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精选(九篇)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第1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记得我在2005年8月16日时,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韶关建国路的珠江琴行参加钢琴考级.我来到了艺术考级中心的大门口,看到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考生和家长,老师,有的考生胸有成竹地等待参加考级;有的考生则愁眉苦脸的,可能是刚才演奏时水平没有发挥好吧;还有的考生在考场门口走来走去,也许是在考前自我稳定一下情绪吧,看 到这么多的考生,我的心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真怕轮到我演奏考试时,弹不好钢琴曲子,过不考级关,这让我怎么在老师,父母面前交差呀!我心烦意乱地坐在凳子上  ,焦急地等待着轮到我参加钢琴考级.妈妈见我如此紧张,她摸了摸我的头,鼓励我说"思思,别紧张,一定要相信自己呀!看,你平时练习弹钢琴曲子多好呀!没问题的,要相信自己能行!"妈妈的一番话,好像让我吃了定心丸,我原来紧张的心情慢慢地放松了.

"罗琳思!"呀,负责考级的老师开始大声地叫我的名字了,终于轮到我参加钢琴考级了!

我原来镇定的心有开始"砰,砰"地跳了起来,全身的肌肉紧张得收缩了起来,毕竟,这可是我第一次参加钢琴考级呀!这时,妈妈,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小声但却语气坚定地对我说:"没有什么的,只是弹弹曲子,相信自己!"我点了点头,就径直走进了考场!

第2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正从香甜的梦乡中醒来。我迷迷糊糊的揉了揉眼睛,顺便再打一个大大的哈欠,又看了看手机。但是,一看到手机上的时间我就崩溃了:7点30分!我赶紧下床,急匆匆的收拾好,心里埋怨道:怎么没有人叫我起床啊?我早饭也顾不上细细品尝,拿起就走。最后把公交卡随手放进兜里,穿好鞋,就跑出了门外。

跑出了楼道走廊,就看见林阿姨在那里维护着小区的卫生,每天早晨林阿姨都要来走廊外扫地。林阿姨看到我,亲切地问:“黄茜莼,你怎么还没去上学啊?都7点30多了。”我赶紧回答:“还不是因为今天我睡过头了。”林阿姨笑了笑,说:“那你赶紧走吧,别迟到了。”“嗯。”于是我告别了林阿姨,继续往前跑去。就在这时,我兜里的公交卡掉了下来,我却浑然不知,仍然往前跑。林阿姨这时发现了我的公交卡,但我已经跑远了。

终于,我跑上了公交车。当我正要拿出公交卡时,公交卡却不见踪影。我急得满头大汗,这时,我看见林阿姨正气喘吁吁的跑过来,说:“黄茜莼,这,这是你的公交卡,掉在,地上了。”说完上了车把公交卡放在了我的手上。我十分感动,说不出话来,硬挤出“谢谢”两个字。林阿姨依然笑着看我,摸了摸我的脑袋,说:“小糊涂蛋,快走吧。”说完下了车。我点了点头。公交车开走了,留下了林阿姨向我挥手的影子。

第3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37-02

一、首因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初次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可靠。如某些青年往往凭第一次见面时,对对方是否有好感,作为能否进一步深交下去的标准。印象好的就交往,印象不好的就不屑交往,导致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当中。但首因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它决定交往是否延续,并影响今后的交往质量和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力求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的作用较大,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的作用则较为明显。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如某人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错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平时两人关系很好的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就闹矛盾,甚至反目为仇,根本不考虑平时两人的深厚友谊。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晕轮效应

我们第一次与一个年轻人交往,如果他长得眉清目秀,衣冠整洁,举止彬彬有礼,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一个好印象,并给予他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他有教养,有才能,工作一定不错,并可能预言他前程似锦。相反,如果这个年轻人衣帽不整,讲话吞吞吐吐,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还会给予他消权否定的评价,认为他知识浅薄,缺乏才干,甚至认为他是一个不可信赖的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这就是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晕轮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因此,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纠正的方法只能告诫自己不要以偏概全,凭一时主观印象行事。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法国人是浪漫的,英国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温柔的、细心的;男性是理性的、豪爽的、粗心的等,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第4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关键词:偏见;认知;内群体偏好;外群体同质效应;刻板印象

偏见是对特定团体的人所持有的敌意或负面的态度。换句话说,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产生偏见的话,就会倾向于用负面的方式来评价其成员,仅仅就因为这些人从属于这个群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偏见的产生与持续呢?对于这个问题,西方学者已分别主要从人格、群际行为和社会学习等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如,权威主义人格理论认为偏见和歧视是个体的一种疾病或心理机能失常的症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格结构――权威主义人格的产物;现实利益冲突理论认为,群际冲突、偏见和歧视产生的原因是各群体对现实资源的争夺;而社会学习观则认为偏见是习得的,是通过直接或者替代经验获得的。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关于社会思维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我们意识到,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条件作用以及因为这些条件作用能让人们发泄敌意,还因为它们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换句话说,偏见是我们处理和整合信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产物。我们倾向于将信息分类组合,形成一些构架并用它们来解释新的信息,依赖潜在的不准确的判断法则,以及依赖往往有误的记忆过程――社会认知①的所有这些层面都能导致我们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并且用于歧视。因此,许多偏见,与其说源于内心深处的怨恨,还不如说产生于心理活动机制。在这一全新视角的指导下,本文将结合前人偏见研究的成果和社会认知的知识,进一步探讨导致偏见产生和持续的认知来源和过程,希望能为消减甚至消除偏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社会分类

偏见的第一步是社会分类――以某些特征将某些人归为一个团体,再以不同的特征将其他人归为一个团体。这种分类构成了人类社会认知的主题。也就是说,人们通常把社会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我们和他们。人们看待别人的时候要么把他们看成是属于本群体(内群体)的,要么就把他们归属于其他的群体(外群体)。正如生物学家借助外部特征划分动物与植物来了解自然界那样,人们通过社会分类来组织世界、了解世界。这种分类基于很多方面的差别,包括种族、性别、国籍、年龄等。

二、社会认同、内群体偏好

究竟社会分类是怎么导致偏见的呢?Tajfel和他的同事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参考价值的答案。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寻求特定社会群体的认同来提高其自尊水平。然而自尊的增加只有在个体认为自己所认同的团体比其他团体优秀的时候才会发生。在Tajfel和他的同事创造的“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实验中,被试被任意地划分为两个群体,被试之间不进行面对面的社会互动。然后要求被试在匿名的一名内群体成员和一名外群体成员之间分配分数,这些分数代表小数额的钱。结果显示,被试表现出对那些无意义分类下同属一组的人十分友好和亲近,认为他们更有可能具有较好的人格特征,而且会比外群体的成员表现得更好。更惊人的是,被试会分配较多的分数给内群体成员,并且是以敌意、残酷的方式对待外群体成员。

三、外群体同质效应

除了内群体偏好之外,社会分类的另一个结果是外群体同质性的认知。内群体成员倾向于过高估计外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同质性),并且认为他们的同质性比内群体成员的同质性要高。这被称之为外群体同质效应。比如,欧洲以外的很多人将瑞士人看成相当同质的人。但对瑞士人来说,瑞士人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讲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群体。

如何解释这种效应呢?当前普遍认可的一个解释是:我们和本群体内的成员之间会有大量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可以看到群体内很大程度的个体差异。相反,我们通常和其他群体的成员接触的经验不多,因此也就很少看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无论如何,那种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具有更高同质性的认识倾向,在负面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对某些社会群体怀有强烈偏见的人常常会发表这样的言论:“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他们其实都是一样的。”

四、刻板印象②

从认知的层面来讲,对内群体的偏好和外群体同质性的认知可以进一步导致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加深先前已有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比如从长辈或大众媒体处习得)。所谓刻板印象,指的是对特定的社会群体里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质或特征的信念。换句话说,刻板印象是对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的概括,将相同特征应用在群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无视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差异。比如,你可能认为英国人保守古板,法国人潇洒浪漫,会计师吹毛求疵。

刻板印象作为偏见得以产生和持续的认知来源,主要基于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框架,它对我们进行社会信息加工具有强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工与已经激活的刻板印象相关的信息比不相关的信息要快得多,记忆也会更深刻。类似地,刻板印象的存在也让人更为注意一些特殊的信息类型――通常就是形成刻板印象的信息。假设你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是“犹太人是拜金主义者”,那么在你平时与犹太人的交往中,你可能会更多地关注犹太人的物质主义的行为,而不是非物质主义的行为。你的刻板印象会引导你对新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能看到你所期望看到的,如此一来在你心中再次肯定你的刻板印象是正确的。当进入我们意识的信息和刻板印象不一致时,个体也许会不知不觉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积极地驳斥和改变,让这些信息好像和刻板印象相一致。

五、错觉相关

我们的认知处理还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导致刻板印象或偏见的产生和延续,那就是错觉相关。所谓错觉相关指的是将实际上不相关的事视为相关或者互有关联的倾向,而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在于刺激的独特性,如独特的人或事。根据这个观点,独特的人或事很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就会比一般的人或事得到更多的编码加工,也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记忆里。当我们过后要对有关群体作出评价时,那些特殊的人或事很容易便会进入我们的脑海里,而且会让我们过分强调它们的重要性。简单说,当人物或事件显得独特或罕见时,特定目标人物和他(她)的行为的错觉相关就特别容易产生,然后这个错觉相关被应用到目标群体的所有成员身上。假设你认识的犹太人不多,因此对你而言,犹太人是独特的民族。假设你遇到的第一个犹太人是个银行家,而你所遇到的第二个犹太人是个经济学家,那么犹太人和金钱之间的错觉相关就产生了。其结果是,你有可能建立起“犹太人都是拜金主义者”的刻板印象,甚至认为犹太人都带着铜臭味而令人讨厌。

当然,错觉相关也会以被动的方式产生。我们不一定要对特定群体成员有亲身的经验,大众媒体在描述弱势群体或其他刻板印象群体的时候,也会制造错觉相关。比如,当媒体报道有关美国黑人犯罪的事件时,美国白人就很可能在美国黑人和犯罪之间建立错误相关。对于美国白人而言,美国黑人是一个弱势种族群体(他们占人口总数的12%),因而具有较高的特殊性;而很多犯罪行为也很特殊,因此美国白人就可能会过高地估计美国黑人的犯罪率,进而对美国黑人产生偏见甚至歧视。而如果美国白人之前已经有关于美国黑人的负面刻板印象,那么此时这项错误相关似乎就更加正确了。其结果是,将来美国白人更不大可能会去注意美国黑人的合法或亲社会行为,同时也比较不会注意美国黑人以外的群体成员的暴力或犯罪行为。通过增强错觉相关,美国白人在心中再次肯定他们的刻板印象是正确的。他们对美国黑人的刻板印象或偏见因此得以保持。正所谓“心想事成”。

综上所述,本文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偏见的来源和形成过程。首先,社会分类导致了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同质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偏爱内群体,而以负面情绪对待外群体,并倾向于认为外群体的成员比内群体成员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这些导致或加深了人们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一种认为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特征的认知模式,进而导致偏见的产生。此外,错觉相关亦能导致刻板印象和偏见的产生。由于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框架,因此那些对某一群体怀有偏见的人,就倾向于采用有别于对待其他群体的信息加工方式来对待这个特定群体的成员。比如,比起那些和偏见无关的信息,人们更多关注那些和偏见有关的信息,对此的加工也会特别留心。同样地,那些和个体的偏见观点相一致的信息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由此,偏见得以持续存在并不断得到强化。希望本文关于偏见的认知来源和过程的分析能为我们从认知干预的角度消减甚至消除偏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不可否认,偏见的产生和持续还可能来源于其他因素,因此我们还需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索与思考,进而不断丰富我们反偏见的技巧。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参考文献:

[1]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85.

[2]Adorno T.W.,E.Frenkel-Brunswik,D.J. Levinson,R.W.Sanford.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 & Row,1950.

[3]Sherif M.Group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Their Social Psych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

[4]David G.Myers(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3-68.

注释:

第5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关键词:大妈讹老外 网友 道德审判 刻板印象 文化传播

以去年发生的“大妈讹老外”事件为例,当时的摄影记者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就认为大妈诬陷扶她的老外,并把照片传到论坛上。之后,部分媒体和公众对大妈展开了一连串的批评,纷纷认为又是一次彭宇案的出现。而事件真相在当天下午澄清,是老外撞了大妈,并出言不逊。之后,网络上又掀起了对老外的口诛笔伐。

这起事件中,最初,我们仅凭借照片就认定的真相契合了李普曼的阐述:“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事实。”

长期以来,跌倒的中国老人就被各种负面报道贴上了标签。从新闻者到受众都形成了一个定型的“好人无好报”情节,它的定型反角便是“老太”或“大妈”。虽然,此次事件中的女士年龄根本称不上“大妈”,却符合了人们道德审判中不怀好意的年长者的标准。而另一方则是“年轻小伙”加“外国友人”的双重身份,思维定式或让这位摄影记者本能的相信冲突中的年轻人大多善良而无辜,而外国友人更是“高素质”的代表。

我们的网友们则自诩是道德和正义的维护者。从彭宇案开始,善良的年轻人似乎总是成为“讹诈案”的受害人。因此,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网民认为他们这个群体就是处在利益反被侵害的位置,对那些“恩将仇报”的老人习惯性地充满了愤慨。从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到个人经验,网民们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了但凡出现讹诈案,老人一定是在说谎。所以,真相没有揭露之前,网民们认为,照片里面所看到的事实就是大妈又讹人了,讹的还是善良的老外,真是丢了中华民族的脸面。

由上面论述可以看出,李普曼表述的“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事实”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偏见或者说刻板印象。

社会学认为刻板印象是由我们的文化影响中关于类型的理想模式导致的,是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和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这种看法来自同一类型的人中的某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可能有经验根据,也有可能根本就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并没有经验的根据。而且常常伴随着主流阶层对非主流阶层的否定和负面评价。

以大妈为代表的摔倒的老年人就是在类别思维的引导下被归类的人群。长期以来媒体对类似事件的过度报道和解读,使得大妈的负面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习惯性的看法就是他们好坏不分,恩将仇报。我认为各类大众传播媒体需要对它们的从业人员和受众的思维定式负一定的责任。从大众传播的术语上来看,一方面,编码者的无意识投射,不自觉地将他们过去的经历、猜想和偏见投射到他们的知觉上。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语言误用中的认同不当(又称过度概括或者类别思维),在“老人――讹人”之间划等号。

第6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王诗烁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当时想救那些小海龟,但是,小海龟接到了错误的信息,全都出来了,使数十只食肉鸟吃到了海龟。使我明白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回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宁止悠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很有趣。作者小时候对父亲的表充满好奇。有一天,父亲把表给他看了一下,父亲说这里有一个小蝎子,作者信以为真,形象地描写了表里的生物。

——宁止悠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我一开始没有想到格罗培斯会用卖葡萄的老奶奶的方法去设计路径并成最佳设计。告诉我要以人为本,给人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汪雅婷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很有意思,我没有想到格罗培斯能受到葡萄园主的启发,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和选择的机会。

——王超民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没有想到建筑大师竟然是从一位卖葡萄的人那儿得到灵感。这篇课文教会了我要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要以人为本。

——董文君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给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世界著名建筑根据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指引下受到启发最后被评为最佳设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范宇辰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作者和七个同伴及一位向导来回气喘吁吁地奔跑时,让我看到了凡做事不能自作聪明,要按自然规律,否则就会想作者那样后悔莫及。

——徐艺宁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很好,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当向导和那七个同伴出于好心的去帮助那些绿龟,但却使数十只绿龟被那些食肉鸟大饱口福。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班浩宁

《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怀特森老师编造了一个动物,让我们都以为是真。后来老师考了一个卷纸,大家都是不合格,大都生气,老师解释到。表达了要学会“新怀疑主义”。要融合社会的学习办法。

——田硕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能生动形象写出了表里的生物,作者想看表,可是父亲不让看,这能看出作者小时候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然后父亲给作者看了一眼表,作者就知道表里有个小蝎子。

——朱子俊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使我感悟了许多在日常生活所不知道的知识。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读者,不要违反自然之道。生命是大自然的,没有什么东西是谁的。从这篇我懂得了不要违反自然之道,也不能自作聪明,要敬重身边所有的生物和动物。

——勾瑷瀛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不仅之道了海龟的特性,还之道了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能自作聪明,自作聪明只能发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杜其融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怎么也想不到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是这么重要。我一定要学会以人为本。

——高卉彤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的好心,转变成龟群的灾难,让我们明白,如果不按自然之道办事,反而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马晨阳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很生动。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路径的设计大伤脑筋。作者看见一位老太太每次都最先卖完。我懂得了要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郑以恒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使我印象深刻,课文里的向导和其它同伴以为把海龟引向大海是件好事,但是却使数十只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学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不要自以为是,要按自然规律做事。

——周新星

读《表里的生物》一文,我之道了这是作者小时侯的故事,作者写的十分生趣自然。作者想要去看表,而父亲又不让他去看,他十分痛苦。有好东西,又不能去碰。可是过了几天父亲却主动让他看,并相信了父亲表里有一个小蝎子,说明作者小时候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是个天真的小孩子。

《最佳路径》一文,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居然会被小小的道路难倒,这让我十分纳闷。后来格罗培斯从一位葡萄园的园主那里学到了一种给人以自由的方法。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一定要以人为本,并且也告诉了我每个人都可以当自己的老师。

——刘昊辰

《自然之道》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我不知道大家让向导去救那只小海龟时向导为什么那样不情愿,后来从他们放走了第一只小龟,之后却使数十只小海龟葬送了生命,我学到了做人不能自作聪明。

——苏宏宇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很深。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居然从卖葡萄的老太太中受到了启发,设计出世界最佳设计的故事。使我明白了要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毕茜眉

学习了《自然之道》,我明白了生命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不能刻意的阻止,杀生,这样会使大自然失去平衡。从从我知道了不能自作聪明,这样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赵建羽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给我的感触最深,它让我明白了要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丁卓航

《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写的很生动,形象,具体。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树的松脂比作泪珠。从这篇课文中我知道了琥珀的形成时间,并知道了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任姝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深受启发,刚开始,我也和作者一样焦急,真想亲手把那只嘲鹰赶走,但读到后面,我才明白了:原来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我这才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

——高浩镤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里的主人公格罗培斯为迪斯尼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最后他在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受到启发,完成了路径设计。使我明白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成功。

——曲斯宁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给了我启发。文中,作者和七个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把一只海龟引入大海,而连累了数十只幼龟遭到食肉鸟的攻击,因此后悔不已。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顺其自然,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王子君

在本单元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文是《自然之道》。起初,当向导对第一只小幼龟受到伤害视而不见,我也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气愤。可最后, 救了一只小幼龟,却给整个幼龟群带来了灾难。大家想救小海龟的心情和后来懊悔的心情我都能理解。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自作聪明只会事与愿违。

——王一鸣

《最佳路径》这一课让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格罗培斯竟然是从一位葡萄园的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中受到启发,来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从而我知道了要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陈思言

《最佳路径》给我留的印象最深刻。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根据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深受启发并让工作人员撒上草种,提前开放。然后按照游客们走出的路铺上地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给人以自由与选择的权利。

——吴若菡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本来是出于好心救下一只幼龟,却让数十只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做事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于江源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让向导去救一只幼龟,但这只幼龟是龟群的“侦察兵”,许多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无遮无拦。我明白了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自作聪明只会事与愿违。——李佳慧

《一个这样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 怀特森 老师利用自己想的动物,教会了我们探索,学会了怀疑。

《最佳路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课 文的老 太太,我学会要从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要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崔冬辰

学习了这单元课文,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作者通过记叙以前自己的经历来告诉人们什么是“自然之道”。我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不要自作聪明,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第7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关键词:版画;时代性;民族性;创新

世界上的任何艺术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面对如此丰富的世界美术遗产,面对如此多样风格流派,面对无数艺术创作的思想主张,我们需要总结版画艺术在我国经历的风风雨雨,并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总结和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创造性地走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版画艺术创作之路.

版画的产生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文明古国,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省安阳县出土了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的大量甲骨文,这种利用锐利器物雕刻在龟板和各种兽骨上的甲骨文字及象形文字,在记载了宗教巫术、占卜仪式及重大史事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最早的图形及雕刻的痕迹。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史记文书,同时,又是雕刻版画的雏形。

几千年来,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变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从记录于甲骨的殷商文字,镌刻青铜器上金文到汉画像石刻,以及秦代象形印章和唐明的雕版印刷术,经历数千年的演变,这种演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版画出现的初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宣传和民间书籍插图,木刻佛画是当时的主要作品,佛画将宗教的轮回因果迷信思想加以形象的表达,并将佛与菩萨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接近化达到普及民众的目的,这一时期,以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为代表作。到宋元时代,封建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印刷术的发明,此时的版画已经摆脱了对宗教的依赖,逐渐取材于民间文学中,形成民间木刻与宗教画并存势态,其内容丰富,风格的独创,对中国传统版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辽代甚至出现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社会的相对安定,工业迅速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大量书籍需求,直接影响了木刻雕版印刷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镌刻质朴风格见长的建安派,以戏曲小说为主的金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的武陵派,还有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多个派系并存争鸣,使得版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形式上也更加富于创新精神,手法上突破了单线刻法,出现了黑白对比的应用,创作了民族风格的版画特征,版画到了清代进入了普遍发展时期,清代的木刻版画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作品中闪耀着大众的思想与智慧,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传统风采,充分反映着人民的愿望,表达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并与群众生活和实用装饰相衬托,受到人民群众喜爱。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套色漏印和铜版刻。独特的木味与刀味使其在中国艺术文化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地位与价值。

从中国传统版画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版画艺术兴衰决定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决定着版画创作思想与题材范围的选择,也是版画艺术作品的形式变化与技术进化的推动力。

回顾版画的历史,目的是印证版画与时代的关系。版画的每一次演变,其内容与形式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正如新兴木刻运动的产生,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我们认识传统的意义在于继承,新的历史时期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与升华的契机,语言的境界更为开阔、具象与写实风格的表达不再唯我独尊,对传统的造型观的改革使版画语言的表现力更趋丰富,对内心意象世界的探索与自身外部生存空间的认识加强了创作语言的穿透力。各种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介入,则使创作观念的学术性与哲理性更为严谨,这一切使版画创作随时代变化更加拓展深化了。新的审美与视觉经历,体现了版画从自在向自觉的过度,历史的几度沉浮变幻又将自觉的版画向自省的版画推去。

第8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我 的 童 年

四(2)班 杨愈

我的童年很快乐,我结实了不少的伙伴。有同学.邻居.还有亲友 等……。最让我留下深刻印的人名字叫:杨健辉。一个圆圆的脸,一双和宝石一样亮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有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她是一个很可爱的的一个小姑娘。很懂事也很乖巧,老师同学都说她懂事也很乖巧还说都要向她看齐。而且她为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呢?那还要从我来的那年说起,记得有一次:我的笔坏了我不敢跟姨妈说,杨健辉知道了就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一只笔给我。还有一次: 我是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不敢问姨妈只能问杨健辉,杨健辉说:‘‘你先思考一下如果实在不会在问我我说:“哦。我左思考右思考还是不会,我去问杨健辉她很仔细的教我认认真真的学一会儿就会了。从这两件细小细小的小事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以后我要多向她学习,学习她乐于帮助人,这就是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2007年10月19日

第9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范文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过去,许多愉快的回忆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这里蕴藏着我们多少儿时的天真和可爱,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件事 ……

那是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的一天,我拿着成绩报告册,心里久久地回荡着张老师对我说的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你认真地去对待语文,就能学好语文,相信你在下个学期能有更加好的表现!”那时的我对语文很反感,一点儿都不想学语文,相反,很喜欢数学。张老师的话感动了我,我决心好好学习语文。到了五年级上学期,我在张老师的帮助下语文学的越来越好。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它也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认真对待一件事情,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想,我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会继续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并将这种状态用在各科的学习中。

在此,我想对张老师说:“谢谢您的教导与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