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组织学论文范文

组织学论文精选(九篇)

组织学论文

第1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运作方式大体与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相同,学生成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并配有一套完备的经费筹集、开支管理体系,实现安全、高校化运作,体现了较高程度的规范性与严密性。美国大学学生社团拥有多元化融资渠道与自主化“经营”方式,可以通过正常手段获得校内及社会各界的资助,可获得社会福利活动基金会、哈佛基金会的募捐与费用支持,亦可通过丰富经营手段增加社团财政收入,并规定对经营的文艺鉴赏店、书摘品读服务设备、便利店、文体用品器具、社会活动租赁设备实行免税,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社团举办的脱口秀节目、专业知识座谈会、歌唱舞蹈比赛节目、音乐会等文艺活动来获得经济收入。此外,哈佛大学对学生社团以各种方式融资获得的经费会进行规范化监督管理,并明文规定所有财政经费来源不得由私人保管,每一个环节的出纳、收入情况都要进行认真稽核、记录以备查;学校社团还会定期举办一系列专业性社团财务管理知识讲座,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生成员都必须参加,以增强其财务掌管能力;学校每年年底都要对各个社团的财务报表情况进行稽核与财务收支报告验收;学校需对校外经费赞助的社会机构进行一定审核与监督,以最大程度维护经费运作规范性与安全性。

二、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经验分析

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与事务管理模式在不同时展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专家学者指出,其管理思想最早起源于早期殖民时期,并且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可分为“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等几个阶段[2],而其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已逐渐趋向完善。

1.多元化的指导与服务美国高校学生组织拥有单个专业教职高级顾问与多类型顾问组织机构等多种渠道,通过对学生进行各个专业的针对性顾问咨询服务来丰富学生的社会管理经验与专业指导操作技能,而学校特聘或特设的此类社团组织顾问都拥有本专业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多元社会关系与咨询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社团经费开支问题,并且还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成功经验与错误教训,此外,专业顾问除进行多方面活动指导与咨询顾问外,还可以对学生社团行使审核文件、规划活动场所的权利,以对其进行全方位指导。相对高校个人咨询顾问而言的是校方组织的专业化学生顾问辅导组织机构,可分为“学生社团辅导室”、“学生社团委员会”两种,其中前者可帮助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活动经费与社会赞助资金,后者可针对学生社团的有关登记、审核章程问题,以及新社团管理细则等问题进行专业指导,推动组织向正常化渠道发展[3]。校内组织顾问机构中的实践能力顾问大多来自于社会知名企业的领军人物或硕士导师,具有丰富的咨询指导经验,例如,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高级组织顾问成员包括社会著名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经验借鉴指导;美国罗得岛州大学的实践顾问包括有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管理者与特聘教师顾问,并且有经济、法学、商学、教育学等多类专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社区共享”咨询方案通过高级项目咨询指导来强化学生社团的领导意识与实践能力,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指导方案与意见反馈体系;美国加州拉文大学则通过开展专业化的实践教育来强化学生的社区服务与领导意识,切实提高组织能力。

2.完善的教育激励措施奖励制度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某种方式激励学生可增强其对于某种事情的掌握程度与认知能力,培养起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素养与信心,使其学习业绩与各种综合素质技能全面均衡发展,而美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出色,通过在校期间给学生颁发一系列“荣誉证书”“资格证书”来强化其锻炼多元化能力的思想意识,激发领导潜能。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规定凡是对学生社团做出突出贡献且成绩优异的学生都会收到学校颁发的专业资格“奖励”证书与“高级领导者证书”,以此鼓励学生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多元化技能与思想意识;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曾推出一系列激励学生培养领导力的举措,会根据学生个人参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做出综合评估与判断;美国哈特威克学院则强调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并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并规定学生的社区志愿锻炼时间不得少于一百小时,以此增加其社会工作经验与实践能力。

3.科学系统的领导力培养美国高校通过开设专业思想素质培训课程以及组织各类校园社区、社会组织活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加强学生对于时间有效管理、应急事件处理、企业发展战略思想、团队领导队伍建设、领导组织激励战略的学习与实际运用能力,其核心教育课程与组织形式包括有:其一,“领导人”自我评价与自我实践总结。高校各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领导能力模拟训练、组织力综合评估性测试、学术研讨会以及定期教研包括来强化学生的各项思想意识,使其能够更加充分、真实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通过完善思想理论与实践模式来提升学生反思、自我总结能力。[4]其二,社会“领导人”专业教导学习。美国大部分高校会定期邀请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来校举行讲座会、学识经验交流会,学生则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来扩充自我见识,尽可能多的吸收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教训与思想价值,并通过“一对一”的“导师”培养模式来强化学生领导意识。其三,互换组织定位角色。学校为学生积极营造有利的组织形式与虚拟化的社会情境,并在实际过程中互换角色,以此来发现自我优劣势,积累组织领导经验。其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野外军营体能训练、技能综合训练、义务福利性社会组织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激发起对于生活的敬畏之情,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美国高校拥有多种渠道和多元方式的学生社会组织实践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管理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为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知识体系与技能。相关教育学研究学者将美国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基本分为“校企合作”、“社区志愿实践”、“体验式社会教育实践”等类型,[5]以此使得学生获得多方面、多资源的经费支持与实践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行的“校企联合”模式,通过与各行各业著名企业合作,来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见识,并会定期邀请全国知名企业家、行业代表人物以及专家学者进行客座交谈与问题解答,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创业平台、场地资源、实践教育与资源支持,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社会经验,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技巧。尤其是著名企业CEO及金融公司总裁更能为其提供更多就业实践机会,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高校会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的社区志愿服务与社会活动锻炼,以使学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基层工作的真实需求。例如,斯坦福大学会校内各个社团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政府政策决策共享”、“领导实施新型方案”等服务方式,尤其是美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的“责任公民”计划,为学生创造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学生可参与多类型的模拟法庭、检查机关、法律仲裁组织,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与公民责任感、道德心,强化法律观念。

三、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实行“课堂”培养与“社会”实践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相关经验,使“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组织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我国在结合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校园资源开设相应的能力、素质培训课程,并定期将校内优秀组织领导学生成员组织在一起参加专业课程讲座,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类别、不同社会成员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的学生开设相应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可调配组织成员到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进行下乡支教,贴近基层,服务农民,切实体会到社会所需与农民所想,丰富自我见识与社会经验;前往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以及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访问,并配合国内著名企业领导、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与访问,深入了解现代转型经济下企业的生存之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寻觅种种商机与客源方向;校方可通过与国内优秀机构组织合作,全力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与国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组织(如思源基金会等)的联系,寻求多方位政府、企业及NGO组织赞助渠道。

2.借鉴先进管理手段,树立现代服务意识我国高校在组织管理学生社团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人权主义”倾向与领导意识,将过多的行政干涉管理职责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要领导的指导责任制,像美国高校那样多给予学生自于社会组织服务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我国目前大多数院校过分依赖于行政化监管与“独裁主义”管理机制,不能分配给学生一定的人事权与选举权,而学生对校内组织协会的经费管理也显得非常被动,缺乏必要的经费来源渠道与筹集方式,并且社会组织的审核、材料核实途径与过程较为繁琐,不利于组织的开展与实行。为此,我国高校可充分利用“导师”制度来进行专业监督、指导与社会实践教育,“社会组织导师”可针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经验传授与指导;“专职导师”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以此丰富行政管理方式,推动学生专业思想素质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2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组织文化;制度化;价值观

当前,独立学院的学生会建设在独立学院的学生发展基础工作中拥有重要地位,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生群体能力、思想、认识等基础方面建设的核心。

一、独立学院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以云师大商学院为例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主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组织文化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随着独立学院学生会组织结构的日益完善,组织文化建设受到了更多关注。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会成立于2001年10月,是在学院党委领导、院团委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群众组织。每学期开始,学生会都会召集新老委员针对上一年工作、学习和思想动态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定目标和主题,以讨论会的形式商讨组织先进性的发展方向制定学期发展目标;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及时了解新老委员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团结协作、委员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会委员形成集体意识,创建商学院学生委员会团队精神;每年第一学期在院内举办“青春飞扬”系列迎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学生会的学习交流是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会在文化建设上的主要内容,他们立足商学院特色积极开展到兄弟院校的联谊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二、独立学院学生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会的组织结构基本成熟,但大部分并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对这种组织的“软控制”不重视,只关心活动的开展,导致了委员被动局面的出现。

(一)委员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低

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学生会的人数也相应增多,委员中出现了一种你推我靠的现象,甚至出现人手的不足,这与学生会拥有众多委员是不相称的。许多委员都以“有课”、“英语学习”等借口来推脱任务,致使部长的工作难于开展。

(二)委员思想动荡频繁,易受指导老师更替的影响

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比较灵活,教师的更替也比较频繁,每当指导老师更替之时,学生会内部思想动荡严重,委员们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部长们为自己的处境而担忧,委员为自己是否可以适应新指导老师的工作而烦恼,这样必然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三)学生会委员的自身建设欠佳

独立学院学生会委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自身的适应能力差和素质的参差不齐。学生会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坏,从而形成了学生会在学生中的口碑不一。(四)独立学院学生会存在问题的本质

组织制度的执行受到了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代表组织文化的一些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部分制度没有针对组织和委员的特点来制定是独立学院学生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重视组织文化建设,进行管理的制度化是解决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会出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建设独立学院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充分体现制度化功能

制度化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有助于组织成员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助于管理者规范自己的工作;有助于对组织成员工作的考核与评估;有助于各级部门和个人对自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等。

(二)加强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1、制定学生会制度的前期准备。学生会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组织价值观,能够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要从系统上把握学生会文化的制度化。制度化是学生会文化形成的一个环节,科学地确立学生会委员及管理者的制度意识。

2、科学地制定制度。制定制度首先要从全面修订现有管理制度入手,要以民主程序来制定制度,要循序渐进,要将学生会的长远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必须体现义务、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3、制度制定后的保证实施。除了制度要制定的科学、公正、严谨外,还要重视学生会的“执行文化”。决策层要大力支持、模范执行,中间层要正确引导、大力推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制度化对独立学院学生会的针对性

制度的科学制定有助于塑造独立学院学生会委员的文化素质,引起各个方面力量的关注、支持。合理的制度化可以加速独立学院学生会文化的形成进程。制度化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会内部的日常管理和共同信念的形成。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及制度化管理,能够在充分保障日常工作圆满完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会的自身情况,实现委员的共同价值观。同时在对外形象塑造和自身素质提高方面,都会取得较好的成效,进而使独立学院学生会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自身实力得到加强,以至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永远健康的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将加强党的学风建设置于首要地位,这是因为学风问题关系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执政水平的提升。党的优良学风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工作实践和思维模式之中,能够使他们养成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总结、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增强他们的工作技能,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全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目的。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之所以要在全党树立优良的学风,还因为优良的学风不仅是保证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效果、提升全党学习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规范党员学习行为和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保证。党员只有树立了优良的学风,才能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学风建设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当前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应当看到,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创新,但在学风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三是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四是学习不能做到有始有终;五是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六是学而不思;七是不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学习的收获等。学风上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问题上具有被动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习,往往认为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是根据上级的部署而进行的;党员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没有那种本能的、内在的积极性,参加学习是靠“党性”、靠组织纪律性去“完成任务”。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的问题上都缺乏主动性,以至于出现对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处在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很多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研究和学习,在此形势下,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果不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学习,就会在实践中处于被动局面。为此,全党上下必须树立良好的学风,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并着力纠正以下两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经验比理论重要。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经验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若不上升为科学理论,就将永远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因此,只有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工作。而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以此提高思维的层次,开阔眼界和思路。二是认为工作比学习重要。这种观念是错误地把工作与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干工作就没有时间学习。实践证明,不认真学习,工作就不能科学、高效!由此可见,只有从思想上纠正上述错误观念,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其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过于程式化、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学习内容比较单调。长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呆板生硬,气氛沉闷压抑,常常是由一人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读文件,大家旁听;或前半段自学,后半段讨论;或限定主题,轮流发言;或集体学习,分散答题等。这些形式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长期沿用的结果,必然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疲劳”综合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即使是鲜活的学习内容也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学习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上级文件、领导讲话、时事政策等。毋庸置疑,这些内容确实是应当认真学习的。但是,除此之外,在新的形势下,还应当积极地去学习、研究新的理论知识,增加新的学习内容,这不仅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有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三、“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与特征

(一)“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

笔者按照认识论的相关理论,遵循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四步螺旋学习法”。所谓“四步螺旋学习法”,是指在学习中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按照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四个步骤进行学习。这一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学习活动的被动性、程式化和低效性。四个学习步骤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步,选题定向。选题定向就是在学习活动起始时,学习者必须选定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指向。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知识浩如烟海,如果在学习起始阶段学习者不能选定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指向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和时间等,就必然使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选定内容是学习的前奏,也是学习开始的序幕,前奏和序幕能否引人入胜,将决定着演出(学习)的成效。第二步,深思凝思。深思凝思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在学习中,学习者对于要学习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问题表面现象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和细微之处。自古以来,人类对“思”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息过,从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到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等,人们对“思”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也产生了无数的、令人振奋的思维成果。深思凝思要深入、要专注,即对学习的内容、对接触到的实践,不仅要了解其表象,还要把握其本质,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地。第三步,检验交流。每个学习活动经过选定内容、深入思考阶段后,都必然会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检验个人的收获成果,就需要进入第三个学习步骤———检验交流。检验交流是学习者之间通过思想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由于个人的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因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各自学习收获的成果可能也不同,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这也就是交流的必要性之所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互相启发、思想互相碰撞,实际上是使每个学习者获得了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给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新选择、提高的机会。交流是学习者对学习成果欠缺方面的有益补充。第四步,总结升华。总结升华就是总结、提炼学习成果。学习者经过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就需要总结、提炼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新的成果。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升华阶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经历了学习者的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萃取了集体的智慧、集结了众人的学习成果的精华而得以实现的。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一旦被个人或组织升华,就既能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又可以惠及他人。

(二)“四步螺旋学习法”的特征

“四步螺旋学习法”具有循序渐进性、周而复始性、学以致用性的特征,充分体现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活动的规律。

1.循序渐进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可逾越、不可取代的,学习必须按顺序进行。它的不可逾越性表现为四个学习步骤的逻辑关系:整个学习过程必须依次通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环节。四个学习步骤的不可取代性表现为四个步骤的学习内容不可取代、方法不可取代和过程不可取代。即使人为地将其中某一过程合并,而事实上它还是隐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点点入心、润物无声的过程。

2.周而复始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使学习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一次学习过程的结束预示着另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这种周而复始性有两种涵义:一是对于选定的目标未能得到满意的升华时,可以在下一个学习过程中重复进行,直到满意为止;二是一个选定目标完成后,再选定新的学习目标重复进行新的学习过程。这种多次选定、多次重复、多次升华的过程是永无休止的。因此,一个循环之后,既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起点。这种循环不是简单地自我重复和机械地轮转,而是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每一个学习的新起点都是在以往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

3.学以致用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特别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该方法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就立足于学以致用,强调要选题定向、要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规避了空学空转的问题,使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四、“四步螺旋学习法”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中的实施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需要全党在学习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四步螺旋学习法”是一个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顺应人们心理倾向的学习方法,为此,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中,笔者认为采用这一方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在全党形成优良的学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可采用“四步螺旋学习法”,按照该方法的步骤依次开展学习活动。

(一)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必须首先选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等问题,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活动伊始,就应首先选定学习内容,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新时期必须选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事政策,以及有关人生教育、道德教育、思维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的学习内容,并明确每次学习的目的指向。从宏观上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学习时事政策就是洞察时局、把握形势,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习科学知识就是要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量,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囊括于胸,用于提高工作质量;学习思维就是使思想方法科学;学习技能就是提高履职的效率和水平等。此外,还应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定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的目标指向。如此,才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问题上的盲目性、被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必须勤于思考、深入思考

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而不思等问题,学习型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应在选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所选定的内容勤于思考、深入思考,使学习活动进入深思凝思阶段。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深化,也是认知的必然,要对所选定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用先进的理念去审视这些内容,才能萃取精华,萌生新的创意和设想,从而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后,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全党更要在学习活动中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勤于思考、深入思考,努力找寻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规律性,认识它们的本质,由此才能科学认知、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对改变一些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形式程式化、学习方法简单化、学习者怠于思考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党组织和党员要重视学习中的检验交流环节,并尽力提升检验交流的质量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检验交流环节是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检验交流对解决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习气氛沉闷压抑、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效果明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活动经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阶段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中进入检验交流阶段。检验交流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学习的理论收获需要用社会现实进行检验(联系),以验证学习的理论正确与否;二是学习者之间需要交流,以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党员应增强积极检验交流的意识,主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在交流中,除利用传统的组织学习的形式(党小组会、支部会等)外,还可利用新的媒介搞好交流,如网络就为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党的组织和党员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经常、及时地促进新的知识和成果在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传播和交流,达到党组织内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总结升华、推广学习成果

第4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党的组织是党在社会中的物质实体,她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实实在在具体的个体党员组成的,党员是其中之本。因此,抓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抓党员的建设。而抓党员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必须不断强化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问题。因此,进一步强化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高校党组织要强化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丰厚的长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应该注重发挥高校雄厚的智力资源,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升党员的理性认识。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专业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有的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型思政人才,他们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有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经验。如果高校党组织能够合理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集中他们的智慧,进行集体性的专题研究,集约式的重点辅导,集散式的公开讲学,无疑对强化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大有帮助,对其先进性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应该注重发挥高校丰富的理论资源,不断在学习中强化党员的政治理想信念。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我们不仅能接触到大量的有关专著,并从中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党的理论,更能从学术期刊上最新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最新的政治理论研究成果,及时把握其动态。当然,这里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坚信理论在强化理想信念上的用途。从历史角度来看,以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境域中,推出的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理论,中国的老百姓很好地接受和掌握了这个理论,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是“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同样它也很快成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话语”,为中国在新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这都是党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心的实践证明。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可以说,这是我们科学运用理论武器的根本原则。第三,应该充分运用高校丰富的物质资源,从现实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和坚定党员的政治理想和信念。

二、抓住高校人才集中的益处,大胆选用人才,切实使高校党组织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各色人才聚集之园地。高校党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成为高校先进文化的代表,就必须抓住高校人才集中的益处,大胆选用人才,这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第一,这是大势所趋。人才问题是任何时代都关注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像当下我们这个高度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如此彰显。在2001年7月1日的“七一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可见人才问题的重要。第二,这是党组织的本质要求。党组织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是党组织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党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党员为主体,同时也是以党员为直接对象,来展开和进行的,因此,个体党员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

如何具体地选用人才呢?第一,任人惟贤,因才施用。高校人才异彩纷呈,在这样一个小社会环境中负领导责任的高校党组织应该在任人惟贤的原则下惟才是举,以求贤若渴的姿态招纳人才。同时,坚持任人唯贤,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组织保证。人才的用与怎么用,以及不用与为什么不用,对党的作风建设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导向作用。只有任人惟贤,惟才是举,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人心所向的物质基础。在用人才时,要因才施用,特别是对业务尖子,应该努力实现高校党的干部“双肩挑”,要把业务上的尖子培养和选拔到党务工作岗位,提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第二,建立和完善选用人才机制。加强党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一定要建立和完善选用人才的机制。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制定一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而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则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来维护这个体系的有效施行。当前,为选用人才,高校党组织引进了“竞争机制”,尽管在施行过程中还存在有待提升之处,但是这是对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适应新形势的重大举措。第三,营造重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重用人才,必须营造相应的环境。目前,高校党组织做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别是在物质方面,可谓保障有力。但是作为人才的环境,应该说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从高校党组织角度来看,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营造重用人才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与个体人才之间的交往,不应该戴上“人才”的有色眼镜,把人才置于被“他”心灵“观展”的位置,而应该尊重人才,以亲情式的人文关怀与之相处,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扣住高校目标明确的利处,完善育人机制,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是我国高校的明确目标和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之所以存在的主要理由。因此,紧扣高校目标明确的利处,完善育人机制,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是高校党组织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的关键且有效的又一途径。

第一,以目标为核心,坚持协调指导和落实责任相一致,完善高校党组织自身的育人机制,加强自身的凝聚力。高校党组织在以高校目标为中心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和“条例”的要求开展活动,完成各自的“规定动作”;另一方面,也要从各自单位情况入手,设计并完成“自选动作”。同时,党组织应鼓励党支部广泛开展有益活动,并加强指导,给予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帮助,形成制度以保证。无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都必须坚持协同指导与落实责任相一致,并且建立和完善各级党组织工作的评价制度,广开言路,实行有效监督,从而完善高校党组织自身的育人机制。第二,以目标为核心,以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为落脚点,增强服务意识,来促进高校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先进性建设,必须以高校目标为根本,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强化服务意识。要切记,这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最直接的体现之一。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应该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丰厚的长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强化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应该牢牢抓住高校人才集中的益处,大胆选用人才,切实使高校党组织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紧紧扣住高校目标明确的利处,完善育人机制,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当然,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整体的有机工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宏观上有通约性的课题,更是一个微观上极具个体特性的课题。窃在此抛砖引玉,望更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以加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大学思想政治建设,不断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184.

2、陈红铃.加强与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EB/OL].中文写作网,2006-02-26.

3、周光耀.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思考[EB/OL].中文写作网,2005-12-21-9.

4、沈宝祥.理论怎样才能为群众掌握[J].新华文摘(半月刊),2006-06.10.责任编辑晏蔚青

第5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一些课堂组织教学的一、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二、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三、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四、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五、情感暗示法: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六、姓名举例法: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果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七、短暂休息法:连续的操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或唱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放松片刻。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八、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九、媒体变换法: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疲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十、活动变换法:变换课堂活动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交流的方式、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例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机械操练变为交际操练,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十一、设疑吸引法: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但设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    十二、竞赛刺激法: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如采取集体竞赛、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生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6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关于知识如何在组织内流动,本文主要从3个层面来分析: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内容与知识属性、知识认识过程。知识管理的主体,广义上是指个人、组织、社会、国家等一切人的社会集合。本文主要从组织角度来说。为了方便研究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设学习型组织,将组织层面的主体进一步细化,分成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个人即组织中最基本的存在单位;团队是由若干个“个人”单位组成的小集合;组织是在共同愿景的聚集下,共同努力并形成内部制度的团队和个人的集合;知识网络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强调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组织(如学校、上下游供应商、物流方、其他企业、政府等)之间形成互相作用的网络结构,并且组织间可以在这个网络中互相传递、扩散、应用和创新知识。将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分别记为X1、X2、X3、X4,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横向层面上X1~X4都能进行平行交流;在纵向层面上知识传播按照X1→X2→X3→X4的顺序进行。探讨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型,组织内的知识内容是研究的重点。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也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模型建立的关键所在。本文赞同的分类方法是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O)基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4W法”:第一个层次“Know-what”即“是什么”的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通常是用来描述事实的;第二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y”即描述“为什么”的知识内容,这类知识相对来说广泛存在于科技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类知识是“Know-how”即“怎么做”的知识,往往这类知识记录了工作的特殊技能和诀窍;第四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o”即“是谁”的知识,随着企业分工的细比,组织内产生更多的职位和岗位,职位名称一字之差往往实际含义相隔甚远,因此,这类知识在分工高度细比的组织中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内容还有一个紧密相关的维度———知识属性。

野中郁次郎按照知识的具体特点,根据知识属性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的方式记录和加以传播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数字化的、理论性的、有逻辑顺序的知识,也被称为明晰知识;隐性知识往往不能或者难以通过物质载体加以表达,组织的隐性知识来源于成员的经验体会,是一种即时的、体验性的模糊描述,因此也被称为模糊知识。我们可以先根据知识的属性将知识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分别记为Y1、Y2。第一层次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以及第二层次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分别记为W1和W2;对于描述“怎么做”和“是谁”的知识,我们将它们分别记为W3和W4。基于此,可以得到知识内容的分类规律:Y1=W1∪W2;Y2=W3∪W4。在学习型组织中,Y1和Y2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且根据“冰川原则”,Y1的子集要远远少于Y2的子集,隐性知识由于多为经验型的知识,整理起来难度较大。W1、W2、W3、W4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相互之间可能会有重叠。知识型组织需要通过研究W1→W2→W3→W4的过程,实现Y2→Y1,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管理的作用机制,在这个维度主要包括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4个环节。外化可以理解为是知识转化4个环节的基础,通过数据库和图文识别技术在组织外寻找对组织有用的信息,知识外化的目的是使组织能够获取有用的知识,是将显性知识转变成组织内隐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对知识外化的应用,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接触点在于内部化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寻找到外部化后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描述针对特定需求的显性知识;中介起到了一个中间层的作用,将对知识有需求的人和相应的知识源进行匹配,知识源既包括该领域的研究知识,也包括可以查询到和掌握这些领域内知识点的人;认知是知识链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运用过程,将外化、内化、中介三方进行功能整合。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分别把知识外化、知识内化、中介、认知记为Z1、Z2、Z3、Z4,一般情况下组织通过Z1、Z2、Z3的路径,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2三维整合

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中,可以说知识管理主体、知识内容和知识转化过程这3个维度之间是相互交错的,通过知识管理者的协调运作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调配,强化核心竞争优势。

3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第7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实训师资建设是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实训教师的队伍组成和培养上下工夫、花气力。第一,实训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深入研究实训课堂化教学方法和规律,能文能武。

现在,具备以上综合能力的教师还比较缺乏。职业学校中普遍聘请企业中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师傅担任实训教师,而专业理论课由技能相对较弱和实践经验较少的专业课教师承担,但是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在全面推广一体化专业教学的今天,我们要逐步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资格证书作为专业教师的基本准入制度,通过资格证书审查配合理论、技能考核来评价实训教师,对合格的一体化专业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岗位薪酬和福利待遇,对专业骨干更要在专业教研中突出他们的带头作用。

第二,我们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培训和培养方法的研究,建立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安排教师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有序地流动,使教师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

第三,通过学习、交流、技能比武、技能达标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的理解能力。第四,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

二、实训制度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实训教学的可靠保障,我们要研究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并严格执行。

1.完善实训制度化管理办法制定车间(室)管理办法、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学生实训守则等系列管理制度。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检查实训班级的制度落实情况,确保实训教学安全有序进行。

2.完善实训管理规范制定严格的、专业性强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和相应的实训管理规范。每学期都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过关的不能上机训练。同时,也要制定实训教师岗位职责,检查实训教师的靠班情况和职责执行情况,对管理不到位的教师要批评教育,对优秀的教师要肯定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3.完善实训工作流程从实训审批、训前安全知识考核、设备工量具借用、实训日常量化考核等方面形成一套合乎学校教学特点的工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和补充,使实训管理和运作更加清晰合理。

第8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1.课程体系的重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以阶段式学习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教学模块,并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相应的模块教学。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构建了由通识能力培养阶段、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能力培养阶段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校园文化体验。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开设有管理能力基础、基础会计、统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实务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这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技能。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校内综合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前面两个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要求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符合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全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精减,避免内容的重复,设计了全部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工作任务。

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

1.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上课的时间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一样。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又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还有校企合作的多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教学。因此,“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需要解决班级、时间、教师、企业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面以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3级大二两个班的学生为例。

(1)课程及时间安排2013级大二时,学生处于管理能力培养的阶段,有四个学期,主要学习7门核心课程。前三学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6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项管理技能。第四学期学习企业经营实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师资安排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每门课程都组建了由2至3名校内专任教师和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即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既分工又协作。比如教学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项目任务书,设计项目任务情景,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等。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实训工作,校外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另外也根据课程需要,组织校外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

(3)企业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关系,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家,基本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有湖北同方泵业有限公司、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钢鄂州钢铁公司和武钢华重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以上4家企业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

2.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两个部分。校内教学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价等3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情景,拟定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由任务情景、目标、要求、实施步骤、考评方式等内容组成,是学习任务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阶段,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学习讨论,撰写文稿,完成任务。成果一般为计划书、方案、问卷、研究报告等形式。在评价阶段,小组推荐学生演讲,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委会现场打分,或者由校内或校外教师在网上审阅相关成果并评价。评价完毕,学生根据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任务成果。每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学生就掌握了一项技能。接下来是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使技能得以巩固、提高,形成最终的职业技能。这段时间里,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兼职教师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三、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势

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相比,有以下优势:

1.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要同时学习几门课程。改革后的高职教学,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外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任务多而时间有限,学生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只需学习1到2门课程,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真正的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得以实现。

2.企业愿意配合

目前开展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企业要在场地、岗位、设备器材、指导教师上有一定的投入。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去企业实训的学生并不能给企业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带来直接效益,学生到企业实训一定程度上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一年可以安排3个、4个甚至更多的学期,有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企业的生产作业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比如课程的安排可以与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同步,在企业生产旺季时,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而在企业生产淡季时,安排在企业内实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让企业乐意配合。

3.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段式,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几个能力逐步递进的阶段来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学生结束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就被安排到企业开展实训,实训结束后开始另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训,如此交替。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逐步递进提高的,另一方面,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巩固。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无疑更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建设教学团队实施“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第9篇:组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法学论文开发;小块知识单元;知识组织

高校学报法学论文的开发性知识组织,是指选择高校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法学论文为知识群,通过对知识群的科学开发,以论文中的各个小知识团块为单元切挖出精炼的小知识块,然后进行小知识块的标引,在适用工作平台(软件)上组织成各种开发性知识集成系列等知识开发组织工程。如以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法学类论文为例的开发性知识组织,是时段性专类论文的开发性知识组织工作。韶关学院学报在2007年共刊发法学方面论文42篇,可开发成250多个小知识块,组织成许多开发性知识集成系列。积极搞好高校学报法学论文的开发性知识组织,能有效促进学报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法学论文的教研参考作用。

一、知识开发组织平台的选用

法学论文的知识开发组织,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适用的软件系统以作构建平台。目前,国内较好的资源整合系统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跨库集成检索系统(CSDL)、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清华同方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USP和TRS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门户(TRS IIP)、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宇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等,可供选择。特别是经过改造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所用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作平台。

在软件系统的选择上,应重视两个方面。首先,所选软件系统建库的简易性,如快速扫描、自动识别、多格式自行转换等功能要突出,使得资源库的建设能较轻松、快捷、有效地进行。其次,组建起来的专类论文开发性小知识块资源库应有很好的层次感,能直观地表现出知识资源的有序组织层次。再次,所选软件系统构建起来的资源库应有利用的便利性,具有较好的检索功能,方便读者简单、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查找与获取。这点是更要重视的特性。

二、高校学报法学论文的开发方法

文献知识资源开发已经提了很久,做了很多,但成效就是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开发出来的知识产品质量不够高,无法使读者与用户完全满意。要从法学论文中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产品),开发人员熟练开发技巧并了解法学知识很有必要,这是技巧之外的大技巧。高校文科学报中的每篇法学论文都有若干个专用小知识团块,从法学论文中作小知识块开发,应根据法学论文的专用知识团块分布状况进行切分,然后提炼成精致的小知识块。例如作者黄瑞栋的《建立刑事和解不捕制度的构想――以检察业务为视角》一文(7202字符数),可以开发成16个小知识块:(1)刑事和解的定义(小知识块的标题,下同)――“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从中斡旋,加害方和被害方直接商谈,就加害方的刑事责任及其民事补偿达成协议,以解决刑事纠纷的活动”;(2)刑事和解的起源――“刑事和解于上世纪六、七十年端于北美,随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都在法律中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对有效解决刑事纠纷、确保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法学论文的小知识块开发分三步:第一步,对知识小团块进行切分。辨别知识小团块先要识“块”,识别文中知识小团块的分界线才好分块。一般对有4级或3级小标题的按小标题分块;只有2级小标题的或无小标题(只有“一”“二”等)的,需认真阅读分析论文后根据知识组合团块分块。法学论文的小知识团分块,可运用相关的分块诀窍:论述性的论文多数按段、节划分;说明性的论文多数按列或项划分;方法性的论文多数按套或种划分;评论性的论文注意按论点划分;技术方面的论文注意按用途划分等。认清各知识小团块之间的分界线后,即可按分界线切分知识小团块。第二步,对切分出来的知识团块进行“瘦身”提炼。从文中切分出来的知识分块,大多数都要进行“瘦身”处理。特别是有些以文中的某段文或某两段文作知识块的,经过再提炼后才能成为精炼的小知识块(精品)。知识分块的再提炼,就是要运用编撰文摘的技巧,把其中主要的内容摘录出来,丢弃那些次要或不用的部分。进行法学论文开发知识块的“瘦身”提炼,需要坚持最小化原则与性质不变原则,即应把法学论文提炼成各种最小的专用知识块(单元),并使最小化的知识块能保持其原有的含义、性质。第三步,小知识块的组合(知识重组)。经提炼出来的知识内容,有些只作累加起来即可成为适用的小知识块(成品);好的一部分得由摘编员通过使用关联词连接成有序、通顺的知识小块。上例中的(1)(2)都是无小标题的小知识块开发,(3)至(16)都是经提炼与组合后产生的小知识块(片断)。原文中(16)部分共有533个字符数,经提炼与组合成256个字符数的小知识块(见上例)。进行法学论文的知识开发,要求开发人员既要掌握相关的开发技巧,也要掌握一定的法学知识。掌握开发技巧,能提高开发速度;而掌握法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文中小知识团块的划分,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

三、高校学报法学论文开发性知识的组织

开发性专题知识小块数据库不宜采用分类号作知识小块的分类组织,以多级主题词系列作按主题词分类组织是个好方法。此法很适合开发人员有效开展知识小块组织工作,由此法组织起来的小块知识资源库也非常便于读者的检索利用(符合读者的检索习惯)。

进行法学论文开发性知识块的组织,主要是对小知识块的标引,即根据各小知识块的内外特征,特别是其教学特征,经分析、归纳后赋予其特定标识的过程。人为的小知识块标引,有人为地手工直接多项标引与人为地设计专用软件作机读自动化专项标引等形式。小知识块的主要标引项目包括题名标引、主题词标引、关键词标引、功用词标引、作者标引、时序标引、出处标引等。其中较难的是题名标引与功能词标引。小知识块的题名标引,可选择原文中某级小标题为题名,也可通过修改原文中某级小标题后得到修改题名,更多的是根据小知识块的中心内容给出一个新题名。功用词标引,即把小知识块所含的各种功用以简洁的词语标引出来。小知识块的功用词标引,主要由标引人员完成,但也应给权限允许用户在使用中作功用词标引。另外,要重视主题词的标引,小知识块的主题词应与专题数据库的页面设计词相对应。例1,对作者黄瑞栋所撰《建立刑事和解不捕制度的构想一一以检察业务为视角》一文中开发小知识块“(10)我国刑事和解不捕的人文基础”――“中国古代的法制理念一直是遵循‘德主刑辅’的刑罚观,德治、礼治成为法治的基础和辅助,并共同构成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重视道德等非法律因素在解决刑事纠纷中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使司法能重新获得

道德的支撑。再从社会层面来看,刑事案件的‘私了’长期存在于民间,这种亚文化状态更容易为以农民为主的社会群体所接受”。主要标引包括:题名(由原小标题“刑事和解不捕具有广泛的人文基础”修改成“我国刑事和解不捕的人文基础”);主题词(第一主题词“法学研究与教学”、第二主题词“刑诉法研究与教学”、第三主题词“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分别与本数据库的1、2、3页面设计词相对应);关键词(刑事和解、刑事和解不捕制度、人文基础);功用词(刑事和解不捕制度构建、刑诉法研究、刑诉法教学);作者(黄瑞栋);时序(2007-11-25)等。除此之外,小知识块还可以作出处、分类、文摘、引文、基金、ISSN、ISBN、登录号等方面的标引。进行法学方面小知识块的标引,需要坚持标引的充分性(要标引出尽可能多的检索点与链接点,每个检索点或链接点都有充分的代表性)、简要性(要用最简短精要的言辞去标引)、实用性(要保证每一条标引都有很好的功用,都是实用的)等原则。只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确定必要的标引项目,制定必须坚持的原则,采用好的标引方式,也必定能够把小块知识单元的标引工作做好。当然,对法学方面小知识块作有效标引的需要,也强调标引人员必须要了解法学知识。特别是进行小知识块的题名、关键词标引,有法学知识的标引人员才能做得更好。根据所选工作平台的工作步骤,按部就班地把标引好的小知识块输入数据库中,即完成了一个小知识块的建库流程,法学教研参考小知识块数据库由此建成。

四、高校学报法学论文开发性知识资源的利用

第一,利用学报开发性知识资源促进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法学论文开发性小知识块资源库的建成,更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法学灌输教学模式改革成指导(引导)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不作法学专业课程知识的解释(不直接教授给学生以基本的专业课程知识),不论证有关的专业课程教学课题和问题,只是提出很专业的小课题,然后传授给学生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去论证专业课程教学课题和问题的方法;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并从课本上和法学论文开发性小知识块资源库及其他知识资源库中获取有关的参考资料,然后对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含提出)的课题和问题进行论证、解释,从论证、解释过程中掌握一部分法学专业知识;再次,学生通过对许多法学专业小课题系列的亲自解释、论证后获得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获得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相关的能力。对于一个具体的教学课题或问题来说,如果教师能授以分析、论证方法,专用小知识块资源库等又能提供一定的法学专用(无杂质)参考资料,学生就会乐意而轻松地开展相应的分析与论证,法学方面的指导(引导)教学模式就能得以推行。

第二,利用学报开发性知识资源提高师生利用学报法学知识的效率。通过切分高校学报法学论文,产生适用性更强的精炼小知识块(片断),各小知识块有标引,可作多点检索,是法学小知识块资源库建立的另一大特征。在数据库中,教师和学生可按原论文标题调出本文的所有小知识块,也可按某专题调出相关的小知识块,还可按年度调出本年度所有的小知识块……这一形式的数据库,与《CNKI》(全文)、《维普期刊库》(全文)相比,属开发性知识块资源库;与《高校学报文摘》的一文一摘相比,属一文多点多摘的更小块更专类的开发性知识块资源库。法学论文开发性小知识块的提供,既可消除师生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去寻获有用资料的劳作之苦,又可减少师生的检索时间,还可使师生得到更适用的参考知识资源,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得以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