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精选(九篇)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

第1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课余体育 活动 项目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39-02

前言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1]1964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报告》,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安排好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1990年2月20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要求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等。以上法律、法规对课余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课余体育能否在中学得到贯彻落实,对学生的体质发展、学校的未来、国家的振兴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握目前贵阳市中学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脉搏,笔者对目前贵阳市中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贵阳市第十七、十中学、中天四中等6所普通中学。这些中学在体育场地设施、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方面基本上能代表贵阳市中学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学校体育、课余体育方面的书籍、论文;学校体育、课余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有关体育教育以及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等,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于2011年8月~2011年9月期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形式采用:进入学校请学生当面填写、回收。共发问卷440份,回收415份,回收率为95.32。其中有效问卷415份(初一140人,男生70人、女生70人;初二140人,男生70人、女生70人;初三160人,男生80人、女生80人),有效率为100%。

(2)实地考察法。对调查的贵阳市十七中、十中、中天四中等6个中学的体育场地、器材等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家庭对学生课余体育的认识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收入与投入在课余体育活动的金额比例基本上成正比;家庭经济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每月投入在课余体育活动的金额在1~50元的占大多数;收入3000元~5000元以上的家庭每月投入在课余体育活动的金额基本上是在100元以下,而家庭经济收入在500元以上的家庭每月投入在课余体育活动的金额在50元以上。说明家庭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支持率不高,这对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体质、身体素质、升学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2.学校对课余体育活动的认识情况。

(1)学校组织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情况。经调查可知,学校经常组织体育课外活动占65.1%,很少组织的占29.5%,从不组织的占5.4%,很少组织和从不组织总也只有34.9%。说明贵阳市中学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还是较高,而且据了解贵阳市大部分中学每年都开展迎新篮球赛和校运动会活动,其中一些学校还组织了一些趣味活动。

(2)学校对中考体育的重视程度。为了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扎实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2008年起,贵阳市将中考体育考试成绩改革为分数呈现方式,并以满分50分计入中考总分。[2]

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中学中重视中考的学校占74.3%,不重视中考体育的学校占25.7%。虽然重视的学校占了大部分,但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要求,学校都应该重视体育,不仅是重视体育课,而且还应该重视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

3.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认识情况。

(1)学生了解中考体育的项目和分值情况。经调查可知,学生对体育中考的项目和分值非常了解的占20.6%,比较了解占45.5%,了解占22%,不了解占11.2%,很不了解占0.7%,不了解以上总的占88.1%,不了解以下的占11.9%。这个数据还是很让人欣慰的,说明贵阳市初中生绝大多数都了解中考项目及分值,这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无论在项目的选择、时间强度的安排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主动性调查。

课余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其内容项目可根据个人意识倾向,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得其乐。自从“8-1>8的学习原理在各校推广后,过去那种只有早操,不重视课间操,忽略下午课外活动课的局面被打破。[3]

从表2可知,男、女主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多数,而女生主动参加的没有男生的多。这说明由于中学生男、女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或体育课余活动时注意男女的生理差异,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负荷。

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调查。

由表3可知,大部分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身和娱乐;年级的高低与升学这一目的成正比关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现实的招生制度、现代教育制度,从开始实行中考体育加试,把体育成绩列入中考成绩总分,各校就把体育与升学联系在一起。

6.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在0次的有3.9%,1-2次的占30.8%,3-4次的占41.6%,5次以上的占22.7%。说明贵阳市初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集中在3-4次的最多,1-2次的也占了很大比例,说明大部分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适当的参加课外活动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及身体素质的提高,“8-1>8”的学习原理被这些学生运用得淋漓尽致。

7.学生每次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强度调查。

通过调查可知,贵阳市初中学生每次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强度为大强度的占13.5%,中强度的占76%,小强度的占10.5%。说明贵阳市大部分初中生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候是有老师指导或者自己了解体育的相关知识的。学生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时应该要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负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体育活动。

8.学生每次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初中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min以下的占13.1%,30min~1h的占67%,1h以上的占19.9%。说明贵阳市初中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基本在30min~1h中,作为体育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兴趣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家长应该清楚地知道中考体育分值情况及适当地参加课余活动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9.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主要参加的项目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贵阳市初中生在选择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时,选择球类的占35%,田径的占25.4%,游泳的占12.5%,舞蹈的占5.9%,其他的占21.35%。说明学生在选择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时首选的是球类,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田径选的人较多是因为中考体育中田径项目占主导,这个也是学生选择它的理由;其他项目(如乒乓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等等运动项目)也占居第三,此类内容丰富,选择性强。因为处于此阶段的初中生,其世界观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体育价值已经具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对体育项目拥有更大的选择性和不同的爱好。

二、结论

1.家庭经济收入与投入在课余体育活动的金额比例基本上成正比,但是家庭对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投资的力度还不够。

2.大部分学校都很重视中考体育,把中考体育看成学校提高升学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但是还是有一些学校很少组织或者从不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校、体育教师及学生不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课余体育的活动开展的规定。

3.贵阳市初中生对中考体育的项目及分值还是比较了解的,也喜欢和主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初一至初三在了解中考体育项目及分值时出现正比例关系,初一、初二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主要目的是健身,而初三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

4.贵阳市初中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在1-4次间,强度中强度,时间是30min-1h,有一部分学生反映他们主要是周末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这样使本来就很紧张、压力很大的学生身心力竭。

三、建议

1.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务必从教育战略发展的高度,严格执行上级教育部门的体育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学校应从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场地、体育器械等硬件设施就可以得到添置、更新,从而为正常有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3.学校、家庭与社会应互相配合,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态度,深刻理解课余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学校网络技术设施和技术服务务必跟上教学进度,设备、技术条件与办学规模相适应。

5.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向学生介绍体育相关知识,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校运会等效应,加大对课余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在校内、校外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让学生重视体育对人健康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学内容应丰富、活泼、有趣味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项目技术技能,能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01).

第2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而学校体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教育背景下,要求学校体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以校代表队等形式组织有一定体育爱好、特长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体育训练和比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仅以少部分人参与的努力提高竞技成绩为最终追求目标的课余体育训练,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影响学生文化学习成绩,使学生上不了高一级学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本文试图找出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各种因素,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和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服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区的五所初级中学的课余体育训练队的参训学生文化学习和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这五所初级中学是我区全部初中学生就学的地方。据完全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各地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及研究状况。

(2)问卷调查:通过对我区五所初级中学的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我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在校初中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状况。

(3)对比法: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在校初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与其自己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之前的文化成绩作对比。与自己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之前的文化成绩作对比,成绩有所下滑。多数学生反应的原因是参加体育训练后身体疲劳,不想再搞学习了。长此以往,学习的思想散了,知识脱节了,学不懂了,到最后干脆不搞学习了。

(4)访问法:通过对我区五所初级中学的负责艺体教研的体育教师和参加过课余体育训练的部分初中毕业学生进行访问,得出我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初中学生初中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及他们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训练是有一定体育爱好、特长的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在体育老师统一组织下,运用各种体育手段来锻炼身体,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体育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的过程。课余体育训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内容多为田径和篮球。

(2)课余体育锻炼。

是学生在以体育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体育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课余体育锻炼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其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可独自一人自我锻炼,也可有组织地集体进行,可见,课余体育锻炼是最能为学生接受的一种健身形式。现今,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趋势,与体育课堂教学比较,不受统一要求的限制,规定参加和自愿参加相结合,充分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具有多样的活动内容、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广阔的空间领域等。

(3)文化学习。

初级中学里,相对于体育、艺术等来说,文化学习就是关于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的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高一级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

2、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间的关系。

(1)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是相互促进的。要很好地进行文化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是说生命在于运动。注意,这里说的是“体育锻炼”而不是“体育训练”。不论是体育锻炼还是体育训练,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很好地,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

(2)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是相互影响的。学校里课余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都是有相当大的强度的。就个体来讲,课余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学生一天中除了文化学习,还要进行体育训练,这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应该是满负荷运转的,他会疲劳。换言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集中精力进行了文化学习,势必会影响体育训练的。进行了大强度的体育训练,也一定会影响他的文化学习。在实践中,体育训练影响学习是被公认了的。并且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对参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这方面得到了反应。99.12%的学生认为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学习,只有0.88%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

四、对策

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必须要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学生学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训练工作的成败。

1、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教育背景下,现今社会要求初中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目前状况下的仅以少部分人参与的努力提高竞技成绩为最终追求目标的课余体育训练,逐渐凸显出其自身不足。学校教育承担的是教育更多人的责任,而目前的训练模式,却降低了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关注程度,长久下去就导致学生减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加大投入,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善。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打造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3、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充分理解体育对学生,对学校,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可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增进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体育可以使人更加活泼开朗。

第3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一、 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调查内容:课余时间安排,课余活动项目,课余时间人际交往等。

调查对象:重庆城区十所学校高中二年级、初中二年级、小学五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共235人(其中男生117人,女生118人)。

调查方法:使用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调研组拟制的问卷,对好中差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总体上反映出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具有多样性,随年龄变化,呈现出差异性。

1.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不足,自主活动空间少

图1表明,周一至周五,80%以上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小时以上课余时间做作业或复习。小学生通常在校学习时间为六小时,加上一个小时以上做作业或复习,并且近50%的小学生被家长安排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除去必要的休息和用餐时间,可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中学生一般在校时间为十个小时左右,加上一个小时以上做作业或复习,除去必要的休息和用餐时间,只剩很少时间可自己支配。

周末及节假日,中小学生都有相对宽松的课余时间,但许多时间已被家长安排,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被看电视、上网及电子游戏占用,只有30%的人能自觉参加体育运动。

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做作业或复习的占45%,看电视的占15%,阅读课外书刊的占13%;最喜欢看电视或上网的有20%,体育运动的有13%,作业或复习的有8%;最不喜欢上辅导班的占37%,逛街的占17%,做作业或复习的占14%。

图2表明,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作业或复习的学生,小学三年级占21%,小学五年级约占8%,初中二年级仅约占4%,高二年级没有一人;课余时间最不喜欢作业或复习的学生,小学三年级没有一人,小学五年级约占17%,初中二年级仅约占15%,高二年级却占25%。

由此可见,随学生年级增高,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厌学现象愈来愈严重。

2.中小学生课余生活面窄小,运动强度不够

(1)学生对自己课余生活评价,觉得丰富多彩最多的是小学三年级达60.72%,觉得单调乏味最多的是高二为54.17%,觉得说不清楚最多的是初二达44.58%。其中选择“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有61%的人觉得是功课多的缘故。

(2)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及实际情况,最喜欢的占5%,实际经常参加的占7%;周一至周五,几乎没有锻炼的占21%,锻炼在一小时以内的占45%;周末或节假日,几乎没有锻炼的占26%,锻炼在一小时以内的占34%。

(3)学生喜欢看和经常看的课外书类型,对辅导类书籍并不是很多人喜欢,高二的学生甚至无人喜欢,实际经常看辅导类书籍的高二学生约23%。相反,高二和初二最喜欢看小说类书籍的分别为31%和41%,实际经常看小说的分别有21%和25%。

学生上网,在家里的占44%、学校的占16%,网吧的占15%;认为上网目的是休闲娱乐的高达43%,而认为是获取信息及学习资源仅为28%。

学生课余生活受现代休闲方式影响,许多传统户外休闲方式已悄然退出,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占据了学生课余生活,导致学生课余生活面变窄,锻炼时间少,运动强度小的问题。另外,从学生喜欢看和经常看的课外书类型来看,一些高二和初二年级学生迫于学习压力,放弃了自己喜欢阅读的课外书,而经常看辅导类书籍。

3.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对象较单一,对父母有较强依赖性

图4显示,在课余时间最喜欢与经常和谁在一起的回答中,初二学生喜欢和父母及家人、同性朋友在一起的分别为12%、71%;实际经常和父母及家人、同性朋友在一起的均为43%。高二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呈现多元化倾向,最喜欢和异性朋友在一起的达17%,但图中显示经常和父母及家人、同性朋友在一起的分别为26%、52%。数据说明:学生课余生活的人际交往,一方面随着年级变化呈现出差异,低年级学生较依恋父母及家人,随着年龄增长人际交往呈现多元化倾向;另一方面在交往对象上呈现多样化心理需求,但实际交往还是比较依赖父母及家人和同性朋友。

在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上,呈现如下特点。

(1)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如看电视、上网、体育运动、阅读课外书刊、逛街、聊天、做作业或复习功课等项活动,一般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和父母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同父母一起完成这些活动的就愈来愈少。到了高二年级,孩子认为与父母从来没有亲子活动的占83%。

(2)在与父母交往中,从高二到小学三年级有52%的学生父母在家中对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抓紧时间做作业”;学生和父母发生冲突时,36%的父母通常讲道理说服,20%的和孩子沟通,16%的采用严厉教训,10%的采用说服加压服等方法;当孩子达不到父母期望时,38%的父母采取鼓励、24%的采取帮助、14%的采取责罚、9%的采取失望放弃等处理方式。

(3)在与父母关系的和谐亲密上,从总体上看,有59%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父母关系是和谐亲密的;从不同年级来看,小学三年级学生和父母关系亲密的占83.93%,随年级增高而逐渐降低,至高二低降为43.75%。

(4)在父母关心孩子哪些方面上,周一至周五,小三到初二父母参与学生作业辅导或复习的高达72.30%以上;周末或节假日,达67.48%以上;最关心孩子学业成绩的为47.66%,最关心孩子品德、健康和快乐的分别为14.04%、11.91%、9.36%。

二、 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结果的分析,引发我们对问题及原因的思索。

1.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了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时间不足,自主空间少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课内时间无法完成作业或复习任务,就用课余时间来弥补,挤占了学生大量课余活动时间,直接导致学生自主生活空间少。由此看来,过重课业负担是造成学生课余生活时间不足,自主活动空间少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呢?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现行教材内容繁、难、偏的情况,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由于城市就业压力大,加上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加重了家长及学生的心理负担,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因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追求,视“苦读书,读书苦”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文化传统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我国教育无法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变得急功近利,把考试分数作为追求的根本目标,使学生无休止的补课、做题、演算,使学生成为解题“工具”,学生课余生活就变成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学生的心理自由、行为自主被功利性教育严重挤压,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与厌学情绪增长便成为普遍现象。

2.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过多在室内,活动范围窄小,缺少实践体验

在课余活动安排上,多数学生忙于做作业或复习、阅读课外书刊、看电视和上网、校外辅导班、兴趣班和玩电子游戏等,这些活动多数在室内进行,使学生课余生活面变得窄小,缺乏肢体全面运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造成了目前青少年肥胖人数增多、近视率高、肺活量减小的现象,影响城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项目只能帮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缺少亲身的实践体验,不能获得直接经验,无法产生更广泛的个人兴趣和爱好,长期下去,青少年将丧失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会。

3.城市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对象单一,形成对父母的依赖

目前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构成多为三口之家,父母对孩子关怀备至,再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爱,使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太多的宠爱,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一代。另外,三口之家的构成使孩子多数时间是和父母在一起,很多父母由于担心孩子受到伤害,不允许孩子与他人相处,必然导致学生课余生活人际交往对象单一,并形成对父母的依赖。长期这样,缺少与不同人物的接触、交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个性发展,容易产生孤独、骄横、自傲、不合群体等心理问题。

三、 对策及建议

我们“不能把小孩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它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1]”。因此应重视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提高,努力改变目前重庆城区中小学生把过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单纯学习知识,导致课余生活时间少、面窄小、人际交往对象单一等现状,针对以上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1.从人终身发展需求出发,以政府为主导,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切实减轻城市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政府要从改革“一考定终生”制度入手,精简教材内容,配套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第一,建立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制度。不能只依据学生书本知识成绩,还应依据学生在校综合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淡化评价定、强化评价激励作用。比如,将学生高考成绩与其在中小学综合实践能力及表现相结合,作为高校招收新大学生的依据。减少高考成绩的权重,增加学生在中小学综合表现的权重。第二,政府应下决心解决教材内容依然繁、难、偏的问题。组织教育专家学者,认真审视现行教材,删减那些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概率很小的知识,保留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常用的知识,改变现行教材中大量偏难的知识,为学生课余生活腾出时间。第三,实施多层次人才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扩大职业教育比重,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舒缓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负担。

(2)全社会都要主动关心和支持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开展文明、健康、安全的课余生活创造条件。第一,传媒引导社会公众转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淡化对升学的报道,减少对所谓“状元”的吹捧,强化对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健康和良好的课余生活事例的推介,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第二,加强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免费开放由国家建设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等公共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工矿、企业、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对学生开放。第三,建立青少年学生假期服务制度,发展锻炼实践能力。目前中小学每年都有约170天闲暇日,这为学生的社会服务提供了时间,而且社会有许多服务性岗位可以让学生参与。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协调有关单位配合学校有的放矢地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第四,充分发挥少工委、科协、青少年宫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不断拓展、创新、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并提供组织、帮助和指导。第五,有效利用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合作,引导家长逐渐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择业观,指导家长做好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处理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第六,相关社会团体、旅游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开发让青少年体验社会,亲近大自然的旅游项目,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锻炼。第七,继续加强对公共文化市场的管理,特别是加大对未成年人非法进入网吧的监督检查力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3)学校应改变教育的功利性追逐,主动减轻课业负担,还学生天真活泼的常态,珍爱好奇心,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第一,教育和说服教师,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减负政策,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第二,学校应积极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关注社会,参加社区实践、体育锻炼和各种兴趣活动,努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第三,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2]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在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所必备的学习方法,并能针对自己成长、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和各种信息资源、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的学习,并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去处理解决。

(4)家长要着眼孩子未来发展,主动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择业观,使孩子将来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第一,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望子成龙”思想,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着眼于高考,而更应着眼于未来发展,职业选择是多门路的,只要孩子将来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对社会有贡献就是一条“龙”。第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保护其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走近社会、走近大自然,去体验、去发展。第三,家长要尽量为丰富孩子课余生活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日常要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创造与同龄小朋友接触交流的机会,从多方面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求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从青少年儿童未来发展需要出发,通过人文素养、精神世界、自主发展的三个维度来建构立体的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文化

整合学校、社区和各级少年宫的力量为青少年课余活动提供有效指导、帮助与服务,引导青少年通过社区服务、学习、参观、访问、调查,感受社会的千姿百态,求解人间真、善、美与假、丑、恶;引导青少年通过旅游、探寻、探索、研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精深,探寻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及网络资源增强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每位青少年成为人格健全、个性丰盈的生命个体。

从三个层次构建起我市立体的学生课余生活指导与服务体系:(1)利用班主任和专长教师组成以学校为主导的学生课余生活辅导组织;(2)利用有特长的自愿者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青少年课余生活服务组织;(3)利用专兼职辅导教师建立以市、区少年宫为统领的青少年课余生活组织、服务与指导体系。

3.从未来社会需要出发,重视与同龄人交往,鼓励发展多层次人际交流,着力培育青少年儿童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针对青少年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对父母及家人有较强的依赖性的现状,我们特别强调,要尽量利用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和同龄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开展多层次的人际交流,培养他们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儿童课余生活创造自主发展空间,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56-01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组织好高中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更能够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促进课外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

一、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

调查显示,在高中生体育活动目的和动机玩中,玩得高兴占23.5%,心情舒畅占12.8%,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29.3%,想要以此作为锻炼身体为目标的站25.4%,想通过此来增强人际关系的占11.4%,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想要提升个体运动能力和成绩的仅占10.4%,从此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以此来调整自己紧张的神经,以达到玩的开展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锻炼形式以及次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男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小群体或者自发性锻炼为主,女生则更倾向于小群体和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从这一点中也说明了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方面有这一定的依赖性。在周锻炼次数方面,一周能从事2-3次的学生占49%,而在3次以上的仅有21%,不足与2次的学生占30%,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我国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相差甚远,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虽说这与学习任务繁重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但是与学校以及家庭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偏差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2、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因素

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仍是学习任务繁重为主,高中生要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所以他们的主要精力仍是投身于学习当中,课余作业也较多,所以导致学生很难有过多的时间投身于体育活动当中,另外,场地与设施的因素也成为一个主要制约方面,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免费场馆较少,甚至场地就更少,所以,能够可供给参与锻炼的机会就较少,再有缺乏一定的指导,学生仅凭借在学校中学会的一些体育运动技能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出现障碍,致使参与时间较少。

二、促进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注重思想认识的转变

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体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这一点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作为学校方有责任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不能光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学生未来成为人才为国服务的根本,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家庭与学校都应该形成正确的认识,切实把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教育贯彻到底,科学合理规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2、学校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活动时间与空间

学生生活的周围适合高中生从事课余体育活动的场地仍相对有限,而作为学校,在场地、器材等方面则均优于学生生活的周边,所以,作为学校应首先带头在课余时间开放学校的场地以及设置专人来组织管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的营造可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构筑家庭与学校之间互动的纽带

学生生活的时间一半在学校,一半在家中,所以仅凭借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家庭同样应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投入关注,要深刻认识到健康第一的精神要求,能够形成对孩子课余体育活动自觉的监督与引导,鼓励家庭支持学生适度的课余体育活动,并与学校之间形成时时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体育课余生活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4、注意安全教育的灌输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与空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同样的课余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本身存在一定的区别,体育课余活动在监管方面仍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意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与措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

总结:体育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对于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提高终生体育能力有特殊的作用。开展好体育课外活动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一种适合于本学校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真正体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国友. 中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16)

[2] 王黎. 对齐齐哈尔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23)

[3] 黄亦琳. 福建省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与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 2012(03)

第5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当前学校出现一种现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十分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必然十分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课余体育训练为何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焦点呢?

本文试从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关系、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关系及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展开分析研究。

1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工作对象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或运动天赋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采用竞技训练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水平,对这些学生实施“精英教育”。长期以来体育界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系在一起;然而普通大、中、小学学校真能成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吗?它在实现学校这一目标有多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讨。虽然,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但启蒙不等于培养。课余体育训练只是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选拔的平台的功能,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把普通中、小学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只是把普通中、小学学生作为它的选材基地。一旦发现可造之才就会使其脱离中小学的课余训练而纳入各级的体育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如果要说课余体育训练真的具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的话,也仅存在于国家布点于个别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训练基地,极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真以为各级专业运动队输送多少人才来评价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的话,绝大部分的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失败的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一事无成的。由于现行的竞技体育开始走“体教结合”之路,普通大中、小学更多担负的是此类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而不是竞技能力的打造。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队员身份外,还具有挂靠所在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份。当然他们亦有资格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校外各类的比赛,并轻易地取得出色的竞技成绩,为校争光。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并不是所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体育运动学校或各级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所培养出来的。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们有充当“”,学校有“请枪”的嫌疑。若普通大、中、小学通过他们获得的荣誉鼓叫自己的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出色;或这类运动员身份的学生在国内外大赛披金戴银,学校而利用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极大的贡献;此中给人以自欺欺人、欺世盗名之意。

2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来说不具普遍性,其面对的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与天赋的学生,属于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其要实现的是学校体育总目标之一的“提高少数学生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1]。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学生整体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目标的实现远次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怎么写论文格式模板。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更多是基于学校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需要,表现出极强的工具性、手段性。

3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分析

从理论上讲,课余体育训练较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不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可在现实的工作中,因其能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和“功利”的争逐场,很多学校对课余训练过分厚爱,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课余训练为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为次。这种本末倒置“错位”现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目前是要据课余训练的需要配备所需专项特长师资,而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得不少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制约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参加校外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荣誉而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体育经费用于竞赛,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粮”。学校之所以如此重视课余训练,是为了在校外各级体育竞赛中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些都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3.1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

各级校际间的官方比赛它能为各个学校提供一个展现体育水平的舞台。各学校都想在此舞台上披金戴银打败对手塑造一个体育强校的形象,并借此宣传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2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对外窗口,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这个窗口让兄弟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借此窥探到本校体育工作的成绩。虽然课余训练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很多学校都想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竞赛成绩并借此论“英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偏离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狠抓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以图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就。

3.3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政绩”邀功论赏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当然是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和体育科组的工作职责,学校体育成绩当然亦成为学校领导其“政绩”的重要考评

摘要和较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受到校领导和相关人员重视“热棒”,把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心来抓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体育在实践中不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而是践行“功利”性的方针,扭曲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的正常关系,这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健康、正常发展。

4结语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对部分有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体育“尖子”实施的“精英”教育,以图实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功利性目标。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其不具有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学校体育不能以课余体育训练主导体育师资的配备、经费分配;不能把把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工作的重点,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在次要的位置,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9.

第6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竞技体育;现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01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业余或是课余时间,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训练活动,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的人才。

一、中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意义

(一)开展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效的课余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健康的生产发育。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能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活动机能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学校的体育目标。学校的体育目标包括有健康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学每周体育课为2个课时,时间短、内容多、针对性不强,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这就需要在课余的时间加以弥补。

(三)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输送后备人才。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在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由此可见中学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补充生力军。

(四)使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在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体制逐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各项发展而融入学校体育中,形成了“体教”合一的机制,,即竞技运动成为了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认识到了竞技体育强大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学校自身也因此获得了多方面的利益,并且也提高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我国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中学时期是通过选拔并加以系统培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后备力量的最佳时期。但是体育训练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为了能在国内外的各项体育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通常会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来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学校整体的运动水平。本地6所中学2010年共有406人次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其中取得前八名的有133人。然而有的学校为了在各种赛事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训练中采取了“拔苗助长”等方式,忽视了对选手的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很不利于为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

(二)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间存在矛盾。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努力学习文化课程上,但是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就必然的会占用学生一部分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二者间缺实存在着矛盾。而学校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文化课成绩也往往占有很重要的因素。这就导致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严重。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本地约70%的中学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1小时课外活动时间,更谈不上课余体育训练。

(三)缺乏健全的、系统系、科学性的训练制度。通过对本地30所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其中19所学校的课余训练中存在着没有训练大纲的问题,课余训练比较随意。不少学校相关的指导老师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相对欠缺,也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训练结合起来。并且由于体育教师往往每人都要带多个班级,课程任务本来就较重,兼任课余训练指导老师后,还要带队训练,属于超负荷的运转。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平均每个学校有两个训练指导员,每个训练指导员大约要带35个学生,工作量非常的大,难以调动其探索系统训练的积极性。

三、加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建设

(一)明确训练目标,健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制度。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体育骨干,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储备和输送体育人才。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健全课余体育训练制度,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好对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划并加以思想上的指导,把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体育训练的重点来抓,而不是一味的单纯追求各类比赛的名次。

(二)正确处理课余训练和文化课程间的关系,取得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学校首先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同时还要督促队员文化课程的学习。一旦发现有运动员得文化课学习成绩有问题时,可以先暂停其训练,并与其文化课老师一起努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同时学校还要和运动员的家长时常联系,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一方面另他们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学好文化课程和做好课余训练。

(三)加强教练员自身建设。教练员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训练水平对搞好课余体育训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组织教练人员不断通过培训、进修、组织参观等方式,增强自身的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制定适合中学生的训练大纲。并且学校要尽可能的关心各指导老师,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立奖惩制度奖励那些在课余体育训练中作出贡献的老师,调动他们探索系统、科学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就是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提高学生课余训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顾鹏,张朝法,郭吉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

第7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活动;有效开展;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89-02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时间也变得更加紧张,因此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十分重要。在开展高中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中开展体育活动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得到娱乐,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然而在开展高中学生课余文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以缓解,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高中课余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多学科的学习,同时学科学习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并且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这就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很多学生出现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教室、餐厅和宿舍,其余时间都用于读书学习。自不待言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将体育互动融入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二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高中课余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此展开论述。

1.1 学生对高中课余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在高中课余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入体育活动,并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很多学生对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或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只是敷衍了事,没有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只有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劳逸结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部分高中学生往往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结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由于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也没有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1.2 高中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然而目前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不够丰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目前高中学生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多以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为主,这就降低了具有其他体育爱好的学生的参与度。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课余文化体育项目中来,应该实现课余体育项目的多样化。

1.3 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组织高中学生在课余文化事件开展体育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对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只有这样体育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学生才能真正达到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然而目前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却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自由活动,没有教师做专门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对于体育爱好并不浓厚的学生,更不愿意在课余时间去独自进行探究,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大打折扣。

1.4 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文化活动的机会较少。虽然学习能够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文化体育锻炼活动,但是这种活动既是不定时的,同时又是频率较小的,因此难以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无规律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放弃一些锻炼机会的原因。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尤其是在课余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更多体育项目,不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生活与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对于高中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机会较少的情况,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

2.应对高中学生在课余文化体育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为了通过课余体育锻炼活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本人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教师,结合实际的经验就文中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2.1 引导高中学生树立对课余文化活动的正确认识。想要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余文化体育互动中去,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就要首先引导学生对课余文化体育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给大脑留出休息的空间,学生才能更高效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使学生神清气爽,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学生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2.2 丰富高中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由于个人爱好及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既是有些项目是学生感兴趣的,但是学生也想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掌握更多的技能,因此,使体育项目丰富化是提高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习街舞等流行的舞蹈,这与高中学生的性格特征相吻合,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虽然学生进行的体育活动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但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组织与管理中来。首先因该为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配备掌握多种技能的教师,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同时学生进行的锻炼应该是有序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为了对学生的课余文化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学校方面也应该引起重视,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

第8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如何运用语用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然而笔者注意到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很善于从文章的内部出发,对教材进行“表里求索,左右勾联”。余老师曾说:“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余老师的许多课例都是“语用关联”的典范,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向余映潮老师借鉴“语用关联”教学法。

一、巧设文本内部的“关联点”,妙解文章内容

1.以“趣”为联结点,巧解文章。如余老师在《童趣》的教学设计中以“忆”“小”“趣”三个字作为品读课文的“关联点”。“忆”字总提全文内容;“小”字串起文章的事例材料;“趣”字渗透全篇。这样“有趣”的“关联点”很艺术地将文章的叙事、情感、艺术手法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且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数字”为切入点,巧妙联结文章内容。余老师善于用数字将课文内容进行有效关联,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来找文章的关联点。

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设计中他以四个“一”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即第一个“一”是“讲一个故事”,在教师示例讲解“一鸣惊人”的故事后,引导学生讲文中其他的成语故事;第二个“一”是“编一组练习”,即要求学生自编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第三个“一”是“想一个问题”,即引导学生深思“你认为文章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第四个“一”是,“一点”没有完成,在学生对文章的词语、成语、主题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余映潮老师最后设计了一个微型讲座即文章的写作特点――繁、简、虚、实。

3.选取能够概括文章特征的字词作为关联点。例如余映潮老师在《小石潭记》的设计中他分别以课文标题“小”“石”“潭”“记”的角度引导品析与欣赏文本。

二、从文本的外延寻找与文本内容的有机关联点

将“文本内容”与“文题”合理“联读”,使得教学“丰厚”。用余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运用“扩读”“联读”等方法,将文章课内外资料左右勾连。

于文章外部,余老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穿插式”教学:其主要关联的角度是以文本知识内容为切入点,以方法为关联点,将与课文相关联的点巧妙引进课文的学习中。

例如,余映潮老师在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设计中,首先将席慕容的同题诗歌《乡愁》导入新内容的学习,然后将什么是“乡愁诗”和余光中的有关《乡愁》创作的两句话“虽然只用了20分钟写出来,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和“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穿插新课伊始,这样的关联极大地丰厚了教学内容。

在理解诗意时,余映潮老师穿插了“《乡愁》之中的‘乡’与‘愁’”的知识卡片:《乡愁》之“愁”,有两种:前三节写的是与亲人生离死别后的愁怀,末节所写的是思念故乡祖国的愁怀;因此《乡愁》之“乡”有“家国”之意。在理解诗意的主旨时,关联了余光中对《乡愁》的解说:诗的前三句思念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由此,这“乡愁”其实也是一种“国愁”,所以才有了厚重万分的分量。

三、“类读”关联法,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创新性“语用关联”

在写作与阅读之间,余老师采用“类读”法整理出课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模式巧妙地与作文指导进行关联。如他在阅读教学中积累了各种形式文章的开头句子,把它们作为写作指导素材。

如他积累的开头句有:1.直接入题句。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直接入情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3.直接入景句:天亮的时候,雨停了。4.直接入事句。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5.直接入物句。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同时也积累了有关文章的结尾的写作范例句:1.有余味。如: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2.有情感。如: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3.有含义。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4.有意境。如: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5.有警策。如: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阅读与生活的“语用关联”教学法

余映潮老师非常善于以生活为外延,巧设教学情境,将文本与生活巧妙勾连,形成语用教学的最大关联。如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课型为朗读活动课,共分为三个教学版块:

(一)进入录音棚。用播音员的口气,让学生用童声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学生已进入课文课文意境,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畅游智慧宫。研读:1.不写第一段不行么?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么?3.不写水罐的变不行么?4.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么?5.你也能问上一句让学生自选话题讨论,在研读中指导写作技巧:环境对人物的作用,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第9篇: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课余体育锻炼;成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14-02

引言 课余体育锻炼是课外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学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具有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中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据教育部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能部分指标(速度、爆发力、力量)、肺活量正在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笔者拟从课余体育锻炼方面着手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笔者对福鼎四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如下(共发放问卷370份,有效问卷351份)

福鼎四中课余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1、 是否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A、喜欢 94% (329人) B、不喜欢 6%(22人)2、 你是否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A、经常56% (184人) B、不经常44%(167人) 理由:(略)3、 你课余时间主要从事的活动是什么?A、学习35%(123人) B、体育运动28%(98人) C、其他37%(130人)4、 若学校有组织课余体育锻炼,你是否愿意参加?A、愿意92%(322人) B、不愿意8%(29人)

2.课余体育锻炼现状成因分析

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见,能够在学习之余玩一玩,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94%),是一件乐于接受的事情,但实际上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孩子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锻炼的作用未能很好地得以发挥。笔者认为,其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课余体育锻炼存在的安全责任问题束缚其发展。未成年人在校出现伤害事故,这"一桶水"就全倒在了学校身上。这难免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如: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立即回家,不得在学校逗留、活动,或是在组织课余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避"重"就"轻",点到为止,以牺牲锻炼质量来确保学生的安全。这样必然降低了学校组织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也必然降低了具体负责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这样很容易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阻碍课余体育锻炼的充分发挥作用。

2.2 家长不够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认可标准与学校评价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家长给予的负担很重,孩子周末时间多要学习琴、棋、书、画、音乐或者参加补习,根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在问卷调查,44%不能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多是没有时间。

2.3 学校硬件设施和课程设置滞后。调查问卷中显示"若学校有组织课余体育锻炼,有92%的学生愿意参加",这对学校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一般的中小学校操场活动面积普遍较小,运动设施购置不充足,无法满足全校学生充分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

2.4 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薄弱。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学生备受长辈宠爱,养成了懒散、怕苦怕累的习惯,不愿意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2.5 社会提供的锻炼条件不足。调查报告显示,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不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

3.针对以上出现的各因素,为了新时期能使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3.1 加强立法,切实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了使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能更好地处理学生在校出现安全事故,明确责任,也为了使学生能更多更好地参加到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锻炼中去,就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切实保障学校和学生二者的权益。

3.2 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家校联系制度。制作"家校联系卡",让学校和家长共同肩负起关注、监督、帮助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责任。

3.3 保证学校拥有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课余体育锻炼的条件。学校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体育锻炼的需要,从场地到运动器材都要得到保证,在考核学校时,这应该被视为重要因素。

3.4 注重培养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意识。应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5政府应引起重视,加大投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孙中山先生说:"青年进步则国家进步",政府入应当重视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应加大对中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投入,修建一些综合性活动场所,开设类似于"少年宫"这样面向学生的群众性体育场所,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优良锻炼环境下更健康地成长。

4.小结

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虽然现在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是只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全社会群策群力,课余体育锻炼的作用终将得以更好的发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