标题的内涵、标题的形式特点以及标题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此题干要求“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出题角度非常巧妙,此文标题为“上善若水”,而写作对象主要为“都江堰”,可见此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联系原文,分析作者以“上善若水”为题的几层原因。本题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都江堰”与“上善”的关系,二是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与“上善”能否挂上钩,三是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是什么,即作者赞美的“上善”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类题支招】

作文时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文不离题。反之,鉴赏评价文章标题时,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即题不离文。分析解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可抓住三点:一明义、二梳框、三提炼。具体来说,一明义,即明确标题的表面意义。这是“由表及里,挖掘其蕴含的中心意义”的前提。二梳框,即梳理文章的框架结构,理清行文脉络,品味作者的独特构思。有些文章的标题,常常决定文章的选材,有的直接就是文章的中心线索或主旨。三提炼文章中心。找出文章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因为标题大多是文章中心的窗口,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其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息息相关,因为“题不离文”。

【类题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③-⑤题。

思想的天鹅

林清玄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思想究竟是像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具象的事物可以来形容我们的思想?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不取其味,不损色香……

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大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鸢或是鱼,上及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

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不能主宰;鸢呢?鸢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

如果愿意给思想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古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于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善翔,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致过分执着……天鹅有许多好的品性,它的耐力、毅力与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动容。

我愿意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之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宰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优游。

……

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做为天鹅的家乡,让它既保有平衡的双翼(智慧与悲悯),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清白的自性),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即使它飞到万里之外,它在心灵中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路途,在千灾万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

……思想的天鹅也像是身穿白袍的士子,纯洁、青春,充满了对将来的热望,在起飞的那一刻不能轻视,因为它会翱翔万里,主宰人的一生。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节)

③根据文意,解释“思想的天鹅”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④根据原文,概括“思想的天鹅”中“天鹅”两层含义的要点。

⑤通读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标题命名为“思想的天鹅”。

【参考答案】

【类题训练】(一)

①不是简单肤浅的新鲜感与兴奋感,而是心灵冲破肉体的层层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喜悦之感;是能长久不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的喜悦之感,是让我们幸福无比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

②圆满完成工作后的成就感,满足感;班机一再延误烦躁时,得到陌生人的同情和安慰后,心灵的慰帖感;痛苦的时候接到朋友的电话,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孩子梦呓中呼唤你的甜蜜;丈夫细微的关爱与体贴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幸福感受。

【类题训练】(二)

③用“天鹅”来比喻“思想”,作者用天鹅来寄寓自己的理想,希望思想像天鹅一样能时常起飞,带着智慧与悲悯,从清白的自性处起飞,用敏锐的眼睛看世界,满怀热忱地去探索生命。

第6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张贤亮 模仿欲望 绿化树 人物关系

一般认为,现代小说的主人公怀有欲望的方式大多比较简单,只有主体和客体,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欲求和占有来完成自我建构。勒内·基拉尔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的”想法。他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提出了模仿欲望理论(也称三角欲望理论):在作品人物意识的深层有一种“模仿欲望”,人们对某一客体产生欲望,这个欲望并不是主体自己产生的,而是他者激发的,主体模仿他者的欲望却浑然不知。这个他者被称为欲望介体,一旦介体发生影响,主体对现实事物(客体)的感觉就丧失了。无论介体的欲望是现实的还是假设的,都使得客体在主体的眼里身价倍增。中介的存在对主体造成了完全等同于介体欲望的第二欲望,这个对主体而言的“第二欲望”被称为“模仿欲望”。

张贤亮的代表作《绿化树》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分子”章永璘的一段劳改生活故事。作者着力表现的是一场政治苦难给男主人公在肉体和精神上所带来的变化。以往对于《绿化树》的研究大多是从文本入手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作社会历史批评,也有90年代较新颖的女性主义分析以及精神分析。似乎,历来张贤亮小说的情节都不被人重视,甚至一度因为情节单调和过于模式化而被批评界所戏谑。而笔者在阅读《绿化树》的时候,发现这部作品在情节构成上并不像评论界认为的那么不堪一击,恰恰相反,其成功地运用了“模仿欲望”的手法,用一种自然的抒写,把情节安排得紧凑适当。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章永璘对马缨花的爱是出于自然需求,其中既包括对于食物的一种渴望,对于感情的一种天然归属,也有从精神分析入手认为这种爱出于潜意识的恋母情结。总之,在所有的爱情定义中,没有海喜喜的出场,似乎这个配角只是作品中“我”的一个回忆附加品。但是,在笔者看来,章永璘爱上马缨花并到后来决定与其结婚以及之后的分离都绕不开海喜喜这个强大的“介体”、“竞争的对象”或是“模仿的对象”。

小说开篇,主人公章永璘离开了劳改队进入农场,本应是带着从碱水中活过来的骄傲踏上新生活区域,却在面对“车把式”海喜喜时土崩瓦解。在小说中瘦马与章永璘完全可以等同,他看见几匹瘦马在冷漠的海喜喜的鞭子之下,涔涔流下鲜红的血也依然要劳动的惨状,便忍不住问农场还有多远,但是得来的回答是他雄豪、威武的神气和全然的不理。面对这样的见面,章感到自惭形秽。刚开始的见面就使两个人摆上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地位——在强者海喜喜的眼里,章永璘不过是一个不足挂齿的羸弱书生。

小说女主人公马缨花“姗姗来迟”,在一开始便提供给章永璘劳动工具,解决了他手足无措的尴尬。在劳动过程中,海喜喜也来了,在谢队长面前,他有畏缩的神色;可是,在劳动面前,他有的是无畏的架势。章听见马缨花低骂“没起色的货”,他不知道她在骂谁,但接下来的唱歌使他很自然地把他和海喜喜联系在了一起。至少,在他还不知道海喜喜“独占花魁”的历史之前,就很自然地把这两个人用歌声联系在一起了。不难发现,章从一开始就肯定他们“相配”。

在人物相继出场之后,小说的人物关系也基本定型——作为“客体”的马缨花,作为“主体”的章永璘和作为“介体”的海喜喜。作品中,主人公自己承认了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更准确的理解是一个虚荣人的自尊心。法国文学家斯丹达尔认为虚荣人不向自己的心底寻找自己的欲望,而是向他人借。并且用“虚荣”这个词表示各种形式的“模拟”、“模仿”,对于虚荣人来说,要让他们产生某种欲望,只要叫他相信某个有名气的第三者已经垂涎此物就行了。

章永璘这个“虚荣人”在马缨花家里当了一小段时间的吃客之后,很快明白了海喜喜这个“有名气的第三者”对这位妇女的爱意与垂涎。其实,对于章来说,马缨花爱不爱海喜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物对马缨花的认可。作为介体的海喜喜无疑用愤怒和抵触加深了章永璘对马缨花的爱意。在打灶劳动中,因为马缨花在旁的认可和操纵,几天前被章看作高不可攀的“车把式”,也不得不给章当小工。这样的胜利尽管带来了他自信心的恢复,但他的胜利地位看起来是因为马缨花对海喜喜近乎刻薄的嘲笑而加以强化的。即使是他做主力的时候,也发现海喜喜做的小工也有值得羡慕的地方。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把“羡慕”定义为“与为获得某物的努力相对立的无能感,因为此物属于他人”。当天晚上,章永璘做了一个梦非常有意思,他梦见自己变成了招贴画《我为祖国贡献了什么?》上的标准体力劳动者,但是奇怪的是面孔非常像海喜喜,这也再次强调了,章很想成为像海喜喜那样“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两人跟车的情节里,双方的角逐也很精彩。从来没有放肆劳动过的章在面对海喜喜的有意挑战时变得无比镇定,胜利的欲望使他想要压倒海喜喜。但是,胜利过后,他并没有减轻羞愧的感觉,并没有像他所预想的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在再次听到他们的歌唱时,他更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我像被人随意钉上的一个楔子,打入了他们的生活。我自以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却使他们本来的生活分裂了,破碎了。”

在这场爱情中,女主人公的两句话给人深刻的印象,“你别干这个……干这个伤身子骨,你还是好好念书吧!”“就是钢刀把我的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这样一个可爱的女人,本来足够得到章的珍惜,虽然我们知道灵与肉的冲突贯穿于章的心中,但在思想上他们差得太远了,章的精神自虐也时时出现,他们的结合也未必幸福。和马缨花的相处,使章之前关于很多东西的定义全部翻转,甚至爱情都是那么原野。在章开始不能继续忍受马缨花施恩的生活时,他不知道是断绝和她的来往还是结为夫妻。

海喜喜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这一次他不是以一个敌人的状态出现,在心理层次上章在羡慕他的体格之后,又有了对他的道德膜拜,本以为自己在精神上至少高他一个层次的优越感很快也消失了。在章面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必然性这个概念时,海喜喜用回民的道理“特克底勒尔”来宽慰。无疑,在这里章永璘对海喜喜又多了一层认同。

所以,在接下来劝章结婚的过程中,显然海喜喜的话很有分量。这里,作为主体的章似乎接受了作为介体的海喜喜情感的转移棒,对客体马缨花的爱情也开始变得顺理成章。

作品在最后没有安排大团圆结局,本来作为成全章、马二人而离开的海喜喜,也成了章被驱走的原因,章永璘被告和逃走的海喜喜搞什么阴谋,于是又回到没有自由的劳改生活。短暂的自由,三人的关系昙花一现,这样的结束当然有很多原因。作为介体消盾的海喜喜的离去使章永璘的感情依托少了一个理由,面对马缨花,章永璘挥之不去在内心漂浮的对海喜喜的愧疚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安排,结束了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实际上可以解释为介体的离去使主体的感情被抽空,再继续下去只是美好的马缨花一点都不被爱的悲剧。

由此看来,《绿化树》的创作并不是古典才子佳人故事的一个简单翻版,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关系之间“模仿欲望”的应用、心理机制的深化都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张贤亮善于把心理的隐性潜在文本末尾,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常读常新的审美特征,本文只是从人物关系视角对张贤亮小说“模仿欲望”应用作一个浅析,希望藉此对作品有一个新的阐释意义。

参考文献:

[1]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安徽文学,2011年第4期。

[2][法]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罗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

[3][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周艳红,胡惠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8年版。

[4]李遇春,《拯救灵魂的忏悔录——张贤亮小说的精神分析》,小说评论,2001年第3期。

[5]王泽龙,李遇春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第7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归有光 生命悲情 《女二二圹志》 《寒花葬志》

在明代文学史的灿烂长河中,归有光凭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被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归有光的散文多写家人父子夫妇之情,感受既笃,入人尤深。方苞在谈到这一点时说:“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恻然有隐。”在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中有一类与众不同的文章――圹志(葬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的《震川先生集》将他的文章分成序、书、记等三十卷和别集十卷。在第二十二卷“权厝志 生志 圹志”只选入九篇文章。《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是其中的代表,这两篇圹志都是不足200字的短文,但在其中却饱含了对生命悲情的书写。

原文:

女二二圹志

女二二,生之年月,戊戌戊午,其日时又戊戌戊午,予以为奇。今年予在光福山中,二二不见予,辄常常呼予。一日,予自山中还,见长女能抱其妹,心甚喜。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

既到山数日,日将晡,予方读《尚书》。举首忽见家奴在前,惊问曰:“有事乎?”奴不即言,第言他事。徐却立曰:“二二今日四鼓时已死矣。”四鼓即是四更,盖生三百日而死,时为嘉靖己亥三月丁酉,予既归为棺敛,以某月日,瘗以于城武公之墓阴。

呜呼,予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文章所写的“二二”是归有光的二女儿,二二从出生到离世一共只活了三百天。而“寒花”是归有光家的女婢,她是归有光第一位妻子魏氏的陪嫁丫环,十岁到夫家,二十岁去世。

一、生命活力的书写

在《女二二圹志》中,对二二有两处动作描写。一是在“今年予在光福山中,二二不见予,辄常常呼予。”父亲不在家,二二没有见到父亲,常常叫着父亲的名字。二是“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跃入”二字用得甚妙,写出二二的动态,“跃”,说明孩子的身体状况良好,写出了二二活泼可爱,富有童真童趣。

《寒花葬志》中作者回忆初见寒花时,寒花年仅十岁,还梳的是小女孩的发型――双鬟,穿着深绿色的布衣裳。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了寒花的外貌。一日,寒花煮了荸荠,“我”从外面回来要吃荸荠,寒花不仅不给还将整盆端走了。作为婢女的寒花是不是太任性了?其实,荸荠是寒凉性的食物,属于生冷食物,不适合脾胃虚寒者食用,寒花知道作者在外已吸了寒气,再食生冷之物必对身体不好。但是寒花不懂得表达她的心意,她不懂得曲折委婉之礼,只是径直将荸荠端走。在记这件事时,作者则主要对寒花的动作进行了描写。文章还写了第三件事,是写寒花靠在小桌子边吃饭,“目眶冉冉”,短短四个字写出寒花吃饭的时候很专注,眼睛眨巴眨巴,光亮有神。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二二拥有年轻生命的一种勃发力,一个还未满周岁的孩子,生命才刚刚开始,生命的活力中还流露出纯洁的童真童趣。作者记下三件小事,从外貌、动作、神态三个方面对寒花进行了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性率真的少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不论是二二还是寒花,都象征着一种年轻的生命,有生命萌动之初生机。

二、生命残损的书写

二二的生辰八字很不同寻常的,“生之年月,戊戌戊午,其日时又戊戌戊午”,即嘉靖十七年五月二十六之午时,农历五月即为“仲夏”,仲夏是盛夏,最夏天的时候,而午时是太阳最猛烈的时候,二二生在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候。二二去世的时间是“嘉靖己亥三月丁酉”,即嘉靖十八年三月二十九。农历三月,即是桃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然而二二却在美丽的春天离开了人世。具体的时辰在“四鼓”,四鼓即是四更,四更在丑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三更时分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个时候的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黑夜将二二吞噬。生于生命力盛极的仲夏正午,死于本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一颗小小的种子,刚刚发出嫩芽,却被黑夜吞没。这就是作者的小女儿,一个仅仅走完人生第三百天的幼小生命。生命在萌芽时便夭折,让人为之惋惜。

寒花从生至死没有经历过“享乐”,因为她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她只能作为一个佣人,侍奉在主人的身边。寒花死后,“葬虚丘”,这里的“虚丘”指荒地。“葬虚丘”三个字简洁至极亦如寒花的生后事,生前作为丫环地位低下,死后也只能葬于荒地,成为孤坟野冢。一个天真的少女,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寒花,含花),在本该开放的时节折损了。

二二死之年,归有光是三十三岁,正值而立之年,应该说,是男子各方面的上升期,然后女儿却未满周岁而亡,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予既归为棺敛”,“我”从外归家的原因,竟是为女儿敛棺,父亲送女儿,这不光于二二是一件悲剧,于作者更显悲剧。《女二二圹志》最后一段道尽了作者的无奈:“呜呼,予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我”忙于读书考取功名,常常不在家中,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甚少,女儿生的时候“我”不知道,没能陪伴在其身旁。就连她死的时候,“我”也是在山中苦读,“我”读的是《尚书》,我学的是仁君治民之道、贤臣事君之道,却没能学会治家爱子之道!作者为了入仕治国的“大道”抛弃了亲子治家的“小道”,然而哪怕在“大道”上走得再远,女儿的生命却再也挽救不回了。

寒花是作者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环,来到归家有十年,然而“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寒花服侍“我”而不能到老,这是命呐!这是寒花的命,也是“我”的命。寒花的早逝,生命结束。人们往往在找不到适当原因去解释时,就会提到“命”,然而作者将其归结于“命”,这是多无奈的原因啊!“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回想过去和寒花生活在一起的情景,转眼已经十年了。十年里人世沧桑,在寒花去世前的四年,归有光的妻子魏孺人过世。很多研究《寒花葬志》的文章都曾提到,作者在作此文的时候不光是怀念了女婢寒花,也是对妻子魏孺人的怀念。《寒花葬志》一百来字的文章中,四次提及“魏孺人”,忆寒花也是忆魏氏。

《女二二圹志》和《寒花葬志》在文章的前部分都写出了这两个小女孩的活泼可爱,不论是二二的童真童趣,还是婢女寒花的率真可爱,都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之初的活力。但文章的后部分书写了这两个女孩子却抵挡不了早逝的命运,生命之花在萌芽就残损了。这一前一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读者不禁要问,命运为何这样残忍地杀害了两个如花的女孩子?无奈答案说出的是生命的悲情。归有光就是在这前后的对比书写中,将读者带入了生命的悲情之中,不可抗拒的生命上升为一种悲剧精神。

三、“愈”悲情而愈悲情

在唐朝以前,女子不论是未嫁而逝还是出嫁生儿育女后逝世都是葬在父系祖坟中。在宋朝以后对未嫁而逝的孤女是以结冥婚的形式(找一个未婚而往生的男性结冥婚),葬到男性祖坟里。因为宋朝以后把女人看作外人,迟早是要嫁给别人,所以要葬到丈夫祖坟里。《女二二圹志》中,作者将女儿埋在了“城武公之墓阴”,“城武公”即归有光曾祖父归凤,字应韶,成化十年举人,曾官城武县令,故称城武公。然而作者颠覆了传统,没有为结冥婚而是将葬在他曾祖父的墓地旁,始终将女儿看做是自己家的人,足以看出作者对女儿的爱。作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愈”已亡的,女儿生前作为父亲的作者没有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作为父亲没有尽到责任,在女儿死后,作者才真正为女儿做了事情。在愈二二(补偿对二二的关爱)的同时作者也在愈自己(减轻自己的悲伤和自责)。但是这种方式,却更显二二早夭的悲情,更显作者丧女的悲情了。这种渴求“治愈”悲情的书写,并没有达到治愈的目的,反而更加增添了悲情。

《震川先生集》中收录了归有光的绝大多数作品,其中有数十篇墓志铭、墓志之类的文章,多是为亡友、为亡官及其家属以及为自己的亲属所作的。寒花只是归家的一位地位低下的婢女,她生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功绩,所以《寒花葬志》在其中就显得极为特殊。照理来说,归有光是不应该给这样一个女子写墓志的,但是他去颠覆了传统为其写志,并且流传至今。寒花生前不曾有过享乐的生活经历,死后葬在荒芜之地,但她不一样的是得到主人所写的墓志。作者在愈寒花(为寒花写志)的同时也在愈自己(减轻自己的悲伤)。但是这种愈改变不了寒花悲惨的命运,更显寒花命运的悲情。

愈悲情而愈悲情,前一“愈”为治愈,后一“愈”为更加。作者在面对生命的夭逝,女性的早亡,对传统进行了颠覆以求治愈悲情,这种方式是对亡者生后补偿,也是作者为减轻悲伤所作的努力。然而归有光这种愈悲情的做法却使得生命的早夭更显得悲情。

四、结语

通过《女二二圹志》和《寒花葬志》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归有光独特的生命悲情书写。他通过文章前部分“生命活力的书写”(将我们带入了生之“喜”)与文章后部分的“生命残损的书写”(将我们带入生之“哀”)的对比,写出了生命的悲情。又通过“愈悲情”的方式,反而再将悲情升华。形成了逝者、作者、读者这三重悲者所烘托出的五重悲境气氛。以极平淡之语言写尽人生极悲情的文章。我想这便是归有光散文被认为是“明文第一”的原因吧。语

第8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可以预约的雪》是台湾现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是“情”与“理”相融的经典美文。文章取名“可以预约的雪”,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台湾特有的菅芒花比作北国冬天的雪,由朋友相约看菅芒花,回想起两年前看花的情景,感慨万千。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常”与“变”?怎样突破人生的困局?这就必需怀揣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善用对比。

学习目标可以定位如下:知识与能力:诵读文章,梳理文脉,学习作者“一花一世界”的构思技巧;过程与方法:相互交流探讨,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品析作者流露于文本中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应该确定为:1.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2.品析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本文“情”与“理”兼美,重在感悟与品析,因此要注重情景问题的预设和问题情景的创设。围绕题目“可以预约的雪”,预设三个问题:1.为什么不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为题?2.你能品析“可以预约”的言外之意吗?3.既然生命的大部分都不可预约,那为什么要用“可以预约的雪”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也就是说每一个细小的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衍生出人生的哲理。这位作家叫做林清玄。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难解的生字词。学生个读,同学互评,教师再范读,提示情感的把握。

2.学生再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如下问题:

问题情景(一):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文章与雪景有关吗?与什么景有关?

明确:与雪无关,与菅芒花有关。“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暗喻手法,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色彩(形似)、可以预约(主观愿望、期许相似)

问题情景(二):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呢?哪一个题目更好呢?

明确:应该说也可以,但是哪一个题目更好呢?雪是普遍的景物,菅芒花比较稀有,是台湾一种特有的植物,只有在阳金公路才能看到,所以为了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它的色彩和可以预约的花期,当然原题好。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于浅显,变特殊为一般。

问题情景(三):通过比喻的方式,由雪及花,文章主体就是写菅芒花吗?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文章主体并非写菅芒花,而是写看菅芒花的人。

问题情景(四):作者思维由花及人,由菅芒花可以预约的特点联想到人生怎样的情形?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经过两年时间的流逝,菅芒花又到了开放的秋季,可是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而面目全非了,由看花人又延伸到所有的人,外在经历在变,内心体验在变。深深思索至此,一个沉重的疑问压在作者心头——“在我们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三、研读讨论

问题情景(五):面对生命的“常”与“变”,到底哪一个才是生命的常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13段)自然的景每一刻都在变化,人生也如此,而我们都希望并习惯于“不变”,这就造成人生的困局。

②(14段)其实生命的“常”是人生的面具,生命的“变”才是人生的眼睛,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

③(15、16、17、18、19段)列举生命的“常”与“变”:菅芒花(常)——看花人生(变);预约来生(常)——前世精魂(变);同学会(常)——同学(变);岁月定影,时空定格(常)——完全不可能(变)。总结:用众多事例,从自然、人生、佛教、生活等方面论述了生命中“变”是常态的感悟和道理。

问题情景(六):面对生命的“常”与“变”,作者提倡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破):对自身因缘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无怨无尤——人生课题;②(立):对“常”祝福,对“变”宽容;总结:懂得欣赏——美好的心、欣赏的心——保持预约的希望。

四、总结反思,形成积淀

问题情景(七):品析作者积极的心态!

①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只要心里充满乡音亲情,浪迹天涯、作客他乡又何妨?

②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历经病患折磨,才更加懂得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③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穿越生死不死,就更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④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妈妈的病故,倍感亲情无价,中年添子,人生幸福。

总结:懂得欣赏才会幸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人生的变故无常,却发现,人生绚丽多彩,生命缤纷灿烂!而作者的心境也由原来的感伤转变为豁达愉悦。

第9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论文摘要:柳永的《乐章集》不仅在 艺术 成就上远胜《花间集》,在表现男女情欲、人的意识的初步觉醒上,更写出了《花间集》所未能表达出的思想。这不仅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更和时代、社会密切相关。《乐章集》的创作丰富了词这种文学体式所表达的内容。

词,原是为配合隋唐时期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词。因为是合乐的歌词,所以 历史 上它有“曲子词”的称谓。从文人 音乐 活动来说,自汉魏以来相和歌、清商乐的创作,到唐宋采诗填词人乐的歌曲演唱,都沿用“依曲填词”的创作方法。唐五代以来,词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一直被文人视为言情的艺术,同时也是“诗之余”娱宾遣兴的工具。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曰:“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词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自隋唐以来,词的创作题材多局限在男欢女爱、羁旅闲愁等凄迷感伤的内容上,词的风格也显得轻柔、绮丽、温婉、细腻。婉约词一直被奉为正宗。明代徐师在《文体明辨序》中说:“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正。”在创作实践上,南唐二主词以及集温庭绮、冯延巳等人婉约词之大成的《花间集》,代表了宋代之前婉约词的最高成就。他们用委婉含蓄、细密缠绵的表现手法,细腻生动、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男欢女爱、伤感别离、风花雪月等婉约派惯常抒写的种种情绪,使宋代之前的婉约词创作达到了高潮。

    而把抒情推向极致的,当属柳永。这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柳永《鹤冲天》)且又把填词作为第一要务、被仁宗皇帝批为“且去填词”的词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词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以至“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其甚至蜚声境外,相传“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鹤林玉露》卷一三)。对于柳永的词集《乐章集》,历来褒贬不一。在词的 发展 、雅化的过程中,对其俗的一面的认识似乎已成为柳永及其‘乐章集》的定论。尤其是柳永因失望于仕途,把“烟花巷陌……且惫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作为自己倾心的生活,沉溺于青楼妓院、勾栏瓦肆这些社会下层场所,更触犯了士大夫们的文人风雅。他和那些歌妓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她们创作了大量的词篇。“《乐章集》中,冶游之作居其半,率皆轻浮狠蝶,取誉筝琶。”这也为柳永招来了许多骂名。因其中大多是写情,故人们常把它和写情专集《花间集》一比高下。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二者题材的表达手法、抒情角度上作比较,通过比较,相信高下立现。

一、表达方式迥异

    《花间集》和《乐章集》都以男女恋情为题材重心,但表达方式迥异。

    《花间集》对恋情的抒写是缠绵、纤柔、婉约的,犹如隔着纱幕,凝望一位羞羞答答、柔柔弱弱的小姑娘。“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莺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温庭绮《菩萨蛮》)“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袭枕寒。”(温庭绮《更漏子》)通过对女子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可闻、可见、可感的外部形象的描写以及对女子内在气质的刻画,表现女子轻柔、和婉、含蓄的感情。“春情满眼脸红绢,娇妒萦“人绕。”(魏承班(诉衷情》)“肌骨细匀红云软,娇羞不肯人鸳袅。”(和凝《临江仙》)“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摘《菩萨蛮》)……这里的女子“娇羞”织弱,含蓄不语,以一举手、一投足、一肇、一笑、一流拟等细微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韵味悠长,含蓄级绵。

    而《乐章集》的第一主题却是男女情欲的直白这一题材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被一个作家如此集中地表现出来,热情而直率,赢得了当时世人的珍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乐章集》云:“盖词本僧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使人易人,虽颇目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因为柳永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初年 经济 繁荣的时期,市民享乐意识膨胀,对男女情欲的要求不再遮遮掩掩。与柔弱的小姑娘似的《花间集》相比,《乐章集》则更像一位成熟而热情的少妇,对爱的表达直截而热烈,率真而坦诚《花间集》中很少低级趣味的描写,虽有“锦帐”、“香袅”之类,也大都是以感伤和哀怨的笔触写出;多写离情、相思,少有欢会之情。而柳词酷肖敦煌词,直抒胸臆。“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袅被。”(《玉女摇仙佩》)在爱的交流中,《花间集》中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娇羞、柔弱的,被动地等待爱人的追求。《乐章集》里的女子则缠绵而热烈,勇敢而坦诚,率直而毫不做作,敢于怨恨,也敢于示爱,敢于争取爱的权利。“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忆帝京》)“我前生、负你愁烦债。便苦惩难开解。”(《迎春乐》)而且,此中的女子不仅有情且有欲,“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二郎神》)“待伊药,尤云滞雨,缠绣袅,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锦堂春》)她们泼辣而有自我意识,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情有欲、多层次、多侧面的活生生的女人。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尤其在《花间集》中,更是不可能出现的。《乐章集》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说,更可触、可感,对人性的挖掘也更直接、更深人。

二、抒情角度不同

    在《乐章集》里,无论是到勾栏取欢的士大夫,还是在“秦楼楚馆”里言欢卖笑的歌妓,都有着丰富的情感,都是作为真实的人存在的。

    《花间集》中的抒情大都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进行。这里的词境构筑大多是以女子的口吻摹写物态、抒发情思,是建立在丰富的艺术想象基础之上的。想象虽然丰富,但毕竟始终隔了一层,与女性的气质、心理不尽贴切。事实上它还是以男性的角度“隔”写女性的心理。另外,《花间集》中的女性在表达自己的情欲时,遮遮掩掩、闪闪躲躲、半吞半吐、欲语还羞,“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裳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绮《更漏子》)“近来心更切,为君思。”(和凝《南歌子》)并且这里的女子独自一人承担了相思的重量与煎熬。“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箔《梦江南》)“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渴金门》)女子爱之煎熬、思之苦楚,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女性纵有千种风情,也不会尽情宣泄,她们总是避却情绪,默默忍受,感情偶有流露,也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对感情、欲望极度地隐忍。而这里的男子,大多以押客的身份出现,显得寡情薄义,其形象是单薄的,苍白无力。男女关系在这里明显是不平衡的:男性高高在上,女性则是低微而渺小的。

    而《乐章集》里,相思主要是由男子来演唱的。“追念少年时,正惩风炜,倚香偎暖,嬉游惯。”(《阳台路》)“磋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然翻成忧戚。”(《浪淘沙》)“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尾犯》)就是面对仕途的选择,男子也能唱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征部乐》)。这里的男子与女子,除去押妓与被玩弄的关系外,更深处却有真情流露。《乐章集》里的男子与女子同样是多情的,而且作者把男女分离的原因归咎于仕途浮名的干扰,把男女情感的相思与封建社会的仕途前程结合起来,从而使《乐章集》中的男女关系有了一些新的社会性质;另外,从人性角度来说,男女主人公的形象都相当丰满,代表着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和感情寄托。特别是,这里的歌妓不再仅仅是作为男子仕宦生涯的调节剂,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对薄情郎的怨恨,也敢于直言表达:“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决不隐藏心中所怨;这里的男子也不再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歌妓的生活,而是与歌妓同命运、共相思,合唱出真挚的爱情来。《花间集》中女子“独倚望江楼”、“肠断白萍洲”的画面,在《乐章集》中叠影而变为男女双方的镜头:“想佳人,妆楼顺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惩凝愁。”(《八声甘州》)变女子的单相思为男女双方的互相思,使一贯作为被玩弄对象的女子有了独立的人格。

    鲁迅先生说:评价一个作家,“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卷·题未定草》)。柳永之所以能在《乐章集》中如此率真地表现男女恋情与情欲,并且写出人的意识的初步觉醒,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关。

    宋代统治者历来抑武崇文,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因此,柳永才敢在仕途不济时,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致力于婉约词创作,大胆抒发所思所感。柳永大量创作婉约词之时,正值城市 经济 空前繁荣,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宋代已稳步 发展 了近半个世纪。从宫廷官员到市井小民,都歌舞欢宴,风流蕴藉。都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活跃。 现代 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人比起其他朝代,更注重 自然 适意的生活情趣,更注重“浓欢无价”的人生 哲学 。宋初的“杯酒释兵权”更引发了一代人追求人生的享受,追求生活的情趣,甚而追求感官刺激。生活中已没有轰轰烈烈,也少了许多豪情壮志,只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傲岸与“惩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的满足。这是新出现的市民阶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