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九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第1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一、形象的曲线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三次态度变化,深刻揭露了金钱主宰人际关系的丑恶现实。小说围绕于勒的穷富变化构成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纵观故事情节,可用这样的曲线表示:

这条曲线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情节的山峰”,山峰的顶端就是故事的高潮。

在学生对以上“情节的山峰”有了深刻的印象后,笔者进一步分析莫泊桑的巧妙高明之处不仅在于此,我们来看“船上巧遇”这一段,即小说走向高潮的地方。首先,菲利普先生想效仿贵夫人吃牡蛎的优雅,于是他走向一个卖牡蛎的老年水手,可是立刻惊慌失措地回来,因为他见那个老年水手竟然像于勒!是不是于勒,作者没有马上交代清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情节上“一紧”。然后,作者安排菲利普先生去向船长打听,让人着急的是,菲利普没有直接了当地问船长,而是慢腾腾地向船长打听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生产,人口多少等无关紧要的事,情节上“一松”。最后,船长证实那位衣衫褴褛的老年水手就是那位菲利普一家人日思夜想的骨肉兄弟于勒,全家人手忙脚乱,气氛又骤然紧张起来,小说也就此达到高潮。

很显然,作者在故事情节眼看要达到最高潮时,却故意停顿一下,舒缓一下,安排几个起伏之后,才把它推向最高潮,如下图:

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这篇小说的情节不是一座孤峰突起的山,而是一座连绵起伏,摇曳多姿的山峰!此等设置,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至此,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特色有了一个较全面地认识。

二、直观的对比

第2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所谓整合式阅读,指的是阅读与作文的整合。我们通常的语文课。一般把阅读与作文割裂开来,阅读课归阅读课。写作课的任务是布置题目或讲评作文,其实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把阅读和写作整合在一起,让语文课插上高效率的翅膀。

那么,读与写如何整合呢?办法其实有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作批注、谈感情、练仿句,不一而足。

为课文作批注,思路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答案可以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因此学生为课文作批注,教师应遵循无错原则,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刺激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刺激学生的尝试欲。

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针对菲利普夫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就出现?与许多教师不同的看法,许多老师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虚伪、自私、贪婪、吝啬、冷酷无情,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但在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针对“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这是菲利普夫妇打发于勒去美洲的原因,学生的批注是“好吃懒做的于勒在将要拖垮整个家庭的时候被家人送到美洲,让他接受生活的磨炼,学会自力更生。如若不然。怎样对待这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败家子昵?养他一辈子吗?生活状况要继续恶化吗?女儿要不要出嫁?儿子要不要读书……这分明是菲利普夫妇在万般焦急之中作出的无奈选择,怎能说是“冷酷无情”呢?况且,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商船,也是“按照当时的惯例”,而且于勒到美洲也确实“赚了点钱”,虽说再度穷困潦倒,但他毕竟学会了自食其力,这不也正好证明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是明智的吗?此外,于勒为什么能够在“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如果菲利普夫妇真的自私,冷酷无情,会允许他这样做吗?说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遗产,而且是“大大占用”。

第3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关键词:人性 人物 变化 比较

所谓的人性,说到底也就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①9换句话说,人生下来就有的本性,不是后天所获得的。其实,关于这个与生俱有的本性的观点在古代就存在了。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战国末期,儒家学者亦是性恶论的创始人荀子说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①373在同一个时代,性无善无不善的代表告子也有说过:“生之谓性。” ①370由此可见,人们早已意识到这个与生俱来的本性的观点了。人性是人生下来就固有的某种本性,而这个本性不是唯独或只授权于某一个人;否则,这不是本性,而是特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的睡眠,这个本性是人生下来就已具备。然而,人性又为分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为了能够更清楚,接下来将以《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来说明“人性”。

一、从人性的自然本性分析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相对于人的社会本性。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人的最根本的本性。那人的最根本的本性是什么?自然本性或自然性,则是人的那些仅仅关乎自己一人的属性。准此观之,显然也就只饮食、睡眠、安全等需要和欲望,才是人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性,因为只有这些东西才是仅仅关乎自己一人的属性。①11如果想简单地概括人的自然本性是什么,笔者认为用“欲望”这两个字更加合适。在两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中的人物的“变”能否认定是人的自然本性呢?也就说,“变”和“欲望”是否有半点关联?在回答这几个疑问之前,首先捉摸一下,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 “变”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甚至是社会的低层人物。作为低层人物的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先知道其最渴望的是什么,才能够了解他们“变”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可知他们(指菲得普夫妇)的“变”主要表现在于勒发财和破产的这两个时间段。通过这个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围绕着“有没有钱”的问题而变化。因此,他们最渴望的正是钱财。那么,钱财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常言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由此可见,他们也不例外,钱就是万能的、是“神圣之物”;作为底层的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钱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由此可知,他们的欲望是钱,钱使他们变,而“变”正是他们欲望的表现,也正是他们自然本性的表现。

人类是从猿类进化过来的,或是说,人是从猿变过来的。为什么人要从猿进化成人呢?答案是因为如果不进化,就难以生存下去,因此,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要进化变成人。那么,变就是“人”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由此可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是人的欲望,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另一部小说《变色龙》中的人物是否与《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得普夫妇的“变”一样呢?奥楚美洛夫作为《变色龙》中的主人公,他的“变”主要表现于他随着狗的主人地位变而变。当狗的主人是将军时,他就变得恭恭敬敬的;而当狗的主人不是将军时,他就变得非常霸道。小说中,主人公为何而“变”?那是因为欺软怕硬的心态的缘故。对那些比自己软弱的就欺负,这样才能够显出自己的威望;而当遇到比自己强硬的,就懂得恭恭敬敬,这样才能够不被欺负。为何主人公会有这种心态呢?这种心态,人人都会有,或许在未进化成人前早已存在了。人也是动物,不同的只是,人是高级、头脑发达的动物。在动物世界,弱者会被强者欺负、伤害、或吃掉,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因此,弱者必须避开强者,或者投靠强者保护自己。举个例子,在海里面有一种较小的鱼,它们总是跟随巨大的鱼(如:鲨鱼之类),并且为大鱼“做”一些“事务”,或负责清理大鱼身上的脏东西。同时,这些小鱼也会得到好处,由于受到“主人”的保护,就不需要担心会被其他巨大的鱼类吃掉。奥楚美洛夫就相当于小鱼,而将军则是大鱼。欺软怕硬其实是人的一种欲望,这个欲望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一些人欺负比自己“软弱”的人,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时,也使其他人不敢随便欺负自己,自己才会过得更好。另外,怕“强硬”却是不与比自己更强的人争夺,目的就是图个安全,也都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总之,欺软怕硬就是人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现之一。

二、从人性的社会本性分析

人性的社会本性是什么?所谓社会,众所周知,就是两个以上的人因一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每个人的社会性或社会本性,也就是人与他人有关的属性。①11由此可能会提出疑问,社会本性是天生获得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根据上述解释,社会本性可理解为是后天获得的。但是,事实上社会本性并不是如此获得的,而是与自然本性一样,都是天生而固有的。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当然不仅生而固有自然性,而且生而固有社会性。①11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所以人天生就有社会本性,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由此又有个疑问,哪些东西(属性)是属于社会性的呢?诸如同情心、报恩心以及男女需要等等都是人的社会本性,因为这些都是一个人与他人有关的感情。①11

以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为例,于勒的“变”正是属于人的社会本性。因为于勒的“变”主要表现在他去美洲之后的两个时间段。一是他去了美洲之后,却变成了一个懂事的人,懂得如何做生意赚钱。二是破了产之后,也不回家找他的长兄,而宁愿过着落魄的水手生活。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于勒“变”呢?那就是“社会”。现实的社会唤起了他本性的同情之心,使他清醒地认识自己与自己的家人。同情之心告诉他,因为自己以前的挥霍,使家人的生活过得很艰难。所以当他赚到钱时,第一时间就写了一封信告知家人,希望自己能赔偿家人的损失。当他破产时宁愿当水手也不愿回家,因为他知道家里人生活已经够艰难了,自己不应该“雪上加霜”。因此,于勒的变是因为他的同情心,他的同情心并非属于他一个人拥有,而是跟他的家人有关的。因此,他的“变”是属于社会本性。

三、结论

这两部小说里的人物的变,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经过笔者的详细分析之后,发现存在许多不同地方。他们虽然都是因为人的本性而变,但却不是同一个本性而变。根据上述从人的本性对《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的“变”进行比较与分析,可知人性并不单一,也并不是性善或性恶的,而是由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组成。由于人受到不同本性的影响,其行为表现也会不一样,如:菲得普夫妇为了钱而“变”,奥楚美洛夫的“欺软怕硬”的“变”,莫非是想让自己生存(生活)得更好点而已。其实,人性的自然本性的背后即是生存,而社会本性的背后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

注释

① 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迪丽娜尔・阿布里孜.试论人性与人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23-25.

[3] 谢添玉.《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D].

福建师范大学,2009.

[4] 人性.http:///view/23644.htm.

第4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在阿根廷对尼日利亚的赛场上,马拉多纳的镜头特别多,他一刻不停地在边线旁走来走去,手舞足蹈,呼天抢地,像一部灾难片的男主角。可以预见,未来有阿根廷队出赛,老马肯定与赛场上的梅西有同等的被关注量。同一现象也出现在英格兰的赛场上,小贝,现在应该叫老贝,他的受关注度比赛场上的谁谁谁都更甚,虽然他的身份只是英格兰联络官,连助教都不如,顶多是个友谊使者,但是,全英格兰都把他当成球队的精神领袖,他的一个表情比英格兰的失球更掀动摄影师的心,他穿着正装出现在足球场边的形象让整个世界杯都进入了熟男奢侈时代。还有以前帅哥阵容的意大利队,没了帅哥球星,有个帅哥主教练勒夫,占镜头量同样高企……这些熟男们拥有赛场上少男所没有的成熟,有岁月积累下来的历练与名气,更有世界知名品牌赞助的顶级时装。最最重要的是,在场边的舞台上,他们无需团队精神,只负责秀自己,赛事争持,你来我往实在无聊,这个时候镜头追逐这些场外人实在无可厚非。这届世界杯俨然变成一个小小T台,谁爱秀谁秀,只要你有抢镜的点,镁光灯就会为你闪起,打酱油的顶替主角占据明日头条指日可待,君不见老马拉多纳比谁都抢镜么?当然,前提是他是马拉多纳,全球唯一的“上帝之手”。

Maradona

马拉多纳

“两个代表”之KID-DAULT教父

出场功能:教练 义务球童 激情拉拉队

时隔16年重返世界杯舞台,老马是以“潮版教练”的身份闪耀全球的,尽管他成为阿根廷主教练后备受专业争议,却完全不妨碍他继续获得全球爱球人士的目光。他蓄着灰白胡须、身着灰色西装的时尚造型格外惹眼,英国《太阳报》甚至觉得老马的造型适合出演电影《教父》。但老马还是老马,就算套上最时尚的西装,他仍然是那个一分钟变换三四个POSE,频频冒充球童,咬着个苹果出席会的老马。对于广大妇女观众来说,老马真正迷人的是他那不死的童心,还有永远的KID-DAULT精神。

小道消息:老马爱LV

马拉多纳与贝利不和,他俩极少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那什么场合能够让他们站在一起呢?答案是LV广告。今年3月,路易威登公司要拍摄一组名为“世界三人行”的照片,主人公是贝利、马拉多纳和齐达内。广告里,三人一起玩桌上足球,马拉多纳和贝利笑意盈盈。老马对于LV的青睐让他也只能与死敌一起拍摄广告。他所有的皮具都出自LV,包括皮带及皮鞋。

老马抢镜启示

钻石耳钉

从球员时代开始,马拉多纳的钻石耳钉便成了他不变的标志,老马在世界杯赛场上把这一风格发扬光大。两枚硕大的钻石耳钉衬得他那张肉乎乎的脸蛋分外视觉系。据了解,老马一只耳钉的价值都在3万欧元以上,贵妇们看了估计要羡慕死。

花白的胡须

为了遮盖被爱犬抓伤的痕迹,,一向走清爽路线的老马束起了一把花白的胡须。不过,胡须给老马带来的效果不完全是“遮丑”。英国的《太阳报》认为:“在阿根廷队被动的时刻,表情凝重的老马很适合出演《教父》。” 老马表示,以后会考虑一直以这样的形象示人。胡子,也成了今年世界杯的一大时尚标准。

两只手表

除了爱耳钉,老马还爱手表,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他每只手腕同时各戴一块手表。作为老马的指定手表供应商,宇舶表专门为他在这届世界杯创造出一款限量版的黑色陶瓷手表,手表表盘上刻着这位冠军天蓝色的签名,以及他的幸运号码10号。这让老马在变换手势时分外拉风。据说,此举是为了提高代言费用,目的有点不纯,不过此前一次造访中国时,马拉多纳给中国记者的解释是:我习惯用一块手表看当地时间,一块表看阿根廷时间。

神秘的念珠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老马要在这BLING BLING的手表上再套一条念珠。老马自己解释是为了给阿根廷祈福,但老马明明不是佛教徒。这样的神秘配件只能解释为老马又一个抢镜法宝。

修身西装

太多人抨击老马丰满的体态,所以这次世界杯他接受了女儿的意见,罕有地以西装示人,阿根廷知名西装品牌Etiqueta Negra为他提供了一套灰色西装,老马选择搭配白衬衣和蓝色领带,不仅时尚而且显得很苗条。另外有细心的网友发现,马拉多纳的西服上有两个扣子,上半场扣上面的那个扣子,下半场扣下面那个扣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要调整造型,老马真是能折腾。

动感POSE王

不同于一般球队教练的稳重大气,老马的球场上的pose特别多,而且都是大动作,譬如像琼瑶女星般作悲痛状双手捂脸却不甘心地露出水汪汪的大眼睛;又譬如像蜡笔小新一样身体前倾摆动电臀作高兴状……这届世界杯若论pose王首推老马。

Beckham

贝克汉姆

打酱油也要有范儿

出场功能:英格兰队精神领袖 友谊使者 名牌流动模特 博客主

不用身穿单调的本土品牌球衣在球场作气喘卖力状。在球场一尺之外担当看客,贝帅把世界杯变成了个人的时尚秀,在那堆经典的阿玛尼两排扣羊绒大衣、绅士衬衫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腰设计夹克衫前仔细挑选,然后西装革履英姿飒爽地走出来,英勇保卫世界杯的最后一尺T台。贝帅浑然天成的时尚气质让他如“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无处可躲”,就算是打酱油都能被摄影师前赴后继地揪出来,从不同角度。

贝帅抢镜启示

帅气“金刚狼”发型

小贝喜欢捣腾头发,每一次新发型的亮相都会引来众人的目光,同时引领新的发型潮流。这次出现在南非世界杯,他就为我们带来一款“金刚狼”发型,脑后中间留了一长条发束,其余都剪成短发,连同头顶的头发染成小麦色,如同一个鸡冠顶在头上,集性感与阳刚于一身。反观球场的不是光头就是扎条大辫子的球员,贝帅在头发上果然是领先了一个光年。

恰到好处的表情反应

当英格兰门将格兰的黄油手一出,镜头马上转到了贝帅那边,眉头紧锁,略带疑惑,依然不失镇定,贝帅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我们可以猜想,他或者一早已经配备好N个表情来面对球场上各个状况,再怎么说,他比场上任何一个球员都要博得镜头的宠爱。

Armani亲自设计的西装马甲

穿Armani的人不少,但谁能请得动Giorgio Armani本人亲自操刀剪裁西服?由于乔治本人和小贝的密切关系,从上届世界杯开始,英格兰的西服就全由乔治亲自为他们量身剪裁。而本届西服内的马甲则是这套正装的点睛,足够绅士,一切都是为了贝帅。

小道消息:

维多利亚或会出现

尽管老公不上阵,但贝克汉姆妻子维多利亚依然是英格兰“太太团”中无可争议的“老大”。传言不久她也会出现在英格兰的赛场上,跟老公一起组成“最时尚看客”,届时又会谋杀大量镜头。

Zidane

齐达内

从球场怒汉到优雅看客

出场功能:德国队看客 光头达人 名牌顾问 潮牌代言人

在阿尔及利亚VS斯洛文尼亚的赛事上,我们又看到了久违的光头大叔齐达内。06年世界杯他以一记愤怒的头槌为自己的世界杯征途画上句号,但现在的他又回来了,身份除了是球迷,还是IWC万国表世界杯特别款的世界师、LV世界杯广告的三大男主角之一……现在的齐叔叔,宝刀未老的凌厉脚法只在Y3的2010春夏秀场上展现,和世界杯隔了一个球场的距离,但姿态却是前所未有的优雅和从容。

齐秃抢镜启示

自己设计的腕表

已卸下战袍的齐达内依然是无数球迷心目中的战士。万国表不但邀请他成为新的品牌大使,并且邀请他参与设计世界杯特别版腕表,全球限量500枚。这么特别,齐叔叔自然是要戴上显摆显摆。

低调的人格高调的光头

齐叔叔还是低调的造型,黑色衬衣搭配牛仔裤,似乎有意要逃脱镁光灯的追逐,只可惜那一枚大光头太显眼,大家还是发现了他。

小道消息:adidas最爱他

虽然没法下场踢球,adidas还是毫不犹豫地起用齐叔叔为自己的猎鹰系列代言,还把大海报打到了南非世界杯现场。想想,adidas是南非世界杯最大运动赞助商,而齐叔叔是它的代言人,这个他最珍视的赛场到底还是与他缘分未尽。

Low 勒夫

足坛 汤姆・克鲁斯

出场功能:著名教练 名牌达人 教练组服装指导

勒夫率领的德国队为南非世界杯奉献开赛以来最为壮丽的比赛,而勒夫自己则贡献了本届世界杯最佳正装造型。这位“足坛汤姆・克鲁斯”太清楚如何穿出个性,年少时候钟爱摇滚、四处漂泊的经历让他把骨子里的不羁穿在了身上。本次亮相世界杯,他以黑色西装搭配桃尖领蓝色T恤,华丽得如同新德国的进球一般。怪不得连德国铁娘子默克尔都成了他的粉丝。不说你可能不知道,他以前当前德国队教练克林斯曼助手时,就已负责起德国队教练组的衣服搭配,大有时尚觉悟啊,那时候,克林斯曼、比尔霍夫和他自己,得以风度翩翩三大叔的形象出现在06世界杯赛场边上。

勒夫抢镜启示

单边耳钉

相比于老马暴发户般的派头,勒夫走的是潮男路线,手表只戴一边,耳钉也只戴一只,而且不是亮得刺眼的类型,只有在镁光灯闪起时,才会不经意地抢一下镜。

宝蓝色潮TEE

2006年世界杯,勒夫凭借一件白衬衣引领球坛流行,这届南非世界杯勒夫又亮新招,他穿着一件Strenesse出品的宝蓝色TEE。有粉丝分析,勒叔这次的亮点在领子,V字领的设计显然是把“victory(胜利)”穿在身上。说不准,这衣服,世界杯后又会火。

双手抱胸

不像老马般耍宝,镜头里的勒夫总是摆出一副双手抱胸的不羁模样,这让我们想起另外一名潮男陈冠希。双手抱胸这个pose既可以展现一种随意雅皮的感觉,又可以避免两手无所事事的尴尬,还能撑起上半身的身形,实乃潮男首选。

小道消息:他只穿顶级品牌

勒夫是个热爱购买时装的人,穿衣极有品位,他是整个德国教练组的服装顾问。06年世界杯期间,他为克林斯曼、比尔霍夫和自己设计的白衬衣造型曾赢得观众一致“惊艳”的评价。并直接带动德国球坛长时间的“白衬衣风潮”。勒夫不但有品位且还非常讲究服装的品牌,大到牛仔裤小到围脖都是世界顶级。有一次德国媒体抓拍到了勒夫的一张开游艇时的照片。只见勒夫单手掌舵,另一只手夹着雪茄,耳朵上挂着IPOD,还戴着一副阿玛尼眼镜。真是酷到极点。

世界杯场外抢镜补品

如果不时尚那就搞怪吧

如果没法像贝帅、勒夫一样拥有浑然天成的好气质,不如向老马学习剑走偏锋。他戴两只手表,你把两条手臂都戴满,还要是金色的,看谁比谁暴发户。不求最好看,但求你忍不住不看。

表情丰富pose夸张

蔡依林早就教过我们,招牌动作的重要性。就连球场上忙得什么似的球员都能在射球后拗出风格各异的pose(别怀疑,他们真的是排练过的)。作为看客,你的pose一定要夸张,再夸张一点。配合生动的表情(建议翻看马景涛叔叔的旧作学习),在世界杯赛场,浮夸的演技往往最出彩。

傍大款玩互动

你看大佬如老马都要一把抱起红人梅西以显亲昵,B咖C咖如果想在世界杯期间博得版面就一定要傍大款。

第5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就个人教学,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教学。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渗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和任务,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在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迅速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呢?根据个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营造充满爱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情感

创造充满爱的课堂需要教师付出来自内心的、真诚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爱,教师在拥有爱心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同时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动作、表情)、每一句话。懂得时刻尊重学生、爱学生,这样才不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绪。

这里所说的愉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全力进取,并且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参与课堂活动的途径,获得自豪感。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双方能够达成教与学的默契,实现教学相长。课堂上,教师的愉悦来自于恰到好处、精妙的阐释,熟练自如、妥善地使用各种文体;来自于课堂上营造的融洽气氛。学生的愉悦则来自课堂上人格被尊重、地位被明确、情感被引发、思维被激活、能力被肯定的心理满足,来自精神虚空被填充、学习知识被吸纳的心理。

在和谐愉悦、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学生接受情感熏陶、畅游文本美妙的意境、接受情感熏陶,确实是种享受。

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情迷文中

以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做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和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指导学生就文本理解进行对话,激感体验。

1.真情朗读,体悟文本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物质外壳,是情感的载体。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美的语言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感人心者莫切乎声”(白居易),“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朗读这一环节,以情发声,以声煽情,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的意境。而朗读则依据文本需要来确定朗读的高低快慢,需高亢时高亢,当低沉时则低沉,讲究抑扬顿挫。

真情朗读,体悟文本情感,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有时因教学需要,教师也要进行示范朗读。此时,教师要在自己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朗读要领:喜则声高气昂,怒则声疾气足,忧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徐。让学生在自己的引领下陶醉于文章所创造的意境中。

2. 积极讨论,唇枪舌剑,尽显真情。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开展讨论能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

教师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倾听、补充,引导学生逐步走近问题中心,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比如以前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结合情节的分析先后提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我们”一家为什么盼于勒叔叔回来?2.在船上菲利普夫妇为什么急于向船长证实于勒叔叔的身份?3.小说最后,“我们”又为什么躲于勒?4.“我”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和感情有什么不同?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做?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恰好抓住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后两个问题向小说的意义和主题过渡。学生对第5个问题的讨论、争辩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争论中,学生受到的教育也越来越深刻。

3.积极引导,深入思考,感悟情感。

由于一些固定思维模式的约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文章浅显的层面上,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梳理和归纳,以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

如读舒婷的《致橡树》,既要思考现代的爱情理念,也要评价独立的人格;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不仅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还应该通过“屈原只有一死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去评价当时的社会,去思考当时人们的生命观和人生观;《读雷雨》时,既要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也要看到人性异化过程等。

第6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昨晚,我们全家从莫斯科列宁格勒火车站乘火车到圣彼得堡。我们是坐双人高级包厢,有电视,非常舒适,不知不觉,我们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列车员敲门通知要到站了。下车后,爸爸的朋友刘叔叔早已等在车厢门口接我们,由他来当我们的向导,真是好极了。

刘叔叔把我们安排在“波罗迪海宾馆”,这是四星级宾馆,非常豪华美丽,窗子正对着蔚蓝色的芬兰湾,蓝天,白云,海鸥,沙滩,海边嬉戏的人群,有的晒太阳,有的游泳,有的玩水。

刘叔叔告诉我们,圣彼得堡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开始是一片沼泽地,彼得大帝下令,全国所有地方禁止用石头盖房子,要把石头运到这沼泽地当地基,从外地来这里的船只和人,都要交石头当税,才可进来。这个城市就是这样诞生的。

早饭后,我们开车来到圣伊萨基辅广场。沙皇尼古拉一世青铜骑士像耸立在广场,刘叔叔介绍说:巨大的雕像由马的两只后脚支撑,这种雕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不得其解,马的前两只腿立在半空中,为何不失去平衡往前栽倒?刘叔叔说:它能保持平衡的原因是艺术家在马尾里灌了铅,所以它不仅有着艺术魅力,还蕴含着力学原理。

接着,我们瞻仰世界四大教堂之一的圣伊萨基辅大教堂,听刘叔叔讲,整座教堂是用了很多木桩在地下打基,再用巨大的白色和红色大理石,绿色的孔雀石砌成,圆形大屋顶是用黄金做的,它是世界上最重的教堂。每年都在往下沉。二战时,当地人为了防止它被德国飞机轰炸,在大金顶上涂上沥青,这才得以保存下来。

我们去参观冬宫。刘叔叔讲,冬宫有2公里周长,淡绿色墙,白色柱子,门框和窗框是白色的和金色的装饰图案,那些栅栏,门框,豪华栏杆上,还有阿拉伯风格的铁饰,是巴洛克式的建筑,真是美不胜收。

冬宫内部高大雄伟,金碧辉煌,而且名画繁多,有名画家毕加索的《喝苦艾酒的女人》,达芬奇的《圣母与圣子》……有些画有视觉效果,例如有一张人物画,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那人眼睛都是盯住你的。刘叔叔带我们来到一张画前,要我们从画的右边看,右边很清晰,如身临其境,左边画面显得很远,有远近透视感。再从左边看,左边又很清晰,也如身临其境,右边画面变得很远,真是神奇。刘叔叔说冬宫的画很多很多,如果1分钟看1副,每天看8小时,要29年才能看完。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了。

已是下午3点,我们吃了点俄餐,去参观彼得堡罗要塞,听刘叔叔说,要塞本来是打算用于战争,可它建好以后战争已结束,只好改成监狱,监狱的每个囚室都阴森森的,后来专门关押支持列宁的政治犯,并把最有政治影响力的人处死,在被关押过的犯人名单上,能找到我们熟悉的名字,如高尔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拉舍维夫等。

第7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   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

     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地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但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门子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说贾雨村阴险狠毒是不是有点冤枉了他?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学发疯的描写,僧提辖拳打镇关西冷对于“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瞩珊穿过铁道去买橘于时的背影的描写等等。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 50 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我的长生果》)。对这两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有一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结果会是无功而返。换言之,第二句话一般怎么说呢?学生会马上注意到“无地明媚”。此处往往用“欢天喜地”等词语,“天地明媚”给人无限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形成强烈对比,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第8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流互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尤其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进行深入研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实效。

一、课前加“演”,教学有近“效”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与新课的导入是否精彩,互动“表演”是否深入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教师切不可重“教”轻“导”,只关注新课内容的教学而忽视新课导入环节的教学总是缺少渗透力量。导入新课的环节可根据课程内容决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少则一分钟,多则五分钟,如果特殊需要,为了设置好知识梯度,甚至可以用十分钟的导入时间来完成铺陈。

比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导入新课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来呈现。表演的内容可以选择网络中非常流行的那个“老师请学生吃薯条”的方法调查学生是不是吸烟的小段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以及表演之后,可以互相指出表演不到位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说这样表演不到位。这个小段子表面看与《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的内容一点儿关系没有,但是仔细琢磨你会发现看似无关的东西,却能够挖掘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暖课”后,在学生余兴未消之时,教师可以马上通过一小段话,导入新课内容:想想看,这个老师为什么敢如此肯定地让学生“把家长叫来”?对,老师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语气、行为、动作以及神情等因素综合判断,而从推理判断出来的结果。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语言、语气、行为、动作以及神情等因素透视他的内心世界,在小说中也是如此。小说中塑造一个人物的形象,同样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这节课我们就要跟着文学大师一起来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前导“演”,其教学有近“效”。

二、课中参“演”,对比教学有奇“效”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一般地表演一番。但是,做一名观众,看那些艺术家们的表演同样会取得非常神奇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我的母亲》这一节课时,在通篇阅读了一遍课文后,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本文中的作者共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学生通过认真读取文本,很快便能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在问题答案给出后,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讲一讲或是学一学自己的母亲每天早上是如何“催”你上学的?母亲因为你做了什么最为生气?如何发脾气的?结果如何?在学生“讲”、“演”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请你就作者母亲或是你自己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

通过课中插入学生讲述或“表演”自己的母亲,无形中便与文中作者的母亲有一个对比。这样的表演加对比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母爱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母爱的伟大却是全世界通用的符号。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内容,理解母亲的行为以及对掌握、运用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都有着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课中观“演”,教学有殊“效”

比如,在讲授《雷电颂》一课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看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相关片断。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演”: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情、肢体、动作,仔细倾听其人物的语言、语气、语速及抑扬顿挫,深刻体会人物的感情世界。

然后,老师的提问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进而明确文中屈原是如何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的威力,来抒发自己对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最后,请不同的学生带着感彩地朗诵文中的经典的排比句,注意每一句的标点符号变化。朗诵的够子可以选择:

1.“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3.“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4.“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让学生体会该文是如何通过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如洪流一般,当情绪彻底得到宣泄时,便恰似江河溃坝,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再比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提前建议学生在网上搜索并观看《重现贝多芬》电影,并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其中的有关片断,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来感受贝多芬的情感世界,从而对理解本文中的贝多芬这样的巨人也如普通人一样有他的烦恼,喜怒哀乐。但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又不同与普通人,在命运将不幸强加于他时,他能够不屈不挠地同命运抗争到底,其顽强精神是值得全世界人学习的。通过观赏演出,体会并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巧妙。

四、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加入“演”的环节,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到学习新内容中来也是一项教学技能与技巧,同样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创新与学习。同时,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每一节课仅4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需要学习的知识点非常多,无论如何也难以让“演”的时间太长,因此想把“演”的特殊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将“演”发展到课后,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文艺汇演来延伸课堂教学,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超出预期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申春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

第9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关键词:质疑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32-02

作者简介:陈国英(1968―),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绍兴市鉴湖镇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就是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迷信专家学者。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美国加州蒙罗创造性思考公司的创始人伊斯曾说:“仅是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我们见过知识渊博但毫无创新能力的人,因为它们不知道活学活用,他们的知识只是一堆死知识。”因此,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使其产生有价值的创造性设想。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以课本为准,以教参为准。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唯老师观点是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质疑,导致语文学习如一潭死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是关键。那么,如何从质疑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有相应的环境。人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出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就应该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质疑环境。良好的质疑环境首先是指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它能消除学生紧张、自卑的心理,使学生思想的骏马能纵横驰骋。其次,是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善于捕捉其思想火花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在肯定其勇敢精神的前提下积极地引导和纠正,充分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相反,如果一味简单地唯书是从,唯教参是从,学生一旦回答有误,教师不能从正面引导,或是加以嘲讽,学生就会隐藏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失去质疑的勇气。

例如笔者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难懂的词句,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其他学生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当时那位学生很尴尬,觉得自己提的问题愚蠢至极。笔者没有笑他,而是赞扬这位学生的勇气,及时消除了他尴尬心理,并随即反问道:“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反常”现象也沉思起来,并开始小声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孔乙己没名字,恰恰说明了他的社会地位之低。假如当时这位学生的提问换来笔者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和挖苦,那么这位学生恐怕再也不敢提问题了。创新的火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从此不再,正是由于教师能够及时给予肯定,与之平等交流,使学生不仅不感到尴尬,反而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点拨质疑方法,培养创新素质

对学生来说,懂得怎样质疑与敢于质疑同样重要。质疑的方法和角度很多,如在课前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列出疑难点;在课堂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有疑惑的问题,然后整合成为几个极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课后引导学生继续质疑,比如,对教材、对习题答案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进行质疑、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告诉学生如何在难点处、关键处质疑。

1.对字词句质疑:如《孔乙己》一文中,“摸”和“排”能否互换?换成其他词语行不行?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关于“笑声”的语句?《行道树》中写行道树离开家乡,立在城市道路的两旁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用在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身上是否恰当?《小石潭记》中的“清冽”(清凉)与某些版本中的“清洌”(清澈)哪一个更好呢?

2.对情节材料质疑: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什么只字不提阿长买书的过程?《木兰诗》为何不详细描写木兰征战的过程?《端午的鸭蛋》结尾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是否多余?

3.对文中空白处质疑: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最后我有没有可能见到“我”的叔叔,见到后又会怎样?《孔乙己》中孔乙己始终不肯脱下的那件长衫最后为什么没穿?《喂――出来》最后的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4.对文章结构质疑: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的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而接下来的分写中为什么是先写水,后写山?

5.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质疑:如《故乡》中除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外,还表现了什么?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他自己该负多大的责任?

……

运用质疑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强化。一开始,也许学生只能提一些诸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等浅层次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老师的耐心点拨下,学生就能提出一些有个性、有深度的问题了。

三、发展求异思维,开拓创新思路

在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主要途径。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抛开旧有的条件与思路导向,使思维变得灵活多样且富有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求异,就是不轻易接受既成定论,不迷信权威,特别是求异思维中的逆向性思维方式,它注重从对立的相反方向去对传统的、常规的、习惯性的思维进行批判与挑战,敢于对既定理论、既定观点进行质疑,从而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

如在分析文章的主题时,可让学生从同一个材料去质疑不同的主题意旨所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独特性和深入性。如笔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探讨主题、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时这样引导学生:本文除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外,还有别的吗?有学生提出:于勒有钱时,就是“好人”“亲弟弟”,没钱时就是“贼”“流氓”,亲人间没有半点骨肉亲情,菲利普夫妇完全是一副势利小人的嘴脸,因而本文还揭露了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也有学生提出:“菲利普夫妇其实也很可怜。他们一家的生活因为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拖累而变得贫困,当在海船上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担心他们一家子的生活跌入痛苦的深渊,所以菲利普夫妇不认于勒也是出于无奈。亲人不能相认,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命运是多么凄惨,因而文章也表现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其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