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精选(九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第1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实习护士;职业暴露;认知调查;干预

由于产科工作的特殊性,实习护士在日常产科护理操作中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血液、分泌物和羊水等,调查显示,实习护士实习过程中职业损伤率高达93.3%[1],因此,实习护士在产科实习阶段是职业暴露最危险的群体,而防护的关键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早期干预。我们对90名实习护士进行有关产科职业危险性认知情况的调查,并有针对性进行预防职业损伤知识的培训,比较干预前后的两次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行之有效的防护知识培训对于实习护士提高产科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及能力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护理专业实习生90名。学历:中专16名,大专56名,本科18名。

1.2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现场调查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介绍填写方法,独立答题。第一次调查后,有针对性对研究对象进行预防职业损伤知识的培训,干预前后分别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

1.3统计学处理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检验。

2结果(表一)

表1实习护士对产科职业暴露知识调查统计表(n=90)

产科职业暴露知识教育前实习护士对产科职业暴露知识了解非常贫乏,教育后实习护士对产科职业暴露知识有显著提高。表1显示,采用干预措施后,调查内容中所涉及各项指标的掌握正确率与干预前比较,P

3讨论

医院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工作场所,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2]。由于产科工作性质有别于内外科,其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和大小便排泄物高污染物中,实习护士进入产科临床实习,环境生疏、工作节奏快,操作时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有害的生物理化因素,存在较高的暴露风险。当前性传播疾病及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严重,实习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实习护士产科职业暴露知识课程设置尚无统一要求,教学效果不一,为了加强实习护士产科职业暴露的自我管理,因此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了解实习护士产科职业暴露的认知现状,并探索便捷有效的临床教育方法。

本文调查显示,实习护士产科职业暴露知识认知状况不容乐观,而实习过程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学习途径,是实习护士想护士转变的前提条件,真正由理论转换为实践的桥梁。如果实习过程中缺少产科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技能,不但使实习护士面临更多的职业暴露危险,而且导致一些疾病的医源性传播。经过产科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后,实习护士的产科职业暴露知识认知状况有了明显的转变,我们认为实习护士入科后应立即进行实习前期系统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使实习护士树立正确全面的职业防护观念,从而安全地完成产科实习。我们在培训时还发现实习护士对产科职业暴露知识需求强烈,部分实习护士反应学校在产科职业暴露知识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因而我们也呼吁积极加强护理职业暴露知识的教材建设,突出实践性,并与产科临床护理特色相结合,使实习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观,满足临床实习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淑兰.妇产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0):58-60.

[2]毛秀英,高凤莉,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2):142-144.

[3]陈华;杨雪英;庞伟鸿; 预防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2.

[4]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李绍英;黄春芳;张云;温忠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7.

第2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 健康促进;职业防护;基层医院护士;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55-02

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性及社会精神性等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不良的职业卫生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了慢性长期性的职业影响和急性突发性的危害。职业危害重在防护,防护的关键重在教育和外界的政策与环境的支持。

健康促进是一种先进的公共卫生观念,它所包含的两大基本要素: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正是职业防护中的重点和难点。自2000年以来,虽然我国对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的研究逐年增加,但针对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的研究却不多。基层医院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限制,其护士的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本文旨在通过对健康促进理念在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中应用发展的阐述,达到保障基层医院护士健康和安全的目的,使护士真正成为公众健康和职业安全的典范。

1 基层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据叶丙莲等[1]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注射、静脉取血及输液中戴手套率13.3%;针刺伤发生率81.7%。陈照坤[2]的调查表明:基层医院护士90.6%认为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我国现行的护理教材及课程设置中,尚未将医院感染护理学及职业暴露的防护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也只侧重“三基”,职业防护和院内感染知识欠缺。由此可见,护理教育在职业安全教育方面是一个薄弱点,甚至是一个盲点。

1.2 职业防护环境支持不足

1.2.1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据调查,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尤其在病人多的情况下,治疗护士在连续操作过程中发生疲劳而极易损伤自己。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护理队伍人员短缺、结构单一、缺乏支持体系和继续教育等问题较为严重[3]。基层医院护士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损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

1.2.2 防护用具不到位基层医院因为经济利益的原因,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如为降低医疗成本,在临床上要求护生在操作前后反复洗手,而不是戴乳胶手套来防止感染[4]。此外,基层医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如建筑设计不合理,未考虑洁污物品、空气净化等卫生学要求;无完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等[5]。在防护用具不到位的情况下,护士会有更多的机会暴露于职业不安全因素下。

1.2.3 防护制度不健全基层医院未建立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未对在职人员定期组织体检;未实行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报告制度,没有专门组织对职业受伤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指导,受伤护士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有的医院甚至连必要的上报资料及档案也没有[6]。

2 对策

2.1 加强护理职业防护教育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接触。加强教育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2.1.1 强化防护意识护士应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转变观念着手,将讲奉献和注重自身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唤起自我防护意识,感悟工作责任,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2.1.2 增设学校教育,重视岗前教育,抓紧在职教育学校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树立防护意识的教育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即开始根植,最后通过集中的职业防护课程进行知识的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7]。实习护生是护理队伍中的特殊人群,应让她们从实习开始即能注重职业防护,使之能有健康的身体和持久实践的能力。带教老师应针对本科室的操作特点做好具体指导,讲解防护措施及发生损伤后的紧急处理等,还应明确告诉实习护生当发生损伤之后应迅速报告。通过校医及医院的联合监测,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对在职护士,医院可采取理论培训、书面考试和技能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狠抓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使护士自觉主动地做好防护工作。

2.2 加大对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

为保障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国家在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同时,大力倡导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8]。

2.2.1 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护士缺编问题的有效缓解将有助于为护士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7],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集中、职业威胁因素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使用护士,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教授护士设计工作流程,减少无效劳动,以保持体力和能量。

2.2.2 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基层医院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改善消毒隔离条件,完善洗手和手消毒设备,购买消毒器械,配备生物安全设备,处理医疗废物等[6]。

2.2.3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包括新上岗护士健康体检制度、在职人员定期体检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职业暴露和感染上报制度等。

总之,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基层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不论在健康教育还是在环境的支持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对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并辅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达到提高基层医院护士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丙莲,朱佩英.基层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69.

[2]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4-45.

[3]李红,贺美华,周玉兰,等.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29-30.

[4]梁爱华,张金华.护生岗前自我防护教育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23-24.

[5]王鲜平,郑静晨.我院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827-828.

[6]亓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J].现代护理,2006,12(6):507-508.

[7]柯永红,杜丹丹,陈靖.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的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05-606.

第3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暴露;机械性损伤;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6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性损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职业的危害因素可以对相应的职业人群的健康以及作业能力产生一定的有害作用。而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常常暴露在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损伤的威胁因素,若不注意职业防护,很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护士,作为医疗事业的临床最前线,受到各类医源性损伤和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医技人员,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因此,通过调查临床中护士机械性损伤的发生率及研讨措施,对临床中损伤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作业能力及作业效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我院工作的200名护士做为调查对象,其中工龄分别在一年以内.五年以内.十年以内.和十年以上的护士各50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发生机械性损伤的次数.操作种类和发生损伤后的处理。问卷共发出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为200份。

1.3 统计学处理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表一显示:在被调查的200人当中,有27.5%的护理人员在被调查年份受到过针刺伤害,16.5%受到过锐器伤害,24.5%受到过玻璃害。并且发现护理人员受到机械性损伤的几率与其工作年限成反比。例如,在所有护理人员中,工作年限小于或等于1年的护理人员受到针刺伤害几率高达15%,而工作年限大于10年的护理人员受伤几率仅为0.1%。由此得到结论,在岗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减少职业性机械性损伤的发生。

3 讨论

护理人员机械性损伤事故高发原因有三:

3.1 与目前国内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有一定关系:如规定要求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皮条必须毁形,甚至要求用后点数和供应室交换,诸如此类的规定在无形中增加了护士接触污染针头的机会,而这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针头使用后不要分离、不要回套而直接放入锐器收集箱”等预防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指导是相违背的。国外众多研究一致表明: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这类行为是导致锐器伤的最常见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避免形成回套针帽的行为,可能会减少相当数量的锐器伤发生。

3.2 与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有关:曾有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而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徐辉等[15]调查26所护士学院校发现98.6%护士上岗前没有接授过系统的职业损伤的防护培训教育。这就造成许多护士违规操作,用过的医疗废物未及时处理到相应的器具中,或者操作未戴手套等等。

第三,与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有关:从调查中发现,随着护士工龄的增长,临床经验的丰富,受到损伤的几率也逐步减小。工作经验少操作不熟练,条理性差的护士受伤率较高

4 预防

4.1 加强相关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采取讲座及竞赛等方式,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变错误的操作习惯。

4.2 制定相关标准:

提供相关的防护物品,制定防护标准。注射器的针头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原因,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性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目前,我国北京等地区的一些医院已开始使用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大力推广真空采血管及留置针的使用,以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玻璃伤中主要是掰安瓿所致,虽然此种锐器伤并无感染的危险,但因其破坏了护士手的皮肤的完整性,增加了其暴露于病人血液与体液的危险,由此看来,采用一种工程干预法使掰安瓿的过程更为安全,可大大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4.3 提高自身素质:

调查发现,年龄轻、经验少、条理性差的护士发生损伤的比例大。因此护士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的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才能自觉执行预防措施:同时,护士在工作中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互相学习,才能有效预防同样原因的职业损伤。

4.4 规范医疗废物处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志(黄色)。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雪英,陈华,李志伟.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防止职业的危险.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3-1264.

[2] 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3]蔡景一,张辰,刘红等.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感染的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464.

[4]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5]方琼,吴蓓雯,蔡明.护生临床实习中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05,5(5):17-19.

[6]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第4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 品管圈; 预防; 护士职业暴露

所谓的品管圈(QCC),指的是在相同工作现场的工作人员,自发自觉地进行品质管理而组成的一个小组,该小组也被成为QC小组[1]。QC小组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环节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以自我启发以及互相启发为准则,对各种统计工具灵活的运用,对于自身在现场的工作,通过动用全员的方式不断地改善以及修正。为了使医疗结构的工作效率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以及降低医疗结构的成本投资,将QCC活动使用到医疗机构中护理服务行业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对于优化护理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3]。鉴于当前医疗机构发生针刺事件比较频繁,从根本上提升本院护士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还有对应能力,从根本上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以及探究更加有效的防护措施,本院有效成立了QC小组并以“防范护士针刺伤事件发生”为主题开展活动,最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感染科护士进行研究分析。感染科护士20名,其中4名主管护士,2名护师以及14名护师;20名护士中本科2名,大专7名以及中专11名;护龄最短为半年,最长为10年。

1.2 方法

1.2.1 组建QC小组 本院QC小组中主要由10名护士组成,其中设立组长1名对QC小组进行全面的管理;再设立书记员1名对小组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小组的成员则是对具体任务进行执行处理,遇到有疑难则可以咨询护士长,小组每周进行最少2次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1~1.5 h。

1.2.2 选择课题 本次活动以“防范护士针刺伤事件发生”为主题,向护理部申报并且进行备案。

1.2.3 选题原因 本次活动选题原因主要如下:(1)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护士对于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还有应对能力,最大程度降低职业导致的危害,对其有效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探索;(2)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体受到了污染针头的刺伤有一定概率会出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接近20多种血液性疾病的传染。本院感染科综合病房在进行相关的医疗过程当中,护士所处的环境经常性处于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当中,如果出现针刺伤则有很大可能会发生感染,对于护士的健康存在着重大的威胁[3]。

1.2.4 现状调查 向本院感染科护士发放“护理人员针刺伤细节调查统计表”共20份,回收20份。在结果数据统计中,其中同一个人可以多次出现不同事件。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在开展QCC活动之前,2010年5月-2011年3月感染科护士针刺伤总次数为130人次,平均每个月出现针刺伤的人数为13人次,月发生率则是65%(13/20)。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细节是:配药的时候出现37人次,回套针头的时候出现21人次,清理物品时候发生26人次,进行注射、抽液或者输血过程中出现15人次,其他原因发生40人次。

1.2.5 目标以及可行性分析 总结如下:(1)本院护士针刺发生概率从65%下降到25%;(2)改善重点目标如下:护士在进行配药、回套针头、清理物品以及进行注射、抽液以及输血的时候;(3)可行性分析以QC方法中相关的计算公式来求出目标值。对本次活动的QC能力拟值为70%[5]。

1.2.6 原因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1)护士的专业培训不充足;(2)在操作过程中不够规范;(3)防范意识不够;(4)患者没有积极配合;(5)医疗的垃圾处理不够规范;(6)相关制度的落实不够全面。

1.2.7 对策制定 具体如下:(1)对于护士的职业教育还有安全管理要更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地制定护士培训计划,对护龄比较短或者是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全面专业的防范知识培训还有相关的考核,让护理人员对于职业暴露所产生的危害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应对能力;(2)护士的操作行为需要规范:对于护士的操作要定时进行培训以及考核,使用医疗利器的时候要注意、禁止整理操作台的时候徒手、注射器以及输液器的针头在使用之后立即处理并进行登记[6];(3)提升护士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及考核[7];(4)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让护士对于职业安全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制定护士的培训计划以及拟定针刺伤的具体处理流程、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等[8]。

1.3 效果评价 针对本科20名护士发放时间为2011年5月-2012年3月关于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表,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效实施QC活动之后,10个月共出现50人次,平均每月发生刺伤5人次,发生率为25%(5/2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QCC活动开展之后,本院护士针刺发生概率从65%下降到25%,实施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QCC活动开展前后护士发生主要针刺伤比较见表1。

3 讨论

所谓的职业暴露,指的是工作人员因为本身职业的原因导致自身处于某种危险当中,护士职业暴露主要指感染或者是某种疾病出现的隐患,护士在护理操作的时候出现针刺伤的概率超过了80%,需要特别注意[9]。通过QCC活动之后护士对于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和应对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会再因此一无所知而导致自身处在危险当中,而且该活动展开之后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0]。

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推行QCC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出现连续持久的改进,提升护士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还有对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呀琨,程敏.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12(9):14-15.

[2] 岑爱丽.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护士暴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9(12):121-122.

[3] 姚智萍.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的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9(6):165-166.

[4] 吴旭琴.规范化管理模式在护理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13(8):112-113.

[5] 冯卫.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2,8(14):139-140.

[6] 杨英.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与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5(16):154-155.

[7] 周芳.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特点及防护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3(4):12-13.

[8] 李雪琴.基层医院护士职业暴露防护不当原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23(21):125-126.

[9] 朱丽君.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分析21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8(22):144-145.

第5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医院护士某些职业暴露及其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实施干预措施前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实施干预措施后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前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职业暴露率为25(140/560)。实施干预措施后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职业暴露率为9.82(55/560)。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比较,P

关键词:综合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9-02

本文通过对综合医院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的高危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护士的针刺伤职业暴露,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实施干预措施前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实施干预措施后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措施前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其中新护士83人,男护士有12人,年龄18岁-55岁,平均年龄45.0±9.5岁。其中10名副主任护师,65名主管护师,85名护师,400名护士。实施干预措施后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其中新护士168人,男护士有18人,年龄19岁- 47岁,平均年龄31.5±7.4岁。其中12名副主任护师,68名主管护师,89名护师,391名护士。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护士在数量、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以前瞻性的调查方法,在建立护士职业暴露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于2013年1月开始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并对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措施如下:组建职业暴露监控小组,由护理科室主管消毒隔离的护士长和感染管理的专职护士及监控护士组成,定期督查各个科室的利器使用的护理规范操作落实执行情况,定期分批组织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职业暴露的统计分析反馈;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对全院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监测登记,建立包括基本信息、一般资料、血源性检验报告等在内的护士健康档案,以便职业暴露发生后快速处理;建立、健全职业安全的防护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包括利器使用方法、利器处理要求、利器操作流程、防护用品使用规定、紧急处理措施等在内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将职业安全纳入到常态化的管理当中,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及考核办法,对低年资护士、新进护士加强重点培训教育,对新护士进行岗前有关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侧重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品及操作环境的培训,定期统计公布相关数据(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和高危操作环节),树立护士的主动防护意识,使护士自觉的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出现针刺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及安全用具,给重点科室护士提供防护面罩、防护眼镜、手套、安全型注射器等安全防护用品,针刺伤发生后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降低职业暴露机会[1]。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未实施干预措施前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职业暴露率为25(140/560),其中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66.26(55/83)。实施干预措施后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职业暴露率为9.82(55/560),其中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23.81(45/168)。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比较,P

3 讨论

职业暴露指的是因职业关系暴露于危险因素当中,导致有可能发生损害到健康或者危及到生命的情况。护士职业暴露,指的是护士在护理活动的过程当中接触到有毒物质、有害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等,从而损害到健康或者危及到生命的情况。护士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而针刺伤是导致护士出现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针刺伤对护士的职业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建立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体系,提高职业防护教育,建立标准预防体系,有效预防血传播疾病。通过对低年资护士、新进护士重点培训,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完善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发挥监督作用,履行监督、管理、制度的职能,规范护士护理操作行为,避免不良操作。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操作,细化操作流程、加强高危操作环节监督,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2]。本研究显示,实施干预措施后的职业暴露率明显低于实施干预措施前的职业暴露率。

综上所述,综合医院对护士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可最大限度的减低职业暴露,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第6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护理职业安全是现代医院及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的危险群体,尤其是刚步入临床的新护士,缺乏实践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一种极大的潜在危险。为了解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暴露情况,寻求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作者对本院护理人员共119人进行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护对策,开展新护士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职业暴露情况调查119人,均为女性。年龄:18~54岁,平均33岁。学历:本科9例、大专41例、中专69例。2005至2007年新入院护士31人,设为培训组(A组);2000至2004年新入院护士25人,设为对照组(B组)。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姓名、年龄、学历、来院时间、科室及职业暴露情况(包括危害物名称、暴露部位、程度及次数)。有效问卷率为100%,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见表1。表1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调查情况(略)

2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本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针刺伤、切割伤、直接接触及心理性损伤四个方面。两组进行比较,B组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而同一护理人员可发生多次或多种职业暴露,据调查结果统计25人中共发生职业暴露109人次,其中针刺伤的发生率最高,25人有22人发生47人次针刺伤,发生率达89%,高于美国1998年HomryHB的针刺伤61.1%的年发生率。

2.1针刺伤的发生情况

针刺伤主要发生在输液完毕拔针处置时,针头使用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抽血后处置、整理用后针头时。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为新来院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职业防护知识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等。

2.2切割伤的发生情况

主要发生在瓶盖开启、折断安瓿、清洗器械、清理破碎玻璃等过程中。切割伤主要原因为操作不当,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2.3直接接触的发生情况

主要发生在各种管道护理、抽血、输血、助产、切口处理、分泌物处理时。操作前未带手套、口罩、护目镜,污染物直接或飞溅到操作者眼睛、口腔及鼻腔。

2.4心理性损伤

随着医疗环境的恶化,医护人员得不到社会的尊重,病人无理取闹,甚至发生殴打事件,使年轻护士身心受到伤害。

3讨论

本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新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是导致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地开展新护士岗前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的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防护技能,降低和控制护理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举措[1]。

3.1培训内容与方法

内容包括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培养、职业暴露危害性教育、护理职业标准预防知识及防护技能等。培训方法采取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演示、现场教育等形式,并通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调查职业暴露发生率,评价确定职业防护培训效果。

3.2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

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在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的同时促进护士群体的健康,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3.3护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

大部分新护士对护理职业防护知识了解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本院对新来院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中重点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且有目的针对几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专门的防护知识培训[2]。(1)物理损伤所致的职业危害:针刺伤、刀、玻璃切割伤除对皮肤组织损伤外,还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2)生物损伤所致的职业危害: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中明确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因此,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体液和血液等污染物,均可通过皮肤或粘膜引起传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3)心理性损伤:由于生活、工作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年轻护士常被病人歧视,并且遭受人格侮辱等,均可导致心理性损伤。(4)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及防护技能培训在强化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防护措施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对针刺、切割等利器损伤,首先是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正确使用或处理各种利器物,如针类的使用和去除中可借助其他器械设备(如持针器、血管钳),避免双手直接接触针头,并有准备、有计划地保护针套或去除针头,不得手持针头或利器随意走动或徒手传递,不单手回套针帽。在开启安瓿瓶及铝制瓶盖时,可用纱布保护或尽量应用新型开瓶工具,如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护士研制的国家专利产品药瓶开启器,即轻便又安全。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首先应规范操作,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实施双向防护,应戴手套,接触前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洗手。佩带面罩、护目镜、口罩,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污染皮肤、粘膜,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发生意外暴露时,应及时正确处理,降低感染风险。如皮肤意外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搓洗冲净;如病人的血液、体液溅入眼睛、口腔,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皮肤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碘伏消毒伤口,用无菌敷贴包扎,伤后<48h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伤后立即采集血样作病毒血清检查,若确定被感染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尽早的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在预防心理性损伤方面,主要是培养年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遇到事情沉着冷静,对待病人主动热情、理解包容,同时学会宽慰自己,这样能有效地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损伤。(5)护理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效果评价经过理论讲课、操作演练,现场教育和临床实践,并经过考核、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下降(总暴露率从往年的47.25%下降至18.91%),达到预期目的。

随着医疗环境日趋复杂,作为担负护理工作任务的护理人员,将面临着更多的职业性危害。而岗前培训是新护理人员实现角色转变,以良好的心态走向护理工作岗位,提高护士素质的重要举措,并在护理职业安全防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斯,杜贤德,朱宗明,等.湖北省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中国健康教育,2000,16(6):34.

第7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风险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48-02

1前言

急诊科部门是医院接待患者重要窗口,在医院占据重要位置,属于疾病种类最多、突发性疾病、抢救管理、患者医护人员走动最为密集的科室之一。由于该科室大部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缓解痛苦进行治疗时,忽略自我保护,由于此类患者检查内容较少,停留时间较少,了解患病情况较少,设备等不断变换,护理工作者会受到各种危害,同时还会对工作人员的心理、生理造成影响;该职业感染疾病概率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合理措施进行自我保护,严格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确保生命安全。

2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性分析

2.1暴露性感染

护理人员对急诊病患进行抢救时,会零距离触碰病菌,导致护理人员成为高危性患者,属于潜在性患者。同时护理人员会在未完全了解患者实际情况时进行抢救工作,进行急诊抢救时,时间较为紧迫,是没有时间让护理人员实施自我保护工作,所以会提高病菌感染的可能性。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的感染病毒有:禽流感、流感病毒、HBV、流行病菌等。

2.2不规范操作

由于急诊科中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工作比较繁琐、忙碌会违反护理原则,以及会存在不规范操作,还有部分新来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经验较少、操作方法不够熟练,进行紧急护理时未有足够时间带口罩、手套以及不使用相应的防护用具。给予患者使用的针管、针帽或存在弯曲的针管,未按照相应规定洗手,还存在用护理服擦手等不规范行为等,都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损伤。

2.3生物感染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工作时,时常触碰到各种细菌、生物细菌等,如护理人员不重视自我保护,不但会形成直接感染,还会形成传播介质。生物感染主要途径是:空气传播、手、口间接性感染;直接接触受到感染。

2.4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质

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抢救工作时,面对各种疾病患者,进行抢救工作时,常常不能进行较好的预防措施,如:突发性流血等。抢救时,患者血液有可能会溅到护理人员眼、口、鼻等部位,同时护理人员手中的细小伤口也会对身体造成直接影响,使细菌直接感染到身体,危害身体健康。

2.5防感染意识较为薄弱

护士人员薄弱的防感染意识也是造成职业感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或抢救工作时缺少防感染意识,又由于医院按防感染措施不健全,导致护理人员在开展急救工作时未形成良好的防护习惯,也不熟悉各方面防感染程序,出现意外性职业暴露事件也不懂得怎样处理,导致不安全原因不断增加。

2.6物理性影响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因素中物理性影响因素较多,如:①利器损伤,利器主要指治疗所用的医用设备,有剪刀、手术刀、缝针等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针伤同时也是急诊护士职业常见危害因素,其中包含有血液、液体病原体接触,该传播比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危害要大,利器损伤可以传染二十几种疾病。但部分护士进行工作时都会受到针扎的可能性[1]。我国属于HBV疾病较高区域,如被该病原体触碰到,至需要微小病菌就能将病毒传染到人体中。由于急诊科患者较多,护士整体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工作压力较大,从到导致针刺几率逐渐加大。所以,针刺对护理人员危害性较大。②非电辐射带来的危害,护士进行救治工作时,时常用到的心电监护设备、呼吸设备以及除颤设备,如存在操作失误或机械老化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被烧伤或电击。除此之外,进行消毒工作时,除了要与紫外线进行接触,还要与臭氧进行接触,其对皮肤都会带来较大损害,会致使眼角膜受到伤害,皮肤出现红斑等。如长期吸入过多臭氧,会引发呼吸系统过敏,严重会出现肺水肿、胸闷等症状。

2.7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是救治患者的主要窗口,同时也是抢救生命的按主要干线。这里的患者患病情节较为严重,患病凶猛,患者家属情绪较为暴躁、急躁,如患者抢救较为渺茫时,家属就会将救治责任退给急救人员,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治疗人员或护士上,导致护士人员心理、生理遭受较大伤害。长期情况下,会让护士对工作环境造成恐惧感,工作压力加大,会导致急诊科人源流失。

3暴露性防护措施以及应用进展

3.1提高护士操作意识

要加强护士操作意识首先要提高利器防护意识,此项措施较为繁琐,急诊护士人员工作时要谨慎对待,尽量采用一次性医护用品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结束后利器应将其放在相应收容器具中,放置时不得把利器头对准容器外部,不能把利器头部这弄弯、折断[2]。帮助患者换药或开启药物时,切忌双手要带上手套或垫上纱布,预防因玻璃割伤手部,致使病菌入侵。护士操作利器时,如:针管等,头部方向不应对准人体,防止出现损伤[3]。护士人员需要进行急救工作时,要穿戴整齐,如:鞋子、衣帽、口罩物品,预防患者可能发生流血现象,血液溅到口腔、眼睛内,同时还可以防止体液喷撒,如醉酒患者意识不清晰,出现呕吐现象,此时就要佩戴防渗漏医用口罩,隔离衣服。

手部清洁防护操作,护士接触患者、分泌物质、血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佩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即可脱掉手套清理手部,如护士人员手部存在划伤现象时要佩戴双重保护手套。由于抢救患者数量较多,检查室、放射室、治疗室等各个科室都要放置医用手套,便于护士人员更换[4]。护士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前期都要清洗手部,清洗次数应在5次以上,并使用肥皂进行清洗,清洗结束后用消毒纸去擦拭,如护士被利器弄伤,应使用清水或肥皂进行冲洗,并在受伤部位的近处或远处进行按压,切忌不能在受伤上方位置进行按压,这样有助于挤出按血液,然后使用含量为3%碘伏实施消毒,并贴上无菌药物按,防止伤口感染[5]。

3.2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急诊护士工作环境,结合急诊部门工作特性,改善护士人员的工作环境,缓解其工作压力,在工作中给予护士最好的工作环境,合理调配医院资源,多增加护理装置,通过有效、合理的安排上班时间,体现工作制度的科学性,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休息[6]。同时医院要给予急诊科护士工作上的支持,多鼓励、激励,在实际生活中要多问候、关心,还可以利用放假时间组织活动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提高护士人员工作激情,确保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7]。

3.3加强心理辅导

医院陈佩、王伟、马杰等医院人员[8][9][10]应加强急诊科护士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其应变能力,如护士人员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无法获得缓解,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11][12]。欢快的心情是工作的动力,相关管理人员应给予护士更多的关爱,消除其工作压力以及各种不利原因,给护理人员建立沟通桥梁,舒缓内心压力,提高身体免疫功能[13][14]。教导护士学会自我调节、放松,保持最好状态投入工作中,降低职业暴露因素,严格进行护理操作工作,转换砸工作条件[15][16]。尤其要注重新护士培训工作,降低职业暴露风险[17][18]。

3.4提高职业暴露培训工作

①提高急诊科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成立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预防职业暴露性制度、估量风险、预防程序等等[19]。并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将相应制度落实到现实中,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医院要给予重视,重视护士教育工作,并改善工作环境,配置合理预防设备,合理安排工作[20]。降低患者非必要放射性治疗措施,避免护士因工作忙碌出现错误,以及引发不必要的损伤,降低职业危害因素[21]。②提高护士教育培训工作,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护士职业暴露因素时常伴随在身边,因此提高职业暴露培训工作非常有必要,首先要明确培训内容,如:国外护士防感染手册、急诊室基本防护知识、职业暴露防护制度等一整套防护理论知识,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医疗人员进行防护解说,开办讲座,同时可以派遣部分护士人员对外考察、学习,学习规范性护士操作手法,并为培训新人奠定基础,详见图1[22]。

出现事故后观察实际情况纠正错误因素,降低危害

制定防范措施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因素填写相关报告

图1危害因素培训流程

4结束语

目前,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因素越来越多,逐渐受到社会关注[24]。医院相关管理人员也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应对,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利器因素、物理因素、疾病感染因素、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生物感染、液体感染的因素[25]。护士职业暴露性因素以及各种损伤,都需要医院与护士人员相互配合,重点加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培训工作,加强护士人员心理素质,规范护士操作步骤,完善工作环境,将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冬华等.外科护士对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12).

[2]杨振华.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对策[J].工企医刊.2011(04).

[3]李秀芝等.加强感染科实习学生职业防护教育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4]庞月芳等.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9).

[5]付芳等.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0).

[6]姚娟.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2(01).

[7]朱琴芬等.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

[8]陈佩等.急诊科护士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5).

[9]王炜等.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6).

[10]马洁等.护士职业暴露因素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11(10).

[11]马春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01).

[12]王月丽.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减少针刺伤[J].中国实用医药.2010(06).

[13]周卫等.护理职业风险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09).

[14]陈小等.2004~2008年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5).

[15]席晓凤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医疗前沿.2010(03).

[16]朱琴芬等.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

[17]徐丽.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26).

[18]梁柳珍.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0).

[19]黄绍容等.急诊护士潜在的职业暴露及防护[J].海南医学.2010(03).

[20]李文莲.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08).

[21]王亚娟.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0(36).

[22]裴义.临床护士针刺伤研究现状与防护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3).

[23]梁柳珍.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0).

第8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护士职业暴露是指护士由于职业关系意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污染的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导致感染或者损害健康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手术室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每天都得暴露在各种各样的的危险因素下,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同时艾滋病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手术室护士正面临严重威胁,所以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提高防护能力,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已成为医疗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职业问题。通过1年对手术室护士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为职业安全防护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室护士40人,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学历:中专10人,大专18人,本科12人。职称:护士12人,护师15人,主管护师13人。从事手术室工作时间:1-5年13人,5-10年15人,10年以上12人。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匿名填写,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及次数,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的实施情况以及防护措施的执行。

2 结果

标准预防率只37.5%,防护用品的使用率50%,锐器伤的正确处理80%。

3 暴露的原因及分析

3.1意外损伤

86%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其中手术刀片刺伤6次、手术缝针刺伤8次、注射器刺伤5次、手术器械刺伤10次。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直接传递刀片、缝针;手术室护士术中频繁传递刀、剪、针、钩,术后处理器械等极易刺伤、割伤或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因此其职业危害发生率高于医院护士年人均0.98次[1]。手术室护士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污血贱到皮肤或眼睛,可怕的乙肝、丙肝、艾滋病传播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都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污染的机会。

3.2物理因素

骨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术中X光定位使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经常受到X射线的照射,防范不力,严重影各脏器功能,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作为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手术室集中了各种监护、抢救设备及器械,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于此,如电动吸引器、生命监护仪、麻醉机、吸引器、电凝器、电钻等,外加空调声、麻醉报警声、骨科手术时骨锤敲击声、板锯的拉动声及仪器的移动声等。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刺激严重干扰着肌体的正常代谢,使护士免疫力下降,大大的增加疾病感染的机会。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3.3化学因素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报道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试剂的污染不断侵蚀人类的健康。作为密切接触酒精、碘伏、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种类繁多化学试剂的手术室护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会引起过敏性皮炎、结膜炎。甲醛可以引起职业性哮喘,大量接触可以导致肺水肿、职业性皮炎,有大量资料报道,因甲醛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不少人患上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丧失生命。 转贴于

3.4心理、生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无规律性及手术要求高度注意力集中,加上人力资源不足,使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疲惫超负荷运转中,造成行动准确性下降,动作协调性差,思维判断失误,影响手术病人的安全

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创伤重、病情急、变化快,手术室护士要掌握手术病人的急救措施并进行手术的配合,必须争分夺秒投入工作,使她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急诊手术不分白昼,工作连续性强,生活极不规律,手术室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节奏快,病人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诸多因素导致身心疲劳,使得她们心理负担沉重。部份护士因长期高度精神紧张,导致月经失调、神经衰弱,工作倦怠。

4 应对措施

4.1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在手术室护士中,不同工龄,职称,学历的护士在对已知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病人执行操作时没显著差异,而对未知的或未检出的病人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比低职称,低学历的护士明显要执行得好。所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应从医学院的学生做起,对年轻,经验少的护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4.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室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护士在接触血液操作前应带好手套,有研究报道,发生针刺伤时手套能挡住50%的血液进入伤口,这样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围裙,护目镜能有效地遮挡血液体液的飞溅。分离刀片用钳子夹住,传递器械时应使用无菌弯盘。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缝针应丢进不可倒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统一焚烧。

4.3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士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规范各项操作,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相互学习,养成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职业暴露。

4.4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每位手术室护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年体格检查一次,建立锐器伤报告制度,锐器伤处理流程,每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做好心理疏导,追踪其健康状况,发生感染及时治疗,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4.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有研究报道,受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能降低81%的HIV感染。可见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发生暴露后应冷静,立即做如下处理,用流动水或肥皂水冲洗皮肤,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及时向院感科汇报登记,进一步化验检测处理,必要时请相关专家评估,指导预防用药,并加强暴露后心理辅导,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不容忽视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威胁护理人员的健康,医院应高度重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引起的医院感染,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及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范化管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关注自己的健康,明确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预防的,应提高自我防范力度,遵守操作规程,提高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第9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04-02

笔者通过调查该院2009~2011年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发现常规操作中低年资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远高于五年工龄以上工作人员,其中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次数最多。经调查分析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针对危险因素我们制定了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调查方法

对全院在职护士及实习护士进行监测,所有人员调查前均在医院经过标准预防、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置流程培训。新聘护士和实习护士培训时间为2 h。

1.1 新聘护士和实习护士培训情况调查

1.1.1 新聘护士和实习护士院前培训情况见表1。

1.1.2 培训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培训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为掌握(能正确操作学习内容)、熟悉(操作中2~3项内容不正确)、了解(操作中4~6项内容不正确)、不了解(操作中6项以上内容不正确)。见表2。

1.1.3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统计 职业暴露人数实习人员高于工龄5年以下人员,工龄5年以下人员高于5年以上人员。见表3。

2 危险因素分析

2.1学校教育缺失,防范意识淡漠

曾有学者报道,对国内26所护理院校调查,结果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教材[1]。我们在对实习护士培训时调查发现,因学校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或仅作为考察课,学生未经过认真系统的学习,导致学生对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缺失,防护意识淡薄。

2.2环境生疏

由学校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工作环境、作息时间、工作方式、周围人群均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由被关注者变为关注别人者及怎样尽快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怎样处理护患关系等问题接憧而来,这些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均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频繁更换科室、接触不同的专业操作、心情紧张、工作繁忙为操作失误埋下隐患。

2.3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实践经验不足

学校教学是分项操作,单独训练,进入临床以后,许多操作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发生,因操作不熟练导致失误,发生意外伤害。

2.3.1针刺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主要与相关的工作行为有关,如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另外,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拔出针头后未及时置于利器盒内;玩弄使用后的注射器等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2.3.2安瓿、利器等割伤 掰安瓿时因用力不均匀导致玻璃破碎;徒手掰安瓿均可致玻璃割伤。徒手传递利器、处理使用后的刀片等是发生切割伤的常见原因。

2.3.3防护用品使用不当,造成皮肤黏膜暴露 因经验不足,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患者体液、分泌物喷溅,而未使用防护用品,造成皮肤黏膜暴露。

2.4带教老师的原因

带教老师经验不足,工作繁忙,不能做到放手不放眼,不能很好预见危险,指导不到位,不能预防意外发生。

3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3.1加强培训,增强预防意识

有调查显示,有37.13%的人被针刺伤后感到无所谓,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2]。实习护生进入临床科室前,我们集中进行4个学时的相关知识培训,列举实例进行指导,模拟现场训练,分析危险环节,强调预防在职业暴露中的重要意义,增强预防意识。

3.2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

假设任何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潜在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3.2.1戴手套,接触以上物资或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手套 由于手套具有弹性,当含有血液的针头刺破手套时,手套会对针头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可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50%[3]。

3.2.2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穿防渗透隔离衣 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该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有可能污染工作衣时穿防渗透隔离衣或防水围裙。如手术过程中、供应室刷洗器械时、护理呕吐患者等。

3.3遵守操作规程,安全处理锐利器具

绝对不用针帽套使用过的针头,确实必要时必须单手复帽。手持锐器行动时,要避免将锐器面对他人,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尽量就近并正确丢弃使用过的锐器,操作后及时处理,不要留给他人处理。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不徒手捡拾碎玻璃。

3.4 认真洗手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4],每次操作后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脱手套后,即使手套表面没有破损,也应该马上清洗双手。

3.5预防免疫

建议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抗体消失的人员,注射乙肝疫苗。

3.6加强带教,减少意外伤害

合理安排实习人员,避免过于集中,配备有资质的老师进行带教。护生进入实习科室后,带教组长利用2~3 h的时间带领大家熟悉科室环境、物品摆放、重要操作及疾病特点等,使大家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

4 体会

护理工作是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险性职业,加强实习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保障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 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2:110-112.

[2] 张镇静,周丽荣,林征,等. 综合性医院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57-59.

[3] 李映兰. 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 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