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班健康教育范文

大班健康教育全文(5篇)

大班健康教育

第1篇:大班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身心发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不仅要求智力水平以及科学技能等方面,也更加重视人才的身心健康,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健康管理理念,在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同时,关注幼儿的成长。健康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开展多方面的心理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

二、加强情感交流,尊重幼儿的发展

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幼儿也是一样,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也离不开尊重。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建立双向的沟通方式,有助于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能够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尊重幼儿的发展,换位思考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幼儿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在课堂上,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领者,在活动中也是幼儿的朋友与玩伴,在幼儿快乐时,应当与他们一同分享;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应当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使幼儿感受到亲近感与安全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成长。

三、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全方位支持幼儿

通过情感交流,用爱浇灌幼儿,使幼儿乐于与教师交流亲近,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与帮助。教师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应当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肯定他们,让孩子们有被尊重的感觉,如通过微笑点头或者是竖大拇指表扬等来肯定幼儿的发展。使幼儿能够感受到自信心,能够喜爱教师,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教师开展下一步的健康教育引导。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行为或者是言语难免幼稚可笑,所以通常会好心办坏事,教师也应当予以理解和帮助,通过鼓励与支持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发展,给幼儿策略上的支持,以及具体方法的引导,并加强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幼儿克服困难,不断的前进。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幼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地反馈,通过密切的情感交流,与幼儿建立信任的情感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幼儿的积极情感发挥。

四、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注意因材施教人是存在差异的个体,幼儿由于生长环境与个人经验不同,对于周围事物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尊重幼儿的选择,使幼儿感知成功与挫折。例如:在进行幼儿园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项目,教师予以引领和帮助,让幼儿进行有效的角色分配,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游戏中,如装扮医生认真地给病人把脉;或装扮售货员,真诚招待前来的顾客。通过因材施教,让幼儿都能够得到身心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在健康教育中茁壮的成长。(二)综合评价幼儿幼儿天真单纯,所以教师应当观察幼儿的特点,当幼儿来到班级时向教师问早,教师必须微笑点头。教师可以对天性娇气、爱哭的幼儿予以鼓励,对他们的进步,教师应该进行及时表扬,或者是颁发五角星,使他们进入不断发展的行列之中。通过引领幼儿科学的评价,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使他们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的快乐,能够与同伴间互相玩耍,感受到归属感与安全感,通过教师鼓励的语言,能够树立自信心。当然,幼儿的不足之处,教师也应当进行及时委婉的评价,引导幼儿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成长。

五、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幼儿健康教育

在童年早期经历的创伤或者是挫折,如若没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使幼儿的童年产生阴影,感受到压抑,或者是产生心理疾病,通常表现为胆小懦弱、胆怯自私、焦虑孤独、冷漠不合群等,甚至有部分幼儿会有攻击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的心理发展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家长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够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例如:有的家长在幼儿犯错误时,可能会用“我不要你了,我不再喜欢你了”等话语来吓唬幼儿,这样不仅使幼儿害怕,容易造成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使得幼儿难以健康的成长。也有部分家长过于娇惯幼儿,担心幼儿吃不饱、穿不暖,对幼儿的照顾已经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这样下去会养成幼儿自私、冷漠、依赖等习惯,将严重制约幼儿的未来发展。因此,教师应通过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获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并进行资源整合,营造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形成家校共同开展幼儿健康教育的良好局面,使幼儿能够在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新时期开展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能够凸显幼儿的个性化差异与主体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及育儿观,能够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提升,提高专业素养,以此来实现保育与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使幼儿能够健康成长的发展,有助于我国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温华.幼儿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5,(4).

[2]李英,杨秀清.影响在园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13,(3).

[3]石文慧.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国培计划”心理项目首批学员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3).

第2篇:大班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95后;00后;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不能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高考结束进入到大学生活阶段,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由之前紧张的状态转变为自主的学习状态,生活上离开了父母,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其重要原因首先就是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和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不一致,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其次,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模式、新的人际关系会产生种种不适应;最后是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产生的失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首先由于没有高中阶段学习的紧迫感,也没有老师督促,很容易就放松了自己,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挂科等;另外,生活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还有生活贫困造成的心理压力。

(三)对网络的依赖和沉迷

如今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始终扮演着互联网忠实追随者的角色。不少大学生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导致性格内向,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二、高校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及重要性

(一)与学生沟通具有亲切感

班主任接触学生时间长,对学生了解比较全面。一方面,在大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接触的教师就是班主任,从住宿、饮食、学习等方面给学生的关怀也最多,会让大学生心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依赖感,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候愿意和班主任主动沟通;另一方面,班主任比较了解班里的学生,可以较早的发现问题,并且可以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班主任工作的灵活性

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课堂之外、校园之外沟通才是最有效果的,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谈心,比如晚自习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晚上查宿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吃饭聊天,相比于专职的心理老师,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学生对于这种方式更能接受。

(三)具有针对性和持久性

班主任可以根据班里同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一般性、正常性的讲授教育即可,主要起到一个教育警示作用,对于有突出问题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开导和教育。班主任带一届学生是四年时间,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学生的成长,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四)各方面关系的协调者

班主任不仅与各专业的老师联系,与学生辅导员联系,还要和学生家长、社区等联系。如果有哪一方面出现问题,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影响的,班主任可以第一时间协调,化解问题。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来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共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高校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缺乏

班主任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经验,没有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参加的培训也是短期的,一些新上任的班主任更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一方面,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候不能很快察觉,继而错过了最佳干预的时间。另一方面,在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会变得束手无策,不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也不能促进正常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常会忽视班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简单的心理教育理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健康的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但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来讲,这种理论知识过于泛滥,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是不能够被学生认可,也不能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发现、正视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不能走进学生心理,和学生产生了心理距离,更不利于往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简单,不具有创新性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都以心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内容和形式围绕着学生已经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制定,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恒久不变,活动形式的单一性使得教育效果不佳,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95后、00后的心理。

(四)不能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

95后、00后的大学生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所接触到新新事物多而杂,心理问题时而会出现,大多班主任在日常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不到心理变化,不能消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异常问题。

四、高校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身为范,立德育心

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尊重和信赖。真正做到为人宽厚仁慈,待人坦诚真挚,做人正直谦逊,对人公正公平。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起威望,才能在感情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接纳,形成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信任的前提下,学生们会主动的接受心理教育内容,在放松的环境下心理教育会事半功倍,有助于学生抵御不良的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关爱学生,用爱施教

如今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他们所接触的时代和环境不同,所以在思想观念上与老师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异,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理解他们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不能强硬的对学生说“不”,要在生活中用爱感化他。借助学校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平台,通过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和学生做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去真正关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困惑,并积极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完善自身,提高水平

班主任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班主任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这样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同时,要做好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通过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班主任在平日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性开展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注重引导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组织学生排演心理剧,让学生扮演心理剧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演绎校园中的人和事,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寓教于剧,让学生在剧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改善现状,获得成长。

(五)培养宿舍心理联络员

对大学生来说,待在宿舍的时间最长,和谐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创建和谐的宿舍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宿舍联络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了解舍友的心理状态,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络,并采取积极正确的方式对舍友加以引导。

(六)加强家校联系

注重协调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要让家长理解孩子,理解老师的教育理念,配合老师做好教育工作。将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来,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同时也将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学校,综合各种信息对孩子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更合理地推动孩子的身心成长。

(七)利用“互联网+”开展辅导活动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个性更加的突出,互联网的有效使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利用互联网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咨询,避免了面对面接触带给学生的紧张感。此外,这种模式不像传统模式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学生的网上记录会被后台保存,有利于班主任搜集学生相关资料,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1]蔡文华.高校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138-139.

[2]李志茹,王滨,杨巧芳.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S2):159-161.

第3篇:大班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式教学;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高校中得到重视和普及,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投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首先是授课的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校大学生,他们普遍存在自我意识较强、主观能动性强的特点。因此,老师在选择授课的内容时,就会有比较高的要求。由于高中教育受地域差异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就接受过比较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一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知道得少之又少。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导致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是心理学家根据大学生心理状态以及需求,再结合大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看法做了深入研究,最后编纂出来的。但是,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仍旧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教育意义,内容的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强,而大学生普遍更感兴趣于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可操作性强,参与感强,从中大学生可以得到很多感悟和体会,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但是这方面的内容在现行的教材中涉及得比较少。从授课的方式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授课时,面向的人数比较多。而现在的大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在授课时大多采用大班化、理论化的教学方式。虽然大班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班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老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深入讨论也比较困难。这就导致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的作用

案例式教学最先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得到实施。案例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分析,并就提出的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法。案例式教学旨在提高大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式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案例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案例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也增加了对案例的感悟,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老师在挑选案例的时候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的方式,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种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变得更有魅力,更能吸引学生。案例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时,教师所给出的案例大都是建立在真实发生的情况之上的。这种真实性无疑增加了课堂的魅力,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生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虽然在高校,我们很难选择小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采用案例式教学对大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案例式教学以其真实性、实践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案例式教学可以成为大班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三、案例式教学的建议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基本工具,所以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案例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案例式教学需具备针对性。在进行案例选择时,案例必须针对相应的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重点。最好是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所传达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案例要比较典型,案例内容最好能够反映大学生群体现象。这样大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对自己进行反思,提升自己在相应的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案例要具备时效性和时代性,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属于“00后”,他们所生长的环境是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巨大,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不断改变的时代,所以老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案例只有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果老师给出的案例过于陈旧,即使案例具有真实性,说服力也不强。最后,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老师要善于利用大学生亲身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只有这种案例才会使人信服。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容易激起共鸣,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的呈现方式

老师在将案例资料传递给学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根据不同的案例资料选择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迅速、更好地了解案例的情况,获取案例的信息。尤其要多使用视频案例呈现,视频案例相较于文字案例而言,更具有感染力。视频案例具有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视频案例可以更好地保证案例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情境。视频案例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内隐知识,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无法用文字描述,只有亲自体验过才能理解。视频案例可以涵盖很多细节,能更好地诠释当事人的心理,学生也能更好地接受。

(三)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

在进行案例的分析讨论时,主要分三步实行,首先老师明确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小组进行总结。老师要针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在总体上,老师要对案例讨论的内容和方向进行把控,不要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分组讨论时,分组可以按照位置进行搭配。各小组成员应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环节每个人都应该发言,当有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应该认真倾听。出现不同意见时也要互相尊重,通过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来回走动,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督促小组讨论的完成。小组总结可以小组选派代表,也可以小组成员全体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小组总结,可以了解其他小组的结论,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案例的思考更加深入。

(四)案例的总结评价

在小组总结之后,老师对案例的总结评价是案例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案例式教学的点睛之笔。在这一环节,首先,老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其次,针对各小组的结论,老师要进行公允的、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和分析问题,认识到自己结论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最后,老师要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指出案例中的问题出现的实质,提出解决的方案。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主张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五)网络教育平台的延伸教学

案例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案例式教学在大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很难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改善。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堂的案例研究和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实时地进行交流,实现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郝新新.基于案例式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1(2):41-42.

[2]邹婷,浦晓黎.依托4A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253-254.

第4篇:大班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情绪管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能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落实育心育人。本文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探索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云平台,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与体验式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灵活考核形式,将教学效果转化成育心育人成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一)大班教学,课堂教学

“一言堂”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采取人数在100左右的大班教学。大班教学增加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氛围调动能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一言堂”现象,使得学生课堂体验感差,学习兴趣下降。久而久之,可能学生会觉得这门课没有意思,上课不认真听课,甚至出现逃课现象。教师继而产生挫败感,陷入“一言堂”模式中[1]。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掌握了理论,但是无法实践,不知如何做到学以致用[2]。例如明白情绪产生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应该探索自己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做,怎么探索。当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理论讲授,但是没有课后实践拓展教学。有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时,要求开展4—6课时的实践课,但部分教师因其他工作繁忙没有开展实践课,或者是因班级人数太多,开展效果不佳,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考核方式没有关注到学生自身成长,没能实现课堂学习成果转化[3]。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分为三部分,一是完成焦虑、抑郁情绪自我测试,二是完成线上微课学习,三是进行情绪管理问卷调查。完成后,将测试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上传至云平台,将其作为本次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课前导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垒实知识地基。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自主学习基地,以自我解决问题导向为重要抓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课中教学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直播采访外出实习的大四学生的工作环境,采访他们目前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困扰有哪些,以及如何创造积极情绪。以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思考情绪是什么,情绪有哪些表现形式,并且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上传到云平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引起深度思考,明确学习任务,达到以情促学。第二,师生合作探究,灵活掌握理论知识。按每个小组10人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教师讲解情绪的定义、种类及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近期自己遇到的烦恼事情,分析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向全班同学分享,为讲解下一个教学重点———情绪ABC理论作铺垫。结合教学心理情景剧视频《秀才赶考》对教学重点———情绪ABC理论进行讲解。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不合理认知。学生不能辨别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认知是非理性的,于是通过课程中的案例研讨解决了这一问题。案例研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氛围[4]。第三,强化学习体验,构建精彩课堂。课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消极情绪中,焦虑、抑郁、自卑这三种占比最高。60%以上的学生尝试过自我调节,但效果一般。为此,设置呼吸放松训练、运动宣泄训练、积极认知训练,解决情绪管理这一教学难点。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训练方法,教师指导进行训练。呼吸放松训练是在放松训练指导语的引导下做呼吸放松训练,进行深度放松。运动宣泄训练是通过徒手击打智能多维互动击打宣泄仪,体验情绪宣泄的快感,达到心理减压。在呼吸放松训练、运动宣泄过程中,传感器实时监测学生的脉搏、呼吸和心率的变化情况,避免过度宣泄。结合情绪ABC理论,进行积极认知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积极认知,转变不合理信念,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三)强化实践,转化教学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并提出解决方案,作为课后作业。小组要将未能解决的问题上传至云平台,由其他小组在线回复,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将回复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考核的评分点。在课后,参加校内外的情绪管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5]。在团体活动中,深入理解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意义,客观认识自己的主导情绪特点,在实践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参加心理方面的活动,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微视频拍摄等,同时给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加分。在课后实践完成后,对每个学生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评,将其与学生在课前进行的焦虑、抑郁情绪测评得分进行对比,以反映出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评估

学生对本次教学的评价平均得分96分,满分100分。课后考核中90%的学生反馈课堂生动,形式多样,体验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体验感良好。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解决了个人情绪问题,能学以致用。70%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的焦虑、抑郁情绪测评得分比课前降低15分以上,25%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的焦虑、抑郁情绪测评得分比课前降低10—15分。学习任务完成质量、教学评价、学生情绪测评得分课前课后对比,反映了本次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本次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授课,除了有理论讲授外,还有体验性强、培养操作能力的实践教学。增加课堂体验、实践环节,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灵活安排教学过程,设计多元化教学考核方式,将课程成果转化为育心育人成果。此外,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攻克教学重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本次教学改革仅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课程内容为例,今后可以将本教学模式应用到其他教学中,深入探索翻转课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影响,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想想政治教育成果提供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1]曾晶,陶媛,李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与改革建议[J].教科教导刊,2019(6):160-162.

[2]张珊明,刘述钢,罗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当代教育与理论实践,2015(7):137-139.

[3]冯桂梅,马方圆,王晓英.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145-146.

[4]徐圆圆,赵昊昊,林哲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3):24-26.

第5篇:大班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特征表现为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学习的有效性就越强。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作用。如果心理健康课达到了其目的,则说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也是衡量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就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大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么这种学习是有效的;如果学生把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是苦差事,这种学习是无效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促进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远远没有很好地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建设不完善、教师队伍缺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研究不足。

(一)课程建设不完善

其一,课程重视不够。自1987年起,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也出版了多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著教材。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发展仍然非常缓慢,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地位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所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目前,很少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而开设部分课堂的通识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其二,课程管理不到位。各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多是选修课,如《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等课程,不仅课程名称不相同,教学内容也不具系统性。少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院校,由于课时少,教师传授的课程知识有限,教学内容粗放,更无法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深入展开。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大班教学普遍,有些课堂达到几百人的规模,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队伍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它的授课内容、方式等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知识储备,并能够在教学中加以有效运用。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师资的主体并非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和具备学科背景的教师,他们主要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专职辅导员等兼职教师。教师队伍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和推广。加快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学生主动性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状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师生互动不足,教学便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再加上大班教学普遍,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学研究不足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教学忽视了知识更新,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未能从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高度去研究,更没有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各高校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专职心理教师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进行课程教学研究。目前,高校数量有限的专职心理教师担负起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开展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每年还要组织新生普查、高危人群排查转介等事务性工作,和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专职心理教师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太少,根本无法保证教研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模式。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是心理健康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真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育方案。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把课程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促进健全人格的生成,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主渠道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及专业学生,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将该课程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并设置适当的课时与学分,对班级人数和教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到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统一、正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要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严重缺乏,是制约心理健康课程正常普遍开展的重要因素。师资是指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它包括教师的人员配置、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以及教师培养等。按《建设标准》规定,普通高校按照1:3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很多高校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数量有限的专职心理教师要开展日常的心理筛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日常工作,无暇考虑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改革。同时,心理健康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因此,增加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加强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四)创新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上,应把重点放在普及预防教育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提高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既需要多媒体教学,又需要开展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指导性,目标要具时效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准备科学的教学内容。

四、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