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多方激励,增强初中生主动反思能动意识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既能够深入开展学习,同时也要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因素,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节课新知讲解活动后,教师现对初中生新知探究活动表现予以肯定评价,以此保护初中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在此基础上,向初中生提出“东方红小学的王兴小朋友不小心将李大爷家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现在他买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你能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助王兴检测一下所买的玻璃是否与打碎的玻璃一样?”问题,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这一内容的动态画面以及两块玻璃的形状. 初中生在教师真实场景、直观画面渲染下,学习情感得到有效刺激,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为数学反思活动开展打下思想“根基”. 我在教学中深刻感受到,激励手段的运用可以为教学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只要加以鼓励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还是综合推动数学教学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实践锤炼,注重初中生有效反思过程指导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与习惯,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放”的工作,组织初中生开展反思检查、整改提升的实践活动,搭建他们有效数学反思的活动舞台,向初中生提出数学反思的任务和要求,提供初中生数学反思活动时间;二是做好“导”的工作,对初中生反思活动进行全程“监控”,深入课堂中间了解反思活动情况,实时解决反思活动问题,推动初中生反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如图所示,一艘船向正西方航行,在A处看到一艘渔船D位于南偏西45°,此时该船航行到B处时,渔船D位于南偏东45°,航行30分钟后到达C处,看到渔船在南偏东60°,现在已知该船以50海里/小时速度航行,求A与B两点之间的距离长度. (精确到0.1海里)”案例讲解活动后,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整个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回头看”、“自查”和“整改”.学生在合作探讨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针对“过点D作DEAB于点E,设DE = x,在RtCDE中表示出CE,在RtBDE中表示出BE,再由CB = 25海里,可列出x的方程,即可得到AB的距离”解析过程,初中生思考分析认为,该解析过程很好地运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并找出了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的方法途径. 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反思活动的补充指导,指出这一个教学案例属于解直角三角形范畴的内容,解决这一种类型问题要通过学生的反思实现升华.

三、评价辨析,提升初中生深入反思活动效能

第2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反思能力的内涵

对于学生而言,反思能力是一种以自我为对象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反思过程是一个自我检讨、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公平地评价自己。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二是能够帮助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长时间的灌输式教育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反思能让学生看到自身思想的不足。三是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主。反思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更能得到发挥。总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措施

1.结合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学案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后,教师可以以“黑板的矩形和内周矩形”为教学案例,结合所学知识给学生揭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特点和性质。在学生完成相似多边形性质和判定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发现一些具有相同特点的相似多边形。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他类型的相似多边形。当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得到提高后,反思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真正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反思,最终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分式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开始可以先引出整式,并让学生回忆整式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展示分式,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存在什么不同之处,各自有什么特点。通过温故知新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最后,教师就可以出示一些整式和分式,让学生分类。如果学生出现分类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自己的理解出现了哪些偏差。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反思能力。创设情境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反思积极性,使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教学事半功倍。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健全?W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机制。

第3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三步六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构建的背景分析

(一)初三数学总复习的低效教学影响了中考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三数学的复习教学,注重“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巩固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由于受复习教学方法传统、时间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处理好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导致复习教学实效不强。尤其是在初三下学期的复习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一基础二专题三综合”的复习方式,使得复习教学“高耗低效”,不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复习教学中,往往采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内容超标,试题偏难,不符合复习教学的要求,制约着初三中考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是课改实验教学的时代产物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虽然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许多一线初三教师在实践中看到了许多隐藏的教学危机。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初三中考的教学质量,是许多课改实验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对任教学校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访谈,访谈分析反映出初三学生数学总复习阶段的四个问题:一是不熟悉中考数学考纲的考试要求和考试目标,没有明确的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方向;二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没有完整的认知结构,对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不清晰;三是数学基本解题技能掌握不足,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把握不清;四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欠缺,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的实践研究,能转变教师复习课的教学理念,建立更加适合本地区教学实际情况的初三数学“三步六环”复习课型的范式,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形成优质的初三数学复习教学资源,提升初三教师的数学专业能力,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被动的枯燥复习为主动的兴趣探究,从而提高初三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三步六环”复习课型范式构建的策略分析

(一)关键词的概念界定

1.复习课型。复习课型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开展数学复习课的目的是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解题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数学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三步六环”。这是一种适合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

主要包括:

(1)“三步”:第一步“先做后讲”,体现在三点:①学生提前1~2天完成下发的复习导学案;②老师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③老师根据考纲、课标,结合学生的预习反馈进行二次备课。

第二步“反思诊断”,体现在四点:①有反思――作业讲评;②有跟进――针对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③有变式――针对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④有系统――二次订正整理。

第三步“滚动测试”,体现在两点:①滚动及时――重点考查近期重难点、易错点知识;②反馈评价――关注师徒、小组捆绑评价。

(2)“六环”:指初三数学复习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自主复习、合作交流、展示质疑、典例精讲、训练达标、总结评价。这六环环h递进、相辅相成。只有保持复习课堂高效的可持续性,才能保障中考教学质量的提升,这里很关键的两点因素应务必关注:其一,教师要精心研读课标考纲,悉心研究中考试题,用心编制总复习导学案,为学生高效进行总复习指明方向;其二,课堂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应及时跟进,让学生学会反思归纳,分享复习的快乐。

第4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反思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和知识层面的拓展,其所包含的教学领域覆盖图形、函数、数值等的系统认知和计算应用,学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计算规律(如公式)和奥秘(如不同公式之间的联系),就会如鱼得水,找到其中的学习乐趣。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应该立足如何帮助学生提炼计算规律和数值之间的相关性,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从数学知识的表面含义以及公式的应用方面进行教学。

就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更多的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而对这种改革是否具有实践性则除了用考试成绩作为考评标准以外,没有其他客观的标准可以加以评估。如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和表现,如点在坐标中的应用、点所组成的坐标、坐标与象限构成,如果仅从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学习,教师只需要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讲解清楚即可。按照实践应用的要求,教师却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在具体案例中的使用和计算作为讲解的重点。就目前的教学侧重点来看,显然相对前者来说后者被教师和学生的忽略性更高,学生仅仅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种知识点,但是无法在具体的习题中加以使用,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相当于零。

二、反弹琵琶法在数学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1.用反弹琵琶法验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反弹琵琶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并不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方法创新,作为一种逆向思维的倒推验证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在实际的数学题目的解答中反弹琵琶法也经常被运用来论证题目的正确性。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因为缺乏有效性的把控标准和监督机构,学生和教师无法就课堂内容的讲解实效进行沟通。由此,反弹琵琶法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反复推敲并对学生知识理解度进行把控。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一课的课程设计中,为了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建议教师从两个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角度一:如果学生都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并掌握之后,本堂课该如何讲解;角度二:如果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性质有所了解但是无法对其知识点进行运用,本堂课又该如何讲解。

2.用反弹琵琶法变“教与学”的被动为主动

在苏教版的九年级数学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普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如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特点、相关的计算方法。按照传统教学,教师会用模型、图片、视频等为辅助工具来为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是课本中有记录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点,学生在自己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自行学习,因此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讲解的话,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欲望。

第5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初三数学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三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维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预设与生成成为热门话题,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上课热闹、生动,在力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理念的外衣下呈现表面的“浮华”,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神”。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虚无、过程程序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主导着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教学目标虚化,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导致在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时数分配和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失衡和尴尬,使得数学教学整体效率低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

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于是许多初三数学教学变“一言堂”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的“多言堂”,并非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使得“形”聚“神”散,导致一堂课下来,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内容分散,学生真正学到、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呈现华而不实的虚假繁荣,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可谓是“过犹不及”。

(二)教学中生活情景泛化

联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是课改的亮点。适度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置适当的生活化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引发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然而,当下却存在为操作而操作,为生活化而生编硬造的现象。

(三)教师主导作用弱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首动者,又是其中最积极的思考者与改进者。如果没有教师事先的全面考虑与周密预设,就不会有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不敢轻言教师“主导”的现象,教学很大程度上被学生的“自主”与的“生成”牵着走,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脱节现象频频发生,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效率。

二、初三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数学教学方式

当前初三数学的有效学习要侧重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师需要针对所教的内容,结合发展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创设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知识时,感受到新奇和惊喜,教师把数学的抽象,通过一定的故事和实例来进行现实的说明,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我们始终都必须认识到的,教师只是一种辅助角色,不应该出现角色的颠倒,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才能够使得学生占据主动,主动去学习,去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转变数学的教学方式。

(二)实现师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对于初三的数学教学而言,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还要对前期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初三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手段。在初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学生反思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第6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解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探知数学学科所应具备的基本学习技能。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践行者,自然要具有和形成良好的数学问题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数学解题技能。本人就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注意点作简要论述。

一、凸显教学双边特点,解题能力培养过程应具有双向性

双边性、互动性,是教学活动进程固有的内在特性。教师在初中生探究、推理、思维等解题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体现运动、双向特性,在师生的交流沟通、共同探讨等双边活动中,逐步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让初中生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和理解过程,提高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如“如图1,现在将OAB固定不动,将OCD绕着点O旋转(OAB和OCD不能重叠),求∠AEB的度数”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该案例教学方式的设计中,就抓住教学活动双边特点,设计互动交流式的教学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从该案例条件揭示的知识点以及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讨论,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初中生进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从而在双边互动进程中,切实增强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

二、突出主体探究特性,解题能力培养过程应具有探究性

解题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深入探究、不懈探索、刻苦探析。教师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这一过程包含了学生主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讲解活动中,要融入进初中生动手探、动脑思的实践活动,多预留他们亲身探知、分析、解答等实践的时机,有序组织和实时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解答问题活动,以此有效锻炼和培养初中生探究、分析、创新等数学解题能力。如数形结合解题思想,是初中数学案例解答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策略,同时,也是初中生需要有效掌握和运用的一种解题技能。在“已知有一个反比例函数,它的图象经过点(2,-2),求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当y2时,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问题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将运用数形结合解题思想告知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结合解题要求开展分析推导活动,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要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需要把已知的坐标点代入其中即可。要求x的取值范围,可以利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求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研析,学生认识到,该问题解答中,其关键就是“要根据条件要求,作出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本质就是“利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图形符号的直观性等特性,进行有效融合,生动形象展示数学条件之间的深刻联系”。初中生此时借助亲身探究分析活动,对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策略有了一定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体现出了解题教学过程的探究特性。

三、注重解题过程反思,解题能力培养过程应具有逻辑性

第7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数学教师要有反思意识

具有反思意识的初中数学教师,才能自觉地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才能养成科学的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技能,才能得到相应地提高,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才能认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才能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教学中的遗憾.当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它让我们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能及时捕捉教学灵感和各种信息,分析并研究得出各种教学现象的得与失,加深我们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

二、培养初中生反思意识的途径

培养初中生的反思意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结合题目结构特征的反思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结合解题思路的反思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结合解题途径的反思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结合题目结论的反思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提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有的学生说是通过折叠得到的,有的学生说是通过构造全等得到的.作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利用“SAS”证明全等,从而得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结论.探讨了该例题后,我引导学生反思,该例题中的顶角平分线换成底边上的中线,或者换成底边上的高,如何能得到该结论?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

2.解题训练中引导学生反思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解题过程中,自然会萌发出多种多样的解题策略.如果学生解题受阻,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题策略的正确性、可行性,加以调整,少走弯路;如果解题失败,引导学生反思失败原因,是由于审题不清,还是运算过程含有错误,或是解题方法不当.即使获得顺利求解,也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通过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从而巩固取得的解题成果;通过反思汲取失败的教训,找出错误的根源,以便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3.设计变式问题,诱导反思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变式问题,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迁移.教师应结合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启发学生探究,诱导学生反思.

例如,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SX(〗5〖〗3〖SX)〗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min后小红第一次追上爷爷.你知道他们的跑步速度吗?

变式1: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为200m/min,爷爷跑步的速度为120m/min,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多长时间后小红第一次追上爷爷?

变式2: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为200m/min,爷爷跑步的速度为120m/min,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相反方向同时出发,多长时间后两人相遇?

变式3: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min后小红第一次追上爷爷.追上爷爷后,小红立即转身沿相反方向跑,几分钟后,小红再次与爷爷相遇?

通过反思探究各种变式所共有的本质要素,揭示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知识规律.

4. 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多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觉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树立反思意识.

例如,在讲“菱形”时,让学生类比矩形的性质和判定,从角、边、对角线、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面自主研究矩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总结出菱形的性质.掌握了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后,引导学生反思,结合矩形、菱形的性质探究正方形的性质.

第8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了解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九年纪上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新课标中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

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第9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81-01

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数学教学内容显现表征为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同时隐藏各种思维方式,即数学思想”。初中教材同样蕴藏着各种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把知识化为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及其内容所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基础知识范围,不仅加强了数学素养的培养,而且体现出了数学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数学现代化教学,就是要把数学基础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思想基础上,并使用现代数学方法及语言。因此,探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已成为数学现代教育研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明确数学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

《数学大纲》将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等。需说明的是,有些思想在大纲中并未明确指出,如:化归思想是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方程(组)解法中就贯穿了“一般化”转化为“特殊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使学生领悟到以上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来不断追求新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方法有反证法、类比法、分类法等。要求“理解”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图像法、换元法、消元法等。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了解、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层次更换,否则,学生初次接触后就会觉得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从而失去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提出的“反证法”思想,阐明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层次上,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住“度”,不能随意拔高和加深,否则,将得不偿失。

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往往可以数形结合地考虑问题,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图形来反映,用直观的图形解决抽象的数量关系,也可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如学习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都离不开一个图形数轴。数轴其实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在有理数的运算学习中,利用数轴这个有效工具,加强数形结合的对应训练,对往后的数学学习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如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①图像法,②解析式法,③列表法。有些从数的角度刻画函数的特征,有些从形的角度反映函数的性质,就是从“数”“形”两个角度反映同一问题中两个变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三、通过范例和解题进行教学

一方面通过解题和归纳,从具体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出解题方法,并提炼成一种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途径的引导功能,举一反三,以数学思想方法观点为指导,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范例教学是通过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启发创造性的例题进行练习。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并且能从中推导出特殊到一般及一般到特殊的规律的范例,在对范例分析的过程中展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一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对于某一些问题可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推论,让学生大胆联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对于某些问题可分析其特殊性,克服传统思维束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条件和因素较多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各个条件,得出正确结论,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对解题后进行总结,优化解题过程并总结解题经验。

四、从方法上去了解思想,用思想去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