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考教育范文

医考教育全文(5篇)

医考教育

第1篇:医考教育范文

1对教授医学的教师须进行一定考核

当今中医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的考核,教师的考察较为忽略,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因而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应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在人才选择上除特殊需要外应严格要求医学专业毕业,并对其中医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后,择优录用。学校应和相关医院做好协调工作,使双方人员流动更加灵活、快捷,医院带教医生可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技能甚至专业基础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并以模拟带教等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学校教师也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医院学习、实践,使得其真正具有医学教学的资质和能力,对学校教师除考核教学效果外,还应考察其在临床中诊治疾病的实际能力,甚至可以制定具体的考核目标(如每年接诊人数、病案书写、病人随访疗效等),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临床能力进行定期检验。

2对掌管医学教育的官员实行考核来进行选拔及实施奖惩

古代医学教育一般从属于“太医院”之下,其相关职位上官员的推选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从在职官员中提拔表现优异者,擢升其官职;其二,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中选择,考生大都是在“太医局”中学习的学生,择优晋级。当时选拔官员在考察范围上是较为狭窄的,使很多有识之士失去了机会,但其选拔官员体现出了一大突出特点即重视备选者的医学专业背景,出众的医学技艺往往是被提拔的重要条件。如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的时候,曾经正式颁布施行医学科举,一般一次取30名,分三甲,一甲可充任太医,二甲可充任副提举,三甲可任教授[3]。可以看到元代对医学管理者“副提举”的专业技艺要求比教授医学的教师还要高一等,这有利于其今后医事管理工作。当今中医教育选拔管理者时,也应适度向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倾斜,并且在供职期间对管理者进行的考核,应注重其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来实施管理的能力(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专业教师的选用与管理、学生培养模式的规划及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都能体现管理者医学专业背景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古代医学考核制度对象的辐射面是较为广泛的,为医学教育和医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医教育既应汲取当今国内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应以古鉴今将历史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精髓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使中医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

作者:钟喈

第2篇:医考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艺术;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一、教育语言

彼得罗夫斯基说:“教育活动的高度有效性在许多情况下依赖于教师的语言的修养。”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取向方面,教师应该坚持以英文讲课为主,这样有助于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也有一种用英语表达的冲动;碰到语法讲解部分则可用汉语或双语解释,避免学生因为晦涩难懂而产生逆反的学习心理。教师亦要根据读写和视听说课程的不同切换语言的风格。读写课程中,对文章背景介绍、内容讲解、体裁分析上应尽量采用规范的书面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和理性思维能力。视听说课程中,则要用口语化教学,因为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交际能力。因此,在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交际教学法,即尽量回避母语,以英语为唯一语言开展分组讨论、话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有意义有目的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二、教育气氛

为了更好地创造教育氛围,应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教师应当保持热情活跃的情绪和情感。大学英语课程不同于其他的母语教学课程,学生普遍存在开口难、怕开口的弱点,这种情况下,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第二,教师应适当容忍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与欠缺。教师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要让教师的威严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方式方法,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纠错和改进。第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设置差异化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他们确定各自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取得进步。

三、教育节奏

1.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处理。良好的教学节奏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动静结合,不能只由老师唱独角戏,不能一味填鸭式地教学。如在讲授课文之前,可根据文章风格、内容或背景设计若干个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供学生深入思考后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这样的教育节奏方能体现动静交替的有机结合,产生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张与弛的辩证关系处理。一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在同一内容上,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注意形式多样。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如看英文短片、听VOA和BBC慢速英语、将经济、社会和生活等热点词汇或话题融入教材内容的扩充中。二是教学内容应难易相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高低起伏,吸引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三是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节奏,一成不变的教学节奏将使老师和学生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

3.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处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使学生高效率地接受信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保持信息输入的疏密相间。例如,有些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文章比较易懂,词汇也相对简单,为避免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可从简单的单词提升到构词法的知识讲解,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构词法,又让学生通过构词法扩充了词汇量。

四、教育机智

运用教育机智,教师可根据教学中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准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英译中的情形时,教师由于擅长英语语言思维的定势,一时无法找到恰当的中文表达方式而形成语塞,此时便可借机向学生提问,有些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汉语功底,可能涌现出贴切而有文采的中文翻译,这样,既掩盖了教师的窘境,又调动了课堂的良好气氛,此时,教师可适时加以总结:外语的学习只有建立在母语良好功底的基础之上,才能相得益彰,并可借机鼓励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母语基础,对外语的学习更应该充满信心。

五、教育合作

教育活动的合作艺术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双方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双方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和学生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合作,教师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教师要信任学生。所谓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坚信他们通过正向合理引导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和收获。大学英语教师应从一名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或是参与者,更加重视和信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信任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引领其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教育过程应具备吸引力。学生是否积极、自愿参与教育活动是衡量教育工作成败的标准之一,也是评价师生合作好坏的重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计划,采用制定融合网络、视频、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等个性化、立体式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视觉型学习风格需求。

六、结束语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必须有亲密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上述教育艺术的五个方面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具功能,各有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联系实际、灵活把握、融会贯通,从而发挥教育艺术的综合效用,使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更具艺术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冉.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10

第3篇:医考教育范文

1中医教育的现状

1.1院校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建国以后,政府设立了大批的中医药院校,希望能广纳名医,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中医人才。延至今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但毕业生中真正能用中医思维看病接诊的却寥寥无几,追根溯源,或因新生入学后,缺失了关键的思维过渡环节,而直接陷入古今、中西文化相冲击的文化振荡场,现代符号与文言文的共行令许多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无所适从。这种文化结构的对峙与中医、西医思维实际存在的差异导致学生处于被“手表定理”惩罚的状态,即一个人持有2只表,但它们走时不一,使持有人无所适从,失去判断正确时间的信心,行为陷于混乱。纵观中医院校学生,在5年本科学习期间,真正接触中医学的时间并不充裕。大学前3年除了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外,还包括英语、计算机等众多综合科目的学习,后2年则基本是在医院见习、实习或者考研、求职中度过。因而出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拿着中医的文凭,却只知中医的皮毛,缺少对专业的自信与坚持。中医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则纷纷进入实验室,希望用现代科技的领先手段来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然而高精尖的试验并未使中医的临证水平相应提高。这也导致高学历的中医人才不能用中医方法治病,医者逐渐丧失了中医自信,中医逐渐被异化,中医从业者的思想被西化,是故,一些中医学家痛心地指出:现代中医从业者是中医自己的掘墓人!

1.2师徒传承的模式与弊端

“师带徒”是当代中国渐趋没落的一种中医传承形式,在中医院校尚未建立之前,此种形式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和积极作用。古之弟子伺师临证,余暇则遍览经典史籍,研习流派思想,非得数载不可出师为医。当今,师带徒多半是家庭作坊式的代际相传,如父传子(母传子)、子传孙等,仅靠祖上留下的“秘方”从业,这样的中医也在逐渐走向没落。精研医术的传统已不复存在,根本无力担负中医继承与发扬的重任。此外,目前较为盛行的名老中医师带徒,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有心向学者必得满足各项条件,譬如职称、年龄、学历等方有资格申请,事实上徒弟本身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临床工作,已形成了自身的用药思路和习惯,很难在跟师学习后作出改变。如是,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也远未达到设立者的初衷。

1.3其他形式的中医教育

目前还存在诸多形式的中医传承模式,如中医院对西医临床医生进行的中医知识培训,此种速成班不过是让西医管中窥豹而已,只可算中医知识的扫盲,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其次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成人教育课程,学习者多为评职称或拿文凭而来,真正对中医感兴趣者不多,或因授课者本身中医素养欠缺,中医文化底蕴不足,课程吸引力不够,亦是造成中医传承障碍的原因。再次,海外中医学院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和继承中医学的作用,但因文化差异的存在,学习者依然很难把握中医真正的精髓实质。目前中医在很多国家已获得执业权,每年有很多海外学子来中国学习传统医学,但是除了针灸之外,其他很多极富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却无法在海外普及和推广。

2中医教育面临问题的对策

2.1重视中医文化的教育

针对中医教育和传承的现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从学习的源头进行修正。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与健康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而且进一步强化与深化了和谐观念对生命及健康的价值。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失衡而致,“顺应自然,法天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原则。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医文化是发展和传承中医的根基所在,只有把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医学生及从业者的心里,中医的各种精髓才能逐渐深入其心。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展了中医文化课,希望藉此能提高中医学子学习中医的兴趣,真正领悟到中医的魅力。部分中医药高校则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名家讲坛,邀请名老中医进行专题讲座,借以激发青年学子投身中医的热情。通过经典研读社、研讨会等营造中医学术讨论、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应该在充分传承中医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中医教育,才能有效推动中医的发展,使中医不仅有形,同时有根、有神,使中医发展不偏离方向。

2.2深耕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高等教育多年来主要从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角度传授知识,没有对中医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的转换和知识结构的调整进行必要的教育。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趋势下,中医的初学者往往怀有试探、怀疑的心态,此时亟需一些能将其“领进门”的师傅,这个任务,必须有深厚中医文化底蕴的人才能胜任,用其自身的体悟来宣讲中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有兴趣,有意愿去进一步探究和学习,而学校则应注重校园内的中医文化建设,从多方面加强中医文化的熏陶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应加大中医基础课程及四大经典所占的比例,适量增开中医史籍的选修课、赏析课,邀请名中医讲述临证中经典医籍与临床结合的体会。有相关专家提出了“中医文化入学教育”这一概念,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教育,受到了中医药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或可借鉴到其他中医药院校。目前高校因为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助教、讲师成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力军,大多数教授则忙于科研或著书立说,在中医入门之机,由本身知识结构尚待完善的青年教师来充当领路人,便可知中医学生未来的中医之路必定坎坷不平甚至跑偏。中医院校教育不能照搬西医教育模式,应探索适合于中医传承的新教育模式,学习年限、课程安排、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均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

2.3中医从业者的使命

第4篇:医考教育范文

1.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受传统文化影响,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教育孩子是家务事。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以德育人观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心论”的主流观念下,家庭教育只是被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补充。二是家庭教育问题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目前的《教育法》主要针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制定,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2011)》《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都是部门性质的文件,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更没有落实执行的主体。

2.认识不清。曾几何时,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语,让无数家长失去理智,几近“疯狂”。对孩子成长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认识,重智轻德、重养轻教,加上受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论的影响,家庭教育最核心和最根本的东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正处于游离状态。

3.体制不全。一是家庭教育边缘化。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实质性地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府管理职能中也缺少家庭教育的成分,家庭教育甚至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二是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制不顺,培训、管理无章可循。政府本应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现实是由妇联牵头,几个社会群团监管,问题重重。三是法律体系不健全。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婚姻法》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职责,可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执行。另外对没有履行监护人责任的家长,缺乏有效制约。从世界范围来看,家庭教育立法的价值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台湾早在2003年就通过并实施了《家庭教育法》;日本2006年修订了《教育基本法》,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系统;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则更早地实施了相关法律,把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工作范畴,建立了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因此,通过家庭教育立法,有效指导、管理和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壮大乃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将家庭教育立法上升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战略高度、政治高度加以重视。从家庭的角度来讲,教育好孩子是家庭幸福工程;从孩子角度来讲,健康成长学本领是将来安身立命的希望工程;从社会角度来讲,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和谐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关系到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接班人的战略工程。

二、加快立法进程,保障家庭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地区)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重点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工作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家庭教育法》。具体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家庭教育法律地位

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中,应重点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将其提升到关乎国家命运、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高度;各级政府要把家庭教育放在战略发展的地位,把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列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

2.明确政府责任主体及主管机构

当前立法应明确政府是家庭教育管理与实施中的责任主体,通过相关条文的刚性规定,明确家庭教育的各级管理机构及其相应的职责范围,赋予相应的行政权力,并从物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

3.突出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

法律是公民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家庭教育法》的制订,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倡导性、鼓励性、奖励性条款为主,从宽到严渐进发展。4.重在服务而非惩戒如何把握好法律介入的“度”,是家庭教育立法能否起到实效的关键。家庭教育立法应重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矫正,因此其立法重点不应在惩戒,而应在指导和服务。比如应明确家长、社会和政府责任等问题应有刚性规定。

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引导。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科学引导各类家长论坛、家长QQ群、微信等家长群体聚集的特殊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

2.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随着家庭教育内涵的拓展、立法的规范与支持,社区和学校势必在家庭教育推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社区(村)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是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个有效的现实渠道和重要特色,社区和家长学校应通过科学调用专业的教育资源,完成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再教育,从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第5篇:医考教育范文

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既需要有艺术创作的土壤,也需要有生产艺术作品的种子;既需要有适合校园艺术创作的环境,也需要有对符合新时代美学特征艺术作品的需求。当前,随着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综合性高校师生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高校青年学生能够激发艺术创作激情。高校当中聚集了大量优秀青年,他们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化建设需要依靠人民,高校艺术创作具有先天的人员优势,特别是高校艺术院系汇集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的艺术创作热情、旺盛的艺术创作精力的青年才俊,他们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他们能够碰撞出艺术创作的灵感,能够创作出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校园文化的交融,富有朝气的艺术作品,又往往会感染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热情,进一步激发出艺术创作的动力。

(二)高校教学相长间勾勒出艺术创作的美景。综观世界各国,许多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保障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的教育职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与艺术家单纯创作不同的创作体验,高校的多学科交叉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生活蓝本和灵感启迪。艺术工作者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艺术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完成其艺术设想,也可以在收集到学生们的一些创作素材时形成个人创作成果,正所谓教学相长。高校师生合作创作艺术成果,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传承和发展教师的艺术思想,保持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稳定部分艺术创作风格。

(三)高校包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成果。即使艺术创作成果暂时难以为社会、市场所认同,仍旧可以在师生中传播,缓冲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为艺术产品成长提供孕育场所。艺术作品为社会认识需要与艺术品传播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当某些类型和内容的艺术品能够搭乘适时的社会环境态势,那么就能够为社会所认可,但是若该艺术品内容和形式不具有即时社会认可性,则面临没有艺术市场的尴尬情境。高校运作过程中并不完全以市场因素为推动力,高校能够包容新思想、新观念,同样也能包容新的艺术形式。因此,高校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更具有安全感。(四)高校具备艺术创作的软硬设施。综合性高校一般都建立了现代化的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和音响资料,开设了诸多趣味性艺术课堂,组织成立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这些都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数字影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等电子科技的发展,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手段,也为高校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活动等多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正如印第安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让•罗伯逊教授在牛津艺术在线撰写的文章《21世纪的艺术》中所说,“21世纪的艺术家更善于选择艺术表现形式,他们不断地实现艺术媒介与形式的‘混搭’,并从中挑选出最能够表达自己概念和目的的方式进行自行的创作”,高校便捷的媒介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综合性高校注重艺术教育的途径与保障

激活高校艺术创作的氛围,将高校作为艺术创作的阵地,视高校师生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具有前瞻性的认识,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一般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包括了人文社会、理工等众多学科。不可否认,高校的不同学科都可以创作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艺术作品,但笔者认为高校艺术创作的主阵地依然是艺术类学科。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扶持高校艺术教育,爱护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保护高校艺术教育成果。

(一)艺术类教师考核机制应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艺术类教师的考核应多标准、多渠道,跳出目前高校教师考核中注重科研成果的桎梏,鼓励艺术类教师多创作,以创作作品质量、数量作为评价高校艺术类教师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适当辅助以科研成果。高校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教学专注精神直接影响全社会艺术教学和创作的水平,艺术类教师在高校的发展也不免要遵从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时多依据教学与科研两大评价标准,而且有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艺术类教师不同于单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教师,他们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取向与科研评价机制本不同步,但艺术教师也需要在现有工作体制中得到认可和评定,因此不得不将精力转而进行艺术类的科学研究。这种做法无疑会侵占艺术类教师的创作精力,折杀他们的创造激情。现有高校教师考评机制在诱导艺术类教师屈从于体制而妥协艺术创作,这其实在间接忽视引导艺术类教师放弃艺术创作。

(二)加大高校艺术类教学的投入。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艺术类教学对器材、场地的要求更为严格,艺术教学需要有专业的琴房、器材、画室、演播厅等,艺术教学前期投入高,且投入设施利用率依各个学校办学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不可或缺的设施也许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但在艺术教学与创作中利用率并不高,较之于其他学科门类设备使用情况,艺术类教学设施投入大、即期收益低。因此在高校资金分配上,艺术类教学投入需要给予特殊重视,资金分配者应该认识到艺术类教学投入的收益特点是长远的、温和的、持续的,艺术类教学投入不同于机械化生产建设,产出立竿见影,投资者需要用历史性眼光去看待艺术类教学的投入,在时间的沉淀中静观艺术产出的徐徐画卷。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