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射频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射频技术论文

第1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智能标签因其数据存储量大、读写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使用方便、读写距离远等显著的特点,正得到快速的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特流管理、物品追踪、防伪、交通、动物管理等领域。本文就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技术优势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对该技术在现代智能化物流管理当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RFID 现代物流管理 智能化物流管理 射频识别技术是无线通信IC和天线所构成的组件的通称。它的成品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和大小,不过其基本的卡片型、硬币型及有印刷天线的纸张等,不过其基本的功能却是一样的,只要配搭专用的读写器(READER/WRITER),就可以从外部读取或写入信息。 但这种仅能提供单一功能的RFID,却扮演了实现ubiquitoous(网路无所不在)社会的牵线者,正牵起一股狂大的旋风。服饰业、食品业、物流业等许多业界已开始认真思考以此项技术代替传统的条形码系统。在欧美各国,包括了美国的WalMart、英国的特易购Tesco、德国的Metro等大型的连锁式零售企业,都以提升公司内部物流系统的效率为目标,相继宣布未来将在2012-2006年间,正式采用RFID系统。 由此可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在全球的零售业界掀起了一股旋风,而与其休戚与共的现代物流业,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一旋涡。 现代智能化物流管理 现代的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现代物流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里面,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和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配送也将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管理的电子化及信息化,配送各环节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时期。 此外,现代物流表现为企业生产与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其中货物运输所需的成本、时间及货物在途的状态控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势必成为21世纪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射频识别技术的技术优势分析 传统的自动识别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关于个人、动物、货物和商品的区别于他物的相关信息。在当今的服务领域、在商品销售与后勤分配领域、以及在商业部门、在生产企业和材料流通等领域自动识别技术己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应用。 条形码技术,曾在识别系统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在这种技术在许多场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条形码虽然很便宜,但它的存储能力小、不能改写等的缺点均限制了它在自动识别领域的应用。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底下,在我们对大存储量信息载体和无线信息交换方式的需求下面,RFID技术应运而生。而要把自动识别技术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在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RFID技术较之以传统的识别技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见表1):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无论是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是现代更强调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要通过向商品流通过程当中不同的对象提供产品或服务以换取利润。因此,商品从生产、储存、运输到流通,这一完整的物流管理的流程里面, RFID智能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我们在其中不同的范围或领域内改进业务 的效率和效益,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零售领域 无论是一包糖果,还是一台冰箱或者电视机,在外包装上加印规范的条形码,已经是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过程中一个常规的步骤。在商品流通企业,例如大型超市,店员通过扫描条形码来结账和统计库存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个场景。 然而,这一场景可能很快要成为历史,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可能将要消失,而由加贴或者隐藏在包装内的智能识别标签(RFID)取而代之。RFID的应用,将使企业的产品和商品信息统计在无形中自动完成,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物流运输领域 在商品出货运输的过程中,RFID系统可以指导

第2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射频技术;无线通信;蓝牙;WLAN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3-0026-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通信技术领域,变的更加可靠、安全、便捷;射频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系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我国的蓝牙射频技术以及WLAN射频技术[1]还有当前应用十分广泛的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的不同实际应用情况展开论述和研究。

1射频技术的概念

射频[2],也就是英文名RadioFrequency的首字母缩写形式,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射频经常被简称为射频技术。射频技术可根据电流频率的高低又分为低频电流和高频电流两种不同频率的电流形式,所谓低频电流与高频电流的区分是以交流电每秒钟的具体变化频率来分的,如果交流电的每秒变化频率在一千次以下,这种电流就被纳入低频电流的范围,如果交流电的每秒变化频率在一万次以上,此时这种电流就被认为是高频电流,而本文将要重点展开论述的无线通信射频技术的应用就是一种不同于低频电流的高频电流。

2不同的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在无线射频通信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2.1蓝牙无线射频技术

目前蓝牙无线射频技术是我国无线射频通信技术领域中比较多见也是应用价值较高的一种无线射频通信技术,蓝牙无线射频技术不仅功能强大,而且信息数据的传输以及连接非常开放,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传统的手机端、耳麦以及打印机还有电脑设备等技术设备在短距离范围、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蓝牙无线射频技术连接与数据信息传输的功能,从使用的技术频带来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设备之间所通用的就是同一种信息传输频带,只有达到2.4GHz的有效频带才能确保设备在全球范围之内各地实现畅通连接。蓝牙技术的功能,从实际的应用意义来看,最大的成果就是将传统的连线通信变为了历史,确保了通信领域之内各种数码电子设备之间能够经过无线连接和沟通。蓝牙无线技术不断增加比特发送量是通过数字编码技术的运算实现的,而通过调频技术,不仅使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也有效扩展了频谱,将信号功率谱的密度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抗电磁干扰的性能。一般倩况下,2.402-2.480GHz是蓝牙无线技术通用的频带范围,而在系统中会分别增设3.5MHz与2MHz的高端设置频率与低端设置频率两种不同的设置频率形式,如果需要相互进行数据连接与信息传输的不同电子设备一旦被置于同一个信息传输连接场域时,这些蓝牙无线射频技术的信号传输经过数据传输就会自动形成一个数据信息传输的微网,而且它们的调频、时钟等可以保持同步。

2.2WLAN

不经过任何导线或纯金属电缆进行连接的局域网就是WLAN,这种局域网一般以无线电磁波作为数据传输介质,可在几十米的距离之内传播,在这种无线局域网中有线电缆是必须要设置的通信传输介质,从它的主要传输原理来看,WLAN无线局域网信息传输是经过一个无线连接设备或者多个无线连接设备在WLAN无线局域网中进行数据连接传输。WLAN无线局域网由多个嵌套设施来辅助完成信息传输的功能,例如基本服务单元、站点以及关口、还有扩展服务单元和接入点以及其它分配系统等构成,一般情况下,2.4GHz802.11b/g的操作Wi-Fi是常见的无线局域网射频波段,更高或更快的模块提供的是高速MIMO性能、双波段的Wi-Fi。目前最前沿的WLAN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传输优势,但是其弊端就是可以为某些不法分子或者未经过批准审核以及有效授权的用户提供WLAN无线网络数据信息的传输,这些不法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无线技术接入无线局域网,而且还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从而对传输信息进行不断控制,但总体而言,WLAN无线射频通信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2.3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

与上述两种无线射频技术的形式不同,当前我国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与其它两种技术相比是一种非常前沿和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信息化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与传统的截波通信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传输过程中呈现出很大的优势,由于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以及较近的范围距离之内就可以通过传统的家电设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以及最常见的电脑经过数据连接就可以在这些设备中实现快速以及高速的数据传输,完成信息的通信。从几种不同的无线通信射频技术的特点来分析,当前我国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当属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高品质、快速的信息传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通信技术领域无线通信传输技术传输质量差、传输数据慢等弊端,超宽带无线射频技术在一定的距离以及时间段之内向可以同时向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大量的高品质数据信息传输,但在传输过程中并不会受到无线网络的影响。超宽技术[3]的应用突出代表就是IR,IR可以将数据传输的发射信号经过数据分析从而实现随化,此外IR还有一项巨大的功能作用就是可以把伪随机中的极窄脉冲经过内部构建跳时码将其实现串接,从而不断保护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信号的调制一般是通过调制脉冲位置或幅度来实现的,常见的脉冲形式都是为了节省成本,一般为波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数据的精准、大范围、更快、更多传播。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技术的运用已经得到大力的普及与推广,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巨大作用,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借此发展契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智能化和集成化,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广,射频技术也会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鹏飞,刘流.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初探[J].信息通信,2013,10:224.

[2]郭锡荣,罗继鸿.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6:53.

第3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射频技术 皮肤美容 效果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84-02

近年来,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很多人会选择通过美容的方式对自身状况进行调整。射频技术是近年来美容行业的新兴技术,此种技术多用于皮肤美容中,且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1]。为进一步探究射频技术在美容中的应用,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成立专门调研小组,对射频技术的原理以及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56例皮肤美容患者,年龄37±11岁,女性27例,男性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皮肤松弛现象,其中有18例患者面部有痤疮,3例患者面部有瘢痕。所有患者全身皮肤均无破损,无感染情况,无全身性疾病,无心脑血管合并症,所有患者均行射频美容治疗。

1.2一般方法

患者治疗前均采用局麻方式进行麻醉,且物中不可添加肾上腺素,防止术后渗出增多。术中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射频波,接收天线要接近手术部位,同时要保证治疗部位湿润。切割的过程中不要施加过大压力,若术中出现阻力过大或有拖拉感要适当调节能量值,术毕要行常规防感染治疗。

1.3疗效观察

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治疗效果分为显著、有效、一般、无效。显著:患者治疗后,皮肤提拉度较好,符合美学观,无不良反应。有效:患者治疗后效果较好,基本满足预期希望。一般:患者治疗后效果一般、皮肤状况改善不明显。无效: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无差别。

1.4数据统计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

2结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

2.2 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见表2

3讨论

射频是近年来美容界兴起的美容方式,此种美容方式主要是通过射频进行治疗。射频是无线电发射的频率,简称为射频,此种频率是介于声频与红外线频谱之间的电磁波,其中包括高频、超高频以及特高频类电磁波[2]。射频治疗中,大功率短波会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而人体本身就是良好的导体,当射频波通过时人体内部的组织会对射频波形成一定的阻滞作用,进而使体内水分子发生快速的震荡,在电极之间形成一种沿电力线的方向来回移动或振动的运动。由于人体内的离子、质子在运动的方式以及速度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摩擦力作用于靶细胞,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3]。

射频治疗能够对松弛的皮肤进行提拉,还原皮肤原有形态。此种观点已被证实,同时,也有学者证实射频能够有效提高眉毛的高度[4]。因此射频治疗不仅能够消除皮肤表面的皱纹,还能提高眼眶、前额高度,并能有效的对口角两侧皮肤下垂样囊袋、口周垂直纹进行修复。除面部皮肤外,也可以对四肢、躯干皮肤进行修复,包括女性妊娠纹、肥胖纹等。此外,射频治疗也能够对痤疮进行良好的抑制,并且针对严重痤疮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院分析,可能是由于射频治疗期间真皮热能够起到抗菌作用,同时能加速皮脂腺萎缩。而双极射频则能够有效消除痤疮萎缩后的瘢痕,尤其是在冰屑状以及隆起状瘢痕的治疗中,效果非常显著。

以往在治疗中多采用激光治疗,但激光治疗与射频治疗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1)射频治疗对人体组织不会造成严重的热损伤,更不会出现机械性损伤,但激光治疗则会发生机械损伤情况。(2)射频治疗对人体内部的组织损伤较轻,且术后瘢痕不明显,也不会出现色素沉着现象。且射频治疗采用无压力切割,患者术后很少会出现出血状况,在本院的调查中,并无患者出现术后出血情况[5]。仅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问题,在对症处理后,均无瘢痕存在。(3)射频治疗操作简便,起效快,且治疗后效果持久度较好,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不会造成影响。且由于射频治疗可选电机较多,在操作中可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形状的电机,十分容易控制。多数电极在治疗后可以反复循环利用,大大的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资源浪费情况。

总之,射频治疗在皮肤美容中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美容方式。

参考文献

[1]仇萌,邹先彪.射频除皱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11,13(08):97-98

[2]马瑛,陈小燕.射频技术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4(03):113-114

[3]李素霞,白莉,朱蕾,钟贵玲,颜玲.SlimagerTM射频在面部除皱紧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17(34):92-93

第4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汽车防盗系统;射频指纹识别;无线射频技术

射频技术(RF)是Radio Frequency的缩写。已应用在医疗,物流,钢铁,交通等多个行业,较常见的应用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基本部件由电子标签(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阅读器(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应用软件系统三部分,一般电子标签作为应答器,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可附着在任何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能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可设计为固定式和手持式;应用层软件,主要是把收集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并为人们所使用。

生物特征电子防盗技术,利用人体面部、视网膜、指纹等所携带的大量信息,以及每个人人体特征的重合率几乎为零的特性,对人进行身份识别和确认,生物特征电子防盗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人体信息采集传感器采集人体特征信息,将采集到的代表合法身份的信息送入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将此信息和电脑预存的信息作出对比,进行身份识别,确认身份后,才发出指令给执行器做出正确回应。否则系统将报警并做出相应防盗措施。

本文以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为基础,结合生物特征电子指纹防盗技术,提出现在或者未来可使用和发展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汽车防盗系统。汽车指纹防盗系统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而迅速的采集活体指纹,并具有杜绝假体指纹的能力,这就需要可靠而实用的指纹传感器来完成,射频指纹传感器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本身发射出微量射频信号,穿透手指的表皮层去控测里层的纹路,来获得最佳的指纹图像。因此对干手指,汗手指等困难手指通过可高达99%,防伪指纹能力强,指纹敏感器的识别原理只对人的真皮皮肤有反应,从根本上杜绝了人造指纹的问题,而且可适应温度区宽,能产生高质量的图像,目前使用与手机上的射频传感器芯片仅为6.5mm平方,内含敏感元件的128×128阵列,可嵌入各种终端产品,使用在汽车门锁钥匙上时可根据需要设计大小,可安装在无线遥控钥匙中,也可嵌入车门锁系统中,因此射频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可靠,最有力指纹锁。

本文所设计的汽车防盗系统共包括3个部分。基于射频指纹传感器的中控门锁系统和车辆起动系统,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追踪和报警系统。车主购买车辆后,在汽车防盗ECU和发动机ECU中,根据自己习惯已经采集并预存了驾驶员左手或者右手任意两个手指的指纹信息,以便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进行身份验证。

1.中控门锁系统

由安装射频指纹传感器的门锁信息输入装置(无线遥控式或固定式)驾驶员从此处输入自己的指纹信息,使用其中一个手指指纹进行扫描,射频指纹传感器采集驾驶员的活体指纹信息,产生一个很低的射频信号。无线射频信号扩散是根据指纹的谷和脊;传感器阵列计算出扩散以形成指纹结构。随后动态优化射频信号频率和水平,获得最佳的指纹图像,随后通过动态优化后的信息传动至汽车防盗ECU,ECU将采集的指纹信息和数据库中预存的指纹信息对比,确认车主身份并向车门锁执行器发出开锁信号。一般情况下,根据中控门锁的特点,指纹采集信息只从驾驶员侧车门输入,验证信息完毕后,驾驶员侧车门打开,则其余车门都打开,当驾驶员离开汽车时,重新扫描一次指纹,车门锁便全部锁闭,控制流程如图1所示。

2.发动机车内防盗系统

驾驶员通过中控门锁系统验证成功后进入车内,便进入启动车辆的程序,射频指纹识别模块位于方向盘附近或者位于仪表盘周围,按照防盗系统的设定的原则,驾驶员使用开车门锁的同一只手指进行初次确认,此时若防盗ECU验证指纹通过,防盗ECU接通全车电路,再次使用另外一只预存手指指纹进行发动机起动确认,第二手指的指纹信息预存在发动机ECU而非防盗ECU中,这样可以避免指纹信息同时外漏的情况,即使只有一只指纹信息被盗,也无法同时达到打开车门锁和起动发动机的目的,此时若验证身份正确,发动机ECU才发出点火和起动发动机信号,若二次验证错误,发动机和防盗ECU之间进行数据传递,防盗ECU将汽车关键电路接地或者切断,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发动机也无法完成起动,控制流程如图2所示。

3.汽车追踪和报警系统

汽车射频追踪技术类似于全球物流追踪技术,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电子编码的内容包含车主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附着在车辆上将车辆标识为目标对象,读写器可以读取标被电子标签标识的目标对象信息,在中控门锁验证和车辆内部防盗初次确认和起动确认中,若任何一次验证信息不正确,防盗ECU和发动机ECU便会通过电子标签向读写器发出报警信息并通过无线射频技术进行车辆定位。这种射频追踪和报警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追踪,其追踪和报警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中央集体监控式和个人自主监控式,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

中央集体监控式:首先要具备覆盖面积较为广阔的目标读取系统,在车主的汽车里已经植入电子标签的前提下,如果在汽车所能到达的区域都安装有可读出电子标签信息的阅读器设备,在车辆可到达的地区的阅读器设备就可以检测到目标车辆,中央信息监控系统就可以确定汽车的位置,并通过读写器对电子标签信息和内存数据进行写入操作,配合发动机ECU切断汽车关键电路,或发动机ECU处于短暂休眠等方式使汽车暂时无法工作,达到禁止车辆的进一步移动的目的。

个人自主监控式:此种监控方式,需在多个区域安装电子标签信息接收和转发天线,如收费站、加油站等多个地方,当汽车到达这些地方,接收和转发天线就可以接受并转发到电子标签信息给个人读写器,处于车主手中的读写器接收到天线发送的车辆信息和方位,此时若驾驶员判断汽车被盗,可通过自己手中的读写器对车辆采取必要的措施。

4.结论

射频技术结合生物特征电子防盗技术为汽车防盗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和讨论,这种防盗系统是一种可应用并行知有效的防盗措施,但使用了生物特征电子防盗技术的汽车防盗系统对于车辆使用权限上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射频追踪和报警技术,无论是中央集体监控式或者个人自主监控式,都需要遍布较广的读写器设备或者接收和转发天线设备,才能完成汽车的无线追踪和防盗,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和普及。这都有待后续人们的研究开发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常静.基于指纹识别的汽车门锁遥控器设计[J].技术与研究,2006,4:46.

[2]王坚.基于GSM的汽车防盗报警器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

[3]王昌锋,任作新.基于GPRS M ode与GPRS的智能汽车防盗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213-214.

第5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射频电子识别技术;电梯电子监管系统;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大量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电梯安全监管水平较低,同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就维修单位而言,尽管电梯维修单位具有等级许可资质,但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由此直接导致维修记录不完善或维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此外维修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普遍存在;就检验机构而言,尽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电梯技术法规,但电梯安全检测的整体水平尚不高,此外检测装备与检测技术较落后,且电梯安全评定与风险评估缺失可靠的技术数据;就政府管理部分而言,目前我国政府管理部分往往依赖下属部分的上报来了解电梯的状况,由此难以获取准确可靠的电梯动态实时管理状况。由此可见,必须加强对电梯的安全监管。基于此,本文引入射频电子识别技术,同时对其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分析。

一、射频电子识别技术(RFID)

射频电子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以射频信号为手段对目标对象进行自动识别,同时获取所需数据的非接触式电动识别技术。射频电子识别技术能够对多个标签进行同时识别,此外其还能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定位技术相互结合,由此实现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与物质跟踪。射频电子识别系统主要由读写器与电子标签组成,其中电子标签芯片及标签天线组成,此外各标签对应的电子编码具有唯一性,其能够对产品的型号、名称、检验日期、保养日期等信息进行存储。电子标签通常与电梯设备捆绑到一起,其监测到的信息经阅读器输出,此时工作人员便可把监测信息与视读信息相对比,由此完成对设备运行状况与信息资料的准确判断。射频电子识别技术具有超高频、高频、低频三种工作频率,其中不同频率范围需执行不同的标准,而且不同频段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视频电子识别系统所用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是13.56MHz,此外该频率的波长能够从多数材料中间穿过,而且读写区域的分布相当均匀,支持多个电子标签同时被读取。本文把射频电子识别技术引入电梯电子监管系统,以期发挥该技术的优点来提高电梯电子监管水平。

二、电梯电子监管系统频电子设备技术的应用

(一)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射频电子识别技术的电梯电子监管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电梯维保数据管理与交换平台、电梯发卡管理系统、电梯维保现场作业系统。其中电梯维保数据管理与交换平台主要收集源自电梯发卡管理系统维护所用的电梯电子标签信息,同时把接收到的标签信息向平台中心反馈。电梯维保单位借助系统前台界面对人员与电梯的基本信息等进行维护,此时电梯维保数据管理与交换平成基本信息的整合存储,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电梯维保人员用NFC手机终端对电子标签进行扫描,由此完成对标签内电梯维保信息的收集把所收集到的维保信息录入保存电梯维保数据管理与交换平台对源自维保人员的维保信息实施整合存储处理把信息的整合存储结果向平台中心进行反馈。此时,电梯监管部门用手机终端或系统前台界面对电子标签进行扫描,由此实现对电梯维保情况的查询,与此同时电梯维保数据管理与交换平台把维保数据向监管部门反馈。

(二)电梯电子监管系统的实现

射频电子识别技术的电子标签是传递或反馈所有电梯维保信息的载体。基于射频电子识别技术的电梯电子监管系统的实现流程为:发卡系统分配标签信息维保平台数据库存储电梯信息维保单位用终端设备维护信息并上传监管部门用智能终端查看电梯维护记录安全人员通过维保平台数据库查看情况。由此可见,对电梯维保实施电子动态化管理是电梯运行安全度与电梯维保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其具体实现过程为:维保单位把每次维保电梯所收集的维保项目内容以智能终端的方式录入电梯的电子标签,同时借助GPRS传输至数据库。电梯安全监管人员仅需用智能终端扫描现场的电子标签,其便可马上获取对应电梯的维保时间间隔及维保项目内容,由此实现对电梯维保监督的及时便捷性。电梯维保电子标签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全面动态监控电梯维保,明确电梯维保单位与使用单位的责任,规范电梯维保工作,提高电梯维保透明度,增强电梯维保监管水平等意义重大。

三、讨论

基于射频电子识别技术的电梯电子监管系统的应用是遏制电梯安全事故频发及电梯维保市场混乱的最佳选择。总体而言,电梯电子监管系统主要解决现场环节与监管环节两大问题,其中现场环节解决的具体内容包括:电梯维保人员借助电梯维保现场作业系统对电梯电气标签进行现场扫描,而后再有序开展维保工作;维保人员再把此维保信息录入电子标签,同时借助无线网络技术把信息传输到监管部门的服务器,由此解决电梯维保不按时或不到位等问题。监管环节包括:设备监管人员根据源自维保单位的电梯电子维保记录,通过电梯维保数据管理与交换平台对电梯维保情况予以统计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射频电子识别技术的电梯电子监管系统是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提高电梯管理水平与增强电梯维保监管力度的必然要求。但此项技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即结合质监事业电子化发展的程度及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起来,由此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同时扩大系统的覆盖面积,此外必须提高系统内数据的安全性,尽快建成更加完善的安全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柯俊帆,石常海.射频电子识别技术在电梯电子监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硅谷,2012(18):73-74.

[2]黄群.无线射频电子识别技术在电梯安全管理系统中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2):67-68.

[3]杜兴培.基于RFID和GPRS的特种设备维护保养电子监管系统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

第6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发射机 技术改造 自动化 实践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82-02

SW100F型短波广播发射机,是上世纪末航天部23所生产的PSM制式短波广播发射机。由于当时技术受限,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停留在初级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应用,针对发射机初期的自动化引发了一次次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践,尤其发射机运行中出现的自动化系统许多功能无法实现问题,发射机元器件存在的缺陷以及发射机腔体短路板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同时,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了SW100F型短波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改造,提高了发射机自动化水平、解决了发射机腔体短路板接点等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实践也提高了维护工作者技能和水平,为发射机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

1 SW100F型短波发射机自动化改造

1.1 改造思路

由于SW100F型短波广播发射机投产至今近二十年了,对于信息化发展而言技术差距是有天壤之别。改造前发射机开、关机,倒频等控制都需要人工手动辅助操作完成,这给值机人员带来的是极大的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大(担心误操作造成人为事故发生)。为此,提出了实现以下功能的改造:发射机自动开、关机功能;发射机自动控制、自动调谐及自动试机功能;发射机保留手动代播新频率功能;发射机主界面上实时显示当前工作状况及运行图功能;发射机自动封锁音周功能;发射机实时运行图应用、临时运行图识别,试机时间、数据识别;发射机全中文界面功能等。这一切的实现既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安全播音的可靠性、安全性,对安全播出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改造实施

1.2.1 发射机自动开、关机

自动开、关机的功能实现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发射机根据运行图所设定的播音时间进行开、关机控制,这样的控制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另一种,给定发射机固定的开、关机时间,发射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加起灯丝,处于准备播音状态,这样的控制的好处在于,发射机在运行图没有播音任务的时候,可为其他发射机做备机随时进行代播,有效缩短了故障发射机的长时间停播。

1.2.2 发射机自动控制与自动调谐

改造前发射机的控制系统需要人工参与,即需靠人工进行一系列手动操作。改造在不增加其它附属设备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封锁激励,自动加偏压,自动加高、低压;能够按照频率运行图进行自动操作,自动调谐;并能够预设在频率运行图设定的播音时间内提前3 min,发射机进行自动换频,自动粗调,加高压细调,高功率调负载,最后进行功率调整。既自动完成所有调谐,从开始到结束,用时在30~60s之间,符合部颁标准。同时,每部发射机还设定有24条频率运行图(足以实现每小时一次换频),每条运行图有播音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具体细化到:年、月、日、时、分;频率、通道号、天线号以及保存时间等等。

1.2.3 发射机自动试机功能

在发射机自动调谐运行时,可根据相关制度设定发射机在播音前20 min试机,所以在发射机自动运行的程序中,增加了24条试机时间。如果发射机自动试机时间与频率运行图设定的播音时间发生冲突,则这条频率运行图在显示屏的字体颜色自动变红;一是提醒值班人员,二是发射机自动控制系统将对该条试机指令不予运行,有效的杜绝和防范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输入试机时间时,只需要输入试机时间,计算机将自动排序显示相应的试机的频率和使用的天线。由于发射机控制系统目前还不能控制天线,而且也为了避免出现即将要播音的发射机所使用的天线被其他的发射机使用,不能进行试机的情况发生,在程序设计方面采用了单独设置试机时间的方案。

发射机自动试机程序设计,是根据节传机房从局频率调度平台接收的指令,判断各个时间是否有效,如果输入有误,则不执行试机操作。即,如果出现发射机正在播音,而此时的试机指令就视为无效。

在有效时间,试机时间程序进行试机过程,其过程和自动执行运行图的自动调谐一样,在完成试机的自动调谐后,保持2 min,以检验发射机的调谐状态是否稳定,2 min后自动关高压、偏压,发射机处于加灯丝状态,准备接受正式播音指令。

1.2.4 发射机设置人工干预功能

⑴手动代播新频率:代播功能涉及到许多方面问题,如:音周切换、天线切换等等。目前SW100F型短波广播发射机代播功能仍保留手动操作,并在计算机程序中增加代播界面,在需要紧急代播的情况下,进入代播界面,输入所要代播频率及天线号,自动程序将按照所要代播的频率和指令,立即执行代播流程。如果输入的代播频率和天线的频段不一致,则提示错误信息,要求重新输入新的正确指令,避免误动作,极大的简化了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

⑵手动输入运行图、临时运行图,试机时间等数据:发射机通过技改后,计算机自动系统仍然保留支持发射机具有手动输入运行图数据,对于运行图的添加,程序本身具有诊断能力,同时程序也支持手动输入临时运行图,和试机时间以及开关机时间等数据。

1.2.5 发射机自动封锁音周功能

SW100F型短波广播发射机改造前,只有通过调谐功率状态方能进行音周封锁。通过在发射机电路中,做了局部电路的改动,增加新的继电器,以及通过程序控制继电器动作,实现在发射机调谐状态下可自动控制音周封锁,提高了发射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6 发射机全中文界面显示

发射机新系统所有信息均由中文显示,实现了全中文处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界面的友好性能,使值班员和留守人员能清晰地明白发射机运行状态,同时对整个界面进行调整,使整个程序风格统一。

1.3 改造实现

通过上述改造各项功能得到实现,改造基本是由计算机信息化取代,发射机线路和机械部分只在局部做了小改动增加了相应的继电器。由于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各调谐元件要求精度高,取样信号要求精准,发射机房电磁场对取样信号的干扰,导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取样信号受高频信号干扰严重,为解决这类问题在发射机箱内采用了铜皮做铺垫进行高频隔离,对于取样线路的控制走线也进行了合理的布线。由于篇幅有限,上述功能的程序不再这里介绍。

2 发射机运维改造

2.1 发射机末极栅偏压调整电路改造

存在问题:SW100F型短波发射机末极栅偏压调整电路是由3只300W法郎电阻串联组成。维护中发现该栅偏压电阻出现严重过热迹象,具体表现在电阻本身釉面变色,釉面龟裂。脱落,连接引线端子变色,引线硬化。并且五部同型号发射机栅偏压电阻同样存在这一现象。

分析与改进:经过排查以及播音时对电阻的点温测试,测得温度高达210℃,存在严重的影响安全播音的隐患。

由电路理论应用分压、分流、分功耗的原理和方法。用2只功率相同,阻值大一倍型号电阻代替原来电路中的电阻;通过改进后电阻温度降至100℃,解决了问题也消除了隐患。

2.2 发射机备份电源模块

存在问题:发射机末极帘栅电源是由两块电源模块串联提供,播音中曾因器件原因出现一块模块损坏,由单模块维持工作的情况。单模块工作不但会影响发射机正常的工作状态,还会影响满功率、满调幅播音以及影响播出质量和效果,并且更换损坏模块则需时10 min,这对于“不间断”播音又是个问题。

分析与改进:在发射机播音中迅速地更换故障模块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能够在原来位置附近增设一组一样的模块做备份,一旦某块模块出现故障,可以得到迅速更换,恢复播音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在末极帘栅功率模块固定支架位置增设了一组备份的模块,播音中出现上述问题可在3 min时间内跳几组线完成。实际工作中曾利用倒频3 min时间完成该模块的更换。

2.3 发射机腔体短路板更换

存在问题:SW100F型短波发射机腔体短路板镀银接点有76组。作为短波广播实验,节目频率变化频繁,单机倒频最频繁的时候每天十几次。虽然SW100F型发射机高末槽路采用先进的耦合腔电感,而变换腔体短路板接点的离、合是由汽缸活塞位移完成。由于工作性质发射机腔体短路板接点不断频繁的变换磨损是必然的,清洁和更换也是必要的。由厂方提供的资料更换一组耦合腔电感内接点需要两小时,这对于担负播音任务的发射机来说,很不适应安全传输发射的需要。

分析与改进:SW100F型短波发射机腔体狭窄,一个人在里面操作都极不容易,由于腔体短路板接点采用的是具有很好性能导电性、延展性和导热性好的镀银接点,因此清洁和更换相当困难。针对硬度比较高、接触面要求非常紧密、时间性极强的腔体短路板及接点更换,在厂方没有量身打造专用工具情况下,利用在原尖嘴钳、钢丝钳基础上加长了力臂,应用液压钳原理开发了大力钳功能,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提高了接点更换的效率,改进拆卸新工艺,使更换时间从2 h缩短到45 min,减轻了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促进了播音安全。

2.4 发射机电源电动操作开关改造

存在问题:SW100F型短波发射机电源总闸采用空气开关为电动操作开关。由于发射机开、关机操作频繁,致使出现过多起因机械传动机构卡死,导致电操电机烧毁。原因当电操因机械转动机构而卡死后,电操电机无法转动,电操电机M的两端始终加有220V的交流电,导致电机线包中的电流过流,线包过热以致电机被毁。经检查原电操的加电线路中有一只2A的保险,由于电机的起动电流较大,加上保险丝对电流的监控不灵敏,也不稳定,故2A的保险丝仅能起到线路短路保护的作用,没有保护电操电机的功能。

分析与改进:电动操作开关一旦接受到操作指令,就会按照指令程序执行,因为电操在无卡死的正常情况下,动作的时间无论是合还是分的操作都是十分短暂的(空载运作时间为t'

以上改造在五部同型号发射机中得到推广应用,并达到了预期目的;由于篇幅有限对各项改造在此仅提出技改思路,不做详细介绍。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发射机的技术改进实践,体会到作为广播维护工作者,不但要打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戒律,还要具备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作风;安全传输发射是人们的追求,为了这个追求,无论技术改造还是技术创新没有大、小,贵、微之分,有的是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发射技术维护工作水平得到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勇.DF100A型短波发射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J].科技传播,2014(24):98-99.

[2] 赵勇,于用寿,吴静.基于FPGA的DF100A型短波发射机水位温度监测控制系统[J].广播电视信息,2015(1):73-77.

第7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本论文研究的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电子施封锁应用于电动车防盗系统。该电子标签外壳与RFID芯片融为一体,在不影响现有施封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标签外壳附着在施封锁的一侧。

【关键词】射频识别读卡器RFID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标签―RFID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的使用,如为减少行李遗失事故的发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积极鼓励全球航空公司和机场,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处理乘客的行李。它能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能够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之中,可用于高速运动目标的识别及多个目标的同时识别,操作快捷方便。由于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RFID技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曾被美《商业周刊》评为将掀起新产业浪潮的未来四大高技术之一。

RFID技术的应用已趋成熟。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南部都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RFID的应用已经涉及到铁路红外轴温探测系统的热轴定位、轨道衡、超偏载检测系统等。正在计划推广的应用领域还有电子身份证、电子车牌、铁路行包自动追踪管理等。

2、射频技术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中高频段基于变压器藕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超高频及微波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藕合模型(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射频标签与读卡器之间的电磁藕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电感耦合方式,是低、中、高频段近距离非接触射频识别系统的基础。在电感耦合方式中,读卡器的天线相当于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射频标签的天线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因而电感藕合方式也称为变压器方式。电感耦合方式通过空间磁场实现耦合,耦合磁场在读卡器线圈(初级)与射频标签线圈(次级)之间构成闭合回路。二是电磁藕合方式,在电磁耦合方式中,读卡器的天线将读卡器产生的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定向发送到空间范围内,形成读卡器的有效阅读区域,位于读卡器有效阅读区域中的射频标签从读卡器天线发出的电磁场中提取工作电源,并通过射频标签的内部电路及标签天线将标签内存的数据信息回传到读卡器。电磁耦合与电感藕合的差别在于电磁耦合方式中读卡器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出去;在电感藕合方式中,读卡器将射频信号束缚在读卡器电感线圈的周围,通过交变闭合的线圈磁场,形成读卡器天线与射频标签天线之间的射频通道,而没有向空间辐射电磁能量。电感耦合的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卡在天线上形成的接收信号的调制方式常采用副载波负载调制技术;电磁耦合的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卡在天线上形成的接收信号的调制方式常采用电磁波反向散射调制技术。

按照读写距离来划分,RFID系统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而非接触式又分为近距离(密耦合)、中距离(遥耦合)和远距离。本论文中主要探讨的是遥耦合,读写距离从1米到10多米甚至更远的RFID系统称为远距离RFID系统。它是依靠电磁波在空间辐射形成空间电磁场,电子标签卡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方式类似雷达探测过程。工作时,射频标签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场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阅读器天线一般为极化(线极化或圆极化)天线,并在空间形成一个辐射场为无源标签提供射频能量。远距离RFID系统的工作频段为860―960MHz、2.4GHz和5.8GHz等,目前大量应用在车辆管理、码头集装箱等大物件的流通领域。

3、RFID技术的应用

本论文中的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它的工作原理是:无线电信号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达到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的目的。

目前大部分电动车的防盗系统的防盗原理是:当盗窃者触碰电动车时,车子自动发出警报鸣笛。这种防盗系统根本发挥不了防盗的作用:一、车子经常被非盗窃人员触碰,导致大家弄不清楚警报声到底是否是因为盗窃所产生的。二、即便是盗窃所产生的警报,户主也不能及时知道是有人在盗窃自己的车子。而本论文的构想是:把RFID技术应用在电动车防盗系统中。基本构思是:在电动车的电瓶安装处加装施封锁自动识别装置并在施封锁的一侧加上电子标签外壳与RFID芯片,只要是电瓶处或者机动车开锁处被解锁,通过RFID的读卡器,就会发出无线射频信号,户主手中的应答器就会接收到报警系统的提示。

整个系统的组成是基于主动射频激活后的动态识别系统,系统由电子施封锁,125KHZ低频激活系统,如图1所示。

读出装置的电路由单片机控制模块、射频收发模块、接口控制及125KHZ无线唤醒发射模块、其中接口用于控制系统中射频信号发射和接收。电子施封锁的电路由单片机控制模块、射频收发模块、125KHZ无线唤醒发射模块、电源管理几部分组成。

电子施封锁的电路由单片机控制模块、射频收发模块及无线唤醒电路、电源等四个部分组成。单片机用于控制射频收发模块和保存与电子施封锁相关的信息;无线唤醒电路则在收到读写器发送的特定信号后产生一个中断信号唤醒休眠的单片机和射频收发模块;射频收发模块则负责接收和发射读写器发送来的信号;电源电路控制电源的功耗,根据无线唤醒电路的指令及无线射频的信号强度控制电源的消耗,及计算电源的容量及寿命管理,确保电源能长时间可靠的工作。

系统单片机控制模块采用了NORDIC最新的无线和超低功耗技术,选择用NRF24LE1控制芯片,在一个极小封装中集成了包括2.4G无线传输,增强型51 FLASH高速单片机,丰富外设及接口等的单片FLASH芯片,是一个综合了性能及成本的完美结合,很适合应用于各种2.4G的产品设计。

读写器和电子施封锁都有工作及休眠二种工作模式。由安装在电动车上的震动传感器感应到电动车震动时,接口控制模块发出读写指令,启动读出装置的射频收发模块工作,同时启动125KHZ无线唤醒发射模块工作;电子施封锁受到读出装置唤醒信号后启动工作,实现与读出装置的数据交换,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交换后,读出装置将读取到的信息存在于单片机控制模块中,并迅速将车载信息发送到车主手中的报警器。读出装置和电子施封锁重新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的唤醒。

本论文中的电子施封锁采用电池供电,而电池是一种消耗性的电源,工作时间短,为了延长车载卡的工作时间,需要进行电源管理,以降低功耗。当前大多数的电源管理方法采用一种周密设计的唤醒、休眠方法。但大多数情况下,唤醒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徒劳无用的, 消耗能量。本系统中采用一种无线触发唤醒的电源管理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车载卡进入休眠模式后就会一直保持睡眠状态,在读写器没有发送出特定频率的无线信号时,它是不会被唤醒的。当然,这个特定频率的无线信号会立即地唤醒休眠的电子施封锁这样,就节省了在唤醒前和监测期间的电源消耗。

高安全性,芯片内固化Gazell协议具有AES 128bit 高强度加密,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低功唤醒、高频数据交换,避免了同频干扰。唤醒脉冲通过特定频率是125KHZ低频发送,而数据通信采用另外的2.4G无线频率传送。一旦读写器与标签建立通信连接后,双方便跳到由读写器指定的固定频率上工作。这样,即使电动车或是整个停车场中其它电子施封锁在无线通信范围内也不会被唤醒,避免了同频干扰起到了抗干扰的作用。

第8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为了满足现代卫星对数传发射机更高的设计要求,得益于数字调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阐述了星用X频段数传发射机的一体化、小型化设计,并与传统数传发射机设计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X波段双机一体化、小型化数传发射机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最后通过和传统数传发射机的性能进行比较,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关键词】数传发射机 X波段 数字调制

1 概述

随着中国卫星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星上的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对包括数传发射机在内的星上产品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设计中,需要综合实现高可靠性、小型化、轻量化和低功耗的要求。因此,研究高频段、一体化、小型化的星载数传发射机设计技术,对我国卫星数传系统技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数传发射机设计方案

数传发射机是卫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卫星星上业务数据向地面传输的功能。传统的卫星数传发射机,采用“中频调制+上变频”设计技术,在变频环节会产生非线性失真,从而影响产品性能。随着微波直调以及微波合成技术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采用直接射频调制技术,实现了X波段一体化、小型化的数传发射机设计。

X波段一体化、小型化发射机,按照前端输入时钟,接收前端输入的数据进行LDPC编码,完成电平转化后直接送入X波段QPSK调制器中进行调制输出。本地恒温晶振产生基频信号,经过65次倍频器倍频到X波段,将X波段频率信号作为QPSK调制的本地载波信号。已调QPSK数据信号,经过匹配微带板输出到后级功放后,由天线发射出去,完成数据传输。目前方案采用双机一体化设计,互为工作备份。

X波段一体化、小型化发射机采用QPSK直接调制符合CCSDS技术规范,QPSK调制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调制方式,广泛用于1.2Gbps以下速率的编码调制器中。在微波直接调制器的设计中,是两路BPSK进行合成,载波频率经过90°功分分成两路分别与I、Q两路数据进行BPSK调制,两路BPSK数据通过0°合成器进行合成输出。QPSK信号具有频带宽,隔离度好和抗干扰强等优点。

设计方案中,微波器件采用微波集成电路模块,提高了产品设计集成度和可靠性,同时减少了体积和重量。此外,采用了倍频器直接倍频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倍频方案带来的非线性失真,同时改善了发射机输出的频谱特性。

3 测试结果

本文设计的X波段一体化、小型化数传发射机方案,已经成功应用于某卫星型号中,通过数传发射机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调试后,对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并与传统数传发射机设计进行了比较,测试情况见表1所示。由表可见,测试指标都是符合当初的设计指标的,比传统的数传发射机性能指标更加优良。

由表1以及图2、图3可以看出,该方案完成了X波段双机一体化、小型化数传发射机的设计,实现了一体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设计目标,相比传统产品,数传发射机的调制性能和信道传输特性有了较大提升和改进。

4 结论

本文设计的X波段一体化、小型化数传发射机方案,已经成功应用于某卫星型号中,所设计的数传发射机,在性能指标上优于传统产品,在产品重量、体积和功耗等方面获得了较大提升,对今后星上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设计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亚祥,谢春坚.S波段轻、小型化数传发射机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6,596-600.

[2]张倩,李刚,唐浩.高速数传X波段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J].空间电子技术,2003(4):52-57.

[3]钱澄.微波.QPSK调制器的性能分析[J].微波与卫星通信.1997,55-59.

作者简介

李广才(1980-),男。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卫星通信、数传通信。

第9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信号稳定;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N9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推广,现代人们对于视听文化的鉴赏能力更强,对于音频的质量要求也很高,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无线通信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最新投入市场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应该采用规模化的集成电路,尽量减少设备的元件数量,在操作上更加简单、运行中可靠性更有保障、技术水平更加先进,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调频广播发射机概述

调频广播发射机,是将音频信号和高频载波调制为调频波,使高频载波的频率随音频信号发生变化,再对所产生的高频信号进行放大、激励、功放和一系列的阻抗匹配,使信号输出到天线,发送出去的装置。高频信号的产生现在有频率合成,PLL等方式。现在我国的商业调频广播的频率范围为88~108 MHz,校园为76~87 MHz,西方国家为70~90 MHz。主要用于将调频广播电台的语音和音乐节目以无线方式发射出去。任何一个调频广播电台,无论其规模大小(国家电台,省级电台,市级电台,县级电台,乡级电台,村级电台,校园电台,企事业单位电台,部队营房电台等等),都将由音频播控设备、音频传输设备、调频发射机及发射天馈线组成。覆盖范围大的电台,需要发射功率大的调频发射机、高增益的发射天线并架设在离地面高的地方;而覆盖范围小的电台,则需要发射功率小的调频发射机、增益合适的天线并架设在合适的高度上。通常调频发射机的功率等级有1 W、5 W、10 W、30 W、50 W、100 W、300 W、500 W、1000 W、3 kW、5 kW、10 kW,可根据实际需要,定制特殊功率调频发射机。

二、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性能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中都采用的是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考虑到我国用户特殊需要的实际情况,以技术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结构的合理性为原则,自行研制具有合法知识产权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它们的性能主要有:首先,信号稳定。在设计区域内信号是比较稳定的,这就保证了能有更多的电台接收设备可以收到信号,而且同一区域内收音机不会因为相互干扰,造成信号的质量下降。在夜晚信号的传输距离会增大,为保证远距离的听众能够接收到高质量的广播,这就要求提高传播信号的声音频率,为此需要在信号传输的路径上安装中继站以实现远距离传播。其次,灵活调节频带宽。调频发射机可以通过调整发射频率的频带宽能够保证音频的真实度、灵活调节是调频电台,这项技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优势更加明显。第三,抗干扰能力强。干扰信号混杂于发射信号中,会产生寄生调频,但是因为调频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往往是强于寄生调频信号,而且收音机上的有声装置电平是比较高的,对于噪音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人们从收音机中听到的广播声音影响不大。广播信号的传播常常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包括发射机周边的环境变化、建筑阻隔、家用电器释放电磁波的干扰等。在广播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加入有这些杂乱信息掺入其中,就会给广播信号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调频收音设备的限幅处理功能,可以把其他的杂乱信号删除掉。

三、思考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未来发展

1.随着科技化的不断创新发展,调频广播发射机接收设备微型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来商家们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眼球,就必须在产品技术研发上增加投入,使其更加的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空间。?生产厂家可以开发出只有MP3体积的卫星广播随身听,这样就使MP3增加了功能,可使听众随时随地接收卫星广播。随着听众收听广播服务的变化,相关部门就需要研发技术满足听众移动接收的质量,并且丰富广播的节目内容。现阶段数字广播形式发展更为多样化,与之同时运行的模拟广播共同存在于市场中,于是厂商研发的新数字接收设备最好能够是多制式,这样就方便听众接收不同系统的数字广播和模拟广播。同时,广播服务由单向式转向交互式,在广播网络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条件下,促进了这个趋势的实现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听众的个性化需求。

2.为节约调频广播发射机的频谱和功率,调频广播发射机数字化。由于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广播数字化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数字化的广播机构具有节约频谱、节约功率的优势。因此, 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同时发扬创新精神,增加研发投入,逐步的形成具有自主民族品牌的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多媒体单纯的声音广播被市场所淘汰,如果把DAB变成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就能够满足社会中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异化需要,生产厂家研发的产品所使用的技术不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消费者对广播内容更为感兴趣。??数字化技术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对于替代模拟广播还要很长的时间。在欧洲即将用DAB/DMB完全取代模拟调频广播,在我国广电主管部门的倡导下各地区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媒体的改造,加快新兴媒体的发展。我国广播影视由模拟向数字全面过渡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多样的广播影视数字化新体系。

3.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调频广播发射形式多样化。科技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发展,使我国的广播事业也得到了提升,很多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广播电视行业,为广播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人们收听广播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卫星接收设备、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广播和数据广播等多种手段随时随地的收听广播,在未来的广播事业发展中,广播的服务形式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

四、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数字化的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将成为未来调频广播发射的主流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了发射机可靠性,还能通过通讯接口(RS232/RS485/CAN/TCPIP)在远程进行监控和故障诊断。实现准确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性能良好。为此,我国应加大对广播电视中调频发射机技术的开发,以节省频谱和功率,促进我国电视广播行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金龙.浅谈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及其展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7).

[2] 吕卫,索召和.调频同步广播的最新技术用其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