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关于狼的俗语精选(九篇)

关于狼的俗语

第1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Ⅰ。引言

作为人类的朋友,动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长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根据动物的外表或性情赋予了它们一些文化内涵。因此,不同的动物也时不时被人们用来比喻具备同样性质的人,从而达到一种生动幽默的效果。基于对认知上的共性,某些动物在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有着相同的寓意,如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一说,而英语中也对应有“as sly as a fox”。然而又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人们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很多动物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威严的象征,在英语文化中却象征着邪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引起的交流障碍无处不在,只有对一门语言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游刃有余地与异国人进行沟通。本文通过例子的形式向读者剖析了产生动物文化意义的原因,以此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由动物词汇引发的交际障碍。

Ⅱ。不同的动物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各个名族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之上,各民族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有着共同之处,这就是被人们熟知的文化重合现象。同样,汉英两个民族对动物文化的理解和使用也有相似之处,继而在英语和汉语中对某些动物赋予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例如:

由于狼具有贪婪、狡猾、残忍的本性,在中西方文化中狼经常用来指代阴险狡猾残忍的人。与狼有关的习语成语及谚语大都含有贬义色彩。汉语中“披着羊皮的狼”通常用来指伪善之人。“狼子野心”形容人居心狠毒、权利欲望极强,另外,“狼心狗肺”形容人的心肠像狼和狗一样恶毒,“如狼似虎”表示像狼和虎一样凶狠的人。英语中也也有不少关于狼的谚语及习语,比如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wolf down(饿狼扑食);have a wolf by ears(骑虎难下);cry wolf(狼来了)。在汉文化中,人们通常用“色狼”来指代好色的男人,有趣的是英语中也用wolf指代不尊重女性的好色之徒,wolf-whistle 指好色的男子为了调戏女子吹起的调情口哨。

狐狸狡猾的本性在英汉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中西方人都通常用狐狸来形容人的奸诈、狡猾、阴险。汉语中有“老狐狸”、“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狐狸的尾巴藏不住”等说法。英语中有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A fox may grow grey,but never good(本性难移);The fox knew too much,that is how he lost his tail (聪明反被聪明误);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笑里藏刀)。

Ⅲ。相同的动物词汇在英语和汉语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文化又具有互异性,这一点在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

蝙蝠在汉英两个民族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由于“蝙蝠”的“蝠”与“福”有着同样的发音,蝙蝠在汉文化中被赋予了积极的寓意。画有鹿和蝙蝠的图片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因为蝠鹿的结合刚好是“福禄”的谐音,所以蝠鹿的结合象征着繁荣昌盛。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蝙蝠一种出没在黑夜里,以吸食其他动物的鲜血为生的动物。所以,蝙蝠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阴暗,残忍,血腥。英语俗语中蝙蝠也常常被赋予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发痴),“he’s a bit batty”(他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

英汉语中都具有丰富的跟狗有关的俗语,它们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从古至今,中西方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两族人民对狗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英美人欣赏狗对主人的忠实,将狗看做人类最好的朋友,并将其视为家庭的一员,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英美国家具备相当完善的豢养宠物的规定和法律,大到违法、违规,小到违反了生活小区的“民约”,都有可能要受到法律或经济上的惩处。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俗语常带有褒义,如:

lucky dog (幸运的人);

clever dog (聪明的小孩);

die dog for somebody (尽犬马之劳);h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于危难之中);

A 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中国人常常用狗来比喻不好的人和事,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带有贬义。如:狗奴才,狗腿子,狗咬狗,狗咬吕洞宾,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狗血喷头,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狗头军师,忠实走狗,狗嘴里长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丧家犬,赖皮狗,疯狗等。

这种看法的差异有着历史和地域的渊源。英国人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而牧羊犬在他们的游牧部落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牧羊犬经常被人们用来牧羊,驱赶野兽,保护人畜。在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狗在西方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有的家庭甚至将狗当做孩子或者伴侣。古代中国人居住在平原地域,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狗在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职责是看家。狗虽然对主人忠心耿耿,但它对主人的盲目忠诚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另外,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匮乏,历史上的中国人经常遭受饥荒的折磨。在中国人看来,狗只会从他们碗中夺食,成为他们的负。因此,担普通家庭无法将狗当做宠物甚至是家庭成员来对待。

Ⅳ.结束语: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赋予了动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共同认知使同种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含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文化的互异性,还有很多动物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含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动物词汇的同时也要深入学习形成该动物词汇特定内涵的文化背景,从而达到语言和文化的高度统一。(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书目

[1]Bonbillvain,N. Language,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M]. Prentice Hall,Inc,1993.

[2]陈德彰,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 [A]. 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第2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 《与狼共舞》与《阿凡达》基本结构法则分析 试析美国影片《与狼共舞》的罪恶与功劳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与价值反思 从“与狼共舞”到“与龙共舞” 与狼共舞的钢琴女王 “与狼共舞”的杨氏父女 《阿凡达》:瑰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 《阿凡达》与“潘多拉”梦幻的视觉盛宴 《阿凡达》: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化身” 《阿凡达》: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之旅 《阿凡达》的细致传情与宏大叙事 与狼共舞的年轻人 与狼共舞的钢琴家 影片《与狼共舞》的生态思想内涵 “赏金猎人”:与狼共舞的英雄 《与狼共舞》中的动物伦理意蕴 与狼共舞的经济学逻辑 展示与狼共舞的拓荒生活 《与狼共舞》的多层意蕴及其反思 班上的“阿凡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08-14。

② [英]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版,第267页。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布莱克.与狼共舞[M].朱仁,沈善,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 [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3]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 [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M].马万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5] [德]妮科勒•施莱,[德]莎贝娜•布塞.美国的战争:一个好战国家的编年史[M].陶佩云,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6.

[6] 蔡永良.语言教育同化: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第3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 影视传播 探析

一、问题的缘起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通俗易懂、极具趣味等特点一直为全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见。同时电影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传播或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传播上无形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民族题材类影视作品是中国向世界各国展示本国国家形象、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形式。中国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电影一贯存在的形式是独立的“类型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相比其他类型的媒介在全球化这一语境下往往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民族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受众的传播中表现为语言上、风俗上、思维上、价值观上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其实都是来源于跨文化传播的特性所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在观看民族类影作品时,他们对于电影中呈现的文化与现象的认知和兴趣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甚至有时会大打折扣,其认知和电影原本呈现的意境南辕北辙。这就说明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文化折扣”现象。

学者希尔曼・埃格伯特最早提出了“文化折扣”的概念,指的是“少数派语言和文化版图”,他提出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少数派语言和文化版图应得到更多关注。[1]在普通经济学中,文化折扣指的是在确定娱乐产品的经济价值时所要考虑到的文化差异因素。霍斯金斯和米卢斯于1988年在解释美国主导世界电视节目贸易市场时提出:一个节目是根植于本地文化背景的,其对于当地同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受众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而这一节目对于国外受众的传播的影响力就会有所不同,由于观众的价值观念、信仰、风俗、生活习惯、国家制度等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并不会认同这一节目,这种现象就是文化折扣。[2]同年“文化折扣”这一概念在他们发表的文章《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里得到了首次探析。此外,他们还将概念加以量化,得出一个经济学公式:文化折扣=(国内相应产品的价值―进口价值)/国内相应产品的价值。[3]

二、文化折扣民族文化影视作品传播中的具体表现

其实中国的电影业起步并不算晚,从1913 年中国第一部古装电影《庄子试妻》到1927 年古装片《西厢记》、1936 年的《天伦》(后改名为《中国之歌》在美国放映),这些电影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对当地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大大的满足了外国受众对不同于本国文化、生活习惯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2002年,影片《英雄》在海外(北美)的票房达到5800万美元,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国外的发行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与突破。然而,中国电影在制作和技术上的劣势和文化差异使得其能够进入海外院线放映的影片数量很少,获得的票房也与其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为了本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国外对于中国影片的排片量也并不多。

近年来,电影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以独立的“类型片”形式的中国民族文化影视在海外放映的反响更是一落千丈。如《泰濉饭内票房为人民币12亿元,国外(北美)票房仅有57387美元;《致青春》国内票房为人民币7亿元,国外票房仅有9900美元;2014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指导的影片《归来》的内地票房有2.33亿人民币,海外票房也只有37万美元。

电影《狼图腾》于2015年2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同年9月11日在美国上映。作为一部还未开拍就受到极大关注的电影,《狼图腾》将蒙古族文化带向了世界。但是,从在各国上映的票房和观众的口碑来看,《狼图腾》这部电影遇到了与姜戎小说《狼图腾》在国内发行时相似的处境,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给予的反馈存在很大的不同。

电影《狼图腾》是中法合拍的一部讲述蒙古人民、蒙古狼和北京知青的故事。虽然影片将重点放在了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上,这与原小说着重表现蒙古文化有所不同,但作为一部在蒙古草原拍摄,以蒙古文化为载体的电影,《狼图腾》可以被定位为一部新世纪少数民族的文化影视作品。

与以前少数民族文化影视仅仅在国内进行传播不同,《狼图腾》走上了全球化的市场,其在中国上映后,先后在法国、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上映。 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狼图腾》得到的反馈也不一样。本文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国和法国这三个国家的数据来研究电影《狼图腾》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

根据美国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的数据显示,《狼图腾》在中国从上映到下映的总收入为110460000美元;在法国上映到下映的总收入为8811832美元;在美国上映到下映的总收入为210591美元。

根据文化折扣的公式,可以算出《狼图腾》在法国传播中的文化折扣为(110460000-8811832)/110460000=0.92。在美国传播的文化折扣为(110460000-210591)/110460000=0.998。由此可以看出,《狼图腾》在法美两国的传播都存在文化折扣现象,并且在美国传播时表现的更为明显。

三、《狼图腾》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分析

学界目前关于《狼图腾》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小说版本的文化人类学分析和其英译本的研究,王萨日娜研究了《狼图腾》小说在不同文化圈中的接受程度,但并未提及造成这些接受程度差异的原因,但仍可从中借鉴到一些差异化的表现,比如文字互译的语意变化和文化习惯的接受差异等。王素亚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研究》中提到了导致文化折扣产生的两个原因。霍斯金斯和米卢斯明认为文化折扣是指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本文在分析电影《狼图腾》传播中文化折扣现象时,综合了文化和理论的因素,从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导演文化圈的不同导致文化折扣程度的不同

《狼图腾》为中法合拍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曾荣获多项最佳导演奖的奖项,其之前所拍的电影在法国都受到了很好的反馈。此次拍摄《狼图腾》,尽管剧本讲述的是中的文化和故事,但是作为一名法国籍导演,在叙事风格和影片表达上面,还是有贴合法国受众习惯的痕迹。导演在法国的良好口碑加上影片表达方式的近法国化,使得《狼图腾》在法国受众中获得了较好的反馈。这也使得影片在法国的文化折扣相对少于在美国的文化折扣。

据法国电影资料网站Allociné显示,《狼图腾》在法国公映后的两天,媒体评分3.4分,观众评分3.7分,以评分机制为满分5分来看,《狼图腾》在法国获得的综合分数相当于在豆瓣上的7.3分。能在眼光严苛的法国观众面前取得这个成绩,说明《狼图腾》背后蕴含的意义为国外受众认可,也说明这部影片确实值回票价。该网站下的评分显示,在44位评分人中,有43%(19个人)的人给了4颗星,16%的人给了5星。只有5%的人给了不到一星。[4]

(二)电影时长限制导致文化叙事的不深入和不完整,产生文化折扣

小说《狼图腾》在海外传播的主要限制为语言的不互通,电影在语言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弊端。但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近2小时的电影根本无法做到小说表达的细致和全面,对于熟悉电影文本故事的受众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是对于不熟悉电影故事的受众,尤其是对于处于不同文化生活下的国外受众,短时间内的精简叙事容易造成其理解的片面性。

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历程中,首先取得成功的便是李小龙的功夫片,成功的原因除了中国功夫对国外受众本身的吸引力以外,另外一个因素便是功夫片没有多少习俗和民族文化习惯的情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国外受众接受和理解功夫片所讲述的内容。而《狼图腾》这部影片虽然重点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对蒙古族文化和狼文化的讲述,比如“图腾”、“腾格里”等,这种植根于民族深处的文化是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理解的,短短的一部电影是无法表现其内涵的。

(三)文化差异导致受众的多样性解码,提高了文化折扣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看待一个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也是引导人们行为方式的主导因素。其实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天为0。

其中积极的评价大多关注在影片的自然风景层面,如“《狼图腾》电影中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令人激动的自然场景”、“景观和精心训练的狼才是真正的明星。”

文化传播规律表明,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必然会形成某种压力和霸权,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不可避免。所以像电影《狼图腾》这类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产生文化折扣是不可避免的。但民族文化为了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不能固步自封,应该走出去,走向世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文化折扣最小化的策略和措施。

据2015年全球电影市场数据报告显示,在2015年383亿的全球总票房收入中北美票房收入高达111亿美元,而中国的国外票房收入虽然有68亿美元,但和北美的票房相比还是相距甚远。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除了经济、军事之外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而作为一个民族传播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影视文化产品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提升本国文化在全世界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打造中国友善、团结的民族亲和力和向心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理应成为我们不断前行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薛华:《中美电影贸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2]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陈端:《传媒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3]王素娅:《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问题研究》,郑州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第4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关键词:习非成是;原因;约定俗成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04-01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种种语言变异现象,产生种种言语变体。言语变体最初总是起源于个人的无序的变异,所以任何言语变体都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个体特色的烙印。在人们眼里,最初的个人言语变体总是不规范的,总要对它们加以大力的限制和纠正,让多数变体走向夭折,保证语言在规范化的道路上永不偏离方向。有趣的是在规范化与变异的较量中,部分个人言语变体因他人的模仿而得以延伸和扩散,有的甚至会逐渐被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最终产生“抗药性”而得以生存,升格为有序的规范的东西,使语言因理据错位或理据出轨而致的交际失败得以扭转。这就是本文所谓的习非成是现象。

一、习非成是的现象

文字讹误或别字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见现象。绝大部分文字讹误现象可以也应该被纠正,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讹误都可以一纠了之。有些讹误的文字也可以由社会重新约定而“习非成是”。例如:

鞭长莫及: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马肚子;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它误解为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仍然够不上,用来喻指力量达不到,沿袭至今。原来:本作“元来”,明朝初年,忌讳“元来”、“元官”、“元籍”一类的字眼。因为元朝被不久,写“元官”有“元朝之官” 之嫌,“元来”有“元朝来,之嫌,所似当时各级官员及文化界将“元来”写作“原来”,后来在社会上通行开来,再没有改正过来。1984年出版的《汉语音的讲义》(丁声树拇文,李荣制表)的扉页上有“元来”、“元刊,的字样。这种本来正确的写法反而为人所怪。信口开河:本作“信口开合”,出自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俺张孔目怎肯缘木求鱼”。后来有人误写作“信口开河”这在字面士是解释不通的。元曲里作“信口开合”,到《红楼梦》里就作“信口开河”,沿用至今。“望洋兴叹”从语源上考察,它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河神)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而叹。”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训“目亡洋”,犹“望羊”,仰视貌。《辞海》把“望羊”亦训为仰视貌,且有“望阳”、“望洋”之记音形式。王力先生亦认为“望洋”是联绵字,仰视的样子。既然是联绵字,则其特点是托名标识,字无定写,故有“望洋”、“洋”、“望羊”、“望阳”、“望佯”之不同书写形式,且不可拆分来解释。许多人不了解联绵字的这种特点,故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而以“望洋兴叹”衍生出“望x兴叹”的错误用法。瓜子:现在人们管“葵花子”叫“瓜子”,这个词显然名不副实。从解放前到五十年代,摊贩叫亥的“瓜子”指西瓜子、南瓜子之类,那时是名副其实的。到后来我国种植葵花的面积大置增加,在市场上,熟葵花子逐渐代替了西瓜子之类,但“卖瓜子”这种叫卖语言却保留下来。这种张冠李戴的叫法到如今已经约定俗成了。

二、习非成是的原因

“习非成是”的现象实际上是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也有其成因:

第一,语言是发展演变的,而演变的内容会存在着相当成分的不规则变化,反映为对语言原有的约定俗成的否定,而产生新的约定俗成。因此,这类演变是不能用正常的逻辑去理解的。语汇有极强的稳定性,但语言结构的双层性决定了音与义不可能一一对应,这就为某些变化预留了空间。也许这种演变只是因为巧合,例如,如果“望洋”的记录形式是“望佯”,可能就不会出现“望书兴叹”类的错误,问题是“望洋”让人误解为“望着海洋”,故而就巧合误用了。

第二,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意义与字形的关系至为密切,也容易造成“习非成是”现象的产生。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狼狈”,古文中均没有表示为“狼”与“狈”两种动物。但是书写形式的犬旁,让人们容易类推出动物意义,也就从形式上帮助误解了。“狼狈”的错误说法使后人因错而衍生出“狼狈为奸”这一成语了。

第三,所有语言变化表面上看来都是由于社会语言学的因素引起的,但实际上心理语言学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人们常由于各种心理动机,如爱憎、怀疑、讽刺等原因去改变词义。由于社会交际的特殊需要,可以改变成语的形式来表达新的意义,使成语产生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变化。

从以上诸方面看出, 语言中的“误变正”,绝不是突变的,它必然经历一个正误并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正确的逐渐衰退,错误的逐渐上升,直至最后以误代正。可见,所谓“习非成是”,是语言的历时的而绝不是共时的现象,它是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所经历的变化。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这样变化误解为无视语官的规范性而乱用语言。“习非成是”现象尽管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一种力量与结果,只要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便可以接纳。但并不能因此成为我们误解词语的借口。

第5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关键词: 动物 汉英成语 文化差异

一、 引言

成语(idiom)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历史经验和对世界认知的高度概括。成语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结构凝练,含义隽永;朗朗上口,过目难忘;微言大义,回味悠长。成语是文化的积淀、语言的精华(杨铁梁语)[1]。成语的结构相对固定,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丰富多彩、趣妙横生的成语精华。

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是地球的主人。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发展史也是人与动物关系发展史,人类养育了动物,而动物也养育了人类,互相依存,和谐相处。人类在与动物的长期共处中,经过观察和实践,对动物有了直观的认知并由此产生大量的、与人类对动物认知有关的成语。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人对某些动物的认知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本文拟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对动物认知相关的成语,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异同。

二、与动物有关的汉英成语

动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汉英成语中与动物有关的词语非常之多。潘红在其《英汉国俗词语例话》[2]中列举甚为详尽,本文主要以此为蓝本进行探讨。

1.对同一动物有相同认知的汉英成语

(1)lion/lioness与狮子;tiger/tigress与虎。

在冷兵器时代,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人类绝对不是这些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对手,因此,自古以来人类对这些生性凶猛的肉食动物怀有敬畏之心。

英语成语有: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狮);the lion’s share(狮子那一份/最大最好的那一份);have a tiger by the tail(遭遇劲敌);to arouse the tiger in sb’s nature(激起某人的凶残本性)。

汉语成语有:狮、虎被称为“兽中之王”、虎啸生风、虎视眈眈、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争虎斗、猛虎扑食等。

(2)serpent/snake与毒蛇/蛇;mouse与鼠;wolf与狼。

毒蛇、恶狼、鼠类等动物对人类生命和财物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人们对这些动物表达了恐惧、厌恶之情。

英语成语有:the old serpent(撒旦、魔鬼);snake in the grass(隐藏的敌人);mouse about(偷偷摸摸地寻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

汉语成语/俗语有:毒如蛇蝎、巴蛇吞象、鼠目寸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戾不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

(3)sheep与绵羊;pig/swine(旧)与猪。

人类饲养绵羊和猪以来,从这些动物身上获取羊毛和肉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羊与猪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却迥然不同,人们对羊怀有好感,对猪却心生厌恶之情。

英语成语有make sheep’s eye at(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某人)[3];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分好人与坏人);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善良的人落入一群恶汉手中);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伪装友善的人);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教猪吹长笛,做不可能做到的事);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大吃大喝);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丢在猪面前,对方不解你的好意);a pig of something(烦人的事,苦差事)。

汉语成语有:三羊开泰;挂羊头卖狗肉(褒羊贬狗的传统意识);广州市也叫“羊城”或“五羊城”;猪头猪脑、猪狗不如、死猪不怕滚水烫。

2.对同一动物有不同认知的汉英成语

(1)cow(母牛)/calf(小牛)/buffalo(北美野牛,亚洲水牛)/bull(公牛)/ox(公牛)与牛。

在英语文化里,人们对牛的认知因种类、性别、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cow含有“懦弱”、“胆怯”的国俗语义,cow-hearted,cowish均含此义,cow也常用来指“肥胖笨拙的女人”;calf指“愚蠢的胆小鬼”或“稚嫩的人”,calf love指“少男少女对异性短暂的朦胧爱情”、“初恋”;buffalo指“令人讨厌的人或物”;bull指“体壮如牛的人”,也有“恃强凌弱”的含义,John Bull(约翰牛)最早用来贬斥英国当年专横跋扈、骄傲自大的性格,现已成为“英国人”的代名词;ox有“愚笨”、“呆头呆脑”的含义,如as dumb as an ox(呆笨如牛)。

牛既可以充当人类的肉食,也可以充当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好帮手,因此,汉民族对牛十分崇尚,与牛有关的词语大多充满褒美之意。例如,力大如牛、气壮如牛、健壮如牛、牛气冲天,用“老黄牛”来比喻“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2)horse/mare与马。

对英国人来说,马不仅在农业方面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在英国人眼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例如,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直接从马口中得知,有直接证据)[4]。众所周知,小马驹比老马值钱,而马的牙齿数量可以告诉人们关于它的年龄,人们正是通过观察马牙来判断它的年龄并评估它的价值。如:You can take a horse to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你不能强逼它喝水);to work like a horse(勤奋工作);a dead horse matter(不再关心);as strong as a horse(非常强壮);eat like a horse(胃口极大);horses for courses(知人善任)。英语中用the grey mare来表示强过丈夫的妻子。

中国人把马当作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战略资源,而汉语文化常用马来指代“人”,汉语成语大多与此借指有关。例如,犬马之劳、老马识途、马不停蹄、天马行空、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单枪匹马、招兵买马。

(3)dog与狗。

狗,这个凶猛的犬科动物,自从被人类驯养后,担负着人类狩猎时的好帮手,看家护院的忠实卫士,日常生活的亲密伴侣,在英语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在成语中经常指代“人”。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成为贬损的对象,与狗有关的成语、俗语大多数含有嘲讽之意。

英语成语中有a dog’s life(为生活辛勤劳作);dog eat dog(同类之间残酷无情的竞争)[5];be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高兴);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重要人物);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活狗比死狮强);a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狗回头吃自己吐的东西,恶习难改)[6];give a dog a bad name(名誉一毁,万难追回);to die dog for somebody(为某人效犬马之劳);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之中);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之日);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

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中有: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头军师、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彘不如、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三、结语

表达人对动物的认知的汉英成语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许多汉英成语对同一动物的认识和描述是相同的,说明了汉英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相同的经历和体会,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关系不分地域基本上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之间的共性。但是也有许多汉英成语对同一动物表达截然不同的认知和态度,说明了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汉英民族对某些动物的不同认知,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动物种类等相互之间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性。这种认识差异并不代表某一民族对某一动物的认知存在谬误,而是代表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探讨与动物相关的汉英成语,说到底,就是阅读和了解汉英社会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况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

[1]牛津英语习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ix.

[2]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90.

[3]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817.

[4]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2-37.

第6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关键词]猎原;西部农民;生态保护;个人生存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14-02

雪漠的《猎原》以朴素的语言平静地叙述了西部农民一幕幕真实的生活场景,平静的叙述里沉淀着一种朴素的美,既有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生存的思考,也有对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以及个人生存与自我启蒙问题的忧虑。

一、平静的叙述之美

雪漠小说《猎原》在叙述上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民化、个性化。《猎原》叙述朴素,从普通话到方言,从高雅干净的文言词到粗俗的俚俗之语,从规范的术语到一些标新立异的自创词语,小说的语言可谓是民众语言的巨大熔炉,精华与糟粕俱在,高雅与低俗并存,有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真实地再现了西部农民的生活情态,体现了雪漠圆熟的叙述技巧和深厚的人民性情感。

“那狼,悠了身子,款款而来,开始,猛子以为是狼狗呢,也知道,过路子狗,不咬人。

日头爷白孤孤的,像月亮。一团云,在日头下浮着,溅出很亮的光来。云影子在地上飘忽,忽儿明,忽儿暗。娃儿们就叫:‘日头爷串庄子了。’”①

这段话,既有文言文的味道,也大量运用方言土语,一个“悠”字,将狼的悠闲自在活画了出来,同时如“日头爷”、“白孤孤”、“飘忽”、“娃儿”、“串庄子”等这些极富方言土语味道的词很大程度彰显了西部语言的魅力,写出了西部农民独有的一种生活情态。

雪漠在叙述中巧妙地运用一些民间谚语和俗语,像“吃饭没醋,歇阴凉没树”、“早上舔,中午拌,晚上吃得糊糊面”、“精肚子上勒草要子”、“老天是个溜沟子货,肥筵上贴膘,瘦骨上刮肉”、“小鬼受不了大祭祀”、“娶个媳妇套了个罐,生个娃娃上了个绊”、“三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等等。这些民间谚语和俗语在表现农民独特的生活画面和其特有的价值观上有独到作用,简短几句就把农民的价值理念说得一清二楚,非其他语言可比拟。

雪漠的叙述大多是短句,听起来就像一个凉州农民在拉家常一样,如“夹脑”、“丫豁”、“尿墩”、“溏土”等有特定含义的事物,又如“烧唤”、“哗闪”、“喊明叫亮”等形象化方言的运用,还有叠音词,如“贼妈妈”、“白孤孤”、“亮晃晃”、“湿浃浃”、“硬怪怪”“少少儿”等,不但使小说的语言充满质感,具有西部地域色彩,而且也让雪漠找到了独特的“行腔”。我们看看《猎原》中人物的名字:顺蹄、猛子、鹞子、驼子、炭毛子、谝子、豁子、红脸、大头、瘸阿卡、犏牛、炒面拐棍、黑羔子等,这些名字都极具西部游牧民族地域特色,没有什么讲究,但却道出了人物的身份甚至某些特征,如红脸、大头等,同时也隐隐地衬出了凉州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以及人自身的蒙昧。

这些平静的叙述都是凉州人生产生活经验和人生价值观的结晶,它符合凉州人民的语言习惯,有着丰富的内涵。《猎原》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凉州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朴素中有着一种内在的力和美。

二、悖论的思考之痛

《猎原》在“忠实地记录一代人的生活,告诉当代,告诉世界,甚至告诉历史,在某个历史时期,有一代‘人’曾这样活着”②的同时,也在思考西部农民当下的生活境遇,思考当下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一种二律背反。《猎原》思考生态平衡问题,也尝试着探索西部现代化的出路。

《猎原》中的猪肚井,原是唐朝水草丰美的军马场。随着人类活动不断介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不甚合理的经营使原本平衡的生态秩序被打乱。基于此,政府提倡保狼,修复受损的食物链,调节生态环境。孟八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做了一名坚定的保狼主义者。针对牧人们对保狼政策的困惑不解,孟八爷说道:

“人家保,自有人家的道理。听林业上的说,外国……哪个国家把狼打了个精光,嘿,吃草的成精了,不几年,就把草原啃成沙滩了。没办法,又进口了狼,才隆漫好了。这天地,是个环儿,一环套一环,叫啥生物链,缺哪环都不成。前些年,国家法律上叫打狼,打只狼,成英雄了咧,奖这个,奖那个,把草原奖成沙漠了。”③

孟八爷具有鲜明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践行着生态保护政策,他以一种西部农民特有的语言与思维方式向自己周边的人讲述着这样一些道理:

“人家天,把啥都造好了。人顺它就成了。可偏要逞能,说啥人定胜天。嘿,你胜吧,大大地胜吧!败的是谁?还是人。你不胜天,天也是天。你胜了天,天也是天。人把自己的肉煎炒了吃,还香呀香呀地叫。像麻雀,天造它,总有它的道理。可要当‘四害’打,打得好,打得妙,打得麻雀哇哇叫。可谁治虫儿?瞧现在,那虫子,铺天盖地。人由了性子,发了命令,麻雀死了个亿万,最终受害的,还不是百姓……为啥总爱瞎折腾呢。”④

但是,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牧民身上,也体现在政府官员身上,理应说,政府官员应是环保的极力倡导与践行者,但是在雪漠笔下,事实并非如此。

孟八爷诧异地问:“狐子早保了,你们不知道?”

乡长打个哈哈:“是保了。狼保了,旱獭也保了,只有人没保,可人也得活。发展畜牧业,就得消灭害虫,这也保,那也保,都成扎喉咙的绳子了。所以,要欢迎猎人来,像那人……啥来着?”

“对,就是他。那张老汉来,要欢迎,那是功臣,几年来,人家少少儿也保了几千只羊了。”⑤

在《猎原》中,雪漠没有着意编织一个首尾周全的完整故事,他把神思文采全部倾注于原汁原味生活情景的精雕细刻,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静静地叙述西部农民的生活状态,在这样一种平静的叙述中把关注的眼光从西部生存上升到整个人类。

三、生存的思考之深

雪漠放弃了对所谓生活“本质”的把握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也放弃了那些先锋小说的炫技,它并非原生态地书写琐碎的日常生活之流,而是将“状态”、“境遇”置于人物之上。我们不能否认,这也是文体上的变革,向本土生存的回归,既与先锋派有别,同时也与传统现实主义迥异。

《猎原》逼真再现了猪肚井人生活的处境以及因争夺水源而发生的一幕幕惨剧,在这一幕幕惨剧中书写了个人生存的状态,也思考了启蒙自我与自我启蒙的问题。

“这儿没针没药,一成破伤风,也只有一死了。”⑥

但那草地,是日渐窄了;那隔壁,是日渐宽了;那石山,是日渐焦了;却没人问,没人焦虑。⑦

《猎原》中书写西部农村土壤贫瘠、生存环境艰辛的文字随处可见。雪漠在平静地叙述中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画面中有作者不动声色地对生存的思考,这正是其高明之处。

从雪漠平静的叙述中我们不难体味到他的文学启蒙意义,但他的启蒙不同于鲁迅等的启蒙。鲁迅以犀利的批判之笔直指人物的灵魂,创造一种“内在的真实”,希望通过文学改造国民灵魂,以达到疗救的目的;而雪漠更多的是在一种平静的不动声色地叙述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文字中更多地是呼唤自我启蒙,即通过自我觉悟来改变自我命运。《猎原》绘制了一幅幅图画,其中不乏愚昧无知的民众:老顺、道尔吉、猛子等人与“疤鸡”们争斗着,老顺们不顾个人安危,尽力保护着生物链。最后他们又因分笼不均而相互“叼”起来,最终破坏了所有的笼子。这样一种蒙昧无知的做法是人性深处的劣根,是无尽欲望的表现,是近距离现成可比性的嫉妒心理的有力证明。为了争夺一口井的归属权,沟南沟北的牧人们大打出手,最终酿成井毁人亡的惨剧,炒面拐棍为了护井而“牺牲”。巨大的生存压力,将温顺的羊也变成了凶残的狼。整个猪肚井,活脱脱成了牧人与牲畜的“生死场”。

第7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白狼镇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岭脊南侧,距内蒙古阿尔山市中心30公里,距中蒙边境仅20公里。据传清咸丰年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佐领敖拉・昌兴请班禅活佛一行200多人前去做道场,发现这里山高林密,水草丰美,景色万千,天上有飞鸟,林中有走兽,水里有游鱼,遂起名为“白力嘎”,蒙古语意为“非常富庶的地方”。后来,由于蒙古语音和汉语音的差异,逐渐把“白力嘎”读作了“白狼”,并沿用至今。

一个林区小镇有博物馆,说明它是有历史、有资源、重文化的地方。白狼林俗博物馆占地不大,只是一栋平房。馆名雕刻在一根原木上,凸显了浓郁的原生态,很有特色。展览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场景重现等向人们讲述着60多年来白狼人一代一代默默无闻地营造这片山林、保护这片山林的历程,包括了世代相袭的生产生活方式、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与众不同的生存环境、崇拜自然的文化传承。

白狼曾是阿尔山岭南地区的中心,1948年东蒙古林矿局在白狼设立林矿分局。20世纪60年代,白狼则成为阿尔山林业抚育基地。这里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只有-4℃。辖区面积720.55 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660.2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3%。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地区就有少量的人口短期居住,主要为游牧到此的蒙古、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及到阿尔山温泉洗浴的外蒙古人、俄罗斯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大肆掠夺森林资源,迁入大量民工,形成了小规模的定居点。

白狼境内有大片的冰川遗迹和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以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钻天柳为主要建群种组成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郁郁葱葱,在其他林区罕见的黑桦在这里也成片出现,而且长势很好。林下蕨菜、燕尾菜、山韭菜、黄花菜、地榆、山杏、东方草莓、刺梅和芍药比比皆是。夏末时节,碧绿的原野上,粉嫩的柳兰、鹅黄的刺梅、白色的野罂粟、火红的接骨木,还有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在阳光下开得泼泼辣辣,妖娆多姿。站在最高峰―白狼峰顶,可以远远看到蒙古国境内起伏的山脉。

美丽的白狼拥有清清的洮儿河水、茫茫无际的林海,加之清新纯净的空气和淳朴豪放的民风,吸引了国内外的寻梦者,每年来此观光寻幽者有十余万人。

漫步白狼,静静地享受着一份从容和安祥。这里人口不到3000人,其中90%是林业职工,蒙古、汉、满、朝鲜4个民族和睦相处。上班不锁家门,从未发生过治安案件,真正是路不拾遗、家不闭户。镇政府、公安局、供电所、宾馆、林俗村、广播电视台、邮政所、小学、公共汽车站、职工宿舍在老路的两边依次排开,像是缓缓展开了一幅林区生活的民俗画卷。电视台二楼露台的铁艺围栏,那放射着光芒的红太阳和两侧盛开的金葵花,向后人无声地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林业局李副局长和局办公室王主任既是上下级又是同学,东北汉子的豪放从干工作到喝酒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林业局招待所的分酒器比关内要大整整一号,表达着白狼人的好客与爽朗。

白狼小镇上的狗很多,与我们所常见的不同的是:静卧的狗儿无限放松,眯起眼睛无视外人走过,那份闲暇让你感到空气中弥漫着一份放松、从容与平和;闲逛的狗儿不紧不慢,只是友善地跟在后面,你若跟它打个招呼,它便欢快地摇着尾巴在你面前蹦蹦跳跳。在这远离尘嚣的林区里,狗儿也是那么友善,不设防。

白狼镇的车站很小,铁轨连接着林区外的世界。

站房有些破旧,但办公室、候车室、售票窗口一应俱全。主体还是建站时的老建筑,只是屋顶的蓝色彩钢瓦楞板给小站增添了几分时尚的气息。每天有两对客车、两对货车分别在小站停靠。站虽小,历史不短。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侵略者专门修建了白城―阿尔山的铁路,在铁路沿线设立林业作业区,大肆采伐森林,通过铁路将木材运出林区。小站就是在那个时候建成的。

当我们第二次到站台散步时,值班的一位师傅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嘿,你们还没回去啊?”你会惊讶―每一个外来者都会搅动这里宁静的空气。小镇人稀,信息传得很快。清新的空气,宁静的小镇,浓浓的人情味,让你不由放慢了脚步,心也一下子静了下来。

距白狼镇9公里,有一个南兴安隧道,隧道口有一座碉堡,是1933年侵华日军为掠夺阿尔山地区的资源,向诺门罕地区输送军用物资而建造的。1934年正式使用。隧道总长3218.5米,钢筋混凝土构制,监工为日本人,设计者是一对天津的双胞胎姐妹。相传当时两姐妹从山的两侧同时施工,在当时仪器设备不足的条件下,隧道打通时发现其误差竟然不到半米,创下了当时开通隧道的奇迹。在隧道修通后,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双胞胎姐妹。当地的老人说,在当时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劳工为日军修建铁路、隧道和工事,工事建完后,全部劳工都被埋进了万人坑,无一生还。隧道口的碉堡就是日军保护隧道的关卡,周围还有暗堡遥相呼应。现在这里已被辟为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站在碉堡前,我们陷入了对历史的沉思。教育基地有一段前言令人难忘―“我们希望和平,但和平只能建立在人类的理性法则和人类的良知良能上。所以,为了和平,就必须对那些毁灭人类理性、毁灭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暴行,进行必要的清算。整个人类都要从中吸取教训,永远不再经受那种残酷与恐怖。”

出白狼镇不远,就看到一片片直立天空的枯木群。过火后的树身一片人的黑色,残枝断桠诉说着2003年那场蒙古入境大火的惨烈。2003年5月21日发生的蒙古草原入境大火,是兴安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大火来势凶猛,蔓延迅速,在极短时间内突破界河、边防巡逻路、国境机耕防火隔离带、边防公路四道防线,直扑白狼林业局施业区,威逼城镇,并继续向四周扩散。5月21日10时许从卫星云图发现火头距国境线还有3公里, 到了14时大火就突破界河、边防巡逻路、国境机耕防火隔离带、边防公路四道防线,烧入白狼施业区,15时大火仅距白狼镇2公里。同时,对阿尔山市也构成了直接威胁。

7个昼夜,令人永远难忘的7昼夜!5月27日,是令人欢呼的一天:整个火场明火全部扑灭。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近10年,但讲述这一切时,当年始终在一线指挥、打火的李副局长仍然十分激动。

白狼镇是一块上天护佑的福地。在林区,森林大火是头号敌人,森林防火是人与自然共同护卫资源的需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开发应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到世界,近在小镇,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白狼,对一个初次到来的人是永远难忘的。大兴安岭林海博大的胸怀、清新的空气涤荡了都市的喧嚣,朴实的人情使“和谐”两字得到完美的诠释。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温铁军的一句话:“我们已进入资本过剩的时代,全球稀缺的资源是环境。山区、林区资源要素会再定价。林区、山区可以让人们去‘洗肺’,还可以‘洗血’、‘洗心’!”

白狼,就是一个清洗都市尘垢的好地方。

上图:白狼林俗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重现了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发展历程,还原几代林业工人的生产、生活场景。摄影/王忠勤

下图:白狼林俗博物馆内的牌匾,展示了白狼镇的历史变迁。摄影/邵权熙

左图:白狼镇的冬季寒冷而漫长,阳光透过茂密的森林照射在雪地上。几只狍子在雪原上觅食嬉戏。摄影/刘兆明

上图:冬日,一只淘气的小松鼠蹲在松树枝头,抱着成熟的松塔贪婪地吃着。摄影/刘兆明

第8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关键词: 符号学 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 共动 意义转移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一种社会制度,同时又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由此看来,语言既可以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又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文化世界。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语言更以其方便、流行、新鲜的优势迅速流行开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通常有两种所指,即“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以及“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而从符号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又可以分为非语言交际符号和语言交际符号。前者如“:)”等网络聊天中一些常用的表示心情的符号;后者如“伊妹儿”、“黑客”等一些网络语言。本文主要根据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进行符号学解析。

二、“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来源

国产原创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自2005年6月推出后,以其“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的鲜明特色引发了一场动画热潮。随着动画片的热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这句略带调侃意味的话不经意间在孩子们和年轻白领中走红,并且迅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成为了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至于“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原因,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现:灰太狼爱老婆胜过爱自己,他爱劳动,为老婆花钱从不心疼,自己不花心,不藏私房钱,不和老婆讨论对错,还会讨老婆欢心,成为了女性朋友心里典型的好老公标准,因此,得到了年轻白领们的一致青睐。而懒羊羊是整个草原上最聪明的一只小肥羊,他干活、读书都比其他羊快,所以可以有很多时间用来睡觉;他不爱运动,却聪明机智,总是一派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感觉;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和弱势,扬长避短,在羊群对抗狼族的斗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懒羊羊的处事方式和为人品质备受网友认同。

三、从符号学角度解析网络流行语

“符号学是对各种符号,以及它们作为文化意义运载工具的一般作用的一种研究或科学”。符号产生的本质,是将陌生的东西熟悉化,将未知的东西理解化,将潜在的东西现象化,将自然的东西人文化――将人的外部世界符号化。网络流行语,就是使用者创建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过程。任何一个符号,只要进入到传播或交流过程中,就必然产生意义,有了能指与所指的存在关系。本文依据符号学原理,考察网络语言的信息及文本如何与人们共动并产生意义转移。

(一)符号学理论基础:能指与所指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符号由两个部分构成: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索绪尔认为,符号由两个元素构成,能指是被我们感觉把握的物质形式,所指则是物在心中形成的概念。美国符号学之父皮尔斯则根据符号与所指称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将符号分为类象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类象符号是指其能指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实体上或知觉上的相似,换言之,即类象符号是表现对象本身具有的某种特征。指示符号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构成某种因果或者时空的连接关系。象征符号表示的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约定俗成和使用惯例”。

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来源于动画,其中的“灰太狼”和“懒羊羊”产生的依据都为其所指物――狼和羊这两种动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关系的体现。能指是一种中介物,它必须是一种质料。也就是说,能指是有物质性的。按照罗兰巴特的观点,“所指既非意识行为亦非现实物质,……是使用记号的人用其意指着什么的‘那种东西’”。因此,在“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这句话中,它们的所指应为狼和羊这两种动物的实体概念,能指则为“狼”字和“羊”字的书写形式和拼音。因此,“狼”和“羊”为类象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肖像关系。

(二)符号学理论基础:直指与涵指。

“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E)和一个内容平面(C),意指作用才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这样,我们就有表达式:ERC。现在我们假定,这样的一个ERC系统本身也可以变成另一个系统中的单一成分,此第二系统因而是第一系统的延伸。这样我们就面对着两个密切相连但又彼此脱离的意指系统。但是两个系统的脱离可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发生,它取决于第一个系统进入第二系统的方式,这样也就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整体。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一系统(ERC)变成表达平面或第二系统的能指”。如下图:

或表示为:ER,一切元语言都属于此类。一种元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平面本身是由一个意指系统构成的;或者说,它是一种以符号学为研究对象的符号学,这个双重系统的扩大有两种形式:

元语言

依据以上理论,我们对“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在网络语境中流行的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在第一表意层面,“灰太狼”、“懒羊羊”的能指是读音及其汉字的书写形式,所指是狼和羊这两种动物。第一层面意指层面“能指―所指”构成了第二层面,即涵指系统。动画中的“灰太狼”的表现为:爱老婆胜过爱自己,爱劳动,为老婆花钱从不心疼,自己不花心,不藏私房钱,不和老婆讨论对错,还会讨老婆欢心。在动画中,“懒羊羊”是整个草原上最聪明的一只小肥羊;不爱运动,却聪明机智,而且临危不乱,总是一派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感觉;明白自己的长处和弱势,扬长避短。在第二表意层面中,“灰太狼”的所指延伸为爱老婆胜过爱自己的新好男人形象,成为了都市白领择偶的新标准;“懒羊羊”的所指则延伸为聪明,能干,心态淡定的一类人。由涵指系统所体现的“灰太狼”内涵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择偶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过去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女性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因而更依赖男性。男性则在两性关系中为较为强势的角色。随着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被称为“新女性”的白领一族,经济地位的不断稳固使得她们不再是男性的依附品,在选择伴侣上,要求两性平等。但是,身处浮躁的社会,当今女性越来越缺乏安全感,所以,像“灰太狼”这样老实、一心一意的男性更容易获得当今女性的青睐。“懒羊羊”乐观、淡定的处事原则是他获得人们的喜爱的根本原因。但是,身处现实的社会,大多数人对“懒羊羊”的处事原则是“身不能致,心向往之”。所以,“懒羊羊”作为大多数人心中一个理想的形象而风靡一时。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是大众文化在新的多媒体环境下的一个突出表现,不但可以作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而且是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观念、思想转变的映射。利用符号学原理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研究,能使我们了解网络如何以符号学系统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并了解是什么使网络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媒体。关注网络语言有助于对语言变化思考的考察。本文在对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符号学解析中发现:识别“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的能指与所指,需要激活大脑中关于汉字,以及文化知识层面的心理意指印迹,实现符号意义的心理再现。同时,符号的涵指系统以第二层的能指与所指意义关系得以显现。作为网络语言研究的一个新切入――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是人作为客观存在体,对存在世界中符号现象的主观认识。也就是说,人们对符号的解读,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符号的经验性心理印迹激活了。因此,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化过程也反映着人的主观判断和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改造,也是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一切符号的直指与涵指的结合过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

[3]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58.

[4]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

[5]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7,78.

[6]王顺玲.网络语言的符号学阐释.外语电化教学2008:3:120.

[7]李玉洁.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以“”为例.学术平台――文化传播,2009.8.

[8]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2001.

[9]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10]孟华.符号表达原理[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听关于狼的寓言故事,像《狼外婆》《狼与羊》……狼给我的印象只是笨拙,总认为狼就是十足的傻瓜。然而,当我看了《狼图腾》这本书后,却全然否定了先前的观点。脑海中,狼不在傻,而是绝顶聪明,甚至胜于人。书仅看了不到五分之一,就不禁肃然起敬,不禁提起笔。第一次体验到心灵的震撼,我的心是真的被草原征服了。

如果说狼杀黄羊群体现了狼的精明的话,那么狼与军马群的搏斗就体现出了狼差不多全部的令人惊叹的品质:勇敢.强悍.智慧.凶残.机敏.警觉.体力.耐力……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来形容狼群与马群的搏斗,我想到的只是残酷,但“残酷”二字又何足来形容这千百年不遇的斗争呢?人们经常说弱肉强食是残酷的,那么,当强强相对之时呢?狼,是为了复仇;马,是为了逃生。狼,是有组织的强悍的狼;马,是精选的纯种突厥马。可以说,两者的战斗力不相上下,这注定是一场空气绝后的激战。也许马于狼一样强悍,但马却不如狼聪慧。马失去人的指挥后,乱作一团;而狼却有着令人惊叹的战术。狼懂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狼懂得集中尽力,各个击破;狼懂得化整为零,隐蔽精干;狼懂得知己知破,百战不殆……狼的军事才能使得狼在这场势均力敌的持久战中最终获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从没有什么能如此强烈的撞击我的心灵,撞击我的灵魂。心中有无限感慨,手中却只握一支拙笔。手中的拙笔实在写不出心中的感慨,这也是一种折磨。不仅痛恨自己水平如此低,以至心中的感情都不能倾注于笔下。只能放下笔,合上书,在脑海中一次次地上演那震撼人心的激战场面.闭上眼,我看到了马眼中冻凝的痛苦与恐惧;闭上眼,我看到了那触目惊心的一具具死马;闭上眼,我看到了狼群踩下的鬼画符样的怪圈。这一切,都撞击到我灵魂的最深处。

我敬畏狼,我崇拜狼,我又同情马,因为与狼结下仇的是人,遭殃的却是马。如果人不贪婪地把狼储存的食物偷走,如果人不疯一样的去掏狼窝,狼会这样报复吗?当然不会,因为狼比人更懂得处事。可恨的人,确切地说是从农区来的人,却无法明白狼。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杀狼。我最痛恨的人是包顺贵,他左一个“非杀光它们不可!”右一个“必须铲除狼害。”他怎么不想想,若他不组织掏狼窝,狼会这么发狠吗?他大骂狼狠毒,那他将狼崽偷走剥皮做皮衣就不狠毒吗?他不是牧民,他无法理解牧民对狼的敬仰。有他这样的人在,必定会破坏原始牧区的和谐,他们一心想的只是利益,利益,还是利益。

虽是同情狼,姑息狼,死了还要把尸体喂狼的草原习俗的确有些迷信,但我却依然肃然起敬??向草原狼敬礼和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好想生活在鄂仑草原上,好想看一看草原上的狼,甚至好像自己就是一匹草原狼,一匹从腾格尔(蒙语,意思为天)来的狼,自由驰聘在鄂仑草原山。

侯镇二中初二:邵立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