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级会计实操学习范文

初级会计实操学习全文(5篇)

初级会计实操学习

第1篇:初级会计实操学习范文

关键词:会计;自贸区(港);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人才培养

一、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现状

(一)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态度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是硬性要求,而更多的会计人员安逸于当前的生活,缺少学习精神,把会计继续教育当成是“政治任务”。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可能会导致没有进行从业登记的会计人员不再进行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从而不利于会计人才的培养。2018年海南省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中比往年多出要求参加五年会计继续教育的硬性规定;2019年海南省中级会计师报名比往年增加“完成个人信息采集并审核通过”条件。但这些规定仅在报名条件中增加,并未进行宣传,大量会计从业人员并未知情。

(二)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内容设置分析

2018年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培训,内容除了少量的具有很大难度的会计报表合并等内容外,剩下的内容几乎为政府事业单位会计,给2018年大量从事会计继续教育的学员造成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困扰。回忆海南省历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也多为政策性或者是理论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为解读性,实操指导几乎是没有的。这些弊端会增加会计继续教育人员应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可能性。

二、建设会计继续教育平台课程建议

会计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多维度进行,从横向与纵向进行布局。从能力层面划分,课程设置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从会计人员当前所属的能力层面划分,针对分别处于初级人员,中级人员,高级人员进行分层教育。从工作岗位角度分,主要从行业划分以及行业中的不同岗位进行分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提供具有选择性的教育内容。从理论充实与技能提升角度出发,则应在不同层面的分层教育中区分理论学习与实操指导。从学习与创新目的考虑,课程设置应包含现有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学习,同时还要有宣传前沿理论、当前创新案例、具有代表性企业财务改革时事等。下面将从企业财务人员需求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分析。

(一)基础工作能力模块

此模块主要针对新从业人员,培养从业人员合法合规进行基础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现在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定存在很多的模糊,比如原始凭证没有认真审核,会计科目使用错误,报表数据统计错误等等。会计继续教育,应能补充及纠正新入职会计人员这些错误。本模块中的理论课程可以参考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的《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4号》、《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初级会计实务》等;实操课程可以参考中华会计网校的《手把手教您餐饮行业会计入门》、《商业企业全盘真账实操》等。

(二)财务管理能力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财务主管人员,培养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的数据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管理的能力。当前会计人才的主要问题是停留在记账的阶段,缺少参与单位管理职业素养,未能在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单位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单位价值最大化的方案。会计继续教育应重视对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贡献指数。本模块的理论课程可以参考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实操课程可以参考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的《管理会计应用案例》,中华会计网校的《从财务分析到经营分析》等。

(三)战略决策能力模块

此模块主要针对单位财务高层领导,培养财务行政领导根据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结合单位财务情况对预算战略、绩效战略、成本战略、内部控制战略、投资战略以及融资战略等进行规划。企业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扩大规模效益,离不开财务人员的战略能力,会计继续教育,应加强高级会计人员的培养。本模块的课程可以参考中华会计网校王黎明老师的《新三板IPO企业财务规范及内控体系建设》,朱长胜老师的《企业营销方案的税务设计与风险控制》,李红老师的《经典财务管理之销售预算管控》等。

(四)前沿理论模块

此模块主要宣传最新会计政策、前沿理论。在此模块中可以分享具有带表性的论文、传播不同的会计理论,解读会计发展中的经典案例。例如《国际商务财会》2017年12月期刊中潘林的《大变革时代下的精武风云融合》。

(五)选修课程模块

此模块主要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积极乐观上向的学习、工作态度,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会计人员的成长尤为重要,鉴于我国当前的情况,相当一部分的会计毕业生对于职业是缺乏规划的,更是缺少终身学习理念的,适当的鼓励或励志事迹影响将会加速会计人员的成长。本模块的课程可以参考中华会计网校《会计晋级:做一个优秀的财务经理》,张慧娜老师的《财务新人的职场规划》,《35岁财会人职场危机如何才能平安度过》等。

三、获取课程资源途径

(一)财政等相关部门自制课程

主要针对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法理解释。此类课程可以由财政部门相关人员对此类知识作法理性讲解,也可以邀请各大院校教师进行课程录制。

(二)会计培训机构课程

主要针对考证及业务技能培训的学习。会计培训网校是商业性的单位,对这一块的投资成本会大一些,政府可以购买当年考证结束后培训课程。也可以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开专门用于继续教育的课程,当然也可以合作开发收费模式的继续教育课程。

(三)行业精英访谈节目

主要针对创新思维、改革理念的推广以及励志故事的宣传。此类课程通过对优秀会计人才的采访,分享优秀会计人才成长的经历,或者分享高级会计人才对会计研究的最新体会。

(四)向社会人员征稿

为扩大继续学习资源,财政部门可以向社会征稿,评选优秀课程视频。当然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稿费奖励、物质奖励、学分奖励,优秀会计人员评比加分,或者按播放率收取提成等。

(五)加强各地区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建设合作

现在各地区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极大的浪费资源,如果海南省能够与其他省份共享资源,互相借鉴,将会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提升继续教育质量。

(六)搜集各大专业期刊报纸及网络资讯

搜集各大专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以供学员进行学习,丰富专业学习内涵。

四、总结

总之,自贸区背景下需要更多实践型人才,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教育内容的完善已是刻不容缓。为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确保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继续教育课程或内容应注重层次性和行业性。在会计继续教育内容或课程设置中要有效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丰富而高质量的完成继续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卢灵美.网络化会计继续教育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31-33.

[2]管东北.“后会计证”时代对继续教育的几点看法[J].财务与会计,2018(2):63-63.

第2篇:初级会计实操学习范文

结合DE的特征和生源的特点,应该如何构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呢?

(一)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实行“按需分类”培养

实行“按需分类”培养主要是考虑到参加远程学历教育的学生,其学习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本身就在财务岗位工作,但起点较低,学历较低,掌握的知识层次较低并且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这需要提升知识系统和结构,将财会知识和技能引向纵深,然后又能顺利实施其职业规划。有些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工作,在其职业规划中有转向财务工作的需求,希望通过财会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财务工作的技能,在获得会计专业学历证书和掌握系统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后,能较好地从事财务工作。也有些学生本不在财务岗位工作,今后也无意从事财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本身就比较盲从,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参加学历教育纯粹是为了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可以采用“ABC”分类法,将上述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大致划分为对应的A、B、C三类,然后根据不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目标,分别实施不同培养目标下的教学计划。而DE系统的优势将促进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尤其是教学资源的高度信息化将确保分类教学计划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单位资源,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合作中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这种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但合作的深度、广度缺乏[4]。而作为DE的学生本身就来自于各单位,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但还是能够获得所在企业财务岗位的有关实操信息,这样就对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教育”奠定了基础。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性质各不相同,那么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做到“因企制宜,不拘一格”。同时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财务机构健全、财务人员分工较明确的企业,应将其发展成为对口的合作对象,实行全方位的合作,即除了针对学生个体培养合作外还要从师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教师和学生可以进企业锻炼,企业的财务总监、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进学校课堂讲课。当然合作的前提是要能做到双方共赢,这就需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责任义务等角度找到双方的结合点。

(三)抓好职业证书考证工作,实行“学历+技能双证书”培养

所谓“双证书”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5]。尽管“双证书”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开展起来了,但在DE为主的成人高校,“双证书”教育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就会计专业而言,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不是明确的诸如“初级会计师”证书和“中级会计师”证书这些会计专业特有的证书,所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学生在获得这类课的学分以后往往放弃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申请。“双证书”教育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组合,推行会计“双证书”教育是开展“以职业化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这是国家教育部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是21世纪职业化教育的大趋势。对于DE大专层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配套实施包括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在内的“双证书”教育;而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不妨将“中级会计师”证书和“会计信息化工程师”证书的考试作为实施“学历+技能双证书”培养的标准配套。平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尽管是针对修学历教育的学分的,但主要应该围绕职业考证来灵活地贯彻实施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中与考证相关的课程都用考证的课程来替代,教材也选用国家规定的考证教材。例如:初级会计师考试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其中初级会计实务就包含学历教育教学计划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那么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就应该围绕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展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就包含了教学计划中的财经法规、经济法和税法的相关内容,那么在安排这些课程教学时主要应该围绕经济法基础这门考证课的内容展开。另外,由于DE采用的是自由学分制即滚动教学、滚动考试八年有效,这恰恰迎合了考证的时间要求。因为考证时间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如每年四、五月份考会计师证,那么学生可以将教学计划中与考证相关的课选在下半年来注册和考试,然后到考证当年的四、五月份就可轻松参加考证了。这样反而能提升考证通过率,从而大大提高学历考试与考证考试的效率,成人教育的学习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四)举行或参加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实行“比赛项目任务驱动”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标的,比较适合于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教学。众所周知,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很强的,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合适的。只要所设计的“任务”目标明确,难度适中并且对学生颇有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比如按会计岗位设计学习任务,按专业知识中的关键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按参加比赛的项目来设计学习任务等。在这里以比赛任务驱动法在DE中的运用为例分析如下:首先,可以配合教学计划中的各学期所开设课程在校内举行相对应的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如在开设财务会计课程时可以举行模拟核算比赛,开设成本会计时可举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比赛,开设财务分析课程时可以举行财务案例研究比赛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有效性和较高的学生参与度。校内的比赛可以常规性地举行,通过几轮循环比赛后,对比赛项目可以做到不断补充和完善,最后达到相对成熟。除了校内常规性比赛以外,可以去参加综合性更强的校外比赛,在集体荣誉感驱动下同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实行“比赛项目任务驱动”法进行会计人才培养将会是一种保证教学活力的培养模式。当然,比赛中设置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妨开设奖励基金,吸引赞助商加盟,形成长效机制。

(五)充分利用实训软件供应商资源,实行“校商合作”培养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离不开专业实训软件。在安装使用这些软件过程中,供应商的其中一项服务是让软件使用者学会使用软件,而这恰恰就是值得学院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为学会使用软件的培训既可以在教师中开展,也可以让学生参加,那就等于让供应商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在无形当中构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校商合作”培养模式。当然“校商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培训软件的使用,还可以合作开发一些培训考证项目,构建一个掌握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增加一次获得专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机会。如用友软件供应商通常会与校方合作开发诸如“信息化工程师”之类的考证项目,而且通常考试通过率在85%以上,这对远程教育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那么以相应的项目考证为抓手,构建“校商合作”培养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DE学生的专业素养乃至提高学院会计专业职业化教育水平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结语

第3篇:初级会计实操学习范文

截至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证者数量超过2000万人,据统计,2015年底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为1500万人左右,可见供求明显失衡,对国家资源造成了浪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信息化、电子发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记账会计”等岗位面临淘汰,而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有者中,管理会计人才只占5%,基础的财务会计人员则接管了剩余的95%。因此,只有向管理岗位转型才是会计人员最好的出路。因为会计专业有着比较良好的就业前景,学历认可度较高,会计专业始终是各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根据2016年的《中国会计年鉴》统计,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在75%左右,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从2008年开设会计专业到现在,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一直占据着经管系五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尽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对专业招生有一定影响,但会计专业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会计证时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证”融合教学。过去,国家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证是会计人员从业的门槛,过考率也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准绳。因此,许多高职会计专业将教学重点放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上,普遍采取“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应考题目训练,轻会计实践技能教学。会计从业资格证盛行的时期,曾带动了“考试经济”的繁荣。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不少学校聘请校外会计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这些培训主要通过刷题猜题的方式强化考试技巧,对短期的应试成绩提高效果显著,生成了一些无会计专业能力的持证者,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二)以理论型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匮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高频词。会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以致用,“用”是最终的目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密不可分。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人才紧缺,会计教学停留在理论和模拟实践上。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指导水平有限。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模拟仿真会计实训室,但普遍采用传统的单门课程集训形式,如在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结束后,集中两到三周的时间在机房或手工实训室授课。实训内容单一,主要以一套题目或者传统教材进行教学,无法使学生获得会计从业的真实体验。(三)校企合作质量低,流于表面。校企合作的两个方向,一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实习岗位,二是将企业请进校园。企业是会计应用型人才的试炼场,但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进入这个试炼场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实习岗位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不接受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训,也不愿意招聘零经验的毕业生。学校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但是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财务会计类的实习岗位“僧多粥少”,造成过半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只能转为销售或行政类岗位。学校也尝试邀请富有职场经验的财务经理等到校兼职授课或进行讲座,但这些企业界人士或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或工作繁忙很难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效果并不理想。

三、会计证取消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课证”融合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转变。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视野和会计电算化技能成为会计人才的“标配”。要改变“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岗位能力为前提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从国内企业到国际企业,对金融、国际贸易等科目进行项目化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企业常用的财务处理软件和管理软件,在课程上进行精准操练。从“持证上岗”到“无证有能力也可以上岗”的突破,放宽了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非会计专业但具备一般会计技能的人才也可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事实上,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不仅没有降低会计人员的入职条件,反而提升了入职要求。另外,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会计法》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的进一步强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会计行业的继续教育还将进一步加强,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操并重,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才能做到不被社会所淘汰。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初级会计证”不仅成为会计人才市场的新门槛,也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培养预案,在鼓励全员备考的前提下,加强必考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讲授,动员专业扎实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准备;为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强化其对办公软件、会计软件的熟悉运用能力。(二)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试炼场,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助推器。比赛的目的是展示并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各种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社会各界对比赛的关注度,通过比赛的结果检验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会计技能大赛是对真实企业流程的仿真模拟,参与过程需要师生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行业级别以上的技能大赛,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取长补短。应以技能大赛为推手,实现以赛促学,推进会计课程改革,强调工学结合、产学融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三)加强对会计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给会计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的理论型会计教师将难以胜任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对会计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把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传递给学生,也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要从基础财务会计的培养转变为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全面培养,现代会计从业者不应只局限于财务记录,更要参与分析经济活动、预测经济走向、进行战略决策等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会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动态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会计专业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具有影响力的会计行业技能培训和会议;推动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考核绩效的依据。(四)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拓宽合作思路。校企合作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的机会。目前会计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业,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二是代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多为中高级会计师甚至注册会计师,代账公司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工作难度较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并有可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与代账公司合作是对会计专业相对有利的校企合作模式,校方邀请代账公司进驻校园并提供办公场所,会计专业学生轮流到办公场所进行实操,教学督导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管理人员为辅,学生的实操内容是企业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当然,在实训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学生的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控制操作的准确性。

四、总结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是调整会计人才结构的有力手段,也是市场对人才需求改革的信号。面对变革,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团队要迅速做出反应:改革教学思路,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推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教学水平;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从多方面着手适应新政策的变化。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竹寒.浅谈取消会计资格证对行业和高职教育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8,37(25).

第4篇:初级会计实操学习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育;课程;融合

一、会计信息化技能的现状

1.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重要性确定。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今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深谙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而且还要学习一些企业的组织观念、管理学的行为因素、决策过程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财会从业人员认为会计信息化仅仅是在电脑上进行账务处理,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仅仅停留在账务处理工具改变的基础上。而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在会计行业中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变革。2.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技能的掌握状况。在国家财务规范的大背景下,要求企业财务必须要规范。大力推广信息化账务处理,是企业财务业务的必经之路。当下企业财务人员对信息化账务处理的掌握程度可以说是略知一二,财务人员只是在电脑上采用固定的模式进行账务处理,根本谈不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创新。而财务人员的继续学习,仅仅局限于短暂的培训,且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科学的学习,对于软件和处理方式的更新,更是没有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现阶段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技能的继续教育,这就使得财务人员会计信息化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造成新的账务处理技术无法及时有效的推广。3.该课程高职会计人员培养的现状。由于当下财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从学历教育过程中进行学习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人员对该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会计人才,一直是高职会计专业面临重大难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硬软件等诸多因素,导致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技能被降低标准后进行教学。使得毕业生在毕业时无法有效的掌握该项技能,进而造成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体现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短板。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此项短板将无法得到有效的弥补。

二、会计信息化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向

1.加大技能操作的学习力度。会计信息化技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智慧会计的发展,已经日益凸显。信息化技能也正逐渐被广大财务工作者所重视。此项技能应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加大该项技能的学习力度,特别是后续的继续教育和会计的学历教育阶段,将该项技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结合技能的特点,做好学习的阶段安排。从思想上解决对该技能的传统不足认识,才能更好的为学习该技能打下良好基础。2.增加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时间。在会计信息化技能逐渐被重视的环境下,要提高财务人员对该技能的掌握程度,应加大该项技能的学习时间,将原有的学历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变为从业人员对该项技能的继续教育学习;同时结合财务人员的工作状况,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该项技能的实账业务操作。在初次的学历教育过程中,将原有的课程体系完全打破,建立起新的适合新环境下会计人员能力素养的技能培养模式。3.严格执行技能考核新模式。技能的考核一直以来是困扰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难题,高职会计信息化技能教学也不例外。加强技能考核可以倒逼技能的学习和提高。现有的技能考核主要是以现场手工和机器固化的模式进行考核。手工模式虽然准确,但是工作量大,其中夹杂的人为因素较多,考核标准不清晰明了,往往会导致考核结果偏差。而机器考核则又会陷入到固定模式套路,导致技能操作古板僵化,无法将技能做到在不同的经济业务中进行融会贯通。在对新的会计技能的考核上要做到实操与机器考核相结合的双重并进模式,对于软件操作部分可以采用固化模式进行机器考核,主要考核软件操作熟练清楚,对于某些业务部分,则需要进行手工实操考核,考察其对业务灵活变通的运用能力。这样互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还原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技能考核作用。4.借助其他课程进行融合培养。由于高职会计教学的时间很短,在有限的3年时间内留给高职信息化教学的时间不多。高职会计信息化技能教学只有借助其他课程平台进行融合教学,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构建新的会计相关课程体系,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下,如何将不同的课程进行相互融合贯通。在保证各项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课程间相同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建立一个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做到课程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学互助。

三、会计信息化技能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研究

1.课程间互相融合理论基础。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一直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是将理论和技能实践进行分开教学,仅在某些理论的特定环节加入了实践环节。而在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以实操为主要核心,理论仅仅是起到支持作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下,财务技能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和巩固,新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再学习进行补充。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可以将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前置,采用实操为主要教学方法,运用手把手的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在实操过程中穿插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当下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成本会计》、《出纳实物》等课程,都可以采用此方式进行教学。这就为信息化和其他课程间的融合提供了课程基础。2.融合课程的选择和实施时间。对于进行会计课程间融合过程中的教学课程选择,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该课程与信息化技能间模块的关联程度进行综合考查后选择。按照会计理论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会计可以作为首门与会计信息化技能相融合教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使用会计信息化总账、UFO报表和基础设置模块;其次是财务会计课程,可以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购销存、工资、固定资产模块相融合教学;再是成本会计课程,加深会计信息化购销存模块的成本核算实操;最后是会计综合实训,将所有的会计信息化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此四门课程的选择,分别列于第二至第五学期,完全贯穿整个教学期间,真正做到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也符合会计理论梯度教学的顺序,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循序渐进教学效果。3.具体的融合实施办法。在选取相应课程进行融合教学后,最难的就是具体的融入实施方法。基础会计课程与信息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运用基础会计的资料,使用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实操,在得出相关电子数据后,与基础会计的纸质数据资料进行对比,查找核对数据是否有不同,并对产生不同数据的原因进行查找分析,通过学习达到初级会计信息化技能操作水平;财务会计与信息化课程的融合,原则上运用财务会计的纸质数据,运用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综合分析相关数据模块,最后通过教考平台和题库进行二次以上的考核,综合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成本会计课程与会计信息化间的融合,主要考察成本会计中的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问题,重点强调购销存业务的核算,也是会计信息化技能最难的一个部分,主要运用软件进行成本的计算与控制,最后通过教考平台中的购销存题库进行考核;最后一学期选择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进行融合教学,全程使用完整企业资料进行多模块综合训练,使得所有模块融会贯通,达到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的目标。4.课程间融合的考核。在经过多门课程融合教学后,需要对会计信息化技能和多门被融合的课程进行教学考核。被融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的方式进行考核。会计信息化技能则采用考试平台测试和实训形成的完整资料输出等多项考核方式。由于课程融合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化技能,所以技能的考核是一个重点关注对象。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测试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引起问题的根源进行及时根除,力求最优融合模式进行教学。当然,多课程间的融合教学考核会因为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而使得考核难度加大,但是只要抓住教学的目标,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是能基本达到考核的目标。这样才能督促教学更加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技能是当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本着就业决定教学的倒逼思路。作为技能型财务人员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更是要加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学习。从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出发,选择合适的课程与会计信息化技能进行融入式教学,不但可以加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学习力度,更加能够体会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现有的会计行业发展来看,云会计的发展,或者是智慧会计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技能的熟练操作,也离不开会计课程体系间的有机融合。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信息化技能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教学,为今后财务人员运用云技术或者是智慧会计模式进行账务处理,打下了相应基础。在面对今后信息技术时代会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可以更加轻松有效的应对。

参考文献:

[1]刘凡.探析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发展[J].经济科学,2010.

第5篇:初级会计实操学习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践与成效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深入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2016年3月,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按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认真填报山东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申报书,并于2016年4月13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经信委联合发文鲁教职[2016]15号文审批通过,成为第二批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于2016年3月制定了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中工作安排,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并按照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如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委员会和工作小组,遴选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团队等等。总之,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深入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截至目前,除了做好申报试点项目,建立教师团队;开展调研工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商人才方案,交互安排专业课程;校企共拟试题,联合招生招工;举办拜师仪式,增强师徒情感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学生(徒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有序进行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实习环节固然重要,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容忽视。尽管学徒班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但只有在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指导于实践,因此,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徒班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师傅的讲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校理论学习时间,学生(徒弟)按时上下课、按时上晚自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同时,学生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对学生(徒弟)的出勤率、到课率、自习纪律情况等进行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和通报,确保学生(徒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有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自然离不开教师。在2016级学徒班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地安排骨干教师以及优秀青年教师,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校企共商,定期举办财经专题讲座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尽管在校期间,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也能学习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所学习到的实践技能毕竟是有限的;加之,有关的会计处理制度、财经法规政策也会发生变动,而教科书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财经专题讲座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部分的空白,使学生在学到实践技能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最前沿的相关时事财经与法规,以便及时跟上国家财经政策的新变化。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财经部特邀校企合作单位专家来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做专题讲座。结合学徒制试点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会计工作状况,相继举办了题为“会计人生规划”“浅谈出纳”“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详解”“会计人生从当下做起”等专题讲座。讲座从选题到举办,凝聚了专家们的诸多心血。在讲解过程中,讲座专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体会,讲解了有关会计工作的职责和注意事项,并与学生们谈人生、讲职业规划、畅想未来;而且启发学生做好当前的会计学习,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打好基础,做好会计人;更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除了要加强会计基本功的学习和业务技能训练,更要养成与会计职业相符合的好习惯,做事要精力集中、有条不紊、严谨细致,未来才能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报告会后,不少新同学深有感触,立志学好专业课,规划自己的会计人生,不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

(三)继续做好会计技能大赛和大众技能实训工作

当前,会计技能大赛基本上属于精英大赛,如何把精英技能培训变成大众技能培训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会计技能大赛的省赛和市赛都在每年的下半年举行,但是我们并没有临时“抱佛脚”,而是将工作做在前面,利用日常课外活动时间,对技能训练工作常抓不懈。我们在做好学校会计技能大赛培训工作的同时,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班级开展大众会计技能大赛培训,让每一名学生都做一次选手,参与技能大赛项目的实训,提升会计核算技能。此外,为了强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学生会计技能实操能力和业务素质,学校还陆续聘请亿维公司专家张吉磊、爱丁公司专家庄洋、福斯特公司曹虎等到学校进行财经软件培训活动,以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召开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2017年11月18日上午,财经部在多功能厅举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顶岗实习动员大会。动员会上,财经部负责人讲述了本次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安排部署了顶岗实习方案,并对顶岗实习学生提出了纪律等方面的要求。校企合作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公司的基本情况、企业管理制度、用人理念,以及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要求。

(五)督导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工作

2017年12月29日,财经部督导组到校企合作单位督导2015级、2016级学徒班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工作。在金钥匙会计记账公司和济宁商道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督导组教师代表学校看望了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了解企业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指导情况,征求了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建议和意见,并安排学生填写“顶岗实习满意度调查”。财经部督导活动,既督促合作单位做好本次实习工作,也为后期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六)阶段性实习结束后的反馈信息收集

在对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进行监督的同时,安排学生们结合实习实际情况分别填写了跟岗实习满意度调查表和顶岗实习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对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可以了解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对实习的满意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后续实习的开展指明改进方向。

(七)制定相关制度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制度保障。校企双方多次交流、沟通,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相关制度。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制定了《学校、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三方协议书》《现代学徒制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及工作职责》《现代学徒制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等,使该项试点工作有了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

二、主要成效

(一)进一步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尽管我们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要求、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和会计工作要求,已初步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徒班人才培养方案,但该方案一直处于不断优化过程中。尤其是自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消,我们结合实际,顺应当前形式变化,去除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开设了《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消,会计专业学生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考取初级会计证书。《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无疑为学生在自身理论知识的提高方面提供了保障。此外,在学校“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电始终以“做一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财会职业人”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校、企业培养和学生自我训练为途径,以立体化课程和立体化教学为主体,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成为能力强、上岗快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探索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二)提升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改善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进行中,始终将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作为重中之重。由于会计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不满足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部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我们要求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熟悉企业会计核算业务,使会计教学跟上法律、政策的发展,掌握这些政策在会计业务核算中的应用情况,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以便能够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实施。此外,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陆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开展陪教活动、开展省内外高水平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与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组织骨干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等,以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此外,在外聘兼职教师方面,搞好外聘兼职教师遴选工作,逐步加大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兼职教师的比例,确保选聘到具备优秀业务能力的兼职教师来学校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财经部每学期都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外聘兼职教师听评课活动。同时,财经部聘请王峰、杨大明、李娟、王琳琳等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和技能大赛指导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使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得以逐步改善。

(三)实习初见成效,学生技能逐步提高、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借助学校实训室模拟实训平台,学生能切实体验会计实践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小企业日常财务工作所涉及到的发票开具与管理、银行开户、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打印账证表、会计档案归档等方方面面,并在模式实训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教育。模拟实训练习,切实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会计技能训练水平得以显著提高。2017年5月,会计电算化学生参加了“税友衡信杯”2017年全国税务技能、会计技能大赛总决赛,经过紧张的财会知识考核和财务实操技能考核,薛瑶、韩勤政、许倪慧同学为学校赢得了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2017年9月底,在济宁市举办的会计技能大赛中,我们取得了会计信息化项目包揽一二三等奖(学生组)的好成绩。同时,在当年的山东省会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会计手工团体三等奖(学生组)的好成绩。尤其是通过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习之前,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其他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可是,经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才发现,会计其实更注重的是实际操作和实践,离开操作和实践,其他一切都为零!会计工作要求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首先,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计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总账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其次,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再次,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弄虚作假、随意添改,每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真正体会到会计的规范性。通过这段时间在校企合作单位的学习,学生确实收获了很多。在逐步深入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自身的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同时也意识到自身需要学习的技能还有很多,与做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融合

学生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阶段性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完毕,带着任务走进企业,结合自身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尝试完成会计专业各主要岗位基本工作。与此同时,企业师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技能并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的过程,也是师傅与徒弟相互沟通、培养并建立良好师徒关系、探索师徒相处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和师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得以不断提升,而且在校企共同探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