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4篇)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4篇)

第一篇:大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信息素质教育被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相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构建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提升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信息素养;自主教育;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基本品质的总和.信息素养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三部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是构成人们终生学习的基础,是促进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普遍比较关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更加侧重,在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已开始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主要以数字资源的检索、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培养为内容和目标模式建立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平台多为高校图书馆所建,主要面向高校的读者.在国内,许多学校图书馆都开展了相应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有很多大学的图书馆通过开展在线的课程、图书馆利用指南、信息素质指南、学科指南、目录检索指南、主要数据库使用等为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许多文章中对此类课题也多有研究,对于信息素质培养的研究也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信息素养教育及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对于地方院校,还没有此类自主学习平台上线.尤其是内蒙古的院校,还没有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在线式自主学习平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文献信息检索利用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代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低下等问题,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概念认识模糊,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低.本选题旨在构建一个在线式的信息素质自主教育平台.以弥补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不足,紧跟时展的步伐,满足大学生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本文立足于赤峰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自主学习模式.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一直相对落后,而赤峰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大学生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能力相对偏弱,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及信息服务.

1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

1.1赤峰学院图书馆针对大学生学习现状,全方位开展活动,除被动接受学生咨询外,还开展一些主动活动以增强其互动性,如每年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各种类型的经典图书读者分享会、演讲比赛、读者文明公约等倡议活动,通过趣味性的互动,调动大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自身信息素养.

1.2图书馆开展多媒体移动服务图书馆不定期开展移动阅读宣传推广活动,宣传图书馆现有的一些移动多媒体服务和设备.活动期间,学生通过“二维码”关注“赤峰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图书馆馆员介绍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电子阅报机、移动图书馆、视频学习机等机器,图书馆馆员们耐心地解答读者们的提问和下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此类活动,加深读者们对移动阅读的认识,能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提高阅读效率.众多读者表示,只需通过手机即可查找馆藏目录、借阅信息、下载海量图书、阅读新闻等服务,真正实现了不限时间和地点,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3随着新媒体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图书馆应进行机构改革,可尝试成立新媒体信息服务部,招聘有经验的计算机、影像处理方面的兼职教师和学生来参与微信前期构建、推广、在线咨询等服务,利用图书馆微信、微博、手机图书馆等新媒体来开展专业服务.让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零散的阅读和信息推介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及时互动,形成良好的交互环境.

2完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模式

2.1高校图书馆应担负起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责任.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更应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并构建.首先,图书馆要争取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吸纳计算机专业、图书情报专业等各个专业的教师,成立学科馆员服务队伍,承担信息素质教育等相关工作;其次,学科馆员要借助信息素质教育,深入到教室,充分调研分析本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由浅入深,分层推进,以嵌入方式由学科馆员和专业教师协同施教,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2.2分层推进信息素养教育(1)重视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在新生教育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书馆概况、馆藏纸质文献、数据资源、以及图书借阅规则等内容,重点讲解学生从高中时期的被动学习到大学时期的自主学习的角色转变意识,意识指导行为,引导其自主学习.其形式为课堂讲授和实地参观.学院图书馆每年针对新生都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培训活动,课堂讲解1学时,实地参观1学时,大家在了解图书馆的同时,对信息资源有所了解,调动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对二、三年级本科生,可采用嵌入式教学方式,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学生选修课教学中.图书馆每学期都开展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由专业的教师授课.教学内容侧重如何检索利用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筛选、整理与辨别;掌握如何利用专业数据库查找各学科信息资源;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等内容,课程设置理论和上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传授其掌握和获取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图书馆针对大四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不定期安排专业的数据库讲师讲解如何使用各类专业的数据库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讲座和上机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调研开题、查阅资料、分析文献、修改论文格式等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素养在实践中的应用.(4)构建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倡导在线式自主教育.图书馆构建信息素养自主教育平台,可吸纳诸多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提升内容,如精品课程、名师推荐课程、文献检索课在线课程、数据库培训视频、信息素养相关资源及其它拓展知识、读者在线答疑等资源和功能,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又可以将学习者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分别辅以相应的学习内容,以便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符合信息素养阶段性教育的自主学习功能.另外,教师或咨询人员可以利用该平台实现上传、下载、指导作业(或其他学习资源)的功能,并通过在线考试的功能来考察教育效果,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图书馆QQ群等读者熟悉的媒介,为师生提供信息获取和实时咨询服务.

3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新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就是任何以计算机新科技为基础,通过网络、移动和数字技术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数字、网络、移动媒体.由于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尚处于自发阶段,而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具有高速便捷、互动开放等优势,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在新技术、新媒体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探索.民族地区各高校虽然规模小,馆藏数量有限,因此,应建立健全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3.1互联网共享图书馆资源通过图书馆现有的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检索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时候专门为图书馆建立互联网网站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传各种各样的电子图书资源,这样既可以随时随地的检索安全的信息,又可以解决过去图书借阅受限的问题.各高校还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享信息.比如CALIS互助合作服务等项目,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的目的.它拥有丰富的学术信息资源、完善的多馆协作以及覆盖全国高校的服务体系.

3.2新型信息素质教育课堂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可采用以微课的方式传达精彩的教学全过程,或以慕课MOOC进行在线教育,以云服务进行广泛的、随时随地的教学,还可以采用实时在线教育、嵌入式教学等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实践环境,增强学生对于信息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兴趣,培育学生自己主动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新模式的能力.

3.3当前,知名社交平台有博客、微博、知乎、豆瓣等媒介.利用这些平台交互式的特点,随时分享信息.图书馆可以通过在其站点上嵌入主页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可以设置精品课程、名师答疑等模块实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此外,社交网络信息随时随地的独特性也为图书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条件,也开阔了眼界,娱乐的同时获取知识,提高大学生素养.

4结束语

信息素质教育被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成熟,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构建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及服务模式,并基于此而构建一个大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教育平台,以促进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在大数据和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应采取更多有效的个性化服务措施,引导读者更加关注自主学习,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自主学习模式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使读者获得更完善的学习体验,提高其信息素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艺.学科馆员—专业教师协同信息行为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0):75-78.

〔2〕查继红.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4(6):79-82.

〔3〕郅秀丽.基于信息素质教育视阈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升策略———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2):78-81.

〔4〕徐春.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5(6):104-107.

〔5〕马骏.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情报探索,2014(2):24-27.

〔6〕黎清.高校图书馆个性导向服务趋势变革与策略提升[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3):74-79.203-

作者:谭宏利 单位:赤峰学院图书馆

第二篇: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教育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信息素养教育从传统方式和内容逐渐向网络方式转变,本文就内蒙古地区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及自主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旨在推动本地区地方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图书馆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提出的,当时的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认为,一个人的信息素质体现在工作中对信息的熟练应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近年来,提升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上来,在高等教育机构中,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义务与责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信息素养教育从传统方式和内容逐渐向网络方式转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学生学习习惯与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在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倡并实施网络化的自主教育势在必行.McDevitt(1997:34)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独立的学习者.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已开始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主要以数字资源的检索、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培养为内容和目标,模式为建立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平台多为高校图书馆所建,主要面向大学的读者.在国内,许多学校、各类图书馆都开展了相应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香港有很多大学的图书馆通过开展在线的课程、图书馆利用指南、信息素质指南、学科指南、目录检索指南、主要数据使用等为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许多文章中对此类课题也多有研究,对于信息素质培养的研究也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信息素养教育及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就目前而言,计算机网络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成为教育领域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开发和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更好地使大学生自助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1.1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着认知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及课程安排过少、师资及资金投入均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同样存在认知不足,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有限,不善于积累并利用各类信息,对于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课程等对其专业课程乃至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有所忽视.

1.2教育模式和内容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

培训效果不明显,尤其是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仅仅是培训讲座内容的延伸,停留在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如何使用,而且在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连续性方面,也缺乏关联性,整体性不强.地方院校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但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且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有的延用传统的培训和教学方式,讲授着传统的内容.

1.3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价和标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

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基本品质的总和.信息素养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三部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是构成人们终生学习的基础,是促进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目前高等学校图书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这一方式尚不成熟,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包括在内容、形式、功能等多个方面;二是各自为政,自己建设自己使用,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很多都成了信息孤岛;三是发展不均衡,有些院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做的比较好,运用网络技术先进、资源优化整合相对合理,能够引领大趋势,有些院校,尤其是在不发达地区,还没有开展类似的工作,以内蒙古地区的地方院校为例,信息素养教育起步晚,还没有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在线式自主学习平台.

2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2.1学习方式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带来了更多更具学习价值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使得对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理念的更新使得图书馆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传统方式转向新的媒体,新的理念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因此,有必要从实践上对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教育开展研究,并尝试将自主教育平台引入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来.

2.2信息获取途径的变迁

信息环境下,引发了地方高校大学生读者信息需求新特点,从需求的内容上看,非专业性的信息检索已经不再是大的阻碍,但如果去检索一些专业、新颖、权威、综合性的学术类资源则显得信息能力过于缺乏.从获取需求的途径来看,学生不再单纯依靠PC机,而更多的是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越来越多的资源应用于移动终端.从所需资源的格式上看,不再局限于文本格式的文件,多种格式的音频视频更多地被学生使用,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成为阅读的重点,有的资源还会碎片化以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

2.3信息资源类型的多元化

在网络信息资源从内容上到类型上都变得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平台,使得大学生不再受时空及其他因素的约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更佳效果.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教学中同样应用广泛,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观念也随之转变,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自助服务.运用平台参与学习只需登录网站,注册后即可,任何人均可参与其中.

3本课题的研究特点

3.1研究和服务对象定位于地方院校的大学生

与其他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相比较,本选题研究和服务对象定位是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文以研究者所在高校图书馆为例,针对这些变化作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到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变化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自主教育平台,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便利及网络资源的丰富,让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从而促进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地方院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跟不上时展,不能适应用户需求与学习行为的不断变化,严重滞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文献信息检索、利用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代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低下等问题,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他们的信息意识淡薄且对知识和信息的概念认识模糊,误以为网上的信息能涵盖所有的“信息”,计算机检索知识和技能匮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低.本选题旨在构建一个在线式的信息素质自主教育平台.以弥补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不足,紧跟时展的步伐,满足大学生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3.2构建一个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与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有所区别的是,本课题最终形式为构建一个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对相关各类文献的调查,对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实现和运行情况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对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和学习行为的研究,设计开发一个简洁易用、方便快捷的网络自主教育平台,并将其用于实际.该平台集成多种学习资源,在内容上延伸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学习方式的拓展,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在线式自主学习服务,学生可在平台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可与大学生互动学习.从理论转为实践,形成一个互动性的学习平台,使服务对象直接受益.基于信息资源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学习,构建一个集在线培训、考试、统计、分析于一体的互动性学习平台,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主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意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平台的互动性能够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平台的开放性特点也有利于面向更多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开设信息素养方面的和培训和课程.学习资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安全、数字信息、多媒体素养、信息管理、信息检索、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学术信息、教育信息化等多个方面.主题涉及多个学科,语言目前以汉语为主,待条件成熟将民族语言教授的学习资料和课程纳入其中.

3.3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把大学生群体分为几个层次来组织不同的信息资源、学习资料、课程,新生、高年级学生、毕业生、研究生,以及通识教育群体.授课对象无明显限制,学习资料的组织突破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限定,将更多相关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得教育内容更广博,信息基础更牢固.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互动以及评价更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验,以实现学习者的自学目标.在学习者自学的基础上,如新生、信息检索课的参与者以及有需求的师生,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够接受到实际的面对面的交流、考察和指导,从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上来讲,更加有利于其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结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在走入社会后,能够立足社会,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现有的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借鉴并引入相应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增强其形式与内容的吸引力与实际教学效果,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普遍比较关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更加侧重,国内外教育界和图书馆界人士都充分认识到网络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可以大有所为,因此,在线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应运而生,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素质教育计划和方案中也不乏成功之举.

参考文献:

〔1〕刘峰峰.慕课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探索,2015(3):53.

〔2〕刘鹏,徐苗青.国内部分信息素质教育网站功能与应用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4):404-408.

〔3〕屈建萍,贲腾,牛立蕊.论如何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35-36.

〔4〕基于信息素质教育视阈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升策略—————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2):78-81.

〔5〕何玲芳.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分析探讨[J].贵图学苑,2015(1):43-44.

作者:陈晓华 单位:赤峰学院图书馆

第三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分析

摘要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既是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远景的描绘,也是深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有效机制及模式的核心问题。实施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在分析现状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定位原则,并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等几个视角进行定位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育策略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素养教育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信息时代的素养教育重点就是信息素养教育,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终身学习的资本。各高校虽然在有意识试图挖掘自身优势竞相推动特色化、实效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模式,但对于自身的素养教育定位有点模糊,甚至出现迷茫和误区。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等几个视角进行定位分析。

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现状

定位是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有状况及未来发展远景的一种描绘,是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涉及个性心理、文化环境、办学特色、技术方法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定位能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影响力,铸成无形资产。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来看,其定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现状。

1.1因循守旧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内容以手工检索为主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90年代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这种局面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甚至有不少高校课程名称至今仍是《文献检索》,毫无新意、吸引力可言。这主要在于这类课程教育定位于纯粹的记忆课程。课程设置上只是机械地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因循守旧,忽视了信息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多元化新元素的分析,不能反映社会的新变化、学生的新需求。

1.2一味技术化

很多高校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计算机技术教育,将其等同于计算机技能操作、软件说明书式的训练,走进了技术论的误区。这一观点的误区在于把人看成了孤立的人,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信息环境的发展和变化。1.3照搬复制化不同高校的地理风貌、办学历史、办学特色与定位、师资实力、生源素质等都不尽相同,但不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却几乎追求相同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一样,方式方法一样,“特色”、内容与形式相同。一些高职院校干脆竭尽全力照搬照抄本科院校做法,而不是有效借鉴。这种不认真审视自己优势、不扬长避短型的教育,最终会破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和谐持续发展,失去内涵与特色。

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原则

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发展来看,虽然不同时期(时间)、不同国家(空间)、不同学者(人)的界定维度是存在差异的,但有几点却是一致的:要用动态化、发展化的眼光理解信息素养概念;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具有整体性;信息素养表现在人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等[1]。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2.1差异性原则

成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于有差异、有特色,能使不同大学生均感到受益匪浅。每所高校所处的人文环境不同、专业形态各异、学生素养基础不一,而且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信息网络文化性格,因此在推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就要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原则。

2.2可行性原则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与内容必须立足现有的条件,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超越自身实力,如师资实力、硬件条件,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及潜力需求等,定位过高,不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有影响,还会挫伤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学生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

2.3协调性原则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要与学校的主导功能相协调。所有高校都是多功能的,扮演着服务实体、思想实体、实践实体、科研实体、教学实体等多重角色。然而,由于各所院校处于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社会进程当中,其内部各功能的表现不可能千篇一律,必有某些功能更强、成长更快,并显示出不同于其他的特性。因此,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还应与所在高校功能相协调,尽可能发挥出取其之长、协助成长的功能。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信息社会时刻都在变化,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认知也会随之变化。将纷杂无序的信息转为有序的结构化知识、创新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把分散的信息转化为人类系统的知识与能力,是引导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的重要方向。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个长远规划、阶段落实、扎实开展、系统推进的完整过程,定位一旦确定,必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视角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选择既是对大学生信息现状的描述,更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及途径把握的航标,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定位。

3.1心理学视角

每个人都隐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接受一个信息的前提是其一定能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一条信息包含“内质”与“外形”,大学生只有从心里全盘接受方能体现信息的魅力、改变大学生的素养。在“内质”(信息内容)方面,一般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工具性、调节性或实用性功能。大学生可以根据信息趋利避害,积极肯定或否定它。二是知识功能。信息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接触疑惑,获取知识。三是价值表述功能。一旦信息所提供的价值表述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致时,大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此类信息,反之则不然。四是具有自我防卫功能。当信息使大学生产生困扰或威胁时,大学生往往会抗拒、抵触。在“外质”(信息途径)方面,一般要体现以下几个特性:一是信息真实性。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其实是道德教育。对于教育者而言,传递的信息一定要有权威的信息源。在信息满天飞的网络时代,其实大学生更相信来自于权威性的信息源,相信它们的真实度更高。二是表述的合理性。Web2.0、Web3.0时代,信息传递更要借鉴合理的表述形态,以尽量展示其客观性,如图片、链接、影像等,有时候甚至可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信息。三是意见空间的从众性。大学生接受信息往往也会受到周围空间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传播或接受信息也往往会度量自己是否处于优势、多数,以便使得自己的意见和周围环境一致,以至于处于主导地位。

3.2社会学视角

上世纪8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较为流行的说法是“3C”社会(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3A”社会(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4A”社会(“3A”加农业自动化),到了9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说法又加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等条件[2]。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初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几乎都认为核心问题是信息问题的处理,包括从采集信息到信息的整个处理流程,反映了信息处理过程在个体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但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信息社会中的人更是交互活动的,需要展现日常生活特质、需要信息交流沟通等。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条件。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人群、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抽象或具体的社会。英国早在1997年就将信息技术教育改为信息与通讯技术,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处理事务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为大学生现在及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的。在内容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交流技术和技巧,还要努力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时间与跨文化的多元交流,关注到学生信息观念层面,以促进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在方法上,要鼓励更多的合作学习与研究和伙伴协作等关系,形成一种融合的生态式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的学习与研究。

3.3文化学视角

信息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3]信息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肯定会与原有文化发生冲突,带来文化范式的革命,使得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必然面临转型。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伦理,乃至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着信息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信息也会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也带来许多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理论是以传统的教育学和素质理论发展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信息接受主体人的因素和价值,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的人化、人化的信息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实践的中心。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信息文化建构层面上,重视人文观念养成,如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价值观、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法律法规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与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创新等。它的构建既包括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的贩卖者、信息的消费大众等信息人内容,也包括如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资源共享与有偿获取、言论责任与自由、资讯失衡的调剂等具体指向。它的构建既是指导大学生健康、安全使用信息,更是对传统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的再诠释,是体现这个国家治国、爱民、教育的文化使命,是对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从阶段走向终身等观念的再深化。从这个视角界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会给我们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内容与途径框架。

3.4方法学视角

《中庸》有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在信息知识领域对所使用之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在众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信息。一般而言,在教学途径上,通识教育模式与整合教育模式、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形式,以及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的方式均可很好地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4]。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大学生信息需求明显趋势是走向个性化,注重对某一领域的信息资料或更加完备的检索体系等。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则可在以下这两个方面做出探索:(1)在课程设计上要有主线,设计的课程应包括信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包括思维批判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要着力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意识、终身学习理念等培养。(2)在教学设计中,除采用较为普遍的范例教学法外,在“信息资源驱动”“问题任务驱动”“集成式信息服务”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也要作出探索。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的各种信息以分布式知识表征形式存在于学习网络的各结点中,需要用一定的结构将这些结点联通起来,通过不断地提炼、重构、解释来形成新的知识,从而构建人与内容共通的技术增强型学习网络。在教育过程中,从布点、连线、拓面、展体,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空间的认知,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需逐步改造成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在借助通过不同人群、环境和学习动机之间的交互协同生产和分享信息之际,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最大限度推广和传播。一些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学工具要去借鉴并使用,如Web2.0社交平台Moocs、Flipped、Classroo,以及Blog、RSS、Wiki、Tagm、Mlibrary等学习工具等;要引领学生进入资源门户(resourceportal),如MetaLib系统和SFX服务;同时把文献资源管理的知识和工具,如Refworks、Notexpress等交给学生。当然,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评价也要体现个性化,使考核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解脱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创新,考卷、作品、专利、论文等形式均可依据。

4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国家相关信息素质教育政策、高校的教育理念、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设计以及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等多个层面。因此,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定位应联系实际,在分析把握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原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四个视角尝试切入,探寻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符合本校大学生实际需求、多维度高效率的生态化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78.

[2]王杉.重视科技文献检索与分析提高科研选题的创新性[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288.

[3]董炎.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2.

[4]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2-96.

作者:郭荣梅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探究

摘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新型教育模式,而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下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MOOC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简要阐述了MOOC的起源、定义及特点,介绍了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MOOC环境的优势,提出了在学生、教师和图书馆层面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力求使每个大学生成为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素养专业人士。

关键词:MOOC;高校学生;信息素养

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MOOC)引发了一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革命,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使得人人都可以自主地免费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信息素养教育历来受到各国高校所重视,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借助MOOC环境的优势,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但机遇的同时也存在挑战。本文将针对MOOC环境下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培养策略等基本问题进行探究。

一、MOOC的起源、定义及特点

(一)MOOC的起源

MOOC的起源与开放教育资源(OER)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就发起了开放课件运动,宣布将学校的大量课程资料到网络上,供全球的学习者免费学习。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其后,全球的各大著名高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响应、跟进。另外,MOOC的发展也受到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当前网络时代的知识不再是传统静态、分类与层级化的知识,而是动态的、网络化的知识流,所以学习也应该是在动态连接知识网络中形成知识节点的过程。[1]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浪潮的持续发展,2012年,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的在线教育模式。随着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MOOC平台的兴起,2012年也被纽约时报誉为“MOOC元年”,到了2013年,中国的在线教育顺应时展,“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果壳MOOC学院”、“好大学在线”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中国MOOC平台的建设如火如荼。MOOC的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展示了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种种可能。[2]

(二)MOOC的定义及特点

MOOC这一术语最初是由加拿大的两位学者于2008年提出。关于MOOC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维基百科上给出的定义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MOOC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是一种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而发展来的。”[3]简单来说,MOOC就是怀着“改变全球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让每一个想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者都能自主地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的初衷,让全球各地的高校和相关机构将他们的教育资源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人们免费学习。虽然MOOC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知识的开放共享性MOOC的学员不再仅是校园内的学生,校外社会人员均可以免费注册学习,而且MOOC中的学习资源是共享的,可以反复观看的。这种知识的开放共享也是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2.课程的大规模性高校的传统课堂所面对的是固定人数的学生,且规模较小。而MOOC课堂则是为全球的学员提供的,通常学员人数是没有限制的,选课人数多的时候可达十几万,所以MOOC课程主要是大规模的。

3.学员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者选择课程之后,不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在MOOC学习社区中同全球的学员做同学,一起互动交流。这种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符合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互动的协作学习。

二、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其构成

信息素养这一术语早在1974年就由当时的美国图书馆学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到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人能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备有效地检索、评估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4]进入21世纪后,我们身处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因此,本文认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应当有所延伸,首先,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人们应该学会从海量信息中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怀着批判的眼光和反思的精神去认识信息、评估信息;其次,能够将信息融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达到知识的创新;最后,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当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准则前提下,保持开放的思维,与各界人士协商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知识。一般来说,信息素养通常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评价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对新信息的认识具有敏感性,当需要信息时能够有所意识,并能主动去检索信息;信息能力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评价是指能够正确合理的鉴别信息,能够评估信息的可信度、权威性和时效性。信息道德是指在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等过程中要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尊重知识产权,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参与知识的创新。

(二)MOOC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海量增长,信息素养这一综合能力对当下大学生显得愈发重要,它已经成为了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高岩在2014年以黑龙江4所大学的41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得出“高校学生信息能力不足、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观念不强以及信息伦理不高。”[5]以本人所在学校(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全校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会学习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通识课程,但是该课程所涉及内容仅限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并没有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比如对如何提升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如何善用文献数据库系统、如何管理相关的文献与知识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规范等都很少涉及。MOOC这一教育模式的兴起,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补充。为了了解信息素养类MOOC建设现状,本人采取网络调查法,于2016年10月12日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果壳MOOC学院、好大学在线、慕课网等MOOC平台检索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类的课程,经过去重与筛选,发现与本文所讲信息素养内涵相近的仅有三门课程,分别是清华大学开设的“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武汉大学开设的“信息检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可见,相对于一个具有多达1000门以上课程的MOOC平台来说,我国信息素养MOOC类课程数量较少,相关课程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

(三)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

结合以上提出的目前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高校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高校学生的信息意识普遍较低,虽然大学生身处在知识的海洋中,但他们通常对此有种“浑然不知”的感觉,没有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对高效使用搜索引擎及文献数据库的技巧一知半解;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不足,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刚刚由学生身份转为教师身份,信息素养方面还未得到系统的培训,往往在课堂中很少会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而教授信息检索类的教师更多的是属于计算机教师,内容只是偏重于实践操作。另外,高校教师论文剽窃多有发生,这也反映出高校教师缺乏信息伦理道德;职能部门图书馆的服务观念未能及时更新,图书馆职能定位更多的只是为学校师生提供纸质版图书的借阅,而相应的电子资源过少,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也主要在新生入馆教育上开展,总体上并未引起图书馆以及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MOOC环境下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是地平线系列报告中的高等教育版本,该报告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权威性报告,重点探讨如何用新兴技术来带动教育的发展。该报告指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MOOC已经成为提供高等教育的可行办法,并且专家们相信近期在线学习的发展将是颠覆性的。[6]根据目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以及相关MOOC类课程建设情况,信息素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但MOOC恰好可以为信息素养教育注入活力。本文将从学生、教师、图书馆三个层面展开提出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层面

在大数据时代下,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高校学生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应该养成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观念,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意识,利用MOOC学习社区中灵活互动这一特性,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或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从MOOC课程中获取相应的信息素养知识。本文中所提及的三门信息素养类课程,均是由重点高校制作,教学效果显著,建议高校学生选择以上课程进行学习。MOOC学习社区中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伙伴,高校学生应抓住这一机会,同他们互相交流分享,这样既能传递知识,又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教师层面

在学生指导方面,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大多数高校中缺乏专门教授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师,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也很少会在课堂中涉及到信息素养教育。因此,确保所有学科的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教师也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角度参与一两门MOOC课程学习,提高对MOOC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利用现成的MOOC课程或者二次加工后的课程,要求学生课下自主观看视频,然后回到课堂中展开相关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现场答疑。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为例,教师根据授课计划选取相应的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视频的学习及测验作业,再回到课堂展开小组讨论或答疑解惑,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还有一点,高校教师为评职称都会经历投稿发论文的过程,这就涉及到了信息素养中的信息道德的部分,教师应以身作则,尊重知识产权,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三)图书馆层面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专业的优势。在MOOC环境下,图书馆在角色定位上应发生转变,C.Barnes在文章提出MOOC环境下图书馆员应该发挥六个作用,其中就包括“提供信息素养相关的指导”。[7]MOOC和图书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倡导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在这一点上,高校图书馆显示出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服务优势,完全可以成为MOOC教学过程的信息素养导师。[8]首先,图书馆馆员应该先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主动参与相关信息素养MOOC课程,积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而后才有资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如何宣传推广信息素养类MOOC,图书馆还有很大的服务空间值得去挖掘;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本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实现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自我评估,从而更加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虽然国内高校有开设MOOC课程的图书馆较少,但图书馆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制作出自己的MOOC课程,更好的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记录与管理,也可与学科教师配合,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学科教学中。当然,这背后的资金投入与平台搭建都离不开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改变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对此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认为应借助MOOC的环境优势,在学生层面,加强信息素养意识,积极主动地在MOOC平台学习信息素养方面的优质资源;在教师层面,应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创新具有MOOC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图书馆层面,具有借助MOOC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潜力,应该对相应MOOC的建设进行初步尝试与创新。另外,鼓励MOOC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同时,不可忽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二者应相互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当前,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信息素养培养发展的新动力,将对未来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2]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3]维基百科.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EB/OL].[2016-10-6].

[4]AssociationAmerican-Library.PresidentialCommitteeonInformationLiteracy:FinalReport[EB/OL].[2016-10-7].

[5]高岩.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6]JOHNSONL,ADAMSBECKERS,etc.NMCHorizonReport:2016HigherEducationEdition[R].Austin,Texas:TheNewMediaConsortium,2016.

[7]BARNESC.MOOCs:TheChallengesforAcademicLibrarians[J].AustralianAcademic&ResearchLibraries,2013(3):163-175.

[8]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20-24.

作者:姚传荣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