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研究

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研究

摘要:山西省农业旅游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作用。新常态下,如何适应时代需求,紧抓农业旅游,探索农业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新常态下农业旅游经济增长的效益,并具体结合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探讨了新常态下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以期为新常态下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意见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

一、新常态下农业旅游经济增长效益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旅游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并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以及返乡创业农民到农村发展旅游业,展现出多元化的业态。同时,国家政策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各项政策与规划陆续出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调查报告表明,当前我国已步入全民休闲度假时代,从数据上来看,目前我国每年旅游人次达到36亿,而超过半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农村以及古镇村落,未来5-10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次将超出20亿。《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16年度)》数据表明,我国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非常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16年我国农村旅游以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840万人,农业旅游与休闲农业从业户年均收入达到6万元。[1]农业旅游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旅游融合程度日渐深入,农业旅游拥有生态农业的内涵,与传统农业产业相比,更为注重生态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全面结合。从农业旅游经济增长效益来看,发展农业旅游经济,可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同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上做更多的工作;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农业旅游开发,可进一步发挥农业服务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民俗文化功能,因此,促进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当前朔州市共有农业旅游特色乡村30余个,农业旅游经营业主超过100家,从业人员1400余人,全市2016年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其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增长,推动农村基础建设,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二、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山西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重要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旅游资源,其农村古建筑、自然生态风景、古民居村落、革命遗址等数量众多,历史、人文以及生态资源丰富。山西省农业旅游自2007年步入正常化发展轨道,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山西省农业旅游呈现出类型不断丰富、规模日渐增长、内涵逐步提升的良好发展趋势,农业旅游近年来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特色小镇、自驾营地等新农业旅游业态陆续出现,例如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房车露营地、寿阳田益生态庄园、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等,都是其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新亮点。山西省农业旅游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型。经济稳速增长,农业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山西省完全有条件与基础进一步发挥农业旅游优势,获取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山西省不断加大对农业旅游的扶持与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农业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其已成为山西全省旅游产业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大众就业与创业的新路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山西省已有农业旅游示范县22个,其中部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县8个,部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点17个;全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4万人,农业旅游全年接待游客数量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90亿元;农业旅游收入占据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6%。农业旅游成为了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力量,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

三、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制约因素

山西省自2007年便开始实施《山西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规范》,并陆续出台多项经营管理制度规划农业旅游发展。但总体来看,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旅游环境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仍然较差,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失衡

总体来看,山西省农业旅游资源主要以乡村景观、文化习俗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等为依托,其旅游发展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地域特色不鲜明。部分地区农业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其农业旅游产业多处于无序开发以及自然发展状态,缺乏健全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体量小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具备鲜明地域民俗文化特征的乡村在旅游开发中由于系统规划意识的缺乏,无法实现旅游与农业产业的有效结合,旅游要素整合不到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档次较低。其次,旅游产品开发与经营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资金与资源尚未形成整体合力,部分地区农村旅游开发缺乏全面规划与系统安排,开发投资较为盲目;旅游产品重复建设的情况也较为突出,使得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增大,无法形成市场规模效应;部分农业景区简单照搬、盲目复制,缺乏文化乡土味与历史厚重感,无法满足现代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此外,从服务上来看,服务形式与内容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的弊端,缺乏自身特色服务内容打造,区域旅游特色无法形成。[3]

(二)基础条件落后

当前山西省部分农村旅游景点离城市较远,许多具备自然原生态风景与原汁原味民俗风情的农村处在山区,干线公路同农村连接道路的等级较低,通信、信息等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同时停车场不足、旅游引导指示牌缺乏、旅游厕所质量较低等问题都较为明显。“网难上、路难走、事难问”导致难以留住游客,更难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例如地处繁峙县与河北阜平县交界处的茨沟营,其是太行山深入兼具人文与自然风光的村落,更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旅店饭店等基础配套产业不完善,导致旅游市场效应并不尽如人意,旅游资源优势无法发挥。

(三)专业人才缺乏

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问题是目前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制约的重要因素。当前山西省从事农业旅游的经营业者多为本地农户,经营管理思路、投资金额以及市场预估等都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同时由于缺乏专业、规范性指导,导致农业旅游市场行业以及卫生规范等标准都亟待提升;少数农业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导致旅游权益侵犯时间屡有发生。同时,农业旅游需要一系列专业管理人才、信息人才、技术人才以及营销人才的支撑。而由于高素质人才普遍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就业,农村景区经营业主也难以做到脱产学习,进而导致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不足,粗放型经营与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旅游发展。[4]

(四)生态环境破坏

农业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城镇化成为大势所趋。如果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传统风格保护两者间的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农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破坏。农村旅游的最大特征在于其与城市不同的生态与民俗文化风情,一旦农村生态民俗环境遭受破坏,其优势与特色便会受到影响。当前山西省许多农村兴建游乐设施与场所,使农村传统风貌以及特色旅游资源受到很大影响。部分农业旅游景点由于无序开发,导致林地与耕地面积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较大影响;部分乡村盲目招商引资过度开发,地方环境破坏巨大;许多农村在旅游开发中也不注重农业生态的保护,导致自然原生态的“乡村味道”被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所侵蚀,游客无法在农村旅游景点中感受朴素自然的农村情怀;一些开发商缺乏对地方自然生态区的考察分析,农村旅游资源利用开发存在很大随意性,导致当地旅游资源遭受破坏;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多所带来的垃圾、尾气、污水排放等,都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威胁。

四、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动力系统构建

新常态下,结合对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问题的分析,现基于新常态下农业旅游整体发展环境状况,从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以及支持系统几个方面构建起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动力系统,为促进山西农业旅游经济提供参考。

(一)完善供给系统,丰富产品结构

旅游经济为典型的眼球经济,要促进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加快地方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与特色打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针对山西省当前农业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新形势下应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思路,基于市场需求出发,推动农业旅游业态功能多元化发展。具体来讲,可构建“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文化始终是旅游的灵魂,对于农业旅游也不例外。当前许多农村景区都注重外在形象的打造,但忽视了人文内涵的展现。旅游发展新常态下,山西省农业旅游应重视“旅游+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农业景区内涵;大力推动“农业+文化”发挥农村各类非物质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特征优势;推动“农业+康养”发展,拓展农村养老养生以及健身运动项目建设。[7]其次,应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具体应结合游客需求,设计与开发一系列农业旅游配套服务,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延伸旅游系统产业链,提升农业旅游附加值,进而全面提升山西省农业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例如以新业态与新产品为基础构建农业旅游要素,更深层次发掘乡村文化民俗内涵。如从简单的“瓜果采摘”“农家乐”等初级旅游产品向康体健康、养生休闲等新模式升级;围绕古村落、民俗村镇的民俗文化特征,构建度假观光类型特色化旅游村,例如右玉县马营河村、山阴县旧广武村等都为此种开发模式,其中马营河村通过对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对民俗文化的深入开发,受到了许多自行车俱乐部、自驾游等游客的广泛推崇,其旅游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农村借鉴。第三,山西省需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农业旅游对象以城镇居民为主,其不属于低端消费。因此必须要提升农业旅游的质量层次,加强基础建设。具体来讲,应改善农村旅游景点的住宿条件,完善有线电视、无线WIFI、床铺等住宿条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如停车场、气化、下水道等。同时应在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国省道路公路网的大框架下,规划通往A级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传统村落的旅游公路,打通干线与农业景区间的交通。此外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地方部门可定期举办农业旅游培训班,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大专院校教师等,对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者展开集中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加强服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使服务从业人员掌握基础服务标准与礼仪规范,给予游客更好的游玩体验;组织较大景点代表外出参观与学习,提升服务技能与管理经验;地方政府也应联合企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加大专业人才引入力度,利用各项优待政策吸纳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为农业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6]

(二)优化需求系统,促进产业融合

农业旅游需求系统的优化,首先应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全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坚持旅游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融合与功能配套的完善,实现农业旅游产业向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发展。例如通过“农旅一体化”实现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将旅游与农业融合,以文化为引领,以农产品等作为农业旅游宣传载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建立起以旅游为基础的复合农产品形态。同时强化对金融、电商、企业等外部发展资源的应用,使地方特色农业旅游产品与资源走出去,实现农民增收,享受农业旅游经济带来的红利。其次,新形势下,强化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山西省农业旅游宣传营销具体应结合电视台、网站等开设农业旅游专业栏目,加强推广与宣传;同时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向游客全方位展示相关旅游信息,加强与游客的互动。通过各地传统民俗风情、民间节事等,策划具备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如朔州旅游局所打造的“美丽乡村看朔州”栏目,其栏目通过走访50余个村庄,利用航拍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朔州乡村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特征,并充分结合移动客户端、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8]同时,宣传内容上需深层次挖掘山西省农村农业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通过诸如《又见平遥》等大型实景演出活动,将农村传统历史文化向游客展示。同时,可构建新型农业旅游以及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加强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山西美丽乡村认定等工作。

(三)健全支持系统,加强统筹规划

首先,地方政府需强化农业旅游的集群化发展,将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大旅游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与组织作用,合理规划与开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业旅游项目,形成农业旅游建设发展合力。推动太行山、管涔山、关帝山等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强以大同、长治、太原、临汾等为核心的现代城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建设;以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关帝庙、革命老区等为核心构建起特色农业旅游景区。其次,明确农业旅游标准,具体包括接基础设施标准、接待标准、服务标准等,构建起可持续性农业旅游发展标准模式,为农村发展“造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旅游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融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当中,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针对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较好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突出的村镇予以重点扶持,打造农业旅游名村,充分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8]此外也应加强农村旅游生态保护、保洁卫生等环保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准。提升农业旅游资源以及环保强度,制定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对农业旅游景区中的环境状况展开长期监控与管理,定期认证与评估,促进景区生态化;同时加强宣传,利用社会团体力量共同完成环保目标。

五、结论

农业旅游是新型消费与产业形态,其是当前农村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新常态下,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也是农业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农业旅游发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山西省需从农业旅游整体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完善供需与支持系统,为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促进地方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晓萍,贾秋燕.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9):960-963.

[2]刘金兰.山西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问题浅谈——以山西省榆次区为例[J].轻工科技,2016(7):154-155.

[3]胡叶星寒,赵惠娟.河北省山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野三坡百里峡为例[J].农业经济,2013(11):48-49.

[4]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2):29-31.

[5]于婕.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6(5):33-35.

[6]吴雅玲.大同市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9):925-929.

[7]王娟.省会城市周边农业旅游的发展与管理[J].农业经济,2016(6):136-138.

[8]孙飒.对于发展旅游农业新产业的一些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6(7):131-132.

作者:杜宇 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