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秋诗歌范文

中秋诗歌精选(九篇)

中秋诗歌

第1篇:中秋诗歌范文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诗歌晚会主持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诗歌晚会主持词范文1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伟的各位同事们,大家晚上好!

(女):[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在这个秋月朗照,丹桂飘香的夜晚,让我们汇聚四面八方的欢歌笑语,齐集五湖四海的秋思乡情,同在--成记--我们的第二个家,共同吟唱秋之收获,秋之风情。

(男):滔滔-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投入-,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我们开始感受收获的喜悦,开始点燃对未来的期望。让我们趁着这月-,借着这收获的喜悦,用今天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来欢度-佳节!

(合):"喜迎-,欢乐中秋"联欢晚会现在开始!--稍停,大家鼓掌后

(女):有请第一个节目,由喷印车间---为大家演唱。

(男):一首慷慨激昂的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诚,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这里,生命总是有很多的--,有很多的机会展示我们不同的自己。

(女):但最重要的,-佳节千万别忘了同家人,同朋友聚会的约定。请欣赏由b车间---给大家带来的。

(男):-武术博大精深,我们-有很多人以武强身。下面有请注塑部---为大家表演武术。(配乐男儿当自强)

(女):精-的节目过后,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来活跃氛围。游戏

(男):游戏节目过后,有请工模部情歌高手为大家诉说之苦,有请工模部---。

(女):十五的月亮,勾起每一位游子思乡情丝。今晚天上的月亮没有圆,可咱们大伟的月亮圆了!

请注塑部---为大家口琴,电子琴演奏和

(男):今夜真是热闹啊!让我们好好的见识过了大伟厂的同仁们的风采,那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女):哇!iq题抢答是如此激烈,可以想到大家在平时工作积极的场面,接下来上场的是喷印车间---给大家带来的歌曲。

(男):唱的很是多愁善感,下面请欣赏半制品二仓---表演的独舞。

(女):红包在哪里,红包在这里。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下一个游戏节目。

游戏--

(男):今天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吹的,唱的,猜的,耍的,什幺都有,下面我们来点-的。有请半制品二仓的---吉它演奏。

(女):的确是有些美丽的伤感,-的时候都要带上点淡淡的愁绪,不过今晚我们可不要哭哦。我们先来听听由注塑部---为大家-唱。

(男):接下来我们要玩的游戏有点特别,叫,是考验大家的配合度和协调能力。

游戏过后--

(女):屠洪刚有一首很劲道的歌叫,其中有一句:[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是何等的豪气。

(男):所以说吗,美女难过英雄关。怪不得很多男人都喜欢逞英雄。哈哈--

(女):唉!尽贫嘴。下面有请半制品二仓的---为大家演唱。

(男):花好月圆,酒醇歌美,何不来点劲暴的音乐。有请工模---,---吉它合奏。

(女):接下来又到我们的游戏时间了。这个游戏稍微特别一点,叫

游戏过后--

(女):比完了我们筷子功夫,下面有请物控部--为大家演唱歌曲

(男):站似一棵松,卧像一张弓,今天真是武林高手云集。有请武术学校毕业的保安部---为大家表演硬气功。(配乐-功夫)

(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将祖国--岁华诞。让我们举杯同贺,不醉不归。接下来的游戏节目是喝啤酒比赛。

游戏过后--

(男):喝啤酒比赛之后,接下来的时段将是今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将新疆大阪城的姑娘来到了晚会现场。

(女):有请行政部---、半制品仓---为大家表演民族舞

(男):昨天,我们一同撒下汗水,点点滴滴,铸就着大伟辉煌的成绩。

(女):今天,我们一同撒下汗水,朝朝暮暮,成就着大伟的前途。

(合)明天,让我们一同撒下汗水,去开拓大伟更加灿烂的未来!

(男):各位领导同事,各工员工朋友们,--玩具厂[共迎-,欢乐中秋"联欢晚会在这里已接近尾声了,恭祝大家工作顺心!万事如意!

(女):在这里,祝愿我们祖-亲永远平安吉祥,祝愿--厂兴旺发达,财源广进。

(合)预祝大家-佳节快乐,家人安康!我们明年再见!!!

有请全体演出人员和工作人员、各部门领导上台合影留念!

中秋诗歌晚会主持词范文2开场词:

每个人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晴圆缺。

说起-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李太白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

我们的古人,对头顶的那轮明月,有着无穷的追问,寄托无限的情怀。

在初一,古人称为[朔"的日子里,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初二以后,细细的一点点的月痕露出它的内芽,然后逐渐丰满圆润;直到十五,古人称为[望"的时候,它如同-轮,如同瑶台的镜子,变得那么丰满,那么圆润。

正是因为这样的满而损、损而满,盼望了很久之后,最圆满的日子--十五的月圆,就成了-人心灵的的寄托。尤其是-,一年中最美、最大的月亮高悬夜空,总是引得人们思绪飞扬,感慨万千。

今天华英讲坛应景之课,我们就邀请到了-演讲与口才协会-、濮阳演讲朗诵学会会长、濮阳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专家组组长许清林先生来为大家!

结束语: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在这一个时刻,只有在深夜的这个时分,明月如此皎洁,美得触目惊心,让你不忍错过,而又可以安然欣赏。这一种美,如同-云易散、琉璃易碎,唯其短暂,在它到来的那一刻,才格外鲜艳,格外滋润人的灵魂。

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今天的讲座让我们意识到,中秋是这么地富有诗意,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诗句,我们的生活原来蕴藏了这么多的诗意!也就是说,我们离不开诗,我们非常需要诗!我们相信诗意是-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完全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感谢今天的主讲人,让我们过上一个诗意的中秋,也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圆,人更圆;共度今宵不眠夜,同庆诗意中秋节!

中秋诗歌晚会主持词范文3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男:丹桂飘香,秋风送爽,中秋佳节踏着迷人的月-,跚跚向我们走来。

女:民族华诞,举国欢腾,建国--载,漫卷飘扬的五星红旗迈进了新的时代。

男:为喜迎中秋佳节,庆祝建国--周年的到来,令天--街党工委、办事处在这里隆重举行[--地区庆祝建国--周年,喜迎中秋"文艺晚会。

女:今晚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庆太平盛世的好日子。

男:我是主持人--

女:我是主持人--

男:首先向大家介绍来到今天晚会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女: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下面有请领导致辞!

男: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领导的致辞。下面晚会正式开始。首先请欣赏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我们带来的健身-,表演者--、--等。

男:[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轮明月牵挂首多少人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我们永远心系着您!请欣赏由--带来的吉他-唱。

女:金秋的岁月,丰收的季节,火红的辣椒串串相连,如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丰收的喜悦,写满了每一个人的脸上。请欣赏舞蹈。表演者:--小学的同学们。

女:你是大地,我是花朵。

男:在你幸福中幸福,在你欢乐中欢乐。

女:春天的希望,秋天的硕果。

男:祖国,您好!

合:我们永远祝福您!

女:请欣赏女生独唱:。表演者:--小学--学生。

男:历史走到今天,新-已走过去--载春秋,勤劳勇敢的-人用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的繁荣和昌盛。新世纪,我们将乘着风,迈首步,朝着新的目标开始前进!请欣赏由--市第--中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表演者:--同学等。

男:--年,--载,[母亲,您已经过--岁了",但我们还一样的爱您,您是否听到儿女的祝福?

女:所有的汗水凝结成今天果实,所有的努力印-了今天的成就!

男:母亲,您放心,我们会更加努力,让未来的您更加灿烂、辉煌!

女:请欣赏由--、--为我们带来的群口快板。

女:在这样一喜庆连连的日子里,--街--文艺队的队员们跳起了幸福山歌舞。他们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幸福安康。请欣赏歌舞。表演者:--、--等。

男:接下来请欣赏由--街--乐社为我们带来的粤曲折子戏。表演者:--、--等。

男: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

女:好看的舞蹈,跳出年年的欢腾。

男:日子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怎么不让我们欢歌起舞。

女:请欣赏由--幼儿园--、--老师等表演的歌舞,领唱:--街道办事处--主任。

男:观众朋友们,--地区庆祝建国--周年,喜迎中秋文艺晚会到此结束!

女:祝各们晚安!

中秋诗歌晚会主持词范文4女主持:天上孤寒一片,人间相思无眠。

一首千古绝唱,道尽人间真情。

男主持:清风满月丹桂,月圆人圆事圆。

相聚相亲相爱,分享和谐喜庆。

女主持: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主持: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女主持:这里是建文中学、建文小学20--年中秋联欢晚会现场

男主持:我是节目主持人陆恒

女主持:我是节目主持人陈平平

合:欢迎大家!

女主持:中秋佳节,是最和谐、最美满、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

男主持:是啊,这八月十五的夜晚,也是最浪漫、最深情、最富人情味的时刻。

女主持:这里,我们首先请启迪教育集团董事长,代表建文中学、建文小学,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和同学们表达节日的祝福。

男主持:有请董事长。

女主持: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月亮的传说、嫦娥的神话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男主持:哦,这里有一批人间嫦娥,她们清丽多姿,翩翩起舞。

女主持:请欣赏由高三年级郑国彬等六名同学表演的舞蹈《傣家女》。

男主持:请听有建文小学李金仑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童声独唱《鲁冰花》。

女主持:用欢乐的音符回荡成运动的旋律,让矫健的舞姿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男主持:请欣赏由建文中学罗萍等老师表演的健美操,《建文炫一族》。

女主持:是“公益为本,诚信办学”的教育理念,把我们带进了这座知识的殿堂;

男主持:是“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把建文编织成了我们成长的摇篮。

女主持:听,建文学子用心、用情、用对建文刻骨铭心的爱,

赞颂着建文的老师、建文的文化、建文的事业。

男主持:诗朗诵《祝福您——建文》,创作,高三年级语文组;表演,高三年级全体内宿生。

女主持:请听有建文小学带来的独唱《兵哥哥》,表演者,李珍老师。

男主持:有爸爸妈妈呵护,我们“不怕不怕”;有老师的指引,我们“不怕不怕”;今晚,有月亮陪伴,我们“不怕不怕”。

女主持:请建文小学的小女生们为我们表演歌伴舞《不怕不怕》。

女主持:请听相声《吹牛》,表演者,初三年级邱远、万浩然

男主持:请听对唱《心会跟爱一起走》,表演者,建文小学钟宇虹、廖惠娣老师。

女主持:接下来,请高二“loe”组合为我们表演一段精彩的街舞。

男主持:他们的表演粗犷、豪放,充满浓厚的青春气息,展示了建文小伙子们的勃勃生机。

有请“loe”组合。

女主持:朋友们,下面这个节目,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男主持:请欣赏由高三年级徐静和高二年级宁啸环表演的歌伴舞《天亮了》。

女主持:请听钢琴独奏《水边的阿狄丽娜》,演奏者,高二年级陈宝玲。

女主持:合唱《思乡曲》、《在太行山上》,表演者建文中学师生合唱团。

男主持:该节目曾获龙岗街道“建党86周年合唱比赛”三等奖。

欢迎他们!

女主持:接下来请高二年级陈宝玲、陆恒同学,为我们表演他们自创歌曲《难道》。

男主持:火是魂,火是神,火是图腾,火是生命。

火能驱赶愚昧的黑暗,火能照亮光明的前程。

女主持:我们不怕黑暗,我们向往光明。

我们拥有太阳,拥有明月,我们拥有燃烧的火把。

男主持:请欣赏由高三年级胡雅思等同学表演的彝族舞蹈《燃烧的火把》。

女主持:该节目曾获龙岗街道民营党委“两新组织”文艺比赛二等奖。

女主持:请听吉他弹唱,《想唱就唱》,表演者,建文中学周平老师,建文小学陈龙美老师。

男主持:请欣赏武术舞蹈组合,《武魂》,表演者,高二年级罗立等。

女主持:独唱《西波浥》,表演者,高二年级陆恒。

男主持:陆恒同学曾获龙岗区校园歌手大奖赛,中学组特等奖。

有请陆恒同学。

男主持:舞翩翩,月也无眠,爱在天上人间;

女主持:歌绵绵,星也有约,美在梦想之间。

男主持:请欣赏华尔兹《今夜无眠》,表演者,白紫端、李永习等。

【音乐至最后一节时,主持人上】

男主持:中秋之夜,无眠之夜,星光灿烂,花好月圆;

女主持:幸福今宵,难忘今宵,圆的是月亮,圆的是心情。

男主持:朋友们,建文中学、建文小学,20--年中秋联欢晚会到此结束。

女主持:祝大家天天好心情,快乐到永远。

明年的今天,我们再相聚。

中秋诗歌晚会主持词范文5开幕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天,又一个中秋佳节到来了,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夜这样特别关爱天边这轮月亮。

人们在月下做着团圆美梦,人们在月下聚餐赏景,人们在月下饮酒作诗,人们在月下寄物托思,……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一段凄美的故事发生后,月亮便成为人们渴望团圆的象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游子的乡愁里,思绪如飞,归心似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月下的团聚里,天伦之乐回荡满堂。

月在水里,月在天上;月在画里,月在心上。

今夜,我们放飞所有梦想,去打捞那轮美丽的月亮。

[中秋]晚会现在开始。

闭幕词

月是期盼,月是挂牵;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圆满。

今夜,月圆如盘,看不见残缺的遗憾;今夜,月光如水,清澈着我们彼此的友谊;今夜,月华如歌,唱响我们心中的激昂。

有你,我们高歌唱响希望,有你,我们将快乐分享,有你,所有的梦都在生长。

期待每一天的月圆,期待每一时的相聚,期待每一刻的欢畅。

第2篇:中秋诗歌范文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一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二人去也

音讯绝

任我望缺天上月

天上月

尚有圆和缺

为什么?我和你

缺了再难圆

薄情人哪

当初为何许我蝴蝶结

害我夜夜相思独望月

又到中秋节

独上小阁楼

举起消愁酒

醉眼邀嫦娥

嫦娥距我千万里

虽然不可即

但可望明月

伊人离我千百里

不知东西南北

年年忘穿秋水

岁岁不见人儿

薄情人哪

月儿圆了几多回

就不见你回一回

你知否

酒消愁

为伊消得人空瘦

看酒杯里

点点滴滴

皆是相思泪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三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四又一个即将来临的中秋,

又一次深深的感叹!

游子们还在四处飘零,

父母们还在家中翘首期盼……

大海承载着我们的思念,

石油井架寄托着我们的图强。

回想十年前的教室,

我是我父母的学生。

穿越十年的时光隧道,

父母还只是斑白了两鬓。

父母在讲台上,

灌输着智慧的光芒。

父母用深情的目光,

送走了最后一批展翅的飞鹰。

我们在海阔天空中搏击,

现在已经茁壮成长。

我们将胜利的红旗,

立在石油平台上高高飘扬。

无数的夜里,

我满怀对父母的思念。

还是那么慈祥的声音,

眼前蒙现他们殷切的笑容。

虽然我们天各一方,

我们拥有同样光辉的月光。

没有月亮的中秋节 作者:佛兰是花

在这雾锁秋月的中秋节里

手捧清茶倚在窗前

寂寞啜饮着记忆

却是那么的低落

总想

在这个中秋节里还能看见你的身影

与你在月光下把身影拉得长长

共赏那嫦娥悄送的月糕

却发现

人依旧

翘盼那轮月光

思念

揉进清风

飘向你的方向

情感

散在河中

顺水流淌你的地方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里

漆黑的夜孤自独醉

期盼的心却是那么滚烫

思念的歌不再吟唱

梦回故乡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五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第3篇:中秋诗歌范文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诗歌阅读情境,加强学生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例如在讲授何其芳的《秋天》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现不同名人对于秋的不同感受,悲秋的有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喜秋的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么。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何其芳的《秋天》又是表达出一种对秋天什么样的情怀呢?接着,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清远的意韵和收获的喜悦,这样就成功的完成了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知。再接着,老师讲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读、小组读、齐读、重点赏析反复读等,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等,让学生在诗歌的魅力之中沉浸。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握诗歌层次,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接着,通过多媒体呈现诗中对于秋天的描写画面,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通过对诗歌三幅图画的具体感知与鉴赏,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熟记于心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诗歌教学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教学《秋天》这首诗时,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表示出诗中重点字词句再进行对比教学,首先将诗进行缩减,把诗中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另外,也可以将本诗与美国狄金森的《秋景》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在对比鉴赏中完成对《秋天》这首诗的深刻领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第4篇:中秋诗歌范文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分析教材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浅显凝练、意境优美,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出发,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是欣赏散文,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二是仔细倾听,理解散文,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三是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把课前铺垫作为教学的有效环节

课前铺垫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之前,指导幼儿对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与活动教材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师忽略了这种差距,活动之前没有课前铺垫这一环节,而是组织活动时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孩子。因此,就要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现状,在诗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课前铺垫。散文诗《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孩子们很难理解诗歌内容,我分为三步对幼儿进行了课前铺垫。第一步,带幼儿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秋天,仔细寻找秋天都有哪些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进行分类,然后闻一闻气味、尝味道。第三步,搜集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他们自身变化以及过冬方法。通过亲身体会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幼儿欣赏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有其独特的韵律,要想让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涵并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一是巧用小图谱引导幼儿欣赏诗歌。通常在诗歌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绘制精美的大幅图画来冲击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兴趣,但是大幅图画绘制起来往往比较费时,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相对于大图片,小图谱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图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因此,我在本节活动中使用了小图谱,通过教师泛读,让幼儿在有课前铺垫的前提下,带着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来欣赏诗歌,然后再通过回忆诗歌内容,出示小图谱,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运用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在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水平。活动之前,我搜集各种资料,下载了视频《秋天的雨》,并将视频截取成需要的视频片段。当美丽的秋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时,孩子们被美丽的图画所吸引,他们更多的关注了视频中的的画面,却感受不到到散文诗的美。所以我先播放录音,然后再音画同步播放,让孩子们在有了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美。在完整地观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诗歌,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想说的同时也敢说、会说。

三是精心设疑引导幼儿感受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灵活多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都写到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为幼儿营造说的环境的同时,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第5篇:中秋诗歌范文

关键词:《秋水》 知音 孤独

作为抗战时期生活在北京沦陷区的诗人,朱英诞长期被文学史冷落,时至今日知之者甚少。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来到北京,有幸得到了林庚的指引并师从林庚,后在林庚的介绍下结识了废名,从此在诗坛追随林庚、废名二人,因此成为“废名圈”诗人之一。朱英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同时又深受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其诗歌呈现出“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风格。朱英诞笔耕一生,在四十多年的创作中留下了了几千首诗歌,但公开发表的作品极为有限,《秋水》即是一例,该诗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在伪北大接任废名继续讲新诗。

《秋水》体现了朱英诞诗歌中“古典与现代互涉的”①的美学风格,具体表现为中国古典意象与西方象征主义的糅合。该诗从题目、题记到意象均带有浓厚的古典诗文气息,呈现出鲜明的古典诗歌凝练的特色。同时,朱英诞遵循废名提出的新诗就是“内容是‘真诗’,形式是散文”②的创作原则,采用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不等,不讲求韵律,外在形式随意铺排,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出完整的情感。此外,朱英诞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在古典意象中寄寓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秋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得很早且常被使用的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秋水”最早与“伊人”共同出现在《诗经》中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这首民风中,“秋水伊人”喻指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庄子的《秋水》,通篇设喻,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王勃在《腾王阁序》中写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句堪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秋水”化为了“清澈的眼波”,此后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

从古代诗文中可以看出“秋水”清澈而微凉,独立而内敛,给人明净宁远的美感。诗人以“秋水”为题,可以预见这首诗歌传达的是古典式的清雅宁远之美,诗人对高尚独立、质朴纯净的精神追求可见一斑。

作为朱熹的后代,家庭的影响使朱英诞年幼起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这自然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经常在诗歌中化用古诗词。从题记中更可见出他对古典诗词的偏爱。“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中的首联,该诗表达了唐朝诗人韦应物在扬州偶遇故人时心情之激动。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如叙家常,毫无雕饰,写老朋友彼此客中不期而遇的欢乐。朱英诞将这两句作为《秋水》的题记,暗示了诗歌将要传达的内容与知音相关。联系题记,可见《秋水》在表达知音难觅的感触外也传达出偶遇即是乐事,修短随度,方是大美之意。

你温柔的拒绝了许多,

许多的东西

落在白纸以外。

让它们保持适宜的温度。

这是诗歌的第一节。从字面上来看,“你”当指“秋水”,“的东西”可视为现实社会中物欲的象征。诗人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许多”,达到强化的效果,突出“秋水”态度的坚决。“秋水”“温柔的拒绝”了“的东西”,她采用平和的方式拒绝而非急促粗暴地排斥,可见“秋水”静默而坚定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让不美好的事物“落在白纸以外”。“白纸”正是“秋水”,“白纸”是纯洁无暇的代表,寓意身心洁净出尘,象征了“秋水”的纯洁,她拒不接受世俗的铅华。她让“的东西”“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温度”代表着“秋水”对现实的若即若离,身处社会之中,谁也无法不受其影响,所能做的就是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平衡点,诗意地栖居其上。“秋水”静守自己的一亩方圆,表现出“善万物而不争”的人生姿态。

时有片片的花叶流来,

一点的乱人心曲!

依旧留下那云霞的容貌吗,

啊无人相识的图案?

这是诗歌的第二节。“花叶”象征着外界的干扰。“片片的花叶”来到面前,“秋水”有所动,故云“乱人心曲”,真实地表现出了人在面对世俗的诱惑时内心的情感变化。“秋水”在进行内心斗争的同时质问自己“依旧留下那云霞的容貌吗?”“云霞”本指朝霞,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云霞喻有远离尘世的地方之义。“啊无人相识的图案?”这是“秋水”最终做出的选择。虽然采用疑问句的形式,但一个“啊”字表现出“秋水”对自己意志坚定的感叹。“图案”源于“云霞”,云彩形态各异,在天空中描绘出各种不同的图案,既然是“无人相识的图案”,可见“秋水”选择的“图案”只有自己才真正读懂,喻指万物的存在竟无人读懂自己,表现出“秋水”不遇知音的孤独。从中可以看出“秋水”表现出了“任世俗声色而过,随云卷云舒消融”的从容与平静和“拈花一笑破红尘,人生几度悲秋凉”的孤独,可见知音难觅。

渔女是聪明的,她的歌曲是

明洁的灵魂,从不扑人眉宇,

她不问你从哪儿走来或是向哪儿走去;

山,海吗?镜中的她却笑而不答。

这是诗歌的最后一节。“渔女”即题记中的“故人”,诗人将渔女比喻为知音,寄寓着他的美好理想。“她的歌曲是明洁的灵魂,从不扑人眉宇”,可见渔女是知音的象征。“歌曲”象征着渔女的言行举止,“歌曲”可以净化灵魂,给人明洁之感。“从不扑人眉宇”表现出作为知音的渔女从不像“花叶”一样乱人心曲,“她不问你从哪儿走来或是向哪儿走去”。“山,海吗?镜中的她却笑而不答”,“山”、“海”泛指“从哪儿走来或是向哪儿走去”的地方。“镜中的她却笑而不答”,渔女的存在犹如水中花镜中月,不可触摸,“镜”是虚而玄的。“镜”在中西诗学中是重要的象征物。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罗蒂把追求确定性的西方现代性哲学比喻为一面“巨镜”。③这面“巨镜”追求一种永恒在场,无所不包的洞察、照见一切,就是看见一切,随之毫无遗漏地把握一切;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镜子”,主要指向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中国的镜子,更多的是在“静”、“空”、“虚”、“玄”的语境中使用。“镜”的出现反映出渔女的存在只是幻象,印证了“在朱英诞走向现代诗歌道路之初,他就在西方现代诗歌批评的启发下意识到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相互指涉的可能性。”④可见朱英诞诗歌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十分自觉和明显的。

朱英诞的这首诗是无“我”的,“秋水”成为诗人的移情对象。知音难觅是“秋水”的孤独,也是诗人的孤独,人类的孤独。朱英诞继承了废名“当下性”的诗学观,注重当下的情绪和审美体验的书写。诗人性格含蓄,三四十年代在伪北京大学接替废名讲授新诗,作为留守在沦陷区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对未来都有着诸多的担忧。与时代的不相容让他只能将自己圈禁在自我世界,他内心必然是孤独的,他渴求知音的出现。当然,朱英诞的孤独和苦闷并非是他一个人的。伯牙在钟子期死后,异常悲痛,不惜摔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鲁迅遇到瞿秋白,深感“一生得以知己亦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音难觅的孤独和苦闷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共有的。

知音固然难觅,但朱英诞不强求,他持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秋水”具有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的水的特点,即“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诗人以描述秋水独立、内敛的特质开篇,并且进一步阐释了她波澜不惊的特质,五彩斑斓惊不了她洗尽铅华的决心,云卷云舒扰不住她恬淡虚无的宁静。且终章将意象转到闲适恬静的渔女身上,可见诗人内心宁远,认为对待人生应像水一样“善万物而不争”,随意修度,方为人生之美。这也体现出了道家文化贵虚静、尚朴拙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2月第1期。

[2]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理查・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与自然之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

[4]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2009年博士论文)。

[5]陈萃芬,陈均:《关于诗人朱英诞》,《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

注 释:

①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2月第1期。

②废名 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③理查・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与自然之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

第6篇:中秋诗歌范文

关键词: 班婕妤 长信宫 玉阶 团扇 捣衣

《汉书・外戚传》记载:班婕妤在“帝(汉成帝刘鹜)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她才貌出众,汉成帝对其宠爱有加。后来成帝喜新厌旧,班婕妤受到冷落,而此时赵飞燕姐妹诬告班婕妤和许皇后参与了许谒(许皇后的姐姐)的“媚道”事件,班婕妤虽以圣人之言巧妙应对得以脱身,但深感伴君如伴虎的她主动提出退居长信宫侍养太后,从此远离后宫争斗,孤独老去。班婕妤不仅被视为古代妇女言行的典范,还是我国第一位著作确实可考的女文学家,曹植在《画赞・班婕妤》中赞道:“有德有言,实惟婕妤。”《古列女传》载有《班婕妤》一传,《隋书・经籍志》著有《汉成帝班婕妤集》一卷。由班婕妤和她的“两赋一诗”衍生出来的诗歌意象,对中国文学史具有意义非凡的深远影响。

一、“班婕妤”本身成为“被弃宫女”的代名词

班婕妤贤而见弃的悲凉命运引得无数后世文人的同情与共鸣,他们根据班婕妤创作了大量诗歌,借以抒发人生际遇中的感慨与不平。唐前以班婕妤为主题的诗歌被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在《乐府诗集》一个独立的门类下有直接以“班婕妤”、“(班)婕妤怨”为题的诗歌。

最早有关班婕妤的诗歌是傅玄的《朝时篇》:“自伤命不遇,良辰永乖别。已而可奈何,譬如纨素裂。孤雌翔故巢,流星光景绝。魂神驰万里,甘心要同穴。”“纨素裂”指的是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中的“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甘心要同穴”指班婕妤死后要葬于汉成帝墓旁的遗愿①。傅玄此诗并没有特殊的寓意,而是单纯地就班婕妤的本事进行阐发,高度评价班婕妤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忠诚。而以宫体诗风描述班婕妤的陆机则撇开班婕妤身上的道德光环,仅仅将班婕妤视为一个美丽忧伤、孤独无助的宫女――“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陆机《班婕妤》)。陆诗中的“玉阶”、“春苔”、“秋草”等意象,都是套用自班婕妤的《自悼赋》。如“玉阶”出自班赋:“华殿尘兮玉阶,中庭栖兮绿草生”一句,为班婕妤感怀春去秋来,萧瑟的秋季偏又逢幕落时分,让人难免产生一种韶华易逝、宠难再的伤感。而陆诗中的“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则直接化用了班赋的“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道尽了相思无极的哀伤与凄苦。陆机的《班婕妤》侧重感情的渲染,极力刻画班婕妤作为一个被弃宫女的无助与绝望,让人怜爱之心顿生。

南北朝时期,关于班婕妤的唱和之作风行一时,最典型的代表是梁元帝萧绎与其臣子之间的《班婕妤》诗歌酬唱。梁元帝萧绎曾作《班婕妤》一诗感叹:“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谁知同辇爱,遂作裂纨诗。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在班婕妤哀伤的宫女形象之外,梁元帝看到了她以诗排遣悲苦的诗人性情。唱和之作中孔翁归的“长门与长信,日暮九重空。雷声听隐隐,车响绝珑珑”,以及何思澄的“寂寂长信晚,雀声喧洞房。蜘蛛网高阁,薄藓被长廊”,都是从宫殿等外部环境的寂静烘托班婕妤成为被弃宫女后的寂寞与幽怨。刘孝绰与其妹刘令娴亦有唱和之作,尤其是刘令娴的《和婕妤怨诗》中的“只言争分理,非妒舞腰轻”,不落将婕妤塑造成柔弱无助的弃妇形象这一窠臼,大胆写出班婕妤内心的控诉与反抗,展现婕妤高洁的品格与尊严。

自唐一代,班婕妤的被弃宫女形象被进一步刻画,例如,诗仙李白的《怨歌行》:“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以及“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将班婕妤内心的“恨”、“忧”、“苦”、“悲”等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个被弃宫女的凄楚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王维有《班婕妤三首》,其一:“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其二:“宫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那堪闻凤吹,门外度金舆”。其三:“怪来妆阁闭,朝下不相迎。总向春园里,花间笑语声”,都是从失宠宫人、寂寞难挨的角度描写班婕妤的。

唐朝之后,班婕妤的被弃宫女形象逐渐被定格化,诗人大多承袭班婕妤被弃宫女这一哀怨形象进行描写,如宋末元初的张玉的《班婕妤》“一自煌捐弃,香足玉阶疏。闻道西宫路,近亦绝莺与”,以及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班婕妤怨歌》:“扇弃何足道,感妾伤怀抱。对月泪如丝,君恩异旧时”,等等,都是描写班婕妤被弃后的哀怨与惆怅。

二、由《自悼赋》产生的诗歌意象

1.长信宫

如果说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的话,那么《自悼赋》就是宫怨体的滥觞。《自悼赋》中的诗词意象――“长信宫”,逐渐被等同于被弃宫女居住的冷宫,成为宫怨的发源地。因此,后世出现以“长信宫”、“长信宫怨”命名的宫怨诗。如孟迟《长信宫》:“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班婕妤移居长信宫,从后宫的脂粉场上悄然隐退。伴着清晨的曙光,打开长信宫的大门,她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打扫,风中飘来远处昭阳宫里欢乐的喧哗声,而她依旧拖着孤寂的背影单调地洒扫着。

2.玉阶

晋代陆机《班婕妤》有“寄情在玉阶,托意唯团扇”,其中“玉阶”即从赋中“华殿尘兮玉阶,中庭栖兮绿草生”一句而来。从此,“玉阶”成为宫怨诗最具代表的诗歌意象。如谢I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的题名即受此句启发而来。初唐诗人沈缙诘摹冻っ旁埂匪担骸坝窠孜抛挂叮罗幌见飞萤。”亦借此诗歌意象描写冷宫的清幽。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更深刻地描绘出“玉阶”的清冷寒凉。

此外,赋中的“春苔秋草”、“罗帏”、“玉墀”、“履綦”等都成为宫怨题材的经典诗歌意象。如前边提到的陆机《班婕妤》中的“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陈代诗人阴铿的《班婕妤》中的“花月分窗进,迨草共阶生”,以及何楫《班婕妤》中的“履迹随恩故,阶苔逐恨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等都沿用这类诗歌意象。

三、《怨歌行》中的“团扇”意象

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成为后来诸多宫怨诗尊奉的经典,被钟嵘的《诗品》列为上品。虽然《怨歌行》为班婕妤所作这一问题仍然存疑,但显然后人并不执著于作者的真实归属,人们只是认同婕妤的古德、才情,同情她“团扇见捐”的悲剧命运,进而借物叹人罢了。正是基于这一情感因素,以“团扇”为主题的诗作才会大量问世。

江淹的《班婕妤》:“纨扇如圆月,出自机中素。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采色世所重,虽新不代故。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刘孝绰的《班婕妤》:“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讵忆游轻辇,从今贱妾辞。”这两首诗有些像《怨歌行》的续篇,都是就班婕妤的本事进行阐发的,将班婕妤被弃的悲惨命运借助“团扇”这一意象进行倾诉。谢玄晖的《和王主簿怨情一首》:“相逢咏蘼芜,辞宠悲班扇。”虽同样以班扇代指被弃女子,但在这里,谢玄晖还有更深层的喻指:以“团扇见捐”叹“淑女遭弃”,不过是为了以“淑女被弃”喻“士人不遇”。谢诗脱离了班婕妤本事的狭小创作思路,拓宽了“团扇”的意象涵指。

其后的朝代中,“团扇”的意蕴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晋王献之的爱妾桃叶曾作《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七宝画团扇,灿灿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其二“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桃叶以团扇为情感的载体,表达出对丈夫的浓浓深情,团扇寓意永不相离相忘的团圆美好,更丰富了“团扇”的内涵。

到了唐代,“团扇”的意象被更广泛地运用,成为一时之盛。杜审言的《妾薄命》:“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与李白的《长信宫》:“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都是描写一位独坐自怜的女子哀叹命运的悲苦,由此团扇成为闺怨的载体。唐天宝年间,有位宫女曾作诗《题洛苑梧叶上》:“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这位宫女以物度己,深宫幽寂又压抑难耐,无人可诉满腔悲情,只能将与班婕妤一样的深宫幽怨挥洒于一叶梧桐,让它随着涓涓溪水飘流出这东都洛苑。张祜《相和歌辞・团扇郎》:“白团扇,今来此去捐。愿得入郎手,团圆郎眼前。”承袭桃叶的夫妻缱绻羡爱之愿,取团扇团圆和美之意。至此,“秋扇”已成为班婕妤的化身,千百年来诉说着幽幽的哀伤。但并非所有诗中的团扇之怨都是哀婉缠绵的,不乏慷慨激昂之音。韦应物之《悲纨扇》:“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掩颜人已无,委箧凉空在,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一语道出团扇被弃的原因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由于人心变了,将矛头直指变心的人,一针见血,将团扇之怨裹挟上一层刚烈不屈之气。由上可知,唐人对团扇意象的运用变得更娴熟,并在运用中不断融入新的意蕴,借团扇表达不同的蕴指。

直到清代,亦有纳兰性德的名篇《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秋风画扇”已经自然而然地代替班婕妤这一人物形象,成为特指班婕妤的诗歌意象,它承载着女子对自身的叹惋和文人“哀士不遇”的感伤。

四、《捣素赋》中的“捣素”、“捣衣”意象

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月下捣衣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诗歌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作者以捣素女自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凄怨思念之情。自此之后,“捣衣”常常被用来表现妇女的怀远之思,成为闺怨诗的异名。这篇工于体物的言情小赋直接开创了“捣衣”一类题材的诗歌创作。

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将“捣衣”提炼为思妇的象征,后世开始广泛运用捣衣意象描绘游子妇、征妇的凄苦与哀怨。如唐代王勃的《秋夜长》:“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李白的名篇《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描写的都是秋风渐起,风寒露重,征妇杵杵的捣衣声道不尽她们的遥遥期盼与刻骨相思。描写游子思妇的还有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杨凝的《秋夜听捣衣》:“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宋代贺铸的《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寒砧声作为思妇情感的形式或象征,被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意象的传承中。

迄今为止,《怨歌行》和《捣素赋》是否为班婕妤所作,学者们各执一词。即使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团扇”、“捣衣”等诗歌意象正是借助婕妤的故事,才得以存在发展。人们欣赏的是婕妤的才情与品德,作者的存疑并不足以影响千百年来班婕妤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正因有了班婕妤,这些诗歌意象才具有了更丰富的寓意,才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意象。

注释:

①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参考文献:

[1]班固撰.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第7篇:中秋诗歌范文

学生在初中虽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但对如何鉴赏诗歌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而高中语文必修的第一单元便是诗歌单元,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诗歌鉴赏方法,以期快速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如在教读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时,笔者给了学生如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抓意象,悟情感;

知人世,析背景;

明手法,品语言。

一、抓意象,悟情感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就是附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所描绘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万类霜天”,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但毫无过去一般的写秋的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而是大气、壮美,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抓意象,悟情感。

二、知人世,析背景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多伤春悲秋,秋天在诗人笔下大多涂上了凄凉、萧森的色调,传达给读者以无限的悲伤。比如杜甫写秋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等,无不透露着秋的萧飒与悲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枯藤、老树、昏鸦为我们营造了秋天傍晚的凄凉景色,表现了浓郁的羁旅之愁。那么诗人为何有如此多的愁苦呢?这就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诗的背景来分析,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由盛而衰,人民流离失所,而自己“入朝见妒”,以致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只落得只身“飘泊西南天地间”“每依北斗望京华”, 有家难回,报国无门,贫病交加,看到落木纷纷,如何能不伤怀?而马致远是一个飘零异地的天涯游子,见深秋之景,自是抒发凄苦之情了。

为何笔下的秋景会如此大气磅礴,如此绚丽多姿?还是要结合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生平来解析,也就是所谓的知人世,析背景。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自己艺术风格的诗人,他的词情调慷慨激昂,风格豪迈爽朗,他的人更是有襟、大气魄,所以他笔下的秋景才会如此壮美,充满了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基调。正是符合了“以我观物,则物皆有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因此,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是不可忽视的极重要的一环。

三、明手法,品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凝练,不平铺直叙,以其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写作诗歌往往借助各种手法,并且讲究炼字炼意。各种手法中,最常用的便是借景抒情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方为诗歌的大境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教读的过程中,笔者先对如何鉴赏诗歌景物描写进行了归纳:

写景的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仰视到俯视或者从下到上、由近及远、有俯视到仰视,也就是写景要有一定的顺序。

写景的手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等。

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这首词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见“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观“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写景层次井然,大气磅礴,囊括万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静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万山红、漫江碧,色彩绚丽,充满生机,以乐景衬乐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

另外其语言也运用得极为传神,比如说“层林尽染”的“染”字,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过一样,“鹰击长空”长空的“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鱼翔浅底”的“翔”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的那种状态,这首词的语言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传神的动词运用更能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品味优美传神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是阅读诗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第8篇:中秋诗歌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条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文篇目编选中加大了诗歌的比重。如何指导学生欣赏并创作诗歌,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

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是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喜欢诗歌,进而以诗歌为媒介热爱自然,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需要找准重难点。重难点设计为: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计

针对初一学生对诗歌的新鲜感,利用本诗容量不大的特点,设想在课堂上适当加大学生创新尝试的时间比例,从而达到由课内到课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导入。用李清照的吟秋词导入以形成感情上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2.朗读感悟。朗读感悟主要是采用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读中悟。再设计问题以读带讲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感知。

问题设计:(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2)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3.研读赏析。这是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的

重要环节。

(1)让学生描绘几幅画面的内容。以学生口头描绘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赏析优美的语言。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最后教师点拨。

第一幅图景是“农家丰收图”。前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触觉、视觉、听觉入手,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而后两句“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肥硕的瓜果”又可见丰收之景,尤以“饱食”“肥硕”最为传神和有韵味。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总收且画龙点睛,画外之人欣喜、愉悦之情油然可见。

第二幅图景是“霜晨归渔图”。着力渲染一种诗意,一种氛围。这氛围既清新又朦胧,既柔美又快乐。看:“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芦篷上满载着白霜”的“白霜”,对季节的暗示,对朦胧意境的烘托有多妙;看动词“撒”“收”“载”,还有“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的“摇”对心情的描述有多么贴切。最后一句“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游戏”一词写秋天的快乐、写人的快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有多美。

第三幅是“少女思恋图”。借对秋天特有景致的描述使画面更有诗情画意。“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两句写景,景中有情,尤以结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梦寐”二字更见情致,少女思春脉脉含情,秋天原野上婀娜多姿的身影,纯洁无瑕的自然之美,与景契合,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4.创新尝试。创新尝试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小小空间不可能锁住所有的精神世界”(南师大杨启亮教授语)。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提供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诗歌感染的精神世界里放飞。于是,本节课在学生充分感悟、探究《秋天》的意蕴,并且作了课堂延伸和比较学习之后,开始让学生进行描绘“秋天”的诗歌创新写作尝试。

(1)从细节做起,从诗句做起,用意象描绘“秋天”。提问以后,学生说出来的“秋”之特有意象:风、雨、枯叶、衰草、瓜果、高粱等,再用通感或比喻、拟人等方法来表现这些“秋”之景物的特征。比如:

秋,是钻进林间枝杈顽皮的风

是一只只飞舞嬉戏的黄蝴蝶

是悄然落下化作沃土的枯叶

这些诗句虽显粗陋,却也能表现出“秋”之特征,抒发了学生稚嫩的情感,也自有其可取之处。况且,这还只是学生尝试诗歌创作的初始阶段呢。

(2)教师垂范。教师的亲身实践往往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生练习之后,老师写了一首模仿何先生《秋天》的诗作——《校园的秋天》,当堂诵读。

校园的秋天

惊散了漫天轻柔的晨雾

读书声悠扬地飘出窗外

婆娑的树影覆盖着大地

落叶的味道使幼稚走向成熟

秋天幻想在中学生的遐思里

教鞭举起求知的路标

课堂上林立桅杆样的手

诗歌和神话从这里流过

高举的手臂将长成未来的风景林

秋天跳跃在老师的眼瞳里

夕阳向校园撒下金色的网

欢笑声荡漾在宽阔的操场

满身的汗水哪去了

那飞溅着智慧和理想的汗水

秋天躲藏在孩子们的笑靥里

(3)学生试笔。富有创意的贴近生活的习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这般,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对诗有了粗浅的认识,不免产生了创作冲动。随后,他们放飞自己的思想,跳出“秋”之课堂,创作了关于“蜡烛”“粉笔”“风筝”“鹅卵石”等哲理小诗当堂诵读,其中不乏稚嫩智慧的闪光。

四、对本节课的感悟

第9篇:中秋诗歌范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言】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翻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