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4篇)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4篇)

第一篇:甘肃循环经济发展选择策略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甘肃经济发展,保护农村金融生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甘肃省未来应把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要不断探索,积极寻求出路,着力提升甘肃省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战略选择;循环经济产业链

1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背景

1.1循环经济是促进甘肃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和实施,使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但由于西部地区土地相对贫瘠、劳动力素质较低、资金供需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地区的差距更大。甘肃省丘陵地带较多且地形地貌较复杂,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较脆弱,多民族聚居现象较普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必须引入一种比较经济、相对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循环”,而更重要的在于“经济”。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2循环经济是保护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使甘肃省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农药化肥污染、土壤沙化及水资源污染、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摒弃这种破坏环境的粗放式开采利用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在这个大背景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摒弃高能耗、资源型、高排放的旧“两高一资”的发展模式,转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模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甘肃的“两型社会”。

2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2007年,甘肃省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自此开始,甘肃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试点阶段,最初每年投入1.1亿元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早期的思路是选择各地区的主要工业城市、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和在甘肃省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开始进行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循环企业内部小循环、经济园区内部中循环和试点区域内大循环的格局。通过三大循环格局的构建,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型农业建设,资源再利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战略新兴产业。试点工作的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甘肃省以点带面,全面、稳步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信心与决心。2009年,甘肃省政府编制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此《规划》也就成为了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此规划中强调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构建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发展甘肃省循环经济产业。就目前来看,总体规划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一是较好的完成了《规划》确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据数据统计,6年来甘肃省无论是在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还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17项主要指标上均已达到年度发展目标,部分指标已经超过年度要求。全省各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为甘肃省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部分试点工作成绩突出,处于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甘肃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尽可能做到资源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努力实现工业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效应的“七大特色模式”。这七大模式是天水高新农业模式、金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白银有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张掖农业模式、定西节水型工农业复合模式、窑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兰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这“七大模式”涵盖了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次,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明显的示范作用。示范试点工作有效开展,不仅拉动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循环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未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宝贵经验。三是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得到突破,产业化水平提升。典型的科技研发项目有:(1)白银公司的铜冶炼渣综合利用技术,此项技术能使废渣中的金、银、铜等各元素得到全部回收,废渣尾砂还能重复利用,主要用于矿山回填或者用于水泥生产,实现了废渣的综合利用;(2)金川公司新型选矿工艺的研发,可以将选矿的回收率提高到96%,此项技术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酒钢集团的高炉铬渣解毒处理技术的研发,能够做到铬渣100%的无害化处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

3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3.1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向东毗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北边与内蒙及蒙古国交界,西边与新疆相邻,东北连接宁夏回族自治州。驰名中外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甘肃全境。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甘肃成为了我国西北地区与中部、东部地区相互连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了贯通东亚与亚洲中部、西亚与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通道。甘肃省省会兰州市自古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的交通及通讯枢纽,全国重要的几条铁路干线(陇海线、包兰线、兰渝铁路、兰新线、兰青线)均在兰州交汇,使其成为了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的中心,也是我国西北商业贸易中心。甘肃省能源较丰富,种类较多,除了传统的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经过多年发展,甘肃已经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冶炼、机械电子制造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

3.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甘肃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从4119.46亿元增加到6800亿元左右,连续跨越两个亿元大关。自2010年起,甘肃省每年在循环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平均达到600亿元以上,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近40%。据初步核算,2015年甘肃GDP增速为8.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954.54亿元、2494.77亿元、3341.01亿元,增速分别为5.4%、7.4%、9.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0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7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0%。作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1%。

3.3政府的政策支持

2012年6月1日颁布的《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简称《促进条例》)自之日起开始实施。该《条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制定的。《促进条例》以甘肃省实际情况为依据,是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化建设迈出的一大步。《促进条例》从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在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方面,确定了对工业项目实施重点能好监管制度,构建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淘汰机制,建立淘汰名录管理制度,推进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矿产等资源综合利用;在循环型农业方面,《促进条例》明确了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回收及综合利用方法等内容;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激励措施方面,加大力度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带动其产业转型。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甘肃省在《促进条例》的框架下,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保障体系,贯彻落实财政、金融、税收、政府采购、价格机制等全方位循环经济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构建并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标准,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借以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4甘肃省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发展按照不同方面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

(1)按照经济活动涉及规模不同,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废弃物和原料之间的循环。中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循环,将一个企业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气物等供其他企业再利用,最终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大循环是指涉及整个社会经济领域,最终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2)按照循环经济设施层面,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园区经济模式、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社会循环经济模式。

(3)按照产业结构层面,可以将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和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首先,根据甘肃省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现状选择其具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处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发展小循环经济模式,即关注企业内部废弃物原料循环利用率。甘肃省长期以来的产业结构特性突出表现为重工业化以及资源过度依赖性,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煤电开发、有色金属开采、建材生产等资源开采利用和原材料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这些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比较大,提高这些产业内部生产循环利用效率对于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其次,工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联较松散,尤其是纵向关联。在工业领域并未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上下游企业生产综合体,并且各产业之间的分布也呈现出“孤岛型”特征,多以单兵作战为主,尤其是有些产业缺少能够为之构建循环经济生产体系的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链补企业,许多企业均处于整个生产链的最底端,不具备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的能力,产业链条未拉伸,生产的产品种类及结构较为单一,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发展中循环即发展企业之间原料和废弃物之间的循环对进一步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更大空间。最后,甘肃省经济主要是依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发展,因此,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服务业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

总结以上,适合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1)发展工业循环模式,政府引导工业企业内部积极发展小循环,政府在外部积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具体措施包括给能源利用率较高工业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另外,集聚一些企业产生废弃物能被另些企业原料利用的相关企业,形成生态工业园区。

(2)发展服务业循环模式,涉及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在这些行业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最大产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带动住宿和餐饮业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地区内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具体体现在对餐饮住宿方面循环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高新才.全力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J].社会纵横,2013(01).

[2]马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3]马翠玲.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05).

[4]王海飞.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2).

[5]刘鑫,吴文瀚,蔡圃,蒋梦婷,王博.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2(06).

[6]胡彪,张丽琴,康在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产业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3(02).

[7]张美玲.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选择与产业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4).

[8]陈俊,张宏伟.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5(01).

作者:史安玲 单位: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

第二篇:栾川林下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论述了河南省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现状、趋势,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指导山区发展林下经济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河南栾川

栾川县位于东经111毅11忆~112毅1忆,北纬33毅39忆~34毅11忆,总面积24.78万hm2,辖12个镇2个乡1个管委会213个行政村(居委会)1963个村民组,总人口35.1万人。全县山多地少,耕地面积10667hm2,人均耕地0.0393hm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飞播造林面积、人工造林面积分别为206667、7000、67333hm2,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为889万m3、82.4%,有“中原肺叶”之称。栾川特产资源丰富,有中药材1400余种,年产量5000t以上,医药专家称之为“豫西天然药库”,有“一步三棵药”之美誉;木耳、香菇、猴头、鹿茸等100余种土特产享誉全国[1-4]。10667hm2耕地面积和206667hm2林地的县情,使得该县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格外重视,制定了“旅游强县,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并坚持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林产品采集利用“四业并举”的方针,目前已经探索出了“林间种、林下养、林中游”的立体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得保护、经济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多赢之路,林下经济呈现出了多渠道增收、齐头并进的局面,林业产业实现了大幅度跨越。

1林下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1.1概念

林下经济是一种复合经营模式,利用林荫下的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随着山区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生态建设、公益林建设等环境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及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林下闲置的土地和空间不断加大,山区林农依托林地增收的空间也进一步加大,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

1.2意义

积极探索和推广农林牧相结合的林下种植、养殖,可增加林农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带动林业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可加速森林新陈代谢,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进而有效提高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全面深化林改、巩固林改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

2发展现状

2.1利用林地优势,发展林间种植

林间种植包括林果、林药、林菌、林茶、林菜间作等,根据海拔、土壤、林龄、密度等立地条件来科学确定。栾川县以板栗、核桃、柿子、山萸肉等为主的经济林总面积已逾2万hm2;以连翘、党参、五味子、猪苓、茯苓、天麻、丹参等中药材为主的林药间作达8666.67hm2;以富硒木耳、富硒香菇、褐菇、鸡腿菇、蛹虫草、猴头、药用菌等为主的林菌间作达200万穴、800万袋(瓶、架);其中连翘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仅此一项可使当地群众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

2.2利用林间优势,发展林下养殖

林禽、林畜、林蜂、林水模式已成为林下养殖的重点行业。潭头镇某农民承包林坡66.67hm2,年散养林下土鸡4万只,净收益25万元,其创办的栾川县源林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50余户,2011年被评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栾川县庙子镇的博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成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基地,林下散养土鸡6万只,带动周边群众30余户脱贫致富;该县已建成年饲养量3万只以上的林下土鸡养殖基地21个、养殖户156家,2011年饲养土鸡量达100余万只,产值突破4000万元。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中蜂养殖、林下“生动物养殖,目前全县有中蜂11800箱,锦鸡、“鸡、“兔、“猪等“生动物年饲养量达5万头(只)以上[1-4]。

2.3利用林中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和农家乐

栾川县作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部级生态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县政府积极引导旅游景区与林农合作,使景区、农户融合发展,促进农户增收。通过林地资源流转,县内养子沟、重渡沟等景区内林农的主要收入就是森林景观资源使用费。目前,全县有以森林资源景观为主的景区16个,其中国家5A级、4A级景区分别有2、5个。2015年,全县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031万人次、63.5亿元,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发展旅游重点村30个。栾川县重渡沟村原为部级贫困村,目前在重渡沟景区的带动下,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到500元增加到2.5万元,目前全村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达95%以上,仅农家宾馆就有近1万张床位,被誉为“全国农家宾馆第一村”[1-4]。

3存在的问题

3.1产业结构单一,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体系不够健全,龙头企业的带动性不强,很难满足市场化的需求。栾川县三川镇林下土鸡养殖规模达60万只,仅靠安徽百世荣一家企业带动,一旦企业出现困难,养殖户的利益很难保证。柳子村一养殖户说到:“我养的2万只土鸡,到了出栏时间,公司晚来拉1天,我要损失近2000元,10天时间,我几乎不挣钱了,这些都是张嘴子货。”很多农户都是挣起赔不起,林下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如果出现一家赔钱,可能影响一大批养殖户的积极性。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化,不能及时收购,在当地没有屠宰冷藏基地,不能很好地起到拉动产业链条的作用。

3.2管理水平低

虽然一部分地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实现了供应回收一条龙服务,但是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近几年由农民抱团发展建立的合作组织,经济力量相对薄弱,技术人员缺乏、发展较慢。加上大多数林下养殖户、种植户仍沿用传统种养方式,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防疫、防虫设施落后,部分疫病控制不迅速,致使种养成本高、效益差。

3.3资金投入不足

林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种植和养殖,都是当地比较困难的林农致富的路子,他们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就缺乏启动资金,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更缺乏资金扶持。

4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林下经济产业必须加大政策宣传,使其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以立体产业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结构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林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业化、中草药以及二、三产业过渡。要从思想上有新的突破,就要把林下经济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抓,借国家政策大势,明确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农民新的致富门路。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引导,利益驱动,激发全民投入林业产业的积极性,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力争形成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4.2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兴林的力度,重点在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动物畜禽疫病的防控上下功夫,抓好林果产业、林下经济技术培训工作,强化对林业产业从业人员和林农的技能培训,从而可以为林农提供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也充分释放林地资源的巨大潜力。

4.3搭建平台,构建完善的林下经济市场体系

要积极培育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政府、银信、企业、林农之间的桥梁作用。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盘活林地资源。利用伏牛山旅游商品博览会、红叶节、滑雪节等活动,设立专门的林产品展览柜台,也可举办专门的林产品交流会。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社和林业专业协会及林业致富带头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倡导“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机制,面向市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林农收入,实现国家、公司、林农“多赢”的局面。

4.4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使林下经济有新的突破

国务:办公厅出台了叶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曳(国办发也2012页42号),首次提出了15条林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政策。根据林业项目中林木生长周期长、收益见效慢、资金投入多的特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做好资金扶持,出台资金扶持政策,同时争取中央、省市林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秀专业合作社要给与补助支持和资金奖励。叶意见曳还强调,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定期组织银信部门召开项目信贷座谈会,加大支农贷款倾斜力度,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发展林下经济的贷款扶持力度,以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步伐。

5参考文献

[1]陈伟,王振乾.栾川打造“三林”立体产业模式[N].中国绿色时报,2011-09-22.

[2]赵晓东.河南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2014(9):103-109.

[3]周学军,马廷贵,唐建宁.宁夏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19-20.

[4]牟文斌.临潭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林副特产,2014(4):97.

作者:辛春霞 单位:河南省栾川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第三篇: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概括地介绍了农民减负的重要性,提出农民减负是农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减负问题的现状,最后,通过加强农民减负力度,将会大幅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民;减负;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此相应的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的地位,农民的负担过重,许多农村选择外出务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减负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村减负问题的探究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减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农民减负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件,对农村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是农民和谐美好生活的开始,政府部门要充分重视并帮助农民减负,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有意义,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为农业经济做出贡献,进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真正做到农民减负,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民无需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1]。

2农民减负问题的现状

2.1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质量较低,出现产品过剩的现象,造成了农民无法获得高的利润,农民的经济收入仍然较低,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同时,我国的农村管理体系不健全,领导的服务意识较差,税收政策不科学,无法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农民承担了过重的财政压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此外,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即使从事了一些其他行业,增加的收入也相对较差[2]。

2.2农民负担过重的不利影响

农民负担过重不仅影响了农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隐患,使得农民丧失了对农业经济的信任,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弱化了农民农业投资的能力,造成了农业投入的大幅度降低,形成了恶性循环[3]。

3加强农民减负力度加强农民减负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推进农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不仅是为了保障农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还能够有效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农民减负的落实中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农民委员会及乡级政府中存在许多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现象,造成了农村负担的过重,农民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显得为重要。通过实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加大了广大农民的力量,使得农民团结起来,农民能够实行自己的权利,监督领导的工作,公开政府财务信息,减少了乱收费的现象。

3.2制定农村减负政策

税收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制定有力于农村减负的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收入主要就是来源于农业税收,减免农业税,农民的经济收入将随之提高,进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现了农民的减负。

4结语

建设现代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农民的收入增产缓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农村减负力度,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239.

[2]时圣柱.浅谈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41.

[3]张红梅.农民负担过重的客观原因及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06:51-52.

作者:周晓蕊 单位:黑龙江省绥滨县连生乡经管中心

第四篇: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摘要: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力度远远不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缓慢。针对上述问题,国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利国利民。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国农业尤其重要,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形势的紧迫性,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将给我国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其他方面经济的发展一旦少了农业的支持,也必将出现大的问题。所以,加强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与经营也将受到市场活动的调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农民到底应该种些什么、养些什么也必将由市场决定,绝不是农民与政府脑门一热就决定的。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农民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顾市场发展趋势,造成了粮食生产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农民却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

1.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稳定的投入计划,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随机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到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修建完成的,这些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1.3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劳动力过剩,城乡户籍差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秩序。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受制于户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农村人口也很难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进一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业创新体制的建设,设立部级的农业创新基地以及地域性农业创新示范单位。企业也要增大对于创新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加大对于创新型农业生产单位的支持。加大对于高科技农业的研发力度,实施现代农业高科技项目,争取尽快地获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农业生产成果。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需求,加大对于优良农作物以及禽畜良种的推广,积极进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对于农业科研的经济支持力度。

2.2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要以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高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比重。增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增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良畜牧业试点单位建设。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预防,增大基础建设,完善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构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对于国际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

2.3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困难重重。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适当调整目前的粮食直补标准,增大对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行综合性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第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准则,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金融体制,确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放弃地域思想,开展跨区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

2.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增大这些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农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配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围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国外投资商多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的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3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智卓.中国农业经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3(04)

[2]纪礼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04)

作者:周迎春 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