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离散数学答案精选(九篇)

离散数学答案

第1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一、数学开放题的分类

1.按命题要素分类。数学命题一般可根据思维形式分成“假设―推理―判断”三个部分。一个数学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假设,则为条件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推理,则为策略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判断,则为结论开放题。有的问题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其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都要求主体在情境中自行设定与寻找,这类题目可称为综合开放题。

2.按答案结构分类。开放题可分为:(1)有限穷举型。这类问题的答案是有限的,可以穷举的。(2)有限混沌型。这类问题的答案从理论上可以断定是有限的,但实际上在解题者的知识水平上不可能把所有的答案一一列举出来,也就是说,答案的结构是混沌不清的。(3)无限离散型。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但是无穷的,而且是离散的。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通常采用如下方法:一种是将其答案作适当的分类,对每类答案列出一种典型的解法;另一种是提供一种构造任意一个答案的方法,即提供一个寻找答案的“算法”,按照这种算法可以举出问题的任意一个答案。(4)无限连续型。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但是无穷的,而且是连续的。

3.按解题目标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找规律或关系、量化设计、分类与整理、举例、数学建模、提问题、情境题、评价、一题多解。

4.按编制方法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条件不足的问题,逆的问题、计数问题的弱化、变化与推广等。

二、初中数学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1.条件或结论的非完备性。在封闭题中条件完备且结论确定,而在开放题中,要么条件不充分,要么结论被隐去,因而其组成要素是不完备的。

2.解题策略的发散性和创新性。封闭题通常结论唯一确定,而开放题的条件、解题策略、答案呈现多样性,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在解答过程中,可能引出一些新的问题,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答案,因而思维方向和模式呈发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开放题的解决有时没有现成的方法,需要解题者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同时开放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确定的,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摆脱形式上的束缚,进入问题的深层,触及问题的本质。

3.教学的参与性与主动性。由于开放题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可能。例如,可以用简单的邮递路线问题。在一个正方形区域内有九个村庄。排成3×3形状,邮递员从正方形拐角的邮局出发,走遍九个村庄最后回邮局,可以走哪几条路?在这个例题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仍用“灌输式”的方法一个一个介绍几十个答案,则学生必然会觉得厌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一些学生已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了教师还来不及讲的,甚至教师也没有想到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

三、在教学中设计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尝试

基于对数学开放性问题的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因此开放性问题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1.利用“数学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数学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发展。

2.利用“数学开放性问题”因材施教。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差异及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要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为每个学生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

3.利用“数学开放性问题”进行成功学习数学教育。开放性问题不束缚人们的思路,可以比较充分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问题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起点上思考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使用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得、有所获,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成功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通过不断成功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初中数学开放性试题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好的开放题对学生应有较大的教育价值,还可以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在组织学习活动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为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探索提供可能,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的思考贡献出来参与集体研讨,以便从更多的视角更充分地理解知识内容,生成知识意义,并体验独立探究和集体研讨带来的成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喜欢开放性试题。另外,在解决开放性试题的过程中,还要允许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与思考问题,允许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

第2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关键词)试卷分析;教学评估;程序

试卷分析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考试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不但可为教学效果反馈信息,还可以为改善题库、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试卷分析针对的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校方采用标准答题卡,通过光标阅读机将答题信息读取到计算机,用FOXPRO程序编写试卷分析程序。输出的试卷分析报表包括3部分:考试成绩、试题质量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本文就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实现功能作一介绍。

1设计特点

1.1运行环境

该校试卷分析系统采用的是光标阅读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校方使用的光标阅读机(OpticalMarkRead―er,OMR)是一个通用阅读系统,它可以完成信息卡格式编辑、选纸、通用阅读、评分、结果文件浏览及标准答案打印等功能。OMR通过阅读答题卡上的涂点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文本方式和FOXPRO数据库文件方式,便可达到将信息录入计算机的目的。

计算机采用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统即可,安装FOX―PR06.0软件,在此环境下编写试卷分析程序,接收来自OMR的数据,完成各项分析功能,教学研究并输出分析报表。

1.2试卷编制要求

所使用的标准答题卡是根据该校实际情况设计的,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试卷分析系统对试卷编制的要求是:客观题数≤75题,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主观题数≤30题。对试题分数的限制:主观题每小题的满分不得大于9.9分。学生答题卡客观题部分考试时由学生填涂,主观题得分由教师阅卷后统一填涂,标准答案卡由教师填涂,教师还要填写一份考试信息卡,其中信息用于系统中试卷数据库的建立。

2实现功能

此试卷分析系统目前实现的功能包括考试成绩的输出、试题质量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

2.1考试成绩输出

考试成绩报表输出字段包括:学生学号、客观题分数、主观题分数和总分。

2.2试题质量分析

校方采用的分析指标有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客观题的备选答案选答比例。

2.2.1试题难度分析系统给出每道题目的难度指数。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一个量化指标,过难,或过易都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因此,难度指数可以用来筛选题目。[1]难度指数越大,试题的难度越大;难度指数越小,试题的难度越小。一般认为,难度指数在0.65以上的为较难,在0.35~0.65之间为难度适中,在0.35以下则试题比较容易。为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常应以难度适中的试题占多数为好。

2.2.2试题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区分度是反映试题效用高低的参数,好的试题应能反映各档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即拉开学生的得分档次。如果有的试题全体学生都不会,或者都会,就说明该试题区分度低。区分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美国测验专家RobertEbel根据长期实验研究提出区分度的标准:区分度指数在0.40以上的说明试题区分度很好,区分度指数在0.3~0.4之间的说明试题良好但改进更佳,区分度指数在0.20~0.29之间说明试题尚可但仍需修改,在0.20以下则表明试题区分度较差应淘汰或修改。

一道试题的质量由该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共同构成,当试题的难度系数在适中的范围内,而且有相对较高的区分能力时,这道题就被看成是质量好的试题。

2.2.3客观题备选答案选答比例 分析系统给出每道客观题各个备选项的选答人数百分比。它提示我们题目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①如果所有考生都选择的是正确答案,则说明该题目太容易或者题目中可能提供了某种暗示。②如果某个错误答案没有一个考生选择,说明该备选答案不具有迷惑性,错得过于明显。一般说来,除非有2%以上的人选择,否则这个备选答案则应该修改。③如果大部分或全部考生都选择了同一个错误答案,可能是编制测验时把答案定错了,也可能是在教学中发生了错误。④如果高分组考生的选择集中在两个答案上,二者选择比例很相近,提示该题可能存在两个正确答案或另一答案也有道理。⑤如果某题目考生未答人数过多或选择各个备选答案人数相等,则说明题目过难或题意不清,使得考生无法作答或是仅凭猜测作答。

2.3试卷质量分析

校方选用了集中量分析、差异量分析、试卷信度、成绩频数分布、试卷难度分布情况和试卷区分度分布情况作为评定指标。

2.3.1集中量分析给出试卷满分和平均分。平均分反映学生成绩的总体水平,理想状况在70分~80分之间。

2.3.2差异量分析给出最高分、最低分和标准差。标准差反映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用以检验考试区分学生掌握学业内容程度的能力。标准差越大表明成绩的离散度越大,通常标准差在9分~13分之间较为理想。

2.3.3试卷信度信度是衡量一个试卷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信度高的试卷表明考试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信度不合要求的试卷是不能使用的。校方采用克朗巴赫a信度系数。

通常影响信度的因素包括:①样本情况。样本的异质程度与分数的分布有关,样本越是异质,其分数分布的范围也就越大,信度系数也越高。②题目数量。一般来说,测验越长,试题越多,信度值越高。这是因为测验加长后,试题取样的代表性增加,每个题目的随机误差也较小。③难度。测验的难度与信度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但当测验太难或太易时则分数的范围就会缩小,从而降低信度。

2.3.4成绩频数分布分析系统以10分为组距、成绩为横坐标、人数为纵坐标给出成绩频数分布图。它的作用是,当成绩分布曲线呈正偏态时,说明低分学生多,可能题目偏难;成绩分布曲线呈负偏态时,说明高分的学生较多,可能题目偏容易;而理想状态为成绩呈正态分布,此时说明成绩很好和很差的学生较少,接均分的学生较多。

2.3.5试卷难度分布难度对考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影响考试成绩的分布形态,正常人群智力的高低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所以在适宜难度的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会使成绩分布偏离正态。②影响考试成绩的离散度,过难或过易的考试会使成绩相对集中在高分端或低分端。③影响考试区分度。一套高质量的试卷应该合理分配题目的难度,整个试卷的平均难度基本控制在0.35~0.65之间,试题难、中、易的比例大致为20%、60%、20%。

2.3.6试卷区分度分布分析系统汇总整个试卷上所有题目的区分度,以区分度值从0~1.0为横坐标,以不同区分度值的试题数为纵坐标,给出整个试卷上区分度分布情况。通过区分度分布分析,可以提示试卷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3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答物理问题,可以牢固地掌

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和范围;能防止或纠正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认识;

拓宽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理解知识。因此,解答物理问题对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所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显得格外重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听学生和家长反馈意见说:“物理课都能听懂,可一做题就困难重重。平时做的题

不少,但一遇到新题就不知所措。”可见,能听懂和会解题存在很大差距。要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

能力,应从思维途径入手。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参照物、思维角

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获取解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展示

解题人的想象设计能力和创造性品质,充分体现解题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简单谈点自己的做法。

一、转换研究对象——柳暗花明

选择研究对象的一般方法是求什么量就以什么量为核心,选取与此有直接关系的物体或系统为研究对象,

但有些问题,这样思考下去却困难重重,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如果活用转换法,将研

究对象转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1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M、N两点分别在水和酒面以下,且

它们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同,则PM、PN的关系为()。

A。PM>PNB。PM<PN

C。PM=PND。无法判断

学生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和M、N两点到底的距离相等且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可知道答案应

该选A。这显然是错误的,学生把M、N两点到底部的距离相等,想当然的看成了到液面的距离相等了。

学生2: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可以知道,M、N两处的压强等于它们上部液体重力产生的压强。上部的重力

等于总重力减去下部的重力,而它们下部分的体积相等,根据G=ρVg可知道M的下部重力大于N的下部重力

,所以M的上部重力小于N的,受力面积相等时,由P=FS可得答案为B。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而且该学生分

析很到位。

解析:尽管选对了,但是,对于一个选择题来说,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用时间太多而且太累。很自然的看

出来该同学完全是以求什么量就以什么量为核心,选取与此有直接关系的物体或系统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

。我们能不能跳出这个圈子回过头来好好研究一下题目中的已知量来寻求另外的途径呢?不防回头看看题

目中的已知量,题目中告诉我们,相同的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不难得出水的液面要低于酒精的

液面,又知M、N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等,我们是不是可以把M、N两点都向上移动相同的距离,让M恰好在

水面上,N依然同M保持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等。这样移动依然是满足题目的要求。移动到新的位置后很容

易发现M点在水面上PM=0,而N点还在酒面以下PN>0,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这种思维方式是把关注的对象放在了已知条件当中的M、N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等上面来,起到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真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有时,我们稍稍将问题的研究对象转换一下,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转换思维角度——豁然开朗

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对某问题的共性有全面的掌握,联系得越多,发散得越广,产生对问题的求解的方法就越多,从而可做到

一题多解,并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出一种最简便的方法。

收敛思维是将大量的、甚至零乱的事实集中于一点的思维方式。收敛思维须对问题的个性有明确的认识,

分辨得越清,收敛得越准,这种思维方式可做到多题一解。

例2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斜向上拉一物体,当斜面的倾角逐渐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变小

或不变)

解析:我们知道斜面是省力的简单机械,在斜面上拉物体,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肯定小于物体自

身重力的大小。接下来关注斜面的倾角增大这一关键点,我们不妨采用极端的想法,让倾角增大到90°,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问题很快解决。

第4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1、高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作者为了更好的了解高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所授课年级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80张问卷,在收回的试卷中统计发现50%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是很少提问和主动思考问题,甚至几乎从来不在数学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疑问,对于老师讲的也是似懂非懂,而只有15%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积极的去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寻找正确答案。从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可以想象的到现在学生对数学问题意识的薄弱程度。

2、数学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在这次问卷中,作者还专门因为学生数学意识薄弱而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很少在数学课堂上问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问还是不会问,很多学生回答的都是因为不会问,很少学生是因为不愿意问而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其中还了解到一些学生是因为不敢问,怕回答错误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和提问,甚至还有的学生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完全不想听课的,不过这个原因的比例一般少之又少。调查卷中有个问题是问你们觉得在课堂上问老师问题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大约50%的学生回答的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问,30%的学生是因为怕回答错误时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只有20%的学生说对此并无什么阻碍。而且作者还提出了如果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的见解有分歧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将会接受老师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还有的同学回答是选择默默的坐下,而只有3%的学生说先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答案然后在老师同学进行研究和讨论,不盲目的认同老师的答案。

二、增强和制定高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意识的产生和方案

1、提供民主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学生不在课堂或课外问老师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已经把知识完全的装进脑子里并且渗透,反而是因为各种个样的原因导致的,有的是因为害怕,有的是因为不自信等诸多心理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民主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发散其思维,在最佳状态的情况下学习数学。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将决定同学们以后会不会在问问题。比如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因为不了解数学、不会数学的原因,所以他们有时提的问题会比较简单,甚至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作为辛勤的园丁的我们都应该认真负责的帮助他们解决啊问题,并且应该尊重他们,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使出现问题,我们都应该耐心的听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不能让同学们感觉到在敷衍他们,更不能的是偏袒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才能营造民主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也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对数学应用的例子来进行课程的讲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来放松一下心情,让他们不感觉到数学是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比如再讲几何问题的时候,因为几何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老师们就可以通过事物来讲解几何体,比如同学们喜欢的篮球和其他几何物体。这样便能充分的带动同学们思维,同学们也会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进行提问。

2、帮助学生,为学生多提供问问题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展开,并且帮助他们发散思维,让同学都掉进你设的问题陷阱,那么我想同学们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比如在讲“抛物线”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学生当抛物线的方程式解出来,点描出来后,看到图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同学们一个个就会争先抢着回答自己所想到的想抛物线一样的东西,大脑也会随着转动起来,当同学们回答的都下不多时又可以继续问学生为什么抛物线是这个样子的呢?这样同学们又会发散其思维,不停的问问题。这样通过老师设置的步步陷阱,同学们也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找出路口,寻找到正确地而答案。3、建立友好的师生型关系在以前的教育中,师生是存在尊卑关系的,老师总是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扩大,从而导致学生更加不敢去询问老师,和老师讲心里话,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将会愈积愈多,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所以现代的老师应该和同学们建立友好的师生型关系,在课外时间多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谈话,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走进他们的生活,缩小学生与老师之间距离,甚至可以做到零距离,和他们做真正的好朋友,处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同学和老师讲话,就像和朋友一样,同学向老师提问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三、结语

第5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一、在感知典型问题案例中,树立自主能动学习品质

问题案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实施。但由于初中生学生群体所处的生长发育时期的特殊性,致使初中生学习情感的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特征。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路艰辛”,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荆棘”。此时,就需要学生保持勇于克难、敢于前进的信心和情感。因此,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作为问题案例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利用数学问题的显著生活性、历史性、趣味性等特点,引导学生感知其积极情感特性,从而内在情感“发展区”受到触发,能动探知问题情感“油然而生”。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学生对“矛盾问题”的“质疑”和“好奇”心理,设置出“小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得到,全等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他此时提出‘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结论,你们认为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问题,这样,学生在感知这一问题案例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主体的内在情感得到了有效激发,主动探析问题的学习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二、在互动探析问题案例中,形成动手探究学习技能

众所周知,问题探析的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之间借助已有知识素养,有效沟通,实践探索的前进过程。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技能手段之一,也是新课改下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将问题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初中生动手探究能力素养的重要抓手,“给学生留下活动的空间”,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从而掌握进行问题案例有效解答的“精髓”和明晰进行探究解决的“路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高效解决问题案例的技能。

问题:已知:如图,ABCD各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双边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所设置的探析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探析活动,学生认为“应该构建等量关系”,此时,教师进行有效指点,向学生指明解题的策略是“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找出符合EFGH是矩形的条件”,解题过程略。最后,师生共同互动,总结归纳出该类型问题案例解答的一般方法。学生在师生双边互动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开展了行之有效、循序渐进的有效探析活动,解题策略有效掌握,探究技能有效锻炼,实践情感有效培养。

三、在多样解析问题案例中,养成创新求异思维习惯

在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中,同一知识点可以借助于不同问题案例进行展示,同一问题,可以通过不同解题思路和解答途径进行有效解决。这就是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为培养初中生创新求异的思维习惯,提供了锻炼和实践的有效载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应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在的丰富关联性,设置形式多样性或解答灵活性的开放性问题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问题案例解答活动,找出进行问题解答的不同思路和“渠道”,从而使初中生在解答发散性问题案例进程中,思维活动更加灵活,思维过程更加具体,思维方式更加灵活,逐步培养起学生乐于思维创新的学习习惯。

问题:已知:如图所示, CD切O于D,割线CBA经过点O,DEAB,垂足为E。求证:∠1=∠2。

第6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漏点”呢?

一、关注题目的要求

“漏点”很大的原因是把概括的范围缩小了,范围一缩小,答案要点自然概括不全。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明确概括的范围有多大。如果题目中有“结合全文”、“从全文看”等字样,建议学生要细致地从第一段浏览到最后一段,每一段都不要放过。如果是指定某一段的,就要逐句逐层筛选。这样做,就能尽可能地避免要点的丢失。

二、关注内容相近的句段

从概括题的几个答案要点间的关系看,一般说来,它们应是并列的。因为只有内容接近或对等,它们才能从属于同一个问题。因此,为了把答案要点找全,我们可以把已找到的包含答案要点的句段作为中心,然后往上文或往下文寻找内容相近的句段,这一些句段往往就是答案要点所在。

如2010高考江苏卷第13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因为是概括人物形象,所以凡是涉及人物捕写的内容都应该纳入概括的范围,如:“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瞟一眼,问一声;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这些内容从关系看都是并列的,都是对领队的描写,因此只要能找到其中几点,剩下的几点就不难找寻了。

三、关注表达方式相似的句段

之所以提到要关注表达方式相似的句段,其实还是与第二点有关,一般说来,内容相近的句段,其表达方式应是相似的。

如我们分析2009江苏卷第12题的答案就可以看出,包含答案要点的句段在表达方式上是极其相似的,“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第四段)。“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第五段)。“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第九段)。这些句段都采用了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语言风格特别接近,说明它们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如果其中几处包含答案要点,那么另外几处也应该含有答案要点。

所以,在作答概括题时高度关注表达方式的相似的句段,必将有助于学生找全答案。

四、关注与中心内容“游离”的句段

在文章中,总有些句子、段落的内容看似与主题关系不大,这些句段我们称之为“游离句”、“游离段”,它们有的是另提一个对象,有的是对中心事物加以批判、否定。其实它们不是真的“游离”句段,而多是从侧面或反面对中心内容加以补充阐释的句段。但学生大多习惯于从正面直接概括要点,对这些看似“游离”的句段就会在潜意识中把它排除在概括范围之外,从而造成概括要点的遗漏。

如学生在作答201 1江苏扬州模测卷《请不要遗址公园化》的第15题时,该题要求学生概括“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答案的前两点都是在文中能直接找到的现成语句,而第三点学生就很难写出,因为第三点作者是以批判中国一些地方对待遗址的错误做法的方式来提出的。再如2009高考福建卷《阿庆》第13题“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的三个答案要点: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前两点都是正面直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的,而第三点,不说阿庆却提另一个青年,看似无关,却是从侧面刻画主要人物。

所以,在作答概括题时,我们要对那些侧面的或与主题看似关系不紧密的句段投以关注,因为其中也包含着答案要点。

五、关注每一段的层次

在作答概括题时,学生总会下意识地认为一段只能提炼出一个要点,其实有的段落要点不止一处。这就要求学生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梳理每一个段落的的层次,特别是那些没有中心句并且关系较为松散的段落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把每一个层次的内容都概括一下以备筛选。

第7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一、选择题解答方法

选择题是思想品德试卷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题型,也是占分最多的一种题型。选择题又分单项选择题和组合选择题两种,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例子来了解选择题的具体解题方法。

(一) 做单项选择的技巧:

1.要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要注意“根本”、“主要”“归根到底”等词语。

例如: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选举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政治协商制度

简析:A B C D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B项属于“根本”,故答B。

2. 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材料,弄懂材料的意思再答题。

例如: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这句话说明()

A. 挫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B. 挫折只有消极作用,没有积极作用

C. 挫折是坏事,让人垂头丧气,意志消沉

D. 挫折是好事,有助于人的成长

简析:前两个分句表明挫折的积极作用,后一分句表明挫折的消极作用,所有答案为A。

(二) 做组合选择的技巧。

1.仔细分析备选答案中的每一句话,判断它是否正确。按照题干要求,选取准确地,抛弃错误的。

例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②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 我国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⑤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A. ①②④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D. ①②③④

简析:细看5个题枝项,容易发现,前4项说法正确,第⑤项说法不准确,准确说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抛弃⑤ 答案是D。

2. 认准一个错误题枝项,可以排除掉所有含这个错误题枝项的答案。

例如:邓小平说:“发展中国家不搞开放,就发展不起来。如果不懂得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又闭关自守,根本不可能发展。”这说明()

① 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②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③ 中国要发展,就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④ 中国应该全面开放、全面引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简析:从4个题枝项中可以看出第④项中“全面引进”是错误的,排除含有④的项得到答案A。

3. 认准一个正确题枝项,可以排除掉所有不含这一项的答案。

例如:下列观点中,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是()

① 围湖造田,毁林开荒。② 经济要上,人口要降。③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④ 但留方寸地,传与子孙耕。⑤ 先污染,后治理。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②③⑥

简析:认定题枝④正确,排除不含正确项的备选答案,即可得到答案B。

二、简答题解答方法

简答题有以下几中常见的形式:直接式简答、判断式简答、理解式简答、比较式简答、归纳式简答、联系实际的简答等。虽然形式多样,但答题的基本要求大致相同: 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其次是看分答题,适当注意分数比例;第三要注意答案要点不能少,宁多勿少,力求全面,但语言应简明扼要;最后还要注意条理清楚,能分点的要尽量分点,用①、②等分开。

例如: 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4分)

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维护: ①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 找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 向有关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申述;④ 直至向人民法院提讼。

简评:本题共四分,最起码要答四条,各占1分。

三、开放性试题解答方法

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答案多元而非唯一的一种试题形式。其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截然不同却正确合理的答案。

常见的开放性试题有以下几种类型:行为要求类;做法类;看法类。

解题的总体思路与步骤是:

1.精析题意。要分析材料中的重要观点;分析试题的设问,明确答题的要求。

例如: 我们也是国家的小主人,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做些什么呢?

答: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积极上海世博会的理念和精神;讲文明、树新风、迎世博,做文明的小使者等。

简评:题意要求回答中学生能为世博做哪些事,要围绕世博展开。

2. 要回归教材。千万不要脱离教材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等。回归教材就是要找出解答试题的“知识点”。

例如: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十多名学生结成“人链”下水救落水少年,由于水流太急,“人链”被冲断,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同学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英雄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英雄们的什么民族精神?

答:学习他们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勇担责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等伟大的民族精神。

简评:这样答既与材料相符,又与教材联系紧密。

3. 要正视“发散”。发散思维不是漫天撒网、更不是张冠李戴,必须紧扣试题的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例如: 200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你说说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主要原因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等。

简评:以上的要点均紧扣了试题的要求和所学的观点。

4. 力求完美。在找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这既包括一般要求,如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等,还包括如何使答案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 作为青少年,面对挫折,我们怎样去克服它们?

答:①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 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③ 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④ 要学会自我疏导。

简评:答题条例比较清楚,与教材结合较紧密。

第8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第9篇:离散数学答案范文

一、阅读宋代王质的,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2)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3)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回答

村行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籟,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2)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

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试分析一下“空山不见人”的意境

(2)

分析诗人把握了怎样的意境

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六、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下题。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七、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简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画

(宋)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载,钱唐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妇女常用作化妆品。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

九、诗贵含蓄,读诗赏诗则贵在善于联想,进而揣磨诗人心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仔细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要求传达出思妇“怨”“愁”的具体内容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人所在军营。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回答问题。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练习二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声,加我林壑清。

驱烟讯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暮出水静,为君起松声。

1.

首句的“肃肃”,次句的“加”字有怎样的作用?第五句的“去来”“无迹”有怎样的意蕴?末句有怎样的情味?

2.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何以见得?

3.

此诗所咏之“风”是什么样的风?诗人咏风的意图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6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水夜月问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4.

这首诗中,诗人用------、---------、---------、---------这些具有比喻意味的意象来作自我比况,寄托了诗人---------之感和----------的壮志。

5.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t题。

明小角

李益

边霜阼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数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6.

试用最简洁的语言对这首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四十字以内)

7.

试用百余字赏析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

这首诗中的“地白”的意思是————,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最相近。

9.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诗表现手法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西归绝句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10.

首句和次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第三句“两纸京书临水读”有怎样的情韵?如果把“临水读”改成“舱内读”或是“江畔读”,表达效果是有什么不同?

12..结句”

小桃花树满商山”在表情达意上有怎样的效果?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5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锋不过秦.

萧条桑枯外,烟火渐相请亲.

13.诗歌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

14.是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有什么样的心境?

15.作者描绘的山区景物采取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6-18题.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6.谢诗首二句”

夕殿下珠帘,流萤非复息.”,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的景色,”

流萤非复息.”运用的是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李诗首二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是写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其妙处是____________>

17.这两首诗都有”下帘”的动作描写,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18.试从写景,抒情,叙事,写法等方面,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9-20题。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可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

暂凭尊酒道无寥,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挣拟惜长条。

19.试说明这两首增别诗在选材和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0.试比较说明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各有什么特色。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综合练习

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21-23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蟑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正夫泪.

21.词中有哪一句完成了上景下情的过渡,这指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那么,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有什么特点?

2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是什么情怀?、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24-26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24.”

历遍穷通”是什么意思?”

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什么?

25.”

汤武偶相逢”说的是谁与谁相逢?

“兴王只在笑谈中”一句是什么意思?

26.这首词是咏史之作,但又不是单纯的咏史,为什么?请联系蕴含在词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做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

首句的”肃肃”状风势之速,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之感.次句的”加”字,使本来并无目的的风势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5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给人以亲切感。第五句的“去来”“无迹”,赞美了风不择地域而吹的仁爱,阔大的胸怀和平等普济的美德。末句写风在夜幕降临,万籁俱静的时候,卜辞劳苦的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2.

此诗的诗眼是“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我林壑清“,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有情”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3.

此诗所咏之“风”,当是炎热未消的初秋是给人以快意和凉爽的清风,而非乍暖还寒时的春风。诗人所咏“风”,意在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说明风不舍昼夜的努力作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当如此。同时,诗人咏“风”,也是借风抒坏,寄托自己的“青云之志”。

4.

依次填入:片云、

孤月、

落日、

老马、

飘零落寞、

济世救国

5.

最后引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意思是说,古来就留养,尊重老马(存是留养。尊重之意)。用老马可用老马的智慧,不必取老马的体力,言外之意是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能,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流露出怨而不怒之意,表现诗人的报国之志。

6.

全诗通过对边关的角声和塞鸿等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征人边愁乡思之情。

7.

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却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处境和心情。他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景,而情在篇外。

8.

依次填入;

月光照的地上发白,好象铺上了一层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9.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这里不直说自己的思念,偏说人们尽望;不说自己的伤坏,偏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酝籍,确实高妙。

10.

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并发出了“江上损红颜”的慨叹。次句“春风”露出今日之喜,于叙事中显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11.

第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全诗皆活。诗中不著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思友的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如果把“临水读”改成“舱内读”,那诗中的气氛。情韵,意境就完全不同,会使情味索然。

12.

结句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写诗人的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小桃树上,一景语收住全篇,噶然而止。不言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艳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显地意蕴隽永,余味不尽。

13.

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用数里怀就清晰的听到细微的水声,以响忖静;次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村托,生动的渲染了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14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觉。

15.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化,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开展。这样,诗

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16.依次填入:夏夜宁静清艳,以动忖静,女主人公秋夜无言独立,以至冰凉的露水打湿了罗袜未写“怨”而冤情自现。

17.其含义不尽相同。“夕殿下珠帘”似有意为之,因为是“夕”时而下,殿外已是“流萤飞复息”,而“却下水晶帘”似无意为之,因为早已“夜久”,而实际上更是主人公想用“下帘”来割断思念,不想也罢的心情写照,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谓字少情多。

18.这两首诗的前句都是写景,但前者是以景起兴,后者是景中见人,景中生情。两诗都是思妇诗,但谢诗大胆直露,热情奔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妇女形象;李白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是大胆想象,热情奔放的积极浪漫主义,而这两首诗则委婉含蓄,朦胧深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含羞沉稳的妇女形象,体现了伟大作家风格的多样化。着两首诗同题同体,主题是宫怨,但谢诗中主人公的宫怨是“忙怨”是对对方的牵挂;关爱;李白诗歌总女主人公则是闲怨,更多是对对方的失望。两诗都未著一个“怨”字,而字里行间却无不流露出怨意,以词见诗家“不著一字,尽显风流”之真意;这两首诗歌都融人,物,景,情于一体,但谢诗的人,物,景,情平列与画面之上,缺乏一种深层的构想,不易引发读者透过画面作更深的追索玩味;李白的诗歌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的刻画,却处处指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19.都以离亭为题,都借助”折柳送别”,都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的深知离别之苦,对人世间的

离别满怀同情,可谓有异曲同工,相应成趣之妙.

20.两首诗在写法上各尽机杼;李白诗歌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移情入物,托物言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的有知有情,使他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之成为诗人的感情化身,别具深意.李商隐诗歌则把离愁别恨融入独到的议论中.作者先用暗喻(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明明白白说非折不可.既然如此,为了让离别之人在临别之际从折柳相增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春风又怎么会因为爱惜常常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情攀折呢?较李白而言,

李商隐诗歌是反其意而用之,独辟蹊跷.

21.浊酒一杯家万里,因为这一句是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写人物内心的刻画.

2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妨不测的特点.

23.抒发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守,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24.”历遍穷通”的意思是,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穷窘之后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伊,吕两人出身卑微.

25.”汤武偶相逢”说的是尚汤与武王,吕尚相逢,”兴王只在谈笑中”’说的是,伊,吕二人才能出众,在谈笑间轻3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26.这首咏史词作,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和希望.作者对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流传千古的功业,感慨颇深,通过回忆商汤,周武王重用伊,吕的史事,希望赵宋君王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所以,这两首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综合练习

1、“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出自:

A:《与吴质书》

B:《登楼赋》

C:《神女赋》

D:《洛神赋》

正确答案:D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出自:

A:《恨赋》

B:《别赋》

C:《芜城赋》

D:《春赋》

正确答案:B

3、“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

A:《与陈伯之书》

B:《登大雷岸与妹书》

C:《答谢中书书》

D:《与宋元思书》

正确答案:A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出自:

A:《与陈伯之书》

B:《登大雷岸与妹书》

C:《答谢中书书》

D:《与宋元思书》

正确答案:C

5、“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出自:

A:《兰亭集序》

B:《北山移文》

C:《瓜步山楬文》

D:《五柳先生传》

正确答案:A

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出自:

A:《五柳先生传》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北山移文》

正确答案:C

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

A:《哀江南赋序》

B:《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C:《滕王阁序》

D:《上河东公启》

正确答案:C

8、“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出自:

A:《与高司谏书》

B:《五代史伶官传序》

C:《朋党论》

D:《非非堂记》

正确答案:C

9、“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出自:

A:《日喻》

B:《超然台记》

C:《在儋耳书》

D:《答谢民师书》

正确答案:D

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出自:

A:《西湖七月半》

B:《湖心亭看雪》

C:《西湖香市》

D:《不二斋》

正确答案:B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综合练习

1、出自《左传》的文章有(

)。

A:《晋楚城濮之战》

B:《邵公谏弭谤》

C:《烛之武退秦师》

D:《冯谖客孟尝君》

正确答案:AC

2.善于运用寓言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的诸子散文有(

)。

A:《墨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正确答案:CD

3、特别善于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的诸子散文有(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论语》

正确答案:AC

4、骈文的主要特征是(

)。

A:

对偶

B:词藻

C:用典

D:声律

正确答案:ABCD

5、“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大的是(

)。

A:王粲

B:徐干

C:

陈琳

D:孔融

正确答案:AD

6、下列文章属于骈文的有(

)。

A:《北山移文》

B:《恨赋》

C:《与宋元思书》

D:《与陈伯之书》

正确答案:ACD

7、韩愈的古文主张有(

)。

A:文以明道

B:不平则鸣

C:穷而后工

D:气盛言宜

正确答案:ABD

8、属于韩愈的文章有(

A:《原道》

B:《论佛骨表》

C:《张中丞传后叙》

D:《祭十二郎文》

正确答案:ABCD

9、属于柳宗元的寓言有:(

A:《蝜蝂传》

B:《罴说》

C:《三戒》

D:《种树郭橐驼传》

正确答案:ABC

10、苏轼的论文主张的有(

)。

A:以适用为本

B: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C:

辞达

D:随物赋形

正确答案:BCD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练习

1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散文作家有(

A:刘向

B:刘歆

C:贾谊

D:晁错

正确答案:CD

2、汉代的辞赋家有(

A:严忌

B:扬雄

C:张衡

D:赵壹

正确答案:ABCD

3、正始时期的散文家有(

A:孔融

B:王粲

C:阮籍

D:嵇康

正确答案:CD

4、孟子的论文主张有(

A:养浩然之气

B:知人论世

C:以意逆志

D:言不尽意

正确答案:ABC

5、宋代散文的总体特征有(

A:词藻华美

B:注重声律

C:言事论政

D:平易自然

正确答案:CD

6、王安石论文强调(

A:文理自然

B:以适用为本

C:随物赋形

D:务为有补于世

正确答案:BD

7、曾巩散文的特点有(

A:善于叙事

B:长于说理

C:短于抒情

D:柔婉纡徐

正确答案:ABCD

8、晚明小品文作家有(

A:袁宏道

B:钟惺

C:张岱

D:姚鼐

正确答案:ABC

9、明代的散文流派有(

A:阳湖派

B:公安派

C:竟陵派

D:台阁体

正确答案:BCD

10、属于桐城派的散文家有(

A:方苞

B:姚鼐

C:恽敬

D:张惠言

正确答案:AB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练习七

一、解释题:

1、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修订《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譬如记叙战争,它往往根据战争的性质、情形、结果和作者的看法,分别选用“伐”、“侵”、“袭”、“取”、“克”、“灭”、“歼”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即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春秋笔法”。

2、互见法

《史记》中为了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司马迁往往将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主要特征写在本传里,而将次要经历和事件则分散写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或借他人之口道出,这样来反映人物的全貌。这就是所谓“互见法”。

3、苏海韩潮

苏轼、韩愈两家古文皆具雄浑豪迈风格,故以海潮为喻。谓文章波澜壮阔,纵横自如。

4、六一风神

六一风神是指欧阳修散文中那种别具一格的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的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特色。

5、古文

唐宋古文运动中广泛流行的“古文”一词,是指同魏晋以来讲究对偶、辞藻、声律、用典的骈文相对,近乎先秦两汉广泛运用的不讲对偶声律,奇句单行、质朴自然的散体文章。“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6、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7、骈文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8、文以明道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韩愈的“明道”具有政治上复兴儒学、重振王纲、反对分裂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文学改革的角度来说,“文以明道”就是要批判骈文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写作有为、有用之文,而不作徒有华丽形式而没有实际价值的浮文、空文。有文而无道,文章失去存在的意义;有道而无文,道则无法运行而远播。也就是说,思想内容和形式必须结合,而思想内容则是文章之本。

9、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篇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继承而且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报任安书》)的观点,认为诗文是“不平则鸣”的产物,把“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结合起来,指出了古文与现实的关系,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作用。

10、气盛言宜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三十六体

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的诗歌由于风格相近,且都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三十六体”的说法,最早见于《新唐书文艺下李商隐传》:“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

12、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是北宋作家苏轼在文学风格上的文学主张。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澜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

13、简而有法

是北宋作家欧阳修在文学艺术技巧上的文学主张。“简而有法”的意思是写文章善于取舍剪裁,善于把握轻重褒贬,善于含蓄简练的表达思想。

14、义法

方苞在散文创作中探索为文之道,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创作理论,其核心就是“义法”。“义”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以义为经,以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用当今语言诠释,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从而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15、新文体

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练习

二、简答题:

1、散文的文体特征。

答:①形神两旺的本质特征

②见情见性的气韵特质

③启心益智的理趣美质

④多姿多彩的语体美质

2、《春秋》记事的特点。

答:①《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②《春秋》叙事“简而有法”,用语严谨精确,一字不苟。

3、《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答:①富于文采。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5、《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

答:①《墨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逻辑。

②另一特点是崇尚质朴,不重文采。

6、《荀子》的比喻有何特点?

答:《荀子》中的比喻却极富特色,常用一连串的比喻,层见叠出。类似的取譬设喻,几占全文之半。

7、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

答: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侵扰,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具体切实,极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气势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

8、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答:所谓“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深,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其次,《史记》结构之严密,体制之完整,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通史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法则。再次,是《史记》表现出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这一点不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阶级社会里,也是绝后的。

9、中唐古文运动的成就。

答: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散文方面,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了革新,确立了一种切合实际,便于表情达意的新散文,缩小了骈文的应用范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性散文,并由此促进了其它文学形式如传奇、变文的发展;在影响方面,对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明代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清代桐城派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答:北宋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古文运动就不是这样;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改革文风方面,主要是反对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反对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缺陷。

11、“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由来。

答:“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个有杰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12、韩愈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韩愈的各体散文,各具特色,而气势磅礴,雄奇奔放,波澜曲折,富于变化是其总的特色。这一特点是说韩文如河海般广阔深厚,气势充沛;而又波澜横生,不拘常格,往往出人逆料。这是他“气盛言宜”论文主张的实践。韩文的风格特征,富于变化是说韩文构思章法,奇诡多变,文无定式,篇无定局,句无定法,完全依据叙事、说理、抒情的需要而“戛戛独创”。韩文的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

13、柳宗元散文的成就。

答:柳宗元的散文大致可分为论说、传记、寓言、游记、骚赋五类。

柳宗元的论说文,多用于阐述他的哲学观点和政见。中心明确,论证严密,条理清晰,辩论雄俊,富于说服力,是作者政论散文的典范之作。柳宗元的传记文,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其传主多为社会下层人物或清正廉洁的官吏。柳宗元首先从暴露现实、批判现实的角度选取人物,从而选择其重要的事件,加以适当的剪裁,有时还在其人其事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虚构,因而有的传记文既类似寓言又类似小说。柳宗元的寓言,继承了先秦诸子寓言短小精悍,寓哲理于形象的传统,并有所发展。这些寓言,造意新奇,讽喻生动,幽默犀利。由于柳宗元的大量创作,寓言才得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是寓言文学的完成者,他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柳宗元散文中最见精彩的部分是山水游记,共有二十多篇,大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以“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成为游记文学的千古绝唱。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突破了前人对景物作客观摹写的传统旧习,倾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抒其愤,写其爱,把山水游记创作推向了高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写山水而寓以牢骚。这样的写法,和南北朝的山水文字明显不同。柳宗元的骚体辞赋,一类是赋体之文,一类是文体之赋,实则都是讽刺时世或抒发哀怨悲愤的杂文杂感。由于他的志向人品和思想遭际都与屈原有相通之处,所以深得楚骚精髓,写来没有丝毫模拟和造作。

14、苏轼提倡的

“辞达”。

答:要使物既“形于心”又“形于手”,作者必须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苏轼特别重视‘辞达”,要求辞要达意、言能尽意。“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认为作家要对事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意之所至,笔亦随之,把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微妙心灵准确地、恰如其分地用言辞表达出来。苏轼的“辞达”论,既是对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文学技巧最高的评价。

15、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答:归有光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多记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并无惊人的事件、曲折的过程,但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于细微毫末处寄寓情意,给人的印象就异常深刻。从艺术上看,他善于即事抒情,用朴素简练的文笔剪辑刻划一些日常生活的断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纡徐平淡,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练习

三、论述题:

1、先秦散文的总体特征。

答:首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先秦散文,特别是战国的论辩文章,它们的作者都不是以文章自名的文士,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全是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为了寻求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途径。其次,发愤著书。《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再次,文史哲三位一体,文学尚未独立。以现代的眼光看来,在先秦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最后,“深于比兴”,“深于取象”。陈骙《文则》卷上丙:“《易》之有象,以尽其意。”指出了《周易》具有“取象明理”的艺术手法。

2、《左传》的艺术特点。

答:《左传》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长于叙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其次是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左传》所记战争大大小小有三四百起之多,而能各具特色,互不雷同,即使战况相近者,也能同中见异。再次是善于描写人物。《左传》在叙事中,还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最后是长于描写外交辞令。春秋以来,由于诸侯之间斗争尖锐,各国间经常聘问盟会,行人频繁往来。外交场合,那些犀利微妙的对答,委婉有力的陈说,经作者记叙熔铸,或气势激切而不失分寸,或纡徐从容而暗挟风霜,或机敏风趣而意味深长,风格各异,文采斐然,历来为人们所欣赏。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答: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战国策》记事真伪杂糅,加之叙事不记年月,常截取某些片断加以渲染,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大降低了它的史学价值。然而,它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却很突出。第一,《战国策》塑造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战国策》描写的人物非常广泛,上至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性,此外还有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等,无所不有,且各具特色。第二,语言铺张扬厉,辩丽恣肆。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其辞敷张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令之极也”。第三,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鲜明警醒而富有启发性。《战国策》中的比喻,多以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为喻体,巧妙活泼而蕴意深刻。《战国策》中的寓言,有人统计约共七十则。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4、《庄子》的艺术特色。

答:《庄子》散文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中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庄子》中层现叠出,令人于惊奇骇怪中获得非凡的审美享受,其真实思想往往不露痕迹地寄寓于千奇百怪的形象之中。诸如:奇大无比的鲲鹏、吸风饮露的神人、似有若无的罔两与景、形体残缺的支离疏、七窍皆无的浑沌、侃侃而谈的髑髅、望洋兴叹的河伯、其圆五尺的神龟……如此光怪陆离的形象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例如脍炙人口的“触蛮之争”:在一对微不足道的小小蜗角上,居然幻化出宏阔悲壮的战争场面。这显然是讽刺当时诸侯力战争雄、兵革不休的现实。通过这样的形象描绘,把读者引进了一个超时间、空间,不辨上下古今的艺术境界。这正是《庄子》特异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他高于晚周诸子的一大艺术成就。《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说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其实,即使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也可说是罕有其匹。它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5、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答:所谓“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方面对《史记》巨大成就的高度赞扬。首先,在遭遇不平而发愤著书,通过著作鸣不平于天下后世这一点上,司马迁和放逐之后“乃赋《离骚》”的屈原是十分相似的。他受宫刑之后,在忍辱发愤的十年中完成了《史记》,书中时时流露出他的隐痛和郁郁不平之气。其次,《史记》能够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这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物描写,是《史记》的人物传记富于文学特征的又一个原因。再次,《史记》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寄寓著作者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这种在形象中寄托强烈爱憎的人物描写,具有象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一般的感染力量,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二者的主要区别只在《离骚》是韵文,而《史记》是散文。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6、韩愈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答:韩愈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主张,解决了前代古文家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他关于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学说,给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体文以致命的打击,为人们清算骈体文的形式主义文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唐宋和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以后的散文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自觉地发展,可以说,韩愈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发展上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韩愈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中唐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古文作家,使中唐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韩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文,创立了既不同于三代两汉的散文、又不同于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新体古文,这种散句单行、以文言书面语言为主的新体古文,为当世和后世的散文树立了楷模,并成为中国传统典籍中经典的、正统的文体。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典范作品,以至他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集前人之大成,而又给予后世巨大的影响。

7、柳宗元寓言的成就。

答:柳宗元的寓言,继承了先秦诸子寓言短小精悍,寓哲理于形象的传统,并有所发展。他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抓住其某一特性予以夸张,以寄寓哲理,讽刺政敌,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寓言,造意新奇,讽喻生动,幽默犀利。由于柳宗元的大量创作,寓言才得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和斗争性的文体,使它彻底摆脱了对其他文体的依附地位,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出现于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柳宗元是寓言文学的完成者,他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欧阳修散文的风格特色。

答:欧阳修散文总的风格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即使在强烈抒情时亦如此。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所以欧阳修散文别具一种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了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所谓“六一风神”。

9、苏轼散文的风格。

答: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论说文,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其他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畅,随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真所谓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散文中的随笔、书札、杂说,有时大笔挥洒,妙趣横生;有时淡淡几笔,描绘出了一种新的境界。在文章风格上,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