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素养教育分析(6篇)

大学生素养教育分析(6篇)

第一篇: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图像化维度分析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势推动下,信息呈现的形式有着愈加明显的视觉化趋势,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图像时代。但是部分网民包括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易于迷失在纷繁芜杂的图像信息与网络图像视界中,这也对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当今的网络图像化时代,应当把握时展趋势,注重从正确解读、理性表达、合理使用图像三个方面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使其成为成熟的网络媒介使用者。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媒介素养;图像化;维度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势推动下,大众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叙事已成为文化的主要生产方式。信息呈现的形式有着愈加明显的视觉化趋势,视觉图像已成为世界构成的主因。人们开始用“视觉转向”“图像化”或“图像时代”等来定义当下的文化走向。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的视觉形式与体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和使用网络媒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大都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倾向,日常生活已惯常于图像化的叙事表达,但由于价值观仍处于型塑期,缺乏理性的图像判断与解读能力,故易于迷失在纷繁芜杂的网络图像视界中。因此,在当今的网络图像化时代,应当把握时展趋势,重视从图像化的维度关注、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一、从文字到图像: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

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深刻洞见图像时代的到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这样一个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1]899现代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无疑更加凸显、强化和提升了以图像来解释世界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格局。黑格尔曾经说过:颜色是观念的。与文字一样,图像也是一种呈现和传播信息与思想观念的方式。远古时代,人类就通过图腾或壁画来象征某种意义或传递某种情感,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以及印刷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话语文化形态。而到了现代,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兴起,直观、形象、生动、易读易感的图像符号取得凌驾于传统话语文化形态的优势,成为当代居于主导地位的符号类型,实现了视觉图像的转向。视觉图像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乃是“人的延伸",人们可以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视听基础上建构起丰富的图像。在网络世界,大量图像元素的运用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饕餮的视觉盛宴,构成了一个网络景观社会。“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2]5现代世界成为一个被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笼罩的图像化的存在,人们现世的生存成为一种视觉文化主导的视觉生存[3]。在这个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图像的消费社会里,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那种独自沉思的传统阅读状态遭受冷遇,人们用以了解社会、研究世界的方式已经转向,正在试图建立一种“视界新秩序",也就是以“一套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运作规则,形成了一个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4]1。因此,从更深层次上讲,网络时代,从文字到图像的“视觉转向"不只是图像规模的飞速扩张和数量的急剧膨胀,更为关键的是“图像"已经成为把握现代世界的意义与经验的基本方式,标志着以视觉为中心的现代认知秩序的形成。在这样一个以图像为主要认知方式的时代,图像化的表征形式和网络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并且已经演进成了一种无法抽离的势必影响人们理解与经验的生存状态和教育背景,这对承载着时代使命的当代青年学生使用网络媒介时具有正确理解并建设性使用网络图像资源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像时代,媒介素养在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网络图像信息正确理解和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合理使用和理性表达图像信息的能力等媒介素养成为网络图像时代的大众基本视觉素养。正如英国学者理查德•豪厄尔斯所说:“我们生存在一个视觉世界里,具有视觉修养并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一件必需品。"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考量网络时代视觉转向趋势的现实语境,积极应对“图像时代”教育可能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网络时代图像化趋势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深远影响”[5]124。但是部分网民包括大学生面对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图像信息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无法做到正确地分析和判断,迷失在网络虚拟空间海量的图像信息中,这也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图像过度倚赖,助长惰性思维,思辨能力退化

视觉科技的发展、图像传播的普及造成的典型的后现代社会特征就是知识的视觉化,使得快速超载的图像刺激成为可能。视觉转向不但意味着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而且代表着人类由文字思维向图像思维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人们往往本能地选择生动直白的读图看像,充满魅惑的网络视觉形象使人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人们的选择权潜移默化地被这些视觉形象所“剥夺"。网络视觉形象依靠图案、颜色和视频等信息传播形式作用于生理使心理获得阅读上的意义,它所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怡悦和短暂的视觉快感。图像无疑对于文字的解构形成空前的文字危机,但是,与作为线性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明显带有理性建构原则的文字符号相比,图像主导的文化则倾向于外表形象与感性层面。图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眼睛,以直观、感性的形象刺激取消人们掩卷沉思的契机,消解了思想的深度,形成强调外观形势和片面追求心理愉悦的浅表化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们的思维惰性化,怠于思考,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于外在的视觉表面。因而,图像文化倾向于将人的思维习惯从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重逻辑与深度的理性思维转变为以图像为媒介的重形式和浅理解的感性思维,使得人们的思辨能力也渐渐开始退化[6]。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之下,人们逐渐沦为消极被动的观看者,习惯于浅显而直观的表达方式,追求短暂的视觉感官的刺激,不以思想深刻作为追求目标,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减弱,尤其是对深刻的文字惟恐避之不及.

(二)陷入消费主义困境,呈现“图像拜物教"倾向

当以网络新媒体技术为载体的视觉文化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进入人们视野中的时候,一切外在事物的表达都被图像化了,图像被凸现成为这一时代最具权威最强势的媒介,图像被赋予某种神奇魅力,整个社会呈现“图像拜物教"倾向。“图像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发展的新阶段,是资本统治的新形式,其前身是马克思曾批判的对人的异化的“商品拜物教”。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既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又有遮蔽性和虚假性,将某种事物神秘化。“图像拜物教"的出现,不难看出,图像已经成为人类消费文化的最主要方式,正如德国哲学家威尔士所说,消费社会的快乐主义代表了视觉文化的深刻意义,它重塑了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心理期待,构建了消费主义语境下通过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文化新秩序。一方面,在这种快乐主义的消费语境下,“图像拜物教"倾向使得人们的审美感知水平降低到低层次的粗浅状态,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取向表现为追求单纯的视觉快感,消费至上和娱乐至死使得文化产业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审美化"趋向与人们对于需要深度思考的文化传播方式的抛弃。人们的审美取向更加注重设计感与视觉冲击,但忽视了文化产品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逐渐走向肤浅化、庸俗化[7]。另一方面,当人们对社会的把握完全建立于图像的景观累积时,商品也就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它以各种具有深层意蕴的图像符号出现,“形象作为消费对象不但提供了物质性的商品使用价值,而且提供了更多的符号价值或象征价值"[2]197。消费变成一种隐喻表达,在对商品消费和使用过程中,受众看重的不是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的是对物所蕴含的代表的权力、地位、品位等抽象化符号表征的消费和使用,享受虚拟出来的某种身份地位的认同。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价值观念。

(三)容易被图像的遮蔽性迷惑,导致非理性的情绪发泄

网络传媒时代公共传播属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于社会问题建构以及公共舆论形成,图像具有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社会公共舆论的引擎机制呈现出图像转向的趋势。就普通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而言,图像具有直观再现事件的原貌和表意的功能,而且能够带给人们如本雅明所说的一种“记忆的震惊"。但同时图像也具有遮蔽的功能,有图未必有真相,尤其是通过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与加工,往往事实已被掩盖。“电视图像所提供的常常只是世界的一鳞半爪或碎片般的世界,也就是说,电视图像在展现世界的同时掩盖着世界。"[8]4波德里亚也强调:“形象最初的功能是对基本现实的忠实反映,后来形象开始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再后来,形象开始与任何现实无关,它不过是自己纯粹的仿像地演变过程。"在这样的图像化的传播语境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也日益彰显。图像化的传播在这些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推波助澜的力量,直接影响并改变着公共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进展和结局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并由此产生广为辐射的社会效应。图像信息本质上是经过制作者人为包装、修饰、剪辑并渗透进了制作者立场、观点的“仿真的现实”,不等于“客观真实”。因此,图像转向意味着世界变成了一个背后蕴含复杂不可见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经验和媒介素养才能辨别理解的可见性存在。然而,很多网民包括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视觉经验是匮乏的,缺乏理性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因而图像的制作与传播者也非常轻易地以一种微观的、匿名的隐形方式达致影响受众的观念与信仰的话语目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由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非理性的情绪、责任的弱化甚至带有某种不正当目的性等问题的普遍存在,这样的群体极化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负面效应。很显然,在网络图像时代生存的大学生若缺乏对图像信息的鉴别能力,则很容易被图像所魅惑,只有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媒介素养,认识到“眼见并非为实”,才能透过图像信息的表征洞察其内在本质,做出全面解读和正确取舍。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图像化维度

在当下视觉文化语境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解读和传播各种网络图像信息以及正确使用这些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范式,是现代社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对现实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媒介图像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对网络图像的批判性思维,在享受网络图像带来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理性,能够独立判断出各种网络图像信息的是非真伪及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的自我情绪“倾诉"与各类声音的“聆听"过程中,能够理性表达,正确发声,真正有效地驾驭网络媒介。在当下的泛图像时代,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才能消除图像转向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使他们经受得住全球化时代多元思潮的考验,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视觉文化冲击。因此,要注重从正确解读、理性表达、合理使用图像三个方面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对图像文化的媒介素养,弱化、消解图像误读、污染的影响,使大学生成为理性的图像信息接受者与传播者、成熟的网络媒介使用者。

(一)正确理解和批判性解读图像能力的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的永恒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思考能力。柏拉图说:人的眼睛透过内在一把燃烧的火,将喷出去的火花投射到视觉对象身上,眼前的玫瑰才产生玫瑰般的生命[9]98。图像解读能力强调的不仅是“观看",理解图像的“能指”,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受众能够具备穿透事物表象“看懂"其内在本质,洞察出隐藏于异质的视觉图像背后的“所指”。在网络媒介普及的当下,虽然“观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但“看懂"即图像解读能力却是随着心理成熟并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得以提高的后天能力。图像解读能力是一种基于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隐匿于多媒体技术营造的视觉魅惑背后的丰富的语意信息进行理性深刻地理解和批判的能力。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网络图像信息的正确解码能力,使学生了解与把握网络媒体及网络图像信息的传播特点,能够准确解读网络图像信息的内涵与外延,理解图像的表情达意功能,包括其隐喻功能、象征功能等。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独立认知和思考有关媒介图像信息内容的批判能力。美国著名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说:“获得一种对媒体的批判性的解读能力是个人和公民在学习如何应对这一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可以提升个人面对媒体文化时的自主权,能给个人以更多的驾驭自身文化环境的力量以及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所必需的教养。”[10]10图像表达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人们看到的“真相"实际上是经过现代电子技术加工处理的“仿相",因为图像符号总是把意识形态和人为的意义赋予“真实"的名义,而且,任何图像都经过主观的安排,都渗透了制造者的某种意图与目的,这样得到的图像只不过是貌似但并非真实的表达。但是,图像由于直观形象故而具有轻易聚焦公共注意力并激活大众围观心理,具有强大的话语动员力量,因而网络图像时代的受众比传统媒介时代的受众在解码时更加容易情绪化与极端化。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描述的群体无意识现象,在网络图像时代中普遍存在。虚假的图像信息在网络的广泛传播,往往会产生强大的负面网络极群效应,这与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匮乏有很大关系。网络时代培养大学生透过图像符号解读信息,学会分析和质疑传媒的架构和信息的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事件和图像进行分析批判的立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具有挣脱表象思维的能力。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彻底摆脱图像时代的现代技术的绑架,才能对隐藏在图像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做出正确的解码。因此,在视觉图像文化日益繁荣的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最核心的方面就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图像信息的技能以及批判性观看所需要的修养,在享受网络中色彩缤纷的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的同时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理性,解读出图像的“能指"与“所指"的涵义,挖掘出隐藏于影像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和精神价值[11]。这样,人们在网络图像世界中才能摆脱技术的表象“架构",摆脱他者的视线,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网络主体。

(二)理性表达图像信息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如何最佳地完成对图像信息的从理解到理性地表达也是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要求之一。图像表达能力是在对图像信息解构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建构,完成视觉交流的能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价值多元、矛盾多发的转型时期,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使其成为很多网友包括大学生发泄个人负面情绪的场所,在非理性精神支撑下的网络泄愤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化的参与民意。很多群体极化的负效应就来源于网民的不理性发声,因此,理性表达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构筑良好的网络环境的重要条件。网络传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制造和传播自己的信息并与他人互动交流,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中创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其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话语权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态观和积极弘扬正能量的网络话语观。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去关注社会,积极宣扬社会中的正能量事件,正确利用自由的网络赋予每一个主体传播图像信息的权利,也就是“被观看"的权利,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可以直指人心的“被观看"的思想,并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来创造和传播图像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合理表达、正确发声,同时培养对自己所图像信息承担责任的网络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在网络媒介中成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要积极吸收正能量,面对群体极化带来的负面信息时,全面分析,保持理性思维,做到正确判断,加强自身对负面图像信息的免疫力。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应局限在如何利用网络传播信息,不应仅体现在图像的呈现上,更应体现在有深刻意义的思想的吸引上,通过创造图像信息“被观看"来实现驾驭网络媒介促进个体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12]。

(三)合理使用图像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比较,网络突破了地域、空间等的限制,由自由的信息、传播者以及受众共同建构出一个虚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个性张扬、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空间,但许多负面图像信息也趁虚而入,图像之中的大量性和暴力的画面泛滥于网络,使得社会结构赖以依靠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受到挑战,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为何用、用什么、怎样用"网络图像,教会他们在内容精芜并存、泥沙俱下的网络中自觉地抵制低俗、腐朽的东西,防止图像污染,以促进自身发展为目标,进行理性正确的选择和分析,掌握和提取利于自身成长的知识和图像信息,并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同时,引导大学生适度运用图像,避免思维惰性化的趋向。“图像时代"并不意味着将图像简单理解为与文本对立的将完全取代语言/文字的文化机制,图像与文本是同一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并且语言/文字信息系统所揭示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化的、系统连续的世界,往往需要调动系统性认知机制来把握其意义,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有助于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模式。因而,在图像化语境下,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传播媒介都是混合的,试图以纯粹的图像来表征世界是不可能的,应当理性而适度地运用图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文字阅读的习惯,避免形成过分依赖图像的惰性思维。在网络图像时代,拥有高素质的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意味着应当具有快速从网络媒介中获取有效的图像信息的能力,更要能够主动地合理利用各种网络图像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下网络图像信息超载的生存方式。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图像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介对受众的视觉轰炸,已经使得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这个视觉世界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M]//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桂荣,闰树涛.视觉素养的哲学文化根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8-23.

[4]韩从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陈强,邬登柱.当图像遇到网络:试析图像时代网络的视觉魅惑[J].今传媒,2012(4):104-106.

[7]张志伟.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视觉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戏剧,2016(6):11-14.

[8]安德斯.过时的人:第1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9]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曾丽红,夏耀辉.泛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素养教育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7-140.

[12]邓红影,张舒予,聂竹明.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视觉维度:“看"与“被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2):63-68.

作者:寇晓燕 陈明慧 单位:成都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先行军,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我国大学生将在未来扮演多重角色,其素质也将决定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本文浅析了在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策略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创新改革,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们享受着网络信息革命带来的美好生活,但海量信息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介素养的阐述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为“NewMedia”(新媒介),“新媒介”概念由此产生。新媒介主要类型包括手机、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H5、AR、VR等。媒介素养是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指从事媒介传播和研究的专业特长。可以简单解释为人们在新媒介中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判断、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了大量信息,但同时也加大了新媒介信息的选择难度,对信息的理解度和理性批判不足,特别是对网络信息辨识度不高,造成了无意义的信息传播和污染。

(一)对新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认知不足

这种选择性态度认知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接触环境等不同,势必会对信息的选择和认知产生片面而不是全面的认识。大学生仅仅通过大众传播或是人际传播就对事件进行自我暗示或选择,容易造成对客观事件的认知不足,进而影响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

(二)对新媒介信息的理解度和理性批判性不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生活在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的“拟态环境”中,看到的是大众无法经历的媒介事件,无法接触的媒介人物,久而久之就会被大众媒介提供的媒介环境当成现实环境,对客观事件或人物产生片面的理解和非客观的批判。

(三)对新媒介传播运用不足

大学生在新媒介运用上更多偏向娱乐、游戏,媒介信息传播更侧重于娱乐化、通俗化。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认为,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大学生把新媒介的功能只作为娱乐应用,大大降低了新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实践应用等功能。

(四)对新媒介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较弱

新媒介环境下大众媒介的“把关人”作用削弱,一大批自媒体自身媒介素养不足,对传播方式途径内容不把关,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涌入。而大学生对这方面对不良信息认识不足,低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人肉”搜索、信息泄露等不良信息让大学生们防不胜防。

三、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

(一)创造培育适合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外部环境

1.建立健全主流媒体“把关人”体系。主流媒体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一直扮演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需要健全以传统媒体为主力军,新媒体为冲锋军的全媒体体系,促进以质为主,进一步强化“把关人”体系。2.构建校园新媒介健康环境。校园媒介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正确引领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构建校园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学校在构建校园新媒介环境中正确利用新媒介,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系统通知,必须学会利用各种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如举办大学生摄影节、社团文化巡礼月等让大学生们参与其中,协同促进校园新媒介环境建设。

(二)普及完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1.普及完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其授课方式大部分仍是以传统的教师口授为主,没有专用的教材,教学效果相当有限。这种教育方式缺少针对性和现实性,不能构建起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析能力,也会影响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甚至影响今后媒介素养的培养。教师们需转变教学观念,为大学生量身打造新媒介教育课程,使新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伊始就进行普及。2.强化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田间地头。多倡导大学生动手实践,如动手拍摄纪录片、社会调查新媒介在城乡中的使用比例、分组进行校园新闻的采访拍摄剪辑等。正确使用新媒介,避免片面受到娱乐的麻醉作用,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三)积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修身齐家,知行合一。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大学生要做到多学多问、勤于思考、慎思笃行,反思新媒介的利弊。多阅读大众传播经典书籍,提升自我修养。同时,新媒介的运用和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知道新媒介的利弊,加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辨析和批判。2.理性批判,兼济天下。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新媒介的批判是扬弃。大学生需要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素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批判地看待新媒介对自我、对社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大学生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不随意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要自觉理解媒介内容及其意义,加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辨析和批判。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7.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2.

[3]李晓韵.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辽宁大学,2013.

[4]黄楚新,王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J].青年记者,2014(10):11-12.

作者:王宁 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与研究

中国正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9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热衷于追求新事物,同时又是自制力较弱、依赖性较强、好奇心较重的群体。此外,信息的迅速发展,使其有独特的迅速传播性、广泛影响性。在这双重影响下,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良状况渐渐显著。2009年12月,湖北省一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幸猝死;马来西亚飞机失踪事件发生后,某些大学生就利用微信朋友圈转发“飞机找到了,损伤不严重”等假新闻;范玮琪在国庆阅兵时发晒娃照,遭到网友疯狂抨击,造成网络舆论冷暴力……90后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信息,其媒介素养不高的情况日益暴露:过分依赖网络,传播不实报道,利用网络窥探私隐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真实状况,追根溯源,探究解决办法,切实地提高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净化信息渠道,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媒介人才。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一词最初是1933年英国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提出,意思是要鼓励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甄辨和抵制”。①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与探讨,现在较多认可1992年美国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的定义: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②

二、媒介素养现状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行为和动机,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以及大学生接触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笔者在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实地发放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9.67%。

(一)媒介的接触行为和动机

1.大学生的媒介形式的选择据调查,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介中手机与网络等新媒体使用的频率最多,其中使用手机占了88.96%,而使用网络则占了79.26%。相对而言,报纸以及广播等传统媒体使用的情况大大减少,分别占6.02%与7.02%。据统计,有51.5%的90后大学生同时选择了手机与网络,大学生的媒介选择呈现“复合化”的趋势,手机与网络等新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选择媒介接触的主要媒介形式。2.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据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与媒介绝缘的情况已不存在,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9人表示使用媒介时间低于0.5小时,101名大学生表示每天使用媒介时间在0.5到3小时区间,占34%,有187名大学生表示每天使用媒介3小时以上,占62.96%。大学生在管理使用媒介的时间上,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所欠缺。3.大学生媒介接触的动机受访的大学生中使用媒介的用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用于与人交流的有49.2%,用于娱乐消遣的有41.2%,但是较少用于获取新闻信息的有40.08%。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接触媒介的目的主要是与人交流和娱乐消遣,较少用于获取信息。

(二)媒介自律意识与道德规范的认知

1.媒介的自律意识不足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面对低俗可笑的信息时,选择不点开,忽略的同学有36.57%,笑过不转发的同学占59.73%,而阅读后果断转发的同学占3.69%。在校的大学生很多都是不成熟的网民,他们在选择与自控方面上能力相对较差,在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带来的影响,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受访的299位大学生中,会经常在网上不良情绪,粗言秽语,低级趣味等等信息的人有5位,占1.67%,而从不的人有206位,占68.89%,占总数的大部分,但偶尔的人数不少,有88位,占29.43%,尽管大学生还是有较好的媒介素养,但还是有大学生会受影响,选择在网络上不良信息。2.媒介的道德规范的认知在是否使用媒介去窥探他人隐私方面,受访的大学生有10人经常使用,占3.34%,从不使用有71.23%,占有很大的份额,但偶尔使用的则有76人,占25.41%。90后大学生媒介的道德规范认知不足,虽然有71.23%的同学从不使用媒介窥探他人隐私,但仍有28.75%的大学生选择会通过新兴媒介去窥探他人隐私,对自身及他人存在不良影响。3.媒介的辨析能力不足本次调查中,在“是否探究信息的真伪后才转发”的题目中,36.3%的大学生选择了会深究才转发,6.06%的大学生选择的不会深究,立即转发,但是有57.57%的大学生认为会阅读,但不会转发,不理会。由此可见,面对网络上繁多的信息,有93.87%同学还是可以做到认真筛选和过滤,却并没有对信息源、受众群体进行深层次的思考,90后大学生具有媒介的分辨能力,但缺乏媒介的分析能力。

(三)媒介素养教育

1.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调查统计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仅仅有4.68%的同学对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充分了解,有62.41%同学听说过媒介素养,但不知其义,而32.88%同学从未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个概念。90后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个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从未听说,反映出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受访的大学生中,23.05%的同学通过讲座来认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20.67%的同学通过课程来认识的,而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从未接触媒介素养这个概念。由此可见,同学获取媒介素养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反映出高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着重于理论而缺乏实践。

三、成因分析

(一)新媒介的消解性强,90后大学生对新媒介过于依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的使用已经成为了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之前出现过的媒介不同,网络、手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具有较强的消解性。众所周知,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③简明地说,之前所有的媒介都是由传播者传递整齐划一的、完整无缺的信息的渠道,而现在通过使用网络、手机,每个人都可以在广泛的信息来源中获得信息资源,再者数字化信息处理提高了运算速度,使得所有形式的信息(数据、文本、声音等)可以通过新媒介完全分享,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调查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使用媒介对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使用率较高,使用时间较长,由于90后大学生的自制力及道德素养仍处于自发的阶段,加上大学校园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得90后大学生在缺少约束力的情况下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性大大增加。90后大学生可以使用某些社交媒体制作个人简介,通常包括照片和兴趣清单,向朋友发出请求,得到确认之后形成朋友圈。有些站点提供多种额外服务,如上传照片、音乐和视频,即时聊天等等,众多便利的社交功能使得新媒介成了90后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二)对媒介的使用倾向于娱乐性,应用能力相对较低

统计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把使用媒介的时间用在与人交流和娱乐消遣上,所关注的信息也倾向于趣味性,而对于关乎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硬新闻,他们的敏感和热衷程度则比较低,这是因为大多硬新闻与他们的切实利益相差较远,而且叙述多量化,同时,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后会选择相对轻松的娱乐或者交流方式来放松,这种现象也与大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政治观念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再者,90后大学生利用媒介来收集学习资料的频率和能力相比于用在娱乐消遣方面较低。新媒介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的互动性、快捷性、多元性既可以让90后大学生更为便捷、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料,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但同样的,它的这些优点在某种条件下也会转换成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散注意力、无法集中思想的不利因素。

(三)对信息性质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但缺乏深度思考

媒介具有开放性,一些含有黄色、暴力、凶杀的信息时常夹杂在90后大学生浏览的信息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媒介素养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大学生在浏览信息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辨别信息的性质。据调查,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接触都是被动的,很少会去主动地去浏览这一类信息,这说明他们对信息的性质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但在对待真伪信息的问题上,他们只停留在浅层的阅览,并没有深入地去细究信息的真伪,从而很容易形成传播学中所说的“刻板成见”。现今大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媒介上的信息,一旦阅读了某个信息,刚好这个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相符合,就会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就会靠“第一感”来判断信息,降低了探究信息真伪的能力。

(四)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但总体水平欠缺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据调查,在“是否曾使用媒介去窥探他人隐私”的问题上,多数90后大学生选择了“从不”,这说明他们还是具备着基本的媒介素养。总体来说,多数的90后大学生可以意识到不良情绪、低级趣味信息的消极影响,可见他们从传播对象到传播者身份的转变中,媒介道德意识较强,但有少数的90后大学生在信息分享和传播上较情绪化,往往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一些不良情绪和粗言秽语,容易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形成“网络围观”,这无论对传播者本身亦或传播对象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四、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的对策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问题与其原因,透过原因分析,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是多方原因造成的。综合来说,个人、学校、传媒行业、政府部门等四个方面对于90后大学生培养媒介素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四方都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整体水平,才能使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全面提高。

(一)个人

由于新媒介的消解性强,90后大学生对其依赖性强。90后大学生现处于一个自发阶段,过分使用新媒体,一味过分地追求新媒体出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潮流等,只会随波逐流,使得自己过分依赖新媒介,沉迷其中。因此,90后大WSWINDOW学生不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使用媒介上,而是要懂得劳逸结合,应该提高自制力,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在使用新媒介来获得新思想、新观点时,不要过于沉迷,适当地安排好使用时间,或是培养一两项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分配学习与娱乐的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素质多技能的合格大学生。90后的大学生普遍喜欢关注软新闻,少看硬新闻,对于娱乐大众的新闻总会拿来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枯燥的、关于国家利益、自身利益的硬新闻却少有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硬新闻的无趣性,还是因为90后大学生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等大事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无奈于生活的压力,更爱看可以消遣的软新闻来宽慰自己的心灵。因此,90后大学生应该要树立起一种社会责任感,保持公民应有的社会情操,培养政治观,对于硬新闻同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避而不看。在自媒体的时代,我们发现媒介上传播着一些黄色暴力、消极反动的消息,在这个开放的时代,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会迅速扩散而且侵蚀青少年的头脑,虽然我们不是主动接受,但被动接受更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因此,我们更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加以分析,不盲目阅读,跟风评论,我们应该培养判断力,提高对信息的透析度,自觉地过滤不良信息,更不要做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多做深度思考,不要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来判断信息,应多方思考信息的影响力,使自己更使身边的人不受不良信息影响。90后大学生喜欢通过新媒介来发表自己言论、心情,甚至通过新媒介来窥探隐私等。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但是90后大学生不乏喜欢在媒介传播上发表自己的消极情绪,或是通过新媒介来揭露他人隐私。对此,90后大学生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注意言论的后果,少把消极情绪发表在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上,造成大幅度的消极影响。更不应借助大众渠道来揭露隐私,学会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高自己的法律道德素养,知法守法。

(二)高校

高校作为一个培育现代型大学生的地方,对大学生教育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应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多开展学生活动,从而使他们不会过分依赖新媒介。高校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培养社会责任感,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同时,高校可以多开展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充分利用发挥高校媒体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有关媒介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将高校媒介资源作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基地,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与判断力,从而规范90后大学生使用媒介行为,提高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

(三)传媒行业

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传媒行业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新媒体的出现,使得90后大学生依赖性加强,判断力批判力降低。对此,传媒行业不仅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使之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还要重视新闻的权威性、独创性,使大学生共同关注到软新闻与硬新闻,同时不会被虚假新闻欺骗、被不良信息污染;传媒行业还要加强受众理念,积极拓宽与受众交流的渠道,网络媒体有其独特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编辑应该从内心消除“信息单向流动”心理观念,站在与受众平等的位置上,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观念,拓宽与受众交流的渠道,倾听读者真正的需要。④传媒行业要切实提高自己的社会功能,切实做到“参与、公开、对话”,真正地说人们所想听的话,做好“掌门人”的角色,从源头杜绝一切不良信息,保持传播途径的“清洁度”。

(四)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社会统筹兼顾的职能部门,要发挥好其职能,做好“领导者”,多宣传媒介素养,只有让90后大学生重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媒介素养,政府可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判断力、辨别力。高校开展“媒介素养”课程较少,主要是没有合适的资源与环境,政府可以多做引导,倡导学校开展此类课程,投放更多的师资力量,可聘请在职媒体人到高校做讲座或是开设通识课等,扩大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面。政府应该做好传媒行业的监管,落实监督机制,让传媒行业真正传播切合大众利益和实际信息,减少不良信息的影响,依法监管黄色、暴力、反面信息,从源头杜绝,为90后大学生撑起一片传播、接收信息的蓝天。笱

注释:①(英)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②仇家勉.超越保护主义:文化反哺视角的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4.23-26.

③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④中国质量新闻网.新媒体传播对新闻编辑功能的消解与建构.2014.8.26.

参考文献:

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科学网.刘芳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浙江师范大学.(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科学网

作者:郭子凡 李锦芳 陆蕴珊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采编)

第四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谅网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前人们的生活,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在当前网络生活中,互联网在发挥着正性能量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网路媒介素养的同时,不断改善其对互联网的认知与行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分析,提高大学生科学使用互联网的水平,还为提升对其互联网媒介素养提供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策略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与特殊性,其信息对大学生的情感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群体无法准确辨识互联网信息。虽然互联网为当前的媒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但有些信息具有双面性,对其产生好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由于当前网络媒介信息的广发参与,大学生如何利用当前的互联网资源,不断开拓当前的各种网络渠道,成为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关键,也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挑战。

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

根据当前对互联网使用技术可知,当前大学生沉迷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对其身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分析,其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各种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主要指大学生对信息获得的渠道;认知模式主要指大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人事态度。总之,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人们通过对当前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改进,通过对当前信息法规问题的把控,尤其是当前各种认知能力的改善。由于当前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特点,其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在当前各种过渡阶段,对互联网信息的处理,不断提高其求知欲望,而且根据各种模拟的方式,不断提高当前网络媒介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促进网络传媒的改进。

1.1网络媒介平台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对待和使用网络谋介的态度

当前网络信息大,其覆盖面积广,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信息,其对当前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在当前信息鉴别的过程中,网络作为当前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其中包括传播的渠道与传播的方式。根据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得互联网以其信息量大方式,、覆盖面广的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当然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极大地挑战着大学生们的信息认知及处理能力,根据当前各种技术的改进,大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向娱乐领域推进,其中包括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

1.2媒介信息的特殊性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时代,网络媒介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同时也包括一定的特殊性。根据当前的相关研究,网络媒介信息会在无形中对当前的参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媒介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利用,其在媒介利用的程度上不断提高各种信息利用度,而且根据当前网络信息的发展,不断完善各种信息方式,对各种信息法规进行规范。

1.3大学生本身的特点与对网络谋介特征

大学生正处在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其对网络信息的接触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其处理当前信息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根据当前的相关研究,大学生对网路信息资源具备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性,系列能力表现。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准入标准尚未确立,其与网络接触的机会变得更少,很多网络传播要素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同时也是其关注的对象,因此,大学生对当前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区别性。

2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根据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随着当前大学生各种媒介素养的提升,各种网络技术需要进一步推进,其中包括大学生网络素养。因此,根据对网络媒介的相关研究,其网络素养的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加大校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力度

在校园内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性网络媒介教育,这是提高当前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方法。根据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不断推动教育工作对各种媒介素养的推动,尤其在各种思想与认知上进行塑造,不断推动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在新生入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讲座,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2.2加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

在当前大学生网络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鼓励其积极参与网络媒介活动,同时在互联网活动中,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的鉴别能力,在互联网媒介塑造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当前网络媒介素养,还需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把网络媒介信息作为了解当前社会的重要资源,同时,在各种媒介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实践水平,不断创设自我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互联网使用的技巧。

2.3增大网络谋体对大学生网络谋介素养教育

在当前互联网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各种网络媒介水平,积极参与到各种网络媒介活动中,都有履行这一责任的义务。在当前各种活动中,不断完善各种媒介使用技巧,同时提高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其网络媒介素养。

3总结

总之,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塑造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一方面需要加强网络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媒介平台的法律法规建设,让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感受虚拟与现实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l):22-24.

[2]李海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1-124.

[3]陈钮,范晓谚.信息网络时代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刻不容缓[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2):40-41.

作者:李虞斌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立分析

摘要:当今新媒体的进步带来了传播格局的改变,真正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局面。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越发显现出重要意义。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媒介素养的建立和培养,能够使其更好地把多元媒体环境当作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把利剑,为己所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立作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以往,人们仅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了解世界,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十分单一。而现在,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因此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出来。[1]网络媒介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以国内拥有近4亿活跃用户的新浪微博为例,一条爆炸性消息一经发出,会在几秒的时间内被上万网友阅读、转发,而这些网友大多为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新媒体信息时,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等因素,与媒介接触时常有不良行为发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树立大学生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刻不容缓。

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由媒体,受众是被动地、单向地接收信息,因此受众在接收和解读信息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很难独立地、主动地解读和评判信息。因此,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传播者的思想和品性。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使得信息权不再掌握在媒介精英手里,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随时充当传播者。同时,传播信息的方式也由之前“一点对多点”的辐射状传播,逐渐扩张为自发的、快速的病毒式传播,加速了风险信息的传递和扩大。[1]比如,日本福岛发生海啸后造成了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露,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后,民众纷纷陷入了核辐射危机的恐慌之中,“防辐射风”瞬间席卷各国。随后有关“吃加碘盐可防核辐射”的各种信息也在微博、微信和其他自媒体上广泛传播,仅仅两三天之内,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东北局部地区就发生了大范围抢盐的跟风事件。另外,刚刚落下帷幕的美国大选,更有力地说明了社交平台上假新闻泛滥的问题。据知名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统计,2016年8月至11月8日大选日,关于候选者希拉里和特朗普的不实新闻以870万条报道超过了主流媒体新闻的730万条。这些谣言的中文版在朋友圈或微信群里也有传播,从接近10万+的点赞数来看,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如病毒一样蔓延速度之快;同时,面对信息,民众通常只将他们是否感兴趣作为继续了解和传播下去的第一考虑要素,而往往忽略了对信息真伪做出判断这一重要步骤。[2]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体现及问题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定义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了媒介素养一个概括性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和当下媒介环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纷杂的传播媒介,个人能够对他们获取信息的媒介进行分析,可以合理地选择媒介;二是学会分辨和质疑传媒的信息,学会主动地筛选和接收真实、有效的信息;三是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能力。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能够正确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笔者以综合类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传播学抽样调查方法,采取系统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抽样,匿名答卷。基于此调查,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作出了分析。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网络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大众媒介。在互联网、电视等大众媒介中,大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68.0%),其次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聊天获取媒介信息(32.0%)。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人选择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作为获取资讯的方式。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受互联网媒体的影响之深。在这一选项中,多数学生选择更具时效性、互动性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一些自媒体平台作为其信任的媒介获取资讯,而只有少数同学会去浏览官方门户网站。可见,是否随时随地、便捷、快速成为大学生选择媒介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第二,“娱乐”和“了解社会新闻”是大学生接触大众媒介的主要原因。“娱乐”“了解社会新闻”和“消磨时间”是大学生接触大众媒介的主要原因,而“学习”和“其他”则成为其中选率较少的两种动机。同样,在后面关于“大众媒介对自己哪些方面产生影响”的问题上,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观点思维”“人际交往”方面,选择“知识结构”的少之又少。由此,表现出大学生接触媒介大多抱着娱乐的心态,被动地、无意识地在接受媒介信息中建构的不完整甚至有缺陷的思想观念。第三,56%的调查对象对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在面对网上热议的新闻时,对新闻内容保持谨慎的态度。有一部分人表示,他们会在看到事件报道的第一时间质疑其真实性,并查找相关资料来佐证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在调查中,56%的调查者选择了对所看到的媒介信息保持怀疑态度,然而也有31%的同学选择信任那些被各种媒介、个人广泛关注的媒介信息。这说明他们在面对信息时,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会对信息进行基本的筛选、甄别。第四,大部分大学生可以借助媒介获得所需信息,但不够深入。在媒介信息能否为己所用的问题上,57%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为自己服务,但这种应用还不够深入。43%的学生表示不够熟练,而调查中没有学生不具备该项能力。可见,大学生普遍具备利用媒介资源的素养,但是因为对媒介敏锐度不高等多种原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不够。

三、大学生树立媒介素养的方法

针对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问题,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经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一)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新媒体发展的当下,连新闻门户网站上的一些报道,都采用来自自媒体未经官方证实的稿件。而大学生因为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不足,极可能在面对庞大、繁杂的媒介信息时迷失方向,失去判断信息真伪、利弊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核实信息。在面对媒介信息时,沉着冷静、理性地判别其真伪。

(二)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参与度和话语权。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社区等社会化媒体,被人们寄予了成为“公共领域”的厚望。大学生是正在成长中极需要被认可的一代,是希望借助网络发声来提高自身关注度的一代,因此更应该树立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不虚假、欺骗信息;自觉使用网络文明用语;在合适的场合、选择合适的媒介行使作为公民的话语权。[3]

(三)提升信息整合、利用能力

“碎片化阅读”是当今媒介信息传播的又一大特点。乘坐地铁时、餐厅等餐时,甚至大学课间的十分钟,只要拿出手机,人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的讯息。长时间进行这种浮光掠影的阅读,会导致人们只停留于信息表面,对信息缺乏深度的关注。因此,大学生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学会在碎片信息中寻找对自身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玮,王戒非.多元传播环境下的媒介化社会风险[J].现代传播,2014(07):164-165.

[2]谣言在美国大选中击败媒体报道它如何引诱公众上钩?[DB/OL].

[3]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60.

作者:孙晓京 张星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六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提升途径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介是完全开放的言论空间,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终端设备的普及,在线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沟通方式。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但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正确引导却不被重视。本文试图以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理论为支撑,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据此提出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以达到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如今已步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渐渐融入了人们生产生活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又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但缺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辩证批判能力,对信息的理解判断会有所局限。就像硬币一样,每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便利快捷,也带给他们许多信息污染、网络暴力、网络沉迷等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仅干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日常学习,还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思考,自我辨析能力。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当网络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网络媒介素养储备的时候,其负面作用就更加突显。在这样不对等的发展情况下,面对丰繁多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在技术层面对网络的认知、操作能力,还应该加强在意识层面对网络资源的辩证批判和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一)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向人们提供形形色色信息和具有趣味性的娱乐活动的媒体形态。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另列与传统媒体之外[1]。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能够互动传递,极具创新性的媒体。因此,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新媒体环境也应运而生,而且在全社会迅速普及。资讯的了解不再单纯地依靠报纸、广播、电视,而是依赖于网络推送;知识的传播也不再单纯依赖书籍杂志,而是依赖于网页搜索。如今已跳出了那个单调的文字说明,乏味的图片注解,漫长的广告植入的媒体时代,进入信息飞速传播,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内容形式多样化,极具创造力的新媒体环境。

(二)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这个特殊名词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的,最初是为了唤醒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的批判意识。当然,随后也有不少关于对此的解释以及理解。在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并做了一些比较以后,较受推崇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社会成员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时所作出的选择、判断、评价、创造的能力。这份解释从根本上说出了我们对于媒介的各种态度问题,说出了我们对媒介素养的需要,说出了我们在对待媒介信息所应注意的能力要素。

(三)网络媒介素养

1.网络媒介的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媒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并且两者有不断糅合、不断交融的趋势。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网络媒介具有超时空性,网民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必再在意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阻隔,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世界各个角落所发生的消息,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外信息。二是网络媒介具有互动性,网络媒介的出现是过去的单向传递信息的一大进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不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两者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结束那种漫长而又被动的等待,时刻将主动权握在手里。三是网络媒介具有海量信息,一个1G的硬盘可以存储近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一部手机可以存储上千本图书,海量信息提供了自由选择。四是网络媒介具有超媒体性,人们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音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由计算机实现交互控制和综合利用。正是由于网络媒介的这些特征,才赋予了网络媒介素养更加明显的时代特征。2.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是由媒介素养的涵义延伸而来的,他们存在差异但又互有关系,前者主要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因此,网络媒介素养不仅仅指网民在技术层面对网络的认知、操作、创作的能力,更多地是探讨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对辩证批判精神、对积极创新精神和社会道德责任的意识。

(四)网络媒介素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据资料可知,中国在校大学生中,有高达95%以上是互联网的网民,大学生作为高比例的强大生力军存在于网络中。因此,网络媒介素养不仅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成员的素质发展,更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

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新时期下,以互联网作为核心的网络媒介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然而,网络媒介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的弊端,如新闻报道真假难辨、伪专业文章误导受众、暴力或色情内容过多、信息量太大难以获取想要的信息、商业广告出现过于频繁等。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这个广阔的平台有效学习,加强与世界的接触。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为了所谓的点击量,许多媒体崇尚“坏新闻才是好新闻”,过分渲染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影响大学生的客观认识,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如近来网络上掀起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等都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但也存在一些大学生随心所欲发表与社会主流相悖的言论,无视道德原则。在网络信息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成为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

3.加强大学生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沉溺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追求着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成功与自我满足感,这会使得其学业受阻。同时,长期处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也会使大学生与他人、社会的交流更少,难以融入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导致生理和心理的扭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能够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客观对待和理性使用网络媒介。

4.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律约束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大学生也缺乏正确的引导与监督,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不文明现象日益增多。一些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或观点时,不考虑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更有在网络中言语粗俗低级,侵犯他人隐私等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网络中不文明的现象,还能促进互联网方面的法律体制健全。同时,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结论

一是对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了解甚少,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知度不够。二是在应用网络操作技术的能力方面,更多的是对基础性操作有所普及,对于较为深层次的网络操作技术有待加强。三是在认识网络媒介及传播环境的能力方面,网络的便利实用是共识,但网络媒体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不够,对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另外,网络病毒、木马太多,网络暴力色情信息过多、个别网络不法分子蓄意诈骗和商业广告出现过于频繁等等,使得传播环境变得较为复杂。四是在获取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方面,当代大学生获取的频率是较低的,对网络中的各项操作用时还是比较少的。五是在客观分析与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方面,自我分辨能力还是较强的,但还是存在大多数人不能很明确自身立场,秉持沉默是金的原则,采取无视的态度,不能客观看待,跟风现象严重,缺乏批判精神。六是在理性参与网络信息生产及传播的能力方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信息生产能力弱,信息的目的也偏向于自身喜欢,对信息的理性传播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网络法制建设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道德引导现如今,网络的高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政府的不作为或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导致网络环境不健康。信息生产责任观念淡薄,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信息海量现象出现,有用无用信息同时被生产,浪费大量的网络资源;媒介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以及信息传播工作者媒介素养不高,道德冲突现象频繁发生,传播工作者和网名信息不考虑信息的真实性,损害网络秩序,违背道德伦理,侵犯他人隐私,损害他人身心健康等不规范行为充斥整个网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小到虚假信息,大到网络犯罪,这些体现了整个网络大环境的不健康、不安全、不绿色。政府对于网络法制建设不完善,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缺乏网络预警机制,总是出现问题,才会制定相关的法规。网络法制建设的执行力度是不够,出台的相应法律规范不能得到严格执行,落实不到位,导致网上不规范的行为依旧盛行,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规范。政府对于网络监管体制机制方面构建力度不够,网络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机构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和工作人员媒介素养法制观念不高,从而在网络监管实施上不能彻底落实,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同时,在监管上,不能够强调网络道德的重要性,缺乏对网民的网络道德引导。

2.校园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成长,显然校园层面对其影响是相当大的,从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重要性由此可见。首先,高校的教育理念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环境存在极大的落差。在我国,新媒体的应用蓬勃发展,新媒体环境呈现一派生机,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大多高校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较大的反差,从而导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过于浅显,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其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环境存在极大的落差。在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部分高校中,师资力量大多不足,对教师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不够重视,因此不能保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学生的后续性影响不大。学校的教育大多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相对缺乏对媒体信息的实践分析能力,学生大多只是在泛泛学习到一些基础性知识,这些都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最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难以赶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速度,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奇快,这使我们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要随着技术的更新做出相应的改变,对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教师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得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单向传播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传者界限不明朗,使得当代大学生接受和传播信息几乎同时进行,因此导致的信息重叠,信息混乱错误等现象严重[2]。

3.家庭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过少大学生群体的家长大部分是上一辈的人群,对于网络接触或使用较少,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迅速发展,无法了解或适应新媒体技术革新,所以,家长们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从而缺乏对下一代的媒介素养进行教育,缺乏引导孩子们的网络行为,规范上网习惯和上网行为,导致孩子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家里就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让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没有很好的养成。4.大学生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缺少对社会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大多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长大,一直处于学校简单环境下,单调的社会经历,造成对社会的认知度降低的现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对自身评价处于两个极端,这也使得他们比较容易被网络中负面信息、腐朽的思想所诱惑,于是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以寻求慰藉。总之,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还十分薄弱,对于信息的真假还是无法做到很好的辨认,信息的筛选能力也有待加强。如果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在大学生自身素养方面需要有着很大的调整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

(一)提高政府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

因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起步晚,政府应当要意识到我国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加大对这一教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政府人员的极力拥护、用法律规范来健全整个体制等措施来力挺全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出台一系列系统的具体的政策法规,提高社会各界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把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深深扎根于整个教育系统,在教授知识时不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们的网络媒介素养;不断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大环境。

(二)加强引导健康的校园网络生活,完善思想教育

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实践等系列活动,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活,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质水平,如PPT设计大赛、以网络为主题的征文大赛等形式的活动。通过比赛活动,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网络工具的使用技巧能力,加强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他们对信息的甄选能力和对信息的交流传播能力。通过不断强化各方面能力来完善思想教育,同时还可以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进学生的学业课程中,如公共必修课、任选课、公开课等形式,提高对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视,让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激发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的学习兴趣,使得网络媒介素养学习不是生硬枯燥单一[3]。解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缺少导致的失范行为,可以让思政辅导员对失范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上的沟通,加之辅助的监督,促使其改正不良的上网习惯,改正不规范的上网行为。

(三)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

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虽然没有中小学阶段那么密切,但也尚未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社会网络是以每个家庭作为一个单元分支所组成的,所以家庭对大学生仍具有很大的影响。不难发现,如今大部分家长对于网络的认知有可能是不如孩子的,在网络操作方面也是逊色于孩子的,但是他们对网络影响的认识则是较为客观理性的,家长在这些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家长们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慢慢学习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交流的方式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同时,观察他们的上网行为习惯,与他们共同学习网络知识,同他们客观评价网络时事热点,与他们一起学习筛选甄别网络信息,在网络生活中跟他们共同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四)加强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传播中的自律性

加强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传播中的自律性,需要提高大学生作为媒介传播者的素养水平,加强自身的社会道德感。网络传播者的素养水平对于健康安全网络环境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网络传播者对于其他网民会产生较重要的影响,我们大学生身为网络传播者的一份子,培养或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当代大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这一重要使命。在传播信息时,要时刻注意到信息对社会的影响,要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利用好正面宣传效应,扩大自身的社会号召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大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蕾.浅谈广播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应如何创新发展[J].新闻世界,2012(3):43-44.

[2][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8-116.

作者:叶勇 陈燕瑜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