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主成分分析论文

第1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水质评价,扎龙湿地

 

湿地水环境系统是一个丰富完整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因此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对湿地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湿地的水环境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故有必要对其进行多种参数的综合评价[1]。目前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有简单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等,但不能有效提取现实污染因子[2]。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将多个指标标准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简化了统计分析系统的结构,它是在确保不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多种影响水质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之间无关的、较少的综合指标,来反映指标的信息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论文,以达到降维、简化数据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的目的[3]。Wenning[4],Battegazzore[5],Voutsa[6]等早于1994年和1995年已经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流域水质分析评价中;刘小楠[7],万金保[8]等人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论文的格式期刊网。然而,在扎龙湿地水质监测评价方面,大多数研究限于湖库富营养化及单一指标的监测和评价,大多采用某一指标超标率进行报道,对扎龙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除周林飞等采用灰色聚类法对其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也未见其他报道。文中采用SPSS软件,参照主成分分析建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探究扎龙湿地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成因和主要污染断面,以期为扎龙湿地水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1 水质评价中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化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两两相关系数为0的随机变量),在这种变换中通过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同时使新变量具有最大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具有次大方差,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次进行,原来有M个变量就可以转换出M个主成分,方差逐渐减小且与此前的主成分都不相关[9-10]。原始变量:X1, X2 , X3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论文,X4,…,Xm; 主成份:Z1, Z2 , Z3 ,Z4,…,Zn,则各因子与原始向量的关系可表达成[11]:

X1=B11Z1+B12Z2+B13Z3…B1nZn+e1

X2 =B21Z1+B22Z2+B23Z3…B2nZn+e2

X3 =B31Z1+B32Z2+B33Z3…B3nZn+e3

Xm=Bm1Z1+Bm2Z2+Bm3Z3…BmnZn +en

写成矩阵形式:X=BZ+E

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质评价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综合评价指标,评价各采样点间的相对污染程度,并对各采样点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级;二是评价各单项指标在综合指标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删除那些次要的指标,确定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分[7]。

假设有n个水体样本,每个样本共有m个监测指标,则可构成n×m的数据矩阵(n<m):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a)将各变量χnm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

b)在标准化数据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原始指标相关系数矩阵R。

c)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

d)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e)确定综合评价函数。

2 扎龙湿地水质评价

2.1 样本点及监测指标的确定

扎龙湿地位于松嫩平原乌裕尔河和双阳河下游,黑龙江西部,地跨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富裕县、林甸县、泰来县,地标为 E:123°51′-124°37′,N:46°48′-47°31′。该湿地面积2,100 km2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2℃-4.2℃,1月极端最低气温-43.3℃, 7月极端最高气温39.0℃,年均降水量402.7 mm。典型沼泽植被为芦苇、苔草,其中芦苇湿地面积占80-90%[12]论文的格式期刊网。扎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部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最重要的集中繁殖栖息地。近年来,旅游开发及湿地周边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天然降雨量与上游来水量减少等诸多原因导致扎龙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综合系统评价扎龙湿地的水质对丹顶鹤的繁衍保护,及创造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

依据地表水监测采样断面布设原则,于扎龙湿地流域布设代表性水质监测8个断面,选取Mn、Pb、Zn、Cu、SS、硫酸根、总磷、磷酸根、酚、TOC、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共14项监测指标进行监测评价。监测断面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监测断面信息

Tab.1 sampling information

 

序号

名称

地标

季节

Temp/(℃)

DO/(mg/l)

Ph

A

龙安桥

E:124°22.791′, N:47°21.752′

20.2

12.39

7.63

B

东升水库

E:124°29.826′, N:47°18.025′

19.02

11.5

8.5

C

龙湖

E:124°12.750′, N:47°10.796′

17.39

12.52

8.96

D

仙鹤湖

E:124°13.950′, N:47°11.727′

19.05

7.88

8.36

E

克钦湖

E:124°18.793′, N:47°20.187′

17.94

13.08

8.44

F

特勒桥

E:124°00.790′, N:47°00.202′

20.06

13.21

8.54

G

林甸排污口

E:124°50.214′, N:47°10.487′

20.69

6.96

8

H

翁海排干

E :124°13.813′, N:47°15.281′

20.04

第2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文统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宋松柏(1965-),男,陕西永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康艳(197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59、JY1102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4-02

“水文统计”是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研究和揭示水文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的核心基础理论。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刘光文教授在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文系,亲自开设了我国第一门结合水文专业特点的“应用数学”,主要介绍水文学中基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1],1980年更名为“水文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水利、交通和电力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丛树铮、朱元、宋德敦、丁晶、郭生练、金光炎、吴正平、黄振平、张海伦、刘权授、梁忠民、华家鹏、谢平和陈元芳等学者先后在水文统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形成了今天“水文统计”课程的理论体系[2-16]。以“水文统计”课程为核心,出现了若干相关的分支课程,如“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风险分析与决策”、“随机水文学”和“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等,所有这些推动了我国“水文统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2-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水文统计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引进了许多院校“水文统计”的教学。但是,这些方法仍分散于一些外文文献和研究专著。根据现行“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鉴于大多数学校在“水文统计”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讲授过概率论,因此,有必要压缩现行“水文统计”教材中的一些概率论篇幅,突出概率论在水文中的应用,增加一些实用的理论方法和水文统计新的理论与方法,补充和修改现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外“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

国外“水文统计”教学主要选用的教材有《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美国地质调查局培训教材《Statistic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和《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等[17-19]。

《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经过第二版修订后,被广泛地用于教学中,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主要介绍概率和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的特性,一些离散型概率分布及其应用,正态分布,连续分布,频率分析,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多变量分析,数据生成,水文时间序列分析,随机水文模型,不确定性、风险可靠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和地统计分析等[17]。《Statistic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主要介绍数据总结,数据的图形分析,不确定性描述,假设检验,总体的独立性分析,配对检验,几个独立总体比较,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的交替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趋势分析,检测下限数据分析方法,离散关系,离散响应回归和图形展示等[18]。《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强调随机变量间的关系,主要介绍概率计算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的相互依赖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现象的统计估计,统计假设检验和随机变量的相互依赖性等[19]。

上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水文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在教学上,还讲授随机模型,地统计分析,风险分析理论,统计模拟,贝叶斯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水文分布,极值理论与洪水、干旱评估,人工智能,区域分析等。区域分析主要有洪水指数法,频率分布的区域特性和区域洪水水位的描述等内容。

二、国内“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

自刘光文教授开设“应用数学”课程讲授水文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理论方法后,金光炎先后编写了《水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水文统计计算》和《实用水文统计法》等,结合应用实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水文频率计算的一般方法。丛树铮(1980)、王俊德(1992)分别编写了《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和《水文统计》,形成了“水文统计”课程内容体系。金光炎结合多年在水文频率计算的研究成果,先后于1993、2002、2003、2010年出版了《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工程数据统计分析》、《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和《水文水资源计算务实》研究专著,除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外,系统地总结作者在常用水文频率线性选择、参数估计和误差分析中的研究成果。2003年,黄振平出版了《水文统计》教材,经过河海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改革,“水文统计”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也被许多高校选用为《水文统计》课程教材[1]。主要介绍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与特殊函数,极限定理,抽样分布,估计理论,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误差分析和随机过程等。陈元芳(2000)出版了《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主要介绍水文随机变量、随机向量和随机过程的生成方法。张济世(2006)《统计水文学》汇集了利用数学原理解决水文问题的热点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统计学在水文统计中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时频分析、小波分析、混沌和分形等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统计分析的应用,内容丰富,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学习参考书。秦毅(2006)《水文水资源应用数理统计》强调多元分析在水文中的应用。丛树铮(2010)《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概率统计方法和及其在水文统计方面的研究成果。程根伟(2010)《水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水文风险分析原理,并附有实例计算过程。

综上所述,国内《水文统计》教材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形成了以河海大学“水文统计”课程为代表的教学内容,讲授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与特征函数、极限定理、抽样分布、水文频率计算、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误差分析等。而有些研究专著虽然包含了目前水文统计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学生学习课程时很好的教学参考书,但是难度较大,不便于讲授使用。

三、“水文统计”课程新的教学内容

根据水利、交通和电力行业的特点,结合国外水文统计教学与理论方法的最新发展,“水文统计”课程按以下原则设置教学内容:突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在水文中的应用;强调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实用计算方法;吸收和反映国内外成熟的新理论与方法;内容力求系统、全面。根据上述原则,“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水文统计方法、应用与发展。第2章:水文事件概率与重现期计算。主要包括水文事件概率与条件概率计算;洪水与干旱特征变量提取;次重现期与年重现期。第3章:水文概率分布。主要包括正态分布类;指数分布类;Wakeby分布类;Pareto分布类;Logistic分布类和截取分布等。第4章:几种偏态分布的特性。主要包括偏态 Normal、t、Laplace、Logistic 分布、Uniform、Exponential Power、Bessel函数、Pearson Type II、Pearson Type Ⅶ、General t 分布等。第5章:常用的多维水文概率分布特性。主要包括二维 gamma分布;Gumbel 混合分布;Gumbel logistic分布;Nagao-Kadoya二维指数分布;多维正态、t 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第6章:抽样分布。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分布;抽样分布;几种统计量的分布;顺序统计量及其分布。第7章:估计理论。主要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估计量好坏的评选标准。第8章:假设检验。主要包括常用的参数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第9章:多元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逐步回归;线性递推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第10章:随机模型。主要包括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自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水文序列组成与模拟;非平稳随机模型及其应用;多变量随机模型及其应用。第11章:单变量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资料“三审”;水文序列频率分布的参数估计方法(矩法,极大似然法,概率权重矩法,线性矩法,最大熵原理法,交互熵法,贝叶斯法、Box-Cox 变换法,E-M算法,适线法,优化算法,核密度估计法;部分熵,部分交互熵,部分概率权重矩,部分线性矩法,LH矩法和LL矩法);水文序列频率最优线型评定与拟合度检验;单变量序列的经验频率计算。第12章:特殊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含零值水文序列频率计算;加入特大值后洪水序列频率计算;非一致性水文序列频率计算;截取水文序列频率计算(包含超定量洪水频率计算);梯级水库(电站)下游水文频率计算;区域洪水频率计算。第13章:多变量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copula函数的定义与特性;对称、非对称和Archimedean copulas;Meta-elliptical copulas;Plackette copula;Pair- copulas;混合copulas;经验copulas;变量相依性度量;copula函数参数估算和最优copulas函数评定;copulas模拟与拟合度检验;多变量序列经验频率计算;基于copula函数多变量联合概率分布计算。第14章:正交试验。主要包括正交试验方法;水平数不同的全因素试验;正交表的使用。第15章:风险分析。主要包括水文风险分析原理;减小风险的主要途径;水文风险分析举例。第16章:地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化变量;协方差函数;变异函数;克里格插值;应用实例。

四、结论

根据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回顾了我国“水文统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分析了“水文统计”课程国内外代表性的教材、专著和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新的教学内容。与现有课程教学内容相比,压缩了概率论原理篇幅,增加了各类水文频率分布、水文频率计算新理论与方法、工程中几种特殊序列的频率计算、正交试验、风险分析、地统计分析等,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的工作能力,以期完善我国水利、交通和电力高等院校“水文统计”课程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丛树铮.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0.

[2]王俊德.水文统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3]黄振平.水文统计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4]丛树铮.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陈元芳.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秦毅,张德生.水文水资源应用数理统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金光炎.水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

[8]金光炎.实用水文统计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

[9]金光炎.水文统计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10]金光炎.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1]金光炎.工程数据统计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金光炎.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金光炎.水文水资源计算务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4]张济世,刘立昱,程中山,等.统计水文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5]程根伟,黄振平.水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Charles Thomas Haan.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2 nd edition)[M].Iowa:Iowa State Press,2002.

[17]Helsel D.R.,Hirsch R.M.Statistic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R].Techniques of Water-Resources Invest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Book 4 Hydrologic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Chapter A3,2002.water.usgs.gov/pubs/twri/twri4a3/.

第3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列文论;外指;内指;式微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83-02

当二十世纪历史的帷幕徐徐掩上,当我们重新以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文坛时,我们感伤地发现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已无可挽留地边缘化了,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学、大众文化的风起云涌。同时,在中国的文学理论界,细心而怀旧的理论家们亦发现,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百年文艺事业产生巨大推动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西方文艺思潮纷至沓来的今天亦呈现出无可挽回的萎缩、式微的趋势。是无可挽回吗?是绝对的消退吗?这恐怕是关心中国文艺理论事业、关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人们勉力探询的问题。这里,作者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学者,力图对马列文论的历史发展和文艺理论的现状做出探索,以努力探析出马列文论日渐式微的原因和未来的理论生成和走向,以在马列文论发展的途中产生轻微的律动。

一、马列文论的日趋式微

作为马克思主义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纪初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石,并自身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在方法论意义上系统地阐述了评价文学作品的美学和历史的标准,解释了文学和哲学、政治、经济的内外部联系,形成了文艺的上层建筑学说、文艺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历史事变的观点、以对悲剧和典型和现实主义的权威理论体系,构成了以文学是“人”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创作者们和理论家们以鲜活的作品和思想日趋使之发展,成为二十世纪各种理论潮流中的大潮和顶峰。

事物的变化发展有时总会出乎人们的期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马列文论的日趋萎缩已成事实,在西方各种思想流派的更快传入中,它的声音却越来越少,这一切都驱使我们努力地试图找到其式微的原因,并对之作出诊断。

首先,马克思文论的式微有其自身的原因:我们说马列文论的发展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其唯一的理论基础,其认识论体系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时又囿于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就导致马列文论片面侧重文艺与外部事物关系分析的缺陷,诸如文艺和政治、阶级、经济和历史的关系。这正是马列文论的伟大之处,但同时是它的缺点所在。

我们可以借取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关于作品的四个部分的理论来进一步分析这一点。艾氏提出文学是由宇宙(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这样就演绎出文学理论体系的四类关系,即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世界和作品的关系、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以及作品的自足体系,也就是作品的自身规律。这四类关系是以“作品”为核心的。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前三种关系是作品和外部的联系,我们可以名之为作品的“外指”,而后一种关系,作品的自足体系,是在去除世界、读者、作者之后仅留自在文本的分析,这可以称之为作品的“内指”。

把马列文论和艾氏理论和作品的“外指”“内指”放在一起便可以发现:马列文论其实是一种“外指”的理论,它的对作品的分析体系中对作品和经济、政治、阶级、历史的联系分析是属于作品和世界(宇宙)的关系范畴,“人”学理论即对应于作品和作者的关系,又有作品和读者的关系,至于作品中悲剧和悲剧性的分析虽然指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但这种内容和形式也是“外指”的,而不是纯作品的“内指”分析。

因此,马列文论的这种“外指”特征即是它的成就之处,又是它的缺陷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二十世纪末式微原因的自身的深刻因素。

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马列文论的式微现状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哲学的发展成为西方文艺和文艺理论的一统天下。这些哲学观,包括生命哲学、自然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意识哲学等等都为文学理论总体体系的“内指”化提供了充分的哲学基础。同时其他的知识体系(旧的学科的新发展和新的知识体系的确立),如符号学、惮释学、结构主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心理分析学和电子科学等学科,特别是20世纪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语言学转向,对作品的关系分析转向语言分析都为二十世纪文艺理论体系的“内指”化准备了条件。所有这些外部因素,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文化“场”的理论,都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存在“场”日趋侵占,使马列文论在文艺理论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从而使文学理论领域对作品的“内指”分析成为主流,使原来对作品外部关系的分析渐居次位。这在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有较强的体现。

现代主义文学走着一条“拒绝交流”和“拒绝解释”的道路,它作为一种“反文化”和“对抗文化”的颠覆力量而存在,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恋”色彩,从而一反现实主义文学对文艺和现实关系的“外指”外的强调;而后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对“仿像”的绝对创造从而根本割裂了文艺和现实的联系。继而实现文艺思想的“纯文本化”、绝对“内指”化。

既然马列文论在文艺理论体系中日渐式微的趋势已成定局,那么必须提出的一个问题是马列文论向何处去?怎样对待这种式微?我们说,一厢情愿的挽留,对原来的马列文论的孤芳自赏或者自轻自贱都是不明智的,亦不能采取倒旗易帜的理论投降主义对策。现实的选择是,在深刻明晰原因的基础上努力找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新的突破和发展的新路,用列宁的话说“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也就是说,探求马列文论理论生成和发展的新路和新的形态。

二、理论的生成和发展

马列文论在分析历史和历史事件在悲剧中的作用时,提出了著名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说明历史事件不是某一种力量简单作用的结果,而取决于一种历史的“合力”。运用马列文论自身的这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笔者以为,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展的“突破口”,一个切入点。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总体文艺理论体系中“内指”化的加强而“外指”外的减弱和各哲学观、文学流派、知识体系的共同存在。这种景观在中国当代文化和文艺(包括创作和理论)领域是十分鲜明的,各种理论“场”在中国文化总体“场”中动作和互动,所以谋求马列文论在中国的突破和发展,没有必要放弃马列文论原有的“外指”优势,而完全地寻找一条向“内指”转变的路,一条更为明确的途径是:以“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切入点、通过马列文论“场”和其他哲学“场”、文学理论“场”、知识学派“场”的互动、交流和对话,找到马列文论和它们的共同点、碰撞点和生成点,这种对话、融通和平行交流是马列文论新发展必然选择。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景观下,马列文论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的新范畴可以命名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个理论范式包含三个关键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前二者正体现马列文论既有交流对话的一面使之区别原有的理论体系,又有坚持马列文论自身内容的一面使之不被其他理论同化,失去自己的声音。

以下从马列文论和其他因素互动交流的方法论和融合点的分析和寻找中发现和证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范式实现的可能性、可取性。

我们说,艾氏关于文学四个要素及其关系是马列文论和其他知识体系的一个纽结点。例如文艺社会学强调的是宇宙和作者的关系,这就把社会学的观点纳入马列文论的体系中,从而克服(一定程度)马列文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依赖;文艺心理学、艺术思维学、直觉主义美学主要对创作主体进入深层的心理运动性分析,以更深层地发掘作者在作品动态系统中的作用,这是对于马列文论原有体系中作者和作品的“外指”关系的理论补充;而符号学、阐释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马列文论的体系中对于马列文论在“内指”上的缺陷的弥补有重要作用,从而使马列文论的“外指”“内指”功能趋于完备。而接受美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等都涉及对读者的研究。在文艺活动过程的研究上则又可以引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因素。

以上对马列文论和其他学科理论共同点的表层分析上说明马列文论和其他文化因素对话、融通和生成新质的可能。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对话和交流是有机的、深层的、动态的融合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浅表的、机械的凑合。虽然以上说明了这种融合和吸纳的可能性,但我认为真正的融合状态绝非这么简单,绝非是这个样子,应该是从深得多的意义上进行的。这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涉及理论思潮、文学流派、学科体系、方法体系、思维方式在围绕“文学是人学”为中心的十分复杂的运作体系。在时间上不是一蹴而就、心想事成的,这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自身局限性的主动认知,对其他学科体系采取欢迎、认同、取舍的态度,并且需要创新的而不是保守的眼光。

第4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摘要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确立了语言本质的认识原则:话语建构具有操纵知识、建构社会关系、强化社会机构的重大功能。话语、权利与意识形态间的纠葛关系,对英美文学的阅读和理解极具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批判性话语分析 权力关系 社会语境 英美文学 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发轫于西欧语言学界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r CDA)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国内学界多限于理论梳理,对该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的挖掘有待拓展。换句话说,对CDA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引进的阶段,应该走向创新的广阔天地,尤其应关注该话语分析理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促进和潜在影响。CDA话语观对话语性质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在英美文学阅读中重视文本话语分析,并发现领悟文本话语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和乌托邦意图。CDA话语观对社会语境的重视,能够促进学生在英美文学阅读中从话语分析回归社会意义的诠释,领悟生活,理解世界。

二 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

“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简称CDA,是英文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首字母缩略形式,国内学界多翻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其实,本人认为,翻译成“评介性话语分析”亦无不可。因为critical应解释为of judgment,是判断、评介的意思,和汉语“批评”、“批判”的含义相去甚远。也有学者认为,CDA应解释做criticism of discourse analysis, 即“话语分析之批评”。此看法亦不无道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跨学科性质体现在话语分析研究对西方文论研究成果的吸收,这一点是极其明显的。

批判性话语分析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西欧语言学界的评介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代表人物有M.Foucault、N.Fairclough、G.Kress、R.Fowler等。批判性话语分析主张通过对文本的语言分析研究,并揭示话语、权利与身份建构间复杂的纠葛关系。换句话说,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坚持动态语言观,反对对语言的静态分析,主张语言研究关注社会、政治及文化语境中的文本生产。文本生产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在话语中得到了重新的分配、再造和固化,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和揭示,有利于人们抵制文本话语中的权利滥用和社会不公,从而达到在语言中消除社会不公的目的。简言之,批判性话语分析将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problematic)贯彻到传统的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之中,从而实现了福柯式的话语革命。一言以蔽之,话语分析中的批评意识使人们的注意力回归话语权的根本问题,从而使话语研究回归社会语境的广阔天地。

费尔克拉夫和沃戴克认为,批判性话语分析主要坚持以下原则:1、从语言到社会的原则;2、权利的话语生成和再现原则;3、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固化与颠覆原则;4、话语研究的解释性原则;5、话语形式的亚里士多德意义原则。

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以一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在文化研究领域刮起了“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的飓风,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的普遍关注和分析热情。但“语言学转向”和俄国形式主义的纯语言观,又有遮蔽语言的社会意义的倾向。因此,批判性话语分析对从语言到社会的原则的强调,既体现了对索绪尔的继承,又有明显的反拨。在对传统话语分析的继承发展方面,批判性话语分析既有不可否认的连续性,更表现为明显的断裂性。

批判性话语分析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成就的吸收,是造成权利的话语生成和再现原则出笼的始因。传统语言观对语言真实性的强调和坚持,使人们忽略了语言背后的主观视角问题。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对自17世纪以来疯癫观念的流变考察,使他完成了对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疯癫形象形成、转变的过程的详尽梳理,从而揭示出权力(power)和知识(knowledge)的潜在关系。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语言观,促进了文化研究中的“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判,他的“去中心化”的解构思想,恰恰从反面说明了话语建构中的逻各斯倾向。学者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话语既非透明的(transparent),也非中立的(neutral),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生产手段,既控制知识,又建构身份;既强化社会机构,又生成着新的权利形式。话语具有生成和再现权利的微妙功能。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对文学构成与意识形态组合之间关系结构的阐述,反映了话语的意识形态固化功能,而德里达的“去中心化”的解构思想,则透视出话语在颠覆作为意识形态的逻各斯中心论方面的神秘魅力。批判性话语分析对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固化与颠覆原则的坚持,包含了对西方文论研究成果的合理内核的吸收和应用,这一点毋庸质疑。基于这些认识和考虑,批判性话语分析就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描述性原则的窠臼里,必然要过渡到解释性的原则。通过富有成果和创见的语言分析,解释话语生产中的复杂的权力关系。

话语形式的亚里士多德意义原则是指话语形式的社会行动内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为西方文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文学是对“行动中的人”(man in action)的模仿。批判性话语分析认为话语是社会行动的形式,将亚里士多德模仿论中的文学话语内涵拓展到了所有话语之中。话语是再现人的社会行动的,必然包含了社会行动中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指向。

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原则,我们可以推导出其话语观:强调对话语本质的深度认识, 重视社会语境的意义。前者将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一种赋予社会制度意义和价值的系统组织方式(discursive method)。后者关注社会语境的权力关系和话语再现,以及话语在权力关系方面的乌托邦再造能力,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能力。Fowler (1979) 认为,语言使用(即“话语”)的研究既要关注微观语境要素(上下文、语调、背景知识、话语规则),更要关注宏观语境要素(社会、文化、政治)。C.Urwin 在《权力关系与语言的出现》(1984)中则指出,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应置身于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的结构领域之中。在Kress(1990)看来,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系统(homogeneous system),其中蕴含了社会权利、历史和意识形态诸要素,其意义在于对社会政治关系的反映。

三 批判性话语分析原则与英美文学阅读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西方文学和哲学理论。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在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诸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眼界。

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既坚持话语分析,又积极吸收西方文论的资源,揭示话语和权利的关系,其文学解释力潜在而深远。例如,美国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悲剧性结局,是否可解释为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固化?英国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的喜剧性结局,难道不是该女性作者在文本中的权力抗争的体现?英国现代作家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刚出版时,举世哗然。时至今日,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还会有谁为此大惊小怪呢?期间人们对两性观念的变化难道没有该文本话语的影响?

四 作品实例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作品实例,剖析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文学文本中隐含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方面的解释力。

第一例选自世界名著《简・爱》(Jane Eyre)第七章第一段:

My first quarter at Lowood seemed an age;and not the golden age either:it comprised an irksome struggle with difficulties in habituating myself to new rules and unwonted tasks.The fear of failure in these points harassed me worse than the physical hardships of my lot;though these were no trifles.

这一段是描写主人公简・爱在洛伍德学校的感受:rules和tasks是指学校的规章和任务,这代表着一种权力;作者连续使用irksome、struggle、difficulties、unwonted以及not golden来描绘简・爱对学校“权力”的讨厌和抵触心理,有明显的颠覆倾向。但紧接着作者又用了fear一词描写这种“权力”的强大和不可抗拒,以至于主人公又含有无奈的顺从心理,并担心自己触犯它。这种权力的强势和高压,使主人公既不得不服从,又极不情愿,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作者这样的描写既符合儿童心理,又控诉了权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使读者于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主人公的同情,产生了对学校权力的憎恨,从而达到了乌托邦颠覆的作用。

第二例选自世界名著《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第三十五章第八段:

These and other of his words were nothing but the perfunctory babble of the surface while the depths remained paralyzed.He turned away,and bent over a chair. Tess followed him to the middle of the room where he was,and stood there staring at him with eyes that did not weep.Presently she slid down upon her knees beside his foot,and from this position she crouched in a heap.

这一段是描写克莱尔得知苔丝失身经历之后的反映:作者用paralyze、turn away、bend表现克莱尔对苔丝的疏离,用follow、slid down、crouch表现苔丝面对克莱尔的疏离所作出的反应。很显然,克莱尔居于两人世界的权力中心,苔丝的所有动作都是围绕和屈服。苔丝在遭受生活贫困的折磨同时,也笼罩在男权沙文主义的阴影之中。作者借主人公之口鞭笞了女性在追求幸福时所遭遇的重重阻力,揭示了社会权力关系在女性悲剧方面不可饶恕的罪过,从而形成了对男权中心的质疑和颠覆倾向。

五 结语

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的出现,既是传统话语分析理论的提升,也是西方文论资源向语言学领域渗透和应用的结果,更是人类对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获得深度发展的具体体现。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作为批评性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蓬勃发展的话语分析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和领域。其稳健发展已在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中国等国家学术界造成广泛影响,引起许多语言研究工作者的浓厚兴趣。但是,批判性话语分析似乎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建构层面,更应注意其理论应用的普适性;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政论性文本的分析,更应关注其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理论解释力。

参考文献:

[1] 陈忠华等:《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4期。

[2] 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版。

[3] 范宏雅:《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版。

[4] 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Kress,Gunte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d.Robert Kaplan.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II,1990.

第5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19-05

作者简介:何京(1981-),男,安徽肥东人,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博士生;刘艳(1980-),女,安徽宿州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一书最先做出了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系统性结合的尝试且在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这本书一般被认为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使用最多且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柯亨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的层层递进式的、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澄清及辩护。因此,从方法论层面可以说分析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引入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首要原因。国内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最先做出系统研究的余文烈先生就认为“从形式上看,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是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结合’的产物”。那为什么分析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分析哲学具体是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这种“结合”存在什么问题以及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分析哲学的理论旨趣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转向

19世纪中后期黑格尔哲学大厦崩塌,权威的消失使欧陆哲学界分裂为诸多不同流派,犹如王朝崩溃后经常出现的军阀混战局面,这些流派在诸多哲学问题上彼此对立、互相争论。但由于缺少共同的理论信仰和方法论原则,这些流派间的争论或是“鸡同鸭讲”般的无焦点碰撞,或是西方哲学史早已讨论过而又无任何结果的问题。这时的欧陆哲学界在热闹非凡、活力无限的外表下,实质上则陷入了某种无结果的历史循环。一位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哲学界的状况:“没有一门别的科学像哲学界这样,有如此多的争论和意见分歧。在哲学界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此同时,在历史上曾经被视为哲学“下属”的自然科学在这段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大师群星璀璨,科学发明不断涌现,由此导致的工业革命更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种学科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很多哲学家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并迫使他们对于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一些哲学家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从理论旨趣上说自然科学强调的是对知识精确性、确定性的追求:二是自然科学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数学。数学的精确性、确定性的特点可以使自然科学沿着一个确定的轨道去追求自己的目标,避免了研究中反复出现的因概念混淆、理解偏差、表述模糊而造成的无意义的争论。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虽然纷繁复杂但都不具备这两个特点。那是否可以将数学或者说某种更宽泛的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哲学研究,克服哲学研究方法论上的“缺陷”呢?G·弗雷格首先对此进行了尝试。他根据数学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发明了数理逻辑即利用符号系统和计算的方法来代替人们思维中的逻辑推理过程的一种方法。通过数理逻辑,人们就可以通过特定的符号代替相应的语言、表述相应的概念,进而对相应的哲学问题进行语义及逻辑分析了。在语义和逻辑分析下很多哲学问题要么从逻辑上被排除了、要么所涉及的问题更加明确了,人们所需要研究的哲学问题域大大缩小了,这就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数理逻辑和哲学研究就结合起来,形成了分析哲学,哲学研究也因此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从上面对分析哲学产生的历史逻辑的简单回顾中可以看到,其最大的理论旨趣在于它认为语言及逻辑是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语言是思想的具体体现,逻辑是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的结构总是以某种方式与我们的经验世界相契合,通过逻辑探索语言的真谛就会发现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并了解世界的本质。基于这个旨趣,分析哲学反对在没有进行相对精确的语言及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解释世界的庞大哲学体系。概念的含糊性、命题的不可证实性都会导致庞大哲学体系的崩溃且会引起愈来愈多的哲学争论使哲学研究陷入没有进步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

而马克思主义在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后,短短几十年间,根据马恩留下的浩如烟海般的文本发展出了几十乃至上百种有一定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由于缺少共同的方法论或对于方法论理解上的巨大差异,一方面,这些流派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指向、实践策略等一系列问题上有着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不同也无法构成良性竞争,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因此,马恩去世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所面临的局面类似于黑格尔去世后的欧陆哲学界:有竞争而无良性竞争、有发展而无深入发展。分析哲学诞生于马恩去世不久,由于时机尚不成熟,分析哲学并没有立即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结合起来。因为,从理论需要上讲,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流派正处成长阶段,发展空间仍然较大,没有面临类似黑格尔哲学体系崩溃后欧陆哲学所面I临的急需理论突破的相对成熟的“碎片化”局面。从现实层面看,20世纪初期直到80年代以前,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世界国家此起彼伏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等一系列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实践上的巨大成功遮蔽了其理论上面临的问题。从理论土壤说,俄国或者国家始终把分析哲学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抵制,欧陆理论界则更倾向于整体主义的宏大理论叙事,英美理论界虽有浓厚的分析哲学传统。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英美国家并不流行。因此,无论从理论、实践还是客观现实来分析,此时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条件尚不具备。

但“不具备”的背后也一直在孕育着“具备”的条件。首先,哲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分析哲学氛围浓厚的美国在战后经历了麦卡锡主义的肆虐、民权运动的兴起等一系列打击,这些挫折很大程度上被认为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因此,20世纪60、70年代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国内左派运动开始兴起,马克思主义作为左派理论的代表自然被引入进来。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就获得了更加丰厚的分析哲学土壤。其次,到20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已与西方各主要思潮成功进行了结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已得到充分发展,面临着又一次的理论突破。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生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失败,使其遭受了实践上的重大挫折,在西方左派理论家眼中,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种种实践上的成功已经不能掩盖其理论上的某些问题,而这也需要更深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者更具代表性的方法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分析其失败的根源,所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又具备了诞生的实践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界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借助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马恩留下的海量文本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解决困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已久的诸多理论及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引发类似的“语言学转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呢?当然,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值得进行尝试。因此,分析哲学对语言和逻辑的重视的理论旨趣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在20世纪70年生了重合。一方面作为分析哲学中牛津学派代表人物赖尔的学生,有着浓厚的分析哲学情节;另一方面作为出身于共产主义信仰的产业工人家庭以及就读于信奉共产主义的组织管理的学校,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柯亨当仁不让完成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临门一脚”。

二、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具体阐释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使用了四种方法分析马克思的文本、澄清马克思的思想以及反驳别人的观点。这四种方法分别为:日常语言分析法——根据“语境原则”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言含义的方法;人工语言分析法——把日常语言翻译成人工语言再进行相应的逻辑分析的分析方法;概念分析法一通过研究概念之间的种属、交叉、全同等各种关系确定概念的内涵、外延来理解术语所表示的准确含义的方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基本逻辑规则进行的反驳、论证、猜想的方法。在逻辑分析法中柯亨使用最多以及论证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归谬反证法、二难推理和类比论证法。概念分析是分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逻辑分析法是分析哲学的基础,逻辑分析可以确定概念的含义、命题之间的关系等。日常语言和人工语言分析法是语言分析的直接手段。由于逻辑分析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因此限于篇幅原因,我主要通过归谬反证法、二难推理和类比论证法三种最基本的逻辑分析法的运用来阐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析方法,其间涉及到其他层次的方法也进行相应介绍。

(一)归谬反证法

归谬反证法就是不正面论证自己的论点。而是通过对方的逻辑和思路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使其论点不攻自破,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柯亨在论证“利用束缚”和“最终束缚”哪个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就利用了这个方法。所谓“利用束缚”就是引发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体现在旧的生产关系为对现有生产力的利用上束缚,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对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最终束缚”则是导致革命爆发的对生产力的束缚既体现为旧的生产关系对现有生产力利用上的束缚,也体现为对现有生产力发展上的束缚。柯亨首先提出了一个对历史唯物主义通常的理解方式: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增长,社会形态根据它们能够实现和促进,还是妨碍或阻止这种增长而兴衰。由于在通常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马克思在《序言》中所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都明确表达了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命题,第一个命题基本没有争议,因此使用“利用束缚”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时,第一个命题不能改。另外,在“利用束缚”的解释中,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增长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已经成为次要问题,因此对这个表述改动最小的表述就是保留第一个命题,修改第二个命题即改成: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增长。社会形态根据它们能都实现和促进,还是妨碍或阻止对这种生产能力的利用(生产能力的增长是这种利用的扩大)而兴衰。但柯亨认为这种采用“利用束缚”的表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什么促进生产能力的增长却没有谈”,理论就不完整或模糊了。在通常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和马克思《序言》的经典表述中,既定的生产关系(持续存在的经济结构)促进或阻碍生产能力的增长。二是,第二个命题表达的意思是:社会形态改变的最终依据是其对生产力的利用状况,而第一个命题则是说社会形态的改变依据的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增长,第一和第二个命题之间缺少了逻辑上的联系,理论的逻辑联系就中断了。据此,柯亨得出了“利用束缚”这个概念来表述历史唯物主义至少存在较大漏洞的结论。这样,柯亨按照对方的意图推导出了对方存在的漏洞,削弱了对方观点的可信度,为接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类比论证法

类比论证就是根据两个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类似属性。柯亨为了澄清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就用到了类比论证法。他通过考察生产力的词源首先确定了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的明确含义:生产力就是生产能力。而生产力是一种能力,能力不是关系,所以生产力不是生产关系,也就不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但柯亨指出,同时人们又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就意味着生产力在解释经济基础上是基础性的即生产力是经济基础的基础。生产力既是经济基础的基础,而生产力又不属于经济基础,是不是存在矛盾?柯亨认为不矛盾。然后,柯亨考察了表述这个矛盾的命题:如果生产力在解释上是基础性的(柯亨称之为命题的前件),那他们就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后件)。柯亨认为这个命题的前件可以接受即为真,但我们在接受前件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后件即前件为真不构成后件为真的充分条件。因为“基础”这个词有诸多不同含义。不同的含义可以导致接受前件的同时而拒绝后件。这样“基础”这个词就成为了上述命题真假的关键所在,接着柯亨利用概念分析法和人工语言分析法分析了“基础”这个词。柯亨举例说,如果X是Y的基础,那无疑Y就基于X。但Y所基于的东西也许是Y的一部分,也许不是Y的一部分。然后柯亨进行了类比论证。例如可以认为房子基于地基,地基确实是房子的一部分。但雕像基于底座,而底座则不是雕像的一部分。最后,柯亨得出结论: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有如底座与雕像的关系一样,生产力是经济基础的基础,但它不属于经济基础,上述命题错误。这样柯亨又利用概念分析和人工语言分析法在确定了“基础”这个词相对准确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类比为底座与雕像之间的关系成功解决了人们通常认识中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

(三)二难推理法

二难推理法是根据对方意见提出一个有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命题,再由这两种可能性的命题推导出对方难于接受的结论,由此构成一个反驳或结论。柯亨在证明“可运用于生产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时候,就运用了二难推理的方法。柯亨面对的反对意见是精神性的东西(科学)不能是物质性的生产力,但马克思说过:“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柯亨认为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a)精神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的一个子集;(b)精神和物质生产力分属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力。如果把“物质的”反义词理解为“社会的”,而不是“精神的”,那么“精神性的东西”与“物质性的东西”就不会发生矛盾,精神性的东西(科学)就可能成为一种物质性的生产力。这样(a)可以成立。如果(b)成立,则意味着马克思认为存在精神上的生产力。反对意见的逻辑前提即一切生产力都是物质性的就不能成立。因此,根据马克思的那句话,反对意见就在选择哪种理解方式中发生了“二难”。因为,无论选择哪种理解方式,都不能驳倒“可在生产上使用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判断。

三、启示与局限

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的引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而这种尝试无疑会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带来重要启示。一方面,“西方主流方法论”的引入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西方社会科学思潮对话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主要方法论原则,这也是所谓西方主流社科理论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而无论是在马克思文本中还是我们传统中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运用的都是唯物辩证法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方法论整体主义。对于辩证法柯亨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我说过,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拥有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方法。其他人则相信它拥有这样的方法,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辩证法’方法。但我们认为,虽然‘辩证法’这个词在被使用时不总是没有明确的含义,但在用来表示一种与分析的方法相对应的方法时却从不具有明确的含义:就不存在能够挑战分析推理的辩证推理形式这样的东西。”对于方法论整体主义柯亨也说过:“就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从狭义上讲是分析的而言,他们都拒绝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把社会形态和阶级描述为服从行为规律的整体,而那些规律却不是构成它们的个人的行为的作用”。因此,这两组方法论所采用的理解世界、解释社会现象的出发及落脚点有诸多不同,且这种不同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与“西方主流理论界”之间交流上的障碍。所以,这两组方法论原则无论冲突与否、马克思主义是否能以这种方式被“分析”,以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以及方法论个人主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都至少在方法论层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与“西方主流理论界”搭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马克思主义可以把许多真理性的东西展示给“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界”,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学科和西方社会的影响力。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可以通过这座桥梁借鉴西方主流社会科学领域一些好的东西来发展自身。罗默利用博弈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问题的“科学”分析、尼尔森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蕴含的相对性原理对正义问题理解、赖特按照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层的划分以及柯亨利用分析哲学为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辩护等都极大影响了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界对相关问题的判断。另一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内涵、外延以及之间相互关系的精确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确性、科学性奠定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庞大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几个核心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从逻辑上说,其中任何一个基本概念的含义或者它们之间关系理解上的细微偏差都有可能在逻辑规律的支配下,经过层层推理逐级放大,在最终的理论层面形成巨大差异即形成理论的“蝴蝶效应”,而组成最终理论的概念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巨大的张力,因此在人们之间交流不充分的情况下,在社会中有可能形成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完全不同的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读共存的奇异景观。从理论上说这种奇异景观。一方面会造成理论信仰的动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读是理论信仰的具体体现,不同的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不同的理论信仰。因此,对社会历史发展完全不同的解读也意味着理论信仰实际上的缺失。另外,在不经过深入逻辑反推的情况下,由于概念的细微差别而形成的完全不同的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读可能会被归结为理论本身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严重错误,进而“反噬”并瓦解作为其逻辑起点的理论信仰,而共同的理论信仰的缺失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替代(况且共同的理论信仰可能仍然存在于形式之上和宣传之中),进而形成理论信仰上的真空,给社会稳定带来未知风险。另一方面,会造成实践策略和现实利益的冲突。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的不同必然带来更大的实践策略的差异以及由于实践策略的差异造成的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例如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各类冲突、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争论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实践策略和现实利益的冲突。我国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权”、“民主”等核心词汇的内涵、外延的详细解释解决了多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争论,赢得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则是对理论的“蝴蝶效应”逆向运用成功的经典案例。而通过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依照马克思的文本,就可以在严密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相对精确的界定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词汇的准确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夯实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基础”,提高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确性、科学性,限制由理论的“蝴蝶效应”产生的诸多不良影响,这对进一步坚定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疑大有裨益。

当然,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也存在问题。第一,对不同分析方法的运用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可分为人工语言分析法和日常语言分析法。如前所述,日常语言分析法在确定文本所表述的准确含义时强调上下文及言说背景的重要作用,人工语言分析法则完全按照文本中的显性逻辑来理解其含义,而依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同一文本进行分析就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否正义的问题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依据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就得出了截然两分的观点。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剥削称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掠夺”,按照“掠夺”这个词的显性逻辑,“掠夺”无疑是非正义的,据此柯亨认为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剥削作为非正义的行为来看待的。而伍德则通过日常语言分析法指出,根据马克思的正义观,“掠夺”是否正义要看受害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通过掠夺或提供贡品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交换关系,且双方这种稳定的交换关系符合当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那“掠夺”就是正义的。而资本主义剥削与“掠夺”性质类似,在一定阶段进行资本主义剥削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经阶段,所以,资本主义剥削也是正义的。这样,依据相同的文本,伍德就与柯亨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但他们运用的都是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第二,即使采用完全一致的分析方法,由于分析所涉及的层次不同。仍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关于功能解释在社会学领域是否适用的争论就是他们利用分析方法对于同一问题所分析到的层次的不同造成的。作为功能解释的存疑派的埃尔斯特认为,明确的反馈机制的存在是功能解释在社会领域适用的充要条件。例如,以长远利益来解释制度或政策的形成这样的功能解释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一项长期有益的制度或政策有可能短期效果是消极的,而短期的消极后果会阻碍正向的有效反馈机制的形成。可以看到,埃尔斯特对功能解释的反对是基于逻辑上比制度或政策更基本的个体理性的层面。对此,功能解释的肯定派的柯亨不以为然。柯亨认为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在理论上无法构建明确的反馈机制。但功能解释也可能成立。柯亨以一个类比反驳了埃尔斯特,例如“一个不知道遗传学说和进化理论的人。当他发现昆虫有规则地发展出能抵御周围杀虫剂的器官时,他会自然得出结论说,昆虫发展那些器官是因为他们具有保护功能,尽管他对此无法说出更多的理由。”无论这个类比是否合适,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例子中柯亨主要在现象的整体或者说宏观层面肯定了功能解释的合理性。从根本上说,双方的争论源于分析层次的不同。对于社会现象,在微观机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埃尔斯特相信微观分析,而柯亨则更倾向于宏观判断。可以说,在功能解释的问题上埃尔斯特比柯亨更“分析”,柯亨比埃尔斯特更“宽容”。柯亨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2000年版导言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此评论到:“随着科恩对埃尔斯特的指责。即科恩认为埃尔斯特拒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功能解释反映了一种过于坚持狭义上的‘分析的’立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主要问题便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综上所述,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剥削”和功能解释的争论中,可以看到,由于方法论上的缺陷,即使有形式上的优美、逻辑上的严密以及坚实的文本基础。分析哲学仍然有较大的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所需要分析的理论进行随意剪裁的空间。所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精确性、科学性到底如何、对马克思主义的澄清能达到什么程度等诸多问题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编,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第1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第6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精神分析法  文学批评  弗洛伊德  西方文学思潮  新视角

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网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是白启蒙思想运动以来最大的人文解放,综观该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析法尽管面对像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原批评论等众多文艺思潮的不断冲击,它依然蓬勃发展,影响众多义学大家的创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得益于丁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他们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导师的学|兑,并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精神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研究维度,为长期困绕文学研究的许多难题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文本解读。根据弗洛伊德解读法,文学作品里存存着普遍的象征意义,其中许多象征还与性有关。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圆形的事物比作子宫。更有甚者,他们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则象征着试图寻求母性保护;同时,精神分析者通常还把作品里出现的像树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剧烈的运动,诸如骑马与飞翔,都被看作是性快乐的体现。

20世纪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批评家们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里的象征物及其内涵,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征主义大师、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别了,武器》(A Farewellto Arms)就是借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杰作。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书名中的arms一词,不仅表示“武器”,而且象征着“拥抱、搂抱”,也就是“爱情”。此外,小说还自始至终交织地表现了两种主题:一方面揭露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另一方面描写爱不断遭遇的挫折经历。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法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对文学美学功能的忽略及其语言媒质的缺省是两大软肋,为此,该理论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责难。西尼曾说过,文学是给人“教育与娱乐”的媒体。

搴缪尔主张,写作的目的是教育,诗歌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由此可见,文学的美学功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还起到组织结构的作用。

批评者从“自恋”(self—eroticism,即表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欲望)以及“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征意义。

其实,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征意义往往太随意、太主观,因而经不起深入推敲,有时难以置信。网

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独到论述,对于评论者剖析作家牛平与作品母题之间的关系大有陴益。根据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结理论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一个重要的渐变阶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现,人格的发展,从家庭(自然)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外在的权威意识与内在的道德感将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断,弗洛伊德理论并;限于个体的存在,它还指向更深远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梦的解析》里提到了“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他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论释,称它为“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掩饰性表达”。梦的解析》是一本对“两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佛克劳斯的俄底浦斯国王》与莎土比亚剧作哈姆莱特》进行独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创立了“恋父情结”理论。国内学者王宁(2ooo年)认为,“恋父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也是20世纪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评论家们对哈姆莱特迟迟不肯实施复仇计划,对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众说纷纭。他们禁不住要问: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他是不是装疯卖傻?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厄内斯特·琼斯是第一位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莎土比亚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题为论运用恋父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19l0年)的论文中做出如下的惊人结论:正是凶手克劳迪休斯使哈姆莱特痛下决心报了弑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时代的郁闷情结。为此,琼斯还列举了许多事实,力图证明哈姆莱特在实施报复计划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亢满矛盾与迟疑的心理状态。虽然哈姆莱特最终报仇雪恨,但他还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另一为名叫诺曼·霍兰的学者运用“恋父情结”论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哈姆莱特。霍兰认为,根据精神分析治疗的临床病例,每个儿童的潜意识里都有“恋父情结”,即使在其成长过程中,这种情形也依然存在。根据这个理论,哈姆莱特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复仇计划,是因为他无法解开自童年时代就郁结的那个情结,其次是为他不能释放自己潜意识里聚积起来的欲望能量。所有这一切都为评论家们试图解释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设置了许多障碍。简而言之,用弗洛伊德(1899年) 的话来说,恋父情结所描绘的是一幅经放大、夸张了的儿童画版本。

琼斯与霍兰都着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哈姆莱特的心理过程,过分强调恋父情结,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剧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其实,如果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单纯地去研读文本,那么,文学作品就会沦为一堆心理分析的材料,势必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有三个层次,即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三者相互作用,互有重叠,可以转换。后来,他又提出“心理过程的结构模式”。他用“本我”,“自我”与“超我”等术语来表达“本我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理论。

批评家卡佛尔·考林斯在深入研究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愤怒后指出,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有三大段描写细微、视角新颖的内心独白,就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证明。作品中的本杰明的一段自言自语可以看作是源自“本我”的翻版,昆汀的独白反映了他的“自我”意识,加森的自白则是“超我”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把这三个人物的表白加在一起,就可以对应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的三个层次理论。虽然文学创作中内心独白的技巧先干弗洛伊德,但是他的潜意识理论无疑为作家充分利用前意识与潜意识而进行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卡尔·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他批判地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分析思想,提出了“体现干原型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发展并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如果说弗洛伊德理论有助干文论家探索人物的个体心理,那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后来,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型批评论)使得文论家可以后退一步、全景式地解读文学作品,这样,从客观上讲,可以排除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许多障碍,展现作品所隐藏的原型。

借助荣格的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在荣格看来,“法乐士”(phallus)就是一种指代,而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但是弗洛伊德的不足之处在于他过分强调了“法乐士中心”批评。网

第四,弗洛伊德主张操纵“本我”的能量来自推动满足人类欲望的“本能”。而且,他进一步指出,死亡与爱情是人的本能的两种基本形式,因为死亡促使“恢复万物的早期状态”,即回到生命的起始地点,而爱情表明“保存能量”的另一方面,即“力比多”(1ibido性欲)。

弗洛伊德称“力比多”为“取自情感论的一种表达”,因此,把它“看作是爱情的量化尺度”。用精神分析论的术语说,“这些爱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可是,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们不能容忍这种含有“侮辱性”的称谓,他们批评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时简直是“泛性主义”大行其道。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由历史决定”。

为此,他举例证明自己的主张。他说,有些鱼在产卵期宁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把卵播撒在离平时生活区很远的特定水域,自然界的这种奇特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概括地说有三种途径可以释放或者满足“力比多”:(1)直接投射到异性身上;(2)和心理医生交谈有助干减轻性压抑;(3)事业上的成就和精神升华可以一时满足或者平息性欲的冲动。

《著名诗人艾略特的长篇诗作荒原》表达了人类的永恒主题一一爱情。作品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生活在荒原上的人们在极度的空虚与绝望中挣扎,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爱与性。

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独白、对话、描写与隐喻,诗意地向读者展现现代的人们如何渴求满足本能一一性欲。所以,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如果“力比多”压抑时间过长,就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complex)。

最后一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研究作家传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传统的文学评论家很看重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此,他们常常遭到形式主义批评家的严厉批评。然而,精神分析法可以为文学批评开拓崭新的视角:批评家不必置大量生动的人物心理描写干不顾而沉溺干烦琐肤浅的细枝末节。

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一些著名的作家传记,可以得出颇为新颖的结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说,有些批评家认为杰克·伦敦只是擅长干写作动物题材的作家而已,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都倍受批评界的冷落。但是,1977年出版的《杰克·伦敦传记》为杰克“平反正名”带来了契机。批评家们通过细读这本传记,并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惊喜地发现,他的小说里蕴藏着恋父情结。从杰克的传记得知,他的童年颠沛流离,历经r许多生活坎坷,他患过精神紊乱症,达对他以后的性格、情感与创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批评家们通过解读杰克的传记,重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同时又是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当然,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作家的传记并非是万能的,不过,只要使用得当,就可能在文论研究里取得新的成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当我们从全方位考察精神分析批评时,就会得出以下的结论:弗洛伊德理论因其独树一帜的研究视角,对西方文艺批评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创造性地从心理学引进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文学阐释的内容与手段,有助干研究者独辟蹊径,努力揭示被长期蒙蔽的隐含意义,从跟以往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文学作品,去重新审视文学价值,从而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connotation),甚至可以改变某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网

第7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2006级财务X班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虽然做财务分析的人很多,但我仍选择了做财务分析,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为了系统的学习这部分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因为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过财务分析;另外,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会并进行财务分析也已显得非常重要。而我之所以选择以中石化为例,是因为我认为中石油是一个财务体制相对健全的企业,对这样的企业做出的财务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下面,我将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优缺点以及写作论文的体会四个方面作具体地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繁盛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利益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权益投资者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治理层和管理层、雇员、顾客、政府及相关监管机关、注册会计师等都主要依据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详尽的财务报表,判断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前景,并据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财务报告是一种非常专业的信息披露方式,一般的投资者面对深奥的、专业的财务报告有时如坠雾中不知所云,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相比较的分析。

由于受财务分析主体利益的制约,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但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有很多,唯有正确使用财务比率才能从中挑选出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分析不仅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投资者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其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在文章开头简单阐述了对上市公司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在目的中,我谈到: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文中,我通过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几句话主要介绍了财务分析对投资者的重要性。

接着我便以2008和2009中国企业500强之首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做出具体的财务分析。在做具体的案例分析之前,我先从宏观方面综述了2008年世界和中国的石化工业状况,并简要介绍了中石化在2008年的经营概况。我之所以要对这部分做介绍,是因为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 、筹资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财务影响。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减少库存 、降低人工成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投资活动中要减少投资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抓住投资机会提高权益性投资;在筹资活动中要提高借款比重、充分利用应付账款。通过对这些宏观背景的介绍,可以得出一些后面对三大报表的分析中具体项目变化的原因。

开展财务分析需要依据一定的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除了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的解释和讨论、审计师意见、其他公告、社会责任报告、媒体和专家评论,以及监督部门处理公告等。由于分析的主体不同,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搜集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防止片面性。

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财务报表最主要的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正因为如此,我对中石化07、08年三大报表做出具体分析,对于资产负债表,我选取的是中石化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集团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作分析,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除了在股东权益部分分了归属于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权益。而其他两张报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我则是分析的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分析报表后,我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具体的变动原因,并做出对投资者的建议。在分析原因和得出结论时,我主要结合国内外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公司内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利用了财务报表的附注进行分析。

在进行三大报表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趋势分析法,也就是:通过对比中石化07、08两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中石化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其中,我具体主要运用有两种方式:财务报表的比较和财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接着,我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主要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具体做法是将08年与07年的各个相应指标做出对比,并分析引起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财务指标有很多,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我只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意义和对我分析有利得指标。在进行各项财务指标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比率分析法,也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经济活动的变动程序,有构成比率,有效率比率,也有相关比率。

对中石化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也选用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与之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评价。这其中有历史标准、行业标准、也有经验标准。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产生原因以及相关弥补措施,对于这部分,我主要是通过阅读几本报表分析的电子书对这部分的介绍,综合它们的观点,并结合一定的实际,分析而得出的观点,所以,更偏向于“文献综述”。同时我对财务分析面临的挑战及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做了一定的介绍。虽然这部分参考价值并不大,且很多方面已体现出来或已开始改革,但由于并未完全变革,所以,我也就顺便提了一下。

再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的优缺点。

优点:

1:结构

2:格式

3:分析

4:重点

。。。。。

缺陷:

1.删除、剪切内容不完全:从初稿的56页到最终定稿时的47页,这篇论文在最后阶段进行了大量的“瘦身”,但在瘦身过程中,存在一些删除不完全的内容,比如:第5页的表头。而有些地方应该有的,在截图时又截掉了,比如:第22页合并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负债的部分项目以及第24页股东权益的部分项目。

2.还存在一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是很通顺的地方。

3.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比如因素分析法和某些比率计算

4.分析三大报表的具体变动原因还不够透彻、全面,多数地方只做了客观的分析,对投资者的主观建议偏少,对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建议也不够突出、具体。

5.计算有部分错误,在计算指标时,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例如:第9页净利润的计算,第16页的发展能力指标的部分计算。

6.没有进行综合分析,本来是打算利用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但由于在最终定稿时,内容过多,有56页的内容,且由于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图做的不够好,所以在X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删除,回避了这部分我认为相对重要的部分。

最后,我想谈谈我写这篇论文的体会与收获。

第8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方法论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111-0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研究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途径,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也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可分离。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在继承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而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随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复杂,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既促进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本文以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2006~2008年所刊载论文为数据源,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图总结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图书馆学研究能够准确、充分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个图书馆学的研究中对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废,方法研究是学科研究内容的一部分。[1 ]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学通讯》上发表了《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紧接着乔好勤先生在该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2 ]运用统计方法对《图书馆学通讯》等三种专业刊物1980~198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层次说法,即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随后出现了有关图书馆学方法的大量学术论文,还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图书情报方法论》。[3 ]

从宏观上看,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基本得到认同。对一般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具体的技术层次,中间层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层次,最高层则是哲学层次。[4 ]图书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引进和移植相关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图书馆研究,可分为: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指调查法、统计法、试验法和历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论、新三论等)。[5 ]对图书馆学专门方法探讨的文章很多,虽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普遍认为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图书馆学专门方法。另外从研究的性质来分,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会不断地得到完善。

3数据来源

在数据收集中,笔者选取了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图书馆论坛》、《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作为调查对象,具体统计了2006年~2008年间各期刊学术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况。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小部分数据来源于各期刊主页。在数据统计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资料类文章,如征文通知、会议通知等(见表1)。

4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总共统计了8159篇学术论文,通过对所选的各篇学术论文,逐篇分析其篇名,个别文章查阅了摘要、正文等详细信息,根据各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归纳每篇论文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方法归纳为15小类(见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难准确判断,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所以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论文合计总数(8273篇)大于调查的论文总数(8159篇)。在计算各类研究方法的论文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数时,是除以调查总数(8159篇),所以百分数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论分析法

运用理论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归纳与概念推理类研究,以及思辨类的学术论文。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论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共29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5.593%,理论分析法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受到学科性质和研究任务影响,图书馆学从目前来看应该属于社会科学,而且人文色彩比较浓厚;我国图书馆界也有重理论的现象,这与国外主要以定量方法为主、重应用有很大不同。随着其它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问题的视角会有所变化,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多样化。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过渡的过程,图书馆学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2)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学术论文中,运用操作实验法的共有830篇,占到总数的10.173%。这类论文主要研究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系统开发设计、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组织等。随着图书情报工作环境、研究对象的变化,图书馆学研究关于技术的内容会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调查是获取原始数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图书馆学研究中主要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网络来收集数据资料。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一共745篇,占总数的9.131%,调查方法的运用在调查数据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说明研究更贴近实际问题。

(3)实例分析法、历史方法

实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体的实例来介绍经验或说明问题,论文中主要是以国内比较著名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图书馆、国外有名的图书馆等为例子进行分析,对于其它图书馆的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起到了借鉴作用。

历史方法主要用于论述关于图书馆事业史、人物评价、文献学、目录学等内容的论文,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专门开辟了关于图书馆事业史、文献学的专栏,历史方法的论文在调查论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

系统方法主要是用系统的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这种方法对我们认识研究起到很大作用。虽然有的文章不能明显地看出是运用了系统方法,但是系统方法贯穿于观察问题的整个过程。管理学方法是将管理学的方法移植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图书馆在机构建设、运营方面都要运用到管理学的知识方法。

(5)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

数理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数理方法的学术论文有3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726%。数学方法的运用,也说明图书馆学研究者正在试图定量地揭示研究对象,随着本学科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方法将继续普遍化。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的定量化研究。调查的论文中运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调查论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较低。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应用于其它学科研究,从CNKI数据库中我们以“文献计量”为题名,可以粗略地检索到6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很多其它学科研究。

比较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相关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

经济分析法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营销、资源共享效率评价、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经费问题、资源服务的经营模式等等。

(6)控制论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

明显运用控制论方法的论文很少,调查中只有79篇。占到总数的0.968%。但是控制论的思想在很多论文中都有所体现。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在所调查的论文中,明确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总数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为图书情报学科的一种专门方法,运用也很广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为题名可以检索到1200多篇论文。

内容分析法产生于传播学领域,是一种客观的量化方法,是从大量样本进行特征识别的系统方法,具有统计性,是一种从公开资料中萃取情报的重要方法。因为它是新方法,统计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专利分析方法、社会网络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学方法、美学方法、传播学方法、医学理论方法等等。

5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5.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根据表2数据,我们可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实例析法、历史方法、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控制论方法,百分比总共占到61.62%;第二类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百分比总共占到26.584%。从数量来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还很小,这是由于理论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对于图书馆学的科学研究,目前来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对于具体问题,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点,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其理论分析就显得没有深度和广度。随着学科的发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已经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等。定量方法的运用使研究更精细、更科学,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学科的发展。[6 ]

5.2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与网络信息、信息系统等有关的技术性研究论文数量会不断增多。在表2中,操作实验法所占比例为10.17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新技术的发展还为经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实现工具。[7 ]研究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以网页形式的网络调查、用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软件(如QQ)的调查、[8 ]电子邮件调查等,这些都为更好地完成调查提供了多种途径。随着搜索引擎的运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务器记录和保存了用户与搜索引擎的交互过程,这种数据称为使用记录(transaction log),使用记录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另外,计算机还可以辅助研究者进行定性数据分析等。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网络信息计量学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链接分析方法,这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研究方法的影响。

5.3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学方法、数理方法、经济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属于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占10.85%。“其它”占7.185%。这些都说明了图书馆学研究中移植了许多其它学科的理论或方法。

在学科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具有从其它学科吸收养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为其它学科提供养分。随着图书馆学科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者会大量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本学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其融入本学科研究之中,通过适当的研究方法来为研究服务。

5.4实证方法的应用

调查研究法、实例分析法就属于实证性研究方法,从表2中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来研究者也开始注重实证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获取研究对象客观数据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考察研究对象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方式,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是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的综合运用。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分析,连接了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水平、学术地位的提升。

总之,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或者是有适用的条件。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成为图书馆学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复杂的研究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运用将是多元化发展,合理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与互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邓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3.

[2]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

[3]王崇德.图书情报方法论[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罗方等.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图书馆建设,2006,(2):19-20.

[6]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0-283.

[7]华薇娜.我国80年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状况的定量分析[J].情报学报,1995,14(3):218-225.

[8]金武刚等.图书馆员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行为实证研究――“大旗底下”QQ群个案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

第9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要写好议论文,应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语文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能写出优美的散文,却很少能写出像样的议论文。这里,除了立意不高外,最主要的是说理不透彻,引用草率,安排失当,随意总结,陷入了议论简单化的泥沼。

1.层意单一

这是论证简单最常见的病症:文章除了首尾外,中间一大段,一个观点(即中心论点)加上几个角度相同的事例,看上去篇幅不短,但只有一层意思。

譬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本论部分先重申“只有狠下苦功,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实际上是对引论的强调),然后就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爱迪生、陈景润等是怎样百折不挠,坚持科研,最后取得辉煌成就的,这样简单的“三段论”式结构(加引论和结论)自然不能把道理说透。

还有一种情况,初看文章有几个段落层次,实际还是层意单一:主体部分分节列举性质相同而内容不同的事例说明中心论点。

如《祸患常积于忽微》,第二、三、四节分别举了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经济领域事例来论证中心。这三节只是选了不同方面的事例,而证明的还是同一个问题(三例为同一观点统率),层意只有一个。

要知道,议论文中的本论部分要围绕中心多角度论证,层层分析,有例有理,才能从各个方面把道理分析透彻。主体部分至少要有两个层次,前后构成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每个层次都有分论点,分论点共同支撑总论点。

2.随便戴帽

没有弄清材料的含义,把随手拿来的事例强行放入预先设计的论述圈子中,就算完成了一个例证析理过程,这就是随意戴帽。

如《说“勤”》的正文这样说:“现在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急剧下降,就是不勤;社会上有不少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就,就是不勤;还有些社会渣滓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也是不勤。由此可见,勤才会出成绩,勤才能有建树,勤才可成有用之人。”取得成功,当然少不了勤奋努力,但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犯罪可能因好吃懒做,但主要的是缺少自我约束,思想不正,归根结蒂是个人世界观问题,不能轻率地指其“不勤”。

再如《索取与奉献》正文这样写:“社会上许多不法分子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只讲索取,向国家和集体到处伸手,要这要那;而一些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从不索取,默默地把一切奉献出来。”这表面上是点到了正题,而事实上没有作客观实在的阐述和分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并未从本质上挖掘根源,揭示原因,这样的归纳总结自然不能准确中“的”,阐明道理。

因此,分析论证时要准确选例,求实分析,合理推论,事、例一致,让例与理紧紧相扣。

3.轻重失准

通常有两类病症:

①先后倒置。把有些是递进关系的层次先后次序放倒了。如《粉笔头是武器吗》,先分析乱扔粉笔头的危害及实质,然后列举乱扔粉笔头的几种表现。这不符合一般思维规律,应调换一下位置。

②不分主次。一种是重点不突出,或主次意思“平分秋色”。如《借鉴与创新》,借鉴是创新的重要条件,要创新非借鉴不可,但借鉴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显然议论的重点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样才符合本意。学生作文时往往注意不到这一点,而是平分秋色,机械地“一分为二”,有的甚至把分析重点放在前者,主要意思凸显不出来。

另一种是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时,过分地强调负面。如《说“汗”》一文,为说明“汗”与“果”之间的关系,举了个具体事例,某学生原先成绩不错,可进入高中后不下功夫,懒于思考,怕动脑筋,致使成绩下降,最后高考落榜。分析时却重点强调反面教训:这也是一件好事,一件大好事,它为学生敲响了警钟,也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不肯流汗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似乎坏事就是好事了。

4.堆砌误叙

议论文用例有几条原则:①角度与观点相一致;同一观点统率下的几个事例最好能有所变化,有所侧重,不机械重复。②事例引完,要稍加阐释,分析含义,以使观点与材料更好地扣合。③精选事例,准确裁剪,扣紧中心,取其最有用的部分(当然不是“断章取义”),与论点无关的一概舍掉。

一些学生不注意这些,以为“事实胜于雄辩”,事例越多越好,名例越多越管用,因而同一观点下常堆叠多个角度相同的事例,且不加分析,这就是堆砌事例。有时,事例不需要叙述的部分也统统写进去,使观点与材料只有部分相一致,这就是事例的误叙。如: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8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历时40余年……歌德写《浮士德》竟用了60年,等等,这些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勤能补拙’。”

一口气列出多个名人事例,角度相同,又不加以阐析,只是简单地堆叠(应试作文有字数规定,且有时间限制,一般情况下不须列出这么多,一定要经济);另一方面,叙例不准,材料与观点不是很一致(或者说这些事例推不出“勤能补拙”的结论):只讲了花了许多时间(就算“勤”吧)――这可算是时间与成功的关系,但没有扣到“拙”上。

这种事例的堆砌与误叙,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而其中的误叙在事实论证中又常常出现(材料的堆砌要明显些)。比如,为证明“好学与成才”,引李时珍事例,习惯上把他怎样苦读,怎样实践的事例一古脑儿叙写出来;论述“实践的重要”,同样是全面地引述一遍,不会根据要求,在不损原意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切割”,“取我所需”。事实上,这种用例必须慎重删削(当然不是断章取义),相情而定。如证明前者,只要用30周岁前已读800种医书,笔记攒下几箱子即可;证明后者,只要用冒险吞毒药事例;说明“学和干”,可两者结合着叙。

5.就事论理

议论文的观点要新颖独到,更要有针对性,通过分析能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不为原事所拘囿。教材上所选《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虽是对秦亡历史教训的总结,但也同样适用于后世统治者,对当今也有借鉴意义(苏洵的《六国论》是议论文的典范,值得一读)。如果就事例论道理,理论始终跳不出事例所具有的范围,那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指导性。此病症在应试作文中常出现。如《祸患常积于忽微》主体部分这样写:“学习也是如此。有不少同学遇到疑难问题,既不好好钻研,又不向老师请教,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越多就越糊涂,最终成绩逐步下降,以致挂起了红灯笼。工作也一样,某些企业领导,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做着他们的所谓‘大事’,却不注意‘忽微’,最后导致失火,损失惨重。”就学生学习、工厂安全(这是个别、特殊)举例说理后,却没有根据这些事例的分析再联系实际,综合概括并加以升华,得出对其他各项工作也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我们说,这样的就事论理浅了,缺少深度,跳不出圈子,还是犯了议论简单化的毛病。

因此,对个例进行分析后,一定要再作适当拓展,由个别指导一般。

6.论点交叉

精选范文推荐