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寒假专题教育范文

寒假专题教育全文(5篇)

寒假专题教育

第1篇:寒假专题教育范文

内容摘要:名著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还能增强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名著内容阅读过程中感受其中涵盖的文化特点以及思想感情,全面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并促进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本文将通过营造良好名著阅读环境与氛围、构建创新化名著阅读教学模式、加强名著阅读交流及互动等多项措施的应用,针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全面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完善设计名著导读教学方案,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要加强在教学环境及教学目标等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为学生设计完善且多元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名著阅读学习模式的丰富多样性特点,全面激发对名著阅读的学习热情,为将来的名著阅读打好基础,让学生潜移默化的阅读学习体系中掌握多元名著知识。

一.营造良好的名著阅读环境与氛围

在初中阶段名著导读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积极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结合初中阶段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为学生营造积极良好的名著阅读环境和教学氛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呈现,给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多角度去感受阅读环境、学习气氛带来的积极影响作用,全面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积极性。首先,良好阅读氛围的构建可以通过辅助性教学工具进行创设,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在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方面进行良好的创设,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课程教学过程中,其中的重点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通过名著全书阅读的形式,熟悉其中的人物特点,梳理其中的故事情节,从而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教学核心思想。在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生喜欢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将“雪地捕鸟,树下寻蝉蜕,课上描绣像”等多种情境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生动进行体现使学生结合此类情境感受故事情节。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新课标教材内容的具体知识体系有着初步的了解,但是却无法真正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能主动进入至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直观性教学法的运用,来为学生实现教学氛围与环境的构建,让学生充分体会名著阅读内涵,使其在既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欣赏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另外,语文课堂良好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构建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结合自己的兴趣方向等完成名著导读学习目的。

二.构建创新化名著阅读教学模式

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多样性、新颖性的特点,对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较强影响作用。结合新课改教学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充分突破传统单一化名著阅读教学模式,将新颖高效且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名著阅读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导入,促进学生在名著阅读时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和趣味元素[1]。例如,初中语文中《红星照耀中国》的教学讲解时,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积极性,感受其中红军精神,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化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作为基础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境状态,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

三.加强名著阅读交流及互动

阅读学习本身需要学生以较强专注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核心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初中阶段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交流及互动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学习之前或之后积极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沟通互动,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延伸思维方式和探究角度,使学生体会名著内容中的多元学习目标和中心思想,同时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模式深度探究延伸性学习元素[2]。例如,在名著《昆虫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内容中的知识,体会其中的精彩部分,继而利用互动交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核心思想进行沟通,使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充分表达。

四.重视精略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

精读与略读均是当前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式所在,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要加强运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以高效阅读方法完成阅读目的。对于初中的名著阅读,教师要在教学时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阅读能力上进行提升,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解析能力,让学生以较强的思维水平完成阅读目标,感受名著内容中的经典内容和重点知识。例如,在名著《西游记》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通过精读与略读结合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人物形象,深度分析文本内容中孙悟空的形象,体会孙悟空做事有目标、有坚持,对待师傅和师兄弟有情义,有正义感的美好品质。

五.利用循序渐进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有着较强影响作用。通过完善的教学方案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重点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备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角度进行全面化分析,逐步递进推动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的[3]。例如:在初中语文《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内容中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循序渐进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同时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体系中感受文本内涵,促进提升学生对于名著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六.对学生进行阅读示范

对学生开展名著教学引导,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多读名著,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教师自身就应率先垂范,对学生起到引领阅读的作用,教师也要有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将阅读名著后的读后感对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述,感知到名著的内涵,体会到名著的魅力,这自然会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引领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自发自觉的阅读名著。例如,在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行全面提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美好,感受其中奇思妙想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读后感分享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强调榜样作用,全面化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通过提炼整合形成专题探究的选题,深度感受阅读内容中的核心思想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在班级内为学生树立几个读书的典型人物,让这部分学生分享自身阅读名著阅读经验,需要每名学生都列出名著阅读的书单,并逐一讲解每本名著的内在含义,这不仅能帮助已经阅读过名著的学生理清阅读思路,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收听到名著的大概内容,还可以在班级内形成一种互动的名著阅读氛围,使班级内的学生都可以自觉主动的融入到名著阅读情境中。

七.带领学生开展阅读表演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较多,且大都需要在教室中进行,尤其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几乎都在教师以口耳相传及文字引导的模式完成,这种方式较为枯燥,即便对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只是单纯性的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能够起到培养学生阅读爱好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名著阅读,可以举行名著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可以在名著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精神。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同一个阅读内容,并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期限,比如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在阅读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召开主题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模式开展活动,教师应设置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题目,并让小组学生进行抢答,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率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表演权。小组学生可以表演名著中的片段,应为每名小组学生都设定角色,并让学生对所饰演角色的台词进行巩固性认知,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饰、道具,以此增加名著表演的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融入到角色中,融入到情境中。例如,在语文名著《骆驼祥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到文中的情境,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延伸,让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对文中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加深体会,让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祥子、高妈以及方太太,深度感受角色背景下的思想感情与命运,结合文章表达形式,全面分析祥子悲剧的原因以及个人奋斗的话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角色人物的理解,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重新梳理阅读内容,让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角色饰演得到突破性提升,也可以使学生的名著认知能力得到升华,让学生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名著中的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构建名著角色饰演长效机制,可以每学期进行一次名著阅读活动,这会在各个组别之间构建长效阅读机制,使学生为了获得表演机会,而更加投入的进行名著阅读,使学生的名著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也可以让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名著内容。

八.制定科学性较强的阅读学习计划

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案设计期间,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效果,教师需要以科学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保障阅读教学效率,合理的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式辅助作用下来提高名著阅读的学习质量。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来完成语文名著阅读学习,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通过完善的学习计划制定来辅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例如: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学习期间进一步了解人物故事,感受其中的红军精神,完成根本阅读学习发展目标,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定科学性阅读学习计划的方式,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学习计划构建过程中,不仅要保障相关计划构建的科学性特点,更要保障其落实工作的可行性。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整本书进行合理划分,设计好每周的阅读目标,给学生提供的阅读空间,充分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阅读方案,达到强化阅读学习效果的根本目的。因此,加强重视制定科学性及可行性较强的阅读学习计划,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九.建立完善化阅读评价机制

阅读评价环节的设计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梳理和整理阅读过程中受到的启发,积累其中的优美词句元素,同时可以通过评价环节促进学生的思维与总结能力的提升。在进行初中名著阅读策略的构建时,教师要重视构建阅读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名著阅读之后可以结合评价环节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对相关阅读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探究,促进提升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学习质量。例如,在初中语文《昆虫记》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即可结合评价环节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丰富与完善,让学生在对评价机制的实际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可以结合文章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学习作者专著及制作的品质。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等多元评价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感悟和反思,同时在评价互动中对于主要阅读目标进行探索与学习,加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加强结合完善化的阅读评价机制及评价模式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是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名著导读作为初中阶段主要教学方向,在教案设计期间,需要结合科学教学方法与完善教学目标做好全面的设计,教会学生自我构建学习方案,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丰富与提升,在学习水平与效果方面也能实现更好的促进效果,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水平。

作者:黎霞

名著阅读教学篇2

“统编本”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名著阅读。跟原先的“苏教版”相比,“统编本”教材在名著导读篇目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从原来的每学期1本名著到现在的“2+4”本,其中两本为必读,四本为荐读;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变化,设置了“读书方法指导”和“专题探究”等栏目,旨在根据作品体裁特点和初中生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介绍读书方法和开展阅读活动。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首先,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尚有欠缺,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面对大部头名著时阅读目的不明确;其次是在名著内容的年代感和电子产品泛滥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不想读,不愿读;最后,学生阅读缺少方法指导和阅读计划,并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如何才能够有效落实名著阅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是初中语文教师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学生几乎每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方式。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开始接受碎片化阅读而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去欣赏纸质书籍,学生的心态较为浮躁。时代的改变,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让教育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笔者开始尝试将名著阅读教学与信息化融合,旨在改变传统的阅读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真正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以下,是笔者以《海底两万里》为例所做的实践探索。《海底两万里》是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被选入“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这本书通常被看作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整部作品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电力、机械、化学、气象、地理、生物等,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这样的内容会给初一的学生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呢?在正式读书之前,我先通过“超星读书通”APP向全班学生发放了一份简单的课前阅读检测,旨在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主要设置了以下五个问题:1.在阅读本书之前,你是否已经接触过相关类型的书籍?2.你觉得这类书籍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3.阅读此类书籍时,是否存在一些困难?如果有,你觉得最大障碍是什么?4.你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大概是多少?5.在你读过的书中,如果只能选择两本推荐给你的同学,你会选什么?从问卷结果来看,超过90%的学生每学期都能够有3-6本及以上的课外阅读量;超过80%的学生在阅读《海底两万里》之前都曾读过科幻小学,并且能够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对未来的想象深深吸引;但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外阅读量均存在很大差距,有超过一半学生认为科幻小说中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术语会增加阅读的难度,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初步了解了班级整体阅读情况后,在寒假开始前,我先给同学们上了一节名著导读课(上课地点:未来教室,拥有平板电脑、交互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设备的教学环境):

一.课前导读:激发兴趣、掌握方法

在上这节课之前,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读过这本名著,因为这是下学期的阅读任务。那么为什么我会选择在上一个学期期末就来上呢?主要考虑到名著导读,重点在于“导”字,也即教师引导,只有教师完成了有效引导,学生才能够完成有效阅读。因此,本节导读课的目标就很明确了:激发学生寒假阅读此书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为了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的导入部分分为以下几步:

1.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神秘的海底图片;

2.播放一段电影《海王》的节选片段;

3.教师口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坐着潜艇开始遨游海洋……

4.引出课题,同时给每位学生的平板电脑发送提前制作好的微课,主要是对《海底两万里》的故事简介,学生自由观看。紧接着,介绍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此方法,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次速度比赛:速读比赛

(一)选段:第二部分第三章《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学生在自己的名著中找到相应的章节,安静下来,开始快速阅读(投屏开始6分钟倒计时)。时间到,开始速读结果检测(教师发送给学生以下问题,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大屏幕实时显示答题结果,速度与正确率一目了然):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尼摩艇长带领大家去的采珠场叫________。

3.攻击采珠人的鲨鱼品种是________。

4.从本章节中,你能够看出尼摩艇长是个怎样的人?5.对于他的“国籍之谜”,你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线索?速读比赛

(二)选段:第二部分第二十一章《大屠杀》本次阅读不设置预计时间,大屏幕显示计时,学生读完相关内容后抬头看计时器,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然后思考两个问题,将答案在平板电脑上打出来,大家交流讨论:

1、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尼摩船长的形象。经过两段练习之后,学生总结出快速阅读的一些技巧:三“不”: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读一“关键”:善于抓住书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三“方法”:①、扫读法:视域要宽,用眼睛横扫书本,一目十行。②、跳读法:对于大量的环境描写、知识介绍或者暂时不能够理解的内容、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先跳过去,回头再根据需要和个人的兴趣进行补充阅读。③、寻读法:带着问题去阅读,有意识地读与问题相关的段落。在重点介绍并实践了“快速阅读”后,我再次提醒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还要学会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在小说的精彩篇章处,放慢阅读速度,进行思考分析,做好圈点批注,加深阅读印象。通过这样一节简短的导读课之后,相信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心中有书”、“心中有法”了,于是我们就开始进入寒假的正式阅读阶段。

二.假期自读:两周打卡、积分比拼

《海底两万里》全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二十四章,第二部分有二十三章。根据小说内容,我给学生的寒假阅读制定了一份简要的规划,目标是两周完成任务,全书分为两大部分,正好每周阅读一个部分。具体安排是周一到周五每天阅读四个章节,而周末则回读、精读精彩章节,做好圈点批注。对于一本名著,花多长时间阅读,挑什么时间来读,本该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但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行为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寒假这样的时间段。因此,我给每位学生发送了这样一份阅读规划作为参考,学生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上面的阅读速度进行,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为了鼓励并监测学生的假期阅读情况,我发起了“两周打卡,积分比拼”的阅读活动,依然是借助“超星学习通”APP来完成。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每天完成相应阅读后,进入“学习通”的“《海底两万里》假期自读”课堂进行签到,我会提前将相关章节的问题检测上传至课堂,学生通过答题来打卡签到,答对一题可积两分。

2.鼓励学生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每上传一篇可以积五分。

3.学生在阅读期间,如果遇到不能够理解或者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功能发送给老师。

4.根据学生反馈,不定期地发放一些讨论话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每次有效发言均可积一分。

5.所有积分都可以不断累积,学生随时可以查看积分排行榜。

6.每隔三天在学生群和家长群分别公布一次积分排行榜,表扬积极阅读的学生,同时鼓励那些积分落后的学生抓紧赶上大家的阅读进度。这样安排假期自读,改变了以往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名著的状况,至少在寒假开始前,每位学生对于自己的阅读任务都是清楚的。同时,积分比拼的方式也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部分积极的学生在一周左右就能够阅读完整本书并且上传几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而“打卡”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很好地督促那些平时偷懒不爱读书的学生,让他们在任务和积分排名的压力下也去进行阅读。

三.课堂共读:知识检测、专题探究

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班级所有学生至少都已经读过一遍小说了。这时,我给大家准备了一节阅读成果展示课。本节课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知识检测

在上课之前,给每位学生发送一份简单的知识检测卷,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假期自读的效果。温儒敏说:“我们要有意识考察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和阅读品位。”由此可见,当学生能够完成整本书阅读后,适当的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我的部分检测内容:1.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指哪三部作品?2.《海底两万里》中的主要人物及身份。3.“鹦鹉螺号”搁浅的海峡叫什么?这个海峡有什么特点?4.“鹦鹉螺号”是如何从红海前往地中海的?总共花了多长时间?5.尼摩艇长在书中总共流了几次眼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6.根据所给图片,写出相应的故事情节(不超过十个字)。……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时间为10分钟。每题设置好相应的分值,总分为100分。学生提交完成答案即可看到自己的分数。结果显示,80%的学生都能够获得80分以上的分数。而有个别学生没满60分,意味着他对本书的故事情节还没有熟练掌握,课后还需要重新翻阅。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假期的阅读有一个量化的概念,便于接下来的第二遍巩固阅读。

(二)专题探究

“知识检测”重在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的记忆能力,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而“专题探究”则要求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故事进行整合,对人物进行评价,对书本的主题思想进行归纳等,答案往往具有开放性。“专题探究”能够整合学生零散的阅读记忆,让阅读更加深入系统化。本节课我主要选取了三个小专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1.检索“人物关键词”

整本书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尼摩艇长、阿龙纳斯教授、尼德兰和康塞尔。我将四个人物的图片分别发送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每个图片下面给人物配上一个最能够体现其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而由于尼摩艇长形象较为复杂,亦正亦邪,在说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还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你眼中的尼摩是怎样的?

2.画出“航海路线图”

阿龙纳斯教授一行人跟着尼摩艇长的“鹦鹉螺号”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旅行,见识了无数神奇美丽的海底生物,同时也经历了无数惊险刺激的时刻。学生阅读此书时一方面会被这样的描写所吸引,跟着作者的文字去探险;而另一方面,也会被其中大量的地理坐标绕晕,对于主人公的海底冒险,缺乏一个系统直观的感知。因此,我给每位学生的平板电脑发送了一张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六个学生为一组,首先通过目录快速圈画出“鹦鹉螺号”所经过的地方,将完整的海底路线整理出来;其次,小组合作,对照世界地图,标注出起点与终点,尝试大致画出“海航路线图”,在关键的几个地点上标注出航行经过的时间;最后,请一位学生上台在大屏幕的地图上标注出来(经过三组学生的共同努力修改,最终画出了正确的路线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一次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根据笔者自己的阅读经验,航海路线图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搭建整本书的内容框架,从而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小说内容。在课前,笔者也请教了地理老师,帮忙制作一张符合我们名著要求的世界地图,方便学生在课上画图探索。

3.“航海朋友圈”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带着一部智能手机去海底进行了探险。那么,你会在什么时间、地点、拍摄什么照片、配上什么文字来朋友圈呢?要求:每位学生至少编辑三条内容,开头写上时间和地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每条不少于140字,说话语气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编辑完成之后,发送给教师,选择优秀的作品投屏展示。这一环节看似与时下联系最为紧密,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学生首先要对每位人物的性格特征、说话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对航行路线中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一一对应关系非常熟悉;最后,还要用简洁的能够感染人的文字表述出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挑战。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名著《海底两万里》的学习基本接近尾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带着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老师的步步引领下,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海底探险之旅,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力量,同时也折服于作者惊奇的创造与想象。但我们还不能停下阅读的脚步。初中阅读强调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重要的是创设阅读环境,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习惯。学生阅读完《海底两万里》之后,发现“尾声”部分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疑问。趁此机会,我推荐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另外两部:《神秘岛》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如果要进一步延伸开来,感兴趣的学生还能够继续去阅读中国现代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诸多作品。以上便是笔者以《海底俩万里》为例,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信息化融合这一课题所做的实践探索。信息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他们不仅可以选择纸质书进行阅读,还可以直接在APP上下载电子书;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师能够更加直接地监测学生的阅读行为,师生线上互动更为频繁,大大提升了假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信息化覆盖的未来教室能够加强课堂的互动,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化抽象为直观,让名著阅读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作者:顾晓莉 单位: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名著阅读教学篇3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有效减负提质,是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倒逼自己提升名著阅读教学水平。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速成”教法,针对考试固定的名著书目和易出现的知识点“对号入座”,忽略了名著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认识不到名著对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方面,一些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对教材之外的名著不进行研究,更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不少教师甚至不阅读名著,对教材节选名著内容及原著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对学生起不到系统全面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树立学习意识,并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出发,深入开展名著阅读教学。

2.以研促教,提高效率

要保证名著阅读教学质量,就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师要秉持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借助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探索名著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在实践中构建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地本校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以研促教。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学等扩大资源共享面,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究资料汇编质量,并加以推广应用。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融会贯通,能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切实提升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保障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高效的名著阅读训练,广泛涉猎中外名著,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优化策略,增强实效

第2篇:寒假专题教育范文

一、双线结构的课程理念架构

1.“人文元素”走向。语文拓展性微课程试图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提升结合起来,教学的视野从语言文字“小语文”的范畴扩展到“大语文”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人文元素大致有:社会参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力量、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审美情操、独立思考、文化传承等。

2.“语言要素”取向。“语言要素”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具体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理解、感受、领悟能力;口语跟书面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语言积累与语感等;突出表现在读写能力的提高上。读写结合语文拓展微课程,“语文味+综合味+实践味”融合并举,共同提升。

二、多向链接的课程内容选取

1.从“教材深处”选:作为语文拓展微课程,首先姓“语”,所以必须保持该有的语文味;其次,不能游离语文教材漫无边际地选取拓展课程内容,而是应该依托语文教材、立足语文教材,链接真实世界中的课程资源进行辐射性拓展内容选择,主要选择方向:文本重点处链接生活素材选取;教材特色处联系生活资源选择;文本疑难处联系情境资源选择;文本空白处拓展全域信息确定;教材欠缺处整合实景资源筛选。

2.从“教师特长”选: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应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微课程,如喜欢灯谜文化,可以开发灯谜微课程:教师出灯谜给学生猜,喜欢灯谜的学生出灯谜给同学们猜,师生共同创作灯谜给同学们猜,学生寻找灯谜的小历史、小传说的微课交流等;喜欢字理文化,可以开发字理微课程等。

3.从“地域文化”选:很多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家乡毫不了解,对家乡民俗文化更是认知不多,以致无从热爱。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家乡的山水特征、风俗习惯、特产美食、文化名人、特色项目等信息开发成微课程内容,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增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4.从“教育问题”选:教育管理方面、教学实践方面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聚焦问题,通过开发微课程解决问题。一年级新生课堂常规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管理问题,开发“新生常规学习”系列微课程,帮助一年级新生较快适应小学生活;一年级拼音落实是难点,开发“突破拼读”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拼读技巧,并运用拼音开始阅读。5.从“时政信息”选:作为当代小公民,学生应该具备“社会了解力、世界参与力”。鼓励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新闻,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拥有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襟。

6.从“四季时节”选: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特别体现,将其开发成“读写节气”微课程,沿着二十四节气时间轴,“品读节气诗词、普及节气常识、参加节气活动、抒发节气感受”,让学生在节气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培养敏感的诗心和科学的态度。而有着约4000年历史的中华春节传统习俗活动、春节特色事物亦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读写春节”拓展微课程,凸显语文要素、强化综合元素,再配以“春节项目学习”寒假任务,引领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春节、多活动体验春节、多方式探究春节、多形式表达春节。激发学生对春节仪式的关注度、对春节活动的参与度,提升他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探究力、思考力,增强对春节感受的表达力,最终热爱春节、继承传统、传播文化。

三、深度走向的课程项目设计

1.微项目之分类安排。课程项目初步分成三大类:人文主题类、系列微写类、阅读策略类。共20个主题微课,每个主题微课都有相应的“人文目标、语文目标”侧重落实,时长大约15分钟,由“图文信息、视频信息、教师讲述或学生讲解、学习任务设置、配套作业跟进”等整合方式呈现(见表1)。引导学生专题性阅读、综合性拓展、实践性写作,达到读写融合、知行合一、学做结合。

2.微活动之捆绑跟进。(1)实践体验活动与综合性读写相结合。在拓展性微课程学习中,要努力实现重心转移,即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转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移。有的语文拓展性微课程,适宜将实践体验活动与综合性读写紧密结合,让身体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2)综合性读写与主题探究活动相结合。有的语文拓展性课程不适宜开展实践类的活动,但可以设计成基于综合性读写的主题探究活动。聚焦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出若干小专题,又为每一专题设计探究型活动,不仅能降低读写难度,激发起学生深度读写的兴趣,更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等。

3.微作业之立体设计。课程必须有配套的作业跟进,才能有效落实学习成果。读写结合语文拓展微课程配套语文作业通过“体验性创作、实践性作业、分析性作业、应用性作业、研究性作业”五大类型立体设计和布置,几大类作业更多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语文味、情境性、创意性。

四、线上线下的课程实施路径

1.利用“空中课堂+实践任务”线上推进。微课程以信息技术手段线上推广使用,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分解成读写思行等实践性任务与作业线上布置,完成后线上提交,教师及时审阅,然后通过“线上反馈+直播互动”等方式及时指导学生修改学习成果。学生优秀拓展微课程学习成果,由语文教师在“班级线上课堂”及时展示,带动班级其他学生展示更多精彩的学习成果。

2.通过“实际课堂+校园活动”线下落实。教师组织学生将语文拓展微课和真实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对接,发挥线上微课资源与线下教师自身资源结合的突出优势,将语文拓展微课程教育元素落到实处。同时策划语文拓展微课程校园专项活动,将语文拓展性学习真正落实。

第3篇:寒假专题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应对策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表现

(一)情感投入不足。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有:自卑心理与自尊心里的交替、依赖性与独立性共存、自我封闭与开放性共存等几个方面[1](P7)。家庭在关爱服务体系中应该起到核心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家庭教育的滞后并且缺乏灵活性;与孩子常年相隔两地,其核心角色功能丧失导致家庭功能弱化,并且会进一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监护人或者抚养人只能保证留守儿童生活中衣食无忧,忽视了儿童内心对父母亲情的渴望。由于长期缺乏温暖与照顾,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第一,在学习方面存在焦虑、畏难的心理问题。第二,在自我意识方面出现自卑、沉默寡言、抑郁、孤独等弱势心理。第三,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根据曹建平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的影响探新中得知,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环境恶化,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降低,并进一步导致留守儿童不良的人格因素,如抑郁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差、安全感缺乏、沉默寡言、自卑不安等[2](P7),所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水平。(二)教育投入不足。首先,在时间投入方面,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过问,给孩子打电话也只是叮嘱他们要听话、不要贪玩、好好读书等,却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过高,希望他们品学兼优。学业负担过重、压力大等因素,都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紊乱、学习易疲劳、学习压力大、考前焦虑、自我评价较低等问题的主要原因[3](P7)。其次,在人力方面,2018年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中显示,96%的农村孩子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由于受到监护人能力、精力、意愿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所受到的监护与关爱远远少于来自正常家庭的儿童;隔代教育中的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地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因此只有少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成绩优异,大多数的成绩还是令人担忧的[4](P7)。第三,在经济条件方面,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建档立卡家庭20余万,纳入低保的人数有80000多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的有5000多人。由此可知,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还是占很大的比例,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受到了种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跟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享有同样教育环境。(三)心理关怀缺失。父母长期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规范化,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失范现象。一是对于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的儿童,父母想管管不了,临时监护人能管不敢管,长期的情感缺位使得以父母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向以同伴为中心,同伴关系逐渐成为青少年社会性交往的主要方面,所以早恋的留守儿童较多。二是父母的引导缺乏、监护人监管不力,使得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部分留守儿童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常发生。根据有关研究显示,有些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在41%以上[5](P7)。三是家长常用经济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内心对留守孩子的愧疚,“需要人陪”的愿望容易落空。比起经济的补偿,留守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补偿。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在家庭层面。1.转变父母的教育理念。想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强化家长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允许下,将孩子带到身边,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接受教育,或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如果出现不良的行为或者心理问题,也可以及时的疏导和矫正[6](P7)。其次,定期回家探望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等到放寒假、暑假把他们接到务工所在地生活,尽可能地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接触,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稍稍得到慰藉,使子女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与重视。第三,父母对留守儿童要全方位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方面,而忽视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情况,要去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怎么协调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矛盾,如何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2.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辅导。父母把孩子留给监护人监管后,由于长期不能回家,孩子很容易有亲情缺失和行为失范的现象。而监护人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所以要加强培训辅导,以提高监护意识。在选择监护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也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不同的监护类型对孩子有着不同的影响。一是单亲家庭型,如若父亲外出,孩子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会胆怯自卑,如若母亲外出,孩子可能没有良好的学习成绩,缺乏爱心、同情心[7](P7);二是隔代抚养,农村老人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低,只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三是亲友代管型,如果亲戚朋友家中也有孩子,平时又要忙于工作可能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顾孩子;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有能力并且有心力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学习的人[8](P7)。给监护人普及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引导监护人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二)学校层面。1.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首先,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和学习成绩的波动,及时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释放焦虑不安、抑郁的情绪,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与挫折。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一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来组织艺术团、各种兴趣小组等。二是由由学生自己组织联谊、主题班会、读书沙龙等活动。三是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受挫力,使他们敢于直面困难。最后,可以通过开展“我为家庭做些什么的专题”假期结束后,我该怎么办的专题“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是什么”等个性化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9](P7),对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严重情况要及时报告学校并联系家长。2.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家校联系。第一,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门心理发展档案,以便及时发现并诊治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发展档案中的记录要详细,包括他们的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学习、品行、生活情况等,以方便心理教师及时进行疏导。第二,建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联系的工作,规范留守儿童管理,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健康生活。第三,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的力度,开通“家庭热线”,使外出务工的父母定期与他们的孩子保持联系,以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开通“教师热线”,使在外工作的家长随时与班主任沟通联系,并在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孩子的情况[10](P7)。(三)社会层面。1.地方政府加大帮扶力度。首先,政府要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动各个乡镇的相关负责人全面关注各村各户的实际情况,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是建立村级图书馆、村青少年关爱基地、活动中心等,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关注留守儿童公益事业的同时可以有偿购买教育服务,以第三方运行机制为代表,去推动留守儿童服务平台的发展[11](P7)。二是向留守儿童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发挥法律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机制,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三是政府提高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提升住宿环境,配备生活老师等[12](P7)。2.从根本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应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并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首先,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大力开展第三产业,增加当地民工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如在农村投资建厂、开展科学耕种养殖技术、开发旅游业等。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整合政府、社区或相关企业的力量,给青年和农民工开展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项目,让村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这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9](P7)。另一方面,加快户籍改革、消除差距,保障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享有和城市人口平等的权益[13](P7)。其次,大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与中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成为了限制人口流动的障碍,扩大了差距,限制了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到都市生活之中[14](P7),导致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忙于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分散了对子女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综上,要想彻底结束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

[2]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3]周坚宇.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J].图书与情报,2014(3).

第4篇:寒假专题教育范文

艺术实践就是根据改造不同的客观事物来迎合主观需求,是一种间接实现的对象化的活动。这种实践是围绕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教学质量,激发实践能力,提升技术技巧,拓宽艺术视野的社会活动。采用这样一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实践知识,从而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引导其成长。同时也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弊端或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用科学的思维角度改变简单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艺术实践的特点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比如专业技能课堂、课后的自由练习或是专业技术的考核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实践。但这种艺术实践是围绕着日常教学课堂而存在,只是单纯的培养技术能力的一种简单实践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真正所需要的艺术实践方式与上述所提到的课堂实践完全不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技能以及其他多种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更为广泛的实践形式。艺术实践活动是音乐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特定、固定的学习内容,而是极为独立、相对的学科。通过真正的艺术实践来检验、考核课堂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达到培养教学成果的目的,为学生创造独特的学习氛围及环境,在开发学生自主创新及能力方面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

二、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常见形式

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常见形式分为以下几种:1.在专业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举办个人音乐会,包括独唱、合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形式汇报的晚会。2.学生自主创意,并组织实现,比如音乐会或综艺形式的文艺晚会。3.受学校或其他组织要求的活动,或者是参加学校当地一些机关部门、教育部门等组织的大型晚会或者文艺演出等。比如歌咏比赛,大学生年度艺术节,或者是具有单位主题意义等的文艺演出。4.学校之间的互相学习支持,比如结合自身的实际长处到其他学校或者单位进行协助排练、实践。形式包括合唱的指挥、节目的编排或者参与演出等。5.通过休息时间,如寒假或者节假日,到一些事业单位、少年宫、艺术馆等具有文化艺术的教育单位,参与其中的艺术专业培训,辅助教学、编排节目等一系列工作。6.乐队、管弦乐队的合奏排练或与和声、合唱指挥、歌曲作法、民族民间音乐、小乐队配器、电脑音乐作曲与编配等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演唱、演奏、新作品试唱试奏音乐会等。7.与合唱队的排练,比如男生、女生小合唱、二重唱、大型合唱等形式的排练。8.有主题的汇报演出,比如新年晚会、新生欢迎会、毕业生汇报音乐会,或者是钢琴、声乐、器乐的专题晚会。9.参加国内外或者学校组织的各种赛事。10.走出学校,进行最直接的实践体会感受,将民间采风及独特的艺术活动纳入艺术实践。

三、艺术实践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

1.艺术实践的成果可以在小范围或者是一定范围中获得对于自身艺术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认可,同时也可以清楚的分辨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更为直接的了解艺术本身。因此,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高效地进行实践活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精准、契合实际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还可对学生在舞台形象上的提升有重要效果。舞台的艺术表现力作为衡量高校艺术生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标尺,如何能组织更多有效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机会,是教育工作者应逐步解决的问题。3.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比如活动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等,全方面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4.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今后要选择的职业。另外,累积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让学生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态度融入到日后工作中,可以让其快速稳定地开展实际工作。

(二)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可通过这一良好的方式全面了解校园以外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校园以外的音乐需求,加强在校学生的紧迫感以及使命感,提升其进取与竞争的意识。2.通过艺术实践,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引导及教育目的。在关键时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做出贡献。3.通过实践增加学生之间的必然联系,加强集体合作以及团队意识,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四、总结

第5篇:寒假专题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文化;职业素养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量的扩张也引来质的下滑,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努力方向和追求,其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之一。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职业素养?查阅知网,职业素养的定义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由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组成。涵盖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而隐性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

二、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

儒家思想中有“敬业重道”,如荀子提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的就是一个人只要具备了百折不挠的精神,就能做成想要做的事情。进取精神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利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基石。职业学校主要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主,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都从基层岗位做起,他们如果不懂得爱岗敬业,就有可能被淘汰。只有在职业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有机会在职业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2、提高学生的诚信精神

儒家思想认为“信”人性是之本。孔子在《论语•子路》说“言必行,行必果”,讲的就是言行要一致,做人要讲诚信。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会被周围的人所鄙视,在职业领域中也难以发展起来。中职学生在学校中养成讲诚信,明事理的话,也会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获得全面发展。

3、引导学生与人为善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提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你尊敬别人,别人也会永远敬重你。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责任感,不会懂的相互谦让。开展“仁爱向善”教育,让学生遇到烦心事,与别人闹别扭,学会换位思考,明白对他人的和善就是对自己和善的事理,能多为他人着想,今后在会在职业领域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晋升的空间。

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利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党和国家领导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是教育单位,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中职学生自觉去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1)确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学校可围绕“仁、义、礼、智、信”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将“仁”所包含的感恩、孝亲、尊师、友爱等,“义”所包含的责任、奉献等等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联系在一起。(2)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会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答、汉字听写大赛、诵读经典、猜谜会、书法比赛、读书征文活动、名著赏析、名著影视观看、古诗翻唱、成人仪式举行等活动。中职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自由时间宽裕,通过集体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的学生从无所作为到有事可为,进而积极作为,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以社团文化为平台,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品牌

学生社团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在中职学校,学生虽然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但在每年的社团招新会上,场面异常火爆,社团深受学生欢迎。学校通过成立传统文化习学会、演讲辩论协会、读书协会、书法协会、棋画协会等,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生动可视可感,百花齐放,小而聚焦,突出亮点。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平台,每年通过举行“社团文化展示周”“校园艺术节”“传统文化学习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对弘扬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同学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演变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洋节在我国大行其道,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守住本土文化,坚守民族的情感精神,中职学校要利用传统节日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如在寒假布置学生了解家乡过节的风俗并在开学举行分享,清明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扫墓活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举行“歌唱祖国,红歌飞扬”活动,端午节举行“忆屈原、诵楚辞”活动,中秋节举行“中秋经典诗歌”朗诵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形成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文化归属感。

4、以网络文化为手段,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文化的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让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更接地气、更亲民。在学校网站开辟传统文化专题栏目,借助校园微信平台推送二十四节气、节日传统习俗、经典文学名著、新书推荐、名人名言、知识竞答、性格测试等信息,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时间,一起阅读校园微信推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寿海.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2]吴启勇.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隐性素养[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6).

[3]张慧玲.中职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上),2017(2).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