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精选(九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第1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当回顾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大家心情如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开学第一课读后感关于疫情的300字【10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2020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一)9月1号晚上8点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机早早的等待了新的一年《开学第一课》节目,每年都会在央视上观看,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开学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牢记心中,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精神。而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通过这一节课使我更加清楚明白2020年的冠状病毒是多么的汹涌,更加的清楚知道我们的祖国在抗疫整个过程艰辛和团结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日盼夜盼的开学第一课终于来临了,伴随者九月份学生们的一阵欢闹声划破沉睡已久的校园,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学习氛围。9月1日傍晚8点里我早早的打开电视机等待的是历代往年触目惊心,感同身受的《开学第一课》,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这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则中国强”,通过短短的几个小时当中,让我更加明白抗疫英雄事迹和对新冠状病毒的更进一步认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节目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没从深思中出了,因为今年的节目带给我震撼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钟南山讲述担当的精神,还是张定宇的中国人民需要团结精神等,在他们身上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们那一份无私奉献,爱国之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这一份精神将会是我今后学习的动力,愿有生之年希望也能够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9月1号开学季,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都能深受广大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这一天是我早早的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而今年的主题是关于‘少年强,则中国强’在节目中我看到了很多在疫情当中做出卓越的贡献的人,他们每一次讲话都铿锵有力,句句都会体现出仁者医心,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描述着英雄人物事迹都能让我牢记心中,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时代先进的先锋,人民英雄的楷模深深的感动着我。

新一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播出,我们一定要如《开学第一课》主题一样,了解防疫知识,并弘扬抗疫精神。少年强,中国强,愿同学们要在新学年的校园生活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等我们长大以后,可以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让祖国的社会发展可以更加美好。

2020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在2020年9月1日晚8点准时播出,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2020年开学第一课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最令人激动的是,节目邀请了战疫英雄代表,讲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展现科学力量。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写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让人永生难忘,同时注定这次开学第一课非比寻常。

在2020开学第一课里,我们见到了许多战疫英雄代表,其中有张定宇院长,相信了解过张定宇院长的人都知道,张定宇院长已经当了几十年的医生了,每次当疫情和灾情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有他的身影,同事们都说他“雷厉风行”,同样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在节目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大家都知道2020年的春节因为这场战疫的突然袭来而变得不一样,向战疫英雄学习。可以说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还乐观面对,不怨天尤人,还更加努力地去帮助每一个可能挽救的生命,值得大家致敬!

我看完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后,我感受到一股震撼的力量,节目紧扣当下人们关注,演讲者的故事感染无数人。在这场战疫中,没有人是局外者,全国人民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展现了中国团结的巨大力量。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经过科学防治、精准把握疫情,让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在战疫中,他们地冲到疫情一线,展现着责任与担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少年强,中国强!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把他们的抗疫精神运用到学习上,在学习的道路上,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做一个出色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一起努力,从今天开始奋斗吧!来到了新的学期,大家要向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出发,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做一个优秀的人,将来可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加油!

2020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三)在老师的安排下,今天晚上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央视直播节目——《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我想,这与今年的疫情是分不开的。看完节目后,大家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想,我也不例外。

整个节目下来,许多在抗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都应邀来到了节目现场。他们都讲述了自己在2020年的抗疫中,亲身经历的事迹以及从中得到的东西。

在课堂上,钟南山讲述了这次灾难的基本情况,以及在苦难面前,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众志成城,携手抗疫。

张伯礼讲述了方舱医院建设的积累,正因为医院的快速建立,才能包和那个疫情的有效控制。

少年强,则中国强,年轻人成为建设保卫国家的中坚力量是必然的。《开学第一课》回顾抗疫这段痛苦的经历,不是让我们加大悲伤,而是让我们以它为鉴,思考我们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开学第一课》是充满正能量的,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2020开学第一课读后感(四)走过了不平凡的春夏,我们迎来了秋天,这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新的开始。目前,我国的“抗疫之战”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学。在9月1日这天,《开学第一课》以它特殊的方式开始了属于全国人民的一堂课,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

在节目中,我知道了还有很多国家的疫情还在蔓延这,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抗疫之战的胜利,但张文宏医生的十条“健康宝典”建议,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了防疫知识,这对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有所帮助。

经过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打磨,我更加意识到了祖国的强大。然而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少年强大了祖国才会更加强大。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在此,我呼吁:我们青少年应该团结一致,勇敢挑起重担,艰苦奋斗,为祖国绽放绚丽之花。

2020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五)2020年9月1日,开学啦!期待已久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如往年一样在这一天的晚上8点准时播出。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节目主要分成了三个篇章:担当、团结、科学。

钟南山院士、张伯礼教授、张定宇院长、陈薇院士,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出现在节目当中的抗疫英雄,他们无不彰显着自己的担当与责任。什么是担当与责任?责任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心的体现,而担当是包括责任在内的一种负重前行。

“我只是一个小医生但是这么多的小医生在一起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家如果互帮互助,那就不会太难”,“哪怕力量再小,也是一份力量”……这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让人感觉到温暖,我也从中知道团结的力量。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不起眼的送餐人员、快递小哥,我们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正是这种团结的力量成为我们对抗疫情的一种武器。团结能够凝聚希望,我们每好的家园需要全国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拼搏。

目前,我国的已经已经被控制住了,祖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将新冠病毒抑制住自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相助。疫情期间,只要提供健康码就可以知道有没有感染过新冠肺炎,而且知道最近十四天去过的地方;无人机、无人车等设备可以运送物资,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阻止病毒的大规模传播;我国的病毒检测技术,帮助医护人员减轻了检测新冠肺炎病毒的工作量……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善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

第2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梦想。

第一个主题班会的班主任是李连杰叔叔,他有着许多个梦想等待着他去实现。他还说了一句话:“我要用感恩的心去回馈世界。”休息时,大家玩了一个小游戏,名叫“梦想长城”。这个游戏需要大家彼此的信任去完成的,他们都信任对方,终就没有摔跤。

第二个主题班会的主题是“坚持梦想”。班主任是马云叔叔,讲了两个从小就失去了双臂的哥哥。杨梦衡叔叔在他的奥运冠军破灭以后并没有放弃,而且回到学校,加倍努力学习,终于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取了中山大学。另外一个就是刘伟哥哥了,他有一个伟大的钢琴梦,他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不退缩,而且经过辛勤练习,终于能用双脚弹钢琴。想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我们有手有脚,还不珍惜,每天都没有梦想。一个成功的背后,刘伟哥哥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多少的艰辛,也不知他流了多少的眼泪和多少的汗水。我们应该向刘伟哥哥学习,学习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执着,应该每天实现一个小梦想,最后变成一个大梦想。

第三个主题是“探索梦想”,班主任是试飞英雄李中华。他一直有一个伟大而又艰难的梦想,那就是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和白云中穿梭自如,在茫茫天空之中飞翔。他的梦想一直引着他前进,希望就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

我的梦想是当一位精通医学的医生。在病人发烧时为他们打针,给他们一些安慰;在病人得了肿瘤的时候,对他们说些鼓励的话,为他们动手术,我更相当一位活佛济公,帮助所有善良、有爱心、孝顺父母的困难人民,为他们造福。

第3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通过看这一年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最感动的是《盲童刘浩这篇故事》。盲童刘浩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刘浩这位盲童都能弹钢琴弹这么好,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健康的儿童呢?虽然他失去了光明,但是他的心却就永远是敞开的,他用心来感受幸福,触摸幸福。

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还觉得“最美女孩-孟佩杰”这一章故事非常感人。她在五岁时,父母就去世了。由养母把她抚养成人。在八岁时,养母生病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每天早晨,她必须早点起床把坑烧热,做好饭菜,帮助养母擦擦脸,做30个伸腿和20个仰卧起做。做完了这些,为了按时到校,她只能跑去上学。

幸福有阶梯的切面,他可以扩大也可以扩小,就看你是否去珍惜。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我们要珍惜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的伴随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第4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从“汶川灾难进教材”到《开学第一课》,我们仿佛看到中国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不禁为中国的教育喝彩鼓掌。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这才是孩子们成长成才的春雨,这才是学生们最需要掌握的东西,这才是教育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开学第一课》教材是生动的一课,也是精彩的一课,也是中国青少年成长急需补上的一课。

对于中国说,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有汶川灾难的洗礼,也有北京奥运的体育与文化盛宴。而2008年对于中国的青少年的成长来讲,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一切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有生命的敬畏、有文化的魅力、有美丽的情操、有团队的力量、有民族的自豪……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教育,也是走向社会必须的素质。知识来自于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社会。采取这样利用奥运精神和抗灾精神相结合的“第一课”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意义深远,影响深刻。这也必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中最难以忘记的一课,多媒体视频教材更有说服力,更生动.

《开学第一课》教材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敬畏生命并珍惜生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可以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人与人之间的血肉亲情。在学会避险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提高大家的生命意识,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不但可以培养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更能够让他们如何去尊重别人,尊重生命。开学第一课教材视频生活纪录地震时,我们可爱的同学是如何生存的.任何崇高的品质都是由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开始,这一课将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影响这一代人。

这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无论是汶川灾难的万众一心,还是北京奥运的齐心协力,团队精神无时不刻在现场显现。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是奥运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的精神实质。 《开学第一课》,团结互信、相互扶持的集体主义精神将在孩子们的心中打下永久的烙印,这种高贵的品质将使得这一代人终身受用,更好地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开学第一课》教材让孩子们树立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这是一个时代的青少年应有的民族情感,也是他们建设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汶川灾难中让孩子们看到了全民一心的力量,一个坚强的中华民族让他们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北京奥运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巨大魅力,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和见证北京奥运在世界创造的辉煌,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他们为自己是一名龙的传人而自豪。《开学第一课》是精彩的一课,上好这一课,关乎祖国未来,民族希望。

第5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一、学习经验,大胆进行高效阅读实践

1984年程汉杰老师高效阅读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在北京铁二中试验后,在全国铁路系统、西城区、北京市等20多个省区传播,2005年北京中语会支持在北京铁中召开交流会,2006年在河南郑州召开成果汇报会,2006年10月21日在内蒙古宁城召开实验区成果推广现场会。

实施语文阅读课堂优化工程。

优化工程分两步,第一步:优化高效阅读课堂训练程序。我们把课堂操作过程优化为:“眼脑”、“程序”、“训练”、“反思”四步,学生阅读速度提高到800字/分钟,每节课训练密度提高到5篇文章。第二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我们进行了“速读精彩,精读更精彩”的教学实验。

二、认真探索高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1)高效速读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板块:眼脑机能训练;第二板块:学习速读技巧;第三板块:高效速读训练;第四板块:反思感悟;(2)高效阅读精读训练模式:第一板块:眼脑机能训练。第二板块:回忆精读技巧。第三板块:快速阅读+速读检测+复述文章。第四板块:快速阅读+定向分析+拓展感悟。第五板块:感悟反思;(3)高效阅读复述训练课模式:第一板块:眼脑机能训练。第二板块:复习复述技巧。第三板块:复述感悟训练。第四板块:反思感悟;(4)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第一板块:眼脑机能训练;第二板块:学习巩固。第三板块:速读检测,复述强化;第四板块:应用技巧,解读文本。第五板块:回顾反思,拓展训练。

三、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综合能力

强化课堂训练,提高阅读速度。课堂上先以固定程序阅读训练开始,紧扣“调、读、答、判、算、绘、析”七步法进行训练,即调整心态,准备阅读,集中精力,速读材料;依照程序,照单购货,根据记忆,开始答题;同桌互判,算出数据;填写速读训练,绘制阅读进步曲线图;最后主动分析,自我反思。经过训练,平均速度已超过1558字/分钟,理解率为85.3%,阅读速度提高10倍之多。

四、重点放在进行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上

在小学一年级进行集中识字,到二年级时学生能进行比较熟练的阅读和写作。课堂上,我们把高效阅读与健身(视觉训练),健心运动(心理训练),健智运动(快速记忆)结合起来;高效阅读听、说、思、写结合起来;在三年级把课标规定的小学毕业生300字/分钟阅读目标提高到每分钟600―1000字,到五年级时,很多学生阅读速度超过2000字/分钟。学生读的快了,阅读量自然就增加了。学校为了满足学生读书的愿望 ,还相继开展了“亲子共读工程”和“读书漂流”等多到活动,制订了“千人千文千卡读书计划”,学校阅览室全天向学生和家长开放,掀起读书热潮,做到很好的效果。

五、开展高效阅读活动,提高高效阅读效果

每天晨读时间,下午的读书课,学生们都会把字典、词典、读书摘记、仿写本和课本摆在书桌指定位置。师生每天必须读书1小时,计划雷打不动。每天晨读至少20分钟,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是各班读书时间。整个校园里书声琅琅,此起彼伏。

第6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学生三读,教师三读”

“以读代讲”这种新的教学途径,该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读出什么形式?在反复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大家感到应该先从读的层次上有突破、找规律。于是,首先定位了“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即学生一读识字、二读解词、三读顺句,教师范读有意图、精读有目标、教读有目的。坚持“读”为主导、“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以读代讲”究竟要用谁的读代替谁的讲?教师的范读应放在教学的什么环节?课堂上如何达到静心默读、动情朗读的读书场景呢?我们开展的“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实践具体内容解释如下:

学生三读:一读――识字,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释词,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三读――顺句,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在此基础上,同时兼以教师的三读:范读有意图――教师的第一次范读要意图明确,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教师首先做到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作者的意图。强调意境、自然、情感的创设与表达。精读有目标――教师的精读指导要有阶梯性,从读的层次上要螺旋递进。从整体把握全文,由弄懂主要内容的读进入重点感知人物特点的读,配合自由读、互读、齐读、指名分段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读中自得、读中感悟给予帮助。教读有目的――在教师指导读书时一定交给学生读书方法,课堂教学要呈现出怎样读、读成什么的教学指导。

下面以一课教学实例来说明教师“以读代讲”中的“三读”指导。《“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的巨大影响,他也正是在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文章从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此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直到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才深深感受到拥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是多么的幸运,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又是多么的重要。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适合开展分角色、对读等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研组老师们按照“三读”原则共同讨论交流,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范读有意图

在课堂的精读指导中,教师和学生要抓住情境内容进行有目标的精读以突破教学重点。课堂上先让学生练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后一段话,进行精读训练。

比如,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在学生读后,教师开始进行范读,目的是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成年后,作者才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迁移课文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迅速建立对文本的认同感。

精读有目标

在学生对文本和情感有了整体感悟后,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文本。设计引读问题:①巴迪七八岁写了人生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在文章的那一段?(学生指名读――齐读――自读――角色读――齐读)②再次出示结尾段,学生再次齐读。③“精彩极了”很好理解,可“糟糕透了”让人很是费解,请同学们默读第九至第十二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再读一读重点语句。讨论一下,如果是“精彩极了”会引入怎样的人生歧途呢?(学生自读――自画――再读――交流――感悟读)④再次出示结尾段。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再来读最后一段。

师: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父母的评价,今天,我们懂得了……(生读)

师:老师对我们也有不同的评价,今天,我们知道了……(生读)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带着理解读……(生读)

师:今后,进入社会,我们面对不同人的评价……(生读)

通过教师言语的层层渲染,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读进去又读出来的反复朗读中,学生运用自读、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对文本就能有自我的感悟,自我的认同。

教读有目的

在精读有目标的教学环节过后,辅之以教读有目的的指导朗读,更能促进、感染学生的情绪,达到入情入境的学习境界。第一步:多媒体课件出示句、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步:以优美的多媒体画面配乐、指导朗读。第三步:在读时想象画面朗读。这三个环节的教读,使学生在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下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朗读,进而产生自身情感体验,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7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但是,大大出乎我预设的是,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在自由朗诵、分组朗诵、分男女生朗诵时,却束手束脚,连广播站的两个播音员被点名亮嗓时,也有失水准!那节诵读课,理想的诗意与现实的失意,叫我对自己的这节课产生了怀疑,毕竟,我可是做足了功夫的!

评课时,同行们诸如“执教老师诵读的功底扎实”,“诵读时字正腔圆”,“感情到位、肢体语言自然”等如潮的鼓励一点也冲淡不了我内心的困惑。

课后,我找来了班上的同学,其中包括学委、科代、广播站的播音员,以及语文纸笔成绩比较好的、思维活跃能说会道的同学,问他们对这节课的“感觉”并请他们帮我把脉,问他们是不是因为课堂上多了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而不能放开进行有感情的朗诵?

一、叫人大跌眼镜的理由――“示范太好了”

结果他们却是这样回答的――“老师,你读得太好了……”

我读得太好?学生嗫嚅着挤出来的理由让我大跌眼镜!

当我平复心情,跟学生进一步深入交谈后,我才终于明白,作为语文的核心素养“听说读写”之“说”(诵读),老师不指导或者不到位的示范固然不行,但就算是良好的示范,太早亮相也不见得合适――通俗点说老师范读是个技术活;拔高一点讲老师该怎样引导并范读是有很大学问的。

二、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那该怎样操作才好呢?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如要改进,我首先要参省乎己――

作为一线教师不断学习,通过向名家取经并优化自己的示范力,再通过课堂亮相的方式外显出来,这个过程比纯理论的技术指导对学生的诵读学习更有帮助。这一点,是评课老师首肯的、也是听课学生觉得能直观接受的方式。也应该跟泰戈尔的“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暗合。

但就像硬币的两面,我还要看看“另一面”,即以下的两个反思点。

第一,执教者本身就是科班出身,语文的“听说读写”中的“说(诵读)”还是有一定的功底的,加之课前进行的模仿学习,尽管短时间内执教者不可能成为专家名家,但就《再别康桥》这个具体文本来说,教师的准专业示范跟学生原生态的裸读差距是不小的。而我作为执教者,却没有循序渐进的将示范演示出来,而是竹筒倒豆子,一下子就把山水全都显露出来,给学生的感觉也许就只有“老师,你读得太好了……”,剩下的就是在一定程度让学生“听而却步”,因为她们觉得老师示范时无形中立下的诵读“版本”参照值太高了,当他们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不可企及或超越时,学生怎么可能敢于在“高手”面前放开尝试,这不是“自取其辱”么?如果我们把执教者迟些亮相理解为是换种方式的“示弱”,会不会反有助于促成“后生可畏”的百花齐放的诵读局面。

第二,从建构主义理论的维度思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作为诵读的认知主体,老师再怎么指导,也只能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朗诵时,如何做才能更到位的表现《再别康桥》的情感,包括轻重缓急的拿捏、抑扬顿挫的把握?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老师一步到位给予示范是不是不不合适,因为这样很容易“间接剥夺”了学生揣摩文本情感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老师过早的呈现自己的范读,无异于在题目中附撒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换言之,就是比较容易养成学生吟咏的惰性――只是跟着老师的理解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没有了自己的“声音”。

三、心若在梦就在重头再来补缺憾

带完2015届,本学期又一个大循环,我回到了高一。摊开课本,经典的《再别康桥》又映入眼帘。这意味着当年的遗憾或许可以在新一届的诵读教学中得到弥补,心若在梦就在,当笔者重新构建诵读课《再别康桥》时,我感觉课堂的反映明显好了,甚至“逼得”我精心准备的示范只能放到跟学生的课堂生成“平起平坐”的地位。我暗自高兴!

现简录《再别康桥》的课堂环节如下,与同行共勉:

导入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后,我预留五分钟给学生默读文本,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明确作品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绪。

诵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六步”走。

第一步――带着问题听读同伴读。

(1)第一二组读,第三四组边听边笔录并说说听后感;

(2)第三四组结合自己提的建议“示范一遍”,第一二组听,同样也是说说听后感。

老师板书课堂生成,比如被纠正的字音,比如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等等。

第二步――自由读,个体范读。

(1)老师给背景音乐(这些背景音乐是执教者听了名家范读的背景音乐后梳理出来的,如《故乡的原风景》《高山流水》《班得瑞轻音乐系列》),让学生选择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对口(主要是情绪氛围)的衬底音频。

(2)给学生平台,由学生自己选择背景音乐,并踩着音乐在班上“亮嗓”,同选一个背景音乐的同学点评并结合自己的意见再读。

老师板书课堂生成,比如“语气与语义要对上号,比如‘轻轻的我走了’中的‘轻轻的’就要轻轻地读”,又比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但我不能放歌”,第一个“放歌”要放声读,第二个“放歌”是受“但”字转折语义的限制,所以要轻些读。

第三步――要求学生结合黑板上的课堂生成在文本上直接做旁注标记。

(1)学生结合诵读的提示旁注,5分钟自由读。

(2)三个背景音乐轮播,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感觉的背景就开腔,遇着不怎么认同的背景音乐就静静的听其他同学的诵读。

第四步――老师范读(但我改口说成是老师也试着读),要求同学们竖起既能发现美又能挑刺的耳给老师的范读打打分。

(1)我选择了《故乡的原风景》,开始了我的诵读。

(2)学生如果预期的给我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们掌声的理由,同时请一位同学作临时书记员帮我板书。

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读得时候有些地方有意拉长了听起来舒服,像‘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有高有低听起来好听,如‘我挥一挥衣袖’,我听到的是上扬的,但是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降了下来。”也有同学提出异议“老师在读‘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时,好像有点轻飘飘……”

(3)等学生们讨论完了,我才就学生没发现的而我留意到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比如关于什么是诵读中的“抑扬”,我就结合了学生的点评――“第一个放歌要放声读,第二个放歌要轻些读”,概括为抑扬顿挫当中的抑扬问题。比如什么是诵读中的“顿挫”,我就把“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在悄悄后音停气连的处理概括为“顿挫”艺术。

第五步――回炉诵读,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伴着背景音乐自荐读。

第六步――小结课堂并板核心笔记:

首先,字正腔圆,发音要准;

第8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越位”的第一课时教学。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甚至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课文,字音读不准、句子读不通、词语不理解,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这样把朗读作为教学的“点缀”,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由于对课文的整体还没有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此时拿出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进行重锤敲击,学生就会体会不深、理解肤浅,不得要领。

“越位”的第一课时必然造成教学“缺失”: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以致教师不得不“炒冷饭”,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教学推进完全依靠教师强拉硬拽,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课时该怎样上?如何让第一课时精彩高效?怎样使第一课时真正为整篇课文的教学奠基?这些问题越来越被教学管理者、研究者和全体语文教师所重视。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提出这样一些方法与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设定目标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和文本、师生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全文教学目标进行设定。这些目标包括:对生字的学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文体、作者表达方式方法最基本的认识以及对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的初步感受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还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把重点目标定为“通过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兼顾“掌握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基础目标。这样处理,第一课时教学简单但不草率,实在、有效。

二、优化情境导课

第一课时能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导课方式至关重要。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激情叙说、资料巧现、猜谜激趣等不同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画面冲击下、在悦耳动听的音乐震撼中、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渲染后,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

如《军神》第一课时,教师可先出示“神仙”一词,让学生畅谈对词的理解,消除学生对“军神”的陌生感,生成“为什么称为军神”的主要问题;再通过书写与朗读“军神”“”这两个词语,生成对“军神”“”的敬畏。

又如《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有志气地读课题!”“振奋地读!”“永志不忘地读!”如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扫清阅读障碍

生字新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完成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要务。在教学中,有的是先字词教学再初读感知,有的是先初读感知再字词教学。如《惊弓之鸟》一课共有12个生字,我们可以用分类教学方法进行:(1)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时教学“弓”。(2)观察插图: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教“魏”“射”“箭”“猎”“弦”;(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教学“悲”“惨”“裂”“愈”“痛”“雁”。(4)学生初读课文。对“大王”这一词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字典正音,联系上下文找出正确的词意,让学生明白在自己遇到疑难的字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另外,还可以将字词教学随初读感知进行,灵活安排。

下面这些方法会使词语教学精彩起来。

1.角色对话,让词语“讲”出来。将词语的理解融入人物角色体验中,挖掘出教材中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体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2.表演体验,让词语“动”起来。抓住学生喜欢表演,比较好动的学习特点,把词语同课文所表述的具体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让学生进入到词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中去,在情境的演示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3.触觉感悟,让词语“实”起来。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心理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实实在在地感受词语的意思。

4.图文结合,让词语“画”下来。每个学生都是天才的艺术家,画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学生将词语的理解转化为图画的表述方式,将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用笔画下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初读整体感知

落实第一课时读通、读准、读顺的教学目标,可以不惜时间逐段“过”、逐人“过”,做到放手让学生试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达到对文本的初步认识。然后,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悟读,理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思考,领会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情。

如一位教师教《荷花》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交流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再精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写得美的句子。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感悟荷花的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简约而不简单,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9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随文识字

打开课程标准,我们会看到1~2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再翻开北师大语文教材,我们也看出一年级每学期有16个主题单元,二年级每学期有15个主题单元。一、二年级识字任务很重,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再仔细看课文,无论是儿歌还是散文,还是叮叮咚咚集中识字单元,都是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掌握字的音、形、义,从而学会运用。北师大教材教师用书第一册也明确指出识字与阅读应同步进行,要在老师带读、学生指读课文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缩小语境抽出短句、词语、生字让学生识记,然后还要把生字送回课文里指读。这种方法就是特别强调分散、随文识字,反对一开始就把生字剥离出来让学生识记。

一、目前很多低段的语文课存在的问题

1.把生字当做阅读障碍,上课时先集中识字再阅读课文,将识字与阅读分成两张皮

2.识字教学注重读准音、认清形,忽略对字义的教学,导致学生错别字增多

3.识字与写字完全分开,一节课集中识字,一节课集中写字,难度较大,增加学生负担,效果也不好

以上几种情况导致识字教学枯燥无味,老师、学生害怕识字教学,课堂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教者没有真正搞懂教材编排意图,没有尊重语文教学尤其是识字教学规律,也没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学。

二、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做法

1.初读感知阶段,随文识读

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一开始阅读会很难,因为不认识的字很多,就需要外力的帮助。在家听父母读,在学校听老师读、听同学读,学会拼音后自己拼读,直至熟读成诵。然后老师抽出短语、生字让学生认读,再把生字放回课文读。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听力强、记忆力强,与生字多次见面后自然会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就改变了课堂教学环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读,尽管很多孩子读起来有些困难,但这样一字一句慢慢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认读、巩固所学汉字的机会。这个环节我不布置任何操作性任务(比如圈生字、词语等),只要求学生能读准确、读通顺。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只有两个评价标准:读准、读通,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教教他。

(3)请学生在全班分段展示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当好小老师,评价要求同上

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其他小老师就会评价哪些字音读得标准,哪些字音读错了,哪些句子还不太通顺、掉字了、加字了等。我就随机出示带有相关生字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教读、领读,读错的学生练读,再请学生读相关自然段。

(4)单独出示生字各种形式认读

在学生分段展示完毕,不表明他们认识全部生字了。老师还得集中出示生字,采取开火车认读、抢读、抽读等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巩固识字。对于一些要求学生会写的字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交流识记方法。

(5)生字送回课文再读

一般说来,我的第一课时教学就按照以上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随文识字,读准音,读通句子。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他们与生字反反复复见面,识字与朗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寓识字于朗读中,学生不会感到枯燥、疲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增加一些学习要求。第一册下半学期,开始让他们圈出文中生字,学习标自然段;第二册开始,教他们学会勾画生字所带词语。这些要求从第二册开始慢慢转化为预习要求,从课堂预习逐步到回家预习,一要勾画,二要读准读通,三要给要求写的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书上该字下面),课堂只是检测朗读、识字。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学到一些初步的解读教材的方法。

2.理解感悟阶段,随文明义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识字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吗?不是的。在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还应进一步识字,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字词,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寓识字于阅读中,建立字、词、句、文之间的联系,在阅读中进一步识字,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苹果落地》一文时,文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好奇”“习以为常”,理解了这两个词语,学生才能体会到牛顿的好学、钻研精神。因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好奇”,学生说好奇就是感到奇怪,感到稀奇,不明白怎么回事。我再问:“牛顿对什么感到好奇呢?”学生读了课文,找到牛顿是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感到好奇。我问:“孩子们,你们对这事好奇吗?大人们好奇吗?”孩子们多数回答自己觉得不奇怪,大人们也不好奇。接着,我让学生比较朗读大人们和牛顿对待苹果落地不同态度的句子,学生一下就能读出语气,读出情境了。我相信,此时如果让学生用这两个词语说话,肯定运用恰当。以上过程就是让学生联系语境来理解字词,将识字与阅读感悟紧密相连,巩固识字效果。

当然,不是所有的字词都要在理解感悟阶段来引导明义,应该视情况而定。学生在学了偏旁表意的规律之后,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能关联上下文的字词,体现人物精神思想、情感的词语,一些非常书面的成语、短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感悟中不断加深理解,以便学生学以致用。

3.复习巩固阶段,识写结合

汉字认识了需要不断巩固,应把汉字时时回归语境,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发挥语境的整体功能。我在这方面做得较多的是让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儿歌,读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读国学经典。老师适时检测,以不同形式让学生展示阅读、诵读效果,让学生与所学汉字反复见面,直至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