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材料力学论文精选(九篇)

材料力学论文

第1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的意义是考查并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是高考写作的改革,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更新作文教学理念,改进作文写作指导策略,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新作文题型、提高写作能力。

一、“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概述

从命题写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到新材料作文,高考写作题型在不断地改进,作文材料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增加了宿构、套作的机会。对此,2015年高考由在新材料作文题型中增加了驱动任务型指令,使新材料作文题型与其他作文形式包括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限制性存在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试题给出的材料通常以特定情境的形式出现,然后提出一个具有对立性的问题,多为贴近社会生活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与传统型的议论文写作相比,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说理要求方面,由传统的空泛的议论转变为就事论事、深入分析、深化思维的议论,就某一事件和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二是说理范围方面,由传统的广泛议论、面面俱到转变为集中精力,就所选角度与一个论点展开论述;三是说理态度,由传统的简单论证、轻易定结论、封闭性自圆其说转变为入情入理、开放式交流、深入阐述论据、不偏激。

二、“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指导策略

1.材料分析指导

阅读材料并审题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第一个步骤,因此需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与分析能力的指导:第一,认真阅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范围、内涵、主题;第二,确认文体驱动任务,明确规定的写作文体;第三,明确内容驱动任务,即材料内容规定的写作范围与方向,在定写作提纲时不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第四,思维驱动任务,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明确争议的对象、焦点,从这一着眼点入手深入地剖析材料的主旨;第五,对象驱动任务,即在阅读材料时对争议事件的感受、观点。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1卷的驱动任务材料写作中,以“家人屡劝总在高速公路开车过程中接听电话的老陈却未取得成效,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借助警方给父亲进行相应的惩罚与教育”这一新闻报道作为写作材料,完成给材料中的人物或相关方写信的写作任务。首先该材料选自新闻报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因此无理解难度;二是材料简洁却充分概括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后续,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很高的思考价值,比如父亲老陈开车听电话反应出的社会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比如女儿通过法护情这一打破传统观念的行径等等。

2.材料核心指导

任务写作是驱动任务型写作的第二部分,而在这部分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如果未经过材料的认真阅读与深入分析,很难抓住材料核心,容易出现立意脱离材料的情况。只有紧扣材料核心立意,才能根据核心词拟题,进一步设置论点、设计写作的思路。如2015年全国卷1中作文材料中,首先要明显材料所表达的多层意思:一是小陈父亲存在高速路开车听电话的不良行为且屡劝未改;二是小陈出于对陈父生命安全的考虑,无奈之下选择向警方举报其不良行径;三是警方在查明核实后给予陈父相应的教育和惩处;四是网友对小陈与警方双方的行为褒贬不一;五是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讨论的角度与范围均有扩大。而在以上几层意思中,前三者为核心事实,而后两者为核心事实发生后所产生的影响,在写作时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

3.写作注意要点

高考写作对材料作文增加任务型指令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材料引导学生写作的重要功能,使写作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在材料给予的真实、简短的情境中快速理解关键内容,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说理与论证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驱动任务型写作的过程中,需注意几个要点:第一,不可“广泛议论”:驱动任务型写作的任务指令别作出了“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出现偏差,认为综合材料内容就是要全面分析、面面俱到,进而出现议论空泛的写作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需指导学生充分地立即任务指令的意义,充分认识到集中精力对选取的角度进行论证才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任务指令的主要目的。比如2015年全国卷1的以“女儿举报父亲违反交通规范”的情境材料驱动任务写作中,核心角度应为小陈,而材料中的“情”、“理”、“法”3个议论方向可以着重写一个或综合写两个进行比较,但是应避免每个方向均衡用力。第二,不可“空泛议论”: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任务指令均会明确作出“对以上事情……”、“这件事情……”“这三人中”等任务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不可偏离材料所给的事件,应以任务为核心,“就事论事”。如果学生未能明确这一指令的含义,在写作时抛开材料,就自己所选中的议论角度空泛议论,就会因脱离要求、任务指令而被视作未完成任务、离题作文。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以及任务要求。第三,注意辨析是非并文明阐: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所选取的材料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所揭示内涵包括道德、情感、法律等各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中的交际轨道,更侧重读者意识与对象意识,侧重文明地交流和沟通。同时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的改革特点就是从传统写作中的封闭、粗糙论证转变为开放式、入情入理的说服,从轻易下结论、简单否定转变为多角度、入情入理地阐述。因此应指导学生意识到“阐述”重在“说服”,强调辨析、沟通以及人与人的相互交流,在表达交流时会出现分歧,而明确自己的观点、立场是进行论据阐述的关键,即理解材料含义并辨析关键概念。除此之外,在选取阐述角度使应通过多维度思考和比较进行选取角度的细化与深化,即深化思维,从而避免陷入封闭说理、轻易否定以及树立态度简单粗糙等写作误区。比如《中国青年报》中曹林发表的《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便很好地体现了入情式阐述、文明说服这一特点,注重读者意识地渗入,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文明交流。

4.写作能力训练

为了更快地提升学生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应根据此类此类作文题型的特点与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方案,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因为驱动任务型材料写作的前提就是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在每次语文课前5~10分钟给学生们阅读一则最新的新闻报道等各种类型的短篇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所读内容的要点。其次,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第一,鼓励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充分地利用饭后、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第二,指导学生扩宽阅读的范围,除了名篇名著,还应多阅读一些报刊、杂志,关注科技、娱乐、民生、教育、环保等时事,为写作积累素材。再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积极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扩宽思维,提高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审材料立意时能够快速抓住核心角度。比如通过提问开放式问题、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另外,在每次写作训练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可以是结队互评,也可以小组互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审题立意以及写作中的误区、不足,还可以起到互相分享、取长补短的效果。最后,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第一,每周至少进行2次写作训练,“刀不磨会生锈”,同理,如果学生长时间不写作业会生疏,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安排写作训练,同时规定与考试相同的写作时间,避免学生养成拖延、态度不认真等不良习惯;第二,鼓励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第三,鼓励学生勤练书法,每天花15~30分钟临摹字帖,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有效的指导外,还需要学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积累。因此在进行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写作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写作习惯,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明霞.把握中心跃动思维――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指导技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01):52-53.

[2]胡叶.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教作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高中写作教学课堂指导的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2015(04):92.

第2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功能材料》;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83-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开始制定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和教材等建设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的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近年来,高校也在深入开展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部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因此,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出发,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作为一名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新思路[3]。本文基于研究生专业课程《功能材料》的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功能材料》内容涵盖面广,多学科交叉融合,包括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声学材料、光学材料、生物材料及各种功能转换材料。高校材料类本科专业基本上会开设功能材料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各类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这条主线,但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教学目标。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研究生《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是按照金属功能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三大类,来讲授各类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等内容,只是应用部分的比重略有增加,这在教学内容上容易与本科教学内容造成重复,缺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教学内容,讲授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功能材料,结合科研成果案例教学,将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由于本课程的学生是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前期已经学过如《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方法》、《材料结构与性能》等专业基础课程,了解和掌握有关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等基本知识。因此,研究生《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将金属功能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中的经典功能材料与当前研究热点的功能材料相结合,在简要介绍组成、结构、性能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材料选择与设计、制备技术与功能材料的性能及应用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制备技术对功能材料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样,课程教学内容既可引导学生把握功能材料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提高创新意识,同时也会兼顾功能材料的基本知识的巩固。

2.由于本课程教学课时只有32学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针对当前研究热点,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所以重点把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专题分别设章进行介绍,将各专题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例如,石墨烯,由于独特的高导电、高导热、高强度、轻质等特性,在新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此外,功能材料的3D打印,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因此,在讲授石墨烯材料时,结合3D打印技术,对最新发表的关于3D打印石墨烯及器件制备的文献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讨论石墨烯3D打印技术在电池、电容器等储能器件制造上的前景及研究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启发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师的讲授技巧有关,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多元化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讲授功能材料领域的最新科技前沿,将学生学习功能材料的思维推向应用,把新方法、新技术、新热点、新问题等加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以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因此,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程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融合探索。

1.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团队都是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从事功能材料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因此,每位教师分别讲授各自擅长领域的教学内容,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科研案例,穿插在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本校每个学期都设有材料创新讲坛,邀请国内外在功能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座。根据讲座内容,将1~2场材料创新讲座纳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与讨论。将科研与教学实现有机结合,通过展示教师的科研创新成果,交流如何提出科研创新课题等,不仅会使学生接触到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启发科研创新思维,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氛围。

2.开展以研究热点为主题的课堂讨论。通常,学生对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比较关注和感兴趣。教师在讲授每个专题时,都要适当引入本专题方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在上一堂课结束时,将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讨论主题提前搜寻资料,有所准备,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专题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交流、表达等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文献综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等环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独立开展科研及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自学。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材料选择与设计、制备技术与应用的相互关系及最新科研成果,其他关于材料结构和性能等知识需要通过自学完成。此外,类似专题的课堂讨论等教学互动环节,需要学生通过课后进行文献检索和自学文献、资料等来完成。文献综述能力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某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现状,思考发展趋势,是开展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步。因此,本课程在学期末设置文献综述环节,布置文献综述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找、阅读、总结、撰写等完成综述小论文,培养自学与文献综述能力。

4.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学术交流能力。目前,教育部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双语和全英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4]。研究生是开展创新研究的主体之一,了解与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和资料,而且,国际学术交流也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在国内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外语读写方面的训练较多,而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全英语学术交流与表达能力,本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全部制作英语PPT课件,讲授过程中采取预先发给学生课件和外文资料,让学生能够课前预习,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及生疏的专业词汇,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全英语讲授的节奏。但对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适当辅以中文讲解。在课堂提问及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采用英语回答和讨论,训练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

三、完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比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研究生的培养。为此,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应将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专题讨论等过程性评价与期末文献综述评价相结合,把撰写文献综述、汇报答辩与交流讨论作为考核的重要形式。特别是期末文献综述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列出若干热点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检索、阅读资料,撰写综述。期末采用英语多媒体答辩方式对文献综述进行汇报,全面训练文献查阅、归纳总结、文字与口头表达及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忽视课程教学环节中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专业课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之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科研第一线开展创新科学研究,让科研反哺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2]朱钰方,朱敏,何星.研究生“生物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4):387-390.

第3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材料的计算模拟方法介绍

材料的计算模拟研究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它综合凝聚态物理学、理论化学、材料物理学和计算机算法等多个相关学科.它的目的是利用现代高速计算机,模拟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深入理解材料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尺度的各类现象与性能,并对材料的结构和物性进行理论预言,从而达到设计和开发新材料的目的.材料的多尺度计算模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First-principlesMethods)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是目前研究微观电子结构最主要的理论方法.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只用到普朗克常数(h),玻尔兹曼常数(kB),光速(c),电子静态质量(m0)和电子电荷电量(e)这5个基本物理变量和研究体系的基本结构.从量子力学出发,通过数值求解薛定谔方程,计算材料的物理性质.在密度泛函理论,局域密度近似(LDA)和广义梯度近似(GGA)框架下的计算已广泛应用于第一性原理的电子结构研究中,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结合一些能带结构计算的方法,对于半导体和一些金属基态性质,如晶格常数,晶体结合能,晶体力学性质都能够给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结果,同时能够比较精确地描述很多体系的电子结构(如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键布局等)、光学性质(介电函数、复折射率、光吸收系数、反射光谱及光电导等)和磁性质,从微观理论角度分析和揭示材料物理性质的起源,使实验者主动对材料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控制,以便按照需求制备新材料.

(2)分子动力学方法(MolecularDynamicsMethods)分子动力学是一种确定性方法,是按照该体系内部的内禀动力学规律来确定位形的转变,跟踪系统中每个粒子的个体运动,然后根据统计物理规律,给出微观量(分子的坐标、速度)与宏观可观测量(压力、温度、比热容、弹性模量等)的关系来研究材料性能的一种方法[5].分子动力学方法首先需要建立系统内一组分子的运动方程,通过求解所有分子的运动方程,来研究该体系与微观量相关的基本过程.对于这种多体问题的严格求解,需要建立并求解体系的薛定谔方程.根据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将电子的运动与原子核的运动分开来处理,电子的运动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处理,而原子核的运动则使用经典动力学方法处理.此时原子核的运动满足经典力学规律,用牛顿定律来描述,这对于大多数材料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近似.只有处理一些较轻的原子和分子的平动、转动或振动频率γ满足hγ>kBT时,才需要考虑量子效应.

(3)蒙特卡洛方法(MonteCarloMethods)蒙特卡洛方法是在简单的理论准则基础上(如简单的物质与物质或者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采用反复随机抽样的手段,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手法,可以模拟对象的概率与统计的问题.通过设计适当的概率模型,该方法还可以解决确定性问题,如定积分等.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蒙特卡洛方法已在材料、固体物理、应用物理、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6].蒙特卡洛方法可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模拟材料构成基本粒子原子和分子的状态,省去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的复杂计算,可以模拟很大的体系.结合统计物理的方法,蒙特卡洛方法能够建立基本粒子的状态与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是研究材料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本质的重要手段.

材料专业引入计算模拟教学的探索

材料计算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发现新的材料性能及其物理本质.计算已经与实验和形式理论一样成为材料研究的3大支柱之一.为学生将来能够有更高的起点研究材料科学,适应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方法,培养具有宽广材料科学基础,掌握材料现代研究手段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材料科学专业人才.我们在本科教学阶段就应该有计划的引入和加强计算模拟方法的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近年来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开设计算材料学类课程在2006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确定《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物理》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学时分别为36学时和54学时.《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偏重实践教学,通过上机操作学习计算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材料学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数学模型;材料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材料科学研究中主要物理场的数值模拟;材料科学与行为工艺的计算机模拟;材料数据库和新材料、新合金的设计;材料加工过程的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在材料检测中的应用;材料研究科学中的数据和图像处理;互联网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9部分内容,基本涵盖当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各个方面.《计算物理》课程则以理论教学为主,偏重物理基本原理的介绍.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物理学发展的最新状况;蒙特卡洛方法及其若干应用;有限差分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机代数;高性能计算和并行算法等8部分内容.计算材料类课程的开设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上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经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材料模拟的能力.部分选修计算材料类课程的同学在学习中对计算模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大四时选择材料计算相关课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例如,08届学生的毕业论文《ZnS掺杂Cu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和《布朗运动的蒙特卡洛模拟》,09届学生的毕业论文《ZnO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11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晶格热容的理论计算》和《简立方晶体结构能量分布的理论模拟》等均为材料计算和模拟相关课题,并且有多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个别优秀的学生读研后继续从事材料的计算模拟相关研究.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计算材料相关课程的开设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有极大地帮助.(2)在材料相关的理论课程中加入计算模拟方法介绍虽然已经在材料专业开设《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物理》等材料计算相关的课程,但这两门课均为专业选修课,只有选修相关课程的学生才能得到相应的计算模拟培训,受众面还比较窄.因此,为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材料模拟计算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材料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中也适时地加入相关的计算模拟方法的介绍,从而扩大计算模拟知识的普及面.例如,在《固体物理》课程中,当讲解到能带理论一章时,我们会在本章结束时,加入一次课,着重介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平面波赝势计算方法计算材料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等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常用软件(CASTEP、VASP等).一方面,对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直观化和适度的扩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普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相关知识.在《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讲解到相平衡与相图一章时,我们会在本章内容结束后介绍相图计算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包括CALPHAD(CalculationofPhaseDiagram)计算方法、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结合、第一性原理与相图计算方法的结合,并简要介绍今后相图计算可能的发展方向[7].在晶体缺陷内容的教学中,穿插介绍利用分子动力学计算面心立方金属空位和间隙原子点缺陷的形成能的方法.通过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入计算模拟方法的介绍,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3)举办计算模拟相关的学术讲座.自从2009年以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从事计算模拟研究的教师每学期都结合自身的科研情况举办面向全院学生的学术讲座.例如在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们举办两场学术讲座,分别是《氧化锌晶体及其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以及《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结构和能带设计》,教师在讲座中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如何把学到的计算模拟知识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利用计算模拟预测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指导材料设计的研究方式,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模拟方法的积极性.

结束语

第4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积累 分析

一、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鲜有力的论据,即使见解再独到,思路再清晰,也会使人读起来索然寡味。虽然有了充足的新鲜有力的论据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大量的新鲜生动的材料却是优秀议论文的“源头活水”。“手中有粮,心中不荒”,写作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渠道积累材料。

1.积累课本中的好材料。观察生活,固然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资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但这些对分秒必争的高中生来说又显得异常奢侈。其实你身边的教材就是你写作的源泉。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之中,不失为写好作文的巧妙手段。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的障碍。如能重视这座宝藏,并能材尽其用,定会写出优秀的文章。且不说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原理、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和名言,单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书中,就有许多可用的材料。我要求学生利用作业和自习时间将这些有意义的材料积累起来。

2.通过课外阅读积累材料。课本中的材料积累多了,容易雷同。解决办法就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阅读范围包括各类合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如有意义的报刊杂志、歌词、影视节目等。平时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课外读物,假期读一至两本文学作品或者看两部以上的电视连续剧,并整理成读书笔记。

3.通过语文活动积累材料。如我在教学中,配合教材中“演讲”和“辩论”的教学要求,我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和专题辩论。讲稿和辩论稿必须提前写好。这些稿件,尤其是其中的优秀稿件,所用的材料大都使参与的学生激动过。将这样的材料积累起来,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活动,我每学期开展二十多次,学生积累了许多材料。

上述三种做法必须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样既能防止材料流失,也便于老师检查督促。同时,老师和学生同行,经常将自己积累的材料和对材料的分析读给学生,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一、高二两学年,大部分学生作阅读笔记50余篇,上等生完成近100则,中等生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平时积累的材料,基本上解决了作文材料贫乏或陈旧的问题。

二、教给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论据的作用

首先,论证中对论据的精当分析,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纽带。靳贺良在《论点与论据的纽带》一文中列举了六种分析方法:1.求质法;2.索因法;3.对比法;4.类比法;5.综合法;6.引申法。在张恒的《事实论据使用要诀》以及沈正文《怎样表述议论文中的事例》中,也谈了大致相同的见解。他们认为要运用好事实论据,首先要定向概述事例。所谓定向,即着力突出论点所需要的部分;其次必须注意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将该突出强调的思想内容和意义进行初步的提示。

第5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积累材料注重一个“勤”。

蚕吐丝要吃大量的桑叶,学生要写好文章必须积累丰富的材料。材料的积累要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一是勤观察。对周围发生的事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当你从多方面去观察事物、感受生活时,你会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勤于观察,用心感悟,你会在平凡的生活材料中发现它的闪光点。在家庭中、马路上、校园里、新闻中,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只要能用心捕捉,这些都能成为有意义的材料。二是要勤读书。学生的生活经验受学习条件的限制,体验的机会不多。要使写作中“材”源滚滚,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是勤读书多看报:语文课本中文化名人的逸闻趣事,历史教材中爱国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政治书中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生物课中动物生存的启示等,都是写作的材料。书读得越多,材料储藏越丰富,下笔就会毫不费力,游刃有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三是要勤摘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平时看到听到想到的有意义的材料,就应该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写作时查阅或使用,因为它是构建作文的材料,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基础。想一想,哪一个做学问的人,手边没有几叠厚厚的卡片或笔记本呢?四是勤归类。对积累的材料要养成分类处理的习惯:如分为写景类,叙事类,哲理类,抒情类。或按专题分为爱国信仰篇,人生理想篇,道德情操篇,自尊自爱篇,社会热点篇等,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按照行文需要快捷地提取。

应用材料讲究一个“精”。

材料的临场使用,要经过严格筛选,必须突出“精当”“经典”。“精当”就是要精确、恰当,有些同学认为文章材料用得多内容就丰富,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粗而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尤其是议论文,作为支撑论点的材料更应该真实、准确、可靠,以一当十。如果材料是错误的、虚假的,不仅不能令人信服,还会贻笑大方。因为各种不同的材料,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涵义,可以用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思想。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应该从众多的素材中迅速准确地选出最能表现主题的,或最能证明论点的材料。要围绕主题去精选,要选择与上下文思路一致,情调一致,风格一致的材料,要力求新颖,避免滥俗。鲁迅先生说的“选材要严”就是这个道理。“经典”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有代表性,能代表时代主流的,代表事物本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材料。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别现象代替本质,把支流当作主流。但选材上的新,不等于一味地去追求那些荒诞不经的材料,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选择那些已被大家理解接受的又不被常用的事例,或虽是常用的事例,但换了一个角度来写,如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出新。这样感受力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分析材料咬住一个“深”。

写作中材料用得再多,也不等于是自己的创造。文章的生命力在于作者的智慧火花、思想情感。要使材料有机地成为自己的思想依据,就要学会合理中肯地分析,在深入地挖掘分析事物所包含的意义、道理中,渗透自己的情感或对事物的看法,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一般来说,材料是具体的、感性的、表象的部分,而分析才是抽象的、理性的、本质的部分,两者交织融会,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加深读者的印象和体会。善于应用材料的人,不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看法和盘托出,而总是在应用材料后,议论一下,概括一下,巩固一下,使思想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清晰。在议论文中,材料的分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层层分析中,逐步地把问题讲深讲透。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开掘要深”。要想把自己的思想引向深处,学会辩证的思维是必要的。对于一种事物下判断的时候,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如有些同学说“上网是有益的”或“上网是有害的”,这都是片面的表述。“有益”与“有害”,关键要看上网人的目的动机、取舍态度。其实,写作中运用材料是一种手段,把自己的思想推向更深更广处才是目的,要透过材料的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对材料的思索既可以横向,也可以纵向,还可以逆向,思索越深刻,认识就越有高度,理论就更显深度,文章就更有力度。

第6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图式理论

一、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1932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F.C Barlette在其著作《记忆》中提出了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存在于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单位,语言文字仅仅是一些物理符号,某一字和词的含义不在于这些符号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文字符号的人在一定环境中对这些符号的理解。

按照F.C Barlette提出的理论,Cook把图式分为三种类型:(1)语言图式,即读者对构成文章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2)内容图式,即读者对语言的意义、文化背景知识、常识、世界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认知情况。(3)结构图式,也称形式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的了解程度。在这三种图式中,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内容图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依据,形式图式则是调用内容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在进行阅读理解时,首先是通过文字给头脑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与输入信息相关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并得到激活时,读者就对文章产生了理解。因此,阅读是读者自己头脑中的图式即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篇章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利用已有的图式对阅读材料的一个不断地选择、检验、整理与加工并根据其图式对阅读策略进行选择和调整的过程。由此可见,读者获得的已有图式越丰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就越迅速和准确,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

二、图式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图式理论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1)读者没有存储与材料主题有关的图式;(2)读者存储了与材料主题有关的图式,但读者的图式不能得到激活;(3)读者存储的图式与材料提供的关于同一事物的图式存在差异,导致对材料的意图做出了误解。根据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三个原因,本文提出了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图式理论,采用激活已有图式、扩大原图式并建立新图式、合理利用形式图式等渐进反馈式的阅读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图式理论的渐进反馈式阅读

(一)激活已有图式。

读者在阅读英语材料时,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外,读者阅读材料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还受所掌握材料背景知识多少的影响,材料的内容会激活读者存储在头脑中的已有图式,建立起与材料有关的宗教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和科技知识等方面的背景图式,所以读者的背景图式越丰富,就能利用已有图式快速有效同化材料中的信息,实现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因此,在面对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热情相对较差的中职生时,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先把与阅读材料主题有关的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然后逐步引入阅读话题,使学生初步了解话题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与话题有关的背景图式,激发学生想要通过阅读以了解更多相关话题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

(二)扩大原图式,建立新图式。

Cook的研究表明,读者掌握的语言图式越多、内容图式越丰富、形式图式运用得越熟练,对材料理解的帮助就越大,阅读的速度就越快,阅读的准确性也高。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合理利用图式理论,不断丰富扩充各种图式,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 重视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的知识,是读者进行阅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中职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掌握的语言图式很少,所以很难根据经验来推测新的语言知识,因此,当面对生词连篇的阅读材料时,中职生的语言图式无法激活,从而导致相应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也无法激活,最终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识别英语词汇、英语习惯用法及语法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为进行快速有效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2. 扩大阅读量,丰富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已经具有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有助于理解主题的各种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常识、世界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认知知识,是读者理解材料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读者通过阅读材料首先建立语言图式,为了理解语言图式中所隐藏的含义,产生对语篇的理解知识,语言图式需要与内容图式互相作用,所以丰富的内容图式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阅读材料。考虑到中职生知识的局限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只有充分激发中职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才能建立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实现“要我读”向“我要读”,即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2)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据了解,有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语言词汇知识,但也不能真正理解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因此,许多阅读理解障碍的根源在于背景知识的欠缺,所以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鼓励他们更加广泛地接触英语。(3)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东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在语言文化上尤为突出,如字词句的构造、文章的布局、惯用表达等,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异国文化,从而激发起学习热情,使其内容图式变得越发丰富。

(三)区别文章体裁,合理利用形式图式。

第7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摘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材料科学基础”大平台教学进行探讨。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性质及定位出发,优选教材,并依据“奠定学科基础”的角度,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地扬弃,从而合理组织教学,科学运用教学手段,从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按传统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此,各相关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上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就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大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所需的人才。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介绍三大材料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模式、手段及课程配套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阐述了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宗旨,开展“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发展历史、性质与定位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就是按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来划分的,可见材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与人类使用材料的漫长历史相比,对材料的研究即材料科学的历史比较短暂。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钢铁,相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则为建立材料的相平衡与相变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理论,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为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手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学已初具规模。高校金属材料专业都开设了《金属学》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腾飞促使陶瓷学和高分子材料学建立,其代表作分别为wG金格瑞的《陶瓷导论》(Introduction to Ceramics)和PJ Flory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前者,wG金格瑞教授将金属学的原理应用于无机材料的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相变及性能分析当中,成功地指导了水泥、玻璃和陶瓷材料的生产和科研。而PJ Flory教授则主要围绕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聚集态结构以及物理、化学等行为特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到今天,三大材料的研究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产生了21世纪的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基础”着眼于材料基本问题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材料的亚稳态。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把握材料的共性,熟悉材料的个性。本课程横向融合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于一炉,纵向则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并能连接后续的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材料物理、材料加工工艺学等必修课程及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模块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现代材料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材料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单一化向复合化、一体化发展,使培养大材料、宽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2002年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并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确定了《材料科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必修,72学时,4学分)。本课程内容旨在以物质结构和结构形成为主线将三大固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大材料专业公共性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对学生重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共性教学,突出个性特点。为此。从选择教材着手,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 “材料科学基础”教材体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沿袭“金属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少量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内容,往往侧重金属材料。这类教材基本上适合以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第二类教材则是在增加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内容的同时,对该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整个教材体系中,形成新的包含各种类型材料的教学体系。由于低年级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这类教材在教学中要突出构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学生掌握了各材料的个性,却忽视了各材料的共性,从而使整个课程陷入一个“材料学概论”的泥潭。为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搭建一个合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根据整个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新教材《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该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便于在教学中掌握深度和广度。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培养方案的特点,在确立教材内容、体系与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在保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兼顾到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知识体系与要素课程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扬弃”,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 材料的结构。①微观结构:原子的排列方式、高分子链结构;②结构的完整性:晶体学基础、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离子晶体结构规则、共价晶体结构、聚合物的晶态结构;③结构的不完整性:晶体缺陷、表面和界面、非晶态、亚稳态、准晶态。

2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①扩散:菲克第一、第二定律、扩散的热力学分析、扩散原子理论、影响因素;②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分子链的运动及其柔顺性、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3 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化。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单晶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②相图。单元系相图:凝固、形核和晶体长大;二元系相图: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混溶间隙、相图分析;三元系相图:相图基础、三元匀晶和共晶相图。

为了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力求共性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淡化三大材料各自的专业色彩,力求突出共性的内容。例如,相平衡与相图的内容,选择了相律、相平衡热力学理论、一元、两元和三元基本相图类型的阅读等为重点内容,而淡化与此相关的教材中有关金属材料的冶金和铸造 转贴于 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的优化既得到了后续课程教师的肯定,又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科学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即叙述性的原理、规律多,需要记忆的概念、定义多,课程内容知识点多。理论计算少。因该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感到难学。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材料科学的基础课程、无法判定从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际的材料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了一些探索:

1 突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的局限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的同时,综合多种中文教材、英文教材等,力图做到知识面完整、讲授描述通俗易懂。如针对本专业每年都有数目不等的海外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提倡采用台湾晓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补充性教材,提升外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同感和认知度。

2 探索课堂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尽量举出其应用实例,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知道该原理的用处,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而且,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务必做到举一反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以达到以点带面,进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 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连通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预习,并将即将讲授的知识点与所学基础知识点的关联告知学生,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对部分关联度高的章节,采用课堂讨论、换位讲授等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高他们通晓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例如,在相图的学习中,尝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换位讲授一元相图和二元相图的基础,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演讲技巧。

4 充分、恰当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动画,实现图、文、声、像的视听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对那些教学难点和需要丰富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直观又富动感,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难学。因此,在课堂上应常采用启发式教育,常用提问、问答或引而不发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在讲授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尽量多用教学模型、挂图、照片和曲线图表等形象化语言。涉及部分教学内容如位错运动等,应结合动画生动地用图像演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部分与前期知识关联度高的基本理论如单元相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seminar),并以学生发言为主,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对需要运用较多数学知识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扩散第一、第二定律,应多采用板书推导,加强逻辑性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那些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的晶体结构、金相组织的转变和识别、位错、位错增殖和缠结过程等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将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并让它们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还可建立QQ空间,在群聊中解决课堂中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提高学生探索性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宽口径,大平台”培养模式下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突出共性教学是打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必备条件。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是构建新时代“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的关键。今后,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将继续围绕以符合时展、符合教育规律为中心开展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成功培养宽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张联盟等,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Donald R,Askeland,材料科学与工程[上下册)[M]台北:晓园出版社,1989。

[5]William D Callister,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赓祥等,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J],科教文汇,2008,(7)。

[8]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35):18—20。

[9]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10]崔占全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30(1):53-57。

第8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1 纯文字材料作文的审题

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2 看图画材料作文的审题

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得重要。

具体审题也可分两步走: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3 听音乐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9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图示理论 专业英语听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图示理论

1.1 图示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Kant)于1781 年提出,他认为新的知识只有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时才有意义。1932 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在他的著作《记忆》中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并认为图式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即反复的反映就会形成图式,而一旦形成图式,以后的反映就会受到这种图式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图示之说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和运用。Carrel在1983年推出了现代图示理论,把图示定义为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框架,认为图示是听者或读者用来理解篇章的一种抽象的知识结构(杨映春,2013)。很多学者(Littlewood, 1981; Nunan, 1991)进行了图示理论与听力理解相关的研究。Littlewood(1981:66)说:“听力常被称为是一项被动的技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听力需要听者积极地参与。为了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图,听者必须积极地运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Nunan(1991:38)也认为,在听力活动中,听者把他们听到的和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结合,来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听者被认为是意义的积极获取者。在听力过程中,他们把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用来理解即将听到的信息。Bartlett (1932)认为听者的背景知识对他理解新的文章起着关键的作用, Rumelhart(1980)认为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构成了图式理论,听者可以利用先前所获知识来理解新材料。背景知识包括听者以前所学的各种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等等。这些背景知识的结构就叫图式。

1.2 基于图示理论的听力理解模式

基于图示理论的听力理解模式有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是以听者为主体的模式,听力理解程度的好坏取决于听者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根据Adams & Collins(1979), Carrell & Eisterhold (1983)的观点,在听力前和听力过程中,听者根据图片、题目或关键词,激活头脑中已经掌握的经验、社会规范、背景知识等信息,借助于这些信息对所听材料进行预测,推测、筛选、吸收,形成抽象化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整个语篇的目的(黄子东,1998:22)。这是一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听力理解模式。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是基于语言材料的理解模式,根据Rubin(1994)的观点,听者运用语音、词汇、句子、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理解语篇的过程(黄子东,1998: 23)。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有较强的语言知识,通过音、词、句的理解从而达到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这是一种从部分到整体的听力模式。

1.3 图示类型

图示类型主要有:内容图示、体裁图示、语言图示。内容图示是指听者对听力材料主题的了解,即了解听力材料中涉及到文化、教育、历史、习俗等知识。听者熟悉主体的前提下会大大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体裁图示是指听者掌握了听力材料的各种体裁:日常对话、采访、新闻报道、传记、记叙文、说明文、科普小说等。当听者听到的材料属于某种体裁时,该体裁图示就会被激活,参与并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语言图示要求听者掌握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句子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知识牢固的听者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较小,能够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2 教学策略

2.1 激活语言图示

激活语言图示,也就是运用“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运用词汇、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首先从词汇入手,听力开始前详细讲解生难词汇,并让学生熟悉单词的发音,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至于因为生词的不理解而影响整篇内容的理解。此外,对于听力材料中的一些长难句,尤其是复合句的句型,要跟学生讲解,避免学生听到这些长句子时理解出现偏差。只有当学生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听力语篇。换句话说,学生在既不熟悉话题,又对体裁陌生的情况下,语言图示就会充分发挥作用,自下而上地理解听力材料。

2.2 激活体裁图示

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听力》里收录的听力材料体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具有时效性的日常对话和讨论,也有较正式的新闻报道、辩论、演讲、短文等内容。对于日常对话和讨论,口头语言较多,听者要熟悉一些特定情景下的英语口头用语。熟悉了在特定场合下特定的口语表达方式,在听力开始时听者能够快速地对应对话的情景。对于新闻报道,听者要熟悉主要的新闻机构名称、新闻体裁特点、新闻用语等。比如一般的新闻都会涉及到when, where, who, what, why 和how,熟悉这个规律,听的过程中就会着重注意这些信息。每种体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听者只有熟悉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理解听力材料。《现代大学英语听力》里的短文听力材料多以说明性的和描述性的为主,听者要熟悉说明文和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在听力过程中,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结合下一节提到的内容图示,即背景知识,处理听力信息。教师在授课前后可以针对某个体裁给学生布置一些听力任务,尽可能让学生熟悉听力材料的体裁,帮助学生克服由于不熟悉体裁而导致的听力障碍。

2.3 激活内容图示

要激活内容图示,听者必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尤其是第二外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历史、习俗、社会时事等方面的知识。听者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听力理解中发挥作用并帮助其理解听力材料时,自动地采用“自上而下”的听力模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预测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

《现代大学英语听力》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以第一册为例,该教材主要涉及到大学生活、动物、兴趣爱好、交通、旅行、住房、节日、新闻、家庭生活、饮食、购物、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运动共14个话题,教师可以在每个话题开始前一两周通知学生阅读相关话题的书籍或资料。值得说明的是,一定要广泛涉猎相关资料,不能只局限于英美两国,毕竟我们听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世界各地,因此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收集并阅读相关的报刊书籍等资料。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定期阅读,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听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消化了这些书籍的内容。学生在课外储备吸收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增加听力材料背景知识的输入,即在正式听力开始前,通过讨论、图片、短片、文字资料等方式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图示,这样一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这些图示就会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抓住听力材料的核心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优质课程—《英语听力》”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Littlewood,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UP,1981.

[3] 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London: Prentice Hall lnt.Ltd.,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