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乡下人家作文精选(九篇)

乡下人家作文

第1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乡下人家,虽然没有我们城市这么美丽壮观,但是,它也有其独特的风景,下面就让我来走访一下乡下人家。

我来到一户人家,看见那小小的房屋前搭着一个瓜架,上面早已结出了一条条长的短的丝瓜,那些瓜藤像爬山虎一样爬上屋檐,好似把整个房子都笼罩在其中,青的瓜,再加上那绿藤和绿叶,就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门前场地上的花儿,有芍药、凤仙、牡丹、鸡冠花、大丽菊,听这家主人说,这些花儿是按季节顺序开放的,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平凡中又带着几分高贵,还不时的传来一阵阵扑鼻的香味。

鸡或者是猪,乡下人家总是要养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一定会看见几只母鸡和一只雄鸡带着小鸡们在食盆里啄食,小鸡们一边吃一边叽叽喳喳的叫着。还有旁边的猪圈,里面一头头小猪可爱极了,有的吃有的睡,很悠闲。

我又来到了田野,看见一群孩子在嘻戏,有的在旁边的小河里洗澡,有的在爬树,有的在割草,还有的在藏猫猫,快乐极了。

第2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我奶奶家住在乡下,所以奶奶家可以称为一个地道的乡下人家。

风和日丽的一个早晨,我和爸爸到奶奶家去玩。刚一进院门就被奶奶家的院子迷住了。才过了几个月,整个房子都变了,原来那些枯枝烂叶,都开出了非常美丽的花朵,它们好像在看着我笑呢!还有以前那些死黄土,看上去都不能种菜了,可经过奶奶这位能功巧匠的修整,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变得越来越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这里有杜鹃花、月季花、玫瑰花等,远远望去简直就是花的海洋,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绵缎那么的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样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令我难以忘怀的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和哥哥们钓龙虾。奶奶家旁边有一条河,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河底的沙泥,也能看到河里的龙虾,有时还会有鸭子游戏水中!钓龙虾很简单,只要用绳子绑住竹竿,在绳子的另一头绑上一块生肉,就会有龙虾上来,我们刚没放下几分钟就觉得什么东西在轻轻地拉着绳子,原来是两只肥肥的大龙虾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们准备的生肉,郝强哥哥装着一副有学味的样子说:“现在已经时机成熟了!”于是就一拉竿子,把那两只不知死活只顾吃的大龙虾给钓了上来。我们怕这两只大龙虾逃走,就拿了一个大桶放上水,再把它们放进去。好不容易钓上三个龙虾,我们把它们洗干净让奶奶煮一煮,当吃到那些龙虾时,我有说不出的兴奋,因为那是我好不容易钓上来的。

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是非常有趣的。

第3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山重水复皆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寨石林,位于马渡乡石林社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里地形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石林形态各异,景色绮丽多姿。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活跃着欢蹦乱跳的野生动物,鸟语花香!

这里有令人心跳的独石桥,有神秘莫测的山洞,有盘根错节、高耸入云的参天古树。绿草幽幽,怪石嶙峋,如人形,如鸟状,如狮貌,如虎啸,如猴观,如狼嚎,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

站在山顶鸟瞰,山下景物连同半个天空尽收眼底:茫茫田野,绵延远伸;农舍毗邻相接,恬淡自然;小河弯弯,一路欢唱。穿梭于小寨石林之中,畅游于蓝天白云之下,幕天席地,让人真切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林南山麓下,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河面便掀起层层鳞浪,野鸭扑飞,游船来回,青林翠竹,深谷一线,堪称和谐完美。

春夏之际,漫山遍野鸟语花香,万紫千红,一派生机勃勃;秋天,红彤彤的野果把整个石林染得通红;冬天,小寨石林粉妆玉砌,一如马渡人的洁白无瑕……

如果你还没有饱够眼福,还可以穿峡口,登百丈,游烟登山,逛浪洋寺,涉鲁班河,过老林壕……

乡间民歌暗飞声,散入天地满乾坤

宣汉县马渡乡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川东民歌之乡”,这里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出口便是民歌,声如天籁。乡间小路上,牧童们牵着牛儿,悠然自在地唱着民歌,婉转的歌声夹杂在牛铃声中,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河边洗衣的妇女手拿棒槌拍打着衣服,嘴里哼着民间小调,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她们美丽的倩影,叮咚的水流为她们伴奏。田间地头,劳累的人们席地而坐,用手打成拱形放在嘴边,对着对面的人“哎”一声,接着,那边也传来一声“哎”,接着双方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起歌来……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这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康定情歌》,就出自马渡乡百丈村人李依若之笔,曲调婉转,韵律优美,感情真挚,抒发了马渡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渡乡也因这首歌而一举成名。除了《康定情歌》,还有《苏二姐》《打夯歌》《石头号子》《草鞋歌》《薅秧歌》《送情郎》《红军歌》《采茶歌》《祈福歌》《慈母歌》……这些各具特色、淳朴自然、内容丰富的民歌,是马渡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4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第5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我爱家乡的夏夜,爱家乡的戏台,因为那饱经苍桑的戏台曾藏匿了我童年时多少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夏夜总是那么醉人,繁星闪闪,流萤点点,带着淡淡花香味的立夏安静的笑着。我的奶奶可是个老戏迷了,夸张点说,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我奶奶。因此,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什么《白蛇传》呀,《女附马》呀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可奶奶却依旧绕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奶奶说,听戏就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心想,真的有这么妙吗?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戏只是许多人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看台上那些穿得五花八门的人咿咿呀呀的说些“外国话。”

再大些就觉得戏好听了,有韵味了,就跟奶奶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静静地听,轻轻的哼,默默地看,找寻着,欣赏着,沉醉着,就像到了天堂。即使身上被蚊子“亲”了,也满不在乎。可调皮的我也不会长时间安静坐着看戏。坐在台上一会儿啃冰棍,一会儿嗑瓜子,等到冰棍啃完了,瓜子嗑光了,就干脆溜之大吉,来到邻篷的小柜前看提线木偶。这木偶本就是我最爱看的剧种了,一个个精灵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诙谐有趣,可不多时,又被奶奶揪着耳朵提回去了。回想起来,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看戏说的那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听,听,听风的笑声,云的歌唱,戏的曲调;看,看,看月的舞蹈,叶的流泪,白蛇的舞袖。小时候最爱看《白蛇传》这一出了。特别是素净的白蛇,白色的衣裙泛着古意,低低地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悲剧,它让我夹杂在羡慕、愤怒、痛苦的情感中不能自拔,自失起来------

一朵饰花就是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戏台就是一个美妙的精灵,它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能抓住你我的心。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满目泪潸,精彩的武生对打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也许正是戏曲迷人之所在!

第6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我爱家乡的夏夜,爱家乡的戏台,因为那饱经苍桑的戏台曾藏匿了我童年时多少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夏夜总是那么醉人,繁星闪闪,流萤点点,带着淡淡花香味的立夏安静的笑着。我的奶奶可是个老戏迷了,夸张点说,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我奶奶。因此,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什么《白蛇传》呀,《女附马》呀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可奶奶却依旧绕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奶奶说,听戏就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心想,真的有这么妙吗?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戏只是许多人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看台上那些穿得五花八门的人咿咿呀呀的说些“外国话。”

再大些就觉得戏好听了,有韵味了,就跟奶奶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静静地听,轻轻的哼,默默地看,找寻着,欣赏着,沉醉着,就像到了天堂。即使身上被蚊子“亲”了,也满不在乎。可调皮的我也不会长时间安静坐着看戏。坐在台上一会儿啃冰棍,一会儿嗑瓜子,等到冰棍啃完了,瓜子嗑光了,就干脆溜之大吉,来到邻篷的小柜前看提线木偶。这木偶本就是我最爱看的剧种了,一个个精灵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诙谐有趣,可不多时,又被奶奶揪着耳朵提回去了。回想起来,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看戏说的那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听,听,听风的笑声,云的歌唱,戏的曲调;看,看,看月的舞蹈,叶的流泪,白蛇的舞袖。小时候最爱看《白蛇传》这一出了。特别是素净的白蛇,白色的衣裙泛着古意,低低地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悲剧,它让我夹杂在羡慕、愤怒、痛苦的情感中不能自拔,自失起来------

第7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首先,到每家每户去发灯钱,那是用来买纸、浆糊等。

其次,就是领头的准备在当天晚上要祭佛的食物。领头的要在一张大约有10米长、6米宽的板上准备食物。必须要准备的是,各类剪纸,五谷各一碗,鲜花,必须是山上的花才可以,也是五盘;各类的糖果几十盘,这可以自由发挥,是最麻烦,需要有新意;再有就是需要猪头一只,这在活动完了以后,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到一小块。

再次,定日子。因为每年正月,是小镇的雨季,经常都是细雨飘飞。我所在的洋中村是正月的二十一这天。当天,祭坛的活动不受天气的影响,如果在晚上有雨,灯会就必须改期。

第8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关键词: 90年代 乡土小说 文化价值

在90年代以前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乡村一直以宁静沉稳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之中,给那些在现代城市文明中摸打滚爬的精神漂泊者以心灵上的抚慰。然而,9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市场经济模式的慢慢推进使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以牟利为特征的农业商品经济所取代,以土地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民“土地情结”也逐渐淡漠,土地文化意义的嬗变反映的是农民文化心理的深刻变化。这些社会现实必然被那些对乡村深切关注的作家看在眼里,落在笔下。因此九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面貌也出现了新变,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相悖。具体来言,可以将这些价值取向分为三类:对乡村文化的怀恋和感伤,对乡村之恶的鞭挞讨伐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构建和追寻。这三方面的价值取向看似互为矛盾,有时却在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中都能找到影子。所以这三方面的划分并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有时统一于同一作家精神世界中,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作家对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价值取向不断发展着的精神轨迹。

一、对乡村文化的怀恋和感伤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就不乏身居官场却怀恋乡村淳朴宁静的田园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讴歌乡村田园风光、赞美乡人热情善良的田园诗歌。在现代文学30年中,废名、沈从文、汪曾棋等人也执著地以抒情笔调描画他们心目中诗意美好的乡村世界。只是怀乡题材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几乎不占据创作主流,诗意抒情风格在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中也一直被现实主义排挤处于边缘位置。

90年代的乡土作家或出身于农村,或经受过农村生活的洗礼,在血液里流动着对乡村的割不断的情感联系。他们通过赤手空拳地奋斗,带着征服文坛的骄傲,闯入了曾经让他们仰望的城市。但城市环境的嘈杂、人心的浮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利己主义都让他们难以适应,他们痛苦彷徨,乡村的诗意美好又召唤着他们。但是总归是回不去了,也只有在作品中,才能让他们有短暂的平静,这使许多作家选择了讴歌乡村美和善的书写方式,从乡村生活中寻找精神慰藉,表达出对乡村文化的怀恋和对商业文化的拒绝。因此,对乡村文明的怀恋与感伤是伴随着对城市文明的鞭挞批判同时进行的。像张炜的《家族》、《柏慧》、《外省书》,贾平凹的《土门》、《高老庄》、《怀念狼》,张宇的《乡村情感》、李佩甫的《黑蜻蜓》、迟子建的“北极村”系列,刘庆邦的《鞋》等,都明确地体现出这一文化价值取向。

在张宇的《乡村情感》中,他说:“我是乡下放进城里来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已经二十年,线绳儿还系在老家的屋梁上。在城里夹紧着尾巴做人,二十年前的红薯屁还没有放干净”、“城里的街道很宽,总觉得这是别人的路。”[1]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进城的农村人对城市文明的排斥与不适,虽然逃离了农村苦难无望的岁月使他们欣喜,但骨子里乡下人的情感认同,又使他们总觉得这个钢筋混泥土堆积、光环笼罩的世界是别人的,唯有故乡的风物人情才能让他们找到根。繁华的都市终究不是灵魂的归宿,破落的乡村才是。无论离故土多远,线绳儿都系在老家的屋梁上,浓浓的乡情总拉着他们回望乡土。

在对乡村美和善进行深情怀念方面,迟子建表现得最为突出。她在《亲亲土豆》、《秧歌》、《两个人一匹马》等作品中,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自然美景和平静生活,塑造了远离现实尘埃、充溢着人与人之间的真美善的“北极村”意象,散发平静冲淡的艺术气息。作品中的宽容、忧郁以及与现实的距离感,与沈从文的“边城”系列作品有着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较之张宇、迟子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土门》则显得相对复杂些。作品叙写了处于城乡之交的“仁厚村”在城市现代文明的挟裹下无可奈何地逐步走向消亡的过程。在表现这一进程时,作家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与历史发展大趋势相悖的种种愚昧与落后;另一方面,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伴随着城市向现代化的迈进,充满田园牧歌般诗意的乡村文明必然会不断被蚕食,乃至毁灭。作家以感伤的笔调,抒写了变革时代的历史要求与乡村文明的情感矛盾,从这一矛盾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贾平凹对乡村文明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以及对乡村文明日益衰颓的忧伤和怅惘。

二、在现代文明观照下对乡村之恶的鞭挞与批判

当许多作家沉浸在对家乡梦幻般的赞美之中时,有那么一些乡村的“逆子”们以冷峻的态度揭露出乡村肌肤上那些表面艳若桃花实则溃烂腐败的“毒瘤”来。这些“毒瘤”已成为阻碍乡村进步致命的病因,只有拔除它们才能使昔日的故土在历史的潮流中不被淘汰。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启蒙为己任的作家笔下,他们对乡村之恶是那么的焦灼与痛心。

在90年代一些作家的冷峻地审视下,“恋乡情结”发生了变化,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了农民愚昧的生存状态,写出了他们逃离土地的痛苦挣扎。刘震云曾说过:“我的故乡没有任何让人兴奋的地方,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一片的繁重和杂乱。从目前来讲,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拒绝多与接受。”[2]也许这一代人承受了过分沉重的生存压力,对土地的仇恨如潮水一样淹没了萧瑟的荒野。他们的这一“恨乡情结”反映了90年代部分乡土作家对乡土文明中愚昧麻木、封闭落后和封建性思想残留的认识和批判。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所有存在者的存在都栖居于词语”。韩少功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借用“词典”这一新奇的叙事框架,对马桥人的方言口语进行透视,目的是为了“发现隐藏在这些词语后面的故事”[3],以实现对马桥人精神状态乃至国人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在作品中,作家拨开隐藏在日常口语方言上的云雾,揭示了隐藏其下的马桥人性格劣根性。这里,举几个简单的词便可看出一二来。在“马桥人”的语言中“狂”或“怪”,代表着才能与智慧,而漂亮、美丽的事物却成“不和气”或“怜”。这其中暗含着对美好事物的贬低,对消极丑陋的肯定,马桥人的生存怪相也显露无遗。“夷边”、“晕街”等词语则折射出的是马桥人自以为是的中心主义以及对城市文明的拒绝。这使我们不经意地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时隔七十余年韩少功在批判国民性方面和鲁迅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

90年代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既使农民身上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得到释放,又让我们看到了秉承了几千年小农经济及其文化心理的乡村和农民出现了一些与改革进程不相适应的落后性。当乡土作家们紧扣90年代的改革现实,对落后传统展开剖析批判时,乡土小说便呈现了理性精神。那些在土地上艰难前行的乡亲们,他们既秉承着大地的厚重与踏实,又背负着传统的痼疾和落后。这些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作家们正以他们沉痛的笔触唤醒我们的国民:只有摆脱自身愚昧麻木,我们美丽的乡土才会融入历史前进的潮流中,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三、精神家园的构建和追寻

如果说中国90年代乡土小说理性批判精神来自于对现代化正面价值认同的话,那么对理想精神家园的构建和追寻则产生于乡土作家对现代化负面效应的反驳。面对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人性堕落的怪现状,部分乡土作家毅然决然寻找精神故园,重振人文精神。按照一些学者的划分其精神家园有三类,即以实为代表的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张承志为代表的向心灵信仰的回归,以张炜为代表的向“野地”的回归。

实将目光转向传统儒家文化,旨在从传统中寻找真正的精神力量。他的《白鹿原》通过对植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伟大人格精神的塑造,表现出重塑中华文明的强烈渴望。他对儒家文化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作家重点描画的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白鹿原的族长白嘉轩,另一个则是白鹿原的圣人朱先生。白嘉轩作为白鹿村的族长,是中国宗法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就是实践儒家思想的一生,他是仁义的象征。作者反复描写他那挺得很直很硬的腰,以此象征他的人格和力量。但他既是传统优秀人格的艺术典型,也是传统文化负面的自觉维护者。他对田小娥的残酷迫害,对祠堂的维护,显示出了儒家文化对人性的摧残。而朱先生这个近乎圣人的人物身上则集中了传统文明的一切精华。他对世事的洞若观火,对民众的关心,他的未卜先知的能力都使人赞叹惊奇。在文本中作者并不回避对传统文化负面的理性批判,但作者的批判正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这些正是我们民族迈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财富。

对世俗的鄙视,对国人缺乏心灵信仰的忧虑,使张承志将目光投射于数百万生活在中国一隅的回民所信奉的伊斯兰哲合忍耶教,从那里寻找通向终极关怀的钥匙。《心灵史》中包含着作者对信仰的坚持,他用“庄严而虔诚的文字描述了用自己的生命义无反顾地殉教以捍卫自己的心灵自由的哲合忍耶教派的两百年间的牺牲和流血、剿灭和屠戮写就的历史”[4]。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那些从异域而来的回族子民,日以继日地躬耕在田地里,报答他们的只是维系生命的粮食,但物质的贫瘠并未使他们自怨自艾以至于放弃对信仰的崇尚,他们从来没有停止对人道人性的追求,从来没有抑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血性反抗。张承志从这群挣扎在生存边缘却仍坚持崇高信仰的回民身上发现了与世俗世界判然有别的牺牲之美和圣洁之美,这是在城市文明中唯利是图的人们身上所没有的。《心灵史》是一部主观性极强的史,但它同时又是对人生意义思考的“心灵史”。这就是张承志在自由的回归长旅中,对中国未来寄托的希望。

在《九月寓言》里,张炜将自己融入野地的思想注入了其中,读罢作品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民间的野性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气息充盈在艇鲅这个小村的空气中和泥土里,渗透在小村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张炜试图把乡村生活还原到原始状态,这里村人的生活状况并不富足,地瓜是他们主要的食粮,然而他们的精神状态却总是流露出无忧无虑的自在。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小村所有生命力的强健,这种生命活力来自野地。一方面《九月寓言》在对“野地”充满诗意的描绘中加以肯定,另一方面作家也写出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代表着野地精华的小村的侵袭。工区的黑面肉馅饼、热水澡堂、胶靴、皮带使一些年轻人做出了逃离这片土地的行为,给小村带来了恐慌。张炜曾坦率地说:“假使真有不少作家在一直向前看,在不断为新生事物叫好,那么就留下我来寻找前进路上的疏漏和遗落了的东西吧。”[5]在这里张炜真正把野地看成自己的灵魂栖息地,通过原始生命力在大地上无拘无束生活的描写,由此迸发出对泥土的热爱。

在多元共生、物欲横流的境况下,90年代的乡土文学能够在文坛独树一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无疑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作家以他们对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思考在作品中向我们传达着这种多元的价值定位,他们或批判乡土文明中的丑恶落后,或大力褒扬乡人的淳厚,乡村的诗情,也有一些作家不对乡村做简单地一刀切的褒扬或批判,他们另起炉灶构建自己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从传统文化、宗教理想、融入野地中以期达到对世道民心的警醒,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但是比较现代文学时期鲁迅、废名和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寄寓的深层文化精神,90年代乡土小说思想意蕴显得略微单薄,艺术追求也略微粗糙。但我们相信乡土文学必然会不断创新,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多元的艺术追求开辟出一条更加辉煌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张宇.乡村情感[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刘震云.整体的故乡与故乡的具体[J].文艺争鸣,1992(6).

[3]韩少功.马桥词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张承志.美则生,失美则死[J].环球青年,1994(11).

[5]张炜.美妙雨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6]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7]贺仲明.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袁园.文化视角下的90年代乡土小说[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

[9]伍世昭.文化价值取向的三个面相——中国九十年代乡土小说一瞥[J].理论与创作,1997(6).

[10]成方.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第9篇:乡下人家作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乡土文化;有机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乡土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积累关于本乡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历史文化素材,如用专门的素材本(或电子文档)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见闻感受,收集历史文化知识、民俗传说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和家乡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同时,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小记者去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对家乡生发出更深厚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找好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人文的熏染。如品九龙茶、观看东江瀑布时,可以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让学生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欣赏地道的采茶戏,聆听采茶歌时,可以介绍相关的民情风俗,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等。

二、点击“风景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家乡不可多得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开阔其创作思维。

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教师可以组织“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品读历史古迹的韵味,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以此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提笔行文时,就能够文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因为有了真情实感,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会更具灵性,更加生动。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古往今来的诗篇佳作,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历代文人,如古代的文化名人等在家乡生活或游历时写下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借鉴其写作方法,在赏读中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与诗词中的家乡相比较,领会诗作的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借鉴精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