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荡秋千作文范文

荡秋千作文精选(九篇)

荡秋千作文

第1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荡秋千

星期六天气非常晴朗,我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场玩,游乐场里有许多好玩的游戏,有滑梯,有过山车,还有疯狂老鼠,可是我最喜欢的是荡秋千,因为我一上去,让妈妈一推,我就像小鸟一样飞起来了,心情非常的高兴。所以我喜欢荡秋千。今天我在游乐场玩的特别开心。

第2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爸爸今天做了一个秋千送了给蹦蹦,蹦蹦收到后高兴的不得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得到礼物,况且还是她最喜欢的秋千.

蹦蹦的其他几个伙伴,早就有秋千了.她们炫耀的不得了,到处和别人说,蹦蹦也喜欢荡秋千,但她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秋千,而且自己玩的也不好,荡的很矮,伙伴们都喜欢和她一起荡秋千,因为她们喜欢笑她.

蹦蹦拿到秋千后,立刻来到了伙伴们面前,跟伙伴们说:"我有一个秋千了!"当然,伙伴们不以为然,她们只是想:那我自己早就有了嘛.她们肯定不知道,这个秋千的意义对蹦蹦有多大.由于太激动了,蹦蹦好象连话也说得含糊了:"来……我们来玩……秋千吧!就用……我的."

她们把秋千弄好了.开始玩了,伙伴们故意取笑蹦蹦:"蹦蹦,你这个秋千牢不牢啊?要不你先玩,等会我们再玩."蹦蹦明白她们的意思,没说什么,坐到秋千上玩了起来.荡了两三下,蹦蹦不知怎的,似乎的没荡好,摔了下来.旁边的伙伴们都大笑起来:"哈哈,哈哈!蹦蹦摔下来了,真是好"笨"啊!"蹦蹦"不愧是"笨笨"啊!以后我们干脆喊你"笨笨"算了."

蹦蹦人很好,从不和她们计较,但是回了她们一句:"我是蹦蹦,不是'笨笨'." "哈!切,'蹦蹦'和'笨笨'有什么区别吗?我看一样吧!……"

伙伴们一直在取笑她"笨笨".她心灵很脆弱,拿着秋千泪奔着回到家里.

"回来拉!怎么在流眼泪啊?"一进门妈妈就讽刺道.蹦蹦跑过去答道:"没什么!"

"嘿!你这小兔崽子,翅膀硬了是吧?还敢不应我话!小心我抽你."妈妈大声吼道.

蹦蹦来到了客厅,准备喝茶.奶奶笑道:"花猫脸?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你以为很好看吗?" "奶奶,您别说我不尊重您,请您别讽刺我!" "是吗?你这还叫尊重?!小心我罚你抄书一万遍!小屁孩儿"

蹦蹦知道,这个家里,除了爸爸,其他人都是不理会她的.在她眼里,其他人都是冷血动物,没有亲清的.蹦蹦只是嘴上不说而已,心里很伤的.对她而言,除了爸爸,这个家庭就没有温馨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蹦蹦一直在荡秋千.现在,她已经能玩的很好了.至于那几个伙伴.她早已绝交了.以为她们不值得蹦蹦去交朋友.

荡秋千的女孩,

执著的追求她的梦想.

快乐而又悲伤的成长着,

在她的人生道路中,

或许,

这些记忆,

都很宝贵.

第3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天蒙蒙亮,清凝早已起了床,看着太阳渐渐升起。原本热闹的院子,已经冷冷清清,没有气息的世界。愉快的气氛,追逐的身影,已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她,落泪了。

蓝昔,

一个普通的女孩的离去竟使她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又回到了原来那个秋千上,桃花枯萎了,一个个掉落在座椅上。清凝想,她可能也枯萎了吧。。。。。

她,抚摸着秋千座椅的另一边,可是,再也摸不到某人的肩膀了,而是抓了个空,手垂在枯萎的花上。蓝昔,你在哪?你回来啊!为什么?她几乎失去了理智。

清凝,会一直,一直守候在秋千旁,直到。。。蓝昔回来了为止。。。。

第4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荡秋千,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相传,它是在春秋齐恒公时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清瞿灏《通俗编》中载:“秋千本山戎之戏,齐恒威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而宋高承《事物纪原》则称秋千源于汉武帝时皇宫之戏。唐宋时,秋千已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在当时民间,不少家庭也设置有秋千。杜甫的《清明》诗云:“十年蹴踌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正道出了民间秋千设置的普遍。宋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将女子荡秋千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明人所著《析津志》载:“辽俗最重消明,上至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清人李清振《百戏竹枝词》对当时秋千的风行也有描绘,诗曰:“日影垂杨舞半仙,御风图画两婵娟。”如今,荡秋千已成为民间常见的体育活动。

荡秋千,风情无限,更是牵动了文人墨客的情愫。唐代王建的“长长系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少女重秋千,盘中结带分两边”。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少男少女们结队荡秋千的情形。刘禹锡的“秋千争次弟,牵拽彩绳斜”。活画出少女们荡秋千的情景。唐人冯延已的“柳外秋千出画墙”,杜甫的“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交映画秋千”,欧阳修的“绿杨楼外出秋千”,元代马臻春的“院落秋千谁家女,彩绳掷起过墙高”等,宛如一幅幅荡秋千的风俗画,清新而迷人!

秋千,古时多用树桠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南朝时,秋千已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一块横板,悬于木架或大树上,人或坐或站,双手握绳,前后起伏晃动。宋代还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水上秋千”,当时的《东京梦华录》载:“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半投身入水,谓之水秋千。”现代秋千分单人秋千和双人秋千两种,比赛时决定胜负方法:有的以能用脚触及或用牙咬掉悬于高处的树叶或鲜花为胜;有的在踏板上系一绳尺,量其高度,以高者为胜;有的以触及悬于高处的铃铛次数多者为胜。比赛时秋千架上下荡漾,各显技艺,互比高低,令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而由秋千演变而来的“秋千飞人”、“花样秋千”等高难度杂技节目,令世界各国人民为之称绝。

第5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404600重庆市奉节县辽宁小学一 (6)班夏灿

我最喜欢的课间活动,莫过于荡秋千啦!

不信,你瞧!每逢第二节课一下课,我们就快步直奔操场。我和小兰,小玲一起来到秋千架下。首先,我就荡起秋千来。

我呀,别提了,只要一坐上秋千,一切烦恼事儿都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我喜欢叫别人推我荡秋千,这样不费力,又自在。我坐在秋千上,就好像《西游记》中的孙猴王那样,在空中来来回回地飞着。风在我的耳边呼呼地响,真痛快,再把双眼闭上,我仿佛觉得自己驾着云朵飞到了月球上。正在同嫦娥姑娘和小白兔说话呢!她们看见我来了,高兴地连忙迎了上来。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这时也捧来了桂花酒……过了一会儿,眨着眼睛的小星星围了上来,我好奇地问星星:“星星,星星,你们为什么白天不出来,总是要等到晚上才出来呀?为什么老是眨着眼睛看着大地?”小星星还没来得及告诉我,我就飞走了……怎么了?我睁开眼睛了。于是,我坐在秋千上,把我刚才仿佛飞到空中的见闻说给伙伴们听,她们简直听得入了神!

第6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清明习俗一二三——荡秋千

在中国民俗节日里,寒食、清明、上巳是相伴相行出现的,甚至很多时候会将其相提并论而趋向于混同,最终则寒食和上巳都被并入了清明,使得清明节成为包容多种民俗内容的传统节日。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把当时东京(今开封)清明节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宋时的清明里除了扫墓踏青以外,还有射柳、拔河、蹴鞠、相扑、听书、看戏、斗鸡、放风筝、荡秋千等民俗活动。

在如此众多的活动中,有一项受女子欢迎的游戏,那就是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两边支架,中间悬起两绳,下栓踏板而成。相传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需要借助藤条或是绳索来回摇荡来采摘果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开篇就记载:“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为施钩之戏,以缏作篾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又为打球、秋千之戏。”隋杜公赡为“秋千”作注说:“《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折。’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曰名‘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涅槃经》谓之‘罥索’。”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中又将“打球”、“秋千”二事置于“寒食”条目之下,也说明在早期的秋千是寒食节日中的一项传统活动。到了汉武帝时,秋千逐渐成了祝寿的代名词。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鞦韆赋序》云:“鞦韆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鞦韆之乐。”千秋万寿,取的其实是谐音,为了避讳,所以改千秋为秋千。

如果说北方山戎人荡秋千是为了强健体格,宫廷秋千是为了讨个好彩头,那么自齐桓公北伐山戎并将其传入中原之后,秋千也确确实实成为了节令里盛行的游戏,以至于“每至寒食为之”。

秋千,绝不仅是来回摇摆如此单调的游戏。魏晋至唐宋,秋千就已是在寒食清明前后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半仙”,恐怕就是嫔妃们随秋千的摆荡飘起衣衫美裙宛若仙女一般吧!唐代诗人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秋千的影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里“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秋千常与蹴鞠一起出现,“蹴鞠”是男子踢球游戏,秋千则是女子专属,男女相伴,意趣横生。唐宋时期,秋千一直是寒食节里最流行的活动。由于寒食在唐代有七天的国定假期,一年之中也唯有此时树木葱绿,所以人们纷纷选择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感。

兹举数例:

抱膝思量何事在,

痴男埃女唤秋千。

白居易《寒食夜》

春风摆荡禁花枝,

寒食秋千满地时。

王涯《宫词》

风烟放荡花披猖,

秋千女儿飞短墙。

李山甫《寒食二首》

好是隔帘花树动,

女郎撩乱送秋千。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寒食梁州十万家,

秋千蹴鞠尚繁华。

陆游《春晚感事》

芳草长时寒食天,

红墙低处见秋千。

张耒《二月词》

五代十国时期,渐渐流行起了水秋千。花蕊夫人有一首《宫词》,“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诗里来看,水秋千应是置秋千于水面船中,类似于八月十八的弄潮,表演者需是会耍会演,在秋千激荡中展现技艺。水秋千延续到宋代时已经成为一项水嬉活动,《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中记载:“驾先幸池之临水殿,锡宴群臣。……继有木偶筑毬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宋代的娱乐活动甚为丰富,“水傀儡”就是在水中作人偶表演,水秋千则难度更高,类似于现代的高台跳水和杂技,所以伎艺人也是经过了专门训练的。《武林旧事》卷三《放春》里写道:“春时悉以所有书画、玩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戏效关扑。……且立标竿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秋千晃悠起来,往往都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一直到现代,秋千也依然是少女儿童最喜爱的娱乐之一。

春天是思念的季节,也会生出多愁善感的情愫,所以秋千也荡出了少女们孤独寂寞的相思愁绪:

欲上秋千四体慵,

拟交人送又心松。

韦庄《浣溪沙》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

冯延己《阮郎归》

吹花小雨湿秋千,

闲却好春*。

张元幹《好事近》

十五泣春风,

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无题》

过尽百花芳草满,

柳丝舞困阑干暖,

柳外秋千裙影乱。

人逐伴,旧家心性如今懒。

侯置《渔家傲》

谁能读懂春中的深闺女子,谁又能解出她们的望穿秋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古时女子莫不待字闺中,一堵围墙却隔断了少女的心事,唯独秋千是她们最忠诚的伴侣,瞬间而过的也是一晃的青春。现代文明中秋千依然不少,却更多是孩子们的乐园,无忧无虑,也无忘烦恼。

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插柳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7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关键词:红楼梦;体育文化;启示;

    1.前言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先生以毕生精力所作,是中国小说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作为清朝风俗的百科全书,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也被提及多次。其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的休闲体育活动,如放风筝、下围棋,踢球、钓鱼等,既满足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又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体育文化特征。

    2、《红楼梦》中休闲体育文化活动探析

    2.1 寄托理想放晦气——放风筝

    第七十四回:宝玉打发小丫头去取大鱼风筝,小丫头回说:“晴雯姑娘昨日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黛玉的风筝放上了天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红楼梦》中说放风筝可以“放晦气”、“放走病根儿”,虽然是人们寄托的美好愿望,但也不无道理。从现代休闲健身角度理解,放风筝的确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因为风筝都是在宽阔野外进行的,露天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自然景色优美。一方面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和各器官的功能水平,以达到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进而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放风筝活动本身具有游戏艺术欣赏的特点,对丰富文化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红楼梦里多处写到放风筝场景,既丰富了情节,也增加了人物的生活乐趣,同时也反映出放风筝活动在清代社会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2.2 生命哲学人人爱——下围棋

    《红楼梦》中有二十多处写到围棋,是全书中描写次数最多的休闲体育项目。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其中之棋,就是围棋。其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且广泛地流传,为人们所喜爱。到了清代,“诸子争雄竞霸,累局不音千盘。”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出现了围棋“四大家”,并列于棋坛之巅。而这一时期正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活的年代,他对围棋的多次描写也就不足为奇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会下围棋,上至贾母,下至小厮。如《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写贾政与客人詹光下大棋,并且棋艺高超,闲闷时经常请客吃酒下棋,以打发无聊的时光。在他同詹光的对弈中,从前是对下,詹光输。如今让他两个子,他又输了,时常还要悔几着,不叫他悔他就急了。表面看来是写詹光,实际上是衬托贾政的高超棋艺。从古至今,围棋都是代表一种生命哲学,闲暇之时通过下棋可以娱乐消遣,陶冶情操,用一颗平常心来享受过程带来的快乐。

    2.3 封建专制毁足球——踢球

    踢球,在我国古代称为“蹴鞠”。鞠是用皮做成,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用脚踢以为戏乐。最早记载了蹴鞠活动的书是《战国策》。在汉代成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手段,足球由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方法。至宋代从王室到民间都很盛行,如北宋时期的高球,由于球技高超而官运亨通。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越加强烈,统治者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活动。尤其到了清代,有关史籍上对足球活动的记载,寥寥无几。像《红楼梦》这样一部清朝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也只有一次提到踢球,而且也只有一句即“可巧门上小厮,在甫路底下踢球。”况且这还是对城里孩子踢球的描写,更何况是乡下的孩子?蹴鞠的败落在此可见一斑。通过和红楼梦里其他休闲娱乐项目相比可知,蹴鞠具有对抗性强,身体竞争激烈的特点。这与我国传统的“和”文化及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弱民政策有很大关系。

    2.4 老少皆宜精神足——钓鱼

    钓鱼活动,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西周时期的姜子牙就有在渭水边垂钓,最终被周文王求得的典故。钓鱼本身就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但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它的价值除了娱乐,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即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栖息地。《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游鱼”中,描写了李绮、探春等人在藕香榭钓鱼,作者详细描写了他们的钓鱼过程。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常百姓都热爱垂钓。一方面,从健身娱乐角度看,钓鱼活动的特点是陶冶情操,不费体力,锻炼人们的耐性,是老少皆宜的休闲健身活动之一。另一方面,钓鱼者通过不断的观察水面情况,调整鱼竿,这样也促进了大脑的思维,增强了记忆力。

    2.5强身健体释闺闷——荡秋千

    秋千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体育休闲活动项目。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以取“千秋”之意。荡秋千既可“摆疥”(医治疾病),又可以“释闺闷”。杜甫有诗云:“十年毗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秋千的流行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种悲哀。因为一方面根据封建礼教的禁锢,后宫女子及富贵人家的女子是不能轻易出门的。她们长期被拘束在后宫或闺阁之中,因此,渴望有一种能排遣她们心中郁闷的运动,而荡千秋时的热闹、刺激和放松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女性天生的柔美又给荡秋千带来了特有的美感,如通过秋千来回摆动,悬在空中的人也锻炼了胆识。《红楼梦》中的第63回,宝玉的生日,宁国府的尤氏带着佩凤、偕鸳二妾过来游玩,二妾原是“娇憨女子”见了秋千也要打。宝玉对他们说:“你们两个上,让我送。”吓得两个人都慌了,不敢荡得太高。作者借佩凤来写大观园中的秋千,虽然写的是她们在荡秋千,但从字里行间中也可看出,平日里大观园中荡秋千是常有的事。

    3.结语

    在清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曹公将古代休闲健身方法融于作品的人物活动中,即丰富了作品的故事情节,也揭示了我国古代人民健身休闲的体育运动,为后人研究红楼梦的养生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丰富了现代休闲健身理论,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 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 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 春景的美好。

活动一 寒食节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 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 ,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 ,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奖 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上去了。

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去他家里找,没找到。后又找到绵山脚下,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想 放火把山烧了,以为那样介之推就会背着母亲出来,可是呢,介之推和母亲都宁可烧死也不下山,这样,他母 子就死在了山上。晋文公很难过,也很后悔,就规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严禁 烟火,吃寒食,即延续为寒食节。

2.讨论。

&n

bsp;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附图 {图})

活动二 扫墓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 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 免要荒芜,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 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3.集体制作花圈。教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们的解放事业,为了使小朋友都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 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将组织为烈士扫墓活动,现在,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 花圈。动手制作,

>教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把幼儿做好的小花绕在花圈上,再贴上挽联。

4.扫墓。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然后由二位幼儿抬 着花圈,其余幼儿排好队出发。

活动三 踏青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会古诗《苏堤清明即事》,并知道意思。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等。

活动过程:

借助幼灯,进行下列活动:

1.回忆春游的情景,让幼儿自己总结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简单描绘,如 :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给幼儿介绍今昔踏青、春游故事。

(1)杜甫踏青,吟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2)李白春游,吟诗《春夜宴桃李园序》。

(3)现代博兴县一带吃巧巧饭。

每逢清明,一大早,姑娘们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凑了挂面、鸡蛋,带上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 的拾柴,然后烧火煮面条。做好后,再往锅里仍些用秫秸制作的女工用品、然后分碗用餐。在吃饭时,谁若吃 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这就是吃“巧巧饭”。吃完“巧巧饭”,就去看柏树开花,谁看了柏树开花, 谁就会交上好运气。待旭日东升,她们就到麦田里“踏青”,据说:“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

3.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吴惟信描写春天春游景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给幼儿讲解古诗的意思,启发幼儿想象古人春游时的热闹景象。

4.仿编儿歌:“春天来”。指导幼儿用简炼的语句总结描绘春天的景色,如:春天到,春天到,小河流水 哗哗笑,小鱼小虾戏耍闹。

活动四 插柳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小面包车一辆。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黄河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 插柳)

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吗,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 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 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另外还有一种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②插柳可以绿化周围的环境,每到柳枝展绿的时候,它便告诉小朋友们春天已来到了。

,春暖花开话清明(清明节)——幼儿系列教育活动    3.组织幼儿在院子周围进行插柳活动。

①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两人用小铁铲松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团结协作,看 哪一组插得好又快。

②方法:先用小铁铲松好土,然后浇水,最后插柳枝。

③幼儿动手插柳

,教师巡回指导。如:松土时可找个松软的地方,松的土要稍深点,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 ;浇水不能太多。

④柳枝插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将工具放好,然后小结活动的情况,表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幼儿及团结协作 好的小组。

⑤要求幼儿每天给柳枝浇水,轮流看护并管理。

活动五 荡秋千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活动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清明节)

“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

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 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活动六 放风筝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种类及结构。

2.培养幼儿放风筝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活动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类型的风筝各一个。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猜谜语:风筝。引出活动主题。

2.教师启发提问:

①小朋友放过风筝没有?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②除了自己的风筝外,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老鹰、燕子、蜻蜒、金鱼、五星等)

3.出示各类风筝让幼儿欣赏。如鸟形风筝:仙鹤;虫形风筝:蝴蝶;水族风筝:金鱼;人物风筝:孙悟空 ;器物风筝:宫灯;变形几何图形风筝:五角星等。

①教师边出示各类风筝边让幼儿观察它们的色彩、结构,以提高

哦春暖花开话清明(清明节)——幼儿系列教育活动幼儿的审美能力。

②让幼儿了解风筝的制作材料(纸、竹等)和制作方法(扎、糊、绘画),并自制一个风筝。

4.游戏“放风筝”,让幼儿体验放风筝的乐趣,锻炼跑的能力。玩法:

第9篇:荡秋千作文范文

关键词:泰北 阿卡族 耶苦扎 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44-02

1 传统节日――耶苦扎节

生活在泰国北部的阿卡族,一年中有十二个与农事节令相关的节日,“荡秋千习俗”是其中的重要节日之一,阿卡族习惯称其为“耶苦阿培”,通常在一年中的八月底九月初举行,因为此时是果实茁壮成长和最后一次为稻谷锄草的时期,锄完草之后就等着收割。耶苦扎节被认为是阿卡族充满着智慧和价值的节日,它与阿卡族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1.1 节日来历

关于“荡秋千习俗”,最早发源于今中国境内云南省元江县哈尼族聚居地,当时他们的头人“卡巴阿培・摩罗罗瑟”()和“孔巴阿培诶孔・柯孔”()比较推崇这一习俗,所以这一地区的所有人都一起庆祝33天,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来庆祝这个习俗。这个习俗对于阿卡族的妇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她们要精心打扮一番,才能在庆典上和荡秋千的时候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在举行节日庆典的这些天里,还有为祈求丰收而进行的独唱和合唱表演。阿卡族长说道:“在这个时候有丰盛的食物,如果没有这个习俗,其他的就更没有了。”可见,耶苦扎节对于阿卡族来说是及其重要且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2 节日过程

每年,当阿卡族庆祝耶苦扎节都是雨季来临的时候,如果有哪一年没有下雨,阿卡族都认为是不好的预兆。现在,耶苦扎节一共庆祝四天,且每一天的庆祝内容都不一样。

第一天,阿卡族称这一天要举行的仪式为“扎边()”。这一天,家里的女性年长者要作为主持人,如果女性年长者已经逝世了,则由她的女儿代替她完成职责。她们要做的就是穿上传统民族服饰到圣井中去舀水,并把这些水用于祭祖的仪式中。在这个仪式中,去圣井舀水是女人们的职责,她们不愿男人去舀水。在这一天中,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舂米。阿卡族要把供奉了一夜的米或者是糯米拿去蒸,等水蒸干了之后还要再洒一遍水继续蒸,待到米饭熟了之后,连同黑芝麻和盐一起舂。祭祀祖先神灵的时候,还要杀只鸡,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都可以,但不能是白毛鸡,因为他们觉得白毛鸡不好,不能用来供奉祖先神灵。

第二天,建秋千。由村里的头人最玛主持这一天的工作,并分配每个人的任务。在这一天里,没有其他的任何仪式,也不能宰杀动物。秋千搭建完工后,由最玛宣布荡秋千开始。不仅村寨中要搭建一个最大的秋千供大人们娱乐,每户人家门前都要搭建一个小点的秋千供孩子们娱乐。阿卡族的每户人家都会遵照着这样做,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祖先传下来的习俗。

第三天,宴客。这一天非常热闹、隆重,没有其它仪式,每家每户要邀请长者或是客人来自己家做客,长者要送祝福给这家人。

第四天,“扎萨()”这是耶苦扎节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里,阿卡族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荡秋千。所有人要集中到秋千场,并且要求每个人都要荡一次秋千。在这个过程中,男人们之间互相比赛谁荡得高,姿势漂亮。直到最后一个人荡完后,最玛就宣布活动结束,并且用绳子将秋千绑好,禁止任何人玩。

2 节日的目的性

每个民族的节日都体现着自己本民族某一时期的特定的民俗事务,体现着人们的追求。耶苦扎节不仅体现了阿卡族多方面的需求,通过节日的举行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同时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人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动物界的本能生存需要根本不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节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形式,是人类依靠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满足需要的手段之一。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目的,节日产生于人的需要,所以节日产生的初始就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耶苦扎节是泰北阿卡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节日里不仅要举行大型的荡秋千活动,还要杀鸡宰猪来祭祀及宴请宾客。在节日的过程中伴有欢声笑语,并和劳动发生着关系。因此,它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娱乐性。节日的举行,能够使阿卡族在收割之前有个休息调整的时间;节日里举行的独唱和合唱表演都能很好地愉悦阿卡族人民的身心。第二个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幻想需求,在祭祖、建秋千、荡秋千之前,最玛都会以全村头人的身份主持相关的仪式,祈求来年能是个丰收年。从精神需求方面来说,这很好地体现了阿卡族对美好明天的一种期望。

不论是阿卡族先民还是现代的阿卡族人,都与深山老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先民们无法理解各种自然灾害和一些疾病,只把这些情况与神灵联系在一起,认为要想寨子繁荣安康就要让寨子里和寨子外的神灵高兴,他们才能保佑阿卡族的繁衍生息,而且神灵是需要讨好、颂扬的,所以阿卡族先民们就通过各种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敬仰,用物品和语言让神灵开心,从而保佑村寨的安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节日里的祭祀活动被很好地保留在了节日活动中是由于阿卡族先民们精神上对世界幻想的需要,它明显地带上了目的性。

3 节日的传承与保护

耶苦扎节不仅能增强阿卡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是他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体现着他们的世界观及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在现今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阿卡族的耶苦扎节也一样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所以,对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1 节日的价值

当代耶苦扎节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阿卡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它体现了阿卡族先民们的智慧。节日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潜移默化地对阿卡族的下一代起着良好的教育意义。

第一,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耶苦扎节不仅是阿卡族世界观的体现,对幻想需求的体现,还反映了阿卡族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理想追求,这些既是阿卡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第二,构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在耶苦扎节里,到“圣井打水”、建秋千之前的祭祀等仪式,都体现了阿卡族对森林的敬畏,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森林的情节,而这种情节对于保护森林、水资源,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阿卡族遵从着他们的“阿卡章”,教育他们的下一代要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本民族才能繁衍生息。他们还通过一些宗教禁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例如:在耶苦扎节里建秋千所用的木材只取所需,并不多伐,这对森林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

第三,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在到泰国北部旅游的人不仅喜欢去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有很多人还喜欢去参加一些民族节日。在这个过程中,来旅游的人会买一些纪念品,例如阿卡族的织布,这是一种自制的,花纹漂亮、质地柔软的布,价格也便宜、总之,只要来参加节日的人,都会对这些做工精致、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产生浓厚的购买欲望。所以,可以说节日也无形中刺激了本地经济。

3.2 节日的现状

虽说现在阿卡族每年照常举行着耶苦扎节,但内容和文化内涵逐渐从最初的意味转向娱乐性,节日中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物质消费逐渐代替精神内涵。“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及表现系统。”然而,现代化进程加快,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增强,节日文化也受到了影响。例如:现在阿卡族的年轻一代依然会按照传统步骤举行节日庆典,但要深究其意义,他们中更多人认为有吃有喝,有娱乐活动,可以卖东西赚钱,是一个很不错的节日,却忽视了这一节日最初的内涵,即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耶苦扎节庆典已淡化了精神层面的内涵,更多显示出来的是它的娱乐性和消费行为。

第二,特色不够凸显。现代阿卡族的耶苦扎节除个别村寨留着完好的传统节日庆典习俗之外,大部分地区主要以饮食、表演、娱乐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其节日特色。主持庆典仪式的头人最玛,虽然还是节日中一个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象征意义及在节日中的地位已不如从前。

3.3 传承与保护措施

耶苦扎节作为阿卡族的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保护与传承它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加强文化内涵方面的建设。节日不仅是本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本民族长期智慧的结晶,它需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内容,这样才能在传承它的同时也符合年轻一代想法。例如:最玛虽然是一个象征符号,但要真正胜任这个职务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在传承老一辈知识技艺的同时,还需要加入一些与现代人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内容。用歌词传唱一些富有感染力且具有耶苦扎特色的歌曲;可以在村寨头人和村民们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民族旅游等。

第二,加大对节日的宣传力度。通过政府、民间组织宣传耶苦扎节的历史、特点等,把这一重要的节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用实际行动推动这一节日文化的传承。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网站、视频材料、书籍等媒介进行宣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传播,让各个国家对此感兴趣的人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真正实现对这一节日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冯薇.浅论节日的功利目的性――兼谈哈尼族节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2(3):182-18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