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

第1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湖南外贸 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 机制建设

一、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外贸企业和外贸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湖南一些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认为只要有定单、有业务做就是好事,一心只想者开发市场,增加成交量。而对于交易中潜伏的风险因素无暇顾及。对于一些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缺乏有效认识和利用。平时很少研究国际贸易风险实例,很少考虑预防各种风险的对策。一些外贸企业内部基本不开展国际贸易防范的教育,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企业外贸人员对风险的生成、发展的特点规律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对外贸风险的诸多征兆不去关注,对那些可以用来规避外贸风险的工具手段不去了解。一些外贸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不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一些外贸人员急功近利,无视风险的存在,为完成任务而不惜一切代价,不知不觉地陷入外贸陷阱。为了摸清楚湖南外贸企业在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笔者专门组织了对湖南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相当多的湖南外贸企业将订单、利润、效益等指标放在企业经营目标的首位,而很少有外贸企业去关注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个问题需引起湖南外贸企业的高度重视。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看重订单、利润,更应该重视企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2.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制度不健全

湖南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缺位,风险管理的制度规范很不健全。风险防范管理组织制度的缺位,使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无法对国际贸易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预警,出现风险也不够及时控制、处置,企业在国际贸易风险面前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组织制度的缺位,大大增加了外贸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和交易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目前,湖南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组织的缺位主要表现为: 其一,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设置外贸风险管理的岗位,更没有建立风险防范的专门部门或联勤机构。少数设有风险管理部门的企业大多数是外商投资企业。其二,外贸企业内部缺乏一个统一的信用风险防范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过于粗略、模糊,制度落实执行的刚性较差,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较普遍。其三,外贸企业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外贸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无章可循,各外贸人员的职责不明。其四,对国外客户风险信息收集不全面、不真实,对拟交易客户的资信状况把握不准,不能选择正确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条件。其五,外贸交易项目审批不规范、不科学,各个交易流程缺乏相互间的协调和制约,以致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租船订舱、跟踪货款等诸多环节中,出现操作失误。相当多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只侧重市场赢利,不去进行风险防范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没有相应的风险预警方案和监控机制。这些外贸企业,事前往往缺乏对风险的预测,事中往往缺乏对风险的控制,事后往往缺乏对风险的有效处理。

3.忽视对客户的资信管理

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客商资信不良,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不灵,无法支付货款或提交货物;一些信用恶劣的商户利用假单据、合同中的陷阱条款等方式蓄意欺诈,妄图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如果忽视对客户的资信管理,外贸企业就会遭遇信用风险和风险损失。当前,湖南一些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处于空转或无序状态,诸多湖南外贸公司对国外客户缺乏充分的资信调查。出于市场竟争的压力,一些外贸企业不得不以赊销而拉拢国外客户。有的湖南外贸企业货款制度管理不严,或没有对货款的回收有制度性的要求,而只凭外贸业务员的感觉控制,货款目标不明,导致外贸企业进入“呆账坏账”的陷阱。在对外经营中,外贸企业对新客户或许还会去调查下其信用状况,而对老客户却似乎非常缺乏提防的意识。而实际上许多风险事件往往系所谓的老客户所为,对新老客户信用管理的缺失使湖南外贸企业吃亏不少。这些外贸企业又由于法制观念不强,存在着“人情重于债”的意识,怕得罪老客户,因此不善于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债权,甚至放弃债权。

4.湖南外贸企业缺乏风险防范管理人才

风险防范与管理,是湖南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树立湖南外贸企业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风险防范管理的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外贸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经验、管理水平、责任心等方面。相对于西方国家风险防范管理经验和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湖南的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就落后了许多。风险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处于空缺状态。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损害着湖南外贸企业的利益,影响着湖南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5.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手段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险防范管理已普及到各种规模的国际化经营企业之中。这些国家的外贸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制度相当完善,能够对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等国际上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运用自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外贸经营风险。然而,处于内陆省份的湖南外贸企业对于国际上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的了解和认识远远不够,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手段的更少。大多数湖南外贸企业只是通过单一的保险方式来处理风险。许多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建设不到位,一些外贸企业在遭遇诸如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跨国欺诈等风险危机打击时,往往一蹶不振,甚至破产。

二、加强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初步建议

1.加强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建设

为了提高湖南外贸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能力,有必要在外贸企业中设置专门的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门并配备风险防范经理。湖南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风险防范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外包”给风险防范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部门相比,实行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管理手段降低外贸风险。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应直接设在总经理之下,和财务部与业务部并列,并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是业务部和财务部之间的桥梁, 是保证公司利益的必要组成部分。

2.完善政府与企业间的风险防范联动机制

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好形势下,湖南各级政府(尤其是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可依据国家有关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本地外贸企业出口经营的支持力度,建立与外贸企业互动的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在维护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外贸经营的同时,引导湖南外贸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有效的帮助湖南外贸企业解决其在外贸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为湖南外贸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湖南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外贸企业互动的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就必须发挥好湖南各级贸促会的纽带作用。湖南贸促会作为连接政府和外贸企业的“纽带”,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向湖南外贸企业提供涉外信息、出口指导等,使湖南外贸企业能够选择市场潜力良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出口经营。同时,湖南贸促会应该与国外同类组织建立联系,开展国际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及时搜集、海外市场信息,避免湖南外贸企业因资源能力的限制,造成信息短缺引起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3.重视国际资信调查

在外贸业务往来中,湖南外贸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制度,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特别是合同交易金额较大的,更应重视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资信调查主要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成立日期、公司性质、业务范围、注册资本等基本内容。对客户特别是主要客户,必须要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档案管理,按照业务往来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对信誉较差的客户,一要控制业务规模;二要严格付款条件;三要坚持前款不清不再发货,以免发生损失。湖南外贸企业在开展资信调查时,应力求全面了解对方经营状况,获取对方的注册或商业登记等资信资料,运用国际上通行的财务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评判对方的财务状况。

4.充分利用风险防范的国际网络

世界上除了WTO、国际商会等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外,还有专门针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的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这些专门性的风险防范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国际风险防范网络,能够为湖南的外贸企业提供详细可靠的资信调查及其他的风险防范服务。可资利用的国际性风险防范网络有:国际海事局、劳埃德船级社调查中心、纽约信用管理协会、美国的邓白氏集团公司。

5.建立高效的风险监控和风险应急系统

外贸企业在进行风险防范管理时,还应建立信息监控系统,监视相关风险因素和事件的演进状况,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交易流程的动态、货物与货款的状况等。通过及时掌握国外风险动态,捕捉外贸风险征兆,及时制定对策,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政府还要与企业一道建设国际贸易风险应急系统,制定出外贸风险发生后的多套风险应急处置预案,预备好各项危机处置措施。一旦发生风险,就能根据风险的性质、危害程度,按照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风险事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风险处理成本和费用化解风险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外贸企业所遭受的风险损失。

6.加强外贸从业人员风险防范专业素质建设

外贸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与企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要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也就必须提高本企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式提高本企业员工整体专业素养,也可以采用安排进修、专家讲座、中短期培训等方式对本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为提高员工风险防范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直接引进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特别是风险管理人才。二是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使其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对于在职在岗的外贸人员开展一些中短期培训,对之进行专门的风险防范操作训练,撰写一些风险防范研究报告,掌握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小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案例评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湖南省商务厅:《2006年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第2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 义乌市 外贸人才 提升对策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义乌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浙江省惟一的部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不仅给外贸面临发展瓶颈问题的义乌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也寄托了全国党中央对浙江创新发展、率先转型的厚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全方位的推动试点改革必然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义乌市外贸人才现状调查结果

义乌是一座国际贸易城市,但并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外贸人才济济的商业宝地。外贸人才水平远不能满足顺利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外贸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专业贴近度欠合理

义乌市外贸人员年龄普遍不大,根据调查,20岁~25岁占46%,26岁~30岁占25%,30岁以上占29%。外贸人才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外贸行业充满挑战的特点,但也显示出大多外贸人才缺乏工作经验。36%从业人员学历在本科及以上,45%大专或高职毕业,19%甚至高中或以下。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外贸人员占56%,有44%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系统的理论教育,专业对口程度不高。由于学历较低,专业不对口,再学习能力弱导致知识性结构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合理。

2.外贸实务型人员基本饱和,外贸营销型人才需求量大

87%受调查的义乌外贸公司表示需要外贸营销型、能力型人才。营销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比较系统的外贸营销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而外贸实务型人才需求量不大,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3.外贸人才队伍流动性大,“熟去新来”现象明显

外贸人员平均两年更换一份以上工作的占57%,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就跳槽离开义乌,外贸人才呈现明显的“熟去新来”现象。

4.外贸人员从业期间培训提升机会难得

93%外贸人员都表示,自从事外贸工作以来没有接受过外贸职前培训和期间培训。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过一些外贸业务培训,但影响范围不大。中小型外贸企业也基本不鼓励员工参加培训。

二、义乌市外贸人才现状原因分析

1.人才意识不强,人才优先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要全方位推动义乌市外贸综合改革,需要着重审视“人才”这个关键性问题。义乌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但人才优先的理念没有深入到各部门、各组织,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到实处,外贸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2.行业协会管理力度不够

外贸行业协会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管理和引导,但这个速度和力度都远远赶不上外贸企业的发展,其影响范围基本局限于少数大型的外贸公司。行业协会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财力及时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3.外贸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义乌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过去的十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规模普遍较小,53%的外贸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有的甚至只有2~3名员工组成。加之创办时间短,企业几乎没有时间和财力去完善管理制度,分工不明确,工作绩效无法准备衡量,缺乏适合外贸人才发展的职业环境。

4.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缺陷

高校普遍重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教法等,但对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往往不够准确,掌握信息不够及时。教材与现实脱节,对学生评价体系不能符合经济、时展形势。高校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没有对学生进行外贸政策和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教育,学生在校学期间得到外贸操作训练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三、提升外贸人才的策略

外贸人才是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因素,人才的提升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问题。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试点改革和外贸人才提升的领导,牵一发而动全身,义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动人才建设。

(1)制定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义乌市委市政府早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如“海外领军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并认真讨论审议“人才住房建设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义乌市人才领导工作小组和人事劳动保障局专门出台了年度人才工作要点,先后了义乌紧缺人才白皮书和义乌紧缺人才薪酬导向目录;2011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义乌市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义乌市人力社保局制定了《义乌市职业培训工作流程》,对培训事前申报、计划审核、培训监督、鉴定管理、经费补助等环节作了进一步明确,建立工作时限承诺制;还制定了《义乌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等。随着试点改革的深入,相关部门应将各项政策进行分解,对外贸人才发展做相应的深入规划,完善外贸人才管理制度。

(2)落实外贸人才管理制度,政府为提升外贸人才适量买单

据调查,70%的外贸企业并没有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对这些企业的管理几乎没法实行,应及时开展对企业的普查、登记注册,避免管理缺位;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人才市场管理职能,构筑人才招聘服务平台;义乌市政府部门要划拨一定的财政,架设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为举办人才招聘会、提供员工培训等适量买单,把外贸人才管理体制落到实处。

(3)创设有利环境,为保护外贸人才建立保障

试点改革以来,政府部门通过出入境、长期居留、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政策吸引和保护高级外贸人才;通过税收、财政政策鼓励外贸企业改善员工福利待遇,为外贸人才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执法部门要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杜绝任意克扣工资、恶意拖欠薪酬、随意加班加点、扣押财物证件等行为发生,保护外贸人才的合法权益;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完善人事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做好现有人事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广泛地听取外贸企业意见,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为保护外贸人才建立保障。

2.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义务协助政府部门政策的落实,提升外贸人才水平。

(1)加强管理意识,落实管理措施

目前外贸行业都设有行业协会,起到了一定的沟通作用。但是行业协会大多由少数大型外贸企业负责人组织形成,较少考虑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利益;行业协会有必要加强管理意识,及时制定行规,解释、传达政府政策,发挥桥梁作用。

(2)开展多形式的行业培训和指导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行业协会要邀请行业精英、高校教授,分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贸行业培训,如业务会议、讲座、专题研讨、培训班等。

①分对象培训。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负责人加强企业管理培训,负责人管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健全与否,同时也影响员工素质;对外贸人员的培训可以按照外贸流程,分为业务、单证、跟单、货代等不同环节分别培训,效果会更好。

②分行业培训。目前义乌国际贸易城划分成镇街不同产品制造区域,如义亭做饰品、苏溪做玩具等,产品制造区域化也形成了外贸工作行业细化的特点,协会组织的外贸人才的培训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分行业进行。

③分外贸人员的学历、知识层次培训。不同学历、知识层次的外贸人员原有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按学历、知识层次不同分批进行培训,便于安排培训内容安排,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3.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是提升外贸人才最关键的场所,外贸人员在企业中工作成长,企业的发展是外贸人才发展的依托。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

外贸企业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义乌市外贸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现代制度,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不因人而异,做到公平公正;要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使外贸人员之间分工明确,准确衡量个人的业绩;外贸企业还要为员工缴纳足额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来指导企业的长远发展,使员工看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提高工作热情,安心地为企业工作。

(2)注重员工的培训培养

企业应该定期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员工更新知识、增长技能的机会,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和职业学习,支持员工进修,适应贸易综合改革的形势;企业要关心员工的发展,对于工作能力一般的员工要鼓励他们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优秀员工,适当的时候给予提升职位,让员工在企业得以充分发挥才干。

(3)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都得到满足时,他往往会追求高级需要,因为高级需要更有价值。只有当高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具有更深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在员工物质待遇得到满足后,精神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激励包括工作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

工作目标激励。企业首先要给员工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实现其人生价值,进而积极发挥潜能;其次要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协调企业和员工的目标,给员工提供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机会。员工明确了在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努力方向,从而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而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荣誉激励。企业还可以通过荣誉激励,评选“年度先进”、“管理之星”、“创利之星”、“创新之星”、“业务之星”等与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的奖项,树立正面的先进模范典型来引导和教育员工,在企业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员工为企业的发展不懈奋斗。

情感激励。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组织和支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只有善于感情投资,才能把人际关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极致。贴心关爱人才,及时表扬人才,充分信任人才,这样就形成了“激励――努力――绩效提高――满意――再激励”的良性循环。人才就会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献计献策,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4.高等学校

(1)本地高校要依托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根据本地人才市场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和课程。义乌市邻近地区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义乌工商学院、浙江广厦学院等,综合型高校有师资、生源等方面的优势,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高职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特长,培养专业人才,或者与大型的外贸企业联合培养“定制人才”。义乌市外贸市场因为外商客户群来源的特点,需要大量的会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课程的开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适合外贸企业各具体岗位群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由外贸实务型向能力素质型转变

目前高校侧重于培养外贸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但87%的义乌市外贸企业都表示具有外贸营销型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大,而会外贸实务操作的人才基本趋于饱和。所以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纠纷能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行业信息,获得外贸训练的机会,甚至在校期间就完成职前培训,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办出外贸专业特色,提高从业人员的竞争力。

(3)高校与外贸企业建立互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与企业互动,不仅要选派教师下企业应了解外贸信息,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帮助企业开展专业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同时高校结合外贸行业现状和前景,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确立奋斗目标,使他们发挥学习积极性,为将来成为外贸行业精英奠定基础。

四、小结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不仅是义乌突破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也是浙江省加快富民强省的重要契机。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是顺利推进试点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提升外贸人才的对策,以供相关的主体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外贸企业 期间费用 核算 管理

与其他企业相比,外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最多的主要是自营或进出口业务,经营业务的涉外性决定了其期间费用的核算与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在我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势下, 通过控制期间费用来增加企业盈利对外贸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核算

按发生环节不同,外贸企业期间费用可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对期间费用的核算与管理和其他企业在总体上基本一致,只是在少数方面因其特殊经营的进出口业务而存在一些差异。

(一)销售费用的核算

外贸企业销售费用指其在购、销、存各经营环节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国内外运费、港口装卸费、包装费、仓储保管费、商品检验费、佣金、报关费等,不能计入营业成本中,只能从当期毛利中得以补偿。为正确核算销售费用,尤其应注意对国外运费的核算,由于它是外贸企业在出口业务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销售费用。外贸企业在出口销售产品、结清货款时确认收入,对支付的运费,在收到运输公司开具的运输发票时,应确认本期销售费用;在之后收到国外公司支付的运费时,应冲回原已计入销售费用的部分,并将收到的外国公司交回的运费并入当期收入。

(二)管理费用的核算

外贸企业管理费用是指其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外贸企业独有的进出口业务,决定了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必定会接触大量的国际业务。其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业务招待费、咨询费、折旧费、办公费等项目。

(三)财务费用的核算

外贸企业财务费用指为筹集业务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内容与其他企业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利息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汇兑损益等。但外贸企业由于经营大量进出口业务,势必会接触到大量外汇结算业务,如外币交易业务、日常非记账本位币折算、期末外币项目余额按期末汇率调整,只要汇率变动,上述业务都会产生汇兑收益或汇兑损失,使得汇兑损益成为外贸企业财务费用最重要的部分。

(四)期间费用的分摊

为正确计算每个产品的出口换汇成本和盈亏额,企业必须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摊到每件或每批出口商品中,外贸企业按照期间费用发生时是否与出口商品有直接联系,可分别采取直接认定法或比例分摊法对出口商品的费用进行分摊,将出口费用合理地分摊到相应的出口业务中去。如报关费、商检费在合同未成立,即在买卖双方报价阶段就能预先核算出来,因此,可以在报价时通过费用项目逐一累加计入出口价格中;不能直接认定到某具体出口合同以及在买卖双方报价阶段不能预先准确核算出来的费用,可以采用比例分摊法。但由于进出口业务往往是先议价签约然后履约,所以报价时必须预先核算每笔业务的全部费用,而期间费用往往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外贸企业在开始进行出口报价的过程中很难准确预估出口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

二、外贸企业期间费用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对期间费用的压缩不具有持续性

外贸企业通过一定措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期间费用压缩下来,但并不具有持续性,往往很快又反弹回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期间费用的发生往往在管理和销售部门,这些部门通常是难以标准化的费用中心,且由于不同部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容易造成人员冗余、业务处理流程传递慢、费用控制困难等问题。

(二)缺乏完善的费用开支和报销制度

尽管很多外贸企业制定了有关费用的开支标准及报销制度,但因外贸企业业务员经常到外地出差甚至出国考察联系业务而产生大量费用,如采购人员出差、出国预借大量差旅费,在执行过程中无法严格执行费用开支和报销制度,导致相关人员回来后迟迟不报销,使大量其他往来停留在账上,这既不利于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也不利于财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和财务管理。

(三)外贸企业未对未实现汇兑损益进行处理

国内物价上涨、利率变动等因素使外贸企业的进货价格不断升高,导致外贸企业收入缩水,成本费用提高,利润空间不断降低,然而,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遵照谨慎性原则,仅将已实现的汇兑损益确认为当期收益,不确认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在当今汇率波动较大、外汇市场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对于外汇波动较大的未实现汇兑损益可以不确认收益,但是,不确认外汇汇率稳定的未实现汇兑损益有违权责发生制原则。

(四)对各项期间费用的界限和会计期间划分不清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虽然都在主营业务利润后扣除,但三项费用在企业资金流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外贸企业往往在会计核算时未严格加以区分,如可能会将常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等经常性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容易导致人为混淆期间费用开支范围;由于外贸企业对期间费用所属会计期间划分不清,使其无法保证属于本期的费用开支全部记入本期,且往往无法按一贯性原则要求检查期间费用的计提是否遵守了一贯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易导致任意调节当期损益现象的出现。

(五)确定费用分摊总额的难度较大

由于不同外贸企业核算期间费用的标准不同,外贸企业很难预先准确确定费用分摊总额,如有的外贸企业在核算外报价费用时往往只核算该笔订单在出口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费用,有的外贸企业则会把相应的水电成本、外销人员的基本工资等都算入外销人员的费用额度中,但这部分费用无法事先把具体金额预估到每笔出口合同的报价中。

三、外贸企业完善期间费用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外贸企业的费用开支相对于其他企业要高得多,这要求外贸企业在建立健全各种财务制度的同时努力降低期间费用,但新形势下外贸企业的费用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紧缩”,而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期间费用核算与管理的相关措施来努力降低各种费用开支、降低经营成本,积极应对严峻形势的挑战。

(一)加强对期间费用的全面预算管理

外贸企业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尤其要通过制定项目开支计划、预算和定额,并将全面预算结果层层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期间费用的核算与管理,控制期间费用的开支。各项费用开支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的凭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会计部门要对照开支标准、计划、预算等进行审核,使用部门要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方可开支,并将各项费用开支及时计入有关账户的明细科目,保证财务处理的正确性。

(二)划清各项期间费用及其所属会计期间

由于出口业务涉及到货物的买卖、运输、保险、国际结算和海关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形成必要的费用,其内容繁多、计算方法不尽相同,外贸企业应严格划分各项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按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会计核算,如应将常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经常性费用计入销售费用;外贸企业应划分清楚期间费用所属的会计期间,保证属于本期的费用开支全部计入本期,防止企业任意调节当期损益。

(三)强化对贸易合同效益的测算,节省外贸结汇费用

汇兑损益是外贸企业财务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银行结汇费用存在较大变动,因此,外贸企业应充分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变动,通过引入对汇率、利率变动情况的事前控制,分析结算外币的汇率变动情况,强化对贸易合同效益的测算,如在结汇时挑选合适的银行、选择合适的外汇结算方式与品种,尽量使其出口收汇有更多保障、降低支付银行的费用,以减少汇兑损失。

(四)优化销售方式,降低期间费用

外贸企业通过精确市场销售计划,构筑便利的客户订货服务体系,如采用网络订货等方式提高客户订货的便利性,有助于改善销售库存情况,节约管理费用;销售部门通过与主要客户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使其销售过程中获得具有较多折扣的销售价格,有助于节约销售费用;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用专业化的销售渠道,运用物流中心配送货物,有助于减少非增值业务、节约自身管理和运营中发生的费用。

(五)加强人员培训,降低外贸企业负担

外贸企业应在优化流程、削减不必要活动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对于辅助管理业务尽量外包,只在关键岗位保留公司专职或兼职人员,降低费用支出;通过构筑网络化管理机构、加强人员培训,打破部门之间的限制,加速信息传递,加速相关部门的业务处理速度;通过加强支出标准制度制定和授权审批控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为外贸企业节约管理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六)降低外贸运输费用

外贸企业应做好自身前期准备工作,熟悉运输路线,并通过详细了解航运市场、水路运输行情,尤其要了解远洋运输路线,通过选择运输公司争取到基本港的运价。同时,外贸企业通过巧妙设计包装,并了解运输公司的操作流程,有助于企业按时、准确发货,防止由于操作不当带来的罚金、罚款、查柜费、码头堆存费用等,为其降低运输环节的费用支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然.外贸企业出口利润、费用、报价的核算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

[2]周玉萍.论外贸企业的期间费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第4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第5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

(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第6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外贸企业;会计内控;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74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72-02

一、有效的会计内控机制是外贸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

外贸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类型,长久以来在会计内部控制方面一直存在诸多弊端。虽然部分外贸企业对内部会计流程和审批程序采用了ERP系统予以规范化,但却缺少制度化的约束机制。虽然对企业而言,实际经验很重要,直接对企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是却很难对风险进行预测和从过程的角度进行控制。因此,在当前建立或进一步完善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极其重要,也是外贸企业的当务之急。

其实从机制层面而言,外贸企业需要建立的机制有业务管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会计内控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多种制度形式。其中,会计内控机制是众多机制中的基本机制,也是外贸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此外,机制作用的发挥还需要良好的执行程序作为保证,以将其落到实处。

二、当前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现状

(一)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如前所述,对外贸企业而言,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是外贸企业财务处理、业务程序等进行规范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外贸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和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在整个外贸企业的发展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很多外贸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视程度小,使得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虽然发展时间良久,但却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会计内控的很多操作都是根据以前的实际经验,没有固定的流程,也没有形成完备全面的外贸企业特有的内部规章。

(二)外贸企业会计内控环境尚少完善,尤其缺乏企业风险文化

无论是何种企业类型,也无论是哪种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环境都是其控制要素的基础。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外贸企业树立管理目标和建立企业战略,与此同时,也会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程度,以及选择风险应对措施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间接影响甚至改变外贸企业控制活动的执行效果,并且直接制约监控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

三、对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几点发展建议

(一)对企业关键环节要强化风险控制

总体而言,外贸企业基于其特殊的企业类型,应当将自动控制与手工控制、发现性控制与预防性控制有效结合,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关键一点是,企业要对关键性业务环节强化风险控制。可实行的会计内部控制措施有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小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等。此外,由于在具体控制实施中,会计内控体系会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束缚和制约。因此,处于这个层面的考虑,也只有结合外贸企业的企业类型特点和因政策影响而随时变幻的经营环境,将会计内控重点集中在外贸企业关键业务环节上,强化对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具体来说,外贸企业的关键控制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应对其严格关注。主要有出口提单释放环节、出口业务流程中的收购合同签订环节、货款回收环节、进口业务流程中的报关环节、客户信用管理环节,进口提单保管环节,余款担保抵押环节、进口项下的保证金收取环节、进口货物仓储环节等。在对这些环节强化风险控制时,企业要对每个关键控制点提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据此采用相应的内控措施,对业务流程中关键环节的经营风险进行重点控制,并将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以达到对其进行激励约束,促进会计内控作用的良好发挥。

(二)培养外贸企业管理者会计内控意识和营造会计内控文化

首先,外贸企业管理者要强化会计内控意识,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的形式不断加强。作为外贸企业的管理者,要抛弃经验主义和行政管理思想,向同行业中的大型和先进外贸企业学习会计内控的优秀实践经验,结合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寻求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内控机制和正确导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企业会计内控机制不断加强投入和研究,无论是人力、资金,还是内控机制的电脑软件等,都给予充分投入和倾斜,结合企业特点制订出适当的会计内部控制发展计划,使其适应企业的变化并为企业服务。

其次,外贸企业还应适当营造会计内控的企业文化。对此,外贸企业可以向员工宣传会计内控知识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培训,使会计内控意识深入员工内心深处。除培训学习之外,还可以适度展开关于会计内控的企业文化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强化和检验员工对会计内控的理解以及人为实施情况。同时,还可以建立与此相关的内部奖惩机制,以约束员工对会计内控执行清况。

(三)对外贸交易程序和过程要加强相关的会计内控

外贸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企业性质,具有交易环节多、交易过程长、程序烦琐的特点。因此,在外贸企业会计内控中,应适当加强对其业务活动的程序控制。比如,倘若外贸企业进行出口业务,应首先调查客户信用水平情况,并对签订合同、收购付款、报关出运,以及生产安排、租订船舱、办理相关保险方面涉及的各个责任部门和人员、工作程序和要求等的相互协调和衔接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审查企业内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是否按照该规定办事,将具体责任直接落实到个人。

除此之外,外贸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建立出口退税管理和出口外汇核销体制,并设立相关专职部门或人员,对其在出口退税管理和外汇核销的工作要求、内容、工作程序等进行明确。倘若出现逾期未退税或核销的情况,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及时报告并作出相关处理。此外,外贸企业还要制定防范骗取出口退税、骗汇、套汇、逃汇的相应措施。

Research on the accounting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PANG Jin-ling

(Ningbo Cuifeng trade limited company,Ningbo 315040,China)

第7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外贸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分析

外贸企业既经营出口业务,也从事进口业务。出口是指在国内购进商品销售到国外以换取外汇;进口是指用外汇从国外购进商品以供应国内需求。

一、外贸企业经营的特点

对外贸易是指国际范围的商品交换活动,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另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对外贸易的性质决定了外贸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在商品交换活动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2)在国际结算中需要同时使用本国货币和外币。

外贸企业的经营特点要求企业加强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以更好的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经营环境;加强对外币、折算汇率的管理和控制,使企业能及时收汇、结汇。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由于企业内部具有的内部控制操作程序和实施部门并不完善,内部控制面临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中小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外贸业务、管理财务环节等各主要控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在企业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多数中小外贸企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规模较小,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些操作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甚至是直接借用其他企业的经验,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中经常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没有一套真正符合本企业实际业务经营的控制流程和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部分中小外贸企业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不高,由于规模较小,或因为成立和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企业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公司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会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也较薄弱。

3.企业缺乏风险控制

外贸企业身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除了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外,还面临国际商务欺诈、出口收汇和国际贸易壁垒等主要风险。出口收汇风险是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面临的最普遍的一种风险。据统计,近几年国际贸易壁垒的80%来源于贸易技术壁垒,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都曾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损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5%。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贸易摩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日益突出。其原因除恶性竞争外,主要是因为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较弱和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不健全。

4.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

中小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没有一套有效、健全的考核奖惩机制。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绩效考核、检查不够认真,甚至只是搞形式、走过场,执行效果往往不理想,在没有有效控制和考核的情况下,再完善、健全的制度也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中小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等。对于中小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规模和业务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并可以借鉴其他大企业或先进企业的先进经验,但要结合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本企业更好的适应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其中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中小外贸企业尤为重要,故企业要规范凭证流转程序,加强内部牵制;其次要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另外,要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明确内部稽核组织形式、具体分工、职责、权限,规范核算程序。

2.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意识

中小外贸企业内部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管理人员应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使各层次企业人员能自觉地把内部控制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3.加强企业风险控制

外贸企业面临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加,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企业需要在加强各方面风险控制和管理,以增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首先,要控制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次,要控制信用风险。如与应收账款相关的内部控制主要由信用管理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完成,企业应制定各部门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制,做到各部门间各负其责,既独立又互相牵制,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再次,企业要强化外贸交易程序和过程的控制。此外,外贸企业应当建立适应本企业情况的出口收汇核销及出口退税管理体制,设立专职工作部门或专职人员明确其职权,明确相关部门在收汇核销、出口退税中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制定防范骗汇、逃汇、套汇、骗取出口退税的措施。

4.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考核

中小外贸企业应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方法,加强内部控制。其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即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其普遍的方法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部门管理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和集体讨论来改进建议,提出报告,交由管理者实施,从而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丑春景:浅议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

[2]郑兴铎:完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10)

[3]傅蓓:外贸企业的风险分析和防范[J].市场周刊,2007(4)

第8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己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竟争力低下。本文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关对策。首先,论文阐明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提供方式和特点,然后,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 (C rossB orderS 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 业 存 在(CommercialP 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 fP 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农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农业、工业带动转为主要由工业、服务业带动。按可比价计算,在1990年~2011年GDP增长的9.3%中,5.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1.0个百分点来自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进口总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增长20%200 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显示出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 易中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但是 ,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率仅占1%左右,这与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并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0.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性服务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并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 (2 )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3)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 4.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入世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过去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现在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开放格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已先后在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和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了国内市场。国外服务业的进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带来了国际通行做法与观念,为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实际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我国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其他方面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优化产业结构 (1)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服务业的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服务贸易的扩大,尤其是服务出口的扩大,基础在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并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服务出口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 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首先,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第三产业倾斜,并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其次,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发展服务业中的作用。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服务业门类多,层次高低悬殊,仅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由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一起上。 (2)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决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我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并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我们还应注意培养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诸如咨询、金融、技术专利和通讯等高层次服务行业。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的市场供给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应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上,最终落实于人力资本要素上的竞争。我们在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高等要素的投入,加速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促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2.调整政府职能 (1)灵活运用保护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透明度 目前,我国已有限制地开放了部分服务市场,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法规,使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场面。所以,为了促进服务贸易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对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尤其要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并加快各服务部门 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前,做好立法的准备,也是我们争取主动的一项措施。此外,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我们应进一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对有关各项服务的政策及有关规定予以公开,以便外国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也防止了有些国家以此为借口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3)完善服务贸易体制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于服务业,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 另外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选择的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都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的根本举措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现代服务贸易是以人力资本密 集型服务为制高点的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9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

进出口外部环境不佳,贸易便利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了2013年中国关务环境的变化上。对此,《中国海关》杂志特邀请有关专家就外贸形势变化对中国关务环境的影响,以及通关环境未来将如何改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A

外贸形势:2013年,新周期起步年

2012年外贸形势不好的程度更甚于2008年。2008年,仅是出口出现下滑苗头,进口还很强劲,而且当时的人民币还很“坚挺”。而去年则是进出口都一度出现下滑势头,表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都不佳;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很大,因此我和一些同行都认为此时才是寒冬。究其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启动了经济救助计划,国内需求强劲,反映在外贸上就是出口虽趋缓,但进口仍在增长。而此次外贸遇冷,一方面是欧美经济尚未复苏,外需不振;同时,国内经济也出现放慢势头,某些行业深度调整,如光伏、高铁等都会波及很多相关行业。因此,进出口双双面临压力,货物贸易进出口总体增速出现回落。

2013年的外贸形势会怎样?我和一些同行的感受是,要做好3—5年过冬的心理准备。不过,最坏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2013年外贸形势虽不会有太大起色,但估计也不会惨过2012年。

此问题不好判断。但是从经济发展曲线和周期而言,2008~2012年一个完整周期已经结束,2013年将是一个新周期的起步年,所以,进出口形势会呈上升趋势。

最近,商务部也了同样的观点。2013年,商务部预期中国外贸的增速和GDP的增速同步。由于2012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从国内环境来看,这些都是积极因素。但由于外需不足和贸易环境不佳的问题很难根本解决,所以总体上2013年的外贸形势仍然严峻。

B

报关行业:报关员需求仍然很大

南京作为二线口岸,对于外贸的寒意感受更深刻,我们的整体业务量在2012年下滑了约30%。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一线口岸会好一些。比如我了解到的上海口岸以及苏州工业园区的报关企业就未受到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业务就更多地集中到一线口岸,所以,像上海的一些报关企业业务会不降反升。

2013年对我们来说,在已经适应了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既要更好地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如此次海关推出的无纸化通关对报关企业来说就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迫使我们报关企业更多地要向整体供应链发展。

尽管2012年外贸形势不佳,但2013年报关员市场需求走向与经济调整周期相同,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实际参加报关员考试的考生将达到13.5万~15万。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西部开发需要报关员。自报关员资格考试举办以来,西部考生远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数,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随着中央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转移,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成果已经显现出来。例如西安保税物流中心、重庆保税港区、成都保税港区、兰州保税物流园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建立,区域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与专业报关员匮乏的矛盾已凸显出来。

二是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梯度西移需要经验型报关员。2009年开始的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梯度西移,仅仅移过去了设备和主要管理人员,有经验的报关员仍然留在原地,使得这些企业所必需的报关员出现了断代。

三是现代化海关管理需要具有高学历的报关员。随着海关现代化管理的发展,特别是已经开始推广的无纸化通关模式,海关事务需要大批的既遵纪守法,又能够与时俱进的知识型报关人才。他们应当具有一定水平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税务知识,商品知识,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知识和计算机系统操作等知识。但是,由于2008年以前,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的考生的学历门槛很低,仅仅是高中以上文化即可,并且2008年以前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占目前报关员总数的很大比例,因此,需要更新知识或者更换人员。

四是企业人员流动大,需要及时补充报关员。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中的关务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其更迭周期不断缩短。因此需要经常性地补充关务人员。

此外,自然年龄淘汰需要补充报关员。自1987年中国海关对报关人员实施资格审查制度以来,已经有26年。其中早期的报关员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因此需要不断进行补充,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C

通关环境:更加倾向于守法便利

最近十几年,中国海关不断地在改进监管模式,从最初单证、货物的监管到现在的风险、企业的监管,我们认为这种转变更科学、更符合全球贸易便利化的趋势。现在海关正在做无纸化通关试点,我们在感受到它便利的同时,也感觉到它对通关企业的通关速度和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报关企业也在逐渐适应这种转变。如我们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研发了一套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在贸易合规的情形下做到更规范地适应海关的诚信化管理。

在通关环境的改变上,我们期望一旦出现新的贸易形态,海关能及时推出相适应的新政策,能够和企业及时沟通,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些新的贸易形态。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海关在推行通关作业无纸化、商品预归类、预估价、海关政务公开、促进外贸发展等方面的措施以及在解决执法统一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人留下值得称道的深刻印象。

2012年8月1日在中国海关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值得记载的日子,企业翘首以盼的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在这一天正式进入试行阶段。新制度取消了原有的纸质单证人工流转,企业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24小时向海关报送报关单电子数据。其中的低风险货物由系统审核后直接放行,其通关时间由以往的4小时左右一下子缩短到10分钟。一项好制度只有通过实施才能真正获得好的效果,通关作业无纸化同样如此。决定其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制度的覆盖范围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化;系统审核直接放行比例不断提高;和各地方海关原有贸易便利化制度(譬如深圳海关的集中申报制度)之间的无缝衔接;和企业以及第三方(报关)的系统衔接。

2013年,对于中国通关环境的期望除了贸易更加便利化,即简单快速的口岸通关作业制度、查验比例的适度减少以及海关办理通关业务作息时间的进一步延伸等外,还期望相关政务更加透明以及企业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来。2012年,中国海关在这些方面又有很大的进步,如12360海关热线的开通、海关总署在线访谈以及各种关务论坛、政策法规宣讲等都大大提升了海关的透明度,减少了因商界对海关的隔阂和信息不畅形成的误解,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海关自身的执法效率。期望未来能将目前尚存在的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有直接关联的相关执行文件及时予以公开,更加期待海关在业务制度设计过程中能够邀请企业适度参与,给企业提供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每年的关税税额是由关税水平以及进口货物的数量、品种决定的。中国加入WTO后,尽管进口货物总额继续扩大,但考虑到关税水平不断下降以及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而出现进口额波动的实际,期望政府制定年度关税税额收入计划时考虑引入一个适当的弹性幅度。

2012年,海关总署先后下达了有关预审价以及预归类的框架性制度,2013年期待这两项制度能够尽快地全面实施;希望经过海关核准提供预归类服务的第三方出具的预归类建议的区域适用范围能够扩大至全境;企业根据此类归类建议书所作的申报如果和海关最终归类决定不一致,希望可以通过磋商方式逐步改变单纯按申报不符条款追究进出口企业责任的做法。

在商品归类中,同一HS项下往往包含很多不同规格、不同型号、不同品质、不同产地、不同贸易条件的商品,相互间也会出现很大价格差异,因此,按照国际通行的估价准则,希望监管部门考虑接受按实际成交价估计,而不是单纯直接引用系统提供的商品价格参数进行估价征税。

最后就是期望加工贸易管理制度再创新。在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加工贸易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但加工贸易依然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一大基石。海关的加工贸易管理制度建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产品类型和范围、企业的性质和类别、还是海关信息系统发展,特别是风险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得海关对加工贸易管理的总体环境和最初起步阶段已是天壤之别。在我看来,海关加贸制度已经到了需要考虑重新进行“顶层设计”的阶段。个人认为较好的方式是建立一套以管住保税货物内销为核心,以企业EPtP系统和海关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信誉核销制度。

2013年中国通关环境需要哪些改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十的“为民、务实、廉政”精神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海关的工作。海关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服务纳税人,在不放松海关监管的前提下,努力将为纳税人的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如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加强咨询服务;尽力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遇到的紧急、疑难问题;在服务窗口切实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直属海关“归类办”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认真解决对进出口商品归类认知问题,尽量减少、避免不同海关、同一海关的不同部门对进出口商品归类不同的现象发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