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疑难病例护理精选(九篇)

疑难病例护理

第1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关键词] 危重患者;护理会诊;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095-01

2009年1~11月我院收治住院患者20 850人,危重、疑难病例1 164例,如何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护理管理者提出新的课题。为此,我院护理部积极探讨,在危重患者中开展了护理会诊,针对院内危重、疑难、病情复杂需要跨专业解决护理问题的患者,组织护理专家进行护理会诊,分析病情、讨论护理诊断、补充护理措施,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11月,我院组织科内护理会诊98例,科间护理会诊36例,全院护理会诊22例。例如:神经内科收治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由于此病例少见,护士长立即组织科内护理会诊,查阅国内外先进护理资料,为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又如:1例急性脊髓炎患者,入院后随机血糖:16.1 mmol/L,空腹血糖18 mmol/L,餐后血糖26.5 mmol/L,尿糖(++++),酮体(++++),科护士长及时组织科间会诊,内分泌科护士长针对患者应用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补充护理诊断,完善护理措施。重症监护室收治1例因交通事故引起胸、脑、腹、头部外伤患者,患者多发性骨折、脾破裂、严重创伤性休克,伤后很快出现心、脑、肺等多个脏器的功能衰竭,大小便失禁。患者病情复杂,护理问题涉及多科专业,护理部立即组织护理专家会诊。从不同专业对患者现存的、有危险的护理问题及潜在并发症进行全方位讨论,制订可行的护理计划,由6名全科护士组成特护组,组织实施。经护理会诊后患者的健康问题明确,护理计划全面,措施落实得当,问题解决及时,预期效果满意,经治疗护理后患者痊愈出院。

1.2实施方法

1.2.1建立护理会诊专家组

科内会诊由病区护理骨干参加;科间会诊由各病区护士长参加;全院会诊由各科科护士长参加。

1.2.2护理会诊原则

邀请的护理专家会诊组成员必须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娴熟,能够予以指导、解决相关问题[1]。

1.2.3护理会诊制度

重症患者、抢救涉及多专业护理问题的患者,根据情况组织科内、科间或全院会诊。

1.2.4护理会诊方式

1.2.4.1科内护理会诊:适用于本专业疑难病例、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由病区责任护士填写护理会诊单,病区护士长主持。

1.2.4.2科间护理会诊:适用于患者病情涉及本科室其他专业的护理难题,如:神经内科患者伴有循环内科、内分泌科疾病。由病区护士长填写护理会诊申请单,本科科护士长主持。

1.2.4.3全院护理会诊:适用于病情复杂,需要多科室参与才能解决的护理难题,如:外科患者伴有内科、五官科疾病等。由本科室科护士长填写会诊申请单,由护理部主任主持[2]。

1.2.5会诊程序与内容

1.2.5.1评估患者:先由申请人说明会诊的目的或希望解决的护理问题,然后汇报病情,查看患者,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分析、评估,找出专科的护理问题。

1.2.5.2讨论分析:结合评估患者情况及专科特点,进行讨论,按护理程序要求,找出护理疑难点,由护理专家补充护理诊断,完善护理措施[3]。

1.2.5.3总结实施:主持人总结讨论意见,提出指导性建议和要求,申请人负责整理会诊意见,修订护理计划、组织实施。

2结果

2.1提高护理资源利用率

我院7个科室,24个护理单元,护理专业细化,危重患者经常出现跨专业的护理问题,制约了护理质量,开展护理会诊后,充分发挥了各专业护理优势,护理资源共享。

2.2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科内会诊可促进本专业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本科室护士专业知识;科间会诊及全院会诊可促进知识相互交流,拓宽知识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专科护理专业人才和设备的作用[4]。

2.3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护理会诊使患者的护理诊断准确全面,护理措施具体,及时纠正了护理工作中的偏差及不足,通过护理会诊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解决了跨专业的护理疑难问题,使患者得到完整的、系统的、高质量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段真真,祁艳,胡倩倩.通过护理业务查房培养学习型ICU护士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89-90.

[2]马继红.实施护理会诊提高重症护理水平[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22.

[3]林菊英,巩玉秀.护理程序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3-144.

[4]蔡文智,李亚洁.国外临床护理专家角色职能[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1):21.

第2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关键词] 怀疑性心脏病;急救措施;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9(b)-006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120 first aid measures and treatment of suspected heart diseas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suspected heart disease in the futur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20 emergency telephone calls from July 2014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30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who received emergency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 12 cases of angina pectoris, there were 8 cases of chest pain, 4 cases of left shoulder pain, 5 cases of dizziness, and 7 cases of dyspnea. Among 1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re were 10 cases of irritability, 8 cases of binge eating, 13 cases of severe angina, 5 cases of upper abdominal pain, compared with the data, P

[Key words] Suspected heart disease; Emergency measures; Treatment effect

心脏病具有发作快、病情及、难治愈的特点[1],80%~90%的怀疑性心脏病都是由冠心病引发的,医学上称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按照发作类型,可以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心绞痛两种,这两种疾病都具有怀疑性心脏病的突发特点。急性心肌梗死是怀疑性心脏病的严重阶段[2],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心脏病发作时,通常和冠动脉损伤与动脉内斑块破裂有关[3]。内膜损伤会引发血管痉挛,从而形成血栓,造成冠脉阻塞,血液流通受阻,造成心肌细胞坏死,进而使心功能受损。文章对2014年7―9月通过拨打120急救电话进行医疗救治的患者30例提供急救措施,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且在该院接受抢救的心脏病患者30例,12例为心绞痛患者,18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为(62.7±8.4)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为(63.8±7.9)岁。该次研究的患者均经过伦理文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其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分析。

1.2 急救措施

①快速识别心脏病的症状特点与发病症状[4]。②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③检查呼吸道,包括呼吸和循环。如果患者没有脉搏和心跳,应立即为患者提供心肺复苏。④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12;剂量:0.1 g)口服;疗程一般7 d,并听从专业训练的急救调度员建议,或是等待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后进行指导。⑤让患者保持舒适、镇静,解开患者腰部、颈部、胸部处的衣服。如果患者丧失直觉,应立即把他摆成恢复性,保持患者的体温,如有需要可以用衣服覆盖其身体。用凉毛巾敷额头,注意不要用凉水泼醒患者。⑥倘若患者的心率为60~100次/min,血压为90~140/60~90 mmHg之间,或是比之前降低不超过30 mmHg,1~2 d内没有服用过伟哥,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片硝酸甘油(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1022),让患者舌下含化。⑦准备好患者相关的病历资料与医保证明,等待救护车的到来。⑧当120急救车赶到后[5],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并且在运送途中也要继续抢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怀疑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急救中,关键是拨打120急救电话,获得急救人员的专业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1.3 统计方法

使用计算机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其计量资料,用t值对其计量数据进行检验;用百分比表示其计数资料,用χ2对其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将P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病特点与发病症状,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心绞痛12例患者中,有8例胸痛,4例左肩疼痛;5例头晕,7例呼吸困难。急性心肌梗死18例患者中,有10例易怒,8例暴饮暴食;13例严重心绞痛,5例上腹痛,对比其数据,P

3 讨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6],作息时间与饮食习惯都发生较大改变,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涨。心脏病在没有发作前,患者很难发现,一旦发作会让患者及其家属措手不及。心脏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内科疾病[7],属于循环系统疾病,患病者经常会感到呼吸困难、心悸、少尿、咳嗽、胸痛等症状,发病体征为心律失常、脉搏异常、心音异常、心脏增大等。怀疑性心脏病患者倘若第一时间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很容易使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在急救怀疑性心脏病患者时[8-9],首先要了解心脏病的发作症状,然后确认是心脏病发作,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进行相应急救,同时准备好患者的有关病例,等待急救车到来。

从该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心绞痛12例患者中,有8例胸痛,4例左肩疼痛;5例头晕,7例呼吸困难。急性心肌梗死18例患者中,有10例易怒,8例暴饮暴食;13例严重心绞痛,5例上腹痛,对比其数据,P

因此,心脏病患者的预防很重要,首先应预防感冒。心脏病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在气候骤变季节或流感频况下,容易产生感冒,尤其在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快,而且较为寒冷。所以,应减少外出次数,出门时多添加衣物,做好防寒准备。其次,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免疫力,但不要活动过猛、过量,防止病情突然加重。最后,注意饮食要清淡。少食油腻食物,多吃水果和青菜,防止出现高血脂、高血压。

综上所述,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并快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对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增强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惠康花.肥厚性心肌病致心搏及呼吸骤停的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4):287-289.

[2] 刘建华,乔龙.围产期心肌病伴急性左心衰11例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14):42-43.

[3] 黄细芝.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观察与护理急救[J].母婴世界,2014(15):84-85.

[4] 王军.胺碘酮治疗急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2):88-90.

[5] 孟庆超.心脏性猝死的急救体会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240-242.

[6] 龚霄雷,张明杰,朱丽敏.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27例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4):236-239.

[7] 徐芳.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探究[J].当代医学,2014,20(9):226-228.

[8] 闵辉.一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上海护理,2014,12(1):331-333.

[9] 黄俊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突发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体会[J].特别健康:2014,14(3下):108-111.

第3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应用的方法及体会。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患儿198例,按不同年龄段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缓解患儿及家长焦虑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增进医患关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结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新兴的护理模式,在儿科应用时更显出它的价值,他不但缓解患儿及家长焦虑的心情,而且减轻了患儿和家长的心理负担,使医患关系融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心理护理;整体护理;儿科;医患关系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为新型医疗模式,即整体护理,其核心是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贯穿以病人和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即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整体护理不仅是护理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护理观念的转变,儿科护士要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否则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很困难。[1]本文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儿科患者开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取得明显效果,

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患儿198例,年龄均为14岁以下,婴儿期(< 1周岁)65例,幼儿期(1-3岁)58例,学龄前期(3-6岁)75例。其中小儿支气管炎76例,小儿肺炎58例,心肌炎16例,小儿肾病综合征28例,腹泻20例。

2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特点

2.1 患儿心理特点

2.1.1害怕以至于恐慌不安

由于患儿小,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患儿就会惊慌不安,出现吵闹,啼哭,发脾气,拒食等现象。

2.1.2不配合 反抗以至于拒绝治疗

反抗是儿童的天性,再加上环境的陌生,治疗时带来的疼痛,以及疾病所带来的不舒服都会促使患儿对抗,给治疗上带来了困难。

2.1.3焦虑和消极

年龄偏大的患儿住院时间长时,就会出现焦虑,希望早些回家,甚至表现为表情呆滞、抑郁及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

2.2家长的心理特点

2.2.1急切、紧张、无助的心理

由于孩子突然发病,原有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为了治疗疾病,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医护人员, 再加上对孩子的吝惜和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护理操作的担心,致使家长们出现紧张、无助的心理。

2.2.2焦虑感

由于现在家庭多数为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孩子一旦患病,家长们就会焦虑和紧张,经常表现为见到医生或护士反复不断地询问病情,了解治疗情况,预后情况。另外,经济状况差的家庭对于长期的医疗费用,也会引起家长的焦虑。

2.2.3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由于家长对患病后孩子的吝惜,以及治疗和检查给患儿所带来了的痛苦,尤其是患儿病发突然, 病情严重且变化迅速, 家长毫无心理准备, 难免感到恐惧。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为悲观,无助,惧怕孩子能不能治好,能不能留下后遗症等。

2.2.4怀疑和不信任

由于家长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和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产生对治疗方案的怀疑,产生不配合医护进行治疗,尤其病情重治疗时间长的患儿,家长们就会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操作的担心、恐惧,要求护理操作时由高年资护士来完成且一步到位,产生不让年轻护士更不愿让实习护士,来给自己的孩子来处置的心理。[2]

2.2.5自责愧疚心理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患病是自己照顾不周,同时还担心别人的埋怨,就会产生一种自责的心理。惟恐孩子在治疗护理时再受到什么伤害,对孩子百依百顺。

2.2.6依赖感

由于家长们担心自己的一些做法会影响孩子的治疗,表现对自己缺乏信心,做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医护人员的帮忙。

3护理措施

3.1对患儿的护理

3.1.1让母亲陪伴在患儿身旁,减少患儿由于环境陌生产生的恐慌不安。

3.1.2满足患儿身心需要,在病房布置一些有色彩有活力的设施,准备一些安全的玩具 ,这样能使患儿不觉约束 ,感觉象在家中一样

3.1.3关心,体贴患儿,经常与之沟通,避免呵斥、责备患儿,通过与患儿做游戏、讲故事等,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在心理上接受医护人员,愉快的接受治疗。

3.2对家长的护理

3.2.1对家长紧张焦虑的护理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紧张焦虑,新入院的患者接诊护士要认真做好入院宣教,耐心细致地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告知主管医生是谁,责任护士是谁,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向家属介绍病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措施,指导家属如何护理患儿,当病情变化时应耐心的给与解释,使家属放心。[3]对于经济问题引起的焦虑应表示同情,鼓励家属客服困难。

3.2.2对家长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的护理

对因患儿病情及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在介绍病情时应尽可能用一些鼓励的语言,使家属们对患儿的病情有所了解和准备,尤其对于预后差患儿的家属更应多鼓励,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对于一些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恐惧,要向家属们介绍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的方法、步骤,让家属们放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患儿痛苦。[4]

3.2.3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的护理

对于治疗上的怀疑和不信任,要向家属们介绍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及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并注意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和高超的护理水平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2.4对家长其他的护理

向家属讲解患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要因为自责一味容忍和溺爱孩子,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经常指导家属进行日常护理,教导家属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占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消除患儿的紧张害怕心理,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又能缓解家属的紧张焦虑感,疏导家属的怀疑不信任感,及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又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凤荣. 儿科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06) :183

[2]杨立霞.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4) :196

第4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关键词 肺结核 护理 干预 流动 就诊率

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结核病疫情控制的影响不容忽视[1]。相对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工作及居住环境差,工作压力大,更容易感染结核病,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新的挑战。为促使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能及时就诊,近年来对我区非结防机构报告的流动人口结核病及疑似结核病者进行护理措施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广州市天河区2008~2009年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的追踪登记本,项目地区初诊病人登记本及肺结核病人登记本。

方法:①信息通知:每天将前1天非结防机构报告的报病卡进行导出,按照医疗机构填写的电话号码进行信息通知,信息内容有国家的免费政策、结核病知识的简单介绍及其他就诊事项。要求其回复电话。②电话追踪:对没有回复信息和没有到位的病人进行电话追访,期间给以详细政策宣传,健康知识的教育,结核病的相关症状,患结核病后的注意事项等护理指导。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需要。③现场追踪:对没有联系电话的患者进行现场追访,给以深入访谈,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患者支持、安慰、劝解和疏导,消除患者焦虑、恐惧、顾虑、悲观的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其家庭预防与消毒的相关知识。④资料经过手工校对和计算机逻辑校对。

结 果

2009年非结防机构报告的流动人口疑似肺结核患者共1357例,就诊于结防机构的1248例,本中心收治590例,其中涂阳280例,阴272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年龄8~81岁,以18~35岁为多,共442例(75%);男患者392例(66%)。与2008年比较增加了56.9%,见表1。

讨 论

天河区属于城乡结合部。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员在为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的高流动性给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外来人口中结核病患者患病后因惧怕失去工作和受到社会歧视,因此有症状后往往不到医院就诊,造成结核病的传播和扩散,由于城市流动人口结核疫情情重和流动性大等不利因素,其结核病疫情已对城市结核病的控制构成威胁。有调查表明:肺结核是流动人口中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2]。

我区非结防机构报告的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有上升趋势。为促使患者及疑似患者及时来结防机构就诊,采取护理措施干预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政府对结核病防治的相关政策进行详尽的介绍;并尽量详细地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用其所能接受的称呼进行交流,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促其及时就诊。

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识。与患者交谈时态度要真诚,语言要通俗易懂,让患者正确认识结核病,鼓励患者到结防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让他们知晓结核病的基本常识,告诉他们结核病只要坚持正规治疗是完全能彻底治愈的,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减少其不必要的担心,通过实例介绍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机体的抗病与康复能力。

对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很重要,在追访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流动人口不知道政府的减免政策,不知道结核病的危害性。所以,对政策的大力宣传及结核病基本知识的健康教育会促使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就诊依从性,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播。

通过有效护理措施的干预,让患者感到自己患的疾病是有希望治愈的,让病人知道只要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的治愈机会,并不再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3]。在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要支持、关心、同情患者,详细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负担,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安抚,减轻病人的压力,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提高其就诊的积极性,提升就诊率,从而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疫情。

参考文献

1 杨建安,阚晓宏.肺结核病发病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安徽医学,2002,23(4):53-54.

2 周祖木,谢淑云,张星权.温州市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的监测[J].中国热带医学,2002,2(4):29-31.

第5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通过对2009至2012年内科老年患者抽样取证,采纳160例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特点的分析,在此次抽样分析的内科老年患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1,男性内科老年患者80例,女性内科老年患者80例,平均寿命为75.8岁。其中,160例老年患者中有1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恐慌、孤独寂寞等症状;有9例患有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有18例心理依赖他人感强,有8例有严重的固执猜疑病症。

1.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1.2.1烦躁不安烦躁不安是任何一位内科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特点,尤其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来说,这种心理特点更加突出。一旦住院,老年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很容易会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举止上主要表现为:容易发怒生气、脾气暴躁、寝食难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也会随之减退。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住院的第一周表现最为明显。

1.2.2极度恐慌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以及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的患者而言,是十分容易出现极度恐慌的心理特点的,而这种心理特点在绝症患者中最为突出,一旦被告知病情无法抑制患有绝症,患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事实,加之对死亡的恐惧,失望恐慌的心理自然而生,对生活的激情以及生命的渴望会减退,失望情绪严重,产生极度的恐慌心理特点。

1.2.3固执猜疑老人到了晚年一般比较固执已见,而对于内科老年患者而言,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特点。产生固执已见的内科老年患者一般都只相信自己的观点,对旁人的建议和观点无法接受,对护理人员也抱以怀疑和猜忌的心理,无法与旁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桥梁。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为:对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很容易误认为自身病情加重,对护理人员抱有戒心,严重的还会对治疗抱有抵触行为。

1.2.4自暴自弃老人一般到了晚年之后,总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又疾病缠身,无法为家人分忧解难,在心理上会自认为是旁人的包袱,因此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特点。内科老年患者在住院之后,会抱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在这种消极的思想的刺激下,患者便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生命失去信心和激情。一般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为:放任病情自流,不配合治疗,意志消沉,对任何事物都难以产生兴趣。

1.2.5孤独寂寞老人到了晚年原本就害怕孤独和寂寞,加上疾病的折磨,老人更加渴望家人能够陪在身边。对于一些家属无宽裕时间来陪的患者而言,最容易产生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理特点。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患者一般表现为:沉默寡欲,不主动与人交谈,对护理人员的关心也是以冷漠相对,情绪低落,时常会感到孤独寂寞。

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通过对所抽取采纳的内科老年患者在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的同时,护士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根据所记录的数据以及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结论:医生和护士根据不同患者的个性特点与之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给予关心和爱护,可使得内科老年患者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

2.1与内科老年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的关系护理人员应当做到对患者要尊重,并主动为患者解决困难。在日常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尊重患者的选择,帮助他们端水、端饭,协助他们大小便等,使患者感觉到温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护士要把患者当作健康人来对待,不以任何歧视、冷落的态度对待患者。要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护士应当以热情的语言、积极的行动来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真情实意,如:多几句关心的话语、多做一点小事,都可以让患者对你产生信任。

2.2经常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自闭心理护理人员应当经常与患者谈论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在同一护理病房内,帮助鼓励患者与其他临近患者交流,尽量少让患者陷入孤独的局面,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如:进行唱歌、下象棋等等游戏活动。如果患者出现自我封闭、意志消沉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以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关爱的存在,对此类患者应当多付出一些关心和呵护,在患者家人的共同帮助下让患者走出自我封闭空间,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2.3加强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结果

在对所采纳的160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中,125例患有烦躁不安、恐慌、孤独寂寞症状的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29例已经彻底康复;9例自暴自弃患者,症状减轻了,再延迟两周治疗,基本可以出院;18例心理依赖他人感强,8例有严重的固执猜疑病症的患者均已康复出院。有154位患者和家属对这种护理方法表示满意和赞同,仅有六位患者的家属对此保持了保留意见,由此可知,该护理方法的满意度为96.25%。这些数据显示,我们采用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效果显着。综上所述,在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护理人员以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与患者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6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早期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晚期可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08年5月住我科的糖尿病病人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0岁-69岁。对30例患者采取直接与患者交谈、询问,向家属询问及护士观察分析三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

2 对症护理

2.1 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护理:病人早期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从中体验患者的感受,从而给予支持、疏导、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

2.2 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恐惧死亡等。对于这类患者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解释,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从生活到心里,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他们,分散、淡化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使他们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2.3 内疚的不良情绪心理护理: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花费又大,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对于这类患者我们要让病人了解护理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科学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共同消除病人自责、内疚的心理。

2.4 悲观失望心理护理: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于这类患者要针对其内心矛盾做疏导安抚工作。鼓励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第7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病人780例,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中有关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并对有拒食行为的病人进行分析,共收集有效病例128例,男53例(4141%),女75例(5859%);年龄12岁~76岁;精神分裂症71例(5547%),应急相关障碍15例(1172%),心境障碍39例(3047%),癔症3例(234%)。

原因分析

精神症状影响:①感知觉障碍:有幻听的病人因听到有人命令不让他进食或有声音提示这个食物有毒而拒食,幻嗅、幻味的病人因能闻到或尝到食物中有怪味、异味而不愿进食,这类病人23例(1719%)。②妄想:被害妄想的病人怕有人在食物里放毒而拒食,罪恶妄想的病人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而不应该进食,疑病妄想的病人认为自己得了严重的躯体疾病,甚至消化器官已坏而无法进食。这类病人51例(3984%)。③意志行为障碍:木僵、亚木僵的病人,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保持固定姿势不动,不愿进食,违拗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进食要求给予抗拒,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整日忙忙碌碌,难以安静下来进食,这类病人6例(469%)。④抑郁情绪:抑郁症的病人情感低落,自卑自责,认为生不如死,无食欲,有些病人为自杀而绝食。此类病人25例(1953%)。

其他非精神症状的因素:①药物不良反应:服用抗精神病药可出现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而影响进食。这一类病人8例(625%)。②伴躯体疾病:如发热、胃肠道反应等等症状引起食欲减退。这一类病人3例(234%)。③对住院有抵触:有些病人认为自己没有病,不愿住院治疗或长期住院要求出院达不到要求的而以拒食相要挟或企图想达到出院的目的。这一类病人12例(936%)。

心理护理

主动、热情,多关心和体贴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持环境优美、餐具干净,饭菜色、香、味调配合理,使病人食欲增加。还要对病人进行进一步宣教,强调饮食的重要性,介绍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疾病的关系,拒食的危害性,增强病人的进食意识[3]。

对症护理

对有幻觉、妄想的拒食病人的护理应进行耐心诚恳的劝说,虽然对被害、疑病妄想及幻觉的病人劝导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也不应该放弃,可请有过类似拒食的病人进行劝解疏导,用解释性和告知性语言能使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取得信任与合作,有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对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在耐心说教的基础上,应避免单独进食,鼓励集体进餐,让拒食病人参与开饭工作,工作人员可当面先尝,使其认识到大家是分吃同样的饭,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疑虑,护理人员切不可在患者面前低声耳语,以免加重患者的疑虑情绪[4]。

对木僵患者,不能强行喂食,最好让患者在安静的病房内单独进食,工作人员在旁耐心督促,注意语言和态度,必要时鼻饲和静脉输液[5]。护士要亲自给患者喂食,喂时态度和蔼,耐心说服,动作温柔,不流露厌烦态度。也可将饭菜放在其旁边,护士要注意观察,有时病人可在夜间或别人不注意时自行进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鼻饲饮食,以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摄入[4]。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不必苛刻病人准时用餐,以免激惹病人,可将饭菜带到病房,病人闲下来常会主动进食。

抑郁症的病人常少活动,生活不主动,故应加强生活护理,多关心病人,让病人感象在家一样的温暖,对工作人员信赖,以减轻患者内心的痛苦,提高对待生活的兴趣。并根据病人饮食习惯,提高饭菜质量,供给可口食物,采取反复督促劝慰的方法可帮助病人进食。对情感低落而拒食者,应耐心地鼓励和支持,或放一些轻松的音乐[1],使其情绪稳定而进食。

对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拒食病人应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解除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便秘者督促多饮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尿潴留者,让其听流水声;吞咽困难者予半流食或流食;性低血压者,服药后要体息片刻再活动,改变或起床时,动作要慢[5]。对因躯体并发其他症状而影响进食的病人,则应遵医嘱给予对症支持疗法,如发热的应降温等,尽量减少原发病对患者进食的影响。

抵触情绪的患者:应耐心诚恳地与病人交谈沟通,关心体贴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还应对患者宣教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使其认识到不住院治疗的严重性及住院治疗的好处,并能安心住院[5]。还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之交谈,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使其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从而减轻抵触情绪,配合治疗,主动进食。

参考文献

1 李长鞠,颉瑞.精神分裂症患者拒食行为临床分析及护理87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219.

2 顾汉娟.精神病人拒食行为的分析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0):1216-1217.

3 陈丽华,兰师萍,张建英.56例精神病患者拒食行为分析与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4):529-530.

第8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心理护理,即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流、行为影响,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实施最精细的护理技术及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当一个人被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所伤害而住进医院时,对其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心理―社会应激。随之,会发生一系列的社会行为的改变,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病程的各个阶段的患者,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问题。所以医务工作者的目标,不仅仅是认识影响人的器官或组织的一种生物学过程的变化规律,同时应该解除或减轻与之有关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的功能障碍。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外科伤残患者的心理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种:(1)忧虑型;(2)恐惧型;(3)多疑型;(4)绝望型。护士应根据各个伤残患者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下面结合具体事例具体说明。

1忧虑型

此类患者因伤重而忧虑重重,害怕自己会残废,表现为紧张、焦虑、担心害怕、坐立不安、哭哭啼啼、失眠等。护士应针对此类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生活上多关心、多照顾,准备一些书、报纸和杂志供其阅读,护理上热情耐心,服务周到,以激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例1:患者,男,22岁,属忧虑型,患者因外伤后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入院,经积极抢救,脱离了危险。当他得知自己全身不能动,骨盆骨折以及腿部神经损伤时,心情极度悲伤。患者担心自己年纪轻轻就要残废,失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再加上长期瘫痪在床上,更是增添了患者的痛苦和忧虑,使患者产生了焦虑不安、悲观厌世的情绪,感到人生短暂没意义,甚至会一辈子瘫痪在床上,还要给家人、亲朋好友带来很多不幸和麻烦。因此,患者经常失眠,几次想轻生。起初,医护人员给予注射安定针,但并不能解决问题,经过交谈了解到患者的内心状况后,笔者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患者渡过难关,于是每天都主动热情地关心、护理患者,细心地给予酒精按摩及腿部神经损伤的电按摩,经常与其谈心,鼓励其多学习,每天深入病房看望,找来很多书、报纸和杂志,供其阅读,使其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勇气,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我们还让他参与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方案提出建议,使他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经过多方治疗,最终,患者终于站了起来,出院后,不久考上了大学,显然,心理护理对一名患者来说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2恐惧型

患者害怕手术有危险、怕痛、怕留后遗症、怕复发等而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焦虑紧张,失眠,极端害怕,护理人员应热情耐心的向患者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必要时可介绍一些病例,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产生一种安全感,愉快接受手术及治疗。

例2:患者,男,18岁,属恐惧型,Ⅲ级脑外伤入院,神志不清,昏迷不醒,面部肿胀,急行开颅术,术后几天,恢复神志、意识,当患者知晓病情后,十分紧张、害怕,焦虑不安,医护人员尽力安慰和鼓励他,告诉他会尽最大努力治好他,笔者每天守护在患者身边,耐心讲解他的病情及治疗措施,让他了解自己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并指导他如何配合治疗,当他对自己的疾病有了充分了解后,恐惧的心理随之消失,并对战胜疾病充满了信心,随之,精神愉快,情绪也稳定了,为治疗提供了方便,为疾病的康复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最后痊愈出院。这是由于及时掌握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对恢复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促进了疾病的康复,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3多疑型

此类患者病情虽不重,但有沉重的思想包袱,敏感多疑,他们既想了解有关疾病的预后,又担心病情严重,将来会残疾,对医务人员的解释持怀疑态度,对治疗也十分担心,害怕医生诊断有误,害怕护士打错针、发错药,造成不良后果等。对此类患者,应多交流、多沟通,从心理上多加疏导,耐心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使其对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告诉他们治疗的必要性,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例3:患者,女,30岁,属多疑型,轻度脑外伤入院,为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给她测生命体征,及时巡视病房,由此,使患者产生了疑虑,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当医护人员再一次去给她做治疗时,患者询问:“我的病是不是很重,是不是治不好了?你们医生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给我做检查,我肯定活不长了。”医护人员耐心向她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告诉她,因为脑部受伤变化较快,不及时观察可能会出现问题,目前你的伤势不严重,但为了你的安全,对你勤观察是很有必要的,她将信将疑,精神压力仍很大,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经过一遍又一遍向她解释、讲解脑外伤的知识、脑外伤的病情变化及预后等,最后,她被我们的耐心解释说服,消除疑虑,安心愉快地配合治疗。

4绝望型

此类患者因病情严重,故心灰意冷、悲观绝望,拒绝治疗,护士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正确对待病情并给予希望,当病情有一点好转时,就应鼓励患者,抑制其反常心理。

例4:患者,女,60岁,属绝望型,因车祸致伤头部及右下肢,昏迷十几分钟,伴恶心、呕吐,曾患高血压、心脏病,病情较重,入院时,患者烦躁,拒绝一切检查及治疗,看到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就耐心劝说,向患者解释,“你的病虽很重,但只要你配合治疗,你的病情会好转的。”经过多次耐心开导,一次又一次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患者终于渐渐安静下来,接受输液。针对这种情况,只要病情有点好转,就立即告诉她,并把检查结果告诉她,使她感到病情在好转,并不是没治了,出院时,患者热泪盈眶,十分感激。

当然,临床上所见患者的心理问题,还有很多种表现。例如患者表现为依赖心理增强、自尊心增强、情绪变化快、孤独感加重等,这些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要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不同疾病、不同患者的病态心理问题。

第9篇:疑难病例护理范文

由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的特殊性,某些鉴定案情的重大性和复杂性,在短时间的观察与检查中往往难于马上作出鉴定结论,而被鉴定者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1],如伪装、症状不典型等,导致司法鉴定的难度加大。为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公正准确的鉴定结论,提高司法鉴定质量 [2],一些被鉴定者由门诊鉴定转为住院鉴定,以利于观察病情,动态了解被鉴定者的思想变化、行为特征,这就需要护士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保证给鉴定人提供更详细、可靠的临床参考资料。

现本人将这方面的工作作如下护理分析报告:

1 病例概况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科共收治的住院鉴定人9例,男6例,女3 例,年龄31~60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例,初中5例,小学3例。案情类型:故意伤害案4 例,盗窃案3例,案1 例,非正常上访1例。鉴定结论及临床诊断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7 例属精神病态作案,占78%,无精神病2例,占22%。其中精神分裂症4 例,无精神病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 例,癔症性精神病1 例,心境障碍1 例。

2 病情特点

观察中,被鉴定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行为表现,但伪装者与精神障碍患者的表现特点存在区别 [1],精神障碍者临床表现与行为特点多为无明确的目的性,随意性比较强,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眼神也较为呆滞、涣散,可连续数日不吃不喝,不知饥饱,睡眠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总睡眠时间较少。而伪装者由于行为有预谋,对时间、对象、环境均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对此类人群的行为中仔细观察、甄别,他们很少发生冲动行为,一般无预测性,有较高的警觉性,眼神多变,不能耐受长时间的饥饿,睡眠障碍的特点一般表现为易醒和早醒。所以对司法鉴定中住院的被鉴定者在观察同时要加以分析, 保证资料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 护理探讨

3.1 安全护理: 在住院期间,被鉴定者的安全护理甚为重要[2]。首先是环境的安全,置被鉴定人于单人间,避免与精神病人接触,以免增加识别伪装的难度,加强病室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其次是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安全,将被鉴定者与住院病人分隔开,将其置于视线之内,如果被鉴定者有兴奋、冲动、伤人等危险行为时适当安排专人看护,重大案情需由公安人员看守;再次是被鉴定者本人的安全,有的被鉴定者因畏罪心理影响,可能由自责、自罪进而发展成自伤、自杀的行为,应严密防范,重点看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最后是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护理人员是与住院被鉴定者接触最多的人,由于住院被鉴定者的复杂性,可能突然出现的冲动、毁物、外逃、伤人行为,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以免意外的发生。

3.2 严密观察: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方位的观察、检测、推理的结果,护理人员对住院鉴定病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细致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认真记录在案,为医生提供客观真实的法律依据。精神障碍患者有其固有的临床特征,其与伪装者的精神状态、行为举止存在差异。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精神病人往往情感淡漠,对外界变化反应不明显,而伪装者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与周围的环境变化有联系,对环境变化敏感,但不能持久地连续表现出某一个症状,有自相矛盾之处,人前人后的表现会出现差别,有人时重、无人时轻, 发作呈间歇性, 白天重、晚上轻,具有表演色彩。这些都与护理人员全面、入微、连续、动态的观察和高度的责任心息息相关的。

3.3 加强沟通: 护理人员在与住院被鉴定者接触时,首先要尊重对方,保持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切不可对其另眼相待,沟通时要有礼貌,用诚恳、温和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被鉴定者,用正面的语言感化被鉴定者,切不可使用挖苦、嘲笑、讽喻的方式。既要开诚布公,又要把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诚待人,才能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才会愿意适时敞开心扉。其次注意谈话的内容不要涉及到案情情节,以免引起被鉴定者强烈的心理波动和精神刺激。不要在被鉴定者面前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也不要对他人的行为轻易作出评判。

4 分析

精神障碍患者的行为紊乱特点是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有其固有的临床特点和发展规律,伪装者与精神障碍患者的表现特点存在区别,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是我们护理过程中重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观察的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观察的连续性,尤其要注意在昼夜、环境及住院时间的变化中其表现的差别, 通过连续的观察识别其自我保护性表现与相互矛盾之处;其次,加强观察的全面性,人的精神活动受其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年龄特点、躯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而其表现千差万别, 要从精神病嫌疑人的表情、言语、动作中全面观察其精神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全方位的对精神病嫌疑人加强观察;再次,观察记录的真实性, 要详细记录精神病嫌疑人的原话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表情与动作,记录精神活动和生活起居表现的动态情况, 提供客观真实的资料。

如何有效辨别伪装,又是我们护理过程中的难点。伪装是一种高级心理防御活动,一个具有伪装意识及伪装能力的人,通常多表明其中枢神经功能,尤其是认知功能相对完整,精神活动多无明显障碍。所以,除了细致全面的观察、记录之外,二项迫选数字记忆测验[3]是辨别伪装的有效心理测查工具,通过两组完全不相同的数字辨认与对照,能有效辨别伪装,有助于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中提高对被鉴定者伪装的识别率。在涉及伪装精神病和伪装认知损害相关诈病的司法心理学实际运用中[4],MMPI第2版作为一项成熟的心理测试技术可以正确反映被试者对心理测验的态度或心理状态,提供较为可靠证据。

5 结论

由于住院被鉴定者受案情的特殊影响,其本身的心理状态、外在表现都显得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些特殊对象时,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去伪存真,为鉴定专家提供更加可靠、翔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不放过有不良企图的人逃避法律制裁。

参考文献

[1]王云仙,李亚惠, 76例住院司法鉴定精神病嫌疑人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2(2):31

[2] 殷凤莲,翁华,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1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