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山西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山西文化论文

第1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山西 文化贸易 发展对策

一、政府层面

(一)完善文化贸易政策及制度

政府在文化贸易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文化产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财政税收上给予正确引导,以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1)政府应加大文化贸易的财政支付转移力度。

由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可知,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付转移增加能够带来文化产出的增加。政府可以增加对本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如补贴购买用来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质载体的硬件产品和硬件设施;也可以补贴有关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的用以艺术创造和表达工具的软件产品。

(2)政府应加大文化贸易的金融投融资力度。

政府应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投融资体制,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部门加快改革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政府应加大文化贸易的宣传力度。

山西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根祖文华、佛教文化、晋商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以及山水边塞文化等。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宣传,加大对山西丰富文化资源的包装。正如俗话所说“好马还需要配好鞍”,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还需现代文化语境的重新阐释,使其重焕新生。

(二)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集团

单一弱小企业难以应对变幻莫测的文化贸易市场,这就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建立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以支撑起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政府应积极统筹规划,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包括市场化投资模式、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在内的产业运作机制,以便同类产品生产形成范围经济,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优势。

(三)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文化产业的顺利开展

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是版权问题,只有尊重著作权人,保护创造力应得的价值,文化产业才能持续发展。只有立法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维护文化产品创作者(生产者)权益,鼓励文化创新才不至于落空。文化产品还是一种特殊产品,一旦被大量销售,它将给公众带来巨大的扩散效应。所以在文化产业中易出现“寻租”行为,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公平竞争,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遏制这种“寻租”行为的产生。总之,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之一,理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二、企业层面

(一)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很多大企业的形成并不是依靠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是依赖于资本运作,资源整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魅力,借助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资本运作平台,实现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可得,稀缺资源若能得以充分利用,内部劣势变成优势,外部威胁变成机会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二)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

山西文化要进入外国主流文化市场,必须按照文化生产传播消费规律办事,用名牌企业推动名牌工程,并创造和推销名牌产品,这样才能占领国际文化市场。比如,山西的关羽闻名海内外,为历代统治阶级、多种教派、平民百姓所崇敬。若关羽的价值能够得以充分挖掘,其作为山西文化符号而享誉全球也是可预期的。

(三)避免“文化折扣”现象,准确定位国际市场

要用国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销我们的文化产品。中国的武术、杂技在世界上比较有名气,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国际上熟知的流性元素为文化载体,以成功承载出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增强文化产业的渠道建设

在当前国际文化贸易中,贸易流量和路径的多样性是成正比的。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渠道越是多样和广阔,它的文化出口能力就越强。“渠道就是王道”说的就是渠道建设的重要性。因此理顺国际市场主要销售渠道,完善中介机制,形成合理销售通道是我们做强文化产业的内在要求。

第2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丸山真男接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什么是现代化的表述,与西方语境并无两致。他与国粹、国学者都保持不小的距离。然而他对现代化论中的“西方中心说”显然抱怀疑的态度。他提出“历史古层”的史学观,采用精神考古的方法,以丰足的资料描述现代化在日本固有文化中“自行”演化的历程。不过丸山在学理思想上依然对西方科学技术、民主制度、理性思维表示热忱的欢迎。工具、制度层面的西学论与文化层面的传统论的结合是丸山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 朱子学与徂徕学

“历史古层”

文化“现代化”

本文:

丸山真男是当代日本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关心最多的史学家之一。他从解析传统积淀、解读精神构造入手,分析日本近世以来政治、社会形态与结构特质,开展政治思想研究。他研究日本儒学、国学与徂徕学相互间的关系,论述日本传统如何“自己”走向现代化,对“西方中心说”取审视与批判的态度。他的“工具”是西方的,所站的位置却在文化民族主义一边。他对传统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表示了足够的关心与重视。

一、西学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协调组合

丸山对什么是民族主义有自己的独特认识,认为:民族主义发生的原始土壤只是一种“乡土爱”,是人们对生于此长于此的乡土的眷恋情怀,一种本能的情感意识。这样的初始感情“也不能很快成为创造政治性民族的力量”,只是对 “自己之外事物的习惯性依存”,如此而已。因此乡土感情要发展为民族主义还需要某些条件的催化,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跨越狭隘的乡土局限,将这种情感放射到更广阔的国家范畴去,扩大为民族感情。民族感情既可以转化为政治民族主义,也可以在文化上促成“民族道德”的形成。因此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等概念在丸山那里被归入同一个大范畴,即民族主义,各自表现自己的特殊含义,而民族道德、文化民族主义则受到特别的关注。

有关“民族道德”的论述从明治中期开始在政治家与教育家中被广泛地强调,到“大正时代”,则更顽固生存下来,成为保守阶层的特殊意识形态用语。丸山承认在正面意义上,这是维新后日本面对西欧化浪潮袭击,为保持民族统一性在道德层面上所做的努力, 意在保持日本精神文化与道德的“统一”。 当时一般知识分子中也都主张将道德重心放到儒家思想中来。他们被称为“民族道德论者”,明治时代的井上哲次郎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当这样的 “民族道德”走过了头,即出现时代的谬误。丸山意识到这点,明治时代直至二战,有人鼓吹回归儒教、佛教与神道,以培植“帝国臣民应遵守的新道德”, 建立日本的“新国教体系”。结果,这样的“努力”竟与专制化“绝对主义”相连接,在思想史学上留下负面的记录。

是否应该将儒家思想确定为日本的道德原则,丸山的态度是保留的。他评论福泽《脱亚论》时有以下的一段话:

针对对儒教的教义本身,不如说是针对被歪曲为体制意识形态的“儒教主义”这个病根。其在国内表现为父子君臣等上下关系的绝对化,对外方面表现为区分“华夷内外”的等级性国际秩序观。正是政治权利与儒教在结构上的这种结合,使中国的体制的停滞和腐败不断地重复出现。

他是福泽谕吉思想的宣传者,解读过《文明论概略》。与福泽相同,他对儒家思想中的非理性因素作过尖锐批评:旧儒学只知道美化古代,不知道变通与进步,将尧舜的世界视为理想境界,而无视后世人类的进步,实在是一种“堕落史观”。 他同意福泽谕吉的意见,孔子创造了一种“模范主义”的教育模式。为什么要尊师,是因为“师”总是“模范”的体现,因此学生只有作模范生的份,永远无法超过老师,这又是倒退主义的教育观。丸山说如果中国文王是先生的话,以后的贤人智者也总是文王的 “学生”,永远不可能超越老师,孔子眼中的历史是倒退、无进步、一代不如一代。他叹息这种“模范主义”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日本依然盛行,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民族思想中消极的“划一主义”,源出于此。 丸山鼓励人们发扬怀疑与实验的精神,以促进文明与学问的进步,他认为儒家思想无法给人这样的启迪,与现代化绝缘,无法成为日本新道德的精神内核。不过他又补充说如果儒学发生解体与重构,情况也许会发生变化。这样日本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的将是“新儒学”(如更新后的朱子学),而不是旧儒学。不过这样的“更新”也必须有日本本土文化的参与才行,历史上徂徕学、国学的出现是儒学更新的重要条件。

他说当一个人具有“普遍的理性”,就已具备了应有的“启蒙”精神。什么是普遍的理性呢?这就是人类的平等意识以及基于这种精神的“个人主义”。唯有使自己成为这样一种个人,才能成为一一个“近代的自我”。这样的理论无疑与福泽早年思想一致,表现出丸山式的自由主义倾向。

丸山是一个“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兼顾的人。他努力将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调和起来。他说:当从“个性”的意义理解“个人主义”, “个性”的个人主义是“唯一性的个人主义”,这种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投影则为“现代”民族主义。按丸山的意思,个性的“个人”,组合成“个性的民族”,一个民族一旦找到它的“个性”,并将“个性”体现殆尽,“民族主义”即得到最大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主义是民族的“个性主义”。

他认为日本的武士不是“个人主义者”。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到个人的独立性。他们从外表看象是快活不羁,但却有很大的荣誉心,这样的荣誉心与他们所依附见重的主君、先祖、家名有很大关系。这些都是独立于他们之外的社会存在。他们为这些外在的“社会存在”而“存在”;他们的名誉心也以这些“外在”为基础。 这样,一个国家的主体人群既然不具备“个性”,这个国家与民族也就非“个性”的,由“个性”决定的“民族主义”也就无从说起。

日本战败后丸山曾写过《超国家主义的论理与心理》,这篇文章的发表使丸山在日本思想界初露锋芒。文章中他针对当时接受审判的日本战犯的心理作了评判。德国法西斯战犯在接受审判时一般直率地承担自己应该负有的战争责任。然而日本战犯总表现出转嫁责任的姿态。他以此批判了日本权利体制中固有的“无责任构造”。由于这样的的“构造”的存在使得 “全体主义”成为民族的思想模式,个人主义受到压抑。加藤尚武说:丸山的日本文化 “无责任构造的基调”论说明日本还没有实现一种“自主性的确立”,因此还处在近代化的“过程”之中。当然丸山也不同意近代化就是将日本文化“卖身”给西方,实现彻底的“西欧化”,他反复说日本存在着近代化的“草根”即思想基础。加藤先生的评论应该说是中肯的。

显然,丸山毫不留情地批评儒家,肯定个人主义,且又解说“民族主义”是个人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放大,并对民族主义作必要肯定,如此则试图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原本不和谐的概念合为完璧。从这里似乎可以把握丸山的基本学术观点,以及他研究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历史古层”史观与文化“现代化”

丸山在论著中,多次提到“现代”这个概念。他注目日本传统演化的问题,意在说明日本思想如何“自我地”走向“现代”。“现代化”问题是一直吸引丸山的重大主题意识。

1912年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等人创办《现代思想》杂志,较早提出“现代”概念。60年代以后,日本召开一系列有关“现代化”的演讲会与讨论会。8 0 年代后日本学界一时聚集人气的“国际化”问题讨论,其实质也是一场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战时日本出现过“现代超克论”(“近代超克”)思潮,主张对“现代”概念做再诠释。认定西方“现代”文化,虽曾有过世界规模的优越性,但至现代已经“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将是新文化”, “新文化”的诞生地是东方。那时候言说这种观点的不仅有依附军部的喉舌,也有从左翼转化过去的知识分子。日本整个舆论界似乎发出同一个声音:知识分子的真正使命,是打倒英、美、法腐朽的自由主义观念。

超克论者认定:明治以后的日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现代日本的最大病患是由于沾染了“过分吸收西欧近代文化和制度而诞生出的毒素”。 “现代”的病态已经浸透明治后日本所有的领域,迫切要做的是将西方形态从日本思想界驱除干净。日本被“近代”思想“污染”以前,国学、儒学以及其他优秀思想,相互融和,已经形成优秀的“美的传统”。将“美的传统”从“现代”的“污染”中解救出来,“这才是日本应该对‘世界新秩序’建设所应作的贡献”。这样关于“现代”的讨论已经不再是学术之争,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表现日本实现“思想齐一化”的决心。

丸山写作本书之际,恰是知识界“现代超克论”甚嚣尘上的时刻。丸山对“现代”有自己的解释,认为它不仅是一个时代概念,还泛指文艺复兴后的西欧学术、艺术、技术、产业乃至政治组织的新型面貌与特质。丸山自称所写论文的观点总与现代超克论抗诘,而表达出自己特有的风貌。他直言:超克论越是成为最大的社会课题,“日本就越是不能现代化”。 不过他在说出这番话的同时,又指明:日本古代思想一直发生内在的进步,实现着“现代”化。

加滕周一在与丸山真男对谈录:《历史意识与文化的样式》中,赞同丸山有关“历史的古层”的说法。这种“古层论”还可以说成是“历史的持续底音”论。此论以为日本存在着历史的“持续底音”。历史的旋律随不同的时生变化,而“历史的底音”不会因外界思想介入发生“根本”的变化,且会对外界思想作适合本国情况的改制。即使强有力的文化诸如西洋思想进入日本,历史的“持续底音”还在继续演奏。

他在《日本的思想·历史思想集》的《解说》第一章《历史意识的古层》中专门说了这个问题:在《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有神代史部分,潜藏着日本历史意识的“古层”。 神代史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人与宇宙被客观之物(如上帝)造成(つくる),而日本,人与宇宙乃自然生成(なる)。西方文化是他造的文化(或说是“他变”),日本文化是自然生成的文化,即自我主体的文化,分别为“つくる的文化”与“なる的文化”。 而这正是日本“古层”的基本思维特质。丸山这个观点与他一贯的文化现代化论表述一致:既然已经论证日本文化是自然生成的的文化,而且这样的文化特质作为历史的古层,绵延不绝,成为“持续的底音”,那么现代西方思想输入对日本文化变动的作用就不值得夸大,日本文化现代更新的根本原因就不是西学东渐而是日本思想自身的演化。 他在这方面所作的实证工作,主要从朱子学与徂徕学“持续的底音”研究开始。

三、朱子学、徂徕学的内在变化与文化现代化的途径

《日本政治思想史》是丸山的一生力作。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关系特别密切。第一章是《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徂徕学的特质及其同国学的关系》。第二章是《日本近世政治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作为制度观的对立》。两章内容相互补充,共同主题是:封建的正统世界观如何从内部走向崩溃。作者将儒学视为日本德川社会重要的价值资源与精神矿藏,通过开掘这样的“矿藏”,探悉日本政治思想演化的“日本式”特质,了解日本“最稳定的精神领域和‘最抽象性的’思考范式”如何解体,由内部崩溃。目的是要找到一个“检证”。有了这个检证,“那么同更加流动性、更加政治性的现实相连接方面的解体过程以及同经济基础的关联就比较容易把握住”。

为此,他似乎不主张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思想史学,因为 “前现代社会中,还看不到现代社会那种机能的分化,所以在这里,纯经济或纯政治的范畴本身,自然也不能产生。”这样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大体上也不能分开,他们本质上相互纠缠在一起”。他认可卢卡奇的命题: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法的诸形态结构性地介入到经济的诸关联中”,“经济的以及法的范畴,在本质和内容上,都相互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

丸山受过西学思想洗礼,思想工具是“西学”,对“现代”概念的理解也是西方式的。但他研究的最终目的如前所说,却要证明日本思想如何 “自己”走到“近代”(现代)。这样做自然会在表述上遇到困难,交织出许多纷乱的纠葛。正是这一点,引起日本乃至中国学术界的某些不解与疑惑。

丸山认识到,理学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曾是日本输入西学的精神桥梁。他举例说丁韪良有汉译的霍伊东的《万国公法》。这本书使用了“天地公道”、“万国普通之法”、“宇内的大道”这样的概念,引发人们连想理学中的“天道”观。

丸山说,关于《万国公法》,1868年瓜生三奄将这本书用日文再翻译了一遍。本书序言中译者云:天地人物皆有其“性理之所赋”。此“性理”进而施于日用万物之间,也可称之为“道”。 小松带刀《万国公法和解》题辞则云“弱肉强食之祸蔓延,乃愿去私欲而存公法”。丸山感到,这里“天理”与“私欲”正是朱子学中两个对应的概念,是否可以说他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了过滤与再解释,而用于对世界新事理的解析。

1853年,俄国时节来日,横井小楠在送川路圣谟的《夷虏应接大意》中说:应接外国使节,只以此天地仁义之大道即可。凡与外国相接,有其国是,其不过是与有道之国相通而拒绝无道之国。丸山评论:尽管这里还是使用了“外夷”的概念,但已将“夷”限定为“无道之国家”。 日本的一般古学者,视西方为“夷”,痛恨排斥。相形之下,华夷论旧义在横井小楠那里发生了现代性变化。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变化并没有摆脱儒学规范,而是以儒家之“道”重释儒家之华夷观,即以儒释儒。

丸山还指出朱子学的现代转型离不开日本历次思潮的推动。 下面的一句话显示了他已经实践了的研究计划与思想路径:

转贴于

因此,我们就从向徂徕学过渡的山鹿素行和伊藤仁斋的学说开始,并进一步再到与古学派抗争,晚年却又怀疑朱子学的贝原益轩那里,依此来探寻一下半个世纪以来朱子学思维方法的解体过程。

丸山就是依着上面的顺序开展朱子学解体与“现代”转型研究的。

他说山鹿将“‘人欲’的消极性加以积极的转化,并从这一方向对宋学合理主义进行批判”。另外伊藤仁斋则试图纯化儒学的原典思想,复归原始儒学。丸山说,研究日本儒学现代转型时,应该对伊藤仁斋有特别的注意,与山鹿不同,伊藤仁斋一生远离政治,他基本上是一个讲学于山林的醇儒。他对朱子学的释明更接近儒家原来的境界。仁斋明确地区分天道 、人道、天命、理、仁义、礼智、性等范畴,目的是将儒学从静观的 “堕落”中解脱出来,强调其实践伦理的性格。由此出人意料地“明显地促进了朱子学连续性思维”。与宋学的静观的、理性的自然观不同,仁斋的宇宙观带有很强的动态色彩。在仁斋那里,“理” 明显地断绝了与“天”的绝对联系。天被限制为“物理”。他说:“圣人曰天道,曰人道,未尝以理字命之”。 丸山说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宋学,天命的概念被单纯地与天道、天理的概念等同起来。这样,本来独立的人格就被淹没在一种泛神论中了。然而在仁斋那里,天命不管是与人性还是与天道都被完全区分开来。

丸山认为仁斋在理论上所作的最大贡献不是宇宙论与天命论,而是道德论、人道论。仁斋说:“凡圣人所谓道者,皆以人道而言之。至于天道,圣人所罕言。而子贡不可得闻之所以也”。道即人道,而非天道。孔子“罕言”天道。这看来偏激的言论说明仁斋决意将“道”限制在“人道”的范围之中。丸山说这体现仁斋追求人道的“热烈意欲”,他鼓吹“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目的也在于强化日本(也包括中国与整个东亚----笔者)业已稀薄化的人性论与“人伦性”,用丸山的话来说就是人格的独立性。仁斋的人格性还表现在他对人的自然欲望抱着宽容的态度。“苟有礼义以裁之,则情即是道,欲即是义”,这样就使人想起本居宣长所说过的:“世之儒者,以不忧身之贫贱,不求富荣、不求快乐为之佳事,此乃非人之实情。多贪名伪作也。无意中与本居宣长的思想拉近了距离。

丸山在开展仁斋与朱子学关系研究的同时,又将目光转向徂徕学。他论证一方面朱子学“自己”走向来现代化,另一方面徂徕学在促进儒学作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讨论徂徕学的特点说:徂徕学的方法论离不开对古代文辞学的诠释与思考。在徂徕学看来为了正确理解圣人之道,首先必须懂得古文辞。这是因为语言随着历史不断变化,不懂得古文辞也就无法理解古典的意义。徂徕说:世载言以迁,言载道以迁。道之不明,职是由之。宋儒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用今日的语言解释古文辞原义,昧于语言不断变化的道理,因此他们对典籍的理解也就难免偏颇。徂徕认为,宋儒总想一鸣惊人,故言孔论儒家,参杂了过多的主观成分,从而丧失了必要的理念客观性。

徂徕学认为旧儒家首论“治己之心”,而后推之为治国平天下,“乃佛老之绪论”。即使治心修身,将自己的品行修行得如同无瑕之玉,但无关人民的疾苦又有何益。丸山说,显然徂徕将道德看作了政治的手段,君主、士子即使注意自身修养,也不过为了在下有所敬信,否则命令不行。“然而不可推及修身以治民之道”, 修身不能代替治国,一个好的统治者最终还要将注意力放在治国上,这样就必须将伦理的儒家还原成政治的儒家。丸山说照徂徕的意见,“为了安民这种政治目的,不合道理亦可”。这是对儒家道德作了大胆的价值转换,使人不由地想到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理论。丸山说,将政治从个人伦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点看,《君主论》远比《太平策》彻底。这是被两个不同的社会情况所决定的。但是还是可以说,如果将 《君主论》视为近代欧洲政治学的始祖,“则可以把日本德川封建制度下的‘政治’发现,归功于徂徕学”。 在做了以上对徂徕学思想的介绍之后,丸山总结性地说:在徂徕学那里,“道”不仅是普遍性格与总括性的东西,还是客观性与具体性的东西。徂徕所说的“离开礼乐刑政别非所谓道”,就显示了这一点。

总之正如学界所认同的那样,丸山真男的学说使人们看到江户儒学发展的底蕴: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在经过山鹿素行、伊藤仁斋的古学,及至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受到巨大刺激而向“现代”的方向转进。这是丸山对学界做出的重要功绩。当然即使这样说,人们还是发问,是不是宇宙间的一切“转化”都无须更广阔外界的帮助。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固然推进了儒学的更新,但必然还是“内部”的,那么西学对日本思想的“外部”促进,处在什么位置呢?

余言

丸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此后又从他的导师南原繁那里则受到自由主义的熏陶,思想主线最终与福泽谕吉发生密切交织。应该说,他的思考方法是西方的。他接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什么是现代化的表述,与西方语境并无两致。他与国粹、国学者或真正的“醇儒”都保持着不小的距离。然而不管他自己是否承认过,他对日本乃至东亚现代化论中的“西方中心说”显然抱否定的态度。他采用精神考古的方法以丰足的资料与雄辩的说理,描述现代化在日本固有文化中“自行”演化的历程。

丸山真南曾经组织读书会,带领学生精读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此后又出版教材——《读〈文明论概略〉》。1988 年笔者在日本时,池上贞一教授曾向我推荐《读》,当时丸山在印象中是一个纯然的自由主义者。此后再读他的其他著作,才发觉丸山思想深处隐秘着一个文化民族论者的精神。丸山力求证明西学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思想已自行发生现代性转型。

第3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主题词 : 三 星 堆 宗 教 巫 术

大 自 然 天 地 间 有 许 多 未 知 未 解 之 谜 。 很 多 奇 妙 事 实 的 不 理 解 , 导 致 了 人 们 对 客 观 天 象 与 地 理 的 神 秘 感 。 对 生 物 界 的 动 物 、 植 物 , 以 及 异 族 人 也 难 于 理 解 。 呼 异 族 人 为 夷 、 蛮 、 戎 、 狄 、 鬼 方 、 天 方 , 视 之 若 鬼 怪 妖 魔 。 原 始 巫 术 的 交 感 与 致 感 实 际 上 是 人 们 对 现 实 改 造 的 期 望 与 自 慰 。 巫 术 是 人 们 认 识 、 理 解 、 期 望 和 人 际 间 特 有 的 感 情 心 理 对 客 观 现 实 的 反 映 , 是 迷 惑 、 误 导 、 热 情 、 求 助 与 自 拔 的 幻 觉 。 巫 术 在 中 国 具 有 " 天 人 合 一 " , " 万 物 大 同 " , " 仁 恕 合 群 " , " 人 际 整 合 " 等 善 良 而 又 神 秘 的 特 色 。

古 老 的 大 肚 怀 孕 女 神 ( 红 山 文 化 ) , 蛙 神 鱼 蛇 多 子 的 画 图 ( 仰 韶 文 化 ) , 都 揭 示 了 原 始 社 会 的 生 殖 崇 拜 。 红 山 猪 婆 龙 与 仰 韶 鱼 蛇 龙 都 以 水 为 生 命 之 源 。

水 中 产 子 的 蛙 与 鱼 以 水 为 命 , 水 为 生 之 源 又 演 化 出 众 鱼 ( 蛇 ) 之 神 物 - - 龙 。 至 少 有 华 夏 ( 黄 帝 与 夏 禹 ; 仰 韶 文 化 与 良 渚 文 化 ) , 匈 奴 等 族 。 大 陆 群 山 的 兽 类 最 为 原 始 人 所 了 解 。 虎 豹 熊 罴 最 为 凶 猛 。 于 是 有 餮 饕 食 人 之 虎 头 ( 兽 面 纹 ) 。 有 " 吞 口 " 辟 邪 , " 石 敢 当 " 却 鬼 , 夏 商 周 三 代 古 器 物 的 " 兽 面 纹 " 实 即 虎 面 。 最 显 著 的 兽 图 标 是 姜 ( 羌 人 ) 族 的 青 羊 、 白 羊 、 黄 羊 。 也 有 蜀 山 ( 岷 山 、 崇 山 、 蒙 山 、 钟 山 … … ) 的 文 马 ( 或 写 作 : 吉 量 、 乘 黄 、 吉 光 、 麒 麟 ) 。 马 有 多 种 。 " 车 如 流 水 , 马 如 龙 " 不 仅 是 文 学 的 夸 饰 , 神 马 出 自 龙 种 ( 天 马 ) 。  N F D A 8 )

( 从 马 ) 是 狐 ; 九 尾

狐 又 错 为 九 尾 凤 。 " 骞 林 " 又 可 写 作 " 饈 林 " , 从 马 与 从 鸟 相 同 。 麒 麟 原 是 龙 马 或 马 鹿 , 汉 后 译 音 为 " 开 明 " , 译 意 作 白 虎 。 文 马 变 成 " 白 虎 " , 是 马 马 虎 虎 , 又 称 为 岷 ( 汶 ) 山 蜀 族 的 " 开 明 兽 " 。 今 甘 肃 、 青 海 、 四 川 " 俄 洛 " 地 区 有 " 黑 虎 女 神 " 与 ’ 不 周 山 " 。 兽 类 无 红 、 兰 色 , 虎 亦 似 羊 似 马 , 有 黑 有 白 。 颛 顼 大 巫 师 裔 孙 之 国 以 鸟 王 为 主 皆 是 " 使 四 鸟 , 虎 豹 罴 " 。 三 代 之 前 , 黄 帝 之 后 , 在 陕 、 甘 、 川 的 番 冢 山 ( 大 蒙 山 ) 的 鸟 王 颛 顼 神 权 教 化 下 有 许 多 兽 部 族 。 鸟 王 下 的 四 大 分 部 " 虎 豹 " 与 " 龙 龟 " ( 熊 罴 似 误 写 或 误 记 ) , 正 是 姜 姓 ( 虎 ) 与 姬 姓 ( 龙 ) 两 母 系 。 这 正 是 昆 仑 鸟 母 ( 凤 ) 亚 婚 族 , 姬 姜 皆 入 赘 ( 古 母 系 男 儿 从 母 配 姐 妹 ) 于 骊 轩 女 。 此 古 丽 山 女 为 " 天 子 " 者 当 即 " 西 王 母 " 西 貘 族 。 黄 帝 " 妃 " 嫫 母 , 周 穆 王 访 西 王 母 , 汉 武 帝 和 于 文 山 西 貘 , 皆 西 疆 女 国 鸟 族 ( 凤 母 ) 。

蜀 山 西 陵 氏 以 瞿 堆 ( 离 堆 ) 大 鸟 为 氏 , 西 犭 莫 以 鸟 母 坐 龙 虎 * = 座 。 文 山 的 黑 马 ( 虎 ) 称 为 骓 ( 隹 、 鞟 ) 。 事 实 上 是 " 黄 帝 " 有 两 母 , 二 妃 , 黄 帝 入 赘 于 两 个 互 婚 鸟 部 。 龙 凤 呈 祥 , 姬 篯 偶 。 夏 禹 学 于 " 西 王 国 " 也 是 回 归 其 母 " 崇 伯 鲧 " 蜀 山 西 陵 貘 族 ( 蒙 、 山 文 ) 。

凤 鸟 有 多 源 : 商 为 乙 鸟 ( 燕 ) ; 山 东 有 龙 山 鸟 系 ; 河 姆 渡 有 东 南 凤 皇 ; 蜀 山 ( 文 山 ) 有 瞿 上 、 鱼 凫 、 白 鹳 、 杜 宇 ; 还 有 " 骊 山 女 " 大 有 出 中 亚 鸟 之 迹 。 研 讨 " 鸟 " 文 化 , 具 有 世 界 普 遍 意 义 , 有 如 巨 石 文 化 遍 亚 欧 。 但 神 龙 、 奇 蟒 、 灵 虎 ( 麒 麟 、 开 明 ) 怪 兽 则 是 中 华 独 特 。 龙 、 虎 、 凤 三 母 系 互 婚 变 为 父 系 " 一 娶 二 女 " 却 为 华 夏 特 色 。 三 星 堆 的 凤 鸟 主 体 文 化 ( 昆 仑 天 鸡 文 化 ) 是 原 始 宗 教 的 再 现 。

人 间 昆 仑 山 当 在 今 川 、 青 黄 河 第 一 曲 的 山 原 俄 洛 地 区 。 此 区 本 属 考 古 学 仰 韶 文 化 地 区 ( 播 及 川 西 岷 汶 ) 。 昆 仑 先 民 ( 仙 人 ) 必 需 首 先 有 衣 食 , 蚕 丛 与 农 业 奠 定 了 生 活 的 基 础 。 农 业 必 需 订 " 四 时 八 节 " 。 这 就 是 《 山 海 经 》 中 的 " 掌 握 日 月 " 的 测 天 女 和 月 母 之 国 。 此 区 野 鸡 繁 衍 , 雉 鸟 蛋 补 充 农 业 为 最 佳 食 品 。 " 阿 细 的 先 鸡 " 可 能 即 姬 姓 祖 源 ( 先 周 人 祀 鸡 ) 。 古 神 话 " 执 天 之 道 " ( 日 月 黄 赤 之 道 ) 的 女 巫 即 正 副 两 执 天 象 之 女 。 这 就 是 以 大 树 ( 巨 格 之 桑 ) 观 日 月 , 用 十 二 山 头 测 日 时 , 凭 北 斗 以 定 农 时 的 " 西 王 母 " 。 西 王 女 系 本 为 凤 母 , 又 以 西 貘 称 , 或 称 西 陵 、 瞿 唐 , 道 教 神 格 中 唯 一 大 神 " 斗 姥 " ( 西 灵 圣 母 斗 姥 元 君 ) 即 此 神 。 昆 仑 化 为 须 弥 , 斗 姥 也 化 成 " 摩 利 支 天 " 。 三 星 堆 宗 教 内 含 极 为 丰 富 , 值 得 探 讨 。

一 、 祭 祀 神 坛 。

这 个 三 层 神 坛 似 与 楚 帛 画 的 天 、 人 、 地 类 同 。 是 中 国 " 天 人 合 一 " 的 根 源 。 下 层 两 神 兽 既 是 兽 又 有 翅 尾 , 或 是 虎 凤 复 合 体 。 中 层 花 冠 神 巫 是 沟 通 天 地 的 巫 师 。 他 们 手 握 树 枝 或 与 通 天 神 树 有 关 ? 上 层 两 神 鸟 特 立 。 人 面 及 面 围 的 装 饰 合 成 虎 首 ( 兽 面 纹 ) 。 最 上 层 的 虎 面 人 似 可 联 系 荆 州 " 大 武 ( 越 ) " 铜 戈 上 的 珥 蛇 大 巫 师 ; 琉 璃 阁 战 国 铜 壶 上 的 羽 人 。 这 一 类 型 是 中 国 神 仙 的 共 性 。 三 层 坛 给 探 索 者 联 想 很 多 :

( 1 ) 昆 仑 三 层 与 佛 教 的 须 弥 山 一 致 。 两 山 为 " 独 山 " ( 蜀 山 ) , " 天 柱 " 。 两 山 乃 天 神 所 居 。 天 柱 独 撑 与 " 天 目 " 独 眼 慧 观 又 有 联 系 。

( 2 ) 彩 陶 上 的 碯 字 纹 , 三 星 堆 的 五 旋 纹 两 相 近 似 。 三 十 年 代 认 为 楚 国 立 鹤 莲 花 壶 的 莲 花 是 印 度 文 化 的 代 表 , 中 国 也 有 古 莲 。 三 星 堆 挂 饰 莲 瓣 铜 铃 等 似 有 中 印 文 化 交 流 。

( 3 ) 道 教 神 斗 姥 与 佛 教 引 入 的 摩 利 支 天 同 为 三 头 八 臂 , 莲 座 前 有 七 支 猪 代 表 北 斗 七 星 。 中 印 文 化 交 流 , 中 亚 与 西 疆 文 化 交 流 , 在 天 文 二 十 八 宿 考 订 上 谁 早 谁 迟 难 定 。 从 濮 阳 蚌 壳 堆 塑 龙 虎 中 的 七 星 看 北 斗 崇 拜 至 少 有 五 千 年 的 历 史 。 肇 自 黄 河 源 昆 仑 山 的 斗 姥 ( 西 王 犭 莫 凤 族 ) 道 教 却 是 以 太 乙 ( 北 极 星 ) , 九 皇 ( 北 斗 ) , 五 斗 ( 在 七 星 中 ) 为 根 蒂 的 。 夏 禹 , 张 陵 同 是 北 斗 精 灵 所 化 生 。

( 4 ) 原 始 佛 教 ( 释 迦 牟 尼 所 述 《 阿 含 经 》 ) 出 自 " 塞 种 " , 并 非 印 度 土 著 ( 荼 罗 维 图 综 色 人 ) , 亦 非 东 欧 迁 来 的 雅 利 安 白 人 。 中 亚 游 牧 白 人 译 为 : 徐 西 亚 、 斯 基 泰 。 称 为 西 北 利 ( 亚 ) 与 鲜 卑 时 已 是 白 黄 混 血 民 族 。 这 一 系 西 亚 族 当 与 " 戎 、 狄 " 有 关 。

二 、 神 树 ( 通 天 树 ) 。

神 树 最 初 当 是 原 始 山 林 的 巨 木 , 看 太 阳 在 巨 木 何 方 以 测 日 。 称 之 为 若 木 、 建 木 、 矩 格 之 桑 、 扶 桑 , 已 经 是 加 土 观 测 日 与 月 的 标 志 。 祭 祀 活 动 中 心 的 社 树 了 。

三 星 堆 铜 神 树 是 神 殿 中 祭 祀 中 心 树 。 正 是 用 鸡 代 表 太 阳 的 " 十 上 十 下 " 的 测 天 神 树 。 树 顶 的 凤 皇 是 由 鸡 ( 雉 ) 变 来 的 。 是 野 鸡 的 神 化 , 而 不 是 汉 朝 以 后 传 入 的 孔 雀 。 神 树 是 " 观 天 之 道 , 执 天 之 行 " ( 日 月 运 行 ) 的 测 天 量 天 的 原 始 天 文 测 量 台 。 是 " 西 和 月 母 " 二 女 浴 月 的 母 系 西 王 犭 莫 的 宗 教 中 心 。 神 树 以 雉 凤 为 主 , 树 根 部 还 有 一 条 中 华 龙 。 树 座 是 三 角 形 很 重 要 。 昆 仑 三 角 : 西 为 西 王 犭 莫 ( 西 陵 即 蜀 柱 山 ) 可 能 有 斯 基 泰 白 人 文 化 , 骊 轩 女 为 天 子 文 化 , 戎 与 狄 文 化 。 东 麓 是 北 姬 ( 氐 、 龙 ) , 南 姜 ( 羌 、 虎 ) 。

三 、 太 阳 与 眼 睛 。

许 多 圆 轮 中 以 内 五 角 星 圆 为 多 。 它 们 代 表 天 上 的 日 和 月 。 人 们 的 眼 睛 也 是 人 身 的 日 月 。 " 心 生 于 物 , 死 于 物 , 机 在 于 目 。 " ( 《 阴 符 经 》 。 阳 符 的 解 释 书 名 《 天 机 经 》 。 ) 此 处 之 " 物 " 作 族 标 ( 图 腾 ) 解 。 心 ( 思 想 、 灵 感 ) 来 自 族 微 之 神 物 。 关 键 在 两 眼 与 天 道 日 月 相 感 应 。 水 中 龙 眼 是 筒 形 的 , 澳 洲 怪 神 亦 筒 眼 。 天 空 鸟 眼 是 圆 形 的 , 如 蜀 之 瞿 堆 、 瞿 上 皆 指 大 鹏 鸟 ( 或 鹰 ) 。 陆 上 的 虎 眼 作 棱 形 ( 兽 眼 ) 。 二 里 头 所 见 夏 文 化 中 的 " 目 " 字 与 蜀 人 的 "  N F D E 7 ) " 字 , 其 形 意 皆 指 独 具 支 眼 的 " 天 目 " 慧 眼 ( 神 灵 化 的 " 松 果 体 " ) 。 蜀 字 与 厦 字 皆 含 独 立 意 , 就 是 根 基 于 人 体 前 额 松 果 体 这 支 直 立 的 第 三 支 眼 睛 。 中 印 神 像 很 多 立 眼 却 为 亚 洲 古 神 的 特 色 。 铜 面 具 额 上 空 格 也 许 就 是 留 来 嵌 天 目 的 。 额 饰 与 鼻 前 中 饰 必 具 神 话 意 识 。

四 、 群 神 头 面 。

可 称 为 混 合 群 神 的 万 象 神 宫 中 千 姿 百 态 。 筒 眼 , 大 耳 , 鼻 饰 的 " 杜 鹃 " 瞿 灵 , 鹤 腿 鸟 王 , 各 式 大 巫 , 金 面 天 神 , 虎 脸 神 , 各 显 神 通 。 特 别 是 还 有 西 方 高 鼻 人 种 ( 塞 种 ? ) 。 这 些 神 头 都 没 有 神 身 。 也 许 他 们 是 插 在 木 柱 上 ( 树 桩 ) , 用 麻 衣 或 兽 皮 为 身 服 。 杜 鹃 头 和 立 人 像 是 天 上 鸟 母 和 人 间 大 巫 。 这 样 的 万 象 神 宫 不 亚 于 商 周 王 朝 规 格 档 次 。 也 许 正 是 蜀 山 承 继 中 夏 文 化 的 具 体 象 征 。 无 怪 乎 三 星 堆 玉 器 与 中 夏 一 致 。 三 星 堆 坟 器 与 良 渚 文 化 却 具 有 相 同 模 式 。 金 杖 上 的 并 列 三 人 与 楚 帛 画 四 方 十 二 生 肖 图 中 的 三 头 人 近 似 。 又 与 双 流 机 场 战 国 时 蜀 人 铜 矛 上 的 三 头 人 类 似 。 特 别 值 得 一 提 的 跪 坐 , 发 自 后 反 卷 向 前 , 棱 眼 人 像 。 他 与 良 渚 文 化 中 的 骑 虎 人 像 完 全 一 样 。 足 以 说 明 良 渚 骑 虎 人 与 此 同 一 属 系 。  五 、 龙 、 虎 、 凤 。

中 国 的 龙 虎 凤 的 主 导 意 义 似 不 宜 完 全 比 照 " 图 腾 " 模 式 框 范 。 三 大 神 物 按 海 、 陆 、 空 三 界 总 归 复 合 , 不 似 一 个 部 落 、 部 族 的 族 微 , 而 是 众 神 之 神 的 吉 祥 " 物 " 。 禹 铸 " 万 物 " 于 九 鼎 , 却 是 标 志 万 国 的 族 标 ( 物 ) 。

① 上 古 母 系 社 会 从 姐 从 妣 、 篯 、 姚 、 女 员 、 妊 、 女 井 、 娄 、 * = 、 婪 、 女 辛 、 嬴 、 姬 、 姜 不 可 能 用 统 一 族 微 。

② 男 系 地 域 性 部 落 联 合 的 " 氏 " 更 不 可 能 各 部 全 用 统 一 族 微 。

③ 在 广 大 地 域 江 淮 河 济 诸 水 群 山 地 区 难 于 统 一 标 号 ( 只 可 能 联 祭 坛 上 的 " 百 神 " 与 " 万 物 " 。

④ 源 自 美 洲 易 落 魁 图 腾 所 用 " 部 族 " , " 部 落 " , " 氏 族 " 的 人 数 有 多 少 ? 能 否 与 中 国 古 " 国 " 相 当 比 对 。

⑤ 明 显 古 有 蛇 、 龟 、 鱼 、 鸡 、 马 ( 多 种 马 ) 、 鹿 … … 归 入 了 龙 ( 姬 周 ) 。 黄 羊 、 白 羊 、 青 羊 归 入 了 虎 坛 。 众 鸟 归 入 了 凤 或 瞿 、 鹏 。

⑥ 古 氏 族 的 父 母 两 系 分 合 发 展 及 迁 徙 造 成 的 宗 族 分 布 是 非 常 杂 的 。 A 如 鬼 方 在 殷 代 是 犹 族 。 周 代 称 为 狄 , 又 称 有 易 。 * = 、 女 贵 是 鬼 方 的 姓 。 * = 姓 女 娲 是 赤 狄 ( 龙 ) ; 姬 姓 伏 牺 是 白 狄 ( 凤 ) 。 B 禹 、 禺 、 兕 、 蜀 本 为 纵 目 ( 慧 眼 曰 目 ) 一 系 。 禹 号 文 命 , 蜀 号 岷 、 汶 ( 民 为 刺 目 , 蜀 亦 刺 目 ) 。

⑦ 黄 河 源 之 昆 仑 有 虎 神 , 长 江 中 下 流 亦 有 虎 神 , 这 种 虎 ( 饕 餮 , 吞 口 、 大 面 、 兽 首 ) 决 不 是 甲 骨 " 虎 方 " , 宝 鸡 虢 国 能 概 括 的 。 红 山 文 化 玉 尤 猪 婆 龙 ; 仰 韶 文 化 的 蛙 蛇 鱼 综 合 龙 ; 姬 周 的 龟 龙 ( " 我 姬 出 自 天 鼋 " ) ; 各 有 渊 源 。 花 蒂 ( 华 ) 纵 目 ( 夏 ) 综 合 龙 才 成 秦 汉 龙 样 。 由 龟 龙 麟 凤 变 为 " 龙 虎 龟 雀 " , 显 然 麟 误 译 成 白 虎 。 此 " 白 虎 " 本 为 马 或 鹿 神 化 的 " 吉 良 、 乘 黄 、 开 明 兽 " ; 误 " 兽 " 为 虎 。 变 神 鸡 为 朱 雀 。 拙 作 《 道 教 鸟 母 与 昆 仑 山 文 化 的 探 索 》 ( 见 《 成 都 文 物 》 1 9 9 6 年 一 、 二 期 ) 说 :

( 1 ) 西 王 母 与 姬 姜 是 互 婚 的 昆 仑 山 原 三 大 部 族 。

( 2 ) " 西 王 " 女 系 多 女 皆 称 " ( 西 ) 王 夫 人 " 。 其 男 嗣 王 方 平 ( 战 国 秦 汉 神 仙 ) 创 立 " 鹄 ( 白 凤 ) 鸣 神 仙 治 " 。 方 平 名 远 , 说 他 的 神 道 来 自 " 月 氏 " ( 或 即 塞 种 斯 基 泰 ) 。

( 3 ) 道 教 鸟 母 ( 玄 母 、 玄 女 ) 人 头 鸟 身 。

( 4 ) 鸟 王 颛 顼 ( 高 阳 氏 、 楚 祖 ) 有 易 ( 狄 ) 。 有 两 女 子 曰 琬 曰 琰 ( 女 和 、 月 母 ) 掌 日 与 月 ( 易 ) 之 运 行 。

( 5 ) 以 昆 仑 三 角 为 中 心 的 神 仙 " 五 岳 " 是 : 东 岳 广 桑 ( 扶 桑 ? ) , 南 岳 长 离 ( 隹 离 ) , 西 岳 丽 农 ( 郦 陇 ) , 北 岳 广 野 ( 大 漠 ) 。

( 6 ) 蜀 山 神 系 和 蜀 山 神 鸟 瞿 。

( 7 ) 斗 姥 ( 西 王 犭 莫 ) 与 蜀 天 文 。

( 8 ) 昆 仑

三 恪 互 婚 中 的 鸟 母 ( 西 王 母 ) , 龟 山 西 灵 圣 母 ) 。 这 篇 探 索 似 可 为 三 星 堆 昆 伦 神 树 的 人 面 鸟 身 神 作 一 序 言 。 拙 写 《 中 国 龙 凤 虎 文 化 考 古 新 发 现 》 一 文 在 李 复 华 学 长 指 导 下 , 发 表 于 《 四 川 文 物 》 一 九 九 九 年 第 一 期 。 这 篇 简 要 的 提 纲 中 谈 到 : 蜀 山 崇 伯 鲧 剖 腹 而 生 夏 禹 ; 夏 禹 之 母 " 崇 伯 " 即 蜀 山 之 西 陵 氏 ( 犭 莫 母 ) 。 屈 家 岭 至 大 溪 文 化 这 一 彩 陶 与 黑 陶 复 合 文 化 ( 西 疆 彩 陶 与 龙 山 黑 陶 、 良 渚 玉 饰 ) 很 可 能 与 巴 人 蜀 人 有 关 。 屈 家 岭 陶 纺 轮 上 的 颠 倒 双 鱼 形 " 太 极 图 " 却 系 " 岷 山 丹 法 " 《 太 清 金 液 龙 虎 丹 经 》 的 标 准 图 象 。 仰 韶 文 化 的 庙 底 沟 阶 段 ( 公 元 前 2 8 0 0 左 右 ) 已 出 现 广 大 地 区 的 文 化 统 一 体 。 略 后 的 龙 山 文 化 期 ( 至 少 在 公 元 前 2 0 0 0 年 前 ) 整 合 同 一 更 加 明 显 。 到 夏 朝 的 二 里 头 文 化 ( 公 元 前 1 9 0 0 到 1 5 0 0 年 ) 已 经 是 夏 商 蜀 ( 崇 、 蒙 、 岷 ) 的 青 铜 美 玉 时 代 。

苏 秉 琦 《 中 国 文 明 起 源 初 探 》 、 李 学 勤 《 中 国 古 代 文 明 与 国 家 形 成 研 究 》 等 书 深 具 卓 见 。

① 古 周 原 有 玉 鸡 之 祭 ; 凤 翔 、 麟 游 之 见 。 巴 人 贡 比 翼 鸟 , 蜀 人 贡 文 翰 , 皆 是 野 鸡 ( 雉 ) 。

② 宝 鸡 弓 鱼 国 与 鱼 凫 , 阆 中 古 鱼 城 , 弓 弓 头 虎 子 ( 躴 人 ) 以 及 中 山 国 似 有 文 化 或 族 人 的 联 系 。

③ 三 星 堆 文 化 受 二 里 头 文 化 影 响 明 显 突 出 。 与 良 渚 玉 器 同 源 。

④ 杜 金 鹏 《 封 口 繹 研 究 》 ( 《 考 古 学 报 》 1 9 9 2 年 第 1 期 ) 论 夏 文 化 的 传 播 与 夏 民 南 迁 。 在 四 川 , 禹 娶 于 涂 山 山 ; 夏 桀 伐 岷 山 得 琬 琰 二 女 ; 禹 学 于 西 王 国 ; 似 蜀 山 西 陵 氏 即 西 王 犭 莫 。 黄 帝 有 二 妃 ( 西 陵 与 犭 莫 母 ) 实 西 山 一 嫁 二 女 。 道 教 《 太 平 经 》 说 的 一 男 二 女 相 配 。

⑤ 龙 虎 凤 三 神 物 皆 有 额 饰 " " , 似 皆 夷 狄 之 辛 族 , 而 又 互 为 姻 亲 。 ⑥ 良 渚 兽 面 图 实 为 虎 首 ( 见 《 中 国 文 物 报 》 1 9 9 8 年 9 月 9 日 第 三 版 ) 。 楚 王 冠 以 " 今 酉 " ( 熊 ) 号 实 鸟 王 颛 顼 下 的 虎 豹 龙 龟 分 部 。

六 、 鸟 母 ( 凤 ) 与 众 鸟 。

三 星 堆 鸟 类 最 多 。 虎 有 几 件 ( 若 兽 面 是 虎 则 多 十 余 件 ) 。 龙 只 见 于 巨 树 下 侧 ; 龙 形 柱 饰 。 人 头 鸟 身 像 立 于 柱 顶 必 是 此 间 ( 昆 仑 神 山 ) 大 神 。 是 否 与 * < 冢 山 鸟 王 颛 顼 大 巫 有 关 ? 凤 鸟 是 鸡 神 , 有 许 多 凤 皇 皆 自 雉 变 来 , 皆 有 冠 似 为 雄 性 ( 是 否 西 王 母 戴 " 胜 " 的 " " 。 还 有 鸟 头 , 鸟 形 饰 , 鸟 形 铃 , 标 准 的 有 冠 雄 鸡 , 神 鸟 。 兽 冠 人 像 参 照 最 大 的 " 杜 鹃 " 头 , 应 是 鸟 冠 ( 虎 口 ) 。 特 别 值 得 探 讨 的 " 鹤 腿 " 下 半 鸟 神 立 人 像 , 似 为 有 别 于 昆 仑 雉 凤 的 " 神 人 踏 鸟 " 。 还 有 许 多 鸟 纹 和 铜 器 肩 上 的 鸟 饰 , 神 坛 顶 层 的 双 鸟 。 这 正 是 《 山 海 经 》 中 的 凤 皇 乡 , 食 卵 民 ( 野 鸡 蛋 ) 。 姜 世 碧 《 成 都 出 土 铜 鸟 考 》 ( 《 成 都 文 物 》 1 9 9 8 年 第 三 期 ) 卓 有 识 见 的 讨 论 和 考 证 了 铜 鸟 , 值 得 细 读 。 成 都 市 博 物 馆 收 藏 的 两 件 青 铜 鸟 器 物 是 巴 人 用 鱼 凫 捕 鱼 的 形 象 。 时 代 是 战 国 。 下 延 到 汉 代 画 像 石 亦 见 鱼 鸟 画 像 。 还 有 山 东 的 鹳 鸟 御 鱼 图 , 湖 北 红 花 套 ( 白 庙 文 化 ) 曾 出 土 相 当 于 二 里 头 文 化 的 残 陶 船 ( 长 7 . 2 厘 米 ) 。 陶 船 可 能 是 巴 人 用 船 棺 葬 和 水 上 生 活 的 祖 源 。 湖 北 宜 昌 中 堡 鸟 出 土 的 " 鸟 首 形 器 柄 " 又 见 于 四 川 的 阆 中 , 成 都 十 二 桥 , 广 汉 三 星 堆 等 处 。 它 就 是 鱼 凫 的 象 征 , 沿 长 江 自 湖 北 、 奉 节 直 至 成 都 平 原 都 有 " 鱼 凫 " 的 地 名 。 四 川 战 国 铜 器 上 亦 有 各 种 鸟 纹 。 川 江 的 瞿 堆 ( 从 骓 ) 、 瞿 唐 、 瞿 上 及 离 堆 、 魁 雀 、 都 是 神 鸟 对 偶 的 神 鸟 崖 。 黄 帝 的 妻 族 ( 犭 莫 母 即 西 陵 氏 ) 本 凤 皇 系 。 汉 画 像 鸟 母 坐 于 龙 虎 座 上 。 蚕 丛 ( * # ) 、 伯 鹳 鱼 凫 , 杜 宇 , 开 明 ( 虎 与 雄 雉 ) 似 皆 奉 鸟 神 。

三 星 堆 未 全 面 揭 露 。 今 见 文 化 似 仅 其 一 小 部 分 。 三 星 堆 文 化 已 成 为 国 内 外 的 热 门 , 取 得 可 喜 的 成 绩 , 从 概 观 到 专 题 皆 有 论 述 。 但 对 整 个 三 星 堆 文 化 的 研 究 尚 须 努 力 。 * 转贴于 * ① 对 长 江 文 明 的 论 述 ; 三 星 堆 周 邻 文 化 ; 三 星 堆 与 二 里 头 ( 夏 ) 文 化 ; 三 星 堆 与 良 渚 文 化 , 皆 有 识 见 。 但 从 红 山 孕 妇 与 祭 坛 , 龙 山 祭 祀 , 良 渚 祭 礼 等 宗 教 研 究 还 有 待 比 对 与 深 入 。

② 神 物 与 龙 虎 凤 等 的 生 物 认 定 与 神 化 物 分 析 还 要 再 认 识 。 从 生 物 说 、 神 化 的 九 头 鸟 是 真 实 存 在 的 ( 《 文 史 杂 志 》 1 9 9 4 年 第 4 期 〈 九 头 鸟 之 谜 〉 。 ) 从 神 格 神 物 说 《 庄 子 》 的 鲲 鹏 可 否 混 合 成 三 星 堆 大 耳 筒 眼 面 像 龙 凤 合 塑 ?

③ 三 层 神 坛 下 神 兽 是 凤 虎 合 型 , 上 层 双 凤 与 中 间 人 面 ( 虎 鸟 脸 ) , 似 提 供 了 虎 凤 合 配 的 信 息 。 民 俗 龙 凤 交 配 , 龙 凤 呈 祥 外 还 有 虎 鸟 配 合 。

④ 昆 仑 天 文 的 北 斗 九 星 崇 拜 , 已 有 吕 子 方 《 中 国 科 学 史 论 文 集 》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8 4 年 版 ) ; 《 中 国 天 文 考 古 录 》 ( 四 川 教 育 出 版 社 1 9 9 6 年 版 ) 为 我 们 开 路 。 论 濮 阳 水 西 坡 墓 中 龙 虎 卓 越 。

⑤ 陆 思 贤 《 神 话 考 古 》 ( 文 物 出 版 社 1 9 9 5 年 版 ) 对 鸟 鱼 牛 马 , 伏 牺 女 娲 有 精 到 的 论 述 。 芮 传 明 《 中 西 纹 饰 比 较 》 ( 上 海 古 籍 书 店 1 9 9 5 年 版 ) 更 提 供 了 世 界 性 的 鸟 蛇 虎 ( 饕 餮 ) 树 等 纹 饰 的 比 较 研 究 。

⑥ 昆 仑 地 点 有 邓 少 琴 《 山 海 经 昆 仑 之 丘 应 即 青 藏 高 原 巴 颜 哈 拉 山 》 ( 《 山 海 经 新 探 》 四 川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1 9 8 6 年 版 ) 。 西 王 母 与 蜀 山 问 题 郑 杰 文 《 穆 天 子 传 通 解 》 ( 山 东 文 艺 出 版 社 1 9 9 2 年 版 ) 。 《 川 青 甘 藏 走 廊 古 部 落 》 ( 四 川 民 族 出 版 社 1 9 9 2 年 版 ) 。 《 丝 路 文 化 》 ( 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9 5 年 版 ) 。

⑦ 民 族 问 题 亦 有 论 文 多 篇 。

⑧ 专 题 考 证 如 : 眼 睛 , 日 轮 , 神 树 皆 有 篇 章 。

⑨ 巴 蜀 古 史 研 究 已 见 多 篇 论 著 。 尤 其 是 对 古 蜀 蚕 丛 , 柏 鹳 , 鱼 凫 , 杜 宇 , 开 明 诸 王 朝 的 论 述 很 多 。

第4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神话乐园;建木;都广之野;广西大明山

[作者]黄世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49-006

三、民族学材料和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天地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在广西桂中平原

1、民族学材料可以佐证天地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在广西桂中平原

从民族学材料及神话、宗教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在世界各地,几乎凡是拥有通天之树(神话学称之为“宇宙树”)神话的民族,必然相应有一套宇宙神话,神奇诡异,引人入胜。

现在,既然我们把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在自然地理上落实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中国南方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居住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那么,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壮族先民是否有其相应的宇宙神话加以支撑呢?

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据研究,古代壮族先民的宇宙观认为整个宇宙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世界,天上、人间、地下三界都各有联系之处,如在壮族民间宗教麽教经书《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说到:在遥远的年代,最初的世界什么也没有,漆黑无边。后来,吹来三股黑、白、黄气体,相混成浓浆,逐渐凝固成团,外壳越来越硬,像个大石蛋。蛋里有三个蛋黄,孕育出三个不同模样的兄弟,即雷王、龙王和布洛陀。三兄弟在蛋里半睡半醒,各自想方设法挣扎出蛋壳。但蛋壳太硬,大仙派使者屎壳郎来帮忙,它又咬又推,最后一声巨响,石蛋爆成三大片,一片往上升变成了天,一片往下沉变成了水,有一片不动就成了大地。宇宙分三界,各有主宰。上界是天界,由雷神管理;中界是地界,布洛陀掌管;下界是水界,图额管理。彼时,诸神时常下凡,人神杂处,而人也可以轻易地上天升国。

在壮族神话时代神话谱系中,大明山上的天坪、龙头山等在壮族神话谱系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壮族起源比较早的神话可以在大明山地区找到遗存。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in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葬”,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登之乃神。大明山上的“天坪仙圩”之说与《海内西经》说昆仑墟是“百神所在”,《河图括地象》说昆仑山上面是“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等十分类似。

壮族古老的民间宗教文书如布洛陀经书以及壮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如《盘同古》等都传说壮语的“岜赤山”即大明山在古代是顶天柱所在地。现在大明山上的一二天坪就是雷王砍断了“岜赤山”(大明山的壮语音译)上的顶天柱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如用古壮字记录的壮族师公经书中的《布伯的故事》中,传说布洛陀老了就想在人间找个顶替他的人,就找到布伯。布伯的功绩是带领人们和雷王斗争。据说布伯带领人们生产,年年丰收。但雷王却收不到人间供品,便不下雨,人间受了干旱,布伯就仗剑顺着“岜赤山”上的顶天柱(日月树)爬上天去找到雷王大闹王宫,并把雷王打倒在地,雷王不得不答应放雨水。但布伯回到人间后,雷王便挥剑砍断了“岜赤山”上的顶天柱,把天柱和地维弄断了。这顶天柱一倒,便造成了地陷东南,水向东流的局面。自那以后,诸神回到天上,人们从此失去了天上的仙乡。雷王砍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坪。

在由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么兵全卷》有“救成工岜社”(Gyaeu baen gong gya cwex),原文译成汉语是“长寿像座山社”。这里的“岜社”,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者翻译成“指高山上神灵居住的地方。壮族民间认为这种地方人迹罕至,阴森幽深,有神灵居住”。这是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者望文生义对“岜社”的胡乱解释。据笔者考证,《么兵全卷》中的“岜社”其实应该是“Byacwx”,即大明山的意思。“救成工岜社”(Gyaeu baen gong gya cwex)译成汉语应该是“长寿像大明山”。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出现有“岜社”即大明山的名字,并把人的长寿与大明山相比,也说明了古代的壮族先民确实曾经把大明山当作壮族祖宗神山、始祖之山来看待。在桂中壮族师公经书中,是开天辟地的重要人物。而师公经书中有《唱》的条目,其内容主要是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其中说到因开天辟地劳累过度,睡在地上,变成了大明山上的五座山峰。壮族师公经书中有化生为大明山上的五座山峰的神话传说,说明大明山是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2、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天地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在广西桂中平原

远古时期,作为古南海中心区域的广西桂中平原一带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有的地方森林茂密,丘陵地带是草地,生长着很多动物。壮族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宜居地理环境区域里创造了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由此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一是广西桂中平原史前文化传承有序。自20世纪以来,在广西壮族地区发现的重要考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包括4个巨猿化石地点、13个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以及一系列旧石器。在这些考古发现当中,广西的桂中平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

如田阳县百峰乡的赖奎古人类遗址,经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距今80.3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田阳县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以敢壮山为中心,方圆15公里以内发现了8处古人类遗址,如赖奎遗址、革新桥遗址等。田东县檀河高岭坡旧石器遗址是“广西百色旧石器”的主要发掘地,发掘出的旧石器,尤其是4件“百色手斧”,经中美专家考证,确定为80万年前的旧石器,这些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东亚早期人类与西方具有同样的智慧和认知能力。

1958年9月,中国古生物学家在距柳州市东南16公里的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小岩洞里发现了5万年前一个缺下颌骨的比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后来被命名为柳江人。

195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调查队专家贾兰坡、吴汝康在来宾麒麟山盖头洞(壮语一卡姆头洞)发现一个人类头骨的颅底部分化石,伴生动物化石有鹿牙、猪牙,

还有大量腹足类动物的壳,并发现粗糙的石器一件和人工打制的石片两片。该人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麒麟山人”。综合地层等情况判断,麒麟山人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两三万年前。

1935年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杨钟键等专家来到大明山下的武鸣进行古人类考古调查,在一些洞穴中发现一批颇有特色的文化遗物。这批遗物经他研究,将其时代暂定为中石器时代。这是岭南地区具有区域特色的史前文化遗物的最早记录。而“柳州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岩人”等的发现,说明广西桂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存。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从江河附近逐步扩展到丘陵地带。在大明山下的上林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西燕乡江卢村米江庄古遗址、塘红乡石门村石南海古遗址、三里镇山河村山背固遗址、白圩镇朝韦村石田庄古遗址。在武鸣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石铲遗存:两江镇三联村伏邦屯附近岩洞遗址、双桥镇伏林村敢汉(山洞名)及潭王坡遗址、太平镇堂斋岭遗址、锣圩镇岜勋山遗址、锣圩镇淝阳小学遗址、城厢镇敢风洞遗址、里建圩附近潭勃遗址等,出土的大石铲类型齐全,造型规整,磨制精致;在广西桂中平原的中心区域柳州市也相继发现了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柳江两岸台地的文化遗址等。1962~1978年,在广西平南、容县、北流、玉林、贵县(今贵港市)、来宾、南宁市郊区、邕宁、隆安、武鸣等18个县市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60处,大多分布在江河湖泊附近的土坡上。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在广西桂中平原这块土地上的东、南、西、北、中部,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有人类群落居住、繁衍着。由此,一方面可以说明,广西桂中平原史前文化传承有序,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生活方式的进步。

二是广西桂中平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裴文中之后,学术界的不少专家学者也都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广西桂中平原的大明山,深入大明山地区考察。1974年1月19日~20日,广西武鸣县马头公社全苏大队第一生产队农科组的几位社员在苏罗村全苏勉岭挖出一件铜卣,然后报告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之后广西考古专家蒋廷瑜教授前后三次前往全苏勉岭实地考察,随后在该地还出土有一个铜戈。全苏勉岭出土的这件铜卣的提梁是陶索形的,颈部有夔龙纹,腹部有兽面纹装饰,底部有金文“天之父”三个字,是商代晚期文物。1981年1月,蒋廷瑜教授和覃义生教授前往宾阳韦坡村考察,发现有一处西瓯人的战国墓葬遗址,出土有铜鼎和铜钟、剑、斧、钺等,共计20件。

广西民族研究所覃圣敏研究员将广西武鸣大明山下的两江镇至马头乡一带的先秦墓葬与广西各地发现的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器物进行排列的结果,年代最早而且前后连贯、分布相对集中的。是环绕大明山的几个县,以大明山为中心,可将这几个县分为内外两圈。其中武鸣、宾阳、上林、马山四县紧贴大明山,可视为内圈,忻城、来宾、横县、邕宁、南宁、隆安、都安等县市,离大明山稍远,可算外圈。在这内外两圈之中,从商代到战国时期,都有器物和墓葬发现。其中年代最早、时间延续最长、最集中并有墓葬群的,只有武鸣马头一带。

据考证,大明山下的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武鸣马头安等秧遗址、武鸣马头全苏勉岭遗址等是广西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壮族青铜文明时期的重要遗址,也是迄今广西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其所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早期青铜器震惊了历史学界,其学术价值、出土文物的观赏价值都相当高。这些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先秦时代岭南地区是蛮荒之地的传统观点,不仅使人们对已经湮没的骆越西瓯文明有了真实深切地了解,而且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写下了神奇的一页,也在人类文明史和世界美术史上谱写了新的重要篇章。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后,以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为广西乃至岭南地区设郡县之始。而其中的桂林郡就设在广西桂中平原的桂平市西南一带。人们现在简称广西为“桂”,其得名就来源于此!由此可见,桂中平原是广西的核心所在。我们说桂中平原是广西地区的核心部位,还因为,在岭南历史上,桂中平原曾经长期是广西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如部、州、郡、府、县治所的所在地。

由于桂中平原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要塞,故而与历史的大线条联结得这般紧密,确如都广之野所描述的那样,山水神奇、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现代的考古新发现,可以表明广西桂中平原确实存在过一个强大的文化带,一个文化带其实就是一组文化特征占优势地位的地区,这些文化特征不仅包括他们的语言,而且还包括他们的粮食作物、婚礼、、墓场以及随墓场而来的陶器、青铜器等。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桂中平原曾经是“文明中心”,从而印证了这里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都广之野所在地!

如1976年和1979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分别发掘了两座大型汉墓,这就是广西考古史上著名的“罗泊湾1号墓”和“罗泊湾2号墓”,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灯正是《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的立于“天地之中”、“都广之野”的那棵盘根错节极其茂盛的“建木”的艺术再现,同时也奇妙展现了“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的情景。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灯的主干为圆柱形,上细下粗,下端为宝瓶形,底座为覆盘形,从主干分三层向外伸出九条支干,每支顶端托一桑叶形灯盏,主干顶端置金乌形灯盏。干、枝、叶、金乌分别铸造,用榫卯套扣,合成一体,可以自由装卸。支干有长短,上层的短,下层的长,上下之间互相错叠,有重复。支干之粗端刻有“×”形符号。这件铜灯正好九枝在下,一枝在上。

笔者认为在广西贵县贵城镇罗泊湾1号墓发掘出土的象征光明和通天神的西汉树形青铜灯具就是古代都广之野“建木天梯”传说的最好见证物!它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宇宙树属同一性质,反映了西瓯骆越早期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体系和神话宇宙观。远古时候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正是根据《山海经》铸造出一棵建木作为通天的神树。

四、结果与讨论

1、结论

综上所述,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的神话体系属于南方百越族人的神话。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的先民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族人以现实中的大明山为原型,虚拟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置就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西瓯骆越居住的广西桂中平原一带。从聚落形态来考察,都广之野的中心区域为桂中平原,桂中平原总面积8840.75平方公里,是广西粮食、甘蔗生产的重要基地。平原上丰饶的五谷,茂盛的草木和众多的鸟兽,膏腴的地理环境,温润的气候,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都广之野之自然气候环境及其天文地理特征相吻合。

实地考察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大明山,就不难发现,大明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一方面,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广西桂中地区是南海的中心区域,她位于先天八卦图中“四正”方位中的乾位。另一方面,在后天八卦图中,大明山其山体走向为西北一东南,用风水术

语来说,西北一东南走向即为乾巽走向(乾山巽向),而在风水理论中乾山为天柱,为地维,为天门地户。再加上北回归线正好穿过大明山中部。每年夏至时候人站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天坪”上,就会出现“日中无影”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可见,正是特殊的文化方位,才在大明山峰岭间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

从现代广西的地域观点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主要包括南宁市(包括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来宾市(包括兴宾区、合山市、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贵港市(包括桂平市、平南县)、百色市(包括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等市县。以上四市即南宁市、来宾市、贵港市、百色市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所在地,而大明山所在的南宁市是其中心区域!大明山的最高峰龙头山,更是被民间称作是首府南宁的龙脊!如今,各个城市都在确定自己的城市名片,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交流平台,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很多。择要存精,“天地之中”有底蕴厚重的文化土壤,是南宁市质地最优、最具文化影响力、最为厚重的一张城市名片。

笔者的这个研究结论有确凿的史料记述作证据,不仅为历史古籍和民间宗教文书所载,也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这些证据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尽管它们总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却没有被的危险。

总之,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域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大明山都是壮族传统文化中最神圣的名山,在壮族文化发展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2、讨论

“天地之中”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山海经》一书的立足点,也是现代人类的立足点。可见,解决“天地之中”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因为其关涉中国神话之历史源起,更因为昆仑山和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都是中国神话系统中最早且最重要的圣山,其展现出的神圣意义,关涉到中国神话思维与之肇端。

现在,笔者经过多年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解读,又通过田野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神话世界把昆仑山和建木一都广之野各自视为不同的天地之中的差异,源于古人对先天、后天八卦图方位的不同认识。在先天八卦图方位中,乾位处在南方。因而,南方当为天柱、为地维所在地,这正好对应于南方作为天地之中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这个说法正好与上文笔者的结论一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坐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西瓯骆越居住的广西桂中平原一带相吻合。

在后天八卦图方位中,乾位处在西北方,因而,西北方当为天柱、为地维所在地,这正好对应于西北作为天地之中的昆仑山。如果从古老的方位系统去考察神话昆仑的位置,那么,由于《五藏山经》部分主要是以“后天八卦图方位”来记录,而在后天八卦图方位中的西北方为乾位。因此,如果认定昆仑山是天地之中,那么昆仑山肯定位处西北,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历来把昆仑山位处西北并视作天地之中的缘由吧!

笔者的这个结论会对“上古时代的文化中心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引起新一轮论争。因为,在先秦以至汉代人士的心目中,洛邑为天下之中,河洛之地即天下中土,即使到近现代,这样的传统认识还牢牢印记在国人心目中。当然,曾经有学者论证指出,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以“六经”与《史记》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记载最权威。然而,“六经”与《史记》所反映的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古文明,对周边地区的文明状况实际重视不够,甚至有意贬低或删改。近80多年来考古所见的区域文化与古已有之的儒家经典之外的其他先秦两汉文献,正可弥补此不足。例如,就现有考古资料看,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而在海岱地区!

经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南方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因而,由笔者的这个结论而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就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也不一定在海岱地区,而有可能是在南方地区。

笔者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以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在历史上出现的次序来看,以“先天八卦图方位”为空间方位记录系统的南方的天地之中神话在年代上应该早于以“后天八卦图方位”为空间方位记录系统的西北的昆仑天地之中神话。可见,古人对上古地理中心的崇拜,其最早应该是对南方的建木――都广之野的崇拜,后来的周文王改革礼俗,对古地理中心的崇拜才从南方转向西北。

第二,在历史上,古人最先使用南方发明的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到后来再使用北方发明的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这中间存在一段过渡时期,就是“先天八卦方位与后天八卦方位并行”的历史时期。而从伏羲氏到周文王这一时期有多长,今天很难拿出准确的数字来,但可以肯定,绝不会少于七八百年,也许是好几千年的历史呢。可见在年代上,先天八卦图先出现,而后天八卦图出现比较晚,这大概就是后天与先天的命名根据吧。

第5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一是从理念创新入手。在交谈中,他感言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和创新将无从谈起。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山西这块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沃土上,从事艺术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戏曲摇篮,民歌海洋”之美称。在全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山西就有52个,占到全国总数的1/7;山西民歌则更多,现存有2万多首;在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有96项入选,其中传统戏剧22项,民间音乐11项,民间舞蹈8项,民间美术12项,曲艺3项。

作为一所以传承戏曲等山西民族民间艺术为主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必须植根于山西这片丰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与山西文化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艺术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个生命体中,教育和艺术是两个最重要的“基因”,而教育和艺术的传承又都有各自的规律可循。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就是既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实用性艺术人才,同时还要遵循艺术规律,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剧目,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山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重任,承担起为山西文化建设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这些年,努力寻求的就是艺术和教育这“两个基因”“两条规律”的最佳结合点,这是他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最佳结合点上他们明确提出了学院的办学定位,那就是: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即:坚持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基地;坚持走守正出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创新基地;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优秀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一条道路、第一个基地,主要体现在对山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上。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继承发扬。而传承历史文化有多种方式:有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有文艺团体演出式的动态传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活态传承”的观念,所谓“活态传称”即:立足本土,出作品,出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这是职责和使命所在;第二条道路、第二个基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继承绝不是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这样的传承才能有所作为;第三条道路、第三个基地,落脚点在“人才”,主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造就实用型艺术人才,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学生艺术实践融入社会,融入市场,在“真刀真枪”的实践演出中才能真正达到锤炼人才的目的。

“三条道路,三个基地”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是准确地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追求。这一定位体现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顺应了山西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指引了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发展方向。

二是打好精品剧目战略。在“三条道路,三个基地”办学定位指导下,紧紧围绕培养优秀实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开阔办学视野,通过创作演出艺术精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赵银邦院长说,自2004年起,以“每年一部戏,五年打造5台戏”的目标,投入到精品剧目的创作演出之中,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实践舞台,给学院办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山西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亮点。在谈到这些精品剧目时,赵院长如数家珍:

1.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

2004年,山西推出了以“华夏文明看山西”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以此为契机,发挥音乐系的优势,推出了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华夏之根》以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为脉络,艺术地再现了山西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部音乐作品被誉为2004年中国民族乐坛上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于2007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的第四个奖项,成为本届“金唱片”中获奖最多的一个作品。x2008年7月,在太原召开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特色办学论坛会议”上,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以该院在剧目驱动下对艺术人才培养教育的特色办学作了论坛演讲,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和认可。当然,作为学哲学专业的赵银邦,这其中不仅带有理论层面上的依据和高度,同时也列举了他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多年来的经验积淀和有益尝试,颇具见解。那么,人才培养作为当前各艺术院校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是何以受到关注得到认同的呢?为此,我们再一次走进了赵银邦与他的特色办学。

一是从理念创新入手。在交谈中,他感言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和创新将无从谈起。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山西这块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沃土上,从事艺术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戏曲摇篮,民歌海洋”之美称。在全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山西就有52个,占到全国总数的1/7;山西民歌则更多,现存有2万多首;在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有96项入选,其中传统戏剧22项,民间音乐11项,民间舞蹈8项,民间美术12项,曲艺3项。

作为一所以传承戏曲等山西民族民间艺术为主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必须植根于山西这片丰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与山西文化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艺术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个生命体中,教育和艺术是两个最重要的“基因”,而教育和艺术的传承又都有各自的规律可循。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就是既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实用性艺术人才,同时还要遵循艺术规律,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剧目,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山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重任,承担起为山西文化建设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这些年,努力寻求的就是艺术和教育这“两个基因”“两条规律”的最佳结合点,这是他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最佳结合点上他们明确提出了学院的办学定位,那就是: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即:坚持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基地;坚持走守正出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创新基地;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优秀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一条道路、第一个基地,主要体现在对山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上。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继承发扬。而传承历史文化有多种方式:有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有文艺团体演出式的动态传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活态传承”的观念,所谓“活态传称”即:立足本土,出作品,出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这是职责和使命所在;第二条道路、第二个基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继承绝不是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这样的传承才能有所作为;第三条道路、第三个基地,落脚点在“人才”,主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造就实用型艺术人才,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学生艺术实践融入社会,融入市场,在“真刀真枪”的实践演出中才能真正达到锤炼人才的目的。

“三条道路,三个基地”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是准确地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追求。这一定位体现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顺应了山西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指引了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发展方向。

二是打好精品剧目战略。在“三条道路,三个基地”办学定位指导下,紧紧围绕培养优秀实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开阔办学视野,通过创作演出艺术精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赵银邦院长说,自2004年起,以“每年一部戏,五年打造5台戏”的目标,投入到精品剧目的创作演出之中,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实践舞台,给学院办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山西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亮点。在谈到这些精品剧目时,赵院长如数家珍:

1.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

2004年,山西推出了以“华夏文明看山西”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以此为契机,发挥音乐系的优势,推出了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华夏之根》以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为脉络,艺术地再现了山西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部音乐作品被誉为2004年中国民族乐坛上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于2007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的第四个奖项,成为本届“金唱片”中获奖最多的一个作品。

2.儿童话剧《我能当班长》

在话剧舞台上,儿童剧的创作一直处于低谷状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山西的儿童剧创作一直处于一项空白。2004年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以学院话剧影视系学生为主体,进军儿童话剧新领域,仅用半年多时间创作出新编儿童话剧《我能当班长》。该剧生动地再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在少年儿童观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填补了山西儿童话剧创作的空白,并荣获国家文化部的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

3.儿童话剧《刘胡兰》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学院适时推出了儿童话剧《刘胡兰》。在话剧《刘胡兰》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突破。烈士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活。该剧被誉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并被上海市教育局列入2005年小学生必修课之一,应邀赴上海市巡回演出。该剧荣获山西省“杏花奖”。

4.大型戏曲交响晚会“山西四大帮子交响演唱会”

山西戏曲四大梆子流布广泛,影响深远,都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学院是山西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薪火相传,人才荟萃。他们把传承、创新、发展山西戏曲艺术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6年,学院创作演出了大型戏曲晚会“山西四大梆子交响演唱会”。演唱会将山西戏曲四大剧种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各戏曲剧种的神韵,又赋予其时代气息,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全国政协礼堂演出得到首都戏曲和音乐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5.大型精品旅游剧目《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

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歌资源遍布全省各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全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在文艺舞台上尚未出现一部大型原生态山西民歌演唱会,成为山西文艺舞台上的一大缺憾。2007年在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敢为人先,精心打造,终于在2007年推出了大型精品旅游晚会“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该晚会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几十首山西民歌,在保持歌曲原汁原味的同时,辅之以现代舞台技术手段,气势恢宏,美轮美奂。作品一经推出,观众反响强烈,好评如潮,给观众带来了高水平的艺术享受。晚会被确定为太原市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第6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时代背景已经逐渐清晰,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将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10月30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贺 信

欣闻由求是《小康》杂志、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组委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即将在山西召开,我因公务在身,不能亲自到会,特致此信,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避免资源枯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和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我们大家必须做出的选择和承担的责任。中国政府曾做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实现产业转型,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变。

“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顺应“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集合官、产、学、研诸方,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说为中国的产业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宝贵力量。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励,把论坛越办越精彩。

预祝“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预祝与会同志们都能获益良多!

陈昌智

2010年10月30日

聚焦太原官、产、学、商热议转型

如何打造低碳城市?如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把新能源产业投资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山西等中国传统煤炭大省如何应对?

2010年10月30日,在山西太原迎泽宾馆召开的“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与会政府领导及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本次论坛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并借助山西省启动全面转型的契机,延请各有关国家部委和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我国传统能源大省山西,探讨低碳经济和相关政策,探讨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领域部委相关领导、专家出席

出席此次论坛的主要领导和嘉宾云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山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郭良孝、原副部长龚心瀚、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局长白煜章、国家林业局林业资源司司长汪绚、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隆兴、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等。

因公务在身,不能亲自到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给论坛发来贺信,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贺信中指出,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顺应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集合官、产、学、研诸方,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说为中国的产业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宝贵力量。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励,把论坛越办越精彩。

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谢振华将军也托专人转达了他对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的祝贺。

山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郭良孝在致欢迎辞时坦陈,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在经济运行过程当中,仍有很多让人非常忧虑的问题。他希望藉此契机,与会代表为山西的转型和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论坛上指出,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煤炭的开采、转化、运输等,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发展不协调、不全面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本届小康论坛在山西举办,探讨低碳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在讲话中说,论坛在历史名城太原举办,恰如其分。不久前,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文章,明确提出了“山西的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援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要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型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的主张。我们这次论坛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促进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献计献策,为落实山西省委提出的“建设绿化山西,建设气化山西,建设净化山西,建设健康山西”贡献智慧和力量。

《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在欢迎辞中说,本届论坛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为低碳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探讨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相信各位领导和嘉宾的精彩演讲,必将为社会各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带来重要启示。低碳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涉及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创新。所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转型。

官员、专家聚焦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森林面积锐减,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低碳经济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关心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成为出席本届论坛的相关部委司局领导、专家热议的焦点。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部分,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原副部长龚心瀚、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国家林业局林业资源司司长汪绚、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等与生态发展相关的中央各有关部委、司局的领导和专家也纷纷从各自专业领域发表了精彩演讲。

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发表了题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当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健全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和体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原副部长龚心瀚在大会上指出,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树立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方式和发展模式。他同时强调了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经济的好处,鼓励公众采取节能减排,扩大公众的参与程度,每一个公民都要树立低碳的生活理念。同时,宣传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引导公众践行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则就低碳经济为何要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演讲前讲述了一段在参会路上的见闻――负责接送的司机师傅向他询问低碳是不是就是拉闸限电,周长益倍感诧异,于是在演讲开始就强调:拉闸限电是不符合五中全会关于要顺应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的。

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周长益认为,如果美国的浪费形式不转变,全球环境就不会有改变。如果发展中国家都去学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尤其是像中国、印度这样人口多的国家,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发表了题为《十二五战略机遇期森林保护与发展》的演讲。她指出,总体而言,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和森林功能的提高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加强林业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在发言中则重点谈了林权改革的问题。他说,林权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承包到农户,使农民成为承包山林的主体。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介绍,目前中国的防沙治沙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成果也是显著的,“防沙造林看中国”已经为国际所公认。

献策产业转型

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能源大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畸重性、资源性的特点。如何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是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隆兴、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山西社会科学院教授寇宗基、山西省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教授许向才等专家就“低碳经济的瓶颈与对策”展开交流、讨论。

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房庆在发言中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制度保证。房庆说,将来,政府还应在鼓励低碳消费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补贴,以此推进节能减排国策的落实。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则就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在本次论坛上,为了表彰在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贡献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组委会推选出的“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获奖单位也一一揭晓。

大会颁出了“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分别由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的威海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的朔州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的吕梁市和位于四川盆地西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雅安市获得。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也同时揭晓,山西右玉县、重庆九龙坡区、湖南长沙雨花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安徽霍山县、山东五莲县、四川蒲江县、陕西志丹县、江苏扬州邗江区、江苏淮安清河区均名列其中。

而同样饱受众人关注的“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则由雷士照明、中绿环保和戎子酒庄获得。

最后,本届论坛在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答谢晚宴的欢乐气氛中结束。在晚宴上,与会嘉宾与企业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有着浓郁山西地方风味的大型歌舞、曲艺表演,以及知名书画家即兴书画创作等精彩节目。

张维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2010年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面逐步形成共识,这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时期。

张维庆说,生态文明深刻地反思了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有效控制的奇迹,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一奇迹的创造,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和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如果不尽快改善我们的发展方式,经济快速发展是难以持续的。”

避免以低碳名义盲目建园、上项目

面对这一现实,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把履行低碳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思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张维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涉及到对新的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知,涉及到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涉及到教育、创新、公平、正义,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与市场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上各项领域的改革和深刻的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于眼下的潮词“低碳”,张维庆不无担忧地指出,中国好刮风,也好贴标签,一天之内,大家就能把新的口号记住,但实际上里面装的东西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我想强调一点,顺应低碳潮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更多地从体制、机制上去研究、去实践,避免以低碳的名义盲目地建园区、上项目,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浪费。”

在山西举办生态论坛有现实意义

张维庆指出,应该看到,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煤炭的开采、转化、运输等,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发展不协调、不全面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格局为世所关注。如何打破困局,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护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山西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本届小康论坛在山西举办,探讨低碳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经在山西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张维庆主任在论坛上饱含深情地说,我是在山西成长起来的干部,对山西有很深的感情,也希望看到山西能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下,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真诚地希望山西省委、省政府率领山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特别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认真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上奖台,有本事的老实人大有作为。要对各级干部的权力实施有效监督,坚决斩断权钱交易的利益链,铲除公权私化的滋生土壤,遏制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

王守荣:今年冬天不会出现“千年一遇”的寒冷

2010年,世界范围内气候灾害频仍,“2012预言”让网民将信将疑,气候变化前所未有地成为全世界人民极度关注的话题,也无可争议地成为本年度的一个关键热词。也因此,10月30日,出席“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的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成为很多媒体记者追访的热点人物。

王守荣就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问题,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他指出,具体而言,中国气象事业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现代气象体系,即实现气象业务、气象人才、科技创新等各个体系的现代化;同时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全国其他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提高预报准确率,应急防灾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另外,对于今年冬天,全球是否将如欧洲一些科学家预测的那样经历“千年一遇”的寒冷,王守荣表示,“千年一遇”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目前的科学还无法预测一千年内的寒冷事件。

王守荣认为,今年应该是个正常的年份,冬天有可能像2008年一样,局部地区出现寒冷和雨雪天气,但是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其间即使发生寒冷事件也不会是“千年一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味变冷或变热,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

周长益:节能减排不是拉闸限电

记者去机场接到周长益的时候,太原这座城市已华灯初上。面对这位主管全国节能与综合利用的工信部领导,我们有太多疑问想请教。就连司机师傅都忍不住问道:“周司长您是搞节能减排的,你说这个节能减排要搞到什么时候?”周司长正纳闷,司机师傅接着说:“节能减排不就是拉闸限电么?”

“我一听就坏了,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就是我们有个别的地方,现在一直通过拉闸限电来完成“十一五”的目标!”在接下去的论坛主题演讲上,周长益特意强调了这一点:“节能减排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只是拉闸限电,停止人们对生活的享受,是违背节能减排初衷的。”

随后在记者的采访中,周长益表示,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方式应当是做好工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说,对于能耗低、效益好的企业要鼓励生产,把分母做大;而对于能耗高的企业要制定出节能标准,鼓励他们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降低能耗,最终转型为节能企业。如果是分子分母一刀切,实际上是走入了节能减排的误区。

周长益说,和美国、日本等国家比起来,中国节能减排空间还有很大。例如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日本基本持平,能耗却是日本的5倍,所以说,中国的节能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

>>集锦:智慧的碰撞

在本届生态小康论坛上,来自国家各相关部委的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演讲发言他们以及之间的圆桌对话,不仅是相互间智慧的交流,也是思想的碰撞

山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郭良孝:希望为山西小康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山西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煤炭资源的储量、产量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山西为国家的建设和很多省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证。同时他也表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在经济运行过程当中,仍有很多让人非常忧虑的问题。他真诚地希望在此次论坛上,大家可以结合山西的实际,为山西的转型发展,为山西的小康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原副部长龚心瀚: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个问题更加凸现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大有可为

我国要实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的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大有可为。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作用,林业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林业成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论坛为山西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历史名城太原举办的此次论坛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促进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献计献策,为落实山西省委提出的“建设绿化山西,建设气化山西,建设净化山西,建设健康山西”贡献智慧和力量。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生态小康论坛是生态文明交流重要平台

低碳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涉及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创新。所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转型。

作为求是杂志的子刊,《小康》杂志将认真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和产业转型。“中国生态小康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三届,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话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十二五”国家将在林业建设有所作为

总体而言,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和森林功能的提高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我国还面临着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森林质量不高等问题。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加强林业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建立森林资源的流转制度、改善树种结构、抓好碳汇林、生物园林的培育,以及建立全国森林碳汇计量和检测体系等。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带来了“民富林兴、生态好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可喜局面,一是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三是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四是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五是林权纠纷调处效果明显,促进了社会和谐。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碳储增汇必须防沙治沙

加强防沙治沙是碳储增汇必须的。只要造林防沙工作能继续快速有效开展,中国就有望在森林储碳和发展林业经济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不能只喊口号,要政策措施

在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或者节能减排成为国家重要国策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喊口号。比如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了节能的能效标准,制定了100多项。在这些能效制度实施五年以来,共节电大约1500度,1500度相当于6000万吨的煤,同时也减排了1.41多万吨的二氧化碳。这就是一个制度建设,国家也没有为这个花很多的钱,就实现了很好的效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三个建议解决山西瓶颈

山西目前存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能耗结构等三方面的瓶颈。对此,我提出三个建议:首先,山西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其次,推动资源税费改革;第三,政府引导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平衡发展,改善政绩考核机制。

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隆兴:能源界在技术上还要寻求突破

中国现在走的这条路,能源消耗呈直线上升趋势,如继续如此发展,未来将难以为继。因此,能源界在技术上还要寻求突破。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试点碳配额交易 化解中国碳市场构建难题

构建中国碳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创造稀缺性,解决流动性。对于如何解决稀缺性难题,目前国内存有两种思路,一是在现有的三大目标基础上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产品,也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碳汇、节能量交易以及碳强度交易;二是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进行碳配额交易试点。

山西社会科学院教授寇宗基:山西实现转型发展需要三个解决

山西实现转型发展需要三个解决,即解决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解决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问题,解决非均衡发展问题。

山西省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教授许向才:应该树立低碳典型

本次论坛在宣传低碳经济、普及生态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把在低碳减排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地区树立为典型,使其在山西省以至全国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

山东省威海市

山西省朔州市

山西省吕梁市

四川省雅安市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

山西右玉县重庆九龙坡区湖南长沙雨花区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安徽霍山县

山东五莲县四川蒲江县陕西志丹县 江苏扬州邗江区江苏淮安清河区

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企业

雷士照明

中绿环保

戎子酒庄

>>低碳先锋专访

本次论坛揭晓了“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在分享获奖单位的喜悦之余,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获奖单位,听听他们是怎么谈自己引以自豪的生态经。

山东威海

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

用“新”点亮低碳经济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的威海市获得大会颁发的“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荣誉称号。

威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鞠宏宇在论坛现场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对于威海来说,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影响这个城市的低碳步伐,原因在于最初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了低碳,无论是花园建筑也好,还是造船业、养殖业也好,都是把循环经济充分地考虑了进去,所以,如今的威海,不仅经济发展了,也因为其宜居,威海的房产成为了京津和东北地区投资客看好的黄金楼盘。

新能源、风能的运用在鞠宏宇看来是威海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的又一成果。如今的威海,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风车,风起时,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成为了一道景观。对新能源的运用,鞠宏宇认为,威海会积极尝试,因为新能源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环保。

因此,威海节能减排的过人之处,被誉为就是在“新”上做足了工夫,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让这个城市有新的低碳环保。

四川雅安

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

熊猫首都,生态天堂,世界茶源

“我所理解的低碳,就是最大程度的环保。”在荣膺“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的称号后,四川省雅安市委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主任杨铧用朴实无华的言语恳切的说。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连接地带,一直以来,雅安市政府都致力于打造一个“汉藏民族走廊”的城市,争取早日融入成都经济圈。

究其获奖原因,杨铧介绍说,雅安多雨湿润,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55%,居民和企业生产生活以清洁、无碳排放的水电为主。“熊猫首都,生态天堂,世界茶源”是雅安着力打造的生态城市形象。

杨铧还认为,低碳不仅是一种发展理论、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消费方式。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这些年来,雅安一直以“低碳经济新材料、绿色循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光源”为发展方向,积极将低碳经济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安徽霍山县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生态立县”促发展

作为“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获奖单位代表的安徽省霍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力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霍山坚持“三个不得引进”,即不得引进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得引进掠夺开发资源的项目,不得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近年来先后拒绝项目达100多个,总投资30多亿元。

如今,全县上下已经呈现出了“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一无区位优势,二无大型矿产资源,三无大中城市辐射,四无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撑。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霍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构建了政策考核机制及领导推进、执法保障、社会参与等“四大体系”,着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以及生态文化等“六大工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其中,霍山县的生态工业搞得红红火火,尤其值得关注。在实施“工业富县”的主战略中,霍山始终把发展生态工业放在首位。

四川蒲江县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最大差异化优势是生态

在获奖之后,蒲江县副县长赵卫东接受《小康•财智》的记者采访时说道,蒲江的最大差异化优势是生态条件,过去发展不足形成的生态条件,传统农业形成的生态条件,山水风光形成的生态条件,是蒲江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打造“三基地一轴心”,即大力打造现代食品及轻工业制造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将是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

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走“生态发展”之路的蒲江县作为成都市第三圈层,生态环境优良,西南部群峰竞秀,东北部绿野平畴,森林覆盖率高达48.31%,且地处“成渝经济区”西部扇面重要增长极,背靠成都、重庆两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这是蒲江发展独具的资源禀赋和优势。

雷士照明

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

继续致力推广绿色照明

“感谢把中国低碳创新品牌的大奖颁发给雷士照明。”雷士照明品牌公关部长陈艺飞认为,这是对雷士照明多年来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照明产业的充分肯定。

陈艺飞说,今后,雷士照明继续致力于推广绿色照明,通过自主研发,开展持续节能环保、创新运动,为大众提供高品质、节能、优美的人工照明环境,践行节能减排的低碳行动,带领中国照明企业走节能环保、低碳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绿环保

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

获奖鼓励我们走的更远

第7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土;山西醋业本土分析;文化体验与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我国的经济迅速腾飞。在GDP、进出口贸易额上都表现出高涨的成绩。但与此同时,迎接外来文化、欢度所谓“洋节”而造成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西化的思维方式在各式样的文化渗透下,给本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挑战。

近期上映的一部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便在短短的二个小时之内向我们展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在顺应时展的青春故事。片名直接译成中文是:美国梦在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电影里的“美国人民需要我”等台词,这些话语代表了当时统一于西方的“被纳入”的国民心理。而世界文明以文化产业的方式所带来的冲撞与交融,使得中国人找不到属于自己本土的精神价值归属,开始回归自己的本土来探索。与此同时,重视发展本土文化的他们希望具有共同本土血脉的人,能拥有一种类似共同谈论话题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代表实物。诚然,今日的中国人是怀着一颗开放、包容、尊重的心态来互相交流、融合。

共同的本土生活经历必然拥有共同的本土文化基础,如方言、地方特色饮食等形式构成。本文笔者来自山西太原,文中选取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醋文化来论证本土文化回归的价值。

1 本土内涵

文中所选取的本土概念,作出如下界定。首先,本文这里所讨论的本土已经不仅仅是乡土的概念,具有乡土的界限性,除山西之外的省份没有独特的陈醋产业。不是乡土中心主义,不是回到“过去”的中国特征。其次,本土已经附加了传统的内涵,据考证,山西陈醋最早起源于周代,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此处的本土具有发源地的特征。同时它是具有文化同质人的共同象征,是共同的精神纽带。文本毕竟探讨的内容是有限的,文中的本土是构成民族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属于地方特色文化。

2 研究方法

2.1 田野调查法

实地调查是做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能够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使理论获取真实材料的支撑。一是笔者在探讨醋文化的过程中,在家乡山西太原亲身参与过2012年中国太原(清徐)国际醋文化节的主题文化活动,与意大利醋业参展商进行交流。二是笔者同期参观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醋文化博物馆。记录下与工作人员的交谈内容。

2.2 文献参考

通过翻阅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社会学理论等专栏的文章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归纳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从政治本土、民俗本土方面获得启发并进行归纳。

3 醋文化解析

3.1 醋的起源和现状

文献资料显示,相传,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儿子黑塔跟杜康学习酿酒技术。黑塔由于贪玩,忘记了大缸内的酒糟,经过21天的发酵变成了酸水,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于是有了“醋”。醋的发源地在山西,制作醋的历史有3000多年,周代时就把山西人酿的醋称其为“醯”,汉代改称为醋。全省吃醋民俗成风,“老醯儿”作为形容山西人的形象比喻。

目前山西全省有大小1000多个醋厂,种类繁多:老陈醋、陈醋、普醋、双醋、等。夏伏晒,冬捞冰的无其他任何额外化学添加剂的传统发酵工艺保存至今。生产出来的醋光泽度和粘稠度高,密度均匀,长久以来形成了“香酸”的独特风味。在博物馆中发现,陈列着山西老陈醋发祥史料和明清以来酿醋、食醋、盛醋、运醋的实物200余件,体会出这些实物承载的文化内涵穿越了千年历史的沧桑留存于今。有坡的诗词为证,“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据文献发现,山西人食醋在10万吨以上,使用量位居全国之首,可见醋在一个山西人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用和文化价值,也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3.2 醋的功效

在这个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保健的年代,山西醋推陈出新,发掘醋的各类功效以承接古今,顺应时代下人们的需要进行宣传推广。

(1)醋的人体功效:由于醋是碱性食品,能够维持人身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营养学家指出,适量的醋,能维持血液的相对平衡。对于防止癌症、防止衰老等具有一定的作用。

(2)醋的生活功效:糖醋调和作出的菜品如:糖醋里脊、糖醋鱼等,美味可口。醋还能够消除腥臭、使头发乌黑亮丽。

(3)醋的药用功效:在博物馆调查发现,博物馆中陈列了关于醋文化的典籍近3000余册,多出于清代以前。如著名医学家华佗、陈修园等,曾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等书中对食醋的治病、保健等药用价值做出了论述。

3.3 醋的产生原因及其文化价值

本文开篇已经讲述了一个醋产生的人文性原因,那么,与此相对的自然原因是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质多为碱性,常食用碱性食料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醋可以起到软化的作用,对心血管的健康等都有很多妙用。

醋的文化价值在于山西人朴实厚道,在儒家“和为贵”的文化熏陶下,崇尚“五味调和”的饮食和生活文化。醋已经成为了山西人饮食文化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符号承载着山西向全国传递平和淳朴信念的媒介作用。更是凝聚山西文化同质人的绝妙精神符号。醋文化也是山西人的待人接客之道,作为欢迎远方友人和招待亲朋好友的一坛陈年老醋的馈赠,表达了山西人对于友人的最高敬意。山西的传统婚俗和年俗中都强调醋的作用和价值。在婚俗中,以女方的酿醋技艺来考察双方是否可以喜结良缘。在年俗中,准备年节的保留节目便是酿醋,寓意着来年的丰收好兆头等。

最后,在实地调查中同2012年国际醋文化节意大利参展商交流发现,不同样的酿造工艺和食用口味与应用方式,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醋只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实物寄托,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体验方式。唇齿之间更是品味着多元的文化。

4 本土文化回归的价值思考

4.1 认清本土文化价值

同外来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认可本土文化,对本土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对本土文化的需要与接纳。找不到自身文化的根基,只能被形形的外来文化牵着鼻子走,随意废除或更改传统,失去自己精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探讨,不是一味批判传统文化或者推崇,而是怀着时代精神的一种扬弃,用理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走向世界的我们,同异域文化的交流才发现本土文化的可贵。革除了那些繁文缛节的形式约束,时代却给出青少年精神缺钙的失望评价。其实不然,因为本土文化在倡导学习外来先进的理念下被我们忽视了太久。本土文化是每一个具有本土身份认同的人所共同拥有的情感纽带,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精神寄托。为什么今日要倡导回归?回归不是封闭,不是闭合的乡村社会,守着土地不迈步。回归是一种价值的重新拾取和彼此认同的自豪。

4.2 唤起行动和热爱

文章的开头我们追问生态环境问题、人文环境问题。其实,我们不应该厌弃本土,应该学会热爱养育自己的本土,才能为它的建设提供动力。

以山西醋文化为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些醋作坊利欲熏心,打着传统酿造工艺产醋的招牌,偷工减料的生产醋。山西是食醋大省,却算不上醋业强省。全国醋产量年均330万吨左右,山西仅占60万吨。食醋俺企业良莠不齐,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是醋业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迎接这个以体验为主导的时代,我们应该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来使陈年的本土文化熠熠生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除了醋业生产和售卖,还推出专门的以年度为周期的醋文化节文化主题交流活动,以及山西醋之旅的旅行专线。让具有外来文化的游历者能够亲身体验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沧桑的穿越感。获得现代生活的新启发,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和经历的内涵。亲身体验更胜于言语宣传的说教。与中小学合作,组织参观和一日博物馆志愿者来从小就注重对文化的感受力和保护心的培养。做到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其次,本土产品的附加值也独具特色,食醋保健功能的开发,使得醋也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只是因为其背后所传达的祝福之意,使得产品本身的价值获得提升。

再次,历史悠长本来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最好认证,所以打造龙头企业引领历史文化传承品牌也是醋文化发展的重点所在。品牌战略中笔者发现,品牌是信誉的保证,为带动经济发展注入隐形财富,通过文化品牌带动经济发展,进而使得民众生活精神环境得到改善。变物质生活方式为注重精神文化内涵,是健康生活的一种理念,物质生活之后的精神丰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而本土产品中所凝结的人文风情价值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吸收融合先进的科技和宣传推广手段,如自媒体运营和以产品体验推广的文化节日或者文化周等活动来吸纳全国甚至世界的本土产品。在活动中开辟商家互访交流论坛,为商业合作提供平台。设置产品体验展览,吸引人流获得宣传效果。同期举办针对本土产品的文化论坛和文化比赛,吸引和选拨全国及世界青年担任会务服务志愿者和论坛、比赛参与者,共同以开放、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念来探讨未来本土产品的发展之路。打造产品的同时,也是品牌节日与活动的打造,运用这些时下流行的方式,给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更可以吸纳优质人力资源,以本土文化产品和系列活动来招商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本土价值理念的认同提供时代所需要的物质载体。

参考文献

[1]文贯中.中国的农本社会:告别抑或挽留.[EB/OL].2012-10-13

[2]余三定.既是本土的又是超越本土的.[EB/OL].2011-04-01

[3]醋的产生渊源.太原特产.[EB/OL]2008-06-07

[4]醋的功效.中医.[EB/OL].2011-05-27

第8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山地;山地文化;贵州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085-06

山地是在地球陆地上高高突起的部分,与平原和平缓地带相对比而言,无论在各种自然的还是社会人文的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人类文明的起源、进化与发展都离不开山地,山地文化的产生又是山地生态智慧的结晶。山地具有全球意义的淡水、生物多样性、社会文化多样性和适于旅游以及矿藏丰富等几大资源优势,在当今人类的家园――地球遭受人为破坏,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和战略性难题时,山地、山地文化就成为了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山地文化研究的缘起

山地构成了地球地貌形态的基本类型,人类各民族在适应山地地理特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山地文化则构成了世界各国地域文化基本框架的重要部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由奇妙的山地构成,我国是世界山地大国,贵州是全国山地大省,探讨山地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及其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山海一体大世界

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格局和演化,支撑地球的生态环境,尽管它只占全球陆域面积的20%,但它构成了七大洲地域的基本框架,与四大洋形成了山海一体的大世界。支撑其框架的正是世界的两大山系带,一是贯穿亚欧非三大陆的横向山系带即喜马拉雅-阿尔卑斯-阿特拉斯山系带,包括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等,构成了约占全球陆域面积1/2的亚欧非三大陆的基本框架;二是环太平洋的纵向山系带,即世界上最长的科迪勒拉褶皱山系,北起阿拉斯加,沿北美、南美大陆西境直达火地岛,由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马德雷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组成;横向山系带向东经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至巽他群岛与纵向山系带相接,恰似地球的“骨骼”。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希腊世界五大文明[1]和印第安人古文明的发源地,大致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大陆山地,为全世界的现代文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保护地球的“骨骼”及其山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我国地形三阶梯与两大山地生态系统的构成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面向太平洋,大致呈三阶梯状下降的地形特点。在互补的地域地貌形态的生态系统中,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为第一阶梯和内蒙古、黄土、云贵三大高原及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三大盆地为主的第二级阶梯的山地高原生态系统,辽东、山东、东南三大丘陵和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为主的第三级阶梯的山地丘陵平原生态系统,

向东南自然延伸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在两大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平原以外的丘陵、山地、谷地、盆地、高平原和高原等地貌形态被统称为山地或山地大家族,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70%。山地高原生态系统和山地丘陵平原生态系统的山地自然过程构成的两大地域,与“爱辉―腾冲一线”划分[2]、地势板块划分[3]和东、西部划分[4]的两个不同自然人文地域的认定基本一致,共同揭示了山地自然过程及其规律。

(三)我国两大山地生态系统与两大山地文化区的契合

中华先民依托东亚喜马拉雅山大陆建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传承至今有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19个“文化区”, 而且分为东、西两大文化区。其共同点均以山地为支撑,该两大文化区与东部山地丘陵平原生态系统和西部山地高原生态系统正好吻合。其中,在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山地高原上,山地大家族齐聚,分布有青藏、西域、塞北、甘宁、三晋、三秦、巴蜀、滇云、贵州等9个“文化区”。在第二级阶梯边缘至第三级阶梯的山地丘陵地域,山地大家族散居,成为了前平原文化和前海洋文化的依托,涵盖三大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分布有松辽、燕赵、中州、齐鲁、安徽、荆楚、江西、吴越、闽台、岭南等10个“文化区”。两大山地生态系统与两大山地文化区的契合,揭示了山地文化正是山地人文过程与山地自然过程的时空耦合的产物,相互间交融发展,互补共赢。

(四)云贵高原与南北走廊

云贵高原地处我国西南部,内联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上的自治区、山水盆地聚合的四川省、集四大(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一体的重庆市、山地丘陵平原连体的湖南省、山海一体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外邻中南半岛山地高原的缅甸、老挝和越南,虽与山海一体的印度、泰国不接壤,但距离也较近。云贵高原既与东南亚山地在大陆地理板块结构上属连续体,又在民族分布和文化亲缘关系上同为连续体,千百年的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交融,造就了山地高原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使云贵高原成为荟萃农耕、牧耕和游耕文化的聚宝盆,形成中华文明演绎的六大板块之一[5],并与北面的“藏彝走廊”和南面的“岭南走廊”紧密联系,成为中华民族多元结合为一体的缩影。

(五)贵州山地的民族文化生境

云贵高原因地理方位的区别,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又各自分为滇云和贵州两个文化区。贵州高原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居内联一侧,由乌蒙山、大小麻山、大娄山、武陵山(梵净山)、云雾山、雷公山、月亮山等七大山系和乌江、盘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清水江、氵舞阳河、都柳江等七大水系间相分布构成,山地起伏,丘陵坝地相间,岭谷高差大,岩溶地貌广,地面崎岖,成为了全国独无平原农业支撑的山地省份,山地立体农业就成为了贵州人的生计选择。在贵州建省600年以前,原为周边几个行政区的结合部,是典型的族际区域和民族交往的大走廊,为氐羌、百濮、百越、苗瑶以及中原汉族等五大族系的文化交汇之地。大山的包容,使先后进入贵州的各民族都能够找到各自的栖息之地,并在文化适应环境过程中,创造出各具特点的民族文化生境,形成民族文化与自然在“本真――回归”和“个性――偏离”之间的耦合运行,即使世居贵州的各民族在山地环境中获得了足够的生息繁衍和发展空间,又使自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生境中获得了足够的尊重,从而达成文化与环境二者的相互依存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以贵州山地为基点的西南山地民族经验,不仅为我们参与全国乃至国际山地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应对人类的家园――地球的自然灾变及其人类生存要素的灾变提供贵州山地文化的认知范式。

二、对山地文化的共识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全世界山地占陆地面积大约只有30%左右,可是形成的山地文化则成为了人类独特的记忆和认同。

(一)传统的山地文化感悟

我国是世界山地大国,必然有区别于世界的大国的山地文化,自古如此。据我国人文地理学家邹逸麟先生研究,全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大致分为东、西两部三大自然区,西部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是东部季风区;西部两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5%,只居住全部人口的5%;东部一区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则居住着全部人口的95%。这种格局,近两千年来没有根本的变化。在东部季风区,人们早期主要居住在山麓地带,后来才向平原地带发展。先民们自落户山地,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人法自然”,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就经历了千万年的山地文化创造过程[5]。自然界中的山地是真正的主人,它比先民们早存在了若干万万年,先民们住在它这里,当然是客人。那么,山地文化就是山地人文过程与山地自然过程的时空耦合的产物了。后人不管用“文化”二字去寻找我国的古文献解释,还是去对应外国的kultur或culture,或是比对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作的定义,至20世纪70年代仅此定义就有250余种。实质上,我国先民们在漫长的两个“过程”的时空耦合实践中,就已将这种“文化”的“自然的人化”之含义表白了,只要后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自然界这位主人和谐相处,适应它、利用它,自身的价值观就在这两个“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我国群经之首,《周易・贲卦・彖传》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东汉王充在《论衡・明雩》说的“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等等,也都诠释了人地各有规律和理应同等看待的道理。在贵州这块山地上,传承至今的一个世居仅百余万人口的弱小民族,就世代传唱着:世间谁是主人翁/侗家祖辈教孩童/山河是主人是客/做客之人要谦恭/山水总有丰盛席/一代吃光二代穷/要留青山栖百鸟/要留绿水养鱼龙/莫当好吃不留种/枉来人世走一通。① ①贵州省从江县文化馆梁维安收集整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对以上两个“过程”的感悟所获。

(二)多学科交叉的共识

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的改变,科学门类出现了跃迁性变化,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发展,特别是生物学-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山地学的发展,还有相互间交叉的发展,从不同视角助推了对山地文化研究的召唤。1851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使生态学成为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并与山地文化是山地人文过程与山地自然过程时空耦合的产物形成了明显的对应关系。同一时代的地理学家或人文地理学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人文地理学的“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对山地文化是山地人文过程与山地自然过程时空耦合的产物,早有先见之明。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的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等。他在《关于比较地理学的思想》中指出:地理学作为“充满大地物体的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学科,没有时间的尺度或者年代的联系是不行的。”地理学的立论就是建立在地理的时空之中,人文一旦进入,就产生了耦合作用。他在《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别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Jean Brunhes,18691930),著有《人地学原理》《历史地理学》《法国人文地理学》等。他在《人地学原理》中指出:“人地关系本来是无定的,因为它全视人类的需要与欲望而定,而这些心理因素常有变化,所以,人地关系也就变化无常了。”还说:“事实上,人类开发地力愈烈,与环境的关系愈密,则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反愈益深切。”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 19021972)通过对美国落基山脉肖肖尼部族(Shoshoni)与大平原印第安人资源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到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过程,率先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人类学研究领域,并从跨学科的角度,综合探讨人类文化的适应问题而首创“文化生态学”(Cultura1 Ecology)的概念和理论[6]。邹逸麟先生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前言中指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7]不言而喻,山地文化的概念只能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下,才能返璞归真,形成一致的共识。

三、关于贵州山地文化的研究

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集儒释道三家而创立阳明心学之王阳明,进入贵州山区,就发出了“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的感叹。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贵州山地地貌形态及相关文化首次做了比较系统的科学记述。清代旅黔文人墨客们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贵州山地及山地文化的零散记录。这些先贤留下的文字,为后人认知和解读贵州山地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到20世纪初,民族学、人类学传播到我国,即有鸟居龙藏等著名外国学者到贵州山地作民族文化方面的调查研究。30年代末至50年代前夕,来到贵州的外地或外国的学者(如鲍克兰、吴泽霖、陈国钧、罗荣宗等)及其带动下的贵州本土知识份子(如杨汉先、梁聚五等),深入贵州山地调查研究,获得了一批成果。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弄清各主要少数民族情况,搜集和积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所必需的资料,开展了10余年的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积累了20余册约300万字的调查资料,对贵州山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贵州山地民族文化的全面调查研究,实际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六山六水”调查才真正开始。1980年,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召开。次年,成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提出了组织民族调查的倡议,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作为该学会的团体会员积极响应。1982年,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积极筹备“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工作,计划对省内少数民族世居的“六山六水”地区逐步开展调查。1983年,为贯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精神,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负责牵头组织,以学会联系各单位、人员之间的协作,组建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考古学等专业人员的“月亮山区域民族综合科学考察队”,历时三个月,汇集了80万字的调查资料,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此后,每年继续组织进行“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迄2012年编辑出版有《贵州民族调查》29集,共刊印调研报告1150多篇,约1700万字。其中,2008年精选部分调查报告700多万字,编辑成《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公开出版。这一重要学术工程在贵州民族工作和民族科学研究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使贵州省各民族的民族志资料极大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党和国家在贵州民族工作事业方面的向前发展,并为我国和世界民族科学研究宝库积累了可贵资料。从“‘六山六水’民族调查”的学术历史,就足可以看出,山地是贵州的天然品牌。数十年不间断的山地民族调查充分显示了山地对于贵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前夕,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在贵州学界掀起了“贵州文化”研究讨论的高潮,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对“贵州山地文化”和“贵州山地文明” 的认识。1995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贵州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在贵阳花溪召开“贵州文化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第一次将“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学术问题,提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来讨论,成为贵州历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向海内外宣传贵州,使海内外人士进一步了解贵州现代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特点,提高贵州文化在大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在全国和亚洲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开拓贵州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受到会议的启发,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开始酝酿编写一套“贵州文化系列丛书”,成立了以老同志苗春亭为主任的丛书编委会,围绕贵州文化这个主题,确定了10个选题,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突出贵州文化的特点和亮点。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史继忠,是这套丛书的策划人之一,他在2000年出版的《贵州文化解读》一书,第一次解读了贵州“山地文化”的理念。后来,他撰写的《贵州文化》一书列入冯天瑜等人担任总主编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使“贵州文化”成为了全国19个地域文化区之一,将贵州山地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联系起来,为我们确立贵州山地文化作为中国重要地域文化板块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当迎来贵州建省600年之际,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贵州建省六百年研究丛书》共9本,深度解读了600年时空中贵州山地的发展变化,将“地方性知识”与“区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从前人走过的路中,看到他们有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导致挫折的教训”[8],揭示了贵州山地文化正是贵州山地人文过程与贵州山地自然过程在600年时空中的动态特征。此外,杨庭硕教授等人以“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的理念,摒弃以往对贵州山地各民族生计用“封闭落后”一言以蔽之的历史误读和曲解,通过挖掘整理,以礼敬、欣赏和自豪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给予了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展示和新解读,出版了《美丽生存――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版)一书,为深化贵州山地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值得参考的新视角。

四、“贵州山地文化研究”课题的诞生

“山地”为人文地理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山地是“具有一定海拔、相对高度和坡度的高地及其相伴谷地、山岭等所组成的地域”[9]。 “广义的山地包括了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和谷地等,其中又有高平原、宽坦盆地和宽谷等地貌类型”[10],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构成了全球陆地地貌形态的基本框架。山地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要探讨和揭示人类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因适应这种地貌形态而在文化上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山地文化的研究往往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

贵州是中国最典型的山地省份之一,研究贵州山地文化,对于认知和理解全国乃至世界山地文化具有典型意义。为此,在2010年,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现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前身)的韩荣培副研究员等人为首组成的研究团队,按照国家社科规划办对全国地域文化研究的资助要求,立足贵州“六山六水”调研的实际经验,依据建所(院)50年来积累的大量资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设计了“贵州山地文化研究”课题。经过投标、答辩、公示和最后确定,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批准号:10&ZD070),成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首次获得的最高级别科研项目,实现了贵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零的突破。

贵州山地文化的核心是贵州各民族源于生物对环境适应所积累的生存智慧,实质上就是生态智慧,是将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为一体的最丰富、最深邃的思想。也可以说,贵州山地文化的成果,也正是贵州山地人文过程与贵州山地自然过程在时空耦合中相互适应所积淀的生存智慧,可资借鉴来应对当今文化转型中的许多难题。因此,该课题共设10个子项。其中,山地农耕文化、山地建筑文化、山地制度文化、山地宗教文化、山地文化记忆、山地交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是按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脉络和分类,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往文化四个层面,诠释山地人文过程及其与山地自然过程时空耦合的辩证关系;而山地文化多样性、山地生态智慧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侧重对山地人文过程适应山地自然过程时空耦合的研究;山地文化概论、山地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子项目,则主要以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侧重在宏观上对山地人文过程与山地自然过程时空耦合的分析研究,旨在尝试建立一种融汇多种母体学科理论方法的山地民族学或山地文化人类学话语系统。我们希望该项目的系列研究成果无论是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地民族学的学术发展还是更大范围的山地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都能有所贡献,同时也可为我国的山地发展特别是贵州山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威廉・麦克高希,董建中,王大庆.世界文明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J].地理学报,1935(2).

[3] 黄光宇,刘 敏.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以重庆市路孔古镇为例[J].规划师,2004(11).

[4] 范柏乃,龙海波,王光华.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估与调整策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 石 硕.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6] 朱利安・斯图尔德,张恭启.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7]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 龙志毅.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代序)[M]//贵州建省六百年研究丛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第9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影;跨文化;编码解码;断臂山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86-02

一、分析与讨论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扩展领域,20世纪40年代后期诞生于美国,70年代末逐渐发展成,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跨文化现象遍布全世界[1]。陈卫星,认为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表象越来越直接地通过媒介本身扩散出来。但全球性的媒介文化传播在市场中立的背后包含很多西方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掌握着世界性传播网络资源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间成为传播当中的世界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于取消了其它文化的存在。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跨文化传播的世界格局中所正在经历的残酷事实。那么在这样的一种跨文化语境下,李安的《断臂山》如何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成为焦点?它的成功对国内或者世界其他电影有什么影响?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2]:意义产生于诠释的实践,而诠释又靠我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编译或解码来维持。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符号之间需要翻译原先由“编码――解码”构成的传播过程被扩展为“二度编码”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受传者)解码构成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传播链条延长,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的解码有可能因“二度编码”的介入而产生误读。而《断臂山》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再度解码的过程中做的非常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演本人――跨文化背景。李安出生在中国台湾,生长在家教极为严格的家庭。他拥有优秀的艺术教育背景。李安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他秉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形式来要求李安,李安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中国文化氛围的家庭里长大。21岁的李安从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为他奠定了一定的艺术基础,接着在美国学习戏剧导演和电影制作,分别获得戏剧学学士学位和电影硕士学位。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的家庭教育,台大艺术学习经历,及西化的美国留学经历,都为李安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基础素材,是李安今后的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安现在享誉世界影坛,是世界上著名的华人导演,得到世界影坛的认可,曾获得奥斯卡奖,金球奖最佳导演,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等。我们可以说,李安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桥梁。

(二)电影风格――中西合璧。李安的诸多作品中都蕴含着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和融合,这些受其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的影响。李安本是一个传统地道的中国人,他拥有中国人的宽容、儒雅。生长在台湾知识分子家庭的他,长期受父亲的传统教育影响,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他。成人之后李安选择远赴美国去留学专修他自己钟爱的电影艺术。李安本身是便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体。在他身上拥有着源自东方文化背景的宽容、儒雅、责任感;同时也包含着西方文化的多元化、随性洒脱、追求自由。这些都使他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制作方式上,有中西文化结合的意向。他在改编安妮• 普露的的小说时便显得游刃有余,为世界观众创造一部讲述中西方文化的全新的作品――《断臂山》。

二、《断臂山》――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一)《断臂山》――跨文化的解码过程。《断臂山》 改编自一位美国人,安妮•普露的短篇小说。影片向观众讲述了两位美国青年男子之间特殊的爱情。一个是农场主的雇员, 一个却是一个牛仔竞技表演者。1963 年夏天,在美国的一个怀俄明州的牧场,两个人相识。同是牧场雇员的两个人,在断臂山一起工作,从陌生到友人,到最后的特殊的同志爱情。同志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备受唾弃和禁忌的,而两人的恋情却在各自的情感和家庭矛盾中维持了二人的一生。李安导演将安妮• 普露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便是一次二度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李安在看到小说文本时,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是一次二度解码的过程。作为一位华人导演将一部彻底的外国短片小说经过自己的二度创作(编码),用电影媒介的形式呈现出来。从电影市场的受众来说他是成功的,《断背山》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八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受众在接受这样的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导演的影片时,是一次成功的二度解码。这一从导演到受众的二度编码解码过程,是成功的,避免了很多误读。《断臂山》跨文化二度编码解码的成功是对一些传统观念的回击。李安在西方的生活长达46年,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在西方文明的引导下,用现代电影为媒介,对中西文化进行解码,这是他进行二度编码解码的根基。《断臂山》是一部西方题材的电影但其文化内核是中国东方文化。在一些西方的华裔学者那里,认为跨文化翻译一直是被西方的人类学家所把持的。但李安导演打破了这一认知,他用先进的现代文化形式――电影进行文化翻译解码。他用西方的演员,西方的语言系统来包装中国文化。《断臂山》中,东方传统文化的根基决定了导演在处理作品的悲剧意识时,有意避免你让人感觉压抑的沉重感,让作品充满东方文化的宽容、温情,体现了一种“中和”的风格,作品成功地超越东方母体文化的界限,融合了西方文化,成为被世界认可的文艺作品。

(二)《断臂山》跨文化编码解码的法宝――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李安的电影横扫了从商业性强的奥斯卡到艺术含量高的威尼斯、柏林节,总是满载而归。他的成功在于能够准确把握了两种文化碰撞、交融之后的精华,将东方文化的内敛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视听语言来包装,得到世界的认可。他在二度编码过程中,用的是东方文化内核和西方文化的形态,这样在中西方的受众在二次解码时,都容易理解和接受。首先,东方的内核,西方的形态[3]。李安在进行对于原小说进行解码时,加入了东方的文化内核,再进行二次编码时他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电影语言和形态来讲述故事。东方文化注重神韵,中国的绘画以及诗歌词赋等注重韵律与神韵之美,而西方的文学与艺术更注重模仿与再现的形似美。《断臂山》给我们呈现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美丽风景,在风景如画的山脉上演绎一场两个同性之间的缠绵爱情故事。《断臂山》小说的文本讲述的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式的同性恋题材的故事,但是李安在进行二次编码时并没有采用西方电影的美学风格,如宣泄、冲突等戏剧手法。而是采用东方的美学风格即细腻、内敛、抒情的手法来讲述这段特殊的同志之间爱情故事,电影作品将二人的浪漫爱情融入断臂山美丽的风景之中,里面包含很多具有中国审美意境的符号。比如,片中的断臂山,它如水墨画般的大篇幅出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寄情于景的感触,在如此恬静、美丽的景色下、曾经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是否也可以如这断臂山一样,依然美丽、动人;两人在水墨画般的断臂山下相恋,时隔多年的再次相遇在断臂山,这感人至深的情感背后是环境、世俗、人伦的压力,他们处在家庭和现实的矛盾之中,这一切的情愫和断臂山的景相互相应。李安用如此含蓄的手法在向观众展示着,这特殊的爱情,不被世人理解的爱情。但通过这部片子和影片的内敛、诗意的叙述,我们似乎接受了这特殊的情感,甚至为此而感动,我们看到了东方的家庭观念,在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展示。这便是李安二次编码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断臂山》是西方的电影,但细细品味,又从中找到了相似的情愫。这便是导演的用意。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是他的叙事手法,中国诗画的手法,寓情于景。但便于西方观众的二次解码,导演又用的是纯西方的影视表达形式来表现。如片中的,牛仔是西部片中典型的符号形式。牧场小镇,也是美国西部的村落文明。同性恋题材似乎也更忠实于美国文化。《断臂山》用东方的艺术神韵,通过西方人文地理风情,表达诗一般的另类同志爱情。这正是它在跨文化语境下成功的又一原因。其次,《断臂山》思想内核――东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文化思想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追求自我。在《断臂山》中,李安向观众呈现了一部披着西方华丽外衣的中国制造的电影作品。在二次编码的过程中,他以家庭观念为切入点,来洞察整个社会,向世界解读中西方文化。家庭观念是东方传统文化关注的重点。在影片《断臂山》中,李安对两位男主角杰克与安尼斯之间特殊的爱情,同性之爱的态度是宽容的,他对影片中的人物都用客观的眼光在看待,给观众呈现的是,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位人物的过错都是无奈的,不免让人联想到或许是社会环境影响导致了每个社会角色的无奈。李安导演对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客观、包容的。这是他的态度,也是他对其影片的态度,同时是他的艺术作品能被世界电影市场认可的原因。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追求个人自由主义的西方华丽的外衣下包裹着的却是东方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在大量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西方人大都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性,对家庭的责任感不强。追求自由主义的西方人在家庭婚姻中,如果不存在他们认为的爱情时,西方人会最终选择离婚。而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束缚时,他们大都会选择继续维持的没有爱情的家庭婚姻关系。《断臂山》中,李安展示杰克与安尼斯两人面对情感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建构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整个片子到处散发的是孤寂,这让整个影片张弛有度。杰克和安尼斯为了各自的家庭,选择忍受寂寞和孤独。再者,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人伦”。在中国,从古至今,传统文化讲究 “人伦”,同时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也在于“人伦”。“人伦”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封建社会是一种等级关系,长幼之分、尊卑之分等。在《断臂山》这部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宽容和关怀是“人伦”内核的所在。对于人性的关注是所有艺术作品永恒的母体。《断臂山》中“同志”爱情的双方都因彼此背负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伦的压力选择分别、再次成家,艰难的维持着这段特殊的爱情。

电影语言是一种最富有国际性的艺术语言。本文,用编码解码理论,对电影《断臂山》中的跨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解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加强交流和碰撞,中国电影也融入其中,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时代性和国际性风采。为了让中国电影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走出国门,在世界电影市场独树一帜,我们中国的导演人都要进行二度的编码解码这个过程,而二次解码的受众不仅是中国人,而更多的是西方观众。这样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方能形成有影响的民族流派。

参考文献:

[1] 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J].国际新闻界,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