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亮的诗范文

月亮的诗精选(九篇)

月亮的诗

第1篇:月亮的诗范文

在擅长于个人经验写作且多为回忆性叙事的写作者李世成手里,《抑郁探析例》这系列诗歌一如他的组诗标题恰好反映出这位青年诗人的心境。内隐的修辞、奇谲的生活物象、冷静克制的抒情、长短句的交叠试验、孤独一体化的自白,都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例证,这些特点像正待抽丝的茧将他包裹的笔法复又呈现出层层叠叠的肌理。

像许多同辈九零后诗人那样李世成对临近大化的事物与烂俗的抒情语调如履薄冰选择关注内心的“小我”,读者进入“小我”往往是一个探微知幽的过程,李世成将这里的“小我”却发展成了一股更为冰冷的叙事,热烈度与群体狂欢式的可能性近乎不可衔接。他说“他要等待一只苍老的灰鼠经过/给它相同的姓氏”(李世成《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他又说“喧嚣的/任其藏在房间”(李世成《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

我从李世成的诗歌里观察到了他与西方翻译文学强烈的互文关系,而不是与中国传统的诗学语境发生碰撞。在写到生活事件的时候他却多加尝试从更为平常的口语内提炼诗性,他能攫取单调无聊日子中的单调性和无。

第2篇:月亮的诗范文

在陪着朝阳陪着星光

让丰饶的心在墨香里自由徜徉

满怀激情抑或忧伤

潇洒时气贯长虹

文思追波逐浪

忧郁时委婉绵长

影子陪伴月亮

//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望见了月亮

望见了我和你一样的思念一样的彷徨

望见了你迷恋的青鸟在我的诗里歌唱

望见了你的爱和我的爱都在燃烧

燃烧成一片炙热的汪洋

而我们犹如礁石

坚强的站在那里

让含盐的海水一遍一遍亲吻我们的伤口

而我们的眼睛还要闪烁善良和爱的光芒

在我的文字里蔓延

就像蔓延的思念和忧伤

在我的诗歌里回响

就像我的心跳我的惆怅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望见了月亮

//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望见了月亮

望见了我和你一样在和影子对话

望见了时空穿越华发早生的迷茫

望见了我冰凉的孤独如一颗种子

望见了我和你一样头顶灿烂星光

望见了你我共鸣的思想

把爱种在文字里

静等知音来访

也许今生

也许来世

也许已经成了过往

在指尖儿流淌

染红了下雨的眼睛

染红了青鸟的翅膀

在我的诗歌里飞翔

犹如春天里的鸟雀

啄食我泼墨的诗行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望见了月亮

//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望见了月亮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想起了过往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迷失了方向

你说,我的诗弄疼了你健康的心脏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陷进了忧伤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学会了思念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陪着我彷徨

你说,你在我的诗歌里望见了月亮

//

你说——

我在你的诗歌里望见了月亮······

---

第3篇:月亮的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 月亮 情感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7-01

月亮是中国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而中国最负盛名的盛唐诗人李白,对月尤其情有独钟。据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对李白诗集中“月的心象”的统计,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四分之一的作品是“以某种形式吟咏月亮的”,比起其它题材来占了压倒性的比重。本文试图通过对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情感内涵的分析,剖析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独特性。

1 热闹背后的孤独――李白月亮诗的感伤情怀

李白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便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明星人物,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白姓,追慕者甚众。但是,细读李白的诗却发现,这位在我们的印象中豪放不羁的诗人常常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和伤感的情绪在他的月亮诗中有深切的体现。

李白的一生始终幻想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一生却是仕途坎坷,屡遭谗毁。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古风》三十八)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月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寒冷的月光中,备受冷落的诗人是那样的孤独和无助。

李白25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以后虽曾在安陆、东鲁、梁园等地安家,但那些“家”对李白而言都只能算作其漫游生涯的一个据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侍御》),离家之后便是无尽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在当涂李阳冰处。在长年的漂泊生涯中,无所归依的孤独感常常袭上诗人的心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在皎洁的月光下,乡愁为诗人平添了多少感伤!

李白是一个独特的人,他“飘然思不群”的才情固然得到众人的追慕和赞美,但在“谪仙人”的惊叹中却同时意味着他与人群的距离和隔膜。他谜一样的身世、异于常人的举止连同他无人企及的才情一起,让他成为众人眼中独特的风景,而在旁人的关注、惊叹与议论中,诗人却饱尝无人理解的孤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其一》)

李白作此诗时正供奉翰林,那是他一生中最接近权力中心,也最接近自己政治理想的一段经历,却依然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诗人想与人分享美酒,却只能独酌,他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共饮,奈何月与影都无法真正地安慰诗人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恰恰更衬托出诗人无法排遣的孤独与落寞。

2 孤独人生的安慰――李白与月亮的情感融合

或许李白真的是天上来的“谪仙人”,他的天真使得他在人世间成为一个被人围观却无人理解的孤独的另类,而天上皎洁的月亮却似乎更能理解他,在孤独的人生旅程中,给了他那么多的陪伴和安慰。

李白对月亮的喜爱是从小开始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明亮的圆月吸引了善感而聪颖的幼年李白,而这一轮明月也成为他一生的朋友。在李白的诗中,月亮是那样的多情和善解人意,它似乎对诗人特别喜欢和关照,在诗人孤独和伤感时,给他无私的安慰和帮助。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

当诗人无法陪在远谪的朋友身边安慰他时,月亮便成为了信使,捎去诗人的关怀和问候;当诗人独自登山时,多情的月亮一路陪伴,为诗人照亮远行的路,在寂静的夜里消除诗人的寂寞。在这里,分不清是诗人喜欢月亮还是月亮偏爱诗人,诗人与月亮之间实现了情感的融合,水融,不分彼此。

而李白诗中月亮意象所开拓的新主题,并不在于这些传统的人间情感的抒发,而在于月亮意象所蕴含的诗人对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和体悟。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彤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诗人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仰望永恒的月亮。由月的永恒,想到人生的短暂;由月的升落,想到人生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幽寂虚静、沉浮交替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必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虽不能和月亮一样永恒存在,但只要有明月常相伴,就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人生一样可以洒脱自在。

李白月亮诗歌的哲理性表达,是一种极深刻微妙的感情活动,它是诗人不满于自身处境的一种曲折表现。这种超越世俗的哲理性思考与表达,从心理上调节了作者在现实中的失落与反差,使得诗人可以以一种奔放洒脱的方式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对酒不觉醒,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独酌》)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日独酌》)

第4篇:月亮的诗范文

2、《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第5篇:月亮的诗范文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摘 要】:在我国诗歌的这片原野上,流淌着一条银光闪闪的月亮河。这条河,从《诗经》这眼汩汩的泉水中流淌出来,流经唐宋,流过明清,一直流淌至今,历经二千多年,从未干涸。在这条河中,澎湃着无数月亮的名诗佳句,闪烁着许多不朽的动人篇章。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

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中秋词《木兰花慢》中独辟蹊径,表达了别具一格的味道。在中秋节,他不思乡,不怀人,也不悼古,而是对月亮的运行进行科学幻想,对月亮的神话传说驰骋想象。“飞镜无根谁系?”月从海底经过,那会水的蟾蜍不用担心,但是不识水性的玉兔怎能安然度过?在雄伟奇幻的想象背后,隐藏着词人的哀伤。在词中,作者以皎洁的明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古典诗词中,月的自然属性比较淡化,诗人写的不是月的形体,而是以我观物,化物为我,物的感情就是诗人的感情。所以,月亮代表的情感就是作者的情感,这样情景交融,人月合一。月亮的形象走入诗人的笔端,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月亮带上了美丽的光环,让波光迷离的月亮河长流不衰、奔腾不息。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

第6篇:月亮的诗范文

休斯极为重视为儿童写作,深切关心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他认为孩子们的感受力和他们的创作有许多地方都值得大人学习。孩子们的世界不是一个“充满自然的新奇事物和局限性现实的微缩世界”,而是一个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去开拓的世界。孩子们用他们的求知欲、感知力、随时准备变化和“对问题毫不留情的方式”来开拓这个世界,而这些正是多数成年人失去了的东西。所以在休斯为孩子们写的诗中,他决没有向“儿童”屈尊俯就,或是把他们当成微缩大人。他绝不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孩子们对一切来到眼前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休斯说,他想写的儿童诗是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心与智,开发想象力,保持创造力的流动与鲜活的诗。他写儿童诗的语言也不是“幼稚”的,而是“在儿童听觉范围内”的语言。并且,他的儿童诗不仅写给年龄意义上的孩子,也是写给成年人体内的那个孩子的,他信服,“如中国智者所说,如果一个人身体里孩子的心灵与头脑已死,那他无异于死人。”所以他的儿童诗不仅吸引孩子,也深刻吸引我们每个成年人身体里的那个儿童。

因篇幅所限,我们于此只着重介绍一下休斯最重要的儿童诗集《月亮诗》和《季节之歌》。休斯儿童诗最充分的特质――“异想天开”性集中完美地表现在“月亮诗”中,该诗集的读者定位在年龄大些的儿童――青少年身上。这本卓越的图文并茂的诗集是休斯早期的《地球―猫头鹰和其他的月亮―居民》(1963)及后来的《大地―月亮》(1976)两本诗集的合集,再由名家利奥纳多・巴斯金专门配上了绝妙的钢笔画插图。两书综合意味着最后成形的《月亮诗》在休斯的生命中经历了15年的创作历程,他在漫长岁月中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月亮动植物、元素在他的想象中必然异常持久地活着,月亮居民们于他已如同是第二自然。这个奇异的、令人惊叹的“月亮世界”,地貌稀奇古怪,生物魅惑迷人、荒唐离奇,一切都为桂冠诗人的月亮魔法所笼罩。诗人似乎被一种为月亮所激起的疯狂攫住,语词投掷出去便如撞倒了多米诺骨牌,有一种可怕的直截了当的力量。各种视像――五十多种超凡的、欢快的月表动植物、元素都无法被固定住,充满了流动性。打开诗集,便是令人恐惧的引起共振的月亮地表――“月亮―鲸鱼”,其后也处处隐伏着恐怖,不时出现居住在月亮洞中的穴居狼,巨大无朋的金莲花,一只巨猫头鹰那么大的安静的眼睛,无身体的头,月亮,狩猎人类的狐狸,危险甚至也潜伏在月亮的镜子里,而最糟糕的是月亮上的渴,月鸣会使你蛙叫。月亮上也有着“月亮―黑”部队和“月亮―光”部队的永恒内战。而《探访月亮》一诗所描绘的既是恶梦也是超现实的,但这些景象却并非不现实,这个折磨人的月亮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体内的,我们试图逃避它否则便要危险自负。休斯创造的古怪的替代想象的月亮世界,替代的甚至是比想象更深的人类心理的某地。不过显然休斯的月球生物是有着喜剧尺度的恶梦,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异想天开的要素休斯的诗对孩子们来说很难被认为是安全的。诗中趣味和恐惧的成分不相上下。每一朵月亮玫瑰的尺寸是火鸡大小的,月亮―忽布花真的会跳,你要是在月亮上得了仙人掌病,就会长出十到十五个脑袋,但是不用担心,当你咳嗽了头就会掉,你也就被治好了。异想天开,可怕事物,喜剧成分的混杂是《月亮诗》的标志。休斯的成人诗经常会带着极端的艺术强度触及到他的地球经验视域的更为黑暗的部分,这必定是一种不愉快的经验。而《月亮诗》这样的写作则可以使休斯一方面减轻诗歌压力放松下来,另一方面通过使恐怖喜剧化而对它加以驯化。儿童诗写作对休斯诗歌世界观从对“血的世界”的认识到对“光的世界”的升华来说,无疑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休斯“月亮诗”绝对的癫狂般的丰饶和活力充沛,对我们看过的如此之多的安全和勉强凑数的儿童诗来说无疑是一剂解毒剂。

无论是成人诗还是儿童诗,休斯都以写作动物诗和自然诗著称,莫拉格・斯泰尔斯恰如其分地称休斯“既是成人的也是儿童的二十世纪自然诗人”。休斯在写作中什么也不隐瞒,他总是使读者直面自然和动物世界的最真实的状况――既有它的美,本能,令人敬畏,也有它的残酷,严苛,性和死亡。但他是用“爱”来写这些给孩子们的诗的。休斯曾在写给利萨・保罗的信中说到,“孩子们并不需要麻醉剂。一个人可以用简单但完整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不是因为他们清白无辜,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防御。……所以对我来说,为孩子们写诗,有一种迷人的可能性――可以以某种方式找到通用语言,即意象和感知觉的某些波长――在这样一种风格的交流中,孩子们是明确的听众,而成人则可以旁听。”休斯的《季节之歌》、《北极星下》、《何为真相?》这几本诗集就是使用“通用语言”的既写给孩子们听又可以让大人旁听的诗歌。事实上,这几本书中的许多诗也都作为成人诗一再收入各种休斯选集中再版。

《季节之歌》是休斯儿童诗集中思想意识和写作技法都最为复杂的一本。它以《三月的牛犊》开篇,虽然诗中的形象是一头新生的牛犊,一个春天的象征,但诗并不是感伤情调、田园风格的。休斯告诉读者小牛“站在沾着肥料的稻草中/在布满蛛网的桁梁下,靠近泥墙”。后面休斯又提醒读者发生在牛身上的只能是“饥饿的人会越来越饿,/屠夫们发展着专业技术和市场”。但是,诗的结尾又移回到牛的生命力和新生命的欢庆天性上。该诗不仅定下了春季部分的调子,也定下了整本诗集的调子,即:对生命令人惊叹的开阔性表现和不回避生命的残酷性。一种“成熟”意味弥漫在《季节之歌》中。休斯尊重和信任儿童读者的成熟度,他们能够理解自然的真相,它的血它的残忍,它的生命和死亡。《季节之歌》结束于《温暖与寒冷》一诗。每一诗节的开头四行通过冰冻和钢铁的意象描绘冬天的冷酷。接下来的是以“但是”开头的两节四行诗:“但是籽实在它的深中/像行星行于天宇”。这在诗中是一个转折点,展示自然世界的另一面,动物们做好了对冬之寒冷的应对准备。更进一步,休斯在诗的结尾、集子的结尾扩展出人类的意象。“流着汗的农夫们/在梦中翻身/像公牛在烤钎上。”在一种纯正的“休斯风格”中,他给予读者令人安慰的温暖农夫及其睡眠的形象,同时用一个黑色幽默的微笑提醒读者人类也是动物。冬天过后即是春天,读者也可以以这个方式来读《季节之歌》。当读者读至最后可以又回到开始重读该集,同时带着更新了的洞察力和成长了的成熟度。在写作技法方面,《季节之歌》发展出一种完全的循环诗,诗节的重复和用韵设计的复沓都在召唤读者大声读出《季节之歌》。

第7篇:月亮的诗范文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跨越时空,历经岁月沧桑,从苍茫的古代到今天,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意蕴也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秋月扬明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思乡、怀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而月亮这一意象自然被赋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真是举不胜举。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此类诗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的理想。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古诗中的月亮亦是美丽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中的月亮亦是避世的化身,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第8篇:月亮的诗范文

关键词: 李白; 月意象; 情味;意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对月抒怀,然而,能像李白那样将月写进自己的诗里,同时也将月融入自己生命的诗人,则极为罕见。李白对月亮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月亮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李白眼中的月亮就是他自己的月亮,因而他诗中月的意象就别具一番情味了。

一、李白诗中月所寄寓的情感内涵

李白诗中的明月,常和思亲怀人、思友怀乡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他的遭贬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世事的无常。李白对他深表同情,但相隔千里,路途遥远,他只能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托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在他眼里本来无知无觉的月亮,竟然变成了一个知心朋友。晁衡是日本来唐的使者,在中国居留多年,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有一定贡献。相传他在返国途中“遇难”。李白听到消息,心情十分悲痛,作《哭晁卿衡》一诗以悼念。“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后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无限怀念之情,“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前两句中对征帆远航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显得既自然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以景写情,意味深长。

二、李白诗中月的人格化

李白笔下的月亮大多是拟人化的,诗人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中的一个“送”字,使诗人梦境中的月亮显得那样多情。明月把他的影子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公当年歇过的地方,画面瑰丽而神奇。“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诗从内容看,写了诗人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隐士。诗中第一句就交代了时间并巧妙地引出了“山月”,而一个“随”字又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写出了诗人对终南山的山林美景的眷恋之情。李白笔下的月亮通人性、知人意,可揽可摘,可问可语可留,完全和诗人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了。“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这两句诗展示了更加美丽神奇的境界。

三、李白诗中月的意境

李白诗中的景常常会笼上一层轻纱似的月光,那样轻盈、柔和,那样妩媚,皎洁。自然的山水,在诗人笔下更富浪漫的色彩。且看:“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夜下征虏亭》)这首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轮廓分明,那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美丽的少女在江头为诗人送别。江上的渔火迷离奇幻,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的喜悦之情流显于画面。李白还善于从动态中捕捉形象,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出的神态,数笔勾勒却生动传神。而这一切景象(如船、亭、山花、江火),又都是以明月为背景的,突出了在月光笼罩下景物所具有的朦胧美,及独特的审美意味。“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四、李白写月的艺术

李白写月的诗歌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格调多变,情感强烈。诗人对月的描写,

时喜时悲,或愁或乐,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情。喜怒情愁,吐露纸上。“白杨秋月苦,早落豫辛山”“风吹寒梭响,月入空闺悲”,或寂寥冷落,或幽静安详。“天青江月白,心静海鸥知”,不管哪一类情调,都是自己心境的写照。其他诗人也借景抒情,融情与景,但其情绪远不如李白的强烈,因而景物的感彩也就没有他的诗鲜明了。

其次,联想丰富,比喻新奇。在李白看来,月是最美的,因而他用了许多优美新奇的比喻去赞美月亮。“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他诗中写月时所用的比喻总是那样新颖鲜明,灿烂夺目。这与诗人与众不同的思想气质有关,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不止一次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生命,成为新的意象。月,这一文学中永恒的歌咏对象,也正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有诗意。

再次,构思巧妙,富有新意。《静夜思》是被广为传诵的写月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用“霜”来比地上明亮的月光,既写出了月光的洁白,又烘托了游子静夜思乡时内心的凄凉。李白赞美月亮、吟咏月亮的诗篇,是他追求光明,向往自由,厌恶黑暗现实,鄙视庸俗人生的高洁情怀的写照。诗人笔下的月寄托了浓郁的主观情思,是诗人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也是其对自我生存的认知。这些诗不仅在唐代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

五、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独特风神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不仅意韵丰富, 而且由于诗人天才的创造, 使月意象更是传达出了他豪放飘逸的风神, 散发出卓绝的艺术魅力。

这一特点较明显地体现于“ 酒”“月”共存的诗中, 如“月下独酌四首”, “把酒问月”,“5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等。李白一生与酒月有着不解之缘, 所谓“酒缺月无味, 景缺月不美”, 而正是这类有酒有月的醉诗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神。宗白华说: “ 诗人善醒, 他能透澈人情物理, 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 散布着智慧, 那由深心体验所获得的智慧。但诗人更能醉、能梦、由梦而醉诗, 能暂脱世俗, 起俗凡近, 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徜恍的境地”[ 2]。李白正是这样, 是酒让他抛却世俗负累, 超脱自身与时空局限, 放逐自己于由月导入的宇宙无限中, 使他饱满的人格风蕴显露无遗。李白诗作中最典型反映此种个性特色的莫过于那首独步千古的名篇―《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即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李白才高却终不获赏, 内心孤独而苦闷, 然而他始终傲世独立不与流俗合, 此种风神在这首诗中一览无余: 身处异地无友人同欢, 李白只身一人, 花间对月独酌, 在这里没有对故乡的思念, 没有孤独的伤悲, 没有不得志的渲泄, 只有良宵难再、行乐须即春的畅达, 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自信充斥全篇, 在花间歌月徘徊、舞影凌乱的踉跄脚步中, 李白把自己的孤独痛苦升华为奔放的生命热情, 所谓“ 诗仙”可于中窥见。

总之, 月意象无疑是李白笔下的核心意象之一, 李白笔下的月意蕴丰富, 风姿独特, 是诗人李白非凡的生命体验、狂放不羁的个性的投射, 它是诗人精魂的凝聚。

参考文献:

第9篇:月亮的诗范文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同时了解月亮从客观物象发展到诗歌意象的过程,笔者撷取苏教版职高语文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几首古典诗词为例,通过具体分析“明月”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不同审美意蕴,帮助学生深入而具体地感受明月意象“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本次比较学习选择的教材篇目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柳永的《雨霖铃》。教学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工具书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第二步是让学生从作品体裁、诗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明月”这一意象的内涵三个角度去比较作品的异同,制成读书卡片;第三步是课堂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整个活动过程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加上笔者的适时点拨,师生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深入而具体地感受了明月意象的深层内涵。现笔者整理如下:

第一,从作品体裁来说,这四篇作品既有近体诗中的五律《山居秋暝》,也有古体诗中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和歌行体《琵琶行》,同时还有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之作《雨霖铃》。这些作品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以拥有相同的创作对象这一认识,从时间角度理解明月意象的永恒性。

第二,虽然这四篇作品都有明月的意象,但明月在每首诗歌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带给读者的审美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在这一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明显有别于其他三首作品。在这首被后人誉为“孤篇横绝”的经典名篇中,明月的意象自始至终都是整首诗歌的主角,所有美轮美奂的波光滟影、曲折有致的宛转江流以及姿态万千的江畔花林都只为衬托天上那轮明月而存在,毫无疑问,这首名作中如果没有明月的意象,那么所有的灿烂繁华将归于沉寂黯淡,了无生趣。而在王维的山水代表作《山居秋暝》和白居易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中,明月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客观物象(某种自然景物),因携带诗人特定的主观情感而演变为意蕴丰富的诗歌意象的创作过程。然而,即便都属于景物背景存在,这两首诗中,明月营造的诗歌氛围也完全不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何等宁谧惬意的空山晚景;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该是多么令人黯然神伤的别离画面。最有特点的应属柳永的婉约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和“残月”三个意象的叠加既营造了惝忽迷离的爱情氛围,也传达了诗人心随爱人千里之外的痴念与怅惘。更为特殊的是,这里明月的意象并非现实的景物,而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也许诗人在创作之初的时候并不曾想到,他这一虚拟的神来之笔,反而无比真实地折射出人们送别时的心境,符合别离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