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1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10篇)

第一篇: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价值取向等进行了调查。采用SPSS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以及大学生自身拥有的个性化、表现欲望强的特点等是大学生价值观受影响的原因。为此国家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监督政策,加强网络环境监督,净化网红生存环境;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减少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红现象;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应对措施

一、引言

网络红人现象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有各种成名必备资源而单纯依靠网络出名,并受到网名关注从而走红的人。部分网络红人因哗众取宠或意外事件而走红,这种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被逐渐放大,这恰好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看客的心理相契合,受到网民的追捧从而成为网红。而大学生由于抵抗诱惑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价值观易受到网红现象的影响。

二、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网红现象的影响进行研究,调查目的在于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讨论“网红现象”对其价值观树立起到的影响。其中66%的被调查者为女性,34%的被调查者为男性,年级分布上,大三学生填写比例较高为45.37%,其他年级较为均衡。

1.对网红的了解程度。当问到“是否了解网红时”,66.2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网红的了解程度一般,15.73%的人比较了解网红,非常了解网红的人所占比例仅为3.37%,比较不了解网红的占到14.61%。这表明,大学生们对网红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认识度中“papi酱”位居榜首约占60.53%,因举报吸毒人员被新闻报道为大家所熟知的“朝阳区群众”认识度达到40.79%,但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三观不正、为了“红”而无底线的网红评价较低,但由于这类网红仍然活跃在各大直播软件和社交平台,大学生作为社交平台的活跃者,由于接触频率较多,所受影响较大,根据格伯纳的“培养理论”,长期对这一不良现象的接触,比如不良网红所呈现的“炫富”,会导致诱发效果,致使大学生价值观逐渐产生偏差,产生消极影响。

2.了解网红的渠道。78.65%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微博平台了解网红,其中有20%的大学生经常关注网红,有61%的大学生表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偶尔关注网红;29.21%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与朋友聊天等渠道了解网红,总体来看通过微博贴吧等社交软件才是了解网红最普遍的渠道,这可能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3.对网红态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7%的被调查者对网红现象是欣赏赞同的,20.8%的人是持理解包容态度的,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部分人也可以接受网红这种现象和职业,但仍有18.9%的人对网红现象存在反感和厌恶,认为他们某些炒作和低俗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影响社会风气。

4.对网红现象一夜成名的看法。从职业选择的角度来讲,网络红人选择网红这个职业作为其本身谋生的手段肯定是存在原因的,一方面有30.4%的人认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和内心诉求,他们通过直播、视频、图片等方式宣传自己,希望得到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23.7%的人认为网红也可以是一种工作,他们通过推广广告等变现,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不应该受到歧视和指责;但仍有39.2%的大学生认为一夜成名的现象是投机取巧,摒弃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机会和运气赌明天,这样的价值观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冲击也是造成社会浮躁、个人急功近利的原因。

三、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1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信息更新速度、传播方式在提高,覆盖面积在扩大,各种社交软件都在推送网红信息,这就使大学生能够很快地获取和接收信息,使其成为最积极的使用者和最热心的参与者。

2.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2015年是网红兴起的一年,伴随着出现网红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固然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拓宽大学生价值观的思维方式,但是另一方面网红文化的劣势也逐渐显现出来,某些直播平台低俗的传播内容模糊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就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在新的思想环境下了解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从而有针对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大学生自身的特点。95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较好,早早地接触网络,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不再局限于跟随主流意识形态,他们拥有个性,强调在实践中展示自我,往往导致唯我独尊,拒绝听取别人的劝告,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2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处理事情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这就使他们的价值观在天平的中间摇摆不定,价值评价比较包容,而网络提供了与之价值观相似的内容时,两者极易产生共鸣,从而导致网红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4.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1)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向健康方向发展。并不是所有的网红都以推广广告、卖虚假产品、传播低俗文化来博取眼球,像“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接住从十楼坠落的孩子;像“最美教师张丽莉”,生死攸关用自己的双腿换回学生的生命;还有新晋网红“洪荒少女傅园慧”,那种拼搏奋斗、超越自我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她们的走红不是靠炒作营销出来的,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带给这个社会真善美,让我们相信社会存在这样的美好。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所以我们需要思想不庸俗的网红,能够指引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2)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为新时代的95后大学生,网络文化的高科技特点促使我们对新的科技和知识产生新认识,认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网红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和文化现象,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等对大学生来说,都足以成为心目中的榜样,激励着大学生不断通过知识学习和创造,来实现自身的理想。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没有思想的禁锢,这种交互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探索求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5.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1)冲击大学生价值观标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还未成熟,反观当下的网络红人,有一部分没有原则和底线的网红,他们的宣传包装手段已经威胁到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标准,不管是以炫富、锥子脸出名的“刘梓晨”,还是智商无人能及的凤姐,不难发现他们都会用浮夸的言语、另类的画风等方式来博取关注,让大学生认为可以放弃现在努力奋斗所得,用哗众取宠的手段就可以成为网红,轻松获利,导致勤俭节约的美德被抛弃、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嘲讽,在本就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忽视了个人奋斗。更有中间推手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视规则,不择手段地让自己包装的对象走红,大学生如果身处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接受庸俗的文化“熏陶”,势必会使其价值观受到冲击。(2)粗俗大学生审美观标准。“审丑”心理可以说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量的网红都以“雷”的形象受到热捧,其中不乏男扮女装的“伪娘”。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当前的审美观存在非主流的趋势,审美能力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如何评价自己的审美能力,回答“很强”的大学生只有8.1%,“较差”的有31.3%,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般”。不知如何欣赏山水画、书法、名著等高雅文化,所以导致大学生愿意沉迷网络,将一些恶俗、媚俗的东西当作美的事物去追求,由开始的无所谓到习以为常,对高雅的文化难以认同,审美标准也粗俗化。(3)挑战大学生道德观标准。网红因其广泛的关注度和强大的粉丝效应,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3而某些网红道德素质过低,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比如汶川地震中弃学生于不顾,慌张自逃的教师“范跑跑”,他传递出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负面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标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主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功利化的特点,在崇尚多元价值观的同时追求个性突出,并习惯用大人功利的价值观来理解生活,讲究“礼尚往来”,处事过于幼稚,缺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4)误导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标准。网红一夜成名的现象,违背了通过个人努力和艰苦奋斗获得成功的自然规律,颠覆了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观标准。部分的网红选择夸大自己的背景,吹嘘自己的经济实力,更有甚者拼干爹,以满足当前浮躁、功利的社会心态,并试图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来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营造其“成功”的假象,还有部分网红利用粉丝的信任骗取钱财,满足个人通过正常途径不能达到的私欲。对于急于证明自己却又缺乏实践经验、想成功却又不想艰苦奋斗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时候他们更容易相信一夜成名的神话,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认为靠机会和运气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不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1.加强网络环境监督,净化网红生存环境。利用科技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和监督,对于某些网民发出的不文明网络语言和行为自动举报并给予警告,针对一些传播、观看不良信息者予以警告,屡教不改者可进行处罚,加强社交网络后台管理,增设可自动识别不良信息、自我屏蔽的管理程序,确保网络环境的文明。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加强网络媒体内部的管理,增强媒体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作为媒体人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和原则,所发信息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真正担负起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拓宽眼界的责任。4对于已经成名的网红更要严格加强管理,远离过度娱乐化、媚俗化的网络环境,树立起榜样作用,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素质教育的第一站,高校应该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调查研究,从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红人”现象入手,充分了解大学生“追星”期间的思想变化的特点,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的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意识,自觉抵制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并及时了解网络文化,结合网络亚文化的特点,将枯燥的思想教育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鼓励大学生为此进行讨论,多开展正确树立价值观的主体教育活动,比如制作视频幻灯片、组织学生有剧本排练短剧等等,在这之前要做好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的准备,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1)加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审美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受到其他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作用于其他价值观。而大学生群体由于经验不足,阅历不深,在网络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美丑不分、是非不明的情况。5对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应该树立符合我们时代的审美标准和需求,端正自己的态度,培养自己高雅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大学生主动学习正面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对负面人物的事迹进行理性分析,不以追逐低级趣味的“网络红人”事迹为兴趣,从而陶冶他们的美德情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2)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人才,方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与约束。学校学生会应当组织对网络红人现象的辩论赛,让大学生明辨是非,正确认识网红现象带给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道德榜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做好人好事的同学予以表扬,了解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才能真正摸透他们思想变化的特点。勤于调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利于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毅力,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可以获得成功。同时也要培养自己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理性的就业观,高学历并不代表优秀也不代表一定可以成才,追逐成功却忘了出发的目标,为了某些目的去追寻不符合自身层次的事物,得不偿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高学历不是一切的终点,脚踏实地,踏实学习,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政府积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调节由市场经济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推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为社会营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氛围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五、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部分精神空虚,网红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因此大学生都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红人,不要盲目崇拜,正确分别美丑、明辨是非。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学部分“网络红人”任凭“推手”炒作,要理智地面对名与利、钱与权,坚守自我,不被外界虚无的事物诱惑,做最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刘莹.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D].重庆市:重庆工商大学.2012

[2]敖鹏.网红为什么这样红?--基于网红现象的解读和思考[J].当代传播.2016

[3]田佩静.评析“95后”大学生“网络红人”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6

[4]孙博逊.“网红”的发展脉络及其对青少年的榜样效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6

[5]李慧敏.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

作者:孙芳野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反思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都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015年11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部分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形成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作为多年来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心理教师,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环境,如何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入学校的转型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在其他学年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薄弱,有很大一部分学校仅仅是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必修课,做不到贯穿一到八学期的完整课程体系。目前,教师在授课时会采用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心理测验法等丰富课堂的教学方法,但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学生期待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不喜欢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还停留在被动的接受者状态,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一般来说,由于课时所限,授课教师往往重视的是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这三部分内容,而对于性心理健康、人格心理、恋爱心理涉及较少,而且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上遇到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用理论知识泛泛而谈就能解决的。学生往往喜欢形象直观的方式,希望参与到教师的课堂讲解中,希望亲身体验教师所讲的理论内容,对于游戏活动法、角色扮演法、观看多媒体音像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更乐于接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更需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方法上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较少、学分不高,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缺乏足够的重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方面的选修课程,但名额所限不能满足学生更多的学习需求,加之这种公共必修课往往采用大班型教学,不能针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虽然大部分高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实际上课程在设置安排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很难实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多是心理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心理调适的方法等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根据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认为是照本宣科。事实上,这门课程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具体操作中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吻合度不高。现在的心理健康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往往通过写一篇论文或是通过卷面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来确定学生的成绩,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不是简单的一篇论文或是一张卷面考试就能够衡量的。尽管卷面考试和提交论文对于教师评判学生来讲比较容易量化和区分,但是这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和表现。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反思

学校方面应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不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学校应该增加课时数量、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专业教师培训,让承担课程的教师有机会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课的任课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教师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认真备课、用心上课,力求激发并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给予学生适宜的积极关注,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这些需要通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来提升。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学校领导、教师还有学生的共同努力,从而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儿点思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

[2]杨贵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4).

作者:吴颖新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穿生命教育的实践

[摘要]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首先在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珍爱生命

现代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国内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台湾地区。“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是什么,如何界定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答案,但在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上,大多强调重视个体自然生命,遵循生命发展规律,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中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关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学界也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需要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也有学者主张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相关教学中。笔者认为: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各有优势和不足,但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相关课程中。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课程设计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包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学内容包括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必选课课堂中,既学到关于生命的重要知识,又能唤起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呢?通常认为,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命或生理生命,是建立在人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决定着生命的长度;生命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生命,涵盖了人的成长、学习、交友、工作等,是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决定着生命的宽度;生命的精神属性即精神生命或心理生命,涉及人性与人格,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但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能达到的高度或是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其中,人的自然生命是基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鉴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此丰富和重要,笔者认为,仅靠一个专题讲座或一次体验活动是不足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的,而是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其他章节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放到“生命”的层面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体验生命,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积极、健康、快乐地生活。

二、生命教育与其他心理健康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一)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唤醒社会生命

大学阶段是人身心逐渐成熟的关键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更为复杂,他们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独立与依赖、交友与恋爱、学习与工作以及自由与约束等种种挑战。面对这些困惑和挑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实践中历练和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固然重要,但同时,如果能提升到生命的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成长的阶段,把它看做是生命羽翼的逐渐长成期,是生命自由与责任同时赋予和承担的过渡期,是从学校步入社会前的集训期,将不适应、挫折和困惑看作是人生宝贵的经历、体验和成长,会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心理力量,有助于学生树立对未来的信心。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乃至整个人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依赖他人而生存和发展。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每天都要在不同的场景中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人际交往最能反映生命的社会属性,从对生命探索的角度去主动交往,会让大学生更加自信和从容;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会让大学生更加宽容和开放;从对生命尊重的角度去尊重自己和他人,会让交往变得更和谐和温暖;从对生命信任的角度去与人沟通,会让沟通变得更加真诚和轻松;从对生命关怀的角度去关心他人,会让彼此的心灵走的更近。综上所述,大学阶段是生命的社会属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人说,生命的诞生有两次,第一次是肉体的诞生,第二次是觉知的诞生。大学生学习适应复杂的环境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正是觉知诞生的良好契机。唤醒大学生的社会生命,让学生有意识地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会让学生更懂得尊重。

(二)理解家庭,学会恋爱——珍爱自然生命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中有爱也有纠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的家庭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例如父母对自己学业和未来的期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父母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心理;亲子之间不同的人生经验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引发一些冲突和矛盾。有些大学生不能接纳自己的家庭,甚至有的大学生怨恨自己的父母。家庭中的结如何解开?从生命的角度看,生命来源于哪里?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已是最大的恩典,没有生命一切将不复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美的,每个父母和每个家庭也都是不完美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与父母一起探索的过程。换一个角度,大学生大多年满十八周岁,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生命,对于过去,可以选择接纳,也可以选择记恨,但终归影响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在,可以选择珍惜,也可以选择挥霍,但终归收获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未来,可以选择自立、负责,也可以选择依赖、抱怨,但终归实现的是自己的人生。所以,大学阶段,已经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否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否接纳自己的家庭,是否感恩自己的父母,只需要看自己的选择。恋爱也是需要学习的。不少大学生对恋爱充满期待,又充满不安,因此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之一。爱情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两个互不认识的人,从了解到熟悉,从相知相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有可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但还能无私地关心、照顾、爱护、支持对方,在工作、养家糊口之余还能有一些心灵的沟通。这的确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期间也会遇到许许多多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说恋爱是一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个底线,就是尊重和珍爱未来的小生命;还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对方的生命。

(三)认识自我,管理情绪——领悟精神生命

认识自我与理解生命是息息相关的。从具体的角度来看:“我”包含我的名字、我的身体、我的思想,但又不完全是“我”,他们只是“我”的一个方面;从抽象的角度来看:“我”的由表及里的不同层面,似乎正对应生命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有人问泰戈尔三个问题:第一,世界上什么最容易?第二,世界上什么最难?第三,世界上什么最伟大?泰戈尔的回答是:“指责别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爱最伟大。”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理解生命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逐渐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路上,随着自我认知越来越真实,对生命的领悟也会更好。通过追问“我是谁”、画生涯鱼骨图、应用乔韩窗口理论,能让我们从反省自我以及在与别人的关系中逐渐发现自我。从生命层面上讲,生命更是一段探险的旅程。如果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那么对眼前的一切抱有一颗平常心,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人的情绪都是多种多样的,有愉快、舒畅等正面情绪,也有痛苦、悲伤等负面情绪。情绪的形成与需要、认知、生理、个性和情景等均有关系,大学生每天都会体验到多种情绪,不同的情绪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人际关系和潜能的发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掌握表达情绪、控制情绪的方法是必要的。如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发生规律,掌握情绪的辩证法,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让学生知道正确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失控;给学生介绍调控情绪的方法等等。但同时,从生命的层面上来看待情绪,我们发现:情绪构成了我们生命的色彩,情绪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盈,情绪也激励我们追求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三、以主题讲座和体验的方式强化和升华生命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生命教育主题应依据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展开,即引导大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表现和预防,更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愿意探寻更丰富的生命意义。生命教育主题应将讲座与体验的方式相结合,重视大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

(一)认识生命,守护生命

生命的诞生是神圣的,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个人的生命又是唯一与独特的,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我”,因而也是最稀有和宝贵的,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对世界有无比珍贵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从出生、成长到衰老,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交通居住,都凝结了许多亲人以及陌生人的关爱和付出。因此,每一个生命中都蕴含着太多的价值。同时,每个人也会面临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且无法预测的,正是因为死亡,才让生命的存在更有意义。大学阶段是人成长的集训期,大学生会面临学习、交友、恋爱、情绪、压力、家庭以及自我困惑等许多问题,生活内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处理得不好,生活会变得很艰难,甚至导致生命走向极端。因此,守护生命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需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预防和识别心理危机、了解自我救助和救助他人的途径是必要的。其实,面对人际关系,正是因为他人的不同,才带给我们成长;面对生活压力,有压力的时候,才是人生进步、成长的时候;面对重大挫折,即使掉在一个“坑”里,当你凭借自己的力量以及他人的支持走出那个“坑”的时候,便又到了人生一个新的高度。关于认识生命和守护生命,除了讲述一定的系统知识以外,画生命线、写墓志铭、探索自己的大学和人生目标等体验方式,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

(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怎样才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抽象的话题。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思考:早晨为什么起床?然后一直追问“为什么”。学生会发现,原来学习、工作的背后,有着自己更深刻、更丰富的追求。同时,我们利用课上或课下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尼克•胡哲的视频《我和世界不一样》,也会触动学生的内心。此外,还可安排小组互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命。具体来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接纳生命,关爱自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生命也是完美的,每个生命的存在都会给世界带来贡献。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关爱自己,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才能活得真实、幸福。

2.积极关注,欣赏生活生命是否美好,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匹狼,一匹积极的狼,一匹消极的狼,怎样让积极的狼更强大呢?答案是经常“喂养”它。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完整的世界,关键在于自己关注什么。关注自己拥有的而不是没有的,关注生命积极方面,接受生命中所有的体验,才会让自己幸福成长。

3.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生命不只属于自己。付出去的,才是自己拥有的。欣赏、激励自己的同时,也给予他人欣赏和鼓励,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鲜活;吸取力量、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会让自己的生命增值更多。真正美好的人生是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在承担社会的责任中实现的。总之,如果把每个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朵花,每个人都应该更美地绽放,在有限的生命时光中活出自己独特的光彩;如果把每个人的生命比喻成一个剧本,每个人都应该自编、自导、自演一场自己满意的戏;如果把每个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本书,每本书都应该是丰富多彩且意义深刻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会让大学生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作者:高兰芳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第四篇: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对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新媒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要在新形势下把握要点、掌握方法、创新形式,争取使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先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而本文研究的“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兴媒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结合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进行。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交互性、实时性和融合性。因此,将新媒体作为媒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机遇。(1)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快捷的信息,学生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加直观、全面和具体。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增进交流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方便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使其进一步完善自我。(2)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形式和工具。新媒体工具的形象性、生动性、及时性和丰富性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革新教育形式。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心理健康教师可在互联网上与学生建立更加平等的关系。在一个隐私性较强的虚拟世界中,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由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1)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其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多变,当代大学生少数存在认知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恋爱心理扭曲等心理问题。(2)新媒体时代使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网络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搜索,学生容易对教师权威产生怀疑,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难度。

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索

1.借助新媒体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主要使用者,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平台。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善于借助新媒体,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利用博客熟悉学生的成长经历,利用微博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后,心理健康教师便可以通过这些社交软件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开放、即时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打造专业网站,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专业网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不仅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资源共享,为交流心理知识提供有效平台,还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以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新媒体时代优秀师资队伍。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成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界的佼佼者。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互联网技能,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工具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高校教师还要紧跟新形势,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契合新媒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每一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努力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

[2]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作者:张婧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第五篇: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研究

【摘要】音乐治疗法主要是指通过音乐来帮助人们解除困惑,消除不满情绪,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发挥作用,从而帮助大学生缓解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的矛盾、促进人格的完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关键词】音乐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

音乐治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音乐心理治疗,另一种是团体音乐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治疗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而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治疗帮助大学生保证心理健康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主要选择。

一、音乐治疗的主要含义及方法

音乐治疗学主要是指通过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原本的音乐只是进行艺术欣赏,但是音乐治疗学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功能,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接受式音乐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指通过聆听音乐来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第二种是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这主要是指调动参与治疗的人员参与到治疗的过程中;第三种是兴演式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即兴表演的方法来帮助参与治疗的人员。

二、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大学生改善思维,促进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首先,在运用音乐治疗法的过程中,指导者应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表达。因为音乐的特殊作用,会促进学生们的情感更加丰富,成长的速度更加快,自己能够将内心的想法真实的表露出来。其次,指导者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较为新颖的交流平台,因为音乐具有独特的效能和价值,音乐能够帮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例如,假设寝室内非常安静,舍友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各自抱着手机滑动,但是如果这时一首比较欢快的音乐回荡在宿舍内,那么学生的情绪也会变得非常欢快,而且开始乐于与彼此交流,这就是音乐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音乐治疗法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的不平衡及其不稳定的情绪,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他们的情绪变化较大,极度缺乏稳定性,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时,不能够有效的缓解外界所施加的压力。同时,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耐心,如果情绪不好,做事情也是三分钟的热度。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大部分来自情绪的不稳定,在音乐治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治疗帮助学生一步步调节心理,释放内在的压力。

(三)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音乐“净化”论,其学派指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和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现在大学生的生活非常没有规律,总是晚睡晚起,没有饱满的精神状态,长此以往,大学生总是呈现出较为抑郁的样子。因此,通过音乐治疗能够帮助学生放缓内心的急躁,使大学生把抑郁的情绪抛到九霄云外。例如贝多芬的《月光》、《致爱丽丝》、舒伯特的《摇篮曲》、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都是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情感。

(四)开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音乐传递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感性世界,能够帮助学生促使创造思维的诞生,促进大学生大脑的全面发展。例如,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在肢体动作方面比较迟钝,而很多肢体灵活的学生在数理化知识方面又一头雾水,因此,这说明学生的左右脑不平衡,但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除此之外,音乐治疗法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音乐的魅力会使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的学生改变自身的封闭状态,音乐可以使团体内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并且会有效抑制学生内心的冲动和不良表现。

三、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治疗法受到国内外大家的普遍关注,而且至今为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音乐治疗本身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避免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

(一)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目前,很多学生将音乐治疗想的太过简单,总是以为音乐治疗就是播放音乐来缓解压力,使其内心变得较为平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音乐治疗主要是指一种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和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措施。因此,在音乐治疗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症状及其出现症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进行“对症下药”。除此之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不要把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加给求助的学生,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后续治疗过程中给予最大的配合。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方法赢取学生的信任,例如,在学生感觉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比较尴尬的时候,我们可以阐述自己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放下内心的芥蒂,真心真意与我们配合治疗。

(二)针对治疗过程中的移情现象,科学合理地进行处理

对于每一位参与治疗的大学生来讲,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较为抵触的情绪,并且很可能把这种情绪发泄到治疗师的身上。针对类似的问题,治疗师一定要及时作出合理的反应,并应该知道这属于正常的现象。透过移情,治疗者能够更好地来接受对方,从而感受咨询者的潜意识,为后期的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效处理治疗过程中的阻抗行为

对于参与治疗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都不希望自身的心理疾病被大家看不起,因此在参与治疗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抵抗心理,所以治疗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消除其内心的抵抗能力。同时,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音乐治疗师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手段使大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大学生内心存在的顾虑,减少阻力。除此之外,音乐治疗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信任治疗师,然后降低大学生心理的阻抗情绪。

四、音乐治疗营造和谐校园

通过音乐治疗法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治疗,可以与在校大学生产生互动,不断缓解学生的各方面压力,同时调解不良情绪,完善学生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发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三种:

(一)面对面的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师通过分析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治疗,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病情不同,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差异对待,帮助学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通过校园网络,开展音乐治疗的心理机构

大学生对于网络比较了解,因此音乐治疗法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切入,制作专门的心理辅导网络平台,设置音乐治疗网页专栏服务,提供各种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的知识宣传,网上的音乐专栏可以供大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选择,同时也避免了与治疗师直接接触的负面影响,顺利帮助大学生把内心的压力释放出来。除此之外,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治疗活动能够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次治疗就能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健康的恢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制造音乐治疗的整体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治疗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音乐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转换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赢得积极向上的心态,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注释参考】

[1]汪艳玲.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价值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赵翠荣,贾芸.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171-172.

[3]刘北辰.浅谈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6,15:79-80.

作者:薛东慧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第六篇: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摘要:本文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及全国大学生组,其中,女生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困扰,男生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情绪。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理工科大学生因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成为大学生群体里特殊的一部分。为此,本文针对我院2015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2015级新生中理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进行施测及问卷调查,测试时间为2015年10月中下旬,采用网络测试的方法。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247份,其中男生1052份,女生195份。

2.工具。本文所采用北京辅仁心智心理测评档案系统(v5.18.015)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共有90道自我测评题目和9个被测验因子;每一个题目均采取5级(1~5分)评分制。此量表测量个体的心理症状,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等内容,从而推断个体心理的健康状况,因子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子分值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其中还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

3.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我校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SCL-90得分比较。我校学生SCL-90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在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上,除F1、F7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2.我校男女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根据我校男女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显示,男女生除F1、F2和F9因子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男生在F3、F6和F8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F4、F5和F7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

三、讨论

1.我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差异明显。本研究发现,我校大学生除躯体化因子、恐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是理工科大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可能与学习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有关。我校地理位置特殊,周围没有适合学生释放压力的环境,课余实践生活不丰富,更不利学习压力的释放。学生如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就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时候表现为自信心降低,敏感、焦虑,甚至出现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2.我校理工科男女大学生的SCL-90得分比较。本研究发现,我校学生心理水平表现出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女生性别角色化及自我期待水平等因素有关,女生一般多虑、敏感、感情脆弱、情绪易波动;而男生则一般多刚强、自信、具有攻击性,所以敌对、偏执程度要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徐远超,蒋巧玲,董彦皓.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101-105.

[2]杨子萱.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3]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 中国校医,2009(3):251-253.

[4]陈榴,潘雪,曹启慧.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 时代金融,2016(11):263-264.

作者:刘洋 任新光 张萍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

第七篇:健身健美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健身健美运动,通过健身健美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这对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健美健身运动;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缺乏锻炼的时间,这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无疑是不利的。身体素质的降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是存在着很大弊端的。在学校时,学生与社会进行接触只局限于学校,这是大学生通往社会的唯一桥梁,大学生在学校中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思想方面的各种观念,对大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的生活方式及在社会中的心理健康都会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很多人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1心理健康概述

作为人体健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理健康的意义很重大,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是乐观积极、充满阳光的,而且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直持续的,所以只有一个人处于这种良好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的状态下,才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分为2种含义,分别是广义的及狭义方面的含义。其中,所谓,广义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处于一种十分满意的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保持的状态是一种完整的,并且协议上是形成一致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是形成一种协调,并且这种协调可与社会是一致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在精神病治疗领域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健康是人对环境的一种感受,及对生活的体会是开心的,还是局促的。而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定义是这样的,心理健康在自身心理愉快的状态下,行为也是符合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的。目前,心理健康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在每一个时期根据社会环境的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也就不同,然而不管心理健康如何定义,宗旨就是让人处于愉快的状态,从而可以愉快地享受生活。

2健美健身运动概述

健身健美指的是通过此项运动可以使身体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在形体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如男生精神饱满、英姿焕发、阳光、充满正能量,而女生是形体苗条、身材匀称,气质也很优雅。进行健身健美运动时,可以达到脂肪减少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身体的素质,从而实现健体美体的功能。健身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锻炼可以让人神清气爽,精神面貌也会更加的饱满,通过锻炼可以进一步建立心灵和身体的桥梁。

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1家庭及成长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有着很重大的关系,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的,这些学生所受到的教育相比于其他的人更加丰富,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可以称为是溺爱。学生平常在校园里的为人处事、生活安排、生活现状都与该学生所在家庭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同时学生生活品质的高低和学生家庭环境的多少也有重要的联系。住在一个宿舍的同学,虽然大家同在一个寝室,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接触的事物和接触的人也有所不同,从而决定该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都会有所差别。例如,来自富裕家庭的同学与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对待物质的看法也不同。也许在富家孩子眼中,他从来不觉得钱很重要,也不会觉得花钱需要节俭。但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生活的贫困使他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而读书是获得知识、获得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好好学习。所以,贫困家的孩子早当家还是有点道理的。家庭环境不同,个人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谈吐、个人的见识、个人的气质也就不同,虽然同一个寝室的同学年龄相近,但是正是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的不同。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家庭认为,自己的子女可以获得物质方面最好的享受。例如,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的子女是有很大差别的,毫无疑问,生活在城市的环境无论是从素养上还是知识上都占据优势。城市家庭为子女提供的物质生活是农村家庭不能相提并论的。家庭环境占有量多的家庭,关心的不仅仅是子女衣食无忧,同时也对子女的教育层次给予极大的关注,不光重视物质享受,同时也重视知识享受。家庭环境浓厚的同学,他们的交际圈也会不同于环境少的同学,他们的交友圈不仅仅只局限于寝室、教室、食堂,他们的活动场所多种多样,如健身房、舞蹈教室、俱乐部等。而作为家庭环境少的同学,他们主要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学习上,所以平常就是“三点一线”,即寝室、教室、食堂,他们大体不会参加类似俱乐部的场所,因为他们除了学习外,很可能会做家教,做各种兼职,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挣点生活费。

3.2就业压力因素

家庭环境比较富裕的家庭,父母就会为子女的未来做长远的打算,不光会考虑到子女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情况,父母会提前为子女的就业做长远的安排。在这种家庭诞生的学生,他的就业机率明显要高于家庭环境差的学生。家庭环境差的学生平常接触的知识面有限,眼界也比较窄,所了解的就业信息、就业渠道也就比较少,而且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比较少。学生的择业观与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都是有关系的,这些因素决定着学生往后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工作地域。从一定的程度上而言,家庭环境决定着学生的择业观,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对那些就业存在困难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会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随着周围的同学们找到工作后,其他的人会存在心理健康的障碍,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如何排解这种压力是很有研究必要的。

3.3情感因素及网络因素

当学生在读高中时,会经常受到他人的监督,如在学校时,会受到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监督;在家里会受到父母的监督。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学生不能够完全实现独立,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情感问题也很难自己做主。高中时期的学生,在感情上还不是那么理智,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方面,当学生步入大学后,这时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为大学与高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功课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的氛围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大学时代是一个十分自由的时期,大学生的一切事情几乎都可以自己把握、自己做主,科任教师或班主任不会管束太多。教师通常情况下讲完课程后就会自己离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及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同时学生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的诱惑,学生的课程很少,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来谈恋爱,或用来在网吧中度过。虽然大学生时期年龄不是很小,在法律上已经成年,但是由于校园毕竟和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校园的环境及校园关系远远没有外面的世界那么复杂。所以,大学生的情感很容易上当受骗,一旦谈了恋爱后,大学生的学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恋爱期的情侣很容易会沉迷于美梦中,而忘记了现实中自己的责任及重要的使命,大学生应明白学业才是他们应承受的首要责任。

4健身健美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身健美作为健身运动的一种,主要的锻炼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能,从而锻炼身体,减少脂肪。在运动时,人的心情及血液的循环会有着很大的变化,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促进人的形体塑造。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锻炼身体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锻炼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动作更加协调,反应更加敏捷;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可以增加我们的肺活量、消化能力,使心脏跳动更加有力,血液循更加通畅;锻炼可以使我们长的更加结实。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好身体,怎么去学习、去工作。不经常进行健身的人常出现体弱多病的情况,而且身体的虚弱会对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健身健美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只有努力地锻炼身体,才能够有一个好身体,有了好身体,我们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5健身健美的原则

(1)很多的学生对体育了解不是很深,而且关于如何进行运动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也不是很了解。运动时,基本的原理不是很熟悉,每一项运动都有着其自身应有的规范,做一个动作如果标准的话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一项运动的动作进行分解后不能正确掌握,那么运动的效果可能会起到不利的影响。同时,一项运动是否会产生作用,这个还与学生自身的体质有关系,另外还与自身的形体有关系。通常情况下,教练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健美方案。健美的效果还与外在的因素有关,如天气、所处的季节、周围的空气情况等。初步运动时需要注意不能过量,运动量具有一定的限制,如果一天的运动量超过了一定负荷的话,运动者将会产生不适或会适得其反,而且健身健美运动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健身健美时要注意一定的规律及运动的标准性,这样才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按照每个人的身体不同,自身的生物钟的规律也就不同。一般运动的黄金时间是每天的下午17:00及黄昏即将来临时。而且,很多人的体力、协调性、准确性、动作的灵活性、适应能力在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好的。与此同时,人体内的糖分这时的含量达到了最大值,当进行健身健美运动时,就不会出现能源代谢紊乱和器官机能运转超负荷的尴尬局面。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人的体能表现在黄昏或夜晚。例如,有很多训练的表现与体温有紧密联系。体温在黄昏和傍晚时最高(一天中体温通常会在1℃~2℃范围内不断变化,在凌晨5:00达到最低)。研究也表明,人的体温在黄昏时最高。既然研究发现这种体能变化极小,除非你是竞技运动员,否则它不会对你产生多大影响。而对竞技运动员来说,体能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是否能达到自己的最佳水平。顺便提一下,当你为竞赛作准备时,专家建议最好训练时间要与比赛时间相同。这可使你的身体节奏更适应这个时间及环境因素(如户外的气温和污染程度)。

6结语

健身健美运动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通过健身健美,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可以得到舒缓,通过运动,大学生的个人自信心可以得到提高,从而不会出现学业的无助;而且通过运动,大学生的性格会更加活泼、更加阳光,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会增强,而且十分有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

参考文献:

[1]熊纯子,陈晓华.浅谈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李焕玉,吴宁,杜光友,等.器械健身健美训练对大学男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85-87.

作者:冯喆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体育系

第八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具有两面性,在便捷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严重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基于此种现状,高职院校也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着重探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况

1.1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介

首先,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在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时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保持一颗对待生活上进的心态。其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既要全面展开心理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特别的学生。第三,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接受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时可能不会领略知识的真谛,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锻炼,就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四,坚持双重教育。所谓的双重教育是老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教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作为学生也要学会自我教育,自己反省,这样才会在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

1.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内容

1.2.1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网络技术逐渐发达,逐步走近各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边。由于网络的双面性,很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面对这样的现象,教育部提出这样的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的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要求院校重视并开设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首先是宣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可以从基础上了解自己本身的特点;其次是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根据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弄清楚自己现阶段的情况并引起学生的重视;最后是正确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阶段性的心理培训,通过这种训练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

2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1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网络对于大众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广泛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宣传教育知识,还可以使得课堂教育内容更为多样化。课堂上老师可以进行视频讲解,院校创立网上心理咨询室给学生们独立的空间,使得他们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总之,网络环境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广泛化和形象化,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

2.2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影响

网络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利用网络平台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方便大学生们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透过网络来了解自己范围之外的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信息网络化还可以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以前的教育模式是传统的,老师用枯燥的教育模式进行讲解,现在可以利用网络来讲解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模块进行了解和掌握,老师扮演的角色发挥指导作用,在学生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学生能够更为便捷和随心所欲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取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3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高职院校培养更强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

教师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在大学生的周围,但是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其出现心理问题但又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为了学生的健康学校应该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学生迷茫时帮助他们找到光明。

3.2建立完善的网络体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网络,由于网络的广泛性,一些学生缺乏抵抗力,难以抵制网络强大的诱惑性,产生成瘾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院校要引起重视,建立规范的体制,确保向学生们传递有文化营养的知识,对于不法网络要采取法律的手段进行打击,以实现完善网络,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向大学生传播健康的心理教育知识的目的。

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在许多的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有的学生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对其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各大高职院校要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的形式要多元化,以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自主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予大学生们一个排解的渠道,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4总结

网络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网络存在双面性,如果大学生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需要各大高职院校大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高职学校既要加大力度整顿学校的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文明的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平台,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教育课程多样化,保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进修,以便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大学生更好走向世界、更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满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孔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刘庚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九篇:精细化管理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开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应根据精细化管理的三原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总结、建章建制,深入、系统、制度化地开展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管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唯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是未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议题日益重要和复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将精细化管理概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心理障碍仍是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越来越不容乐观。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达31.13%,其中偏严重的人数占12.24%,严重者占0.81%[2]。从统计结果看,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大学生,贫困生与单亲家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且心理问题较严重[3];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4]。综合来看,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症状,轻则影响学习效率,重则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在成为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也为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凭经验显然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质量,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必由之路。

二、精细化管理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反映,具体内容是运用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制定合理、可操作的目标和工作制度,并对工作结果进行量化考核。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思想和管理模式,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一管理理念,既可以从理论上形成组织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又可以从实践上为高校提供一种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心理健康涵盖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5],既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又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作为一种高效、集约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达到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优质、贴切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因此,高校必须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实现重点突破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要想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态势,必须把握好三项原则:首先是精确原则,高校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并定期量化考核;其次是细致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既包括分院系、分年级、分阶段的纵向细化,又包括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未来发展的横向细化;最后是可操作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高校现有人员配置下得到有效的开展。在精细化管理三原则的指导下,高校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工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系统化,加强心理咨询中心与学生社团、辅导员等心理教育环节的统筹联动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作为校内专业机构,拥有专业背景以及在校内的稳定地位,但是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需求。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发挥联系、调动、组织安排的功能,指导、吸引相关的学生社团、心理学专业及相关院系、社会组织与个人的资源为本校提供心理服务,实现涟漪效应。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是与学生一线交流的重要力量,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动态了解最清楚。心理咨询中心应与辅导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助于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机制。首先,积极开展入学心理普查工作。大学生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能更加高效地识别那些最需要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此时学生刚进入大学,面临适应大学的挑战、同学竞争的压力,心理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尽早识别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干预,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其次,要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的预案,设置定期排查的工作体系。针对个体的轻生举动或想法、校园内重大事故、地区受灾等不同的危机事件,高校要建立相关应急预案,包括危机的识别与应对,危机发生时、发生后的处理与干预,目击者的干预等多方面内容。个体的危机事件往往有一些早期表现,应设置定期排查的工作体系,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考虑到季节对人的心理影响,在春、秋两季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加以排查和辅导。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化,高校心理服务需针对性和层次性对应。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需要高校广开源,提供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然而,当代大学生逐渐增多的需求和校方提供的有限的心理资源方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教育者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供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高校心理服务的层次可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讲座的覆盖面最广,内容可以浅显易懂,以兴趣介绍为主;课程的规模可大可小,涉及的课程内容也可深入浅出;心理团体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则面向少部分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其中也包括危机干预。同时,争取对大学本科新生开设必修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能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高年级面对感情、学业、就业等的压力时能够选择接受心理咨询的服务。如师资力量不足、现有条件有限无法开设这样的课程,则建议动员学校学生社团、相关院系、社会团体的力量,多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结语大学生日益丰富的心理世界带来“心理健康标准”的多元化视角。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各种媒体、网络信息的影响,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与实践呈现更加丰富的态势,当代社会的潮流趋势也会令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精细化管理的视域下更加精准地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的当代社会,心理健康标准也应有更大的宽容度,能够包容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创造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坚持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项目名称:盐城师范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项目(14YCKF010)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2):131-132

[2]胡启先,易法建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7-255

[3]陈菊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0-62

[4]薄建柱,杨绍清等.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615-617

[5]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37.

作者:张文菲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第十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分析

摘要:此文依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所写;本研究的研究群体是从餐旅系四个专业的256名学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初步的统计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通过统计分析的出的心理健康需求的因素,进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相关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职院校;调查问卷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5后,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他们需要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独特,而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面临升学、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经过实际的工作与调查研究过程中,约占三成的在校大学生有轻微心理问题,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在校大学生约占一成,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

一、研究设计

1、调查工具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的编制主要是根据心理测量学调查标注进行编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归纳出专业服务、非专业服务、公共服务、非公共服务、服务项目、态度与方式六个方面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因素,并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进行问卷问题的设置。采用Likert五点尺度做测量作为问卷所有题项的记分标准。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各维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27~0.818之间,表明整个问卷调查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通行要求。

2、调查人员主要由天津某职业学院10名职辅导员协助进行。

3、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位置,对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及对在外实习的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4、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问卷的受众群体主要来自于三个年级,样本容量256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分析

1、总体情况数据汇总结果表明,调查问卷所选取得心理健康需求因子的均值在4.16—4.54之间,总均分为4.54,介于“比较有希望(4分)”和“非常希望(5分)”之间。基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还是很迫切的。服务内容、态度与方式、非专业服务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前三位。

2、服务机构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相关的统计表明,下列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私立心理咨询机构、公立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化的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呢。

3、服务人员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相关的统计表明,下列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依次为同学朋友、家人、辅导员、学校心理教师、私人健康专家、心理医生、自己解决、任其自然。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选择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时,对于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员需求程度远远小于对于朋友、家人等非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需求来化解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4、服务内容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对需求的重要程度金乡依次排序为:人际关系、择业和职业、学业问题、自身管理、生计与生活、婚恋问题、问题处理、精神疾病预防、物质依赖是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需要注意的服务项目。

5、方式和途径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时所需要的服务方式和途径,进行统计,对需求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依次为:科普宣传、朋友咨询、学校心理老师辅导、家人解决、网络服务、老师咨询、心理医生辅导、电话咨询等是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方式与途径。

三、对策建议

1)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心理健康网络不能仅仅是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而是要将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贯穿于大学生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从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内容等方面来看,他们需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不仅仅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加大对非专业的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家长、社会心理辅导机构等部门,应携手共同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追求人际关系和谐、事业发展和学业进步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主旋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围绕这以主旋律进行服务。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教育原则,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治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施光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3.

作者:梁宏达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