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权能的激发

论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权能的激发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利用大众媒介进行人际交往、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及娱乐等方面比其他群体要高得多;他们往往习惯了依照媒介所构建的不断扩大的“拟态环境”来形成对真实社会的认知、理解,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对大学生群体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变迁,并有序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依照陆晔等在相关研究中的划分,媒介素养的理念和教育实践从肇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范式,即19世纪30年代开始于英国源自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侵害的免疫范式,逐步转移到强调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的范式,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范式〔2〕。其中,第三个范式也可以称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范式。从免疫范式到质疑批判范式再到赋权范式,媒介使用者完成了对大众媒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思考辨识者和主动利用媒介生产信息参与者的变迁。在赋权范式阶段,强调的是提升媒介使用者的自主权,鼓励他们主动使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诉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参与社会建构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范式有着鲜明的引导媒介使用者通过积极参与生产媒介信息增加自身权力和能力,并不断完善自我和参与社会发展的特征,与激发权能理论有诸多契合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主要局限在校园,接触社会较少,他们缺乏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表达和追求利益的机会和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他们由于缺乏参与社会交换的机会,其争取自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能力也很弱。这与大学生群体作为媒介化社会语境中中国民主社会建构力量的未来角色极不相称。而激发权能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内部努力和外部的干预、帮助来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以此来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指向获取权力的社会行动及其导致社会改变的结果〔3〕。基于这一点,赋权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目前媒介化社会中激发大学生权能的一种新的视角和尝试。高校可以通过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个人的权力感,培育其批判性思维,有意识控制的理念和技巧,提高自我效能,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权力和能力,让他们积极地完善自我和参与社会建构。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模式和途径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模式

媒介化社会中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权能。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育模式是对理想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系统的简单反映,它跳出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重点探讨如何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去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通过主动使用媒介自觉积极地参与社会决策,不断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进而参与社会建构。该模式以大学生(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在人际交往基础上产生相互学习和相互教育)为中心,在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影响下,以学校为内部环境,政府、新闻媒体、非盈利组织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外部参与者。学校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外部参与者的角色是组织者和辅助者。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共同认识、确定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的双向、动态合力过程。在理想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环境和整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环境构成了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背景,学校、外部参与者与大学生之间共同合作,促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巨大合力,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权能的激发。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途径

1.政府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方面

政府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激发权能为目标,制定权威的政策性文件对媒介素养教育作出规范和指导,并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实践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保障和支持,在此基础上设计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课程框架(包括模式、课程实施的具体安排、课程评价体系、测试标准),并进行持续化和常规化的教师专业化培训〔4〕。

2.非盈利组织方面

由于非盈利组织自身的特殊定位,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好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它是政府、高校及媒体之外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以激发其权能的重要场域,并且相较于政府、高校和媒体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比如,非盈利组织可以积极争取行政部门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委托专案,积极贯彻赋权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推行富有弹性的实施方式;还可以举办各种层次的论坛、国际研讨会、合作项目、媒介素养教育成果演讲交流和推广等活动,并通过与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一些民间组织结成联盟,借助资源的共享与增加对话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提高自我效能和建构社会能力的平台。

3.新闻媒体方面

新闻媒体是数字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重要支撑者和助推者。比如,BBC曾和学校合作做过一个名为“新闻校园报道”的项目,他们为校园报道专门设立了网站,提供与新闻报道相关的大量教学及学习材料,还设计了参与互动性的网上课堂,邀请专家进行辅导,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状态下的新闻报道机会。同时,进行全国校园报道的网络链接要进行交流和共享,由此来激发大学生关注周围的世界,并对新闻报道产生兴趣。在支持大学生掌握一定报道技能的同时,还要增强与之相关的批判反思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及社会责任。

4.学校方面

学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以及良好的持续性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参与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建知识。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5〕。因此,教师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合作、探寻、重述、质疑、互动和创新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6〕,要关注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当前社会环境的变迁,经常针对特定属性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用情况、媒介素养知识及媒体分析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主动邀请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参与到媒介素养内容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和大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如何使用和使用何种交流手段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其不脱离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看作是一种行动教育,让理论和实践形成回应和互动,采用多种实践方式在大学生媒介使用中赋予大学生自身的权力和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让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在社会的真实情景中充分了解自身和相关社会群体的实际需要和特殊经验,形成自我发展和建构社会的基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成为空中楼阁,而要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给大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走出校园之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建构民主社会的公民所需的媒介素养。三是重视校园资源,尤其是校园媒介资源。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有包括广播、电视、校报、校园新闻网在内的一整套校园媒体。高校可以通过制作互动类节目等为大学生参与校园媒体节目制作和传播提供实践平台。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以把校园媒体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室,制作个性化媒介产品,开展课题研究等。同时,要建立与媒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的互动网络,邀请传媒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走进高校,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和大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样做可以让大学生得到来自媒体和社会的第一手讯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媒体和社会状况,增加对媒介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辨。

高校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激发学生权能,如举办网络媒介素养论坛,就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完善自己和参与社会建构,或针对大学生感兴趣及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校园和社会问题的参与方式和解决方式展开讨论等。另外,可以进行学校“公共新闻”报道,让大学生记者把目前学校或社会存在的问题或与此有紧密关联的内容作为报道主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提供全面的背景。同时,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意测验,再以民意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依据,讨论哪些是大学生群体最为关注的问题,然后,向大学生受众解释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并建设相关网站,提供常规化、持续化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的习惯和有意识控制的意识和技巧,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四是进行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学术资源开发。现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超越了源自精英意识使青少年避免大众文化侵害的免疫范式,而变为一种公众在批判和建构过程中的参与行动,因此,不能再采用传统的传播学资源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而应该开发新的学术资源、建设新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研究者和教师要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理论、霸权理论、符号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媒介生态学等研究领域,开拓新的学术资源,形成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达成新时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5.大学生受众方面

在激发权能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了外力的助推作用,大学生还要努力完成“个体增权”,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个体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个体主观心理上控制感、自我评价和满足感的提升,提高改善、改变环境和自我的行动能力。通过赋权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权能,使其完善自我发展社会,为他们成为民主社会未来的建构力量做好积极的准备。它不仅关系到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教育持续推进的自身文化逻辑,而且还关涉到当代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建设等深层次问题。(本文作者:邱昊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