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第1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XX年,yjbys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是关于此项活动的社会调查报告: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 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致富能力

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 (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第2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解我们侗族人民祖祖辈辈流传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风俗人情.在本假期里我对我村的侗族人民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作了进一步的调查.

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来源于秦汗时期的”骆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

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梗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杉树着称.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的西北部,湖南,贵州的南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的各种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同其他的民族一样,它也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民族风俗.比如说侗族大歌,山歌,芦笙舞,芦笙踩堂等等.其中芦笙踩堂是比较大型的活动,是侗族和苗族都有的一种传统活动.每年都有一次,但是在各个地方举行的活动不尽相同.

本次调查为了更具体的了解芦笙踩堂,所以对这个传统活动做了比较具体的详细的调查.

前面已经提过,芦笙踩堂是一种大型的传统活动,它的活动流程包括几个节目,首先是活动负责组织向现场撒纸包糖,跟着就是青年男子也义务的向现场的小朋友发糖果,这个流程主要是引起现场的气氛,其次就是跳芦笙舞,芦笙舞是由吹芦笙的青年男子和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青年女子一起完成的.这个节目是纪念我们祖先的一项主要活动.再次就是进入活动的高潮了,这个流程包括侗族大歌和比芦笙.唱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最拿手的一种活动.住在侗乡的侗族人民,他们的侗族大歌都是自编自唱的.因此这个节目也就是所有流程中最热闹的了.唱侗族大歌的人都是在当地比较有名的中年妇女----“歌仙”.当然这些歌也是他们自己编的.唱歌开始的时候,是”歌仙”们一起唱,随着就是”哆耶”. ”哆耶”也是属于侗族大歌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它的”阵营”不同.

”哆耶”是侗族人民每次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因此,它在我们的芦笙踩堂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哆耶”开始时,活动组织负责人叫上在场的青年男子们围成一圈,再由”歌仙”中的一位带头唱” 哆耶”.其余的人都只是跟着唱后面两个字.他们唱着祖国的美好未来.赞扬着党给人民的爱,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今天.

随着”哆耶”的结束,就是”比芦笙”所谓的比芦笙就是几个芦笙队在一起吹,再由芦笙评判组评出哪个芦笙队吹的芦笙最响亮谁就是最后的获胜者,这就是比芦笙.·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这就是活动的全过程了.

当然,这种活动在各个村寨都有不同的举行办法.在我们村举行办此活动的日子是正月初八.之所以选这个日子是因为古代的老人们希望我们村的人民们生活过得正正稳稳的,永远奋发图强,”八八发财”.还有一个值得说明的就是我们村举办此活动的地点也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人民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祖先们,在很久以前就选择我们村附近的一个比较高的山头做为我们踩堂的一个固定的地点.祖先们希望他们未来的子孙们奋发向上,步步高升.因此,正月初吧当天村里的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到此山头去等待活动的开始.

在我们村举办这活动之前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环节那就是在正月初八的前夕,村里派有一个专门的人走街串巷的叫喊,他叫喊的目的就是通知人们明天去哪里举办活动,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唤醒沉睡一年已久的祖先们的灵魂同我们一起去庆祝传统活动.因为在我们村里流传中说只要叫醒了祖先们,活动的当天我们就能很顺利的举办此活动,同时天气也会顺着我们的意,去参加活动的人们也会安全的回家.

还有一个传说,那当然也是关于”踩堂”的传说了,听村里面的老人说,如果正月初八”踩堂”当天天气特别的好的话,那么这一年我们村的人民的生活就会更上一层楼.因为,祖先们会保佑我们那一年,风调雨顺,稻香鱼肥,外出挣钱的人们也会一切顺意,村里的人们也会和和气气,幸福美满.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接班人.我会为因为自己是一位少数民族而自豪,我会好好的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第3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基于津鲁新鄂豫四省一市的大众传媒与民俗体育关系度调查

每个城市、地域在其形成和发展当中都积累了其特有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包括了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形态。民俗体育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着他独有的魅力。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发展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此外我们还就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调查结果的结论性论证,专门对上海体院的肖奂禹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的张玉田教授,南开大学的赵航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的刘卫东教授进行了访谈。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针对天津市、山东、新疆、湖北、河南五个地区,综合5000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调查时间为2011年2月-3月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将各地区民俗体育参加者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为了检验民俗体育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程度,我们也对部分普通“体育人口”进行了调查走访。调查采取访谈方式进行,按照事先设计的问卷,围绕我们关心的问题采取问答方式进行。由于时间、经费、人力所限,我们只在每个地区采样1000个,虽然不能反映所有常住人口的全貌,但由于我们有意识地在年龄、性别、职业进行平均分配,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由于我们是利用寒假进行的调查,而且采取的是集中调查的方式,因此受访者中学生的比例偏大,这当中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和高中生,但是从学历结构上看除本科占比较大外,初、高中学历亦占有较大比例。从年龄角度来看,30-50岁的比例达到50%以上,较为集中。籍贯分布除天津的人员分布较为分散外(这与天津作为大型城市流动性人口较多有关),其余四省籍贯基本均衡。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的对象选择基本符合民俗体育参加者的情况,尤其是符合各地区体育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应为有效调查。

2调查内容

2.1民俗体育参与度调查

根据表2,我们不难看出,参加过民俗体育的人数还是占大多数,只有18.8%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民俗体育。但是经常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所占的比例并不乐观,只有20%的人经常性的参加,剩余的人都是不经常或偶尔参加。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民俗体育的传播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从不参加的人口比例不足20%),但是传播的效度不够,这从偶尔参加和不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对象超过50%中可以得出结论。

从表3可以看出,跳绳、放风筝,踢毽子这三种民俗体育是在这五个地区比较流行的项目。跳绳、放风筝和踢毽子这三个个项目参加比较容易,对活动器械的要求也比较低,是民众比较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太极、武术和气功是比较受男性欢迎的项目;龙舟由于条件限制,参加的人数并不多,在河南和湖北,参加龙舟的人比较多,这大多是由于南方河流相对较多和纪念屈原的习俗,使得这项民俗体育项目得以广泛流传,但是在北方,例如山东,天津这些地方龙舟活动相对较少,这也是民俗体育地域性特点的表现;踩高跷是参人数与最少的民俗体育项目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踩高跷的技术难度比较大;其他民俗项目就根据各地民俗文化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特色:山东有扭秧歌,天津有舞狮、杠箱、中幡、高跷、旱船、舞龙、摔跤、抖空竹等,因地而异。综上,民俗体育参加者在我国体育人口中比例偏低,项目参与度随项目的专业性、地域分布变化体现出明显差异,这在充分体现民俗体育的草根属性的同时,也表明其传播的局限性。

2.2民俗体育传播途径分析

在了解了民俗体育参与对象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对其中主要参与者的信息获取途径进行了调查,从中探究大众传播媒介对民俗体育的影响力度。(1)大众传播在民俗体育的传播活动影响力偏低。这可以从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社区体育和人际传播的过程中获取民俗体育信息中得出结论。(2)大众传媒在影响民俗体育的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报道内容单调,形式简单是各种媒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表5中各种报道形式的统计中“新闻报道”和“知识性信息”占信息形式的比例达到55.6%,而其它形式则占比较低。从媒介传播的一般规律上看,信息传播形式、角度对于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有着直接影响。(3)报道数量上明显不足,信息到达率明显偏低。表7说明在众多的媒体形式当中,50.8%的受调查对象偶尔能够看到的关于民俗体育的信息。因此证明了我们的媒体对民俗体育的关注度和报道量还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民俗体育参与度较低,与大众传媒对于民俗体育报道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2.3受访者对大众传媒相关报道和民俗体育开展情况的评价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公众对民俗体育信息获取的途径和关注程度,那么如果加大大众传媒对民俗体育的宣传报道力度,是否会对民俗体育的推广与传播产生直接的影响呢。通过对表8、9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众传媒对民俗体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有33.8%受访对象会因媒体报道而去尝试某种民俗体育形式。这说明有部分受调查者认同媒介的引导作用。

(2)大众传媒在对民俗体育宣传方面还很欠缺。“不知道”的比例高达44.2%,表明至少2个结论,一是受访对象从媒体获取民俗体育信息的几率较小,因此无法作出判断;另一方面,受访对象对从媒体获取相关信息有一定的期待度,大家有一定的尝试意识,希望感知自己是否会因大众媒体对民俗体育的关注而受之影响。

(3)表9是对被调查对象关于媒体影响力的感知性调查。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广播、手机。除电视和网络以外,其余媒体的受众占有率接近。这表明影响受众的媒介形式中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新兴媒体,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接触动机和渠道方便性。电视的娱乐属性是种受众群体都认可的,因此追求娱乐的原始动机会有效促进电视媒体的媒介接触。而网络媒体虽然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是其媒介整合的多用途性使得它成为受众的重要选择。表10是综合四省一市的受调查对象对民俗体育开斋状况的认知统计,54.8%的人认为民俗体育开展的一般,而认为开展较差的达到了26.8%。虽然被调查对象在此仅仅提供的是主体印象,但是“很好”和“较好”的认知率不足13%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广大民众对民俗体育的陌生和距离。这一方面表明我国民俗体育面临的困境:信息危机、形式危机、传承危机、传播危机并存;同时也表明民俗体育的发扬光大还有着很大提升空间。

四省一市的数据比较分析

媒介的发展与影响力与社会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开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下表中将受调查对象在同一调查项目下,使用数理统计方法按照地区分布进行了横向比较,以期得出统计因子的量度区分,并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数据差异进行分析。上述统计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纵向角度,各调查问题的数据内涵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分析、解读,再此主要从横向角度对不同地区的同一统计因子进行差异比较。

1受调查对象对民俗体育的认知度较高

综合四省一市的调查,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识和参与处于较高水平。综合我国关于体育人口的统计数据:我国体育人口占常住居民人口的比例为31.2%,而我们所调查的体育人口中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比例为“经常”20%,如果加上“不经常”和“偶尔”的选项这个比例可以达到81%,按照这个比例测算,中国国内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对民俗体育有接触经历,有超过十六分之一的人口经常参与各种形式的民俗体育项目。四省一市中新疆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其中“跳绳”和“踢毽子”的参与率又处于相对高位,这与项目的易参与性和对环境要求简单有很大关系。

2大众传媒对民俗体育传播的力度不够

受调查对象中只有14.8%的是从大众媒介获得关于民俗体育相关信息的,而社区体育和人际传播所占比重高达64.8%。这一方面反映出民俗体育在传播过程中仍然较多依照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同时也说明大众传媒对民俗体育关注的力度还很不足。这可以从受调查对象的到达感知上得到反映,感觉媒介传播民俗体育信息的数量为“偶尔”和“基本没有”的比例合计为90.8%。这当中大众传媒影响较大的是天津,这与天津作为直辖市媒体资源相对发达有关,而新疆地区的占比最低,这也与边疆地区信息传递欠缺有一定关系。

3电视和网络在民俗体育的媒介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

受调查对象中50%以上的人认为电视和网络的影响力较大,相对于其它媒介形式而言这两种媒介因其传播形式和特点而占据了信息传递中的较大“带宽”。究其原因,电视的图文并茂,老少皆宜使得它成为受众群体最广阔的媒介形式;而互联网则是作为新兴媒体,因其互动性、参与性强,表现形式多样化而紧随电视之后。天津山东的电视影响程度最高,达到14.4%,而网络的受众认知度出了湖北以外都超过10%。这表明,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技术先进、受众接受度高的媒介形式应该是我们传播民俗体育的首要选择。

从横向的角度对津鲁新鄂豫五地的民俗体育发展情况,大众传媒影响力、影响方式和效果进行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天津与其它地区相比,大众传媒对民俗体育的传播力度较大,这从第5、6、7、8、9项统计项目中可以得到体现。这表明,天津作为沿海城市,体育信息的传播相对发达,大众传媒对于体育文化的深度解读也领先于其它被调查省份。这既让我们对天津的体育信息传播的合理性感到欣慰,也让我们意识到多数省份对于体育信息的传播还局限于赛事、明星的热点上,还缺乏对体育文化的深入挖掘。当然,天津的领先优势也并不明显,这也表明我国大众传媒对于体育信息的报道整体上还处于欠发达阶段,追求眼球效应的急功近利仍然左右着我们的媒体。

前景与展望

1大众传播媒介对民俗体育的关注亟待加强

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媒体的宣传或者报道的根基植根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政策指导,遵循“举国体制”。不可否认,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下,体育运动尤其是民俗体育运动更多的是走市场化的道路。民俗体育要发展,就要符合市场化运营的规律。以往的经验证明,大众传播媒体利用转播体育赛事插播的商品广告及在现场放置的广告牌不仅为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回报,还带动了整个媒体产业以及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

毋庸置疑,民俗体育必须依靠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才能使其传播的更快、更广、更具有品牌效应。而媒体也赖于体育运动尤其是民俗体育运动提供的新颖素材吸引更多的赞助商的资金赞助,获取利益。只有努力实现民俗体育与大众媒体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发展,才能发挥大众传播媒体促进民俗体育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媒体与民俗体育的两性互动机制,通过做大做强民俗体育相关的文化产业,使得大众传媒对于民俗体育由被动宣传向主动关注转变。

2民俗体育应借助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时代背景

加快与大众传媒的融合民俗体育本身也应该积极寻求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借助传统文化的舞台,通过积极的媒介营销,尽快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譬如龙舟活动,尽管是我国南方民俗体育的经典,但是近年来已经随着文化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现在的龙舟运动已经不再是某个民族文化独享的形式,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运动。这也说明,积极的媒介营销可以为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而媒介本身亦可从中受益。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传播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借助媒体则会尽快走上快车道,民俗体育也不例外。作为传统文化的民俗体育应该努力实现“有效传播”,通过用现代化传播理念对本身的文化符号进行挖掘、提炼,同时构建良性的媒介关系,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封闭劣势,实现开放性发展。

3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民俗体育学家都应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这说明如果大众传媒通过强化关于民俗体育的议程设置,就可以是的受众对民俗体育的关注度有效提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媒介应努力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将传播传统文化,与打造文化强国作为自己的使命。而民俗体育组织,如果有意识地加强与传媒的接触,形成广泛的舆论氛围,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形成以民俗体育为核心的社会焦点,兴起关注、参与、支持民俗体育的社会气象也是指日可待的。

第4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xx年1月26日

地点: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第5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笔者家乡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山清水秀,素有“理学名邦”和“东南邹鲁”的美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笔者尝试基于延平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当小导游、撰写创意广告、串编文艺作品和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传承延平文化,培养爱延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一、青山绿水间的快乐小导游

位于延平市区的九峰山是一座远近闻名的理学名山。自唐朝以来,山上就建有寺院、书院、草堂等,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在此寻幽访古。为什么叫九峰山?九峰山的海拔多少?理学名山的由来……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网查一查九峰山的资料。假日里,学生登一登九峰山,数一数山上有几座亭阁,看一看有哪些植物,问一问山的传说,听一听长辈讲山的故事。然后引导写导游词,对植物感兴趣的小朋友重点介绍山中的物种,留意建筑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解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凉亭,有的学生则重点介绍理学文化长廊、古塔、动物园,有的甚至连每一级台阶都如数家珍。九峰山美丽的景致、典雅的文化陶冶了学生的心灵,同时扩大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实现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孩子们流连于母亲河闽江,滔滔不绝地罗列绿水的自豪;驻足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溪源峡谷,津津有味地介绍布列其间的景点风光;攀登在闽赣古道三千八百坎,绘声绘色地讲述杨八妹的壮举……青山绿水间蹦跳着一个个快乐实践语文的小导游。

二、地方特产中的创意小广告

根据地方特色,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为延平特产设计创意小广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碌开来,一则则家乡特产的创意小广告精彩纷呈。推广花百合的同学们写道“百合万千,延平领先。”“百合之美,延平之最。”“百合真妙,可赏可食可入药。”“清香纯雅,百年好合。”……“春笋丝,嫩菇丝,吃了笋燕常常思。”这是对延平最有特色佳肴笋燕的广告。在班级里开展创意小广告评比、广告达人评选、创意小广告校园网站晒一晒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主题手抄报、制作广告宣传卡、创作主题贴画,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到社区开展家乡特产文艺宣传活动。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小广告的设计中、在地方特产的回味中、在语文的实践中得到感染、熏陶和培养。

三、民俗文化下的精彩小舞台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延平的一种曲艺形式,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凭借南平南词开展活动,体验民俗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一是研读戏文,从戏文中学习语言:南平南词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俗称“八韵南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剧目展开戏文研读,可以是《白蛇传》,可以是《牡丹对药》,也可以是《借衣劝友》,习得“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的表达方式。二是自编自导,从表演中实践表达:孝德育人是学校教育特色,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孝德实践活动改编成南词戏文搬上表演舞台;课文中的有趣章节,校园优美的环境,快乐的学习生活情境等都是南词戏文编撰的好素材。三是调查访问,从研究中传承民俗:组织学生上因特网阅读搜集,到艺术馆调查访问,采访南词民间艺人,了解南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价值,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红色历史里的神秘小课题

笔者设计“红色延平里的秘密”研究总课题,鼓励学生或小组或个人申请子课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短短两个星期时间,就收集到了十几个颇有趣味的小课题研究方案。孩子们或考察九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提出子课题“纪念碑里的故事”;或访问干休所的老红军,发现新的研究课题“老红军嘴里的秘密”;或参观“新四军留守处旧址”纪念碑,采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梅山街道文宣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展“新四军的红色行动”主题研究活动;或观看《闽江地下航线》录相,准备研究子课题“闽江地下的交通员”……

从确定题目开始,到拟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到兴致勃勃地通过进图书馆、上因特网、观看视频、采访人物等多种渠道发现和收集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遴选材料,到着手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孩子们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学习的状态下,他们必须用心去思考,去处理信息,去组织文章。这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收获远远比让学生知道家乡革命历史更具有价值。

总之,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地方文化资源,让孩子在青山绿水间、在地方特产中、在民俗文化下、在红色历史里,感受家乡风景之美、特产之丰、民俗之乐和乡情之深,同时兴致勃勃地学习和运用语文,那么,学生必将信心十足地读其欲读之书,想其欲想之事,为其欲为之举。

第6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部门数据,抽样调查的“无线鼠标”

在人口抽样调查摸底时,不难发现调查员除了拿着垫板、手电、纸笔等调查用品外,还拿着一本由密密麻麻数据组成的“工具书”,它就是从公安、计生、卫生、民政等部门得到的行政记录,其中涵盖了户籍、暂住人口、出生及死亡人口等大量数据。然而,由于各部门在管理模式、指标口径、统计范围上存在差异,如果想让这本书真正成为调查员的“好助手”、调查工作的“推进剂”,仅仅将部门数据进行简单的堆砌是不行的,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部门资料进行“深加工”。

要想让数量庞大、项目设置复杂的部门数据为我所用,需要对它进行“四重统一”。首先,要统一数据的汇总方式。由于各部门资料获取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如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资料中,存在部分“一对多”的现象,即某个街道的人口资料由多个派出所的行政记录共同组成),使用前人口抽样调查员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梳理和汇总,这样才能符合调查中“分街道”使用的要求。其次,要统一采集介质。由于部门日常采集系统的不同,可能出现纸质、PDF、DBF数据库、Excel电子表格等各类媒介,因此要先将其统一转化为便于操作和使用的格式,以便后续调查的深度应用。再次,统一资料获取时间。各部门数据资料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采取月度、季度甚至年度报送方式,需要统计部门在相对统一且接近摸底阶段的时点截取部门资料。最后,要将调查资料中的项目进行统一筛选。由于各部门的资料在日常需求、采集制度上存在差异,不一定所有的项目都有利用价值,而且部分指标口径与调查规定口径也存在差异,需要统一数据口径。为此,西城区人调办利用自制电脑程序对基础数据进行筛选、细化、分类,将指标口径进行了统一化处理,明确了数据使用方式和范围,保证部门资料的效用最大化。

老年人编外宣传队,最美莫过夕阳红

纵览每个区县及各个街道人口抽样调查宣传力量与方式的配置,除了在户外广告、各类媒体上开展宣传报道外,各个社区中和居民间都流动着一只编外宣传队,他们不领工资、不计报酬、却用爱心和热情传播着人口抽样调查的最强音。他们就是各个社区的老年人,包括社区居委会退休的老干部、楼门院长和积极分子。他们中有的人身份比较“特殊”,是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的入户陪调员,担任着协助调查员入户的工作。另一些没有担任“陪调员”的其他老年人编外人员也利用聊天、打招呼的方式在抽样调查中发挥着宣传员的作用。“刘大爷,您看到门口张贴的宣传画和横幅了吗?听说西城区要开展年度人口抽样调查了,咱们社区被抽中了,要遇到调查员去您家填表,您可别忘了看看他们是不是佩戴了调查证,要是统计部门的同志,您一定要配合啊。”社区中“热心肠”的大爷大妈们便成为了编外宣传队的主力。

其实,很多调查员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调查员白天入户的话,老年人在家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部分老旧社区、平房区。入户过程中,常常能听到老年人说:“快进来,你们是人口抽样调查的调查员吧?社区公告栏上的公示表都看到你们的照片了,你们辛苦了,要问啥问题就问吧,我们如实回答。” 这说明,老年人普遍是热心肠,关心和关注国家大事,而且多数老年人很支持政府开展的各类调查工作。因此,调查员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在入户摸底时,可以用拉家常的话语跟住户聊聊抽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同时提醒他们多给家里人、邻居提个醒儿。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老年人编外人员在人缘、地缘上的优势,借助“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效应,在调查小区内让老年人成为传播抽样调查声音的“小喇叭”和扩音器,为入户调查营造和谐的氛围。

少数民族习俗,和谐大家庭的必修课

将2011年和2012年西城区人口抽样调查的样本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牛街街道是首次参加人口抽样调查的“新人”(2011年的人口抽样调查中,牛街街道的住户未被作为调查样本)。牛街街道作为由汉族和22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全国民族团结窗口单位,其特殊地位得到了西城区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证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牛街街道人调办开展了民俗知识教育活动,讲解了穆斯林群众风俗及生活习惯,发放了民族知识宣传册,并提出了“三个必须”和“三个不准”的要求。

第7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倡议发出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根据公众举报,对部分网站进行了抽查和核查,并依据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对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发出《删除违法和有害内容通知书》。抽查核查情况表明,大部分网站都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坚持文明办网,内容健康向上,但也有一些网站的频道和栏目存在大量低俗、不健康、不文明内容,经举报中心提醒后,整改效果不明显。因此,举报中心特向社会各界发出公告,曝光谴责传播低俗内容网站,并将有关情况转报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处理。截止到2008年8月24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分别于2008年7月21日和2008年8月1日两次对传播低俗内容网站的公示与谴责,涉及网站达8家。

网络低俗之风的界定

网站为了吸引网民,必然要走通俗化的道路,但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能低俗。如何对三者进行区别呢?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星教授曾指出,通俗是接近大众百姓,表现常人生活理想的艺术形式,相对应的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庸俗则是情趣平庸,不思上进,思想上没有高尚追求、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的体现;而低俗则是违背人类理想追求,已不属于艺术表现范畴。据此,网络低俗之风可以简单界定为,通过网络传播违背人类理想追求的内容之做法或风气。

上述界定过于粗略笼统,那么网络低俗之风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中国人民大学刘保全研究员经过调查研究,将低俗之风的表现及基本特征归纳为13个方面:蓄意捏造,耸人听闻;“性”为卖点,球打;戏说经典,亵渎先贤;轻薄死者,漠视苦准“狗仔”没羞,“八卦”无边;渲染暴力,刺激感官;男欢女爱,情仇恩怨;搜罗隐私,爆料不断;丧失立场,沉迷异端;合理想象,油醋任添;胡编乱摘,真假混杂;现场模拟,情景再现;引蛇出洞,不择手段。这13个方面虽然不能将低俗之风的所有表现一网打尽,但也基本上概括出了其最突出的基本特征,而且都在网络上有所表现。

网络低俗之风的成因

网络低俗之风的成因有多种,笔者暂且归纳如下

第一、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部门的缺位。网络上,明显的色情和血腥暴力的内容,比较容易识别并加以清除,而一些低俗颓废的内容却往往不能让人识得庐山真面目,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也正是由于法律法规的真空,也导致了管理和抵制这些低俗内容往往显得无凭无据。拿上文所提到的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两期公示与谴责来说,对这些网站也仅仅是公示与谴责而已,并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

第二、一些网民存在对低俗内容的需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由于寻找刺激、追求娱乐往往是人的一种本性,使得一些网站从业者以“尊重受众需求”为名,传播低俗内容。

第三、网站受到经济利益和“点击量”的驱使。与传统媒体相比,一出生就断奶的网络媒体需要自身造血来维持正常运转和发展壮大,其商业化程度更大,经济压力更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吸引网民,追求卖点,获得最大的点击和流量,靠秘闻、绯闻猛料等低俗内容增加刺激就成为一些网站的首选竞争手段。

第四、网络技术特性的推波助澜。网络的开放性、连通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导致民意最大程度的表达,一些网民的低俗嗜好可以凭借网络得到很好的满足。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网络软件应用的普及,为低俗内容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比如P2P传输技术,仅仅在两个或多个网民之间进行传播,大大增加了对网络传播进行监管的难度,低俗内容因此得以更便捷地传播。

第五、一些网站从业人员社会责任的丧失。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相比较而言,目前从事网络新闻的一线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低,在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两方面大都还略显稚嫩。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网络传播工作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一部分人中逐渐消失。一些网站从业人员只关注自己编辑的新闻的点击和流量,只在乎自己的饭碗和奖金,一味迎合甚至是故意引诱激发网民的低俗趣味。

网络低俗之风的治理

坚决治理和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是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文明网络环境的形成需要从网民文明上网和网站文明办网两个方面去努力。另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对违犯者(包括网民和网站)进行惩处,才能最终确保文明上网和文明办网有法可依,真正实现文明的网络环境。

一、网民自律和监督。首先,正是为了满足和迎合一些网民的低俗兴趣,一些网站才采用以低俗内容来打球的做法。国欲强,风雅兴。一个文明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民族。每个网民应该有这种自觉和意识,,自我约束,为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而努力。

其次,网民对网络低俗之风应进行监督和坚决地抵制。目前,由于各类网站的总体数量众多,加上网络传播的匿名等特性,使得互联网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十分困难,往往是有心无力甚至是管不胜管。由于网民人数众多,任何网站的低俗内容部可能会被有正义感和高尚使命感的网民遇到,因此,网民只要坚持正义,不漠然视之,勇于向网络低俗之风进行斗争,形成对网络低俗之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是一定会使网络低俗之风得到有效的遏制。如前所述,此次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倡议发出后,也正是根据公众举报,才使得这些网站得以被暴光。

二、行业自律,包括整个互联网行业和单个网站的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行业自律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是行业内对国家法律和法规政策的遵守和贯彻,另一方面是用行业内的行规行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每一方面部包含对行业内成员的监督和保护的机能。

首先,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等行业组织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全行业内发起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的号召,让网站不仅明白靠低俗内容来吸引网民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会失去网民,而且要从现在开始就切实履行不传播低俗内容。网站依靠低俗内容来进行争抢网民的“眼球”,其实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因此,应该鼓励网站之间进行互相监督,揭发那些传播低俗内容的网站,从而起到净化网络环境,有效地进行行业自律的目的。此外,相关的行业组织还应进一步加强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使命感教育,引导并鼓励网站从业者自律,追求崇高,远离低俗。

第8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在情报战线上,日本深谋远虑、策划周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派遣了日本国内一大批精通中国事务、熟练掌握汉语的间谍来华刺探情报。

此外,日本情报机关还收买了大量的汉奸及在华西方人充当间谍,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刺探情报。

一、日本派出大批了解中国实情、熟稔汉语的日人,乔装打扮成华人,潜入各地刺探情报

日本对外的间谍活动由来已久。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以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的日本,为适应其扩张需要,着力加强针对中国的情报活动。

在对华情报战中,日本情报机关利用一些熟知中国国情民俗、能操一口流利汉语的日人在华收集各种军政情报。

英国情报专家查理·迪肯指出:“在中国,日本人情报工作的形式是化装成各类人员,其成效远比其他形式更大,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出色。”

设在汉口的由日本间谍荒尾精开设的“汉口慈善堂”,是近代日本间谍在华潜伏刺探情报的急先锋。

“汉口慈善堂”的创办者荒尾精1880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886年脱去军籍来华充当间谍。到达上海后,荒尾求助于被称为日本对华情报活动“先驱”的岸田吟香。

岸田吟香习中文、精武术,1878年在上海英租界开办“乐善堂”,以销售药品为主业,兼作出版业务为掩护,暗中调查中国各地情况。

岸田吟香在中国看到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所用书籍都是木刻版本,部头庞大,携带不便,便改用铜刻细字的活字版印刷,装订成袖珍本,一时畅销全国,既为岸田获得了暴利,也使他得以广交中国士人,利于开展情报工作。

岸田吟香在华的努力,打开了日本在华潜伏刺探情报的局面,故而日本东亚同文会在为侵华有功者立传时,将岸田吟香之传列在首篇。

在岸田的资助下,荒尾在汉口开设了乐善堂分店“汉口乐善堂”,由岸田供应药品、书籍及杂货,在汉口行销,由此荒尾精开始了在华长达10年的间谍生涯。

以汉口慈善堂为据点,荒尾网罗了一批日本浪人,在北京、湖南、四川、天津、福建等地分设支部。

荒尾要求手下的间谍,“对中国各地之地形、地貌、人口分布、风俗习惯以及土地、服装、运输、粮食、煤炭、兵制、工厂”等,都要从军事的和经济的角度加以“实际踏查”。

“汉口乐善堂”成员以各支部为据点,深入到中国各地刺探情报。他们化装成贩卖眼药水、书籍和杂货的行商,冒充医生、风水先生、和尚等,四处流窜,刺探情报。

乐善堂的情报工作,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起着巨大作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汉口乐善堂”骨干宗方小太郎潜入烟台,刺探到中国军舰开赴朝鲜的详细日期,并报告日本大本营,为日军击溃大清北洋水师于黄海立下赫赫战功。为此,宗方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

中华民国成立后,“汉口乐善堂”的活动虽告结束,但日本在华的谍报工作却未停止。荒尾之后的日本间谍,也大多选择乔装打扮,通过开设各种店铺在华刺探情报。此类在华的日本人间谍,为直属于日本参谋本部总务处的中央间谍(又称华北系),这些日本人来自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者拓殖大学(拓殖大学是专门培养在华间谍人才的学校,又称浪人大学)。他们通晓中国风俗习惯,能熟练使用中国各地方言,以各种身份潜入中国,通过开设药店、旅馆、吗啡馆和白面馆等,刺探情报。

潜伏在中国的日本间谍,其工作分平时与战时两种。平时工作主要有:调查各地驻军军队之数量及其变动情形,随时报告东京总部;注意各地的交通情形及一切建筑、电话、电报等各种设备之配置;调查一切兵工厂工业情形及其设备、管理及出品;详细调查当地天然资源、银行及商业状况等;调查当地民众抗日组织内部及测验民众抗日之情绪;结交当地领袖,掌握其品格及特性,以便利用。战时工作主要有:侦查及军事行动;进行扰乱后方及破坏工作;收买汉奸;挑拨离间军阀与政客等。

日本中央间谍机关的情报工作在中国东北曾取得过巨大成功,至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此类间谍在华北、华东等均有发展。据1937年的统计,天津市日本租界内的白面馆和吗啡馆就有173家之多,而上海的法租界、虹口、北四川路等处的总数则在天津之上。在北平、太原及长江沿岸各城市,都遍布日本人所开设的白面馆和吗啡馆。乃至于北平附近的小城镇如长辛店、丰台等,都有日本间谍开设的白面馆。日本间谍选择开设店,主要是利用吸毒成瘾者自控力差,易于收买利用并刺探情报。

此外,日本间谍在各地还开设了大量的药房、理发店、料理店等。凡是有这些店铺的地方,总要在所处城市周边到处悬挂其广告牌,这种广告牌表面上看是广告,实际上却起着军事上的标记作用。抗战中,国民政府反间谍部门就发现,在日军军用地图上,这类广告牌都被当作战时标记使用。

全面侵华时期,日本继续派出大批了解中国实情、熟稔汉语的日人,乔装打扮成华人,潜入各地刺探情报。设在上海的“井上公馆”,在派遣日本人间谍刺探情报上尤为得力。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井上,脱去军籍后以日侨身份在上海南京路哈同大楼三楼开设了“通原洋行”,借中日贸易作为掩护,在中国刺探情报。

“井上公馆”共有工作人员60多人,均是二三十岁的日本男子,公馆中连佣人、厨师也是日本人。这些壮年男子在日本经过黑龙会等特务机构的专门训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精通情报、化装、驾驶、射击、格斗、通讯、暗杀等特工技能,并且大多数人均有在中国从事情报工作的经验,对中国的民俗相当了解,能熟练使用中国方言。井上曾自夸说,他手下虽只有60余人,但其作用却不亚于一个师团。

第9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清雅与现代城市品格

民俗传统与都市生活

重阳节俗的当下思考

老北京的满族女装

庆丰闸历史文化探析

北京朝阳门外大街溯源

论博物馆的和谐发展观

晚清宫廷戏曲玩具述论

蓝夹缬的历史、现状及前瞻

端午民俗节物象征文化探析

《亚细亚大观》中的商俗风情

2012年北京民俗博物馆大事记

永安笋竹节的传统化实践

洛阳民俗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民众参与性与端午节庆的内涵转变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从档案看清宫太监的财务状况

明清北京地区的端午节习俗考述

蒙元时期北京地区全真道发展论述

从温州东瓯王庙看东岳庙的地方化

敦煌西王母神话的非遗传播与《周易》

博物馆公众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观众研究

在博物馆展现“非遗”形式的探索

有关欧洲民族学博物馆的讨论

盘活资源,让传统文化深入基层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嘉兴掼牛”——传统的继承与发明

方寸天地毫芒微雕——浅析象牙浅刻与微雕

“醋外之味”——《三酸图》中的和谐文化

面对“民俗”——民国北京各界的庙会感知

浅谈民俗文物文化价值的认识、展示与思考

乡土社会中的手艺——京郊沿村的荆编传统

城市文脉的赓绍——北京伽蓝考察工作的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馆参与的回顾与前瞻

博物馆公共性与开发经营活动关系探究

堂里堂外——北京天主教南堂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小红门地秧歌调查与思考

浅谈钱慧安人物画风格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渊源

民俗宗教与皇家祭祀:北京东岳庙供奉诸神之考察

基于北京民俗博物馆对文化传承基地调研的思考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高密“家堂”扑灰年画的初步研究

余音尚在的百年京剧文物——谈陈德霖和杨小楼的唱片

博物馆的民族志书写——以林惠祥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九华山地藏玺印略考——九华山地藏玺印与地藏信仰研究

面对瓶颈的新思考——遗址类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公众服务

民俗类专题综合博物馆的展览运营模式——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