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于景色的作文精选(九篇)

关于景色的作文

第1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北海道 《雪国》 色彩美 探析

作为第一部中篇小说,《雪国》的发表,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曾经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同时也没有深刻而丰厚的社会主题。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岛村曾经三次来到北海道,和山村艺妓驹子在一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唯美而细腻地描写了北海道的自然景物,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季节、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同时将女性的色彩美和自然的色彩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物和自然、人情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一、关于自然的色彩美描写

雪国并非特指某一个地方,只要是雪多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是雪国。在日本,雪国主要是指北海道一带,自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发表之后,雪国就成了北海道的代名词。《雪国》对北海道的自然风光,人物纯洁和冷寂的美进行了大力渲染,小说的开头,作家用简洁而近乎吝啬的笔墨写道:“穿过县境线上长长的隧道,眼前出现了一片雪景,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黑夜变成了白昼。” 而这就是雪国,开篇既突出了整篇小说的主旨。在《雪国》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是基于写生的,同时季节感非常强烈。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借景抒情,通过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日本传统创作的季节感。《雪国》中男人公三次去雪国,每一次都将变换的季节通过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美呈现出来。如秋天的火红、冬天的纯白、春天的嫩绿,这种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优美、而且使小说的风貌更加色彩纷呈。

关于绿色的描写――岛村初次去雪国,正是登山的季节,放眼望去,都是嫩绿,在这个明媚的季节中,绿色是主旋律。而小说中描绘春天最常用的季语就是“蝴蝶”、“嫩叶”、“新芽”等等。

关于白色的描写――在十二月初,男主人公第二次踏上雪国。而初冬时节的主色调为白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季节最独特美丽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严寒下的夜景:漫天星斗、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仿佛能听到冰裂声。天地看上去苍苍茫茫,让人感到山峦都是冰凉而透明的。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搭配,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如用天空中耀眼的繁星、黑夜中的白雪等词句,在《雪国》中,曾多次出现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如“暮色苍茫、远方的群山、皑皑的白雪、夕阳晚照、淡淡的余晖、万丈霞光”等等,对暮色和黄昏中的杉林、滑雪场、小河、村站等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如绘画般地运用了各种色彩,如白色、紫色、黑色等,通过绘制和融合,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关于红色的描写――男主人公第三次去雪国,正是秋意正浓,而这时红色和黄色是主要意象:在这个飞蛾产卵的季节里,连绵不绝的群山被染上了一层秋色,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丘陵上盛开的花朵闪耀着一片银光,而静静流淌的小河,好像是从杉树顶梢上流淌下来一样。这样的秋天,让人感到寂寥和悲伤。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整日无所事事,而眼前呈现的自然景物,更让他感到徒劳、虚无和人世的无常。文章中通过对飞蛾的描写,恰恰能折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另外枫叶象征了日本秋天的色彩美,和富士山、樱花一样,枫叶也是象征性的一种景致。日本人有赏枫和赏樱花的习惯,在雪国中,除了雪白之外,鲜艳的红色是又一种独特的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为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及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女性的色彩美描写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也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地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小说的世界也正是一个关于女性的世界。而文学界对于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研究,更多侧重的是女性审美、自然审美以及日本传统美。在《雪国》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几乎是和自然美的描写一起平分秋色,二者共同组成了《雪国》的主旋律。在《雪国》中,塑造了驹子和叶子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女性。作者采用了独特表现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如运用官能的、意识流的表达等。在描写驹子的美丽时,他用“洁净的出奇”这样句子,而描写叶子的声音时,他用“优美的近乎悲戚”,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等等。在文中,作者从色彩的角度,来展现女性独具特色的美。

作为川端美学的一个关键场面,就是“暮景镜”的场面描写,这已经被众多评论家所提及。在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看到的景致:火车车窗的玻璃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将车内叶子的美丽倩影和窗外流动的黄昏的暮色交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作家将人物和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姑娘似乎是在流逝的暮色中漂浮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山野、暮色、灯火、女子朦朦胧胧的脸蛋”,通过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完美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车内叶子的脸和车窗外的灯光一起,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虚幻而朦胧,作者善于对瞬间的美进行捕捉,灯光和叶子的眼睛重叠的一瞬间,恰恰是女性美和自然美重叠的瞬间。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而非一种单一的颜色,同时通过对比和配合,使作品的美感进一步增强。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也是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搭配,来对女性美进行衬托。

三、结语

在《雪国》中,处处充满了关于色彩的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日本文本。文中关于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读者体验和感受不断变换的四季景物,并将女性美的描写和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色彩来衬托女性的美。由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雅致、纤秀和优美的独特风格,所以在诠释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将色彩文化进行凝聚和提炼,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追求色彩艳丽化的意向,而川端康成的《雪国》色彩美的描写,也正是受日本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

[2]吕巍.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化,2009(07).

[3]万丽娜.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J].成功(教育),2009(06).

[4]柴宝芬.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陈文静.《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 2009(21).

[6].《雪国》展现的悲与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第2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景观;景观设计学;地域文化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红色旅游逐步升温,如何红色文化资源与其当地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当地地域文化元素,归纳总结出照金镇地域性文化符号和应用原则,并对其进行凝练与挖掘,从而对照金镇红色旅游进行理性定位、整体区位分析,科学可持续发展,延伸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活力,全面吸引国内外更多游客,促进老革命基地的经济发展,形成精细的红色旅游文化,是该论文的研究目的之一。研究目的二是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对照金镇景观建设进行研究,从其基本原则以及应用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照金镇需营建山地绿色生态体系,合理规划绿色用地,以开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为契机,提高照金新镇的知名度和特色,建立属于照金镇的红色旅游文化品牌。

红色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是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富民工程、文化工程和民心工程,与一般旅游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是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功能,政府推动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红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类型,除了具有旅游活动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性、内容与形式的时代性、经济政策的倾斜性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性等。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是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照金镇有极具特色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这里有诸多标志着中国西北革命胜利的文化遗址,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发展多种旅游模式特别是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在新时期环境下促进和加强对新一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同样需要改进和创新,应运而生的发展红色旅游,使游客在游览参观的同时加强爱国教育,通过红色旅游的特殊形式学习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进而传输和弘扬革命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传播红色文化的特殊途径之一,有利于提高广大人们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人们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启迪和精神得到鼓舞,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全国各地遍布的革命老区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墓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主要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思想、红色文化聚集的主要阵地,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对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应给予大力支持及全面保护工作,大力建设中西部地区、边远贫困红色文化革命老区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本论文简要从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学的概念对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为例的红色旅游景观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其自然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的了解,以实地调研为主研究红色旅游景观建设、保护现状和传承发展,最终提出适合在当地景观建设的可行性设计理念。在实地调研与深入挖掘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学原则,发展对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需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与提升百姓生产、生活质量的角度,对照金镇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并从设计角度提出适合照金镇红色景观建设的具体思路、方法与原则。该论文通过对当前红色旅游景观建设进行考察,总结、研究,从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红色文化的建设、红色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等角度进行梳理分析的。归纳其一般作法,探索其一般规律;从新时期文化传播视角,对红色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a.对照金红色旅游景观小镇传统地域文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对比陕西延安红色旅游景观,明确其内在价值与构成要素。传承照金地域文化特色,将其传统文化传统发扬与展示。

b.对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建设进行调查,明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c.探究地域文化与红色旅游景观的关系与景观设计学与红色旅游景观的关系,了解其相互发展关系。明确当地地域文化给予当地红色旅游景观建设的影响,将历史传承放在重要中心点上,结合景观设计学原则,为自己的论文方向深入打好基础和学习实际工作。

第3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海西城市化 乡土景观 传承 应用

0 引言

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在山坳和平地以及低洼处等可以耕作的地方,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灵活地掌握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巧妙地应用地形、水利条件,精心构筑的自然景观。闽台乡土景观研究针对闽台区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它涵盖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地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西方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50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演变与评价、乡土文化遗产及实物的保护、乡土景观实践应用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注意。目前对该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研究、实践应用研究等方面。国内很多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也参与到地方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设计师和优秀的设计作品,如由俞孔坚先生主持设计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昌都镇步行街设计;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景观设计。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却在快速城市化中失去了城市的记忆与地域文脉特色。随着福建省《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以及国务院最近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继实施,海西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必将加速,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这必将导致闽台地区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流失。如何保护、传承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已经成为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研究试图从景观视角研究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并以乡土景观为切入点探索海西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传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景观视角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福建和台湾距离较近,气候略同,可发挥地缘的影响力,借助风俗、信仰、文化、语言的渊源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台湾民众前往福建时,无形之中产生自然的归属感,加上优惠利多的诱因,与台湾民众强化更紧密的联系[1]。对闽台乡土景观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同时有利于增强两岸同根同源的地域文化的向心凝聚力。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主要内容

⑴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概述。

⑵ 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城镇特色建构的成功案例研究。

⑶ 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综合构成研究(如结合乡土景观建筑、构造、材料、工艺、细部等进行分类研究与分析)。

⑷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理论建构体系研究。

⑸ 研究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在城镇特色建构中的传承与应用,并试图建立在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操作的方法、程序,从发行乡土景观的指导性手册直至建立相关的建设规范。

2.2 研究基本思路

⑴ 先进行相关理论资料收集、整理。

⑵ 对闽台乡土景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以形成初步的调研成果。

⑶ 最后以考察、调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

2.3 研究方法

理论结合实践,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比较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闽台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于城镇特色建构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检验、提升所得出的成果。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

3 主要研究结论

在全球化进程日趋紧迫的今天,乡土景观特色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海西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的快速丧失并日益趋同这一极为严重的形势,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如果我们不能让闽台人民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感受到闽台文化的“根”与“源”,又何以能吸引台湾同胞在此长期生活、工作直至取得海峡西岸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成绩?从乡土景观这个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领域切入城市特色研究应该说将能够填补国内城市特色研究的一大空白,为海西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地域文脉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3.1 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引入景观学

试图在景观的宏观视野之下,以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及应用作为切入点,从宏观至微观探索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闽台乡土景观设计、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城镇特色建设落实到实处,避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消解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

3.2以福建高校和福建省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依托,聘请国内一流景观学专家主持创建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4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旅游;红色景点;上海市

在近代史上,上海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地位显赫,而且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与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被并称为中国革命五大圣地,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创建,而且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沧桑历史。正是如此庄严辉煌的历史奠定了上海在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崇高地位。今天,上海凭借自己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新兴的全国红色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上海一些红色景点在运营方面还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问题。

一、目前上海市红色旅游景点总体概况和研究现状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28年的革命史给上海留下了许多革命纪念地、纪念馆和纪念物。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约有 60 处红色旅游景点,主要分为四大系列:红色纪念馆系列、名人故居系列、烈士陵园系列和革命遗址遗迹系列,其中大部分都作为全国或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外开放[1]。 2012年7月,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这些红色景点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开发利用、修缮保护和访客流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差距,其中一些红色景点在管理运营中还存在许多有待提升和完善的地方。目前,国内关于上海红色旅游的图书和文章多是一些介绍性的描述,或者是从宏观上研究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和规划,很少有文章从微观角度对上海红色景点存在的问题做出梳理和分析。鉴于此,本文在参考其他省份红色景点研究的基础上,以求在这方面做点突破,为完善上海红色景点的管理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上海市红色旅游景点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自建党90周年以来,上海市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不遗余力,红色景点借机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并带动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多点网状辐射”的可喜局面。总体来说,红色旅游在上海的发展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但同时上海的一些红色景点在运营环节上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一) 景点的市场运营理念不足,旅游产业化定位不清晰

在市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下,上海市根据自身优势,一直把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作为重点培育项目来推进。但目前还有部分红色景点存在运营机制不顺的问题,许多景点管理运行机制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仍带有很多的事业接待色彩,未实现旅游市场主体的角色转换。长期以来,一些红色景点并未真正向公众开放,而是作为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开放,只是抓住了作为国家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政治功能,未能发挥市场主体应有的经营积极性,树立服务市场需求运营理念,满足游客红色旅游的精神需要。

(二)景点表现形式较为单调、滞后,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目前上海市大多数红色景点的展品,主要是用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或橱窗式的文物陈列等方式来展出,现代科技手段在表现方式上的运用水平还不够高,以革命活动、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传统平面的、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开发方式粗糙,表现手段枯燥乏味[2]。不符合游客的欣赏心理和渴望参与性、体验式的旅游倾向,这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当代人来说确实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毕竟,红色旅游也是一种旅游,倘若表现形式过于单调、呆板,是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的。

(三)一些景点各自为战,低层次开发较严重,缺乏整合开发

上海一些红色景点由于地理区位、知名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等原因,陷入了一种低层次、重复建设的循环之中。另外一些红色景点由于主题的同一性,及管理机制的政府主导性,导致不在同一区的景点各自为战,相同主题的红色资源整合不够。多数红色景点往往只重视自身的开发,忽视区域联动、整合开发,致使红色资源利用率不高,综合效益不明显,从而导致自身的竞争力减弱或消失。

(四)大部分景点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和服务人才

上海在管理红色景点的开发上,缺乏一批文化修养高、创新能力强、懂经营的管理人才和理论知识储备扎实的研发人才,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上理论研究不足,不能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很多红色旅游景点综合素质较高的讲解员十分匮乏,现有讲解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够,讲解内容单调、古板,语言教条生硬,缺乏感染力,而且一般多为团体游客讲解,很少有为散客讲解,服务意识欠缺,很难满足游客多方位的需求,从而使红色景点的形象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制约。

(五)有些景点资金管理乏力,经营方式粗放

目前上海的红色景点基本上都是免费对外开放,运营资金由政府财政拨款扶持,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3]。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展品征集乏力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部分红色景点发展的又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了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六)部分景点盲目开发,市场拓展力不强,经济效益低

尽管红色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但其产品也必须符合一般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有吸引力,富含观赏价值;产品形态完备,具有旅游接待功能;有市场需求,具备进入市场的条件。在红色旅游的浪潮中,上海各区渴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以带动一方经济,但一些本不具有开发条件的地方,盲目开发红色遗址、遗迹,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结果由于当地区位条件差,不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或由于与其他景点、线路串接不起来形不成真正意义的旅游线路,即便是已开发的景点也由于游客可停留时间短,达不到预期拓展旅游市场的效果,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上海市红色旅游景点应实施的运营方略

(一)理顺政府管理部门各点、线、块上的关系,完善景点经营管理体制

红色景点的运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景区(点)经营管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等诸多事务。红色景点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之一要发挥其在红色旅游市场中的主体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宣传的事业接待型阶段,必须将其从政治轨道纳入经济轨道,从组织接待型进入旅游产业型。因而,需要加强组织协调,理顺政府中各管理机构在点、线、面上的关系,解决“多头”领导的弊端,建立红色景区经营的高效机制,以支持红色景点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的新道路。红色景点自身要以市场需求为根本,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学习新型经营策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消费心理,逐步把自己推向市场,开发有利于树立自身品牌的高品位、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二)丰富景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在红色旅游产品的包装上,要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潜力,探索新思路,开发新模式。在开发中,红色景点要加强规范管理,避免教条化、庸俗化,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如在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开展会议旅游;青浦的陈云故居结合古镇水乡风情;开发革命斗争活动角色扮演的小游戏等。同时,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文艺出版部门进行红色旅游区宣传,并以网络为窗口,将介绍红色景点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充实到网页上,形成网上宣传平台。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解决基本陈列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的状况[4],改变一般史迹陈列和遗址景点见物不见人、重事不重人的旧方法,要着重突出革命战争中人的思想、感情、活动,提高整个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挖掘红色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优势

红色景点的文化内涵是红色景点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红色景点的生命力和精神所在。因此,上海在红色景点的项目开发中,要加大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力度,在以党史研究为主线,对上海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了解,深度挖掘红色景点的文化内涵。同时,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分清良莠,摒弃各种文化糟粕,把高尚、文明和表现民族自强精神的东西传达给游客。正是有了革命英雄精神、故事、传说、轶事等无形文化的浸润,雕塑建筑才有神,旅游才更有意趣,才能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需求。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对旅游地知名度的提升,对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上海红色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各具特色的特点,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进行有效整合,使红色旅游资源规模化、品牌化。如将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的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大力营造“开天辟地,党的创立”的整体形象,进行整体推介与宣传[5]。

(四)健全景点的培训、研发机制,加强红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

红色景点的开发利用,人才建设是关键。加强人才培养主要提高包括领导队伍、研发队伍、从业人员等的素质。首先,要努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用脱产培训与专业培训、委托代培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出一批事业心强、专业技能熟悉、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如组建科研院所、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高校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研究人员为主干的研发队伍,加大理论研究的深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力,为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最后,要加强人才的管理。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整个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为游客提供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大餐。

(五)加强红色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开发特色产品

上海各个红色景点要突破行政划分界限,打破地区封锁,加强同一主题红色资源的整合,合作开展区域内、区域间的红色资源开发,寻求联合带来的整合效应。联合设计特色红色旅游路线,串联相邻各区的红色景点,形成以点入手、以线串联、以面展示,构建纵横经纬全面立体的红色旅游体系,打造质量优良、优势互补的红色旅游产品。另外,一些红色景点可以在区域内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红色景点的主题融入到当地的文化脉络中去,打造富有地域气息的红色旅游产品。这样既保证了红色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又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容,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强化资金管理手段,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良服务

良好的资金管理是红色景点健康发展的关键。上海各红色景点除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拨款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点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景点要做好资金的优化配置,完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设馆内指向和标识,增设垃圾桶、饮水机、公众休息座椅,还可以增设观众排队围栏和存包处等,为游客提供周到、方便、细致的服务。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2011 ~ 2015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这将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的深层次发展”[6]。上海市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状况,加上各项相关政策的支持,在红色旅游市场中获得了迅速发展。接下来,上海只要解决好红色景点在管理运营上存在的问题,依托上海城市观光旅游的优势,做好红色旅游市场的拓展和包装,相信上海的红色旅游定会有一个日益繁荣的前景,充分发挥出上海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卢丽刚,程潇潇. 上海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开发策略[J],党史文苑,2009,(24).

[2]江学淮,陈运运.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20).

[3]周国宏,聂小荣,陶暹光. 红色旅游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1).

[4]范方志,林澍.简论“红色旅游”的发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第5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色彩,作为人类第一视觉元素,无处不在地作用于人类的生活,同时更是所有设计领域的最前沿因素。色彩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融合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艺术学等领域。同样,由地理学、生态学、地理科学和人文哲学共同建设形成的景观研究,包含了地形地貌、生态环境、风景园林、建筑、人文、视觉美学等多个方面。其中,色彩本身以及色彩的和谐对于景观视觉审美体现的重要性,以及景观色彩对人心理、生理的影响,都最终与景观的视觉评价息息相关。

关键词:

景观色彩 色彩和谐 色彩情感 景观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32-04

一 颜色的定义

Colour-词,在美语里为color,最早在公元1225出现于欧洲,在古法语词典和古拉丁语词典中均有记载。在中文的语境中,颜色,色彩,色,彩,彩色,丰富的表达诠释着不一样的情感。在中国古代,“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如:《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

色彩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那么,究竟什么是颜色7

在颜色科学领域,一个观点是,颜色是物理世界中的一个因素;另一个观点,颜色是被感知的一种因素而非独立存在的物理量。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虽然不是第一个把这两种观点结合的人,但他清晰地分析了颜色的定义,也就是说颜色的第一层含义是自身独立存在的物理量,第二层含义,即颜色是观察者对这个物理量的感知结果。

从光学角度定义,颜色或者说色彩,是通过眼、脑和人类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从视觉艺术的角度,颜色的呈现有三个重要属性,色调(色相)、彩度(饱和度、纯度)和明度。这个颜色描述方法是由美国美术教育家阿尔伯特,蒙赛尔(Albert H.Munsell, 1858-1918)在1898年创制的,在1930年代为USDA(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Agriculture)美国农业部采纳为泥土研究的官方颜色描述系统,至今仍是比色法的标准。CIE国际照明委员会制定的专属名词中也可以找到。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外相,是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人眼所感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等。彩度是指色彩的纯度或饱和程度。明度指颜色的亮度,例如黄色就比绿色的明度高.在一个场景中的颜色,不同的明度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

从颜色的定义方式可以看出,一个景观场面,同所有对眼睛产生刺激的物体是一样的,都是经由大脑的判断从而结合生活经验,得到相应景观的色彩感知。

二 颜色心理

不同于牛顿对于颜色光学的突破性历史成就,心理学家们发现色彩不仅具有其物理特性,更具有能够唤起人类情感反映、改变行为方式、引起特殊情绪的特征。研究者们发现,蓝色比红色更能引起情绪的低落,红色令人感到刺激和脉搏跳动加快,而蓝色让人感到平静。Lawerence指出,颜色能够唤起人类不同的温度感,例如红色是热的,蓝色是冷的,重量感,例如暗色沉重,而亮色显得更轻,声音感,以及气味感觉,例如新鲜和腐烂等。

颜色心理学一词一直受到激烈的争议,毕竟,颜色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均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直到1997年的第八届国际色彩会议上,“颜色情感”一词正式被学术界确认并沿用至今。一些早期的颜色情感学领域中常常涉及到研究有“色彩意义”、“色彩印象”以及“色彩联想”等等,无一不显示出颜色与心理以及人类情感的联结,是结合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文化认知等因素而产生的,

各种不同的景观元素形成各异的色彩呈现,自然景观中土壤、天空、植被、花卉、水系、岩石以及人工景观中的建筑、标志、装置等,所有这些颜色都在人类的认知和情感触动中唤起不同的心灵反应。可以说,象征着和平与宁静的蓝色天空、意喻健康与环保的绿色植被是人类的共识,而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不同地域的景观色彩势必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 颜色和谐

关于色彩和谐的研究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事实上,关于什么是“和谐的颜色”,就一直在早期的研究领域中呈现各种不同的定义。定义中不乏“完全的”、“互补的/对立的”、“秩序的”、“平衡的”以及“明确的”这些定语。直到当今色彩学术界将颜色和谐定义为“当两个或多个颜色在一起产生令人愉悦的反映”。

多年来的颜色和谐研究分为两类:按照色相环中颜色排序的和谐理论以及各种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谐理论。Ostwald、Munsell、Itten和Nemcsics都是颜色排序的和谐理论的倡导者。这种理论的核心,即和谐的颜色是系统有序地从色相环或者色立体中选择出来的。然而正如Granville曾经指出的,通过色相环得到颜色的和谐,失去了颜色与颜色个体之间的微妙关系。毕竟,这是按照色相、彩度和明度的顺序排列给出的颜色和谐理论。Goethe、Chevreul、Moon and Spencer、Albers的颜色和谐理论则主张颜色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基于色相、明度和彩度的基础上,对比色和邻近色可以被视为和谐的颜色。

其实,不管是何种派别的研究,我们都可以看到,“颜色的和谐”与“愉悦的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景观色彩和谐研究中“以人为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颜色的和谐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形状、尺寸、表面肌理,以及颜色的数量等。由此,构成景观的各种元素固有的特征,也是衡量“和谐”的基础。

四 色彩心理、色彩和谐在景观中的体现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无论从公元1600年对“景观”一词的解释“体现自然景象绘画”来看,还是1886年对“景观”的解释“拥有独特特征的土地”,其最初的意义都是基于审美层面的视觉体现。

世界上第一份专注于景观的国际性公约《欧洲景观公约》(ELC,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将景观定义为:“一片被人们所感知的区域,该区域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活动或互动的结果”。从中看出,人类的感知在公约中被特别强调。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景观,即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景致、风景、景色。唐代宋之问的《夜饮东亭》一诗中:“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体现出从景色对人的心理感应以及人文哲学观念,已经长期成为中国人景观观念的重要依据。更深入地探究,中国文化早在颜色概念中就折射出深厚的天人交感的哲学观。追溯到《尧典》的中国颜色“五行说”中,惊人地将颜色与地理方位以及地理元素结合起来,而颜色与方位互相对应,这种思想似乎早在孔子时代(公元前6世纪)就是常识。“五行说”中,赤、白、黑、黄、青(蓝/绿)这五种颜色彼此关联,并分别与四方、四季、五种元素、神灵、星体、生物和王室活动等对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化中的环境、色彩以及人文哲学是融为一体互为联系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

东方――青

南方――赤

中央――黄

西方――白

北方――黑

现代的色彩学中根据人对颜色的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黑、白、灰)。日本色彩研究专家小林重顺的贡献则是最早把颜色以冷、暖、软、硬形成坐标。而不同的颜色在景观中也唤起观察者不同的心理反应:

冷色

暖色

不显著的

显著的

平静的

欢愉的

后退感

前进感

距离感

刺激的

低尺度

高尺度

然而,追踪到牛津英语词典中对冷色与暖色的解释,却是和景观光线紧密联系,暖色与日光和日落有关,冷色与阴天的光线以及灰色天空有关,也就是说,颜色的冷暖是依据景色中光线的背景而言如图1所示。

通常来说,冷色常常被联想为水体、蓝天、森林,从而给人宁静、清爽、放松的感觉;而暖色是阳光、火焰、果实的代言,往往是视觉刺激的个体,从而令人感到激动、热烈、有能量。而颜色的冷暖与前进、后退之感可以在葛饰北斋的富土山图中体现(图2),图中红色的富土山看起来像在向前推移,蓝色的富土山则给人后退的感觉。

景观整体给人的色彩印象能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日本色彩研究所(NCD)在1994年至1996年的两年时间里,历经40次的生态色彩调查,对东京大学小石川植物园进行了四季色彩研究,并将植物园四季色彩变化的调查结果在WC(冷,暖)/SH(软,硬)色彩形象坐标上做了分析。调查还发现,对于同一个景观,不同的季节所呈现出来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心理联想。

1.1月5日平静、厚重、严厉

2.4月5日安宁、和睦

3.4月19日纯静、春意盎然

4.5月21日自由自在、新鲜

5.6月21日闲适、活跃

6.8月12日有活力、健壮

7.10月18日稳重、幽雅

8.11月29日华丽、丰富、豪华

从这些不同季节的景观呈现出来的颜色给人的心理感受中,可以看出绿色意味着新鲜和春意,而秋天的暖色从景观的角度给人以华丽和丰富的感受。

谈到站在自然色彩之上驾驭自然色彩,并造就景观的,必须提到20世纪重要的英国园林设计师格特鲁德.杰基尔(Gertrude Jekyll 1843-1932)。如果说“万能的布朗”被人们称作第一个改变英国地貌的人,杰基尔则是第二个改变英国景色的人,她受绘画影响很大,并成功地将色彩搭配的艺术以色彩和谐的形式展现。她设计的花境色彩缤纷,常常使用暖色引导出主色调的冷色,或者相反用冷色引导出主色调的暖色。

五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中的色彩价值

对于景观的视觉审美价值的评价,已经在哲学家、艺术家、设计师、环境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之间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依据历史上对景观视觉审美评价的主观和客观方法,Lothian提出了一个全面的以哲学为背景的视觉审美评价观点。从客观上说,景观的视觉质量是其自身特征的反映;从主观上看,是观察者对其进行的评价。经过几个世纪的争议,主观评价方法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显然占据了评价方法的优势。因此,景观的视觉审美评价是基于景观自身不同特征的基础所引起的对人的心理反应、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因此,尽管在景观认知的科学范畴,对于何种景观特征能引起怎样的心理感知仍然存在各种结论,但毫无疑问的是,景观的视觉质量评价中观察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英国颁布的LCA景观特征评估体系中,人类观感、体感等主观的、难以量化的因素,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开展研究。这些工作主要依靠“田野调查”(Field Survey)来完成。这种主观的描述方式取代了冰冷的量化模式,例如对于景观的色彩,问卷提供了四种选择,分别是“单色的(monochrome)”、“柔和的(muted)”、“多彩的(colou rful)”、“鲜艳的(garish)”,填写问卷的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勾选相应的选项。

景观的色彩由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组成,对其感受以大面积的天空、土壤和植被颜色为基调,同时以花卉、建筑、水体等辅助的颜色形成整体画面感。因此,景观的尺度、观察者的角度以及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等.都是影响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的外在因素。同时,观察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民族等,也是对景观视觉评价提出不同结论的内在因素。这也说明,景观视觉中色彩的评价,是结合了景观特征体现的颜色,结合观察者的心理感受,从而对景观色彩和谐度的评价。

结合景观的特征以及色彩和谐的原理,景观视觉中色彩评价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色相――丰富/单一

景观是由多种色相组成,会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如果是单一的色相,则给人平静和安宁的感受。

色调――统一/凸显

在景观中,微妙的色调差异带来不同的效果。统一的色调是静态的感觉,凸显的色调是动态的、富于戏剧性的。

背景―清色/浊色

由于气候以及季节、空气质量的差异,给景观带来清色和浊色之分。

色彩――分隔/渐变

在景观中看到的色彩分隔和层次(渐变),是两种对立的色彩和谐原理。这也和景观的观察尺度以及观察者的角度有密切的关系。

六 结语

第6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剪纸;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02-01

一、引言

景观环境当代的发展趋于园林化、景观化,同时开始不断重视对文化的建设,但这仅仅是对文化做了部分的理解,还更应该关注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剪纸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瑰宝。其独特的镂空特色艺术和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性,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应用在景观设计中,还可以不断增强人们对民间艺术的理解。

二、剪纸的艺术特点

1、独特的审美性。(1)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它强调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强调的幸福感受,强调生命功利目的的善的内容。中国剪纸遵循儒家思想这一原则,在制定美与丑的审美标准时,非常重视物品的人伦性和社会意义,这种审美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伦道德的推崇,并在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表达方面予以表现。主要表现人们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以及祥瑞题材的表现,大部分内容都是求生、富贵、吉祥、辟邪等,是人生的现实寄托,用一种寓意性的物来表现这种理想。(2)剪纸镂空的艺术,在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的剪纸造型中通过实与虚的对比,更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剪纸的灵性之美。

2、较强的实用性。(1)独特的艺术造型在室内室外的应用起美化环境的作用。(2)应用独特的吉祥寓意为节庆日营造热闹氛围,增添喜气。(3)剪纸的集体性特征,作品不是作者个人的私有,而属于整个社会和集体。所以它的艺术特性更符合大众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求。

3、明显的地域性。剪纸艺术的创作来自于生活,始终表达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赞美生活、歌颂生活、创造生活的思想情感。由于各民族作者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及审美观点有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三、剪纸文化符号在景观中的应用

剪纸艺术丰富的艺术特性,可以提供设计者创意的源泉。在客观的硬质景观上不断的变化着,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在景观艺术设计之中,让剪纸文化符号在的景观中升华,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不同的造型表现手法也可以创造出让人赞叹不已的效果,与此同时传递出它特有的浓厚乡土气息,把本土的文化用无声的细语轻轻道出。

1、剪纸造型的应用。剪纸造型特点是阴刻和阳刻互为补充,浑然一体,阴刻为形象的轮廓,阳刻为形象的装饰内容。阳刻线线相连,阴刻线线相断这种独特的造型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类似于图形创意里的图与地的关系,但对于形象的表现上又更加细腻,内容更加丰富,具有空灵的美和温婉的生活气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的产生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让它由二维形态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形态,剪纸造型在光和影室外景观的空间中另具一番风味。

(1)雕塑中的应用。剪纸可以是不同面的组合,也可是同一平面的形态展示剪纸是平面的形态,而且它的材料多以软质的纸为主,画幅也不会太大,对于视觉的冲击力较小,现在将它以雕塑的形式立足于空间,构成视觉的焦点,使其虚与实的特点体现的更加的真实和变化莫测,使其景观空间在它的点缀下更具有活力,不仅烘托了景观的艺术气息,而且突显了文化品味。这样的剪纸不剪具有了欣赏的功能和装饰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人们在其中畅游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心神沐浴在民族的土壤中根深蒂固。

(2)屏障作用的应用。剪纸应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它应用在屏障中就又多了实用的功能。其对剪纸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引用从某个典型、常见的视觉角度观看剪纸的造型留下的轮廓剪影,以这个轮廓剪影代替整个文化符号形体应用在设计中。它既是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又是景观空间的一部分,可以隔断或围合景观。基本建设的骨架用的是司空见惯钢精或是水泥一类坚硬的材料,造型的艺术成分很少,主要来源于其传统的图案,重在功能的使用上。利用其镂空的造型特点,营造光影的变化,使它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景观造型文化。

(3)窗格造型的应用。剪纸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出地域特色,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很广泛可以是历史故事、人和动物的动态、抽象的美好寓意等。我们利用它不同题材的内容,将其应用在景观窗格造型中,它多出现在廊道设计、景观墙等的造型设计中,用这种图案的语言来代替文字的功能,讲述历史、人物故事,间接的学习历史或者完全用作装饰图案,供人们欣赏的同时,突现出传统图案文化的样式美。

剪纸的造型还可以和其他景观结合,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摆放位置体现剪纸文化符号作为景观设计元素的多功能、多样性特点,提升它的审美价值。

2、剪纸色彩特色的应用。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很重要。作为景观设计中的剪纸的应用造型,它的色彩可以连贯其他景观元素,起到纽带的作用,也可以是大片单一色彩的点睛之色。色彩是形体美丽的外衣,剪纸的色彩又是多样的,而且不同的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可以采用热情的红色,象征生命的绿色和庄重的黑色,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色彩,要根据景观整体形象来营造色彩。

3、剪纸地域风格的应用。不同地域的剪纸类型有着各自的特色,在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剪纸的风格有粗犷的、有细腻的表现着当地人民的性情,在内容的表现上更是带有鲜明的乡土特色,把本土的文化、人们的生活和大众的审美情趣表达的透彻清晰。这种剪纸文化符号与地域文化结合应用在景观设计中,更能提升景观的地域特点,宣传本土特色。同时给传统剪纸注人了新的元素,让人们从多方面关注剪纸这一传统文化。

四、剪纸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应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对于城市特色个性的塑造,归属感和新鲜感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塑造成为人们的追求,城市景观格局中巧用民族文化符号设计出的独特的艺术作品,成为创造的景观文化特色的手法之一。所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和艺术,因地制宜的应用剪纸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民族文化视觉阐述的一种方式,和突出景观艺术特色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它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民族的个性,人们具有乐观、积极生活的态度和朴素的生活氛围,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同时体现的是艺术背后的民族文化,也能有效的保护和发扬民间艺术。在浓厚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剪纸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得应用,不仅使其文化特性得到升华,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所以能够在景观设计中恰当的应用剪纸文化符号有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光敏编著.剪纸与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第7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是通过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来体现的。现如今,环境心理学仍是一种新概念、新理论,将色彩心理学巧妙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这篇文章分析了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以及色彩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希望打造出更新更美的居住小区景观。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 环境艺术 色彩美学

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它的影响虽然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却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人们的心理,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在对环境心理学有了以上的认知与了解以后,再将其与色彩设计领域接轨,满足人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舒适度。

色彩心理学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基于对建筑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来改善周围的物质环境,环境心理学把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一方面人通过视觉感知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另一方面,人作为环境的创造者也影响着环境,两者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相互适应相互改变。所以我们对环境景观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环境与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色彩与居住区景观色彩

色彩源于大自然对人类的眷顾,我们的祖先用色彩赋予身体与环境新的含义。现在我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著名设计师南多曾说过“世界上任何的设计都是用视觉语言来传达的。它是那样的直接而深刻。”好的色彩运用体现着居住区的“性格”,反映着居住区的时代特征、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在人通过视觉感受的短短几秒钟里,色彩给人强烈的印象,产生丰富的联想,触发内心对美的渴求。当色彩与其他设计元素融合时,可以共同影响居住区的环境形式。因此,色彩美学在环境心理学与景观设计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什么样的色彩环境是人类所需要的?理想的居住区景观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决定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景观色彩的运用。一方面,景观色彩应该是赋予形体生动、愉悦的美感,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热爱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色彩通过冷暖、轻重、远近变化能引起人的生理反应。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焰、光线,使得血压升高、脉搏增加、情绪兴奋,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天空、自由、让人感觉凉爽、恬静,使人缓解紧张情绪,起到一定的镇定作用。

另一方面,色彩作为一种人文特征,体现着各个民族的差异。而色彩的审美同时受意识形态、社会进步程度与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多方面因素,也形成了迥异的色彩文化。如不同地域色彩使用不同。在物种丰富,气候炎热的南方地区,主要用高明度的中性色或冷色。相反,在气候干燥、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主要以中明度或暖色,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厚重温暖的风格。对于不同民族而言,由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对于色彩的需求也有偏好。

色彩心理学在居住区景观艺术中的运用

作为景观环境中的重要标志之一,色彩对于居住区景观环境意向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使得环境空间中的植物、铺装、驳岸、休闲小品等有了明确的标志,景观通过色彩的区分变成主要节点或者辅助部分,这样的区分使得居住环境里的结构变得清晰,层次更为分明。构成居住区的要素包括铺装、水景、休闲小品、有机雕塑,以下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铺装色彩。在居住区空间中硬质铺装是景观的躯体,一个精湛的设计往往从铺装中体现出来,在通过精心推敲的铺装色彩、质感、图案中可以获得丰富的环境景观。铺装在居住景观空间一般以中性色为主要基调,并由局部冷暖色作为点缀性纹样,做到统一中带变化,沉稳中带有几许新鲜,跳跃但不失淡雅。色彩里蕴含着鲜明的个性,鲜明的色调会给人兴奋与愉悦感,灰暗的颜色会给人恬静与安祥之感,通过铺装的色彩与景观空间的协调,让人获得心旷神怡的感受,

植物。植物的色彩与造型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进行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时,要做到以色取人,以态取人。同时植物也是构成景观主要元素,是园林绿化中最富有生命的材料。它由叶、花、杆、果、形状等综合构成观赏的特性,多变的形态创造出来的是优美的轮廓线,设计时既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构成绚丽多彩的景观,也可以衬托其他的景物造园,创造出幽静旷远的不同意境。植物的美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色度和色调的不同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在不同的季节这种色叶树种呈现红色、黄色、紫色等。如樟树在春天叶片由黄绿色变为淡色。在配置形式上,色叶树可以与开花乔灌木、常绿植物搭配。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黄系的植物丛植于浅色建筑前,或以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将草花与绿色树种丛植,都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雕塑小品

居住区雕塑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以艺术优美性,公共融合性和表现多样性,成为居住区建设中的点睛之笔。这样的“点睛之笔”应该与居住区的主题相协调,对整个居住区起着烘托的作用。雕塑不仅能激发人的灵感与冥想,也给人美的熏陶。居住区雕塑的色彩应该符合人的心理感受,颜色设计上应从内容和形式上表达出高度的统一,使观者产生内心的共鸣。

水景与照明

在现代水景设计中,光影色彩的运用有非常明显的特色。水在环境中的势态生貌,留给人们无穷的联想。把水引入居住区中来丰富环境是对水的重新定义,水景中光影的变化恰似水中的花朵,给景观带来生命的色彩变化。

结语:综上所述,协调自然的色彩搭配,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和视觉美的冲击。色彩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的运用潜移默化的体现着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和情感意识。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应该把使用功能,文化脉络,技术因素等因素共同考虑,用色彩的语言,释放环境的魅力,展现景观的丰富形态,将人们的生活空间装饰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李芳, 陈诩斌.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广场景观色彩美探析.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10),TU98

第8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乡土景观 景观环境色彩 基调色彩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16-02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压力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压力,出于对放松身心等目的考虑,人们的休闲需求越来越强烈,带动了旅游景区建设的空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民俗民风的缺失,使其乡土文化的延续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保护乡土资源挖掘乡土景观特色,已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不容回避的课题。而“乡土”作为地域和精神的载体,从生活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解读乡土景观元素,可使设计作品更显特色。

1乡土景观的色彩元素

1.1色彩元素的特性

色彩作为视觉感知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视觉要素,广泛分布于乡土景观中物质实体和文化习俗之中,它具体表现为自然风景、乡土建筑相互构成影响的材质固有色;以及民俗活动和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用色喜好。其色彩特性具有强烈的时间延续和人文传承的特征。而在现代乡土景观环境中,人们对于景观中的视觉要素的关注,大都集中于景区的建筑构件与服务设施上。其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也局限于景观氛围的主题性、设备的安全性、交通的指向性等实用性质的考量上,忽略了构筑物,所处环境的宏观色系背景,造成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冲突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关注与研究,乡土景观中物质色彩的背景性,就成为了必然。在本文中笔者将乡土景观色彩的表现形式,主要归纳为两大类的背景色彩混合方式。

1.2乡土景观中的自然背景色

乡土景观的自然背景色彩主要由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的固有色构成。其中天空是景观环境的大背景,也是流动的画面,色彩变化受到云雾和时间的影响较大。而大地与田野是乡土环境空间的根本,不同的“地”体现了不同空间的使用特征。大地与天空色彩一起,自始至终地伴随着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们,影响着乡土环境的风景效果,是乡土景观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调色系,所以也成为整个乡野环境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依附于大地天空而存在的山林植物与河流水体,是乡土环境中最富有诗意的高调色彩,它们都是具有生命的活体,会随着其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它们的色彩,它们是乡野村落创造动态色彩景观的最佳选择,可以起点色和破色的作用。

1.3乡土景观中的人工背景色彩

在乡土景观环境中,自然景观色彩是作为地域性的,背景基调色而存在的。而在相对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建筑、服饰、标识等,就成为了游览者进活动的小区域背景。因此人工景观构筑物的色彩特性,既具有宏观自然背景下的从属性,也具有微观区域条件下的背景主题性。而在具体景观营造时,建筑是景观环境中的点题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因而建筑色彩相应地是若干景观色彩的主角,它的色彩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了景区色彩的美。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其色彩的选择也不同,要力求达到色彩与功能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建筑色彩的选择,还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共性、对比性、序列性、主次性等特性,使建筑色彩富有变化、各具特色,从而增强乡土环境的吸引力。

2乡土景观的色彩元素控制

2.1融合的原则:地域、民俗相契合

在对村落景区进行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前期,首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当地色彩环境的决定因素与宏观的地域性特点。如上文所示,对景区天、地、山林、河流的观察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景区的环境基调色彩;对当地民俗、服饰、建筑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发现色彩上的地域差异与超常性。从而为和谐区域内色彩的特性提供色域基础。在此之上区域内建筑、植物、路径、标识、服饰、广告宣传等等,其用色都应遵循此色域基础,以达到全局和谐局部差异的效果。从而使景区内的人工痕迹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避免出现对原生态环境的侵略式影响。

以坪坝营生态旅游区为例,该地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西南端,总面积为145平方公里。在这个广阔的山区中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生物种群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森林生态区,有着“湖北的大兴安岭”之美称。由于咸丰县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总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所以在坪坝营林场场部中心地带,一年可见阳光的天数偏少,林场场部长年处于阴暗的日照条件下,再加上场部周边居民区的建筑物年久失修,造成当地景观环境色彩呈现出单一的灰白色、黑褐色、绿色的颜色对比,色彩可视性差,没有鲜明的补色系列参与其中。而坪坝营一带是土家族人聚居地之一,在坪坝营林场附近的坪坝营村仍然保留有浓郁的土家习俗。因此在坪坝营林场中心地带,大的背景基调色为天空的灰蓝色系、山林的中绿色系、民居建筑的黄褐色系等。此三项基调色共同组成了场部地带的背景氛围,同时由于地处土家族聚居地,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景观基础,其形式与建筑用材用料都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所以坪坝营林场场部中心地带的服务设施与建筑,使用了当地林场出产的杉木与莎木进行建筑内外饰面的装饰,以获得木材原生本色的暖色体系。同时在建筑、道路、标识系统中添加与引进 红、黄、褐等补系的色彩加入,从而与周围环境的灰蓝、各色性绿色、褐色土质等冷中性色之间得到和谐对比。

2.2演绎的原则:空间、感知显特性

乡野村落内旅游活动的商业性与猎奇性需求,迫使我们在和谐的基础上对原生态环境的色彩,进行提炼与感官强化。因此深入研究当地区域性的个性差异;关注其固有的原生态色彩系统,提炼出最耀眼的色系特性并且通过景区内的人工景观加以演变与放大,能够有效的满足游客对旅游活动与旅游景区的差异性猎奇心理。同时色彩所具有的空间引导与感知强化的特性能够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环境氛围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如将坪坝营场部原有居民住房进行改造,以土家风情修建商铺、开发土家族特色旅游商品。同时穿插部分流动手推车,添加旧时赶集元素,营造民族风情购物街,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而在街面装饰时,宜用糙面条石来铺砌以表现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将是景区开展各种民俗风情活动和大型节日庆典的最佳场所。

2.3联系的原则:生态、文脉可持续

控制乡野景区内的建筑、场地、标识、植物、服饰、广告宣传等等的色彩与色性,使其与景区地域内的原生态环境相容。这仅仅只是规划了内涵,而我们在关注内涵的同时更应该感知到乡土景观的各个外延;如村落周边的旅游资源、交通环境、地质地貌、经济基础、民族民俗等,从而为平衡景观色彩环境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个切入点和控制手段。同时对景区周边地域的细致观察与研究,探寻大区域的色彩环境特性和经济运作的共性特质,能够对景区的长远发展起到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作用。如在场部区域内小学东南方向选择平整的场地设立一自驾车营地,以土家吊脚楼度假别墅群为主。使用生态手法、生态材料,集合土家民俗风情和休闲度假概念,最大限度的使用原生态地材,突出建筑色彩的木质石材本色如淡黄色、青灰色、灰蓝色等,适当增加帐篷区与标识的天蓝色、明黄色、大红色等中明度色系的使用频率,以活跃景区的整体色彩构成激发游人的视觉激情。从而向游客提供一个能放飞心情、回归自然的休闲度假地。

3结语

目前中国的乡土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除了生态资源保护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是必须维持和巩固村民原有的耕种产业,使当地村民在逐渐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同时,仍然保留其传统文化、风俗及生活方式。我们的景观色彩设计将保证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景观风貌得以很好地保留。把民俗民风与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配套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生态、原住民”的理念贯穿于乡野旅游区的设计和经营中,这将成为乡土景观游览的的重要卖点。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景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应用细节

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原始居民数量骤降,各类新建的现代居住区也开始呈现出趋同的迹象,至此居住区文化特色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不仅模糊了居住区自身的可识别特性,同时,不利于传承周边城乡的特殊文化。因此,尽快理清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应用细节,显得尤为紧要。

1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依靠其特有的文化,但这部分文化的衍生却历经极为漫长的蜕变过程,并且时刻经受自然生态和人文因素2方面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则容纳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等,宏观角度观察认证,它们都是居住区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客观表现,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淋漓尽致地凸显。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要在迎合城市空间布局、地形和气候等要求基础上,蕴藏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最K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在历史沿革期间衍生出的生活习惯。归结来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特色要素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2)经过文化基因植入以强化居住区的可识别特性。(3)凭借独到的景观艺术欣赏功能,持续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官效应,并维持居住环境的多样性。(4)透过景观设计和文化特色的融合,激发居民强烈的归属和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持该类群体安定和谐的生活交流秩序。

2 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

2.1 文化特色非物质形态要素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地域文化特色,其可以说是城市改革发展的灵魂,尤其贯穿到居民区景观设计环节中,该类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予以全方位呈现,确保居民可以长期保留原有的优良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主体,切勿盲目关注甲方规划需求,同时,针对居住区居民生活内容和习惯做出系统化校验,目的是了解该类居住区域居民存在和不同于其它区域的需求。这部分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将透过公共空间塑造加以呈现,即该类空间中的景观设计风格和环境氛围,都不允许和统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发生冲突。如私家园林的景观设计风格,契合吴语区居民隐逸于山水的精神需求。北京原始居住区主要包括四合院和胡同,居民一切生活都在房前和树下开始,因此,在现代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环节中,理应着重借鉴传统活动场所的位置,为居民设计开放传统的文化交流广场景观,方便他们随时聚集于此下棋、聊天或是晒被子,使得居住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得以有机传承。

2.2 文化特色物质要素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交接

人眼不容易清晰观察到4000m以外的景观,一旦人眼和景观的距离达到500m时,视线就变得模糊,缩减至250~270m时,看到的景观轮廓才算清晰,维持达到几十米范畴时,便可以识别花木等自然景观。依照人的视域范畴,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想要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必须选定一类人眼识别能力最强的区域范畴。

2.2.1 居住区建筑类景观设计方面。尽管建筑设计工作是建筑师的核心职责,不过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人员,应注意针对相关物质文化要素加以引导控制,确保彰显出标准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就是基础设施的定位工作,尽量保持低调状态且位于配角位置。至于景观设计形式,则可考虑在居住区盛行的宗教或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中抽取特定符号,设计尽量内敛。整体上确保映射出居住区整体的文化氛围,最终顺利地表达出特有的现代城市性风格。

2.2.2 居住区自然类景观设计方面。在配置植物过程中,保证结合小品建筑,进行特定场所传统文化氛围衬托,同时,结合活动场所位置有序地布置一些树冠较大的树种,并且想方设法维持活动空间整体和景观设计的协调美观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