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藤野先生教案精选(九篇)

藤野先生教案

第1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东亚岛国日本,原本是毗邻欧亚大陆的贫瘠、落后的国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登上了飞驰的资本主义列车,一跃成为东亚强国。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轰轰烈烈的甲午战争随着北洋水师的覆灭而告终,一纸《马关条约》将中国一步一步化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殖民地,一时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曾经在古老的世界上傲踞群雄的中国,犹如经历着一场猛烈的暴风骤雨,风雨飘摇,危在旦夕。

然而,此时的中国,究竟在做些什么呢?)

(地点:东京上野公园。周树人上。

画外音:戊戌之失,令人愤慨而无奈。祖宗之法固然当变,可变向何方?农工、医药之学,乃人之根本,救国以人之根本,当为明道。求学不易,自当把握其时,可以拯黎民于水火,全余报国之志。)

(两日本人上,对花下一群大辫子的中国人指指点点。)

日甲:看哪,支那人!

日乙:真的?看他们那辫子,哈,哈,真美丽。

日甲:瞧他们多么得意!

日乙:一群浑浑噩噩的家伙!

日甲:看呀,他们还在向我们展示那健美的身躯呢。啐,有了那标致得很的辫子,他们便以为自己可以做大臣了。

(周树人循声看去,一群梳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正在樱花树下嬉戏打闹,声音大得震天,不觉吸引了许多路人的目光。他们纷纷这样嘲骂着,那些人却没有一点反应,仿佛没有听到一般。周面露怒色,但并没有走上前去。)

日甲:嘻嘻,哈哈,支那人都是聋子!不,他们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哈哈,牲口,一群牲口一样的人,他们没有生活目的,天天都可以在酒馆、戏楼和那洗澡的有女人按摩的地方找到支那人的踪迹,多么好的一群人!多么好的民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日本人的嘻笑声越来越大。)

(周树人画外音:一天天过去,这样恶毒的诅咒吞噬着我的神经,那仿佛食人一般的阴影笼罩着我,挥之不去。他们嘲骂你的民族有多么劣等,他们仿佛一边拿尖刀顶着你的喉咙,一边在嘲笑你的懦弱——可是你却无法反驳他们!东京的酒馆、戏楼里面晃荡的辫子不就说明了一切!当你面对那样一帮浑浑噩噩的人时,你又怎么挺起胸脯对他们说“你们错了”?这莫不是他们肆意侮辱我们的最强劲的理由!民族尊严的蛀虫!令人深恶痛绝的蛀虫!我的自卑向烈火一样烧来,啊,我不堪忍受。让人黯然的东京,快些离去罢!)

(火车声)

周(画外音):我最终决定去仙台。那里很偏僻,对求学本来没有什么好处,却能够避开那些梳着辫子游荡的蛀虫了。

(画外音:下一站,日暮里,请旅客保管好个人物品。)

周:日暮里?陡然想到那自鸣得意的家伙们,不知他们还能得意多久。唉——我应当为他们悲哀了。

(仙台)

周(视排课表):血管学,神经学,骨学,藤野严……似乎很有名。

(铃声)

(众学生坐好,一片寂静中藤野上——他的领结戴歪了,且外套上浸着油污。更让人注目的是,他没有仅仅拿讲义和教材,却夹了大大小小许多本厚重的书籍。)

藤野(将书放在讲台上,略顿):我就是那个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众学生:哈哈哈哈哈……

(藤野不语,目视众学生。他们仍然在大笑。)

生甲:这个,这个藤野严九郎……哈哈哈……他终于记得戴领结了,哈哈……还有,他的外套好像洗了……

生乙:真干净!哈哈哈……

生甲:嘿,嘿,藤野先生,今天是不是讲衣服的御寒作用呢?若是把衣服穿得太马虎,要得关节炎的,哈,哈哈……

(教室里一片喧闹,周树人面色严肃,恍如此事根本没有发生。藤野严依旧目视众学生,直至他们停止大笑。)

藤野严:介绍过了,我们开始上课。

(众学生只得安静。)

藤野严:首先我向大家介绍解剖学的历史。这些书,就是已知的,一切关于解剖学的著作。

众学生(刚才大笑的学生除外):什么?!

藤野严:是的。而且,其中有好几本是中国译本。就是说,中国人将它们翻译成中文,我们再翻译成为现在的这些书。

众学生:他们,他们还会做这些?

藤野严:他们做了,如果没有他们的翻译,也许我们还会晚些触这些书。中国人几乎是和我们同时接受解剖学的。

(一片嘘声。藤野严只作不见,周树人的眉头拧得更紧了。)

藤野严:我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别的意思。也请诸君相信,我藤野严说的都是关于学术的话。

众学生:啊……唔……

(周树人画外音:藤野先生的话让我有些震惊,也无端地有些感激。然而这感激是脆弱的,这些话似乎没有说过一般,他们并不相信!想想看,他们又怎样去相信呢?仙台在我之外尚没有中国人,可中国人不学无术的名声却扬远了,我又能说些什么?这解剖学的功课更让人厌恶,天天除了机械地背记,几乎无事可做——数年之后,只怕成木偶人矣!我真不知应当不应当学下去。于是,我对功课马虎起来,也不再那样充满激情地追求什么了。)

(一天下午)

学生:周君,藤野先生找你。他要你带着讲义。

周:好的。

(周来到藤野严办公室。藤野先生正伏案疾书,旁边放着一个人头骨,和许多杂乱的资料。)

周:藤野先生。

藤:周君,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周:大致可以的。

藤:拿来我看!

(周将讲义交与藤野。)

藤野:以后一周给我看一次,行么?

周:好。

藤野:我过两三天便给你。你住在6号房罢?

周:是的,先生。

藤野:好罢,我托人送给你。明日便是周末了,不要忘记看书。

周:好的,先生。

藤野:你走罢!我还很忙。周末愉快。

周:您也是,再见,先生!

(几天后)

(周公寓,有人敲门)

周:山口君!

山口:这是藤野严先生托我给你的。

周(打开,有些惊愕):啊!

山口:我一路上也看了。唉,藤野先生对你真的很用心,不要叫别人知道,否则又要有人说些无聊的话了!

周:谢谢。再见。

(周关上门)

山口:这真是个古怪的人,他为什么总是如此无礼,总是如此懒得和别人说话,为什么如此不屑于别人的关心?我做错了什么事吗?

(周树人房内)

周:想不到,藤野先生批改得这么认真。早知道的话,我是不是应该再做得认真些……不不,这本就是一门无趣的学问,若不是它可以治病救人,可以拯救我的祖国,我又何必来学?……藤野先生,真对不起!

(几天后,课堂)

藤野:周君,跟我来。

周:好的。

(众学生望其背影,不满之声起。)

生甲:那个姓藤野的每次都给他补课?

生乙:他是不是对中国人情有独钟呀?

生丙:不许这样说藤野先生!

生乙:我说错了吗?每次周树人的作业都比我们的**道道多些,写的评语也多些,他又总找他补课,还总要看他的讲义!

生甲: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太不公平了,他给藤野严好处了吗?

(藤野和周树人听到了他们的话。藤野不动声色,周略有局促。)

藤野:我叫你来,主要是谈谈你的解剖图。

周:……哦。

藤野(引周来到桌前,拿出他的解剖图):你看,这条血管稍微移了一点位置了。事实上它应该在这里——当然了,你这么画美观些,可是解剖学不是美术,要按照实物去画,明白了吗?

周:我知道了,先生。

藤野(笑):就这些了,你不用这么紧张,周君。

周:我没有,先生。

藤野:周君,我觉得你总不喜欢和我说话,也不喜欢和同学们说话。他们欺负你了么?因为你是中国人就你,这是不该的,如果他们真这样了,你要告诉我。

周:谢谢,他们……他们……他们并没有的。

藤野:……是么?那么你要尝试和他们交流一下,这对你的日文也是有帮助的。

周:我会的。

藤野:唔……那……那你走罢!

周:再见,先生。

藤野:再见。

(画外音,周树人:藤野先生似乎真的关心我。不仅我觉察到,连那些日本人也感觉出来了。藤野先生为了我背负那么多流言蜚语,我到底应该不应该有些报答?我很矛盾,而随之而来的考试也就到了。也许是亏得藤野先生的帮助,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颓唐落下多少功课,为了藤野先生,我竟也努力记了些,因而没有落第。不想考试之后,一场风波降临到了我头上。)

(学校张榜处)

众学生:哎哟!那个姓周的支那人及格了!

生甲:他是不是知道试题了?

生乙:他是不是作弊了?

生丙:姓藤野的漏题给他了!

生甲:不行,太不像话啦!支那人还能及格,那还学什么?不行!

生乙:我们写信吓唬吓唬他!非要让他承认不可!

生丙:对!有道理!

生甲:咱们走!

(周公寓,敲门)

周:你好。

邮递:周树人君。您的信。

周:……我的信?呃……

(周关门,读信。)

周:“你改悔罢!”

周:……(读信)

周:这,这是怎么回事?我想起来了,正是我的分数。对,对,那些人说的是我没有不及格的事!

周:……他们说我知道题?他们说藤野先生漏题给我了?

(周面露怒色,穿衣出门。)

(第二天,教室)

山口:你们太不像话了!

生甲、乙、丙:为什么?

山口:说,这信是不是你们写的?

甲乙丙:不是!

山口:别装了!前几天我在你们那里看到它来着!

甲乙丙:……就算是我们写的,又怎么样?

山口:你们凭什么说周君漏题了?

甲乙丙:就凭他的分数!

山口:他的分数?中国人就不准及格了?

甲乙丙:支那人及格,那才是天方夜潭呢!

山口:你们怎么能这么说!谁跟你们讲的?我看周君好得很,一点也不想你们说的那么卑鄙!

生甲:你总给他说好话,是不是你漏给他题的?

山口:你?!

生乙:就是!支那人及格,肯定不是自己的本事!

生丙:你帮他说话,就是叛国!你是不是大日本公民?

山口:你们……你们真是不可理喻!

(山口愤然离开,生甲乙丙*笑)

藤野(面色严峻):什么,他们真的给你发了这样一封信?

周:是的。这是他们的信。

(藤野读信)

藤野(击案):何其侮辱之甚!

周:是的。他们怎么能这么说!先生……

藤野(摆手):你不用说了。你放心,我一定让他们向你赔礼道歉。周君,这不是你个人和他们之间的问题,而是学术上的一种歧视,这种民族观念是科学研究的大忌。他们这样做,对于学术不会有任何好处,反之,让你蒙受冤屈。我作为你的老师,有责任制止这种行为。你不必说什么,我知道我该怎么做。

周:……谢谢先生。

藤野:你去罢,我会去办。你等着他们来道歉就是了。

周:好的,谢谢先生!

(过了几天,周公寓)

(敲门)

周:你们来这里干吗?

生甲:我们来……

生乙:周君……

生丙:那封信能还给我们吗?

周:……

生甲:我们收回我们的信,也收回我们说的话……

生乙:希望周君不要将信外传,希望周君能……

生丙:退还我们那封信,包括……如果你复制了的话……

周:……(将信给生甲)

生甲:谢谢周君……

(周关门。)

周:藤野先生!山口君!我不知道那几个人怎样硬着头皮来这里道歉,我却清楚你们做了什么——你们在努力扳正一些事情,尽管这些不会给你们带来任何好处,但为了我——为了和你们不相干的中国人的名誉,为了学术,你们还是这样做了。你们想让日本人清楚,中国人不是,不是低能弱智的人,中国人也有智慧,更有尊严,可是——这件事情结束了,另一件事情也许就会开始,中国人的形象不是这样能够抹煞的,只怕我的思绪,就要改变了……

(教室)

(正在播放幻灯影片)

生甲:哎呀,杀中国人!

生乙:他们给俄国人做侦探,哈,跟俄国老子一样傻!

生丙:瞧他们那样儿,那辫子都散架了,活像没梳头的丫头!

(众笑)

幻灯声音:

中国侦探:哼,要杀就杀,要剐就剐,怕什么!

众围观的中国人:哎哟!哎哟!好哎!

中国侦探:哼——啊!(枪声响起)

(围观的中国人一片哄笑)

(教室里也一片哄笑)

生甲:支那人就是这德行——尽装英雄,其实都是草包!

生乙:他们一点也不怕下次杀到自己?

生丙:所以说,他们比牲口还笨!

(周树人愤怒地看着他们,青筋暴起,却仍没有说话。)

幻灯声音:

中国人:刚才你看见杀侦探了没有?那叫一个热闹呀!

另一个中国人:哎哟,我没看见!真可惜。

日本人:嗨,开路的干活!

解说:就这样,大日本枪毙了俄国的走狗,再次见证了大日本的永胜不败。

生甲:好呀!

生乙:痛快!

生丙:好!好!

(周树人忿忿离开,众人仿佛没有感觉他一样。)

(夜,周树人公寓)

周树人:中国人就合当这样死?他们可以为别人效劳,为别的国家“牺牲”,多么悲壮的行为!这简直让人耻笑!殊不知俄国在侵犯我们的土地,他们如果胜利,会怎样压榨我们的国民?呜呼——无法可想!国民有多么愚弱?这是在心灵上的,他们没有民族自尊,没有国家忧虑,他们只计较个人的得失!看看那一个一个为新政流血牺牲的人们都换来了什么罢——哄笑,哄笑,还是哄笑!看看他们笑得有多快活罢,那侦探在笑日本人,中国人在笑我们的同胞,而那些日本人却在笑他们——所有参与这事的、麻木的中国人!一个国家的前途,难道要让这些人破坏?这让我愤怒,让我的热血在燃烧,我不能容忍这一切。从东京到仙台,从中国到日本,这一切我看得太多了。只有和他们一样,我才会继续我的沉默。行动起来罢,我应当思考怎样改变——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中国人,而中国是弱国,所以他们有兴国安邦的责任!

是的,只有改变他们的思想,他们才能不再继续这愚蠢的行为。

(周树人铺开宣纸,奋笔疾书:)

(藤野先生办公室)

周树人:藤野先生,我决定不学医了。

藤野:什么?你不是及格了么?

周树人:对……可是我不喜欢这门课……

藤野:真的……我很遗憾,周君,我一直想要把你教成一个优秀的医学家,给中国送进一些科学技术,这是我的份内之事——起码我觉得是这样。那么,你要去学什么呢?

周:我去学……去学生物学。

藤野:生物学么?也许,也许这是你正确的选择——(面带悲伤)可是,我教的为医学准备的解剖学之类,对生物学没有多大作用。

周:不知道,但是我会记得您的。

藤野:我也是。(拿出一张照片,在背面写字)

藤野:惜别。周君,作为我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我希望你能给我些纪念——仅仅满足我一个自私的要求,可以么?

周:说吧,先生!

藤野:我希望你能送给我一张你的照相。真的……这样我能时时记起你来,记起我教过一个中国学生,而他会传播我的知识到中国去,让我的绵薄之力为解剖学的传播做一点贡献。

周(感动):先生……可是,我适值没有照相了……

藤野(凄然):是么……那,你到东京后,一定要寄给我啊!

周:我会的,先生。

藤野(与周拥抱):周君,希望你能够学好生物学。生物学也是很有用的一门学科。

周:谢谢先生,我……我会的。

藤野:那么,再见罢,周君!一路顺风!

周:再见,藤野先生!

(周树人离开)

(山口家)

山口:周君,你决定要走了吗?

周:是的,我决定去东京。

山口:去东京做什么?那里鄙视中国人的人更多。

周:是的。

山口:那你为什么还要……?

周:这个,其实我……

山口:我知道你不愿意和我说话,周君,无论如何,我会为你祝福。我要让你知道,日本人并不都是歧视支那人的,支那曾经给日本许多帮助,这一切我们不能忘记。

周:谢谢你。藤野先生也是这样。

(周、山口握手)

山口:周君,再见了。希望你在东京还能记起这里。

周:我会的。山口君,再见!

第2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既然“问”如此重要,教者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问”的艺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针对个别,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全面了解学生,以便在备课及授课时“心中有数”。因此,教者要多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等,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及引导,从而做到既面向全体,又针对个别。教者在设计及提问题的过程中,应把较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给“学优生”回答,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而难度不大的问题则多安排给“学困生”作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以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向上的斗志,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紧扣教材,精心准备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实现“问得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要紧扣教材,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难点,这是设问的核心任务,也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区分主次轻重,抓住重难点,避免问题的纷繁琐碎、不分主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共同探讨知识的融洽氛围中,将知识逐步掌握。如《藤野先生》一课,要使学生理解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教者就可根据课文内容依次设问:第一次见面,藤野先生留给我怎样的印象?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些?旁人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我对藤野先生有怎样的感情?你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像这样可以抓住重点,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学生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把握时机,适时而问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怎样问、如何问,教者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1、“问”在兴趣之时。学生兴趣的激发是课堂充满活力的动力之源,学生一旦对疑问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会主动、积极地去解开疑问。比如,讲课文脉络时教者只讲到即将解开谜底前的瞬间,学生由于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要了解故事的结局,而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2、“问”在关键之处。问题只有问在关键点,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者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意地给学生制造“麻烦”,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障碍”。当学生试图搬除这些“障碍”时,也就意味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思考及突破,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时就很注意提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发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的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巧抓时机、富于艺术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就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四、换位思考,精于启发

课堂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问题的设计和提问,这样不仅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让他们摆脱束缚,放开思想,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在发现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处于快乐和谐的学习气氛之中。或许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转不过弯,难以找到答案,每当这时,教师要注意随机引导点拨,为学生的思考“牵线搭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的实质点”,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3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藤野先生》一课,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 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引导学生读中质疑

一开始上课,我就引导学生要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力争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 ,读通、读懂。学生通过朗读、浏览、速读、精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章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文章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文章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将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有选择的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读中释疑

我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自己找到答案,有难度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我再加以点拨。通过再次朗读课文,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知道了文章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京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们自己阅读,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在思想上有了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这一课,内容多,篇幅长,还比较难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分析课文时,由于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不一样,内容也就不一样,我就力求抓住文章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成功体验。我在“吃透”教材,提出关键性问题的同时,还力求“吃透”学生,提出适度的问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原则启示我们:备课不但要备“大纲”、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但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的感情,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畅;而且还要注意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差异;知识面的宽与窄、回答问题时的心理状态等,从而结合学情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重点部分,我尽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并提出适度、精确的问题,次要部分采用引读、过渡或自由读等的方法一带而过。这样既能使长课文在规定的课时分析完,又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避免了课堂上的面面俱到而导致的顾此失彼,看似什么都抓住了其实什么都没有抓住的现象。

三、帮助学生读中感悟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文章深层次的东西学生挖掘的力度还不够,此时,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辅导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读关键段落、句子,帮助学生挖掘文章字面背后藏着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文章开头所描写的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和表达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没有一点联系,对文章也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呢?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的句子,帮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反语和夸张,将讽刺之意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由此还可以看出来,文章还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并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推动学生读中升华

第4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一 打好基础,回归书本,注重知识内在联系

政治课试题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复习巩固知识,这样才能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这条“藤”,密切联系课本找出与书本相应知识点这个“瓜”。一条藤可以长几个瓜,一则材料也可与多个相关知识点挂钩,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教师要允许、鼓励发挥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维,但不能读懂了题意,根据自己的见解,泛泛而谈,因为政治课的开放题,不管内容怎样变化,都必须要求在书本内找到它的“根”。因此,“顺藤摸瓜”,有的放矢,根据材料回归教材是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关键。如我班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同学们在议论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方坚持“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商品是可以买到的”;另一方则坚持“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双方各自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以试图说服对方。

提出问题:(1)你对这两种意见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2)你参加这场辩论后有何哲学启示?

首先要对号入座,回归教材。物美价廉可以买到(藤)价值,使用价值,供求关系(瓜);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藤)价格由价值决定(瓜);不同的意见哲学启示(藤)意识能动作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瓜)。再联系教材、联系材料、联系现实,展开论述,精心组织答案。

解析:(1)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首先,价廉物美的商品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买到的。“价廉”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低于价值,“物美”则表示某种商品使用价值好,质量高。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淡季或供过于求时,可以用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到;二是如果个别企业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产品在市场上就有降价销售的空间,从而使消费者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其次,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商品的价格毕竟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不可能背离价值太远。(2)第一,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对同一事物如果限定了认识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认识虽然不同,但又可以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矛盾是对立统一,要学会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价格和价值、价值规律和规律的表现形式、物美与价廉、现象与本质等都是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排斥的,看问题应该用两分法、两点论,不应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用一种现象去否认另一种现象,这都是不可取的。要破除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思维定势,学会辩证思维。

二 和谐教学,鼓励创新

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作为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持不同观点,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不明白问题不应责备,而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迸发出新奇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营造这种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那些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急躁,更不能指责,要肯定其敢于发言的精神,使学生消除“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对那些解题思路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时,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而应课后再和学生共同探讨;要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善于引导学生从正面、逆向、纵向、横向等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灵敏性,实现创新的目的。

三 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第5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器人;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06-03

随着现代机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作物栽培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集机械化作业、自动化栽培设施、人工可控环境等尖端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农林类高校纷纷开设“农业机器人”课程,尤其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诸多专业课中,“农业机器人”是农业机械领域最新技术水平的代表性课程,是机械设计、控制技术、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运用,因此,开展“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的研究和探讨,快速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对于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校相关专业本科和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分析“农业机器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农业机器人课程的知识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目的和定位

“农业机器人”课程是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专业面向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前沿课程,它主要讲述农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目前各种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基本组成和应用状况。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前世界各国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机器人,把握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高新技术,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建立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空间。本课程在农林类高校的大机械类专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是诸多课程知识点(机械设计类、机电类、信息控制类)的集中体现和有机融合,又是后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前期的直接专业训练和前期预演,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图1所示。

二、知识和评价体系

“农业机器人”课程知识体系基于现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徐丽明主编,《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日本)近藤直(日本)门田充司(日本)野口伸译者:乔军,陈兵旗,孙明等,《农业机器人(全2册)》,第1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同时还有根据“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小组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教案。它由概论、农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分析等循序渐进的几部分内容组成,在知识的传输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在“农业机器人实验室”进行和到吉峰农机杭州分公司参观,考核评价体系本科生和硕士生要求有所区别,“农业机器人”课程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三、教学要求和模式

“农业机器人”课程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同时开设,课时分配、重点难点、目标要求、评价标准等均有所不同。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求比较如表1所示。

四、教学成效

“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通过2012、2013两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如表2所示。

“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探讨充分体现了以技能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类高等人才办学宗旨,其在课程目的和定位、知识和评价体系、教学要求和模式以及教学成效上,以应用为主的本科生和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生均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学校唯一的一支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又几乎一致,然而,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根据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农业机器人实验室”的不断建设,“农业机器人”课程的软硬件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今年有望编写出新的适合学校特色的“农业机器人”教材,“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也将日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徐丽明.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日]近藤直,门田充司,野口伸共,著.农业机器人I·基础与理论[M].乔军,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必须强化训练。学生只有不断的思考问题,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有时或许自己没有意识到。如果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者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时常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授人以渔,永远受用无穷。

学生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比较异同训练

俄国伟大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所有理解和思维的根本,人们正是通过进行大量的比较,来获取世界上的一切信息。"所谓比较,就是把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其相同与不同之处。“比较”在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对问题的思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应用非常普遍,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它不但对理解性的问题比较适用,也适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和“一面”一文都是重在写人,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归纳出了篇课文的不同:其中“一面”记录了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过程,表达了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进步青年的重要思想,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作的,经过对其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进行描述的;“藤野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无民族因素方面的偏见,作者并不完全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描述,而是选取了一些相关教学过程的时机来表现。在课文的总体结构上,“一面”课文主要以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交往为线索来组织素材,从正面入手写作;“藤野先生”一文主要是从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作为思想感情发展的线索,运用了大量和藤野先生相关的辅助素材,进行侧面衬托。经过比较后进行分析,这两篇文章一样写人,但结构上各具特色,风格各不相同。

二、逆向性思维的训练

由于牛顿对往下掉的苹果进行了逆向思维,苹果为何不往上掉,由此万有引力定律被牛顿发现了。实践证明,利用正向思维对一些问题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逆向思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思维方式,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课文阅读中老师应该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思维。

三、发散性思维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方面考察,可以得到不同的见解,表明了不一样的思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某一特定问题找到许多种不同的解答结果,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发散性思考和理解的情境,找到另外的途径,求取新的解答方法。

当同学们在写作时的思维定势,不开阔思路,单薄内容,这是因为发散性思维不够。以”水滴石穿”为例,同学们通常只能联想到恒心、毅力,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水””滴””石””穿”四个不同的方面找出不同的思维,同学们能够归纳出以”弱能胜强”或”柔能克刚”;不能忽视”小”的力量;要敢于面对硬敌;顽石是不难攻破的等等观点,这种思维有利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想像性思维训练

创造新事物是想像在头脑中不断加工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像力,因为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然而概括世界上所有的又是想像力,是人类进步,和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想像思维的练习。如课文“皇帝的新装”,教师应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对皇帝的性格适当的进行想像:在游行完毕后皇帝通常会想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同学们有的想像皇帝在受到欺骗后便恼羞成怒,到处派人捉拿欺骗皇上的骗子,可是骗子早已烟消云散了。有些人想像皇帝受骗后会责怪小孩子,可能会将小孩子抓来并责问其为什么不说假话,从而让皇上显得昏庸至极。经过如此一来想象性思维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想像思维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五、系统化训练

把各种有关材料归入某一特定的顺序,纳入某一特定的体系即为系统化。所谓系统化的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的使用,即在真正理解和熟练掌握了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知识结构,采用各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进而掌握其知识体系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活知识。

总之,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锻炼的一项重要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化的思维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卫灿金. 语文思维培育学[M],语文出版社,2001年

第7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只懂如皋方言的89岁老人

4月的一天,记者赶往如皋市如城镇,采访了这位传奇老人。当记者敲开她位于二楼的门时,伊藤颤颤巍巍地走来,她一手拿着扑克牌,一手开门,笑着说:“我在通关呢!”原来,她每天会和自己玩一把扑克牌。她的家虽然简朴,但是收拾得干干净净。

“二战时刚到中国,我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后来就跟着身边的护士学习,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会写字,也会说中国话。”伊藤老人对记者说。伊藤郁子今年已经89岁了,她的脸上时常带着笑容,每当记者用普通话与她交流时,她总是很茫然,伊藤的女儿对记者说,现在母亲只能听懂如皋方言。“我来如皋有六十年了。熟悉我的人都喊我伊藤。”她说,当年那段曲折的风雨人生路,现在看来,都是过眼云烟。“我在中国挺好的,现在我是一个幸福的中国老太太。”

“我来中国是为了赎罪,为了替日本人还债,日本人欠你们的太多了。”在伊藤郁子的讲述下,我们了解了她传奇的一生。

死里逃生的难忘记忆

伊藤是在二战将近尾声时来到中国的。之所以会参与到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跳江事件中,首先是因为她有着为人类健康和和平奋斗的梦想。“我1925年出生在日本北海道附近岩手县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伊藤管治是岩手县农林局专员,母亲是地道的家庭妇女,我在家排行第三,从小爱游泳,水性很好……”

1945年,20岁的伊藤从日本盛冈市的“红十字会”护士学校毕业,被派往中国东北,在“中国东北第一陆军”野战医院当护士。在那里,她见识到日军对中国人的残忍,心中总是充满愧疚。跳江事件发生时,她抱住一块木头,纵身跳进激流,瞬间就消失在滔滔江水中,她在江中曾绝望地挣扎。“我当时就在想,我才20岁,日军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我不能死,我要将功赎罪,替他们还债。”她说,当时自己凭着一身好水性,与风浪搏斗了三个多小时后,才死里逃生游到岸边。“当时日军已逃得无影无踪,我就剃光头发女扮男装混进逃难人群,两天后被医疗救护队收留,于是投入到抢救伤员的行列……”

伊藤说,她在加入医疗救护队后,她护理的一名截去双脚的年轻战士临终前,将身边唯一的苹果给了她作为感谢。“我的眼泪簌簌而下,那不是一只普通的苹果,是滚烫的中国心。”转眼,抗日战争结束了。此时摆在伊藤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返回日本,另一条是留在中国。“我想念父母,但当眼前浮现日军挥舞大刀屠杀中国百姓的凄惨场面时,我很内疚,这笔血债日本人子子孙孙也还不清。再想到中国军人收留自己,并教自己学汉语写汉字的情景,我想,我就留下还债吧!”就这样,伊藤留了下来,成为牡丹江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

伊藤回忆道,在牡丹江野战医院,自己很快成为骨干,并曾用自己的O型血挽救了17名中国军人。解放战争后期,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周保中到医院看望伤员时,还专门接见了她,“称赞我是日本的女中豪杰!”

“我25岁时被调至山西康复医院,然后在那里遇到了我的爱情。”伊藤说她在那里遇到了前来疗伤的如皋籍战士宗序定,他当时是公安中央纵队第一师第三团的一名军官。两人一见钟情,一年后,当其他的日本女兵都申请回国时,伊藤则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同年与宗序定喜结良缘,次年生了一个括泼可爱的女儿,1954年,他们一家三口回到江苏如皋县城定居,伊藤在县人民医院外科当护士,从此扎根于此。

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伊藤省吃俭用,掏钱为困难病人买鱼买肉改善伙食,多次无偿献血抢救农村病员的生命,自己则一天天消瘦,体重最低降至60斤。“消息传到当时县长魏志田耳里,魏县长拎着红糖、鸡蛋、猪油来到医院看望我,并吩咐院领导‘限她一周内吃光,不许转送他人’。”伊藤说,自己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好评,院领导号召大家“远学白求恩,近学伊藤郁子”。

伊藤还向记者讲述了她与周围人之间的一段往事。十年浩劫中,有造反派要闯进医院揪斗她这个所谓的“日本特务”。当时70多名病员和医务人员齐刷刷挡在办公室门前阻止。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人都护着她说:“伊藤是有功之臣,要揪就揪我好了。”在场的人一起保住了伊藤,伊藤从内心由衷感谢如皋人。

愿中日世代友好

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之后,当年的11月底,伊藤郁子办好回日本探亲的手续,在阔别了27年后,她第一次回日本与亲人重逢。当时日本媒体对这一事情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

“当时84岁高龄的母亲接着我哭得死去活来,她说,家里条件比中国好,回来就好了。”伊藤回国探亲的消息惊动了整个日本。档案资料显示,当时日本东京的几家报纸均在头版头条做了报道。“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首相府接见了我,他说如果我愿意回日本定居,他代表日本政府衷心欢迎。但我始终微笑不肯表态。”

伊藤说,事实上,那时自己已经决心提前回到中国。“病榻前,年迈的母亲苦苦相求,求我回去定居陪伴她最后的岁月,但是我不会离开中国,因为那里有我的丈夫和女儿,有我的事业,有数不尽善良的中国人。”伊藤对母亲说:“我不能制造第二次骨肉分离!”就这样,在1973春节前夕,伊藤含泪辞别了亲人,于除夕之夜奔回到了在如皋的家。“中日建交以后,我5次回日本探亲,每次都提前回来,因为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1994年,伊藤的丈夫宗序定去世。1998年,日本的“红十字会”寄来慰抚金及一张表格给伊藤,通知她携带子女回日本定居,日本政府分配住房,并安排专人照应她的晚年生活。但是伊藤很快就将表格退回,并附言:“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的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第8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变色龙》一文,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时,奥楚蔑洛夫围绕狗主人的不同,对狗的态度不断变化,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启发学生提问:我们一直强调奥楚蔑洛夫“变”的特点,对此同学们有没有其他的补充?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除了“变”之外,奥楚蔑洛夫围绕“狗咬人案件”的处理始终有“不变”的地方,那就是对有地位的人巴结讨好、对普通老百姓欺压,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性格就凸显出来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构建由权威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的新型教师角色观,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许多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应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了: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会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从阅读中领悟到写作的奥妙。

三、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构建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转贴于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般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可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春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春天为题材的作品,它们包括摄影、散文、诗歌等。这样,既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了向“我要学”的过渡。

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求异思维,真正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落到实处

第9篇: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重视教材;个性解读;活化教材

对于每一个走进课堂,直接面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始终是围绕着语文课教什么、如何教而发生的。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不断翻新的今天,我们似乎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求新,追求轰轰烈烈的革新。一节课表面上是师生互动,喧哗热闹,但实际上留存在学生脑海中的精华并不多,甚至没有。纵观我们身边的一些例子,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舍弃课本,课外寻文

有些教师觉得课本内容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陈旧了,就一味地从杂志、网络上选择一些时文给学生,却忽视了去思考这些文章究竟适不适合学生。

二、依赖课件,忽视文本

因为现在教学多媒体的普及,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会儿出图片,一会儿放视频,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深入解读文本本身,甚至连朗读课文都没有很好地落实,以至于学生学完了还不记得课文内容、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

三、依赖教参,照本宣科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参,缺乏自己的思考或者没有深入地解读文本,变成了教参复读机、留声机,这样学生充其量也就是混个教参答案,究竟能从课本中领悟多少,却是个未知数。

如今,“大语文观”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革新教学模式,树立课程意识”也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焦点。然而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始终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反复思考的问题。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是从“本”出发,它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视文本,这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时总提的“教好教材”。如何“教好”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

教好教材,在这里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重视课本,让语文教学走出“看似热闹”的课堂怪圈,重新返璞归真;二是如何活化教材,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素养。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它应该摒弃那种看似热闹的表演,回归朴素扎实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让教师在坚实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真正提升。

针对一开始我提出的一些教学弊端现象,能做到从“本”出发,就可以避免和解决。

1.从“本”出发,是重视课本课文的教学,特别是经典课文的解读

从课外寻找文章好不好?有没有必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向课外拓展阅读必须以课本为依托,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由课内逐渐走向课外。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教师教学中应该着力把单元里的课文讲深讲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渐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从而活用它去解读一些新的小说。再如第五单元是古典文学单元,那么可以通过扎实的课文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古典小说的美,这样有立足点的课程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们的课本里有许多经典名家的作品,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背影》《老王》《我的母亲》都是写人的典范,我们通过学习不仅能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还能从中学到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这里就以《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为例。《藤野先生》一文关于“我”和藤野的相识、相处到相知,是写身边人和师长的很好模仿范例。初识藤野时,描绘了他的外貌,相处阶段精选了四件事情,从不同方面表现藤野的性格品质,描写注重对话与神态。这些正是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学生完全可以进行模仿写作。再如胡适的《我的母亲》,它在选材上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文中的母亲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富有层次的。这关键就在选材,首先描绘的是母亲对我的关怀与爱护,这是慈母,是第一层。接着写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和做人的管教,是我的严师,这是第二层。最后又写了母亲的为人――宽容善良和刚气的一面,这是对我无言的身教,是第三层,也是最高的境界。这样文章的选材就富有梯度了,其实我们在写作时描绘自己的父母,也可以选择不同层面的材料,把人物表现得丰满感人,而不是干瘪瘪地只能写出“妈妈关心我”“妈妈照顾我”等乏味陈旧的内容。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深入思考探究课文的基础上。

那么如何向课外延伸呢?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是这样一种方法――以课本为依托,拓展阅读范围。

我们课本中的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在教授课文的同时,适当介绍课文的作者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则不失为“趁热打铁”的好办法。这种渗透在平日教学过程中的读本延伸正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她的《风不能把阳光打败》《我很重要》等名篇;学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时,不妨读读他的《荷花淀》,品味一下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语文课本八年级(上)中有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的《信客》,而不少学生都读过他的《文化苦旅》等散文集,我就抓住时机推荐了他的《坡突围》(配乐朗诵)。这样学生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把读后听后的感受写进平时的练笔里,我在批改时常能发现今天这位学生介绍某本书,下次另一位学生就在练笔中提到读该书后的感受。此接彼连,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由学习课文入手,到了解作者,进而阅读相关的其他文章或作品,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也浓厚了。

2.从“本”出发,就是要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对课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死守旧教学的条条框框。但我认为,“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教好教材”,而“教好教材”的关键就是教师深入探究文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悟。比如对《老王》的上法,教师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从解读老王的不幸到解读杨绛的不幸,抓住“幸运与不幸”深入探讨,充满人文关注,学生获益良多。再如《端午的鸭蛋》一课,可以先告诉学生汪曾祺写作此文的年纪,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他对家乡的鸭蛋如此念念不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再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传统上法是从开头理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再到主题,但也可以大胆采用新的方法解读,首先把高潮部分挑出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集中分析此刻亲人的相逢,菲利普夫妇心理大起大落的原因,进而探讨小说的主题。

3.从“本”出发,就是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

深入解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模式“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1)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在预习课文时,弄清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做上标记并设计相关问题,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

(2)读中求悟,以悟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供意境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朗读;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声情并茂、投入地读;还可以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读中求解。交流由读所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能力,并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当然,从“本”出发,仅仅停留在课本教学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活学活用,把语文课程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