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元节诗词范文

中元节诗词精选(九篇)

中元节诗词

第1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一、概况

1.活动名称:xx大学元宵游园诗会

2.活动主题:穿越梦境/相约元宵

3.活动时间:2017年x月x日17:30――21:00

4.活动地点:xx科技大学韵苑足球场

5.参与对象:xx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全体师生《欢迎其他院系师生参与》

6.活动目的:为了庆祝刚刚过去的春节,相别一个月的同学们终于又聚在一起,为了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迎接新的学期,庆祝元宵节,宏扬传统文化,我们举办此次元宵游园诗会。

7.主办单位: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团学联

二、活动特色

1.吸引最为广大的同学们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从校各网站/媒体出发,进行广泛宣传,并一海报/喷绘/传单/展板/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并利用刚开学且接近春节尾声的契机,广泛调动东西两大校区的同学共同参与;

2.节目的多样性。诗会除了对对联,猜灯谜,背诗词等活动外,同时还增加舞蹈和抽奖的活动,令诗会更具参与和可看性。

3.诗会活动增加趣味性。本次元宵游园诗会以穿越梦境相约元宵为主题,我们将搭建以诗词乐园为主题的大型园子,在园子旁边设众多游园活动项目,同学们可以在观灯赏月猜灯谜的间隙去园子中间跳舞,享受诗词乐园的快乐。

4.展现中华文化精华和华中大优秀文艺资源。我们将邀请喻园诗社/夏雨诗社/国学社的重要人物及在各种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参与到本活动中,还邀请笛萧协会进行现场伴奏,以此向同学们展示我校同学丰富的业余的文艺生活及我校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氛围。

总之,我们将倾尽我们的才华,挥洒我们的智慧,保证为全校同学展示一场精彩绝伦的大型诗会。

三、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部分:

为保证本次参与活动的同学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诗会中,将在正月十四晚进行部分同学舞蹈扫盲。

根据诗会当天内容建议培训内容如下:

基本交谊舞;集体恰恰舞;集体牵手舞。具体舞蹈类型可字选择。

诗会部分:

说明:本次诗会的节目部分将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走近诗词“感受诗词”拥抱诗词有各种灯笼供同学观赏,猜灯谜可兑奖。

开场(预计时间:17:30――18:55)

1.17:30――18:2017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吸引人群,诗会准备开始。

第2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关键词:长幼 人际 事理 本性 理性

一、引言

唐诗,作为有唐来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不仅成为时代的呼声,更远扩后代,千百年后仍鲜活存在于文章案头、街谈巷议间;其影响不仅拘于诗歌这一类文体,更渗透进小说、戏剧等灵活自由的文体中,获得了新生。本文以元明戏剧为例,寻求其与唐诗的渊源。

二、立足点:唐诗的潜质

诗歌,一般认为是一种抒情文体;戏剧则重在讲述一个故事,重在情节的展开。要寻求这两者的渊源,就必须为它们搭一座桥梁,即唐诗有没有影响古典戏剧的潜质?诗歌的主要功能虽然重在“言志”与“缘情”,但唐诗极大地发展了诗歌,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功用――唐诗已不仅仅满足于言志缘情,它走进了宫廷、闾巷、边塞、名山,成为全景式展现唐人精神风貌的广阔画卷,某种程度上已具有“史”的性质;唐诗篇幅不断扩大,足以做到讲述一段故事甚至勾勒一两个特点突出的人物;此外,元明戏剧虽是叙事文体,但情节相对简单,语言极具抒情性且重意境的营造,使得它具有抒情诗的特质。

三、题材:为有源头活水来

戏剧作为叙事文体,直观呈现出来的是故事情节。中国古典小说、戏剧具有素材因袭性,其故事虽经过作家的个人创作,往往都能在以往文本中找出原型。作家们最青睐史书的记载,宋元以后,唐诗也成为他们重要的素材库。

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诗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史料”价值。他的一组咏史怀古诗具有深刻独到的思考,其中一首咏汉明妃王昭君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凝练含蓄的语言,唱出王昭君空有美貌却无缘得见君面最终远赴大漠的可叹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揭示了昭君的悲剧命运,黄昏夕阳下独立大漠的一座青冢成了美人最后的叹息。这首诗的选材就具有传奇性和典型性,自然成为后代剧作家取之不尽的源泉。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便是代表。

《汉宫秋》在人物身份、故事背景上是尊重史实的,和杜诗的内容相吻合。对于昭君的结局二者却有分歧:《汉宫秋》将昭君塑造成一位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的贞洁烈女,其跳江行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大气磅礴;这一举动也并未影响触手可及的民族团结,且达到了“两国长存”的政治目标――昭君的形象由一个远嫁他乡的弱女子一跃成为维护团结的民族英雄,汉元帝的梦更衬托得昭君浩气长存。杜诗中王昭君的形象落在一个怨字上,琵琶意象使这层怨绵绵无绝期。虽是同一悲剧人物,杜诗的“悲”呈现出悲凉的意境,马剧的“悲”歌颂了悲壮的情怀。

白居易是最受元杂剧青睐的唐代诗人,其很多长篇叙事诗都曾为元杂剧提供过素材,最炙手可热的要算《长恨歌》。《长恨歌》所咏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叙写了二人的相识、爱恋与生离死别,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天上人间再相见的唯美结局,唱出绵绵无绝期的恨。这首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加上细致的描绘,成为后人改编与再创作的摹本。元人白朴的《梧桐雨》就受其影响。

“梧桐雨”直接借用了《长恨歌》秋雨梧桐的意象。整剧的情节推进,可以从《长恨歌》中找出对应诗句:楔子中安禄山升为渔阳节度使,明升暗H,为第二折反叛朝廷埋了伏笔,即白诗所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第一折中加入杨妃与明皇七夕夜语的情节,是对《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想象与细化,也受到李商隐“当时七夕笑牵牛”的启发。第二折写明皇幸蜀,既尊重史实,更是对白诗“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的情节化。依次,《梧桐雨》中的六军逼宫、明皇忆旧及梦中相见等情节都可从《长恨歌》中找到相应的诗句。

或许有人会说,《梧桐雨》选材本是史实,《长恨歌》所咏又是时事,情节相似甚至相同无可厚非,不可做唐诗影响元剧的可靠证据,此说有一定道理。不过,白居易为我们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

白居易的中篇叙事诗《井底引银瓶》叙述了大胆的淫奔行为,讲述一段“墙头马上遥相顾”的爱情;白朴则依白诗作了名为《墙头马上》的剧。

剧名墙头马上便直接取自《井底引银瓶》“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可将白诗中“井底引银瓶”和“石上磨玉簪”理解为确实发生的行为,就像《墙头马上》将此二句敷演为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一样;但如考虑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此二句又何尝不可看作“妾与君别”的象征呢?“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表明它们更倾向于象征的比兴,而非叙事诗的情节。

《墙头马上》充分运用了白诗一切可辅助情节的道具,达到巧妙的效果,使剧本充满戏剧的情节和喜剧的效果。白诗用意显然不在喜剧性,带着诗教的旨意,这从序言“止淫奔也”便可见端倪。白诗以女子口吻唱出,讲述难忘的婚姻经历,最后“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像传统的弃妇诗,虽用女性口吻抒情,却从男性视角关照,诗中女子成了作茧自缚的代表。《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要比白诗中这个妾更生动、更富反抗性、更自我一些:裴尚书说她败坏风俗、女嫁三夫,她反驳“我则是裴少俊一个”;裴尚书逼其归家,她称“这姻缘也是天赐的”;裴家赶走她后,她也表现出了对男方的怨恨。但当她的自我撞上骨肉亲情时,也只好收住锋芒接受门当户对的婚姻,喜剧性结尾极大削弱了李千金的反抗。所以,《墙头马上》的反封建性反倒不及《井底引银瓶》那句“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直接彻底。

四、语言:他山之石可攻玉

中唐以后逐渐形成了浅白如话的元白诗派,和初盛唐那种典雅含蓄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元明戏剧的语言也是风格多样,无论是关汉卿的本色当行,还是王实甫的书卷气息,都自成一脉、独具风味。

或许以唐诗的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对应关、王二人创作有些鲁莽欠考虑,但也并非完全牵强附会,二者在精神上还是有共通处的。元白诗派创作上主张语言浅显易懂,白居易也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一点,唐宣宗李忱曾称赏白诗:“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宜雅宜俗,通俗易懂、朴实生动。他们的创作贴近下层人民。而韩孟诗派又被称为险怪诗派,他们语言奇险,尚用奇字、押险韵,更像是文人的自娱自乐。与之相似,王实甫的语言更典雅、富有文采,结构也更宏大精巧。这表明,唐诗风格多样性也被承续到后世文学中,而俗与雅的并立一直不曾中断。

唐诗对戏剧语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剧作者在剧中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且做到与剧本融为一体。《梧桐雨》中,白朴直接用《长恨歌》的成句,还化用李白的《清平调》,更让使臣直接唱出杜牧《过华清宫》。这些引用,增强了语言的诗意,与情节两相呼应,产生出独特的戏剧效果。

有一种特别的引用,就是开场诗与定场诗。它们出现在一场的开头和结尾,有交代情节的作用;其形成就像集杜诗,收集前人不同诗作中的诗句合成新诗――这些诗句大多来自唐诗。可见,唐诗不仅参与到剧作内容中去,还作为场与场的点缀活跃其中。诗歌创作的技巧也被运用于剧本唱词的创作。《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段唱词:“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h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其中重叠、复沓手法的运用与排比句式,突现出崔莺莺焦急的心情。这些手法自《诗经》时代始,经过后代诗歌创作实践不断丰富成熟,进入戏剧中更显出表情达意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戏剧中所引唐诗,主要是抒情诗,是由抒情诗的特点决定的,这就涉及到中国古典戏剧自身的独特性。

五、风格:卓然而立一枝秀

与外国传统相比,中国古典文学不太注重叙事,中国叙事文学的勃兴恐要迟至元代,其上一千多年的抒情传统不会不对元以后的叙事文学产生影响。使得元明戏剧注重营造意境而不太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呈现一种抒情诗化风格。

以《西厢记》为例,其中大量措辞优雅、音韵和谐的唱词对戏剧冲突不产生质的影响,它们适时出现使剧本在戏剧冲突外呈现出优美典雅的情调。如“[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这段咏崔莺莺美貌,以黄莺鸣啭喻莺莺声音甜美,以扶风弱柳的千娇百媚喻莺莺身段可人怜,充满诗情画意。再如人所称道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岳此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词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构思独特,表达离愁别绪,意境幽远、凄美,使人想起范仲淹《苏幕遮》:范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上是连绵无尽的芳草,王词中“碧云天,黄花地”上是西风紧催雁南飞;王词的离人泪染红了枫林,范词的相思泪是旅人饮下的酒滴。元明戏剧注重意境的营造不得不说受了诗歌抒情的影响。

《汉宫秋》中汉元帝与昭君分别有一段唱词,运用排比、复沓、顶真、回文的诗词技法,唱出汉元帝心中不舍、不甘与无奈,体现君王的“不自由”。“返咸阳”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流露出物是人非的酸楚,很像《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一节对玄宗心理的刻画。《梧桐雨》在李杨梦会之后让玄宗面对秋雨梧桐尽情抒感。叙事中兼及抒情,甚至以情为主的戏剧特色无疑与中国古典诗歌重情的传统有关。

对意境的营造,对抒情的重视,使中国古典戏剧呈现出独特的抒情诗化风格。这种抒情诗化来自古典诗学传统,成为中国古典戏剧有别于西方戏剧的基因标志。

六、结语

唐诗达到了古典诗歌的高峰,后代诗歌无论模仿,还是创新,都无出其右者。她以包容的心态、灵活的姿态渗透进后代文学中。中国古典戏剧,这一本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因唐诗的参与,也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 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4] 白朴.墙头马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第3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关键词]自编韵诗;英语课堂;有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4203

音乐和节奏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歌曲之外,韵诗同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韵诗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其欢快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编的韵诗,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紧扣教学重、难点,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熟记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和注意力较差的特点,所以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自编一些韵诗。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的韵诗,课堂效果显著,学生在课堂中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我的英语课堂经常泛起阵阵涟漪,激起朵朵浪花,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学生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一、自编韵诗,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上课铃声响后,部分学生不能马上集中注意力,他们往往还沉浸在下课的嬉闹氛围中,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忙成一团……此时,如果教师引入富有趣味性的集w活动,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而教师自编的韵诗便是其中有效的活动之一。

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说,学生在说韵诗的时候,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拍手或肢体语言,他们会产生兴奋的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的热身环节中,教师引入一些琅琅上口的韵诗,可以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阶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前气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图1和图2分别是两位不同的教师在执教牛津版英语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在热身环节中使用的自编韵诗。师生问好后,教师分别呈现一首韵诗,并配上动作和音乐,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还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为新授内容做好了铺垫。

图3和图4是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在复习导入环节中使用的两首韵诗,简短的句子、押韵的单词使韵诗琅琅上口。第一首韵诗旨在活跃气氛,将教师的课堂过渡语以韵诗的形式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本单元主要学习There be句型和教室中物品的单词,这一内容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因此第二首韵诗重点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记忆。

二、自编韵诗,是串联教学环节的引线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真实的语言环境,方能真正习得语言。一堂课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之间需要有效、无痕的过渡,使课堂呈现一个完整的情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过渡语、歌曲等在各个环节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的韵诗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媒介。

韵诗简单易记,其语言精练、响亮、押韵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韵诗如同绣娘手中的针线一般,它们有的是对重、难点的操练,有的是对新知识的抛砖引玉。在课堂教学中,韵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点、面的知识点用“线”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流畅通顺。

图5是Miss Tang在教学译林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一课时,在呈现环节中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首简短的韵诗中,不仅是对新授单词“a sandwich”和句型“I’d like...”的操练,更是通过问句“What about you?”和Mr.Lee的回答来引出新的内容,在课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6是Miss Wei所执教的牛津版5A Unit 8 《A camping trip》中一首非常有趣的韵诗,它不仅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时能体会韵诗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韵诗里每一句话的首字母组合,正好是新授单词“stove”。这种巧妙的组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图7是Miss Shen在牛津版5B Unit 5《Halloween》教学设计中的巧妙运用,通过这首韵诗复习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在学生念完这首节奏感较强的韵诗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押韵的单词,并根据每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的读音,总结出本课中要学习的语音,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新授内容。

图8是我在教学牛津版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一首韵诗中,有本课的“There is.../There are...”的新句型,还有重点内容“方位词”。在学生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韵诗中的内容,学生读完后,一个音乐教室的场景就呈现在黑板上,新词汇“Music room”也随之引出。

三、自编韵诗,是操练重、难点的利器

学生在进入课堂中段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知识输入,学生或多或少地会产生疲倦,因此机械的操练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研究表明,通过有趣、反复地唱读韵诗,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强化新知识,会让学生牢记于心,比单纯地背单词、背句子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授知识的操练通过韵诗的形式呈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韵诗进行教学,既可帮助学生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唱唱跳跳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记忆知识、运用英语,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图9、10是我在教学牛津版2B Unit 7《Can I help you?》一课中,在操练shirt和dress两个单词时所编写的韵诗。对于低年级的课堂,编写韵诗比较困难,因为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和句型较少,于是我在课前反复研究1A-2B的教材,通过整理、对比后,编写了这两首韵诗。韵诗中的人物、单词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重新组合后,变成了琅琅上口的新韵诗。通过教师领读、学生集体朗读和小组比赛的形式,把新单词融入各种活动中,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达到熟练的效果。

图11、12是Miss Shen在评优课译林版3A 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中所运用的两首韵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简短的购物对话,为了体现这一教学重点,Miss Shen在操练新句型的过程中,所编写的韵诗也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饶有趣味。学生在朗诵韵诗的过程中,从输入到输出,一气呵成。

图13是Miss Chen在参加区级评优课执教牛津版3A Unit 7《It’s nice!》一课时所编写的一首韵诗,在这首韵诗里,Miss Chen结合了新单词dress,coat以及句型“Look at.../ It’s nice...”,将重点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集体的朗诵,达到操练的效果。

图14是我在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时编写的一首韵诗,这个单元的单词“butterfly,dragonfly,firefly”都以fly结尾。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结合语音/ai/,编写了这首韵诗,在操练新单词的同时,让学生注意到这三个合成词的构词方法。

四、自编韵诗,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如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教师在力求创新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韵诗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让自编韵诗成为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模式,让学生自己变换词句,创编全新的韵诗。

图15是Miss Yu在公开课牛津版2B Unit 7 《What can you see?》教学中编写的一首韵诗,这首韵诗是学完本单元的单词jeep,plane,train,boat后的一个总结。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Yu要求他们用已经学过的其他交通工具的单词,模仿韵诗自编一首。例如,有学生编写了“Bus,bus,go,go,go. Go,go,on the way”的韵诗。

图16是Miss Fan在评优课牛津版3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该韵诗总结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突出了难点知R。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Fan要求学生在小组里开展一个活动,利用学过的场所类单词和交通工具类单词,编写一首新韵诗,并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棒,韵诗的节奏感很强,比简单的句型操练更有趣、生动、吸引。

五、自编韵诗,是巩固新授知识的法宝

课堂结尾往往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结尾都会出现疲惫现象,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应设计活泼、新颖的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例如,有的教师采用故事的方式,有的教师采取练习的方法,有的教师使用游戏的形式,有的教师借助总结的语句,我想富有趣味性的韵诗也是一个有效的法宝。教师可将本课的重点知识用韵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记记的过程中掌握并巩固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学习韵诗。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17是我在公开课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中编写的一首韵诗,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昆虫类单词及它们的形态和习性,还有语音/i:/的发音。在这首韵诗中,包括单词、词组、句式和语音的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通过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朗读、对话,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已经掌握,所以请学生来读一读这首韵诗是很轻松的事。

图18与图17的效果相同,这是Miss Qian在校级公开课教学牛津版1B Unit 6《In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因为本单元的新单词bee,bird,balloon都含有字母b,且学生已经学过的颜色类单词black, brown,blue也都含有字母b,于是Miss Qian巧妙地将这些单词组合起来,形成了一首韵诗,与复习呈现阶段由字母b引出的新单词两两呼应,可谓用心良苦。

图19、20是Miss Shen在评优课的提升环节中编写的一个小故事,利用Dora和她朋友之间的对话,将本单元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而对话的内容正是节奏欢快的韵诗。第一、第二张图教师给出了范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节奏。接下来教师给出了Dora的其他朋友,让学生模仿韵诗,和好朋友一起来说一说。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巩固提高的教学效果。

第4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关键词:悼亡诗 弥尔顿 苏轼

引言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现在的文学批评中,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语言文体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当下的各类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是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等学科之间的文学批评方式,可以说语言文体学是较为综合的边缘学科。当下通过运用语言文体学从而对诗词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研究手法,然而通过语言文体学对更为独特的悼亡诗歌领域的研究还较为浅显。在悼亡诗歌的独特领域中,弥尔顿与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有着十分有趣的元素对比。就西方诗歌领域来说,对于表现爱情和死亡共融的诗歌元素是比较罕见的,而苏轼的悼亡诗则大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其中,弥尔顿的《悼亡妻》和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同样表现出了一种十分深沉的、充满了诗人个人真挚情感的对亡妻的怀念与哀悼。这种元素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文体学的批评方式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从而体会到中西诗人对于悼亡诗歌的审美把握和表现元素。

一、语言文体学及其相关批评方式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当下的各种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属于一种交叉式的边缘学科。在语言文体学的具体分析中,通常运用到了语言学理论和相关的方法来研究文本及文体中的包括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我们在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文体学的分析过程中,通常是从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来入手,从而进一步结合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作品的审美把握和批评理论等等加以分析。在语言文体学的研究过程中,往往都能够注重兼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理论两个大的方面。

在对弥尔顿和苏轼相关悼亡诗词的研究中,语言文体学被运用到诗歌的领域,诗歌以一种全面和深切抒发作者感情的、表达丰富的想象的文学体裁,它常常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出语言的特定排列,抒发思想情感。在对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的欣赏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体学的相关介入,在赏析中能够避免局限在理解诗歌的内容,而同时兼顾了文体学批评的视角。同时,通过语言文体学的运用,进一步分析出诗歌篇章中的语言表达、意向、篇章等等主要的构成元素,从而能够帮助我们运用语言文体学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和结构上做出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

二、文体学下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对比研究

(一)语音层面

在语言学相关理论中,语音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也是构成语言学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文本中,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能够使得阅读的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情绪上的起伏。在诗歌的语音方面,主要通过对音韵和节奏的相互结合而形成一定的表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中也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富有韵律的语音来表达诗歌的语义和主要内容等。

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歌《悼亡妻》中,通过对重音方面的把握和具体的运用,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悼亡诗歌的具体风格。弥尔顿在自己的悼亡诗歌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十四行诗的表现方式,在英国十四行诗的表现中,较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是采用五步抑扬格的特征。五步抑扬格运用在十四行诗歌中往往能够让诗歌显得更为工整,在节奏和韵律上朗读起来也十分流畅和上口,从而通过对具体音节的安排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情绪起伏。在具体的诗歌中,弥尔顿在《悼亡妻》中的前几行就加入了相对较多的长元音,同时通过配合和辅助双元音的运用,共同使诗歌的表达更加有节奏感,在对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运用上,口型表现为较大而圆。弥尔顿通过运用长元音和双元音的特色,使得整首诗歌在朗读过程中显得较为洪亮,发音较为圆润清晰,从而很好地表达出一种抑扬顿挫,尤其是表达哀悼情绪的悲伤情绪,从而表达出诗人的悲痛之情。同时,在诗歌的表现中,诗人弥尔顿也注重运用了较为短促的音节来表达一种即将要离去的激烈的感情和不舍的情愫,从而体现出一种哀悼的沉重主题。

在苏轼的悼亡诗歌中,则是通过中国古诗所特有的韵律来表达语音上的一种悲痛的情绪。例如,苏轼在《江城子》中,通过对韵脚的选择和对平仄之间的巧妙运用,比较贴切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绪。在《江城子》中,苏轼很好地运用了声调之间的平仄配合,同时在声韵方面,也注重了一定的重复和运用。在声韵上,苏轼主要体现出了一种反复和相间的特色运用,使得整首诗在表现中体现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哀婉复返的美感。在整首诗歌中,苏轼运用了一些独特的韵脚,加入对相同韵脚的运用,特别是在“行”、“妆”、“冈”等字的韵脚的运用中,形成了一种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自然关系。在这些字的相同韵脚中,往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口型较为圆润扩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悲伤的情绪,仿佛哀婉的哭诉一般,从而体现出苏轼悼亡词的悲伤内涵。

(二)语言风格的比较

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词除了基本的语音上的比对之外,我们可以在语言风格上做出一定的解析。在语言风格方面,弥尔顿的诗歌是比较典雅的,尤其是采用了传统的工整的十四行诗的写法和排列方式,使得整个诗歌在形式上显得十分富有文采,这种文采同时体现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诗歌传统的古典美感,同时也使读者体味到一种十分雅致的诗歌感觉。对比之下,苏轼的悼亡诗词显示出的是另一种语言的美感,从语言风格的方面来分析,是一种接近朴实和真挚的状态。可以说,苏轼在自己的诗词所要表现的风格方面,更加突出地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直接的、类似于陈述和白描一样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由此形成的风格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生活化的共鸣,对于苏轼想要表现的最朴实的对于亡妻的哀悼之情来讲,无疑是比较适用的,能够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在表现各自语言风格的过程中,弥尔顿和苏轼也分别注重运用了自己想要体现自我语言风格的词汇来构建其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所以就构成语言风格的基本单位来讲,两位诗人在词汇的选用上也是比较用心和精致的,弥尔顿的悼亡诗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典雅的整体感,相对应的,弥尔顿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比较典雅和注意的,通常选用了一些十分雅致的词语,包括十四行诗中的一些古英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在风格的呈现上表现出了古典雅致的基本特色;苏轼在悼亡词中所用到的词汇则是平易近人的,在这样的词汇运用上,苏轼的词汇呈现出一种真切深刻的特点。这种真切深刻和平易近人,很容易使读者生发出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苏轼的词在表现上具有了一种亲和力,读者在阅读到《江城子》的时候,总是会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十分亲近而又充满了伤感气息的词句所深深触动,从而理解作者内心深处最悲痛的情愫。

(三)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的构成中,通过结合语言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相关诗歌中,通过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从而表现出各有侧重的诗歌风格。在弥尔顿的《悼亡妻》中,诗人充分运用了有关于《诗经》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于亡妻的无限哀悼之情,弥尔顿在诗歌的表达中,运用了关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传说,从而将自己的妻子抬高到了一种较为明显的高度,表现出自己妻子的一种十分纯洁的、至高无上的爱情。同时通过引用经典的神话故事,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对于诗人的妻子做出一种将其置身于神话故事中的深层的想象中,使得诗人的妻子发出一种圣洁的光芒。由此来分析,在弥尔顿的诗歌中,作者更多地运用了一种“用典”的修辞手法,从而使自己的情愫和妻子的形象达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展现。

在苏轼的悼亡词中,相对弥尔顿喜欢用典的修辞表现,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将来图景的构建等等,我们可以称这种修辞手法为“示现”。我们在阅读苏轼的悼亡妻的诗歌《江城子》的时候十分容易被打动,不仅仅是因为苏轼善于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亲切的感情共鸣,同时也在于苏轼通过特殊的修辞手法,让那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和图景展现在自己的眼前。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出:“小轩窗,正梳妆”等十分详细的细节再现,加之配合了自己较为平易近人的语言,使得整首词在表达上显示出了一种将往昔的美好日子跃然眼前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使读者更随作者一起回忆往昔,再回到现实,从而将词所表现出来的十分深刻的悲痛更涂上了一层无以复加的哀婉。同时,“示现”的修辞方法中,词也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拥有了常人所习惯的回忆与感伤,从而使得整首诗的悼亡主题得到升华,达到独具特色的效果。

三、结语

弥尔顿和苏轼在其各自的诗歌表现中,都不同程度地对悼亡诗倾入了自己的独特表达。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悼亡妻》中,更多地使用了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语音配合,同时加上了古雅的语言风格和用典的修辞手法;而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中,则体现出了诗人苏轼一贯的风格,在语言上体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在修辞上则更多地运用了“示现”的手法,从而形成了具有苏轼特色的悼亡诗歌。通过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音、语言风格和修辞等几方面的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悼亡诗的主题和中西两位诗人的异曲同工之妙。语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关 键 词: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音乐表现 民族化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长期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意识逐渐觉醒,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必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的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规律。作曲家们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努力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和文化审美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了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意识形态的矛盾。在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让中国的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歌词创作中的民族化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之一,其创作手法丰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歌词创作中着重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难免有些隐晦之处。在借鉴西方作曲手法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创新,用旋律来衬托歌词情绪,但仅有旋律的弥补往往过于单调,此时运用钢琴伴奏恰到好处地处理,能更巧妙地牵引出歌词的内涵,成为歌词内涵表达的又一方法,使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达到完美的契合。

虽然歌曲《乡音乡情》只是我国艺术歌曲作品中的“沧海一粟”,但因为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我们将以此作为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该歌曲及其钢琴伴奏音乐元素的分析研究,探寻了解这首艺术歌曲歌词的特色,深刻了解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完美契合。

一、歌词分析

这是一首中国抒情歌曲,它的歌词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是一首抒情诗。歌词中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抒发对祖国炙热的热爱之情,感情表达细腻、深刻。

艺术歌曲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的音律与音乐的关系密切。一般诗都包含有内在音乐性(一般称为音律)与曲调的音乐性。苏珊·朗格的“同化原则”将歌词同化为音乐的一部分。下面将从思想内容、语言、声韵、结构等方面分析歌词的艺术特征。

1.歌词节奏

中国古典诗词曲,因为都起源于曲,原先有较严格的音律。但新诗的内在节奏单元,不是以一个双音词为大致单位,而是以两个双音词构成的短语为单位,其节奏单元不是顿,而是短语。曲作者们将短语节奏有意调动歌词内部的音乐性。

第一二行的节奏,曲作家将原来十字一句的节律缩短了,将其划分为五字一个单元的短语,在这个五字一顿的节律中,正好可以做一个乐汇。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字一拍,在第五字的时候,将节拍延长至三拍,有乐汇的呼吸感觉,同时也符合歌词中五字一节律的短语节奏。为了不打破原有诗歌十字一节律的韵味,曲作者将第二个乐汇的重拍放到第一乐汇末,使得乐节完整连贯。两个乐节构成一个乐句。

第三、四、五行都是七字句,曲作者遵循词作者的节奏,将七字为一乐汇,三个乐汇构成一个乐句。

第六至十行,与一至五行的节奏韵律完全相同,在乐曲编配上采取乐段的反复发展手法。

第六七行的节奏韵律,在曲作者同样采用改变诗歌节律的方法来改变诗歌中的音乐性。将原有的九字一句的节律改变为2+2+5的节律,2+2的节律构成一个小节,这就与4/4拍的强弱关系相互照应,两字一节律中有两个强拍。

第七行的节奏韵律,曲作者为了让情感抒发达到高潮,改变了旋律的节拍,用以2/4拍和4/4拍改变歌词的强弱节奏关系,打破了原有诗歌的韵律,这种处理方式让乐曲出现一个小高潮,为乐曲最终的高潮部分做铺垫。

第八、九、十行,曲作者与词作者在节律的处理上基本一致。

2.歌词的结构

歌词是三段式,“起、承、合”都十分明显。

第一部分,起,“我爱戈壁滩沙海走骆驼,我爱洞庭湖白帆荡碧波,我爱北国的森林,我爱南疆的渔火,我爱那崭新的村落。”

第二部分,承,“我爱运河边村姑插新禾,我爱雪山下阿爸收青稞,我爱草原的童谣,我爱山寨的酒歌,我爱那古老的传说。”

在旋律部分,曲作者采用乐段重复的发展手法,体现歌词的起承关系。按照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多为“起、承、转、合”四部分,然而这首歌词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在旋律上,曲作者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通过节拍改变、伴奏织体的改变为旋律进入高潮做铺垫。虽然歌词没有“转”作为桥梁,让人觉得似乎有结构上的缺失,但是乐段同头变尾的歌曲创作手法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乐曲的映衬下,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

二、歌曲特点

该曲具有抒情歌曲的典型特点,节奏(节拍)、速度舒缓而平稳。旋律方面起伏多变而动听,既抒展、宽广又富于歌唱性。力度强弱变化的幅度逐渐加强,由第一段的弱慢慢地进入第一段末的中强,最终在第二段中达到最强点,力度逐渐增强,激动之情迸发而出。该曲的歌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跳跃性大,不具备连贯性,由此决定了它的戏剧性,因此在演唱形式上采用独唱的形式,以便于演唱者的自由抒发。全曲表情深细、感染力强、刚柔并济。在技巧的运用上细致、灵活。

三、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分析

1.该曲钢琴伴奏织体的类型

《乡音乡情》的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节奏衬托的作用,而是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主要运用了和声性伴奏的织体及少量的复调性织体因素,采用带旋律及不带旋律交替的伴奏处理。呈示段的上句、后段第一句、第二句都是加和弦音的旋律。呈示段是不带旋律的和弦伴奏,后段的第二句是加了复调带旋律的伴奏。

2.伴奏音型的运用

《乡音乡情》伴奏音型的选择简约而丰富,其运用类型并不复杂,却包含有丰富而有序的变化,这种伴奏音型布局合理、自然巧妙,充分地与歌曲情绪结合,恰当地烘托陪衬了歌唱。

前奏由带低音和弦式织体烘托出全曲基本情绪。呈示段是对景物的描写,伴奏织体选择带低音的和弦分解琶音,低音采用和弦转位加强低音的层次和逻辑,和弦的琶音柔和了柱式和弦的刚劲,感觉节奏松弛、平稳,具有烘托背景的作用。呈示段的第二句,是不带旋律的低音和弦分解琶音,削弱了旋律,琶音的连续使用更加注重于意境的烘托,最后一小节采用和弦分解八度上行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后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一句左手将和弦分解为单音进行,通过流动的分散和弦音型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渲染内心不可抑制的澎湃和激动。右手采用八度柱式和弦来烘托情绪,伴奏音区的升高以及和弦内部的丰富更加富有铿锵坚定的感觉。左手的柔和与右手的刚劲相互交织,情绪高涨而又细腻。这种恰到好处的处理,使得乐曲情感刚柔并济。第二句伴奏是带旋律单音摇晃节奏和弦音型织体,织体简单清新,这种恰到好处的运用让情绪流露自然细腻。乐曲在带低音和弦式织体伴奏中达到情绪最高点,结束时用同音反复的震音写法,将内心的强烈感情增长。

四、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歌曲《乡音乡情》具有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作品内容丰富,结构短小精湛,采用具有中国诗歌特色的诗歌为歌词,在西方大小调体系下发展乐思。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为主,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中国是一个诗律发达的国家,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数量庞大。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而作曲家努力从形式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句法语气、节奏、合仄押韵,对内容有深刻的情感领悟,并引起共鸣,从而提高了艺术歌曲的创造能力。一方面,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非常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在创作上精雕细琢,保持中国诗词清雅高洁的韵味。另一方面,乐与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音乐语言抒情、流畅、优美、精致,生机勃勃,诗意浓浓。中国当代的新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古典诗词的发展手法。《乡音乡情》的歌词,既有中国传统诗词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现代新诗的特点。结构采用传统的四段结构,歌词注重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但是在诗歌的韵律方面又具有新诗歌的特点。

从乐曲结构、发展旋法来看,这首艺术歌曲表现出曲作者既能驾驭西方作曲技法的才能,又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曲作者使用西方作曲技法之能,来抒写中国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之美。其音乐无论在段落的安排上,还是在和声语言的运用上,都紧紧围绕着整首词的情感来表现。作品将音乐这一灵魂的语言融入到了诗词所表达的情景之中。在旋律部分,曲作者采用乐段重复的发展手法,体现歌词的起承关系。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在旋律上,曲作者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通过节拍、伴奏织体的改变为旋律进入高潮做铺垫。虽然歌词没有“转”作为桥梁,让人觉得似乎在结构上有缺失,但是乐段同头变尾的歌曲创作手法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乐曲的映衬下,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

歌词含义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完美演绎的保证。作曲家力求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种契合。一般情况下,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唱部分相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音区,利用不同音色,尽力表现诗的语言,描绘、渲染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其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努力在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契合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这二者同时进行构思,努力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致,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的探索逐渐成熟和深化,进而拓展其音乐的表现力。

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体会出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结合的美妙,以《乡音乡情》为例,通过解析歌曲,试图加深读者了解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音乐元素的完美契合,体会到两者和谐地共融共存向我们所展示的和谐之音。由此我们也看到,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完美契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词曲、伴奏之间完美契合关系的了解。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1、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2、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4、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作者是许慎,这是第一部按部首归类的字典,这种归类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5、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着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6、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7、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11、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对志向的不懈追求。

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6、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其代表性的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17.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8.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

19.中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20.“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2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

23.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这类考试的时候常考:谈一下某句话中哪个字或者词用得好,为什么。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着有《王子安集》。

26.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27.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28.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着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2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30.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31.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32.宋词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3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35.至圣孔子(圣人)、亚圣孟子、宗圣曾子、书圣王羲之·晋、画圣吴道子·唐、词圣苏轼、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唐、药圣李时珍·明、医圣张仲景·东汉、草圣张旭·唐、药王孙思邈·唐、田园诗人陶渊明·晋、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第7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一、“吃透”五年级教材与学生的元认知

苏教版五年级(下)《七律・长征》,见之于第六单元第21课,这单元由一首律诗和两篇叙事散文组成,主题是“八一壮歌”,展现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1.学习目标是:(1)认读“逶迤”“磅礴”等生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理解诗句意思,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感情;(3)初步理解该诗的艺术概括性和巧用夸张的手法;(4)感受红军长征表现的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教学过程与环节主要是:(1)认读感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读通诗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表情朗诵,感悟红军的崇高精神和律诗的艺术表现力;(4)背诵全诗,能用通俗语言讲解。其中第2、3环节,穿插有关长征历史背景的介绍,借助多媒体展示红军“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翻过岷山”的画面,加深理解红军长征途中战胜千难万险的情境。

3.五年级学生对《长征》的元认知: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二、诵读习惯、学诗方法的元认知调控

1.诵读习惯的元认知调控。(1)朗读与背诵的姿势:身正肩平,两臂平放,目光专注,神情自然,声音响亮,咬字准确,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富有感情。(2)诵读前的预习,从“标题、体裁、作者、内容、形式与质疑”诸方面做好卡片。(3)诵读时勤于动脑动手,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圈、点、批、划,翻检工具书,做摘录。(4)诵读时自主感悟,与同学合作探究,拓展想象,再创作。

2.学诗过程与方法的元认知完善。(1)对“七律”体裁的把握。五年级时只是初步了解全诗分四联,每联上下句,每句七个字,整诗八句56字,2、4、6、8句押韵。八年级可继续完善七律的格律常识:①七律讲究韵律,偶句押平声韵;②七律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③句内句间讲究平仄,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上下句平仄相拗,古韵至现代诗韵的变化一般规律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2)诵读停顿节奏的矫正。五年级有的将首联读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宜改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检索工具书,对词语的掌握。“逶迤”“磅礴”两个双音节词,五年级只是认读注音与解释,八年级可增加对音形义的整体理解与运用。“逶迤”属叠韵联绵词,意义上一个语素,不可再分开理解,常用来描绘群山弯曲绵延的状貌,造句如“井冈山逶迤起伏”,拓展“他异常激动,情绪犹如崇岭逶迤”。“磅礴”属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意义上也是一个语素,不可分解,一般形容气势雄伟的样子,造句如“他为气势磅礴的钢琴声所震撼”。(4)重点诗句的欣赏。五年级时只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粗浅明白《长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八年级则可运用形象思维,引入“意象”(以词语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的鉴赏方法,品味该诗的意境,体会其艺术魅力。“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组意象“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高度概括了“远征难”的万水千山,充分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叙山水是明线,写红军为暗线,动静结合,明暗搭配,夸张对比,艺术手法十分巧妙。“暖”字温馨喜悦,表现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九死一生后的回味。这对反义词是情感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末联“更喜”照应了首联的“不怕”,想象二、四方面军越过岷山与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的情境,突显了全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涵泳背诵策略。五年级熟读成诵法,即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会背了,是诗歌积累最原始的方法。

第8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接待国之一,更重要的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区位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名胜向外国友人的介绍无疑要通过翻译。旅游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也受到重视。

1 翻译方法在旅游英语文献中应用

初探

旅游英语文献中所介绍的中国文化方面涵盖历史、建筑、中医、宗教、戏曲、书法、茶酒、武术、气功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兼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景区景点介绍转换成旅游英语资料时翻译的介入成为必要。该文从专有名词,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书名,谐音文化及著名诗词的中文英译几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1 旅游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要理解文章内容,离不开翻译,在此过程中,肯定要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旅游活动涉及食、宿、游、购、娱和文化。一些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名词的翻译是要注意提醒和强调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 音译:liulichang琉璃厂,tangzhuang唐装;

(2) 音译+意译:yuyuan bazaar豫园商城,huangpu river黄浦江;

(3) 意译: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palm leaf fan蒲扇;

(4) 曲译: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5) 音译和意译同时并存:yushan or father fan羽扇,qipao or banner dress旗袍。译法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1.2 曲译在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这里特别提一下曲译,这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

(1) 中国传统节日名字的翻译。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元宵节大家都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吉祥,西方却没有,因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一般音译做yuanxiao;但是元宵节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英语中有lantern即灯笼一词,所以元宵节通常翻译为the lantern festival,即灯节。这样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友人容易理解和记忆,不至于面对名字不知所以然。从这些知识点小地方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和交流。

(2) 饮食文化涉及到菜名的翻译。中国菜名中的一些非常诗意的元素,用英文实在无法体现出来,只好曲译,即把做菜的原料意译出来,故变得平白无味美感尽失。例如白云凤爪chicken leg(鸡脚),鸳鸯馒头shanghai buns(上海馒头)。

1.3 重要地名或书名的翻译方法

比如布达拉宫,英语是the potala palace.potala音译即布达拉,是佛教中菩萨的所在地,即浙江普陀山。potala和普陀发音相似。以上是关于名词名称的一些翻译法的剖析和介绍。

1.4 古建筑名称谐音文化如何经由翻译

体现

著名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在景区景点旅游英语中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把它准确的还原成汉语。

中华玉器文化涉及到汉语言的谐音文化,这是英语中没有的。例如旅游文献中有句话是:“bats and guards we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more than 100 patterns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s for bat and gourd sound like good fortun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汉语中“蝙蝠”之“蝠”与“福”谐音,而“葫芦”之“芦”与“禄”谐音;福禄是三喜中的两喜,有着“幸福美满,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所以蝙蝠和葫芦多见于玉器的基本花样和图案,中国人一看即明白。而这句英语只以“good fortune(好运气)”泛泛的加以解释,外国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美好意味,体会不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1.5 旅游英语中的诗歌翻译方法

旅游文献中介绍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时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这就涉及到诗歌翻译的问题。例如导游带领外国游客游览庐山时,来到花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fragrance in the human world has withered in the april,while flowers in the mountain (mt.lushan) are in full bloom”。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但是英汉诗歌文体各有特色,文体并不对应,这句名诗的翻译保留了诗歌平衡句式,主要意译。

第9篇:中元节诗词范文

关键词:四元生本课堂

“四元”的内涵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自学:包括学生的课前自学和每节课开始的自主学习

2.展评:即展示和点评①展示即学生在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预习成果,自主学习成果的反馈,学习的疑问等②点评可以出现在在各个环节。可以是教师点评,可以是学生点评。

3.助学:包括师生互助和生生互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给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助非常有助于形成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组集体、班集体,通过“互助”,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反馈:当时或当堂检测反馈“学”的效果、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含及时反馈和集中反馈。

“四元”的核心: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的规律,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四元”是一节课必须体现的几个重要元素,而不是固定的教学程式。

“四元”实施的宗旨:

构建民主、有效、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

起来,在自学、助学中提升能力;在展示反馈中增强自信、提高效率,实现师生的快乐发展。

2013年6月4日围绕学校的四元生本课堂我对外开设了一节英语公开课,上课内容为7B Unit 8 Reading(1),这是一节阅读课,这课的阅读材料是两篇关于动物的英文诗歌,旨在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学习英文诗歌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诗歌的押韵进而感受到英语这门语言的美和魅力。我深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我秉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努力让四元要素融合进我的教学设计中。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自学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着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的自学要求就是让学生们在预习课文诗歌,领会英文诗歌的押韵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着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或熟悉的精炼且朗朗上口的英文诗歌,在交给我的同时小组成员们也要熟读所找的诗歌并找出其中押韵的词。

二.助学

我对学生们找到的诗歌中出现的生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及时予以指导,并帮助他们在网上寻找合适的音乐或相关的视频用于对应诗歌的配乐。然后精心将11个小组所找的诗歌和音乐串联起来做成PPT用于课堂上的诗歌串烧环节的小组展示。

三.展评

首先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有关动物的两首诗歌并找出其中押韵词汇。接着出示一首课外的小诗让学生们集体赏析。然后进入诗歌串烧环节,以4人小组的方式轮流上台展示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诗歌,展示分为①四人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英语诗歌②小组组长做代表说出所朗诵诗歌的押韵之处③配乐齐唱或表演出所准备的诗歌。这是整节课最高潮最出彩的环节因为课堂是学生们的,11个小组的成员们每一个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上台表演的同学在努力克服紧张情绪的同时尽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而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则伸长脖子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既要看台上同学的表情动作又要努力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地认真和投入。大家时不时地发出会心的笑声或用掌声对上台同学的展示表示肯定。因此当最后一组展示完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意犹未尽的叹息声。我则对大家的精彩表演表示赞赏对同学们提出努力学习英语以感受语言美的期望,大家都非常认同。

四.反馈

①进行书面诗歌赏析,朗读并划出押韵的词。②做个小诗人,自己试着写几句押韵的诗句。实践证明孩子们是非常有创造力的,当场就有孩子写道:

I dont want to stay;

I want to play

Play is my whole day.真的很棒!

通过这节四元生本课的英语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四元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运用得当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四元要素。同时我深深体会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人带给我的震撼,作为教师,我想我们首先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四元生本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合作、交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四元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