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4篇)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4篇)

第一篇:消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逆反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情况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人才的培养观念不断更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这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阻碍之一。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这是提高我国高校综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第一,大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排斥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别大学生会对教育内容学习兴趣较低,将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作是一种需要敷衍了事的工作,不能从思想上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帮助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甚至占据了他们的时间,形成一种抵触的思想。第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类思想的认知存在错误。由于认知的不足,存在逆反心理的大学生会对一些正面思想的理解出现扭曲现象,利用某些特殊的案例对正面思想进行抨击,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正面思想根本不适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宣传的各类先进人物代表或者先进事迹,他们持蔑视的态度,或者认为这都是一种虚假的宣传。除此以外,他们对一些消极的思想表现出肯定的态度,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教育方式较为反感。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新潮,但是内心的敏感性更强,自尊心加重。个别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些教育或者批评较为抵触,甚至出现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者顶撞的现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观念与个别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大学生的心理,这也是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大学生对传统枯燥的授课方式兴趣较低,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久而久之个别大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段,决定了大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及观念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不同。20岁左右的大学生心理仍不成熟,更加希望寻找一种能够满足自身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大学生更希望表现自我,对外界事物喜欢持批判的态度,做事情更加有个性。大学生的思维已经相对理智,但是由于对事物的敏感性过于强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当代大学生喜欢探索新事物的心理,使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各种规定不允许的行为,他们更加感兴趣,更想尝试。大学生在这一特殊的年龄与心理阶段,存在逆反心理的现象较为普遍。2.客观原因。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对子女教育观念的不同会使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果父母仅按照自己的观念及思维方式培养子女,忽视子女内心的感受,会使子女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部分家长由于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一种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教育或者建议反感,进一步形成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教育方式的传统落后、教育内容的滞后、教育者本身教学水平的不足等,都会促使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加剧。

三、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改进及教育内容的更新,以大学生为根本中心,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与学生互相尊重的环境,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应以发展的眼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教育内容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学校要促进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优化校园整体环境。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改善,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发挥各类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校园舆论的培育,以舆论的力量来引导大学生的思维,让大学生在心理上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要充分发挥校园集体的力量,发挥优秀楷模的带头作用,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校园集体的思想及行为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3.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完善,是防止其逆反心理出现的根本途径。学校应组织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其消极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教育者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心理疏导,为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在出现困惑时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排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校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疏导机构或者举办心理咨询等活动,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内心的困惑,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或加剧。

参考文献:

[1]崔玲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J].法制与社会,2016.20

[2]占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及其消解[J].教育探索,2014.05

作者:朱海燕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二篇:“富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概念做了简要解读,并探讨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解读

富强是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目标。将“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个概念,不仅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当今国情的准确把握。

1.中国共产党关于“富强”的探索

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重大决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92年邓小平南行时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997年“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个概念,“富强”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富”与“强”是辩证统一的,决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所谓“富强”,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使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其次,国家富强与人民富强是辩证统一的,国家富强是人民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人民富强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目的。人民富强是国家富强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共享改革和发展的红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国家富强与人民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全国各族人民、各个社会阶层、群体所认同和接受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理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在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组中,只有“富强”体现了物质层面的要求。

二、将“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抵制西方对我国高校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能力。

1.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校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依然固守冷战思维,不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中国是他们的重点目标,西方国家打着“普世价值”“人权”等旗号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通过流行文化、影视作品等方式传播所谓“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使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令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思想保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特别是对我国发展道路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某些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炫富”“拼爹”现象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少数人所宣扬的“潜规则”“找关系”等现象使某些大学生产生了过度的实用主义心理,误导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致富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践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递功能,旗帜鲜明地指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能力,使他们明确“富”和“强”所蕴含的价值真谛,对他们在市场经济、大众传媒和网络社会中判断是非得失、明确价值取向、做出行为选择提供强有力的信念支撑。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公共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需要教师讲授课本知识时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还要考虑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由于一部分大学生对公共政治课学习热情低,使公共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面对高校公共政治课感召力不足的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近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心中所想,不仅增加了公共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代入感,使大学生更容易融入到公共政治课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将“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是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符合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更体现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高效率,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1.加强“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挖掘“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涵、表现形式等,把握好社会各群体、阶层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方式方法。只有坚持理论研究,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中,首先要利用好学校各实体宣传平台,比如,各级学生组织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电台、电子宣传栏等,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观点,通过展板、标语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的内容,增加大学生群体对“富强”概念的感性认识。其次,还要利用好校园网、各级学院团委和学生组织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以及专题网页、专用链接等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内容,让广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进一步提升精神境界,做到物质“富强”和精神“富强”相统一。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的理性认识。首先,在国家重要节假日和本地区民族节日期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中;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社团建设和日常活动中,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成立以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宣传活动,比如,观看纪录片、组织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等。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首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周年纪念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等纪念日组织大学生参观纪念馆、观看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座谈会等,加深大学生对于国家富裕的理解。其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如根据学校实际条件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到革命老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对比加深大学生对人民富裕的理解。第三,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实践内容的社会实践基地。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明确实践基地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感受和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概念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高艳杰,谭颖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富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4]张国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富强”真谛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5]何育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5.

[6]陈琼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范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7(1).

[7]赵新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作者:赵伟程 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解析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十分困难,这与社会思潮的多元、陈旧的教育理念、单一的教育方式等有关。新时期,学校如何按照国家要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相关的解决举措,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

我国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但是由于社会思潮、科技进步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滞不前,这迫切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面临各方面的冲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获取渠道多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接受着各种考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全面,同时一些非主流思想、社会思潮、西方文化正在逐步侵蚀着个别大学生,尽管相关监管部门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要真正做到抵制不良思想,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如今部分高校仍在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但理论空洞,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取得实效。尽管在高校开始推广小班教学,但普及率不高,大合班上课现象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试考试的背景下,一些学生以最后通过考试作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而不是把理念和思想作为学习的初衷,这种体学习模式导致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以往只进行政治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导致他们价值观念和心理问题出现偏差。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推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举措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手段落后的情况,要把原来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利用多媒体、课堂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兴趣,逐步使大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注重情感融入,加强师生互动,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引导学生向教育目标靠近。教师授课应以社会热点、情景故事、传统文化等形式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景和氛围让学生产生兴趣,展开讨论,实现教育目标。2.注重第二课堂,提升实践技能。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不再以学习作为衡量好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社团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自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者,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意志和信念。同时,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让学生走出去,到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中实践,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让第二课堂与课堂授课相互补充,更加全面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离开学校这个保护伞,感受社会的变化,教师针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祖国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三观”。3.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师生沟通。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者,是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主要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提升他们授课的技能,掌握运用高科技的能力,丰富教育工作手段,推广先进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自我意识极强,学校忽视他们的这些特征必然无法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应该加强与班级学委、辅导员的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较多,及时沟通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形成教育者与管理者同时并轨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的深入性。4.创新网络教育,重塑教学新模式。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传统教育不能实现的新技能。学校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丰富相关栏目,提高学生的关注网站的兴趣,同时利用微信平台,推送相关教育视频,教育图片,针对社会热点,要在第一时间推送信息,掌握信息的发言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微博、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专门教育。同时,学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软件,提高学生浏览的兴趣,使学生更方便、更高效地获得相关信息。这些快捷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补充传统教育的不足,提升学生关注的热情,更加全面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举措。总之,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教育工作者应该应时代而动,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锐意进取,提升自我能力,为国家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小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党史文苑,2010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文乐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长征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长征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表现出来的信仰、人格、道德的力量,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大数据时代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按历史回顾、理论研究、现实研究、发展路径的逻辑思路,对长征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必定对大学生传承长征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

一、大数据的时代背景

1980年,研究机构Gartner这样定义大数据: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关于什么是大数据技术,目前业界并无标准答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是最早在《经济学人》发表专门论述大数据文章的科学家。一般而言,人们将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及预测,理解为大数据。例如,对用户浏览某网页的次数与时长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用户下次登录时做用户喜好推荐。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中说:“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在中国,QQ、微信、微博等社会媒介的迅速发展,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媒体在大数据的助推下进入智慧全媒体时代。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大数据的价值已经在企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大数据”如今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其未来前景不可限量。诸如运用于国家治理方面,“在国家政府层面,受到总理的重视,不管是助推简政放权完善政府监管,还是调整经济结构激发大众创新,都要利用‘大数据’”。

二、长征精神的重要时代价值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创举,也是二十世纪震惊世界的一次创举。它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顽强不屈的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同志也曾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①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不仅因为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

(一)长征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西吉县将台堡参观时深情地说。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国家的建设者,要学习长征精神,走好我们大学生的长征路,能成为国家未来建设添砖加瓦的一分子。

(二)长征精神是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的重要途径之一

针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外的各种文化侵蚀,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不稳定性,在一个关于大学生的调查中,对于“你的信仰是”的回答,有66.1%的人选择“实用主义”,占第一位。而选择“共产主义”的只有13.3%。最重要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加以正确引导,长征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未来坚定的信仰,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精神信仰具有重要作用。

(三)长征精神是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剂

长征精神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都可以渗入长征精神的教育中。并且形式并不局限于教育讲座,更多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已不能局限于形式上的思想灌输,选择更能使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长征精神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为介质,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融入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长征精神是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器

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和正反两方面的模糊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这使他们原本不成熟的心灵面临太多的诱惑;快捷、开放的信息网络技术亦使他们过多地了解社会的阴暗面,对社会发展认可度降低,甚至一再拉低是非道德观。“读书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等陈腐观念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在当代大学生中滋生蔓延,这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长征精神这类红色精神文化正好可以对大学生不良思想行为进行矫正。

三、大数据时代下运用新媒体传承长征精神

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价值引领并服务于国家、企业和个人,成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系统地研究大数据新媒体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特性、功能、形式、作用等基础理论,建构大数据新媒体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载体的框架体系,实现红军长征精神载体互动平台的渗透性和精神传播的有效性。夸美纽斯说:“伟大的成就常常只是一个技巧问题,而不是一个力量问题。”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作为青年的大学生们,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情感、年龄、认知特点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地改变。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关心的是自我的发展,受各种影响,比较现实,对于理论知识的渴求度相对较低。因此,教育的方式必须从强调“他律”转向强调“自律”,而这种“自律”的培养,也即是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变显性灌输式教育为隐性体验式教育。利用“大数据+新媒体”将长征精神这一正能量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隐性体验式传输,也就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外在的灌输更有针对性,才能变成对大学生有价值的活动”。

(一)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价值性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人类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大数据规模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并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利用大数据作为分析前提,可以使新媒体传播长征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新媒体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价值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新媒体为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传播平台。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交互性强,形式多元,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微信、微博、QQ、飞信等为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二是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教育能加强宣传者与受教者双方的交流互动。利用飞信、QQ群、微信、微博等进行广泛、全方位的长征精神宣传时实时反映回馈宣传效果。三是新媒体技术环境利于学生自主接受长征精神。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青年一代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网络已经成为现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而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已经不合时宜,那么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大数据+新媒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时代所趋。

(二)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途径

1.建立专业化平台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这里的专业化平台指的是面向公众的正规的红色网站,同时传播红军长征精神。注重红军长征精神的价值性,建立大数据新媒体传播红军长征精神的专业管理队伍及工作室,收集整理人民群众对于宣传长征精神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进行红军长征精神教育信息更新,加强平台维护,保障大数据新媒体平台在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过程中能稳定长远地发展。

2.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大数据平台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学生是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主力军,长征精神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英雄提供了一种载体,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创新高校传统的授课模式,开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学习。探索新型的移动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不受任何限制地学习知识内容,这也对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方式。微博话题、微信朋友圈、易班新闻平台等移动互联网资源就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3.利用新兴V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虚拟长征场景

利用新兴V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虚拟长征场景,在模拟体验中感悟长征精神。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利用VR技术模拟长征真实情景,模拟亲身经历、模拟实地走访,这绝对比空洞抽象的语言讲授更能达到教育效果。并且降低了实地走访所带来的人力、物力等成本的投入,同时解决了实地到访的空间限制问题。将相关史实和历史事件数字化,为高校构建一套全数字开放式数字资源库,将虚拟技术应用于主流历史事件的体验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是政府和社会应该扶持的一项新项目。

4.创新大数据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一是分众传播。主要是由于受众群体的动机与需求不同,其在接受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受众群体的动机、需要、情绪、情感、生活背景等因素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党员、团员、群众和派人士的政治面貌不同,对于长征的了解不同,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可以利用新媒体中不同传播方式所针对的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方式的传播。二是碎片化传播。由于时展技术变革,传播语境的改变而导致一些完整的传播体系被瓦解或分隔,人们接触媒介的时间与接收的信息多为文本链接式的跳跃形式,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习惯也因此被分割,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碎片化”的传播可以利用新媒体介质为传播桥梁,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进行长征精神的传播。三是交互性传播。在新媒体当中,社会群体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网络,大数据与网络的结合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受众群体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使得我们在传承长征精神时不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在与受众群体不断交互信息时,从所得到的反馈中不断调整所缺乏的、陈旧的和被忽略的内容,提高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和深度。“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于如何对信息进行专业化、目的性的处理。”通过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引发相关话题,提高网络媒体群体中对此的关注度,从而扩大传播的影响力。

四、结语

时代总是在不断前进,长征精神却是历久弥新。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积攒下来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长征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国家主体、高等院校、社会主体、大学生等这些社会主体自觉地担负起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的重责,并且采用新媒体方式,利用大数据,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以期取得新发展与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78.

[2]崔萍主编.交叉的视线•政治与公共管理探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51.

[3]万素英.生如夏花———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

[4]刘喆,杨国庆.大数据引领网络媒体进入智慧媒体时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8).

[5]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授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桂银生.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3).

[7]张丹.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信息传播[J].创新科技,2015(10).

作者:余姣 江成 谭丽娟 甘敏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