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idc市场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idc市场调研报告

第1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该报告是IDC年度垂直市场观察报告的一部分。报告还发现,社会媒体正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知识分享。

其它一些发现包括:对产品和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媒体部署的最大驱动力;被调查者反应,管理和跟踪所有网络内容是社会媒体最大的挑战;社交媒体预算一半花在了社交网络;市场营销人员是社会媒体的最大用户群,推动了社会媒体技术的购买决策。

该报告还发现,在所有的垂直行业中,零售业的投资力度最大。成功的零售商正将其移动、分析和社会媒体战略作为一个整合的经营方法。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这样的社交平台允许零售商分析用户行为,然后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直接发送到用户的移动设备上。

第2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从IDC的报告分析看,低端市场(意味着低价)目前仍是可穿戴设备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同是IDC的这份报告称,目前在可穿戴设备类40%的售价低于100美元,这也是为何顶级的五大厂商的总市场占比从去年一季度的2/3快速增长到本季度的3/4的重要原因。具体到小米,其智能手环(MiBand)的价格仅为15美元,应该是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价格最低的。其次就是前段时间被业内热捧的欲IPO的Fitbit。尽管业内因为其要IPO而大加分析和吹捧的Fitbit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功之道,但我们按照其IPO招股文件披露的数据计算(2014年营收为7.45亿美元,销量为1900万),Fitbit世实际销售的智能手环的ASP(平均价格)39美元左右,远低于IDC报告统计的59—250美元的价格。由此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排名前二名的厂商之所以与排名第三的出货量(仅为70万)拉开如此的差距,最大的驱动力就是超低的价格。

除上述依靠价格驱动的Fitbit和小米之外,因为创造美国硬件第一季度众筹纪录的Pebble纯智能手表厂商也备受关注。据统计,Pebble在2014年销售了70万块智能手表(预计今年为80万),虽然销售数量远不及手环类可穿戴设备,但作为智能手表,这个销售业绩也是可圈可点了。那么为何Pebble为何能在诸多智能手表厂商中脱颖而出呢?除了在智能手表同行中199美元较低的价格外,我们认为主要是其对于智能手表的理解和定位的准确及务实,就像其CEO艾瑞克米基科夫斯基(Eric Migicovsky)所言,智能手表成功的关键是简单实用,Pebble忠于核心价值,不会跟从苹果手表的时尚化路线。而这种简单易用理念落实到Pebble智能手表上就是做精用户最常用几个核心功能。这点与苹果和谷歌阵营拼应用的思路大相径庭。例如在此前召开的2015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就称其目前智能手表Android Wear平台上已有超过4000款应用,而在苹果公司2015年第二财政季度收入报告大会上,苹果CEO库克也称苹果Apple Watch目前已经有超过3500款应用。

同样是IDC的报告,三星在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60万(智能手表)排名为第4,是惟一一家进入前五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生产商。需要指出的是三星目前正在生产七款智能手表。虽然出货量在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不高,但由于其只生产智能手表,所以单就智能手表的出货量比较,三星的表现应该是最佳的。那么三星为何可以在智能手表市场立足呢?首先三星具有庞大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尽管业绩下滑,但同样在第一季度其智能手机的全球出货量依然达到了8110万部(Gartner的统计),而鉴于三星智能手表与三星手机高度的适配性,即便是比率极低,也会间接促进其智能手表的销售。更重要的一点,三星在智能手表市场仍然沿用了其在智能手机市场初期采用的“机海战术”,这从前面提到的其有7款生产和在售的智能手表可见一斑。

第3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IDC机房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23-01

引言

IDC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的缩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集中式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随着当前互联网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IDC机房作为重要的业务服务中心,提供涵盖主机托管、虚拟主机业务、数据存储服务等许多丰富和可靠的网络资源。其作为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要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运转,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前IDC机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造价过高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甲方在没有很好的考虑IDC机房建设的基本需求、预期目标、盲目投资等方面造成的。基于此,为了有效管控IDC机房工程的成本造价,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IDC机房工程概述

1、IDC机房建设目标

IDC机房在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建设目标及需求进行考虑,才可以更好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由于IDC机房和其他机房不同,其在数据量、存储容量、处理能力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建设时需要重点考虑。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安全实用性原则、灵活标准性原则以及先进经济性原则等三方面。

(1)安全实用

在建设IDC机房时,安全是第一目标,防水、防潮、配电和空调等方面都要达到相应的设计、施工标准。在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用性的原则,积极采用成熟的技术和系统。设计方面要有超前性和高可靠性,在达到国家相关的IDC机房设计标准的同时还要运用高科技,使IDC机房能够物尽其用。

(2)灵活标准

IDC机房设计要预留出灵活的扩展空间,其整个空间要留有一定余地,为以后增容扩容做好前期工作。IDC机房的结构设计要以国家和国际的有关规定作为参照,包括机房中的各种建筑标准、电配标准、空调标准等都要灵活设计,方便以后开展工作。

(3)先进经济

在设计IDC机房时除了考虑实用、性能和灵活外,还要在机房功能齐备的基础上考虑机房的设备要先进,要体现国际最高的设计水平。在兼顾先进性的同时不能浪费,还要考虑建设IDC机房的材料、设备的性价比,注意调研,挑选市面上价廉物美、性能合适的材料和设备使设计的成本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节约的目标。

2、IDC机房工程造价概述

对IDC机房的建设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涉及到装修等多个范畴,包括工艺规划、布线消防、照明监控等。而且这些在机房工程中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不能独立分开。同时,IDC机房在建设过程中还包含业主、咨询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单位和招投标等多个单位的配合,因此,对IDC机房工程造价的分析,要充分对它们进行考虑。

二、加强IDC机房工程造价的措施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IDC机房的有效合理造价对提升机房性价比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加强IDC机房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

(1)IDC机房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IDC机房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需要在工程实施的投资决策阶段进行,是对即将建设的机房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这一过程对机房造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含机房业务的市场调查分析、建设方案的比较、投入资金的估测、财务评价以及风险分析等方面。要遵从着技术上的先进实用原则、经济上节约盈利原则,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全面、客观的参考。一个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可以为后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初步设计、机房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以及合同执行、项目后评价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2)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建设工程中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的重要措施,因此,在IDC机房工程中也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限额设计是在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并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前提下,运用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等方法,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量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因此,在对IDC机房的限额设计中,如何选取并优化IDC机房设计方案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要在满足机房功能等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选取经济成本最省,而效益又最好的设计方案。

(3)工程招标管管理

招投标是以工程设计、施工或以工程所需的物资、设备、建筑材料等为对象,在招标人和若干个投标人之间进行的招标投标活动。实际上,招投标是一种实质上的市场竞争行为。由于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市场竞争规律选取出满足工程质量要求而又能降低成本的设计施工方案,因为可以在IDC机房工程建设中引入。通过对IDC机房中引入招投标,可以选择出优秀的机房施工、设计和监理单位以及机房存储设备、服务器等材料设备的供应商。这种使相关企业以合理的价格来获取机房工程项目,可以保证机房资金的合理投入使用,维护机房投资者的利益。不仅合理有效缩短了工期,而且可以有效降低IDC工程造价。

(4)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承包商全面地、有秩序地完成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它是承包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合同管理不能单独进行拆分,而应该全过程都要系统、动态地进行。在IDC机房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从洽谈、草拟、签订、生效以及失效等都要引起重视,其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系统性,就是对合同的管理要全面,不能有所偏颇。而动态性,就是要对合同条款的任何更改、补充等都要时刻监督其情况变化,尤其是对涉及到造价变动的部分。

总之,只有在IDC机房工程实施的全过程采用合理有效的造价控制措施和方法来层层把控,才能有效保证机房造价不会突破投资的限额设计,达到机房工程造价控制的预期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IDC机房由于其作为为集中式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一个造价更合理、性能更优、效益更好的IDC机房才是更符合IDC机房投资者的目标。在IDC机房工程的实际实施中,不仅要做好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分析、限额设计,还要对招投标和合同管理提起重视,这样才可以对机房的造价进行层层把控,以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梅廷.浅谈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科技资讯,2012,10:158-159.

[2] 杨文祥.IDC机房建设中项目管理应用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2,08:49-50.

[3] 王建敏.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降低工程造价[J].科技信息,2012,35:372+434.

[4] 高岩,唐炜.IDC机房运行安全评测规范及要点[J].世界电信,2013,04:41-46.

第4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1 中国软件开发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在目前中国的软件行业里,以简单集成软件系统形态存在的服务型软件开发商占大多数。这类软件开发商虽面临着中国政企信息化的海量市场,但却未能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有的甚至是亏本运营。而为数不多的产品型软件开发商也只在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市场内占据一定优势,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

目前中国的软件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有待规范,中国企业专业分工和差异化优势不突出,低价倾销和同质恶性竞争问题突出。

2 软件商赢得市场和获得利润的三大风险和破坏因素

一是软件并发按时完成率低,IDC调查发现,中国软件开发商普遍面临着项目或产品按时完成率偏低的挑战。

二是人员流失影响企业发展,人才是软件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数量上来说,中国软件人才整体供过于求。但从质量上看,中国软件开发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和人员流失问题,尤其是对高端软件人才缺乏吸引力,高端人才流失到国外软件开发商的现象显著。

三是企业资源结构不平衡,企业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决定了企业对自身资源的分配以及使用情况。IDC调查显示,“技术当家”的思想仍然大面积主导着中国软件开发商,直接造成了企业在资源分配上对技术层面的倾斜,而忽视了在项目管理、客户关系以及拓展市场等软实力方面的资源投入。

3 中国服务型软件开发商在咨询服务领域先天不足

在当前的中国软件市场中,单纯的依靠技术埋头干项目已经不再是服务型软件开发商唯一的利润增长点。依靠强大的咨询能力和服务策略实现企业价值飞跃,已成为软件开发商的共识和发展方向。

很多国外软件开发商凭借其高端咨询能力,全面切入软件服务、系统集成和维护领域,从而最大程度地占领软件产业链,获得更多的利润。

而大部分中国的服务型软件开发商在咨询和服务领域内呈现出先天的弱势,这成为企业价值飞跃的障碍。

4 近一半产品型软件开发商不知未来推出什么产品

注重产品开发和对市场动态跟踪的连续是产品型软件开发商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为此,企业必需制定相对长期的战略,并付诸实践。

根据IDC的调查显示,有近47%的软件开发商的战略完成率达不到80%,另有53%的企业不清楚自己在未来两年内要开发、推出什么产品。模糊的企业战略必然导致企业在纷繁迅变的市场需求面前无所适从,或是错过战略机遇,或是钻牛角尖,身陷泥潭无法自拔。

5 六成产品型软件开发商不重视市场策略

对于产品型软件开发商来说,产品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客户需求,而技术反倒可以通过快速“集成”的方法来实现。

第5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2006年下半年,出于提高服务质量、保障用户利益的目的,更换了IDC服务商。副总裁兼技术总监陈德勇先生表示,迁移IDC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有IDC各条线路之间的互通不是非常好,导致整体的服务效果无法保证,需要重新选择一个更加适合的IDC供应商。

2007年1月30日,中国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广州天河软件园建成。中国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建成后可为国内外信息服务企业提供包括主机托管、虚拟主机、专线出租、网络安全、数据备份以及各种Internet专业服务等各类增值服务。据说,这将是亚太区最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

2月1日,国内电信中立数据中心服务专业提供商北京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世纪互联)宣布将大力推进“全程服务”,并从运营制度上保障服务质量。此前,世纪互联已经将SLA(服务品质协议)成功地确立为IDC行业服务标准,而此次力推“全程服务”,则意味着世纪互联将完全实现由单一到多家的跨运营商资源整合。

相对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中国电信和世纪互联两种不同的IDC类型代表都纷纷采取了对应之策。相对于中国电信所具备的强大资源,世纪互联选择了服务,包括基于资源的电信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中国电信与世纪互联又是合作伙伴关系,按照世纪互联总裁雷紫东的话,是“电信的好伙伴”,或者说是“电信IDC的好渠道”。也就是说,中国电信要基于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经营IDC,同时也乐见其好伙伴、优秀渠道们业务蒸蒸日上,成为其业务结构的良好补充。

商机与挑战并举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IDC行业曾经十分火爆,随着互联网新势力在中国的崛起,IDC也作为一个新兴业务领域活跃在IT市场,但这种“盛况”仅仅持续了一年多,IDC就从投资的狂热高峰跌入了低谷。2001年~2003年,整个IT业,其中也包括电信行业,都在市场萎缩和裁员的阴影中徘徊,IDC也像当年的.com公司一样,在泡沫破裂的竞争中大批消亡。

“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拿到了风险投资之后,因为他们的业务完全需要依赖互联网才能开展,所以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的时候,很多公司连设备都不要了,堆得到处都是。IDC因为当时的客户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公司,所以也是受影响最大的,现在能活下来的都特别不容易。”对于这次浩劫雷紫东这样感慨。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产业呈现出复苏态势,中国IDC市场迅速升温,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Frost&Sullivan研究表明,在2000年,中国IDC市场规模约为1.2亿美元;截止到2005年,达到7亿美元。从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IDC市场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42.3%。

“IDC市场的复兴是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复苏。目前,互联网应用快速增长,短信、搜索、网游、P2P、语音和视频宽带业务日益火爆,电子商务再度兴起,都给IDC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通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张鹏说:“除此之外,技术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形成,中国国内几个大的互联网骨干网的建立和国际出入口带宽的成倍扩容,使得国内/国际带宽的可获得性迅速提高,成本迅速下降,极大地促进了本地主机托管业务、专线接入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的迅速增长。”

目前,中国IDC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第一类是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以及网通,它们在运营数据中心的同时,也是很多二级ISP商的带宽提供者;第二类是一些具备较强实力和超前市场意识的互联网服务公司,如世纪互联、互联通,这些企业拥有多年积累的品牌资源,并且重视市场;第三类是一些传统IT企业投资兴建的数据中心,如清华万博等。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在更加成熟的环境中再一次迎接资本的青睐,加上国内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中国将迎来一个互联网应用高峰期。”雷紫东这样认为。这种形势,无疑为中国IDC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 更难得的是,在我国,几千万家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GDP,但信息化不足导致的企业决策失误、市场反应速度缓慢等,表明建设有效的信息渠道已是当务之急,“企业信息化”浪潮将成为IDC最大的舞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都在采用IDC服务,这是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计世网网管员黄悦这样认为,而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网管员彭柯的赞同。

尽管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IDC的前景光明一片,但现实问题也不容回避,首先是恶性价格战,其次是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而更可怕的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IDC多以基础业务为主,这一状况直至今天也没有明显改变。计世资讯研究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IDC总收入不到20亿人民币,基础业务占总量的88.4%,与过去相比,增值业务并无明显增长。

于是,电信运营商在2006年纷纷提出业务转型,明确提出成为“信息服务商”的目标。电信运营商向中端靠拢无疑给许多缺乏积累、缺乏技术和服务能力的资源依赖型IDC造成了强大的压力。实际上,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中国电信建立庞大的数据中心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过去电信运营商只是在说,而现在已付诸行动了。

向服务经营型转变

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曹开彬表示:“IDC走向专业化、走向服务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大部分IDC服务商也已经意识到,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才有可能立足市场。企业对主机的需要都存在着个性,单一的主机类型是很难满足。

针对电信运营商的转型,雷紫东认为,IDC从资源依赖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是大势所趋。“电信运营商转型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IDC产业也到了服务制胜的时候了。”雷紫东说:“我们看到客户,特别是互联网客户日益复杂的需求,这些需求不是基础IDC业务能够满足的。”

“当前电信运营商传统的话音业务在不断下降,为了竞争的需要只能是衍生服务。而对于与互联通同一阵营的IDC们来说,增值服务的个性和专业是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张鹏说。

中国网域网董事长胡忠文称,IDC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清晰:“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一定会让大批实力不济的IDC倒下。人们都知道IDC的未来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但是在这个产业,综合实力是相对的,谁都不可能去和电信运营商竞争。”因此,胡忠文认为,IDC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一样的思维。

在这种背景下,世纪互联在今年初推出了 “全程服务”。“全程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在继续提供单线、双线、全线网络接入、多点机房托管和全国分布式部署等传统IDC服务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了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业务需求,以降低用户成本、提升效益为前提的专业IDC产品与增值服务。

“当IDC上技术投入和硬件投入做到一定程度,更重要的是看软服务,也就是在服务方面给客户提供的价值。”中国万网客服总监宋瑛桥说。万网拥有全国免费800客服热线,现有70人专业客户服务团队,提供7×24小时专业呼叫中心,7×24小时在线技术支持平台,提供独立网站为客户服务。

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仅仅为企业提供托管、租赁等单项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显得有些被动。先进的技术、一流的设备,已经不足以成为竞争的优势。IDC们也一度提出过“增值服务”的概念,但那时的服务停留在简单的数据维护、流量监控之上。这些服务内容本应该是他们的义务,只是在卖方市场的前提下得以体现,很快又因为同质化竞争,暴露出固有的弊端。

曹开彬认为,尽管IDC走向全面服务时代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服务并不等于增值服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础业务都难以被增值业务所完全取代,或者说,如果基础业务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增值业务也将大打折扣。

未来,IDC企业将主要分化为两种类型:一是规模化IDC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作用下,随着电信运营商深度介入基础IDC领域,年收入在几百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很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被整合、收购的命运,而规模化经营、全自动营运方式都是基于这一背景的必然趋势,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IDC企业也将应运而生。分析师判断,通过自身资源整合和业务调整,以及对中小型IDC业务的并购整合迅速占领量贩式市场,并走全程服务道路很可能成为大型IDC企业的选择;二是细分增值业务型IDC企业。如何抓住细分市场和核心需求,并有能力整合所有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此过程中开发“杀手级”应用对于所有IDC企业都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有大量实力弱小的IDC企业主动避开强劲的对手,转而走细分增值业务路线。

渠道混乱但有迹可循

在IDC市场的高速发展中,有一支力量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IDC公司的渠道。 2003年,互联网开始复苏,于是,众多的IDC采用了招聘大量的销售人员进行扫楼,用给销售人员的高佣金来调动积极性,刺激业务增长的经营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确实在公司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积累了一定量的客户群。

01

但是,这种渠道模式存在致命的弊端:高佣金让销售成本高居不下,给降低售价造成障碍;高佣金容易引起销售人员私下让利,造成公司实际价格体系的混乱;公司内部销售人员相互争夺客户,影响公司形象;销售队伍庞大,而客服配置不足,客户流失严重。

而与此同时传统行业的公司开始逐渐被IDC们重视,如证券交易商、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目标不是很明确,而且许多IDC业务人员对于这些企业的业务不了解,因此推销起来相当困难,而集成商(SI)、应用服务提供商(ASP)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中,他们积累多年与企业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企业需求什么他们最清楚,再加上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使得他们去游说企业选择什么样的IDC就得心应手了。因此,这类有着大量企业客户的SI和ASP将成为IDC争夺的渠道伙伴目标。

IDC市场分析表明,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是IDC业务的主体。而在基础业务市场,由于电信运营商的先天优势,在价格方面具有高度话语权,使得电信中立IDC选择了走增值业务的道路,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增值渠道。

也有一些由电信运营商衍生,或与其关联密切的IDC机构,主要业务即为电信运营商的主机、带宽租用,与电信分成,成为纯粹的渠道商。目前,国内有些电信企业,如北京通信、上海电信、四川电信、西安电信等IDC除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积极性外,还大力发展关联渠道,甚至会通过合资、参股等手段参与渠道建设。

总体上看,电信运营商与很多有实力的渠道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北京通信与世纪互联的合作,使得IDC业务无论在规模、客户增长,还是服务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对于传统业务渠道,则发展不尽理想。比如西安电信的IDC渠道,其基本业务均为传统IDC业务,这些渠道基础薄弱,技术、服务力量差,对于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导致创新能力和增值能力受到限制。

渠道之下,还有渠道。电信渠道的广州新一代则非常依赖客户介绍以及搜索引擎、电话销售,并不断发展下一级渠道。2006年10月中旬,广州新一代召开“2007互联网新业务趋势研讨暨新一代数据中心渠道产品及增值服务”会议,就有近百家渠道参加了此次会议。而同为电信渠道的世纪互联渠道策略以客户介绍和搜索引擎为主,同时注重整合多方渠道,与产业链上的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开展多层次合作。

雷紫东说:“目前公司大部分业务是通过渠道来完成的,这些渠道对于用户在应用服务上的需求非常清楚,客户对增值服务要求很高,所以有着应用服务经验的渠道就非常重要。”而广州新一代也早就明确表示会加强与渠道伙伴的合作,特别是在Internet潮流下,应用服务提供商会是重点考虑的对象。

张鹏将现在的IDC渠道状况描述得更形象:“这有点想大中、国美,一方面有与上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拓展渠道服务客户。对于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互联网服务商来说只有服务好了客户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而这样的竞争力同时也需要下游的SI和ASP的大力支持。”

对于用户而言,IDC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并不重要,但服务能力和价格等因素却成为判断是否选择或者选择什么样IDC的重要标准。彭柯说:“安全性、服务响应速度甚至服务态度,其次是价格,都是衡量IDC水平的主要指标。”黄悦认为,由于处于电信的下游,中立IDC企业不具备太强的议价能力,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利润额的下滑是阻碍此类IDC发展的两大症结。从根本上说,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除了内部挖潜、节流增效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复用度,让成本通过多种类、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摊销;同时,还要提高增值服务的创新价值和技术含量。

从IDC产业的角度看,产业链基本完善,但IDC产业的特殊性在于,电信运营商作为IDC上游资源,同时也参与中游、下游的业务,各级IDC都呈现出直销与渠道共荣的态势。这种态势也导致了一定的混乱,但总体上看还是有清晰的轨迹可循。

此外,IDC基础业务受到上游冲击将不可避免,而新的业务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因此,电信中立IDC企业必须要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同时,通过针对不同需求类型的客户,发展全程服务,将资源的竞争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分析师指出,对于IDC而言,伴随着经济的振兴,需求日益高涨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转型的变革是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已经酝酿多时,有一套完整的规划。这种变革对于IDC渠道而言,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基础级市场,电信运营商留给合作伙伴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而在增值级市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电信运营商将不得不依靠渠道伙伴实现转型目标。

链接:增值业务诶:网络安全市场巨大

第6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绿盟科技技术项目经理。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硕士,拥有多年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相关经验,目前致力研究信息安全各方面理论、体系,如密码学系统(对称、非对称算法,数字签名,消息完整性等)、信息安全机制(PKI,访问控制,通讯安全)、信息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系统架构设计。

日益猖獗的DDoS攻击可以说成为了令众多IDC运营者十分头痛的问题。由于各类DDoS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得实施DDoS攻击变得非常简单,各类攻击工具可以从网络中随意下载,国内外的一些网站上“僵尸网络”甚至被标价出售。如何在安全体系中净化DDOS流量,真正驶入安全之海呢?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基于Internet网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

IDC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主机托管(机位、机架、VIP机房出租)、资源出租(如虚拟主机业务、数据存储服务)、系统维护(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管理服务(如带宽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以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

DDoS作为一种恶性攻击,对于IDC的业务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针对IDC的运维,必须提供一套量身定制的DDoS垃圾流量净化的解决方案。

IDC切肤之痛

纵观国内IDC的运营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偏向规模型导向的各大电信运营商所属IDC;二是偏向服务导向的专业IDC运营商以及大运营商IDC的商。

其中,电信运营商凭借着已有的骨干网络、用户资源以及在通信运营方面的综合优势,占据着IDC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同时IDC的发展对于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接入、增值业务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被各大运营商所重视。

而对于二级IDC运营商,来自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要想生存,就需要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服务。

IDC市场进入一个专业分工的时代,任何一家运营商都不可能独揽所有业务。目前国际上IDC业务更为突出的在于应用层次的服务,不仅仅限于资源的外包,更包含了应用、开发的外包式服务,以满足企业个性化电子商务方面的需求。

而国内的IDC在应用层次上的业务比之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不论是电信级IDC还是专业的IDC运营商,都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潜在市场,逐步开展更多面向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以及政府信息化方面的业务。

而今日益猖獗的DDoS攻击可以说成为了令众多IDC运营者十分头痛的问题。从以往国内外的攻击实例中表明,DoS/DDoS攻击会对IDC的业务产生极大的威胁,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由于各类DDoS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得实施DDoS攻击变得非常简单,各类攻击工具可以从网络中随意下载,国内外的一些网站上“僵尸网络”甚至被标价出售。

由于国内近几年网络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得掌握较大的带宽资源越来越容易。而从实际中所发生的一些能够达到几百兆,甚至接近千兆流量的攻击实例表明,由于利益驱使,进行恶意竞争而产生的海量DDoS攻击在今天发生的几率已经很高。

分析DDoS对IDC的业务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威胁之一:重要用户服务器遭受攻击,造成核心客户的流失

目前IDC的主营业务还是主机托管,使得IDC在运维中保证客户主机正常运行成为了最基本的要求。这些类型的业务给IDC带来了最直接收入,而且从侧面增加了运营商接入方面的收入。

然而这些类型的业务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延迟的出现会直接影响这些业务的客户群。因此在遭受DDoS攻击的情况下,网络反映的减缓甚至服务的中断,会直接影响到最终客户群的应用,从而向上影响到这些服务业务的提供商。在现在各地IDC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客户如果转投他处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威胁之二:IDC线路带宽被占用,造成整体服务质量下降

现在常见的DDoS攻击以流量型为主,大规模的攻击不仅对IDC中的某些服务器有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IDC的带宽资源,将破坏波及其他客户。

IDC要保证客户的有效带宽可用性,虽然不同类客户对自己带宽被占用产生延时的忍耐程度不同。但是IDC的客户当然希望自己所付出的费用能够保证应得的服务质量。如果IDC遭受DDoS攻击,势必会造成其整体用户的减少,而导致盈利的下降。

威胁之三:DDoS攻击频繁发生,导致运维难度和工作量增大

由于DDoS发生频度高,且防护和追踪的技术难度大,导致IDC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急剧增大,同时对于技术人员的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往往导致IDC运营成本增高,且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面对众多的DDoS威胁,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手段进行应对呢?

DDoS流量净化之道

面对DDoS攻击,有一些方式能够对其进行有限的缓解,如:增加链路带宽及出口、部署防火墙、利用IDS等设备检测、手工防护及优化,但这些方法要么会大量增加资金的消耗,降低投入产出之比,要么操作复杂且效果不佳,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IDC的业务需要,以及上述对IDC遭受DDoS攻击的情况分析,绿盟科技认为,IDC的DDoS流量净化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采用专门的抗拒绝服务系统,对多种类型,如流量型、连接型的DDoS攻击做到全面的防护;

二、 采取集中部署,共享防护的机制。通过IDC部署统一的DDoS流量净化系统,可以以增值服务的形式提供给最终客户,即为多数客户集中解决DoS攻击的问题,提升IDC整体的服务质量与竞争能力;

三、从技术上考虑,必须提供及时、有效、易于操作的抗拒绝服务手段。通过实时检测,快速告警, 将被攻击目标服务器的业务转移到专门的抗DDoS设备进行防护及过滤,这样才能保证不影响其他正常的业务,保持客户业务的可用性及连续性;

四、提供完备的事件处理步骤及紧急响应机制,在用户遭受DDoS攻击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做到提升IDC运营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减轻IDC运维部门的负担。

绿盟科技长期专注于如何在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环境中DDoS流量,利用相关业界领先的黑洞抗拒绝服务系统,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黑洞流量净化矩阵的解决方案――NC2M(NSFocus Collapsar CleanMatrix)。该方案采用多层的攻击流量检测、防护、过滤机制,及时发现背景流量中各种类型的攻击流量,以串联透明接入方式,或基于流量牵引技术的旁路方式,迅速对攻击流量进行过滤,保证客户业务的正常运行。

双链路的DDoS防范

电信运营商参与IDC市场,使得一级IDC的网络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从以前的单链路上联,发展到现在的双千兆链路,甚至双2.5G链路也越来越常见。

此种IDC一般以两台核心交换机为核心层,上接两个接入路由器,下接接入层的多台交换机到用户服务器层,同时由运维管理网络对整个IDC的网络与业务进行管理(其结构如图1所示)。

针对这类双链路拓扑结构下的DDoS流量净化问题,NC2M方案采取如下的工作方式对DDoS流量进行彻底净化:

攻击检测(PROBE):Collapsar Probe设备通过流量镜像或Netflow方式检测到异常流量,判断是否有DDoS攻击发生(Probe异常流量检测设备的部署灵活,支持多种flow协议标准);

攻击告警(ALERT):Collapsar Probe确定有DDoS攻击后,向Collapsar Defender发出攻击告警;

流量牵引(DIVERSION):Collapsar Defender根据Probe的检测结果,协调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将原来去往被攻击目标IP的混合流量牵引至旁路的Collapsar Defender;

攻击防护/流量净化(DEFEND/CLEAN):混合流量到达Collapsar Defender后,Defender通过多层的攻击流量识别与净化功能,将DDoS攻击流量从混合流量中分离、过滤,而使正常流量顺利通过Defender;

合法的流量注入(INJECTION):经过Collapsar Defender净化之后的合法流量被重新注入回网络,到达目的IP。此时从服务器看,DDoS攻击已经被抑止,服务恢复正常;

正常流量未受干扰:从整个自动防护的过程来看,其他去往未受攻击服务器的合法流量,依然按原路由到达目的地,正常业务未受任何干扰(其部署拓扑图如图2所示)。

根据IDC客户的需求不同,除自动牵引方式外,当网络管理员希望增强人为控制力度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手工牵引方式。

此种方式不利用Collapsar Probe自动调用Defender进行防护,而只利用其进行检测与报警(利用其他流量设备或IDS设备检测亦可),管理员通过手动配置路由设备或Defender来进行流量牵引,将被攻击目标的业务流量牵引至Collapsar Defender来进行自动防护。

单链路的DDoS防范

上面是双链路的情况。其实,在IDC原有链路为单链路拓扑或IDC运营商只需要保护部分网络的情况下,可在单链路上部署黑洞抗拒绝服务系统。部署方式根据IDC运营商需求不同,可采用串联或是旁路部署方式(其中旁路部署拓扑如图3所示)。

第7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数据激增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各种事务和交互所产生的数据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服务器、网络、机器、传感器、摄像头以及其他无数设备正在连续不断地捕获和生成数据,这是推升存储开支的主要因素。据IDC预测,2012至2017年期间,亚太地区(不含日本)在大数据存储上的开支将以42%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提升。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满足法规遵从以及不可预见的要求和未来分析的需要。

一般来说,企业的数据会分布在多个地点,除了本地外,还可能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孤岛和第三方数据中心以及高度虚拟化的环境中,从而增加了数据管理的复杂性。因此,IDC建议企业,首先要制订一项有效的数据管理战略,并优化存储层,确保数据安全。企业应当考虑使用一个灵活、可扩展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用以自动保护、恢复和归档数据,并对内外部IT资产实施基于策略的管理。

此次由CommVault委托IDC所做的报告是基于对500多名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等亚太国家的IT高管的调研,受访者涉及金融服务、电信、零售与批发、能源与公用事业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在500多名受访者中有100位来自中国,正如CommVault亚太区资深市场总监Daniel CF Ng所说,这一调查与中国市场息息相关。通过调查,IDC发现,中国的IT管理者们在对数据和商业分析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行动上已落后于亚太区同行;同时,中国企业在保护数据、灾备恢复的具体行动上也明显滞后于亚太区。因此,IDC提出了数据中心的十大高效战略,包括虚拟化、现场合理化及整合、运营最佳实践、自动化工具和软件、数据中心重新设计、应用合理化、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规划、基于Rack的电源和冷却系统改造、架构和技术革新。

推进智能数据管理

IDC调研发现,数据管理目前依然是企业面临的一大困扰,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大数据加剧了因数据量增加而导致的备份窗口不断缩小、备份周期越来越长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有关数据的价值以及所有数据是否应被平等对待(即确定应该保留/放弃哪些数据、在何处存储数据)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亚太地区的企业将数据迁移至云端,因此,将更多地使用虚拟化和云端存储解决方案。IDC认为,这些解决方案应具有以下特征:端到端保护,数据应该得到保护,而且备份/恢复服务应同时支持虚拟化和云端的数据以及物理服务器上的数据;访问,应确保对重要数据资产的访问,无论它们的位置、规模和类型,数据访问应能服务于不断增多的用户,并满足日益提升的移动性要求;性能,应用性能和备份时间可能受到影响;对数据资产的控制,数据存放位置是企业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活跃度较高和较低的数据提供保护至关重要。

CIO对数据管理的重要性非常清楚,在IDC的调查中,对于“数据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问题,“能够管理和保护任何类型的数据”(41%)以及“一个允许用户通过一体化平台保护、管理和访问所有数据的端到端解决方案”(38%)成为被选择最多的项。CommVault中国区技术总监蔡报永对此表示,采用统一平台是CIO们普遍的需求,“大家希望打破原来传统的分离独立式的管理模式,采用单一的平台,并对所有的数据类型用单一的平台来管理,这样企业才能很好地预测未来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可以方便访问到想要访问的数据。”

那么采用统一平台的优势是什么?CIO们的答案依次是能够提升存储与网络优化水平,并节省成本;能够更好地防止数据丢失和泄漏;能够提高灾难恢复的效率和可靠性。对此,蔡报永介绍了一个中国用户的案例。一汽大众的信息系统中数据类型非常复杂,有结构化、非结构化、文件类型甚至设计文件等各种各样数据,传统的办法是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解决不同的数据和问题,使系统非常复杂。后来,他们采用了CommVault的Simpana平台后,整个数据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并使成本下降。“这不难理解,原来需要投资多套软件硬件,而现在只需要一套,并且对于数据的维护管理是全自动化的,不需要额外的人工参与。”蔡报永说。

调研结果(中国)

・26%的企业管理着50TB以上的数据;39%的企业预测,其数据将在2014年增长20%~50%。

・数据分布在不同的地点,58%的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库(比亚太区平均值高26%),28%的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中心,11%的数据存储在本地的多个站点(比亚太地区的平均值低)。

・中国企业存储在PC和其他终端设备中的数据比亚太区任何国家的企业都要多。

调研结果(亚太区)

・72%的受访者将数据的指数增长和复杂性视为最大的数据管理挑战。

・70%的高管表示,如果数据丢失,他们的财务或运营业务将受损最大。

第8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近日,IDC了《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4年第一季度)》。其中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商用PC和平板市场的出货量将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这主要得益于商用平板的快速增长。

据该报告预估,预计2014年下半年整体商用PC和平板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6.2%,其中商用平板同比增长13.5%,远高于PC 和平板的整体增长率。从长期看,商用PC在整体商用市场的占比还是比较稳定的,到2018年仍然可以达到72%的市场份额,但整体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而商用平板市场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4%,占比则从2014年的20%增长到2018年的28%,与商用 PC形成此消彼长的趋势。

需求决定布局重点行业

随着智能终端市场的持续高歌猛进,平板电脑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商用平板因其功能完备、便携等优势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各行各业。IDC中国研究运营中心分析师表示:纵观2014年商用PC和平板整体市场,在13 个大行业中,整体出货量排名前三大的行业依次是其他服务业、制造和教育行业。商用平板出货量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其他服务业、零售和金融行业。

据报告指出对商用平板需求活跃的行业是零售行业,预计2014年商用平板在零售行业的份额将达到57%,成为商用平板占比最高的一个行业。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目前商用平板在零售行业上更多的是销售和展示的需求,没有过多复杂的应用,使用场景也比较简单,更多的是数量的增长;第二,零售行业对于平板的配置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很多小品牌都会进入到这一行业;第三,随着我国零售行业信息化不断升级和经营的更加规范,物流和仓储对于平板的需求将会有所增长。

其他服务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数量众多,对商用平板的需求量多而且比较分散,目前主要应用在餐饮,娱乐,房地产等行业,主要用于展示和一些替纸张的业务操作等,未来预计这一行业对于平板的需求量仍然比较稳定。

另外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行业以外,平板电脑在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应用也在逐步被展开。具体来说,在一些试点学校,平板电脑被作为信息终端,支持学校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在医疗行业,移动临床应用的逐步普及,使得医生可以在平板电脑的帮助下,在患者病床边调阅病例,下达医嘱,并将信息实时传回医生工作站。

未来发展持续看好

暂不能取代PC

尽管商用平板在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商用PC依然在一些行业占据绝大多数的份额,比如教育行业。作为传统行业的教育行业目前仍然是采购商用PC的重点行业,不论是前几年的薄弱学校改造,还是教育标准化等项目,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一直是有增无减。而在中国广大的5-6级城市教育市场,教师所用的PC机和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的配比率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个别边远的西部地区可能会更低,这些实际情况都将决定未来几年教育行业仍然是商用 PC的采购大户。

报告指出,相比较而言,商用平板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目前还处于个别点上的应用,范围比较小。仅仅在华东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一些学校会采购平板,但是采购量仍然以中小型订单为主,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应用。

第9篇: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激光一体机与喷墨一体机此消彼长。

从2008年的情况分析,多功能市场上,激光一体机的市场份额已经超出了喷墨一体机,逐渐形成并巩固着市场主流产品的地位。其中,不乏惠普、佳能、联想、兄弟、三星等主力厂商推出大量新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因为各个品牌的激光一体机价格纷纷跳水,拉动了消费者的购买。但据IDC预测,2008年之后,激光一体的增长速度会略微放缓,甚至会低于喷墨一体机的增长率,而喷墨机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其主要原因有:喷墨产品在办公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完善,占领了一部分商用市场;同时,2008年以爱普生为代表的厂商,推出了便宜实用的学生打印产品系列,从家用市场角度进行了推动;另外,激光产品在耗材费用方面一直价格较高,不能完全与中国市场的需求吻合。未来五年中,激光、喷墨这两部分一体机的出货量仍都会同时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多功能一体机进一步走向家用。

多功能一体机在商用市场中长期以来保持着较好的地位,但是近期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开始选择使用一体机。不仅是soho类用户,普通的家庭用户也开始有了这方面的需求。商家也正是看中了这一市场机遇,在2008年推出了一些列低端一体机迎合消费者。同时,低端一体机的大幅度降价,也确保了家用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而使得家用打印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各类IT产品的家用普及,如PC、数码相机等。DC预测,未来五年中,一体机的家用市场需求将会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同时,对于家用产品,厂家需要在降低耗材成本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